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写作系统学纲要

伟大写作系统学纲要

一、大写作系统学论纲(论文文献综述)

赖若良[1](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汉语写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建构》文中提出汉语写作课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建构应在夯实对外汉语写作理论基础上,以创新思维培养为导向,结合写作实践、网络自主学习,课外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相关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从事教学和文职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初步能力,将视角延伸至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写作层面的关照。

韩婷[2](2021)在《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身心分割的二元论已经无法解释人的学习的全部过程与规律,具身认知理论为研究人的学习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和感觉运动系统具有认知的能力,身体认知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人类通过身体获得的认知经验是基于储存在身体内部的细节信息的,具身的认知更是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认知。小学阶段的写作是一种语言的实践活动,语言的功能和形式由这一阶段小学生的主导活动决定。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小学记叙文作文教学就是帮助小学生在活动中积累自己的表达经验,发展语言的交际、概括和自我表现等功能。写作活动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学生自身的经验、适宜的语言实践活动、真实的交流环境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小学阶段儿童思维发展的形象性和知觉经验的未分化性也在呼吁着身体学习的回归。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将具身认知理论的思想运用到小学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研究中,阐释感官、身体动作、环境在记叙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写作教学策略。通过阅读有关具身认知理论、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方面的的专着、期刊及硕博士论,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笔者将具身认知理论、写作教学理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和儿童发展理论作为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基于上述理论的建构,笔者从实践调研、教材分析和课例观察三个纬度,对目前小学阶段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发现,在写作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储存在学生身体内部的细节经验为小学生记叙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身体动作的指导,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词汇和思想感情,学生的肢体动作能够有效帮助小学生进行语言输出。写作教学中的物理环境、资源环境、和情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激发着学生的写作动机,成为学生认知的组成部分,推进着学生的写作进程。基于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设置具身性的写作教学目标、选择融入身体经验的写作教学内容、组织符合身体认知特征的教学事件、创设身、环、心一体的写作教学环境、拟定基于真实表达的写作评价。

黄美雪[3](2021)在《基于教学支架对名师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艺术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探索越来越丰富,其中源自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支架就受到了广泛地关注。本课题就是在明晰我国现阶段的说明文阅读教学状况和教学支架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名师说明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学支架的使用情况,吸收优势、补充不足,致力于为一线教育者提供能高效应用教学支架指导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论文把“名师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支架的应用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笔者通过对教学支架资料的详尽搜集,以及对名师说明文阅读课堂教学案例的收集整理、深入分析,来总结提炼教学支架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表现和策略方法。文章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单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的文献研究成果,最后介绍了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包括三个板块。一是对“教学支架”的理论认知,包括对“支架式教学”“教学支架”等概念的阐释和界定,对学术界常见的教学支架分类及其依据进行简单的统筹分析,以及对影响教师教学支架选择的主要因素和教学支架创设与有效运用应该遵循的几个重要准则进行了简单阐述和探讨,为接下来的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二是基于教学支架对名师说明文阅读教学案例进行地深入分析,介绍了在名师的说明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学支架是如何搭建和使用的,并对名师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支架应用的水平进行评价,找出我们值得学习借鉴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三是基于以上理论和实际教学案例研究,笔者针对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学情和教学重难点,尝试系统地对说明文阅读教学提供具体的教学支架应用方法,并提出了教师搭建教学支架应该特别注意的几点问题。四是,以具体课文为例进行案例设计。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结语,意在总结整篇文章,再一次明确课题的研究意义并提出笔者分析不全面且尚有疑惑的地方,希望能对说明文阅读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和帮助。

段林叶[4](2020)在《怒江干本村傈僳族“摆时”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傈僳族拥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傈僳族是一个非常喜爱唱歌对调的民族,傈僳民歌各式各样,老幼都爱唱。在他们的生活中流传着“能走路就会唱歌,能说话就会跳舞”的美谈。其中傈僳族民歌“摆时”,是一种傈僳族人民在茶余饭后非常喜爱唱的民歌调子。在众多的傈僳族村寨中,干本村由于交通的闭塞,使得外界对于它的民族文化破坏较少,并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这为“摆时”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信息的快速发展,“摆时”在传承的过程中,正面临着诸多的困境。本文从“摆时”的历史沿革、艺术特征、传承状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方面对干本村“摆时”的传承与保护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望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绵薄之力。

