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倍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

麦倍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

一、麦白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1](2014)在《印楝内生放线菌抑菌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采自泰国的印楝叶片和果实为样品分离内生放线菌,获得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具有高效抑制活性的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采用一系列分类鉴定手段初步明确了YL-2菌株分类地位;继而对YL-2菌株进行液态发酵条件优化;以不同的分离纯化方法获取抑菌活性物质,结合多种检测手段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表征;通过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及测定防御酶活性试验来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对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开发利用和新型农药的创制奠定基础,也为内生拮抗放线菌在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提供新途径。采用平板稀释法从印楝叶片和果实中分离获得247株内生菌,其中内生真菌116株,内生放线菌93株。再对93株内生放线菌进行生物活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9株内生放线菌的拮抗效果较明显,其中以YL-2菌株抑菌能力最强,抑菌谱最广,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等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该菌株发酵液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的抑制率达82.65%。通过室内离体活性测定,YL-2菌株发酵液对稻瘟病的防效达85.41%,明显优于化学对照药剂25mg/L春雷霉素的58.70%防效。因此,选取YL-2菌株作为目的生防菌。对YL-2菌株进行形态和培养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试验结果表明,YL-2菌株16S rDNA全序列共有1423bp,与GenBank数据库中相关序列比对,YL-2菌株与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的同源性为99%,系统发育树中亲缘关系最近。但YL-2菌株在形态、培养特征和理化指标上与Streptomyces rochei有些许差异。因此,初步鉴定YL-2菌株为娄彻氏链霉菌的印楝变种(Yin lian S. rochei YL-2)。利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手段,对YL-2菌株发酵条件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是1%葡萄糖、1%黄豆粉、4%玉米粉、0.1%硫酸镁、0.3%酵母粉。最佳发酵培养条件是100mL装液量、200r/min、15%接种量、28℃培养7d。按此优化后的发酵条件进行生物活性测定,抑菌圈直径明显提高。通过溶媒萃取法和大孔吸附树脂法对YL-2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初步分离。试验结果表明,选择DA-201型大孔吸附树脂,75%乙醇为解析剂进行动态洗脱的分离效果最好,获得黄棕色粘稠状粗提物。以稻瘟病菌为靶标菌进行生物活性测定,该粗提物的抑菌圈直径达24.2mm。采用薄层层析和硅胶柱层析方法进行纯化,获得白色粉末状活性物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可知其纯度良好,在15.545min出峰。为能更好了解YL-2菌株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抑菌活性物质在室温和低温时热稳定性良好,85℃处理60min后抑菌活性物质失去活性。在pH值4.0~6.0的条件下性质比较稳定。属高度感光物质,应避光保存。室温环境储藏有效期3-6个月。利用UV、IR、MS和NMR等手段初步表征其结构,正离子模式-电喷雾离子化-质谱给出准分子离子峰[M+Na]+为619,推出分子量为596。结合核磁共振波谱,确定分子式为C34H4409。抑菌活性物质对稻瘟病菌作用机制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浓度为1.6g/L时,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率达92.2%。当浓度为0.8g/L时,对病原孢子萌发抑制率达97%。同时,经抑菌活性物质处理过的水稻叶片内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说明该抑菌活性物质诱导性较好,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程建坤[2](2010)在《瑞拉菌素产生菌GAO-1-GR-2发酵工艺优化及活性产物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提高瑞拉菌GAO-1-GR-2菌株的效价,对其发酵条件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为工业化生产作了准备。瑞拉菌GAO-1-GR-2菌株是以委内瑞拉链霉菌新变种RL-2 (Streptomyces venezuelaevar. Qinlingensis RL-2)为基础,以链霉菌广泛使用的整合型质粒pSET152和复制型pHZ1358为出发质粒,通过供体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ET12567 (pUZ8002)进行属间接合转移瑞拉菌素产生菌获得的高发酵效价的工程菌株。本实验对瑞拉菌GAO-1-GR-2的发酵条件进行了单因素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该菌株的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氮源以酵母粉和黄豆饼粉为宜;碳源以葡萄糖和饴糖最好,但考虑到发酵成本,应选用葡萄糖2%。发酵培养基应呈中性,以采用自然pH为宜,pH超过8,或小于7,则会抑制发酵产物活性;通气量为1:0.5最好,能降低20%耗氧量;摇床转速140r/min,培养温度30℃,发酵周期72h。抗生素发酵原粉效价能达到4000μg/m1。瑞拉菌GAO-1-GR-2活性产物粗提物有较广的抑菌谱,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水稻稻瘟、小麦赤霉、小麦根腐、烟草赤星等病原真菌及十字花科软腐等细菌抑制率较高,lmg·L-1药剂浓度的抑制率都在65%以上,这为广谱性生物农药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瑞拉菌素高产菌GAO-1-GR-2发酵液为基础,选用不同的粗提温度和5种不同的大孔吸附树脂提取瑞拉菌素高产菌GAO-1-GR-2抑菌活性物质,以稻瘟菌为指示菌,进行吸附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粗提温度为60℃GAO-1-GR-2抑菌活性物质活性最强且提取效率最高,HP-20对活性物质的吸附效果较好,并且获得了较优的吸附条件:上样液pH为6.0,最佳的吸附流速为2.OmL·mi-1,最佳的洗脱液为体积分数50%的甲醇、70%的乙醇和30%的丙酮,洗脱液最佳流速为1.5mL·min-1

王斌[3](2010)在《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研究》文中提出番茄灰霉病是保护地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经常可以造成大棚蔬菜特别是番茄的毁灭性危害,由于该病菌很容易产生抗药性,所以化学农药很难防治,而且造成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使该病害的3R更加突出。本研究旨在从陕西杨凌保护地番茄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强烈拮抗作用的放线菌,并对菌株进行鉴定、发酵条件优化,对其产生的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以期研究出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微生物农药新资源。本试验从采集的20个土样中共分离到2170余株放线菌,以番茄灰霉病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小麦全蚀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小麦根腐病菌、西瓜枯萎病菌等6种病菌为靶标菌经皿内十字交叉法进行初筛,初步筛选出具有一定拮抗作用的原始菌株13株,再通过复筛得到6株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其中WB532菌株具有良好的拮抗活性和稳定性,对其进行单孢分离并测定单孢拮抗效果,获得活性最强的单孢分离菌株WB532-7,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1.75%。最终确定WB532-7为最优菌株。参照链霉菌分类鉴定相关文献,对采用不同培养基培养WB532-7菌株,观察菌落培养特征、菌体形态学特征以及生理生化特征,WB532-7菌落淡紫色至灰色,孢子丝螺旋形,孢子椭圆形,菌株明胶液化,牛奶先凝固后胨化,纤维素不生长等,根据上述特征初步鉴定WB532-7菌株属于链霉菌属的淡紫灰色类群(S . Lavendulae)。通过对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实验,优化后培养基配方组成为黄豆粉2%,葡萄糖1%,淀粉1.5%,碳酸钙0.25%,磷酸氢二钾0.05%,并发现在初始发酵培养基pH8.0,发酵温度30℃,摇瓶转速150 r/min的条件下发酵72h,菌株WB532-7的菌体代谢最旺盛,抑菌效果最好。