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冲突”引发教师言行的反思

师生“冲突”引发教师言行的反思

一、由师生“冲突”引发的对教师言行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1](2020)在《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新闻媒体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相关报道屡见不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语言暴力呈现很大的隐蔽性和伤害性,日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类型和防治对策,业已成为当前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健全,相比其他学段,小学生的“向师性”最强,面对教师的语言暴力,大多小学生都无力反抗,也缺乏反抗的意识,因此,小学是教师语言暴力的重灾区。本文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相关研究,以教育学为视角,走访了调查四所不同类型的小学,针对学生、家长和教师发放了不同类型的问卷,了解当前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现状,通过课堂观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突出特征,从而探求对教师暴力语言的改造和积极语言塑造的建议,对丰富教师语言暴力的理论研究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校园内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小学生在面对教师语言暴力时处于被动地位,无法采取相应措施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认为语言暴力是教师的权利;教师语言暴力施暴对象多为成绩较差、各方面表现均不突出的小学生;语言暴力的施暴者特征在学科上多为主科老师,在性格上多表现为脾气较为暴躁的老师;对待教师语言暴力多数家长和教师都持反对态度,其中家长的担忧超过老师;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教师语言暴力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较大的伤害性、暴力的形式多样、多表现为教师霸权主义且对学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延迟性。研究认为,小学教师语言暴力与历史传统、人类的本能、教育场域和教师角色定位密切相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语言暴力违背了当代教育学的核心观念,不符合教育人文性的要求。研究建议,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溯本求源是教师对语言的运用不当,缺乏教育教学语言的艺术和批评教育的智慧,应从教师语言本身入手,积极应对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一方面,在小学教师暴力语言的改造上,首先,应该从道德教育和法律约束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和危机意识。其次,要运用个人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提升教师个人修养、保证教师队伍的先进性。最后,从教学反思和教育机智入手帮助教师巧妙化解教学突发事故,并在反思总结中走向专业化成长道路。另一方面,在教师积极语言的塑造上,首先,小学教师应该用赏识性语言应对小学生思维跳跃的问题。其次,小学教师要多用鼓励性语言应对小学生成绩落后。再者,小学教师应用关爱性语言应对小学生叛逆心理。最后,面对小学生品行不端问题,教师要用启发性语言耐心教导。如此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抑制语言暴力。

宋雪梅[2](2020)在《初中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现状调查研究 ——以四川省某市M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良好品行的养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努力推动培养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在民办初中学校异军突起的情况下,部分学校选择了艺体特长教育和文化教育双向发展的办学新思路。而随着校内艺体特长生人数的迅猛增加,因学校管理滞后、教师教育理念未及时转变,加上艺体特长生自身的特殊性,造成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率快速增长。课堂违纪、学生冲突、师生矛盾、校内玩手机、欺侮他人等现象时有发生,还给校内的其它非艺体特长生带来不良影响,这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正常、良性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对学校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成因、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是紧迫而必要的。本研究将有利于健全学校艺体特长生的管理体系,规范艺体特长生的校园行为,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以四川省某市M中学为例,对学校艺体特长生的校园违规行为现状展开调查,通过与非艺体特长生进行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其违规行为的主要状态。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概况以及对核心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通过调研结果分析,发现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主要有违反文化课纪律,与老师发生冲突,迟到、早退,作业完成问题,玩手机等等;得出艺体特长生的校园违规行为具有共性和个性并存、偶发性和惯常性并存、有意性和冲动性并存、盲从性和自我标榜性并存的特点。并根据其违规行为的特点,从学习、生活、交往三大方面对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主要表现作了阐述。第三部分: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成因分析。笔者从艺体特长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校园违规行为的主要成因。第四部分:应对学校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教育策略思考。笔者分析了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改进和教育的意义,从家庭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两个方面给出了优化措施,并对改进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学校教育策略给出了建议:1.健全学校艺体特长生管理机制,包括校规的修订、制定艺体特长生管理制度、改变编班模式、改变艺体特长生评价方式、增强教育合力等方面。2.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包括教师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3.加强艺体特长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比如加强对校规认可度和执行力度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等。4.正确教育引导同伴群体。5.做好家校共育工作。6.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俞雪娟[3](2019)在《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盘州市五所农村初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课堂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书育人的主要平台。农村初中课堂问题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农村初中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不仅影响着农村初中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着农村初中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农村初中课堂问题行为的普遍性和负面性增强了研究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村初中地处乡镇,受地理位置、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影响农村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分别从性别、年级、是否留守儿童三个维度就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和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就分为故意惹人注意的课堂问题行为、扰乱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和逃避性的课堂问题行为四个方面;内向型问题行为有分为注意分散性课堂问题行为、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紧张性课堂问题行为和不负责任的课堂问题行为四个方面。并从环境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三个方面剖析了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提出预防、控制和矫正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揭示其规律,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师生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为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研究方法、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部分对农村初中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调查进行分析。第三部分为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分析;从环境、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全面地分析了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第四部分为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提出相应的略,从预防策略、监控策略和矫正策略等方面对课题问题行为进行管理。第五部分为结语。

