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毛纺织业发展探讨

我国毛纺织业发展探讨

一、中国毛纺工业发展的研讨(论文文献综述)

于磊[1](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苏轩[2](2015)在《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纺织学科是纺织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设备引进加速,技术精密专门,行业关系紧密复杂,各级各类人才需求旺盛,行业管理协调力度加大,知识普及、社会交流增长??于是,催生了中国近代从纺织教育到纺织共同体再到纺织科研开展、纺织期刊出版等纺织学科建制化的曲折但恢弘的历史进程。近代中国的纺织工业,是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外国列强的外力刺激推动下发端的,较英国更晚了近一个世纪。由纺织工业催生而来的中国近代纺织学科的建制化,也是受到英国等列强的刺激、启发下展开的,同样遵循着英国等国纺织工业推动纺织学科建制的发展顺序,较英国晚了半个多世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向中国传入先进的动力纺织机器和纺织技术,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生产方式。官僚资本、民族资本及外商资本纷纷在中国兴建近代纺织企业,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对专业人才的需求。1897年我国兴办了近代最早的纺织教育机构——蚕学馆,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由此发端。我国早期开办的纺织教育参照西方的课程、实习安排,聘请国外教师及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归国学生任教。随后我国近代兴建了多所纺织教育机构,培养出大批纺织专门人才,这些人才为共同交流纺织学术而建立了多个纺织共同体,并通过出版纺织期刊的方式在纺织业界和学术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中国近代的纺织科研在纺织教育机构、纺织科研机构和纺织工厂内开展,沿着对西方先进纺织机械和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不断发展、深入着。有别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建制,纺织学科建制除推动本学科发展外,也是促进纺织工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实现着理论驱动和生产促进的“双核效应”。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近代的纺织业,在西方列强的外部推动力和国人自发兴起的纺织学科建制的内部驱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了生产方式从手工机器纺织生产向动力机器纺织生产的彻底变革。由此可见,纺织学科建制化不仅是中国近代纺织业的重要组成和核心推动力,而且是理解和把握中国近代纺织业从传统到近现代、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这一历史转型的重要课题。对中国近代纺织建制化进行系统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厘清其产生、发展和成型的历史脉络,总结其深厚内涵和主要特征,找出其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发现其演进的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社会原因,将科学史的内史研究和外史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今天我国从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战略转型也能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历史的借鉴。但总体而言,前人对该课题尚未做过系统的研究,仅就纺织建制的部分标志进行了零星的介绍。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查阅大量第一手中国近代文献资料特别是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和浙江图书馆等馆藏的图书期刊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主要就纺织教育、纺织共同体、纺织科研和纺织期刊等四大方面集中对中国近代纺织建制化进行了发掘、梳理和研究,以期把握我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的背景、内涵、特征、脉络、规律、内外动力及其对中国近现代纺织业发展的重要贡献和今天的启示。具体来说,本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首先阐述了本选题的目的及意义,据此提出一些本课题所应解决的问题。其次,对已有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回顾,分析研究现状。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至第四章对我国近代纺织工业及教育背景、不同时期的纺织教育建制化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我国近代的纺织学科建制在近代社会背景、纺织工业背景及教育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发端于纺织教育。我国近代纺织教育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及上海等地,作为蚕丝及原棉等纺织原料的重要生产地、纺织品贸易的主要通商口岸,这些地区的纺织教育具有开办时间早、学校数量多、发展时间长、可塑性强等特点。近代其他地区(如北方地区、湖北地区、抗战期间的后方等)有少数纺织教育,多为工科院校中设置的纺织科系,规模小,发展时间短。近代纺织教育机构既有私立,也有公立,且教育类型丰富,并逐渐向高层次教育发展,至新中国成立大多纺织教育均为专科或高等教育。纺织教学及实习内容、纺织教师等由最初从西方引进逐渐发展为国人自行担任教师、自行编订纺织教材等。近代大多纺织教育机构均配有纺织实习及试验工场,并配置了相应的设备。纺织教育机构为近代纺织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一些师生在校内组建纺织共同体,并出版纺织期刊,构建了一个纺织建制的雏形。纺织人才毕业后,服务于纺织教育、纺织企事业单位等,推动了近代纺织业及纺织建制的发展。第五章对我国近代主要的纺织学术共同体及纺织行业共同体进行研究。作为我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发展的重要标志,近代纺织共同体据创办者的不同可分为校内纺织共同体及社会人士组建的纺织共同体,依据研讨内容可分为纺织学术共同体及纺织行业共同体等。校内共同体主要由学校的教师、学生及校友等组成,社会纺织共同体由社会各界的纺织人士共同组成。纺织学术共同体旨在共同交流及研讨纺织学术等以推动纺织学术发展,纺织行业共同体为纺织行业界人士聚集起来沟通及交流纺织行业内各类消息等以促进纺织工业的发展。近代各类纺织共同体建立之初设置了明确的章程、宗旨及发展目标等,定期组织会员召开会议,商讨共同体内各项事宜。纺织共同体还组织筹建纺织教育机构、创办纺织刊物、研讨纺织科研等,极大推动了近代纺织建制化发展历程。第六章通过对我国近代纺织科研机构和纺织科技创新发明进行研究,以此把握我国近代纺织科研发展情况及特点。我国近代的纺织科研发展是对西方先进纺织机械及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萌芽于纺织教育机构的实习及试验中,随后由政府及私人企业出资兴建了一些纺织科研机构,进行专门的科学研究。由于纺织业的特殊性,进行科研需具备大量的机械设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资金及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近代一些主要的纺织科研成果由纺织工程师在纺织企业内发明而来,通过登载于纺织期刊等进行宣传及交流。近代的纺织科研在政府的扶植及奖励政策下积极发展,为现代纺织科研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第七章及第八章依据出版机构的不同对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建制化发展分两部分进行研究,一为近代纺织教育机构出版的期刊,一为其他机构出版,如纺织团体、出版社及纺织企业等。我国的纺织期刊自近代开始出现,作为重要的交流平台,不同的机构所出期刊具有不同特点。纺织教育机构的期刊通常为校内学术共同体所出,以纺织学术内容为主,登载师生撰写的论文、研究成果、心得及对国外学术文章的翻译等,亦有业内专家撰写的文章,还包含对纺织院校、相关团体、师生等信息的报道,是沟通纺织教育机构和纺织工业界的重要桥梁。社会其他机构出版的纺织刊物既包含纺织学术内容,也含有大量的纺织行业内容,同时登载一些创办机构的相关信息等,内容丰富,是沟通纺织工业界、纺织学术界、各类纺织团体等的重要桥梁。纺织各界人士可通过近代纺织期刊寻找自己所需的相关内容、了解行业内最新信息等,至解放前我国已出版了数十种纺织刊物。第九章为结论,依据上述各章对我国近代纺织教育、纺织共同体、纺织科研及纺织期刊等的研究,藉此对中国近代纺织建制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及总结。近代自1840年至1949年,是我国纺织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重要历史阶段,而这段时期纺织建制化的兴起及发展正是推动这一变革发生的内在驱动力。近代前半段自1840年至1896年,我国纺织工业在西方列强这一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向前发展,而自1897年至1949年进入近代后半段,我国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催生了近代纺织建制,随后纺织建制与纺织工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至解放前,我国已建立了多所纺织高等教育机构,组建了一些纺织学术共同体、纺织行业共同体,并建立了几个纺织科研机构且发明出重要的纺织科研成果,创办了数十种纺织期刊,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促使我国近代纺织生产方式的彻底变革,动力机器纺织生产基本取代了手工机器纺织生产而成为我国解放后主要的纺织生产方式,因此研究近代纺织建制化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现代纺织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首先,政府对纺织学科建制化发展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植和经济上的鼓励,近代一些个人或企业为纺织建制做出很大贡献,但力量有限,唯有在政府的支持下,才能更好的推动纺织建制的发展。其次,无论是纺织工业发展,还是纺织学科建制化发展,归根结底都是围绕着纺织人才展开,因此应明确纺织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对纺织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到纺织学科建制的有的放矢。最后,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及纺织建制明确的发展方向下,纺织各界人士应齐心协力,献计献策,共谋纺织学科建制的大力发展,以此促进纺织工业的蒸蒸日上。

