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报告

2004年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报告

一、2004年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是全国第二大粳稻主产区,粳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粳稻的30%。提高粳稻生产竞争力对促进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构建了多视角的作物生产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2004年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19年的时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江苏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省以及长三角地区浙江、安徽等2省粳稻生产竞争力水平差异;基于改良波特“钻石模型”,探究了影响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江苏粳稻生产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4年至2019年,江苏省粳稻播种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647.76×103hm2 增长到 2019 年的 1854.58×103hm2,增加了 12.55%;粳稻总产由 2004年的1250.47×104t增长到2019年的1677.58×104t,增加了 34.16%;粳稻总产占全国比重从2004年的26.23%降至2019年的21.62%,下降了 4.61个百分点。2007年,黑龙江省粳稻总产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东北3省粳稻总产超过长三角地区3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粳稻产区。(2)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单产)、物质投入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1位、第5位、第3位。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优势显着主要是由于有效积温较高、粳稻生育周期长、农化投入水平较高、技术创新与推广较快等。江苏粳稻生产的物质投入生产率优势不显着主因在于高农化投入增加了物质与服务费用。受水稻经营规模等影响,江苏粳稻小规模机械化作业较为普遍,用工数量相对较高,导致劳动生产率优势不明显。(3)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单位面积成本和单位产量成本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4位和第6位,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形成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投入较低,但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较高,削弱了粳稻生产的成本优势;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产值在6个省中居第2位,单产高是产值高的主要原因。江苏省粳稻生产年度之间产值的变化取决于价格的变化;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利润在6个省中居首位,年度间利润的变化主要受产值影响。(4)近年来,江苏培育出南粳46和南粳9108等优质粳稻品种,在优质粳稻品种培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优质食味稻的比重不断增加,粳米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与东北地区相比,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江苏粳米品质总体上与东北大米有一定差距。东北3省政府特别重视粳稻产业发展,稻米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品牌影响力强于江苏。江苏粳稻生产是满足长三角地区口粮消费的基本需求,加之东北地区粳米品质品牌优势突出,使得江苏粳稻价格偏低。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价格在6个省中居第5位。(5)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农药、化肥投入较高,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2位和第1位。由于粳稻生产农药施用强度较高,造成消费者对江苏粳米质量安全水平的认同度不高,导致江苏粳米在中高端大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有效地带动粳稻价格的提高。(6)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具有显着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粳稻作为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显着高于东北3省,规模比较优势显着。尽管江苏粳稻单产水平较高,但江苏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单产水平高,导致效率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由于规模比较优势的带动效应,综合比较优势仍十分明显。(7)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粳稻的竞争力,江苏粳稻生产应在巩固单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提升稻米品质,聚力攻克“双减”瓶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做响品牌,走“三品一标一绿”(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良地”、培育“良种”、创新“良法”、强化“良经”、唱响“良牌”、优化“良策”。

李阳阳[2](2021)在《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虾(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近年来在全国多省扩增迅速,但稻虾连作水稻机插高产优质一直是生产上亟待研究突破的难点问题。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旧街村稻虾综合种养创新试验基地进行。选用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2728和籼稻品种桃优香占为材料,在保证同密度基本苗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设置毯苗(等行距,行距30 cm)和钵苗(宽窄行,行距33 cm+23 cm)两种机插方式,毯苗机插设计11.5 cm、12.8 cm、14.4cm、15.7 cm、16.7cm五种株距,钵苗机插设计12.4 cm、13.8 cm、15.5 cm、16.8 cm、17.9 cm五种株距,研究稻虾连作下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南粳2728和桃优香占产量形成、光合物质生产、抗倒伏能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阐明稻虾连作下水稻机插高产优质的最佳密度,为洪泽湖地区等稻虾连作水稻机插株行距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与毯苗机插相比,水稻钵苗机插通过培育大穗,实现显着增产;不同机插方式下,随着密度降低,水稻产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南粳2728和桃优香占品种分别在77.9万/hm2和42.6万/hm2基本苗下产量最高。较毯苗机插而言,钵苗机插茎蘖动态呈缓升缓降趋势,南粳2728高峰苗时间为移栽后第28d,桃优香占为移栽后第21 d,钵苗机插主要生育时期群体及单茎干物质重显着增高,叶面积指数和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较高,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升高,两品种趋势一致。同种机插方式下,随着密度下降,两品种主要生育时期水稻群体穗数、群体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呈下降趋势;南粳2728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播种至拔节期净同化率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单茎干物质重和抽穗至成熟期净同化率呈上升趋势;桃优香占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余生育阶段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呈下降趋势。2.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抗倒伏能力影响较大。两品种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显着提高了单茎鲜重、株高、重心高、穗重上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等个体形态指标,以及提高了基部第二节间茎粗、壁厚、茎秆和叶鞘单位长度干重、抗折力和弯曲力矩等水稻茎秆基部形态指标,机插方式对长轴外径、长轴内径、短轴外径、短轴内径、断面系数和弯曲应力等单一因素影响未达显着水平。倒伏指数与折断弯矩和弯曲力矩关系密切。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促进钵苗机插倒伏指数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折断弯矩的提升。随着密度下降,两种机插方式倒伏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基部节间茎粗、壁厚和充实度,因此较低密度下基部节间抗折力显着提升,抗倒伏能力有所增强。3.机插方式显着影响稻米品质。