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敦促民主党不要玩弄政治

布什敦促民主党不要玩弄政治

一、布什敦促民主党莫玩政治(论文文献综述)

裴仕彬[1](2019)在《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1804-1970)》文中研究说明辩诉交易,英文“Plea Bargaining”,字面意思就是答辩的讨价还价。美国辩诉交易起源于19世纪初,从出现之初便招致种种质疑,在质疑声中,美国辩诉交易如今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本文意在对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考察、比较研究、案例分析、社会学分析等方法,梳理美国辩诉交易演进过程的三个历史分段中检察官的作用、辩诉交易运行概况、主要交易模式,分析了美国检察官主导辩诉交易的原因,比较了美国辩诉交易和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异同,针对我国检察裁量权运行中存在问题,结合我国刑事司法实践,提出从提高检察官适用认罪协商动力的角度完善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除了导论外,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美国检察官的演变及在辩诉交易兴起中的作用”分成四节。第一节是对美国检察官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从“地理大发现”开始,美国本土的居民便呈现出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特点,其检察制度在不断变革中独具特色,英国普通法绝不是影响美国检察制度的唯一性力量。在美国,对美国检察官起源之争一直没有停过,早期北美殖民地的宗主国包括英、法、荷等国,宗主国的检察制度或多或少影响殖民地检察制度的建立和运行。因此,在对各种学说进行分析介绍的基础上,结合殖民地时期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美国检察官制度是以英国普通法传统为主体,兼具大陆法系特征的混合体系。在数百年的发展中,美国检察官制度的演变脉络主要是刑事诉讼启动从私诉到公诉、检察官选任从任命到民选,检察体制从单轨制到双轨制。第二节主要对检察官适用辩诉交易的犯罪类型进行了分析。首先考察了19世纪前美国主要的犯罪类型与刑罚,该时期道德和宗教犯罪在刑法体系中占据重要作用,独立战争后刑法加强了对财产的保护,刑罚也出现轻刑化趋势。本文通过对马萨诸塞等地区的刑事案件进行梳理,酒类案件成为马萨诸塞州最先适用辩诉交易的案件类型。纽约、波士顿等城市的辩诉交易并非从酒类案件开始,而是在盗窃等财产犯罪中最先适用。由于对谋杀罪进行分级,谋杀等重罪案件也逐步可以适用辩诉交易。第三节探讨了立法对法官量刑裁量权进行限制。由于存在对权力的警惕,法官尽管获得了司法审查的权力,但是在1860年以前,最高法院适用司法审查的案例少之又少,法官裁量权一方面受到法典化运动带来的刑事立法成文化和制衡思想广泛传播的制约,另一方面在司法操作方面受到强制性量刑法令的约束,检察官作为行政部门不太起眼的角色,找到了法官裁量权行使的漏洞而在实践中不断使用辩诉交易。第四节进一步考察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主要模式,美国检察官的定位和职权被认为是代表着正义、法律和秩序,代表人民和政府追诉犯罪。美国检察裁量权吸收了英国总检察长关于撤回起诉的主要内容,该权力不断演变为几乎不受司法审查的排他性权力。提出在内战之前,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可以使用的主要筹码有诉讼费用、过度指控等,检察官把撤回起诉的裁量权运用至辩诉交易程序中,指控交易便成为该时期主要的交易模式,在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检察官针对立法限制检察官不起诉便又在实践中使用中止诉讼的交易模式。第二章“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广泛实践中的作用”共四节。第一节分析了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刑事立法增长而带来案件的增加。19世纪,美国经历了工业革命、移民潮以及西进运动等影响促进美国经济发展的事件,最终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工业化,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频繁发生,政治日益腐败和低效,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经济发展的弊病,美国掀起了一股扩张刑事制定法的浪潮,大量带有刑事制裁的经济管制立法、社会立法、道德立法出现,检察官的指控职能不断扩大。第二节着重考察了联邦检察官职权的扩大和司法部的创立对检察官职权的影响。内战后行政权,尤其是以联邦总统为代表的行政权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联邦政府不断介入经济社会事务。联邦检察官的职权、人数及薪水均在增加,联邦检察官的地位也随之提升,尤其是联邦司法部的创设,司法部的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司法部获得了官员账目、法官薪水分配、人事推荐权等监督法官的行政性权力。第三节介绍了进步主义运动对刑事司法运行的影响。社会有识之士为了揭露和治理社会经济等领域的问题,引发了一场进步主义运动。该运动对美国当时的政治、法律领域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该时期政治哲学发生了从立国时遵循的自然法原则向实用主义的转向。刑事司法领域也深受法学实用主义的影响,关于刑罚目的的讨论导致不定期制度、缓刑制度、假释制度和少年司法的确立和发展。同时,刑事司法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正当程序的勃兴、法律职业共同体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使得庭审日益复杂化,控辩双方从经济的角度也必然倾向于选择辩诉交易。大陪审团固有的制度缺陷也导致其本身指控职能不断被削弱,为检察官行使裁量权进一步提供制度空间。第四节分析了内战后辩诉交易的变化和发展。由于美国政治的双轨制,本文分别考察了联邦和各州的辩诉交易的情况,辩诉交易案件主要发生在各州,各州辩诉交易的情况存在不平衡的情况。本文还选取了谋杀和酒类案件为例分析该阶段辩诉交易的特点,初步显示出政治因素的影响。辩诉交易的发展离不开法官,州法院对辩诉交易存在认同和质疑两种不同的意见,而联邦法院基本对辩诉交易持沉默态度。检察官利用新出现的缓刑、不定期刑和假释作为适用辩诉交易的工具。在具体的运行上,检察官的量刑权在扩大,检察官也利用犯罪形态和前科作为交易的手段与辩护律师谈判,辩诉交易对被告人的罚金刑影响更大,本文还分析了公众舆论对检察官是否选择辩诉交易的影响。第三章“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得到合宪性认可中的作用”一共分为三节。第一节着重考察了对辩诉交易中检察官作用的理论探讨及反思,犯罪浪潮、司法丑闻的爆发以及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运用,由民间组织实施的犯罪调查通过案件分析和数据统计逐渐发现了隐藏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辩诉交易现象,并提出改革检察制度的建议。20世纪20、30年代,很多学者根据犯罪调查报告公布的司法数据,对检察官裁量权作了更为细致和精深的研究,揭露存在的问题,各自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第二节讨论了检察官的广泛裁量权逐步得到法院确认的过程。在20世纪,商业犯罪、有组织犯罪和毒品犯罪等日益成为危害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毒瘤,检察官对上述犯罪类型不仅具有指控权力,还享有侦查调查权。法官在辩诉交易发展史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法官在一战后对辩诉交易的态度逐步发生转变,不再一味地否定,加大了对辩诉交易是否具有事实基础、答辩是否具有自愿性和是否获得有效法律帮助等方面司法审查力度,最终由联邦最高法院于1970年通过案例确认了辩诉交易的合宪性。第三节研究了一战后辩诉交易模式的细化。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司法界掀起一股正当法律程序革命的浪潮,权利法案条款实现联邦化。辩护制度在刑事案件的全覆盖促使公设辩护人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公设辩护人制度自身困境又进一步导致控辩双方乐于进行辩诉交易。在一战后,联邦和各州的辩诉交易的比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表明,检察官对辩诉交易的态度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辩诉交易制度也出现类型化的趋势,本文对谋杀犯罪、毒品犯罪、部队中犯罪、少年犯罪等类型案件中的辩诉交易进行了分析,并按照交易主体和交易模式不同对辩诉交易进行了类型化的探讨。第四章“美国检察官主导辩诉交易的原因探析”共分为三节。第一节简单介绍了辩诉交易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废除危机,并分析了国外对辩诉交易兴起的几种解释理论。第二节探究了辩诉交易之所以兴起于美国的特殊政治法律文化原因。肇始于殖民地时期塑造起来的契约精神和自治实践深刻影响了控辩双方和民众对辩诉交易的态度,控辩双方从内心认可协商解决刑事实体及程序的问题。分权理论和实践使得检察官在决定是否提起指控和如何指控具有排他性的权力,在辩诉交易中行使的是准司法权。本文认为,检察官采用选举制对检察官刑事诉讼的微观运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检察官处理刑事案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其选举利益的需要。第三节通过运用庞德社会控制的法社会学基本原理对检察官倾向于适用辩诉交易进行了分析。辩诉交易兴起和发展的19世纪也正是美国工业化、大量移民的时期,人口的变迁与辩诉交易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通过普选制,组织的影响日益扩大,检察官必然会为了保护社会人力资本倾向于采用辩诉交易。19世纪,社会冲突不断深化,检察官也通过辩诉交易中“从宽机制”予以应对,缓和了社会组织之间的紧张关系。第五章“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地位对我国的启示”共分为四节。第一节在比较了中美两国检察官在国家权力机构中的不同定位后,重点分析了我国检察机关宪法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检察机关控权型的法律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措施的法律效力和司法权威。第二节重点研究了美国检察官裁量权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美国检察官享有几乎绝对的起诉裁量权,但是,美国检察官行使裁量权也受到内部裁量政策和案例法上抗辩事由的约束。本文考察了我国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检察裁量权的变迁,分析我国裁量权存在的行使界限不清等问题,提出以公共利益标准重新塑造我国检察裁量权的行使边界,构建保障检察裁量权依法独立行使的机制。第三节分析了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司法审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并对美国在司法审查中秉持的合宪性推定进行了研讨,提出我国一方面建立刑事司法中的合宪性推定原则,另一方面构建以自愿性为核心的认罪认罚司法审查机制。第四节对辩诉交易制度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异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本文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我国检察官在适用认罪认罚协商程序时面临协商成本过高、存在职业风险等动力不足问题。总结出我国检察机关在认罪认罚制度中的定位,并以新刑事诉讼法新增的认罪认罚中特殊不起诉制度为例,细化在特殊不起诉中公共利益衡量原则的具体适用规范。本文提出从突出控辩双方的主体地位、提高协商主体的决策能力、落实庭审实质化和构建认罪认罚协商的“契约”秩序等方面增强检察官适用认罪认罚协商的动力。

