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磷酸三钙在骨科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β-磷酸三钙在骨科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一、β-磷酸三钙在骨科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申震,郭英,姜自伟,张严,李紫阁,陈泽华,叶翔凌,陈国茜[1](2022)在《基于骨组织工程技术比较骨碎补总黄酮两种给药方式修复大鼠大段骨缺损模型的效果》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复合材料支架治疗大段骨缺损已被证实有效,但骨修复缓慢、成骨质量不佳是其主要问题。骨碎补总黄酮可促进成骨、加速骨愈合,但骨碎补总黄酮给药途径依然局限于灌胃形式,局部载药直接作用于骨缺损部位方式的研究仍相对不足。目的:构建骨碎补总黄酮缓释微球/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观察骨碎补总黄酮局部给药与灌胃两种方式修复大鼠胫骨大段骨缺损的差异。方法:利用3D打印技术构建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采用超声乳化溶剂透析法制备骨碎补总黄酮缓释微球;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骨碎补总黄酮缓释微球/β-磷酸三钙支架。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应用环形外固定支架构建大鼠胫骨3 mm骨缺损模型,空白组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空白支架组植入单纯的β-磷酸三钙支架,灌胃支架组植入β-磷酸三钙支架并联合骨碎补总黄酮灌胃处理,载药支架组植入骨碎补总黄酮缓释微球/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术后8周进行缺损部位影像学检测、组织学染色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1)X射线片与Micro-CT检测显示,空白组缺损区几乎无骨痂生成;空白支架组可见生成的骨痂连接截骨端,截骨线依稀可见;灌胃支架组截骨线基本消失,可见较多新骨连接截骨两端;载药支架组可见大量骨痂生成,截骨线完全消失,皮质重建良好,髓腔再通;(2)苏木精-伊红、Masson和番红固绿染色显示,空白组缺损区域内可见少量血管及大量结缔组织填充;空白支架组可见较多骨基质形成,但成熟度不高;灌胃支架组可见大量骨基质形成且成熟度较高;载药支架组截骨缺损间隙内生成大量骨样组织,软骨组织成熟度高,且髓腔再通趋势明显;(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相比于空白支架组和空白组,灌胃支架组与载药支架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与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更高(P <0.05),且载药支架组高于灌胃支架组(P <0.05);(4)结果表明,骨碎补总黄酮无论是以局部给药方式还是灌胃给药方式均可促进骨缺损修复,但两种方式之间存在效果差异,以骨碎补总黄酮缓释微球局部给药方式效果更佳。

吴子健,胡昭端,谢有琼,王峰,李佳,李柏村,蔡国伟,彭锐[2](2021)在《3D打印技术与骨组织工程研究文献计量及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随着3D打印技术和骨组织工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研究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骨组织工程研究中,但主要研究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还不够明确。目的:通过对3D打印与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和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探索该领域当前研究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方法:以"3D打印与骨组织工程研究"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基于CNKI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3D打印技术在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发文数量趋势、发文机构、发文期刊等进行统计分析。利用VOSviewer软件分析文献的作者合作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并结合文献对热点研究主题进行解读。结果与结论:①检索到3D打印与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相关有效文献469篇,从2014年来3D打印与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发文开始出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和吉林大学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杂志和机构,文献作者形成5大团体,但各团体间的合作很少;②关键词共现网络显示,关键词共同聚类成的4个研究主题(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3D打印技术及其在骨科的应用、3D打印与关节置换、其他)和排名前10的关键词(3D打印技术、计算机辅助技术、骨组织工程、组织工程、骨折、骨缺损、羟基磷灰石、三维、置换、钛合金)所揭示的内容,真实反映了当前3D打印与骨组织工程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可为该领域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向时提供参考。

吴帅[3](2020)在《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修复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软骨作为一种单一细胞成分的结缔组织,由单一的软骨细胞、纤维以及基质构成,在体内主要发挥着连接、支持、分散应力以及减少振荡等生理功能。然而,创伤、炎症以及退化等病理现象的发生容易引起软骨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者缺损,严重者还会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因此对关节正常的功能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也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不便。由于软骨细胞自身的再生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当软骨缺损时就需要借助其他方式进行修复,关于软骨损伤的修复治理研究也是目前骨科和临床研究的重中之重。软骨缺损的修复过程极其复杂,而修复过程核相关调控机制尚未揭示。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在修复软骨缺损中有着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广泛应用于临床来讲仍有较大的距离,需要多种检测手段的全面配合。关于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材料的选择是治疗软骨缺损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均需要权衡好治疗的风险及获益,才能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安全的保障。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进一步相互结合和深入及推广,将为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治疗软骨缺损提供切实的临床治疗指导。综合技术的使用能够为软骨缺损患者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去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尽快康复,这为进一步研究软骨缺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目的]本研究首先探究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与软骨的组织相容性。