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职业女性性病预防知识比较研究

不同职业女性性病预防知识比较研究

一、不同职业女性性病预防知识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许泽册[1](2020)在《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与女性性工作者HIV暴露后预防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艾滋病作为一种高致死性的慢性传染病,已经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异性性传播是我国目前HIV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非婚异性性传播与单阳家庭婚内性传播,其中以非婚异性性传播为主。非婚异性性传播包括商业性传播和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nonmarital noncommercial heterosexual contact,NMCHC)传播,商业性传播即女性性工作者(female sex workers,FSW)与嫖客(clients of female sex workers,CFSW)的商业性性行为成为HIV经异性性传播的主要方式,同时,NMCHC传播正经HIV感染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传播。虽然我国嫖客与FSW人群HIV—直处于低水平流行状态,针对NMCHC人群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由于这三个群体具有隐蔽不固定的特性,仍需重点关注。传统的防控措施虽然在控制HIV传播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随着HIV感染疫情的不断变化,亟需新兴的干预措施控制HIV的流行。非职业暴露后预防(non-occupational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nPEP)指的是通过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注射吸毒时共用针具等非职业暴露途径造成HIV感染风险后,于72小时内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并连续服用28天以预防HIV感染。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了nPEP的有效性。目前,多个国家均已出台适合本国的nPEP操作指南,而我国尚未出台全国性nPEP操作指南。在推广nPEP前需要了解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与FSW这两类人群对nPEP服务的相关需求情况,为我国今后开展nPEP服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我国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与FSW对nPEP服务的知晓情况、使用意愿及相关需求,并探讨nPEP知晓与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我国开展nPEP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在济南、海口对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开展横断面调查,在郑州、南昌、泌阳对FSW开展横断面调查,利用电子与纸质问卷进行调查。整理所有收集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使用SPSS 24.0对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行为信息、nPEP知晓与使用意愿等进行统计分析,对两个调查人群的不同特征进行χ2检验。分别以nPEP知晓、使用意愿为因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OR(95%CI),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人口学特征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人群共383份问卷纳入分析。89.0%在40岁以内,76.7%在本地居住时间为2年以上,85.4%学历为高中及以上,月收入5000元以上者占42.0%。400名FSW中,55.0%年龄在40岁以上,66.8%在本地居住时间为2年以内,76.8%的学历为初中及以下,69.3%的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内。2.艾滋病知识及行为特征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与FSW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均为83.8%,FSW人群HIV相关服务的接受率高于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60.3%的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近1年同时有商业与非商业临时性伴,53.3%能坚持使用安全套,62.7%有过高危性行为。76.8%的FSW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时能坚持使用安全套,63.8%发生过高危性行为。FSW与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nPEP知晓与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52.0%的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听说过nPEP,其中13.1%曾经使用过,80.2%对nPEP有使用意愿。15%的FSW听说过nPEP,未有人使用过,42.8%对nPEP有使用意愿。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nPEP知晓程度与使用意愿均高于FSW。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对大部分知识的知晓率高于FSW,两个人群对nPEP适用的暴露行为知晓率较高,其余知识知晓率较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人群中,户籍为本省其他城市(AOR:0.504,95%CI:0.306-0.830)、近1年商业性伴人数>3(」OR:0.465,95%CI:0.274-0.787)者nPEP知晓程度低。学历为高中及以上(AOR:2.744,95%CI:1.292-5.825)、接受过HIV相关服务(AOR:2.961,95%CI:1.801-4.867)、近1年HIV检测频率≥1(AOR:2.343,95%CI:1.270-4.322;AOR:2.159,95%CI:1.044-4.465)、知晓艾滋病知识(AOR:2.083,95%CI:1.081-4.014)者 nPEP 知晓程度高。知晓 nPEP(AOR:1.894,95%CI:1.127-3.192)者使用意愿高。FSW人群中,婚姻状况为恋爱/同居/在婚、离异/丧偶/分居(AOR:0.301,95%CI:0.153-0.593;AOR:0.360,95%CI:0.134-0.966)、过去 3 个月饮酒频率为1-3次/月、≥次/周(AOR:0.264,95%CI:0.089-0.784;AOR:0.166,95%CI:0.049-0.560)、有高危性行为(AOR:0.449,95%CI:0.244-0.824)者 nPEP 知晓程度低。月收入>5000元(AOR:3.661,95%CI:1.502-8.922)、知晓艾滋病知识(AOR:3.030,95%CI:1.056-8.698)者nPEP知晓程度高。年龄≥0岁(AOR:0.318,95%CI:0.162-0.624)、月收入=5000 元(AOR:0.413,95%CI:0.185-0.922)、接受过HIV相关服务(AOR:0.16],95%CI:0.072-0.357)、有高危性行为(OOR:0.426,95%CI:0.263-0.689)者nPEP使用意愿低。在本地居住时间>2 年(AOR:3.904,95%CI:2.348-6.492)、月收入为 3001-5000 元(AOR:3.210,95%CI:1.718-5.998)、知晓艾滋病知识(AOR:3.780,95%CI:1.783-8.013)、nPEP 知晓(AOR:1.965,95%CI:1.019-3.790)者nPEP使用意愿高。4.nPEP需求73.1%的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表示能接受的nPEP药物价格为3000元以内,82.3%的FSW为1000元以内。两个人群均希望在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获得获取药物,通过医生、CDC、网络/社交媒体/手机软件了解nPEP信息,对nPEP各方面知识均有需求。5.nPEP推广对性行为的影响43.5%的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认为个人安全套使用会增加,31.6%认为商业性行为人群安全套使用会减少,30.3%认为个人性伴数会增加,47.9%认为人群性伴数会增加。认为个人与人群安全套使用无变化的FSW分别为81.3%、80.0%,认为个人与人群性伴数不会变化的分别占82.0%、78.3%。结论与建议1.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与FSW人群出现严重知行分离现象,而且AIDS知识存在误区与短板,尤其是FSW人群。目前,仍需进行知识与行为的宣传干预,提高对艾滋病知识的全面认识,减少高危性行为的发生。2.FSW人群对nPEP服务的知晓和使用意愿均较低,在该人群中推广nPEP服务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而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人群对nPEP服务的知晓与使用意愿相对较高,为今后推广nPEP服务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医生、CDC是宣传的有效途径,并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行宣传,既可以保护受众人群的隐私也可以增加其推广效果。3.nPEP服务的知晓是影响两个人群nPEP服务使用意愿的共同因素,提示nPEP服务的宣传是今后开展该项服务的关键,提高高危暴露者对nPEP知识的知晓程度。进行nPEP服务宣传时,应重点关注高年龄、参与过HIV服务、有高危性行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的FSW人群,尤其要关注经济因素对FSW人群nPEP使用意愿的影响;积极开展HIV检测等相关服务,增加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人群接触nPEP服务的机会,提高nPEP服务认知与使用意愿。同时,建立心理咨询等服务,提高对nPEP服务的认知,减少服药带来的心理压力。4.推广nPEP服务应注意“行为去抑制”的问题,在宣传中提醒需求者nPEP服务只能作为一项医学补充措施,坚持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伴数量仍是降低HIV感染风险的主要有效途径。