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提高了南粳2728和桃优香占的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率和垩白度,明显改善了两品种的加工和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降幅极小,食味值呈上升趋势,钵苗机插有利于提高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同一品种蛋白质含量受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的影响较小,稻米营养品质改善不明显。对于淀粉RVA特征值的影响,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均高于毯苗机插,消减值和回复值则低于毯苗机插。同一机插方式下,低密度有利于提高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随着密度下降,两品种两种机插方式下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均上升,消减值和回复值均下降,相邻密度间差异不显着,而高密度与低密度间以上指标差异达显着水平。综上所述,毯苗机插条件下南粳2728最适密度为A2(30cm×12.8 cm),桃优香占则为A4(30cm×15.7cm);钵苗机插条件下南粳2728最适密度为B2((33 cm+23 cm)×13.8 cm),桃优香占则为 B4((33 cm+23 cm)×16.8 cm),2018-2019 年南粳 2728 最适密度下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分别增产4.4%和5.1%,桃优香占则为7.9%和8.7%。同时,钵苗机插下的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更优。因此,粳稻品种选择钵苗机插(宽窄行,行距33 cm+23 cm)搭配13.8 cm株距和籼稻品种选择钵苗机插(宽窄行,行距33 cm+23 cm)搭配16.8 cm株距的栽插规格有利于保证稻虾连作下水稻稳定高产优质,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卫平洋[3](2020)在《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于2017-2018年,在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以生产上现有主推品种和近年来育种单位培育的共计74个粳稻品种(系)为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类型水稻各品质指标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差异及相互关系并筛选出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根据产量与食味值的聚类分析,筛选出生产上广泛应用的高产优质、中产优质和高产不优质3种类型,又从每种类型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3个品种(高产优质类型的南粳9108、南粳505、徐稻9号;高产不优质类型的武运5051、扬粳1612、华粳8号;中产优质类型的福粳1606、苏香粳3号、松早香1号。),阐明其品种特征,旨在为安徽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选育及高产、优质的稻作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试验根据生育期、田间抗病虫害、倒伏情况等筛选出74个水稻品种(系),通过食味值和产量的聚类分析,得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中产不优质4种类型。2017年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类型品种有南粳5718、徐稻9号、镇稻99等共16个品种(系);高产不优质类型有武运5051、华粳5号、连粳12等共15个品种(系);中产优质类型有松早香1号、沪香粳165、南繁1605等共11个品种(系);中产不优质类型有盐粳16、武运粳32、圣稻18-15等共32个品种(系)。2018年适合安徽沿淮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类型品种有南粳5718、常软07-6、南粳505等共16个品种(系);高产不优质类型有扬粳1612、宁粳040、连粳15等共14个品种(系);中产优质类型有松早香1号、苏秀867、苏香粳3号等共14个品种(系);中产不优质类型有盐粳16、新稻22、华粳295等共30个品种(系)。(2)本试验中这些高产优质粳稻品种的特征及与其他两种类型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的指标主要表现为,产量在8.35-9.16 t·hm-2,单位面积穗数在310×104-320×104 hm-2之间,每穗粒数在140左右,千粒重在25 g以上;食味值评分在60-74,胶稠度长度在80-90mm,蛋白质含量在6%-8%以内;在RVA谱中崩解值在1000cP左右,而消减值在-200 cP以下。(3)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间产量形成具有显着差异。中产优质类型产量较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分别低16.95%、16.76%,高产优质类型和高产不优质类型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上分别比中产优质类型高33.78%、3.18%、5.34%和32.23%、2.90%、3.04%。中产优质类型的茎蘖数在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比其他类型都要高,其中成熟期比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出14.63%、11.06%;成穗率上,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表现为高产优质>高产不优质>中产优质。高产优质类型的叶面积指数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7.58%、13.5%,而叶面积衰减率低于其他两种类型。抽穗到成熟阶段,高产优质类型、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物质积累量分别比中产优质类型高出18.91%、19.13%;群体生长率高出13.25%、8.39%;光合势高出22.03%、27.83%;高产优质类型的净同化率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出2.64%、5.02%。(4)不同类型粳稻品种间品质指标具有显着差异。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的糙米率和精米率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1.48%、1.18%和1.23%、2.30%;食味值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18.64%、16.95%;在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参数上,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高出34.00%、36.00%、33.33%、27.45%和37.5%、35.42%;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硬度比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要高,都高出12.12%。高产不优质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高于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分别高出39.31%、42.63%;高产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的胶稠度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长22.06%、19.12%,而蛋白质含量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低7.31%、4.79%。高产优质类型的崩解值分别比高产不优质类型、中产优质类型高22.32%、3.37%,而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低 324.20%、115.95%和 30.24%、17.49%。

许方甫[4](2020)在《淮北地区粳稻优质高产形成对温光利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于2017和2018年在扬州大学校外试验基地东海县石榴街道进行(34°35’N,118°45’E),以中熟中粳类型品种南粳2728和南粳505,迟熟中粳类型品种南粳9108、福粳1606、丰粳3227和武运粳80为试验材料。在淮北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条件下,通过设置7个播种期5月10日(S1)、5月17日(S2)、5月24日(S3)、5月31日(S4)、6月7日(S5)、6月14日(S6)、6月21日(S7),最终形成7种不同的温光处理(TL1、TL2、TL3、TL4、TL5、TL6、TL7),系统地研究了淮北地区温光对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和稻米品质的影响,阐明该地区粳稻优质高产形成对温光的需求,为该地区水稻生产的高效温光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随着播期的推迟,2种生育类型水稻抽穗和成熟日期均推迟,播种至抽穗阶段和全生育期天数呈减少趋势。不同播期条件下,水稻生育进程改变,最终形成不同的温光处理。2种生育类型TL1至TL7抽穗至成熟阶段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显着降低;各生育阶段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显着降低;播种至抽穗阶段和全生育期累积日照时数和累积辐射量呈降低趋势。2017年2种生育类型TL1至TL7在播种至抽穗阶段日均日照时数呈降低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呈升高趋势,全生育期呈降低趋势;各生育阶段日均辐射量呈降低趋势。2018年2种生育类型TL1至TL7播种至抽穗阶段日均日照时数呈升高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均日照时数呈降低趋势,全生育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播种至抽穗阶段日均辐射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和全生育期日均辐射量呈降低趋势。