其次,探索3D人工微/纳米支架在关节的组织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探寻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对软骨细胞能量代谢和增殖的影响。[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提取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定向分化为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将实验细胞分为三组:对照组、软骨细胞组、成骨细胞组。实验犬分为三组:β-TCP组(软骨缺损处放置空白β-TCP支架作为实验对照),软骨细胞β-TCP组(将培养的软骨细胞同β-TCP支架融合后放入软骨缺损模型犬中),软骨细胞/成骨细胞β-TCP组(将培养的软骨细胞同β-TCP支架融合及成骨细胞同β-TCP支架融合叠加模仿正常软骨及软骨下骨解剖结构后放入软骨缺损模型犬中);三组实验比格犬在相同条件下喂养,12周后处死做实验观察。通过MTT检测各组细胞中的增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活力。使用 Alcian蓝结合测定法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含量。蛋白印迹分析细胞中ColII、BMP的蛋白表达。第二部分:提取比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微团干细胞培养和基于生物反应器的细胞负载支架培养分别制备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负载的β-TCP磷酸钙生物陶瓷支架和软骨细胞负载的β-TCP生物陶瓷支架,分别植入比格犬股骨滑车软骨缺损模型,以治疗关节软骨缺损,观察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负载的β-TCP磷酸钙生物陶瓷支架修复软骨缺损情况,将软骨细胞负载的β-TCP生物陶瓷支架设为阳性对照。第三部分:选择24只年龄为4-10个月、体重为7.5-10.0 kg的健康比格犬,以比格犬股骨滑车作为比格犬关节软骨缺损的研究模型。分别提取比格犬肋软骨的软骨细胞和骨膜的成骨细胞交叉使用以保证同种异体性。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软骨缺损模型,植入β-TCP生物陶瓷支架,n=12);复合体组(软骨缺损模型,植入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TCP生物陶瓷支架,n=12)。通过组织切片和显微镜观察支架上细胞增殖。通过ELIS A试剂盒定量检测软骨细胞中促炎因子IL-1、IL-6、TNF-α水平。通过免疫组化分析不同处理组软骨细胞II型胶原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含量。蛋白印迹分析不同处理组软骨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IGF-2)和GLUT蛋白表达。蛋白印迹分析不同处理组软骨细胞能量代谢途径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α,HIF1α)、AMP 激活激酶(AMP-activated kinase,AMPK)和 ERK mRNA表达。蛋白印迹分析不同处理组软骨细胞糖酵解,氧化磷酸化,PPP以及糖原合成途径关键酶: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 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和糖原合酶激酶 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GSK3β)蛋白表达。通过酶联免疫检测不同处理组软骨细胞LC3和Beclin-1水平。[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培养4小时后,软骨细胞组较对照组细胞增殖升高(P<0.05),成骨细胞较对照组细胞增殖升高(P<0.05)。培养第24小时后软骨细胞组较对照组细胞增殖升高(P<0.05),成骨细胞较对照组细胞增殖升高(P<0.05)。软骨细胞组和成骨细胞组较对照组细胞凋亡降低(P<0.05),成骨细胞较软骨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软骨细胞组和成骨细胞组较对照组细胞活力升高(P<0.05),成骨细胞较软骨细胞活力升高(P<0.05)。软骨细胞组和成骨细胞组较对照组GAG的含量升高(P<0.05),软骨细胞组较成骨细胞组GAG的含量比较无差异(P>0.05)。软骨细胞组较对照组ColⅡ的蛋白表达升高(P<0.05),成骨细胞组较软骨细胞组ColⅡ的蛋白降低(P<0.05),成骨细胞组较软骨细胞组和对照组BMP蛋白表达升高(P<0.05),对照组较软骨细胞组BMP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软骨/成骨β-TCP组较软骨细胞β-TCP组细胞形态评分升高(P<0.05),软骨细胞β-TCP组较β-TCP组细胞形态评分升高(P<0.05)。软骨/成骨β-TCP组较软骨细胞β-TCP组和β-TCP组表面形态评分升高(P<0.05)。软骨/成骨β-TCP组较软骨细胞β-TCP组和β-TCP组中IL-1β的mRNA表达降低(P<0.05)。β-TCP组较软骨细胞β-TCP组和软骨/成骨β-TCP组TNF-α mRNA表达升高(P<0.05)。软骨/成骨β-TCP组较软骨细胞β-TCP组和β-TCP组IL-6 mRNA 表达降低(P<0.05)。第二部分:使用微团干细胞培养培养可以成功地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获得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通过应用生物反应器的细胞负载支架培养物成功地制备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β-TCP生物陶瓷支架组、软骨细胞的β-TCP生物陶瓷的支架组、β-TCP生物陶瓷的支架。将支架用于比格犬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比格犬股骨滑车的相对软骨再生能力如下: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的β-TCP生物陶瓷支架组>软骨细胞的β-TCP生物陶瓷的支架组>β-TCP生物陶瓷的支架。第三部分:对照组和复合体组细胞增殖率均随时间增加而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复合体组1周、3周、5周和8周细胞增殖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合体组IL-1、IL-6、TNF-α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合体组II型胶原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含量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合体组TGF-β、IGF-2和GLUT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合体组HIF-1 α、AMPK和ERK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合体组GAPDH、NADPH和GSK3β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复合体组LC3和Beclin-1水平降低(P<0.05),说明复合体抑制自噬。[研究结论]1.探索了 BMSCs来源的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活性。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负载的β-TCP生物陶瓷支架可以与周围软骨产生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微团干细胞培养培养和基于生物反应器的细胞加载支架培养可以制备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加载的β-TCP生物陶瓷支架,用于关节软骨缺损的治疗且效果良好。这表明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负载β-TCP生物陶瓷支架可潜在地用于治疗软骨缺损患者。3.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TCP生物陶瓷支架增加软骨细胞能量代谢和增殖,减少细胞自噬。