徐霞[2](2020)在《《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文中认为民国以来,西医传播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接受过西医教育的中国知识精英逐渐取代传教士,成为医学传播的主力。医学报刊的宗教色彩明显减弱,文化与教育功能更趋鲜明。1939年8月15日,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健康杂志》正式刊行,公共卫生委员会主席黄子方担任该杂志主编。《中华健康杂志》作为近代通俗性医学刊物的典型代表,不仅是这一时期医疗社会状况的历史见证者,同时也是西医传播历程中的长期践行者,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前学界对《中华健康杂志》尚未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中华健康杂志》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杂志的创办始末及人员变动情况,全面把握其刊行状况。同时围绕杂志内容展开分析,探究这一西医科普类杂志的传播方式及特点。本文重点关注杂志中的群体表达,剖析医师作为知识中介者在传播过程中的构建面向,考察民众作为知识接收者的医疗看法与疾病认知,同时思考《中华健康杂志》的社会意义,展现医师群体在战争与经济困难的大环境之下所做出的改变与调适。本文对《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表明:该杂志的栏目设计与知识呈现,实际上是一系列包括专业与通俗、教育与乐趣、普及与利益等诸多因素之间相互协调、补充的结果,医学知识的专业化与通俗化贯穿杂志发展的始终。在战乱的情势下,预防医学得到重点提倡,医师群体依据社会状况进行调整,提出了健康而又经济的生活方式,为民众提供了切实有效的健康指导。另外,医师作为杂志文章的创作主体,在进行医学知识传播的基础上,也试图借助杂志这一宣传平台为自身“正名”,他们一方面着意强调西医的“科学性”特征,为其学科正当性辅以证明,同时从自身角度出发辨析医患纠纷、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利,为塑造现代化的病人而努力。此外,杂志也并没有隐去民众的声音,一系列读者栏目的开设,为民众提供了反馈渠道与发声平台,医患双方相辅相成,最终展现并丰富了民国医学社会化进程的时代内涵。

王楠[3](2020)在《云南省部分地区淋病患者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云南省部分淋病流行地区淋病患者性行为特征、安全套使用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淋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8-10月,选择云南省2015年至2017年淋病发病率和报告病例数连续三年增幅均位于前7位的州(市)(德宏州、西双版纳州、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和昭通市)进行横断面调查;在确定的每个州(市)中选择2017年报告淋病患者例数最多的1个县(市、区),在每个县(市、区)选择2017年淋病报告例数最多的2个医院,共14家医院,每个医院选择性病诊疗门诊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连续方便抽样,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淋病患者开展一对一问卷调查。此外,采用目的抽样对淋病患者进行定性调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在独立空间内对淋病患者进行个人深入访谈。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双录入,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χ2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定性访谈及时整理访谈记录,并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归类和分析总结。[结果]共计调查180名淋病患者,有效问卷179份,有效率为99.4%。定性研究完成对18名淋病患者的深入访谈。1.一般人口学特征: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29.01±8.93)岁,其中20~2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占50.2%(90/179);性别以男性居多,占88.3%(158/179);民族以汉族居多,占82.7%(148/17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8.1%(86/179);未婚者占48.0%(86/179);职业以服务业居多,占34.6%(62/179);居住地以本省为主,占 96.1%(172/179)。2.性伴类型: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性行为主要为异性性接触占98.3%(176/179),最近一次性行为对象为临时性伴的居多,占53.1%(95/179),配偶/固定性伴,占38.0%(68/179),商业性伴占8.9%(16/179)。最近一个月性伴数≥2人的占27.9%(50/179)。临时性伴的接触方式以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为主,占66.3%(63/95),其次为娱乐场所,占17.9%(17/95),朋友介绍或聚会等活动占15.8%(15/95)。3.安全套使用情况:调查对象最近一次临时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1 7.9%(17/95),未使用安全套原因以“喝醉无意识使用”居多,占29.5%(23/78);配偶/固定性伴间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19.1%(13/68),未使用安全套原因以“没有必要使用”为主,占30.9%(17/55);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为18.8%(3/16),未使用安全套的原因以“本人不愿意使用”为主,占38.5%(5/13)。4.发生临时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3.765,95%CI=1.259~11.253,P=0.018)、单身者(OR=3.141,95%CI=1.589~6.208,P=0.001)、最近一个月有多性伴(≥2 人)(OR=4.119,95%CI=1.829~9.278,P=0.001)是发生临时性行为的危险因素。5.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3.922,95%CI=1.474~10.436,P=0.006)安全套使用的可能性较男性高。6.求医行为:调查对象中,91.6%(164/179)的患者出现过一种及以上的性病临床症状或体征,其中有59.1%(97/164)的人选择到综合医院就诊,16.5%(27/164)的人到私人诊所就诊,13.4%(22/164)的人选择自己买药,11.0%(18/164)的人选择到性病专科门诊就诊。有17.9%(32/179)的调查对象存在延迟就医现象。7.健康服务情况:调查对象中,有40.8%(73/179)的调查对象在最近一年至少接受过一种及以上的性病健康服务,17.3%(31/179)的人接受过性病知识宣传,13.4%(24/179)的人接受过性病咨询和检测,2.2%(4/179)的人接受过安全套宣传和发放服务,3.4%(6/179)的人接受过妇科检查或治疗,12.3%(22/179)的接受过同伴教育,6.7%(12/179)的人自主从网络上了解过性病相关知识。8.定性访谈主要结果:性伴接触方式多样或“线上化”,年轻人易受同伴影响进入当地“夜总会”、“酒吧”或“宾馆”,发生临时性行为或商业性性行为;配偶/固定性伴间存在婚外性行为或多性伴现象。被访者防病意识薄弱,“花钱买享受”和对性伴的“信任”是未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被访者出现症状后首先倾向于网络查询或网络“问诊”,其次是咨询身边的朋友。被访谈者大部分人表示既往未听说过淋病,也不清楚其传播途径,需加大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结论]1.性病门诊淋病患者以临时性行为为主,其次为配偶和固定性伴性行为,商业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的占比较少。几种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率均不到20%。调查结果提示云南省淋病患者感染淋球菌主要与无保护临时性行为、无保护配偶/固定性伴间性行为有关,.此外,配偶和固定性伴间存在高危婚外性行为和多性伴现象,下一步云南省的防治工作重点除了继续加强对暗娼、男同等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外,还应开展针对临时性行为(特别是男性单身多性伴人群)和配偶间性行为的健康促进和行为干预,进一步强化大众群体,特别是女性100%安全套使用的意识,推广使用安全套。2.性病门诊淋病患者以男性青壮年居多,提示应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和学校的性健康教育。此外,男女性别差异还与女性感染淋球菌后临床症状不明显、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导致女性主动就医者少有关。提示社会层面存在一定数量的隐匿淋病患者和传染源,给淋病传染源发现和治疗带来较大挑战,建议倡导医疗机构将性病筛查纳入常规妇科检查中,及时发现和治疗女性隐匿性的性病患者。3.被调查对象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规范性求医和延迟求医现象,对自身感染性病的风险缺乏认识,防病意识较低。提示目前针对大众的性病危害、安全性行为和正确求医的宣传教育有待加强,性病防治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尚有待提高。4.淋病患者临时性伴接触方式以网络“APP”为主,提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社交软件的监管,同时可利用社交软件平台开展“线上”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服务信息的提供,进行“线上”行为干预。

