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网络的改进及其在喜树碱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的改进及其在喜树碱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一、人工神经网络改进及其在喜树碱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鹏[1](2020)在《14位苦参碱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苦参碱是传统中药苦参和日本山豆根中最主要的生物碱之一,在治疗肿瘤疾病时有着重要作用。但依赖植物源自身进行研发有一定局限性,如种类数量少、生物利用率低等。因此借助化学方法通过结构修饰是获得新型苦参碱类化合物的重要方法。定量构效关系理论是研究物质结构与其生物活性间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促进新型药物分子的设计研发方面发挥了强大的作用,为合成具备更高生物活性的药物提供方向。研究发现在苦参碱骨架的14位碳上引入双键和芳香环能够显着提高其抗肿瘤活性,对其药理作用和构效关系进行研究,将会对新型苦参碱衍生物的研发提供巨大的帮助。本文运用Gaussian09软件在密度泛函理论下使用B3LYP/6-31G(d)计算水平对三组化合物分子进行结构优化和结构参数的整理,获得建模参数,使用主成分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14位苦参碱衍生物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发现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电负性、内环电荷、偶极矩和活性位点电荷等结构信息对其生物活性起到主导作用,研究的具体成果包括:(1)14位吡咯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中对抗肿瘤活性起主要作用的结构参数为最高占据轨道能、前线轨道能隙、电负性、软度、分子中氮原子的总电荷、平均极化率和活性位点原子电荷,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神经元个数分别为7、10和1,验证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平方和为0.048,表明建立的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和良好的预测性,可以用来预测有相似结构化合物分子的生物活性;(2)筛选出对14位吲哚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影响最大的结构参数是最低空轨道能、亲电性、电负性、分子内F环电荷、分子偶极矩、平均极化率和活性位点原子电荷,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神经元个数分别为7、7和1,验证活性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平方和值为0.064,证明模型可以为合成新型苦参碱药物提供方向;(3)筛选出14位芳香甲烯基硫代苦参碱衍生物中最主要的抗肿瘤活性结构参数为最高占据轨道能、前线轨道能隙、电负性、分子中A环和C环电荷、偶极矩和活性位点碳碳键的键长,构建BP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神经元个数分别为7、4和1,验证活性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平方和值为0.049。证明了我们构建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研发更高抗肿瘤活性的苦参碱衍生物提供了便捷。

赵静[2](2020)在《根皮素抑菌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皮素(Phloretin),是一种具有二氢查尔酮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主要以糖苷(根皮苷)的形式广泛分布于不同阶段植物的不同部位,尤其以苹果幼果中的含量最为丰富。研究发现,根皮素对一些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以及病原性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且它属于植源性天然产物,毒性低,且兼具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其他生物活性,有极大的潜能被开发为天然抑菌剂。目前国内外对根皮素抑菌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抑菌谱的研究上,而对于其分子结构中影响抑菌活性的官能团及各官能团对于抑菌活性的贡献大小尚不明确。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化学结构修饰对根皮素分子中不同官能团进行取代反应,合成了8种根皮素衍生物,并对根皮素及所获得的衍生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参考Free-Wilson方法分别计算出了根皮素母体结构中各活性基团对其抑菌性的贡献值,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形式建立起了根皮素的抑菌构效关系模型。旨在探明根皮素母体结构中影响其抑菌活性的官能团、明确各官能团与其抑菌性之间的关联形式,为将根皮素开发成为新型天然抑菌剂以及靶向合成特定的根皮素衍生物提供指导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1)以根皮素为母体,经由还原,缩合,取代等反应分别引入不同的基团,从而获得根皮胺乙基醚、根皮素异烟肼、4’-氯根皮素、4’-硝基根皮素、5,7-二丁氧基根皮素、5-丁氧基根皮素、7-丁氧基根皮素和羰基还原根皮素等8种不同的根皮素衍生物。所有化合物经1HNMR和MS进行了结构表征。(2)运用牛津杯法检测所合成的根皮素衍生物及根皮素对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根皮素及其衍生物均对四种试验菌有抑制作用,并且对革兰氏阳性菌(单增李斯特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发现,以根皮素为母体衍生化获得的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均不如根皮素本身的抑菌性能强。此外,还分别检测了根皮素及各衍生物对四种试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表明根皮素对四种常见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1±0.75ppm,40±0.45ppm,218±0.25ppm和312±0.55ppm,其大小均比其衍生物的最小抑菌浓度小。(3)运用经典的Free-Wilson方法,分别以各化合物对四种试验菌的log 1/MIC为因变量,以根皮素各官能团(5-OH,7-OH,4’-OH,4-C=O)以及衍生化引入的各取代基为自变量,利用Matlab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计算出各取代基的抑菌活性贡献值。计算结果表明根皮素的抑菌性能与其母体结构中的活性基团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根据根皮素母体中的各活性基团贡献值的大小,发现根皮素母体结构中的4-C=O,5-OH,7-OH对其抑菌性能得影响较为显着,而4’-OH的抑菌活性贡献则明显较弱。(4)根皮素定量构效关系的建立:经由前三部分的实验为基础,该部分研究选取根皮素母体结构中的4-C=O,5-OH,7-OH和4’-OH四个活性基团作为结构参数,以其对四种试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作为活性参数,利用SPSS软件,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针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致病菌分别建立起相对应的根皮素抑菌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根皮素母体结构中的4-C=O,5-OH,7-OH是影响其抑菌活性的主要结构参数,而4’-OH对其抑菌活性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并且发现根皮素母体中的活性基团对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性能的作用影响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为:根皮素母体中的4-C=O基团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活性的贡献最为显着,而对于革兰氏阴性菌而言,根皮素母体中5-OH基团对其的抑制能力的影响则更为优越。对所建的根皮素抑菌定量构效关系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拟合度和稳定性,可为后续根皮素抑菌性的研究提供指导依据。