赵晋[3](2014)在《落日余晖:新中国初期的私营工商业(1949-1954) ——以上海刘鸿生家族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为个案的考察》文中提出本文以上海着名商人、民族资本家刘鸿生家族的核心企业章华毛纺公司为中心,尝试具体考察私营工业企业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命运转折的过程。刘鸿生像众多中国民族资本家一样,早年是靠给外国资本家做买办逐渐创业起家的。也像几乎所有中国民族资本一样,他及其家族的生产事业同样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再到中日战争等一系列国家政治的大变动,在革命、战乱、政权颠覆、军阀横行、外资挤压等无穷困扰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即便是刘家创办较晚的章华毛纺公司,也不得不在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备受颠沛动荡之苦。刘氏企业,包括章华毛纺公司所以能生存到1949年,全靠刘家上下坚持实业道路的顽强毅力和刘鸿生灵活机动的经营谋略。面对中共建国执政的新形势,刘家像从前一样曾经抱有继续坚持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发展实业的想法。从1949年5月解放军进占上海,刘家被劝说留在大陆继续经营生产事业,到1954年夏天刘家不得不带头将章华毛纺公司交政府“公私合营”,刘氏家族和章华毛纺公司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足以成为中国民族企业1949年前后命运变迁的一种真实写照。本文以档案文献为主,结合其他相关史料,着重对章华毛纺织公司在中共建国后的境遇及其改变进行实证的考察。希望透过刘氏家族为适应新形势,挽救章华毛纺公司命运进行的种种变革,以及最终面对新中国特殊的经济政治体制和中共所有制改造的强大压力,不得不放弃努力,交出企业的辗转经过的研究,对当年中国民族资本及其民族工商业历史命运终结的深层次原因,有所说明。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对刘鸿生家族情况、中国近代毛纺织业的兴革和章华毛绒纺织公司的地位及影响的总体介绍。重点叙述身处国共政权易手的历史大变革时代,章华毛纺公司的困境和刘鸿生对毛纺业的抱负与期待。第二章讲述刘鸿生家族同新政权的最初合作及其结果,章华毛纺公司不但未能因国毛联购会的成立而解决最迫切的原料需求,反而由于新政权增加城市工商业税和发行折实公债导致极端困难的局面。第三章讲述1950年中共中央调整工商业在毛纺业的具体推行以及种种举措对于刘鸿生家族和章华公司的实际影响和切实感受。第四章重点剖析刘鸿生家族以及章华资方人员面对建国初期的企业困境从解决原料、扭转经营方针、节省开支成本、拓展市场以及转变生产方向等多方面所进行的变革,以及种种变革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第五章的重点在于分析镇压反革命运动特别是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对于刘鸿生家族和章华毛纺织公司所产生的种种影响,揭示新中国初期政治运动同私营工商业走向公私合营的必然关联。最后一章的中心在于讲述章华毛纺公司走向公私合营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以及探讨造成刘鸿生交出章华的多重因素和深刻原因。

赵晋[4](2013)在《中共建政之初私营工商业的困境(1949—1950)——以刘鸿生章华毛纺公司为个案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解放后,上海私营毛纺业面临羊毛进口渠道断绝和毛制产品滞销的两难境地。刘鸿生等毛纺商人憧憬大西北广袤的羊毛产区,坚信毛制品的销路会逐渐好转。新政权为解决毛纺业困难,一面号召私营毛纺厂面向西北,扶助毛纺业组建羊毛考察团和国毛联购处,一面向私营毛纺厂分配军服订单。但是直至1950年底,毛纺商人期待的春天并未来临,相反却持续着严冬的寒意。这一方面在于政府推行羊毛国产化不符合商人的初衷,另一方面在于加工订货的成效有限。在如何解决私营工厂困难的问题上,政府和商人产生认识分歧,这反映出双方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博弈。政府开出的药方虽能有限缓解私企病痛,却难以根治其病因,这成为私营工厂最终走向合营的经济根源。