本研究对WB532-7菌株的抑菌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WB532-7菌株能强烈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显微观察到被WB532-7抑制的病原真菌菌丝大部分扭曲、肿大、畸形,分枝增多,原生质外溢,出现膨大的泡囊;用WB532-7发酵液处理后,病原真菌的孢子萌发率低,芽管或孢子畸形,发酵液50x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41%。盆栽生测实验结果表明,WB532-7发酵液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分别可达83.87%和79.58%;并对番茄植株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与对照相比株高增幅达29.65%,促生效果均保持20%以上。大棚田间试验结果显示WB532-7发酵液50x稀释液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5.16%,其效果低于50%速克灵WP1500x倍液的防效69.04%而优于对照药剂4%农抗-120水剂300x液的防效59.55%,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杨尉[4](2010)在《多杀菌素发酵动力学及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绿色高效广谱微生物杀虫剂多杀菌素是由放线菌-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经有氧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为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磷翅目(Lepidoptera)、双翅目(D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缨翅目(Thysanoptera)等多种害虫均有毒杀作用,具有杀虫谱广、毒力高、低残留、非靶标毒性低以及对环境友好等特点。发酵动力学研究是实现发酵过程优化、放大及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的前提条件。本研究首先利用二苯胺与DNA的特异显色反应间接测定菌体量,分析了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SP06081在20 L发酵罐中的分批发酵代谢规律,并提出了菌体生长、产物生成和限制性底物(葡萄糖)消耗动力学模型。基于MATLAB 7.0数值分析软件,比较了基于改进的Logistic方程的非结构模型与菌丝形态学结构动力学模型模拟分批发酵过程的优劣,采用数值积分与Nelder-Mead单纯形法拟合得到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二苯胺显色法可有效地排除培养基中固形物的干扰,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菌体量,平均相对误差为7.4%;相比于形态学结构动力学模型,基于改进的Logistic方程的非结构动力学模型能更加准确的模拟多杀菌素分批发酵过程,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符合程度较好,菌体生长、产物形成、底物消耗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5.02%、7.37%、3.49%。多杀菌素的合成属于部分生长偶联型,该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为发酵过程优化、放大及计算机控制奠定了基础。以提高多杀菌素产量及生产强度为目标,研究了刺糖多孢菌发酵罐发酵过程中控制温度为28℃-32℃情况下多杀菌素的发酵动力学特性,并详细讨论了不同温度下细胞代谢规律及温度对细胞比生长速率以及多杀菌素生成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发酵生产多杀菌素的分阶段温度控制策略。在较高温度下有利于菌体快速生长,比生长速率较大,延滞期缩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也明显增加;而较低温度下更有利于多杀菌素的合成和积累,28℃时产量达到408 mg/L,比30℃、32℃条件下分别高出20%和165%。通过对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进行分段控制,前期设定较高温度缩短延滞期,促进菌体快速生长,中后期降低温度,以减缓菌体的代谢强度、促进多杀菌素的合成、延长产素期,最终多杀菌素产量虽稍高于32℃,达到185 mg/L,但生产率仅为0.77 mg/L·h而无明显提高,该阶段控温策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为建立刺糖多孢菌发酵液中多杀菌素的提取工艺方法,基于萃取-反萃取技术,分析了不同的溶剂、时间、温度和pH等影响因素下的浸提、萃取、反萃取及结晶效果,确定了萃取、反萃取过程的平衡时间、最佳温度、pH以及结晶条件,得到了多杀菌素提取工艺条件:等体积加入甲醇浸提发酵液4 h,浓缩挥去甲醇,以乙酸乙酯作为溶媒,在O/W=1,30℃,初始pH=7.5左右条件下萃取5 min,萃取相等体积加入0.2 mol/L(pH=2.03)的酒石酸溶液于20℃C条件下进行反萃取1 min,然后调节反萃取相pH=9.0使多杀菌素结晶析出。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小试,多杀菌素提取总收率为71%,纯度达到613%,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在提取过程中发现,pH(酸度)、温度均显着地影响萃取及反萃取的效率,而提取总收率有所偏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单级反萃取的收率不高,需作进一步研究以对其进行改进。

储成亮[5](2011)在《前体对麦白霉素合成组分的影响以及代谢机理的研究》文中指出紫外—氯化锂复合诱变对菌株进行了处理,并结合琼脂块培养筛选方法,筛选到菌株N-20s-6、N-20s-13、N-20s-20,效价分别为2461、2085、2127U/mg,最高提高了50.1%。研究了丙酸钠,甲硫氨酸,丙氨酸,缬氨酸,γ-氨基丁酸,丝氨酸,乙酸钠等对效价和产物组分的影响,甲硫氨酸对产物合成最有效,添加0.06%的甲硫氨酸使生物效价提高了61.9%,丝氨酸和γ-氨基丁酸使效价最大提高了23.2%和18%;乙酸钠和丙酸钠也使效价最大提高了31.8%和35.3%%。添加0.08%的甲硫氨酸,麦迪霉素A1提高了135%。培养基中大量的丙酰基前体是提高麦迪霉素A1合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接种前向培养基中加入0.2%的酰基物质使麦迪霉素A1提高了55%,柱晶白霉素A6以及杂质麦迪霉素D和柱晶白霉素A8分别降低了29%,78%和86%。推测出麦迪霉素合成过程中,最后两步分别为大环C3位和碳霉糖上的酰化,其中麦迪霉素D是合成麦迪霉素A1的关键中间产物,同时也证明了在麦迪霉素发酵过程中,丙酰前体是决定组分的关键因素之一丙酸钠是一种较廉价的物质,培养基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丙酸钠能够提高产物中麦迪霉素A1的含量,0.06%的丙酸盐对产物的合成最有利。接种前加入一定浓度的丙酸盐不但有利于麦迪霉素A1的合成,柱晶白霉素A6的合成却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是12小时加入丙酸盐时,产物中各种组分的合成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12小时后添加丙酸盐时,各种组分又相继恢复。丙酸盐的最佳作用时机可能与培养基中菌体的生长状态有一定的关系。菌浓为26.5%时,加入丙酸盐的作用效果最好。12小时加入丙酸盐时,菌体的生长停滞,出现明显的二次生长现象,6小时后,菌体开始缓慢生长,54小时左右达到稳定期,比对照晚了近24小时,达到稳定期的菌浓也要高出很多。12小时加入一定的丙酸盐使得生长代谢流大大增加,而产物合成代谢通量降低,终产物中各种组分合成受到一定的抑制。

何亮[6](2009)在《生米卡链霉菌基因组重排育种》文中认为为了提高生米卡链霉菌(Streptomyces mycarofaciens)产生的抗生素麦白霉素(Meleumycin)和麦迪霉素(Midecamycin)的产量及有效组分A1含量,本文采用基因组重排技术进行育种实验,从而获得高产高A1组分融合菌株。本文是以两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生米卡链霉菌作为亲本进行基因组重排育种。首先通过对Streptomyces mycarofaciens var.109S自然选育、初筛、复筛得到一株稳定出发菌株B15,效价1900μg/ml左右。B15经紫外线、亚硝基胍组合诱变处理,筛选前体X-1抗性突变株,得到高产变株B64-5,生产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33%,A1组分提高16%。连续传4代生产能力基本不变,较稳定;对高产变株B64-5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确定发酵周期为52 h,发酵最佳补加前体X-1时间为0 h,最佳补加剂量为0.3mg/ml。将变株B64-5涂布在10μg/ml安普霉素抗性平板和6mg/ml前体X-1抗性平板上生长,结果表明变株B64-5抗前体X-1,对安普霉素敏感,即X-1rAms。确定变株B64-5(X-1rAms)作为基因组重排育种的亲本甲。将本实验室保存的含双拷贝mdmB基因的生米卡链霉菌重组菌287-53划线于10μg/ml安普霉素抗性平板和6mg/ml前体X-1抗性平板上,挑选对安普霉素抗性,对前体X-1敏感的菌株,即X-1sAmr。选择其中1株编号为12-2(9)(X-1sAmr)作为基因组重排育种的亲本乙。以亲本甲B64-5(X-1rAms)和亲本乙12-2(9)(X-1sAmr)为融合亲本菌株,进行了三轮基因组重排育种,最终获得产量分别提高54%,55%,44%,48%的高产融合菌株GS3-38,GS3-45,GS3-57,GS3-60。