朱永康[4](2020)在《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背景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eral Dead,ONFH)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在早期股骨头坏死保头治疗中,髓芯减压术可减低股骨头髓芯的压力,改善股骨头血供,从而延缓或者逆转早期股骨头坏死疾病进程,该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目前临床中。在髓芯减压术的基础上,植入β-磷酸三钙多孔生物陶瓷棒+颗粒,生物陶瓷棒可以引导股骨头血供,重建股骨头的血供,并且该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生物相容性、易降解性,植入软骨下骨的陶瓷颗粒降解速度与新骨形成速度相匹配,形成的新骨力学强度较自身正常骨组织强度高,形成的新骨为软骨下骨提供了强有力的力学支撑,进而防止股骨头塌陷。前列地尔属于天然前列腺素类物质,其有效成分为前列腺素E1,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及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被广泛用于周围血管及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并取得较满意治疗效果。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发现在ARCOⅡ期的患者行髓芯减压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后,给予前列地尔治疗,可有效缓解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基于此方面考虑本课题拟重点探讨在ARCO分期Ⅱ期股骨头坏死中,应用单纯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和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联合前列地尔的治疗效果。目的探究单纯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和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联合前列地尔治疗ARCOⅡ期的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外科二病区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ARCO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32例(41髋),采用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为观察组,采用单纯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治疗为对照组。采用国际骨循环研究协会(Association Research Circulation Osseous,ARCO)分期,其中观察组17例(22髋):观察组男13例(17髋),女4例(5髋);年龄24-48岁,平均(35.27±8.58)岁;发病原因:酒精性6例(8髋),激素性8例(10髋),不明原因性3例(4髋)。对照组15例(19髋):男10例(13髋),女5例(6髋);年龄23-49岁,平均(34.74±8.23)岁;发病原因:酒精性7例(9髋),激素性5例(7髋),不明原因性3例(3髋)。对照组给予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随访1年,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之间影像学进展情况、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的差异;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影像学提示好转或者不变,则影像学成功,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22髋中影像学成功率为95.5%(21/22);对照组19髋中影像学成功率为68.4%(13/19);根据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P=0.036),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32例(41髋)患者均随访1年,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髋关节VAS疼痛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32±1.21分和7.11±1.15分,明显减低到术后1个月的4.18±1.37分和5.11±1.10分、术后6个月的3.36±1.18分和4.21±1.27分、术后1年的2.18±1.01分和3.15±1.67分,与术前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6个月以及1年VAS疼痛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9.64±5.74分和60.74±5.78分,明显提高到术后6个月的86.05±4.19分和81.58±5.47分、术后1年的90.14±4.13分和85.47±3.66分,与术前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以及1年Harris评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1.在ARCOII期股骨头坏死中,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可有效缓解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2.在ARCOII期股骨头坏死中,该手术联合前列地尔之后,在提高影像学成功率、缓解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疼痛症状、改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方面优于单纯手术组,并且前列地尔未引起明显不良反应。

刘帆[5](2020)在《氧化石墨烯-多聚赖氨酸聚合物多功能修饰复合支架可控释放纤连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因先天畸形、肿瘤切除、创伤和感染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临床上治疗大段骨缺损的方法十分有限,已成为骨科及颌面外科医生所面对的最大挑战。尽管目前自体骨移植被认为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但供区感染、骨量有限、二次手术创伤等不足极大地限制了自体骨移植的临床应用。同种异种骨和异体骨作为自体骨的替代品近些年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感染、免疫排斥风险和伦理等问题。因此,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具有成骨诱导活性的人工骨材料被认为是骨缺损修复的最佳方法。丝素蛋白(Silk fibroin,SF)和β-磷酸三钙(β-calcium phosphate,β-TCP)多孔支架材料,能分别模拟天然骨的有机和无机成分,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免疫原性和可控的降解性,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和基础研究。然而临床实践和相关研究表明,单纯SF或β-TCP材料的成骨能力很弱或者骨再生速度缓慢,与周围骨组织整合性不足,无法满足于修复骨缺损的需要。生长因子,作为组织工程技术三要素之一,可以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并可以与体内其他生物活性分子发生协同或者拮抗作用,对骨组织再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生长因子多为水溶性蛋白,存在稳定性差、容易降解、无法与骨修复周期相匹配等问题,因此需要合适的载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精确调控生长因子的释放,并通过在支架材料中固定生物活性分子促进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等,为修复骨缺损提供新思路。此外,单一活性分子或者多种活性分子简单混合的成骨效果十分有限,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当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固定在支架材料中,其释放的时间和顺序及细胞的反应是非常重要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改善支架SF/β-TCP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赋予支架材料表面良好的微纳结构,使其具备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达到修复骨缺损和引导骨再生的目的。