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主义的回归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主义的回归

一、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回归(论文文献综述)

谢爱明[1](2021)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与策略——评《以文化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果集萃》》文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转化是以政策、制度的方式对思政工作实践经验进行规范化利用与系统化推广的重要措施,也是当前全面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路径。面对新颖多变、多元复杂的思政教育环境,积极探索适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转化的实践机制,对持续改善和优化思政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以文化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果集萃》一书,分析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转化的现实意义,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与策略,以期为当前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供有效参考。

王芳辉[2](2021)在《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基于价值论的视角,多维度阐明体育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追求。体育素养的内容涵盖了人的情感、身体、认知与体育实践活动,强调在完整的生命旅程中培养身体活动所需要使用的各项能力,帮助我们树立合理的终生体育追求。价值论也被称为价值哲学,它指的是关于社会价值的组织构成、属性、根源和对价值进行评价的一种哲学理论,主要指的是通过考察社会主体的需求与其他客体所能够满足的主体需求以及怎样才能够满足这些主体需求的三个维度,来综合考察与评价社会现象、行为和各类事物对阶级、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与意义。体育素养的价值是一种存在的现象,产生于人类所遵循的“人的内在尺度”,实质上就是人所认同的社会主体尺度和其他客体的属性相互交融之后的整合与统一。由于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社会中的特殊性存在,主体的需要是形成体育素养的价值基础的直接需要。主体与客体是构成体育素养的价值联系的两个基本关系项,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统一的过程。立足于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身,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与价值实现路径,寻求从体育理论到现实之间建构新的参照空间。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对体育素养的理论知识梳理与回顾,对体育素养内涵的认知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找寻体育素养的价值存在的依据。以“人的需要”作为交织点,对体育素养的理论进行有序阐述,揭示体育素养理论存在的价值线索,为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做好有力铺垫。同时,对体育素养价值发展与价值认同的实际进行归纳与论证。第二,对体育素养的价值本性进行分析,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具体属性与特征进行阐述,考察体育素养的价值生成肌理,描绘出体育素养的价值在细微世界的真实模样。第三,基于价值主体的选择对体育素养的价值进行考察。分析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探讨主体尺度在价值关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解读主体需要在价值事实中的第一性;分析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探究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需要的维护;分析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阐释了主体在价值关系中对未来的向往。第四,立足于实践的观点,对体育素养的价值内容进行考察与分析。解读体育素养关于主体的健身、教育、运动、调节身心、交往、和谐与发展价值,勾勒出体育素养的价值真实图景。第五,回归到主体的现实生活,思考体育素养价值的实现愿景与价值旨归,辩证的看待主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成长与进步,详细的分析客体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的发展与进化,继而考察在体育素养价值交互关系中价值取向的过渡与变化。本研究论文的结论主要包括:(1)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是体育素养的鲜活标签。(2)体育素养的价值产生前提、价值接受与价值实现均是基于主体的需要。(3)体育素养的价值选择是在主体需要的前提下,基于主体尺度与主体追求的有机统一。(4)体育素养的价值维度考察解决了主体的价值矛盾冲突,确立了合理的价值取向。(5)体育素养的价值关系中,价值的呈现在于主体的进化与超越,也在于客体的丰富与升华,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邹成林[3](2020)在《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实施原则与方法——兼与《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的人本回归》一文作者商榷》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和个人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引导他们立什么德,关乎国家强弱、民族兴衰、社会治乱、家庭安否。德育改革创新兹事体大,不可不深思慎取。读了孟庆远老师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20年第2期的《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的人本回归》一文,数月不能释怀,觉得很有必要对文中一些观点,从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实施原则与方法等方面与孟老师商榷。

