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山前带综合勘探应用效果

柴达木盆地山前带综合勘探应用效果

一、综合勘探在柴达木盆地山前带的应用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李剑,曾旭,田继先,佘源琦,程宏岗,谢武仁[1](2021)在《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陆上天然气气藏类型多样,依据综合地质条件及勘探规模潜力,可划分为古老碳酸盐岩气藏、前陆冲断带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基岩—火山岩气藏4种类型。为了指导中国陆上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方向和目标,结合天然气最新地质理论研究及勘探进展、基础成藏条件等方面,从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地质要素出发,系统总结了中国陆上不同类型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受优质烃源岩、规模储层及大型圈闭控制,前陆冲断带气藏受优质烃源岩、储盖组合及构造圈闭等因素控制,致密砂岩气藏受构造背景、源储组合方式及储层分布等因素控制,而基岩—火山岩气藏受生烃凹陷、储层类型及输导体系等因素控制。同时,对陆上大气田的富集规律进行了总结:(1)优质烃源岩决定了天然气宏观分布,烃源岩中心周缘普遍分布大气藏;(2)优质储层类型多、分布广,天然气富集控制作用明显;(3)稳定构造期形成多期盖层是天然气多期成藏的关键因素;(4)现今构造格局控制了天然气分布的方向性。在富集主控因素及规律认识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天然气勘探领域下一步重点勘探区带进行梳理,指出了陆上天然气勘探主攻领域,天然气勘探仍需立足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三大盆地。

魏学斌,沙威,沈晓双,司丹,张国卿,任世霞,杨梅[2](2021)在《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回顾1954年至今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艰苦曲折的历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20世纪50—60年代,在技术手段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勘探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浅层勘探为主,发现了冷湖等十余个浅层油田;20世纪70—80年代,开展模拟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促使勘探向中深层和东部扩展,不仅发现亿吨级尕斯库勒油田,还揭开了盆地东部大气田勘探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勘探进入瓶颈期,主要依靠深化地质研究和精细评价增储上产;进入21世纪,勘探向多领域、多类型发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实现了油气勘探持续突破和储量快速增长,整个勘探过程可归纳为浅层发现、深层突破、坚持探索和快速发展4个勘探阶段。重点剖析了昆北、英东、东坪—尖北、扎哈泉和英西5个油气田的勘探成功实例,科技理论的创新、勘探思路的转变和勘探技术的进步对勘探突破具有指导意义,以期对以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有一定的启迪。

张恒[3](2020)在《柴北缘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柴北缘牛东地区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阿尔金山山前地带,处于牛东鼻隆之上,是中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重点勘探区块之一。本文综合运用地球化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测井地质学、沉积学等理论和技术,对柴北缘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分析,并重点分析了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的沉积环境。在钻测井、岩心、地球化学等基础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柴北缘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ESQ1、ESQ2)和6个四级层序(Esq1-Esq6),并在整个牛东地区进行了连井地层对比。总结了下干柴沟组层序的展布规律以及演化方式,并根据层序发育特征,建立了层序充填模式。通过重矿物分析、岩石骨架矿物分析、砂地比分析,结合牛东地区构造地质背景,认为柴北缘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主要受西北方向的阿尔金山物源控制。通过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条件等指标的分析,较为准确的恢复了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研究认为下干柴沟组下段属于湿润气候、淡水、氧化程度较高的过渡水体环境;下干柴沟组上段湿润-半干旱气候、淡水-半咸水、氧化程度较高的过渡环境;从下干柴沟组下段到从下干柴沟组上段的沉积环境具有较强的继承性。这表明在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牛东地区整体的构造、气候等条件比较稳定,形成了下干柴沟组稳定的沉积环境,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下段得以继承性发展。研究发现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沉积物从阿尔金山顺流而下,首先在山前堆积,形成扇三角洲平原,随着河道的前进,沉积物粒度变细,有湖泊的作用,形成扇三角洲前缘,当沉积物进入湖泊,形成滨浅湖沉积。由于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时期构造稳定,下干柴沟组上段和下段沉积大体一致,但是上段相比下段湖盆萎缩,沉积中心向湖盆方向迁移。