因此我们首先制备不同SF和β-TCP比例的多孔支架,优化其理化和生物学性能,近而采用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复合物(GO-PLL)修饰携带白蛋白纳米颗粒,并可控携带和有效缓释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并验证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作用。最后本研究通过GO-PLL复合物对SF/β-TCP支架材料进行多功能修饰,使其负载促进细胞粘附的纤连蛋白(Fibronectin)和具有成骨诱导分化功能的BMP-2,并探讨多种释放模式对BMSCs粘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1、采用冷冻干燥方法制备不同比例的SF/β-TCP多孔支架(SF/β-TCP=1/0,2/1,1/1,1/2),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X线衍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表征其理化性能(形貌、孔径、孔隙率、溶胀性、降解性、力学强度和体外矿化能力),采用CCK-8法检测BMSCs在复合支架上的增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评估BMSCs在复合支架上的成骨分化能力,探讨不同支架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活性,确定SF/β-TCP最佳比例支架,为后续研究做准备。2、采用去溶剂法制备白蛋白纳米颗粒(包裹BMP-2活性蛋白),制备不同比例的GO-PLL聚合物(GO/PLL=1/1,1/5,1/10),并通过自组装技术修饰白蛋白纳米颗粒,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径分析仪动态光散射、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等对其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进行检测和分析。不同时间点检测GOPLL/BMP-2纳米颗粒中BMP-2的释放量,CCK-8和活死染色检测GO-PLL/BMP-2对BMSCs增殖情况的影响,通过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评估GO-PLL/BMP-2对BMSCs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的。3、将FN和BMP-2通过GOPLL复合物单独或共同固定到SF/β-TCP多孔支架中,检测不同时间点FN和/或BMP-2的释放量,分析其释放曲线,不同方式固定的FN和BMP-2活性分子的复合支架材料与BMSCs共培养,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多孔材料表面的BMSCs形貌,通过罗丹明-鬼笔环肽对细胞进行染色,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BMSCs的骨钙素和I型胶原的mRNA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型胶原的蛋白表达。结果:1.、通过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具有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的多孔支架,随着β-TCP的比例增加,支架的孔径和力学强度逐渐增加,孔隙率无明显变化;SF/β-TCP可以促进磷灰石晶体成核,在材料表面形成矿化层,其中SF/β-TCP(1/2)的矿化能力最强;所有SF/β-TCP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促进BMSCs粘附和增殖,但BMSCs在SF/β-TCP支架上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着差异,显着低于阳性对照组,说明支架材料的成骨诱导活性较差。2、制备的GO粒径大约100 nm,电位为-38.6±3.7mv,经过共价结合得到的GO-PLL复合物的粒径和电位随着PLL的比例增加而增大,GO-PLL修饰BSA纳米颗粒形态良好,分布均匀,GO-PLL(1/1)/BSA和GOPLL(1/5)/BSA粒径尺寸相差不大,均小于GO-PLL(1/10)/BSA。BMSCs与GOPLL/BSA共培养,每个时间点的细胞活性均大于95%,说明GO-PLL/BSA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与包裹BMP-2的纳米颗粒相比,经GO-PLL自组装修饰的BMP-2纳米颗粒均可以在体外可控缓释BMP-2,且前三天释放量相差不大,从第4天到第10天,GO-PLL(1/1)/BMP-2释放速率和释放量高于另外两组。通过缓释BMP-2,GO-PLL/BMP-2可以显着提高BMSCs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细胞外基质矿化情况。3、体外释放结果表明,不同方法单一固定的FN释放速率无明显差异,GO-PLL/FN的累计释放量和释放周期优于物理吸附FN;单一固定BMP-2纳米微球(BSA-BMP-2)和BMP-2的释放曲线无明显差异;此外,与物理吸附FN和BMP-2相比,经GO-PLL修饰的多孔支架中,FN和BMP-2-nps在3-4天内有个突释的现象,且FN先于BMP-2释放,BMP-2的累计释放量更大,释放时间更长,可长达28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证实共固定FN和BMP-2可显着促进BMSCs的粘附和铺展,CCK-8和活死染色结果说明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中GO-PLL/FN+BMP-2可以显着提高BMSCs在材料表面的增殖能力,RTPCR和免疫荧光结果证实与单一复合FN或BMP-2相比,共固定FN和BMP-2能够显着提高BMSCs骨钙素和I型胶原蛋白mRNA或蛋白的表达水平,其中通过GO-PLL修饰的复合支架可以更有效有效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具有最高的成骨诱导活性。结论:1、当SF和β-TCP比例为1:2时,SF/β-TCP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但是成骨诱导活性不足。2、本研究制备粒径尺寸合适的GO-PLL复合物,并通过自组装技术修饰白蛋白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可以可控携带并有效缓释BMP-2生物活性蛋白,促进BMSCs成骨分化。3、通过GOPLL修饰无细胞的SF/β-TCP复合支架可以可控有序释放FN和BMP-2,显着促进BMSCs的粘附、增殖和成骨分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诱导活性,对生物医用支架材料发挥长期疗效具有积极作用,在整形外科和骨科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赵彬彬[6](2020)在《不同骨移植材料在颌骨缺损中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因肿瘤、外伤、感染、缺牙后长期不修复、上颌窦气化等原因常导致口腔颌面部骨缺损。充足的骨量有利于种植体植入理想的三维位置,而且有利于种植体稳定性和长期存留率。应用骨增量技术可以改善局部骨量不足的问题,扩大了种植手术适应症,常用的外科技术包括骨劈开术、骨挤压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上颌窦内外提升术、onlay植骨术等,而这些骨增量技术的应用常需要使用骨移植材料,比如自体骨、异种骨、人工合成骨等。各种骨移植材料各有优缺点,Bio-oss颗粒作为异种骨在骨增量领域应用广泛。近些年来牙本质颗粒作为新型的骨移植材料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中获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效果。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β-TCP/Col)模拟了一种适合骨细胞生长的三维环境[1],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合成材料,诸多实验证实了其良好的骨再生效果。本实验通过建立比格犬下颌骨缺损的动物模型,比较三种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性能,从而为临床骨移植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1、牙本质颗粒的制备:将临床上收集的牙齿清洗干净,快速手机去除釉质、牙骨质、牙髓、牙周组织后经骨磨和筛子敲碎为直径约0.5-1mm的颗粒,经过异丙醇脱脂处理2小时,煮沸2小时,高温高压灭菌后备用。