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柴油动车组(组)发展现状

国外柴油动车组(组)发展现状

一、国外内燃动车(组)发展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杰[1](2020)在《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车体钢结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阶段我国铁路运能紧张状况基本得到缓解,制约我国铁路行业发展的瓶颈基本得到消除,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但目前我国高度铁路仍存在一些不足,其中的突出问题就是路网网络布局尚不完善,区域布局不均衡,局部地区电气化线路匮乏。根据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设计更加符合现阶段民众出行的需求。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采用3000k W功率D180-16V高速柴油机、主辅一体化交流传动系统、微机控制制动系统等关键技术,最高运营速度160km/h,较好地解决中国铁路干线及支线客运流量紧张的问题,提高铁路客运效率,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由于机车车体结构是机车的承载部分,机车车体钢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是机车运行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机车设计中,研究机车车体钢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对机车运行过程中造成的影响是设计中一个主要考虑问题。本论文的工作包括以下几部分:(1)根据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的总体的设备布局和相关设备安装定位需求,对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的钢结构进行了初步设计,利用ANSYS软件建立车体钢结构的有限元结构模型。运用有限元分析法对车体钢结构进行4项典型工况进行初步计算分析。根据初步计算结构对原有结构设计中不合理之处进行有效的优化改进,使结构设计更加完善。按照BS EN 12663-1:2010和TJ/JW 102-2017相关标准的要求,对最终改进后结构进行23个静强度计算工况应力分析。完成了整备车体的一阶模态振动分析,以验证整备状态下的设计车体是否与其他主要振源产生共振。(2)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采用整体吊挂燃油箱,燃油箱没有参加整车承载。但燃油箱作为机车运行过程中的重要部件,为避免运用过程中出现强度问题,需要对自身进行有限元分析校核。经过有限元计算分析,该燃油箱结构最大应力均小于许用应力,表明静强度满足BS EN 12663-1:2010标准的相关要求。油箱疲劳强度考核采用Goodman-Smith疲劳极限图。通过对燃油箱进行疲劳分析,该钢结构的焊缝处应力最大、最小值均在Goodman曲线确定的许用应力强度范围内,说明该燃油箱焊缝的疲劳强度能够满足机车运行的强度要求。(3)本文最后对经过结构改进后的车体结构进行了静强度试验,以确保车体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其结构强度及刚度的合理性,使得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车体强度和刚度有了很好的改善。目前该型机车已经完成了整车的制造和静强度实验,准备进行运用考核。

王芝兰[2](2020)在《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十年,巨大的翻译需求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了空前挑战。传统的人工语言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迅猛增长的翻译需求,这为机器翻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机器输出的译文常常无法满足终端用户的质量要求,因此对机器翻译进行译后编辑成为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本报告的翻译素材为《高铁风云录》第五章。笔者使用谷歌译者工具包导出机器翻译版本,并将其作为本报告的分析对象。在翻译质量评估模型的指导下,本文从准确性和流畅性两个角度出发,总结了机器译文中出现的死译、误译、漏译、尬译、错误断句、缺译、不一致、标点八种错误类型。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机器在处理专业表达、中国特色四字词语、歧义字段以及无主句时表现较差。虽然目前的机器翻译系统已经从几年前的统计型翻译系统发展为神经翻译系统,输出的译文质量大大提高,但是大部分译文仍然停留在句法层面,对语境的利用不足,逻辑清晰且语义连贯的译文较少。本文针对每种错误类型分别给出包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技巧在内的解决方案,并且提出如下建议:译后编辑之前,先提取术语并制作双语术语表,避免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耗时费力地重复查找同一术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对原文进行译前编辑,包括补充主语、拆分长句等;在进行译后编辑时,辅以术语提取工具、质量保证工具等,提高工作效率和译文质量。

