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EM生物技术生产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生姜EM生物技术生产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一、生姜生产应用EM生物技术效果好(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玲,高燕,李乃景[1](2021)在《莱芜生姜优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莱芜生姜中外驰名,是具有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的优良蔬菜品种。针对生产中过度依赖化肥、农药,使生姜产品质量下降的实际,开展生姜优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对提高生姜产品质量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出口,大幅度提高姜农和加工企业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姜文凤[2](2021)在《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生姜作为济南市莱芜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生姜主要害虫的种类和发生动态等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明确姜田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制定简便有效的害虫防治方法,于2019年对莱芜区生姜主要害虫种类和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2019年调查结果在2020年开展生姜主要害虫的绿色防治技术研究。研究结果如下: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调查发现害虫6目15科27种,主要为鳞翅目(Lepido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半翅目(Hemiptera),其中生姜主要害虫多为鳞翅目害虫。按取食特性可分为,咀食叶类害虫4科10种,蛀食性害虫2科3种,刺吸式害虫3科3种,地下害虫6科11种。调查发现天敌3目4科5种。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2种生姜主要害虫玉米螟和甜菜夜蛾防治效果进行比较表明,生物农药平均防效(86.35%,药后14 d)>性诱剂防效(69.16%)>频振式杀虫灯防效(58.59%)>高位棚式遮阳网防治效果(56.06%)。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7.74%和62.5%。性诱剂防治区玉米螟和甜菜夜蛾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1.66%和75.76%,性诱剂诱集效果明显好于杀虫灯。4种生物农药施药药后1 d,5%多杀霉素悬浮剂SC 2000倍液和5%虱螨脲乳油EC1000倍液与0.5%苦参碱水剂AS 500倍液和Bt悬浮剂SC(8000 IU/μl)300倍液相比,药效快且防效高。药后7 d,4种生物农药对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均有显着性防治效果。药后14 d,对玉米螟、甜菜夜蛾防效均达74%以上,表明这4种生物制剂药效持久且对生姜安全。杀虫灯、性诱剂、生物农药3种绿色防控区,诱杀害虫数量与益虫的益害比分别为1:39.1、1:90.9和1:37。相对于常规化学防治,绿色防控技术能够保护天敌,可以替代常规化学防治,在生姜生产过程中加以利用,提高生姜品质质量,促进提质增效。

潘凤兵[3](2021)在《蚯蚓发酵产物对苹果连作障碍防控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受土地资源限制,老果园更新重建过程中重茬栽培难以避免,进而导致连作障碍现象的普遍发生。连作障碍是制约我国老龄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限制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苹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以蚯蚓为发酵前体蛋白,提出了发酵条件,研制了发酵产物,研究了其防控苹果连作障碍的效果并初步探究了发酵产物的抑菌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蚯蚓、杂鱼和大豆粕三种不同的蛋白物料发酵后均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引起苹果连作障碍四种病原菌的生长。其中,蚯蚓发酵产物的效果最为明显,对尖孢镰孢菌、腐皮镰孢菌、层出镰孢菌和串珠镰孢菌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71.48%、65.56%、65.93%和70.74%。大豆粕发酵产物的效果次之,对四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在48%~54%之间。杂鱼发酵产物的效果最差,抑菌率在31%~46%之间。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蛋白物料的发酵产物改善了连作土壤环境,促进了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蚯蚓发酵产物效果最好。蚯蚓发酵产物增加了连作土壤细菌的数量,比连作对照提高了84%,对有害真菌数量的降低效果明显,尖孢、层出、腐皮和串珠镰孢菌分别降低了59.2%、52.0%、64.9%和67.1%;蚯蚓发酵产物也显着提高了连作土壤中土壤酶的活性,降低了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蚯蚓、大豆粕处理的平邑甜茶幼苗干物质量的积累明显高于连作对照,植株干重分别提高了90.22%和43.05%;发酵产物也促进了植株根系的生长,促进了根系抗氧化酶和根系呼吸速率的提高,效果最为显着的蚯蚓发酵产物处理的根系的总根长、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分别比连作对照提高了147.21%、225.87%、299.85%和291.03%,SOD、POD、CAT和根系呼吸速率分别比连作对照提高了46.90%、133.94%、197.69%和113.23%。2.蚯蚓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新鲜蚯蚓与水以4:1的比例混合粉碎,经巴氏消毒后接入发酵菌种,发酵菌与组织匀浆液的加入比例是1:1000,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有效活菌数为1×109 CFU/m L,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r)的孢子浓度为1.2×109CFU/m L,发酵初始p H值为7,于37℃条件下有氧发酵10 d。3.蚯蚓发酵产物可通过抑制有害真菌菌丝生长、破坏菌丝完整性及抑制孢子萌发等方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蚯蚓发酵产物、灭菌蚯蚓发酵产物和蚯蚓匀浆对病原菌生长和有害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其中蚯蚓发酵产物的效果最好,对四种镰孢属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3.81%、83.79%、84.03%和86.31%,对孢子的抑制率分别为83.83%、83.15%、87.32%和84.81%。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经蚯蚓发酵产物处理的腐皮镰孢菌和对照处理的菌丝形态发现,蚯蚓发酵产物处理后的镰孢菌菌丝完整性丧失,生长杂乱且干瘪,并且有大量菌丝出现断裂破损,菌丝生长点也出现了生长畸形、破损和内容物外溢的现象。从蚯蚓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出的分子量小于1500 Da的小分子肽干粉具有高效的抑菌活性,对尖孢、层出、腐皮和串珠四种致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8.33%、72.32%、65.50%和69.99%。4.盆栽条件下研究了蚯蚓发酵产物对连作土壤环境和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发酵产物的施入显着促进了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有效改善了连作土壤微生物环境。施入蚯蚓发酵产物后,苹果连作土壤中的细菌数量比连作对照提高了102.5%,放线菌数量提高了92.5%,苹果连作障碍四种有害真菌分别降低了67.3%、13.9%、84.2%和24.1%;蚯蚓发酵产物有效降低了连作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其中根皮苷、根皮素和对羟基苯甲酸的含量分别降低了74.2%、48.9%和67.0%;显着促进了植株根系的生长,提高了根系呼吸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根系呼吸速率、SOD、POD和CAT活性分别提高了69.4%、81.2%、81.1%和161.5%;蚯蚓发酵产物的添加极大促进了平邑甜茶幼苗植株的生长,植株干重是连作对照CK的2.58倍;同时提高了植株叶片的光合效率及叶绿素含量,其中光合效率比对照组提高了46.5%,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38倍和1.65倍。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发酵产物促进了重茬果园再植苹果幼树的生长,改善了连作土壤环境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蚯蚓发酵产物显着提高了大沙岭、凤毛寨、湾头村三地的再植幼树生物量,建园当年三地再植苹果幼树株高分别比连作对照提高了16.25%、15.38%和15.65%;蚯蚓发酵产物有效提高了重茬果园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总量,降低土壤真菌数量,改变了连作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其中被孢霉属真菌丰度显着提高,比连作对照提高了172.4%;蚯蚓发酵产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实品质,其中单果重提高了58.9%,可溶性固形物提高了26.8%,果实硬度降低了24.6%。6.盆栽条件下探究了蚓粪对连作土壤及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蚓粪可显着促进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有效改善连作土壤环境。