2、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β-TCP/Col):本实验选用成品块状磷酸三钙/胶原蛋白骨填料,是由人可吸收的胶原蛋白和β-TCP混合而成,经脱水、紫外线照射灭菌及冷冻干燥处理后使两种材料交联在一起。3、Bio-oss颗粒:是天然的小牛骨经过一系列化学处理,去除了全部的有机成分,与人体骨骼中的无机物结构相似,由瑞士盖氏公司生产的骨增量材料。4、实验动物分组:选取8只健康比格犬,在双侧下颌骨制备共16个骨缺损,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4个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牙本质颗粒,B组植入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C组植入Bio-oss颗粒,D组作为空白对照,3月后处死动物取材。5、手术过程:在双侧下颌外斜线处做角形切口,翻开黏骨膜瓣,于两侧外斜线处制备10×8×2mm的箱状骨缺损区,分别植入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牙本质颗粒和Bio-oss颗粒,严密缝合,术后肌肉注射青霉素预防感染。6、观察指标:大体观察植骨区伤口愈合情况,有无感染溢脓等,移植物探诊质地和有无活动度,石蜡脱钙切片观察新生骨生成情况,组织学测量分析新骨生成率,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新骨生成率,以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大体观察:3月时可见植骨区粘膜愈合良好,未见到化脓、感染等情况。切开翻瓣观察,A组骨缺损界限模糊,边界光滑,牙本质颗粒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探诊与基骨连接部位质地略硬,中心处质地较软;B组界限清晰,植骨区探诊质地比牙本质颗粒组软,材料表面可见纤维结缔组织的包裹;C组边界清晰,材料表面可见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探诊质地略硬;D组边界清晰,有一明显的凹陷,长入了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探诊质地软。2、组织学观察:术后3月时,组织学切片可见A组牙本质颗粒略有吸收,牙本质颗粒周围有新生骨组织包绕,有新生骨小梁和毛细血管的生成,骨小梁间有大量活跃的成骨细胞,在植骨区中心区域可见牙本质颗粒被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包绕。B组可见少量的新生骨小梁和成骨细胞,在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大量的粉末状β-TCP颗粒和少量的炎症细胞浸润,部分β-TCP颗粒被新生骨组织包绕,新生骨中可以见到骨髓腔。C组可见部分Bio-oss颗粒被新生骨组织包绕,部分Bio-oss颗粒被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纤维、颗粒和新生骨交织在一起。D组纤维结缔组织长入骨缺损中,并未见新骨形成,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许多毛细血管。3、组织学测量分析:术后3月时,A、B、C、D各组的新骨生成率分别为(43.92±13.93)%,(30.10±10.02)%,(42.76±12.67)%和(7.40±2.91)%。各组间新骨生成率相比较,A组、B组和C组分别与D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三种骨移植材料的成骨效果均优于空白对照组;A组和B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成骨效果优于B组;A组和C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成骨效果与C组相当;B组和C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成骨效果优于B组。结论:1.通过本研究发现,在下颌骨箱状缺损修复中,未脱钙异种牙本质颗粒、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Bio-oss颗粒三种骨移植材料都能促进新骨的形成。2.骨移植后3个月,未脱钙异种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颗粒成骨效果无显着性差异,未脱钙异种牙本质颗粒与Bio-oss颗粒成骨效果均优于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但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程扬,刘敏,朱忠焰,高莎莎[7](2019)在《羟基磷灰石结合β-磷酸三钙及海藻酸盐作为牙槽骨修复材料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牙槽骨修复材料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天然生物材料,人工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各种类型的材料还可以通过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合成,其均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目的:比较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及单纯羟基磷灰石3种牙槽骨修复材料的细胞毒性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浸提液、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浸提液、羟基磷灰石浸提液分别与小鼠成骨前细胞、人成骨细胞共培养,XTT实验检测细胞线粒体活性(以单独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结晶紫分析实验检测细胞毒性(以DMSO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取20只Wistar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制备上颌右侧中切牙牙槽骨缺损模型,随机分4组干预: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其余3组分别植入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及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植入后7,21,42 d,检测血清中RANKL、骨保护素质量浓度。实验已通过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审批号:IACUC20170315-07。结果与结论:①3组材料浸提液中小鼠成骨前细胞的线粒体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3组材料浸提液中人成骨细胞的线粒体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 0.05);3组材料浸提液中,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浸提液中两种细胞的线粒体活性最高;②3组材料浸提液对小鼠成骨前细胞与人成骨细胞的毒性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3组材料浸提液中,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浸提液对两种细胞的毒性最低;③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材料植入后7d的RANKL质量浓度低于21d(P<0.001),植入后42 d的骨保护素质量浓度高于植入后7,21 d(P <0.001);④结果表明相对于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与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纳米碳化羟基磷灰石海藻酸盐材料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刘洪涛[8](2019)在《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与带血管蒂髂骨块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比较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与带血管蒂髂骨块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手术优缺点及术后疗效,为日后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2年6月-2018年10月期间于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及随访的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共48例,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带血管髂骨块手术治疗(共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范围31-50岁,平均年龄43.2岁)。