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科威特的经济趋势和我们的政策

战后科威特的经济趋势和我们的政策

一、战后科威特经济走势及我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薛祯[1](2021)在《美国与耶路撒冷问题(1947-2018)》文中研究说明

傅敏[2](2012)在《1961年台湾围绕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交涉之研究 ——以哈佛一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为中心》文中提出关于1961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是台湾当时在联合国中的“一线外交官”留存的资料,相对完整,内容丰富,而同类的史料极为鲜见。目前,“蒋廷黻资料”尚在整理之中,未刊布,因此很少有研究者利用。本文拟以“蒋廷黻资料”为主体史料,探讨台湾在1961年第1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前后,围绕中国代表权问题与各方交涉的过程。通过对这批珍稀史料的整理,拾遗补缺,还原与补充这段历史中被岁月遮蔽的一些细节,以使历史更臻清晰与具体。为完成上述研究目标,本文主体部分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缘起与发展(1949—1960)”。主要以“蒋廷黻资料”提供的脉络,梳理台湾“外交”困局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产生,1949至1961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政策及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演变,1949至1961年间台湾当局为确保中国代表权展开的“外交”活动及成效,并述及蒙古入会案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关联,以为后续各章论述之基础。第二章“蒋廷黻等在联合国内的交涉活动”。此为全文重点之所在。主要依据“蒋廷黻资料”,论述1961年台湾围绕如何确保其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同时阻止蒙古入会,以蒋廷黻为首的台湾“代表团”与各方,主要是与美国的交涉活动。在交涉过程中,对是否应各方要求放弃“缓议案”、“重要问题案”等替代方案的利弊、在阻止蒙古入会的前提下应否对蒙案灵活投票、如何减轻法非集团国家对台湾的怨怼、审议蒙案时应否退席等重要问题,蒋个人的看法与建议。蒋的哪些建议为当局采纳,哪些建议为当局否定,对当局决策的影响。这些内容,先行研究均未提及。第三章“台湾决策层围绕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交涉与决策”。蒋廷黻等人的建议最终要通过蒋介石才能变为政策实施。在中国代表权这样重大的问题上,蒋介石是最高决策者。本章辅以《蒋介石日记》等珍稀史料,尝试呈现1961年作为台湾最高决策者的蒋介石围绕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决策与心路历程,并披露蒋介石与中东、法非集团国家元首交涉的细节和对一线“外交官”的指示。同时关注参与决策的“外交部”和“行政院”的内部讨论、多方交涉及向“驻外”机构发出指示的过程与实施效果。第四章“‘驻外各馆’、‘民意’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交涉”。“蒋廷黻资料”有丰富的内容,其相关部分显示出,1961年的中国代表权问题在岛内引起多方的反响,台湾“外交”有诸多的制衡因素。本章通过对“蒋廷黻资料”中涉及台湾“驻外各馆”围绕中国代表权和蒙古入会问题与各方交涉的情况,“民意机关”对行政当局问责的情况、质疑与决议,岛内媒体舆论对行政当局交涉与决策的反应等方面的梳理,看行政当局关注哪些内容,如何有计划地利用与引导舆论。希望多侧面地展示台湾“外交”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复杂性。本文仅就“蒋廷黻资料”等珍稀史料中涉及到的问题有所论述,不少地方可能疏漏。为更明晰地反映1961年台湾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交涉与决策推进的整体进程,特编制了“1961年中国代表权问题大事记”,作为“附录”。本文是在对“蒋廷黻资料”辨读、整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比照先行研究,力图对台湾1961年围绕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交涉过程中,诸多历史细节有所补充,尤其着力研究先行研究中鲜有人提及的,以蒋廷黻为首的台湾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各种努力和台湾“驻外各馆”与驻在国接洽的情形,并对某些既有认识有所修正。此外,尝试根据“蒋廷黻资料”提供的线索,辅以“蒋介石日记”、台湾“外交部”档案等一手史料,通过对1961年台湾围绕中国代表权问题交涉过程的研究,展示当时台湾“外交行政体制”决策的某些方面。