赖若良[5](2020)在《现AI写作作教学研究述评》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行及网络写作和写作研究的深入,开设写作学科的院校日趋增多,深度也在不断增加,但依然存在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现AI写作作教学研究应以写作教学的功能及存在问题为关注点,对写作的困境、"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写作的研究、个人的写作意愿和社会需求的融合进行分析,重塑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写作研究体系。

黄加旺[6](2020)在《飞机维修过程可视化实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飞机维修培训主要依赖纸质手册和人工传授,培训效率低下且质量不高,无法满足当前迫切引进飞机维修人员的趋势。在维修现场,没有实时的信息支持和引导,现场的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维修效率低下,同时也容易诱发人为因素导致的技术失误,比如维修人员因粗心漏过了维修流程的某个步骤从而产生诸多不良后果。基于民航维修业的现状,本文借助可视化技术提出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提出飞机维修可视化,它是一种将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与飞机维修过程相结合的手段,主要是将纸质手册资料电子化为文字信息、图片、视频和三维模型等多媒体手段,并结合人机交互功能的开发,给飞机维修人员提供直观、高效的维修培训服务和实时可靠的维修引导服务。基于Unity3D引擎并借助虚拟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HTC VIVE Pro和混合现实头戴式显示设备Microsoft Holo Lens分别开发了虚拟现实飞机航前检查培训系统和增强现实诱导飞机维修系统。可视化诱导飞机维修系统追求高速率、高精度的流程指引,图像识别作为可视化诱导的关键技术,识别的速度和精度决定着系统的性能,本文将对图像识别范畴内的角点检测环节进行研究。传统角点检测算法存在速度慢、准确性不高等问题,针对传统角点检测算法存在的不足,本文运用维纳滤波与8邻域比较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角点进行初次筛选,并找到最优角点质量等级和相邻角点最小距离限度对角点集进行二次筛选得到最佳角点集,从而完成整体算法的优化。开发后的虚拟现实航前检查培训系统和增强现实诱导飞机维修系统均已满足系统功能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对于可视化诱导维修关键技术的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优化算法与传统算法相比在速度和准确性上有了大幅提高,且优化成果有利于后期样本图像与维修现场间的实时匹配,满足了可视化诱导维修系统的性能需求。

吕悦[7](2019)在《时空视域下的“打工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打工诗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生动地展示了底层个体生命由乡进城的生存境遇、精神状态以及心路历程,并深入介入了转型期中国的历史书写。特定的文学现象产生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特殊的生存空间,在此种意义上,本文试图从传统与现在、城市与乡村两个角度切入,将“打工诗歌”置于时空视域下进行整体观照,并以历史的动态的视角对之作出较客观的评析。本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打工诗歌”产生的时空背景,认为“打工诗歌”的出现,与中国转型时期传统和现代的裂变,以及个体在城乡空间置换中的复杂经历直接相关。第二章分析了“打工诗歌”在具体文本上的时空表现,认为在时间上,打工诗人在打工现场产生了一种区别于传统社会的新的时间感受方式,这种感受方式造就了其笔下作品鲜明的“在场性”和“实录性”;在空间上,打工诗人背井离乡、寄居城中村、身处城市底层,同时体会着城市空间的拒绝和乡土空间的失落,这种身份的悬置和焦虑是“打工诗歌”疼痛感的重要来源。第三章集中处理“打工诗歌”的转型问题,认为由于写作主体身份场位的变化和主流批评话语反馈的影响,部分“打工诗歌”后期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都有了较大增强,发生了一定的转型可能,但这种转型目前还并不普遍,且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尚需等待时间检验。

王瑶[8](2018)在《微型化视阈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写作教学一直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议论文写作教学面临着困境:教师不会教,教了效果不大;学生不会写,怕写。我们迫切需要解决这个困难。本论文基于“微型写作课”的理论,结合高中生的特点,对本人执教的高中生进行写作现状调查分析,就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精微”的教学目标,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展开课堂教学实践,验证“微型化”写作理论在高中议论文写作中的有效性,希望能够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提供一个范例,从而,帮助高中一线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议论文写作教学指导,为学生突破议论文写作难的“瓶颈”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次实践研究以笔者所在的江西省的一所县城高中学生为样本,以问卷、访谈、分析学生写作文本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在详细分析学生写作学情的基础上,设计具体的“微型化”教学设计并进行实施。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明确其理论基础、基本特征、设计思路、设计流程、界定“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功能。其次分析当前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现状,明确其存在的问题。再次细化分析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学情,设计和实施具体的“微型化”写作教学设计,提供具体教学课例,最后分析实践的结论和不足之处。本次研究表明,“微型化”写作教学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激发其写作兴趣,学生对其接受程度较高。