王永成[3](2018)在《孟加拉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强度计算与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及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日益加剧,城市轨道交通以其便捷可靠、准点率高、大运量、低污染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大城市的欢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政府解决城市病的首选办法。内燃动车组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用于输送近郊旅客和城际短途旅客,凭借准点率高、安全快捷的优点,目前已然成为中短途旅客的首选,在航空和高速公路运输市场当中,竞争力越来越强。早在上世纪50年代,欧洲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发并使用内燃动车组解决出行问题。孟加拉内燃动车组是应孟加拉国要求,针对孟加拉国本国实际情况,研发设计的一款中低速运行的内燃电力动车组。本文介绍了孟加拉内燃动车组的设计特点,转向架的组成结构及其结构特点。本文以孟加拉动车组转向架焊接构架为对象,研究其构架结构在超常载荷工况下,构架主体和部分结构的强度。利用有限单元法建立动车组转向架焊接构架的结构载荷分析模型。计算超常载荷工况下,构架主体的超常载荷及纵向冲击载荷、电机振动冲击载荷及齿轮箱冲击载荷。通过数据说明构架结构的合理性和可靠性。本文通过动力学计算方法及性能评定对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行预测。铁道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是根据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等其动力学特性指标来评定的。本论文对孟加拉动车组转向架进行了动力学计算。对动车转向架的运行稳定性、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做了预测。优化了一系悬挂橡胶簧纵向刚度Kpχ和横向刚度Kpy以及二系悬挂横向阻尼Csy和垂向阻尼Csz。

王希刚[4](2018)在《时速350公里双层动车组研发展望》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京沪线等部分客运专线节假日期间运能不足问题,提出开发时速350公里双层动车组方案,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双层动车组技术特点,结合中国高速动车组研发技术水平,提出研发双层动车组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对发展中国双层动车组进行可行性分析。

王语博[5](2017)在《ANSYS软件在机车设计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机车新产品认证、首台/套样车研制费用攀升,产品制造对配套试验重大装备与基础设施等财力投入需求也随之加大。面对高额的费用支出,铁路装备企业研发新产品,提升技术装备领域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包括科研创新投入所需的硬件及软件环境基础研发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重点装备技术的研究开发,支持研发设计、试验验证、认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用ANSYS DesignSpace,设计工程师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对3D CAD中生成的模型(包括零件和装配件)进行应力变形分析、热及热应力耦合分析、振动分析和形状优化,同时可对不同的工况进行对比分析。ANSYS/DesignSpace拥有智能化的非线性求解专家系统,可自动设定求解控制,得到收敛解;用户不需具备非线性有限元知识即可完成过去只有专家才能完成的接触分析。本文先从机车研发总体设计着手,抓住产品技术创新的主线,倡导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遵循模块化、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信息化设计原则,通过对目前机车研发设计中的电子技术ANSYS软件平台应用研究,提出目前机车研发中设计短板,举例某型机车车体虚拟计算及分析在机车研发设计中对提高机车生命周期,并着重对后期数据处理进行了详细阐述,本文还希望通过对机车研发设计中的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最终促使我国机车研发设计中电子设备及应用技术的全面推广,早日实现机车产品模块化、平台化的目标。为中国机车行业构建产品技术平台,提高产品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降低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提供依据。车体钢结构是机车的主要承载结构,其优化设计为整个机车研制工作中的关键,在满足车体强度、刚度方面的基础上,实现设计轻量化,从而符合机车轴重方面的要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引入了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依托当前已有的该方面研究成果,针对机车的车体结构设计方案等展开优化与改进处理,使得车体结构重量得到有效控制。车体结构庞大繁复,使其其结构在载荷承载方面具有非对称性,为了准确地模拟出车体结构从而使计算结果更逼近车体实际工作性能,在PROE软件中创建整车实体模型,ANSYS再运用外部输入实体建模法,进行数据交换,网格划分方式、网格大小疏密控制参数完全一致且合理设置,运用ANSYS软件的程序化、参数化、模块化等技术,实现数据互换和共享,机群并行计算,使其车体结构方案不断对应比较形成最优设计方案。本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一章和第六章分别为绪论和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第二、三、四、五章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分别阐述机车研发技术目标及要求、车体虚拟计算分析(静强度、疲劳强度、防撞设计)、有限元-ANSYS分析结论、机车产品静强度测试、称重试验等方面的内容。

阎锋,叶彬,马梦林,田爱琴,杜彦品[6](2013)在《铁路客车车体结构的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回顾了我国铁路客车的发展历程,简要介绍了铁路客车车体结构,提出了车体结构的发展方向。

