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一、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论文文献综述)

陈美英,郑剑珍,孟荣翰[1](2021)在《临床护理路径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院前急救整个过程中,有效利用首次医疗接触后的黄金1 h,缩短院前急救时间,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抢救效率。方法收集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院前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122例,按照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处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流程处理。比较两组出车反应时间、首份床边心电图绘制时间、院前急救总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病死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出车反应时间、首份心电图绘制时间、院前急救总时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 <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临床护理路径的建立和使用,可以缩短院前急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马琴[2](2021)在《HFMEA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诊疗流程中的应用 ——以广州市某心血管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彭倬[3](2021)在《不同来院途径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不同来院途径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的临床特点和再灌注时间指标,探究其对患者心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00:00至2019年12月31日24:00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就诊并成功行急诊PCI的607例STEMI患者,根据来院途径分为:A组:120急救组(n=114例)、B组:自行来院组(n=50例)和C组:网络医院转诊组(n=443例)。收集并比较各组患者基线资料、发病-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to-balloon,S2B)、发病-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ymptom-to-first medical contact,S2FMC)、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to-balloon,FMC2B)、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时间达标率、大门-球囊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D2B)、大门-球囊扩张时间达标率、首次医疗接触-心电图时间(first medical contact-to-ECG,FMC2ECG)、院内死亡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期间心肌损伤标志物、BNP、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中位随访时间是350天,通过对患者的电话随访、门诊复查、再入院等方式追踪记录患者临床相关数据,统计患者在院及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来院方式对S2FMC时间≥120min的影响。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MACCE发生的因素。[结果]1、三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肌酐、靶血管病变、病变血管数、急性阶段药物治疗比例、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救治时间点比较: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S2FMC时间明显延长(217.5min比72.5min,P<0.05),网络医院组S2FMC时间也明显延长(210min 比 72.5min,P<0.05);自行来院组与网络医院组相比S2FMC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0min比217.5min,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FMC2B时间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5min比70min,P>0.05),网络医院组FMC2B时间明显延长(186min比70.0min,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FMC2B时间也明显延长(186min 比77.5min,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D2B时间明显延长(69.5min比34min,P<0.05),网络医院组D2B时间与12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min比34min,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D2B时间明显缩短(31min比69.5min,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S2B时间明显延长(304min 比 156min,P<0.05),网络医院组S2B时间也明显延长(442min比156min,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S2B时间也明显延长(442min 比 304min,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FMC2B达标率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比81.58%,P>0.05),网络医院组FMC2B达标率明显降低(13.32%比81.58%,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FMC2B达标率也明显降低(13.32%比 92%,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D2B达标率较低(90%比99.12%,P<0.05),网络医院组D2B达标率与120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97%比99.12%,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D2B达标率较高(97.97%比90%,P<0.05);3、三组间的院内预后指标比较: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Killip≥Ⅱ级比例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比52.63%,P>0.05),网络医院组Killip≥Ⅱ级比例明显升高(75.85%比52.63%,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Killip≥Ⅱ级比例也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85%比 64%,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术后首次BNP值明显升高(200.38pg/ml 比184.39pg/ml,P<0.05),网络医院组术后首次BNP值也明显升高(422.09pg/ml比184.39pg/ml,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术后首次BNP值也明显升高(422.09pg/ml 比200.38pg/ml,P<0.05);4、三组间心脏超声随访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周心脏彩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术后3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稍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92mm比51.86mm,P>0.05),网络医院组术后3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增大(53.98mm 比 51.86mm,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术后3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明显增大(53.98mm 比 51.92mm,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稍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04mm 比 51.94mm,P>0.05),网络医院组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增大(53.91mm 比 51.94mm,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也明显增大(53.91mm 比 52.04mm,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术后3月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37%比49.78%,P>0.05),网络医院组术后3月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6.91%比49.78%,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术后3月左室射血分数也明显降低(46.91%比49.37%,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术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67%比49.97%,P>0.05),网络医院组术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46.33%比49.97%,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组术后1年左室射血分数也明显降低(46.33%比49.67%,P<0.05);5、三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情况的比较: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患者术后1年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比4.4%,P>0.05),网络医院转诊组患者术后1年再入院率明显增加(13.77%比4.4%,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转诊组患者术后1年再入院率也明显增加(13.77%比4.0%,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比1.75%,P>0.05),网络医院转诊组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明显增加(7.9%比1.75%,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转诊组患者术后1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9%比 2.0%,P>0.05);与120组相比,自行来院组患者术后1年MACCE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比3.51%,P>0.05),网络医院转诊组患者术后1年MACCE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11.29%比3.51%,P<0.05);与自行来院组相比,网络医院转诊组患者术后1年MACCE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29%比6.0%,P>0.05);而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发生率差异三组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来院方式与S2FMC时间有关(P<0.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2FMC时间≥120min(HR 1.779,95%CI 1.158-2.035,P=0.001)、D2B时间≥90min(HR 1.313,95%CI 1.218-2.066,P=0.004)、FMC2B 时间≥ 120min(HR 3.776,95%CI 2.145-6.752,P=0.012)是患者术后1年发生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发病后通过呼救120直接转诊至PCI医院,S2B时间最短,远期心功能预后最好,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2、自行来院患者更易出现S2FMC≥120min,从而进一步延长S2B时间,影响远期预后;3、网络医院院前诊疗延误明显,S2B时间显着延长,其中S2FMC时间的延长与其明显相关,因转诊延误FMC2B致达标率最低,拉长总缺血时间,远期心功能预后欠佳,MACCE事件发生率高;4、不同来院途径的STEMI患者预后有差异,STEMI患者应科学、合理选择快速、高效的就诊途径。对于FMC2B>120min的患者应首选溶栓,提高早期再灌注率,改善患者预后。