魏炜[3](2006)在《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文中认为在战后的国际社会里,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是个非常活跃、积极的微型小国,它以富有特色的外交战略及外交实践,构建了一种独特的小国外交类型,成为小国发挥超常影响力的典范之一。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在安全、经济、地区和全球政治等不同层面实施的外交策略、外交政策及外交实践的研究,揭示其积极的实用主义外交特点,并总结其成败得失,探讨全球化历程中小国外交的特殊性。进而从一个新的视角揭示新加坡成功之路,探究新加坡如何应对冷战及全球化等各种国际变幻,通过积极的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增长,从中寻找后发国家实现内政外交互动的启示。 全文约22万字,分7部分,在辨析新加坡外交背景的基础上,点面结合,以新加坡的两个外交重要领域——安全和经济为点,以地区和全球这两个外交辐射范围为面,多角度探究新加坡外交的特点。各部分主题及要点如下: 导论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目标、主要问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和文章的基本方法和结构。 第一章是全文的基础,解析新加坡外交的背景和基本目标。指出在李光耀时代,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建国历史、政治结构、经济水平和文化等国内因素深刻影响着其外交战略和政策行为,此外,由于政治体制和李光耀个人权威的关系,李光耀个人的治国理念和外交思想也给新加坡外交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外部因素方面,国际环境特别是地缘政治对新加坡外交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应对国家的特殊性和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在国际社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新加坡实行利益至上的、积极的实用主义外交原则。 第二章阐述新加坡的安全外交战略。新加坡具有很强的安全意识,在国内实行“全面防卫”战略,但是国小不能光靠自我防卫,必须开展安全外交,安全外交是新加坡外交的重点之一。通过推行美国主导、多边卷入的大国均势的亚太安全战略,新加坡在更大的群体和更稳固的地区环境中寻找安全感;借助五国联防协定、东盟军事合作和在海外设立训练基地,新加坡广结安全网络,成为一条融入鱼群的小鱼。 第三章探讨新加坡的经济外交战略,从经济外交的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上探讨新加坡如何为实现经济目标而进行外交活动。极度外向型经济的国情决定了经济外交在新加坡外交中的重要地位。新加坡凭借区位优势,抓住有利的国际形势,提出“全球城市”的经济外交战略,遵循安全第一、多边卷入的实用主义原则,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对象,以建立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中心为主要目标。新加坡的经济外交成功地配合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本章还以对日外交和东盟经济合作为

游博[4](2006)在《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最早出现于1982年的第一次教科书事件。冷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矛盾开始激化,迄今这一矛盾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日关系目前处于非常困难的情形下,研究存在于两国间的历史认识问题的现状、成因及解决途径,是学术界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论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共13万字左右。主要内容如下。 导论主要阐述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研究的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等问题。 正文的第一部分论述了中日两国间的历史认识问题现状。论文首先对历史认识问题的概念作了界定。然后,阐述了这一历史认识问题所表现的四个方面:日本首相及阁僚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否定侵略战争性质,美化侵略战争;修改和平宪法及自卫队派兵海外等。 正文的第二部分,从国际体系层次的视角论述了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权力结构发生的变化。提出冷战后东亚地区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是导致两国间的历史认识问题激化的根本原因。接着具体分析冷战后日本、中国的崛起。日本因推行政治军事大国化导致日本整体国家实力上升。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增强导致中国整体国家实力上升。同时论文将中、日两国整体综合国力的上升作一横向比较,得出中国综合国力上升速度超过日本,引起了日本的恐慌与不安,导致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的分歧增大。最后论文论述了美国在占领日本期间推行的政策和冷战结束后在东亚地区推行的外交战略,是导致两国间的历史认识问题激化的另一原因。 正文的第三部分,从国家层次的视角论述了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对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推行强硬政策的影响。作者认为,冷战结束后,日本国内政局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日本推行的政治改革,打破了自民党与财界的共生关系,导致财界在日本政府制定外交政策时难以发挥有效影响,逐步被边缘化。二是日本推行的行政改革,外务省不断受到执政党和首相官邸的挤压,在外交决策过程中被日益边缘化。作为最大的在野党——民主党在这次行政改革的进程中受到沉重打击,难以在国会内对执政党——自民党形成有效牵制.三是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新民族主义兴起。日本国内这些重要变化对日本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者同时认为,日本文化对冷战后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激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正文的第四部分,从个人层次的视角论述了冷战结束后日本在涉及中日两国间历史认识问题上一意孤行的原因。作者认为,个人层次包括日本右翼、日本普通民众、日本首相。冷战结束后,日本右翼势力在历史认识问题上兴风作浪,日本国民对华亲近感下降,日本国民整体保守

瑞雪[5](2004)在《战后科威特经济走势及我政策》文中提出美伊战争后,科威特经济发展的外部隐患被消除,科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投资扩大,国内需求增加,市场消费旺盛;对外贸易增长,贸易顺差加大;外国投资活跃,资本流入增多。伊科是传统贸易伙伴,在地理、人文、资金等方面都具有开展贸易的得天独厚条件。中国企业可以科为跳板,与科企业进行广泛紧密合作,不失时机地进入伊市场。

