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一、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良宇,姜正艳,文卫[1](2021)在《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之肝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诊治分析》文中提出肝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作为胆道出血中极为罕见的病因,了解其诊治方法,对于临床上病因不明的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1例肝假性动脉瘤破裂致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治经过,旨在帮助临床内科医师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胡金男[2](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目前更名为代谢相关性肝病(M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慢性病反复发作,严重者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危害人类健康。然而,此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多数认为是遗传易感性、胰岛素抵抗、血脂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效果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成为热点话题。幽门螺杆菌是胃内常见的病原菌,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部淋巴瘤、胃癌的主要的病因,有研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调相关,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发生NAFLD的风险增加,因此,国内外研究调查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目前已发表的研究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因此,我们进行meta分析,以更好地明确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通过在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全面搜索有关幽门螺杆菌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的文章,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1月1日。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进行质量评价,横断面研究采用JBI量表进行质量评价。所有的数据采用stata版本15进行统计分析,应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比值比(OR)、标准均数差SMD及95%置信区间(CIs),并进行了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用漏斗图及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1、一共纳入15篇文章,共80727例参与者,来自国家分别为(10篇中国、1篇日本、2篇埃及、1篇韩国、1篇瑞士),所纳入的研究类型为(10篇横断面研究、3篇病例对照研究、2篇队列研究),其中8篇英文、7篇中文,出版时间为2013年至2020年。本文分别对Hp感染是否为罹患NAFLD的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血脂、血糖、BMI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2、对Hp阳性患者罹患NAFLD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Hp阴性组相比,Hp阳性组NAFLD罹患率更高(OR=1.54,95%CI 1.33-1.78,P<0.05),由于各项研究异质性显着(I2=92%,p<0.1),我们进行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很遗憾,我们没有找到异质性来源,但是我们发现低质量文献、队列研究两个亚组的合并效应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它亚组合并效应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我们发现样本量<1000亚组和病例对照研究亚组异质性显着下降(56.8%,0%),两个亚组结果均提示两者具有相关性,总体说明,Hp感染是罹患NAFLD的危险因素。对Hp感染与血脂、血糖、BMI进行meta分析提示,Hp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对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LD-C)有影响。敏感性分析表明研究结果稳定可靠。漏斗图、egger检验结果表明,研究不存在发表偏倚(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血脂代谢情况间接促进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的发展,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李丹[3](2021)在《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患者胆道菌群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高通量16s rDNA测序比较胆总管结石(CBDS)与胆管癌(CCA)患者胆汁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成分及其核心生物群的特征,探讨微生物在胆总管结石与肿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同时寻找更有效的鉴别手段及防治方法。方法:1.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或者胆管癌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分为胆总管结石组(C组)、胆管癌组(D组),胆总管结石组在标准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通过无菌导管收集胆汁样品,然后立即放入标准保存液(Effc Gut)中进行保存;胆管癌患者通过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引流管中抽取胆汁,然后立即放入标准保存液(Effc Gut)中保存;2.通过16S rDNA扩增胆汁微生物的V4区,应用Illumina高通量平台测序并对所得微生物进行生物信息分析;3.分析胆道菌群的特征并比较胆总管结石与肿瘤患者胆道菌群中有差异的物种;4.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P25,P75)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纳入研究对象共25例,胆管癌组6例,胆总管结石组有19例。对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示:1.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资料中TBIL、DBIL、IBIL、CA199、铁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胆道菌群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且具有个体异质性,两组在门水平丰度较高的有: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梭杆菌门;3.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患者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胆总管结石组与胆管癌组在菌群结构及物种组成方面均有显着差异,在门水平上胆总管结石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丰度比胆管癌高,而胆管癌中变形菌门、蓝藻菌门丰度高;5.两组通过物种差异分析发现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特征群落有差异,胆总管结石组特征菌群为:放线菌科、放线菌目、红蝽菌目、红蝽菌属、肠球菌科、链球菌科、乳杆菌目、杆菌纲;胆管癌组差异菌群为:鱼孢菌科、弗兰克氏菌目、伯克氏菌科、β变形杆菌目;6.两组在代谢途径上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的差异显着,胆管癌组功能基因丰度明显高于胆总管结石组。结论:1.胆道具有高度丰富的微生物菌落,且个体间具有异质性;2.胆道微生物群落与口腔、十二指肠相似;3.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菌群的结构、组成、特征菌群、功能基因均有所不同,提示胆道菌群变化可能为不同胆道疾病的致病因素。