吴志文[2](2014)在《《时代》周刊封面报道中美政治精英形象之呈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周刊有“史库”美誉,其封面特别是政治精英的封面报道独具特色。它选择政治精英进行形象呈现,意在展示他们背后宏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并能对国家形象起到暗示和折射的效果。本研究以政治精英理论和媒介形象理论切入,通过观测《时代》周刊的“精英形象”呈现,从历时性的角度剖析《时代》周刊1923-2009年间的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运用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梳理《时代》近百年来对中美两国的政治精英形象的呈现及其不断调整过程,着力探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时代》周刊是如何在中美社会历史的活动中呈现两国政治精英形象的;二是《时代》周刊呈现的中美政治精英形象的差异性;三是《时代》呈现中美两国政治精英形象的内在机理;四是剖析东西方的精英观。研究发现,一、《时代》周刊对中美两国政治精英在政治事件、经济发展、社会运动、军事行动、外交活动等方面的呈现,都是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继而从不同领域去展现、分析、评价这些人物的,基本上是按照社会作用、个人人格、国家折射的角度展开分析。二、对于美国的政治精英的形象呈现秉承平行的路线——尽管近百年来美国社会一直在发生变化,但《时代》周刊一贯地突出精英人物的魅力,多角度展示,人物事迹全方位报道;而对中国的政治精英呈现却是一个上升的路线——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时代》周刊对中国政治精英的形象呈现经历了一个由轻视、怀疑、惊恐到正视、尊重、褒扬的发展过程。三、《时代》周刊对两国政治精英呈现的客观性、公正性在东西方读者眼里的差别较大。我们的读者调查表明,东方人大多认为《时代》对美国的政治精英形象塑造有拔高之嫌,而对中国的类似叙事则有歪曲和贬低之嫌;而西方人则普遍认为它对中美两国的政治精英描绘都比较客观、真实。之所以出现上述差异,乃在于美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生活等的世界领先地位,也与我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多有关联。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文化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的精英观使然,同时,新闻专业主义、国家立场和媒体的利益诉求也深刻地影响着媒体的操作实践。如果单纯以“意识形态”和“妖魔化”来界定西方媒体的中国形象呈现已然不够,或因其批评报道的出现就一概而论之为负面报道也未免过于简单化化,学界应对此持审慎的理性态度。本研究选择《时代》周刊封面的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进行对比分析,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为现实意义:了解和认识美国主流媒体如何通过新闻报道这一窗口来建构和传播精英形象以及对国家形象的折射作用,可以使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更有针对性地调整传播策略,充分认识美国媒体的特性和运作模式,以更好地引导国内媒体如何传播国家形象;同时,可以以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形象为镜鉴,来进行自我完善。二为学术意义:目前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研究以及美国媒体的中国报道分析已然不少,但把定量方法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对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形象呈现进行政治学阐释颇具创新。故此,本研究可以丰富跨文化传播的理论视野。