(2)2种生育类型TL1至TL7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显着降低,中熟中粳类型品种减产2.88~3.02thm-2,迟熟中粳类型品种减产3.40~3.86thm-2,迟熟中粳减产幅度大于中熟中粳。2种生育类型水稻产量与播种至抽穗阶段日均温度、最低温度极显着负相关,与有效积温和活动积温极显着正相关,与日均日照时数、累积日照时数、日均辐射量和累积辐射量显着正相关,与抽穗至成熟阶段和全生育期温度呈极显着正相关。产量与全生育期累积日照时数、日均辐射量和累积辐射量极显着正相关。中熟中粳拔节至抽穗阶段日均温度为26.0~26.8℃,有效积温大于1563℃,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度为19.7~22.0℃,有效积温大于556℃,水稻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迟熟中粳播种至抽穗阶段日均温度为26.0~26.4℃,有效积温大于1713℃,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均温度为18.9~20.6℃,有效积温大于514℃,水稻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为了保证淮北地区粳稻安全成熟,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应分别早于6月14日和5月31日播种;为了达到较高产量要求,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应分别早于5月27日和5月18日播种。(3)2种生育类型品种由TL1至TL7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茎蘖穗数均显着降低,成穗率显着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重显着降低,经济系数显着降低,播种至抽穗阶段和抽穗至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显着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指数均显着降低,各生育阶段光合势均显着降低。中熟中粳TL1至TL7播种至抽穗阶段群体生长率呈升高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抽穗至成熟阶段显着降低;迟熟中粳TL1至TL7播种至抽穗阶段群体生长率无明显变化规律,抽穗至成熟阶段群体生长率显着降低。中熟中粳TL1至TL7播种至抽穗阶段净同化率呈升高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净同化率显着降低;迟熟中粳TL1至TL7播种至抽穗阶段净同化率变化规律不显着,抽穗至成熟阶段净同化率显着降低。(4)3种类型粳稻由TL1至TL7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着降低;中熟中粳软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显着降低;迟熟中粳软米和常规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呈先降后升趋势。中熟中粳软米TL1至TL7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胶稠度显着降低,2017年直链淀粉含量先降低后升高,2018年直链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迟熟中粳软米和常规品种TL1至TL7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显着增加,胶稠度显着降低。3种类型品种TL1至TL7米饭的外观、黏度、平衡值和食味值显着降低,硬度显着升高。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均温度小于19.7℃,有效积温小于556℃,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均温度小于19.0℃,有效积温小于513℃时,迟熟中粳常规品种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均温度小于18.9℃,有效积温小于515℃时,水稻外观品质相对较优。中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均温度大于19.7℃,有效积温大于556℃,迟熟中粳软米品种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均温度大于19.0℃,有效积温大于513℃,迟熟中粳常规品种抽穗至成熟阶段日均温度大于18.9℃时,水稻食味值较高。(5)为了保证水稻正常成熟,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类型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应不小于1917.3℃和2098.9℃。中熟中粳播种至抽穗阶段有效积温为1563~1653℃,抽穗至成熟阶段有效积温为556~667℃,全生育期有效积温为2119~2297℃,水稻能获得高产。迟熟中粳播种至抽穗阶段有效积温为1713~1793℃,抽穗至成熟阶段有效积温为514~616℃,全生育期有效积温为2228~2338℃,水稻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当中熟中粳抽穗至成熟阶段有效积温大于556℃,迟熟中粳抽穗至成熟阶段有效积温大于513℃时,能获得较高的食味品质。

宋帆[5](2019)在《北方旱直播粳稻品种筛选及对其温室气体减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水稻生产大国,水稻发展在我国农业中是至关重要的。随着我国社会科技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水资源短缺,限制了水稻发展。水稻旱直播作为一种节水省力的水稻轻简栽培方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用于直播研究的品种都是移栽使用品种,移栽品种难以满足直播所需要求,并且北方冷害频繁发生,更要求筛选适合北方的直播品种。同时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备受关注,主要由温室气体(CO2、CH4、N2O)排放造成温室效应,而传统移栽稻田被认为是稻田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旱直播能有效地减少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本研究以铁粳7(TJ7)、铁粳11(TJ11)、铁粳14(TJ14)等13种北方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从中筛选出适合东北稻区旱直播栽培的品种,并探究旱直播温室气体减排规律,以达到旱直播减排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铁粳7(TJ7)和铁粳11(TJ11)在10℃低温下出苗率较高,吉粳809(JJ809)在12℃低温下出苗率较高,三个品种均在5cm深播条件下出苗率较高、且中胚轴伸长,满足旱直播前期对抗低温出苗、深播出苗的要求,中胚轴伸长说明其顶土出苗力较强。(2)旱直播栽培下,吉粳511(JJ511)产量以及各项指标表现均较好,对干旱和杂草的抗性均较强,适合北方旱直播栽培;铁粳16(TJ16)、北粳1(BJ1)、北粳3(BJ3)产量以及各项指标表现均较好,但缺乏其对干旱、杂草逆境抗性的研究,以后的研究可以对其进行补充。(3)本研究中,与移栽相比,旱直播能显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GWP(综合增温潜势值)显着降低约60%-70%;旱直播栽培相同水肥管理下,不同品种之间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和GWP均不存在差异。

胡蕾[6](2019)在《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品质与产量协同性的若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试验于2017-2018年在扬州大学试验农牧场进行,以适合江苏沿江地区种植的63个晚粳品种为供试材料,比较研究了不同晚粳品种产量、品质的差异并筛选出适合江苏沿江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以食味品质和产量有显着差异的3类粳稻品种(味优高产类型的南粳46、苏香粳100、常软07-7;味优中产类型的宁9044、苏2250、常粳16-2;味中中产类型的常农粳8号、淮香粳15号、武粳215。)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特征差异,以阐明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协同的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7年适合江苏沿江地区种植的优良食味且具有高产潜力的品种有南粳46、苏1707、苏香粳100等12个品种(系),该类型品种的食味值均值为70.6,变幅范围为65.2~77.6,产量均值为9.7 t·hm-2,变幅范围为9.2~10.8 t·hm2;2018年味优高产类型的品种有苏粳9号、常软07-7、武育6622等9个品种(系),该类型的食味值均值为78.4,变幅范围为70.8~85.3,产量均值为9.9t·hm-2,变幅范围为9.6~10.3t·hm-2。综合两年的结果,筛选出两年均为味优高产的品种有5个:常软07-7,宁9051,南粳46、苏香粳100以及常软07-10。两年重复试验与食味值密切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的品质指标有:整精米率(0.509**)、胶稠度(0.520**)、崩解值(0.601**);与食味值密切负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0.5以上的品质指标有:直链淀粉含量(-0.604**)、蛋白质含量(-0.635**)、最终黏度(-0.541**)和消减值(-0.623**)。2.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产量形成具有显着差异。味优高产类型的产量比味优中产类型高15.35%,其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比味优中产类型分别高出0.73%、5.17%、3.29%和2.21%,其中结实率呈显着差异。与味优中产类型相比,味优高产类型拔节和抽穗期的茎蘖数相对较低,而成熟期的茎蘖数和成穗率则分别高出1.92%和12.47%。