鄢陵县——提高干部土地承包经营能力

鄢陵县——提高干部土地承包经营能力

一、鄢陵县——干部承包土地 提高自救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孙嘉伟[1](2021)在《做电商:农村电商的形塑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完成后新时期的要求和任务。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培育新的农村经济生产方式,孕育新的经济形态,用互联网赋能乡村数字经济社会转型成为乡村振兴重要的可选路径。农村电子商务经济作为驱动乡村经济转型,畅通中国城市乡村内循环的重要推力,在全国各地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中国农村电商大规模地迅速发展,不仅影响到千家万户,也成为中国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村电商的规模快速发展何以可能?如果单纯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来审视,将农村电商的发展看作是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活动,就无法解释为何在偏远农村的边缘市场,可以产生超越边缘市场的农村电商。如果纯粹依赖新制度主义的宏观制度形塑微观组织行为的解释机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相同的制度为何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组织形塑结果。为了理解农村电商的形塑机制,本文立足于丰富的田野实践,采用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对农村电商的经济实践过程进行描述和机制梳理。通过选取甘肃定西、甘肃兰州、河南许昌3个各具特色的农村电商案例,分析比较3个农村电商案例发现,国家权力对农村电商经济的形塑机制,包括国家权力的正式制度建构,国家制度和政策框架下行动者的权宜行动,双轨制度缝隙造成的机会空间,地方政府晋升锦标赛引发的模仿机制;社会关系的形塑机制包括乡土社会的伦理经济、乡土世界的生活秩序、乡土文化的情感形塑;市场网络的形塑机制包括平台竞争、技术耦合、经济结构转型。本文揭示出农村电商的经济建立实际上是国家权力、社会关系、市场网络的共同建构过程。在不同的情境下,三种秩序的主导力量强弱会发生变化,三秩共生互动下,形成不同的国家、市场、社会互动关系形塑的不同农村电商经济建构结果。本文指出,农村电商的发展,将会引发滴灌经济效应,解决社会不公和内需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建设数字乡村,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高文豪[2](2020)在《河南新修家谱初探》文中认为家谱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质的文化之一。家谱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载体,与正史、方志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其独特的优势在于广泛生动地记录了底层普通民众的思想和生活状态。河南,即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兴起了重修家谱的热潮;21世纪之后,民间新修家谱数量又创新高,目前这些新修家谱分散于河南各地,但尚缺少系统整理与研究。此文章选取1949年后的河南新修家谱作为研究对象,对河南新修家谱进行了一个系统研究,力图说明河南新修家谱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编写河南新修家谱目录,以此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为各个地区的家谱数量、出版的年代、各个家谱的基本信息等,对河南部分新修家谱做一个基础的文献资料整理,并对其作简要分析。其次以亲自察验及所编新修家谱目录为基础,对河南新修家谱进行细致分析与研究,通过整理分析新修家谱目录、编修缘由、编修过程和编修主要内容,探究河南新修家谱的史料价值与不足之处,并阐述新修家谱具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冯志峰[3](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姚飞[4](2017)在《农业组织创新过程及演化机理分析 ——基于河南省两个农业集群的对比》文中指出农业组织创新一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如何改善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失、“无人种地”的问题?如何加快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如何应对外部市场带来的冲击?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从农业组织创新中寻找答案。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农户收入、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集群、新型城镇化等方面,这些研究大多将农业组织作为一个现成的单位分析其作用,并没有打开黑箱深入的去分析其形成演变过程。因此,本文以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和兰考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为例,通过对两个不同的农业产业集群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剖析农业组织的创新演变过程,并分析其演化机理。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分析发现两集群农业组织创新过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有:都经历了由传统农户阶段到规模经营阶段再到组织创新阶段的发展过程;都出现了创新、扩散、衍生的发展过程;企业家精神是农业组织创新的源动力;契约关系是影响农业组织创新的重要因素。不同点有:○1组织发展的产业基础不同。鄢陵县花木产业已经形成为成熟的农业产业集群,而兰考县产业集群处于成长阶段。○2农业组织创新的形式不同。鄢陵县的经营主体以种植大户、准企业、农业企业居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很少,而兰考县则是多元化的农业组织形式,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居多,农业企业较少。