李馨[3](2013)在《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的人类历史是和社会主义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世纪这个翻天覆地的伟大时代见证了世界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在这个时代,随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欧亚一系列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发达国家的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党派也都在致力于探求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了各自的社会主义主张。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社会主义对亚非拉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广大亚非拉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纷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涌现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因其内容庞杂,种类繁多,并带有浓厚的民族、宗教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征,我国学界将这一流派称为民族社会主义。在亚非拉地区,民族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流派,也是民族主义国家选择的一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并且在20世纪发展成为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民族社会主义,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萌芽之时起到20世纪40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兴起,一直发展至今,流派纷呈、千姿百态,经历了萌生、壮大、没落以及再度勃兴的过程,这其中也经历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结合自身民族、宗教特色以及本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等基本国情,选择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进行了多元探索。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它们大胆尝试新的实践举措,力图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在前进过程中都曾遇到各种困难,失败的教训使这些国家转向反思与调整,有的国家在革新中获得了新的发展。那么,较为成功的调整与探索有哪些?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因此,本文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分析民族社会主义兴衰的原因、民族社会主义的影响和当代价值以及我们能够从它的发展历程中探寻到什么启示、总结出什么经验和教训等方面。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应构成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借助历史考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反思,总结其中得到的启示和教训。在学界前辈、同仁对民族社会主义研究和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在研究观点上略有的一点创新是,提出社会主义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变革发展道路的重要选择;从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角度审视民族社会主义,也是本文对民族社会主义的评价的一个新视角。另外,与传统观点不同,本文认为民族社会主义的滥觞给社会主义声誉带来了损害。从性质上看,流派纷呈的民族社会主义都是非科学性的,追求社会主义这一人类的崇高理想没有错,但是“社会主义”不是可以随意张贴的标签。在章节安排上分为七章。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言部分主要包括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基本概念界定、学界的研究现状、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等。在引言部分,作为逻辑起点,本文对民族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现有主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学者们的分析,定义本文研究的“民族社会主义”概念,并与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即纳粹主义)做以区分,说明后者与前者有本质区别,且并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正文共有五章内容,围绕本文的研究主题——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本文正文的写作从如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梳理了20世纪民族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脉络。论文首先探究了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而后回顾和总结了此思潮在亚非拉地区早期传播的情况。本章内容主要侧重纵向梳理二战后民族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大致将其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论文从梳理民族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入手,以地域划分为标准,对20世纪亚、非、拉三大洲盛行的比较典型的民族社会主义流派做以简要考察。在此基础上,挖掘、概括民族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特征。在论文的第三部分——第四章,对民族社会主义的评价与反思从三个角度展开:第一,对民族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意义与积极影响予以分析与评价。第二,从实践价值的维度阐释民族社会主义的进步意义与负面消极影响。最后,分析民族社会主义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得出民族社会主义的兴衰是历史必然性的结论。进而从不同角度探讨民族社会主义思想及运动引发的思考与启示。总体上说,基于学科背景与研究主题的限制,对影响与启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政治与经济两大层面。第四部分大体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对民族社会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新态势及前景的预测和瞻望。民族社会主义浪潮席卷了20世纪亚非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此带来的深远影响势必会继续延伸至新世纪。21世纪伊始,拉丁美洲新兴的“21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佐证了民族社会主义的再度勃兴,这也意味着民族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第五章针对这一新态势的时代意义加以评价。其二,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景展望。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此消彼长,生生不息,对可能的态势加以评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这也是本文应有的逻辑延伸。其三,综合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在结语部分,作者对论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述了几点认识,并回应了这样几个基本问题:如何解读民族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变化,具有哪些明显特征,对世界政治格局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借鉴意义,民族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

