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系列二:几种常见关节炎的临床影像

讲座系列二:几种常见关节炎的临床影像

一、系列讲座之二 几种常见关节炎的临床图像(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连雅君[2](2021)在《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开发抗骨质疏松症新型药物奠定基础,探索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上的作用及相关信号通路,拓宽中医药在动物药材应用上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方法①理论探究:梳理历代中医着作、中医家对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病因及治疗等方面的文字记载,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认知及治疗思路做出归纳总结;通过“以形补形、五行生克”及“温肾助阳,活血通经”理论分别探究狗骨胶及双膝骨胶宝二者治疗骨质疏松症中医理论基础,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②实验研究:通过超高效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非靶点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狗骨胶、炒制的狗骨粉进行成分分析及鉴定,比较不同的炮制方法下二者在成分上的差异,对比总结狗骨胶炮制方式的优点及在促吸收和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方面的优势;通过比较戊酸雌二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症模型雌性大鼠的基础体重,肛温,耳廓局部温度,内脏指数,骨密度,骨矿量,HE染色,MASSON染色的差异进行组间观察,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药效研究;通过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磷、钙、碱性磷酸酶,尿磷、钙,ELISA法检测血清OC、PN1P、CTX-1,分析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对骨代谢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OPG,用WB、PCR法检测RANK、RA NKL、OPG、TRAF6、NF-κB指标在蛋白、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法观察RANKL、OPG的阳性表达,探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在经典机制RANKL/OPG/TR AF6的效果,分析其在经典通路RANK/RANKL/OPG及TRAF6/NF-κB信号通路上的治疗作用,研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内在机制。研究结果①理论研究结果:骨质疏松症疾病是一种符合中医概念骨痿的疾病,病位于肾,牵连肝脾,以阴阳失调为根,古代文献中记载的病机多与肾脏亏损,筋骨萎弱有关,可将肾精亏虚,瘀血阻滞,筋骨萎弱总结为本病的根本病机;骨痿的病因则与外邪风寒湿邪所感、情志失调、先天后天失调等有关。治疗的方法有温补肾阳法、滋补肾阴法、阴阳双补法、脾肾并治滋肾阴化湿痰法,肝肾并治补益肝肾法等。“以骨补骨,五行生克”理论为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疾病的理论基础,双膝骨胶宝的理论基础基于仲景肾气丸加减变化而成,该方应用温肾健脾,活血通经法治疗肾阳虚血瘀类骨质疏松症。②实验研究结果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匹配分析筛选差异性成分212种,负离子模式下,筛选并匹配分析出差异性成分125种。正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阿普比妥、胆碱、甜菜碱、脯氨酸、L-苯丙氨酸、荆芥内酰胺、新海藻糖、苦参碱、羟脯氨酸等,其中氨基酸6种;负离子模式下,狗骨胶相对表达量偏高的成分有:琥珀酸盐、脯氨酸、腺嘌呤、黄嘌呤、柠檬酸、异丁酮、L-正亮氨酸、肉豆蔻酸、白氨酸、肾上腺酸、次黄嘌呤、硬皮酸、色氨酸等,其中氨基酸4种。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BMD、BMC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BMD、BMC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01);HE染色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小梁间隙增大(P<0.01),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骨小梁的数量有所增加(P<0.01),骨小梁间隙距离呈现明显减少(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ALP含量显着地升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ALP含量均出现了明显下降(P<0.01,P<0.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钙含量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血清钙含量升高(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磷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的药物治疗后血清磷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双膝骨胶宝药物治疗后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尿钙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1),模型大鼠的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尿磷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血清的PN1P含量有所下降(P<0.001),经过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的PN1P含量有所上升(P<0.05);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CTX-1含量有所上升(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CTX-1含量明显有所下降(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骨钙素含量明显下降(P<0.01),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骨钙素含量显着升高(P<0.05,P<0.01)。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血清OPG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血清OPG含量均有明显上升(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胫骨RANKL、TRAF6、NF-κB1蛋白质含量明显上升(P<0.01,P<0.05),OPG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RANKL蛋白质浓度含量有明显减少(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TRAF6蛋白质的含量明显减少(P<0.001),大鼠胫骨OPG蛋白质总含量明显升高(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胫骨NF-κB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RANK、RANKL、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升高(P<0.01),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的基因相对表达量含量显着降低(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OPG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TRAF6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OPG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OPG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P<0.05);经维甲酸造模的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股骨颈中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增高(P<0.001),经戊酸雌二醇片、狗骨胶、双膝骨胶宝的药物治疗后大鼠RANKL阳性表达量明显降低(P<0.001)。结论狗骨胶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海藻糖、苦参碱、柠檬酸、氨基酸等成分与骨质疏松症相关联,相对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以羟脯氨酸、脯氨酸为主,与骨质疏松症治疗关系密切;狗骨胶中含有的胶束化成分琥珀酸盐、硬脂酸具有增溶效果可促吸收,B族维生素有利于维持维生素的稳定性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狗骨胶、双膝骨胶宝均可通过调节骨密度水平、骨新陈代谢水平等方式抵抗骨质的流失,可调节RANKL/RANK/OPG信号通路,降低TRAF6含量抑制NF-κB1的炎症反应,通过调控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达到抗骨质疏松症疗效。

邵新田[3](2021)在《基于线粒体形态的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策略的建立及应用》文中指出线粒体疾病是由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ATP合成不足等诱导的异质性病变(如神经性疾病,癌症,骨关节炎等),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晰。长期以来,受技术水平因素限制,现行的基于细胞水平的药物评价研究手段均基于大量细胞累计水平,忽略了药物对个体细胞差异的问题。虽然单细胞测序可从单细胞水平考察药物对细胞的调控作用,但是检测价格昂贵,不适用于药物开发初期的大规模筛选。因此,建立单细胞中靶向线粒体疾病的药物研发新策略具有重大的意义。相较于常规的生化检测手段,细胞成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已经成为药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线粒体形态异常是线粒体疾病在细胞成像上最典型的特征,已成为疾病诊断和药效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最新开发的超分辨成像技术,包括结构光照明显微镜(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将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范围从细胞水平扩展到纳米尺度下的细胞器水平,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单细胞中动态的纳米范围内的超微形态,从而获取单细胞中线粒体嵴线的改变、药物与线粒体膜的相互作用等信息,为在活体中研究受试药物对线粒体超微形态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前期,课题组以“线粒体-溶酶体相互作用”为研究模型,首次将超分辨成像技术用于药物发现和药理学研究,已成为药物学研究的新策略。因此,基于前期研究基础,本论文以“超分辨显微成像”为立足点,以“线粒体超微形态变化”为研究模型,形成“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策略,并将该策略应用到线粒体相关疾病如骨关节炎药物开发的研究中。首先,提出了基于超分辨的线粒体形态定量研究方法,并采用已明确机制的药物进行验证;然后,开发了新的标记策略成像线粒体肿胀动态全过程,并对肿胀调控药物进行研究;最后,将建立的方法应用在线粒体相关疾病如骨关节炎的药物评价中,该方法可首先在单细胞层面为药物机制研究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为后续较为耗时耗财的动物实验提供研究目标,可节省药物研发成本和周期。