罗继华,王林[7](2013)在《出口拉各斯内燃动车组选型研究》文中提出针对电网不发达但石油资源丰富的非洲市场,以拉各斯轻轨项目为基础,对车辆选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比较,最终确定了既符合非洲市场特点,又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需要的内燃动车组。

孔丽君[8](2013)在《机车和动车组冷却系统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机车和动车组冷却系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冷却系统的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王重茁[9](2013)在《基于机油检测方法动车组内然机磨损分析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机械磨损是工业设备的主要问题,而润滑油是减少磨损的重要介质,多年来建立磨损与润滑油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主要研究课题,也是目前研究热点。机械磨损检测涉及很多化学化工领域,也是其重要的研究问题,多年来人们致力于检测润滑油形态、组分等来监测机械设备磨损情况,并且建立许多方法,通过润滑油变化来分析检测机器设备的磨损情况。本文以DF11型内燃动车组为研究目标,基于机油检测方法研究分析内燃机的磨损,通过分析机车状态和润滑油的形态组分来确定机油检测因子,建立适合于DF11型内燃机的机油数据系统,用于此型内燃动车组的日常检测的磨损状况,并建立LSSVR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预测内燃动车组两动车数据,对于两动车的磨合磨损对比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五部分:首先介绍了油液检测技术在内燃动车组磨合磨损中的作用,综述了机油油液分析中铁谱、光谱以及油液理化指标等进展情况。第二部分阐明了内燃机磨损的原理和实验的操作方法并结合分析铁谱、直读铁谱、光谱、机油理化指标等建立了数学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内燃动车组各个动车在相同走行公里数的情况下光谱中各个元素的数值进行对比来推测判断各个动车的磨损速率情况;通过跟踪两车在某走行区段内直读铁谱中大、小磨粒的数值进行趋势图对比情况,可判断两动车的磨损严重程度。并利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法对内燃动车组两动车的磨损情况建模,对两动车的拟合差值进行了分析,预测结果与实际运行结果一致。第三部分对内燃动车组机油的检测进行了系统总体的设计,运用Delphi7软件实现了两动车柴油机基本信息查询、磨合油基本信息查询、润滑油基本信息查询、修程信息查询和柴油机性能参数数据查询等功能。第四部分对内燃动车组油液的铁谱、光谱、颗粒计数器、常规理化指标等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机的分析和判定,通过内燃动车组两动车的直读铁谱中大磨粒和小磨粒的测定,并赋予公式运算,对比了各个动车的总磨损量、磨损严重度、磨损严重度指数、累积磨损量、累积磨损严重度、铁谱大磨粒百分数、铁谱小磨粒百分数等。对两动车柴油机油理化指标中粘度、闪点、石油醚不溶物、碱、水痕量的测定对比可判断各动车的机油使用状态。第五部分通过对国产“新曙光”号内燃动车组、“跨越”号内燃动车组机车的相关数据进行跟踪,结合铁谱、光谱、物理和化学指标等,运用Delphi7软件辅助分析得到了同一坐标系中光谱和铁谱磨损线性回归对比图,并对两动车在某段走行区段内的磨损速率和磨损严重情况做了定量对比值的运算,对内燃动车组两动车的磨合磨损趋势进行了验证。