刘濮毓[4](2020)在《柴北缘西段古近系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文中指出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系盖层封闭性研究薄弱,严重制约该地区油气精细勘探进展。本研究利用钻井取心、录井岩屑、测井数据、地震资料及测试分析等数据,对柴北缘西段古近系盖层进行了精确识别,并研究了盖层的宏观和微观封闭特征。结合盖层封闭能力动态演化历史对盖层历史演化封闭能力有效性进行分析,遴选出盖层宏观封闭能力评价参数(泥质含量、沉积相类型、有效盖层累积厚度、成岩阶段及断距度等)和微观封闭能力评价参数(排替压力、异常压力系数及脆性指数等),建立了古近系盖层分类标准。其中鄂博梁构造带、冷湖构造带和潜伏构造带盖层均于5.1Ma前就具有有效封闭油气的能力,形成时期早于侏罗系烃源岩生排烃时期,表明盖层封闭性在时间上有效。鄂博梁构造带中鄂博梁Ⅱ号E31和E32层位、鄂博梁Ⅲ号N1层位、葫芦山地区E32和N1层位均有发育规模性有效盖层封闭工业油气流的条件;在冷湖构造带牛东地区E1+2层位、冷湖五号E1+2和E31层位、冷湖七号E31、E32和N1层位也均有大规模有效盖层存在且能够有效封闭工业油气流的条件;在潜伏构造带平台凸起北部E1+2、E31、平台凸起南部E32和N1层位、赛南凹陷N1层位亦存在规模盖层有效封闭油气流的条件。本研究对柴北缘西段古近系盖层进行综合评价并预测了盖层有利发育区带和层位,为研究区增储上产提供有效的勘探方向。

周新桂,杜治利[5](2019)在《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进展及成果》文中提出"天山—兴蒙构造带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程"全力支撑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科技攻坚战,按北方石炭系—二叠系、大型盆地深层和山前构造带3个层次开展工作部署。主攻北方石炭系—二叠系,查明西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沉积充填序列,恢复岩相古地理,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优选战略突破目标,支撑并实现银额盆地居延海坳陷、准噶尔盆地南部博格达山前和柴达木盆地东部3个重要油气突破;重点评价塔里木盆地深层震旦系—下奥陶统成藏条件,通过开展塔里木盆地深部调查,查明了震旦系—下奥陶统盆地结构和展布,落实了生、储、盖的平面分布特征,预测了深部油气成藏模式;积极准备在山前构造带开展工作,初步查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构造格架和寒武系盐下成藏条件,在塔里木盆地温宿凸起实现了新区新层系油气重大突破,初步评价了柯坪断隆的油气资源潜力。工程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推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在新疆开展油气矿权管理体质改革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李欣[6](2019)在《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储层主要特征,对储层进行评价,在野外露头踏勘、岩心观察描述、薄片鉴定及相关分析测试的基础上,结合普通测井资料、成像测井资料及孔渗密实验数据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储层岩性主要是岩浆岩和变质岩,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变质岩以片麻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未完全充填裂缝、溶蚀孔洞和基质微孔三类。基岩储层孔隙度在0.004%~9.76%,平均孔隙度在1.663%~3.844%;渗透率在0.002m D~33.239m D,平均渗透率在0.02m D~3.836m D,片麻岩类物性整体好于花岗岩类,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在风化作用下主要形成岩浆岩风化壳储层和变质岩风化壳储层,按风化程度由上至下划分为古土壤层、完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和未风化层4层结构,为便于研究将半风化层细分为半风化层溶蚀带和半风化层崩解带。两种风化壳储层在矿物成分、地球化学响应、常规测井、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基岩风化壳岩浆岩矿物纵向分布形式差异不大;变质岩由浅到深暗色矿物和粘土含量整体减少。通过Si O2/Al2O3可知研究区基岩多处于半风化状态,花岗岩Si O2/Al2O3介于5.13~6.5,较稳定;变质岩介于3.01~6.53,变化较大。岩浆岩半风化层溶蚀带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孔洞型,半风化层崩解带为裂缝型;变质岩半风化层溶蚀带储集空间类型为孔洞型,半风化层崩解带为孔洞-裂缝型。变质岩半风化层溶蚀带平均孔隙度3.429%、平均渗透率1.424m D;半风化层崩解带平均孔隙度2.940%、平均渗透率8.294m D,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半风化层溶蚀带大。岩浆岩半风化层溶蚀带平均孔隙度4.027%、平均渗透率2.390m D,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变质岩好;半风化层崩解带平均孔隙度4.076%、平均渗透率3.625m D,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较半风化层溶蚀带和变质岩均好。基岩储层主控因素包括岩性及矿物组合、古地貌、先存断裂及破碎带、后期岩浆侵入及热液作用四方面。建立了不同岩类风化壳储层发育模式,变质岩半风化层溶蚀带是变质岩风化壳储层最重要的储层,是稳产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半风化层崩解带;岩浆岩半风化层崩解带是岩浆岩风化壳储层最重要的储层,其次是半风化层溶蚀带。岩浆岩风化壳储层的储集性能优于变质岩风化壳储层。结合基岩储层的物性特征及形成的主控因素,建立了多因素控制的基岩储层评价标准,将储层分为好、中等、较差、差四类。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多以II类储层为主,主要见于花岗片麻岩,其次是花岗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等。东坪鼻隆、牛中-牛北斜坡可见I类储层;尖北斜坡、牛东鼻隆、冷北斜坡多为II类储层。