高翰森[4](2012)在《FSB机制变迁的政治动因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金融稳定论坛(FSF)的继承性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协调国际金融当局和国际标准制定机构的工作,促进监管政策和其他金融领域政策的有效实施。从金融稳定论坛(FSF)到金融稳定理事会(FSB)这一转变的过程也就是FSB的机制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主要体现在FSB的义务性不断增强、约束力不断增大、授权性不断增加这三个方面。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义务性不断增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要求FSB的各个成员国执行国际金融标准。其二,要求FSB的各个成员国每五年接受一次FSAP的评估并且公布他们遵守国际标准的程度以及ROSCs报告的具体评估内容。其三,要求FSB的各个成员国参与由FSB领导的同行审议(peer review processes)。FSB的约束力不断增强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加大对于不遵守FSB相关标准和准则的不合作成员(NCJs)的监管。其二,增强了对于FSB成员以及非FSB成员的监管。FSB的授权性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其一,FSB正不断强化在能力、资源和管理方面的授权性。其二,FSB正不断加强与国际标准制定机构(SSB)之间的协调作用。关于FSB机制变迁的政治动因,本文运用了美国国内政治的逻辑,并且认为美国国内关于金融监管的政治变化,特别是在金融监管议题的政治化、政策制定者的思想转变以及利益集团对于金融监管政策变革的推动这三个方面,提高了美国国内金融监管的标准。而美国为了平衡与保持在国际金融监管领域的领导力,加强了国际金融监管标准。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美国国内政治的变革,因而在美国的领导下,国际金融标准和准则也随之改变。当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决定用大部分纳税人的钱去拯救金融市场的时候,更是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监管的政治化运动。而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更是转变了传统的市场自我监管与放任自由主义的思想,要求政府介入金融市场监管。同时,利益集团考虑到自身利益,也支持并推动金融监管政策变革。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了美国国内金融监管政治的变化,最终推动了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强化,从而导致了从金融稳定论坛(FSF)到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机制变迁。

王延敏[5](2012)在《以色列政党政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致力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犹太精英建立了犹太复国主义政党,这是以色列政党政治的缘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是犹太民族传统的“回乡观”与包含自由、民主、平等、民族、国家等现代理念和革命斗争精神的欧洲民族主义在现代反犹主义肆虐的环境下发酵的结果,是流散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归巴勒斯坦重建民族家园的现代世俗民族主义运动。各犹太复国主义政党担负着犹太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打拼,在巴勒斯坦恶劣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建立起一个准国家的犹太社会,以色列政党政治的格局和传统基本形成。1948年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为政党政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党政治则在以色列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以色列政党政治经历了从工党主导到工党和利库德两大政党集团竞争对峙再到大党不大、小党不小及“极化多元主义”格局的发展历程,与之相伴随的是以色列民主政治的发展。移民社会的多元性、周边关系的紧张性、犹太民族的宗教属性和以色列国家的犹太属性使以色列政党政治具有了许多不同与一般正常社会和国家的特征。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多党制,党派林立、分化组合频繁且碎裂化格局越来越明显。移民社会的多元性是形成多党政治格局的长期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单一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则是长期起作用的结构性因素。1996年以来以色列政党格局更加碎裂化并呈现出大党不大、小党不小及“极化多元主义”的格局,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结构变迁的结果,是近20年的社会转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政治领域的具体表现;总理直选制度的实施是短暂起作用的结构性因素,只是起到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伴随以色列政党政治的演变,宗教政党政治经历了由弱变强,由虚变实,由最初的防御到最后的攻势地位的复杂的变化过程。宗教政党对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和干预超出了通常人们对现代民主国家的理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厚重影响,又是现实政治发展的逻辑结果和必需。宗教政党对公民自由权有着某种程度的制约,对政府执政效能的发挥也具有一定的阻滞影响,然而,作为议会民主政治生活中一以贯之发展下来的力量,作为绝大多数联合政府的重要组成部份,宗教政党对大党专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对以民众政治参与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沙斯党在三大宗教党派中具有较广泛的社会基础,它代表社会弱势群体——东方犹太人提出了要求政治、经济、社会平等的权利诉求,调动了该群体广泛、主动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本质上讲促进了以色列民主的深入发展。以色列是中东地区最民主的国家,但在宗教与民主的关系上,以色列与周边的伊斯兰国家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阿以关系对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成为以色列政党分野、分化和兴衰的重要因素。同时,以色列政党政治也影响并左右着阿以关系的发展方向和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各政党对中东和平进程态度的分歧,是导致其不稳定性、曲折性和长期性的重要因素。社会矛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以色列社会的一个典型特征,阿拉伯公民与犹太人之间、东方犹太人与西方犹太人之间、宗教与世俗之间和新移民与老移民之间的四组矛盾是对以色列政党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以色列政党政治反映了诸多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时,也成为社会矛盾疏通缓解的重要通道。