B组行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微创手术治疗(共23例,男18例,女5例,年龄范围35-50岁,平均年龄44.6岁)。收集两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记录、对比多个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2个月、24个月髋关节活动度Harris评分优良率的差异。通过术前、术后随访行髋关节DR、CT等检查比较股骨头坏死区域大小是否有所改善,患者术前与术后12个月、24个月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量表评分统计患者髋关节功能情况(髋关节活动度、下肢畸形、功能等方面评价疗效)是否有显着性差异,并评价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B组均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组优于A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B组未明显优于A组,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微创手术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特点,术后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与带血管髂骨块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相比有显着优势,但在术后24个月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与带血管髂骨块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相比无显着优势。图15幅;表4个;参25篇。

程坚[9](2018)在《载纳米银颗粒β-磷酸三钙的成骨性和抗菌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含10%质量分数的纳米银颗粒的β-磷酸三钙(β-TCP)生物陶瓷的成骨与抗菌作用。方法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内器官组织切片及银离子浓度检测评价含10%纳米银颗粒的β-TCP的生物相容性。将含10%纳米银颗粒的β-TCP(β-TCP-Ag组)和纯β-TCP植入新西兰大白兔股骨髁的骨髓炎缺损内;后者术后全身应用青霉素者为β-TCP(+)组,术后无全身应用抗生素者为β-TCP(-)组。观察其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效果。结果体外细胞毒性实验显示其浸提液对rBMSCs的增殖未造成影响;材料植入骨缺损12周后,β-TCP-Ag和β-TCP两组兔的心肝脾肺肾及血液银离子含量均小于0.1ppm,两组兔的心肝脾肺肾的HE染色切片未见病理性改变。含β-TCP-Ag植入兔股骨髁骨髓炎模型后,Micro-CT显示β-TCP-Ag组骨缺损区域骨组织量与缺损区域总体积比值(BV/TV)明显高于β-TCP组;VG染色后β-TCP-Ag组的材料孔隙中有骨组织长入,而β-TCP(-)组未见明显骨组织长入孔隙中。结论含10%纳米银颗粒的β-TC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仅在体外无细胞毒性;而且在植入兔股骨髁骨髓炎的动物模型后,其能有效控制骨缺损处的感染病灶,促进骨缺损的愈合,且对器官组织无明显毒副作用,有望为伴有感染或潜在感染的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

管捷[10](2018)在《一种新型硅磷酸钙活性涂层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制备一种新型的硅磷酸钙涂层材料(Ca5(PO4)2Si O4,CPS)并研究其理化性质、生物相容性和体外成骨活性。方法首先通过固相反应法制备CPS粉末,再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喷涂至钛合金表面制备CPS涂层,并研究其体外的理化学性质。然后通过体外粘附、增殖实验研究其生物相容性。最后通过检测体外特定成骨标志基因表达量研究其成骨活性。结果CPS涂层与喷涂前的CPS粉体相比较主晶相变为2Ca2Si O4!Ca3(PO4)2。CPS涂层相较于HA涂层具有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 BMSC)增殖、粘附和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结论研究表明CPS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成骨特性。

二、β-磷酸三钙在骨科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β-磷酸三钙在骨科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3D打印技术与骨组织工程研究文献计量及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检索人
    1.2 检索时间
    1.3 资料来源
    1.4 文献检索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Results
    2.1 发文趋势分析
    2.2 发文期刊分析
    2.3发文机构分析
    2.4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2.5 关键词的共现可视化分析
        2.5.1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2.5.2 3D打印技术
        2.5.3 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
        2.5.4 3D打印与关节置换
3 小结Conclusions

(3)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修复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主要试剂及仪器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诱导分化来的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与软骨的组织相容性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1.4 讨论
    1.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应用生物反应器构建BMSCs来源的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负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和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对软骨细胞能量代谢和增殖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外文论文

(4)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早期股骨头坏死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氧化石墨烯-多聚赖氨酸聚合物多功能修饰复合支架可控释放纤连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丝素蛋白/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的制备、表征和体外生物学评价
    1 前言
        1.1 骨组织工程
        1.2 骨移植替代材料现状
        1.3 支架材料与干细胞调控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SF/β-TCP复合支架的制备
        2.2.2 场发射扫面电子显微镜观察SF/β-TCP复合支架表面形貌