杨琼[4](2021)在《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文中认为目的总结历代医家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思想内涵;研究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内涵,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探讨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湿热伏邪中医证候要素特点和血清生化代谢物特征;研究舌苔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病-证”间的相关性。方法1理论研究:通过阅读古籍,整理文献,以时间为脉络,梳理历代医家“伏邪”学术观点,归纳“伏邪”的论点,总结“伏邪”的学术思想,探讨伏邪学说的内涵和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和文献分析,总结老师湿热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基本内容。以幽门螺杆菌感染为例,从理论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病因病机;从临床实践角度探讨湿热伏邪的诊疗思路。2试验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第二部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的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2.1临床研究方法:按照疾病和证候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75例,其中试验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35例,对照组(非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40例。采集受试者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信息,中医证候要素量表、主要中医证候要素评分量表和脾胃湿热证舌诊信息量表;记录受试者血生化检测结果;留存并检测受试者血清样本中的胃动素、胃泌素、5-羟色胺、P物质、表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水平,构建受试者临床资料数据库,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2舌苔微生物菌群研究方法:按照诊断标准,纳入受试者共38例,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本研究采取两组不同的分组方法。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组(GR)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FGR)。按照受试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和受试者中医证候分型分组:分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SPWSR);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SPWX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组(FPWSR);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组(FPWXR)。通过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方法,先对舌苔样本OTU聚类和物种注释,再分析舌苔菌群在不同分类水平上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多样性分析、物种组成成分;按照不同分组方案,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菌群组成的影响,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之间舌苔微生物菌落间异同,最后对舌苔样本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温病学起源于伏邪理论,伏邪学说的“伏寒化温”理论是温病学的最早的病因学理论,伏邪学说的“伏邪与新感”理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充实了温病学理论。伏邪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是在历代诸多医家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的。伏邪学说也存在诸多争议如伏邪的病因之争、伏邪与新感之争、伏邪的部位之争等,这些不同的观点促进了伏邪学说的发展和成熟。湿热伏邪是一类具有湿邪和热邪双重属性的邪气,且有潜伏特性,感邪之后移时而发。湿热伏邪致病特点是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势缠绵、反复发作。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隐匿、伏藏、热郁、湿阻、耗气、伤阴、成瘀、酿毒、反复、缠绵的特点,符合中医湿热伏邪发病特点,幽门螺杆菌可以认为是一种湿热伏邪,可用湿热伏邪的扶正、祛邪、透邪的方法治疗。2.临床研究结果2.1中医证候要素研究结果:脾胃湿热证的中医症状临床特点以中焦脾胃为中心,病证可累及五脏六腑和四肢九窍,并且可出现矛盾性症状。湿热伏邪与非湿热伏邪所导致的脾胃湿热证在症状分布和常见症状一致,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比较特异性的症状。舌苔是诊断脾胃湿热证的重要参考标准,脾胃湿热证受者试的舌苔颜色为浅黄色或深黄色,焦黄色较少;脾胃湿热证受试者的苔质为腻苔、厚苔,或两者同见;较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受试者中厚苔更多。2.2血生化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受试者血生化检验指标有所差异,试验组AST、ALT、TBIL、DBIL、IBIL和HCY含量高于对照组,而试验组CHOL、TG、LDL-C、APO-B、LP(a)、UA和GLU血清水平低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部分差异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3血清代谢物研究结果:两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中GAS、MTL、SP、EGF和EGFR含量不同,试验组血清中的GAS、MTL、SP、EGF和EGFR血清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舌苔微生态研究结果:3.1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1)舌苔菌群Alpha多样性指数中的simpson指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组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组两组舌苔样本间存在差异;舌苔样本在门、纲、目、科水平的主要菌落是相同的;两组在属水平和种水平的主要菌属组成之间存在差异。在考虑群落丰度的情况下,两组间舌苔样本在门和纲水平上相同,而在目、科、属和种水平上,两组舌苔样本菌落的平均相对丰度不同。(2)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两组志愿者舌苔微生物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是一致的,两组舌苔样本的优势菌种的丰度和构成比基本一致。两组舌苔在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平均相对丰度有差异。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梭杆菌门和梭杆菌纲相对丰度下降。3.2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菌群的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受试者舌苔微生物菌落基本一致,且舌苔微生物菌落之间有进化关系,而通过unweighted-unifrac距离算法,对样本在OUT水平进行层级聚类,发现两样本的微生物菌落之间距离有近有远。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这三者之间PCoA不同,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性分析结果:通过组内物种组成成分分析和组间物种差异比较,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舌苔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在界、门、纲水平上是相同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物种是目水平上的微球菌目和巴氏杆菌目;在科水平上的微球菌科和巴氏杆菌科;在属水平上的罗斯氏菌属和嗜血杆菌属;在种水平上的副流感嗜血杆菌和微黄奈瑟氏菌。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舌苔菌落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物菌群中的有害菌增多。3.4舌苔微生物菌群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舌苔微生物功能主要集中在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能量生产和转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与脾胃湿热证有关的舌苔功能主要是DNA的转录翻译、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无机离子的运输和代谢,参与细胞膜的生产等功能。结论1.伏而后发的邪气均属于伏邪,伏邪虽是发病学概念,但可以用来阐释疾病的病因病机,其内容极其丰富,可用分类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2.湿热伏邪是一种特异性致病因素,可化燥伤阴,损络成瘀,酿瘀成毒。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湿热伏邪,可以应用湿热伏邪学说的治法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3.湿热伏邪临床症状分布广泛,但症状程度更轻,“口臭”和“苔厚”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较为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可用来初步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4.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肝脏代谢和合成功能障碍,对糖脂代谢的影响不及非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湿热证。5.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下降,幽门螺杆菌感染脾胃虚弱证则影响舌苔微生物间相似性和物种进化关系;6.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舌苔微生物群落丰度下降,导致有益菌的减少和有害菌的增加。

