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后深部缺血致指屈肌挛缩的分类及治疗

小腿后深部缺血致指屈肌挛缩的分类及治疗

一、小腿后深筋膜室缺血致屈趾肌挛缩的分级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陈辉[1](2018)在《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伤后视力、视野迅速下降,常导致永久性的低视力、视野缺损或者失明。虽然目前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包括:激素冲击,经颅内、或经鼻腔-蝶窦视神经管减压术,和观察,但这些方案充满争议,并未得到公认。我们和一些学者的前期研究发现,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能够治疗某些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术后视力提高。但目前并没有对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该手术帮助患者视力提高的机制也不清楚。不少学者和我们推测:“视神经鞘下出血、积液、视神经纤维水肿,可以导致视神经鞘内高压,导致患者视功能损害;而在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后,鞘内压下降对视力的恢复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尚没有鞘内高压动物模型和实验对此假设予以验证。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为:1)临床大样本研究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2)从视神经受压的角度分析,外伤后,视神经纤维可能受到来自视神经鞘外部(例如:骨折片或硬膜外出血)和视神经鞘内部(例如:视神经水肿、视神经内出血,视神经鞘内血肿、积液,视神经鞘间隔综合症等)的压迫。本研究的目的之二为:建立新型的视神经鞘内高压动物模型,模拟并研究视神经鞘内部(例如:视神经鞘内血肿、积液,视神经鞘间隔综合症等)的压迫对视神经的损害及其机制;为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治疗某些类型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3)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研究目的,我们还需要研制一种灵敏而稳定的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测量视神经鞘内压与颅内压,获得视神经鞘内压与颅内压存在差异的压力学证据。方法:1)通过研制一种新型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测量不同条件下的颅内压和鞘内压。2)通过向视神经鞘下间隙注射粘弹剂(透明质酸钠),制作一种视神经鞘间隔综合征(视神经鞘内高压)动物模型;并通过F-VEP、HE切片研究视神经鞘内高压对视神经的损害,通过轴浆流与TUNEL/Caspase-3/P53/Bax等研究该模型视神经损伤机制。3)在临床,应用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治疗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以排除视神经鞘外的压迫),研究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此类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我们成功研制了一种灵敏而稳定的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在动物实验中,使用该仪器对正常状态、颅内高压、解除颅内高压后的兔视神经鞘内压和兔颅内压分别予以测定,发现:即便视神经鞘间隙与颅内联通,但兔视神经鞘内压与颅内压存在差别;视神经鞘内压可以高于颅内压。2)成功建立了一种视神经鞘内高压(鞘下注射粘弹剂)动物模型,鞘内高压对视神经功能和结构产生了损害,对其机制研究显示凋亡和轴浆流受损参与了视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3)在临床研究中,32例患者接受了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14例患者视力提高,有效率为43.75%;在术前有光感及以上视力的患者18例中,13例在术后2周内视力提高,有效率高达72.22%。该结果与激素治疗、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的结果相似。对该手术的安全性评价,显示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并发症少,其并发症轻微而短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兔视神经鞘内压不仅与颅内压存在差别,视神经鞘内压还可以独立于颅内压升高,该发现为视神经鞘间隔综合症奠定了实验基础。2)成功建立了视神经鞘内高压模型,模拟了视神经鞘内高压对视神经的压迫,发现视神经轴浆流受损与凋亡均参与了该模型视神经功能和结构的损伤。3)从临床研究结果看,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实施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是安全的。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有光感及以上视力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视力提高有帮助,但对伤后无光感的患者帮助不大。从风险-效果比(risk/beneficial)的角度看,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残留有光感及以上视力的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这些研究对于临床医生寻找并解除某些可去除的、可治疗的损伤因素(如视神经鞘下积血、积液的压迫,间隔综合症,视神经鞘内炎症因子等),对于帮助或者促进患者的视力提高或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莫华贵,黄远翘,陈元庄,马滚韶,邬黎平,徐勤[2](2015)在《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趾屈肌挛缩的预防》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趾屈肌挛缩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我科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135例胫骨干骨折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对术后出现屈肌挛缩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接受随访1025个月,平均随访17.2个月,其中出现屈趾肌挛缩6例,Ⅰ度挛缩4例,Ⅱ度挛缩2例。结论严格把握手术时机、注意术中操作、术后严密观察对预防小腿后深筋膜室骨筋膜室综合征致趾屈肌挛缩的发生有重大意义,减少伤残率。