白莹[4](2020)在《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规训及其调适》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在教育场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下对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多,涉及面也不断扩大,整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然而,随着影响研究生师生关系的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增多,研究生师生关系也呈现出新的问题。虽然当下有很多理论都被应用到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研究中,但是缺乏福柯式的“眼睛”。所以,基于福柯规训权力的特点,本研究试图从这种独特的视角出发,去重构一种新型的研究生师生关系,为研究现实的研究生师生关系提供一种反思性参照。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通过对近五年“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以及个案研究法和访谈调查法,对上海某理工类高校E大学的5对研究生师生就“研究生师生关系现状”进行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了目前研究生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从问题入手,通过对规训视域下,研究生师生权力互动的规训策略的解析,发现研究生师生关系存在诸如“功利化、机械化导致自然的师生关系破裂”、“规训引发的师生关系疏离冷漠”以及“权力知识造就的师生地位不平等”等规训策略失效现象。接着由表及里,挖掘造成研究生师生关系规训策略失效的原因主要为“规训的功利性破坏自然的师生关系”、“权力的‘无主体性’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冷漠”以及“权力的‘去中心化’引发师生关系的紧张冲突”等。在此基础上,结合规训式教育的优势,就研究生师生互动过程中不当规训的消解,与和谐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重构提出了建议。强调从以下三个方面重建理想的研究生师生关系:首先,承认“规训关系”的合理性,接纳研究生师生冲突;其次,破除“知识”至上,树立探求合作的研究生师生观;最后,掌握“规训”与“自由”的平衡,引导研究生积极规划“自我建构”。

郭其菲[5](2019)在《当前高校师生冲突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的基本人际关系。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基础,也是高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高校师生关系的和谐健康发展,对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才需求的倍增,高校的扩招和高校的管理制度的变迁等因素导致高校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师生冲突现象时有发生。高校师生冲突指的是学校教育中师生在价值观、目标、地位和资源上的差异所导致的教育与教学的直接、开放或隐性互动过程,是一种在心理、情感上的受挫或者对立现象。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师生之间存在着冷漠和疏远,师生冲突的上升趋势也是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师生冲突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师生冲突主要是转移性发泄;第二,师生冲突具有非现实性;第三,师生冲突多为隐形冲突;第四,与管理者的冲突呈上升趋势。高校师生冲突的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的教育的功利化以及行政化、不合理的教学制度等对师生关系的冲击,主要影响有破坏高校稳定的局面、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以及造成学生自我意识的缺失。高校师生冲突化解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学校要建立健全规范高校师生交往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拓宽师生制度性对话渠道、建立师生冲突的校园防御机制、建立符合教师人性需求的管理制度、强化师生道德权力的维护。第二,教师应关注关爱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正确运动学生评价,以发展性评价取代选拔性评价,遵循学生为第一主体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学生应当弘扬尊师重教,强化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王素晶[6](2019)在《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转化是蕴含于教学的内隐机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是创作者,教学转化是教师完成艺术创作的的艺术理解过程。教学转化不仅涉及教师复杂的心理活动,也蕴含在教师当下的教学活动中,它强调的是教学理念落实于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理解、思考、行动与反思不断交互联结,教师不断地进行解构与建构,试图将有限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无限智慧,以提高教学效能。教学转化能力作为教师的必备能力,对教师专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转化成为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难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教学转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了解教学转化的研究现状,理清教学转化的内涵;对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解析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对课程实施层次理论和教学推理理论进行分析,以确定研究思路。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从本省某高中选择李老师作为研究对象,对李老师的访谈资料和课堂实录进行描述分析。主要从李老师对课程文件的理解与诠释、李老师的教学构想与准备、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施三个阶段探讨李老师的教学转化历程与策略。其中,透过李老师的教学案例,研究者先从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和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两方面了解李老师的师生观与教学观;再从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两方面探讨李老师对课程文件的理解与诠释;从解读文本内涵、发掘文本价值、把握知识体系、设计有效问题、搜集相关资料五个方面探讨李老师在教学构想与准备阶段的转化策略;从教学导入的兴趣唤醒、学习任务的完整展示、朗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情境创设下的情感共鸣、比较教学中的深度思考、案例教学中的自我发现、课堂小结中的思想升华几个方面探讨李老师在学科教学实施层面的转化策略;从课堂氛围的营造和常规问题的管理两方面探讨李老师的课堂管理层面的转化策略。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从教学转化的意蕴、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阶段性策略、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得出以下结论:教学转化是教师理解、思考、行动与反思的历程,且始终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学转化能力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必备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动力。基于教学转化的具体内涵与李老师的教学转化经验,研究者认为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阶段性策略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文本的转译、体验的迁移、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师在教学转化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语文教师的个人经历;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语文课堂的整体氛围。研究者通过对教学转化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并结合李老师的教学转化历程与教学转化策略,从教师教育、任教中学、教师个人三个方面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转化提出建议:教师教育能够重视职前培养,并完善在职培训、教师所任教中学能够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教师成长,从而为教师的教学转化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除此之外,教师个人也应当积极主动作为,善于反思总结,从个体内部驱动教学转化能力的提升。