张利强[3](2019)在《喜树碱衍生物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定量构效关系是现代分析中的一种重要工具,主要是探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在药物研发中尤为重要,利用定量构效关系可以得到药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去了解药物分子的作用,然后去指导药物分子的合成,让合成更有目的性,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并且缩减了药物分子的研发周期。癌症是世界五大绝症之一,长期困扰着人类。目前国际上癌症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传统意义上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现阶段的生物疗法,但是都对癌症的治疗有不足的的地方。喜树碱及其衍生物对治疗癌症具有明显的疗效,其对于癌细胞的杀伤抑制作用是在癌细胞分裂的S期,喜树碱与拓扑异构酶I相结合生成喜树碱-拓扑异构酶I-DNA三元复合物,促进可裂解复合物的稳定,阻碍DNA链闭合,导致DNA单链断裂,形成“路障”,抑制复制叉的进程,与正在进行的复制叉相遇则会造成不可逆的DNA双链断裂,最终引起细胞死亡。本论文中,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找到了两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以及对应的活性数据。实验方法:第一步通过高斯软件(Gaussian 09)分别对两组分子进行优化,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上首先采用B3LYP/6-31g(d,p)进行初步优化,然后在原有优化的基础上采用更高的基组B3LYP/6-311g(2d,2p)进行优化,优化结束后选取结构参数并整理。第二步将优化得到的结构参数导入SPSS中,通过SPSS中的主成分分析模块对优化得到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能够影响喜树碱衍生物生物活性的结构参数。第三步使用MATLAB中的BP神经网络对两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喜树碱衍生物进行神经网络模型的验证。在BP神经网络中我们得到两组分子的预测误差的平方和PRESS分别为0.055826和0.019436,结果显示本课题中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性。通过定量构效关系关系的研究可以加快药物研发,在对喜树碱衍生物的开发与发展上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袁海舰[4](2016)在《肉桂醛类化合物的合成、抑菌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文中研究指明定量构效关系QSAR是表示化合物结构与其活性之间关系的模型,通过QSAR,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合物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探求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QSAR计算已在化学、环境、医药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有很强的生命力。肉桂醛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用,已被大量应用于医学、食品、饲料、木材防腐等领域。通过定量计算研究肉桂醛类化合物构效关系,获得对分子活性贡献最大的结构信息,可以为结构修饰提出目标建议,并指导某种特定活性的肉桂醛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本文采用Ampac和Codessa软件计算获得了7个最佳定量关系模型,涉及木材腐朽菌、木材霉变真菌、细菌三大类;运用所得模型设计合成2种化合物,并进行了生物活性验证。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分别以肉桂油、对甲氧基肉桂醛、对氯肉桂醛为原料,与乙二胺反应合成出N,N-二肉桂醛-1,2-乙二胺希夫碱,N,N-二对甲氧基肉桂醛-1,2-乙二胺希夫碱和N,N-二对氯肉桂醛-1,2-乙二胺希夫碱三种化合物。分别利用FTIR和1H-NMR对化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证明目标产物已合成。(2)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了N,N-二肉桂醛-1,2-乙二胺希夫碱,N,N-二对甲氧基肉桂醛-1,2-乙二胺希夫碱和N,N-二对氯肉桂醛-1,2-乙二胺希夫碱三种化合物对白腐菌彩绒革盖菌(Trametes versicolor)、褐腐菌密粘褶菌(Gloeophyllun trabeum)、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5种菌的抑菌活性,并与肉桂油抑菌性能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合成产物对供试菌种都有抑制作用,且随着药液浓度增大对菌种的抑制作用增强;与肉桂醛的抑菌效果相比较,三种合成化合物在较低浓度时即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效果,但是随着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变化没有肉桂醛变化明显。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与肉桂醛相当,对其它4种菌的抑菌效果要弱于肉桂醛(3)采用Chemdraw软件将化合物结构画出,然后通过Ampac软件进行结构优化,将最优结构的文本数据输入Codessa软件中,计算可以得到化合物的结构描述符,再将化合物生物活性数据录入Codessa软件中,进行最佳多元线性回归可以得到一系列模型,通过转折点方法选择其中最佳模型。本研究共得到肉桂醛类化合物对彩绒革盖菌、密粘褶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菌、黑曲霉、桔青霉抑菌活性的7个最佳模型。通过内部检验法和外部检验法来检验所得到的模型,所得模型的R2均大于0.9。(4)为了检验肉桂醛类化合物在木材防腐和防霉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参照林业行业标准做了室内木材的防腐和防霉实验。结果表明,肉桂醛类化合物对木材腐朽菌彩绒革盖菌和密粘褶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肉桂醛类化合物对木材霉菌黑曲霉和桔青霉也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的防止木材发生霉变。(5)在保留肉桂醛原有活性基团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结构修饰,合成亮氨酸对甲氧基肉桂醛希夫碱和亮氨酸对氯肉桂醛希夫碱两种化合物,对合成产物进行FTIR、1H-NMR表征,证明产物已合成。滤纸片法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桔青霉均有很好的抑菌性能。运用所得模型对合成化合物的抑菌活性进行预测,并与实验值LogAR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化合物对黑曲霉和桔青霉抑菌活性LogAR计算值与实验值绝对误差较小,模型对两种化合物抑菌活性的预测能力较好。相比较黑曲霉和桔青霉两种模型,两种化合物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LogAR计算值值与实验值绝对误差较大,说明这两种模型对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类化合物的预测能力较弱。