本课题利用多学科交叉前沿技术,详细阐述了基于单细胞水平线粒体形态的“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策略在药物研发中的可行性,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的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提出基于超分辨的线粒体形态定量研究方法,以线粒体的长宽比(L/W)进行定量分析,并根据L/W的值将其分为四组:round(1≤W<1.5)、intermediate(1.5≤L/W<2.0)、tubular(2.0≤L/W<5.0)和 hyperfused(L/W≥5.0);然后,利用超分辨成像评估几种已明确机制的药物,如寡霉素A等药物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并对不同细胞系中的线粒体进行了分析,证明了该定量分析方法的可行性;最后,在此基础上评估药物(如鞣花酸)和药物载体材料(如氧化石墨烯)对线粒体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HeLa细胞内,round和intermediate组与tubular和hyperfused组比例相当,说明线粒体分裂和融合处于动态平衡中。该定量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分析出不同细胞过程如细胞凋亡、铁死亡和细胞自噬中线粒体的形态差异,并区分不同药物(雷帕霉素和寡霉素A)对线粒体形态分布的影响。该定量分析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肿瘤细胞系(如HeLa),同样也适用于非肿瘤细胞(如鼠软骨细胞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监测线粒体在不同细胞过程中的形态分布,且该定量分析方法还可识别表现出SLC25A46突变的线粒体疾病患者。借助Canny边缘检测算法,使得由SIM获得的线粒体原始图像的嵴线结构更加清晰,分辨率由190 nm提升到65 nm,可获得活细胞下线粒体嵴线之间的距离(约100 nm),与通过透射电镜获得的数据无差异,这使研究人员在活细胞中即可定量分析药物对线粒体精细结构(如嵴)的影响。最后将该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策略应用于实际应用中,发现了鞣花酸在羰基氰化间氯苯腙(carbonyl cyanide m-chlorophenyl hydrazone,CCCP)的存在下可对肿瘤细胞产生协同抗癌作用。结合前期研究基础,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药物筛选策略-“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弥补了当前的药物筛选手段尚未涉及的细胞器层面,如针对细胞器层面的高通量药物筛选,多靶点层面的高内涵药物筛选等。该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够准确定量分析出不同细胞系、不同细胞过程中的线粒体形态分布,在对线粒体形态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基于线粒体肿胀的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细胞胀亡和坏死表现为膜的完整性丧失,细胞内容物的释放,细胞器如线粒体发生肿胀等。胀亡是细胞严重损伤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坏死前阶段,尚存在药物可逆转过程。但受限于现行的成像策略并不能可视化肿胀的全过程,限制了靶向线粒体肿胀药物的开发。常规的荧光成像策略是基于荧光分子附着在目标细胞器(如线粒体)或者靶向区域中来进行成像的“一次染色”标记:即先将探针孵育细胞一定时间,然后洗去细胞外的探针来降低成像背景。但是,只依赖附着在线粒体内的荧光分子难以实现长时间无猝灭的线粒体动态成像。为了实现长时间观测药物对线粒体肿胀的调控作用,本文基于三苯胺骨架设计了一个新的线粒体成像探针,并提出“连续添加”标记新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该“连续添加”探针MitoMN可实现线粒体脂质和mtDNA双色标记,并可视化了线粒体肿胀的动态过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肿胀前、初始肿胀和加速肿胀。据此,建立了光激活MitoMN诱导的线粒体肿胀模型用于线粒体肿胀药物的筛选。根据此模型研究了 CCCP和香草乙酮对线粒体肿胀的调节作用,揭示了该光激活MitoMN诱导的线粒体肿胀模型可用于ROS靶点的线粒体肿胀药物的筛选。这些结果进一步丰富了基于线粒体形态学的“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策略。3低分子量黄原胶对软骨细胞线粒体形态的影响及其对骨关节炎的药效评价最后,将该策略应用于线粒体相关疾病(如骨关节炎)的新药研发中-低分子量黄原胶(lower relative molecular weight xanthan gum,LRWXG)。通过“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技术体系,研究了 LRWXG的生物安全性,并在细胞层面和动物层面研究LRWXG对线粒体肿胀的影响和机制。结果表明,LRWXG具有生物安全性,不会对线粒体产生毒性,可以作为临床用药。LRWXG能够进入软骨细胞内,与线粒体发生互作,阻止ROS的积累,这为在动物层面进行线粒体相关通路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最后,在动物层面,发现LRWXG在骨关节炎模型中可通过线粒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发挥对软骨细胞的保护作用,可抑制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向细胞质的转移等。这些结果表明,采用“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策略可首先在细胞层面证明药物具有成药性,并对潜在的作用机制提供预测,为在动物层面对LRWXG治疗骨关节炎中的线粒体相关通路机制研究提供了正确方向。

陶帅[4](2021)在《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文中认为目的:针对绝经后女性这一膝骨关节炎高发人群,寻找其与天癸理论的内在联系;基于天癸理论观察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优势,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丰富天癸理论的临床应用及科学内涵。方法:(1)通过Cochrance系统评价对中药汤剂内服对比西药口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研究,分别从不良反应、总有效率、WOMAC评分等方面进行论证。同时将筛选结果文献中的中药汤剂进行用药规律挖掘,并对补肾活血方进行组方解析。(2)纳入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患者67例,治疗组33例给予补肾活血方,对照组34例给予西乐葆,经治疗后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WOMAC评分、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和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进行中医临床疗效评定。(3)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E2、MMP-13、CTX-Ⅱ、IL-1β、TNF-α各指标的变化,并通过WORMS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后膝关节MRI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髓水肿、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及关节腔积液的影像学变化,并分析其关联性。(4)采用卵巢切除术+右膝关节腔注射MIA建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分为Control组、Model组、BSHXR-L组、BSHXR-M组、BSHXR-H组。分别运用大鼠最大跑步速度、肉眼观察评分、番红O-固绿染色、ELISA法、免疫组化等方法明确补肾活血方对大鼠关节软骨损伤的保护作用。同时运用Western-Blot检测凋亡、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基因的相对表达,并对miR-107与Akt、mTOR进行相关性分析。(5)建立体外软骨损伤模型,分为Control组、IL-1β组、BSHXR组、BSHXR+miR-107 inhibitor 组和 BSHXR+miR-107 inhibitor NC 组。ELISA 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上清液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自噬小体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Akt、mTOR及下游自噬蛋白的表达,同时利用Targetscan 7.2软件预测miR-107的可能靶基因并采用双荧光素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进行验证。结果:(1)文献系统评价揭示中药组与西药组相比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率低,在WOMAC评分、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改善明显,而在步行能力、KSS评分、VAS评分和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中药组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最为常见,以归肝肾经、药性温平、药味甘苦辛为主,共发现54组常用药物组合,33条关联规则和16味核心药物,而补肾活血方主要组成药物均囊括其中,且各药物使用频次均≥10次。(2)治疗组补肾活血方治疗后VAS评分、WOMAC评分和中医证候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尤其对肝肾亏虚型患者的关节酸软乏力、关节冷痛喜暖恶寒、头晕耳鸣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同时补肾活血方可降低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并对女性绝经后出现的诸多不适有明显改善,其中医疗效评定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补肾活血方可提高血清中E2表达,抑制MMP-13、CTX-Ⅱ、IL-1β及TNF-α的表达。MRI观察发现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以关节软骨损伤最为常见,其首先病变区域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为主,同时内侧半月板变性损伤发生率较外侧半月板高且病变程度重。软骨损伤评分与E2呈强负相关,与MMP-13、CTX-Ⅱ、IL-1β呈良好正相关,与TNF-α呈弱正相关;与K-L分级、半月板变性损伤呈良好正相关,与软骨下骨髓水肿呈弱正相关。补肾活血方可明显降低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评分,而对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面下囊肿、半月板变性损伤评分几乎无影响。(4)造模后BSHXR(L、M、H)各组均可提高大鼠最大跑步速度,减轻软骨损伤程度,抑制关节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免疫组化示其COL-Ⅱ、Aggrecan表达逐渐升高,MMP-13表达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L、M、H)各组凋亡蛋白Bcl-2逐渐升高,而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PARP 逐渐降低;自噬通路蛋白 p-Akt/Akt、p-mTOR/mTOR 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逐渐升高,而p62逐渐降低,呈剂量效应,与Model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PCR结果示BSHXR(L、M、H)各组均可促进Beclin-1、LC3Ⅱ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呈剂量效应;同时miR-107与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呈极强负相关。