张立学[7](2019)在《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文中提出以文化人,是文化固有的功能与使命,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视域和路径。大学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创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体现了全体大学人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内容,是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的个性化表达和集中体现。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开展具有普遍性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话,大学文化育人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教育人、培养人,为学生打下了深刻的具有大学个性化的价值烙印,其方法和途径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以文化为切入点,坚持以文化人,发挥大学文化的育人作用,以促进受教育者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水平,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理路,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大学文化及其育人为研究对象,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从宏观的大学文化走向微观的、具体的、实践的大学文化育人,围绕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这种育人功能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内容:第一,阐释了大学文化育人的基本问题。重点阐释了文化的概念、大学文化的内涵、以文化人的意蕴,阐明了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及重要意义。大学文化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性和无形性、渗透性、持久性、多样性的特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密切而特殊,所体现的价值认同、行为导向、情感激励、心灵陶冶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视域和载体。第二,探究了大学文化育人的理论之源。大学文化育人背后具有深厚的理论逻辑。追根溯源,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列宁文化观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这也是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最具根本性的理论基石;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思想,则为大学文化育人奠定了思想基础;西方文化理论中的组织文化理论、文化分层理论、文化选择理论则从不同的维度,为大学文化育人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参考。第三,考察了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与共性。西方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已有800多年的办学历史,短的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也走过了 300多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并在育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崇尚学术自由、遵从通识教育、发挥校长作用、注重个人价值等共性之处,给中国大学带来许多启发,必须批判地加以学习借鉴。第四,梳理了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过程及特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中国古代以太学和书院为代表的承担高等教育职能的教育机构,积累了丰厚的大学文化育人经验;近代大学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学校长,很好地将效仿西方与继承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那一时期的大学文化育人模式,也为今天大学文化育人积淀了历史底蕴;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逐步受到重视,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已初步形成。第五,分析了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之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在看到成绩与基础的同时,现实困境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而新形势、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使得大学以文化人面临着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体现在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与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第六,提出了全方位推进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措施。针对中国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以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为指导和借鉴,当代中国大学必须在理念、主体、内容、方法、途径、机制等方面发力,形成全方位的大学文化育人立体格局。一是要坚持正确的大学文化育人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为本和以文化人的统一,实现继承传统和创新发展的统一,推动中国大学文化健康发展和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二是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发挥好领导者、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等大学主体在育人过程中的各自作用,达到“化人”与“人化”的统一。三是要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推动大学精神文化育人、大学制度文化育人、大学物质文化育人和大学行为文化育人进一步具体化、深入化。四是要完善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充分发挥言传身教、经典阅读、实践体验、环境濡染等文化育人之法作用。五是要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各种途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教育课等课堂主渠道作用,切实增强宣传工作、校园网络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育人实效性。六是在组织领导、运行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健全大学文化育人机制。理性深入的研究来自实践的呼唤。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大学文化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必将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学校风格的大学文化必将成长起来,在育人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会引领人类精神和文化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迈进。

孙畅[8](2018)在《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外在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价值取向,要内化为人的思想政治品质,就必须通过情感这一中介。因此,研究从情感角度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是的人的情感素质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情感沟通过程,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是情感接纳的程度;另一方面,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情感能够调节教育对象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之间的差异,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内化的润滑剂,同时,情感的交流增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共鸣,营造和优化教育者需要的情感环境。高校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上来说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目标的模糊化、教育内容的笼统化、教育途径的单一化、教育方法的工具化这四个方面。出现这些问题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教育的盛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和网络化生活现实的影响,而在教育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要素的片面缺失,“交往”的匮乏,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特点是影响其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本文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可以根据教育内容角度、情感程度角度和情感功能角度进行分类,这样避免了单一维度对于情感内涵衡量的不准确性。