○3政府作用不同。鄢陵县政府对花木产业的发展起到的是促进、推波助澜的作用;兰考县政府对新型农业组织起到的是培育、孵化、帮扶的作用。○4集群网络发育程度不同。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的网络规模、网络密度要大于兰考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育较为成熟,节点之间联系性强,农业技术和信息的流通速度快,降低了农业组织创新的成本。○5邻近性的作用不同。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的农业组织呈现出明显的地理集聚;在农业组织演化初期和衍生时期,社会关系邻近表现突出。兰考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农业组织演化过程中,关系邻近作用大于地理邻近作用。(2)农业组织演化机理方面,企业家精神是农业组织创新的源动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是最先感知外界环境变化的群体,会根据自身的条件、外界的环境、区位条件等因素打破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组织创新。在农户阶段,企业家精神是农业组织早期发展的初始因素。适度规模经营阶段,内生能力的增强是农业组织发展的重要动力。农业组织创新阶段,在网络中的地位成为农业组织创新的主导因素。(3)影响农业组织创新的因素可以分为内生能力、外部网络关系、政府作用和市场四大类。通过计量建模分析发现,农业组织的内生能力包括农业组织核心组织者的学历、行业的感知度、是否引进新技术、是否进行技术改良等,对农业组织创新的概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关系。农业组织的内生能力每提高一个等级的,农业组织创新的概率就提升0.964个单位。在外部网络关系上,与高校的联系、努力与对方保持合作、农业组织的网络中心度与农业组织创新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此类因素每提高一个等级,农业组织创新的概率就会提升0.401、0.321和0.204个单位。在市场作用方面,靠近交易市场对农业组织创新具有正相关关系,与交易市场的距离每提高一个级别,农业组织创新的概率就会提升0.077个单位。在政府作用方面,政府政策作用对农业组织创新具有正相关关系,每提高一个单位,农业组织创新的概率就增加0.144个单位。

李二玲[5](2017)在《农业产业化地区基于主体需要的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以河南省鄢陵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需要理论和激励理论为依据,以不同层面参与主体的不同"需要"为切入点,以河南省鄢陵县为案例,探讨了典型农业产业化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体系及激励机制。研究认为:构建激励政策体系必须依据农户、企业、产业和政府部门不同层次的"需要",找出协同激励的载体模式,才能有效启动激励机制并实现协同激励。相对于以往研究,本研究强调了单个类型主体在提高需要层次驱动下的转型升级及多主体之间的相互转化、网络渗透、联合行动和协同创新,提出构建激励政策体系所依赖的五种协同激励模式。这些结论对中国农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协同激励载体、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李华欧[6](2016)在《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上承明代下至民国,对于华夏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特别是清代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革新、多元经济结构与社会和谐稳定,深刻影响着这个封建王朝的政权统治。清代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作物种类多样、手工业技术发达和集市贸易繁荣等几个方面。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从农业经济的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清代中原地区的社会繁华和民众富庶的昌盛景象。中原地区能够形成如此特有的农业生态环境,与自然因素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清代以前黄河河道多次变迁,淮河水系和湖泊泽地的蓄水量,土壤成分、降雨量和气候波动等等,都与当地的农业耕作和农作物种类息息相关。尤其是清代一朝气候变化较大,前期处于短暂的寒冷期,中期气候相对温暖,后期又进入寒冷期。在这样气候波动频繁和地区环境差异的影响下,形成豫北山地丘陵和山前冲积平原农业区、豫东平原农业区、豫西山地丘陵农业区、南阳盆地农业区和豫南农业区等五大农业区。这些地区造就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作物种类的特殊性,与达尔文提出的“生存竞争、自然选择”具有非常类似的基本特点。也就是每个地区都有相对适合的农作物,庄稼是否能够健康成长与地理环境、土壤成分、气候温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正是由于农作物种类与耕作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导致农业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发生转变。另一方面,明末清初地方割据战争结束以后,清王朝开始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这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获得初步复苏并逐渐走向繁荣。清王朝实行更名田和地权改革,并招募流民、开垦荒田、与民休息等恢复农业经济生产的政治措施,耕地面积开始逐渐增加。清王朝还大力提倡兴修水利灌溉农田,促使土地肥沃禾苗吸水量充足,这给农业丰收提供先决条件。中原地区的农作物种类,与前代相比出现了明显变化。比如从国外引种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花生和烟草等经济作物日益得到各级官府和民间的高度重视。这时期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和土壤改良技术逐渐提高,促使农作物品种更加丰富。尤其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后,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棉花、芝麻、蓝草、烟草等经济作物,在中原地区的种植与分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商品化趋势。