二、战后科威特经济走势及我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后科威特经济走势及我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2)1961年台湾围绕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交涉之研究 ——以哈佛一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1、1950—1995:初期的研究状况
        2、1995年以来利用美、英等国外交档案的研究状况
        3、1995年以来利用台湾档案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内容
        1、学术构想
        2、论文结构及提纲
    四、论文的创新点
    五、三点说明
第一章 中国代表权问题的缘起与发展(1949—1960)
    第一节 朝鲜战争前后围绕中国代表权的争夺
        一、大国在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及“缓议案”的启用
        二、台湾当局对“缓议案”的不满
        三、有时限的“缓议案”:朝鲜停战后美英台三方的妥协
    第二节 “整批入会”对台湾在联合国的中国代表权的冲击
        一、1955年“整批入会”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影响
        二、英国、法国、印度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三、争取各方支持“缓议案”的努力
    第三节 1960年“缓议案”险获通过
        一、“中立主义”气氛的继续高涨
        二、争取非洲国家的“外交”努力
        三、非洲新入会12国一致弃权
        四、蒙古入会案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关联
第二章 蒋廷黻等在联合国内的交涉活动
    第一节 主动退出经社理事会竞选的建议
    第二节 续用“缓议案”及对蒙案灵活处理的建议与交涉
        一、建议顶住压力不主动放弃“缓议案”
        二、受命积极交涉续用“缓议案”
        三、建议对蒙古入会案灵活投票未得当局采纳
        四、正式向美方提出“两道防线”的方案
        五、再度建议对蒙案灵活处理以保代表权
        六、建议积极利用国际舆论
    第三节 获授权对蒙案灵活投票并全面研议“缓议案”之替代方案
        一、要求美国暂续用“缓议案”
        二、希望换取法非国家支持的努力
        三、建议放弃“缓议案”
        四、与美方研讨替代方案以阻止蒙案通过
    第四节 与美方研商“重要问题”方案及建议放弃阻蒙入会
        一、达成以“重要问题”方式应对的原则性共识
        二、建议放弃阻蒙入会未获当局批准
    第五节 规避蒙案对中国代表权案不利影响的努力
        一、应付联大开幕日的部署
        二、商请其他理事国对蒙案弃权之努力
    第六节 应对蒙案投票时的建议
        一、法非国家进一步向台湾施压
        二、建议审议蒙案时不退席
        三、关于“重要问题案”内容的交涉
    第七节 建议弹性反对组设委员会及对美坚强交涉
        一、蒙案解决前对研究委员会方案不表态的建议
        二、蒙古入会后建议当局对美谅解
        三、受命对美强硬交涉
        四、改善台、美关系的努力
        五、与“驻外各馆”合力商请各国投票支持台湾
第三章 台湾决策层围绕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交涉与决策
    第一节 蒋介石对联合国的基本看法
        一、“公理与正义”:对联合国宪章的维护
        二、“一个中国”的底线与对联合国席位的重视
    第二节 坚持续用“缓议案”及内部对替代方案的研商
        一、蒋介石对在联合国中的困境及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预测
        二、台湾应对中国代表权危机的研讨
        三、“外交部”对“缓议案”的检讨及对替代方案的研议
    第三节 坚拒放弃否决蒙案
        一、抗议美国与蒙古的官方接触
        二、对美国与蒙古正式接洽建交的激烈反应
        三、抵制美国力主放弃否决蒙案
        四、“行政院”决议否决蒙案
    第四节 不顾法非国家压力阻蒙入会
        一、陈诚访美坚持阻蒙入会立场
        二、蒋介石与肯尼迪围绕是否阻蒙入会的攻防
        三、争取法非国家谅解的失败
        四、确定商请各方支持“重要问题案”原则
        五、为否决蒙案的后果预作部署
    第五节 蒋介石放弃原定否决蒙案的立场
        一、延期审议入会案后各方施压
        二、蒋介石转变对蒙案的立场
        三、沈昌焕力谏坚定否决蒙案
        四、蒋介石最终放弃否决蒙案
        五、当局为放弃否决蒙案对一线“外交机构”的指示
        六、蒋介石逼令叶公超去职
    第六节 严防死守阻止研究委员会的设置
        一、从默许到强烈反对组设研究委员会方案
        二、严防美国暗中推动研究委员会方案
        三、“重要问题案”通过后蒋介石的总结
第四章 “驻外各馆”、“民意”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交涉
    第一节 台湾驻美“大使馆”的活动
        一、与英美交涉续用“缓议案”以阻止大陆入会
        二、建议变通运用“缓议案”
        三、关于美方两项新方案的交涉
        四、建议尽快与法非国家沟通并力阻美蒙建交
        五、放弃否决蒙案前后与美方的交涉
    第二节 台湾“驻外各馆”的交涉及成效
        一、各国支持的幻象:关于蒙、毛入会案的初期交涉
        二、台湾压力骤增:美蒙接洽建交后“驻外各馆”的交涉情况
        三、塔那那利佛会议召开前后与各国的交涉
        四、阻止研究委员会的设立
    第三节 台湾“民意”机关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交涉
        一、对中国代表权影响的密切关注
        二、严促当局坚定贯彻阻蒙入会的立场
        三、对行政当局的激烈批评及决意为阻蒙入会不惜退出联合国
        四、促请与法非国家交涉兑现承诺
    第四节 岛内舆论对中国代表权问题交涉的影响
        一、对英国等策动“两个中国”的激烈反对
        二、当局对“媒体民意”的运用
        三、对陈诚访美增进台、美合作关系的不同反应