周海燕[4](2020)在《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前期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成都市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随后,结合目标人群特点及社区实际情况,基于赋权增能理论指导,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操作性强,适合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方案,并科学评价基于该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促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方面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推广应用,达到有效预防艾滋病蔓延,助力我国艾滋病防治计划顺利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法本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两部分,分两阶段开展。第一阶段: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研究类型为横断面调查,以成都市第一、二、三绕城高速为参照物,按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管辖的三所社区(1)锦江区:水井坊社区;(2)龙泉驿区:龙平社区;(3)邛崃市:文星社区,年龄在50~80岁的399名社区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自设《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经历、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HIV/AIDS高危行为及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六个方面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现况及健康教育需求,并探析影响其艾滋病KAP的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并制定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诊断、方案与计划,为第二阶段开展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阶段: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研究类型属类实验性研究,以第一阶段调查社区为基础,随机选取其中一个社区符合研究条件的94例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按地理位置,居委会以南为试验组,居委会以北为对照组。课题组成员结合前期社区老年艾滋病KAP诊断性调查,同时结合社区老年人参与不足的问题,聚焦社区老年人面对艾滋病防治的脆弱性,试验组采用“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周期为6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问卷》、《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资料的收集,以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及艾滋病相关态度、艾滋病高危行为、安全套使用效能得分等作为测评指标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客观评价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促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效果。结果(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1.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问卷399份,回收有效率为95.0%。最终,水井坊社区、龙平社区、文星社区实际调查人数分别为127、143、129人;平均年龄为(67.9±5.3)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在婚者占比达64.7%;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目前同配偶及子女居住者占多数。2.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社区老年男性有吸烟或饮酒史;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者仅占17.3%;老年人普遍有性生活的需求;但安全套使用率低,最近一年内使用过安全套者仅为34.8%。3.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42.4%,非传播途径知晓率普遍偏低。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每月收入、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认为老年人(50岁以上)是否有性生活的需求均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4.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与偏见态度,但44.1%的老年人表示有必要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为预防艾滋病性病,39.6%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坚持使用安全套。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5.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体情况较好,但尚存高危行为,其中属艾滋病高危行为前两位分别是“性活动前喝酒”“有过一个及以上性伴侣”(特指非婚状态),占比分别为64.2%、28.1%。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人口数、目前是否喝酒、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运动情况为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6.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防治具有较高的需求。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上,仍以传统的艾滋病宣传方式为主,其中获取途径前三位分别是:宣传册/栏、电视、卫生工作者,占比分别为64.9%、61.7%、48.1%;最喜欢或最易接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或宣传方式,前三位分别是:宣传册子、社区/村委会的公益活动、公共场所宣传栏/广告牌,占比分别达66.9%、55.9%、50.1%;最想了解的艾滋病知识前三位是:预防知识、感染后表现、治疗护理办法,占比分别达92.0%、87.0%、81.5%;出现性病症状后,社区老年人首选的就诊方式前三位分别是:去综合医院就诊、去专科医院就诊、去私人诊所就诊,占比分别为41.9%、30.1%、19.8%。可见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仍具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需积极采取措施满足其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1.两组资料的回收与剔除情况本研究在干预前共发放问卷94份(试验组47份,对照组47份),两组各回收47份,回收率100.0%。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剔除1名;对照组剔除2名,脱落1名。最终干预后发放问卷90份(试验组46份,对照组44份),试验组回收有效问卷46份,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4份,有效率为100.0%。2.