此外,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政管理进一步向制度化迈进。由于明末战争造成农业经济凋敝,庶民生活陷入极端的贫困境地。清代初年为了恢复农业生产,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这使得清代经济开始走向复苏阶段。特别是清代中后期实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赋税制度,正是基于“耕者有其田”与“人地合一”的农业制度改革,促使农民们高度依赖土地,并奠定农业收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清代中原地区的自然灾害多发,清王朝实施了不同形式的救灾措施,并按照受灾地区的等级划分,或者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蠲免漕粮和丁钱粮等赋税。比如顺治三年曾经按照水灾程度,减免过祥符和陈留等地的年度赋税;乾隆八年暂缓征收河南遭受水灾地区的亩钱粮;乾隆四十三年河南遭受自然灾害以后,政府开仓借给灾民一个月的口粮,甚至还租借给灾民银钱和耕牛等生产生活用品,这些政治措施有利于灾害地区早日恢复农业生产和庶民们的正常生活。这使得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由于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也给予工商业和手工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和亩产量提高,使中原农业资源进一步优化组合,为手工业迅速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清代中原地区的丝麻业、棉纺织业、酿酒业等手工业,比明代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原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使其它商品贸易走向繁荣。可以说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给商业繁荣提供了历史机遇。清王朝还通过保甲制度,加强对地方基层组织的控制力度。同时民间乡约也成为治理乡村的重要辅助手段。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特色,对于境内人口以及他们的生活观念都产生深远影响。清初和清末的经济危机,促成了官府、民间、宗族三级社会救助体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作用。实际上这是中央、地方和民间构成的金字塔式的农业管理模式,并有效地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能够获得稳步发展,是建立在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基础上。尽管清王朝非常关注农业生产和改善民生民瘼,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经济措施,却仍然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并产生很多弊端,但其中的积极意义仍然值得人们客观总结。

安一鸣[7](2015)在《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许昌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的供求矛盾越来越显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寻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土地出现大面积的闲置和荒废,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也面临着隐患。城市建设用地不足与农村土地闲置现象并存的矛盾使得土地资源在配置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合理之处。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我国应该积极倡导农村土地进行流转,通过探寻适合我国国情、地情的土地流转模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规模化,促进我国农村深化改革土地制度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为题已经成为了当前政府部门和相关学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许昌市作为中原地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大农村,大城市”的情况非常显着,可以说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缩影,探索土地流转经验将对全国具有借鉴意义。在许昌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的改革中,探寻符合许昌市市情,而且科学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的发展环境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本文是基于上述背景下来研究许昌市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笔者通过对许昌市及各县市国土局和一些土地流转大户进行实地访谈,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总结出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发现许昌市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地分析,最后结合原因探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从明晰农地产权保障农户的农地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机制、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关于改进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建设性意见,以促进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