余辉[7](2009)在《阿糖腺苷的研究 ——发酵、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单磷酸阿糖腺苷合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阿糖腺苷属于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临床上已广泛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本研究通过微生物发酵法制得阿糖腺苷,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发酵工艺。优化后的工艺为:半乳糖4.0%,黄豆粉5.0%,玉米浆粉1.0%,硫酸铵0.2%,硝酸钠0.5%,碳酸钙0.25%,种龄36h,接种量5%,装液量40mL/500mL,转速为220rmp·min-1,32℃发酵120h。阿糖腺苷的效价从原来的500μg·mL-1提高到现在的2082μg·mL-1,提高了近4倍。本研究同时还建立了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发酵液中阿糖腺苷及其有关物质,采用柱层析法对发酵产物中的阿糖腺苷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UV、IR、LC-MS和NMR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直接以阿糖腺苷为原料,对其进行磷酸化,通过精制纯化,得到水溶性更大的单磷酸阿糖腺苷,并采用HPLC、UV、IR、LC-MS和NMR等对其结构进行鉴定。

原居林[8](2008)在《一株抗菌海洋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辽宁、山东、浙江、福建、广西等地采集的海泥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的放线菌为供试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编号ST78-3-3)、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f.instestinalis,编号XP91-4-1)、鳗弧菌(Vibrioanguillarum,编号E-3-11)、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da)、哈维弧菌(Vibrioharvey)、大肠杆菌(Eschenchia coli)和金黄葡萄球菌(Staphlococcus aureus)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平板孔阱扩散法,筛选出一株具有抗菌谱广、活性较强的放线菌FA-F-5。通过多相分类法鉴定、水产动物疾病治疗试验、对鲫鱼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FA-F-5发酵条件优化试验、抗菌活性物质稳定性试验以及对抗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 FA-F-5的分离鉴定:通过对FA-F-5的16S rDNA序列测定,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16S rDNA序列进行比对,其同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的相似率达到99.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进化距离相隔较近;结合放线菌FA-F-5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将其确定为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2 FA-F-5发酵液生物治疗试验:以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健康鲫鱼,投喂含有抗菌活性物质的药饵,当饲料中抗菌物质用量达到370μg/kg·d时,鲫鱼没有发病,解剖内脏器官划平板无嗜水气单胞菌,证明该活性物质在生物体内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分别以最佳治愈剂量的5倍量和10倍量饲喂鲫鱼,其内脏和体表未表现任何毒理现象,说明该活性物质对鲫鱼无急性毒性。3 FA-F-5发酵液对鲫鱼免疫功能影响试验:FA-F-5发酵液经浓缩制饵投喂鲫鱼,连续投喂14d,分别于0d,7d,14d检测鲫鱼吞噬细胞杀菌活性和血清凝集抗体效价,以研究该抗菌活性成分对鲫鱼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吞噬细胞杀菌活性和血清凝集抗体效价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证明该抗菌活性成分能增强鲫鱼的免疫功能。4 FA-F-5发酵优化试验:应用正交试验对海洋放线菌FA-F-5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麦芽糖15g/L、黄豆粉25g/L、CaCO3 1g/L、KH2PO40.5g/L、MgSO4·7H2O 0.5g/L、海盐10 g/L,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初始pH 7、发酵温度为25℃、种子液菌龄为48 h、接种量为125 mL/L、装样量为100 mL/L、发酵时间为96h。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液抗菌活性相对于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效价分别为为2815IU/mL和61.43 mg/L。5 FA-F-5抗菌活性成分稳定试验:分别对发酵液进行不同温度、pH、光照强度、储存时间等处理,测定处理前后发酵液的抗菌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证实在处理前后发酵液中的抗菌活性成分的抑菌圈直径未发生变化,说明其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光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6抗菌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纯化:FA-F-5发酵液经离心浓缩、732型树脂吸附、聚酰胺柱层析、醇沉,获得抗生素粗品。经碘化铋钾薄层显色试验证明该抗生素粗品属于氨基环醇类抗生素。本试验获得的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对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海洋放线菌FA-F-5分类地位、发酵液生物有效性、发酵条件优化及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纯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为开发水产专用的放线菌生物渔药提供基础资料。

李晶[9](2008)在《烟草赤星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发酵及活性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从秦岭太白山区不同类型的土壤中采集土样20个,并从中分离到了251株放线菌,经室内平板对峙拮抗作用测定,得到对烟草赤星病菌有不同程度拮抗作用的放线菌51株,其中抑菌圈直径超过13mm的有12株。测定这12株的抗菌谱,通过皿内平板初筛、液体发酵复筛和单孢分离,得到了一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拮抗性较好且遗传稳定的新菌株LJ198-7。本文对拮抗菌LJ198-7产生抗菌物质的发酵培养基、发酵温度、初始pH及通气量等因子进行了初筛,并对其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表明LJ198-7菌株的适宜发酵培养基是:黄豆饼粉2%,葡萄糖1%,淀粉1.5%,碳酸钙0.25%,磷酸氢二钾0.05%。其适宜的摇瓶发酵条件是:初始pH值8.0、发酵温度30-34℃、摇床转速150r/min、发酵时间72h。培养基成分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氮源是影响发酵液对赤星病菌抑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发酵条件中培养时间是影响发酵液对赤星病菌抑菌活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初始pH值,培养温度和摇床转速。对LJ198-7活性产物粗提物的抑菌谱测定,发现该菌株有对十几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尤其对水稻稻瘟、玉米大斑、小麦根腐、黄瓜枯萎、番茄灰霉等病原真菌及十字花科软腐等细菌抑制率较高,1mg/l药剂浓度的抑制率都在45%以上,为该抗生素的应用领域提供了依据。通过对LJ198-7的活性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一个新的单组分化合物,其理化特性及结构初步分析结果为:此化合物紫外最大吸收波长为316nm;易溶于水、乙醇、甲醇等低级醇,几乎不溶于丙酮、乙醚、乙酸乙脂、乙酸丁脂、苯、三氯甲烷;熔点241-244℃;分子量为314;比旋光度:|α|D=<sub>-32°,用正丁醇:冰乙酸:水=4:1:1的条件下进行硅胶薄层层析,其Rf=0.40;与双缩脲试剂、品红和三氯化铁试剂反应为阴性,邻苯二甲酸-苯胺、茚三酮反应呈阳性,推知此新化合物为氨基糖苷类化合物,结合波谱分析结果将该化合物命名为1-(3-呋喃基-4-酰基)-2-N-氨基脒基葡萄苷,这是在氨基糖苷类化合物中发现的一种新抑菌活性物质,从而为新的氨基糖苷类农用抗生素的研发打下了良好基础。对LJ198-7的活性产物拮抗机理的初步研究表明: LJ198-7活性产物能强烈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引起病原菌菌丝扭曲或膨大、分枝增多、分枝顶端细胞壁破裂、原生质外溢,产生溶菌作用;分生孢子数减少,孢子萌发率降低、芽管畸形;温室条件下,LJ198-7活性产物不仅能烟草赤星病菌菌丝入侵,对烟草赤星有预防作用,而且对已侵入的菌丝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顾忠旗[10](2007)在《一株抗菌海洋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以从浙江、辽宁、福建、山东、广西、海南、青海、陕西8个省份采集的海泥样品或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的放线菌为供试菌,以大肠杆菌(Eschen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 f.instestinalis)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平板孔阱法,筛选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并采用经典分类法对其进行初步分类;选取一株抗菌作用强的海洋放线菌进行多相分类鉴定研究;通过该菌株发酵液水产动物疾病治疗试验,确定其生物有效性;对其产生抗菌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基和最佳培养条件进行研究;并对该菌所产抗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进行了初步探索。