(5)诱导OA后软骨细胞上清液中COL-Ⅱ、Aggrecan降低,MMP-13、TNF-α、IL-6升高。透射电镜观察示BSHXR组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数量较IL-1β组明显提升,且形态大自噬能力强;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时,软骨细胞的自噬小体受到抑制;当转染miR-107 inhibitor NC时,抑制现象则不明显。Western-Blot结果示BSHXR组自噬通路蛋白p-Akt/Akt、p-mTOR/mTOR受到抑制,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表达升高,而p62降低。qPCR结果示BSHXR组可促进软骨细胞中miR-107 mRNA的相对表达,抑制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Targetscan7.2预测miR-107的靶基因可能是TRAF3。Western-Blot和qPCR结果示BSHXR组可抑制TRAF3蛋白和mRNA的相对表达,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证实miR-107靶向作用软骨细胞的TRAF3基因。结论:(1)文献研究证明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且安全性好,临床治疗主要以补益肝肾为本,配合活血化瘀、祛风湿等治标药物以标本同治,证实了补肾活血方组方的科学性、有效性。(2)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肝肾亏虚型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有临床优势,尤其对绝经后女性伴有全身不适症状者疗效更佳。(3)早中期绝经后膝骨关节炎MRI影像以髌股关节和内侧胫股关节损伤最为常见;补肾活血方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软骨下骨髓水肿和关节腔积液,发挥一定程度的类雌激素样作用,且炎性指标的降低程度并不能预测MRI影像的改善情况。(4)补肾活血方通过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表达,进而增强软骨细胞自噬反应起到保护软骨的作用。

程施瑞[5](2020)在《基于静息态脑岛功能网络研究针刺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中枢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观察针刺和塞来昔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脑岛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KOA的部分中枢作用机制特点。方法:1.计算机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库(VF database)、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ongqing 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Medical database,CBM)中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常用穴进行统计,分析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用穴规律,为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中枢作用机制研究提供选穴参考。2.纳入98例KOA患者及76例健康受试者(Healthy Subjects,HS),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 MRI)技术,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度(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分析方法,以脑岛前腹侧区、前背侧区、中部和后部为种子点,对比KOA患者与HS静息状态下双侧脑岛功能连接度差异,将临床疼痛相关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与双侧脑岛功能网络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明确KOA患者双侧脑岛功能连接变化特征,为探讨针刺治疗KOA的中枢机制提供参考。3.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2例符合要求的KOA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塞来昔布组。针刺组患者每日接受1次针刺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合计10次。塞来昔布组患者每日口服塞来昔布200mg,共治疗2周。以VAS和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 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为临床疗效评价指标,采用f MRI技术,以脑岛前腹侧区、前背侧区、中部和后部为种子点,使用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对比针刺组、塞来昔布组KOA患者组内和组间静息状态脑岛功能连接度变化及差异,并将VAS评分变化值与KOA患者治疗前后脑岛功能连接度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针刺治疗对KOA患者脑岛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特点,探讨针刺治疗KOA的部分中枢作用机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了635条文献,结果显示排名前十的腧穴依次为犊鼻、膝眼、阳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鹤顶、膝阳关,运用频次合计4084次。足阳明胃经腧穴选用频次最高,占比31.68%。膝关节局部选穴最为常见,占比高达87.93%。2.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静息态脑岛功能连接度特征与健康受试者相比,KOA患者脑岛FC升高的区域有:前扣带回、中扣带回、额叶、中央后回;KOA患者脑岛FC降低的区域有:后扣带回、丘脑。KOA患者脑岛与右侧额中回、双侧中央后回FC和VAS评分呈显着负相关(r<-0.3,P<0.05);KOA患者脑岛与右侧额上回、额下回FC和VA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3,P<0.05)。3.针刺与塞来昔布治疗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静息态脑岛功能连接度的影响(1)针刺与塞来昔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66例KOA患者完成了试验,针刺组、塞来昔布组各33例。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VAS评分、WOMAC总分及疼痛、僵硬、功能活动三个亚表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SF-12)评分显着提高(P<0.05)。组间比较:两组KOA患者治疗后的VAS、WOMAC总分及疼痛、僵硬、功能活动三个亚表、SAS、SDS和SF-12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变化值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治疗对KOA患者静息态脑岛功能连接度的影响特征针刺组:针刺治疗后,KOA患者双侧脑岛与前扣带回、中扣带回、额叶FC降低。患者脑岛与左侧前扣带回FC变化和VAS评分改善值呈显着负相关(r=-0.49,P<0.05);患者脑岛与右侧中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FC变化和VAS评分改善值呈显着正相关(r>0.3,P<0.05)。塞来昔布组:塞来昔布治疗后,KOA患者双侧脑岛与中央后回、额叶FC降低。患者脑岛与右侧额上回、双侧额下回、右侧中央后回、左侧额中回FC变化和VAS评分改善值呈显着正相关(r>0.3,P<0.05)。组间比较:经过2周的治疗后,针刺组KOA患者脑岛与双侧额中回、双侧额下回三角区、右侧额下回眶区、右侧额下回脑盖区FC变化较塞来昔布组患者下降更为明显。结论:1.针刺能够改善KOA患者的疼痛、僵硬症状,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疗效与塞来昔布相当。2.KOA患者双侧脑岛与前/中扣带回、额叶、中央后回、丘脑等脑区存在功能连接度异常。调节KOA患者脑岛与认知控制、注意力、情绪等功能相关的额叶、前扣带回静息态功能连接,可能是针刺特异于塞来昔布治疗KOA的重要中枢作用机制特点。

王艳[6](2020)在《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以MRI检查的多序列成像特点为基础,分析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Brucella Osteoarthritis,BOA)系列MRI表现,评价MRI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的价值并提高对BO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38例BOA患者临床以及MRI扫描资料(序列包括TIWI,T2WI及STIR,包括8例T1WI增强扫描),由2位高年资中级影像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对收集的68例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Brucellosis Sacroiliitis,BSI)、100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Brucellosis Arthritis of the Hip,BAH)、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及18例少见部位-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Brucellosis Symphysis Pubis,BSP)的临床资料与MRI图像进行分析,包括确定病变分期、病变发生部位、累及骨与关节(单侧/双侧)、T2WI关节软骨信号(增高/降低)、T1WI/T2WI/STIR序列骨髓信号(增高/降低)、骨质信号与形态改变(骨质增生硬化与破坏)、脂肪沉积、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信号及脓肿形成与否。其中,依据发病部位将BAH又分为骨髓水肿型、滑膜型和全关节型进一步研究其MRI特点;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骨髓炎型、关节炎型及脊柱炎型分别探讨。结果:本组收集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共计238例,男性18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32.3岁。MRI检查发现BOA急性期病变167例,亚急性期病变60例,慢性期病变11例,其中,急性期/亚急性期BSI及急性期/亚急性期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18;p=0.341);其重要特征以累及单侧关节多见,单侧/双侧BSI及单侧/双侧BAH分别与血培养布鲁氏杆菌结果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486;p=0.176);急性期/亚急性期BOA在MRI上主要表现为T2WI和STIR序列显示关节软骨及骨髓信号增高,T1WI序列骨髓信号减低,部分病变内见骨质增生硬化条状低信号,关节腔内少量积液,周围软组织炎性水肿、少数合并脓肿形成,增强后急性期/亚急性期骨与关节病变以均匀强化为主,周围脓肿呈环形强化,BAH较BSI软组织内形成脓肿更常见,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慢性期表现为关节面不光整及关节软骨小囊状破坏,边缘清楚,信号减低,出现骨质增生硬化,病变内脂肪沉积及部分形成慢性骨脓肿。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伴随布鲁氏菌病抗体滴度成倍增加,BOA病变无明显成比例进展趋势;MRI可清楚显示BOA治疗后转归情况。(1)BSI急性期47例,亚急性期17例,慢性期4例;单侧关节受累51例(2例左侧,30例右侧),构成比为75%(51/68);双侧关节受累17例,构成比为25%(17/68);单侧BSI中右侧发生率(58.9%)比左侧(41.1%)稍高。