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细化拓展为:认同感、责任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敬畏感、信仰等。根据目标与内容,我们尝试构建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分析了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结构及其策略,并且使用心流体验法、生命叙事法、情感交融法拓宽、拓深大学生的情感素质;另外,还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在重大事件活动、传统文化节日时进行情感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胡运彩[9](2018)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权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教师权威是指教师在社会制度赋予其合法的权力的基础上凭借自身的专业素养、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产生的影响和改变学生认知、心理和行为的教育影响力。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认可,首先要运用好教育制度赋予教师的职业权利,道德传统赋予教师的象征性权威,在此基础上凭借自身的学识、能力、品德和个性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权威在本质上是教师外在权威与内在权威、形式权威与实质权威、作为课堂教学指导者的权威与作为课堂管理者的权威的统一。教师职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出现,在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过程中,教师权威伴随着教师职业地位的变化时起时伏,但由于受儒家文化和君权体制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传统层序社会中师者的传统道德权威和权力权威一直占据很高的位置,师者既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德行的担当者,更是权力场域的“政治人”,然而科举考试制度于隋朝建立唐朝完善以来,儒家尊崇的“师道尊严”的风气开始走向没落,催生出基于多重利益考量的师生关系。近代社会,伴随着班级授课制的诞生以及“一考定终身”评价体制的工具性价值的凸显,课堂教学中教师权威主义愈加明显。现代社会,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提出、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教师个人的学识品德以及教师权力运用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无论是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领域对教师权威的必要性的认识存在诸多分歧,教师权威常被看成是师生不平等关系的始作俑者,被视为实现教育民主和学生自由的荆棘和阻碍,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社会的挑战。传统的教师权威并不可原封不动地应用于当今变化之剧烈的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仅仅是教师和教科书才具有发言权的时候,教师权威容易误入歧途,应将传统的教师权威转变为现有社会关系下的实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不得不考虑教师权威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问题。教师权威无论是对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还是对学生成长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通过对青岛一所中学师生的教师权威观、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以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的调查来看,教师权威观方面仍有部分教师秉持传统的控制-服从式的教师权威观,教师对权威的内涵及其价值认识不清;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层面,教师的师德与知识方面、情感方面、处理问题的方式以及规则领域、道德领域、个人生活领域的行为方式这六个层面是影响教师权威的主客观因素,但无论是在教师的学识、情感方面,还是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或要求方面,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认可程度不高。由于教育内外力量的多重制约和挑战,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教师权威主义凸显、教师制度权威旁落化和教师个人权威弱化的问题,教师权威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理性的教师权威观亟待重建。教师权威的异化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给予关爱、教育主体双方共同努力就能得到相应的解决,需要将其置于与权威运作的多种关系来考察,既要考察教育系统外的原因,教师的公职身份、考试文化对教师权威的牵引,市场经济体制、社会舆论负面导向对教师权威的削弱,又不可忽视教育内部相关群体的影响,教师内在素养不高、外在行为偏误,学生主体意识膨胀与问题行为凸显,学校规范权力运作与人性关怀的缺失,家长教养方式不当及内在素质不高,是教师权威异化的主要原因。为了化解教师权威的困境,促进教师权威的理性发展,需要构建教师权威的监督和保障系统,健全法律法规,维护教师法定权威;规范舆论导向,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规范教师权利,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最为关键的是要构建教师权威的内在支持系统,教师加强主体转型,生成个人的实质权威;学校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人本化管理模式;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支持并配合教师。

徐诺[10](2018)在《中小学教师的隐性霸权及其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教育民主化的推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更多的民主权力,教师的霸权行为有所收敛,但学生的很多行为仍然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中,只是这种控制更为隐蔽而已。教师逐渐减少直接体罚、训斥等暴力行径惩罚学生,转而采取冷嘲热讽、故意冷落、忽视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隐蔽的心理惩罚,这种“心罚”等冷暴力即是教师的隐性霸权,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认知上的偏差。研究借助微观权力论、霸权理论、权力寻租理论等,并对教师隐性霸权的情境性、流动性、隐蔽性与弥漫性进行分析。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教师的隐性霸权在中小学课堂依旧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隐藏于教师的话语表达、态势语的示意、班级文化的渗透、教学资源的管控和管理权的出租中。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和观察、访谈都证实了之前的判断并深化了部分观点。教师的隐性霸权问题在当代社会日益显着,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是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教师权力空间被不断压缩,教师违规行为被无限放大,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出现转变;其次,是新课改反对知识灌输、拒斥训斥与说教,迫切追求师生对话与协商;再次,是教师卡理斯玛式权威、传统权威与法理权威开始进行一系列的转化;最后,是教师思维方式落后、角色转变迟缓与霸权心态严重等因素的叠加。在学校这一特殊场域,教师微观层面的权力表达无处不在,教师的权力运作受时间、空间以及主体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隐性霸权的出现,从而悖离了现代教学目标、消解了学校课程改革、弱化了教师的职业性。因此,通过充分放权和严格管理相结合,督促教师依法执教;加强研训结合,增进教师的教学机智;引导教师内外兼修,加深教育理解;保证教学秩序张弛有度,营造和谐教学氛围;鼓励师生共进,构建新型教学伦理等思路可以减少教师的隐性霸权。

二、由师生“冲突”引发的对教师言行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由师生“冲突”引发的对教师言行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因素:教师语言暴力现象频发且具有隐蔽性
        (二)宏观层面:基础教育师资建设的需要
        (三)微观层面:学生健康成长的诉求
        (四)个人经历:对教师语言问题的关注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观察研究法
    四、研究创新之处
        (一)关注学生心理
        (二)关注教师自我认识
        (三)关注隐性语言暴力
        (四)关注教师语言的善与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语言
        (二)教师语言
        (三)教师语言暴力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批评
        (二)不文明用语
        (三)消极语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对教师语言暴力内涵的研究
        (二)对教师语言暴力分类的研究
        (三)对教师语言暴力归因的研究