干预前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防治需求比较干预前,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在以上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资料基线水平齐,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防治需求比较生活经历比较分析: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老年人在“您曾经吸烟吗”和“您曾经喝酒吗”及“您认为老年人(50岁以上)有性生活的需求吗”“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条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条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总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态度比较分析:试验组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与对照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艾滋病相关态度较对照组积极;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态度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高危行为比较分析:试验组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与对照组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老年人行为较对照组更积极;试验组干预前后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当出现性病症状后首选的就诊方式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倾向于积极就医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调查发现,目前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歧视态度有待转变,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改善是防治的难点与关键,而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知识的获取和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健康教育的开展需有针对性且势在必行。基于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有利于促进社区防艾健康教育纵深发展,能有效改善社区老年人自我防治能力、树立正确的艾滋病知识、态度,提高老年人参与防艾主体意识,挖掘老年人防艾潜力,促使老年人在性生活方面保持良好心态,能够有效地与性伴沟通协商并掌握正确使用安全套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吴婧[5](2020)在《重庆市部分地区异性性传播HIV/AIDS感染前后异性性行为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调查了解重庆市部分地区新报告的异性性传播HIV/AIDS感染前的异性性行为情况,分析具体的感染来源,包括:感染方式、性伴结识途径、感染场所。2.了解异性性传播HIV/AIDS确诊后心理变化、阳性告知、艾滋病治疗相关知识知晓以及接受抗病毒治疗等情况。3.了解异性性传播HIV/AIDS确诊前后的异性性行为变化情况,评估二代传播HIV的风险。方法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设计,选择重庆市6个区(江津区、永川区、沙坪坝区、合川区、巴南区、九龙坡区)作为研究现场,通过方便抽样选取2019年7月1日~10月1日新报告的异性性传播HIV/AIDS,且知情同意并能完成调查者作为研究对象。定量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艾滋病治疗相关知识、感染前后3个月内异性性行为情况、配偶告知及抗病毒治疗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异性性传播HIV/AIDS感染方式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异性性传播HIV/AIDS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影响因素。选取部分研究对象展开定性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感染情况、心理接受程度、阳性告知及治疗情况等信息,作为定量研究结果的补充和解释。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2例研究对象,以男性(207,66.3%)、50岁及以上(210,67.3%)、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252,80.8%)、已婚或同居者(200,64.1%)为主。经异性商业性行为感染占48.7%(152/312),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占40.4%(126/312),经异性非商业临时性行为感染占10.9%(34/312)。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分布的HIV/AIDS,感染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经配偶/固定性伴感染,男性(OR=822.34,95%CI:103.99~6503.10)、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3.02,95%CI:1.05~8.66)的异性商业性行为感染的风险更大,而家务及待业者(OR=0.23,95%CI:0.07~0.76)的异性商业性行为感染的风险更小;男性(OR=29.20,95%CI:9.40~90.75)、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OR=4.28,95%CI:1.24~14.81)的异性非商业临时性行为感染的风险更大。除了在线下场所结识非婚异性性伴,有一定比例(6.2%)HIV/AIDS通过线上交友发展性伴关系,且性伴交往场所以低档为主。确诊后3个月,89.1%(156/175)的研究对象表示已告知配偶自己的感染状况。92.3%(253/274)已接受抗病毒治疗,7.7%(21/274)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未接受抗病毒治疗与其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分布以及知识得分等特征有显着关联(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50岁及以上HIV/AIDS相比,30~50岁年龄组HIV/AIDS(OR=4.52,95%CI:1.31~15.65)更容易拒绝抗病毒治疗;与知识得分低者相比,知识得分高者(OR=0.03,95%CI:0.01~0.23;OR=0.18,95%CI:0.05~0.65)更容易接受抗病毒治疗。21.9%(60/274)的HIV/AIDS在确诊后3个月内发生配偶/固定性伴性行为、异性商业性行为或异性非商业临时性行为,存在二代传播风险;6.2%(17/274)仍在发生上述异性性行为时,没有坚持使用安全套,存在二代传播的高风险。结论重庆市部分地区异性性传播HIV/AIDS以线下低档场所结识性伴,并通过异性商业性行为感染为主要感染来源。确诊后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部分异性性传播HIV/AIDS在确诊后仍发生异性性行为,且不坚持使用安全套,存在二代传播风险。

艾克丹·塔西[6](2020)在《新疆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新发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获得新疆男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率及分析HI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2010年6月2015年3月在新疆选择三个地区(乌鲁木齐市、伊宁市、阿克苏市)招募HIV抗体阴性男男性行为人群,建立前瞻性队列研究,每三个月进行定位随访保持与入组人群的联系无需采血,每六个月进行危险行为调查和HIV抗体检测以及梅毒、HCV的血清检测。结果1.截止2015年3月,队列共纳入1084名男男性行为人群,总观察人时为1250.78人年,随访期间男男性行为者HIV新发感染例数是43例,新发感染率为3.44/100人年。2.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乌鲁木齐市的MSM人群感染HIV的风险是阿克苏地区的25.62倍(HR=25.62,95%CI=18.7347.02,P<0.001),伊宁市MSM人群感染HIV的风险是阿克苏的4.06倍。(HR=4.06.95CI%=1.1114.11,P=0.033);近六个月拥有5个及以上的性伴感染HIV的风险是拥有少于5个性伴的2.46倍(HR=2.46,95%CI=1.135.36,P=0.023);近六个月同性性行为中,从未使用安全套是HIV新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相比每次坚持使用安全套的MSM人群,从未使用安全套的MSM人群感染HIV的风险是2.47倍(HR=2.47.95%CI=1.094.53,P=0.031);感染梅毒的MSM人群较未感染梅毒的人群相比感染HIV的风险是3.71倍(HR=3,71,95%CI=1.638.43,P=0.002);感染HCV的人群较未感染HCV的人群其感染HIV风险是3.20倍(HR=3.20,95%CI=0.8811.61,P=0.045)结论:2010年6月2015年3月,新疆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新发感染率是3.44/100人年,低于国内西北部其他地区在2015年时的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新发感染率;地区、男性性伴数量、HCV感染、以及梅毒感染都是影响MSM人群HIV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首府乌鲁木齐市MSM人群感染HIV的风险高于其他地区,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流动大,经济繁荣。MSM群体倾向于藏匿在此地,大都市为MSM人群提供了更多认识同伴的平台以及进行高危性行为的场所,需对乌鲁木齐市MSM人群加强随访管理,及行为干预。在行为学方面需劝阻MSM人群减少性伴数量,提倡MSM人群有固定同伴,减少滥性行为。MSM人群中感染梅毒或HCV时需高度重视生理症状,警惕HIV的感染。