申婧[6](2012)在《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基于美国的视角分析》文中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国的汇率,尤其是大国的汇率,对世界政治和经济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因为一国的汇率将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对于一个占世界经济份额较大的国家来说,其汇率对其他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的走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自2002年以来,中国和美国对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不断升温,美国国内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声音高涨。美国政府、学界有大量学者争论人民币汇率是否低估、低估多少,是否应该升值、应该升值多少等问题。这些争论的背后则是利益的争夺,其中包括利益集团、国会、总统以及行政机构等在美国国内层面的博弈以及中美两国之间在国际层面的博弈。利益集团的游说使人民币汇率成为了美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并引发了行政当局与国会在此问题上的一系列活动;美国国会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主要推动者,其通过立法手段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干涉,但是他们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塑造有利于国会议员连任的公众舆论和政治影响力;美国政府则是人民币汇率问题内外压力的平衡者,除了受政治利益驱使以及回应利益集团和国会的要求,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的态度还取决于美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全球战略等因素。此外,本文选取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众议院通过的《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作为案例,较为深入地论证了不同政治行为体对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所施加的影响以及中国对于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应该采取的对策。总之,本文基于美国的视角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了政治经济学研究,通过分析美国的利益集团、国会、总统及行政当局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互动与制衡关系,以此来论证美国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是拥有特定政治经济目标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

宋腊梅[7](2010)在《英美政党思想的起源》文中研究说明该项研究主要讨论17-18世纪英美两国的政党思想史,所以,很自然地分成两篇:上篇讲述英国的政党思想,下篇讲述美国的政党思想。在讲述两个国家的政党思想之前,先介绍了两国政党思想产生的背景。上篇第一章介绍英国政党思想的背景。政党从哪里来?翻阅英国的历史,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政治演变、宗教冲突、政治学说、近代文明等都在其中起到了助推甚至是孕育的作用。从16世纪中叶以来,英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经济得到了相当的发展。第二,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第三,民族意识不断增长,希望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总之,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民族意识不断增长,近代政治制度开始兴起,理性得到启蒙,现代性得到奠基,这一切都为政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上篇第二章讨论博林布鲁克的政党思想。博林布鲁克可以算是一个论述政党思想的起点似的人物。他在政党思想上的贡献有三:第一,对政党(party)与派别(faction)进行了些许的区分。第二,指出不同政党之间存在原则差别。第三,比较早地论述反对党理论。我们或许可以说,博林布鲁克是阐述反对党理论的奠基性人物。上篇第三章讨论休谟的政党思想。休谟在政党思想上作出了诸多贡献:第一,他把党派分为私人的和实在的两大派别,该分类使人们对政党有一个分析性的理解,萨托利认为这是休谟的“主要贡献”。第二,他揭示了政党起源的诸种原因。结合英国政治的历史和现实,休谟指出导致政党产生的根源大致有政体、宗教、利益和人性等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三,他提出了政党联合的新观念。上篇第四章讨论柏克的政党思想。在英国,最早给政党正名的人,就是柏克。柏克生活在一个反政党的时代,但他积极肯定政党,为政党大声呐喊,激烈辩护。柏克给政党下定义为:所谓政党,就是那些“根据一致同意的特定原则去促进国民利益的人们的联合体”①,这句话,后人评论是英国历史上最早的政党定义。此后的学者在追溯政党思想的起源时,几无绕开柏克而不顾者。柏克把政党存在的必要性、组建政党的原则、组建政党的目标都表达得相当清楚,这是他之前的任何政治思想家在政党理论上都没有达到过的高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柏克既是在政党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下、也是在一片反政党的声音中论述政党的,这显示出他的敏锐眼光和革新精神。下篇主要讲述美国的政党思想。首先,下篇第一章介绍美国政党思想产生的背景。大致说来,美国独特的社会历史环境,诸如移民社会、没有经历封建制度、民主自由传统等为政党的产生提供了富有养分的土壤。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自由民主平等是政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产生政党的最决定因素是利益的争夺。第三,孕育美国政党的地方是议会。第四,政党是权力分立后推动政府运转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第五,派别必须向政党转变,才能获得新生第六,政党之间的竞争对公众有利。下篇第二章讨论的是麦迪逊的政党思想。麦迪逊认为,自由、财产、人性、联络和结合是导致政党产生的几个重要因素。他还认为,共和政府中的党派之争容易导致“多数暴政”或“共和病”,要克服“多数暴政”或者救治“共和病”,只有扩大治理范围,使整个社会出现为数众多且互相冲突的利益集团和党派,利用它们之间的互相抗衡来缓和党争所引起的恶果。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麦迪逊对政党的产生、如何缓和党派带来的危害等问题都有着超出那个时代一般思维的独特见解,可以说他是反政党时代的美国先行者。下篇第三章讨论华盛顿的政党思想。终其一生,华盛顿对政党的看法与行为是逐渐发生变化的。以其担任公职与否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总统任上他在思想上是反对政党的,宣称自己是一个无党派人士,在行动上尽量调停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斗争。卸任之后,华盛顿明确承认美国存在政党,并指出利益差异和人类本性是产生政党的两个重要原因。同时,面对日益强大的共和党,他要求联邦主义者联合起来。华盛顿在政党思想上的转变折射出两点:第一,在自由的现代化国家里,政党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第二,人们之所以反对早年的政党,更多的原因是它太像宗派,因而超越宗派、成为现代化的政治组织既是政党发展的目的,也是人们的期望。②下篇第四章讨论杰斐逊的政党思想。杰斐逊的从政经历,对其政党思想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杰斐逊的政党思想与实践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当他担任驻法公使时,担心党争可能会影响国家的建立,所以他对党派抱持着极端厌恶的态度,宣称“如果我除非加入一个党就进不了天堂,那我宁可不进天堂”①。可是,当他担任国务卿时,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他开始与麦迪逊一道组建反对党。1801年成为美国总统后,他试图调和两党,不仅公开表示“我们都是共和党人,我们都是联邦党人。”②,还宣称共和、联邦两党并无原则区别,其实这只不过是他因应联合全国各种势力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政治策略罢了。等他一卸任公职,马上就说共和、联邦两党是因原则差别而天生的党,不可融合,也不需要融合,并且此后一直坚持此观念,不再改变。造成杰斐逊的政党思想与实践复杂多变的原因,不仅因为他是一位复杂的人物,更主要的还是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此外,从杰斐逊的政党思想与实践的变化经历中,我们还可大致看出反政党时代的人们接受政党这一新生事物的过程。对十七—十八世纪英美两国的政党思想进行归纳,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政党思想的发展过程如下:刚开始,他们是强烈反对政党的,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弄清政党与宗派的区别。后来,他们逐步接受甚至主动组建政党。此时,他们开始对政党与宗派进行区分,并分析政党产生的原因。最后,他们论述了政党的特点及作用。这些政党思想对两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引作用。