与连作土壤CK相比,蚓粪(YF)和灭菌蚓粪(MYF)处理的平邑甜茶植株干重显着提高了351.1%和348.2%;蚓粪处理(YF)和灭菌蚓粪(MYF)处理都显着促进了平邑甜茶植株根系的生长,提高了植株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根系呼吸速率,两个处理间无明显差异;YF处理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07.8%和97.7%,真菌数量减少了17.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施入蚓粪后(YF)连作土壤中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下降了51.0%,MYF处理的尖孢镰刀菌数量降低了57.6%,两个处理间无显着差异;YF的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比CK提高了97.9%、540.9%、213.1%和109.4%。7.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蚯蚓发酵产物和蚓粪混合施用可显着改善重茬果园土壤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结构,促进再植苹果幼树生长。建园当年,蚯蚓发酵产物和蚓粪混施处理的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比连作对照提高了73.98%和106.45%,真菌数量降低了30.82%;混施对脲酶、磷酸酶、蔗糖酶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分别比连作对照CK提高了210.34%、59.47%和84.24%,而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两者混施还有效降低了土壤酚酸物质含量,混施处理后根皮苷、根皮素、肉桂酸、苯甲酸和阿魏酸分别比连作对照降低了23.18%、42.91%、52.30%、36.74%和36.30%。蚯蚓发酵产物和蚓粪混合施用显着促进了再植苹果幼树的生长,定植当年混施处理植株的株高、径粗、发枝量及新梢生长量分别比连作对照CK提高了16.31%、14.38%、17.92%和15.41%,2019年则分别提高了15.65%、9.4%、21.65%和16.18%。

周娇娇[4](2020)在《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研究目的与意义1.1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史,揭示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药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1.2挖掘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临床与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1.3系统梳理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文献,找出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方向。2研究方法2.1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发文年代、作者、研究机构与期刊杂志等分布情况进行分析。2.2应用共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作者、机构与关键词进行分析,找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者与研究机构,以及该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前沿。2.3应用聚类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找出该研究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并依据其时间线视图,直观展示出该领域的演化过程。2.4应用突现分析,对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相关文献数据的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3研究结果3.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李华山教授是该领域最高产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中国肛肠病杂志是该领域的核心期刊。3.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3.2.1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结果发现该领域已形成多个研究团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团队分别是:李华山团队、韩宝团队、叶玲团队与范学顺团队。3.2.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联合北京马应龙长青肛肠医院与国内十多个研究机构间开展了相对密切的合作,而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则相对独立,与其他研究机构合作较少;另外机构共现结合作者共现分析发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李华山团队对近几年该领域产生的影响最大,即该团队研究的内容是目前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研究的热点。3.2.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消痔灵注射液是该研究领域最常用的药物;该领域最常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是直肠黏膜内脱垂;注射疗法联合PPH或者肛门紧缩术是最常研究的联合术式;该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临床观察性研究。3.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关键词聚类后,共得到9个聚类,进一步分析得出6个基本知识结构:Cluster0的研究主题为祖国医学在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传承与发展;Cluster1、Cluster3和Cluster8的研究主题均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联合其他术式的研究;Cluster2、Cluster4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类型研究;Cluster5的研究主题为利用有限元模型客观证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有效的理论研究;Cluster6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时注射方式的研究;Cluster7的研究主题为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患者的人群研究。3.4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1977年~2007年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初期,经过长达30年不间断研究,丰富了国内关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临床经验。自2007年开始至今属于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期:术式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研究的注射药物以消痔灵注射液和芍倍注射液为主;注射疗法中的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焦点;研究方法仍以临床观察性研究为主。4研究结论4.1对我国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从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发展过程,揭示了中医外科肛肠领域在中医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4.2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研究热点与前沿:关于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芍倍注射液是研究的前沿;关于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是研究的前沿;关于联合术式,注射疗法联合PPH、TST或者RPH等联合术式属于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关于该领域研究的直肠脱垂类型,完全性直肠脱垂既是研究的热点又是研究的前沿,直肠粘膜内脱垂是研究的前沿;关于研究的方法,临床观察是研究的前沿。4.3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中的核心研究机构与研究者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与该院的李华山教授,可以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首先考虑对象。