杨赞[5](2021)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2018年09月~2019年05月被诊断为AP的患者439例,随访24个月到30月不等,其中有70例患者被确诊为RAP,把这7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A组),采用随机编号的方法选取同期门诊体检中心无胰腺疾病史的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B组),从收集到的439例AP患者中采用随机编号的方法随机选取80例作为对照组(C组)。观察并记录3组观察对象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常见危险因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采用SPSS26.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对一般资料进行分析,然后采用x2检验对各因素进行分析,三组及两组间两两比较,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危险因素;最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出更具有独立作用的危险因素,其中重点关注分析的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RAP的关系。结果:将病例组A组70例患者中H.pylori(+)40例,感染率为57.14%,对照组B组80例患者中,H.pylori(+)31例,感染率为38.75%,对照组C组80例患者中H.pylori(+)33例,感染率为41.25%;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饮酒史、性别、胆道疾病病史史和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H.pylori感染与RAP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H.pylori感染(OR=5.029,95%CI(2.961~17.958)、饮酒病史(OR=3.798,(95%CI(1.447~12.249)、胆道疾病史(OR=3.549,(95%CI 1.496~13.832)及高甘油三脂(OR=4.723,95%(CI 1.491~17.076)与RAP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OR值均大于1,说明RAP的发生与H.pylori感染、饮酒史和胆道疾病病史以及高甘油三脂等这四种因素均有关,结果提示H.pylori感染会显着增加RAP的发生风险。结论:(1)RAP的发生与H.pylori感染有关,且H.pylori感染可能会显着增加RAP的发病率;(2)本组RAP患者中饮酒、高甘油三脂是主要危险因素。

刘慧敏[6](2021)在《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寄生于胃黏膜的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严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饮水源、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与传播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肠型胃癌的启动因子,根除H.pylori具有重大意义,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推荐的根除方案主要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一般都需要使用两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H.pylori的出现,H.pylori根除率不断下降,耐药H.pylori感染已成为困扰H.pylori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也是临床和科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在提高H.pylori根除率的同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鉴于此,导师根据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当前H.pylori耐药率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展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比较健脾化湿法治疗方案和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健脾化湿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耐药H.pylori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通过分析耐药H.pylori感染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一步从中医药角度认识耐药H.pylori感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用药准确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疗效评价研究设计,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的耐药H.pylori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一共纳入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健脾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型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3C-尿素呼气试验DOB值、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脾胃虚弱证最多,占40%(24例);其次是脾胃湿热证,占35%(21例);肝胃不和证占20%(12例);胃阴不足证占5%(3例)。(2)本研究所收集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阳虚体质最为多见,占全部病例的38.3%(23例);其次是湿热体质,占13.3%(8例);气郁体质占11.7%(7例)。(3)观察组根除率为43.3%,对照组根除率为50.0%,两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证型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以及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中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6)不同体质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气虚质、特禀质、平和质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根除率较高。(7)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根除率与性别、年龄、婚姻情况、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文化程度、居住条件、中医证型及体质等无关,但可能与职业相关。(8)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结论: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率略低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但两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健脾化湿法优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提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具有潜在优势。3.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在体质方面,耐药H.pylori感染以阳虚偏颇体质多见。