马太虎[10](2012)在《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励磁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化的运输系统中,对于尚未电气化的铁路线,内燃机车是铁路运输的主力军。就其运行的适应性和舒适性来讲,当代内燃动车组(DMUs)在运行性能、乘坐舒适度和环境保护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柴油机为动力的动车组,既适合非电气化线路,又可运行于电气化铁路。内燃动车组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保证动车组有较好运行性能和舒适度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众多改善同步发电机运行稳定性的措施中,运用现代控制理论、提高励磁系统的控制性能是公认的经济而有效的手段之一。内燃动车组励磁系统的控制对发电机输出稳定的电压起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集中式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励磁系统进行研究。供电系统中采用TPZ25型励磁恒压调节器调节机车供电励磁机的励磁电流,从而控制供电发电机的励磁,保证机车供电发电机在不同工况下向负载提供恒定600V,200-400KW的电压源,保证客车空调电源的正常工作。本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分析TPZ25型励磁恒压调节器的控制方式和特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给出了相控整流励磁恒压调节器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为一级励磁,较原有的二级励磁跟踪反应速度快。通过对两种控制方式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改进方案的优越性。第二,为了进一步提高励磁控制系统的性能,把非线性控制方式运用到励磁控制系统中。本文把直接反馈线性化方法运用于内燃动车组的励磁控制系统中,通过反馈线性化,把励磁系统的动态非线性消除,使整个系统转化为线性的系统,从而运用成熟的线性系统理论,例如,极点配置法的应用。通过仿真分析,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二、国外内燃动车(组)发展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内燃动车(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车体钢结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内燃机车研究现状
        1.2.2 有限元法在机车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3 本文内容
第二章 机车总体及车体钢结构设计
    2.1 机车总体布局
        2.1.1 机车主要技术参数
        2.1.2 机车总体布置
    2.2 车体钢结构整体设计
        2.2.1 底架设计
        2.2.2 司机室设计
        2.2.3 机械间设计
        2.2.4 燃油箱设计
        2.2.5 排障器设计
        2.2.6 车钩缓冲装置选型
        2.2.7 前端开闭机构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体静强度计算和分析
    3.1 计算模型建立
        3.1.1 车体钢结构模型
        3.1.2 工况与边界条件
        3.1.3 材料的机械特性
        3.1.4 校核评定标准
    3.2 车体静强度的初步计算及优化
        3.2.1 垂直静载工况
        3.2.2 垂直动载工况
        3.2.3 纵向拉伸工况
        3.2.4 纵向压缩工况
    3.3 静强度的校核计算
        3.3.1 垂直静载工况和垂直动载工况
        3.3.2 纵向拉伸工况和纵向压缩工况
        3.3.3 机车起吊及架车工况
        3.3.4 牵引座冲击载荷工况
        3.3.5 排障器中部压缩工况
        3.3.6 司机室安全压力工况
        3.3.7 端墙压缩工况
    3.4 模态分析
        3.4.1 模态工况
        3.4.2 车体钢结构模态分析结果
        3.4.3 车体整备模态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燃油箱强度计算分析
    4.1 模型建立
        4.1.1 有限元计算模型
        4.1.2 边界条件
    4.2 静强度计算
        4.2.1 载荷工况
        4.2.2 静强度评定依据
        4.2.3 静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4.3 疲劳强度计算
        4.3.1 疲劳分析理论概述
        4.3.2 载荷工况
        4.3.3 疲劳强度评定依据
        4.3.4 疲劳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体静强度试验
    5.1 试验工况及试验载荷
        5.1.1 试验工况
        5.1.2 测点布置
        5.1.3 垂向载荷的分布位置
    5.2 试验方法及步骤
    5.3 数据处理与验收标准
        5.3.1 试验数据
        5.3.2 数据处理方法
        5.3.3 验收标准
    5.4 试验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静强度工况说明
附录 B 应力测点检测结果
致谢

(2)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Source Text and Translation Project
    1.3 Purposes of the Report
    1.4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5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Work Design
    2.2 Translation Process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Machine Translation
        3.1.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chine Translation
        3.1.2 Machine Translation Platform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2 Transl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3.2.1 Previous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s
        3.2.2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dopted in This Report
    3.3 Post-editing
        3.3.1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st-editing
        3.3.2 Scope of Post-editing
    3.4 “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1 Definition of“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3.4.2 Studies on“Machine Translation Plus Post-editing”Approach
CHAPTER FOUR MACHINE TRANSLATION ERROR TYPES AND THE POST-EDITING SOLUTIONS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4.2 Errors Relating to Accuracy
    4.3 Errors Relating to Fluency
CONCLUSIONS
    Major Findings of the Report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A Source Text,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s and Post-edited Version
    Appendix B Translation Automation User Society’s Error Category Model
    Appendix C Glossary