        (四)预防和解决教师语言暴力的研究
    四、理论基础:哈贝马斯沟通行动理论
第三章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过程
    四、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状分析
        (一)学生视野内的教师语言暴力
        (二)教师和家长视野内的教师语言暴力
第四章 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特征分析
    一、施暴行为的隐蔽性
        (一)案例一:爱讽刺的语文老师
        (二)案例二:爱贴标签的体育老师
    二、施暴后果的伤害性
        (一)案例一:爱嘲笑的数学老师
        (二)案例二:爱辱骂的劳技老师
    三、施暴影响的持久性
        (一)案例一:爱恐吓的英语老师
        (二)案例二:爱指责的道德老师
    四、施暴方式的多样性
        (一)案例一:“小喜鹊”和“小刺猬”
        (二)案例二:“雕虫小技”——体态语
    五、权力关系的霸权性
        (一)案例一:爱告状的班主任
        (二)案例二:我的老师爱比较
    六、施暴反应的延迟性
        (一)案例一:挥之不去的阴影
        (二)案例二:迟到20年的爆发
第五章 小学教育语言暴力的归因与反思
    一、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归因分析
        (一)历史: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二)本能:教师生存的需要
        (三)场域:教师惯习的使然
        (四)角色: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矛盾
    二、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反思
        (一)就小学生而言
        (二)就小学教师而言
    三、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学批判
        (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语言暴力违反教育规律
        (二)人本主义教育关注人的自由和情感,教师语言暴力摧残情感
        (三)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关爱学生,教师语言暴力有失师德
        (四)学生拥有教育法律赋予的权利,教师无权侵犯
        (五)学生身心发展存在差异,教师语言暴力揠苗助长
第六章 小学教师语言的改造与塑造
    一、小学教师暴力语言的改造
        (一)道德约束与法律规范缺一不可
        (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双管齐下
        (三)教学反思与教育机智并驾齐驱
    二、小学教师积极语言的建设
        (一)赏识性语言应对思维跳跃
        (二)鼓励性语言应对成绩落后
        (三)关爱性语言应对叛逆心理
        (四)启发性语言应对品行不端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初中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现状调查研究 ——以四川省某市M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
    (五)本研究设计
一、某校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现状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描述
        1.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
        2.艺体特长生的校园违规行为反复率高
        3.艺体特长生校园规则意识不强
        4.现行校规存在一定的漏洞
    (二)某校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呈现出的总体特点
        1.共性和个性并存
        2.偶发性和惯常性并存
        3.有意性和冲动性并存
        4.盲从性和自我标榜性并存
    (三)某校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的违规行为
        2.生活方面的违规行为
        3.交往方面的违规行为
二、某校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1.艺体特长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艺体特长生较为缺乏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家庭因素
        1.家庭物理环境因素
        2.家庭教养方式
        3.家庭精神文化环境
    (三)学校因素
        1.学校管理方式
        2.教师教育方式
        3.同伴群体的影响
        4.学校校园环境
    (四)社会因素
        1.价值尺度和道德观念陷入误区
        2.大众传媒的消极影响
        3.周边社区环境的不良影响
三、应对某校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教育策略思考
    (一)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系统工程
        1.意义分析
        2.可实施的优化措施
    (二)改进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的学校教育具体策略建议
        1.健全学校艺体特长生管理机制
        2.提高教师的自我修养
        3.加强艺体特长生思想教育
        4.正确教育引导同伴群体
        5.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6.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盘州市五所农村初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初中生是进行行为管理的重要阶段
        二、农村初中课堂管理还有很大的问题
        三、农村初中课堂问题行为提供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农村初中生
        二、课堂问题行为
        三、课堂问题行为管理
    第五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二章 农村初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外向型课堂问题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故意惹人注意的课堂问题行为
        二、扰乱秩序的课堂问题行为
        三、攻击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四、逃避性的课堂问题行为
    第二节 内向型课堂问题行为调查与分析
        一、注意分散性课堂问题行为
        二、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
        三、紧张性课堂问题行为
        四、不负责任的课堂问题行为
第三章 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环境因素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学校环境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三、社会环境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教师因素对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淡薄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有不足
        三、教师的单向流动性现象频繁
    第三节 学生个体因素对农村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
        一、学生需要得不到满足
        二、与成人沟通协调不畅
        三、学生身心方面的因素
第四章 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预防对策
        一、建构稳定明晰的管理环境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第二节 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控制对策
        一、教学过程管理的控制对策
        二、对教师自身管理的控制对策
    第三节 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矫正对策
第五章 结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4)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规训及其调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福柯规训权力理论探究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独特价值
        (二) 福柯规训权力视角审视研究生师生关系的必要性
    二、选题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 师生关系
        (二) 微观权力
        (三) 规训
    四、文献综述
        (一)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研究
        (二) 福柯规训权力理论的研究
        (三) 规训权力运用在教育中的相关研究
        (四) 文献述评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基于E大学的调研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案例分析
    三、对研究生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探讨
        (一) 师生交往内容的功利性
        (二) 师生交往主体的片面性