周芳[5](2020)在《不同处理对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白术连作障碍严重影响白术生产,导致市场供应不足的现实,利用不同有机肥、微生物菌肥和绿肥,探究不同处理对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并进行综合评价,期望从中筛选出能够缓解白术连作障碍的措施。首先分别采用2种有机肥3个施肥水平、2种微生物菌剂3个施量、3种绿肥种植白术,定期采样,测定其根部土壤理化性质与植株生长指标,白术收获后,测定产量和品质;然后对测定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间的相互关联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得出排名;最后通过隶属函数法对白术生长指标、产量性状、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如下:1.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在有机肥、微生物菌剂、绿肥等处理下均表现为:土壤养分含量增加,p H上升,S-UE与S-ACP活性增强,S-PPO与S-SC活性减弱,S-CAT活性无明显变化,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土壤向“细菌型”转变;可知土壤中真菌数量增加、S-PPO与S-SC活性增强是白术连作障碍加重的标志。2.土壤综合评价表现为牛粪有机肥>蚯蚓粪有机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相比于当地常规施肥模式,牛粪处理下的全氮、全磷、全钾、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分别增加了9.18~33.83%、2.17~46.27%、4.29~12.00%、3.19~23.91%、7.51~14.32%、7.61~83.95%、7.88~18.84%,p H值的增加范围在2.30~7.05%之间,S-UE与S-ACP活性分别提高了5.14~16.10%、13.16~24.49%,S-PPO与S-SC活性分别降低了1.64~25.26%、15.70~29.57%。通过方差分析可知,牛粪有机肥处理下白术分枝数、叶片数、SPAD值、根体积、干物重、根冠比、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I等多项指标均高于蚯蚓粪有机肥;隶属函数值表现为牛粪有机肥>蚯蚓粪有机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牛粪有机肥在施用量为6000kg/hm2时隶属函数均值最高,可有效促进连作白术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对连作白术的缓解效果最好。3.相比于对照,2种菌剂均可增加白术根部土壤肥力,增加土壤p H值,促进白术生长,提高白术存苗率与产量,增加白术药用成分含量;微生物菌剂与EM原种通过增加白术根部土壤中细菌与放线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提高细菌/真菌(B/F)比值,改善根部微生物菌落结构,从而达到提高土壤综合肥力的目的。B/F比值以WT3与ET3最大,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0.30%、19.41%,2种菌剂的B/F值总体表现为微生物菌剂>EM原种;土壤综合肥力表现为微生物菌剂>EM原种>对照;隶属函数值总体以微生物菌剂的较高,其中以WT3隶属函数均值最大,表明微生物菌剂能较好的缓解白术连作障碍,其中以施量为15kg/hm2的缓解效果最好。4.与当地常规施肥模式相比,三种绿肥均可增加白术根部土壤综合肥力,土壤综合肥力表现为野豌豆>紫云英>光叶紫花苕>对照;相比于对照,野豌豆处理下的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分别增加了12.38%、30.55%、9.44%、103.45%、38.86%,p H值增加了5.51%,S-UE与S-ACP活性分别提高了21.06%、13.49%,S-SC与S-PPO活性分别降低了21.98%、21.69%,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分别增加了7.06%、13.56%,真菌数量减少了6.60%。野豌豆处理下白术株高、分枝数、茎粗、SPAD值、须根数、存苗率、产量、白术内酯I、白术内酯II、白术内酯III均高于其他处理,且其隶属函数值最大(0.78),可见野豌豆对白术连作障碍的消减效果最好。

张墨池[6](2020)在《酶辅助法提取生姜中姜辣素和生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生姜的主要生产国,2015年我国生姜年产量达到1000万吨,约占世界产量的45%。其中,姜辣素是生姜中辛辣成分的总称,是生姜深加工的重要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具有很高的价值。姜辣素提取过后会产生大量固体残渣,残渣中含有丰富的多糖、纤维素等物质,对这部分物质的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对促进生姜的综合利用,提高生姜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扩大产品种类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姜辣素是目前常用的方法。在提取的过程中,通过对生姜进行酶预处理,利用纤维素酶破坏植物细胞壁结构,可望降低细胞的渗透阻力,促进姜辣素的溶出。目前资料上关于酶辅助提取姜辣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采用商品纤维素酶制剂进行处理,研究酶解时间、温度、pH等工艺条件对姜辣素提取的影响等初步研究方面,而对于不同酶种类、复合酶等处理对姜辣素提取率影响的研究鲜有涉及。由于酶对底物的作用效果与酶种类、酶系等密切相关,因此,开展对不同酶处理效果的评价研究,对提高酶处理效果,降低加工过程用酶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目前对生姜加工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研究较少。论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不同酶辅助乙醇提取姜辣素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利用该固体残渣制备膳食纤维和可发酵糖的可行性,为后续进一步开展综合利用研究提供参考。论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在对姜辣素的主要组成分析之后,确定了通过测定乙醇提取液在280 nm处的吸收来计算姜辣素含量的方法。与通常采用的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方便用于研究过程中对大量样品的测定等优点。对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发现在将生姜粉磨碎到粒度约60目,乙醇浓度为75%,固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30 min时,姜辣素提取率可达到1.70%(对原料干重)左右,达到目前资料报道的较高水平。(2)采用实验室筛选的具有不同蛋白组成的纤维素酶菌株,采用液体发酵自制了 5种纤维素酶的粗酶液,研究了上述不同纤维素酶液处理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添加相同蛋白量或相同酶活量的条件下,不同酶对后续乙醇提取过程的改善效果存在差异。比较了不同酶液中的不同酶活力的差异,研究了姜辣素对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推测不同纤维素酶粗酶液处理对姜辣素乙醇提取率改善效果存在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应该与不同酶液中含有的果胶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不同酶含量的差异有关,其中果胶酶的影响比较大,另一方面也与姜辣素对不同粗酶液活性的抑制作用不同有关。优选出了对后续乙醇提取姜辣素具有良好促进效果纤维素酶液RE-6和RE-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的复合酶处理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酶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姜辣素提取率,同时添加果胶酶,还可以降低纤维素酶的用量。利用淀粉酶处理姜粉,发现淀粉酶处理对乙醇提取姜辣素也具有促进作用,在较短的酶处理时间内即可达到较好的辅助效果。(3)采用大孔树脂法对提取的姜辣素进行纯化,初步确定了树脂种类和纯化工艺,初步研究表明,采用HPD-950型树脂,利用60%的乙醇进行洗脱,洗脱液流速为1.0 mL/min时,效果较好。(4)利用姜辣素的抗氧化性能,初步探讨了其在抑制食用油脂氧化酸败中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对比,发现提取的姜辣素与市售抗氧化剂具有相似的抗氧化效果。对提取姜辣素过后剩余的生姜残渣的综合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生姜残渣制备膳食纤维并对其品质进行了评价,另一方面,利用纤维酶对残渣进行酶解,研究了残渣中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酶解糖化效果,为后续利用残渣生产可发酵糖,并进一步发酵生产更高价值的产品提供了参考。

方辉[7](2020)在《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式熏煮火腿属于低温肉制品,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口感细腻、水分含量高等特点非常适宜微生物生长繁殖而引起腐败变质,从而失去食用价值,造成资源浪费。因此,研究西式熏煮火腿的保质保鲜问题迫在眉睫,最首要的从原料到生产加工、销售、贮藏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微生物污染,抑制其氧化分解过程,最大程度地保证产品品质和质量。研究天然香辛料、60Co-γ辐照杀菌、超高压等保鲜技术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并对西式熏煮火腿货架期模型进行预测,为更好地延长西式熏煮火腿货架期和西式熏煮火腿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1.通过香辛料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影响的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迷迭香、生姜、良姜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影响显着,且最佳添加量分别为0.3%0.5%、2%4%、0.2%0.4%时,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较好;最佳参数为迷迭香0.47%、生姜2.98%、良姜0.30%,菌落总数3.15 lg(CFU/g),感官评分为90.55分。2.辐照处理不同包装西式熏煮火腿能够显着促进样品中的脂质氧化,降低贮藏过程中的氧化稳定性;改善质构特性,提高样品L*值、降低a*值、b*值,并且得出最佳辐照剂量为2-6 kGy;辐照处理可显着降低样品菌落总数,可将真空包装货架期延长约15 d,气调包装货架期延长约7 d左右。3.超高压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压力为250 MPa、处理时间为20 min保鲜效果最好。样品的TBARS值在贮藏期内显着高于对照组;TVB-N值先降低后逐渐升高;菌落总数随时间延长也逐渐增加;pH值迅速上升;初始菌落总数较低时,经250 MPa、20 min处理并在4℃条件下贮藏能将气调包装产品货架期延长至35 d,真空包装产品货架期延长约至60 d,且确保西式熏煮火腿的感官品质较好。4.采用不同模型拟合在不同温度下贮藏的真空包装西式熏煮火腿中菌落总数生长情况,不同一级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为:Baranyi模型>修正的Gompertz模型>Logistic模型;二级模型均能成功拟合;利用Baranyi模型与平方根模型可建立真空包装西式熏煮火腿货架期预测模型,偏差因子、准确因子、残差值均较小且都在可接受范围内,经过验证后能很好地预测4-15℃条件下西式熏煮火腿的货架期。