(3)孟加拉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强度计算与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孟加拉动车组车辆简介
    2.1 孟加拉动车组的结构特点
    2.2 转向架的结构特点
    2.3 构架结构特点
    2.4 小结
第3章 模型的建立及评定指标
    3.1 动车构架的有限元建模方法
        3.1.1 有限元建模方法
        3.1.2 构架受力分析
    3.2 结构强度计算
        3.2.1 构架主体超常载荷工况
        3.2.2 构架纵向冲击载荷工况
        3.2.3 电机振动冲击载荷工况
        3.2.4 齿轮箱冲击载荷工况
        3.2.5 制动器冲击载荷工况
    3.3 结构强度计算标准及评定方法
    3.4 小结
第4章 强度计算结果分析
    4.1 构架主体超常载荷工况下的计算结果
    4.2 纵向3g冲击载荷工况下牵引拉杆座的计算结果
    4.3 电机座静强度计算结果
    4.4 齿轮箱吊座静强度计算结果
    4.5 制动座静强度计算结果
    4.6 小结
第5章 动力学模型建立及评定指标
    5.1 动力学计算模型及自由度
    5.2 动力学计算方法
        5.2.1 蛇行运动稳定性计算和分析方法
        5.2.2 运行平稳性计算和分析方法
        5.2.3 曲线通过性能计算和分析方法
    5.3 动力学性能评定
    5.4 小结
第6章 动力学计算及优化
    6.1 动车动力学性能预测
        6.1.1 运行稳定性
        6.1.2 运行平稳性
        6.1.3 曲线通过能力
    6.2 动车悬挂参数优化
        6.2.1 一系悬挂橡胶簧纵向刚度K_(pχ)和横向刚度K_(py)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2.2 二系悬挂横向阻尼C_(sy)和垂向阻尼C_(sz)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2.3 横向止挡自由间隙Δ_y和一系悬挂垂向阻尼C_(pz)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时速350公里双层动车组研发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1 研制双层动车组的必要性
    1.1 解决节假日期间繁忙线路运能的需要
    1.2 加快振兴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的需要
    1.3 培养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的需要
2 国外双层动车组技术发展现状
    2.1 阿尔斯通TGV系列双层动车组
    2.2 日本E1、E4双层动车组
    2.3 IR200-动力分散双层动车组
    2.4 澳大利亚EDI不锈钢双层动车组
3 国内双层动车组技术发展现状
    3.1“新曙光”号内燃双层动车组
    3.2 神舟号双层内燃动车组
    3.3 庐山号双层内燃动车组
    3.4 金轮号双层内燃动车组
4 国内动车组技术发展现状
5 双层动车组的研制方向分析
    5.1 长编组
    5.2 高速度
    5.3 铝合金车体
    5.4 动力分散
    5.5 舒适性
    5.6 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
6 研制双层动车组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难题
    6.1 轻量化
    6.2 适用于双层动车组的牵引系统
    6.3 动力学
    6.4 声学控制
7 结束语