        (三) 师生交往主体的不对等性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生师生权力互动的规训策略及其失效表现
    一、研究生师生权力互动的规训策略
        (一) 规训权力运作的空间布局
        (二) 规训权力的三种技术手段
        (三) 研究生对规训策略的反制
    二、研究生师生关系规训策略失效的表现
        (一) 功利化、机械化导致自然的师生关系破裂
        (二) 规训引发的师生关系疏离冷漠
        (三) 权力知识造就的师生地位不平等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生师生关系规训策略失效的原因
    一、规训的“功利性”破坏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权力的“无主体性”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冷漠
    三、权力的“去中心化”引发师生关系的紧张冲突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当规训的消解与和谐研究生师生关系的重构
    一、规训式教育的优势
        (一) 规训推动教育的规范化
        (二) 规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 自由的实现以规训为基础
    二、不当规训式研究生师生关系的消解与重构
        (一) 承认“规训关系”的合理性,接纳研究生师生冲突
        (二) 破除“知识”至上,树立探求合作的研究生师生观
        (三) 掌握“规训”与“自由”的平衡,引导研究生积极规划“自我建构”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5)当前高校师生冲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理由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理由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四、创新之处及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高校师生冲突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冲突的概念及类型
        (一) 冲突的概念
        (二) 师生冲突的含义
        (三) 师生冲突的类型
    二、师生冲突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冲突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理论
第二章 当前高校师生冲突问题现状分析-----以Y大学为例
    一、当前高校师生冲突的社会调查
        (一) 调查的目的及对象
        (二) 调查内容
        (三)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二、高校师生冲突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一) 高校师生冲突的表现类型
        (二) 高校师生冲突的特点
第三章 高校师生冲突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高校师生冲突的原因分析
        (一) 师生情感互动不足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二) 学校教育的功利化和行政化对师生关系的冲击
        (三) 教学制度的不完善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二、高校师生冲突的影响
        (一) 师生冲突不利于高校的稳定和谐
        (二) 师生冲突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与人格
        (三) 师生冲突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第四章 高校师生冲突的化解路径探究
    一、建立健全规范高校师生交往的各项规章制度
        (一) 拓宽师生制度性对话渠道
        (二) 建立师生冲突的校园防御机制
        (三) 建立符合教师人性需求的管理制度
        (四) 强化师生道德权力的维护
    二、教师应关注、关爱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
        (一) 正确运用学生评教
        (二) 以发展性评价取代选拔性评价
        (三) 遵循学生为第一主体的教育理念
        (四) 尊重学生人格
    三、学生应当弘扬尊师重教,强化大学生的行为规范
        (一) 加强自我约束力
        (二) 强化行为规范
        (三) 真诚沟通,尊重和理解教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促进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2.加强语文教学理论建设的需要
        3.基于一名准语文教师的思考
    (二)研究现状
        1.教学转化的相关研究
        2.语文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探讨
    (三)核心概念界定
        1.转化
        2.教学转化
    (四)理论基础
        1.课程实施层次理论
        2.教学推理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
        1.个案教师
        2.所观察班级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李老师对师生角色的体认
        1.对语文教师角色的定位
        2.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
    (二)李老师对课程文件的理解与诠释
        1.对课程标准的看法
        2.对语文教材的看法
    (三)李老师的教学构想与准备
        1.解读文本内涵
        2.发掘文本价值
        3.把握知识体系
        4.设计有效问题
        5.搜集相关资料
    (四)李老师的学科教学实施
        1.教学导入的兴趣唤醒
        2.学习任务的完整展示
        3.朗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4.情境创设下的情感共鸣
        5.比较教学中的深度思考
        6.案例教学中的自我发现
        7.课堂小结中的思想升华
    (五)李老师的课堂管理实践
        1.自由氛围的营造
        2.常规问题的管理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教师教学转化的意蕴
        2.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阶段性策略
        3.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影响因素
    (二)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转化能力的提升路径
        1.教师教育:重视职前培养,完善在职培训
        2.任教中学:创造良好环境,鼓励教师成长
        3.教师个人:积极主动作为,善于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 C 课堂观察摘要表
附录 D 课堂实录
致谢

(7)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大学文化育人基本问题概述
    2.1 大学文化育人相关概念
        2.1.1 文化概念探源及界定
        2.1.2 大学文化的基本内涵
        2.1.3 中国大学文化的特征
    2.2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
        2.2.1 以文化人的意蕴解读
        2.2.2 大学文化育人的概念
    2.3 大学文化育人的重要意义
        2.3.1 宏观意义: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2.3.2 中观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3.3 微观意义: 适应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需要
    2.4 大学文化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4.1 差异性
        2.4.2 一致性
        2.4.3 互动性
3 大学文化育人理论溯源
    3.1 指导: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1.1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
        3.1.2 列宁主义文化观
        3.1.3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2 基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
        3.2.1 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
        3.2.2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思想
        3.2.3 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思想
        3.2.4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3.3 借鉴:西方相关文化理论
        3.3.1 组织文化理论
        3.3.2 文化分层理论
        3.3.3 文化选择理论
4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个案考察与共性分析
    4.1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个案举隅
        4.1.1 哈佛大学文化育人
        4.1.2 耶鲁大学文化育人
        4.1.3 牛津大学文化育人
        4.1.4 剑桥大学文化育人
    4.2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共性