肖爱丽[5](2012)在《上海近代纺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基于《申报》的综合研究》文中认为在近代纺织工业开创之前,上海仅有棉纺织、印染等手工纺织业的基础。在近代纺织工业创设之后,通过纺织技术的引进和创新,上海纺织业形成了缫丝业、丝织业、棉纺织业、毛纺织业、印染业、针织业等各行业齐全的行业布局,各行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均位于全国前列。本文以《申报》史料作为历史线索,将其与其他史料相结合,对近代上海纺织工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目的、选题意义,然后对已有研究进行了回顾,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研究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章对《申报》中的纺织工业内容进行整理与分析。本章首先对纺织工业的报道方式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可知《申报》最初以新闻报道为主,后来增加了增刊、特刊、专栏及周刊等各种宣传方式,其中国货周刊、丝绸专号和生产特辑等栏目,对纺织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后对纺织工业的报道内容进行研究,将《申报》中的报道内容分为行业发展资讯、行业发展综述、行业发展调查、纺织厂家介绍和纺织知识介绍等六大方面。通过对《申报》中纺织工业内容的整理与分析可知,在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申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是近代纺织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报刊类史料。第三章介绍了上海近代缫丝业和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对缫丝业和丝织业的工艺流程及引进的各种设备进行探讨,并对美亚织绸厂的技术引进及创新做出了具体分析。通过本章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近代缫丝业虽然是从外商投资开始的,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其经营者皆为华商。2、上海缫丝业先后引进了坐缫机和立缫机,并且发明了双宫缫丝机。国产坐缫机仿制成功后得到普遍推广,而国产立缫机试制成功后,并未能推广使用。3、上海近代丝织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采用先进的电力织机所以发展迅速,其经营者全部为华商。4、上海近代丝织业成功的关键在于电力织机和人造丝的使用。5、电力织机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915年至1927年,为电力织机的引进阶段。1928年至1948年,为电力织机的仿制与改进阶段,民族机器工业已经能够生产丝织机,并针对生产需要对其加以改进。6、美亚织绸厂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注重新式设备的引进,重视丝织工艺的完善,注重丝织产品的创新和技术人员的引进。第四章首先介绍了上海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对棉纺织业的设备引进、仿制及创新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比较,最后对申新纺织公司的技术引进及创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本章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近代棉纺织业虽以华商设厂为开端,但在其后的发展中,美、德、英、日等国的外商乘机侵入,最后日商纱厂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均超过华商。2、棉纺技术的引进与创新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890年至1920年,为棉纺技术的引进阶段。1921年至1936年,为少量引进与大量改进阶段。1937年至1948年,为仿制、改进与创新阶段。3、在棉纺设备改进与创新方面,最突出的成果是雷炳林式大牵伸、纺建式大牵伸和新农式纺纱机。4、棉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890年至1920年,为力织机的引进阶段。1921年至1936年,为力织机的仿制与自动织机的引进阶段。1937年至1948年,为力织机的改进和自动织机的仿制阶段。5、申新纺织公司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近代棉纺织业排名第一的民营棉纺织企业,是由于其注重先进的设备的引进,重视已有设备的改进和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养。第五章首先介绍了上海近代毛纺织业的发展概况,然后对毛纺织业的工艺流程及粗纺、精纺业引进的各种设备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对章华毛绒纺织厂的技术引进及创新作出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本章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毛纺织业的经营者以华商、日商和英商为主,先后发展了粗纺、驼绒、精纺和绒线四大行业。2、上海近代毛纺织业所用的毛纺设备几乎全部来源于国外,民族机器工业仅可以仿造少数简单的设备,并且未能做出任何的改进与创新。3、毛织设备的引进与仿制分为两个阶段:1909年至1930年,为毛织设备的引进阶段。1931年至1948年,为少量引进与大量仿制阶段。4、章华毛绒纺织厂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改变生产策略,由粗梳毛纺转为精梳毛纺,其次在于注重先进设备的引进、注意生产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引进与培养。第六章对上海近代印染业的发展概况进行介绍,并对印染业设备的引进及仿制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本章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印染业的经营者华商与外商并存,华商印染厂虽然数量众多,但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根本无法与外商相比。2、上海近代印染业的技术引进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897年至1914年,为印染设备的引进阶段。1915年至1936年,为引进与仿制阶段。1937年至1948年,为印染设备的仿制阶段。第七章对上海近代针织业的发展及技术引进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本章的研究,可得出下列结论:1、上海近代针织业先后经历了三次繁荣,形成了袜业、内衣业和手套业三大针织行业。2、针织业的设备引进与仿制,基本上是同步的。多数针织设备在引进后不久,民族机器工业便可进行仿制,所以针织业使用的设备以仿制设备为主。第八章对上海近代纺织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本章的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1、上海近代纺织业迅速兴起的前提,是上海在开埠之后逐步具备了成为纺织工业中心的各种条件。2、在上海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战争、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和原料供应、经营方式等行业内部因素,都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3、上海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对近代上海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九章为结论,对上海近代纺织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进行总结性分析。