晁倩文[8](2020)在《益生菌富集作用研究及复合菌剂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益生菌对人体的健康功效已被国际公认,而且在不断研究开发其新的功能性。益生菌制剂已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评判益生菌制剂质量优劣的关键指标是其中的益生菌活性,如何提高益生菌活性是益生菌产业持久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之一。目前,提高益生菌活性的方法主要有过滤法、离心法、透析法、高渗透压法、化学中和法、缓冲盐法、微胶囊化法等,但随着生物膜技术的成熟,生物膜法富集微生物已被逐步从环境保护应用于食品工业等领域,其优势是微生物可以在载体表面不断富集,并形成生物膜,以达到浓集微生物的目的。本研究以生物膜形成为原理,以益生菌为菌种,通过营养物选择、载体选择,以及培养方法的研究等方面,探究利用生物膜法富集益生菌的较佳条件,并初步制备益生菌高菌浓菌剂,为其产业化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营养物的选择:分别选取芹菜、莴苣、甘蓝、生姜和胡萝卜5种蔬菜,每种蔬菜设1:1、1:2、1:3、1:4、1:5五个料水比打浆,以MRS作为对照,共设四个不同配方,即蔬菜浆液、MRS+蔬菜浆液、MRS+蔬菜滤液、MRS+蔬菜滤渣。分别接种培养保加利亚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培养过程中分析测定其pH值、酸度和活菌数。结果表明:MRS中的活菌数为 9.16 lg、9.51 lg、9.69 lg;蔬菜浆液中的活菌数 9.62 lg、9.61 lg、9.73 lg;MRS+蔬菜浆液中的活菌数为10.73 lg、10.7 lg、10.82 lg,且效果最好的是料液比为1:3的芹菜浆液+MRS;MRS+蔬菜滤液中的活菌数10.52 lg、10.63 lg、10.69 lg;MRS+蔬菜滤渣活菌数为 9.57 lg、9.83 lg、9.61 lg。载体的选择:首先选取纤维球、海绵、丝瓜海绵、玉米须和丝瓜等五种载体,通过观察其外观和扫描电镜的显微表征,结果表明纤维球呈粗丝状线形结构;海绵为较规则的多孔状结构,孔状排列比较规则均匀;丝瓜海绵结构排列比较规则,质地比较坚硬且不易变形;丝瓜为偏柱形的环绕盘旋形结构;玉米须为偏向柱形的结构。接着以鼠李糖乳杆菌为菌株,与所选载体在MRS培养液中进行共培养,观测菌体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加入五种载体的菌悬液pH和酸度与对照组差异并不显着,但加入载体的菌悬液活菌数高于MRS,其中MRS中活菌数为9.29 lg,加入载体的菌悬液活菌数分别为9.81 lg、9.78 lg、9.21 lg、9.81 lg、9.45 lg。而载体上活菌数分别为9.45 lg、9.84 lg、10.37 lg、9.32 lg、9.54 lg,这说明附着效果最好的是丝瓜海绵。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载体上菌的附着情况变化,结果表明在24 h时载体上都有菌的附着,菌的附着效果依次为丝瓜海绵、玉米须、丝瓜、海绵、纤维球。但五种载体达到最大附着量的时间并不相同,由显微表征可知达到最大附着量的时间依次为24h、24h、8h、36h、24 h。间歇循环培养研究:在上述实验中选择的最佳载体为丝瓜海绵,营养物为MRS+(1:3)芹菜浆液,菌种选鼠李糖乳杆菌进行间歇培养即将载体加入营养物中,12 h更换一次营养物,在37℃条件下培养,分别测定培养过程中菌悬液pH、酸度、活菌数以及载体上活菌数、干重及载体上菌的显微表征,结果表明菌悬液中活菌数呈现先升高后下降,再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其最高值为10.34 lg,培养后期活菌数又增大与载体上菌的脱落有关,而载体上所测活菌数最高为10.37 lg,载体干重变化在0.2~0.25 g,且显微表征表明在12 h时菌的附着情况开始变好。益生菌生物膜形成研究:载体和营养物同上,采取动态培养的方法,使营养液处于循环流动的状态,放置于37℃恒温条件下培养,测定指标同上。结果表明菌悬液中活菌数最高为10.57 lg,而载体上所测活菌数最大值为11.73 lg,且载体干重变化为0.25~0.3 g,载体上菌的显微表征表明在8 h时菌的附着效果较好,表明动态培养时菌的附着效果明显优于间歇循环培养。益生菌复合菌剂的初步制备:采用动态培养富集益生菌,将菌膜与鲜乳混合后,均匀,初步制备的益生菌菌剂的活菌数为11.21 lg。

钟平,邵文奇,孙春梅,纪力,董玉兵,庄春,陈川[9](2019)在《托盘育苗方法中不同育苗介质及出苗方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托盘育苗是一种新型的机插水稻育苗方法,本文探明适合此方法的育苗介质和出苗方式。[方法]以南粳910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营养土和草木灰育苗基质2种育苗介质及托盘内露天出苗、托盘内覆膜出苗、暗化叠放出苗等3种出苗方式对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相较于草木灰育苗基质,营养土育苗能显着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缩小叶鞘高度差及叶片长度差,使株型更紧凑;株高、茎基宽、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等性状得到显着改善,秧苗素质显着提高。3种出苗方式对秧苗形态均无显着影响,秧苗素质一致,但托盘内覆膜出苗方式和暗化叠放出苗方式相较于托盘内露天出苗方式能显着提高水稻出苗率和成苗率。[结论]营养土作为托盘育苗方法的育苗介质具有较好的育苗效果,考虑到生产中的具体情况,建议使用暗化叠放出苗方式。

陈美云[10](2019)在《防控生姜茎基腐病的生防菌与杀菌剂协同施用研究》文中认为生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近年来,生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也日益严重,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均受到了影响,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采集发病生姜植株,在分离培养鉴定病原菌的基础上,对9种生防菌和14种化学杀菌剂室内抑菌效果,及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施用的抑菌效果进行了测定和盆栽试验,研究结果为减量施用农药防治生姜茎基腐病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进一步研究开发生防菌剂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从潍坊安丘共采集到有典型生姜茎基腐病症状的植株27株,经分离纯化得到FM 1-1、FM 2-1、FM 2-2、FM 3-2菌株,利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其中的FM 2-2、FM 3-2进行鉴定,两种方式鉴定结果均显示为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然后基于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FM 2-2与群结腐霉和姜腐霉聚类在一个分支上。2.利用培养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对收集到的9种生防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LM、LV、K1、K5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J3、J4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B6为吡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yrrocinia),D2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M菌株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ens)。3.利用平板对峙和生长速率法进行了病原菌拮抗菌的筛选,试验发现B6、J3、J4、K5处理有透明的抑菌带,其他生防菌没有明显的抑菌带,此中抑菌效果最好的是B6菌株,抑菌率为90.88%。4.利用扩散法测定了14种化学杀菌剂与4种生防细菌的相容性,结果显示仅有少部分处理有明显的抑菌圈,所选用的大多数供试化学杀菌剂对生防细菌抑制作用不明显。5.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了化学杀菌剂对生防真菌M菌株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大部分化学杀菌剂对M菌株有抑制作用,其中抑制作用最弱的是80%三乙膦酸铝,抑菌率为5.13%。6.本试验测定了化学杀菌剂、生防菌对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显示抑菌率与杀菌剂浓度呈正相关性,不同化学杀菌剂的抑菌效果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中99%恶霉灵的抑菌效果最强,EC50为1.2407mg/L;4种不同的生防细菌的抑菌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在相同浓度下LV、J3、B6的抑菌活性较为接近,K5的抑菌效果较弱。7.测定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施用对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化学杀菌剂与生防菌协同施用普遍要比单一处理的抑菌效果好,抑菌效果最高可达100%。8.试验选取4组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组合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施用的防病效果均高于单一处理,最高防病效果可达77.32%,同时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施用使得生姜的株高和茎粗有所增加,具有一定的促生效果。9.通过盆栽试验还进一步测定了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处理对防御酶POD、PAL、PPO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各组处理的酶活性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处理组的防御酶活性普遍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一处理组,提升了生姜植株的抗病性。

二、生姜生产应用EM生物技术效果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姜生产应用EM生物技术效果好(论文提纲范文)