钱海城[5](2015)在《抗肿瘤药物分子设计及其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是其副作用较大,而且药物的溶解度不高。于是寻求高效、毒副作用的低的抗癌药物已成为科学家们研究的目标之一。喜树碱类化合物是抗癌药物研发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先导化合物,它对胃肠道癌、头颈癌和肝癌等有着良好的疗效,但是其本身却存在着溶解度过低等不利因素。环糊精是在药剂学领域中是一种重要的包结化合物,其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性适合包结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物分子,从而增加药物分子在血液中的溶解度,提高药物分子的生物活性。本课题组利用扩展距离矩阵提出了一组范数指数,构建了新的构效关系模型,并分别对197个喜树碱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和233个有机化合物与β-环糊精络合物稳定常数(logK)进行了计算预测。我们针对喜树碱类化合物的抗癌活性建立了构效关系模型并对其抗癌活性进行预测,预测模型的相关性系数为0.8278-0.9904,标准误差为0.0802-0.4038。对于233种化合物与β-环糊精络合物稳定常数(logK)进行的计算预测结果表明基于扩展距离矩阵范数指数建立的构效关系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logK。其预测结果的相关性系数R和留一交叉验证相关性系数QLOO分别为0.9587和0.8742。与文献中的方法对比表明,本工作的预测结果在准确性和稳定性上有着显着的改善,而且还能克服文献中提到的不能区别同分异构体的缺陷。这证明了我们的描述符不仅适用于计算化合物的理化性质,还能应用到化学过程的计算。此外,运用我们的构效关系预测模型,我们设计出四种新的抗癌药物分子。

周长会[6](2014)在《拓扑指数在取代脂肪族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质的定量结构活性/性质研究一直是化学学科研究的重点,现已发展成为药物化学、环境化学、材料科学等化学相近学科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和有关专业软件的推广,物质定量结构活性/性质的热门研究方向方兴未艾。近年,伴随着有机化合物爆炸式的增长,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成为科研工作者的一项迫切任务。随着对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的深入,各种计算方法和化学应用软件(HyperChem Professional,Gaussian03W,Dragon)应运而生,在众多方法中,拓扑指数法因其计算简单,预测准确成为各方法的首选。本论文采用拓扑指数法研究取代脂肪族(杂原子)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通过对杂原子(非碳原子)进行必要的修饰染色,在距离矩阵和邻接矩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拓扑指数W,通过新建的拓扑指数W对脂肪醛、脂肪酮、脂肪胺、脂肪醇及饱和醚化合物的沸点、摩尔折射率、折光指数、辛醇/水分配系数等物理化学性质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利用回归模型对这些化合物上述性质进行理论预测,效果良好,表明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以较为精确的预测杂原子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二、研究了新建拓扑指数的物理意义。采用HyperChem Professional软件中的半经验半理论PM3法,计算了脂肪醛、脂肪酮、脂肪胺、脂肪醇及饱和醚化合物分子的20种量子化学参数,将拓扑指数W与各个量子化学参数进行关联,得到了它们的相关系数及拓扑指数W与各化学参数的回归方程,通过分析,表明拓扑指数是分子结构参数的体现,同时拓扑指数也是分子内部能量的综合表征。所以,从理论上讲,新建立的拓扑指数物理意义明确,可以用于杂原子分子物理化学性质的预测。弥补了近年来拓扑指数研究中物理意义不明确的弱点,同时为新拓扑指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一系列脂肪族化合物的定量结构研究表明,利用新建的拓扑指数可以很好地描述分子的结构特征,能够通过各种化合物的拓扑指数估计分子的部分物理化学性质。利用拓扑指数W建立的回归模型可以精确的预测取代脂肪族化合物的表观性质;而拓扑指数量子化学物理意义的研究,揭示了分子拓扑指数与其分子能量因子的关联,为化合物性质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郑艳莉[7](2012)在《喜树碱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喜树碱(Camptothecin, CPT)是最早于我国西藏本上生植物喜树中分离提取的-种五环生物碱,对动物肿瘤及白血病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985年Hsiang及其同事发现喜树碱是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I, Topo I)的专一性抑制剂,通过与Topo I-DNA可裂解复合物可逆结合,形成的CPT-Topo I-DNA三元复合物可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导致癌细胞的死亡,自此喜树碱才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几十年来,人们合成了大量的喜树碱衍生物并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测试,其中两种已经批准用于临床癌症的治疗。现有一批喜树碱衍生物正处于临床和临床前研究阶段,但是对其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还不成熟,有待更加全面的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和结论:1.采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方法中的B3LYP泛函,在6-31G(d,p)基组上对六个系列:7位芳亚氨甲基取代CPTs (3.1)、7位氨甲基、亚氨甲基取代CPTs (3.2)、7,10位取代CPTs (4.1,包括两组活性数据)、7,10双取代-11N杂CPTs(4.2)、9,10位取代CPTs (4.3)、E环取代的羧峻酯喜树碱衍生物(5)共92个化合物进行结构优化和频率计算,以寻找能量最低的稳定构型,验证皆无虚频;然后在6-311+G(d,p)基组上对所选优势构型进行单点能计算,从中提取27个相关的量化参数,包括能最参数、电子参数等。在此基础上利用公式计算了4个密度泛函描述符。用Chemoffice8.0软件对所选优势构型进行其它几个物化参数的计算,包括拓扑指数、疏水性参数等。本文计算的描述符包含电性的、密度泛函以及拓扑指数等,因而能更全面的体现对于活性的影响因素。2.用SPSS17.0统计软件,用上述计算的所有描述符分别对六组喜树碱衍生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逐步回归建模分析,结果如下:从所建最佳QSAR模型得知,所有指标系数均较好,且留一法检验系数都大于0.5,说明所选模型的稳定性良好且预测能力较强。电子参数尤其是原子的净电荷是影响喜树碱衍生物的重要因素;同时从极化率、偶极矩、电负性、摩尔折射率、疏水性参数等方面分析,对于某些部位可以取代体积相对较大的基团进而提高活性。这些结果为今后设计合成更加高效低毒的喜树碱衍生物提供了全面且相对可靠的理论依据。3.对几组喜树碱衍生物进行了前线轨道的计算与分析,比较了最高占据轨道能量以及最低空轨道能量的主要成分,发现喜树碱衍生物的HOMO轨道主要位于D环及其相连的羰基氧上;而LUMO分布较为分散的分布AB环上。