魏玉丹[6](2010)在《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精梳毛纺前纺工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精梳毛纺工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精梳毛纺工业通过技术改造,行业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成为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精梳毛纺是将原毛洗净后,把洗净毛梳理成条后,经过毛条制造、针梳、精梳,制成精梳毛条,然后纺成纱线。传统的精梳毛纺工艺流程较长,加工系统复杂,毛条经过反复多次牵伸并合,对纤维造成不必要的机械损伤。本文系统的分析了传统精梳毛纺加工的工艺流程,从毛条制造到后纺工程,阐述了各道工序在精梳毛纺中的作用,介绍了各道工序的工艺参数。本文研究了牵伸并合作用在纺纱过程中的作用,并合可以改善纱条的不匀,但会使纱条变粗,增加后道加工牵伸负担;牵伸可使纱条变细,但牵伸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附加不匀。本文在牵伸并合作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论证了在目前传统精梳毛纺前纺加工工艺的基础上,缩短一道前纺工序是可行的。为了验证这一可行性,进行了实验,对比缩短前后纱条的不匀,结果表明,缩短一道前纺工序非但没有造成纱条不匀的恶化,还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传统精梳毛纺加工工艺的改进,有助于提高我国毛纺工业的整体水平,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刘贵[7](2010)在《精毛纺织品虚拟加工中的预报与反演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科学技术在制造工程领域中的应用,使制造技术从面对少品种、大批量生产的自动化、机械化方式,向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化、系统化的智能化方式转变,其最有里程碑意义的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之一就是敏捷制造和虚拟加工,这已在机械、汽车、航空等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然而,对传统纺织制造业来说,这一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加工方式的应用和研究远不如其他行业。我国加入WTO八年多了,纺织工业原有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多品种、少批量、快节奏已成为纺织加工业的主要特点。这正是该工业体系采用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提高纺织企业信息化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的契机,也是我国纺织业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基于上述现状,在已有研究理论和实际应用基础上,实施对精毛纺织品整个生产流程的分析,结合国内典型企业实际加工特点,直接采用企业生产数据,运用粗糙集理论(Rough set, RS)进行分析,结合基于案例推理技术(Case-based reasoning, CBR),实现基于规则和案例的混合推理,并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 GA)对人工神经网络((?)rtifical neural network, ANN)预报和反演模型的权重和阈值进行优化,建立了精毛纺织品虚拟加工系统,以实现对其动态加工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预测和控制、参数工艺调节、新产品工艺开发设计乃至生产计划调度的快速决策。并在对相关人工智能方法的讨论和实际数据的分析预报基础上,为我国纺织行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准确的数据和科学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成果在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案例和规则推理相混合的粗预报针对纺织品工艺设计主要依据经验进行,并且具有方案不单一、评价指标多样化的特点,将产品设计的主要特征参数作为CBR从企业历史工艺案例库中进行检索的依据。根据检索得到的与所设计产品质量指标最相似案例的工艺作为新产品设计的参考方案。根据粗糙集理论,对采集到的历史数据进行粗糙集数据分析(Rough set data analysis, RSDA),对属性约简,从各加工工序中提取出规则,并根据规则来建立案例库,实现案例库中冗余属性的简化,还可以根据不同问题形成案例的索引,实现基于规则的推理技术(Rule-based reasoning, RBR),避免了CBR中案例相似度的复杂计算。并且实现了CBR与RBR的混合推理,快速搜索案例,提取最相似的加工案例用于实际加工,实现混合推理粗预报。2.基于案例和规则混合推理技术与ANN模型结合实现质量控制利用前面提到的基于案例和规则相结合的混合推理技术,实现对加工过程的粗预报。同时,利用优化的ANN预报模型,对最相似案例的工艺参数进行虚拟加工检验,若产品加工过程和质量符合要求,则直接调用该工艺进行投产;否则,根据所预报提示,调整敏感参数使产品质量达标,而得最终优化新工艺方案,以此实现产品工艺的快速设计和质量的保障。此外,根据产品设计中的逆流程现象,即目标清楚而确定工艺参数。本文利用ANN建立各主要工序的反演预测模型,以便为实现企业生产资源的优化组合提供参考。利用纱线质量指标对细纱工序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反演,所得细纱牵伸倍数、钢丝圈号数和细纱机车速的平均预报精度均高于97%;反演纱线加工所需毛条纤维的主要品质指标,所得纤维平均直径、直径离散系数、平均长度、长度离散系数以及短毛率的平均预报精度均高于95%。依据织物品质、风格要求反演的洗呢工艺、煮呢工艺和蒸呢工艺参数,平均预报精度分别为90.33%、95.90%和80.35%。3.运用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法对网络输入参数筛选根据对主成分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的分析结果,对与ANN模型输出指标相关的输入参数进行筛选,并以此作为网络参数输入的标准,即最重要的参数组或参数首先输入,只到所选择的主因子全部输入。通过与主观经验全选方法(Subjective experience, SE)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MSR)方法所建立模型的精度和稳定性比较,表明通过主因子分析法,神经网络模型输入参数减少,同时隐层节点数也相应减少,网络结构得以简化,提高了网络的学习速率,网络预报性能有一定程度提高。主因子分析法,不但可优化网络输入参数,还可判别对加工过程和产品质量影响显着的敏感参数。前纺工序中,对粗纱质量影响较为敏感的参数组为纤维特性(纤维平均直径(x3)、直径离散系数(x4)、纤维平均长度(x5)、长度离散系数(x6))和毛条的牵伸状态(毛条含油率(x1)、前纺总牵伸倍数(x12));细纱工序中,对细纱纺纱性能和产品质量影响较为敏感的参数组为纺纱工艺参数(细纱牵伸倍数(x14)、钢丝圈号数(x15)和经纱设计支数(x18))和纱线设计捻度(x17);织造工序中,对织造效率和布面质量影响最为敏感的参数组是织造的工艺参数(综框高度(x27)、开口大小(x28)、织机的托梁高度(x29)和车速(x20));后整理工序中,对织物物理服用性能指标影响最为敏感的参数组是织物结构特征参数(浮点长(x23)和坯布经密度(x33))和织物经纬纱捻度(经纱设计捻度(x17)和纬纱设计捻度(a1))。4.应用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模型初始权重和阈值鉴于GA和BP算法的特点,本论文提出一种混合训练方案:由GA优化确定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重和阀值,确定一个较好的搜索空间,代替一般初始权重值的随机选取。将此优化后的网络权重和阈值矩阵代入网络中,应用动量因子的BP算法在这个解空间里对网络进行二次训练。其中在对相关权重和阈值和优化时,对染色体编码及适应度函数进行了设计,对三大遗传操作选择、交叉和变异的算法进行了选择。经过GA优化后的网络权重和阈值代入神经网络中作为初始权重和阈值进行再次训练,网络收敛速度加快,误差平方和进一步缩小。对训练好的模型用验证数据进行预报,平均预报精度都有一定程度提高。对粗纱工序而言粗纱CV(R1)和单重(R2)分别提高0.03%和0.43%,这是由于未经GA优化时预报精度已经相当高(>97%);对细纱工序而言,八个指标预报精度提高范围不等,提高最少的为细纱CV(Y1)(未优化时精度超过97%),为0.11%。提高最多的为纱线细节(Y3),精度由之前的88.18%提高到92.72%,提高了5.15%;对织造工序而言,织造效率(W1)和三小工分数疵点(W2)预报精度分别提高1.96%和3.63%;对后整理工序而言,八个指标预报精度提高范围不等,提高最少的为纬向脱缝(F6)(未经GA优化预报精度为90.21%),为0.07%。提高最多的为纬向气蒸收缩率(凡),精度由之前的72.63%提高到82.40%,提高了13.45%。综上所述,本文将CBR和RS相结合提出了基于案例和规则相结合的混合推理技术,实现对毛纺加工过程粗预报。运用主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nlysis,FA)和与ANN预报模型结合,实现了对精毛纺织品全过程的虚拟加工建模,并使用GA对模型进一步优化。同时将CBR&RBR混合推理粗预报与优化后的虚拟加工模型相结合组成完整的虚拟加工系统流程,使产品工艺的快速设计和质量控制成为可能。

徐寰,穆祥滨[8](2008)在《行业智者解读08走向——记中纺圆桌论坛2008年会》文中指出2008年1月25日,中纺圆桌2008年会在北京昆仑饭店国际会议厅举行。本届年会以"2008’中国纺织经济:分析与预测"为主题,在总结2007年中国纺织经济发展情况及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关注影响2008年纺织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预测2008年行业发展走势。

居新宇,刘兴,潘钦栋,徐海云,张珣涛,穆祥滨[9](2007)在《2006纺织行业大盘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辞旧迎新之时,回顾中国纺织业的2006,总感觉有一种深远的意味。2006既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中国“入世”的第五年,从此入世的5年过渡期正式结束,这两个历史性的标记给2006的中国纺织业注入了特别的含义。事实上,行业的发展也印证了这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个重要的年份,拥有2000万从业职工的中国纺织业取得了新的突破,行业的生产规模和效益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出口创汇水平也实现了显着的突破。2006年前11个月,我国累计出口纺织品服装1306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期增加258亿美元,同比增长24.67%。作为一个世界纺织大国,我们已经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然而,对于我们要打造世界纺织强国的目标,依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需要一步一步去完成。为此,本刊编辑部在2006结束之际,策划了一个“Top10”的系列报道,从中国纺织行业的全局出发,归纳2006行业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十大”,包括棉纺、毛纺、麻纺、家纺、化纤、丝绸、服装、纺机等领域的大事。这既是对2006的记忆和总结,也是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样本。中国纺织业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基础,相信只要坚持总结经验,坚持创新,建成世界纺织强国的日子并不遥远。

胡晓玉[10](2006)在《首次三方携手共商全球毛纺业新趋势》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 (记者 胡晓玉)为了有效整合全球毛纺织行业信息资源,使中国毛纺工业的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形势,进一步加强中国毛纺织行业同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006中国国际毛纺会议暨IWTO羊毛论坛”将于11月18~21日在西安索菲特人民大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是在中国