(1)莱芜生姜优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生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究
    1.1 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选择
    1.2 姜种选择与处理
    1.3 整地施肥
    1.4 改革传统的种植方式,实行稀植和多次培土
    1.5 积极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2 生姜优质安全生产平衡施肥技术
3 生姜优质安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3.1 示范推广绿色环保杀虫技术
    3.2 试验研究土传病害土壤熏蒸技术
    3.3 积极开展生物防治

(2)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姜生产概况
        1.1.1 生姜概况
        1.1.2 生姜的营养与药用价值
        1.1.3 生姜的产业发展
    1.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
        1.2.1 生姜害虫发生概况
        1.2.2 玉米螟
        1.2.3 甜菜夜蛾
    1.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1.3.1 农业防治
        1.3.2 物理防治
        1.3.3 生物防治
        1.3.3.1 利用天敌防治
        1.3.3.2 性诱剂防治
        1.3.3.3 生物制剂防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主要害虫调查
        2.3.1 地上害虫调查
        2.3.2 地下害虫调查
        2.3.3 天敌调查
    2.4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2.4.1 试验地点及时间
        2.4.2 试验设计
        2.4.2.1 遮阳网调控技术
        2.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试验
        2.4.2.3 性诱剂防治试验
        2.4.2.4 生物农药防治试验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2.5.1 调查项目与统计
        2.5.2 防治效果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姜害虫及天敌种类调查结果
        3.1.1 生姜主要害虫种类
        3.1.2 生姜主要天敌种类
    3.2 生姜主要害虫发生动态
    3.3 绿色防控技术研究结果
        3.3.1 遮阳网调控防治结果
        3.3.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结果
        3.3.2.1 诱捕成虫数量及益害比
        3.3.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效果
        3.3.3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结果
        3.3.3.1 诱捕成虫数量
        3.3.3.2 性诱剂诱捕器防治效果
        3.3.4 生物农药防治结果
        3.3.4.1 生物农药防治效果
        3.3.4.1.1 生物农药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3.3.4.1.2 生物农药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
        3.3.5 4种绿色防控方法效果比较
        3.3.5.1 防治效果比较
        3.3.5.2 防治区内天敌数量变化
4 讨论
    4.1 姜田害虫动态
    4.2 绿色防控技术
        4.2.1 高位遮阳网生态调控
        4.2.2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
        4.2.3 性诱剂防治
        4.2.4 生物农药防治
    4.3 4种绿色防控技术对姜田天敌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3)蚯蚓发酵产物对苹果连作障碍防控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苹果连作障碍产生的背景
    1.2 苹果连作障碍的成因
        1.2.1 土壤理化性质的恶化
        1.2.2 连作土壤中自毒物质的分泌和积累
        1.2.3 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
    1.3 苹果连作障碍的防控措施
        1.3.1 农艺措施
        1.3.2 土壤消毒
        1.3.3 生物防治
        1.3.4 抗性砧木
    1.4 蚯蚓发酵产物及蚓粪研究进展
        1.4.1 抗菌肽研究进展
        1.4.2 枯草芽孢杆菌和黑曲霉菌在发酵上的应用
        1.4.3 蚓粪在连作障碍上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三种不同蛋白物料发酵产物对连作障碍有害真菌抑菌效果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2.2 三种不同蛋白物料发酵产物对连作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2.2.1 试验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2.3 测定指标
    2.3 蚯蚓发酵条件的优化
        2.3.1 不同发酵温度对产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2.3.2 不同发酵时间对产物抑菌效果的研究
        2.3.3 不同初始pH值对产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2.4 蚯蚓发酵产物抑菌机理的研究
        2.4.1 蚯蚓发酵产物对有害真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2.4.2 蚯蚓发酵产物有效成分的测定及抑菌效果的验证
    2.5 蚯蚓发酵产物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2.5.1 试验材料
        2.5.2 试验设计
        2.5.3 测定指标
    2.6 蚯蚓发酵产物对重茬果园土壤和再植苹果幼树生长影响的研究
        2.6.1 试验田概况
        2.6.2 试验材料
        2.6.3 试验设计
        2.6.4 测定指标
    2.7 蚓粪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2.7.1 试验材料
        2.7.2 试验设计
        2.7.3 测定指标
    2.8 蚯蚓发酵产物与蚓粪混施对重茬果园苹果幼树生长影响的研究
        2.8.1 试验田概况
        2.8.2 试验材料
        2.8.3 试验设计
        2.8.4 测定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种不同蛋白物料发酵产物对连作障碍有害真菌抑菌效果试验
    3.2 三种不同蛋白物料发酵产物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 对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3.2.2 对有害真菌数量的影响
        3.2.3 不同发酵产品对连作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3.2.4 不同发酵产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5 不同发酵产物对连作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2.6 不同发酵产物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3.2.7 不同处理对平邑甜茶根系呼吸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8 不同发酵产物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3 蚯蚓发酵条件的优化
        3.3.1 不同发酵温度对产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3.3.2 不同发酵时间对发酵产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3.3.3 不同初始pH值对发酵产物抑菌效果的影响
    3.4 蚯蚓发酵产物抑菌机理的研究
        3.4.1 蚯蚓发酵产物对有害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3.4.2 蚯蚓发酵产物对镰孢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3.4.3 蚯蚓发酵产物有效成分抑菌效果的验证
    3.5 蚯蚓发酵产物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3.5.1 蚯蚓发酵产物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3.5.2 蚯蚓发酵产物对连作土壤有害真菌数量的影响
        3.5.3 蚯蚓发酵产物对连作土壤酚酸含量的影响
        3.5.4 蚯蚓发酵产物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3.5.5 蚯蚓发酵产物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呼吸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6 蚯蚓发酵产物对平邑甜茶幼苗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3.5.7 蚯蚓发酵产物对平邑甜茶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5.8 蚯蚓发酵产物对平邑甜茶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6 蚯蚓发酵产物对重茬果园土壤和再植苹果幼树生长影响的研究