更加合理有序的开展,从而带来农村经济社会整体状况的全面发展,进而也可为整个中原地区的农村土地流转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珂[8](2015)在《对河南省鄢陵县马坊乡马贡村农村土地调整的认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对河南省鄢陵县马坊乡众多乡村的走访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村庄在30年承包期限内进行了不同次数的土地调整,而马坊乡是河南省众多农业型乡镇中的一个,土地承包中出现的问题在这些乡镇中相对比较明显,所以研究马坊乡的农村土地调整问题对折射豫东地区乃至整个河南省粮食主产区的农村土地调整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马坊乡土地调整现状和土地调整中相关问题的分析,希望进一步掌握农户对土地承包权的态度和期望,也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未来农村土地调整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厦门大学"鄢陵土地流转"课题组,贺东航,贺海波[9](2015)在《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与新型经营主体——河南鄢陵模式探析》文中认为当前,新一轮农村土改大幕正在开启,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土地流转历史比较长,成效显着,其中来自中原"花木之都"的鄢陵县近几年的特色农业发展迅速,花木种植面积达60万亩,成为全国花木苗圃种植的"航空母舰"。调查所获数据显示,鄢陵县全县耕地面积99.6万亩,到2013年土地流转率已超过了43%,土地流转涉及农户58372户,占全县农户数的44.5%。那么土地流转是否适应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是否维护了农民利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否应运而生?"鄢陵模式"对我国的农地流转与现代农业发展有何启示意义?这都是急需调研清楚的重要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鄢陵土地流转"课题组三赴河南省鄢陵县调研,访谈了40多名县乡村干部、企业家和农户,收集540份农户的调查问卷,在对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在鄢陵县的土地流转进程中,正在从自发流转型向多主体推动型转变,"鄢陵模式"的土地流转呈现市场化、规范化、多样化、绿色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的"六化"特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助推土地增效、农民增收和新村发展中产生了积极效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了"鄢陵模式"的新发展,要以"三权分置"重大理论创新为指引,打牢土地流转的制度基础,优化土地流转的社会经济环境,依靠组织制度创新,化解土地流转过程中的矛盾、完善服务体系和促进特色农业的产业集群。

曾磊磊[10](2013)在《黄泛区的政治、环境与民生研究(1938-1947)》文中研究说明1938年,国民政府掘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水泛滥豫东、皖北和苏北地区长达九年,形成了5万平方公里的黄泛区。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实施黄河堵口复堤工程,1947年3月将花园口决口堵塞,黄河归故。黄泛区的变迁就是区域环境的改变过程,反映了权力和利益纷争。本文通过分析各政治集团、群体和组织在黄泛变迁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探寻其稳在的动机和观念,分析其权力运作的方式和利益实现的手段,揭示区域环境改变的因素,并探讨黄泛区对民生产生的影响。黄河决堤是民族主义影响下,国民政府实行焦土政策的一个表现。为了持续利用黄泛,国民政府神化黄泛的作用,恶化了环境和民生。战后国民政府为了获得外援,解决黄泛区的民生问题,急切推行堵口工程,反而造成民生利益受损。日伪各政权将黄河泛滥作为政治资本使用,假借黄泛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攻击国民政府,迫其投降,并藉以获得民众的认同。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坚称联总)以美援为武器,促使国共合作,完成黄河堵口复堤工程,目的在于解决世界粮荒问题,并配合美国战后外交政策。中共陷入堵口的困境。一方面出于实际利益考量,反对堵口。另一方面,在社会舆论和物资诱惑下,又同意堵口复堤。黄泛变迁最终导致民生受损。黄泛区民众的日常生活、人口构成、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结构均受到深远影响。黄泛区的变迁反映了战争、国族对民生的束缚,同时表明,环境变迁是政治权力博弈的结果。本文突破军事史、灾荒史等单线研究方法,从政治史、社会史和环境史等多元交互的视角,采用档案等文献研究区域环境变迁史,在多方面突破传统的研究方式和学术观点。研究结果显示,各种政治集团和群体为了寻求现实利益或规避风险,打着国家和民生的旗号,使用政治权力改变或意图改变黄泛区,结果危害了民生,造成黄泛区生态的不稳定,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鄢陵县——干部承包土地 提高自救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鄢陵县——干部承包土地 提高自救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做电商:农村电商的形塑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文献综述
        (一)农村经济形态
        (二)农村电商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三)小结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方法
        (一)参与观察法
        (二)深度访谈
        (三)文献研究
        (四)个案比较
第二章 农村电商的经营模式
    一、陇上流淌的孟河
        (一)孟河村的自然经济条件
        (二) “陇上孟河”的诞生
        (三)消费扶贫的锦标赛
        (四)小结
    二、迎风绽放的百合花
        (一)袁家湾村的百合种植史
        (二)袁家湾村的百合产业危机