(5)ANSYS软件在机车设计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论文的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目的及意义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机车技术
    2.1 机车技术
        2.1.1 机车技术现状
        2.1.2 电子技术(有限元-ANSYS)原理
    2.2 机车研发设计简介
        2.2.1 设计原则
        2.2.2 设计内容
        2.2.3 设计过程
    2.3 机车试验相关技术参数
第三章 X型机车车体架构设计及ANSYS
    3.1 车体结构及模型
        3.1.1 结构组成
        3.1.1.1 总体结构布置
        3.1.1.2 组成部件分析
        3.1.2 主要技术参数
        3.1.3 工艺特点
        3.1.4 设计原则
        3.1.5 设计方法及过程控制
        3.1.6 设计评估
    3.2 结构强度
        3.2.1 车体架构静强度、疲劳强度分析计算问题的提出
        3.2.2 强度评估方法
        3.2.3 强度分析情况
        3.2.4 强度分析结论
    3.3 头车司机室外形结构设计及模型
第四章 机车车体虚拟分析计算研究
    4.1 ANSYS软件
        4.1.1 ANSYS软件简介
        4.1.2 ANSYS软件分析功能
        4.1.3 ANSYS开发应用
        4.1.3.1 能实现电子设备的互联
        4.1.3.2 仿真各种类型的结构材料
        4.1.3.3 简化复杂流体动力学工程问题
        4.1.3.4 基于模型的系统和嵌入式软件开发
        4.1.4 ANSYS EKM
    4.2 车体虚拟计算任务及目的
        4.2.1 计算目的
        4.2.2 计算任务
    4.3 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计算
        4.3.1 计算前技术分析
        4.3.1.1 车体架构设计分析
        4.3.1.2 基本技术参数
        4.3.2 计算载荷工况
        4.3.2.1 车体静强度计算载荷及载荷工况
        4.3.2.2 车体疲劳强度计算载荷及载荷工况
        4.3.3 边界条件
        4.3.4 计算模型
        4.3.4.1 ANSYS实体模型输入
        4.3.4.2 ANSYS有限元模型
        4.3.5 材料疲劳曲线
        4.3.5.1 制造材料
        4.3.5.2 静强度许用应力和安全系数
        4.3.5.3 疲劳曲线
        4.3.5.4 疲劳强度评定方法
        4.3.6 静强度计算结果
        4.3.6.1 纵向压缩载荷工况
        4.3.6.2 纵向拉伸载荷工况
        4.3.6.3 司机室保护工况
        4.3.7 疲劳强度分析
    4.4 X型液力传动内燃动车组碰撞模拟
        4.4.1 计算模型及材料参数
        4.4.1.1 计算模型
        4.4.1.2 碰撞分析模型
        4.4.1.3 材料参数及模型
        4.4.1.4 碰撞分析考核标准
        4.4.2 计算结果
        4.4.2.1 速度与加速度
        4.4.2.2 车钩力和防爬器力
        4.4.2.3 吸能比较
        4.4.2.4 生存空间
        4.4.2.5 脱轨分析
        4.4.2.6 变形分析
    4.5 有限元-ANSYS计算分析结论与优化
        4.5.1 静强度、疲劳强度有限元-ANSYS计算分析结论
        4.5.1.1 计算总结
        4.5.1.2 计算分析结论
        4.5.2 碰撞虚拟分析结论与优化
        4.5.2.1 防撞设计分析结论
        4.5.2.2 防撞设计优化
第五章 型式试验测试及分析
    5.1 称重试验
        5.1.1 试验内容
        5.1.2 试验目的
        5.1.3 试验依据
        5.1.4 试验条件
        5.1.5 试验设备
        5.1.6 评定标准
        5.1.7 试验方法
        5.1.8 试验结果
        5.1.9 试验结论
    5.2 承载结构静应力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依据
        5.2.3 试验条件
        5.2.4 试验设备
        5.2.5 试验方法
        5.2.5.1 测试内容
        5.2.5.2 测点布置
        5.2.6 试验结果
    5.3 试验结论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铁路客车车体结构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铁路客车发展概况
    1.1 新中国成立前
    1.2 新中国成立后
        1.2.1 21型客车
        1.2.2 22型客车
        1.2.3 25型客车
        1.2.3. 1“168”客车以前的25型客车
        1.2.3. 2 25A型客车
        1.2.3. 3 25B型客车
        1.2.3. 4 25G型客车
        1.2.3. 5 25Z型客车
        1.2.3. 6 25K型客车
        1.2.3. 7 25T型客车
        1.2.4 国产动车组
        1.2.5“和谐号”动车组
2 铁路客车车体结构简介
    2.1 21型客车
    2.2 22型客车 (基本车型)
    2.3 25型客车 (基本车型)
    2.4 双层客车
    2.5 CRH系列动车组车体结构
        2.5.1 CRH1型动车组
        2.5.2 CRH2型动车组
        2.5.3 CRH3型动车组
        2.5.4 CRH5型动车组
        2.5.5 CRH380D型动车组
3 铁路客车车体结构发展展望
    3.1 合理设计车体结构外形尺寸与断面形状
    3.2 平台化、模块化设计
    3.3 轻量化设计
    3.4 开发混合复合材料车体结构
    3.5 采用新的制造工艺
4 结束语