得到如下结论:1供试放线菌中,具有抑菌活性的海洋放线菌占分离的海洋放线菌的的比例最大,为41.6%,高原放线菌和陆地放线菌占各自的比例分别为24.7%和22.1%。2通过初筛和复筛得到抗菌效果好的海洋放线菌4株,高原放线菌3株,陆生放线菌2株,采用经典分类法确定9株放线菌均属于链霉菌属。3通过测定海洋放线菌株DL2-F-5的16S rDNA序列,并同GenBank数据库中的16S rDNA序列进行比对,其同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的相似率达到99.6%,通过建立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进化距离相隔较近,结合放线菌DL2-F-5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将其暂归为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fradiae)。4通过海洋放线菌株DL2-F-5发酵液的生物试验确定其活性物质在生物体内仍然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当发酵液的抗菌物质用量达到2400μg/kg·d时,其对鱼嗜水气单胞菌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发酵液对生物无急性毒性。5应用正交试验对海洋放线菌DL2-F-5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5%,牛肉膏2%,NaCl 1.5%,MgSO4·7H2O0.05%,K2HPO4 0.05%,CaCO3 0.1%。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3℃,初始pH 6.0,接种量10%,菌龄48 h。当发酵时间为96 h时,发酵液抗菌活性最强,相对于庆大霉素的效价为1569.39μg/mL。6通过海洋放线菌DL2-F-5发酵液中抗菌活性成分的稳定性试验确定该活性成分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光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7海洋放线菌DL2-F-5发酵液经732型树脂提取活性物质,聚酰胺柱层析获得含抗菌活性成分的洗脱液,经浓缩后醇沉,获得抗生素粗品。经碘化铋钾薄层显色表明抗生素粗品中有含氮化合物,故可推知该抗生素粗品中可能含有氨基糖甙糖类抗生素。本试验获得的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对于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海洋放线菌DL2-F-5分类地位、发酵液生物有效性、发酵条件优化及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纯化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该菌后续的开发应用和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二、麦白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麦白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印楝内生放线菌抑菌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植物内生放线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 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2 植物内生放线菌研究进展
    3 植物内生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4 印楝应用现状研究进展
    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设计思路
第二章 印楝内生拮抗放线菌筛选及YL-2菌株分类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植物样品的采集
        1.2.2 植物内生菌的分离与纯化
        1.2.3 内生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1.2.4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的抗菌谱测定
        1.2.5 室内防治效果的测定
        1.2.6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1.2.7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的培养特征
        1.2.8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1.2.9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印楝样品预处理结果
        2.2 分离培养基种类选择结果
        2.3 印楝内生菌分离纯化结果
        2.4 内生拮抗放线菌初筛结果
        2.5 内生拮抗放线菌复筛结果
        2.6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抗菌谱测定结果
        2.7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对稻瘟病防治效果
        2.8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形态学观察结果
        2.9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培养特征结果
        2.10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
        2.11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
    3 小结
第三章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液态发酵条件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发酵液的预处理
        1.2.2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的摇瓶培养条件
        1.2.3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发酵培养基成分的筛选
        1.2.4 单因子对YL-2菌株产抑菌活性物质的影响
        1.2.5 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
        1.2.6 优化发酵培养条件
        1.2.7 优化发酵条件后的生物活性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酵培养基中不同碳源筛选结果
        2.2 发酵培养基中不同氮源筛选结果
        2.3 优化发酵培养基配方正交试验结果
        2.4 优化发酵培养条件正交试验结果
        2.5 优化发酵条件后的生物活性检测
    3 小结
第四章 抑菌活性物质分离与纯化及结构鉴定
    第一节 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发酵液的预处理
        1.2.2 溶媒萃取分离抑菌活性物质
        1.2.3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抑菌活性物质
        1.2.4 抑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溶媒萃取剂筛选结果
        2.2 大孔树脂型号选择结果
        2.3 解析剂选择结果
        2.4 动态解析剂浓度选择结果
        2.5 动态洗脱流速选择结果
        2.6 抑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抑菌活性物质的纯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抑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制备
        1.2.2 抑菌活性物质粗提取物的薄层层析检测
        1.2.3 抑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硅胶柱层析
        1.2.4 二次硅胶柱层析
        1.2.5 抑菌活性物质的纯度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薄层层析检测结果
        2.2 一级硅胶柱层析纯化结果
        2.3 二级硅胶柱层析纯化结果
        2.4 抑菌活性物质高效液相检测结果
        3 小结
    第三节 抑菌活性物质的性质与结构初步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抑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测试
        1.2.2 抑菌活性物质的酸碱稳定性测试
        1.2.3 抑菌活性物质的光稳定性测试
        1.2.4 抑菌活性物质的储藏稳定性测试
        1.2.5 抑菌活性物质的结构初步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对抑菌活性物质影响结果
        2.2 pH值对抑菌活性物质影响结果
        2.3 光照对抑菌活性物质影响结果
        2.4 储藏时间对抑菌活性物质影响结果
        2.5 抑菌活性物质结构初步鉴定结果
        3 小结
第五章 抑菌活性物质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水稻的种植
        1.2.2 试材的预处理