        (三)袁家湾村百合的电商转型
        (四)小结
    三、温州飞回来的绿蜻蜓
        (一)许昌市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二)绿蜻蜓的发展过程
        (三)绿蜻蜓的农村电商转型
        (四)小结
第三章 农村电商形塑机制分析
    一、国家权力形塑
        (一)权力下乡—国家正式制度的建构
        (二)权宜行动:非正式制度的实践
        (三)意外后果:制度缝隙的机会空间
        (四)模仿创新:地方政府的横向学习
    二、社会关系形塑
        (一)人情面子:乡土社会的伦理经济
        (二)社会完整:乡土世界的生活秩序
        (三)血浓于水:乡土文化的情感形塑
    三、市场网络形塑
        (一)平台竞争:平台与产地的共生
        (二)技术耦合:社会化分工的深化
        (三)经济转型:市场结构的变迁
    四、三秩共生:国家-市场-社会的秩序互动
        (一)三秩共生动态建构农村电商经济
        (二)全球视野中的农村电商
第四章 农村电商的未来图景
    一、滴灌经济:社会正义的解决
    二、乡土再造:数字乡村的图景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河南新修家谱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价值
        一 河南省民间兴起修谱热潮
        二 家谱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社会价值
        三 研究对象及范围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重点难点
        三 学术创新
第一章 河南新修家谱概况
    第一节 新修家谱区域分布
    第二节 新修家谱年代分布
    第三节 新修家谱姓氏分布
第二章 河南省新修家谱编修方式
    第一节 个人独力编修
    第二节 群体编修
        一 倡修家谱
        二 成立修谱机构
        三 筹措资金
        四 编修印刷
第三章 河南省新修家谱的内容及特色
    第一节 新修家谱的主要内容
        一 谱序方面的内容
        二 凡例方面的内容
        三 图片方面的内容
        四 世系源流方面的内容
        五 世系图表方面的内容
        六 人物传记方面的内容
    第二节 新修家谱的思想特色
第四章 河南省新修家谱之学术及社会价值
    第一节 极具地方史料价值
        一 社会之沧桑变迁
        (一)时代中个人命运的起伏变化
        (二)乡路漫漫之变化历程
        (三)社会医疗卫生水平之发展
        基层山村的医疗资源紧缺
        社会医疗卫生水平之进步
    第二节 河南灾难之真实记录
        一 豫西匪患
        (一)宜阳县乡村匪患猖獗
        (二)当地村民深受土匪残害
        (三)各乡村建村寨以避匪患
        (四)民国宜阳县政府软弱无力
        (五)当地存在亦农亦匪的现象
        二 河南灾荒
        (一)农民受灾之真实状况
        (二)乡村灾害之真实记录
        (三)战乱之苦
    第三节 为婚姻及习俗研究提供一手资料
        一 乡村婚姻及习俗之反映
        (一)婚姻观的转变
        (二)乡村高价彩礼的兴起
        (三)高价彩礼之根源
        二 少数民族婚姻及习俗之记载
    第四节 实录了回、汉两个民族的交往与融合
        一 对回汉文化融合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二 回族民族的抗日斗争
    第五节 新修家谱之社会价值
        一 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的社会价值。
        二 教化子女,警励后人之主要目的。
        三 为民立传和为国写史的观念。
        四 海外同胞寻根问祖之心愿。
结语
附录: 河南新修家谱目录
    一 郑州地区新修家谱
    二 开封地区新修家谱
    三 洛阳地区新修家谱
    四 新乡地区新修家谱
    五 许昌地区新修家谱
    六 安阳地区新修家谱
    七 商丘地区新修家谱
    八 焦作地区新修家谱
    九 濮阳地区新修家谱
    十 鹤壁地区新修家谱
    十一 周口地区新修家谱
    十二 驻马店地区新修家谱
    十三 平顶山地区新修家谱
    十四三 门峡地区新修家谱
    十五 济源地区新修家谱
    十六 信阳地区新修家谱
    十七 南阳地区新修家谱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4)农业组织创新过程及演化机理分析 ——基于河南省两个农业集群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农业组织创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2.2 农业产业集群相关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案例区选择与数据来源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组织
        2.1.2 农业组织创新
        2.1.3 农业产业集群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组织创新理论
3 案例集群农业组织发展概况
    3.1 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农业组织概况
        3.1.1 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介绍
        3.1.2 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农业组织创新发展概况
    3.2 兰考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业组织发展概况
        3.2.1 兰考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概况介绍
        3.2.2 兰考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业组织创新发展概况
4 集群农业组织创新过程分析
    4.1 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农业组织演变过程分析
        4.1.1 庭院种植到种植大户的演进过程