万琼知[9](2018)在《“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众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长达四年的努力之下,“部编本”初中语文部分教材于2016年顺利出版并投入使用。截止2017年6月份,“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下册已经在一线使用一轮,本论文以七年级两册教材写作知识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编排和使用方面的相关问题。论文绪论介绍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等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章介绍“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编写背景。“部编本”语文教材编写秉承现代化理念追求,突出重视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原则,是对原有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不完善的知识体系的变革。第二章为“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概述。整体呈现写作知识在“部编本”教材中的分布,根据分布情况梳理写作知识系统内容。第三章阐释“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编排特色。与2013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进行对比,“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编排特色表现在:写作知识内容优化,凸显有效性;写作知识结构重组,加强科学性;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灵活,落实指导性。第四章探讨“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使用。该部分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教师的访谈,从使用态度、使用过程和使用效果三个维度分析“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究“部编本”欠缺重要的写作知识、写作知识的学段阶段性特征不明显和写作知识呈现欠生动,学生写作兴趣不高三个方面的局限性问题。第五章从教学需要出发提出“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教学建议。综合考虑写作知识系统编排特色、使用情况以及局限性问题,从教材观和知识价值观、知识教授方法和关注教材之外知识资源三个层次构建“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教学的策略体系。最后结语对论文内容做简要总结,并简要表达对以“部编本”写作知识系统为基础的写作知识教学研究的展望。

朱供罗,曾威[10](2015)在《准确把握两个规律 科学构建理论体系——尹相如《写作新视野:我的大写作观》读后记》文中指出一口气读完尹相如教授送我的《写作新视野:我的大写作观》,深深地被此书所吸引。书中大部分内容,在之前的交往中,我已经有所了解。此次拿到新书,仍然感到有许多新的东西,最大的感受是:尹老师基于对写作规律与教学规律这两个规律的准确把握,勇于创新,精益求精,才构建出"大写作观"这样的理论体系。刘海涛教授说:"他的写作学和写作教学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不但在云南省,而且在全国也达到了领先水平。"对此,我深以为然。

二、大写作系统学论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写作系统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1)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汉语写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汉语写作混合式教学应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 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思政育人、强基固本
    (一)在创作体系中融入生命情感教育,培育人文精神
    (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写作和教学能力
三、汉语写作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建议
    (一)预设建议
    (二)教学计划
    (三)教学实践
四、结语