二、中国毛纺工业发展的研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毛纺工业发展的研讨(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1.2.1.1.1 时间的界定
        1.2.1.1.2 范畴的界定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1.2.2 研究视角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1 国外研究现状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 国内研究现状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1.9 未尽事宜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2.1.1.3 小结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2.1.2.3 小结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2.2.1.3 小结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2.2.2.5 小结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2.3.1.3 小结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2.3.2.3 小结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3.1.1.3 小结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3.1.2.1.1 棉纺工艺
        3.1.2.1.2 棉织工艺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3.1.2.3 小结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3.2.2.3 小结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4.1.1.5 小结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1.2.3 小结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4.2.1.3 小结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2.2.1.1 毛纺工艺
        4.2.2.1.2 毛织工艺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4.2.2.3 小结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4.3.2.3 小结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1.2.3 小结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1.3.2.1 川沙水泥厂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5.2.2.3 小结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5.2.3.2.1 梧州硫酸厂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对已有研究的回顾
        1.2.1 近代纺织史研究资料中的纺织学科建制
        1.2.2 对近代纺织教育、期刊等专门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参考文献
2 近代纺织工业背景及实业教育背景研究
    2.1 近代纺织工业背景
        2.1.1 近代纺织业的准备阶段(1840-1871年)
        2.1.2 近代纺织业的孕育阶段(1872-1877年)
        2.1.3 近代纺织业的萌芽阶段(1878-1913年)
        2.1.4 近代纺织业的成长阶段(1914-1936年)
        2.1.5 近代纺织业曲折发展阶段(1937-1945年)
        2.1.6 近代纺织业恢复阶段(1946-1949年)
    2.2 近代实业教育背景
        2.2.1 近代实业教育的前身——工艺技术教育
        2.2.2 实业教育在“壬寅学制”中属旁枝
        2.2.3 “癸卯学制”设置专门实业学堂
        2.2.4 实业教育在“壬子癸丑学制”中的变革
        2.2.5 “壬戌学制”促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
        2.2.6 “戊辰学制”中的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法规
    小结
    参考文献
3 近代纺织教育建制开端(1897-1936年)
    3.1 近代纺织教育建制的重要性
    3.2 近代江浙地区纺织教育建制
        3.2.1 近代纺织教育开端——蚕学馆
        3.2.2 近代纺织高等教育开端——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3.2.3 近代江浙地区其他纺织教育
    3.3 近代北方地区纺织教育建制
        3.3.1 东北大学工学院纺织系
        3.3.2 北平大学工学院、国立北洋大学、河北省立工学院
    3.4 近代早期上海纺织教育(沪西、沪东纺织夜校)
    小结
    参考文献
4 近代纺织教育曲折发展(1937-1949年)
    4.1 抗战时期的上海纺织教育
        4.1.1 中国纺织染工业补习学校
        4.1.2 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
        4.1.3 诚孚纺织专科学校
    4.2 抗战时期大后方纺织教育
        4.2.1 国立西北工学院纺织系
        4.2.2 私立铭贤学院
        4.2.3 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
        4.2.4 中山高级工校纺织科
    4.3 抗战胜利后上海纺织教育
        4.3.1 文绮染织专科学校
        4.3.2 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
        4.3.3 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技术教育
        4.3.4 交通大学纺织科
    4.4 抗战胜利后湖北纺织教育
    小结
    参考文献
5 近代纺织共同体建制化
    5.1 近代纺织共同体建制的重要性
    5.2 近代纺织学术共同体
        5.2.1 中国纺织学会
        5.2.2 中国染化工程学会
        5.2.3 中国原棉研究学会
    5.3 近代纺织行业共同体(华商纱厂联合会)
    小结
    参考文献
6 近代纺织科研建制化
    6.1 近代纺织科研建制的重要性
    6.2 近代纺织科研机构
        6.2.1 棉纺织染实验馆
        6.2.2 公益工商研究所
    6.3 以雷炳林及其发明为例看我国近代纺织科研发展
        6.3.1 雷炳林对纺织科研的贡献
        6.3.2 雷炳林发明对近代纺织科研的带动
    小结
    参考文献
7 近代纺织期刊Ⅰ(院校出版)建制化
    7.1 近代纺织期刊建制的重要性
    7.2 近代纺织期刊概述
    7.3 南通学院纺织科的几种纺织期刊
        7.3.1 《纺织之友》及其历史意义
        7.3.2 《杼声》
        7.3.3 《染化月刊》
        7.3.4 《纺工》
    7.4 其他院校纺织期刊
        7.4.1 《纺织染季刊》
        7.4.2 《纺声》
        7.4.3 《工学月刊》、《工学季刊》、《工业年刊》及《工业学生自治会会刊》
    小结
    参考文献
8 近代纺织期刊Ⅱ(出版社、团体发行)建制化
    8.1 由出版社发行的近代纺织期刊
        8.1.1 《人钟月刊》
        8.1.2 《纺织周刊》
        8.1.3 《染织纺周刊》
        8.1.4 《纺织世界》
        8.1.5 《棉业月报》
    8.2 学术团体创办的近代纺织期刊
        8.2.1 《公益工商通讯》
        8.2.2 《纺织年刊》与《中国纺织学会会刊》
        8.2.3 《纺织染工程》
    8.3 行业团体、机构创办近代纺织期刊
        8.3.1 《纺织建设月刊》和《纺建》
        8.3.2 《棉纺会讯》
        8.3.3 《棉业月刊》
        8.3.4 《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和《纺织时报》
    小结
    参考文献
9 结论
    9.1 近代纺织教育建制化
    9.2 近代纺织共同体建制化
    9.3 近代纺织科研建制化
    9.4 近代纺织期刊建制化
    9.5 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小结、启示及展望
        9.5.1 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小结
        9.5.2 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对现在的启示
        9.5.3 对纺织学科建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总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落日余晖:新中国初期的私营工商业(1949-1954) ——以上海刘鸿生家族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为个案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表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史料
    四、本文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上海解放前后的章华毛绒纺织公司
    第一节 刘鸿生家族及其毛纺事业
    第二节 新政权初期章华的困境和刘家的希望
    小结
第二章 章华和新政权的最初接触
    第一节 寻找新毛源的初步尝试及其成效
    第二节 税收和公债的沉重压力
    小结
第三章 在政府政策调整中的章华
    第一节 毛纺业的求助与当局的回应
    第二节 章华因抗美援朝战争获得订单
    第三节 刘鸿生解决原料“断炊”的努力
    第四节 章华在政策调整后依旧面临的难题
    小结
第四章 章华的变革努力及其成效
    第一节 政府对毛纺业改造的方向性引导
    第二节 刘鸿生谋求变革图存
    第三节 章华变革的结局
    小结
第五章 政治运动冲击下的刘家与章华
    第一节 “五反”运动中的刘鸿生家族
    第二节 章华因“五反”运动又陷绝境
    第三节 政府再度出手维持章华和毛纺业
    第四节 章华离开政府便举步维艰
    小结
第六章 章华成为同业中公私合营的排头兵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刘鸿生的冲击
    第二节 章华与自由市场的彻底诀别
    第三节 刘家带头交出企业的考虑与抉择
    第四节 公私双方的最后谈判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共建政之初私营工商业的困境(1949—1950)——以刘鸿生章华毛纺公司为个案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源和主顾:新政权建立伊始的企业困境
    (一)“飞箭”号难抵沪:海外毛条的进口从受限到断绝
    (二)世风崇简:章华呢绒买主难觅
二期许和信心:刘鸿生对毛纺业前景的认识
    (一)憧憬大西北
    (二)坚信毛制品销路会好转
三政府指路:“毛纺业的希望在西北”
    (一)从西北羊毛考察团到华东区国毛联购处
    (二)成效:国毛改变章华生产结构
    (三)困惑:国毛利用中的难题
    (四)分歧:采用国毛生产不符毛商初衷
四重点维持大厂:1950年政府向章华订购制服呢
    (一)1950年政府订购制服呢的由来
    (二)争执:围绕制服呢承制的谈判
    (三)困扰:生产制服呢中的政府爽约和技术难题
    (四)影响:1950年生产制服呢的效果
五结语