        4.2.1 崇尚学术自由
        4.2.2 遵从通识教育
        4.2.3 发挥校长作用
        4.2.4 注重个人价值
    4.3 西方世界一流大学文化育人的主要启示
        4.3.1 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统一
        4.3.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4.3.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
        4.3.4 校园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并重
        4.3.5 大学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一致
5 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历史省察及其启示
    5.1 萌芽: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1.1 中国古代大学发展历程概述
        5.1.2 中国古代太学文化育人
        5.1.3 中国古代书院文化育人
        5.1.4 中国古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2 嬗变: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2.1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2.2 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5.2.3 梅贻琦: 大学者,大师之谓也
        5.2.4 张伯苓: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5.2.5 中国近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5.3 重构: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及其育人
        5.3.1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发展历程概述
        5.3.2 大学文化育人理念逐步受到重视
        5.3.3 大学文化建设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5.3.4 大学文化育人途径呈现多样趋势
        5.3.5 中国现代大学文化育人的启示
6 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现实困境
    6.1 大学文化育人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6.1.1 新时代呼唤中国大学承担新使命
        6.1.2 新媒体环境以文化人面临新挑战
        6.1.3 新形势学生思想行为呈现新特点
    6.2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
        6.2.1 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深化
        6.2.2 大学文化育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6.2.3 大学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还不够丰富
        6.2.4 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和途径还需拓展
        6.2.5 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
    6.3 大学文化育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6.3.1 大学的功利化色彩:消解大学使命
        6.3.2 大学的市场化影响: 削弱人文精神
        6.3.3 大学的行政化倾向: 淡化学术氛围
        6.3.4 大学的趋同化状况: 缺乏文化特色
7 加强当代中国大学文化育人的对策思考
    7.1 明确大学文化育人的理念
        7.1.1 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7.1.2 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1.3 加强以人为本与以文化人
        7.1.4 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
    7.2 强化大学文化育人的主体
        7.2.1 领导者
        7.2.2 教师
        7.2.3 管理者
        7.2.4 学生
    7.3 丰富大学文化育人的内容
        7.3.1 大学精神文化育人
        7.3.2 大学制度文化育人
        7.3.3 大学物质文化育人
        7.3.4 大学行为文化育人
    7.4 探索大学文化育人的方法
        7.4.1 注重言传身教
        7.4.2 推进经典阅读
        7.4.3 突出实践体验
        7.4.4 强化环境濡染
    7.5 优化大学文化育人的途径
        7.5.1 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7.5.2 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7.5.3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7.5.4 统筹多元文化育人作用
    7.6 健全大学文化育人的机制
        7.6.1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7.6.2 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7.6.3 健全效果评价机制
8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二、研究现状评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情感的内涵与功能
        二、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的是提升人的情感素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情感沟通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指标是情感接纳程度
    第三节 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作用
        二、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
        三、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作用
        四、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作用
第二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情感的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
    第二节 我国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与实践
        一、中国古代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二、中国近代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与实践
    第三节 西方关于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一、作为理性对立面的情感概念
        二、将道德教育视为情感培养的教育
        三、现代神经科学对于情感作用的重要肯定
        四、现代西方情感教育的实践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模糊化
        二、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笼统化
        三、情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单一化
        四、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工具化
        五、教育队伍有情施教欠缺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内部原因
        二、当代大学生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外部原因
第四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构建
    第一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构建的理论借鉴
        一、布卢姆情感目标分类中层次递进目标思想的启示
        二、情感教育目标分类思想的启示
    第二节 确立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层次性原则
        三、时代性原则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目标的确立
        一、从内容角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目标
        二、从情感程度角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目标
        三、从功能角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目标
第五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
    第一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优化原则
        一、先进性内容以大众性内容为依托
        二、政治性内容与生活性内容相融合
        三、科学性内容与情感性内容相关联
    第二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认同感
        二、责任感
        三、理智情感
        四、审美情感