席斌[7](2019)在《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基岩储层年代学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加强对柴达木盆地非常规油气藏的科学研究,本文以阿尔金山前东段基岩为研究对象,针对基岩的岩石学特征、年代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测试,从而对阿尔金山前东段基岩的分布、成因和演化得到进一步的认识以及为该区域的储层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柴北缘阿尔金山前东段基岩类型包含岩浆岩和变质岩两大类,出露大量的花岗岩和片麻岩,部分地区可见玄武岩、板岩和石英片岩等。同位素测年研究结果表明,基岩形成时代从早到晚划分为:新元古代早期,牛4井花岗片麻岩原岩年龄为838±7Ma;晚奥陶世,尖探1井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444±2Ma;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东坪3井区花岗岩、片麻岩原岩年龄介于405Ma~419Ma;早二叠世,冷东1井玄武岩结晶年龄为282±3Ma;晚二叠世,牛北1井花岗岩结晶年龄介于253Ma~276Ma;中三叠世,牛3井花岗岩结晶年龄为230±3Ma;晚三叠世,东坪1井区板岩变质年龄为216±3Ma;晚侏罗世,冷北1井石英片岩变质年龄为151±3Ma。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表明,阿尔金山前东段花岗岩类可分为S型花岗岩和I型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表现准铝质、中钾钙碱性,具有I型花岗岩特征;玄武岩属于中钾钙碱性-低钾拉斑系列,源区组成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片麻岩原岩为岩浆岩,准铝质-过铝质岩石,属于高钾钙碱性-中钾钙碱性系列;板岩和石英片岩原岩分别为钙质沉积岩和泥质沉积岩。研究区基岩前后经历了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分为六期,即新元古代早期的板块碰撞阶段;早古生代洋壳俯冲-大陆俯冲碰撞阶段;晚古生代古特提斯洋壳重新打开后俯冲闭合以及后造山运动阶段;中生代残留洋壳俯冲闭合阶段。变质作用分为两期,第一期受印支运动产生的岩浆活动影响于晚三叠世发生变质事件形成板岩;第二期受燕山运动的影响,由于强烈的挤压应力发生变质事件形成石英片岩。

蔚远江,杨涛,郭彬程,詹路锋,许小溪,杨超[8](2019)在《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主要进展和展望》文中认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发育有16个前陆冲断带,油气资源总体较为丰富。前陆冲断带在天然气加快发展中地位与作用重要,是近期勘探突破发现、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和补充。2011年以来前陆冲断带勘探获得塔里木盆地库车深层天然气及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石油两项重大突破、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油及四川盆地西北缘天然气两项重大进展、准噶尔盆地南缘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和鄂尔多斯西缘油气3个重要苗头,进一步夯实了西气东输资源基础,推动了前陆盆地大油气区勘探进程。前陆冲断带地质研究在盆地原型恢复和晚期构造改造、深层结构刻画与构造解剖、储层演化与油气充注机制、断-盖控藏模式与油气有效聚集3-R评价方法、区域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5个方面形成创新认识,发展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油气聚集理论。前陆冲断带勘探配套技术研发在复杂构造建模技术、复杂构造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复杂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前陆深层钻完井和储层压裂改造技术4方面取得进展,推动了前陆核心技术形成和油气勘探发现。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显示出较大增储潜力与挑战共存的局面。展望了前陆基础地质、油气勘探、勘探技术研究3方面特点与发展趋势,分析了近期勘探的3点启示与增储潜力,针对未来前陆冲断带在勘探生产、地质研究、配套技术上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4方面勘探研究对策与建议。