任春花[4](2021)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救治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06至2019-10在我院120站救治的1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救治流程进行分组,实施常规急救流程的患者设置为对照组(n=61),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指导下实施急救流程的患者设置为观察组(n=75),对比两组患者院前急救项目时间、救治效果及急救护理满意度。结果 (1)两组出诊反应时间及急救反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现场救治时间、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及心肌总缺血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院前急救人员到达时及治疗后症状缓解率、转运成功率以及急救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心理护理、服务态度及总分高于对照组,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诊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时应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缩短现场救治时间、急诊室至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及心肌总缺血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是提升院前急救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培训、宣传等模式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家属自行救治水平,为患者心肌梗死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十分重要。

侯雅新[5](2021)在《豫北地区STEMI患者S2FMC和D2B时间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死亡率较高。我国胸痛中心的建设为STEMI患者开辟快速通道,缩短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患者的再灌注时间,对STEMI患者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ymptom onset-to-first medical contact,S2FMC)时间和门-球(Door to balloon,D2B)时间是反映PPCI再灌注治疗时间的主要指标,二者延迟会直接增加死亡率,但豫北地区影响STEMI患者S2FMC和D2B时间的具体因素尚不十分清晰。目的探讨豫北地区胸痛中心建立下SEIMI患者S2FMC和D2B时间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为豫北地区STEMI患者救治时间的管理提供可参数据。方法筛选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数据与样本资源库中有关豫北地区胸痛中心确诊为STEMI并行PPCI患者515例,收集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睡眠、基础病史、学历、居住地、发病时间、发病症状、入院方式、入院脉搏、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心电图确诊时间、有无绕行急诊、S2FMC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D2B时间、Killip分级、病变支数、有无左主干病变和院内死亡。按S2FMC时间分为:S2FMC时间≤180min组(330例)和S2FMC时间>180min组(185例)。按D2B时间分为:D2B时间≤90min组(415例)和D2B时间>90min组(100例)。随访患者发病后1年内全因死亡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按1年内死亡分为死亡组(52例)和生存组(454例)。运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豫北地区STEMI患者S2FMC和D2B时间延迟及1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在S2FMC时间分组中,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睡眠、发病症状、发病时间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将以上6个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2.110,95%CI 1.374~3.242,P=0.001)、间断性胸痛/胸闷(OR:2.001,95%CI 1.141~3.508,P=0.015)与STEMI患者S2FMC时间延迟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发病时间在16:00-19:59时S2FMC时间不易延迟(OR:0.363,95%CI 0.193~0.680,P=0.002)。2.根据D2B时间分组,两组患者在饮酒、入院方式、心电图确诊时间、是否绕行急诊、S2FMC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将以上6个变量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外院转入(OR:0.211,95%CI:0.117~0.381,P<0.001)和导管室激活时间(OR:1.056,95%CI:1.032~1.082,P<0.001)是STEMI患者D2B时间延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按随访发病1年内生存和死亡分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67,95%CI:1.032~1.102,P<0.001)、脉搏(OR:1.053,95%CI:1.035~1.072,P<0.001)、入院舒张压(OR:0.972,95%CI:0.951~0.993,P=0.009)、Killip分级(OR:0.264,95%CI:0.095~0.733,P=0.009)、1年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OR:10.118,95%CI:1.955~52.351,P=0.006)、S2FMC时间(OR:1.002,95%CI:1.001~1.003,P=0.001)是STEMI患者1年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在豫北地区人群中,女性、间断性胸痛/胸闷对STEMI患者S2FMC时间延迟具有显着影响,发病时间在16:00-19:59时S2FMC时间不易延迟;外院转入和导管室激活时间显着影响D2B时间。同时S2FMC时间延迟是豫北地区STEMI患者1年内全因死亡显着影响因素。