于志远[4](2020)在《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仰是当代大学生在踏上人生道路之初的一个重大问题。正确的、科学的信仰在现实中对个人、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如果选择理性、科学的信仰,信仰的力量就会成为青年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巨大引力和巨大助力,给同学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并激励同学们有勇气、有底气、有信心面对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创造人生辉煌。一直以来,高校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把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但传统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由于教育的方式、手段、载体、话语等没有与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同频共振,没有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效果并没有达到十分令人满意的效果。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缺失的主要问题,提出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以期更好地塑造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本文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为研究内容,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在肯定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缺失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缺失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并阐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特征,从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活化主渠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真正走进学生生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影响学生生活四个大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教育即生活,教育也离不开生活。信仰教育离不开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个人的成长发展需求,信仰教育的内容、手段、载体、话语、方法等都不能脱离大学生的生活世界,搭建好信仰教育通向生活世界的桥梁,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生活,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引导青年大学生塑造理想、科学的信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的报国志向和爱国情怀,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石莹[5](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钟张懿[6](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红船精神融入研究》文中指出在管理学中,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行使管理职能,调动和配置组织资源,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及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管理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培育的活动过程。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思想还未发育成熟的学生容易陷入道德误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施加了巨大压力。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红船精神,其自身拥有的当代价值与属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则愈显重要且必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综合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其他学者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红船精神的相关研究;通过访谈高校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现状及问题、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契合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为研究对象,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有关概念。通过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剖析红船精神的内涵价值,阐述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出以红船精神为载体,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红船精神融入的路径及对策。论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体系,而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实践的完善与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

崔媛媛[7](2019)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学,是以整体的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本质和发展等问题。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一种科学的人学体系的建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随之相应,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这里的新时代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进入新的发展历史方位的新时代。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和研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对当前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意义深远。本文旨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视角下,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丰富内涵、时代特征、价值取向、弘扬途径等方面作一个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从而帮助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在新时代的进程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在继承马克思经典作家的人学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又有了新时代的内涵和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新发展。此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民为邦本”、“富民利民”的思想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根植中国,倡导以人民中心、共享改革成果观点的重要来源。本文在“新时代”这个新的视阈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对其内涵作了三方面的解读,首先,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的时代内涵,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的应有之义。其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所体现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的基本内涵。最后,“五位一体”全面布局中所体现的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需要的观点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的核心内涵,当然,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也有其时代特征和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加重视人的精神发展;在坚持人的协调发展中更加强调人的共享发展;在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中更加凸显人的绿色发展;在坚持人的开放发展中更加倡导人的创新发展这四方面。最后,本文对新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弘扬途径作了分析,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是为了更好地推进人的现代化发展和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同时,通过坚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三近”,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三进”,使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本身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弘扬和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将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推进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艳艳[8](2020)在《基于对话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党深度分析了国家发展历程和发展背景并准确分析当前国情,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决议。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独有的政治上的优势,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学校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愈加关注和重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仍有局限,“灌输式”、“一言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及话语依然很强势。首先以对话的方式来讲中国故事,以对话的方式来传播人民的声音,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使命;其次对话的核心理念在符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最后在后现代语境中,对话理论的应用是人们权力意识觉醒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用从新的理论视角切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用对话理论结合当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本文拟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因何选题,选题的意义所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文献的综述,本文笔者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对话、对话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对话的基本特征,以及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和原则。第三部分主要从马克思的实践观和交往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语言艺术来阐述将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并着重对西方话语理论中的戴维·伯姆、贺琳·安德森的对话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提供思路。第四部分主要论证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反思入手阐述了必要性,从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条件入手阐述了可能性。第五部分主要从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生成、话语转换、模式构建、能力提升、环境创设等五个方面出发,来进行路径探索,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借鉴。