        1.2.3 水稻叶片中粗酶液的制备
        1.2.4 抑菌活性物质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1.2.5 抑菌活性物质对稻瘟病病原孢子萌发的影响
        1.2.6 抑菌活性物质对水稻叶片内多酚氧化酶的影响
        1.2.7 抑菌活性物质对水稻叶片内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1.2.8 抑菌活性物质对水稻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影响
        1.2.9 抑菌活性物质对水稻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1.2.10 抑菌活性物质对水稻叶片内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2 结果与分析
        2.1 抑菌活性物质影响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结果
        2.2 抑菌活性物质影响稻瘟病病原孢子萌发结果
        2.3 抑菌活性物质影响水稻叶片内PPO结果
        2.4 抑菌活性物质影响水稻叶片内POD结果
        2.5 抑菌活性物质影响水稻叶片内PAL结果
        2.6 抑菌活性物质影响水稻叶片内SOD结果
        2.7 抑菌活性物质影响水稻叶片内CAT结果
    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1 印楝内生拮抗放线菌筛选及YL-2菌株分类鉴定
    2 内生拮抗放线菌YL-2菌株液态发酵条件优化
    3 抑菌活性物质分离与纯化及结构鉴定
    4 抑菌活性物质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论文图表统计

(2)瑞拉菌素产生菌GAO-1-GR-2发酵工艺优化及活性产物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生物农药的研究及应用
        1.1.1 生物农药简介
        1.1.2 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及应用
        1.1.3 动物源农药的研究及应用
        1.1.4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及应用
    1.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及其产生菌
        1.2.1 农用抗生素的发展历程
        1.2.2 农用抗生素的产生菌
    1.3 微生物发酵过程
        1.3.1 抗生素发酵有关的参数
        1.3.2 发酵过程的代谢变化
    1.4 抗生素的分离提取
        1.4.1 发酵液的预处理
        1.4.2 抗生素的提取
        1.4.3 抗生素的精制
    1.5 抗生素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探讨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供试病原菌
    2.2 瑞拉菌GAO-1-GR-2发酵条件优化
        2.2.1 摇瓶试验
        2.2.2 发酵培养基中无机氮源试验
        2.2.3 葡萄糖代用品试验
        2.2.4 初始pH的影响
        2.2.5 通气量试验
        2.2.6 恒温摇床转速对目的菌生长的影响
        2.2.7 温度对GAO-1-GR-2菌生长的影响
    2.3 高产菌株GAO-1-GR-2活性物质的提取
        2.3.1 发酵液的预处理
        2.3.2 有机溶剂溶媒萃取法提取GAO-1-GR-2菌株活性成分
        2.3.3 大孔吸附树脂在GAO-1-GR-2菌株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2.4 活性产物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5 抗生素效价的生物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发酵条件的优化
        3.1.1 有机氮源的确定
        3.1.2 发酵培养基中无机氮源试验
        3.1.3 葡萄糖代用品试验
        3.1.4 初始pH的影响
        3.1.5 通氧气量试验
        3.1.6 转速对目的菌生长的影响
        3.1.7 温度对GAO-1-GR-2菌生长的影响
    3.2 高产菌株GAO-1-GR-2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结果
        3.2.1 有机溶剂溶媒萃取法提取GAO-1-GR-2菌株活性成分的结果
    3.3 大孔吸附树脂在GAO-1-GR-2菌株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3.3.1 不同浓缩温度对活性物质的影响
        3.3.2 吸附树脂的选择
        3.3.3 不同pH对HP-20树脂吸附的影响
        3.3.4 洗脱液筛选结果
        3.3.5 不同浓度稀释液对HP-20树脂吸附的影响
        3.3.6 吸附流速的筛选结果
        3.3.7 洗脱液流速对解吸的影响
        3.3.8 GAO-1-GR-2抗真菌活性产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3.3.9 抗生素效价的生物测定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瑞拉菌GAO-1-GR-2发酵条件的优化
        4.1.2 瑞拉菌GAO-1-GR-2发酵液活性物质的提取
    4.2 讨论
        4.2.1 瑞拉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4.2.2 关于活性物质提纯方案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3)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危害和防治及病原物生物学特征
        1.1.1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为害症状
        1.1.2 番茄灰霉病病原的生物学特征
        1.1.3 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流行特点
        1.1.4 番茄灰霉病的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研究
    1.2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1.2.1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关键内容与扩展
        1.2.2 植物生防微生物的来源和生境分布
        1.2.3 生防放线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1.2.4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发展前景
    1.3 生物农药概述
        1.3.1 生物农药的定义、分类及特点
        1.3.2 微生物源农药的相关研究及发展
        1.3.3 植物源农药的相关研究及发展
        1.3.4 动物源农药的相关研究及发展
        1.3.5 生物农药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1.4 拮抗放线菌的研究应用
        1.4.1 放线菌的生境分布
        1.4.2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1.4.3 土壤放线菌类群分类和鉴定的经典方法
        1.4.4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开发前景
    1.5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应用
        1.5.1 农用抗生素的研发技术
        1.5.2 国内农用抗生素的研发历程
        1.5.3 国内外农用抗生素研究和发展的比较
        1.5.4 农用抗生素研究和应用存在问题及展望
    1.6 论文的设计思路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土样的采集
        2.1.2 供试病原菌
        2.1.3 试验所用培养基种类及配方
        2.1.4 仪器设备
        2.1.5 试剂
    2.2 方法
        2.2.1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培养、纯化
        2.2.2 抑制剂在放线菌分离中的应用
        2.2.3 拮抗放线菌的室内筛选试验
        2.2.4 拮抗菌株单孢化培养及单孢筛选
        2.2.5 目标放线菌菌株的初步鉴定
        2.2.6 目标放线菌菌株发酵条件优化
        2.2.7 目标放线菌菌株抑菌防病机理初探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壤放线菌分离
        3.1.1 土壤放线菌分离的影响因素
        3.1.2 不同抑制剂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效果的比较
        3.1.3 重铬酸钾对主要放线菌类群的影响
    3.2 土壤放线菌拮抗活性菌株的筛选结果
        3.2.1 初筛的土壤放线菌菌株结果
        3.2.2 拮抗放线菌的复筛结果
    3.3 拮抗放线菌单孢筛选结果
    3.4 拮抗放线菌菌株的初步鉴定
        3.4.1 拮抗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3.4.2 WB532-7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和利用不同类型碳源的能力