秦岭[8](2008)在《佩洛西的玫瑰人生》文中提出在美国政坛,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和希拉里、赖斯一起并称"三朵玫瑰",她们都以作风凌厉、办事干练而着称

李舒[9](2006)在《卡特里娜飓风后布什形象修护言论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密苏里大学伯奈伊特(Benoit)教授的“形象修护理论”,以修辞批判的研究方法,针对布什因联邦政府在卡特里娜飓风中反应迟缓而陷入政治危机后,所发表的言论进行分析与评估。研究发现,在五种主要形象修护策略中,布什选择了以修正和认错/ 道歉作为主要策略,其它三项也曾出现,但次数较少。研究也发现,布什采用“修正+认错”这一被伯奈伊特认为是效果最好的两项策略,取得了良好的形象修护效果。

洪建军,曾强[10](2005)在《美国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运动与政治》文中研究说明

二、布什敦促民主党莫玩政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布什敦促民主党莫玩政治(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1804-197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概念辨析
第一章 美国检察官的演变及在辩诉交易兴起中的作用
    第一节 美国检察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美国检察官制度起源之争
        二、私诉到公诉
        三、任命到民选
        四、单轨制到双轨制
    第二节 检察官适用辩诉交易的犯罪类型
        一、19世纪前美国主要的犯罪类型与刑罚
        二、19世纪早期辩诉交易的案件类型
        三、适用辩诉交易的其他案件类型
    第三节 法官的量刑裁量权受到立法的限制
        一、法典化运动
        二、强制性量刑法令
    第四节 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主要模式
        一、普通法文化下的检察官裁量权
        二、检察官进行交易的主要筹码
        三、辩诉交易的基本模式
第二章 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广泛实践中的作用
    第一节 不能承受之重——案件量的不断增长
        一、美国工业社会的繁荣与困境
        二、检察官刑事指控职能在增加——制定法的膨胀和刑法的扩张
    第二节 联邦检察官职权的扩大与司法部的创立
        一、内战后联邦权力的扩大
        二、联邦检察官的扩容和地位的提高
        三、联邦司法部的设立
    第三节 进步主义运动对刑事司法运行的影响
        一、进步时代法学思潮的兴起
        二、实用主义在司法领域的兴起和发展
        三、进步主义时代刑事司法领域的变革
    第四节 内战后辩诉交易的变化和发展
        一、辩诉交易的基本情况
        二、法官对辩诉交易的矛盾态度
        三、进步主义时代刑罚改革对辩诉交易的影响
        四、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新变化
第三章 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得到合宪性认可中的作用
    第一节 对辩诉交易中检察官作用的理论探讨及反思
        一、20世纪20年代犯罪报告对检察官裁量权的评论
        二、20世纪20、30年代学者对检察官裁量权的研究与反思
    第二节 检察官的广泛裁量权逐步得到法院确认
        一、检察官在控制犯罪中的作用在增加
        二、法院对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态度的转变
        三、法院加大对辩诉交易的司法审查
        四、联邦最高法院对辩诉交易的正式确认
    第三节 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模式的细化
        一、正当法律程序革命的影响
        二、公设辩护人制度与辩诉交易
        三、检察官交易模式的类型化
第四章 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演进中占主导作用的原因探析
    第一节 检察官主导辩诉交易的原因理论研究现状
        一、辩诉交易废除危机
        二、检察官主导辩诉交易的若干解释理论
    第二节 传统的政治法律实践
        一、美利坚民族基因——契约精神
        二、分权思想在美利坚的落地生根
        三、选举制的全局性影响
    第三节 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社会学解析——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
        一、法律的社会控制理论
        二、社会控制视角下的检察官与辩诉交易
第五章 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美国检察官的定位
        一、美国检察官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定位
        二、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定位及现状
        三、改革思路
    第二节 美国检察官裁量权的演变
        一、美国检察官裁量权的自由与限制
        二、我国检察官裁量权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检察裁量权的路径
    第三节 检察官进行辩诉交易的司法审查
        一、辩诉交易中司法审查的合宪性推定原则
        二、构建我国认罪认罚司法审查制度
    第四节 美国检察官在辩诉交易中的作用对认罪认罚制度的启示
        一、辩诉交易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比较
        二、认罪认罚协商制度中检察官面临的困境
        三、关于认罪认罚制度中检察官作用的思考——以特殊不起诉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2)《时代》周刊封面报道中美政治精英形象之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理论援用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时代》周刊封面的美国政治精英形象呈现(1923~2009)
    2.1 浮华与危机接踵的迷失年代(1923—1939)
    2.2 风云变幻的战争年代(1940—1945)
    2.3 冷战与争锋的擂台岁月(1946-1959)
    2.4 “伟大社会”计划的改革岁月(1960-1969)
    2.5 政治丑闻与军事危机迭出的年代(1970-1989)
    2.6 真实与虚幻交织的转型年代(1990-2009)
3 《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政治精英形象呈现(1923~2009)
    3.1 风云变幻的战乱年代(1923-1949)
    3.2 内忧外患的跃进年代(1950-1965)
    3.3 红色风潮中风雨飘摇的文革十年(1966-1976)
    3.4 走向开放和转型的改革岁月(1977-1997)
    3.5 实力作证和大国崛起的崭新世纪(1998-2009)
4 《时代》周刊封面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的差异
    4.1 政治形象——个人魅力与整体素质的分野
    4.2 经济发展——展示人物魄力与渲染事件性质
    4.3 社会运动——不变的“美国梦”与跃升的“中国龙”
    4.4 军事行动——强大的实力与虚弱的大国
    4.5 外交风云——经验丰富的外交家的风格交锋
5 《时代》周刊封面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差异的成因
    5.1 中美文化与语境差异:“他者中心”型文化与“自我中心”型文化
    5.2 新闻专业主义理想诉求
    5.3 国家立场与媒体利益的现实表达
6 《时代》周刊封面中美政治精英形象呈现解读
    6.1 精英与精英观
    6.2 东西方视野中的政治精英
    6.3 《时代》周刊政治“精英形象”呈现之读者视角
7 结语
    7.1 美国政治精英的整体呈现:不变的主题——个性魅力的渲染与国家实力的展示
    7.2 中国政治精英的整体呈现:由远及近的叙事转变——从落后的中国到中国世纪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会议及课题目录
附录2 美国历届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名录
附录3 中国历届国家领导人名录
附录4 《时代》封面之美国政治精英形象呈现(1923-2009)
附录5 《时代》封面之中国政治精英形象呈现(1923-2009)
附录6 《时代》周刊阅读行为调查问卷
后记