(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基于当前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现状
        (二) 基于写作教学研究理论的启示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 具身认知理论研究综述
        (二)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研究综述
        (三)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写作教学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案设计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思路
        (四) 研究方法
        (五)研究步骤
第二章 理论阐释
    一、核心概念
        (一) 具身认知
        (二) 记叙文
        (三) 写作教学
    二、理论基础
        (一) 具身认知理论
        (二)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三) 写作教学理论
        (四) 儿童发展理论
    三、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写作教学目标规范引导着写作教学的最终指向
        (二) 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的核心支撑
        (三) 写作教学事件决定写作教学的实施效率
        (四) 写作教学策略为写作教学提供理论和技巧上的指引
    三、具身认知理论对小学生的写作学习的独特功能分析
        (一) 儿童身心发展的未分化型呼吁身体学习的回归
        (二) 具身的任务环境解释了学生写作动机的本质来源
        (三) 汉语语言的具身性规定了身体-感官系统学习的合法性
    五、研究框架
第三章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研究
    一、基于调查的研究
        (一) 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二) 问卷调查设计
        (三) 问卷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二、基于部编办语文教材的分析
        (一) 教材强调学生在身体活动中形成写作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二) 教材关注知识的具身性,强调在具体情境中解释写作知识价值
        (三) 教材关注任务环境创设,注重具身性的写作动机激发
    三、基于写作课例的观察分析
        (一) 课例观察的分析纬度
        (二) 课例呈现与分析
    四、基于调查、教材、课例的综合性分析
        (一) 具身性写作理念尚不明晰,缺乏理论支撑
        (二) 写作教学内容脱离真实语境,学生缺乏写作动机
        (三) 写作教学形式单一,忽视学生身体的认知价值
        (四) 写作教学评价过程中,较少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
        (五) 写作教学资源初步渗透具身理念,但具身指导意识不够明确
第四章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一、记叙文写作教学目标的设置关注学生的写作综合能力发展
        (一) 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写作行为的发展
        (二) 教学目标贴合学生真实的表达困难
    二、创设具身性写作任务,关注学生写作行为动机
        (一) 还原写作任务的真实情境,建构写作任务的现实意义
        (二) 明晰学生在写作任务中的身份,创设真实的交际语境
        (三) 以部编版教材为例,设计具身性写作任务
    三、写作教学事件符合身体认知规律,促进学生进行身体认知
        (一) 调动学生感觉器官,扩展写作认知经验
        (二) 运用感觉-运动系统,理解写作知识
        (三) 解放学生身体状态,促进语言认知进程
    四、创设身体、环境、心智为一体的写作教学环境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发现
        (一) 感官系统的认知功能,能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
        (二) 身体-运动系统的认知功能,能够促进学生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三) 沉浸式的具身环境,激发着学生写作的行为动机
    二、研究结论
        (一) 理念先行,重视身体认知功能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二) 能力为先,写作教学关注学生的写作行为
        (三) 创设具身的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真实的写作动机
        (四) 设计符合身体认知规律写作教学事件
        (五) 写作环境的创设关注身体、写作行为和写作知识的融合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四、研究展望
        (一) 写作教材开发
        (二) 技术支持的虚拟写作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教学支架对名师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语文教科书说明文选文分析
        1.1.2 说明文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1.1.3 支架式教学在学科教学中的广泛运用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丰富说明文教学的理论基础
        1.2.2 有利于打破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困境
        1.2.3 有利于促进学生说明文阅读学习能力的发展
    1.3 文献综述
        1.3.1 教学支架的理论研究
        1.3.2 说明文教学研究
        1.3.3 教学支架在说明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研究法
2 教学支架的理论认知
    2.1 支架内涵
        2.1.1 教学支架与支架式教学
        2.1.2 支架类型
    2.2 教师支架选择的影响因素
        2.2.1 教学目标
        2.2.2 教学内容
        2.2.3 学生特征
        2.2.4 教师素养
    2.3 支架有效应用遵循的重要准则
        2.3.1 可操作性
        2.3.2 上升性
        2.3.3 多样性
        2.3.4 整体性
        2.3.5 生成性
        2.3.6 渐隐性
3 基于教学支架对名师说明文阅读教学案例的分析
    3.1 名师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支架的使用
        3.1.1 认知支架的使用
        3.1.2 程序型支架的使用
        3.1.3 情感型支架的使用
        3.1.4 活动型支架的使用
        3.1.5 资源型支架的使用
    3.2 名师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教学支架应用评价
        3.2.1 优越性
        3.2.2 局限性
4 教学支架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4.1 立足学生说明文阅读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4.1.1 确定学生说明文实际阅读的水平
        4.1.2 关注学生阅读学习的潜在生长点
        4.1.3 基于最近发展区确定阅读教学方向
    4.2 精心搭建支架突破说明文阅读学习重难点
        4.2.1 整体阅读,理清说明结构顺序
        4.2.2 理解内容,稳抓说明对象特征
        4.2.3 聚焦效果,归纳说明方法效用
        4.2.4 品读语言,咀嚼说明文写作特色
        4.2.5 活学活用,熟练说明文阅读技能
    4.3 教学支架在说明文阅读教学应用中该注意的问题
        4.3.1 要“适度”
        4.3.2 突出“这一篇”的特质
        4.3.3 始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
        4.3.4 考察支架搭建的课堂情境
5 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支架教学案例: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
    5.1 确定学生学习《大自然的语言》的最近发展区
        5.1.1 探测把握学生“这一篇”的阅读经验
        5.1.2 定位说明文教学的落脚点和生长点
    5.2 基于教学支架对《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
        5.2.1 构建教学支架,促进说明文顺序及其方法的学习
        5.2.2 构建教学支架,促进语言特色与阅读方法的学习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怒江干本村傈僳族“摆时”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总结法
        (二)技术路线
    四、研究已具备的条件
        (一)主观条件
        (二)客观条件
    五、创新之处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有创新意义
第一章 “摆时”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傈僳族“摆时”的历史沿革
        一、傈僳族的历史文化
        二、傈僳族“摆时”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干本村“摆时”的历史沿革
        一、干本村简介
        二、干本村“摆时”的历史沿革
第二章 干本村“摆时”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干本村“摆时”的音乐形态特征
        一、曲体结构
        二、旋律、节奏特点
        三、多声部结构
    第二节 干本村“摆时”的演唱特点
        一、演唱形式
        二、演唱技巧
        三、与其他“摆时”的区别
第三章 干本村“摆时”的传承现状