谭晔,邹雪峰,孙勇[9](2019)在《突破!复杂地区勘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12月,东方物探在复杂地区勘探获得又一项重大突破:比传统可控震源轻了2/3、体积缩减50%的"迷你"型低频可控震源成功投放四川探区,解决了川渝及西南地区复杂地形地貌地震勘探难题。近年来,国内外油气勘探难度陡增,东方物探突破复杂地区勘探技术瓶颈,在全国多个复杂地形地貌中不断获得新的突破。

冯乔,付锁堂,张小莉,陈琰,汪立群,周飞,倪金龙[10](2019)在《柴达木盆地及邻区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及油气勘探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侏罗系是柴达木盆地最重要的源储层系之一。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地震解释、显微构造分析等大量系列资料的综合应用与分析,认为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期右行逆冲-走滑构造运动、早—中侏罗世伸展运动、早白垩世北西-南东向挤压及新生代南北向挤压运动,它们与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早期(小煤沟组至大煤沟组)在NE向伸展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断陷盆地、中侏罗世晚期至晚侏罗世(彩石岭组—洪水沟组)热力沉降坳陷盆地、早白垩世南北向挤压坳陷盆地密切相关。侏罗纪原型盆地发育三类沉积边界,即盆缘不整合边界(缓坡型和陡坡型边界)、盆内正断层边界、后期逆断层改造边界。不同的现存盆地边界类型对原型盆地恢复的作用不同。侏罗纪盆地以东昆仑构造带为界具有"北陆南洋"的古地理格局,柴达木地区的侏罗纪盆地主要发育在沿岸造山带和岛弧带的山前坳陷以及薄弱的柴北缘加里东俯冲碰撞带之上,形成相对分隔的独立盆地群。柴达木早、中、晚侏罗世原型盆地的分布因受到古特提斯洋向北偏东方向的俯冲作用和阿尔金断裂左旋走滑作用的影响,其沉积中心和沉积范围呈现出从早到晚向东北方向逐渐迁移的规律。早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西部的冷湖—马海一带,中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柴北缘中段的大柴旦—怀头他拉一带,而晚侏罗世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主要位于德令哈—乌兰一带。

二、综合勘探在柴达木盆地山前带的应用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综合勘探在柴达木盆地山前带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中国陆上大气田分布特征
    1.1大气田主要类型
    1.2大气田分布特征
    1.3大气田“十三五”勘探进展
2大气田地质特征及主控因素
    2.1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富集主控因素——以安岳大气田为例
    2.2前陆冲断带大气田富集主控因素——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为例
    2.3致密砂岩大气田富集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大气田为例
    2.4基岩—火山岩气田富集主控因素——以松辽盆地中央隆起带为例
3天然气富集规律
    3.1优质烃源岩决定天然气宏观分布,确保了天然气充注的充分性
    3.2优质储层类型多、分布广,确保了天然气的规模性
    3.3多期盖层动态封闭确保了天然气富集的持续性
    3.4现今构造格局控制了天然气分布的方向性
4有利勘探区带
    4.1海相碳酸盐岩领域重点围绕烃源灶面向深层,同时积极探索构造稳定区
        4.1.1德阳—安岳古裂陷北侧台缘带
        4.1.2德阳—安岳古裂陷槽内
        4.1.3塔北隆起及周缘
    4.2优质成藏组合、圈闭形态好、地震资料品质较好地区是前陆冲断带领域下一步主攻方向
        4.2.1 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
        4.2.2准南山前冲断带
    4.3油气源充足、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区带是致密砂岩领域下一步主攻方向
        4.3.1鄂尔多斯盆地煤系气
        4.3.2松辽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气
    4.4富油气凹陷周缘是基岩—火山岩领域重点勘探方向
        4.4.1四川盆地二叠系火山岩
        4.4.2松辽盆地中央隆起带
5结论

(2)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勘探历程
    2.1 浅层发现阶段(1954—1974年)
    2.2 深层突破阶段(1975—1990年)
    2.3 坚持探索阶段(1991—2005年)
    2.4 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至今)
3 勘探启示
    3.1 盆缘古隆起区成藏理论技术指导昆北断阶带获重大发现
    3.2 整体研究,深化认识,再上英雄岭,发现英东高丰度油气田
    3.3 借鉴昆北勘探经验,阿尔金山前获得一系列突破
    3.4 岩性油藏勘探发现扎哈泉亿吨级油田
    3.5 英西地区深层碳酸盐岩展现亿吨级储量规模
4 结论