(3)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缘起及选题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 关于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的说明
        (二) 关于民族社会主义
        (三) 关于民族主义
        (四) 关于亚非拉国家“民主社会主义”的归属问题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六、写作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 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一节 民族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及早期传播
        1.1.1 思想渊源
        1.1.2 早期传播
    第二节 二战后民族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2.1 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社会主义的滥觞期
        1.2.2 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的辉煌期
        1.2.3 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期
        1.2.4 亚非拉民族社会主义的衰落困难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族社会主义的主要流派
    第一节 亚洲的民族社会主义
        2.1.1 民主社会主义
        2.1.2 宗教色彩浓厚的民族社会主义
        2.1.3 中东地区的民族社会主义
    第二节 非洲的民族社会主义
        2.2.1 村社社会主义
        2.2.2 民主社会主义
        2.2.3 非洲的“科学社会主义”
        2.2.4 北非的阿拉伯社会主义
    第三节 拉丁美洲的民族社会主义
        2.3.1 军事社会主义
        2.3.2 合作社会主义
        2.3.3 民主社会主义
        2.3.4 基督教社会主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族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民族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3.1.1 民族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观
        3.1.2 民族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3.1.3 民族社会主义对待宗教的态度
        3.1.4 民族社会主义对待民族主义的态度
    第二节 民族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3.2.1 政治实践:高度集权与多党制为主要模式
        3.2.2 经济实践:推行计划经济和国有化改制
        3.2.3 社会建设:重视文化建设和提高福利待遇
    本章小结
第四章 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的总体评价与反思
    第一节 20世纪民族社会主义的历史意义与积极影响
        4.1.1 民族解放运动敲响了殖民主义的丧钟
        4.1.2 促进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1.3 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
        4.1.4 本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节 20世纪民族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评价
        4.2.1 社会主义实践程度不同地促进了所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2.2 不适合本国国情的实践探索产生负面效应
        4.2.3 民族社会主义的滥觞给社会主义声誉带来损害
    第三节 20世纪民族社会主义兴起和衰落的反思
        4.3.1 民族社会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4.3.2 民族社会主义走向衰落的原因
        4.3.3 民族社会主义的兴起与衰落引发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态势及其前景
    第一节 21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的新态势及其意义
        5.1.1 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发展此消彼长
        5.1.2 新态势出现的时代意义
    第二节 世界社会主义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5.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证明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5.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5.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5.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第三世界的发展指明方向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FSB机制变迁的政治动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既有的解释及其不足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从金融稳定论坛(FSF)到金融稳定理事会(FSB)
    第一节 义务性不断增强
    第二节 约束力不断增大
    第三节 授权性不断增加
第三章 从FSF到FSB机制变迁的政治动因
    第一节 国内金融监管议题的政治化
    第二节 政策制定者的思想转变
    第三节 利益集团对于金融监管政策变革的推动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5)以色列政党政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价值
    二、 研究概况综述
    三、 基本概念:多党制与比例代表制
    四、 研究理论、方法与内容概要
    五、 论文的创新点
    六、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以色列政党政治的缘起
    第一节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 犹太民族坎坷历史的回溯
        二、 哈斯卡拉运动——犹太启蒙运动
        三、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第二节 巴勒斯坦犹太人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一、 移民潮与伊休夫的建设和发展
        二、 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的缘起
    第三节 巴勒斯坦工人党主导的多党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 政党的建立及活动
        二、 巴勒斯坦工人党主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章 工党主导的以色列政党政治时期
    第一节 以色列国家的建立与政治构建
        一、 联合国分治决议与以色列国宣告独立
        二、 第一次中东战争
        三、 政治制度的确立
    第二节 以色列经济、社会环境
        一、 移民潮
        二、 经济发展状况
        三、 国家框架下的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
        四、 持续的敌对与战争环境
    第三节 以色列政党政治状况
        一、 主要政党政治状况
        二、 工党主导的政党政治格局的发展
        三、 宗教政党的角色地位
第三章 两大集团政党竞争时期的政党政治
    第一节 “政治地震”——利库德集团执政
        一、 利库德政府的构建
        二、 贝京政府的经济政策及所面对的经济形势
        三、 对外政策的突破和困境
    第二节 势均力敌——两大集团政党联合执政
        一、 第十一届议会选举及全国联合政府的构建
        二、 第十二届议会选举及第二届全国联合政府
        三、 被占领土阿拉伯人起义——“因提法达”
        四、 内外政策及经济社会环境
    第三节 再度出山——工党执政
        一、 第十三届议会选举及工党再度执政
        二、 以色列的内外政策及经济社会环境
        三、 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强有力地影响国家政治生活
    第四节 政党政治状况
        一、 竞争对峙格局下的两大集团政党政治状况
        二、 频繁的离合分野及小党、新党的不断涌现
        三、 宗教政党实力地位的加强
第四章 大党势衰、小党势增时期的政党政治
    第一节 以色列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实践
        一、 总理直选法案的出台及主要内容
        二、 总理直选法案的实施及影响
    第二节 扑朔迷离的中东和平进程
        一、 内塔尼亚胡政府对和平进程的阻滞
        二、 巴拉克政府积极推进和平进程
        三、 中东和平“路线图”
        四、 沙龙政府的单边“脱离”计划
        五、 前进党政府的和平道路
        六、 内塔尼亚胡再度执政及巴以和平现状
    第三节 以色列经济社会环境
        一、 以色列经济发展状况
        二、 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的新发展
    第四节 以色列政党政治状况
        一、 大党势衰、小党势增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二、 宗教政党的实力地位
        三、 沙斯党的独特社会地位
结语:以色列政党政治的特殊性
    一、 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基本特征
    二、 宗教政党在以色列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三、 阿以关系对以色列政党政治的影响
    四、 政党政治框架下的族群矛盾和教俗矛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基于美国的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发展
    第二节 “人民币升值论”的由来
    第三节 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历史与现状
    第四节 中美人民币汇率争端的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解释
第二章 人民币汇率问题与美国利益集团
    第一节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利益集团
    第二节 利益集团影响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方式
    第三节 利益集团对人民币汇率争端的影响效果评析
第三章 人民币汇率问题与美国国会
    第一节 美国国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干涉
    第二节 美国国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决策机制与程序框架
    第三节 美国国会对人民币汇率问题干涉的效果评析
第四章 人民币汇率问题与美国政府
    第一节 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政治经济考虑
    第三节 美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金融外交
第五章 力量的角逐:关于《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制定过程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政策制定的基本流程及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二节 人民币汇率争端的游说者——美国利益集团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争端的立法者——美国国会
    第四节 人民币汇率争端内外压力的平衡者——美国总统及其行政机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 英文文献