        四、舆论对当局转变蒙案立场的猜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一、问题意识
    二、研究综述
    三、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新加坡的外交背景
    第一节 新加坡外交的基本面貌
    第二节 国内背景:权力集中、经济发达的微型岛国
    第三节 国际因素:复杂、变动的地区及全球环境
    第四节 李光耀个人的影响
第二章 安全外交:融入鱼群的小鱼
    第一节 新加坡的国家安全战略
    第二节 大国均势:新加坡的地区安全战略
    第三节 安全战略指导下的多边军事合作
第三章 经济外交:“全球城市”战略
    第一节 经济外交战略的提出
    第二节 新加坡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个案一:对日经济外交
    第四节 个案二:对东盟伙伴国经济外交
第四章 地区外交:超越与依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新马关系:新加坡外交的雷区
    第三节 新印关系:从猜疑到睦邻
    第四节 柬埔寨问题:新加坡地区外交的转机
    第五节 东盟:新加坡外交的地区平台
第五章 全球外交:活跃的小国
    第一节 新加坡与国际组织:小国的声音
    第二节 新加坡与人权外交:对新加坡倡导“亚洲价值观”的再思考
    第三节 冷战背景下的意识形态与新加坡外交:以新苏关系为例
    第四节 对华外交:谋求利益最大化
结语
附录
    一 主要译名对照表
    二 新加坡外交大事记(1965—2004)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及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四、全文结构
一、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现状
    (一) 日本首相及阁僚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二) 教科书事件
    (三) 否定侵略战争性质,美化侵略战争
    (四) 修改和平宪法及自卫队派兵海外
二、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解读—国际层次的视角
    (一) 冷战后东亚地区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
    (二) 冷战后中日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矛盾激化的美国因素
三、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解读—国家层次的视角
    (一) 冷战后日本推行的政治改革对中日两国间历史认识问题的影响
    (二) 冷战后日本推行的行政改革对中日两国间历史认识问题的影响
    (三) 冷战后日本经济低迷,民族主义兴起及其对中日两国间历史认识问题的影响
    (四) 日本文化对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的影响
四、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解读—集体一个人层次的视角
    (一) 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及其对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的影响
    (二) 冷战后部分日本国民保守化及其对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的影响
    (三)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性格、价值观念和所推行的外交政策对中日关系中历史认识问题的影响
五、中日关系中历史认识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 中国应实施的长期发展战略
    (二) 中国近期应采取的措施
    (三) 日本应学习德国,正确地认识对自己的侵略历史
    (四) 日本应改变外交上紧跟的美国政策,回归亚洲,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
    (五) 中日双方应共同积极推进东亚一体化建设,在多边进程中推进中日双边关系的发展
结论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5)战后科威特经济走势及我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战后科经济的特点和走势
    1.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资本投资扩大。
    2.国内需求增加,市场消费旺盛。
    3.对外贸易增长,贸易顺差加大。
    4.外国投资活跃,资本流入增多。
    5.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二、加快中科经贸发展的对策
    1.以机电产品为龙头,继续扩大对科出口。
    2.以科为跳板,抢占伊拉克市场。
    3.以伊重建为契机,积极参与科伊两国的大型项目建设。

四、战后科威特经济走势及我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与耶路撒冷问题(1947-2018)[D]. 薛祯.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1961年台湾围绕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交涉之研究 ——以哈佛一燕京图书馆藏“蒋廷黻资料”为中心[D]. 傅敏. 浙江大学, 2012(05)
  • [3]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外交研究(1965-1990)[D]. 魏炜.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4]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 游博.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9)
  • [5]战后科威特经济走势及我政策[J]. 瑞雪. 阿拉伯世界, 2004(01)

标签:;  ;  ;  ;  ;  

战后科威特的经济趋势和我们的政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