        3.6.1 对重茬果园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3.6.2 对重茬果园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3.6.3 对重茬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6.4 对再植苹果幼树生长的影响
        3.6.5 对新建重茬果园果实品质的影响
    3.7 蚓粪减轻苹果砧木平邑甜茶幼苗连作障碍的土壤生物学机制
        3.7.1 蚓粪对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3.7.2 蚓粪对有害真菌尖孢镰孢菌的影响
        3.7.3 蚓粪对连作土壤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7.4 蚓粪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的影响
        3.7.5 蚓粪对平邑甜茶幼苗根系呼吸速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7.6 蚓粪对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3.8 蚯蚓发酵产物与蚓粪混施对重茬果园再植苹果幼树生长影响的研究
        3.8.1 对重茬果园可培养微生物总量的影响
        3.8.2 对有害真菌数量的影响
        3.8.3 对重茬果园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8.4 对重茬果园土壤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3.8.5 对重茬果园再植苹果幼树生长的影响
4 讨论
    4.1 三种不同蛋白质发酵产物对连作障碍有害真菌抑菌效果
    4.2 三种不同蛋白发酵产物对连作土壤环境和平邑甜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4.3 蚯蚓发酵条件的优化及抑菌原理的研究
    4.4 蚯蚓发酵产物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4.5 蚯蚓发酵产物对重茬果园苹果幼树生长影响的研究
    4.6 蚓粪对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幼苗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4.7 蚯蚓发酵产物与蚓粪混施对重茬果园再植苹果幼树生长影响的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一 西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的病因病机
    3 直肠脱垂的诊断与分型
    4 直肠脱垂的治疗
        4.1 经腹手术
        4.2 经会阴手术
        4.3 手术选择的大概标准
        4.4 注射疗法
    5 小结
文献综述二 中医对直肠脱垂的认识
    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定义与症状
    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脉象
    3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病因病机与治则
    4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治疗
        4.1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中药治疗
        4.2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针灸治疗
    5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预后
    6 直肠脱垂在古籍中的防护
    7 小结
文献综述三 消痔灵注射液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与相关古籍荟萃
    1 明矾的概述
        1.1 明矾的现代研究
        1.2 中医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2 五倍子的概述
        2.1 五倍子的现代研究部分
        2.2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
前言
1 研究数据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检索
        1.2.1 CNKI检索
        1.2.2 维普检索
        1.2.3 万方检索
    1.3 数据去重
        1.3.1 数据去重方法
        1.3.2 数据去重结果
    1.4 数据校验
2 CiteSpace分析
    2.1 CiteSpace应用现状
    2.2 Citespace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3.1.1 发文年份统计分析结果
        3.1.2 发文作者与研究机构统计分析结果
        3.1.3 发文关键词统计分析结果
        3.1.4 发文期刊杂志统计分析结果
    3.2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共现分析结果
        3.2.1 作者及研究机构共现分析结果
        3.2.2 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
    3.3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
    3.4 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文献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起源
    4.2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发展
        4.2.1 新型注射药物——消痔灵注射液的诞生
        4.2.2 注射疗法——消痔灵注射术的优化
    4.3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主要贡献者
    4.4 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5 结论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录A: 古籍中有关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
附录B: 古籍中有关明矾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C: 古籍中有关五倍子治疗直肠脱垂的文献汇总表
附录D: 同义关键词合并表
附录E: 关键词频次(≥10)统计表
附件

(5)不同处理对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白术概况
    2 连作障碍的危害
    3 连作障碍的产生原因
        3.1 土壤理化性质发生变化
        3.1.1 土壤养分失衡
        3.1.2 土壤酸化
        3.2 土壤酶活性降低
        3.3 土壤传染性病虫害加重
        3.4 药用植物化感自毒作用
    4 连作障碍的缓解措施
        4.1 抗连作障碍品种的筛选
        4.2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4.3 土壤消毒
        4.4 施用有机肥
        4.5 施用微生物菌肥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有机肥对白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1.4.1 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变化测定
        1.4.1.1 白术根部土壤养分的测定方法
        1.4.1.2 白术根部土壤酶活性测定方法
        1.4.1.3 白术根部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1.4.2 白术农艺性状及产量测定
        1.4.3 白术品质测定
        1.4.3.1 多糖含量测定
        1.4.3.2 白术内酯、苍术酮的测定
        1.4.4 隶属函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的影响
        2.1.1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养分的影响
        2.1.1.1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氮素的影响
        2.1.1.2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磷素的影响
        2.1.1.3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钾素的影响
        2.1.1.4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有机质的影响
        2.1.1.5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pH值的影响
        2.1.2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3 有机肥对白术根部土壤中微生物菌落的影响
        2.1.4 有机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2.1.4.1 有机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2.1.4.2 有机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主成分分析
        2.2 有机肥对白术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
        2.2.1 有机肥对白术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有机肥对白术干物重、折干率、根冠比、存苗率、单株鲜重及产量的影响
        2.3 有机肥对白术品质的影响
        2.4 隶属函数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菌剂对白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的影响