(7)出口拉各斯内燃动车组选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内燃动车组介绍
    2.1 国外内燃动车组
    2.2 国内内燃动车组
3 内燃动车组选型原则
4 内燃动车组选型研究
    4.1 选择国内的内燃动车组
    4.2 选择动力集中式内燃动车组
    4.3 选定车型
    4.4车型优化
5结束语

(9)基于机油检测方法动车组内然机磨损分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综述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内燃动车组发展的现状
    1.3 机车磨损油液分析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3.1 机械磨损分析进展情况
        1.3.2 内燃机车磨损检测技术进展
        1.3.3 机油检测技术进展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机油检测的动车组内燃机磨损分析原理与方法
    2.1 动车组内燃机磨损分析的机油检测原理
        2.1.1 机油光谱分析原理
        2.1.2 机油铁谱分析原理
        2.1.3 机油颗粒计数分析
    2.2 动车组内燃机磨损分析的机油谱分析操作方法
        2.2.1 光谱分析操作方法
        2.2.2 铁谱分析操作方法
    2.3 表征磨损状况机油检测参数的确定
        2.3.1 机油光谱的监测参数因子
        2.3.2 机油铁谱的监测参数因子
        2.3.3 机油颗粒计数器的监测参数因子
        2.3.4 机油粘度的监测参数因子
    2.4 动车组内燃机磨损机油检测金属关联的数学方法
        2.4.1 基于谱分析磨损状况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2.4.2 基于谱分析磨损状况的支持向量机分析方法
    2.5 磨粒的图谱数据库
    2.6 “跨越号”机油无机成分组成的光谱分析结果
    2.7 “新曙光”机油小磨粒及铅含量分析
    2.8 利用 LSSVR 对动车组内燃机磨损情况建模
        2.8.1 模型参数的获取
        2.8.2 拟合值与测量值比较
    2.9 动车组内燃机磨损机油检测金属关联的结果与讨论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油检测的内燃机磨损状况系统总体设计与管理
    3.1 概述
        3.1.1 系统开发的背景
        3.1.2 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3.1.3 内燃动车组机油检测系统设计的优缺点分析
    3.2 基于机油检测的内燃机磨损状况系统总体设计
        3.2.1 系统功能划分
        3.2.2 系统结构流程图
        3.2.3 软件外观图
        3.2.4 系统输入数据模块
        3.2.5 系统数据库模块
        3.2.6 系统输出模块
    3.3 系统登陆及应用模块设计
    3.4 基于机油检测的内燃机磨损状况系统数据库设计
    3.5 内燃动车组信息输入
        3.5.1 内燃动车组 A 端信息输入
        3.5.2 内燃动车组 B 端信息输入
    3.6 内燃动车组信息输出
        3.6.1 内燃动车组 A 端信息输出
        3.6.2 内燃动车组 B 端信息输出
    3.7 动车组相关知识查询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燃动车组机油检测系统定性评价模块与应用
    4.1 内燃动车组 A 端系统评价设计
        4.1.1 内燃动车组机油光谱数据系统评价设计
        4.1.2 内燃动车组机油直读铁谱数据分析评价设计
        4.1.3 内燃动车组机油颗粒计数分析评价设计
        4.1.4 内燃动车组机油分析铁谱的系统评价设计
        4.1.5 内燃动车组机油理化指标的系统评价设计
    4.2 内燃动车组 B 端系统评价设计
    4.3 内燃动车组 A 端/B 端综合系统评价设计
    4.4 系统设计的判断规则及数据库表的设计
        4.4.1 光谱分析的判断规则
        4.4.2 铁谱分析的判断规则
        4.4.3 颗粒计数规则
        4.4.4 理化指标的判断规则
        4.4.5 数据库表的设计
    4.5 动车组系统评价的输出
        4.5.1 内燃动车组 A 端光谱评价输出
        4.5.2 内燃动车组 A 端直读铁谱评价输出
        4.5.3 内燃动车组 A 端颗粒计数分析评价输出
        4.5.4 内燃动车组 A 端分析铁谱分析评价输出
        4.5.5 内燃动车组 A 端理化指标评价输出
        4.5.6 内燃动车组 B 端信息输出
        4.5.7 两动车系统评价输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燃动车组机油检测系统定量评价模块与应用
    5.1 内燃动车组机油磨粒系统设计程序概况
    5.2 内燃动车组机油磨粒数值的系统设计
        5.2.1 主要程序设计简介
        5.2.2 软件操作使用情况
    5.3 内燃动车组磨损的实例分析
    5.4 内燃动车组机油磨粒数值的系统测试
        5.4.1 测试目标
        5.4.2 测试项目说明
        5.4.3 测试评价
    5.5 内燃动车组机油磨粒数值的系统设计评价
        5.5.1 系统可扩展性