沈志明[7](2021)在《赣南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在全球自然人群中感染率达50%以上,且感染率存在较大地区差异。赣南地区地处江西南部,人口众多,约占江西人口的四分之一,经济水平中上。通过赣南地区自然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赣南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患病率,为其防治和宣教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同时分析幽门螺旋杆菌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的相关性,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在2020年4月至2020年8月间,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选取赣南地区约3,104名常驻人口,剔除无效数据最终纳入3022例进行横断面研究。我们采用血清胶体金法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同时清晨空腹抽血,采用离心后血清检测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和胰岛素;采用全血做糖化血红蛋白;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完成Ⅱ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身体参数数据收集。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分别统计幽门螺旋杆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患病率和各指标的差异性,同时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各疾病和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统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数1,059,总体感染率为35%,其中男性985人感染302人,女性2037人感染757人,感染率分别是30.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显示糖尿病317人、代谢综合征418人和高血压731人患病率分别是10.5%、13.8%和24.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小龄组、中龄组和大龄组的感染率分别是35.1%、35.1%和35.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小龄组中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4.4%、7.8%和9.6%;中龄组中患病率分别9.2%、12.0%和21.6%;大龄组中患病率分别14.9%、18.8%和34.4%,随着年龄增加呈逐步升高趋势。2.尿酸和甘油三脂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中降低,与阴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和胰岛素抵抗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尿酸、甘油三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游离脂肪酸、收缩压、舒张压和体重指数在糖尿病组、代谢综合征组和高血压组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对纳入的各项指标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Backward:LR方式进行指标筛选。发现性别、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收缩压、HOMAIS和甘油三酯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而游离脂肪酸的升高使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风险增加了1.354倍,影响显着。同时对纳入的各项指标进行糖尿病组、代谢综合征组和高血压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尿酸、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游离脂肪酸是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并未影响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而游离脂肪酸的升高使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增加了2.349和4.066倍,影响显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高血压风险增加了1.338倍。结论:1.本研究发现赣南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35.0%,并且有性别倾向,年龄没有差异,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因此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慢性病调查显示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10.5%、13.8%和24.2%,慢性病发生率高,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提示人们注意生活习惯。2.本研究我们发现幽门螺旋杆菌血清阳性与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没有很强相关性。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造成胰岛素抵抗和脂代谢的紊乱,加重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发生胰岛素的抵抗,脂代谢紊乱,从而间接影响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发生。3.高血压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人得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了1.338倍。因此我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血清阳性与高血压风险有一定相关性。

权芮[8](2021)在《微生态制剂联合不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微生态制剂联合Hp根除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以Helicobacter pylori、Campylobacter pyloridis、Helicobacter nemestrina、Campylobacter pylori、Quadruple、probiotic、microecologics等为检索词,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c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以“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旋菌、幽门螺旋杆菌、四联、微生态制剂、益生菌、活菌制剂、益生菌剂、益生素”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收集不同的微生态制剂联用抗幽门螺杆菌标准四联疗法(Probiotics+Standard Quadruple Therapy Against Helicobactor plori,P+SQT)与标准四联抗Hp治疗方案(Standard Quadruple Therapy Against Helicobactor plori,SQT)病例对照研究的临床效果分析的文献,通过对比Hp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两个二分类变量评价微生态制剂联合应用于抗Hp感染的治疗对收集到的观察指标用Rev Ment5.3软件包Meta分析。限定检索时段:2019年1月到2021年2月。结果:最终筛选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的文章25篇,其中英文文章3篇,中文文章22篇。研究对象共3527例,其中P+SQT治疗方案组1769例,SQT方案1758例。Meta分析结果:P+SQT方案组患者的Hp根除率较SQT组提高[OR=3.18,95%CI(2.56,3.95),P<0.05]。治疗时总不良反应发生率:P+SQT方案组相比于SQT方案组降低[OR=0.36,95%CI(0.29,0.45),P<0.05]。在特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中,联用微生态制剂可使得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OR=0.44,95%CI(0.32,0.61),P<0.05],腹胀不适发生率降低[OR=0.27,95%CI(0.19,0.39),P<0.05],排便习惯改变发生率降低[OR=0.31,95%CI(0.21,0.44),P<0.05],食欲不振发生率降低[OR=0.34,95%CI(0.23,0.51),P<0.05],但在降低头晕头痛的发生率方面SQT与P+SQT组无明显差异[OR=0.87,95%CI(0.52,1.44),P>0.05],皮疹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60,95%CI(0.33,1.07),P>0.05],且味觉异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77,95%CI(0.53,1.11),P>0.05]。结论:从两组有效性上来看,微生态制剂联合标准抗Hp四联方案可以有效增加Hp的根除率,并且使得治疗时恶心呕吐、腹胀不适、腹泻、食欲不振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但在头晕头痛、皮疹、味觉异常的发生率上无明显差异,此三种副作用的发生率并未有效的降低。