        3.4.3 WB532-7 菌株的分类鉴定结果
    3.5 WB532-7 菌株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3.5.1 WB532-7 菌株发酵营养条件的优化
        3.5.2 WB532-7 菌株发酵控制条件的优化
        3.5.3 WB532-7 菌株液体发酵中菌体丰富程度与抑菌活性物质合成关系的推断
    3.6 WB532-7 菌株的抑菌防病机理初探
        3.6.1 WB532-7 菌株对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
        3.6.2 WB532-7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灰霉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3.6.3 WB532-7 菌株发酵液对番茄灰霉菌菌丝团的影响
        3.6.4 WB532-7 菌株防效的盆栽生物测试和田间试验结果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讨论
    5.1 土壤放线菌筛选中杂菌抑制方法的讨论
    5.2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5.3 单孢分离的应用
    5.4 放线菌发酵条件优化的作用
    5.5 放线菌作用机理的讨论
    5.6 微生物农药防效的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多杀菌素发酵动力学及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多杀菌素的研究进展
        1.1 多杀菌素组分及分子结构
        1.2 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及其基因簇
        1.3 多杀菌素的理化性质
        1.4 多杀菌素的杀虫作用机制
        1.5 多杀菌素的杀虫活性
        1.6 多杀菌素的降解
        1.7 多杀菌素非靶标毒性及选择性
        1.8 多杀菌素产生菌-刺糖多孢菌的生理特性
        1.9 多杀菌素优良生产菌株的选育
        1.10 多杀菌素的发酵工艺
        1.11 多杀菌素的提取与纯化
        1.12 多杀菌素的分析检测方法
    2 微生物发酵动力学
        2.1 发酵动力学研究内容及其应用
        2.2 发酵动力学分类
        2.3 发酵动力学数学模型
    3 抗生素的分离提取工艺
        3.1 发酵液预处理
        3.2 沉淀法
        3.3 萃取法
        3.4 离子交换法
        3.5 吸附法
        3.6 纯化与精制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和试剂
        1.3 多杀菌素标准品
        1.4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多杀菌素含量测定
        2.2 培养方法
        2.3 纯干菌体的制备
        2.4 菌体量标准曲线制定
        2.5 发酵液样品菌体量测定
        2.6 葡萄糖含量测定
        2.7 无机磷的测定
        2.8 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
        2.9 生物量测定
        2.10 发酵液预处理方法
        2.11 多杀菌素快速提取方法
        2.12 萃取-反萃取提取基本流程
        2.13 多杀菌素发酵液浸提
        2.14 浸提液浓缩
        2.15 溶剂萃取
        2.16 反萃取
        2.17 转碱结晶
结果与分析
    1 多杀菌素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
        1.1 二苯胺显色法测定菌体量
        1.2 还原糖测定
        1.3 无机磷测定
        1.4 多杀菌素分批发酵过程代谢分析
        1.5 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1.6 动力学模型参数求解
        1.7 温度对多杀菌素分批发酵的影响
        1.8 多杀菌素分批发酵的变温控制
    2 多杀菌素萃取-反萃取提取工艺
        2.1 多杀菌素快速提取方法尝试
        2.2 多杀菌素发酵液浸提处理
        2.3 萃取溶剂的选择
        2.4 乙酸乙酯萃取平衡时间的确定
        2.5 pH和温度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2.6 反萃取平衡时间的确定
        2.7 酸水浓度、温度对反萃取分配系数K的影响
        2.8 转碱结晶pH值的确定
        2.9 多杀菌素提取工艺小试及结晶粗品HPLC检测
结论与讨论
    1 生物量间接测定方法
    2 多杀菌素分批发酵过程及动力学模型
    3 温度对多杀菌素分批发酵的影响
    4 多杀菌素萃取-反萃取提取工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
本研究课题感谢以下基金项目的资助
致谢

(5)前体对麦白霉素合成组分的影响以及代谢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麦白霉素概述
        1.1.1 麦白霉素的结构
        1.1.2 麦白霉素的应用
    1.2 麦白霉素生物合成及残基功能
        1.2.1 内酯骨架的合成
        1.2.2 糖残基
    1.3 麦迪霉素A_1和柱晶白霉素A_6抗菌活性的比较
    1.4 麦白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
    1.5 生物合成的调节和控制
        1.5.1 碳源
        1.5.2 氮源
        1.5.3 磷酸盐调节
        1.5.4 前体
        1.5.5 金属离子对发酵的影响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细胞培养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2.3.2 杯碟法测定麦白霉素生物效价
        2.3.3 麦白霉素化学效价的测定
第3章 高产菌株的选育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出发菌株的活化
        3.3.2 自然分离
    3.4 紫外-氯化锂诱变结果
        3.4.1 紫外照射时间选择
        3.4.2 筛选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麦白霉素合成前体的选择与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各种成分的添加及效果
        4.3.2 丙酸钠的影响
        4.3.3 添加乙酸钠
        4.3.4 添加甲硫氨酸的影响
        4.3.5 添加丝氨酸的影响
        4.3.6 添加γ-氨基丁酸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麦迪霉素酰化途径的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添加酰基基团对麦迪霉素A_1合成的影响
        5.3.2 X_1和X_2的鉴定
        5.3.3 讨论
    5.4 总结
第6章 丙酸盐对菌体的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和方法
    6.3 结果和分析
        6.3.1 丙酸盐对菌体的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
        6.3.2 不同时间添加丙酸盐的影响
        6.3.3 种子的生长状态对添加丙酸盐的影响
        6.3.4 丙酸盐引起菌种生长和产物合成规律
        6.3.5 其他盐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生米卡链霉菌基因组重排育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麦迪霉素概述
    2 麦迪霉素的生物合成
    3 基因组重排育种的研究概况
        3.1 基因组重排育种概念的提出
        3.2 基因组重排原理
        3.3 基因组重排的方法
        3.4 基因组重排育种的优点
        3.5 基因组重排的应用
    4 立题依据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菌种
        1.2 培养基
        1.3 试剂
        1.3.1 抗生素
        1.3.2 化学试剂
        1.4 溶液
        1.5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前体X-1抗性突变株(亲本甲)的筛选
        2.1.1 出发菌株的自然分离
        2.1.2 出发菌株对前体X-1自然耐受实验
        2.1.3 出发菌株的紫外线和亚硝基胍组合诱变处理
        2.1.4 孢子萌发方法
        2.1.5 前体物质X-1
        2.1.6 筛选方法
        2.2 安普霉素抗性工程菌(亲本乙)的筛选
        2.3 原生质体制备
        2.4 原生质体融合
        2.5 原生质体再生
        2.6 原生质体的灭活
        2.7 基因组重排育种实验
        2.8 融合子的筛选
        2.9 高产融合菌株传代稳定性考察
        2.10 融合子的鉴定
        2.11 效价测定
        2.12 组分测定
        2.13 前体X-1抗性突变株(亲本甲)发酵工艺优化
        2.13.1 前体X-1抗性突变株摇瓶发酵代谢曲线
        2.13.2 最佳补加前体X-1时间
        2.13.3 最佳补加前体X-1剂量
第三章 结果和讨论
    第一部分 生米卡链霉菌耐前体变株的选育及发酵工艺优化