        五、敬畏感
        六、信仰与信念
第六章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
    第一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结构分析
        三、情感思想政治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第二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
        一、通过心流体验增强理论学习兴趣
        二、通过生命叙事提升情感厚度
        三、通过情感交融改善教育对象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 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机选择
        一、以重大事件、活动为契机加强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以传统节日庆典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熏陶作用
结束语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9)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权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
        (二)教师权威的艰难处境日渐凸显
        (三)教育实习中对教师权威的关注和困惑
    二、研究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已有研究的评价与反思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教师权威概述
    一、教师权威的内涵
        (一)教师权威的概念
        (二)教师权威的分类
        (三)教师权威的影响因素
    二、基于学生自由限度的教师权威
        (一)西方学者关于两者关系的探讨
        (二)国内学者关于两者关系的分析
第三章 教师权威问题的现实表征
    一、调查设计
        (一)问卷调查设计
        (二)访谈调查设计
    二、调查现状
        (一)教师的权威观
        (二)学生对教师权威的认知
        (三)课堂教学中教师权威的整体水平
    三、教师权威异化之表征
        (一)教师对权威的认知误区
        (二)教师权威在教育实践中的偏差
第四章 教师权威异化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内在素养不高与外在行为偏误
        (一)教师价值取向错位
        (二)教师人格魅力缺失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偏误
    二、教师权威相关群体的多重制约
        (一)学生主体意识膨胀与问题行为凸显
        (二)学校规训化权力运作与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家长教养方式不当与内在素质不高
    三、社会环境的多重挑战
        (一)教师公职身份对教师权威的牵引
        (二)传统考试文化对教师权威的规约
        (三)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权威的冲击
        (四)社会舆论对教师权威的削弱
第五章 教师权威异化的化解策略
    一、教师权威内在支持系统
        (一)把握教师权威的度,树立理性教师权威观
        (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理智应对问题行为学生
    二、教师权威外在保障系统
        (一)完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构建人本化管理模式
        (二)转变家长教育观念,支持并配合教师
    三、教师权威监督系统
        (一)健全法律法规,维护教师法定权威
        (二)规范舆论导向,形成尊师重教风尚
        (三)规范教师权力,完善监督和制约机制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小学教师的隐性霸权及其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当代师生关系的理性追求
        (二) 教师隐性霸权现象的凸显
        (三) 教师隐性权力研究的深化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
        (一) 研究的目标
        (二) 研究的内容
        (三) 研究的重难点
        (四) 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课堂观察法
        (三) 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综述
        (一) 教育改革与实践中的权力因素研究
        (二) 教师权力实践与研究中的微观取向
        (三) 师生关系研究中教师的霸权行为
        (四) 教学活动研究中教师的隐性控制
        (五) 教师话语实践中的冷暴力与软惩罚
        (六) 教师权力研究及其管理的未来趋势
第一章 教师隐性霸权概述
    一、概念辨析
        (一) 教师权力
        (二) 教师隐性权力
        (三) 教师隐性霸权
    二、理论基础
        (一) 微观权力论
        (二) 霸权理论
        (三) 寻租理论
    三、特性分析
        (一) 情境性
        (二) 流动性
        (三) 隐蔽性
        (四) 弥漫性
第二章 教师隐性霸权的表现形式
    一、话语表达
        (一) 教师语言中的隐性霸权
        (二) 教师准语言中的隐性霸权
    二、态势语示意
        (一) 教师情态语言中的隐性霸权
        (二) 教师体态语言中的隐性霸权
        (三) 教师空间语言中的隐性霸权
    三、班级文化渗透
        (一) 制度文化中的隐性霸权
        (二) 观念文化中的隐性霸权
    四、教学资源管控
        (一) 资源开发中的隐性霸权
        (二) 资源分配中的隐性霸权
    五、管理权出租
        (一) 层级监视中的隐性霸权
        (二) 全景敞视下的隐性霸权
第三章 教师隐性霸权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 问卷编制
        (二) 抽样方式
    二、基本信息统计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 教师权力表达方式的分布
        (二) 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分析
        (三) 教师班级管理情况的说明
        (四) 教师的资源分配与有偿服务情况
        (五) 师生对话中的教师霸权倾向
        (六) 班干部特权现象与同伴关系问题
第四章 教师隐性霸权的危害
    一、知识的灌输
    二、行为的控制
    三、范式的强加
    四、师生关系的疏远
    五、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六、教师专业化的迟滞
第五章 教师隐性霸权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
        (一) 教师的权力空间被不断压缩
        (二) 教师的违规行为被无限放大
        (三) 家长对教师的态度出现转变
    二、新旧教育理念的冲突
        (一) 新课改对知识灌输与说教方式的拒斥
        (二) 新课改对师生对话、协商的急切追求
    三、教师权威的异化
        (一) 卡理斯玛式权威的转化
        (二) 传统权威的转化
        (三) 法理权威的转化
    四、师生关系的异化
        (一) 教师思维方式落后
        (二) 教师角色转变迟缓
        (三) 教师霸权心态严重
第六章 教师隐性霸权的应对策略
    一、放管结合,敦促教师依法执教
    二、研训互补,增进教师的教学机智
    三、内外兼修,加深教师的教育理解
    四、张弛有度,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五、师生共进,构建新型教学伦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关于教师权力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教师隐性霸权观察量表

四、由师生“冲突”引发的对教师言行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教育分析[D]. 王聪. 江南大学, 2020(01)
  • [2]初中艺体特长生校园违规行为现状调查研究 ——以四川省某市M中学为例[D]. 宋雪梅. 西南大学, 2020(01)
  • [3]农村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 ——以贵州省盘州市五所农村初中为例[D]. 俞雪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4]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规训及其调适[D]. 白莹.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5]当前高校师生冲突问题研究[D]. 郭其菲. 扬州大学, 2019(02)
  • [6]高中语文教师教学转化的个案研究[D]. 王素晶. 河南大学, 2019(01)
  • [7]以文化人:大学文化育人研究[D]. 张立学.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5)
  • [8]情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孙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4)
  • [9]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权威问题研究[D]. 胡运彩.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中小学教师的隐性霸权及其应对[D]. 徐诺. 山东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师生“冲突”引发教师言行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