        4.1.2 农户到企业型农户的演进过程
        4.1.3 农户到农业企业的演进过程
    4.2 兰考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农业组织演变过程分析
        4.2.1 农户到种养大户的演变过程
        4.2.2 农户到家庭农场的演变过程
        4.2.3 农户到专业合作社的演变过程
    4.3 两集群农业组织创新过程的对比分析
        4.3.1 两集群农业组织创新的共同点
        4.3.2 两集群农业组织创新的不同点
5 农业组织创新的内在机理及影响因素
    5.1 农业组织创新机理的分析框架
    5.2 农业组织创新的机理
        5.2.1 传统农户阶段
        5.2.2 规模经营阶段
        5.2.3 组织创新阶段
    5.3 农业组织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5.3.2 变量的设计与说明
        5.3.3 结果分析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启示
    6.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业产业化地区基于主体需要的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以河南省鄢陵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理论分析
    2.1 需要理论
    2.2 激励理论
    2.3 基于主体需要的政策激励机制
        2.3.1 单个主体需要的政策激励机制
        2.3.2 多个主体需要的政策协同激励机制
3 不同类型参与主体的需要层次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农户需要层次及特征
         (1) 农户生存需要已经满足, 对土地的需求愿望较高
         (2) 农户关系需要正处于上升期, 对技术和信息需求高, 加入协会组织的愿望强烈
         (3) 农户自我实现需要强烈, 创业热情高涨
    3.3 企业需要层次及特征
    3.4 产业部门及区域管理者需要特征
4 针对单个类型主体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设计
    4.1 对农户的激励政策
    4.2 对企业的激励政策
    4.3 对产业部门或区域管理者的激励政策
5 针对多类型主体的协同激励政策及模式
    5.1 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模式
    5.2 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模式
    5.3 高效农业产业化模式
    5.4 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
    5.5 农业创新体系构建模式
6 结论与讨论

(6)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现状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学术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学术创新
    第四节 研究时空范围
        一、时间界限
        二、地域范围
第一章 清代中原地区农业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清代以前中原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变迁
        一、中原地区地形与地貌
        二、清代以前中原地区水系及其变迁
        三、气候状况与变迁
    第二节 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区的形成
        一、清代中原地区的水系变迁
        二、清代中原地区土壤状况
        三、清代中原地区气候变迁状况
        四、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区
第二章 清代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恢复
        一、农田垦殖情况
        二、农田水利的恢复和发展
        三、畜牧业生产状况
    第二节 农业生产结构的变迁
        一、美洲作物引进后的继续发展
        二、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
        三、水稻种植的消长
    第三节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
        一、耕作技术的提升
        二、土壤改良技术
第三章 清代中原地区的农作物与土地形态
    第一节 经济作物的分布
        一、棉花
        二、油料作物
        三、染料作物
        四、烟草
        五、中草药
    第二节 粮食作物的商品化趋势
        一、促进粮食作物商品化的因素
        二、粮食作物的商品化概貌
    第三节 土地所有制形态
        一、清代前中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
        二、清代后期的土地所有制形态
第四章 清代中原地区的农政管理
    第一节 农业制度
        一、土地制度
        二、赋税制度
        三、仓储制度
    第二节 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保障
        一、实行更名田以及地权改革政策
        二、实行招募流民、开垦荒田政策
        三、实行蠲租赈灾政策
        四、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
    第三节 农业管理模式的探索进步
        一、个体农业的经营管理
        二、屯垦管理
        三、农田水利的管理模式
    第四节 农业灾荒与救灾机制
        一、农业灾荒概况
        二、救灾机制
第五章 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与工商业发展
    第一节 农业区域经济与发展方式
        一、豫东农业经济区的经济及发展方式
        二、豫西农业经济区经济及发展方式
        三、豫北农业经济区的经济及发展方式