热孜万古丽·阿西木[7](2019)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以喀什地区某职业学校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新疆喀什地区某职业技术学校的256名学生和114名教师作为调研对象,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了该校中职生目前性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该学校的性健康教育严重缺失,虽然大多数教师认为应重视中职生的性健康教育,但缺乏来自校方的有效支持,使青春期的中职生严重缺乏正确的性健康知识。本文探究了某中职学校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年级、民族、家庭所在地和父母文化程度等7个因素是否对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知识存在影响。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性别、年龄、专业和年级等因素对中职生性健康知识的了解存在极显着性差异,即与女生相比,男生了解的性健康知识更多;14-16岁的学生与17-19岁的学生相比,前者比后者知道的更多;与学前教育专业和美术专业学生相比,舞蹈专业的学生性健康教育知识了解得较少;与其他的年级相比,2017级的学生性健康知识掌握普遍较好;与小学基础的2015级相比、2016级学生的性健康知识知道的较多,与初中基础的2018级相比、2019级的学生知道的性健康知识较多,与初中基础的学生相比、2019级高中生在性健康知识方面掌握得较少。而民族、家庭所在地和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对中职生性健康教育存在显着性差异,即与汉族学生相比,维吾尔族学生懂得较少;相对而言,城市的学生了解的比农村和县城的多;高中与中专以上学历的家长比其他学历的家长对学生的影响得更多,初中学历的家长影响得最少。在喀什某中职学校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在中职学校里应该如何开展性健康教育,并提出相应的性健康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教学策略,同时建议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探索—发现”、“指导—接受”、“自学—辅导”等模式分层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中职生理应掌握科学的性健康知识,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正确对待性心理、性困惑,了解性道德规范、性道德观念以及相关法律,减少和避免未婚先孕、人流和卖淫等现象的发生。本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性健康教育对策可为喀什地区中职学校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徐聪慧[8](2019)在《重庆市报告HIV/AIDS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而晚发现问题会导致HIV/AIDS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增加死亡风险、不利于疾病控制、提高医疗成本等一系列不良影响,成为防治艾滋病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庆市艾滋病疫情较为严重,了解当地艾滋病晚发现情况,探索影响晚发现相关因素,为促进主动检测,及早发现HIV/AIDS提供参考建议。目的:了解重庆市2012-2016年报告HIV/AIDS晚发现现状及影响因素;现场调查重庆市4个区(县)HIV/AIDS晚发现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重庆市HIV/AIDS晚发现的对策和建议。方法:1.收集2012-2016年重庆市报告HIV/AIDS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感染途径、样本来源、性病史等信息,采用趋势卡方、地理信息系统及单因素和分层分析的方式对晚发现情况进行描述和初步分析。2.对2016年重庆市报告且现住址在沙坪坝区、渝北区、江津区、合川区共4个区能随访到的所有HIV/AIDS开展现场调查,通过统一问卷的形式,收集调查对象HIV检测阳性、既往检测、医疗卫生服务、临床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及认知、行为学特征等信息,并采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影响主动检测和晚发现的因素。研究结果:1.2012-2016年,重庆市晚发现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χ趋势2=31.85,P<0.001),晚发现比例从43.11%(1649/3825)下降至38.15%(2695/7065)。各区晚发现情况不同,沙坪坝区、渝中区、江津区等地报告病例较多,疫情较为严重。男性、年龄≥50岁、已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术前检测、有性病史者艾滋病晚发现比例较高。2.1035例调查对象中,共349例晚发现病例,晚发现比例为33.72%。非主动检测(与主动检测相比,OR=1.52,95%CI:1.03~2.24)、既往未性病检查(与既往性病检查相比,OR=2.10,95%CI:1.17~3.78)、高危男男同性非商业性性行为(与无男男同性非商业性性行为相比,OR=1.65,95%CI:1.14~2.41)、样本来源为其他来源(与检测咨询相比,OR=0.28,95%CI:0.19~0.43)是HIV/AIDS晚发现的影响因素。3.调查1035例HIV/AIDS中,23.96%(248/1035)为主动寻求HIV检测。年龄小于50岁、较高家庭年人均收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既往有男性同性性行为、既往HIV检测、高艾滋病感染风险认知者主动检测比例高,分别是50岁及以上年龄组、家庭年人均收入小于15000元、医疗机构检测、低危异性性行为、既往无HIV检测、低感染认知者的2.61(95%CI:1.60~4.26)倍、2.01(95%CI:1.33~3.02)倍、13.48(95%CI:8.69~20.89)倍、2.62(95%CI:1.38~4.97)倍、3.50(95%CI:1.97~6.21)倍、1.60(95%CI:1.04~2.46)倍。结论及建议:2012-2016年重庆市HIV/AIDS晚发现比例总体上有所降低,但晚发现比例高于全国整体水平,HIV/AIDS检测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重庆市HIV/AIDS晚发现与主动检测情况、既往性病检查、男男同性非商业性性行为特征、样本来源等有关。建议重点加强主动检测的宣传,在性病门诊普遍开展HIV筛查,在其他门诊积极询问性病史,并对有性病史者提供HIV检测关服务,促进HIV/AIDS检测发现。

张启[9](2019)在《同性社交媒介使用对艾滋病知信行(KAP)的影响》文中指出微博、微信以及Facebook等社交媒介对很多人而言,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麦克卢汉时代的隐喻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现实,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社交媒介,媒介也正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同性恋群体而言,社交媒介的重要程度更是不言而喻,相比以前局限在酒吧、公园以及浴室等线下场所而言,网络的交往方式为这一群体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方面同性社交媒介在近年来如异军突起,隐匿性、及时性以及便利性的特点深刻地变革了同性恋群体的交往方式,“新媒体赋权”等话语不绝于耳;但是另一方面,同性社交媒介也被指责提高了使用者的艾滋病感染风险,并且国内外一些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相关研究也在建议应该在同性社交媒介上进行防艾信息干预,从而影响使用者的相关行为,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自2015年起,全国用户量最大的同性社交媒介“Blued”开始在其软件上进行艾滋信息干预,但是关于其传播效果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将从媒介效果的研究视角出发,以说服性效果理论和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依据,并且引入健康传播中对于艾滋病研究的KAP知信行经典理论模型来设计问卷、展开调研和实证分析,最终通过媒介接触和防艾信息接触两个维度,来探讨同性社交媒介使用对使用者在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影响。研究显示,Blued所进行的防艾信息干预有效地提升了使用者的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水平。即防艾信息接触者在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水平上要高于非接触者,并且防艾信息接触程度越高,使用者的艾滋病认知程度越高、相关性态度越积极,性行为也会更安全。但是研究也发现,在媒介接触层面,媒介接触不会对使用者的艾滋病认知产生显着性影响,但是会在态度和行为层面产生负面影响,即媒介接触程度越高,使用者的相关性态度越趋向于负面,发生危险性行为的水平也会越高。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发现受访者的艾滋病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并且在性行为过程中,使用“RUSH”和“0号胶囊”等新型毒品的情况比较普遍。在使用动机层面,部分使用动机对使用者的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显着性影响。其中,“认识朋友”动机能够正向影响使用的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获取防艾信息”动机能够正向影响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而“满足性需求”动机负向影响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此外,年龄、教育程度、伴侣数量等变量也会对艾滋病的知信行产生显着性影响。