        2.2.3 X射线衍射分析SF/β-TCP复合支架的物相组成
        2.2.4 SF/β-TCP复合支架孔径和孔隙率的测定
        2.2.5 SF/β-TCP复合支架溶胀率的测定
        2.2.6 SF/β-TCP复合支架降解率的测定
        2.2.7 SF/β-TCP复合支架力学强度的测定
        2.2.8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F/β-TCP复合支架的体外矿化能力
        2.2.9 BMSCs的培养与种植
        2.2.10 .CCK-8 法检测BMSCs在复合支架上的增殖能力
        2.2.11 .检测SF/β-TCP复合支架的BMSCs碱性磷酸酶含量
        2.2.12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F/β-TCP复合支架的表面形貌
        3.2 SF/β-TCP复合支架的孔径和孔隙率
        3.3 SF/β-TCP复合支架的物相组成
        3.4 SF/β-TCP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
        3.5 SF/β-TCP复合支架的溶胀率
        3.6 SF/β-TCP复合支架的降解性能
        3.7 SF/β-TCP复合支架的体外矿化性能
        3.8 SF/β-TCP复合支架对大鼠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3.9 SF/β-TCP复合支架对大鼠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氧化石墨烯-多聚赖氨酸聚合物修饰白蛋白纳米颗粒用于缓释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其成骨诱导活性的研究
    1 前言
        1.1 生物材料固定生长因子的方法(Growth factors delivery approaches)
        1.2 缓释微纳米颗粒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3 氧化石墨烯作为药物载体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氧化石墨烯复合载体的制备
        2.2.2 制备包裹BMP-2的纳米微球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GO和 GO-PLL复合物
        2.2.4 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GO-PLL复合物的化学组成
        2.2.5 动态光散射分析颗粒的粒径分布和电位
        2.2.6 场发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颗粒形态
        2.2.7 定量检测GO-PLL/BMP-2 纳米微球BMP-2 的负载率
        2.2.8 GO-PLL/BMP-2 纳米微球释放BMP-2 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2.2.9 GO-PLL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2.2.10 GO-PLL/BMP-2 纳米颗粒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2.2.11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GO和GO-PLL的表面形貌、粒径和Zeta电位
        3.2 GO和 GO-PLL的物相组成
        3.3 GO-PLL/BMP-2 纳米载体的形貌、粒径和Zeta电位
        3.4 GO-PLL/BMP-2 的负载率和体外动力学释放曲线
        3.5 GO-PLL/BMP-2 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3.6 GO-PLL/BMP-2 纳米颗粒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不同体系载有纤连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丝素蛋白/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的生物学评价
    1 前言
        1.1 骨的损伤修复
        1.2 成骨相关生长因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制备GO-PLL复合物
        2.2.2 制备包裹BMP-2的BSA纳米微球
        2.2.3 制备由GO-PLL复合物修饰的SF/β-TCP复合支架
        2.2.4 FN和BMP-2的体外释放动力学研究
        2.2.5 场发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表面细胞形貌
        2.2.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支架材料表面的细胞骨架(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
        2.2.7 CCK-8 检测支架内BMSCs的增殖情况
        2.2.8 Calcein-AM/PI染色检测支架表面BMSCs的细胞活性
        2.2.9 RT-PCR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2.2.10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
    3 结果
        3.1 FN和BMP-2的体外释放动力学
        3.2 不同支架材料对BMSCs形貌的影响
        3.3 不同支架材料对BMSCs骨架的影响
        3.4 不同支架材料对BMSCs增殖能力的影响
        3.5 不同支架材料对BMSCs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6)不同骨移植材料在颌骨缺损中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和仪器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牙本质颗粒的制备
        1.4 磷酸三钙/胶原蛋白复合材料
        1.5 Bio-oss颗粒
        1.6 实验药物试剂
        1.7 处理标本试剂
        1.8 制作切片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下颌骨箱状缺损模型的制备及移植物的填入
        2.3 标本采集
        2.4 石蜡切片制作和HE染色
        2.5 不脱钙硬组织磨片制作及甲苯胺蓝染色
    3、观察方法
        3.1 大体观察
        3.2 组织学观察
        3.3 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
    1、大体观察
    2、组织学观察
    3、统计学观察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牙本质作为骨移植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羟基磷灰石结合β-磷酸三钙及海藻酸盐作为牙槽骨修复材料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
    1.3 材料
    1.4 实验方法
        1.4.1 生物球体材料的制备
        1.4.2 MC3T3-E1和MG-63的培养
        1.4.3 体外多参数细胞毒性分析
        1.4.4 体内生物相容性分析
    1.5 主要观察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体外检测评估生物相容性
        2.1.1 细胞线粒体活性
        2.1.2 结晶紫细胞毒性实验
    2.2 动物体内实验RANKL/OPG分析
        2.2.1 RANKL
        2.2.2 骨保护素
        2.2.3 RANKL/骨保护素比值
3 讨论Discussion

(8)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与带血管蒂髂骨块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比较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分组方式
        1.1.4 手术方法
        1.1.5 观察内容