        四、豫南农业经济区和南阳盆地农业经济区的经济及发展方式
    第二节 农业与手工业进步
        一、丝麻业的兴衰
        二、发达的棉纺织业
        三、酿酒业的发展
    第三节 农业与商品贸易繁荣
        一、粮食贸易
        二、棉花和棉布贸易
        三、兴盛的市集贸易
    第四节 农业经济与商业集市的发展
        一、城市的繁荣
        二、逐渐兴起的商业重镇
第六章 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乡村治理
        一、保甲制度与官府行政在乡村治理中的延伸
        二、民间经营自治
    第二节 农业经济与人口、生活观念的发展变化
        一、清代人口的增长
        二、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活观念的变化
    第三节 农业经济危机与社会救助
        一、官府救助
        二、民间救助
        三、宗族救助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许昌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土地流转研究综述
        1.2.2 国外土地流转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理论及典型模式
    2.1 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土地流转的含义
        2.1.2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基本内容
    2.2 农村土地流转相关基础理论
        2.2.1 土地产权理论
        2.2.2 规模经营理论
        2.2.3 农业现代化理论
    2.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典型模式
3 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3.1 许昌市区域概况及土地流转现状
        3.1.1 许昌市区域总体概况
        3.1.2 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3.2 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问题
        3.2.1 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典型模式
        3.2.2 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4 许昌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农村土地产权不明晰
    4.2 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
    4.3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4.4 认识不足阻碍土地流转
5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明晰农地产权、保障农户的农地流转收益
        5.1.1 农地永包制有助于推动农地产权的明晰
        5.1.2 解决农地产权不明晰可能带来的问题的建议
    5.2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机制
        5.2.1 培育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主体
        5.2.2 培育农村土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5.2.3 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多元化
    5.3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服务机制
        5.3.1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5.3.2 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
        5.3.3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4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金融支持
        5.4.1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的金融体系构建
    5.5 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利益保障措施
        5.5.1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保障措施
        5.5.2 农村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措施
        5.5.3 其他农民利益保障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对河南省鄢陵县马坊乡马贡村农村土地调整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坊乡农村土地调整的现状
二、马坊乡农村土地调整的相关原因
    (一)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宣传的缺陷给土地调整带来了便利
    (二)人口增减、自然灾害、土地流转等造成人地矛盾的影响
    (三)农民自身观念等原因的影响
    (四)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村的基本制度的影响
三、土地调整对马坊乡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产生的问题
    (一)影响土地的长期产出效益
    (二)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三)土地的经常性调整造成严重的不规模经济
    (四)影响土地耕种
    (五)土地调整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组内部的安定团结
四、对马坊乡减少土地调整、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建议