丁建锋[3](2014)在《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法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先切开减压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后行骨折内固定与骨折内固定与减压同时进行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并计算两种手术的成本效益比。方法:收集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骨科60例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住院患者,年龄18-65岁,均为外伤患者,无严重心脑血管疾患。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为30例:A组:采用传统方法即:切开减压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后行骨折内固定B组:骨折固定与减压同时进行观察两组手术方法疗效,并对两种方案进行成本一效果分析。结果:共60例患者均获得手术治疗,随机分为两组,经χ2检验得出B组疗法较A组疗法明显优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疗法成本-效益比最低,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结论: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采取骨折固定与减压同时进行的手术方法明显优于先切开减压,后行骨折内固定手术。

李东东[4](2011)在《34例地震挤压伤后遗症患者的手术干预配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地震挤压伤后遗症患者的手术干预配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地震挤压伤后遗症患者,治疗前后采用SF-36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法的进行整体功能评估,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Clawson和Seddon坐骨神经损伤评价标准、Coney腕关节评定标准、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Termann跟腱损伤的临床评价标准、周围神经损伤康复评定法进行相应肢体功能评估,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神经松解、吻合或移植术,肌肉肌腱瘢痕松解、肌腱延长、转位术等)及术后康复治疗方案,术后6月和12个月时进行随访观察,再次对患者整体及患肢进行相应评估,观察患肢术后感觉、肌力、关节活动度、生活便利程度恢复情况。结果:34例患者术前术后的SF-36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八项评分的统计结果显示P值均<0.01,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34例患者ADL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评分术前76.03±10.99,术后第一次随访86.32±8.01,术后第二次随访93.53±5.97,与术前对照有显着性差异。14例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前64.64±15.08,术后第一次随访81.43±8.68,术后第二次随访92.07±6.12,与术前对照有显着性差异。7例患者尺神经评分术前平均5.86±1.46,术后第一次随访7.57±1.90,术后第二次随访9.86±1.07,与术前对照有显着性差异。8例患者正中神经评分术前平均6.38±1.77,术后第一次随访9.88±0.99,术后第二次随访13.75±1.58,与术前对照统计有显着性差异。4例患者桡神经评分术前平均6.25±3.30,术后第一次随访9.00±1.83,与术前对照统计无显着性差异;术后第二次随访13.50±1.91,与术前对照有显着性差异。4例患者Termann跟腱损伤的临床评价标准术前平均38.00±7.16,术后第一次随访69.75±4.57,术后第二次随访79.25±3.30,与术前对照统计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腋神经损失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坐骨神经损伤、腕关节Coney评定,因样本量较少,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相应手术干预配合康复治疗后,患者的肌力、感觉、关节活动度、生活便利程度均有明显的改善。