(2)本组BAH急性期68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6例;单侧关节受累63例;双侧关节受累37例,构成比分别为63%、37%;BAH骨髓水肿型MRI检查急性期与亚急性期病变内见骨质硬化改变53例,慢性期股骨头内骨脓肿1例。(3)52例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急性期37例,亚急性期15例,仅累及单一部位39例,累及两个以上部位13例,共计65个部位。儿童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分为三种类型,1)骨髓炎型,累及30个部位;2)关节炎型,累及30个部位;3)脊柱炎型,累及5个部位。MRI检查主要表现为发生于长骨骨骺及干骺端、单侧大关节及脊柱椎体的骨髓水肿、关节腔积液、周围软组织水肿,部分可见骨、软组织及椎旁、椎管内范围局限的脓肿形成。(4)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依据患者临床病史描述症状持续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2例,慢性期1例;男性9例(左侧3例,右侧3例,双侧3例),女性9例(左侧1例,右侧2例,双侧6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以骨髓水肿改变为主,表现为耻骨联合一侧或双侧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呈高信号,以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骨髓水肿明显,可累及坐骨和/或耻骨支;耻骨联合周围软组织亦可明显水肿,肌间隙模糊,18例均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关节间隙:18例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关节横断最大层面间隙宽度为4-12毫米,平均关节间隙宽度为6.75毫米。结论: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以男性感染为主;多发生在较年轻年龄段,MRI检查通过多序列成像可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尽早清晰显示病变细节。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布鲁氏菌性关节炎以累及骶髂关节、周围单侧持重大关节为主,亦可见于关节少见部位,例如耻骨联合。另外,儿童布鲁氏菌性骨髓炎相较于成人更常见,以累及单侧长骨骨骺及干骺端为主;其累及上肢关节、脊柱相对于成人少见,脊柱以累及腰椎为主;由于儿童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重,病变发现早,发生骨质破坏更少见。MRI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方式对尽早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具有明显优势。

沈鹏程[7](2019)在《LOX-1调控骨关节软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LOX-1在骨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评价LOX-1和ox-LDL在骨关节炎患者中的水平变化,明确LOX-1和ox-LDL与骨关节炎患者功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纳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骨关节炎患者40例(n=40),采集软骨和滑液样本;同时从获得无OA史的对照个体40例,获得正常软骨和滑液。通过定量逆转录PCR评价LOX-1在骨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水平。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在关节滑液中检测ox-LDL。通过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对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功能性评分。通过相关性分析,分别评价了LOX-1与ox-LDL的水平和WOMAC总分之间的相关性及LOX-1和ox-LDL两者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对照个体的关节软骨组织,LOX-1在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9±0.11 vs.0.33±0.04;p<0.05)。相较于对照个体的关节滑液中ox-LDL的水平,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中ox-LDL的水平显着升高,两组个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8±18.3)mU/ml vs.(34.5±15.7)mU/ml;p<0.05)。骨关节炎患者中LOX-1的表达与WOMAC总分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805,p<0.05)。骨关节炎患者中滑膜液中ox-LDL的水平与WOMAC总分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786,p<0.05)。骨关节炎患者中LOX-1的表达与滑膜液中ox-LDL的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r=0.786,p<0.05)。结论:LOX-1和ox-LDL在骨关节炎患者中的水平升高,它们能够反映骨关节炎患者功能,并且LOX-1和ox-LDL之间可能也存在着相关性。第二部分体外实验评价LOX-1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目的:通过体外建立软骨细胞凋亡模型,评价LOX-1和ox-LDL对软骨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在LOX-1中和抗体(10μg/ml)存在或不存在的情况下,采用ox-LDL(20μg/ml)和/或TNF-α(50ng/ml)处理融合度为70-80%的人关节软骨细胞,共处理24-48小时。通过台盼兰染色评价细胞的死亡;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价细胞的凋亡;通过胶电泳DNA片段测定法(DNA ladder)评价软骨细胞的凋亡。Western-blotting检测凋亡蛋白分子Caspase-8和Caspase-3的水平及自噬标记物LC3的变化。通过自噬抑制剂3-MA 及 Atg5 siRNA 处理后评价对上述 ox-LDL(20μg/ml)和/或 TNF-α(50ng/ml)诱导的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独使用TNF-α和ox-LDL对细胞死亡没有明显影响(TNF-α vs.ox-LDLvs.对照组:4.65±2.21%vs.6.86±4.65%vs.3.60±1.04%;P>0.05)然而,结合使用TNF-α和ox-LDL可导致软骨细胞死亡显着增加,而Lox-1单克隆抗体可逆转这些作用(TNF+oxLDL vs.control:66.90±6.98%vs.3.60±1.04%;TNF+oxLDL vs.TNF+oxLDL+Lox-1 Ab:66.90±6.98%vs.11.40±1.50%;P>0.05)。LOX-1 抗体中和能够降低TNF-α联合ox-LDL诱导的软骨细胞中DNA片段化增加及降低TNF-α联合ox-LDL诱导的软骨细胞中caspase-8和caspase-3水平增加的情况。Western-blotting及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NF-α联合ox-LDL处理的软骨细胞中细胞自噬的水平显着升高,而LOX-1抗体中和能够显着降低细胞自噬水平。通过3-MA抑制自噬或Atg5 siRNA抑制自噬能够产生类似LOX-1抗体中和对TNF-α联合ox-LDL诱导的软骨细胞的作用效应。结论:ox-LDL通过其与LOX-1的相互作用促进TNF-α介导的软骨细胞死亡,并且自噬作为机制参与到两者的作用效应中。第三部分体内实验评价LOX-1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和机制目的:通过体内建立实验性小鼠骨关节炎模型,评价LOX-1对软骨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在内侧半月板去稳定(DMM)手术诱导骨关节炎,并且通过系统性注射LOX-1中和抗体进行治疗评价LOX-1抗体中和对骨关节炎小鼠疾病进展的影响,同时通过TUNEL染色法对小鼠软骨组织中的软骨细胞的凋亡情况评价,及LC3染色评价自噬阳性的细胞来对相关的机制进行阐明。结果:Safranin O染色的结果显示LOX-1中和抗体处理能够显着减轻骨关节炎小鼠的疾病严重程度。LOX-1中和抗体处理能够降低骨关节炎小鼠的OARSI评分(3.95±0.40 vs.5.80±0.50;p=0.007)及骨刺的水平(1.30±0.10 vs.1.65±0.10;p=0.02)。LOX-1中和抗体处理能够降低骨关节炎小鼠的滑膜炎症水平及评分(2.02±0.10 vs.2.70±0.28;p=0.02)。LOX-1中和抗体处理能够降低骨关节炎小鼠的胫骨平台软骨下骨中骨体积/组织体积(BV/TV)比,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X-1中和抗体处理能够显着降低骨关节炎小鼠软骨细胞的凋亡。LOX-1中和抗体处理能够显着降低骨关节炎小鼠LC3+软骨细胞的数量。结论:LOX-1中和抗体能够显着减轻骨关节炎小鼠的疾病严重程度,其主要是通过影响软骨细胞凋亡和降低LC3+软骨细胞的数量得以实现。

马骅[8](2019)在《基于稀土配合物的次氯酸荧光探针合成与生物成像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诸多发光(荧光/磷光)分子探针中,以稀土配合物(主要为Eu3+及Tb3+配合物)为发光团的探针具有发光寿命长、Stokes位移大、发射峰尖锐等特性,使其可与时间分辨荧光测定技术相结合,进而消除复杂生物样品成像测定时的背景荧光干扰。此外,由于具有组织穿透性强和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基于Gd3+配合物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已成为目前医学成像技术研究的另一热点。本学位论文的研究中设计合成了如下几种基于稀土配合物的次氯酸荧光探针,并考察了其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效果。基于次氯酸对β-二酮-Eu3+配合物的特异性荧光淬灭性质,设计制备了一种内包Tb3+配合物且表面修饰了四齿β-二酮-Eu3+配合物的硅胶基质比率型次氯酸纳米荧光探针RTLNP。该探针与次氯酸反应后,Eu3+配合物的红色荧光消失,而Tb3+配合物的绿色荧光保持不变,使得其可在时间分辨模式下用于次氯酸的比率型荧光检测。探针RTLNP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荧光响应迅速等优点,被成功用于活体细胞、斑马鱼以及大型蚤体内次氯酸的比率型时间分辨荧光成像测定。通过在四齿β--二酮-Eu3+配合物BHHBCB-Eu3+中引入具有线粒体及溶酶体靶向定位作用的三苯基膦阳离子以及吗啉基团,设计合成了两种对线粒体及溶酶体内次氯酸具有特异性响应的Eu3+配合物荧光探针Mito-BHHBCB-Eu3+和lyso-BHHBCB-Eu3+。与商品化的线粒体或溶酶体荧光指示剂的双染色共聚焦细胞成像实验证明了探针的细胞器靶向定位性能(皮尔森系数分别为0.94和0.91)。基于两种探针,实现了活细胞线粒体和溶酶体内次氯酸的时间分辨荧光成像测定。将配体DPBT引入到二齿β-二酮-Eu3+配合物的结构中,合成了一种次氯酸荧光探针[Eu(L)3(DPBT)]。该探针不仅可在400 nm以上的可见光激发下发出Eu3+配合物的红色长寿命荧光,还具有优良的线粒体靶向定位性能,被成功用于活细胞线粒体内及小鼠体内次氯酸的荧光成像测定。此外,基于该探针制备了一种可用于小鼠皮肤伤口内次氯酸实时原位示踪的[Eu(L)3(DPBT)]掺杂水凝胶,实现了伤口炎症状况的实时评价。将配合物DOTA-Gd3+与BHHBCB-Eu3+共价偶联,设计合成了 一种具有亲水-疏水双亲性质的Gd3+-Eu3+双核配合物,并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基于该配合物的荧光-磁共振双模式响应型次氯酸纳米探针SADP。在充分考察探针用于活细胞内次氯酸的荧光-磁共振双模式检测性能的基础上,将该探针用于小鼠关节炎模型以及药物诱导肝损伤模型中次氯酸的检测,证明了该探针在炎症相关疾病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郭铮[9](2019)在《基于X线片图像信息的膝骨关节炎自动诊断算法研究》文中指出膝骨关节炎是一种在中老年群体中颇为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病。其临床诊断主要以观察膝关节的各种医学成像为主,通过医学成像分析各项指标,并且结合患者病情陈述给出诊断意见。