(7)英美政党思想的起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17-18世纪的英国政党思想
    第一章 英国政党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章 博林布鲁克的政党思想
    第三章 休谟的政党思想
    第四章 柏克的政党思想
下篇 17-18世纪的美国政党思想
    第一章 美国政党思想产生的背景
    第二章 麦迪逊的政党思想
    第三章 华盛顿的政党思想
    第四章 杰斐逊的政党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8)佩洛西的玫瑰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拯救计划夭折
民主党的领袖

四、布什敦促民主党莫玩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辩诉交易演进中检察官的作用(1804-1970)[D]. 裴仕彬.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2]《时代》周刊封面报道中美政治精英形象之呈现[D]. 吴志文.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3]20世纪世界民族社会主义研究[D]. 李馨. 南开大学, 2013(06)
  • [4]FSB机制变迁的政治动因研究[D]. 高翰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4)
  • [5]以色列政党政治研究[D]. 王延敏. 南开大学, 2012(06)
  • [6]人民币汇率的政治经济学 ——基于美国的视角分析[D]. 申婧.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2)
  • [7]英美政党思想的起源[D]. 宋腊梅. 武汉大学, 2010(09)
  • [8]佩洛西的玫瑰人生[J]. 秦岭. 南方人物周刊, 2008(36)
  • [9]卡特里娜飓风后布什形象修护言论策略分析[A]. 李舒. 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 2006
  • [10]美国的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运动与政治[J]. 洪建军,曾强. 国际资料信息, 2005(07)

标签:;  ;  ;  ;  ;  

布什敦促民主党不要玩弄政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