(3)柴北缘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的研究进展
        1.2.2 牛东地区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位置、地理特征
    2.2 区域地质特征
    2.3 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3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理论依据及划分原则
        3.1.1 理论基础
        3.1.2 划分原则
    3.2 主要层序界面类型
        3.2.1 层序叠加样式转换面
        3.2.2 沉积环境转换面
        3.2.3 冲刷面
    3.3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3.3.1 层序划分方案
        3.3.2 单井层序划分
        3.3.3 连井层序对比
    3.4 层序的平面展布
4 沉积期物源与古环境
    4.1 物源分析
        4.1.1 重矿物物源分析
        4.1.2 砂岩矿物骨架组分物源分析
        4.1.3 砂地比等值线物源分析
    4.2 古环境分析
        4.2.1 研究进展与方法
        4.2.2 沉积岩中元素分布
        4.2.3 不同水动力环境的化学组成
        4.2.4 地球化学元素对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
    4.3 样品采集及元素数据获取
    4.4 下干柴沟组古环境分析
        4.4.1 古气候特征
        4.4.2 古盐度特征
        4.4.3 古氧化还原特征
    4.5 牛东地区古环境
5 沉积体系分析
    5.1 沉积相标志及组合特征
        5.1.1 沉积相相标志
        5.1.2 岩相及岩相组合
    5.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5.2.1 扇三角洲相
        5.2.2 湖泊相
    5.3 单井沉积相分析
    5.4 连井沉积相
    5.5 平面相分析
    5.6 沉积模式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柴北缘西段古近系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
        1.1.2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勘探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区勘探现状
        1.3.2 研究区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层与岩性发育特征
        2.2.1 岩性特征
        2.2.2 地层分布特征
    2.3 构造演化特征
        2.3.1 区域构造演化阶段
        2.3.2 研究区新生代构造演化特点
    2.4 盖层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
        2.4.1 物源分布特征
        2.4.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2.5 研究区油气分布特征
第3章 盖层宏观与微观封闭能力特征
    3.1 盖层沉积特征
        3.1.1 盖层岩性识别
        3.1.2 盖层岩性特征
    3.2 盖层纵向发育特征
        3.2.1 单井盖层纵向发育特征
        3.2.2 连井剖面盖层纵向发育特征
        3.2.3 盖层成岩阶段
    3.3 盖层横向展布特征
    3.4 盖层微观封闭能力及发育特征
        3.4.1 盖层微观孔隙特征
        3.4.2 盖层排替压力发育特征
    3.5 盖层岩石脆性特征
第4章 盖层异常高压分布特征
    4.1 盖层异常压力的成因
        4.1.1 不均衡作用与超压的形成
        4.1.2 传递增压与超压的形成
        4.1.3 其他因素与超压的形成
    4.2 研究区盖层异常高压预测及其分布特征
        4.2.1 盖层异常高压预测方法及原理
        4.2.2 研究区地层压力预测模型
        4.2.3 地层压力纵向分布特征
第5章 盖层封闭能力动态演化评价
    5.1 盖层封闭能力演化特征
        5.1.1 盖层埋藏史恢复
        5.1.2 盖层孔隙度史恢复
        5.1.3 盖层排替压力史恢复
    5.2 盖层封闭能力时间有效性分析
第6章 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与有利区预测
    6.1 盖层封闭能力影响因数及综合评价标准
        6.1.1 盖层封闭能力影响因素
        6.1.2 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标准
    6.2 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及分布特征
    6.3 盖层有利区分布预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柴北缘西段试油气层位与产量统计表
附录B 柴北缘西段盖层封闭能力微观物性参数