(5)上海近代纺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基于《申报》的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回顾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申报》中的纺织工业内容研究(1919-1948)
    2.1 《申报》中纺织工业内容的宣传方式
        2.1.1 新闻方式
        2.1.2 增刊方式
        2.1.2.1 星期增刊
        2.1.2.2 本埠增刊
        2.1.3 专栏和专刊方式
        2.1.3.1 商业新闻专栏
        2.1.3.2 经济专刊
        2.1.4 国货周刊方式
        2.1.5 专号、特刊及特辑方式
        2.1.5.1 专号
        2.1.5.2 特刊
        2.1.5.3 生产建设特辑
    2.2 《申报》中纺织工业的具体内容研究
        2.2.1 行业资讯报道
        2.2.2 行业发展综述
        2.2.3 行业发展调查
        2.2.4 纺织企业介绍
        2.2.5 纺织专家意见
        2.2.6 纺织知识介绍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缫丝与丝织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
    3.1 上海近代缫丝业发展概况
        3.1.1 初步发展阶段(1895-1911)
        3.1.2 发展繁荣阶段(1912-1928)
        3.1.3 急剧衰落阶段(1929-1936)
        3.1.4 彻底衰落阶段(1937-1948)
    3.2 缫丝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3.2.1 缫丝工艺流程
        3.2.2 缫丝设备的引进与创新
        3.2.2.1 坐缫机的引进与制造
        3.2.2.2 立缫机的引进和制造
        3.2.2.3 双宫缫丝机的发明和使用
    3.3 上海近代丝织业发展概况
        3.3.1 初步发展阶段(1915-1927)
        3.3.2 短暂繁荣阶段(1928-1931)
        3.3.3 发展停滞阶段(1932-1936)
        3.3.4 再次发展阶段(1937-1941)
        3.3.5 限制衰退阶段(1942-1948)
    3.4 丝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3.4.1 丝织工艺流程
        3.4.2 丝织设备的引进与创新
        3.4.2.1 电力织机的引进
        3.4.2.2 电力织机的制造
        3.4.2.3 电力织机的改进
        3.4.2.4 辅助设备的引进与制造
        3.4.3 人造丝的引进
        3.4.4 人造丝的制造
        3.4.5 丝织产品的创新
    3.5 丝织技术引进与创新案例——美亚织绸厂
        3.5.1 美亚织绸厂发展概况
        3.5.1.1 发展壮大阶段(1922-1931)
        3.5.1.2 发展停滞阶段(1932-1936)
        3.5.1.3 持续衰落阶段(1937-1948)
        3.5.2 美亚织绸厂技术引进与创新情况
        3.5.2.1 新式设备的引进
        3.5.2.2 丝织工艺的完善
        3.5.2.3 丝织产品的创新
        3.5.2.4 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训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棉纺织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
    4.1 上海近代棉纺织业发展概况
        4.1.1 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1895-1913)
        4.1.2 棉纺织业的黄金时期(1914-1922)
        4.1.3 棉纺织业的萧条时期(1923-1936)
        4.1.4 棉纺织业的短暂繁荣(1937-1948)
    4.2 棉纺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4.2.1 棉纺工艺流程
        4.2.2 棉纺设备的引进与创新
        4.2.2.1 棉纺设备的引进
        4.2.2.2 棉纺设备的制造
        4.2.2.3 棉纺设备的改进
        4.2.2.4 棉纺设备的创新
    4.3 棉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4.3.1 棉织工艺流程
        4.3.2 棉织设备的引进与创新
        4.3.2.1 织机的引进
        4.3.2.2 织机的制造
        4.3.2.3 织机的改进
        4.3.2.4 辅助设备的引进与制造
    4.4 棉纺织技术引进与创新案例——申新纺织公司
        4.4.1 申新纺织公司发展概况
        4.4.1.1 迅速扩展阶段(1917-1931)
        4.4.1.2 由盛转衰阶段(1932-1936)
        4.4.1.3 短暂繁荣阶段(1937-1948)
        4.4.2 申新纱厂的技术引进与创新情况
        4.4.2.1 先进设备的引进
        4.4.2.2 已有设备的改进
        4.4.2.3 技术人员的引进与培养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毛纺织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
    5.1 上海近代毛纺织业发展概况
        5.1.1 毛纺织业的初步发展(1923-1930)
        5.1.2 毛纺织业的繁荣时期(1931-1936)
        5.1.3 毛纺织业的特殊发展(1937-1945)
        5.1.4 毛纺织业的再次发展(1946-1948)
    5.2 毛纺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5.2.1 毛纺工艺流程
        5.2.1.1 粗梳毛纺工艺流程
        5.2.1.2 精梳毛纺工艺流程
        5.2.1.3 绒线工艺流程
        5.2.2 毛纺设备的引进与制造
        5.2.2.1 毛纺设备的引进
        5.2.2.2 毛纺设备的制造
    5.3 毛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5.3.1 毛织工艺流程
        5.3.2 毛织设备的引进与制造
        5.3.2.1 准备设备的引进
        5.3.2.2 织机的引进
        5.3.2.3 整理设备的引进
        5.3.2.4 毛织设备的制造
    5.4 毛纺织技术引进与创新案例——章华毛绒纺织厂
        5.4.1 章华毛绒纺织厂发展概况
        5.4.1.1 发展繁荣阶段(1930-1936)
        5.4.1.2 恢复衰落阶段(1937-1948)
        5.4.2 章华毛绒纺织厂的技术引进与创新情况
        5.4.2.1 新式设备的引进
        5.4.2.2 生产条件的完善
        5.4.2.3 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引进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印染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
    6.1 上海近代印染业发展概况
        6.1.1 发展与繁荣(1921-1936)
        6.1.2 破坏与恢复(1937-1948)
    6.2 印染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
        6.2.1 印染工艺流程
        6.2.2 印染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6.2.2.1 印染设备的引进
        6.2.2.2 印染设备的制造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针织业的技术引进与创新
    7.1 上海近代针织业发展概况
        7.1.1 发展繁荣阶段(1914-1936)
        7.1.2 恢复繁荣阶段(1937-1948)
    7.2 针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7.2.1 针织设备的引进
        7.2.1.1 袜机的引进
        7.2.1.2 横机的引进
        7.2.1.3 圆筒针织机的引进
        7.2.2 针织设备的制造
        7.2.2.1 袜机的制造
        7.2.2.2 汤姆金织机的制造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上海近代纺织业发展的综合分析
    8.1 上海近代纺织业兴起的客观条件
        8.1.1 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8.1.1.1 水路的扩张
        8.1.1.2 铁路的修建
        8.1.1.3 市内道路的规范
        8.1.2 良好的工业投资环境
        8.1.2.1 吸引外商投资
        8.1.2.2 推动华商建厂
        8.1.2.3 保护工业发展
        8.1.3 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8.1.4 充足的电力供应
    8.2 上海近代纺织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8.2.1 社会因素的影响
        8.2.1.1 战争影响
        8.2.1.2 政治影响
        8.2.1.3 经济影响
        8.2.1.4 文化影响
        8.2.2 行业内部因素的影响
        8.2.2.1 原料供应
        8.2.2.2 经营管理
    8.3 上海近代纺织工业发展的社会影响
        8.3.1 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8.3.2 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
        8.3.3 促进了纺织文化的发展
        8.3.4 孕育了一批纺织企业集团
        8.3.5 奠定了上海纺织工业基地的地位
    8.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
附录
图表目录
攻博期间所获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6)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精梳毛纺前纺工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精梳毛纺概述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传统毛精纺加工工艺
    2.1 羊毛的初步加工
    2.2 毛条制造工程
        2.2.1 配毛及和毛加油
        2.2.2 梳毛
        2.2.3 针梳
        2.2.4 复洗
        2.2.5 精梳
    2.3 前纺工程
        2.3.1 条染复精梳
        2.3.2 混条
        2.3.3 针梳
        2.3.4 粗纱
    2.4 后纺工程
        2.4.1 细纱
        2.4.2 并线和捻线
        2.4.3 蒸纱和络筒
第三章 牵伸工艺理论分析与模拟
    3.1 牵伸与纱条不匀
        3.1.1 纱条不匀的组成
        3.1.2 牵伸产生的附加不匀对纱条不匀率的影响
    3.2 并合原理
        3.2.1 并合的均匀作用
        3.2.2 方差加法定理
        3.2.3 并合和牵伸的关系
    3.3 缩短毛精纺前纺工艺道数可行性的提出
        3.3.1 一次牵伸并合作用对纱条不匀率的影响
        3.3.2 多次牵伸并合作用对纱条不匀率的影响
        3.3.3 缩短毛精纺前纺工艺道数可行性
第四章 缩短毛精梳前纺工艺道数实验
    4.1 实验设备
        4.1.1 HME-6混条机
        4.1.2 HLE-6型电子自调匀整针梳机
        4.1.3 HG-6针梳机
        4.1.4 SHS针梳机
        4.1.5 HFV-5粗纱机
    4.2 纱线质量控制
        4.2.1 粗纱质量控制
        4.2.2 细纱质量控制
    4.3 实验
        4.3.1 两种前纺工艺流程及主要工艺参数对比
        4.3.2 两种前纺工艺流程粗纱下机对比
        4.3.3 两种前纺工艺流程细纱下机对比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精毛纺织品虚拟加工中的预报与反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精毛纺加工过程所用建模参数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课题研究领域的现状
        1.2.1 毛纺织加工预报概况
        1.2.2 国内外纺织加工预报研究现状
        1.2.3 国内纺织加工预报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2.4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第2章 预报加工技术理论研究
    2.1 人工神经网络
        2.1.1 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与特征
        2.1.2 BP神经网络的构建、训练和仿真
        2.1.3 样本数据的预处理和后处理
    2.2 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
        2.2.1 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法
        2.2.2 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法在纺织中的应用
    2.3 基于案例的推理技术
        2.3.1 CBR系统结构、推理及其特点
        2.3.2 CBR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3.3 CBR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2.4 粗糙集理论技术
        2.4.1 粗糙集理论
        2.4.2 粗糙集理论特点及应用
        2.4.3 粗糙集理论在纺织上的应用
    2.5 遗传算法
        2.5.1 遗传算法理论
        2.5.2 遗传算法特点及应用
        2.5.3 遗传算法理论在纺织上的应用
    2.6 预报加工理论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应用
        2.6.1 主成分和主因子分析法的应用
        2.6.2 基于案例和规则的混合推理(CBR&RBR)应用
        2.6.3 基于遗传算法的神经网络二次训练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精毛纺虚拟加工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3.1 概述
    3.2 精毛纺织品加工建模分析
        3.2.1 精毛纺主要加工工序分析
        3.2.2 实验建模数据
    3.3 精毛纺虚拟加工
        3.3.1 虚拟加工的涵义
        3.3.2 基本模型及其作用
        3.3.3 虚拟加工实例与效果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精毛纺虚拟加工系统粗预报
    4.1 基本方式与构成
    4.2 精毛纺各加工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2.1 粗纱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2.2 细纱加工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2.3 细纱迭代预报粗糙集数据分析
        4.2.4 织造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2.5 后整理工序粗糙集数据分析
    4.3 预报实例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精毛纺智能预报加工与反演模型
    5.1 基本模型及评价
        5.1.1 模型建立的方法步骤
        5.1.2 模型的评价
    5.2 精毛纺各加工工序参数主因子分析
        5.2.1 基本方法
        5.2.2 粗纱加工工序
        5.2.3 细纱工序
        5.2.4 细纱迭代
        5.2.5 织造工序
        5.2.6 后整理工序
    5.3 精毛纺全程智能预测加工模型
        5.3.1 粗纱预测模型
        5.3.2 细纱预测模型
        5.3.3 织造智能预测模型
        5.3.4 后整理智能预测模型
    5.4 精毛纺反演模型的建立
        5.4.1 反演的作用
        5.4.2 精毛纺主要参数反演模型
    5.5 精毛纺虚拟加工模型的简化
        5.5.1 预测加工模型
        5.5.2 反演加工模型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精毛纺智能预报与反演模型的优化
    6.1 遗传算法的引入
        6.1.1 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
        6.1.2 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方法
    6.2 基于遗传算法的BP网络二次训练法
        6.2.1 遗传算法设计
        6.2.2 遗传算法实施步骤
        6.2.3 遗传算法程序
    6.3 神经网络预报加工模型优化
        6.3.1 粗纱预测模型优化
        6.3.2 细纱预测模型优化
        6.3.3 织造智能预测模型优化
        6.3.4 后整理智能预测模型优化
    6.4 神经网络反演模型优化
        6.4.1 训练方式及条件
        6.4.2 几个工序工艺参数的优化
    6.5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创新点及结论
    7.2 论文有待完善之处和建议今后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方法下各工序质量指标预报模型训练曲线
附录C 遗传算法优化前后反演模型训练曲线
附录D 三种简化模式下后整理预报模型训练曲线
附录E 简化后的反演模型GA优化前后训练曲线
附录F 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权重和阈值矩阵程序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行业智者解读08走向——记中纺圆桌论坛2008年会(论文提纲范文)