味优高产类型抽穗期、成熟期和抽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比味优中产类型分别高出5.08%、24.5%和17.67%,叶面积衰减率、二次枝梗数、着粒密度则分别低13.63%、38.47%和10.64%;拔节至抽穗期的物质积累比例比味优中产类型低9.93%,抽穗至成熟期的物质积累量和积累比例以及该阶段的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比味优中产类型分别高出54.78%、27.27%、24.46%、18.18%和 27.22%。3.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品质指标具有显着差异。味优高产类型的食味值比味中高产类型高出25.32%,主要表现在外观、黏度和平衡度分别高出38.81%、36.30%和37.40%,而硬度则低2.86%。味优高产类型灌浆结实期的日平均温度和积温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低6.6%和1.84%。稻米的理化特征中,味优高产类型的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RVA谱特征值中的消减值、回复值;蒸煮特性中的吸水率、膨胀率、碘蓝值以及质构特性中的硬度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低出 37.67%、6.67%;159.9%、18.64%;12.71%、13.92%、51.94%和22.4%;而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米汤干物质以及质构特性中的弹性、粘度和平衡度比味中高产类型高19.92%、14.96%、13.96%、15.96%、1.83%、11.48%以及8.1%、7.1%和23.3%。味优高产类型淀粉热力学特性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值温度、回生热焓值与回生值比味中高产类型分别低2.46%、3.89%、2.92%、32.73%和39.28%,而凝胶热焓值高10.10%。

康亮[7](2019)在《不同氮效率木薯根系生长、光合作用及转录组分析》文中提出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系大戟科(Euphorbiaceae)木薯属(Manihot)多年生灌木植物,主要栽培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三大薯类之一。在我国,木薯不仅是主要的淀粉工业和生物质能源原料,也是粮食安全的有效补充作物。氮素是木薯正常生长发育过程的首要元素,一定程度的增施氮肥能提高木薯产量,但过量施氮既浪费资源又带来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利用遗传改良手段,选育氮高效作物品种被认为是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首先以25个木薯品种为材料,通过2年的大田试验并以产量和相对氮积累量对其氮效率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从氮高效型和氮低效型品种中分别选出代表品种华南10号(SC10)和华南205号(SC205),在低氮、常氮两种供氮水平下,通过分析比较两个品种间的氮积累特征、根系形态、根系构型和硝态氮吸收动力学差异,以及两个品种间的干物质积累特征、光合特性和氮代谢同化酶差异等,从氮素吸收和利用两个方面解释木薯氮高效的机理。最后利用RNA-Seq技术对两因素(品种X处理)下木薯功能叶的基因表达进行探测,通过生物信息学对这些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氮高效基因型在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可能的分子途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木薯氮效率的评价供试25个木薯品种的氮素吸收(吸氮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在品种、氮处理及交互作用上存在极显着差异,可从中筛选出氮高效品种。以低氮处理产量和相对氮积累量(低氮/高氮)为指标,将25个木薯品种分为四个类型,通过比较两年的分类情况,最终选择SC10作为氮高效型品种,SC205作为氮低效型品种。通径分析表明,木薯的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对整株干物重有正的贡献作用,且吸收效率的贡献率较高。2.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氮素吸收差异特征(1)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各生育期氮素积累量差异显着;不同阶段的氮积累量结果表明,SC10在苗期至块根形成期(即出苗后0~80天)氮素积累量显着高于SC205,N1、NO条件下分别达1.42和1.56倍;而在块根形成期至膨大期(出苗后80~160天)两个木薯品种的氮素积累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两种氮效率型木薯品种的氮素吸收差异在块根形成期之前存在,之后差异变小。(2)苗期SC10的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显着高于SC205;两品种的细根(直径<0.5mm)比例在N1条件下无显着差异,但NO条件下SC10在细根、中根(直径0.5~1.5mm)的分配比例显着高于SC205。相关分析表明,木薯的整株吸氮量与总根长及单位根长吸氮速率呈显着正相关,进一步分析表明,单位根长吸氮速率对于整株吸氮量的贡献大于总根长。(3)微根管试验发现,除出苗30天后,其余各时期SC10在浅层(35cm)、深层(65cm)土壤的根长密度大于SC205,但差异不显着。玻璃窗观察法同样证实了SC10扎根更深,深层根分布比例更高,其中出苗180天后,SC10在80~180cm处的分布比例在N1、NO条件下比SC205高10.599%、3.5%;SC205的根系则较集中在浅层土壤中。(4)根系N03-吸收动力学试验表明SC10氮高效木薯拥有较低的Km值及Vm值,而SC205氮低效木薯的Km值及Vm值均较高。表明氮高效型木薯品种更适应低氮条件的外界环境。3.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氮素利用差异特征(1)两种供氮水平下SC10的全生育期干物质量均显着高于SC205。干物质合成强度结果表明,块根形成期至膨大期的干物质合成强度最高,且SC10在各个生育阶段的干物质合成强度在N1条件下分别比SC205高25.4%、35.6%、36.5%、31.0%。表明氮高效型木薯品种的干物质合成能力强于氮低效型木薯品种。(2)在木薯的各生育期,SC10叶面积指数显着高于SC205,但两个木薯品种间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Ci)、蒸腾速率(Tm)则随氮处理和生育期进程互有高低。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在块根形成期和膨大期呈现SC205显着高于SC10,实际光量子产量(Y(Ⅱ))值则在块根形成期呈现SC205显着高于SC10。相关分析表明,在全生育期内叶面积指数始终与干物质量极显着正相关,而Pn值仅在块根形成期与干物质量显着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积指数对干物质量积累的贡献作用远大于Pn值。(3)两种供氮水平下木薯叶片的NR、GS、GOGAT、GDH活性存在显着的品种间差异,SC10显着高于SC205,说明氮高效型木薯品种对的N03-同化速率较高。通过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上述4种酶活性与木薯吸氮量的关系发现,对于氮高效型品种SC10,NR活性对其吸氮量的贡献率最高,而对于氮低效型品种SC205,GOGAT活性对其吸氮量的贡献最高,表明不同氮效率型木薯品种存在不同的氮同化酶限制。4.不同氮效率型木薯品种叶片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RNA-Seq技术获得了两种供氮水平下两个品种叶片的转录组信息,经组装拼接后,SC10N1、SC10N0、SC205N1、SC205N0分别共有27096、26945、27598、24928个基因表达。利用DGE方法分析了SC10、SC205在N0处理下的差异表达,分别得到68、1307个差异表达,说明N0处理对SC10的影响较小。GO分析显示,在N0处理下,SC205上调基因显着富集于氧化还原过程中,下调基因富集于脂类代谢、光合系统中,表明SC205光合体系受损严重。KEGG富集分析显示,在N0处理下,SC10上调基因显着富集于类黄酮代谢途径,该途径与色素及抗氧化活性有关,而SC205下调基因显着富集于光合作用和天线蛋白中,进一步说明SC205的光合体系遭到破坏。

吴成斌[8](2018)在《池州市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池州市水稻病虫害7年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水稻病虫害发生种类及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主要结果如下:池州市水稻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高达50余种。病害有20余种,中等发生的病害有5种,分别是:条纹叶枯病、水稻胡麻斑病和稻粒黑粉病、水稻恶苗病和南方黑条矮缩病;重发生的病害有3种,分别是: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虫害有30余种,中等发生的虫害有3种,分别是:白背飞虱、灰飞虱和稻螟蛉;重发生的虫害有4种,分别是: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和稻蓟马。自2008年以来,田间稻飞虱种群始见期逐年推后,但是稻纵卷叶螟及二化螟的发生量处于较高水平。水稻纹枯病主要发生在水稻孕穗期之后,灌浆期发病最为严重;稻瘟病主要表现为稻叶瘟,其发病率以及病害等级也在逐年增加。通过大田药效试验,筛选出对水稻秧田蓟马有较好防效的药剂: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好防效的药剂:阿维菌素微乳剂;对稻飞虱有较好防效的药剂:60%烯啶·呋虫胺水分散粒剂;对纹枯病有较好防效的药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和24%己唑醇·嘧菌酯悬浮剂;对稻叶瘟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40%稻瘟灵乳油,对穗期病害具有较好防效的药剂:325g/L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

贺艳艳[9](2018)在《‘甬优4149’在石门县示范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文中认为籼粳杂交稻‘甬优4149’在石门县连续4年示范种植,产量表现较高,达1200 kg/hm2;抗病抗虫抗倒性好;米质优,尤其以再生季的米质优;适应性强,在石门多个乡镇示范种植,均表现优良。