史智英[8](2011)在《喹啉环取代喜树碱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喜树碱(Camptothecin, CPT)是从中国本土生植物喜树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五环喹啉生物碱,在抗癌药物发展中是卓越的先导化合物之一,具有优良的抗癌活性。1985年,Hsiang等人发现CPT的主要靶点是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随后,人们也证实CPT能与topoⅠ-DNA复合物进行可逆结合,形成CPT-topoⅠ-DNA三元复合物,并且能稳定此复合物,从而使DNA的进行性解旋终止,最终使癌细胞死亡。如今,已用于临床治疗卵巢和小细胞肺癌的拓扑替康(topotecan)和治疗结肠癌的伊立替康(irinotecan)就是以喜树碱为先导化合物发展而来的衍生物,并且也已获得美国食品管理部门的正式批准。20S构型的喜树碱衍生物的抗癌活性较高,但目前从电子结构水平对其进行构效关系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定量分析此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不仅有利于将来设计、合成新型的高效抗癌喜树碱衍生物,而且也有益于验证和完善已有的作用机理。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DFT)中的B3LYP方法,采用6-31G(d,p)基组对30个7-甲基亚氨基氧类喜树碱衍生物和11个7,10-位取代喜树碱衍生物的分子构型均进行了结构优化和频率分析,确定了优势构象;在6-311G(d,p)及6-311+G(d,p)基组水平上,分别计算了各自优势构型的单点能,得到的参数主要有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能量、最低空分子轨道(LUMO)能量、分子的偶极距、极化率及原子的净电荷等。通过ChemOffice 8.0软件计算了两个系列化合物的其他描述符,如基于距离的拓扑学参数——Wiener (logW)和Balaban (logB)等。2.利用计算的所有描述符,采用探索法和逐步回归法,对30个7-甲基亚氨基氧类喜树碱衍生物分别进行了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研究,所得到的模型如下:以上两个模型的结果表明:逐步回归所建的模型较好,且其交互检验相关系数远远大于0.5,体现了此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预测能力;从第二个模型中亦可以看出,分子极化率α、E环20-位碳原子、24-位氧原子的净电荷以及喹啉环6-位、13-位碳原子的净电荷是影响此类药物活性的主要因素。3.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11个7,10-位取代喜树碱衍生物进行了QSAR建模分析,结果如下:此模型体现了良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预测能力;也表明了logB、ΔELH、Q13是影响此类药物活性的主要因素。4.此两个系列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分子的体积、取代基的大小以及喹啉环和E环上的局部电荷对此类喜树碱衍生物的抗癌活性影响较大。本文从量化角度对这些影响因素分析所得结果与目前关于CPT作用机理的研究结论相符合。

廖丹丹[9](2010)在《苦参碱磺酸盐的合成及其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苦参碱是传统中药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心律失常、抑菌抗炎、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肝炎、过敏性皮炎、妇科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治疗。由于该类化合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毒副作用,严重者可致死亡,限制了其作为治疗药物的开发。因此对苦参碱类生物碱进行结构修饰,以期达到降低毒性、增强药理活性的目的,对苦参碱类生物碱的应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运用定量构效关系(QSAR)设计低毒性苦参碱衍生物13a-磺酸钠苦参碱,建立半数致死量(LD50)与C13、N4、C12周围的电子云密度等电化学参数的QSAR模型:lg(1/LD50)=13.617xE(C13)-16.282xE(N4)-43.21OxE(C12)-11.321,(n=5,R=0.921,R2=0.848,F=1.855),通过该回归方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毒性预测,得到该化合物的LD50值222024.714mg/kg。目标化合物的合成以槐果碱为原料,经亚硫酸氢钠加成磺化制得,收率为82.6%,纯度大于98%。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和质谱的分析,验证所得产物即为目标化合物,与苦参碱、槐果碱相比,产物的分子结构中增加了一个磺酸基。对所得产物进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口服给药时最大耐受剂量(MTD)大于10000mg/kg,属无毒范围;静脉给药时MTD大于5000mg/kg,亦属实际无毒范围,基本符合QSAR模型的预测结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苦参碱、槐果碱、13a-磺酸钠苦参碱三种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13a-磺酸钠苦参碱对变形杆菌的抑制效果优于苦参碱和槐果碱,其MIC值为0.2μg/mL,苦参碱、槐果碱分别为128μg/mL和32μg/mL;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差别不大,槐果碱约为8μg/mL,而13a-磺酸钠苦参碱和苦参碱均为4μg/mL;但对白色念珠菌和假丝酵母菌均无抑制作用。实验采用HPLC法研究13a-磺酸钠苦参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色谱条件为:色谱柱:Shim-pack VP-ODS C18, (150 Lx4.6,5μm,5 cm预柱);流动相:甲醇-0.02 mol/L乙酸铵水溶液-三乙胺(30:70:0.04,v/v/v);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20nm;柱温40℃;进样量:20μL。用DAS 2.1.1药动学程序处理13a-磺酸钠苦参碱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对,得到药动学参数Cmax为54.8479 mg.L-1,Tmax为0.475 h,tl/2α为0.4408 h,t1/2β为5.3022 h,AUCO~t为63.029 mg·h·L-1,AUCO~8为78.1069 mg·h·L-1,V1/F为0.5691L·kg-1,CL/F为0.8365L·h-1·kg-1,MRTo~t为1.1382h-1,MRTO~8为28.4075h-1。与苦参碱相比,该衍生物吸收速率增加,分布加快,代谢减慢,体内清除率有所增加,在中央室的分布相对减少,生物利用度有所降低。

于辉,陈海光,陈悦娇,宁正祥[10](2010)在《BP人工神经网络用于食品防腐剂构效关系建模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摇床培养,测试了20种食品防腐剂在实验条件下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计算了所有供试防腐剂的10种结构、电子、理化性质参数,随机抽取其中17种防腐剂作为训练样本,另外3种防腐剂作为预测样本,构造并训练得到能较好预测"未知"食品防腐剂在实验条件下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能较准确预测食品防腐剂抗菌活性的QSAR模型,该模型对防腐剂抗菌活性的预测值和实测值相对误差不超过±5%。