常见的膝关节医学成像方式有X射线成像、核磁共振成像、CT成像、超声成像。其中X射线成像是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膝关节成像方式,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一套完整的算法能够自动从X线片图像中获取膝骨关节炎的多项诊断指标,从而完成对膝骨关节炎的自动诊断。本文使用的图像集中的X线片图像均以DICOM格式存储,所以首先需要将DICOM图像格式转换为普通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图像格式,本文选择将DICOM格式转换为BMP图像格式,并且提取DICOM文件中图像类与非图像类的重要信息。完成图像转换后,本文通过对图像灰度分布的分析基于灰度投影完成了左右腿成像的分割。然后基于灰度投影算法和松弛原则进行了膝关节兴趣区域的纵向分割,之后基于一种自适应二值化算法完成了膝关节兴趣区域的横向分割,锁定了膝关节兴趣区域。获得膝关节的兴趣区域后,本文在研究膝关节硬骨边缘的提取算法上,首先基于改进的梯度算子分析了传统边缘检测算法在本课题中的应用效果,然后结合本文图像特性基于主动形状模型算法完成了膝关节硬骨轮廓边缘的提取。最后本文根据硬骨轮廓边缘的提取结果,实现了多项膝关节炎指标的自动诊断,并与图像集给出的结果进行比对,证明了整套算法有很好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李卫[10](2019)在《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医是灿烂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华民族经历几千年试验和探索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有利于推进中医国际化进程。中医翻译是中医国际化的桥梁,众多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现,中医术语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中国的哲学、文化思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中医术语的翻译具有一定难度,导致诸多问题,阻碍了中医的传播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本翻译报告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对《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中出现的一些中医术语如何翻译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较合适的译文并总结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今后的中医术语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本翻译实践报告共五个部分对本次翻译实践展开回顾。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翻译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说明了译前准备的任务分配、翻译辅助工具、原文描述,第三部分是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以及翻译适应选择论,接下来是本报告的主体部分,首先简要说明了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和解决方法,之后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分析了如何处理中医术语以及其他翻译问题,第五部分对翻译项目进行了总结以及不足之处。

二、系列讲座之二 几种常见关节炎的临床图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列讲座之二 几种常见关节炎的临床图像(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动物药狗骨在中医领域的历史沿革与应用
        1. 从狗的历史文化到药用价值
        2. 狗骨的药用历史沿革进展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狗骨胶及其相关复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现代研究及进展
        1. 狗骨(胶)成分、药理基础研究
        2. 狗骨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3. 狗骨胶不同剂型的现代研究及应用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含胶类复方治疗骨科类疾病常用药物的配伍规律研究
        1. 资料来源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及RANKL/OPG/TRAF6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1. 骨质疏松症疾病的患病率
        2. 骨质疏松症发病与骨代谢关联性
        3. 骨质疏松症RANK/RANKL/OPG通路研究进展
        4. 骨质疏松症与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的相关研究进展
        5.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一: 中医古籍文献对骨质疏松症的理论认知
        1. 骨痿的病机:虚实夹杂,骨枯髓减
        2. 骨痿的病因:年老体衰,诸多病因
        3. 骨痿的治疗:补益肾气,滋补阴阳
        4. 小结
    理论研究二: 基于“以形补形、五行生克”理论探究狗骨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基础
        1. 对“以形补形”理论应“不拘于泥,师于古,异中求同”
        2. 从“五行生克”探虎骨、狗骨抗骨质疏松症之理
        3. 骨胶常见用于治疗骨痿
        4. 讨论
        5. 小结
    理论研究三: 双膝骨胶宝基于“温肾助阳,活血通经”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理论探讨
        1. 双膝骨胶宝组成药物抗骨质疏松症理论探究
        2. 双膝骨胶宝整体方剂配伍特点
        3. 小结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基于UHPLC-QE-MS技术的非靶标代谢组学探究狗骨胶、狗骨粉成分差异分析
        1. 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流程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治疗维甲酸骨质疏松大鼠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之骨代谢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四: 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语与展望
    一、中医理论研究结果显示
    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
    三、创新性
    四、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基于线粒体形态的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策略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线粒体结构
        1.1 形态与分布
        1.2 超微结构
    2 线粒体动态变化
        2.1 线粒体形态的动态变化
        2.2 线粒体在细胞内分布的动态变化
        2.3 线粒体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
    3 线粒体动态学调控
        3.1 调控线粒体融合的相关分子
        3.2 调控线粒体分裂的相关分子
        3.3 线粒体自噬
        3.4 其他动态调节器
        3.5 线粒体运输所需的蛋白质
        3.6 介导内膜形态的蛋白质
    4 线粒体动力学的生物学功能
        4.1 保持健康的线粒体种群
        4.2 维持生命体的基本发育功能
        4.3 线粒体在神经元中的分布和募集
        4.4 在淋巴细胞中的趋化性
        4.5 在细胞死亡中的调控
        4.5.1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
        4.5.2 线粒体介导细胞胀亡、坏死信号转导
        4.5.3 线粒体凋亡与细胞焦亡之间的相互作用
        4.5.4 铁死亡中的线粒体,ROS和膜过氧化
    5 线粒体形态学在人类疾病中的作用
        5.1 遗传性疾病
        5.2 阿尔茨海默病
        5.3 Ⅱ型糖尿病
        5.4 癌症
        5.5 骨关节炎
    6 线粒体形态学研究新技术、新方法
        6.1 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
        6.2 适用于SIM成像的线粒体探针的开发
    7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8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第一节 基于超分辨成像的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线粒体染色
        2.3 透射电镜成像
        2.4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成像
        2.5 Nikon 3D-SIM显微镜成像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超分辨成像线粒体形态及其定量分析
        3.2 在不同细胞过程中的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
        3.2.1 细胞凋亡中的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
        3.2.2 铁死亡中的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
        3.2.3 自噬中的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
        3.3 在不同细胞系中的线粒体形态定置分析
        3.3.1 对大鼠软骨细胞的线粒体评价
        3.3.2 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线粒体形态定置分析
        3.4 Canny边缘检测算法辅助SIM成像的线粒体嵴损伤分析
        3.5 药物对线粒体嵴损伤的分析
        3.6 Canny边缘检测算法辅助SIM成像测量线粒体嵴之间的距离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基于线粒体形态定量分析的药物安全性评价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处理与线粒体成像
        2.3 细胞活性实验
        2.4 透射电镜成像
        2.5 Nikon 3D-SIM显微镜成像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鞣花酸对HeLa细胞的线粒体损伤评价
        3.2 GO对细胞线粒体损伤的评价
        3.2.1 GO对肿瘤细胞的线粒体损伤评价
        3.2.2 GO对人正常细胞的线粒体损伤评价
        3.2.3 GO对线粒体嵴损伤的评价
        3.2.4 GO在细胞内的分布
        4 讨论
        5 结论
        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线粒体肿胀模型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第一节 光激活MitoMN诱导的线粒体肿胀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细胞培养
        2.2 细胞转染
        2.3 细胞处理和染色
        2.4 超分辨显微镜成像