        1 前体X-1抗性突变株(亲本甲)的筛选
        1.1 出发菌株的自然分离
        1.2 出发菌株B15对前体X-1自然耐受实验结果
        1.3 紫外线诱变处理的死亡率
        1.4 亚硝基胍诱变处理的死亡率
        1.5 前体X-1抗性突变株筛选结果
        2 前体X-1抗性突变株发酵工艺优化
        2.1 高产变株B64-5发酵代谢曲线
        2.2 高产变株B64-5最佳补加前体X-1时间
        2.3 高产变株B64-5最佳补加前体X-1剂量
        2.4 高产变株B64-5和出发菌株B15发酵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生米卡链霉菌基因组重排育种
        1 亲本的筛选
        1.1 高产前体X-1抗性突变株(亲本甲)的筛选
        1.2 安普霉素抗性工程菌(亲本乙)的筛选
        2 原生质体制备,再生条件考察
        2.1 菌龄的考察
        2.2 酶解时间考察
        3 原生质体灭活条件的考察
        3.1 原生质体紫外灭活条件的考察
        3.2 原生质体热灭活条件的考察
        4 基因组重排实验
        4.1 第一轮基因组重排育种
        4.2 第二轮基因组重排育种
        4.3 第三轮基因组重排育种
        4.3.1 浓度梯度法菌落预筛
        4.3.2 前体X-1,Am和前体01组合抗性融合子的浓度梯度法筛选
        4.3.3 琼脂块大通量筛选变株
        5 高产菌株筛选及传代稳定性实验
        6 四株高产菌株A1组分含量的HPLC结果
        7 融合子的鉴定
        8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致谢

(7)阿糖腺苷的研究 ——发酵、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单磷酸阿糖腺苷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发酵工艺的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培养方法
        1.4 检测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2 发酵条件的优化
        2.3 讨论
第二章 阿糖腺苷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
        1.2 培养基
        1.3 发酵培养
        1.4 仪器
        1.5 HPLC 检测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阿糖腺苷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2.2 理化性质和结构鉴定
        2.3 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发酵液中的阿糖腺苷及其有关物质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3 溶液的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方法学考察
        2.2 结果
        2.3 讨论
第四章 单磷酸阿糖腺苷的合成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检测方法
        1.4 合成路线
    2 实验部分
        2.1 单磷酸阿糖腺苷的合成
        2.2 单磷酸阿糖腺苷的精制
    3 结果与讨论
        3.1 理化性质和结构鉴定
        3.2 讨论
第五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综述

(8)一株抗菌海洋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海洋微生物的研究现状
    1.3 海洋放线菌的研究概况
        1.3.1 海洋放线菌的分布
        1.3.2 海洋放线菌的生物活性物质
    1.4 放线菌分类鉴定的研究情况
        1.4.1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1.4.2 放线菌的经典分类
        1.4.3 放线菌的化学分类
        1.4.4 分子生物学分类和鉴定
        1.4.5 多相分类鉴定
    1.5 抗生素的分离提取
        1.5.1 发酵液的预处理
        1.5.2 抗生素的提取
        1.5.3 抗生素的精制
    1.6 抗生素在水产上的应用
    1.7 论文的设计思路
第二章 具有抗菌作用的海洋放线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2 供试靶标菌
        2.1.3 培养基
    2.2.抗菌物质产生菌的筛选
        2.2.1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
        2.2.2 抗菌放线菌的筛选
    2.3 放线菌鉴定
        2.3.1 供试菌株活化
        2.3.2 放线菌初步鉴定
        2.3.3 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
        2.3.4 16SrDNA序列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抗菌物质产生菌的筛选
        2.4.2 FA-F-5的形态与培养特征
        2.4.3 碳氮源试验
        2.4.4 全细胞水解液氨基酸分析
        2.4.5 分子鉴定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FA-F-5发酵液生物试验及对鱼类免疫力影响的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菌株与试验动物
        3.1.2 培养基
        3.1.3 抗生菌FA-F-5发酵液的制备
        3.1.4 菌悬液的制备
    3.2 方法
        3.2.1 抗生素标准曲线的测绘[181]及发酵液效价的测定
        3.2.2 发酵液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2.3 发酵液生物治疗试验
        3.2.4 发酵液毒性试验
        3.2.5 发酵液对鱼类免疫力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环丙沙星标准抑菌曲线
        3.3.2 发酵液效价
        3.3.3 MIC和MBC的测定
        3.3.4 发酵液生物有效性试验
        3.3.5 发酵液急性毒性试验
        3.3.6 血清凝集抗体效价
        3.3.7 吞噬细胞杀菌活性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菌株FA-F-5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病原指示菌
        4.1.3 培养基
        4.1.4 仪器
    4.2 方法
        4.2.1 碳源的选择
        4.2.2 氮源的选择
        4.2.3 碳氮源及盐度最佳优化试验
        4.2.4 发酵培养基pH选择
        4.2.5 发酵培养基接种量的选择
        4.2.6 种子液菌龄的选择
        4.2.7 发酵培养基装样量的选择
        4.2.8 发酵工艺优化
        4.2.9 5L罐放大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碳源优化条件结果
        4.3.2 碳氮比的确定结果
        4.3.3 氮源优化条件结果
        4.3.4 发酵培养基初始pH选择结果
        4.3.5 接种量的选择结果
        4.3.6 种子液菌龄的选择结果
        4.3.7 发酵培养基装样量的选择结果
        4.3.8 发酵工艺优化结果
        4.3.9 5L罐放大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海洋放线菌FA-F-5发酵液抗菌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和初步分离纯化
    5.1 材料
        5.1.1 菌株
        5.1.2 主要试剂
    5.2 方法
        5.2.1 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别
        5.2.2 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5.2.3 发酵液抗菌活性物质萃取试验
        5.2.4 发酵产物稳定性研究
        5.2.5 活性物质树脂吸附试验
        5.2.6 聚酰胺柱层析和醇沉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抑菌活性成分的初步鉴别
        5.3.2 菌株遗传稳定性结果
        5.3.3 发酵液抗菌活性物质萃取试验结果
        5.3.4 发酵产物稳定性结果
        5.3.5 活性物质树脂吸附试验结果
        5.3.6 聚酰胺柱层析和醇沉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烟草赤星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发酵及活性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烟草赤星病研究进展
        1.1.1 烟草赤星病的发生与危害
        1.1.2 烟草赤星病的病原及其流行特点
        1.1.3 烟草赤星病的防治
    1.2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农用抗生素的定义
        1.2.2 我国农用抗生素的发展历程
        1.2.3 国内抗生素的研究与国外发展的差距
    1.3 新型农用抗生素的筛选
        1.3.1 寻找新农用抗生素产生菌来源