二、人工神经网络改进及其在喜树碱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工神经网络改进及其在喜树碱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14位苦参碱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苦参碱及其应用
        1.2.1 苦参碱的来源、结构和理化性质
        1.2.2 苦参碱及其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3 定量构效关系
        1.3.1 定量构效关系概述
        1.3.2 定量构效关系在药物研究中的现状
        1.3.3 经典QSAR建模步骤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介绍
    2.1 实验数据采集
        2.1.1 第一组14位吡咯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的的结构和活性数据
        2.1.2 第二组14位吲哚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的的结构和活性数据
        2.1.3 第三组14位芳香甲烯基硫代苦参碱衍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活性数据
    2.2 研究方法介绍
        2.2.1 优化计算分子结构参数
        2.2.2 主成分分析筛选结构参数
        2.2.3 人工神经网络的构建
第三章 三组苦参碱衍生物分子结构计算及主成分分析
    3.1 第一组14位吡咯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的结构计算及主成分分析
        3.1.1 第一组14位吡咯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的结构参数
        3.1.2 第一组苦参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分析
        3.1.3 第一组苦参碱衍生物分子主成分分析结论
    3.2 第二组14位吲哚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的结构计算及主成分分析
        3.2.1 第二组14位吲哚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的结构参数
        3.2.2 第二组苦参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分析
        3.2.3 第二组苦参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分析结论
    3.3 第三组14位芳香甲烯基硫代苦参碱衍生物结构计算及主成分分析
        3.3.1 第三组14位芳香甲烯基硫代苦参碱衍生物的结构参数
        3.3.2 第三组苦参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分析
        3.3.3 第三组苦参碱衍生物分子主成分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子生物活性的BP神经网络模型验证
    4.1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和参数的设置
    4.2 第一组14位吡咯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分子BP神经网络预测
    4.3 第二组14位吲哚甲烯基苦参碱衍生物分子BP神经网络预测
    4.4 第三组14位芳香甲烯基硫代苦参碱衍生物分子BP神经网络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根皮素抑菌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根皮素简介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根皮素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
        1.1.2 根皮素制备
        1.1.3 根皮素的衍生化研究
        1.1.4 根皮素的应用
    1.2 定量构效关系(QSAR)概述
        1.2.1 定量构效关系的发展
        1.2.2 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方法
    1.3 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建立的方法
    1.4 Free-Wilson和Fujita-Ban方法概述
    1.5 定量构效关系的应用
    1.6 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根皮素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根皮素氨乙基醚和7-丁氧基根皮素的合成
        2.3.2 4'-硝基根皮素和4'-氯根皮素的合成
        2.3.3 5-丁氧基根皮素和5,7-二丁氧基根皮素的合成
        2.3.4 根皮素异烟酰基腙和羰基还原根皮素的合成
    2.4 结构表征
    2.5 结果与讨论
        2.5.1 根皮素氨乙基醚和7-丁氧基根皮素的~1H NMR图谱和MS图谱分析
        2.5.2 4'-硝基根皮素和4'-氯根皮素的~1H NMR图谱和MS图谱分析
        2.5.3 5-丁氧基根皮素和5,7-二丁氧基根皮素的~1H NMR图谱和MS图谱分析
        2.5.4 根皮素异烟酰基腙的核磁图谱和羰基还原根皮素的~1H NMR图谱和MS图谱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根皮素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菌种及培养基
        3.2.2 材料及设备
    3.3 实验部分
        3.3.1 抑菌活性的测定
        3.3.2 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抑菌活性
        3.4.2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
    3.5 本章小结
4. 根皮素抑菌构效关系
    4.1 引言
    4.2 参数的获得与数据的整理
    4.3 二维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的建立
        4.3.1 Free-Wilson矩阵获取活性贡献值
        4.3.2 定量构效关系模型建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Free-Wilson矩阵获取的活性贡献值及线性方程
        4.4.2 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的建立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根皮素衍生物的核磁图谱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喜树碱衍生物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喜树碱综述
    1.1 喜树碱简介
        1.1.1 喜树简介
        1.1.2 喜树碱分子的发现和分子理化性质
    1.2 喜树碱目前的研究现状
        1.2.1 拓扑替康研究现状
        1.2.2 伊利替康研究现状
        1.2.3 其他喜树碱衍生物的研究现状