        2.1.1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养分的影响
        2.2.1.1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中氮素的影响
        2.1.1.2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中磷素的影响
        2.1.1.3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中钾素的影响
        2.1.1.4 菌剂对白术根部土壤中有机质的影响
        2.1.1.5 菌剂对白术土壤中pH的影响
        2.1.2 菌剂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3 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1.4 菌剂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2.1.4.1 菌剂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分析
        2.1.4.2 菌剂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主成分分析
        2.2 菌剂对白术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2.1 菌剂对白术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菌剂对白术产量的影响
        2.3 菌剂对白术品质的影响
        2.4 隶属值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章 绿肥对白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设计
        1.4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肥对白术土壤的影响
        2.1.1 绿肥对白术土壤养分的影响
        2.1.2 绿肥对白术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3 绿肥对白术根部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1.4 绿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相关性与主成分分析
        2.1.4.1 绿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相关性分析
        2.1.4.2 绿肥处理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主成分分析
        2.2 绿肥对白术农艺性状、产量的影响
        2.2.1 绿肥对白术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绿肥对白术干物重、折干率、根冠比、存苗率、单株重、产量的影响
        2.3 绿肥对白术品质的影响
        2.4 隶属函数值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酶辅助法提取生姜中姜辣素和生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及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生姜及其利用现状
    1.2 姜辣素的研究及应用
        1.2.1 姜辣素的性质
        1.2.2 姜辣素的提取
        1.2.3 姜辣素的测定
        1.2.4 姜辣素的分离纯化
        1.2.5 姜辣素的抗氧化作用
    1.3 生姜残渣的利用
        1.3.1 生姜残渣的主要成分
        1.3.2 生姜膳食纤维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姜辣素提取方法及工艺的初步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姜辣素的提取及主要成分分析
        2.2.3 提取物中姜辣素含量的测定
        2.2.4 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单因素试验
        2.2.5 PB实验设计
        2.2.6 提取后不同物质的分离
    2.3 结果和讨论
        2.3.1 生姜中主要成分的测定
        2.3.2 姜辣素提取及测定方法的确定
        2.3.3 乙醇提取姜辣素的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种类酶辅助提取姜辣素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菌株和酶
        3.2.2 培养基
        3.2.3 常用试剂及缓冲液
        3.2.4 纤维素酶的发酵生产
        3.2.5 酶水解辅助提取姜辣素
        3.2.6 姜辣素对酶的影响
        3.2.7 分析方法
        3.2.8 乙醇的回收
    3.3 结果和讨论
        3.3.1 纤维素酶辅助的乙醇提取姜辣素
        3.3.2 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复合酶体系辅助的乙醇提取姜辣素
        3.3.3 淀粉酶辅助的乙醇提取姜辣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姜的综合利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药品及试剂
        4.2.2 姜辣素的分离纯化
        4.2.3 姜辣素抗氧化性的研究
        4.2.4 过氧化值(POV)的测定
        4.2.5 硫代巴比妥酸值的测定
        4.2.6 姜粉成分的测定
        4.2.7 膳食纤维的提取
        4.2.8 膳食纤维样品的品质评价
        4.2.9 纤维素酶水解生姜残渣
    4.3 结果和讨论
        4.3.1 姜辣素的分离纯化
        4.3.2 姜辣素在抑制食用油脂氧化酸败中的应用
        4.3.3 生姜残渣再利用的可行性探讨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低温肉制品研究现状
        1.2.1 低温肉制品概述
        1.2.2 低温肉制品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肉制品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1.3.1 香辛料在肉制品中应用研究现状
        1.3.2 辐照技术在肉制品中应用研究现状
        1.3.3 超高压技术在肉制品中应用研究现状
        1.3.4 包装技术在肉制品中应用研究现状
    1.4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
        1.4.1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概况
        1.4.2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天然香辛料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2.1 材料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基本配方
        2.2.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2.3 样品处理
        2.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2.2.5 响应面优化试验设计
        2.2.6 指标检测方法
        2.2.7 试验数据处理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香辛料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分析
        2.3.2 迷迭香添加量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
        2.3.3 大蒜添加量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
        2.3.4 生姜添加量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
        2.3.5 良姜添加量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
        2.3.6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辐照杀菌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基本配方
        3.2.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3.2.3 试验设计
        3.2.4 指标检测方法
        3.2.5 试验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辐照剂量对气调包装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
        3.3.2 辐照剂量对真空包装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高压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
    4.1 材料与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基本配方
        4.2.2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4.2.3 试验方法
        4.2.4 指标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超高压压力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的影响
        4.3.2 处理时间对西式熏煮火腿品质的影响
        4.3.3 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4.3.4 超高压对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式熏煮火腿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