        1.3.2 农用抗生素的筛选模式的革新
        1.3.3 农用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发酵
        1.3.4 农用抗生素的提取工艺
    1.4 论文的设计思路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1.1 土样来源
        2.1.2 供试菌株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2 方法
        2.2.1 采集土样
        2.2.2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
        2.2.3 拮抗菌的筛选
        2.2.4 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2.2.5 LJ198-7 菌株活性物质的提取
        2.2.6 LJ198-7 粗提物的抑菌谱测定
        2.2.7 LJ198-7 活性产物的作用机理初探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拮抗放线菌的分离及筛选结果
        3.1.1 土壤拮抗放线菌的分离及初筛结果
        3.1.2 复筛结果
        3.1.3 单孢筛选结果
    3.2 发酵条件的优化结果
        3.2.1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结果
        3.2.2 发酵条件的优化
        3.2.3 菌丝的生长与抗生素的产生之间的关系
    3.4 LJ198-7 粗提物的抑菌谱的测定
    3.5 LJ198-7 活性产物An-2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分析
        3.5.1 LJ198-7 活性产物An-2的理化性质分析
        3.5.2 A_(n-2)结构初步鉴定
    3.6 LJ198-7 活性产物的作用机制初探
        3.6.1 LJ198-7 活性产物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6.2 LJ198-7 活性产物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6.3 LJ198-7 活性产物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4.2.1 生防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
        4.2.2 单孢分离
        4.2.3 关于LJ198-7 菌株发酵优化的讨论
        4.2.4 关于活性物质提纯方案
        4.2.5 活性物质作用机理的推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一株抗菌海洋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海洋放线菌的研究概况
        1.2.1 海洋放线菌的分布
        1.2.2 海洋放线菌的生物活性物质
    1.3 放线菌分类鉴定的研究情况
        1.3.1 放线菌在微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1.3.2 放线菌的经典分类
        1.3.3 放线菌的化学分类
        1.3.4 分子生物学分类和鉴定
        1.3.5 多相分类鉴定
    1.4 抗生素的分离提取
        1.4.1 发酵液的预处理
        1.4.2 抗生素的提取
        1.4.3 抗生素的精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分离样品来源
        2.1.2 菌株来源
        2.1.3 培养基
    2.2 方法
        2.2.1 试验菌株的分离纯化
        2.2.2 抗菌放线菌的筛选
        2.2.3 放线菌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及筛选
        2.3.2 放线菌鉴定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海洋放线菌DL2-F-5 的分类鉴定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培养基
    3.2 方法
        3.2.1 形态特征观察
        3.2.2 培养特征观察
        3.2.3 生理生化试验
        3.2.4 抑菌谱测定
        3.2.5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2.6 16S rDNA 序列测定
        3.2.7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形态特征观察
        3.3.2 培养特征观察
        3.3.3 生理生化特征
        3.3.4 抑菌谱测定结果
        3.3.5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3.3.6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菌株DL2-F-5 发酵液水产动物疾病治疗试验
    4.1 材料
        4.1.1 试验菌株和动物
        4.1.2 培养基
        4.1.3 放线菌DL2-F-5 发酵液制备
    4.2 方法
        4.2.1 庆大霉素标准曲线的绘测和发酵液效价测定
        4.2.2 发酵液MIC 值和MBC 值的测定
        4.2.3 发酵液水产动物疾病治疗试验
        4.2.4 发酵液急性毒性试验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发酵液效价测定
        4.3.2 发酵液MIC 值和MBC 值
        4.3.3 发酵液水产动物疾病治疗试验结果
        4.3.4 发酵液急性毒性试验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菌株DL2-F-5 产抗菌物质的发酵条件研究
    5.1 材料
        5.1.1 菌株
        5.1.2 培养基
    5.2 方法
        5.2.1 最佳发酵培养基优化
        5.2.2 最佳发酵条件优化试验
        5.2.3 菌株发酵过程对各参数值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最佳发酵培养基优化
        5.3.2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5.3.3 菌株发酵过程对各参数值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海洋放线菌DL2-F-5 发酵液抗菌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和初步分离纯化
    6.1 材料
        6.1.1 菌株
        6.1.2 主要试剂
    6.2 方法
        6.2.1 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6.2.2 发酵液抗菌活性物质萃取试验
        6.2.3 发酵产物稳定性研究
        6.2.4 活性物质树脂吸附试验
        6.2.5 聚酰胺柱层析和醇沉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菌株遗传稳定性
        6.3.2 发酵液抗菌活性物质萃取试验
        6.3.3 发酵产物稳定性
        6.3.4 活性物质树脂吸附试验结果
        6.3.5 聚酰胺柱层析和醇沉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四、麦白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印楝内生放线菌抑菌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初步研究[D]. 张丽. 沈阳农业大学, 2014(01)
  • [2]瑞拉菌素产生菌GAO-1-GR-2发酵工艺优化及活性产物提取工艺研究[D]. 程建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3)
  • [3]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研究[D]. 王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4]多杀菌素发酵动力学及提取工艺研究[D]. 杨尉.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8)
  • [5]前体对麦白霉素合成组分的影响以及代谢机理的研究[D]. 储成亮.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6]生米卡链霉菌基因组重排育种[D]. 何亮. 沈阳药科大学, 2009(08)
  • [7]阿糖腺苷的研究 ——发酵、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单磷酸阿糖腺苷合成[D]. 余辉. 福建医科大学, 2009(S2)
  • [8]一株抗菌海洋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D]. 原居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9]烟草赤星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发酵及活性物质研究[D]. 李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10]一株抗菌海洋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D]. 顾忠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S2)

标签:;  ;  ;  

麦倍霉素发酵培养基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