    1.3 喜树碱抗肿瘤机制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两组喜树碱衍生物结构参数的确定
        1.4.2 两组喜树碱衍生物的活性数据半数抑制率(IC_(50))
第二章 定量构效关系(QSAR)概述
    2.1 定量构效关系(QSAR)简介
        2.1.1 定量构效关系的发展
        2.1.2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方法
    2.2 高斯软件(Gaussian)
        2.2.1 计算化学
        2.2.2 Gaussian和 GaussView软件的简介
        2.2.3 GaussView的功能
        2.2.4 Gaussian的功能
    2.3 主成分分析
        2.3.1 SPSS软件介绍
        2.3.2 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原理和过程
        2.3.3 主成分计算的主要步骤
        2.3.4 主成分分析在SPSS19.0 中的主要计算方法
    2.4 BP神经网络
        2.4.1 MATLAB软件简介
        2.4.2 MATLAB软件的优点
        2.4.3 BP神经网络
第三章 第一组喜树碱类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1 第一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活性数据
    3.2 第一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高斯优化
    3.3 第一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分析
        3.3.1 第一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结构参数标准化处理
        3.3.2 第一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结构参数的因子分析
        3.3.3 第一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得分
        3.3.4 第一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讨论
    3.4 第一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BP神经网络预测
第四章 第二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4.1 第二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结构和活性数据
    4.2 第二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高斯优化
    4.3 第二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分析
        4.3.1 第二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结构参数的标准化处理
        4.3.2 第二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结构参数的因子分析
        4.3.3 第二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得分
        4.3.4 第二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主成分分析总结
    4.4 第二组喜树碱衍生物分子的BP神经网络预测
第五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感谢

(4)肉桂醛类化合物的合成、抑菌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定量构效关系
        1.2.1 QSAR的发展历程
        1.2.2 QSAR的研究现状
        1.2.3 QSAR的研究特点
        1.2.4 QSAR建模的步骤
        1.2.5 QSAR模型的验证方法
        1.2.6 QSAR研究中的构效软件
    1.3 肉桂醛
        1.3.1 肉桂醛的来源与理化性质
        1.3.2 肉桂醛的制备方法
        1.3.3 肉桂醛的应用
        1.3.4 肉桂醛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1.4 木材的保护
        1.4.1 保护木材的意义
        1.4.2 常用木材防腐剂
        1.4.3 木材防腐的发展趋势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2 N,N-二肉桂醛-1,2-乙二胺类希夫碱的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
    2.1 三种N,N-二肉桂醛-1,2-乙二胺类希夫碱的合成
        2.1.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2 N,N-二肉桂醛-1,2-乙二胺类希夫碱的合成方法
        2.1.3 N,N-二肉桂醛-1,2-乙二胺类希夫碱的结构分析
    2.2 三种N,N-二肉桂醛-1,2-乙二胺类希夫碱的抑菌活性研究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对腐朽菌抑菌活性研究
        2.2.3 对细菌抑菌活性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肉桂醛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3.1 实验仪器及材料
    3.2 培养基的制备
        3.2.1 真菌培养基的制备
        3.2.2 细菌培养基的制备
    3.3 抑菌实验方法
    3.4 建立定量构效关系模型
        3.4.1 肉桂醛类化合物分子的几何优化
        3.4.2 结构描述符的计算
        3.4.3 最佳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的建立
    3.5 结果与讨论
        3.5.1 肉桂醛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QSAR的确定
        3.5.2 肉桂醛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抑菌活性QSAR的确定
        3.5.3 肉桂醛类化合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活性QSAR的确定
        3.5.4 肉桂醛类化合物对彩绒革盖菌抑菌活性QSAR的确定
        3.5.5 肉桂醛类化合物对密粘褶菌抑菌活性QSAR的确定
        3.5.6 肉桂醛类化合物对黑曲霉抑菌活性QSAR的确定
        3.5.7 肉桂醛类化合物对桔青霉抑菌活性QSAR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4 肉桂醛类化合物对木材防腐和防霉作用
    4.1 对木材的防腐作用
        4.1.1 实验设备
        4.1.2 试材与饲木
        4.1.3 供试菌种和防腐剂
        4.1.4 实验方法
        4.1.5 结果与分析
    4.2 木材防霉性能研究
        4.2.1 试材与试样
        4.2.2 实验菌种和防霉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模型在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合成中的应用分析
    5.1 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的设计与合成
        5.1.1 试剂与仪器