    第一节 干本村“摆时”传承的概况
        一、学校教育体系的传承
        二、非教育体系的传承
    第二节 干本村“摆时”传承方式调查
        一、传统的传承方式
        二、现代的传承方式
    第三节 干本村“摆时”传承现状分析
        一、“摆时”在传承中的优势
        二、“摆时”在传承中的困境
第四章 干本村“摆时”传承发展的展望
    第一节 干本村“摆时”传承发展的建议
        一、干本村“摆时”传承对于构建傈僳族民族文化的建议
        二、干本村“摆时”传承对于构建云南民族文化的建议
    第二节 干本村“摆时”传承发展的启示
        一、发掘“摆时”学术价值
        二、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
        三、在保护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6)飞机维修过程可视化实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机务维修领域存在问题分析
        1.1.2 可视化维修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增强现实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角点检测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虚拟现实航前检查培训系统开发
    2.1 虚拟现实航前检查培训系统硬件连接
    2.2 虚拟现实航前检查培训系统场景开发
        2.2.1 场景内3D物体的建模
        2.2.2 场景内电子化检查流程的建立
        2.2.3 场景内人机交互的实现
        2.2.4 系统场景的渲染
    2.3 虚拟现实航前检查培训系统功能场景展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增强现实诱导飞机维修系统开发
    3.1 增强现实系统架构及相关介绍
    3.2 三种物体识别方法的对比分析
        3.2.1 有标记识别方法
        3.2.2 Vuforia Object Scanner无标记识别方法
        3.2.3 Model Target无标记识别方法
        3.2.4 三种识别方法的比较
    3.3 增强现实诱导飞机维修系统的开发
        3.3.1 增强现实诱导飞机维修系统硬件连接
        3.3.2 增强现实诱导飞机维修系统功能开发
        3.3.3 增强现实诱导飞机维修系统功能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视化诱导维修关键技术研究与优化
    4.1 改进算法的总体流程
        4.1.1 传统Harris算法概述
        4.1.2 改进算法流程
    4.2 仿真过程与结果分析
        4.2.1 最优参数求取过程
        4.2.2 优化算法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时空视域下的“打工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现状
第一章 时空背景:“打工诗歌”的发生
    一、过渡时期:新的历史时期
    二、城乡之间:新的空间场域
第二章 生存之痛:个体在时空牢笼中的独特体验
    一、异化的时间
    二、此刻的实录
    三、城与乡:城市异乡人的逃离与回归
    四、异质空间:边缘地域中的生存困境
第三章 “打工诗歌”的发展及其原因——转型的可能性
    一、外部:写作时空场的转变
        (一)阅读客体:打工圈子到主流批评话语
        (二)写作主体:打工诗人身份场位的变化
    二、内部:文本的诗性追求
        (一)去标签化:从“打工诗人”到“诗人”
        (二)在场的亲历者到离场的观察者
        (三)此刻的时间到诗性的时间
        (四)转型的可能性与困难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8)微型化视阈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工具
        (二)课堂观察过程
        (三)实验过程
第一章 微型化写作教学理论概述
    第一节 “微型化”写作课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微型化”写作课的主要特点
        一、“微型化”写作课是关注学生写作问题的写作课
        二、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流程的“精微”
        三、全程助写,真实体验
    第三节 “微型化”写作教学的设计思路
        一、分析学情,聚焦学生写作问题
        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三、落实写作过程,提供全程助写
        四、制定写作评价标准
        五、继续分析学情并归因,循环设计
    第四节 “微型化”写作教学的设计原则
        一、精微原则
        二、基于写作学情的原则
    第五节 微型化写作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认知负荷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第六节 高中议论文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功能界定
第二章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概论
    第一节 高中写作教学的总体状况
        一、教师“教”的现状
        二、学生“写”的现状
    第二节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重要性
    第三节 高中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高中议论文“微型化”写作教学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以“审题立意不准”为例
        一、分析学情并归因,确定“微”目标
        二、“微型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三、小结
    第二节 以“以叙代议,文体不明”为例
        一、分析学情并归因,确定“微”目标
        二、“微型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三、小结
    第三节 以“文章结构不合理,思路不清晰”为例
        一、分析学情并归因,确定“微”目标
        二、“微型化”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
        三、小结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微型化”写作教学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第二节 开展“微型化”写作教学的建议
    第三节 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写作知识研究
        (二) 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研究
        (三) “部编本”及“部编本”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编写背景
    一、教材写作知识系统再编排是我国语文教材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语文教材编写重新重视语文知识和写作知识
    三、原有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存在缺陷
第二章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概述
    一、“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的分布
        (一) 写作导引中的写作知识
        (二) 写作实践“提示”部分的写作知识
    二、“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梳理
        (一) 七年级上册教材写作知识梳理
        (二) 七年级下册教材写作知识梳理
第三章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编排特色
    一、写作知识内容优化,凸显有效性
        (一) 写作知识内容选择除旧纳新
        (二) 写作知识内容表达严谨缜密
        (三) 写作知识内容安排化繁为简
    二、写作知识结构重组,加强科学性
        (一) 知识序列更加符合写作内部机制
        (二) 写作知识要素比重协调
        (三) 写作专题知识点与单元选文和谐紧凑
    三、写作知识呈现方式灵活,落实指导性
        (一) 写作知识呈现注重开放与启发
        (二) 写作知识呈现保证知识点复现
第四章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使用
    一、“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使用情况
        (一)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师生使用态度
        (二)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师生使用过程
        (三)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师生使用效果
    二“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的局限性
        (一) 欠缺重要的写作知识
        (二) 写作知识学段阶段性特征不明显
        (三) 写作知识呈现欠生动
第五章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教学建议
    一、重视写作知识,转变作文教学观念
        (一) 着眼知识体系,树立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观
        (二) 统筹语文素养,形成生动的知识价值观
    二、根据教学需要,理清知识教授方法
        (一) 借鉴话题作文教学模式,渗透写作知识
        (二) 避免均衡用力,参照学情进行有梯度的教学
    三、关注教材之外,适当开发教学资源
        (一) 拓展知识视野,配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二) 利用学生习作,提高写作知识教学亲和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使用情况调查
附录2 教师访谈问题提纲
致谢