吴同喜[9](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成就有目共睹,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奇迹。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高职教育还存在着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存在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特色不鲜明,社会认识度还不够高,仍处于高等教育的相对弱势地位等问题。同时,高职教育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一些不足与失误等“历史”问题。其实,高职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就是“人”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状态”与“发展”问题。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的新问题、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以及“互联网+”的新媒体等中国现实,可以说,高职教育发展又一次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与关键性挑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哲学性反思、创新性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而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不同的办学特色,它是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根本保障。但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思想政治弱化、体制机制僵化、个性特色淡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职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使得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用人需求。为此,积极探索适应我国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视角,研究和探讨我国高职教育的思想嬗变和实践发展历程,通过历史脉络的逻辑分析、价值判断、综合归纳等研究方式和方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中国高职教育的有机结合与融合,同时,用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论,发现学生个性,因材施教,探究学习,主动成长,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如此,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总体框架有三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共五章,各章内容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从人的本质、需要、价值、权利和发展等方面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人学基本内涵,并阐释了人的发展的社会实践性和自我否定性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两大特点;探究了从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到习近平的“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思想这一发展脉络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从当代社会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即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发展性,这说明任何一个理论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的;最后强调在现实社会实践中加强人学的运用,推进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第二章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探究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中国化发展历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分别探究了建国前期党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初步形成,党对现代职业教育思潮的包容、整合与创新,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批判与借鉴等方面,进而全面探讨了我国职业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整合过程,也是继承发展、学习交流、完善提升的过程。第三章追溯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发端,阐述了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其具体表现为维持生存的“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和被压迫的反抗性;阐述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萌芽、建立、兴起的发展过程与人的觉醒性;阐述了党领导的职业教育近百年来的实践过程与人的解放性过程,具体表现为反“帝封官”的斗争性、计划体制的能动性、市场经济的创造性。从而全面介绍了我国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各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基本特征。第四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阐述工业化与高职教育,阐述了在工业化早期的“异化”和人的“异化”,但这只是工业化发展的特殊环节、暂时阶段;阐述工业化后期新型发展道路和人性的不断凸显,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了人性发展的社会基础与广阔空间。二是阐述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特点、新要求、新布局的实践创新发展,以及这个阶段人的社会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三是阐述了新时代高职教育思想新成果即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与核心,构建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的我国高职教育“人本+工学整合”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树立以人为本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等几个关键构成要素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最后注重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原则,运用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案例实践载体,力求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革创新,使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进一步检验、丰富、完善与提升。

崔媛媛[10](2018)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本回归》文中认为由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以及西方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越来越强调个体服从社会规范,而忽视了个体个性的自由发展,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逐渐陷入了人本主义缺失的困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个性的自由发展越来越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应对人本教育缺失这一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必须要从学生个体以及高校思想政教育管理队伍两个方面来思考解决办法,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人本回归。

二、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回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与策略——评《以文化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果集萃》(论文提纲范文)

一、理论丰富,论述全面
二、素材鲜活,构思严谨
三、案例丰富,解读深刻

(2)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的缘起与准备
    1.1 选题依据
        1.1.1 时代发展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1.2 民众的体育素养培育与提升仍需努力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体育
        1.2.2 体育素养
        1.2.3 价值论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重点与难点
        1.7.1 研究重点
        1.7.2 研究难点
    1.8 研究创新与不足
        1.8.1 研究创新
        1.8.2 研究不足
2 体育素养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存在
    2.1 体育素养的认识维度
        2.1.1 体育素养与学生的快乐成长
        2.1.2 体育素养与教师的生命教育
        2.1.3 体育素养与课程的知识涵养
        2.1.4 体育素养与民众的完全人格
    2.2 体育素养的价值初显
        2.2.1 体育素养与生命行为的力量
        2.2.2 体育素养与人类健康的需要
        2.2.3 体育素养与时代发展的责任
    小结
3 体育素养的价值发展与价值观念
    3.1 体育素养价值发展曲折性的“实然”
    3.2 体育素养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应然”
    小结
4 体育素养的价值特征与价值本性
    4.1 体育素养价值中意识主导的主体性
    4.2 体育素养价值中对象存在的客体性
    4.3 体育素养价值中蕴含特殊的绝对性
    4.4 体育素养价值中独特地位的相对性
    4.5 体育素养价值中永恒变化的时效性
    4.6 体育素养价值中人本回归的社会性
    小结
5 体育素养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选择
    5.1 主体尺度在体育素养价值立场中的度量
    5.2 主客互动在体育素养价值事实中的把控
    5.3 主体使命在体育素养价值冲突中的生成
    5.4 主体追求在体育素养价值实践中的呈现
    小结
6 体育素养的价值考察与价值维度
    6.1 体育素养关于促进身体发展的健身价值
    6.2 体育素养关于引导个体担当的教育价值
    6.3 体育素养关于提高体育技能的运动价值
    6.4 体育素养关于提升情感体验的调节价值
    6.5 体育素养关于增加互动空间的交往价值
    6.6 体育素养关于缓解社会矛盾的和谐价值
    6.7 体育素养关于坚持真理原则的发展价值
    小结
7 体育素养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旨归
    7.1 体育素养价值主体的进化与超越
    7.2 体育素养价值客体的丰富与升华
    7.3 体育素养价值取向的确立与设定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马克思生活世界观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主要特征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现状述评
    (一)样本情况说明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现状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现状归因
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课程建设,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二)打造文化载体,营造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好家校合力,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联动机制
    (四)营造社会环境,助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回应大学生生活世界的现实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问卷调查
致谢
个人简介