霍勇[6](2021)在《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理论与医学模式》文中研究指明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死亡率持续上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核心是在医疗技术普遍提升和医疗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基础上,加快完成从医疗技术应用,到医疗模式优化,再到医疗体系完善的系统性提升。尤其是针对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死亡增加速度更快的重大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在预防救治的关键环节上进行标准化、体系化建设,这就是胸痛中心建设在我国过去的十年中的探索和实践,现已取得显着成效。在政府,

王召义[7](2020)在《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胸痛中心认证对STEMI患者救治效率的影响,同时为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下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且发病在12小时以内的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共计280例。以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痛中心认证日期2016年11月为分组时间点,将符合纳入标准的STEMI患者分为认证前组(n=104)和认证后组(n=176)。通过对一般基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等)、BNP、LEVF、入院途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冠脉造影结果、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以及D2B、FMC2B、S2B等相关时间节点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入院方式及首次医疗接触方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S2FMC时间、S2B时间较认证前有所下降,ECG远程传输比例较认证前有所增加,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STEMI确诊至双抗药物服用时间、直达导管室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FMC2ECG时间(Z=-5.631,P<0.001)、首份ECG确诊时间(Z=-3.562,P<0.001)、D2B时间(Z=-3.310,P=0.001)、FMC2B时间(Z=-2.124,P<0.005)、DIDO时间(Z=-2.421,P<0.005)、导管室激活时间(Z=-2.877,P<0.005)较认证前缩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居住地点、医保支付方式、住院期间药物使用情况、自动出院比例、检查检验指标、冠脉造影结果、MACE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证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较认证前减少(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痛中心认证所推动的胸痛中心规范化建设能够较好的提高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的效率,缩短了患者的缺血再灌注时间,使更多的STEMI患者能够在指南推荐的时间内完成首次医疗接触后的早期诊疗工作,同时还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张伟杰[8](2020)在《不同再灌注方法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不同发病时间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PCI(PPCI)、静脉溶栓以及补救PCI治疗这几种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及不同发病时间接受再灌注治疗的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入选符合STEMI诊断标准并完成随访的1338例65岁~75岁(包括65岁)的老年患者。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患者的就诊时间的早晚及接受的再灌注方式的不同分组:A组即PPCI治疗(1109例),发病12h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组(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B组为发病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未接受补救PCI治疗的患者(184例),C组为发病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和补救PCI治疗的患者(45例)。D组为发病3 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64例);E组为发病3h-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165例)。补救PCI为发病12h内在外院或本院接受静脉溶栓,溶栓治疗后60-90分钟内仍有持续性逐渐加重的剧烈胸痛或持续性缺血ECG表现或者ST段抬高最大导联回落小于50%,或者提示血管再闭塞或再发心肌梗死的证据如ST段再次抬高,或者冠脉造影不符合冠脉再通标准的STEMI患者,在本中心行补救PCI治疗的STEMI患者。所有患者治疗方案均遵循STEMI治疗指南。随访指标:1338例患者均在出院后30 d、1年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及住院和随访期间的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即MACE事件)和心脏彩超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变化。结果:13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1)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住院期间各组患者的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30天随访时,仅A组与B组、A组与E组在心力衰竭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比较MACE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1年随访:A组心血管死亡率、心衰均低于B组、C组和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心血管死亡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组间MACE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出院后30天及1年随访心脏彩超指标:A组、D组的LVEF、LVEDD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天、1年随访:两次随访A组LVEF均高于B组、C组和E组,A组LVEDD均低于B组、E组,A组LVEDD仅在1年随访时低于C组;两次随访D组LVEDD均低于E组,D组LVEF仅在1年随访时高于E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PCI是老年STEMI患者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发病3 h内的老年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效果及30 d和1年预后不劣于直接PCI。溶栓治疗在老年STEMI患者中是安全的,溶栓治疗并不是老年STEMI患者的治疗终点,溶栓后需要常规行CAG检查,了解患者冠脉血流恢复情况,必要时行补救PCI。