        1.1.6 资料分析
    1.2 结果
        1.2.1 两组基本特征比较
        1.2.2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1.3 讨论
        1.3.1 股骨头解剖及血液供应
        1.3.2 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
        1.3.3 带血管蒂髂骨块手术治疗特点
        1.3.4 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的结构与生物特性
        1.3.5 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临床应用现状
        1.3.6 两种术式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治疗的综合分析
    1.4 结论
    1.5 典型病例
        1.5.1 病例一
        1.5.2 病例二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股骨头坏死临床诊断及治疗策略
    2.1 股骨头坏死的定义
    2.2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2.3 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影像分期
    2.4 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4.1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诊断
        2.4.2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鉴别诊断
    2.5 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表现
    2.6 治疗方案
        2.6.1 非手术治疗
        2.6.2 手术治疗
    2.7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载纳米银颗粒β-磷酸三钙的成骨性和抗菌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说明
绪论
第一章 载纳米银颗粒β-磷酸三钙的制备及其体内外的毒性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和方法
        1.2.1 材料制备
        1.2.2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1.2.3 动物体内毒性观察
        1.2.4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电镜观察
        1.3.2 能谱分析
        1.3.3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1.3.4 组织银离子浓度测定
        1.3.5 重要脏器组织学观察
        1.3.6 材料植入区组织学观察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载纳米银颗粒 β-磷酸三钙在感染模型的成骨性和抗菌性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主要仪器和试剂材料
        2.2.2 建立家兔股骨骨髓炎模型
        2.2.3 家兔股骨骨髓炎模型实验分组及材料植入
        2.2.4 含纳米银 β -TCP在感染动物模型体内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2.2.5 材料植入后抗菌能力评价
        2.2.6 材料在感染性骨缺损部位的成骨作用评价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材料在感染动物模型体内的生物相容性评
        2.3.2 材料植入后抗菌能力评价
        2.3.3 材料在感染性骨缺损部位的成骨作用评价
    2.4 讨论
    2.5 小结
结束语
    全文总结
    后续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录用或撰写论文

(10)一种新型硅磷酸钙活性涂层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说明
第一部分 一种新型硅磷酸钙活性涂层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
    引言
    第一章 钛合金表面的CPS涂层的制备和材料学表征
        1.1 材料和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PS涂层的生物相容性和体外成骨活性的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含纳米银颗粒的 β-TCP支架的制备及家兔股骨髁骨髓炎模型的建立
    引言
    3.1 材料和方法
        3.1.1 主要仪器和试剂材料
        3.1.2 含5%质量分数的纳米银颗粒的β-磷酸三钙多孔支架的制备
        3.1.3 家兔股骨髁骨髓炎模型的建立
    3.2 结果
        3.2.1 家兔股骨髁骨髓炎模型建模后评价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全文总结
    后续工作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录用或撰写论文及其他相关成果

四、β-磷酸三钙在骨科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骨组织工程技术比较骨碎补总黄酮两种给药方式修复大鼠大段骨缺损模型的效果[J]. 申震,郭英,姜自伟,张严,李紫阁,陈泽华,叶翔凌,陈国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27)
  • [2]3D打印技术与骨组织工程研究文献计量及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 吴子健,胡昭端,谢有琼,王峰,李佳,李柏村,蔡国伟,彭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04)
  • [3]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载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修复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吴帅. 山东大学, 2020(08)
  • [4]髓芯减压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棒+颗粒植入术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临床观察[D]. 朱永康.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5]氧化石墨烯-多聚赖氨酸聚合物多功能修饰复合支架可控释放纤连蛋白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促进骨再生的实验研究[D]. 刘帆.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不同骨移植材料在颌骨缺损中成骨效果的实验研究[D]. 赵彬彬.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7]羟基磷灰石结合β-磷酸三钙及海藻酸盐作为牙槽骨修复材料的比较分析[J]. 程扬,刘敏,朱忠焰,高莎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30)
  • [8]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与带血管蒂髂骨块治疗早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疗效对比分析[D]. 刘洪涛.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9]载纳米银颗粒β-磷酸三钙的成骨性和抗菌性的实验研究[D]. 程坚.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10]一种新型硅磷酸钙活性涂层的制备及其成骨活性研究[D]. 管捷.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标签:;  ;  ;  ;  

β-磷酸三钙在骨科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