        2.5 光漂白试验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探针的设计
        3.2 MitoMN的细胞毒性实验
        3.3 MitoMN在活细胞中的超分辨表征
        3.3.1 MitoMN双色成像细胞器
        3.3.2 双色光谱参数表征
        3.3.3 线粒体膜共定位实验
        3.3.4 mtDNA共定位实验
        3.3.5 光漂白实验
        3.4 光刺激引起MitoMN的荧光改变和线粒体肿胀
        3.5 光刺激引起MitoMN损伤mtDNA
        3.6 MitoMN揭示线粒体在肿胀中的非线性增大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基于线粒体肿胀模型的药物评价
        1 材料
        2 方法
        2.1 细胞处理和染色
        2.2 其它方法
        3 结果
        3.1 CCCP上调线粒体ROS水平
        3.2 CCCP改变MitoMN标记的mtDNA和线粒体膜荧光分布
        3.3 CCCP加速MitoMN诱导的线粒体肿胀
        3.4 香草乙酮阻断线粒体肿胀的发生
        4 讨论
        5 结论
        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RWXG对软骨细胞线粒体稳态的影响及其对骨关节炎的药效评价
    第一节 超分辨成像揭示LRWXG对体外软骨细胞中线粒体的调控作用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LRWXG-FITC的制备
        2.1.1 LRWXG-NH2的合成
        2.1.2 LRWXG-FITC的合成
        2.2 原代软骨细胞的提取与培养
        2.3 软骨细胞处理与标记
        2.4 超分辨显微成像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LRWXG对线粒体毒性的评价
        3.2 LRWXG通过抑制ROS水平缓解线粒体的氧化应激损伤
        3.3 LRWXG-FITC的制备及细胞成像
        3.4 LRWXG-FITC在细胞内的分布
        3.4.1 LRWXG-FITC能够进入细胞内
        3.4.2 LRWXG与线粒体接触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节 LRWXG通过调控体内软骨细胞中线粒体稳态缓解兔骨关节炎进程
        1 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兔骨关节炎模型的制备
        2.2 动物给药和实验处理
        2.3 Safranin O染色
        2.4 Masson染色
        2.5 用Micro-CT扫描关节断层图像
        2.6 Westen blot检测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2.7 软骨组织中线粒体的分离
        2.8 线粒体和细胞质中Cyt-C的蛋白质水平
        2.9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股骨髁平台的宏观和Micro-CT评估
        3.2 关节切片的Safranin O染色结果
        3.3 关节切片的Masson染色结果
        3.4 线粒体和细胞质中Cyt-C的蛋白质水平
        3.5 关节软骨中caspase-3,9,bax和bcl-2的表达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外文论文1
外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病理机制探索
        1 炎症反应
        2 关节软骨退变
        2.1 自噬简介
        2.2 自噬参与软骨退变
        2.3 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关系
        2.4 软骨细胞自噬的调控
        2.5 中药汤剂对miRNAs表达的影响
        3 小结
    第二节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1 西药口服
        1.1 非甾体类抗炎药
        1.2 对症慢作用药物
        1.3 雌激素类
        2 关节腔药物注射
        2.1 透明质酸
        2.2 糖皮质激素
        2.3 富血小板血浆
        3 手术治疗
        3.1 膝关节镜下关节腔清理术
        3.2 膝关节周围截骨术
        3.3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
        3.4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
        4 当前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治疗面临的困境
    第三节 基于“天癸理论”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1 天癸的基本内涵
        1.1 渊源
        1.2 天癸的物质性
        1.3 天癸的功能性
        2 天癸与五脏
        2.1 天癸的产生依赖五脏
        2.2 天癸受五脏功能调控
        2.3 天癸的病因病机及治则规律
        3 天癸的现代研究
        3.1 天癸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相关
        3.2 天癸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相关
        3.3 天癸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相关
        3.4 天癸与人体生长壮老已的关系
        4 天癸与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
        4.1 肝肾亏虚天癸竭是绝经后膝OA的发病之本
        4.2 补益肝肾调天癸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药汤剂内服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1 资料和方法
        1.1 检索数据库及时限
        1.2 检索策略
        1.3 纳入与排除
        1.4 结局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入选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3 偏倚风险评估
        3 Meta分析结果
        3.1 总有效率
        3.2 不良反应
        3.3 步行能力
        3.4 VAS评分
        3.5 WOMAC评分
        3.6 Lequesne-Mery关节炎指数
        3.7 KSS评分
        3.8 Lysholms膝关节功能评分
        4 讨论
        4.1 中药汤剂内服在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地位
        4.2 结果分析及系统评价的局限性
        4.3 本系统评价的意义
    第二节 膝骨关节炎用药规律挖掘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1 研究方法
        2 数据挖掘结果
        2.1 单味中药频次分析
        2.2 中药类别频次分析
        2.3 归经
        2.4 四气五味
        2.5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3.1 药物分析
        3.2 方剂分析
        3.3 膝骨关节炎核心药物及补肾活血方组方解析
        3.4 小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及治疗分组
        2.2 治疗措施
        2.3 患者依从性管理与评价
        3 观察指标
        3.1 视觉模拟评分
        3.2 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
        3.3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
        3.4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
        4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
        5 不良事件
        6 统计分析
        7 项目支持与伦理
        8 结果
        8.1 病例纳入情况及不良事件
        8.2 依从性指标
        8.3 一般资料
        8.4 发病季节分布及各季节发病患者初诊WOMAC评分情况
        8.5 VAS评分结果
        8.6 WOMAC评分结果
        8.7 骨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结果
        8.8 改良Kupperman指数评分结果
        8.9 中医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9 讨论
        9.1 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药物治疗现状及难点
        9.2 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现状及作用机制
        9.3 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论治绝经后膝骨关节炎
        9.4 小结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骨关节炎血清学炎性指标及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1.3 中止、剔除、脱落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分组
        2.2 治疗措施
        3 临床血清学指标检测
        4 膝关节核磁共振(MRI)半定量评分
        4.1 设备及扫描序列
        4.2 WORMS评分方法
        5 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两组治疗前后E2、MMP-13、CTX-Ⅱ、IL-1β、TNF-α血清学指标变化
        6.2 两组患者膝关节MRI半定量评分结果分析
        6.3 两组治疗前后MRI影像评分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7 讨论
        7.1 补肾活血方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延缓软骨退变
        7.2 补肾活血方发挥类雌激素样作用保护关节软骨
        7.3 补肾活血方对绝经后膝关节炎MRI半定量评分的影响
        7.4 补肾活血方干预下的MRI影像学变化与血清学炎性指标关联性探讨
        7.5 小结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补肾活血方对去卵巢大鼠软骨组织病理形态学及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造模及分组
        2.2 疼痛行为学评估
        2.3 处死大鼠及取材
        2.4 肉眼观察膝关节软骨外观
        2.5 番红O-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组织病理形态改变
        2.6 ELISA检测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的表达
        2.7 免疫组化检测软骨组织COL-Ⅱ、Aggrecan、MMP-13的表达
        2.8 Western-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PARP、PARP的表达