(5)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进展及成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主要进展与成果
    1.1 银额盆地石炭系钻遇工业油气流, 实现北方侵入岩首次发现裂缝型油气藏
    1.2 准噶尔盆地南部新吉参1井取得油气突破与重要发现
    1.3 柴达木盆地发现第4套含油气系统, 石炭系首获天然气流
    1.4 塔里木盆地地质结构与深层油气调查取得创新性成果
    1.5 山前带温宿—柯坪调查攻关成效显着, 明确了战略方向
    1.6 总结渭河盆地氦气富集规律, 优选氦气远景区
2 理论与技术创新
    2.1 持续深化温宿油气认识, 建立并完善了油气晚期成藏模式
    2.2 初步建立了银额盆地石炭系—二叠系陆缘裂陷盆地沉积模式
    2.3 建立了“数字塔里木盆地”
    2.4 积极探索油气井钻探技术创新, 总结形成了“大口径油气调查井”钻探工艺系列
3 成果转化与有效服务
4 下一步工作部署
    (1) 实现北方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勘探战略性突破。
    (2) 初步建立北方石炭系—二叠系油气成藏理论体系。
    (3) 以石炭系—二叠系为重点初步查明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分布。
    (4) 以石炭系—二叠系为重点编制北方新区新层系基础地质图件。
    (5) 为自然资源部提供油气勘查区块。

(6)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与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及存在问题
        1.2.1 基岩及基岩油气藏概念的厘定
        1.2.2 基岩储层识别与评价研究现状
        1.2.3 基岩油气藏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特色及创新点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述
    2.2 阿尔金山前带东段构造与地层特征
        2.2.1 区域构造特征
        2.2.2 区域地层特征
        2.2.3 油气地质特征
第3章 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1 基岩储层岩石类型及分布
        3.1.1 尖北斜坡岩石类型及分布
        3.1.2 东坪鼻隆岩石类型及分布
        3.1.3 牛中斜坡岩石类型及分布
        3.1.4 牛东鼻隆岩石类型及分布
        3.1.5 冷北斜坡岩石类型及分布
        3.1.6 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岩性平面展布
    3.2 基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3.2.1 裂缝发育特征
        3.2.2 溶蚀孔洞发育特征
        3.2.3 基质微孔发育特征
    3.3 基岩储层储集空间物性分析
第4章 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风化壳储层特征
    4.1 基岩风化壳纵向结构带划分
    4.2 岩浆岩风化壳和变质岩风化壳储层差异研究
        4.2.1 矿物成分差异研究
        4.2.2 地球化学差异研究
        4.2.3 常规测井差异研究
        4.2.4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差异
第5章 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储层主控因素
    5.1 岩性及矿物组合
    5.2 古地貌
    5.3 先存断裂及破碎带
    5.4 岩浆侵入及热液作用
第6章 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储层评价与优选
    6.1 基岩储层评价
    6.2 基岩储层发育模式研究
        6.2.1 片麻岩类储层发育模式
        6.2.2 花岗岩类储层发育模式
        6.2.3 闪长岩类储层发育模式
    6.3 基岩储层优选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7)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基岩储层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题目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基岩的定义
        1.2.2 基岩储层的研究现状
        1.2.3 阿尔金山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区域构造演化
    2.3 区域地层特征
第3章 岩石类型及分布
    3.1 基岩类型
        3.1.1 东坪1井区
        3.1.2 东坪3井区
        3.1.3 牛中-牛东地区
        3.1.4 尖北地区
        3.1.5 冷北地区
    3.2 基岩的分布
第4章 同位素年代学
    4.1 测试原理及方法
        4.1.1 锆石同位素测年
        4.1.2 ~(40)Ar-~(39)Ar同位素测年
    4.2 LA-ICP-MS锆石U-Pb年龄
        4.2.1 东坪地区
        4.2.2 牛东、牛中地区
        4.2.3 尖北地区
        4.2.4 冷北地区
    4.3 ~(40)Ar-~(39)Ar年龄
        4.3.1 东坪地区
        4.3.2 冷北地区
第5章 全岩元素地球化学
    5.1 测试原理及方法
    5.2 主量元素
        5.2.1 东坪地区
        5.2.2 牛东、牛中地区
        5.2.3 尖北地区
        5.2.4 冷北地区
    5.3 微量和稀土元素
        5.3.1 东坪地区
        5.3.2 牛东、牛中地区
        5.3.3 尖北地区
        5.3.4 冷北地区
第6章 基岩成因和演化
    6.1 基岩成因与源区性质
        6.1.1 东坪、牛东和牛中地区花岗岩
        6.1.2 东坪、牛东地区片麻岩
        6.1.3 尖北地区花岗闪长岩
        6.1.4 冷北地区玄武岩
        6.1.5 板岩和石英片岩
    6.2 基岩的演化
        6.2.1 新元古代(838Ma)
        6.2.2 奥陶纪-泥盆纪(405Ma~444Ma)
        6.2.3 二叠纪(253Ma~280Ma)
        6.2.4 三叠纪-侏罗纪(154Ma~229Ma)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主要进展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陆冲断带近期油气勘探进展
    1.1 库车前陆深层勘探
    1.2 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前陆勘探
    1.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勘探
    1.4 四川盆地西北缘前陆勘探
    1.5 准噶尔南缘、塔里木西南缘和鄂尔多斯西缘前陆勘探
2 前陆冲断带近期地质研究进展
    2.1 前陆盆地原型恢复和晚期构造改造
    2.2 前陆冲断带深层结构刻画与构造解剖
    2.3 前陆深部储层演化、油气充注机制及含气性主控因素
    2.4 前陆油气有效聚集与3-R评价及构造单元-区带-目标评价方法体系
    2.5 前陆冲断带区域成藏特征与油气分布规律
        2.5.1 库车前陆常规砂岩超高压大气田成藏认识
        2.5.2 川西北前陆超深层生物礁大气田成藏认识
        2.5.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前陆砂砾岩大油田成藏认识
3 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技术进展
    3.1 前陆冲断带复杂构造建模技术
    3.2 前陆复杂构造深度域地震成像技术体系
    3.3 前陆冲断带复杂油气藏综合评价技术系列
    3.4 前陆冲断带深层钻完井和储层压裂改造技术
4 前陆冲断带勘探研究展望与讨论
    4.1 前陆冲断带勘探研究近期特点与发展趋势
    4.2 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的三点启示
    4.3 前陆冲断带近期勘探增储潜力
    4.4 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面临的挑战
    4.5 前陆冲断带勘探研究对策与建议
5 结论