管甲亮[9](2020)在《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延误的综合分析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后对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同时探究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对STEMI患者救治效果的意义,分析影响院内综合急救流程的主要因素和改进措施,探索在救治中影响结果最为重要的时间节点,为进一步完善院内综合急救流程提供理论指导和建议。方法选取2017.072018.03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在常规流程下92例行急诊PCI且符合纳入标准的STEMI患者组成改进前组,选取2018.042018.12在我院建设胸痛中心背景下,优化综合急救流程后的87例行直接PCI且符合纳入标准的STEMI患者组成改进后组。通过观察门-球时间(door to balloon time,D to B时间),并将D to B时间分为6个时间节点:入门时间-心电图时间(节点1)、心电图时间-初步诊断时间(节点2)、初步诊断时间-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节点3)、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导管室激活时间(节点4)、导管室激活时间-入导管室时间(节点5)、入导管室时间-球囊扩张时间(节点8),同时还包括入导管室时间-开始穿刺时间(节点6)、开始穿刺时间-球囊扩张时间(节点7)、两组抽血时间-心肌酶结果时间(节点9)、初步诊断时间-双抗使用时间(节点10)、住院天数、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等重要指标,节点8即节点6与节点7之和。结果研究结果示改进前组和改进后组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4、节点5、节点9、节点10、D-to-B时间短于改进前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节点6、节点7、节点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3个月总体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改进前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进后组节点3、节点4、节点8未达到国际规定标准平均时间,余时间符合标准。改进前组结果显示,的节点2与D to 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233,P<0.05;节点3与D to 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873,P<0.01;节点4与D to 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653,P<0.01;节点5与D to 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293,P<0.01;改进后组结果显示,节点1与D to 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333,P<0.01;节点3与D to 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549,P<0.01;节点4与D to 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270,P<0.05;节点5与D to B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245,P<0.05。结论1.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明显缩短了首D to B时间,使得STEMI患者3个月总体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降低。2.先行ECG后挂号、零费用办理入院、接诊医师直接术前谈话、急救绿道手机APP的使用、胸痛门诊护士送入导管室等改进措施在综合急救流程优化中起到明显的效果,明显缩短了D to B时间。POCT检测的使用为疾病的快速诊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改进措施中仍存在不足,应进一步改进诊断明确后与患者谈话的技巧方式、优化激活导管室流程及加快患者进入导管室后术前准备以及手术操作的时间。4.改进前组与改进后组中均提示节点3和D to B的相关关系最强,提示从医生初步诊断至签署知情同意时间的间隔对于整个流程的时间影响最大。