(5)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红船精神融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
        1.3.2 国外研究
    1.4 研究评述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红船精神”与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内在联系
    2.1 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
        2.1.1 推动党团建设的现实需要
        2.1.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1.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红船精神的价值认同
        2.2.1 促进管理模式改革的创新驱动
        2.2.2 推动管理体系建构的不竭动力
        2.2.3 凝聚管理对象力量的精神之基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红船精神融入的现实需求
    3.1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红船精神融入的调查分析
        3.1.1 访谈实录
        3.1.2 访谈结果分析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红船精神融入的必要性
        3.2.1 奋斗精神顺应新时代要求
        3.2.2 首创精神迎接多元化挑战
        3.2.3 奉献精神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与红船精神的有效结合
        3.3.1 管理主体专业化与管理组织体系化
        3.3.2 管理方式多样化与管理手段现代化
        3.3.3 管理评价多元化与管理监督有效化
第4章 高校政治教育管理中红船精神融入的路径及对策
    4.1 理论认知:加强教育管理组织建设
        4.1.1 建立红船主题课程体系
        4.1.2 定期举办红船主题活动
    4.2 价值认同: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4.2.1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4.2.2 发挥榜样模范作用
        4.2.3 扎实推进志愿服务
        4.2.4 积极创建宣传平台
    4.3 培育对策:深化教育管理育人功能
        4.3.1 搭建实践育人基地
        4.3.2 建构“平台型”组织管理
        4.3.3 勾画精细化管理制度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未来发展期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学思想
        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二、恩格斯的人学思想
        三、列宁的人学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已有成果
        一、毛泽东思想中的人学成果
        二、邓小平理论中的人学成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人学成果
        四、科学发展观中的人学成果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一、“民为邦本”是其思想基础
        二、“富民利民”是其价值归属
第二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第一节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造福中国人民是其时代内涵
        一、奋斗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光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第二节 维护人民民主权利,共享发展成果是其基本内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二、全面深化改革,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全面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合法权益
        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
    第三节 以人民为导向,满足人民多方面需求是其核心内涵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满足人民物质需求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三、坚定文化自信,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四、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提供宜居环境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 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加重视精神发展
        一、精神发展:推动人与自我之间协调统一
        二、全面发展:解决片面异化的发展问题
    第二节 在坚持人的协调发展中更加强调共享发展
        一、共享发展:推动人与人之间融洽共处
        二、协调发展:推动人与社会之间双向共赢
    第三节 在坚持人的可持续发展中更加凸显绿色发展
        一、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
        二、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节 在坚持人的开放发展中更加倡导创新发展
        一、开放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创新发展:保证人类社会不断与时俱进
第四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推进人的现代化,实现社会的现代化
        一、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二、人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第二节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迈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基础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的弘扬路径
    第一节 坚持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三近”
        一、贴近青年学生
        二、贴近人民群众
        三、贴近思政教育
    第二节 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三进”
        一、走进教材
        二、走进课堂
        三、走进学生头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对话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对话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分析
    一、对话与对话理论
    二、对话的特征
        (一)主体间性
        (二)创造性
        (三)生成性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四、基于对话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一)打破思维假定
        (二)重视过程引导
        (三)达成意义共享
    五、基于对话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民主平等原则
        (二)尊重差异原则
        (三)语言艺术原则
第二章 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的实践理论
        (二)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
    二、习近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
        (二)习近平总书记的对话艺术
    三、西方话语理论
        (一)戴维·伯姆的认识对话理论
        (二)贺琳·安德森的合作取向对话理论
第三章 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二)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
    二、对话理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可行性
        (一)主体间性哲学视域提供了经验空间
        (二)人的全面发展构想提供了价值基础
第四章 基于对话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探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前提的探寻
        (一)遵循自由的对话
        (二)主动倾听的对话
        (三)激发兴趣的对话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师生和谐交往模式
        (二)强化学生内化自育模式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能力的提升
        (一)提高提问能力
        (二)提高倾听能力
        (三)提高合作能力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环境的创设
        (一)优化课堂教学硬环境环境
        (二)优化课堂教学软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1、着作
    2、期刊
    3、学位论文
致谢