        2.9 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 Ⅱ、p62、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2.10 qPCR检测Beclin-1、LC3 Ⅱ、p62、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2.11 qPCR检测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
        2.12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跑步机最大跑步速度
        3.2 肉眼观察下膝关节软骨损伤情况
        3.3 番红O-固绿染色结果
        3.4 关节滑液中IL-1β、IL-6、TNF-α炎症因子表达结果
        3.5 免疫组化结果
        3.6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PARP、PARP的表达结果
        3.7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和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结果
        3.8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Beclin-1、LC3Ⅱ、p62和Akt、mTOR的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
        3.9 各组大鼠关节软骨内miR-20、miR-27a、miR-107、miR-206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3.10 miR-107与Akt、mTOR mRNA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OVX+MIA诱导绝经后膝骨关节炎模型的科学性
        4.2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组织形态学的保护作用
        4.3 补肾活血方对细胞外基质代谢和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组方药理的文献分析
        4.4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与凋亡的影响
        4.5 补肾活血方通过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4.6 补肾活血方调控关节软骨内miRNAs的表达
        4.7 小结
    第二节 补肾活血方上调miR-107靶向TRAF3抑制Akt/mTOR促进软骨细胞自噬反应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药物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试剂及耗材
        2 实验方法
        2.1 CCK-8 (Cell Counting Kit-8)检测软骨细胞增殖率
        2.2 建模及处理
        2.3 细胞转染及分组
        2.4 ELISA法检测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表达
        2.5 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检测
        2.6 WB检测各组自噬下游蛋白Beclin-1、LC3Ⅱ、p62的表达
        2.7 WB检测各组自噬通路蛋白Akt、p-Akt、mTOR、p-mTOR的表达
        2.8 qPCR检测miR-107、Akt、mTOR mRNA的相对表达
        2.9 miR-107靶基因的预测与验证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增殖率的影响
        3.2 补肾活血方对COL-Ⅱ、MMP-13、Aggrecan、TNF-α、IL-6的影响
        3.3 补肾活血方对软骨细胞自噬的影响
        3.4 miR-107靶向TRAF3影响软骨细胞自噬
        4 讨论
        4.1 IL-1β诱导软骨损伤模型的科学性
        4.2 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代谢参与软骨细胞自噬的调节
        4.3 补肾活血方促进内源性miR-107高表达来抑制Akt/mTOR通路
        4.4 补肾活血方调节下的miR-107靶向TRAF3促进软骨细胞自噬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静息态脑岛功能网络研究针刺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中枢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1.1 膝骨性关节炎是老龄化中国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1.2 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历史悠久,安全有效,但科学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1.3 以疼痛调控中枢重点脑区-脑岛的功能连接为切入点,探讨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中枢作用机制切实可行
    2.研究目标
    3.研究内容
        3.1 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用穴规律与分析
        3.2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静息态脑岛功能网络特征
        3.3 针刺对比塞来昔布治疗KOA患者脑岛功能网络特征
第一部分 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用穴规律与分析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2.1 文献检索
        2.2 文献筛选
        2.3 数据提取
        2.4 数据分析
    3.研究结果
        3.1 文献纳入情况
        3.2 腧穴频次分析
        3.3 腧穴归经分析
        3.4 腧穴部位分析
        3.5 腧穴配伍关联分析
    4.研究小结
第二部分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静息态脑岛功能网络研究
    1.研究设计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样本量估算
        1.3 对照设计
    2.研究对象
        2.1 受试者来源
        2.2 KOA患者
        2.3 健康受试者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备与材料
        3.2 观察指标
        3.3 静息态BOLD-f MRI数据采集
        3.4 数据分析
        3.5 研究质量控制
        3.6 伦理委员会审批及临床试验注册
        3.7 研究流程图
    4.研究结果
        4.1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的基线分析
        4.2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健康受试者脑岛功能连接网络的差异
        4.3 脑岛功能连接度与临床病情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部分 针刺对比塞来昔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脑岛功能网络研究
    1.研究设计
        1.1 研究设计类型
        1.2 样本量计算
        1.3 随机方法
        1.4 对照设计
        1.5 盲法设计与实施
    2.研究者对象
        2.1 脱落标准
        2.2 中止标准
    3.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备及材料
        3.2 干预措施
        3.3 观察指标
        3.4 静息态BOLD-f MRI数据采集
        3.5 数据分析
        3.6 研究质量控制
        3.7 伦理委员会审批及临床试验注册
        3.8 研究流程图
    4.研究结果
        4.1 针刺与塞来昔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4.2 针刺与塞来昔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脑岛功能网络的差异
        4.3 依从性评价
        4.4 合并用药情况
        4.5 不良反应报告
讨论
    1.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安全有效,但中枢作用机制不明
        1.1 膝骨性关节炎的中医认识
        1.2 膝骨性关节炎的西医认识
        1.3 膝骨性关节炎是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但中枢作用机制不明
    2.关于研究方案设计的探讨
        2.1 对照组的设立
        2.2 针刺选穴的依据
        2.3 针刺治疗方案的选择
        2.4 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
    3.功能磁共振技术是针刺中枢机理研究的重要手段
        3.1 功能磁共振技术应用于针刺中枢机理研究的优势
        3.2 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的选择
        3.3 脑岛种子点的选择
    4.针刺与塞来昔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异同
    5.疼痛调控通路功能紊乱是膝骨性关节炎的重要中枢病理特征
        5.1 疼痛调控通路的发现
        5.2 中枢疼痛调控通路异常是膝骨性关节炎疼痛的重要病理机制
    6.大脑岛叶功能网络异常是膝骨性关节炎重要的中枢病理特征
        6.1 脑岛的解剖位置与生理功能
        6.2 脑岛是中枢疼痛调控网络中的重要脑区
        6.3 脑岛功能网络异常是膝骨性关节炎的重要中枢病理特征
    7.调节脑岛-ACC及前额叶功能网络的异常是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潜在作用机制
        7.1 针刺与塞来昔布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脑岛功能连接的影响存在差异
        7.2 调节脑岛与前额叶、中央后回功能网络异常可能是塞来昔布治疗KOA的部分中枢作用机制
        7.3 以脑岛为节点,实现对前扣带回、前额叶功能网络的调节可能是针刺治疗KOA的重要中枢机制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临床疗效评价相关量表
        (1)视觉模拟评分表
        (2)WOMAC量表
        (3)焦虑自评量表
        (4)抑郁自评量表
        (5)SF-12量表
    附件2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机制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骶髂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骶髂关节炎MRI图像判定与分析
        1.4 仪器与扫描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髋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MRI诊断儿童急性/亚急性期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方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少见部位-MRI 诊断布鲁氏菌性耻骨联合炎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1.3 仪器及扫描方法