高端发言
    解读08中国经济政策
        07中国经济关键词
        08中国经济政策要点
    剖析纺织运行趋势
        07纺织经济关键词
        08中国纺织工业经济预测
权威视点
    摸行业脉搏听圆桌论坛
    分享经济波动期间的应对政策
    精英智慧缔造高端品质
专题对话一
    关键词:“宏观经济与产业环境”
        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几何?
        夏斌:直接影响不大, 间接影响不可预测
        从紧货币政策持续多久?
        夏斌: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从紧
        人民币升值空间有多大?
        夏斌:该找出人民币升值的底线了
        贸易协定之后是什么?
        张燕生:美保护主义的倾向确在抬头
        节能减排力度多大?
        周长益:08考核力度更大, 投资力度也更大
        新《劳动合同法》如何应对?
        谢良敏: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认真研究
        证券市场风险几何?
        李质仙:2008年证券市场风险加大
专题对话二
    专题对话关键词:2 0 0 8 纺织各主要行业经济走势及创新热点
        家用纺织品
        杨东辉:后奥运时代的发展思路
        棉纺织
        徐文英:2007平稳度过, 2008形势严峻
        产业用纺织品
        朱民儒:人才供应赶不上行业的发展速度
        毛纺织
        彭燕丽:原料成为行业发展的瓶颈
        服装
        魏林:2008年优“剩”劣汰