徐涛[9](2021)在《胆管良恶性疾病胆道菌群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胆管癌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构成及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胆管癌和胆总管结石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于ERCP及外科手术中收集患者胆总管胆汁样本,进行DNA提取和16S rRNA测序,分析胆管癌患者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构成及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胆管癌患者15例(肿瘤组)以及胆总管结石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样本细菌检出率均为100%,胆管癌患者胆汁样本中最常见的门系是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63.39%),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29.9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74%)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2.66%);最常见的科是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63.28%),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16.83%),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7.47%)和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daceae,3.08%);共发现来自胆管癌及胆总管结石患者284个菌属,其中胆管癌胆汁样本中最常见的属是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58.29%),Paenarthrobacter属(9.81%),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7.46%),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6.34%)和假杆菌属(Pseudarthrobacter,4.20%),并且揭示了个体间的异质性。Alpha多样性分析和Beta多样性分析提示胆管癌与胆总管结石患者胆道菌群差异性不显着。但物种差异分析显示胆管癌患者特征菌群为:香味菌属(Myroides),黄杆菌目(Flavobacteriales),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Singulisphaera属,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肠杆菌目(Enterobacterale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莫拉氏菌科(Moraxellaceae)。结论:胆管癌患者存在胆道菌群失调,胆道菌群的组成变化对胆管癌的发生发展具有潜在的生物学和临床意义。

阿尔祖·阿卜力米提[10](2021)在《胃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胃癌前病变发生可能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胃癌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完善电子胃镜检查并胃组织活检的心血管患者250名,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所有患者按胃镜检查并胃组织活检是否有胃癌前病变(萎缩伴肠上皮化生或萎缩伴不典型增生)分癌前病变组与对照组,其中癌前病变组118例,对照组132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既往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肝肾功的结果等临床基线数据及阿司匹林、质子泵抑制剂(PPI)、他汀药物用药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电子胃镜检查合并胃溃疡、胆汁反流。分析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烟酒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合并胃溃疡、胆汁反流,他汀类、阿司匹林和PPI药物使用情况等是否有差异。统计使用SPSS24.0,单因素分析有差异的指标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胃癌前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胃癌前病变患者年龄、吸烟史、BMI、幽门螺杆菌感染检出率、胆汁反流、合并胃溃疡,质子泵抑制剂、阿司匹林、他汀类用药史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60岁、吸烟史、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史、胆汁反流、合并胃溃疡与胃癌癌前病变显着相关,且为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OR>1,P<0.05),差异具有统计意义。他汀类用药史,阿司匹林用药史(OR<1,P<0.05)与胃癌前病变相关、胃癌前病变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超过60岁和吸烟,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合并胃溃疡、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胃癌前病变相关,是胃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在研究人群中长期使用他汀类药、阿司匹林与胃癌前病变相关,对胃癌前病变保护因素。

二、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幽门螺杆菌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2.1 幽门螺杆菌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相关性
    2.2 幽门螺杆菌促进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的可能发病机制
        2.2.1 幽门螺杆菌与胰岛素抵抗
        2.2.2 幽门螺杆菌与炎症因子
        2.2.3 遗传因素
        2.2.4 幽门螺杆菌与血脂代谢紊乱
        2.2.5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紊乱
        2.2.6 幽门螺杆菌定植于肝脏
    2.3 小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文献检索策略
    3.2 纳入及排除标准
        3.2.1 纳入标准
        3.2.2 排除标准
    3.3 文献筛选
    3.4 文献质量评价
    3.5 数据提取
    3.6 数据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文献筛选流程
    4.2 纳入研究特点及质量评价结果
    4.3 META分析结果
        4.3.1 Hp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
        4.3.2 亚组分析
        4.3.3 敏感性分析
        4.3.4 发表偏倚
        4.3.5 Hp感染与生化等指标关系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患者胆道菌群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2.2 实验室资料分析
    2.3 胆道微生物群落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应用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道结石、肿瘤与微生物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4)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伏邪学说的理论探析
    1.伏邪学说源流探讨
    2.伏邪学说的学术思想内涵
    3 讨论
第二部分 湿热伏邪学说理论内涵及其在Hp感染中的应用
    1.湿热伏邪学说理论的起源
    2.湿热伏邪学说的基本内容
    3.湿热伏邪学说在Hp感染中的应用
    4 讨论
第三部分 Hp感染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4.讨论
第四部分 Hp感染脾胃湿热证舌苔微生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3.试验结果
    4.讨论
讨论和结论
    1.本研究总结
    2.创新点
    3.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舌苔微生态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5)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对象选择