        5.1.2 设计化合物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的合成方法
        5.1.3 设计化合物的红外和核磁表征
    5.2 肉桂醛氨基酸希夫碱的抑菌性能探究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细菌抑菌实验
        5.2.3 真菌抑菌实验
    5.3 模型的应用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5)抗肿瘤药物分子设计及其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定量构效关系
        1.1.1 定量构效关系(QSAR)发展历史
        1.1.2 构效关系模型中常用的描述符
    1.2 定量构效关系计算方法
    1.3 肿瘤疾病的机理和现状
2 喜树碱类有机物构效关系研究
    2.1 喜树碱
    2.2 实验方法
        2.2.1 数据库
        2.2.2 计算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3 结论
3 环糊精络合化合物构效关系研究
    3.1 环糊精的性质
    3.2 环糊精的应用
    3.3 实验方法
        3.3.1 数据库
        3.3.2 提出模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logK的预测结果
    3.5 留一交叉验证法
    3.6 与文献中的结果相比较
    3.7 结论
4 基于喜树碱设计的抗癌药物分子
5 总结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已发表文章
9 致谢

(6)拓扑指数在取代脂肪族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计算化学的发展概述
    1.2 QSAR/QSPR 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理论
    1.5 模型建立的基本方法
    1.6 模型的检验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拓扑指数简介
    2.1 拓扑指数发展历程
    2.2 拓扑指数的种类
    2.3 拓扑指数的应用领域
    2.4 拓扑指数的构造描述
    参考文献
第3章 拓扑指数在杂原子化合物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1 拓扑指数的建立
    3.2 拓扑指数在脂肪醛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3 拓扑指数在脂肪酮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4 拓扑指数在脂肪胺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5 拓扑指数在脂肪醇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6 拓扑指数在脂肪醚中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拓扑指数的物理意义研究
    4.1 拓扑指数与脂肪醛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2 拓扑指数与脂肪酮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3 拓扑指数与脂肪胺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4 拓扑指数与脂肪醇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5 拓扑指数与饱和醚类化合物分子的量子化学参数关系的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7)喜树碱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喜树碱简介
    1.2 喜树碱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
    1.3 喜树碱类化合物的QSAR研究进展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本文工作的简介
    2.1 基本理论介绍
        2.1.1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2.1.2 量子化学简述
        2.1.3 密度泛函理论(DFT)
    2.2 本文的主要工作
        2.2.1 化合物的选取
        2.2.2 描述符的计算
        2.2.3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2.2.4 前线轨道的分析
    2.3 本文创新之处
第三章 喹啉环单取代喜树碱衍生物的QSAR研究
    3.1 7位芳亚氨甲基取代CPTs的QSAR研究
        3.1.1 数据选取及描述符计算
        3.1.2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3.1.3 前线轨道分析
        3.1.4 QSAR模型分析
    3.2 7位氨甲基、亚氨甲基取代CPTs的QSAR研究
        3.2.1 数据选取及描述符计算
        3.2.2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3.2.3 QSAR模型分析
        3.2.4 前线轨道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喹啉环双取代喜树碱衍生物的QSAR研究
    4.1 7,10位取代CPTs的QSAR研究
        4.1.1 数据选取及描述符计算
        4.1.2 前线轨道分析
        4.1.3 生物活性(pIC50)建模分析
        4.1.4 毒素活性(pEC50)建模分析
    4.2 7,10双取代-11N杂CPTs的QSAR研究
        4.2.1 数据选取及描述符计算
        4.2.2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4.2.3 模型的分析与讨论
    4.3 9,10位取代CPTs的QSAR研究
        4.3.1 数据选取及描述符计算
        4.3.2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4.3.3 QSAR模型分析
第五章 E环取代喜树碱衍生物的QSAR研究
    5.1 数据的选取及描述符的计算
    5.2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5.3 模型的讨论
    5.4 前线轨道分析
    5.5 结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致谢

(8)喹啉环取代喜树碱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喜树碱类化合物简介
    1.3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的作用机理
    1.4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的构效关系
        1.4.1 喹啉环(A/B)
        1.4.2 C/D环
        1.4.3 E环
        1.4.4 D/E环
    1.5 喜树碱类抗癌药物的QSAR研究现状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之处
        1.6.1 主要工作
        1.6.2 创新工作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
    2.1 量子化学理论
        2.1.1 量子化学概述
        2.1.2 量子化学理论方法
        2.1.3 量子化学研究内容
    2.2 密度泛函理论(DFT)