(9)2006纺织行业大盘点(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
    1“十一五”纲要
    2换届
    3品牌
    4劳模
    5出口退税
    6走出去
    7创新
    8欧洲展
    9社会责任
    10两岸合作
棉纺
    1棉纺织行业“十一五”规划发布
    2棉纺织行业“十一五”科技进步指导意见发布
    3棉花进口配额增发之争
    4配额外进口棉继续执行滑准税
    5全国棉纺业织布工技能赛
    6帮扶新疆
    7产业预警发布行业自律书
    8名牌培育建设
    9棉纺西进运动
    10行业展会及科技活动风起云涌
纺机
    1CITME和ITMA ASIA合并
    2经纬集团“华芳项目行动”启动
    3中国纺机器材协会举行换届改选
    4纺机“十一五”发展指导性意见发布
    5我国自主创新聚酯成套设备出口国外
    6第十届中国国际纺机展举办
    7苏拉全球最大规模工厂中国设立
    8纺机巨头聚会纺织装备制造业高峰论坛
    9首次大规模参加印度纺机展
    10推动纺机产品可靠性工作
家纺
    1行业外交卓有成效
    2西部开发行硕果累累
    3设计层面多点开花
    4天年杯’2006中国功能性家用纺织品论坛举办
    5品牌建设结硕果
    6家纺展和各地方展收获多
    7 召开床品龙头企业闭关会议
    8全国家用纺织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9职业技能鉴定步入正轨
    10北京中家纺市场开业
丝绸
    1丝绸行业明确“十一五”发展任务
    2中印丝绸最大宗反倾销案落幕
    3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启动
    4茧丝价格非理性波动
    5全国茧丝绸生产统计系统投入运行
    6高档丝绸标志深入推广
    7国际丝绸论坛提升中国丝绸形象
    8丝绸博览会开拓消费市场
    9推进丝绸产品设计工作
    10生丝电子检测标准加快起草
麻纺毛纺
    1《中国麻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发布
    2麻纺国际会议论剑中国麻业
    32006成为麻时尚推广元年
    4麻纺面料企业与服装企业开展衔接
    5欧洲亚麻原料大幅提价冲击中国亚麻纺织企业
    6麻业峰会共探发展路
    7国际毛纺织会议共商发展大计
    8毛纺织协会与服装设计师协会携手合作
    9半精纺热席卷行业
    10毛纺名牌大丰收
化纤
    1 PTA期货合约挂牌上市
    2 《中国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发布
    3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召开3
    4 锦纶长丝入选中国名牌
    5 商务部对氨纶反倾销做出最终裁定
    6 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聚酯短纤做出反倾销初裁
    71, 3-丙二醇生产技术研发成功
    8中国聚酯涤纶成套工艺装备走出国门
    9芳纶1313实现工业化生产
    10新三釜聚酯装置自主开发成功
服装
    1劲霸男装广告涉嫌误导
    2中山装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上海关闭襄阳路市场
    4罗峥获得第十届中国国际时装周金顶奖
    5亚洲服装圆桌会议在京召开
    6汉服成年轻人追捧
    7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评选启动
    8Zara首进中国内地上海淮海路开店
    9吉芬走秀巴黎
    10中国小姐宋赢得第18届由世界模特小姐大赛国际总决赛冠军

四、中国毛纺工业发展的研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2]中国近代纺织学科建制化研究[D]. 苏轩. 东华大学, 2015(07)
  • [3]落日余晖:新中国初期的私营工商业(1949-1954) ——以上海刘鸿生家族章华毛绒纺织公司为个案的考察[D]. 赵晋.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4]中共建政之初私营工商业的困境(1949—1950)——以刘鸿生章华毛纺公司为个案的考察[J]. 赵晋. 史林, 2013(05)
  • [5]上海近代纺织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基于《申报》的综合研究[D]. 肖爱丽. 东华大学, 2012(07)
  • [6]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精梳毛纺前纺工艺比较研究[D]. 魏玉丹. 青岛大学, 2010(04)
  • [7]精毛纺织品虚拟加工中的预报与反演模型研究[D]. 刘贵. 东华大学, 2010(08)
  • [8]行业智者解读08走向——记中纺圆桌论坛2008年会[J]. 徐寰,穆祥滨. 中国纺织, 2008(02)
  • [9]2006纺织行业大盘点[J]. 居新宇,刘兴,潘钦栋,徐海云,张珣涛,穆祥滨. 中国纺织, 2007(01)
  • [10]首次三方携手共商全球毛纺业新趋势[N]. 胡晓玉. 中国纺织报, 2006

标签:;  ;  ;  

我国毛纺织业发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