刘朋[10](2018)在《中轻度Cd污染农田农艺调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国民健康与粮食安全,我国农用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近20%,大部分为中轻度重金属污染。目前的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不改变种植模式及物种的情况下,经济有效利用常见的方法有:(1)筛选重金属低累积作物,通过控制作物可食用部位重金属浓度,达到经济安全利用的目的;(2)利用土壤重金属钝化剂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重金属含量,达到降低作物对重金属吸收的目的。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可有效降低作物可食用部位重金属浓度。本研究分为三部分:(1)重金属低累积水稻品种筛选试验,水稻早晚两季试验研究不同品种水稻籽粒产量、水稻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等综合分析筛选出重金属低累积的水稻品种;(2)土壤重金属钝化剂试验,五种不同钝化剂与空白对照进行比较,利用土壤pH、有效态重金属及稻米重金属浓度等,衡量处理效果的优劣,筛选出合适的土壤重金属钝化剂;(3)小区试验对比黑网覆盖、黑膜覆盖以及空白对照的杂草控制率、作物产量以及重金属镉锌含量,衡量覆盖黑网控草的效果。本文得出的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品种筛选试验早稻不同品种籽粒产量存在显着差异,产量最高的品种是杂交水稻CLY均值达到678.1 kg/亩,晚稻不同品种之间产量无显着差异。(2)在所研究的接近超标的农田土壤上,品种筛选试验所有品种早、晚稻米Cd浓度均符合国家粮食卫生标准(Cd≤0.2 mg/kg,GB 2762-2017)。早稻稻米重金属Cd浓度不存在显着差异,浓度较高的品种为LSZ,而YLY及ZZX品种稻米Cd浓度较低;晚稻稻米Cd浓度存在显着差异,稻米Cd浓度最高的品种是HXN,为0.0707 mg/kg;考虑稻米Cd浓度及稻谷产量,YLY为高产低Cd杂交水稻品种。(3)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筛选试验表明,矿物钝化剂(DHJ)显着提高土壤pH及降低CaCl2提取的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浓度,其它钝化剂效果不显着,DTPA提取的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变化也不明显。(4)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筛选试验早晚稻试验稻谷产量均不存在显着差异,稻米重金属Cd含量不同处理之间也不存在显着差异,早稻硅肥(GF)处理、晚稻降镉综合肥(JGZHF)处理的稻米Cd浓度最低。(5)在东南景天小区试验中覆盖黑网对杂草的控制率三次分别为93.08%、93.12%、77.99%,覆盖黑膜对杂草的控制率三次分别为100%、98.39%、87.39%,两种控草方法均对杂草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低Cd玉米小区试验的结果也相似,与空白相比,覆盖黑网能显着增加东南景天产量、Cd含量和提取量,低Cd玉米小区试验的结果也相似。(6)覆盖黑网的玉米小区喇叭口时期追肥后,地表径流营养元素(N、P、K)浓度低于覆盖黑膜,与对照相当。因此,覆盖黑网能够实现有效控制杂草,施用化肥时可以不用掀开,适合在Cd污染土壤上应用。

二、2004年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作物竞争力的界定
        2.1.1 作物竞争力内涵
        2.1.2 作物竞争力研究方法
        2.1.3 作物竞争力指标体系
    2.2 水稻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2.2.1 生产效率评价
        2.2.2 成本与效益竞争力分析
        2.2.3 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竞争力分析
        2.2.4 比较优势分析
    2.3 水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提高水稻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4.1 提高生产效率
        2.4.2 提高水稻品质
        2.4.3 创建稻米品牌
        2.4.4 降低生产成本
    2.5 相关评述
第3章 江苏省粳稻生产的时序变化及其省际比较
    3.1 全国粳稻总产时序变化
    3.2 江苏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
    3.3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比较
        3.3.1 播种面积比较
        3.3.2 单产比较
        3.3.3 总产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比较
    4.1 生产效率
        4.1.1 物质投入生产率
        4.1.2 劳动生产率
    4.2 成本与收益
        4.2.1 单位面积成本及其构成
        4.2.2 单位产量成本及其构成
        4.2.3 价格
        4.2.4 产值
        4.2.5 利润
        4.2.6 成本利润率
    4.3 农化投入水平和效率
    4.4 品质
    4.5 品牌
    4.6 比较优势
        4.6.1 规模比较优势
        4.6.2 效率比较优势
        4.6.3 综合比较优势
    4.7 综合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框架
        5.1.1 传统波特钻石模型
        5.1.2 粳稻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5.2 影响因素分析
        5.2.1 自然条件
        5.2.1.1 积温条件
        5.2.1.2 日照时间
        5.2.1.3 水资源情况
        5.2.1.4 耕地质量
        5.2.2 社会经济状况
        5.2.2.1 农村劳动力素质
        5.2.2.2 粳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5.2.2.3 经营规模
        5.2.2.4 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5.2.2.5 农林牧渔产值占地区GDP比重
        5.2.2.6 粳稻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比重
        5.2.3 需求条件
        5.2.3.1 运输方式
        5.2.3.2 销售市场
        5.2.3.3 市场细分
        5.2.4 相关及支持产业
        5.2.4.1 稻米加工业发展
        5.2.4.2 农业机械化水平
        5.2.5 政府重视程度
        5.2.6 技术创新与推广
        5.2.6.1 创新研发能力
        5.2.6.2 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相关对策建议
        6.2.1 夯实“良地”,保护并提升稻田土壤质量
        6.2.2 突出“良种”,积极选育优质粳稻品种
        6.2.3 创新“良法”,继续开发新型稻作技术
        6.2.4 强化“良经”,不断完善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体系
        6.2.5 唱响“良牌”,加强品牌整合和创新
        6.2.6 优化“良策”,进一步完善粳稻生产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稻虾综合种养研究进展
        2.2 水稻机插技术研究进展
        2.3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2.4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2.5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
        1.3.2 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
        1.3.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茎蘖动态
        2.3 叶面积指数与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
        2.4 光合势
        2.5 群体干物质积累
        2.6 单茎干物质积累
        2.7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2 栽插规格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田间表观倒伏率
        1.3.2 抗倒伏指标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2.2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株型特征的影响
        2.3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茎秆基部形态特征的影响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2 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测定
        1.3.2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1.3.3 总蛋白含量测定
        1.3.4 食味指标测定
        1.3.5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测定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1.1 加工品质
        2.1.2 外观品质
        2.1.3 蒸煮与食味品质
        2.1.4 营养品质
        2.2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稻虾连作下稻米品质的影响