张敏[10](2019)在《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及其知信行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了解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特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制定适合本市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性病防治宣传教育和有效综合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云南省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2018年版)》,采用概率抽样法和滚雪球法于2018年4月6月抽取大理市不同类型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共400名,进行匿名健康问卷调查,并按问卷编号抽取对应调查对象的血液样本进行HIV、HCV、TP抗体检测。结果1.本次调查女性性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1.59±10.10岁,C层的平均年龄为42.00±8.65岁,B层的平均年龄为28.88±7.49岁,A层的平均年龄为24.30±4.58岁;民族主要以汉族为主,占72.7%;婚姻状况以未婚者居多,占55.0%;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占62.3%;女性性工作者流动性较大,本地工作时间不满一年者占55.3%,工作不满一个月者占28.5%;户籍以省内为主,占67.8%,省外人员以四川、重庆、贵州等省份为主。2.本次调查女性性工作者中HIV阳性率为1.0%(4/400),HCV阳性率为1.5%(6/400),TP阳性率为2.5%(10/400),1例TP阳性合并丙肝阳性,HIV、HCV、TP阳性者均来自C层。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是女性性工作者感染TP的危险因素。3.本次调查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2.5%,梅毒知识知晓率为74.0%。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对部分艾滋病、梅毒相关知识尚存在一定的误解。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所在层次是此人群艾滋病、梅毒知识知晓率的影响因素。4.本次调查女性性工作者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97.5%,最近一个月内进行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为95.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知识知晓、最近一年做过HIV检测是促进女性性工作者提高安全套使用率的影响因素。结论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文化程度偏低、流动性大、未婚者所占比例高,存在HIV、HCV、TP阳性的女性从事商业性服务的情况且感染率较高,不同层次的女性性工作者对艾滋病、梅毒知识知晓情况有差异,并存在不安全性行为因素。建议今后应继续扩大对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抗体的检测覆盖面,均衡合理的分配干预资源,将提高艾滋病、性病掌握情况作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基础,坚决遏止HIV、HCV、TP阳性个体继续从事商业性服务。

二、不同职业女性性病预防知识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职业女性性病预防知识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与女性性工作者HIV暴露后预防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缘起及意义
    2 学术史回顾
        2.1 医学史研究
        2.2 近代医学观念研究
        2.3 近代医疗卫生社团、杂志研究
        2.4 关于《中华健康杂志》的研究
    3 资料使用情况
    4 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4.1 创新之处
        4.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华健康杂志》概况
    1.1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背景及缘起
        1.1.1 西医群体与近代医学知识的传播
        1.1.2 医学社团与专业医刊的发展
        1.1.3 中华医学会与《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办
    1.2 《中华健康杂志》的创刊与宗旨
    1.3 《中华健康杂志》的发行概况
        1.3.1 酝酿与发展:初创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1.3.2 责任与担当:沦陷时期的《中华健康杂志》
        1.3.3 复兴与坚持:战后的《中华健康杂志》
    1.4 《中华健康杂志》编撰群体介绍
        1.4.1 杂志主编群体介绍
        1.4.2 杂志作者群分析
    1.5 《中华健康杂志》的经费来源
    1.6 出版环境对杂志定价的影响
第二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营销策略与编辑特色
    2.1 杂志的营销与设计风格
        2.1.1 杂志的宣传营销手段
        2.1.2 封面的设计与变化
        2.1.3 杂志广告的刊登情况
    2.2 杂志传播的内容特征
        2.2.1 医学知识的通俗化传达
        2.2.2 医学内容的专业化保持
    2.3 杂志中的故事文本探析
        2.3.1 多样化的故事形态
        2.3.2 故事中作者的价值倾向
第三章 《中华健康杂志》的健康关怀
    3.1 聚焦热点:为社会“开药方”
        3.1.1 备受关注的传染病防治
        3.1.2 妇婴健康的着重强调
        3.1.3 工人疾病与社会保障
    3.2 立足实际:经济视域下的健康生活建构
        3.2.1 预防医学:社会生活中的经济考量
        3.2.2 困难条件下的营养问题
第四章 《中华健康杂志》中的“医患”表达
    4.1 文化的中介者:医师的塑造与表达
        4.1.1 “伪科学”的中医与“科学”的西医
        4.1.2 塑造“合格”的病人
        4.1.3 维护神圣的医护形象
    4.2 文化的接收者:杂志读者的反馈与建议
        4.2.1 《中华健康杂志》的读者特征
        4.2.2 读者栏里的社会镜像
    4.3 何为“健康”:医患群体共同的“健康”塑造
        4.3.1 医师的专业化建构
        4.3.2 病患的经验性传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云南省部分地区淋病患者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现场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内容及工具
    3.5 伦理学
    3.6 质量控制
    3.7 资料整理分析
    3.8 技术路线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建议
8 研究创新性
9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健康问卷调查表
    附录3: 个人深入访谈提纲(新发淋病患者)
综述 云南省淋病患者性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现况研究
    办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艾滋病疫情现况
        (二)老年人艾滋病现况
    二、研究目的
        (一)了解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构建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并评价其效果
    三、研究意义
        (一)降低老年艾滋病感染发生率,助力国家艾滋病防治计划实施
        (二)激发艾滋病防治活动积极性,增强防艾能力,促进老年健康
        (三)拓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理论,提升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效果
    四、研究伦理
    五、操作性定义
        (一)老年人
        (二)艾滋病
        (三)知-信-行
        (四)脆弱性
        (五)赋权增能
    六、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况
        (一)国外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
        (二)国内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
    二、知信行理论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况
        (一)知信行理论的内涵
        (二)国外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况
        (三)国内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况
    三、赋权增能理论的研究现况
        (一)起源与发展
        (二)概念与主要特征
        (三)国外赋权增能理论主要实践模式
        (四)国内赋权增能理论主要实践模式
第三部分 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来源
        (二)样本量计算
        (三)研究工具与指标
        (四)调查方法
        (五)统计学分析方法
        (六)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
        (二)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
        (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
        (五)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