谭章勇[5](2010)在《小腿缺血性肌挛缩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分型的关系》文中提出缺血性肌挛缩是由Volkmann1881年首先报道的,主要是由于肢体遭受各种创伤后,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软组织高度肿胀,筋膜间隙内压力增高,如果未能及时解除压迫,直接导致肌肉与神经干发生进行性缺血性坏死,晚期坏死的肌肉为纤维组织所替代,形成缺血性肌挛缩。缺血性肌挛缩的治疗相对比较复杂,小腿缺血性肌挛缩轻重决定着患肢功能障碍程度,同时也决定着患肢选折合适的治疗方案、时机及其预后效果,筋膜室综合征与缺血性肌挛缩是一个连续的病理发展过程,在临床上不同患者缺血原因、起病时间、缺血和障碍程度并不相同,并且恶性循环的病理变化也不断发展,故严格按时限分期不一定能正确反应肌挛缩程度及预后,也就不能作为选择治疗方案依据。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报道主要是针对上肢的缺血性肌挛缩,小腿缺血性肌挛缩的相关报告相对较少,对临床分型、治疗方法、时机及其预后效果等尚无统一认识。本课题通过分析小腿缺血性肌挛缩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检查所见的对应关系,并据此确定病变程度及临床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分析小腿缺血性肌挛缩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检查所见的对应关系,并据此确定病变程度及临床分型,进而从病理改变手段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时机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1.统计2006年-2010年间我院收治小腿缺血性肌挛缩患者,术前临床检查(主要包括小腿或足各主要肌肉的肌力(Code六级分法),感觉障碍的程度及其范围,踝关节或足趾活动范围或受限程度,患者病史及时间等);2.术中观察患者不同层次肌、肌腱缺血挛缩程度、纤维增生程度及神经、血管损伤情况;3.术中切取少量缺血性挛缩的组织(肌肉、肌腱),不同组织分别分开送做病理切片,看其病理改变的程度(不同肌肌束结构、肌细胞萎缩程度、肌纤维萎缩程度、肌横纹改变、残留肌细胞情况、纤维组织增生情况等);4.综合上述情况,对患者缺血性肌挛缩确定病变程度及临床分型;5.分析出小腿缺血性肌挛缩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分型的关系。结果:对42例小腿缺血性肌挛缩患者实行手术,男27例,女15例;年龄12-55岁,平均32.5岁。致伤原因:膝关节周围及小腿骨折36,膝关节置换术后2例,动脉损伤4例,软组织损伤2例,分别于伤后3个月至6年。Ⅰ型:病理改变为深层屈肌,肌细胞中度萎缩,纤维组织中度增生,横纹结构不清。浅层屈肌及胫前肌呈正常肌细胞及肌束结构;Ⅱ型:病理改变为:浅层屈肌肌细胞中度萎缩,纤维组织中度增生,横纹结构不清;深层屈肌肌细胞重度萎缩,纤维组织重度增生,横纹结构紊乱。胫前肌基本呈正常肌细胞及肌束结构,胫神经中度损伤;Ⅲ型:病理改变为:浅层屈肌,肌细胞重度萎缩,纤维组织重度增生,横纹结构紊乱;深层屈肌,肌细胞严重萎缩或消失,纤维组织重度增生,可见肉芽肿改变,横纹结构消失;胫前肌,部份肌细胞萎缩,纤维组织增生,横纹结构不清,足底感觉丧失。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平路行走无明显影响,25例患者术后足下垂得到改善,3例患者上下楼梯或上下坡路时略感困难,对4例取部分跟腱交叉移位屈拇长肌的患者解决了大拇指抓地无力的症状,增加了行走的稳定性。5例取患侧腓肠神经吻接胫神经的患者,术后2例感觉可达到S2,3例可达到S3,很好的解决了行走时无法感觉地面硬物,导致戳伤或烫伤溃疡不愈等问题。结论:1.小腿缺血性肌孪缩组织病理改变的程度与患肢临床分型密切相关(小腿首先受累及是深层屈肌)。Ⅰ型:病变范围较局限,主要累及深层屈肌。病理改变为深层屈肌,肌细胞中度萎缩,纤维组织中度增生,横纹结构不清。浅层屈肌及胫前肌呈正常肌细胞及肌束结构。Ⅱ型:病理改变提示累及小腿全部屈肌。病理改变为:浅层屈肌肌细胞中度萎缩,纤维组织中度增生,横纹结构不清;深层屈肌肌细胞重度萎缩,纤维组织重度增生,横纹结构紊乱。胫前肌基本呈正常肌细胞及肌束结构,胫神经中度损伤。Ⅲ型:病理改变提示病变范围累及小腿全部屈肌及部分伸肌,足底感觉丧失。病理改变为:浅层屈肌,肌细胞重度萎缩,纤维组织重度增生,横纹结构紊乱;深层屈肌,肌细胞严重萎缩或消失,纤维组织重度增生,可见肉芽肿改变,横纹结构消失;胫前肌,部份肌细胞萎缩,纤维组织增生,横纹结构不清,胫神经病损严重(甚或断裂)。2.畸形产生的机制相对比较复杂:与受累及的小腿肌群、足内在肌群的损伤程度及合并的神经、血管损伤密切相关。3.临床上可以通过临床分型判断下肢缺血性肌挛缩病变的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而作为选折合适的治疗方案、手术时机及判断预后的理论依据,在治疗上能处于主动。1型可单纯行跟腱延长;2型,行肌肉、胫神经松解、肌腱延长、跟腱条交叉移位重建屈拇长肌;3型,除上手术方式及关节囊、韧带松解外,如胫神经断裂,应行腓肠神经嫁接移位胫神经术。4.缺血性孪缩是下肢损伤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预防孪缩的发生远重于治疗其本身。因此首先应当尽量避免其发生,在其发生后应当明确诊断,尽早处理,尽早治疗。