        3.2 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稻米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2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1.3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 讨论
    3 本研究创新点
    4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筛选
        2.1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筛选研究进展
        2.2 稻米品质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的关系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种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7和2018年所有常规粳稻品种主要生育期及天数
        3.2 2017和2018年所有常规粳稻品种全生育期气象条件
        3.3 初步筛选常规粳稻品种
        3.4 适宜常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
        3.5 适宜常规粳稻品种的温光范围
        3.6 2017年和2018年常规粳稻产量和食味值的差异
        3.7 2017年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产量的聚类分析
        3.8 2018年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产量的聚类分析
        3.9 不同年度与食味值密切相关的品质指标的差异
    4 讨论
        4.1 基于水稻生育期的初步筛选
        4.2 基于产量和食味值对优质高产品种的筛选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产量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的生育期
        3.3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灌浆结实期天数及温光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叶面积指数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的差异
        3.7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的差异
        3.8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各生育阶段光合势的差异
    4 讨论
        4.1 安徽沿淮地区不同类型常规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浆结实期温光的特点和差异
        4.2 安徽沿淮地区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各时期物质积累的特点和差异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质差异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加工品质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外观品质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食味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营养及蒸煮品质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常规粳稻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4 讨论
        4.1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类型粳稻各品质指标的特征
        4.2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类型粳稻RVA谱特征值的特征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安徽沿淮地区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筛选
        1.2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点
        1.3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品质指标的特点
        1.4 高产优质常规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特征特性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淮北地区粳稻优质高产形成对温光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淮北地区气候总体特点及水稻生产概况
        1.1.1 淮北地区生态气候特点
        1.1.2 水稻生产概况
        1.1.3 研究淮北地区粳稻优质高产形成对温光利用的必要性
    1.2 研究进展
        1.2.1 温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2 光照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2.3 温度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1.2.4 光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途径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及其形成的不同温光条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地点
        2.2.2 供试品种
        2.2.3 试验设计
        2.2.4 田间管理
        2.2.5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2.3 结果分析
        2.3.1 不同播期对粳稻生育时期的影响
        2.3.2 不同播期对粳稻生育天数的影响
        2.3.3 不同温光处理对粳稻关键生育阶段温度的影响
        2.3.4 不同温光处理对粳稻关键生育阶段日照的影响
    2.4 讨论
        2.4.1 生育期的变化
        2.4.2 温光条件的变化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产量对温光的响应及其与温光之间的关系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地点
        3.2.2 供试品种
        3.2.3 试验设计
        3.2.4 田间管理
        3.2.5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3.2 水稻产量与关键生育阶段温光的关系
        3.3.3 高产形成对于温光利用的研究
        3.3.4 淮北地区粳稻形成高产的最适播种日期
    3.4 讨论
        3.4.1 产量对温光的响应
        3.4.2 淮北地区优质粳稻最佳播种期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光合物质生产对温光的响应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地点
        4.2.2 供试品种
        4.2.3 试验设计
        4.2.4 田间管理
        4.2.5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4.2.6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茎蘖穗数和成穗率
        4.3.2 干物质生产特征
        4.3.3 光合生产特征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品质对温光的响应及其与温光之间的关系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地点
        5.2.2 供试品种
        5.2.3 试验设计
        5.2.4 田间管理
        5.2.5 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5.2.6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5.3 结果分析
        5.3.1 加工品质
        5.3.2 外观品质
        5.3.3 营养与蒸煮食味品质
        5.3.4 食味值
        5.3.5 RVA谱特征值
        5.3.6 稻米品质与温光的相互关系
        5.3.7 稻米外观与食味值对抽穗至成熟期温光的响应
    5.4 讨论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生育期对温光的响应
        6.1.2 产量对温光的响应以及与温光之间的关系
        6.1.3 光合物质生产特征对温光响应
        6.1.4 稻米品质对温光的响应及其与温光之间的关系
        6.1.5 优质高产协同所需的温光条件
    6.2 本研究创新点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5)北方旱直播粳稻品种筛选及对其温室气体减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直播水稻研究进展
        1.1.1 直播水稻国内研究进展
        1.1.2 直播水稻国外研究进展
    1.2 直播稻优势
    1.3 直播稻发展限制因素
        1.3.1 中胚轴发育与直播规律的关系
        1.3.2 低温出苗与直播规律的关系
        1.3.3 杂草抗性与直播规律的关系
    1.4 农业温室气体概述
        1.4.1 稻田CO_2 排放机制研究
        1.4.2 稻田CH_4 排放机制研究
        1.4.3 稻田N_2O排放机制研究