    2.3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SAR)
        2.3.1 描述符的计算
        2.3.2 QSAR模型的建立方法
        2.3.3 QSAR模型的验证方法
第三章 7-甲基亚氨基氧类喜树碱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3.1 数据选取
    3.2 基组的选择
    3.3 描述符的计算
        3.3.1 量化描述符的计算
        3.3.2 其它描述符的计算
    3.4 30个化合物的QSAR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4.1 模型的建立
        3.4.2 模型的检验
        3.4.3 残差分析
    3.5 28个化合物的QSAR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5.1 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3.5.2 模型的残差分析
    3.6 25个化合物的QSAR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3.6.1 模型的建立及检验
        3.6.2 模型的残差分析
    3.7 25个化合物的逐步回归研究
        3.7.1 模型的建立
        3.7.2 模型的检验
        3.7.3 模型的残差分析
    3.8 结果与讨论
        3.8.1 异常值分析
        3.8.2 QSAR模型意义的探讨
    3.9 结论
第四章 7,10-位取代喜树碱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4.1 数据选取
    4.2 描述符的筛选及其计算
    4.3 7,10-位取代喜树碱衍生物的多元回归研究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留一法检验
        4.3.3 残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苦参碱磺酸盐的合成及其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苦参碱的研究进展
        1.1.1 苦参碱类生物碱概述
        1.1.2 苦参碱类生物碱的结构简介
        1.1.3 苦参碱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
        1.1.4 苦参碱类生物碱的构效关系
        1.1.5 苦参碱类生物碱结构修饰及其衍生物
        1.1.6 苦参碱类生物碱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1.1.7 苦参碱类生物碱的安全性
    1.2 结构特性与毒性反应关系
        1.2.1 药物结构特性与毒性反应的关系
        1.2.2 结构修饰在改善药物毒性反应中的应用
    1.3 磺化反应概述
        1.3.1 加成磺化反应原理
        1.3.2 加成磺化反应在结构修饰中的应用
    1.4 定量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1.4.1 定量构效关系概述
        1.4.2 定量构效关系在药物急性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第2章 引言
第3章 低毒性苦参碱衍生物的设计及其毒性预测
    3.1 低毒性苦参碱衍生物的结构设计
        3.1.1 衍生物结构设计
        3.1.2 衍生物类药性评估
    3.2 苦参碱衍生物的毒性预测
        3.2.1 方法与数据
        3.2.2 结果
        3.2.3 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苦参碱磺酸钠的合成及其设计毒性验证
    4.1 苦参碱磺酸钠的合成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结果
        4.1.4 讨论
    4.2 设计毒性验证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结果
        4.2.4 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苦参碱磺酸钠的抑菌试验
    5.1 材料
        5.1.1 仪器
        5.1.2 试剂
        5.1.3 菌种
    5.2 方法
        5.2.1 培养基的制备
        5.2.2 受试药物的配制
        5.2.3 菌液的制备
        5.2.4 抑菌实验步骤
    5.3 结果
    5.4 结论
第6章 大鼠体内苦参碱磺酸钠药动学研究
    6.1 材料
        6.1.1 药品与试剂
        6.1.2 实验动物
        6.1.3 主要仪器
    6.2 方法
        6.2.1 药物储备液配制
        6.2.2 样采集及预处理
        6.2.3 检测波长的确定
        6.2.4 色谱检测条件
        6.2.5 标准曲线制备
        6.2.6 精密度
        6.2.7 加样回收率
        6.2.8 稳定性
        6.2.9 给药及测定
        6.2.10 数据处理
    6.3 结果
        6.3.1 药物HPLC测定结果
        6.3.2 血浆中药物HPLC检测方法学结果
        6.3.3 大鼠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
        6.3.4 药动学参数
    6.4 讨论
        6.4.1 色谱条件
        6.4.2 样品处理方法
        6.4.3 药代动力学
    6.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语表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课题
附录

四、人工神经网络改进及其在喜树碱类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14位苦参碱衍生物抗肿瘤活性定量构效关系的理论研究[D]. 张俊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2]根皮素抑菌构效关系研究[D]. 赵静.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3]喜树碱衍生物的抗肿瘤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 张利强. 郑州大学, 2019(08)
  • [4]肉桂醛类化合物的合成、抑菌活性及定量构效关系[D]. 袁海舰.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2)
  • [5]抗肿瘤药物分子设计及其构效关系研究[D]. 钱海城.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6]拓扑指数在取代脂肪族化合物定量构效关系中的应用研究[D]. 周长会. 青海民族大学, 2014(02)
  • [7]喜树碱衍生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 郑艳莉. 山西大学, 2012(10)
  • [8]喹啉环取代喜树碱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D]. 史智英. 山西大学, 2011(06)
  • [9]苦参碱磺酸盐的合成及其药理学研究[D]. 廖丹丹. 西南大学, 2010(08)
  • [10]BP人工神经网络用于食品防腐剂构效关系建模的研究[J]. 于辉,陈海光,陈悦娇,宁正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0(02)

标签:;  ;  ;  ;  

人工神经网络的改进及其在喜树碱定量构效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