        1.4 MRI图像分析与质量控制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LOX-1调控骨关节软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LOX-1在骨关节炎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体外实验评价LOX-1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和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体内实验评价LOX-1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和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关节炎基础和临床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文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
致谢

(8)基于稀土配合物的次氯酸荧光探针合成与生物成像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分子成像技术概述
        1.1.1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
        1.1.2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成像技术
        1.1.3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成像技术
        1.1.4 超声(US)成像技术
        1.1.5 光学成像(OI)技术
        1.1.6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
        1.1.7 多模式成像技术
    1.2 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
        1.2.1 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的发光原理及性质
        1.2.2 基于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的时间分辨荧光检测原理及生化分析应用
        1.2.3 传感型稀土配合物荧光探针的构建
    1.3 基于稀土配合物的MRI造影剂
        1.3.1 钆(Ⅲ)配合物MRI造影剂的基本原理
        1.3.2 响应型钆(Ⅲ)配合物MRI造影剂的构建及应用
    1.4 基于稀土配合物的荧光-磁共振双模式探针
        1.4.1 混合型稀土配合物荧光-磁共振双模式探针
        1.4.2 异核稀土配合物荧光-磁共振双模式探针
    1.5 本论文的选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2 铕(Ⅲ)-铽(Ⅲ)配合物双修饰硅胶基质比率型次氯酸纳米荧光探针的制备与生物成像应用
    2.1 引言
    2.2 纳米荧光探针RTLNP的制备与表征
        2.2.1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纳米荧光探针RTLNP的制备
        2.2.3 纳米荧光探针RTLNP的性质表征
    2.3 纳米荧光探针RTLNP用于活体生物样品中次氯酸的荧光成像测定
        2.3.1 实验部分
        2.3.2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铕(Ⅲ)配合物的线粒体及溶酶体靶向次氯酸荧光探针的合成与生物成像应用
    3.1 引言
    3.2 配合物Mito-BHHBCB-Eu~(3+)及Lyso-BHHBCB-Eu~(3+)的合成与表征
        3.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2.2 配体Mito-BHHBCB及Lyso-BHHBCB的合成
        3.2.3 配合物Mito-BHHBCB-Eu~(3+)及Lyso-BHHBCB-Eu~(3+)的合成
    3.3 探针Mito-BHHBCB-Eu~(3+)及Lyso-BHHBCB-Eu~(3+)的荧光性质及其对次氯酸的荧光响应
        3.3.1 探针的荧光性质
        3.3.2 探针对次氯酸的荧光响应
    3.4 探针Mito-BHHBCB-Eu~(3+)及Lyso-BHHBCB-Eu~(3+)用于活体生物样品中次氯酸的时间分辨荧光成像测定
        3.4.1 实验部分
        3.4.2 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铕(Ⅲ)配合物的可见光激发次氯酸荧光探针的合成与生物成像应用
    4.1 引言
    4.2 探针[Eu(L)_3(DPBT)]的合成与表征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配合物[Eu(L)_3(DPBT)]的合成
    4.3 探针[Eu(L)_3(DPBT)]的荧光性质及其对次氯酸的荧光响应
        4.3.1 探针与次氯酸反应前后的荧光性质
        4.3.2 探针对次氯酸的荧光响应
    4.4 探针[Eu(L)_3(DPBT)]用于活体生物样品中次氯酸的时间分辨荧光成像测定
        4.4.1 实验部分
        4.4.2 结果与讨论
    4.5 探针[Eu(L)_3(DPBT)]掺杂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用于小鼠皮肤创伤模型中次氯酸的荧光成像测定
        4.5.1 探针掺杂水凝胶的制备
        4.5.2 探针掺杂水凝胶用于小鼠皮肤创伤模型中次氯酸的荧光成像检测
    4.6 本章小结
5 响应型荧光-磁共振双模式次氯酸成像探针的制备与应用
    5.1 引言
    5.2 Eu~(3+)-Gd~(3+)双核配合物的合成及自组装纳米粒子SADP的制备
        5.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5.2.2 Eu~(3+)-Gd~(3+)双核配合物DLCLO的合成
        5.2.3 配合物DLCLO与次氯酸反应产物的合成
        5.2.4 自组装纳米粒子SADP的制备
    5.3 自组装纳米粒子SADP对次氯酸的荧光-磁共振双模式响应
        5.3.1 SADP与次氯酸反应前后的形貌
        5.3.2 SADP与次氯酸反应前后的荧光性质
        5.3.3 SADP在水溶液中对次氯酸的荧光响应
        5.3.4 SADP对次氯酸的磁共振响应
    5.4 纳米粒子SADP用于生物样品中次氯酸的荧光-磁共振双模式成像测定
        5.4.1 实验部分
        5.4.2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典型化合物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X线片图像信息的膝骨关节炎自动诊断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图像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其医疗应用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5 论文所用数据集介绍
第2章 图像转换与信息提取
    2.1 引言
    2.2 DICOM与 BMP文件格式介绍
        2.2.1 DICOM文件格式介绍
        2.2.2 BMP文件格式介绍
    2.3 DICOM格式与BMP格式的转换
    2.4 DICOM图像的相关信息提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膝关节兴趣区域分割
    3.1 引言
    3.2 左右腿成像的分割
    3.3 膝关节兴趣区域分割
        3.3.1 膝关节兴趣区域纵向分割
        3.3.2 膝关节兴趣区域横向分割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膝关节硬骨轮廓边缘提取
    4.1 引言
    4.2 传统边缘检测算法在本课题中的应用效果
        4.2.1 图像预处理
        4.2.2 多种边缘检测算子的应用效果
    4.3 基于主动形状模型的边缘提取
        4.3.1 样本的选取与特征标注
        4.3.2 样本形状对准与配齐
        4.3.3 PCA降维处理
        4.3.4 构造局部灰度模型
        4.3.5 模型初始化定位
        4.3.6 局部搜索策略
        4.3.7 主动形状模型参数更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膝关节炎诊断指标的自动获取
    5.1 引言
    5.2 膝关节间隙距离的自动测量
    5.3 膝关节相关角度的自动测量
    5.4 膝关节硬骨边缘硬化程度的量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任务概述
    1.1 翻译项目背景
    1.2 翻译项目意义
第二章 译前准备
    2.1 任务分配
    2.2 翻译辅助工具
    2.3 原文描述
        2.3.1 主要内容
        2.3.2 原文分析
第三章 翻译指导理论
    3.1 中医术语英译研究论述
    3.2 翻译适应选择论
        3.2.1 翻译过程
        3.2.2 翻译原则
        3.2.3 翻译方法
    3.3 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
    4.1 中医文本的翻译难点与解决方法
    4.2 翻译原则指导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3 语言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4 交际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5 文化维度适应选择下的中医术语分析
    4.6 其他翻译问题和难点
        4.6.1 西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4.6.2 西医文本中的翻译对等问题
        4.6.3 长句的处理
        4.6.4 重复表达
        4.6.5 时态的选择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收获和启示
    5.2 待解决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附录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附录4 翻译原文
附录5 翻译译文

四、系列讲座之二 几种常见关节炎的临床图像(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狗骨胶、双膝骨胶宝抗骨质疏松症大鼠的疗效观察及RANKL/OPG/TRAF6信号通路研究[D]. 连雅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线粒体形态的高分辨药物筛选与评价策略的建立及应用[D]. 邵新田. 山东大学, 2021(11)
  • [4]基于天癸理论的补肾活血方治疗绝经后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与机制[D]. 陶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静息态脑岛功能网络研究针刺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中枢作用机制[D]. 程施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基于MRI多序列成像诊断布鲁氏菌性骨关节炎系列研究[D]. 王艳.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LOX-1调控骨关节软骨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沈鹏程. 苏州大学, 2019(06)
  • [8]基于稀土配合物的次氯酸荧光探针合成与生物成像应用[D]. 马骅.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9]基于X线片图像信息的膝骨关节炎自动诊断算法研究[D]. 郭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中医术语的翻译处理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手册》翻译实践报告[D]. 李卫.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讲座系列二:几种常见关节炎的临床影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