    1.5 控制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1.6 直播水稻温室气体减排研究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水稻低温覆土出苗力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统计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水稻直播田间生长性状调查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背景
        3.2.2 田间出苗力
        3.2.3 SPAD变化值比较
        3.2.4 根活力比较
        3.2.5 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3.2.6 土壤水文分数和杂草相关性
        3.2.7 环境评分与水稻产量相关性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旱直播温室气体排放规律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点概况
        4.1.3 试验所需仪器
        4.1.4 试验设计
        4.1.5 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测定
        4.1.6 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和综合温室效应计算
        4.1.7 数据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CO_2 排放
        4.2.2 CH_4 排放
        4.2.3 N_2O排放
        4.2.4 综合增温潜势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品质与产量协同性的若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筛选研究进展
        2.2 环境因素对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3 稻米品质的理化指标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目的意义
        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品种筛选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2017年与2018年所有品种主要生育期及生育阶段跨度
        3.2 2017年与2018年全生育期期间气象条件
        3.3 初步筛选品种
        3.4 适宜品种主要生育期及生育阶段跨度
        3.5 2017年及2018年安全成熟品种温光范围
        3.6 食味值及产量的差异
        3.7 2017年不同水稻品种食味值的聚类分析
        3.8 基于产量水平的聚类分析
        3.9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10 2018年不同水稻品种食味值的聚类分析
        3.11 基于产量水平的聚类分析
        3.12 不同类型粳稻各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13 不同类型粳稻品质的差异
    4 讨论
        4.1 基于水稻生育期的初步筛选
        4.2 基于食味值和产量水平下的优质高产品种筛选
        4.3 理化指标与食味值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江苏沿江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产量的差异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2.4 数据计算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关键生育期茎蘖数及成穗率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叶面积组成及叶面积衰减率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穗部结构及着粒密度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各生育阶段物质积累及其比例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光合势的差异
    4 讨论
        4.1 江苏沿江地区优质高产晚粳稻品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特点
        4.2 江苏沿江地区优质高产晚粳稻品种物质生产的特征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江苏沿江地区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品质的差异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内容和方法
        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食味值的差异
        3.2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生育期及灌浆结实期温光的差异
        3.3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加工及外观品质的差异
        3.4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营养及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
        3.5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3.6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蒸煮特性的差异
        3.7 不同类型晚粳稻质构特性的差异
        3.8 不同类型单季晚粳热力学特性的差异
    4 讨论
        4.1 江苏沿江地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晚粳稻稻米国标品质及RVA谱特征值的差异
        4.2 江苏沿江地区优良食味与高产协同晚粳稻碘蓝值、质构与热力学特性的差异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江苏沿江地区优质高产品种筛选
        1.2 与食味值密切相关的品质指标
        1.3 优质与高产协同品种产量形成的特点
        1.4 优质与高产协同品种品质形成特点
        1.5 优质与高产协同的特征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7)不同氮效率木薯根系生长、光合作用及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氮效率的定义
        1.2.2 木薯不同基因型间氮效率的研究进展
        1.2.3 氮素吸收的根系形态和生理基础
        1.2.4 氮素利用的生理基础
    1.3 研究内容
        1.3.1. 木薯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基因型差异及评价
        1.3.2. 氮高效吸收利用木薯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特性
        1.3.3. 不同类型木薯根系形态及构型差异
        1.3.4. 不同氮效率类型木薯根系NO_3~-吸收动力学研究
        1.3.5. 不同类型木薯叶片光合作用参数的研究
        1.3.6. 不同类型木薯地上部氮素同化生理
        1.3.7. 不同类型木薯地上部转录组的差异
    1.4 技术路线
2. 不同木薯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差异比较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测定方法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木薯两年的产量、氮总积累量的变异情况
        2.3.2 不同肥力土壤下木薯各品种的产量、根含氮量和全株积累量的差异
        2.3.3 不同木薯品种氮效率的分类
        2.3.4 氮素积累量与氮素生理利用率的关系及其对生物产量的贡献作用
    2.4 讨论
        2.4.1 不同木薯品种氮效率划分
        2.4.2 氮效率的决定因素
3. 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氮素吸收差异机理
    3.1 不同氮效率木薯氮素积累与分配差异
        3.1.1 前言
        3.1.2 材料与方法
        3.1.3 结果与分析
        3.1.4 讨论
    3.2 不同氮效率木薯苗期根系形态差异研究
        3.2.1 前言
        3.2.2 材料与方法
        3.2.3 结果与分析
        3.2.4 讨论
    3.3 不同氮效率木薯根系构型差异研究
        3.3.1 前言
        3.3.2 材料与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讨论
    3.4 不同氮效率木薯苗期根系NO_3~-吸收动力学的差异
        3.4.1 前言
        3.4.2 材料与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讨论
4. 不同氮效率木薯氮素利用差异机理
    4.1 不同氮效率木薯干物质生产差异
        4.1.1 前言
        4.1.2 材料与方法
        4.1.3 结果与分析
        4.1.4 讨论
    4.2 不同氮效率木薯光合特性差异
        4.2.1 前言
        4.2.2 材料与方法
        4.2.3 结果与分析
        4.2.4 讨论
    4.3 不同氮效率木薯苗期氮代谢相关酶活的差异
        4.3.1 前言
        4.3.2 材料与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3.4 讨论
5. 不同氮效率木薯功能叶片转录组的比对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材料处理