        (六)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
    四、讨论
        (一)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和生活经历
        (二)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五)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
    五、小结
        (一)提高艾滋病知晓率与改善艾滋病态度势在必行
        (二)艾滋病防治行为转变实属当务之急
        (三)拓宽并完善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的获取途径是必然选择
第四部分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构建
        (一)理论依据
        (二)赋权增能实现过程
        (三)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理论模式
        (四)具体实施内容
    二、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结论
        (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待提高、歧视态度待转变
        (二)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行为是关键与难点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的获取和需求呈现多样化
    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结论
        (一)有助于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知-信-行水平,增强防艾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艾滋病防治活动积极性,促进老年健康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周期
        (二)偏倚
        (三)评价指标待完善
    二、研究展望
        (一)扩大研究规模,延长干预周期
        (二)减少偏倚
        (三)进一步拓展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视角下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行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重庆市部分地区异性性传播HIV/AIDS感染前后异性性行为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艾滋病流行情况
    1.2 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感染方式
    1.3 国内外关于异性性传播HIV/AIDS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现场
    2.2 研究对象的招募
        2.2.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2.2.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2.2.3 样本量确定和招募方法
    2.3 研究内容
        2.3.1 预调查
        2.3.2 正式调查
    2.4 相关定义
    2.5 资料收集、管理与分析
        2.5.1 资料收集
        2.5.2 数据管理
        2.5.3 数据分析
    2.6 技术路线
    2.7 质量控制
        2.7.1 课题设计阶段
        2.7.2 资料收集阶段
        2.7.3 资料分析阶段
    2.8 伦理学问题
3 结果
    3.1 定量研究
        3.1.1 感染途径复核
        3.1.2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1.3 感染来源
        3.1.3.1 感染方式
        3.1.3.2 性伴结识途径
        3.1.3.3 感染场所
        3.1.4 确诊后3个月随访
        3.1.5 配偶告知情况
        3.1.6 艾滋病治疗相关知识知晓
        3.1.7 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情况
        3.1.8 确诊前后3个月异性性行为变化
        3.1.9 艾滋病二代异性性传播风险
    3.2 定性研究
        3.2.1 访谈对象一般情况
        3.2.2 访谈对象不使用安全套的原因
        3.2.3 访谈对象心理接受程度
        3.2.4 访谈对象感染情况告知范围
        3.2.5 访谈对象抗病毒治疗情况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2 研究对象感染来源
    4.3 研究对象配偶告知
    4.4 研究对象治疗情况
        4.4.1 心理疏导
        4.4.2 药物治疗
    4.5 艾滋病二代异性性传播风险
    4.6 本研究的创新性
    4.7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异性性传播 HIV/AIDS 感染方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新疆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新发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3.1 队列随访设计
        3.2 资料收集
        3.3 实验室检测
        3.3.1 实验室的规定及检测物的管理
        3.3.2 实验室检测策略
        3.4 队列研究指标的计算
    4.质量控制
        4.1 调查员的选择与培训
        4.2 研究现场数据核查
        4.3 数据录入及管理
    5.统计分析方法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比较分析
    6.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7)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以喀什地区某职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性及性健康
        1.3.2 国外性教育研究现状
        1.3.3 我国性教育研究现状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3. 喀什地区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结果分析
    3.1 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3.1.1 问卷结构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1.2 学校性健康教育现状
        3.1.3 教师对开展性健康教育的认识现状
        3.1.4 学生接受性健康教育现状
    3.2 中职生对性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
        3.2.1 中职生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情况
        3.2.2 中职生对性病及艾滋病的了解情况
        3.2.3 中职生获取性健康知识的渠道
        3.2.4 中职生期望的性知识内容和方式
    3.3 中职生性心理现状
        3.3.1 中职生恋爱情况
        3.3.2 中职生对性冲动和自慰的态度
        3.3.3 中职生对性行为和未婚先孕的态度
        3.3.4 中职生对性安全知识的了解
    3.4 中职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困难
4. 不同因素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差异分析
    4.1 性别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差异
    4.2 年龄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差异
    4.3 民族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差异
    4.4 家庭所在地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差异
    4.5 父母文化程度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差异
    4.6 专业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差异
    4.7 年级在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的差异
5. 讨论、建议与教育对策
    5.1 关于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的讨论与思考
        5.1.1 中职生性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5.1.2 中职生性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差异分析
        5.1.3 与相关研究结果的比较
    5.2 学校教育为主的中职生性健康教育对策
        5.2.1 确立学校性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5.3 性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渗透