        1.1 研究资料来源
        1.2 研究对象分组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复发性急性胰腺炎病因及危险因素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义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现状
        3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影响因素
        4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体质
        4 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脱落标准
        5 治疗方案
        6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7 疗效评价标准
        8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4 症状改善情况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选方依据与组方分析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特点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分析
        4 健脾化湿法根除耐药H.pylori的相关因素
        5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7 结论
        8 创新性
        9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附录3 辨证分型
    附录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致谢
个人简介

(7)赣南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立题依据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内容与方法
        2.3.1 一般资料的收集
        2.3.2 实验室相关指标检测
        2.3.3 相关指标的计算与判定标准
    2.4 质量控制
        2.4.1 设计
        2.4.2 资料收集
        2.4.3 资料整理分析
    2.5 统计学处理
    2.6 实施技术路线与流程图
第3章 结果
    3.1 赣南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及各疾病患病率检出情况
    3.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和各疾病患病率的不同性别分布情况
    3.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和各疾病患病率在不同年龄组的分布情况
    3.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人群中各疾病患病率情况
    3.5 根据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分组进行各指标对比
    3.6 根据糖尿病分组进行各指标对比
    3.7 根据代谢综合征分组进行各指标对比
    3.8 根据高血压分组进行各指标对比
    3.9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10 糖尿病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11 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12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13 各疾病之间相关性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赣南地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和各疾病发病情况
    4.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别倾向和年龄分布
    4.3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同糖尿病的相关性
    4.4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同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
    4.5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同高血压的相关性
    4.6 总结
第5章 局限性与展望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8)微生态制剂联合不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排除标准
        1.1.5 结局指标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数据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检验结果
    2.2 一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分
    2.4 纳入文献相关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2.4.1 Hp根除率
        2.4.2 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2.5 亚组分析
    2.6 异质性及敏感性分析
    2.7 发表偏倚分析
第3章 讨论
    3.1 Hp感染的背景研究
    3.2 肠道微生态不良反应发生的关联
    3.3 四联方案中各药物的作用及影响
    3.4 微生态制剂
    3.5 本研究的结果
    3.6 不足与展望
    3.7 总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胆管良恶性疾病胆道菌群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收集与保存
    2.3 实验步骤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3.2 测序结果
    3.3 样品物种多样性分析
    3.4 胆道良恶性疾病患者胆汁样品物种组成分析
    3.5 胆道良恶性疾病患者胆汁样品物种差异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道菌群与胆管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胃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检查前准备及质量控制
        3.2 观察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5 质量控制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1 胃癌前病变与患者一般情况讨论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胃溃疡与胃癌前病变的讨论
    3 阿司匹林、质子泵抑制剂、他汀类用药史与胃癌前病变的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他汀类药物应用于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之肝假性动脉瘤破裂1例诊治分析[J]. 张良宇,姜正艳,文卫.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1(12)
  • [2]幽门螺杆菌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相关性的Meta分析[D]. 胡金男. 吉林大学, 2021(01)
  • [3]胆总管结石与胆管癌患者胆道菌群对比研究[D]. 李丹. 延安大学, 2021(11)
  • [4]基于“湿热伏邪”理论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舌苔微生物菌群的相关性[D]. 杨琼.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复发性急性胰腺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分析[D]. 杨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2)
  • [6]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赣南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和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 沈志明. 南昌大学, 2021(01)
  • [8]微生态制剂联合不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Meta分析[D]. 权芮.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9]胆管良恶性疾病胆道菌群差异分析[D]. 徐涛. 兰州大学, 2021(12)
  • [10]胃癌前病变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D]. 阿尔祖·阿卜力米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胆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