        5.2.3 样品采集,总RNA提取,cDNA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
        5.2.4 测序数据的分析
        5.2.5 qRT-PCR验证
    5.3 结果与分析
        5.3.0 样品RNA质量检测
        5.3.1 数据产出质量表
        5.3.2 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分析
        5.3.3 测序结果的qRT-PCR验证
        5.3.4 GO富集
        5.3.5 KEGG富集
        5.3.6 氮代谢途径
        5.3.7 光合作用途径相关基因
        5.3.8 参与氮素代谢调控的转录因子表达模式分析
    5.4 讨论
6. 全文综合讨论与结论
    6.1 全文综合讨论
        6.1.1 不同品种木薯氮效率的差异评价
        6.1.2 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氮素吸收差异机理
        6.1.3 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氮素利用差异机理
        6.1.4 RNA-Seq的氮高效机理预测及对生理机制的验证
    6.2 结论
        6.2.1 不同木薯氮效率评价
        6.2.2 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氮素吸收差异机理
        6.2.3 不同氮效率木薯品种氮素利用差异机理
        6.2.4 不同氮效率木薯叶片的差异表达基因
7. 全文总结、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池州市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水稻病虫害发生现状
        1.2.1 稻瘟病
        1.2.2 稻纹枯病
        1.2.3 稻曲病
        1.2.4 二化螟
        1.2.5 稻纵卷叶螟
        1.2.6 褐飞虱
    1.3 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
        1.3.1 稻瘟病的防治
        1.3.2 稻纹枯病的防治
        1.3.3 稻曲病的防治
        1.3.4 二化螟的防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水稻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发生规律
    3.2 水稻主要害虫药剂组合筛选
        3.2.1 供试药剂
        3.2.2 试验设计
        3.2.3 调查方法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水稻病害发生种类
    4.2 水稻虫害发生种类
    4.3 水稻害虫优势种群发生规律
        4.3.1 稻飞虱发生规律
        4.3.2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
    4.4 水稻病害优势种群发生规律
        4.4.1 纹枯病发生规律
        4.4.2 稻瘟病发生规律
    4.5 化学药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田间防效
        4.5.1 药剂对稻蓟马田间防治试验
        4.5.2 药剂对稻纵卷叶螟田间防治试验
        4.5.3 药剂对稻飞虱田间防治试验
        4.5.4 药剂对纹枯病田间防治试验
        4.5.5 药剂对稻叶瘟病田间防治试验
        4.5.6 药剂对穗期病害田间防治试验
        4.5.7 水稻理论测产
5 讨论
    5.1 水稻上主要病虫发生规律演变
        5.1.1 二化螟、纹枯病等常发性病虫逐年加重
        5.1.2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两迁害虫重发频次增加
        5.1.3 灰飞虱、稻曲病等次要病虫危害水平上升
        5.1.4 白叶枯病、三化螟等部分重要病虫变为次要病虫
        5.1.5 稻水象甲、南方黑条矮缩病等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
    5.2 主要病虫害发生演变原因分析
        5.2.1 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
        5.2.2 药剂和防治方法
        5.2.3 气候因素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甬优4149’在石门县示范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特征特性
    1.1 生育期适中
    1.2 株叶形态好
    1.3 抗逆性较强
    1.4 丰产性好
    1.5 再生稻产量较高
2 栽培措施
    2.1 用种量
    2.2 浸种倠芽
    2.3 合理密植
    2.4 科学管理肥水
    2.5 病虫草害防治

(10)中轻度Cd污染农田农艺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1.3 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现状
        1.3.1 物理方法
        1.3.2 化学方法
        1.3.3 生物方法
    1.4 低累积作物的品种筛选
    1.5 重金属钝化剂的筛选
        1.5.1 无机类
        1.5.2 有机类
        1.5.3 新型材料
    1.6 东南景天等作物种植期间杂草控制
    1.7 课题研究内容与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重金属低累积水稻品种筛选
        2.1.1 供试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2 水稻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的筛选
        2.2.1 供试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3 东南景天玉米轮作体系中黒网或黑膜覆盖对植物生长和镉锌含量的影响
        2.3.1 供试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4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4.1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4.2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4.3 地表径流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2.5 样品的测定
        2.5.1 实验仪器
        2.5.2 测样方法
    2.6 数据的处理与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品种筛选试验结果分析
        3.1.1 不同水稻籽粒产量
        3.1.2 不同水稻茎叶产量、最长根长及根重
        3.1.3 水稻不同部位重金属含量分析
        3.1.4 晚稻不同部位重金属Cd浓度分析
        3.1.5 稻米重金属浓度分析
        3.1.6 试验期间土壤重金属浓度变化
    3.2 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的筛选
        3.2.1 试验期间土壤pH
        3.2.2 试验期间土壤有机质的测试分析
        3.2.3 试验期间土壤营养元素的测试分析
        3.2.4 试验期间土壤全量重金属Cd、Zn浓度分析
        3.2.5 试验期间不同方法测定土壤有效态重金属Cd、Zn浓度分析
        3.2.6 试验期间水稻产量分析
        3.2.7 试验期间稻米重金属含量分析
    3.3 东南景天玉米轮作体系中黒网或黑膜覆盖对植物生长和镉锌含量的影响
        3.3.1 轮作体系中植物生物量
        3.3.2 轮作体系中作物的镉锌含量
        3.3.3 玉米追肥后地表径流营养元素浓度
        3.3.4 盆栽累积淋出重金属量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讨论
        4.1.2 土壤重金属钝化剂的筛选结果讨论
        4.1.3 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黑网覆盖控草效果研究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四、2004年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D]. 张磊. 扬州大学, 2021(09)
  • [2]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李阳阳. 扬州大学, 2021
  • [3]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研究[D]. 卫平洋. 扬州大学, 2020
  • [4]淮北地区粳稻优质高产形成对温光利用的研究[D]. 许方甫. 扬州大学, 2020
  • [5]北方旱直播粳稻品种筛选及对其温室气体减排研究[D]. 宋帆.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6]江苏沿江地区单季晚粳优质高产品种筛选及品质与产量协同性的若干研究[D]. 胡蕾. 扬州大学, 2019
  • [7]不同氮效率木薯根系生长、光合作用及转录组分析[D]. 康亮. 广西大学, 2019(11)
  • [8]池州市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吴成斌.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4)
  • [9]‘甬优4149’在石门县示范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 贺艳艳. 作物研究, 2018(S1)
  • [10]中轻度Cd污染农田农艺调控技术研究[D]. 刘朋.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2004年超级稻品种筛选试验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