    (一)强化国家政策在农村的宣传和执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
    (二)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三)建立新型的乡村风俗理念
    (四)完善基层政府和村组干部的职责、完善农村基本制度

(9)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与新型经营主体——河南鄢陵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缘起
2.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理论支撑、综述与思路设计
(三) 调研方法
3. 比较分析法
(四) 研究调查与实施
一、乙方将所村位于村北2组的土地, (长141.3米, 宽23.47米) 5亩分 (以甲乙双方实际丈量共同认可的土地面积为准)
二、租期为10年, 自2014年3月11日始至2024年3月11日止。
三、租金按年度计算, 每年每亩租金为1200元, 以后随市场行情涨或落, 租金共计人民币陆仟元整。
四、付款方式:本协议甲乙双方签订后, 甲方付清当年的租金以后每年按合同签订的日期付款。
五、租赁期限内乙方必须保证无其他集体和个人对甲方所租赁土地提出任何异议,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由乙方负责处理, 与甲方无关。如乙方处理不当给甲方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乙方负责赔偿。
六、甲方有权在租赁土地上, 植树造林, 或其他综合开发利用。
七、乙方应尊重甲方在租赁土地上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不干涉甲方经营活动, 甲方有权自由选择务工人员, 乙方不干涉甲方的自由用地, 乙方为甲方提供水电通的便利条件, 甲方利用租赁土地所产生的……
八、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一式肆份。
(五) 平台信息化
(六) 农业产业化
(七) 加大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八) 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营制度

(10)黄泛区的政治、环境与民生研究(1938-194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资料、架构与创新点
    五、不足之处
第一章 国民政府和日伪的黄泛政策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黄泛的利用及影响
        一、黄泛作用的神话
        二、“筑堤阻敌”作用的重估
        三、利用黄泛与民生
    第二节 日伪对黄泛的处置
        一、日伪对黄泛的政治利用
        二、对黄泛处置意见之分析
第二章 黄泛的影响
    第一节 灾民生活之变异
        一、灾民之应急举措
        二、黄泛对居民生活的形塑
        三、强权之盛行
        四、资源匮乏与影响
    第二节 黄泛区人口构成分析
        一、性别比例变化与原因
        二、老人、儿童人口变化浅析
    第三节 生产方式的演变及其效用
        一、农业生产方式的调适
        二、制盐与渔樵
        三、生产方式变迁的影响
    第四节 生态结构的重组
        一、黄泛区土壤之改良
        二、生态景观的变化
        三、林木资源之破坏
        四、黄泛对水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 利益演变: 黄河堵口复堤的实施
    第一节 堵口之压力与国民政府之应对
        一、黄河决堤后国府之应对
        二、国府以黄制敌与各方反应
        三、堵口的转机——国际因素的介入
        四、民众的呼吁与国府的应对
    第二节 利益转换:国方进行的黄河堵口复堤工程
        一、工赈之异化
        二、物料之动员与各地之反弹
        三、联总面粉的使用
        四、各阶层之利益分化
    第三节 水利动员:中共在故道的复堤
        一、人力动员
        二、资源动员——献石运动
第四章 国、共、联总围绕堵口复堤的博弈
    第一节 黄河故道所涉利益与开封、菏泽协议
        一、下游民众与中共利益的重合与分野
        二、较量与分歧——开封会议与菏泽座谈会
    第二节 堵口之时机安排与背后之利益诉求
    第三节 各行其是: 南京协议、上海协定的签订与执行
        一、中共之手段与联总之目标
        二、步履不一: 南京协议之执行
        三、中共之策略与上海协定之订立
    第四节 堵口合龙阶段各方之博弈
        一、联总、中共态度转变与原因之分析
        二、国共双方妥协与协议达成
结论: 政治、环境与民生的关系
征引文献
后记

四、鄢陵县——干部承包土地 提高自救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做电商:农村电商的形塑机制研究[D]. 孙嘉伟. 兰州大学, 2021
  • [2]河南新修家谱初探[D]. 高文豪. 郑州大学, 2020(08)
  • [3]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农业组织创新过程及演化机理分析 ——基于河南省两个农业集群的对比[D]. 姚飞. 河南大学, 2017(06)
  • [5]农业产业化地区基于主体需要的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政策——以河南省鄢陵县为例[J]. 李二玲. 人文地理, 2017(02)
  • [6]清代中原地区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D]. 李华欧. 郑州大学, 2016(08)
  • [7]中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许昌市为例[D]. 安一鸣. 东华理工大学, 2015(05)
  • [8]对河南省鄢陵县马坊乡马贡村农村土地调整的认识[J]. 张珂. 经济师, 2015(06)
  • [9]土地流转、农民权益与新型经营主体——河南鄢陵模式探析[J]. 厦门大学"鄢陵土地流转"课题组,贺东航,贺海波. 中国农村研究, 2015(01)
  • [10]黄泛区的政治、环境与民生研究(1938-1947)[D]. 曾磊磊. 南京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鄢陵县——提高干部土地承包经营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