(10)准确把握两个规律 科学构建理论体系——尹相如《写作新视野:我的大写作观》读后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写作规律
    1. 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载体、写作受体四者的关系
    2. 写作主体的智力结构
    3. 写作太极图:写作体式的分类
二、写作教学规律
    1. 写作本体观
    2.“一个中心、三个结合”的训练模式
    3.“以写为主, 以讲促写”的教学模式
    4. 写作课堂观:课堂内外一体化
    5. 写作文本观:换笔换脑势在必行
三、大写作观的理论体系

四、大写作系统学论纲(论文参考文献)

  • [1]课程思政视域下的汉语写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建构[J]. 赖若良. 大众文艺, 2021(22)
  • [2]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研究[D]. 韩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教学支架对名师说明文阅读教学的艺术研究[D]. 黄美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怒江干本村傈僳族“摆时”的传承与保护现状研究[D]. 段林叶.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现AI写作作教学研究述评[J]. 赖若良. 名作欣赏, 2020(18)
  • [6]飞机维修过程可视化实现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黄加旺. 中国民航大学, 2020(01)
  • [7]时空视域下的“打工诗歌”研究[D]. 吕悦.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微型化视阈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设计研究[D]. 王瑶.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写作知识系统研究[D]. 万琼知.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10]准确把握两个规律 科学构建理论体系——尹相如《写作新视野:我的大写作观》读后记[J]. 朱供罗,曾威. 西南学林, 2015(00)

标签:;  ;  ;  ;  

伟大写作系统学纲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