    5.1 材料与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制备
        5.2.2 试验设计
        5.2.3 菌落总数测定
        5.2.4 数据处理
        5.2.5 微生物生长预测模型理论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贮藏温度对西式熏煮火腿菌落总数的影响
        5.3.2 一级模型拟合优度比较
        5.3.3 二级模型拟合结果分析
        5.3.4 货架期模型优度评价
        5.3.5 货架期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全文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益生菌富集作用研究及复合菌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益生菌概述
        1.1.1 益生菌的种类及功能
        1.1.2 益生菌的应用
    1.2 益生菌菌剂研究现状
        1.2.1 益生菌菌剂的类型
        1.2.2 提高益生菌活性的方法
    1.3 生物膜法对微生物的富集作用
        1.3.1 生物膜法的原理与方法
        1.3.2 影响生物膜形成的主要因素
        1.3.3 生物膜法对益生菌富集作用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种
        2.1.2 原材料
        2.1.3 载体
    2.2 培养基及配制
    2.3 仪器与设备
    2.4 试剂药品及配制
    2.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5.1 研究内容
        2.5.2 技术路线
        2.5.3 分析检测与方法
    2.6 试验方案与方法
        2.6.1 益生菌生长曲线测定
        2.6.2 营养物的选择
        2.6.3 载体的选择
        2.6.4 营养物间歇循环培养过程中益生菌的分布变化研究
        2.6.5 益生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菌的分布变化研究
        2.6.6 益生菌复合菌剂的初步制备
3 结果与分析
    3.1 益生菌生长曲线
    3.2 营养物的选择
        3.2.1 蔬菜浆培养益生菌生长过程中菌活性的变化
        3.2.2 MRS+蔬菜浆培养益生菌生长过程中菌活性的变化
        3.2.3 MRS+蔬菜滤液培养益生菌生长过程中菌活性的变化
        3.2.4 MRS+蔬菜滤渣培养益生菌生长过程中菌活性的变化
        3.2.5 小结
    3.3 载体的选择
        3.3.1 载体的显微表征
        3.3.2 载体与鼠李糖乳杆菌共培养过程中菌的分布变化
        3.3.3 小结
    3.4 营养物间歇循环培养过程中菌的分布变化
        3.4.1 培养过程中pH和酸度变化
        3.4.2 菌悬液中活菌数变化
        3.4.3 载体上活菌数变化
        3.4.4 载体干重变化
        3.4.5 载体上菌的显微表征
        3.4.6 小结
    3.5 益生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菌的分布变化
        3.5.1 培养过程中pH和酸度变化
        3.5.2 菌悬液中活菌数变化
        3.5.3 载体上活菌数变化
        3.5.4 载体干重变化
        3.5.5 载体上菌的显微表征
        3.5.6 小结
    3.6 益生菌复合菌剂的初步制备
4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防控生姜茎基腐病的生防菌与杀菌剂协同施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姜茎基腐病
        1.1.1 症状
        1.1.2 病原物
        1.1.3 病害循环
        1.1.4 发病因素
        1.1.5 综合治理
    1.2 分子生物技术在腐霉菌分类上的应用
        1.2.1 rDNA转录内间隔区ITS技术
        1.2.2 RAPD、AFLP和 RFLP技术
        1.2.3 其余分子生物学技术
    1.3 生防菌
        1.3.1 生防菌种类
        1.3.2 作用机制
        1.3.3 与化学农药协同施用
        1.3.4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样品采集
        2.1.2 试验试剂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供试化学杀菌剂及生防菌
        2.1.5 试验仪器
    2.2 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
        2.2.1 病原菌分离培养
        2.2.2 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菌基因组DNA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DNA回收
        2.2.6 序列分析
    2.3 生防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2.3.1 生防菌的分离培养
        2.3.2 生防菌的鉴定
    2.4 拮抗菌筛选
        2.4.1 拮抗细菌
        2.4.2 拮抗真菌
    2.5 室内抑菌效果测定
        2.5.1 化学杀菌剂与生防菌相容性试验
        2.5.2 生防细菌的抑菌效果测定
        2.5.3 化学杀菌剂的抑菌效果测定
        2.5.4 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的抑菌活性测定
    2.6 室内盆栽试验及防效测定
        2.6.1 盆栽试验
        2.6.2 病情调查
        2.6.3 防御酶活性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姜茎基腐病病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情况
        3.1.1 病原菌分离培养情况
        3.1.2 形态学观察情况
        3.1.3 致病性测定结果
        3.1.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2 生防菌分离培养及鉴定情况
        3.2.1 分离培养情况
        3.2.2 生防细菌培养特性
        3.2.3 生防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2.4 生防真菌培养特性
        3.2.5 生防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3 拮抗菌筛选结果
    3.4 化学杀菌剂与生防菌的室内抑菌效果
        3.4.1 化学杀菌剂与生防菌细菌的相容性
        3.4.2 化学杀菌剂与生防菌真菌的相容性
        3.4.3 生防细菌的抑菌效果
        3.4.4 化学杀菌剂的抑菌效果
    3.5 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抑菌效果
    3.6 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施用的盆栽防治效果
    3.7 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施用对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3.7.1 对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3.7.2 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影响
        3.7.3 对多酚氧化酶(PPO)的影响
4 讨论
    4.1 生姜茎基腐病的病原鉴定
    4.2 病原拮抗菌的筛选
    4.3 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复配的室内抑菌效果
    4.4 生防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施用盆栽防治情况
    4.5 对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生姜生产应用EM生物技术效果好(论文参考文献)

  • [1]莱芜生姜优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J]. 刘晓玲,高燕,李乃景. 中国农技推广, 2021(06)
  • [2]莱芜生姜害虫种类调查与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D]. 姜文凤.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蚯蚓发酵产物对苹果连作障碍防控效果及机理研究[D]. 潘凤兵.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4]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注射疗法治疗直肠脱垂的知识图谱研究[D]. 周娇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5]不同处理对连作白术根部土壤环境、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D]. 周芳. 贵州大学, 2020
  • [6]酶辅助法提取生姜中姜辣素和生姜综合利用技术研究[D]. 张墨池. 山东大学, 2020(12)
  • [7]西式熏煮火腿贮藏品质及货架期预测模型研究[D]. 方辉. 吉林大学, 2020(08)
  • [8]益生菌富集作用研究及复合菌剂的研制[D]. 晁倩文.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9]托盘育苗方法中不同育苗介质及出苗方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 钟平,邵文奇,孙春梅,纪力,董玉兵,庄春,陈川.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8)
  • [10]防控生姜茎基腐病的生防菌与杀菌剂协同施用研究[D]. 陈美云.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生姜EM生物技术生产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