(9)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的时代背景
        (二)选题的社会需求
        (三)选题的职业驱使
    二、研究意义
        (一)具有丰富发展理论的意义
        (二)具有正确指导实践的意义
        (三)具有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三、相关概念解读
        (一)人学的理解
        (二)模式的界定
        (三)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括
    四、研究述评
        (一)学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二)已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五、研究框架及研究难重点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研究难点与重点
    六、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七、创新点和不足
        (一)本文的创新点
        (二)本文的研究不足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涵及其特点
        (一)基本内涵
        (二)基本特点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社会发展性
        (一)社会存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更加丰富
        (三)人性的解放更加自由与自觉
        (四)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人的非理性情感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价值取向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
    四、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体系
        (一)以和谐发展建设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劳动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目标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一)在人才培养理念上要以人为本
        (二)在教育教学管理上要以人为本
        (三)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以人为本
第二章 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多元化整合与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基本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中国化
    二、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与创新发展
        (一)建国前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形成
        (二)建国后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三、党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形成
        (二)对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四、党对国外职业教育思想的借鉴与发展
        (一)国外近代职业教育的率先发展
        (二)国外职业教育学习与交流的途径
        (三)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及模式
        (四)对国外职业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五、启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工学整合
        (一)做到工学整合
        (二)做好现代学徒制
        (三)做实知行合一
        (四)做强企业学院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及其人的主体性发展
    一、我国古代职业教育的启蒙与人的被压迫性
        (一)古代早期职业教育初级实践
        (二)我国古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工具使用的压迫性”
    二、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学制形成与人的觉醒
        (一)职业教育运动的兴起
        (二)职业教育学制的建立
        (三)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百年丰碑
        (四)我国近代社会职业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主动抗争的觉醒性”
    三、党领导的职业教育实践创新与人的解放
        (一)革命根据地职业教育早期实践与人的“反‘帝封官’的斗争性”
        (二)建国初期职业教育缓慢发展与人的“计划体制的能动性”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与人的“市场经济的创造性”
    四、启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个性化发展
        (一)树立尊重的教育理念
        (二)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三)打造“仙人掌”式的人才发展模式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一、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形势
        (一)工业化的“异化”与“异化”的人
        (二)“异化”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环节
        (三)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
        (四)工业化后期高职教育的新机遇
    二、新时代,党的职业教育思想创新发展
        (一)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二)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涵
        (三)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观
        (四)习近平职业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高职教育实践创新发展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
        (二)新时代高职教育新主题
        (三)高职教育“特高”建设新布局
        (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关键能力新内涵
        (五)新时代高职教育人的主体性特点——“个性发展的自由性”
    四、启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任务——立德树人
        (一)加强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
        (二)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
        (三)加强思政创新是基本要求
第五章 “人本+工学整合”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一、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与新内涵
        (二)树立以人为本和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观
        (三)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建立“工学整合”管理体制机制
        (五)打造“双师型”队伍和加强SOF模式教学改革
        (六)优化实践选修课程
        (七)打造多元化服务平台
        (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九)健全程序质量体系
    二、HWSI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温州文化创意学院发展纪实
        (一)温州文化创意学院产生背景概括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德性+个性”办学理念
        (三)共享母体的“学园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开展HWSI人才培养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本回归(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管理的缺失
    (一) 管理理念功利化, 轻视人本价值
    (二) 管理模式僵化, 脱离主体需求
二、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本化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树立主体性理念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应注重柔性管理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一)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水平
    (二)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育人成效
四、结语

四、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回归(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与策略——评《以文化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成果集萃》[J]. 谢爱明. 热带作物学报, 2021(09)
  • [2]价值论视域下的体育素养考察[D]. 王芳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实施原则与方法——兼与《新时代中学德育课的人本回归》一文作者商榷[J]. 邹成林.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0(39)
  • [4]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生活化的研究[D]. 于志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红船精神融入研究[D]. 钟张懿. 南昌大学, 2019(01)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思想研究[D]. 崔媛媛.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8]基于对话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李艳艳. 喀什大学, 2020(07)
  • [9]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D]. 吴同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6)
  • [1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人本回归[J]. 崔媛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09)

标签:;  ;  ;  ;  ;  

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文主义的回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