周萍[10](2020)在《县级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根据胸痛中心建立前后急性心肌梗死就诊情况进行比较,观察县级医院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及效果的影响。方法:按照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建设县级胸痛中心,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5月之间宜丰县人民医院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到2018年4月之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A组,A组为胸痛中心成立前就诊的患者,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就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B组,B组为胸痛中心成立后就诊于胸痛中心的的患者。对选中患者的一般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等)及s2FMC、首份心电图时间,心脏标记物检测时间、心衰发生率、再灌注率、转院率、30天再住院率以及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入选1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胸痛中心成立前就诊的患者共57例,其中男性病人39例,女性病人18例,NSTEMI患者26例,STEMI患者31例,平均年龄为63.59±16.81岁。B组胸痛中心成立后就诊的患者共68例,其中男性病人47例,女性病人21例,NSTEMI患者35例,STEMI患者33例,平均年龄为65.98±13.47岁。与胸痛中心成立前的对照组A组比较,成立后的观察组B组在首次医疗接触(s2FMC)、首次抗血小板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和肌钙蛋白时间均显着性下降。对照组A组心衰发生率为56.1%,直接再灌注率为12.5%,转院率为64.3%,30天再住院率25.6%,胸痛中心成立后观察组B组心衰发生率为23.4%,直接再灌注率为85.5%,转院率为8.8%,30天再住院率5.8%,两组之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B组在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低于于对照组。结论:胸痛中心成立后有效的缩短了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内的FMC、首次抗血小板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和肌钙蛋白时间,明显提升了再灌注率,减少了患者的心衰发生率和转院率,提高了县级医院心肌梗死救治效率和水平。

二、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护理路径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观察指标
        1.5.1 出车反应时间
        1.5.2 首份心电图绘制时间
        1.5.3 院前急救总时间
        1.5.4 心血管时间发生率
        1.5.5 满意度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时间比较
    2.2 患者抢救有效率
    2.3 患者满意度
3 讨论
    3.1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可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效率
    3.2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抢救有效率
    3.3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

(3)不同来院途径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分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救治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
    2.2 两组患者急救项目时间对比
    2.3 两组患者救治效果对比
    2.4 两组患者及家属急诊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5)豫北地区STEMI患者S2FMC和D2B时间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STEMI患者S2D时间和D2B时间延迟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理论与医学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2胸痛中心的理论及医学模式
    2.1我国胸痛中心理论及其发展阶段
    2.2胸痛中心的医学模式
        2.2.1创新组织架构及管理模式
        2.2.2建立不同层次医师培训机制,针对性提升其业务水平
        2.2.3建立院前、院中、院后一体化服务流程,实现胸痛患者的全程管理
        2.2.4建立大众和患者教育机制,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2.2.5建立院内考核、评估机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胸痛中心理论和模式适合中国重大疾病防治
    3.1科学性
    3.2高效性
    3.3创新性
    3.4示范性

(7)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6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不同再灌注方法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不同再灌注方法对老年 STEMI 患者的疗效比较
    1.1 不同再灌注方式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
        1.1.1 对象和方法
        1.1.2 结果
    1.2 不同再灌注时间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
        1.2.1 对象和方法
        1.2.2 结果
2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STEMI患者的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延误的综合分析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一般资料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观察指标
    1.7 统计学方法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时间节点比较
    2.3 改进后时间与标准时间比较
    2.4 预后比较
    2.5 累计生存概率
    2.6 改进前组的各时间节点相关性分析
    2.7 改进后组的各时间节点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10)县级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率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研究背景
    2.研究目的、方法
第二章 县级胸痛中心的建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1.2 研究方法
        1.3 县级胸痛中心成立后对急性心梗患者诊治流程
    2 结果
        2.1 县级胸痛中心成立前后入选病例一般资料对比
        2.2 县级胸痛中心成立前后相关时间节点结果比较
        2.3 县级胸痛中心成立前后早期再灌注率、院内心衰率、转院率和30天内再住院率比较
        2.4 县级胸痛中心成立前后社会、经济指标
    3 讨论
    4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四、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临床护理路径在AMI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 陈美英,郑剑珍,孟荣翰.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0)
  • [2]HFMEA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诊疗流程中的应用 ——以广州市某心血管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例[D]. 马琴.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3]不同来院途径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预后的关系[D]. 彭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救治效果分析[J]. 任春花. 中华灾害救援医学, 2021(04)
  • [5]豫北地区STEMI患者S2FMC和D2B时间延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研究[D]. 侯雅新.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中国胸痛中心建设理论与医学模式[J]. 霍勇.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01)
  • [7]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D]. 王召义.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8]不同再灌注方法对老年STEMI患者的疗效比较[D]. 张伟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优化院内综合急救流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时间延误的综合分析及效果评价[D]. 管甲亮.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县级医院胸痛中心的建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的影响[D]. 周萍. 南昌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院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