尹芸生,张登峰,史宝琦[6](2003)在《小腿后深筋膜室缺血致屈趾肌挛缩的分级和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小腿后深筋膜室缺血致屈趾肌挛缩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择 1990年 1月 1998年 1月治疗的小腿后深筋膜室缺血致屈趾肌挛缩患者 5 8例。分别治疗 :I度挛缩 ,先进行筋膜切开术 ;然后理疗和被动锻炼 ;Ⅱ度挛缩 ,进行筋膜切开术 ,屈肌腱延长术 ,3周后理疗和被动锻炼 ;Ⅲ度挛缩 ,进行筋膜切开术 ,后深筋膜室内屈肌腱附丽点剥脱 ,瘢痕化肌肉切除 ,屈肌腱延长术 ,3周后理疗和被动锻炼。结果 :所有病例接受 2 3年的随访 (平均 2年 4个月 )。疗效评估为优 45例 ( 78% ) ,其中I度 12例 ,Ⅱ度 33例。良 10例 ( 17% ) ,其中II度 3例 ,Ⅲ度 7例 .可 3例 ( 5 % )均为Ⅲ度。结论 :小腿后深筋膜室缺血致屈趾肌挛缩可以通过筋膜切开术 ;屈肌腱附丽点剥脱 ,瘢痕化肌肉切除 ,屈肌腱延长术 ,理疗和被动锻炼综合治疗获得良好的预后。

二、小腿后深筋膜室缺血致屈趾肌挛缩的分级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腿后深筋膜室缺血致屈趾肌挛缩的分级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基础研究工作部分
        1.1.2 临床研究工作部分
    1.2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综述一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治疗研究进展
        1.2.2 综述二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损伤机制研究研究进展
        1.2.3 综述三 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的设计及样机制作与验证
    2.1 研究背景
    2.2 设计与制作
        2.2.1 要求与目标
        2.2.2 设计测压原理
        2.2.3 样机零部件、性能与组装
        2.2.4 样机整机和使用程序
    2.3 视神经鞘内压测量仪样机验证与测试
        2.3.1 样机准确度的验证
        2.3.2 不同粗细测量针头的选取与测试
        2.3.3 样机对兔鞘内压的测量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神经鞘间隔综合症的生物压力学研究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
    3.3 实验动物,材料及仪器
    3.4 方法
        3.4.1 活体兔颅内压测量
        3.4.2 活体兔鞘内压测量
        3.4.3 活体兔颅内高压模型建立及颅内压测量
        3.4.4 活体兔颅内高压下的鞘内高压模型及鞘内压测量
        3.4.5 解除颅内高压后,活体兔颅内压与鞘内压的测量
    3.5 结果
        3.5.1 灌注性颅内高压模型建立
        3.5.2 颅内高压下的鞘内高压模型建立
        3.5.3 正常颅内压与鞘内压的差别
        3.5.4 颅内高压下,颅内压与鞘内压差别
        3.5.5 颅内高压解除后,颅内压与鞘内压差别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新型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鞘内高压模型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动物与材料
    4.3 方法
        4.3.1 粘弹剂鞘内注射--视神经鞘内高压模型制作
        4.3.2 F-VEP检测
        4.3.3 常规病理学检测
        4.3.4 凋亡检测
        4.3.5 免疫组织化学的表达
        4.3.6 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检测视神经轴浆运输
    4.4 结果
        4.4.1 功能损伤测定结果
        4.4.2 组织结构损伤测定结果
        4.4.3 凋亡测定结果
        4.4.4 免疫组化结果
        4.4.5 视神经轴浆流测定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治疗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5.1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在非颅内高压性视神经病变中的应用综述
    5.2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的安全性综述(译文)
    5.3 视神经鞘切开减压术对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研究
        5.3.1 患者入选与排除标准、手术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32例患者临床资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趾屈肌挛缩的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
2 结果
3 讨论
    3.1 解剖特点:
    3.2 后深筋膜间室综合征临床表现:
    3.3 原因分析及预防:

(3)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法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试验设计
    疗效评定
    统计学处理
结果
    基线资料
    手术相关指标分析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34例地震挤压伤后遗症患者的手术干预配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2. 34例地震挤压伤后遗症患者的手术干预配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2.结果
    2.3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3. 综述:挤压伤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小腿缺血性肌挛缩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分型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校期间撰写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小腿后深筋膜室缺血致屈趾肌挛缩的分级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视神经管骨折性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机制与干预研究[D]. 陈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4)
  • [2]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趾屈肌挛缩的预防[J]. 莫华贵,黄远翘,陈元庄,马滚韶,邬黎平,徐勤. 中国医药指南, 2015(14)
  • [3]胫腓骨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法比较[D]. 丁建锋. 山西医科大学, 2014(12)
  • [4]34例地震挤压伤后遗症患者的手术干预配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D]. 李东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10)
  • [5]小腿缺血性肌挛缩组织病理改变与临床分型的关系[D]. 谭章勇. 第二军医大学, 2010(12)
  • [6]小腿后深筋膜室缺血致屈趾肌挛缩的分级和治疗[J]. 尹芸生,张登峰,史宝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01)

标签:;  ;  ;  ;  ;  

小腿后深部缺血致指屈肌挛缩的分类及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