(9)突破!复杂地区勘探(论文提纲范文)

翻转西部
探底东部
挑战西南
突破漠北

(10)柴达木盆地及邻区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及油气勘探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侏罗系地层特征与区域构造演化
    1.1 侏罗纪地层层序与对比
    1.2 盆地内侏罗系分布
        1.2.1 下侏罗统 (J1)
        1.2.2 中侏罗统 (J2)
        1.2.3 上侏罗统 (J3)
    1.3 盆地发育构造背景
2 原型盆地恢复
    2.1 盆地边界类型
        2.1.1 盆缘不整合边界
        2.1.2 盆内正断层边界
        2.1.3 后期逆断层改造边界
    2.2 成盆动力学背景
    2.3 原型盆地形成与演化
        2.3.1 伸展断陷-坳陷盆地 (J1x-J2d)
        2.3.2 热沉降坳陷盆地 (J2c-J3h)
        2.3.3 山前冲断坳陷盆地或前陆盆地 (K1q1-K1q2)
3 侏罗纪原型盆地分布及古地理特征
    3.1 西北侏罗纪原型盆地的分布
    3.2 柴达木及周缘侏罗纪原型盆地
        3.2.1 早—中侏罗世原型盆地格局
        3.2.2 晚侏罗世原型盆地格局
        3.2.3 早白垩世
    3.3 柴北缘侏罗纪原型盆地迁移演化
4 油气远景分析
5 结论与认识

四、综合勘探在柴达木盆地山前带的应用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陆上大气田成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J]. 李剑,曾旭,田继先,佘源琦,程宏岗,谢武仁. 中国石油勘探, 2021
  • [2]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J]. 魏学斌,沙威,沈晓双,司丹,张国卿,任世霞,杨梅. 新疆石油地质, 2021(03)
  • [3]柴北缘牛东地区下干柴沟组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D]. 张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柴北缘西段古近系盖层封闭能力综合评价[D]. 刘濮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5]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与勘探进展及成果[J]. 周新桂,杜治利. 中国地质调查, 2019(04)
  • [6]阿尔金山前带东段基岩储层特征研究[D]. 李欣.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7]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东段基岩储层年代学研究[D]. 席斌.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2)
  • [8]中国前陆冲断带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主要进展和展望[J]. 蔚远江,杨涛,郭彬程,詹路锋,许小溪,杨超. 地质学报, 2019(03)
  • [9]突破!复杂地区勘探[J]. 谭晔,邹雪峰,孙勇. 国企管理, 2019(Z2)
  • [10]柴达木盆地及邻区侏罗纪原型盆地恢复及油气勘探前景[J]. 冯乔,付锁堂,张小莉,陈琰,汪立群,周飞,倪金龙. 地学前缘, 2019(01)

标签:;  ;  ;  ;  ;  

柴达木盆地山前带综合勘探应用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