        5.3.1 在课堂教学中分层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内容
        5.3.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重庆市报告HIV/AIDS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技术路线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9)同性社交媒介使用对艾滋病知信行(KAP)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缘起
        一、一场争论引发的好奇
        二、数据背后的巧合
        三、前人研究带来的疑问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键概念界定
        一、同性社交媒介定义
        二、媒介使用概念
        三、KAP知信行概念
    第二节 同性恋社交媒介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同性恋研究现状
        二、同性恋交往方式的变迁梳理
        三、同性恋社交媒介使用研究梳理
    第三节 艾滋病KAP研究综述
        一、同性恋人群艾滋病研究现状
        二、艾滋病KAP的研究梳理
        三、社交媒介使用与艾滋病的研究梳理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理论基础及研究问题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二、研究问题与假设
    第二节 变量测量相关考察内容
        一、媒介使用
        二、认知、态度、行为
        三、使用动机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具体研究步骤
        三、研究方法
第四章 主要研究发现
    第一节 同性社交媒介使用基本情况
        一、样本构成分布情况
        二、媒介接触分布情况
        三、防艾信息接触分布情况
        四、使用动机基本情况
        五、艾滋病认知基本情况
        六、使用者性行为基本情况
    第二节 防艾信息接触者与非接触者的知信行对比分析
        一、防艾信息接触者与非接触者的艾滋病认知程度对比分析
        二、防艾信息接触者与非接触者的安全性态度水平对比分析
        三、防艾信息接触者与非接触者的安全性行为水平对比分析
    第三节 媒介接触与防艾信息接触对艾滋病知信行影响分析
        一、媒介接触与防艾信息接触对艾滋病认知水平的影响
        二、媒介接触与防艾信息接触对艾滋病性态度水平的影响
        三、媒介接触与防艾信息接触对艾滋病性行为水平的影响
    第四节 艾滋病认知一态度一行为影响分析
        一、艾滋病认知对艾滋病态度的影响分析
        二、艾滋病认知对艾滋病行为的影响分析
        三、艾滋病态度对艾滋病行为的影响分析
    第五节 使用动机对艾滋病知信行的影响
        一、不同使用动机对艾滋病认知程度的影响
        二、不同使用动机对艾滋态度水平的影响
        三、不同使用动机对艾滋病行为水平的影响
    第六节 其他变量对艾滋病知信行的影响
        一、年龄对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二、教育程度对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三、不同职业对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四、性伴侣数量对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分析
    第七节 研究假设整体汇报
    第八节 研究发现与结论
        一、同性社交媒介使用者的艾滋病认知程度较低
        二、同性社交媒介使用者毒品性行为情况较为普遍
        三、使用者在艾滋病问题上存在“知行分离”现象
        四、防艾信息接触者的艾滋病知信行水平要高于非接触者
        五、防艾信息接触程度越高,艾滋病认知、态度和行为越积极
        六、媒介接触程度越高,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更趋向于负面
        七、部分使用动机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影响显着
        八、艾滋病认知越高,态度越积极,行为也更安全
第五章 建议与不足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层面
        一、借鉴防艾“ABC”模式,校园教育从小抓起
        二、正视同性恋现象,完善相关法律
        三、打击Rush等新型毒品传播,发放免费检测试纸
    第二节 同性社交媒介层面
        一、继续投放防艾信息,增强传播力度
        二、提升传播渠道效度,利用短视频热度进行科普
        三、使用适度恐怖诉求进行传播,增强受众认知
    第三节 媒介使用者个人层面
        一、树立正确的交友观,提高防风险意识
        二、性行为中使用安全措施,定期进行检测
        三、合理使用软件,防止过度沉溺
    第四节 研究不足与反思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10)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及其知信行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女性性工作者
    2 性传播相关疾病
    3 立题依据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现场
    2 研究对象
    3 抽样方法
    4 调查问卷
    5 流行病学调查
    6 实验室检测
        6.1 HIV抗体检测
        6.2 HCV抗体检测
        6.3 TP抗体检测
    7 质量控制
        7.1 调查员培训
        7.2 调查问卷质量控制
        7.3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7.4 数据管理的质量控制
    8 数据分析
结果
    1 女性性工作者人口学特征
    2 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
        2.1 女性性工作者HIV感染现状
        2.2 女性性工作者HCV感染现状
        2.3 女性性工作者TP感染现状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 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3.1 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3.2 女性性工作者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4 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情况分析
讨论
    1 研究的可靠性和局限性
    2 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人口学特征分析
    3 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分析
    4 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梅毒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5 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安全套使用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不同职业女性性病预防知识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婚异性性行为男性与女性性工作者HIV暴露后预防使用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许泽册. 山东大学, 2020(02)
  • [2]《中华健康杂志》与民国医学知识的传播与建构(1939—1949)[D]. 徐霞. 河北大学, 2020(08)
  • [3]云南省部分地区淋病患者性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楠.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D]. 周海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重庆市部分地区异性性传播HIV/AIDS感染前后异性性行为特征分析[D]. 吴婧.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新疆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新发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艾克丹·塔西.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中职生性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 ——以喀什地区某职业学校为例[D]. 热孜万古丽·阿西木.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重庆市报告HIV/AIDS晚发现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 徐聪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9(10)
  • [9]同性社交媒介使用对艾滋病知信行(KAP)的影响[D]. 张启. 深圳大学, 2019(08)
  • [10]大理市女性性工作者HIV、HCV、TP感染现状及其知信行调查分析[D]. 张敏. 大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不同职业女性性病预防知识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