        5.5.2 系统展望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10)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励磁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内燃动车组概述
    1.3 励磁控制的作用及发展
        1.3.1 励磁控制的作用
        1.3.2 励磁控制方式的发展
    1.4 本课题的来源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柴油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
    2.1 柴油发电机组的总体结构
    2.2 同步发电机的励磁控制方式
        2.2.1 直流励磁机励磁
        2.2.2 静止整流器励磁
        2.2.3 旋转整流器励磁
        2.2.4 自并励式励磁
    2.3 他励式励磁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主电路描述
    3.1 内燃动车概述
    3.2 供电励磁系统和装置
        3.2.1 励磁系统
        3.2.2 供电系统
        3.2.3 直流辅助系统
    3.3 TPZ25型励磁恒压调节器
        3.3.1 装置组成及原理框图
        3.3.1.1 电源及保护电路
        3.3.1.2 主板控制电路
        3.3.1.3 TPZ25在主电路中的应用
    3.4 实际应用情况分析
    3.5 相控整流方式励磁恒压调节器的设计
        3.5.1 相控整流调节器的原理及特点
        3.5.2 相控整流调节器的系统接口图
        3.5.3 三相桥式全控整流电路在不同负载时输出电压数学模型
    3.6 同步牵引发电机
        3.6.1 同步牵引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6.2 同步牵引发电机的定子与转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600V供电励磁系统建模与仿真
    4.1 仿真模型的分析
        4.1.1 仿真模型的整体分析
        4.1.2 PI调节模块
        4.1.3 6脉冲产生模块
        4.1.4 三相全控桥
        4.1.5 Excitation System控制模块
        4.1.6 同步发电机模块
    4.2 仿真波形比较与分析
        4.2.1 稳态仿真的比较与分析
        4.2.2 相控整流调节器在不同工况下仿真的比较与分析
        4.2.3 暂态仿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非线性励磁控制算法的研究
    5.1 励磁控制方式的分析
    5.2 直接反馈线性化在励磁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5.2.1 数学预备知识
        5.2.2 直接反馈线性化基本理论
        5.2.3 非线性系统直接反馈线性化方法的改进
    5.3 同步发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5.3.1 park变换
        5.3.2 同步发电机的Park方程
        5.3.3 同步发电机的转子运动方程和转矩方程
        5.3.4 同步发电机的实用数学模型
    5.4 极点配置法求解状态反馈矩阵
        5.4.1 极点配置原理
        5.4.2 极点配置算法
        5.4.3 状态反馈矩阵K的求解
    5.5 DFL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国外内燃动车(组)发展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动力集中内燃动车组车体钢结构有限元分析[D]. 韩文杰.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汉英机器翻译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方案 ——以《高铁风云录》(节选)为例[D]. 王芝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孟加拉动车组转向架构架强度计算与车辆动力学性能分析[D]. 王永成.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4]时速350公里双层动车组研发展望[J]. 王希刚. 装备制造技术, 2018(01)
  • [5]ANSYS软件在机车设计中的研究[D]. 王语博.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8)
  • [6]铁路客车车体结构的回顾与展望[J]. 阎锋,叶彬,马梦林,田爱琴,杜彦品. 铁道车辆, 2013(12)
  • [7]出口拉各斯内燃动车组选型研究[J]. 罗继华,王林. 铁道车辆, 2013(07)
  • [8]机车和动车组冷却系统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J]. 孔丽君. 内燃机车, 2013(05)
  • [9]基于机油检测方法动车组内然机磨损分析系统研究[D]. 王重茁.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0)
  • [10]内燃动车组600V供电励磁系统的研究[D]. 马太虎.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国外柴油动车组(组)发展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