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何储存食物

他们如何储存食物

一、它们怎样贮存食物(论文文献综述)

郭线茹,李为争,董钧锋,丁识伯,周洲,宋南,马继盛[1](2021)在《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选择假说述介》文中研究说明寄主植物这个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寄主植物选择是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表述寄主植物选择的假说主要有4个:霍普金斯寄主选择原理、新霍普金斯寄主选择原理、化学遗存假说和偏好-表现假说。本文在界定并讨论寄主植物概念的基础上,对这些假说作了介绍和讨论。

林瑞榕,陈佳琪,刘思迪,郭泽镔[2](2021)在《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与减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各式各样的烹饪方式在赋予食物不同风味的同时,也会在烹调过程中产生一些有害化合物,如丙烯酰胺、多环芳烃、醛、苯等,这些有害化合物会损害人体健康。本文系统介绍了食物不同烹饪方式(水基烹饪、油基烹饪、熏烤腌制和其他烹饪方式)的优缺点,综述了食物在不同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形成与减控技术,以期为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控制以及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周思聪[3](2021)在《布拉迪小环腹瘿蜂调控寄主脂代谢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寄生蜂是生物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幼虫期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均来源于寄主,许多寄生蜂通过主动调控寄主体内的营养状态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求。脂类对昆虫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其代谢平衡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调控。在有些寄生体系中,已经发现寄生蜂寄生能改变寄主中的脂含量,但是其分子机制尚不清晰。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宿主的共生菌可以帮助其抵御致病菌和原生动物的侵染,同时在调控宿主能量代谢上也发挥了重要功能。目前对寄生蜂-寄主互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免疫调控上,而寄生蜂对寄主营养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以黑腹果蝇-布拉迪小环腹瘿蜂这一寄生体系为研究对象,探究寄生蜂对寄主脂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生物学特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对果蝇2龄幼虫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导致寄主幼虫的发育延缓,且蛹的体重和体长均显着减小。此外,我们还发现布拉迪小环腹瘿蜂4龄幼虫开始大量取食寄主脂肪,从而快速发育,说明寄主的脂是其后期生长发育的重要营养物质。(2)布拉迪小环腹瘿蜂通过调控寄主的脂代谢从而促进脂肪体中脂含量的积累。对寄生和未寄生寄主幼虫脂肪体中脂滴的染色、大小统计以及脂含量的测定,发现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能够提高寄主果蝇三龄幼虫脂肪体中的脂含量。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寄生通过调控寄主的脂代谢而非取食行为来促进脂的积累。(3)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通过insulin信号通路调控寄主脂肪体中脂含量。胰岛素insulin和脂动激素AKH信号通路在脂代谢的调控中发挥重要功能,通过在脂肪体中特异性敲低其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明确寄生通过调控寄主的insulin通路而非AKH通路来促进寄主脂含量的增加。运用q PCR的实验,发现寄主IPCs中Dilp2、Dilp3和Dilp5的转录水平在寄生后显着上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等方法验证了寄生后脂肪体中insulin通路下游磷酸激酶PI3K和AKT的活性增强,且转录因子FOXO的入核减少。这一系列的实验证明寄生增强了寄主脂肪体中insulin信号通路的活性。通过特异性敲低脂肪体中脂合成和脂降解基因的转录水平,我们发现,敲低酯酶Bmm后,寄生无法进一步调控寄主的脂代谢。通过酶活性的检测、q PCR的方法验证了寄生后脂肪体中脂酶活性降低,且Bmm的转录水平显着降低。综上所述,本论文阐明了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能够调控寄主IPCs中Dilps的表达,通过In R-PI3K-Akt-FOXO的路径抑制脂肪酶Bmm的转录水平,进而抑制脂的降解,促进脂的积累。(4)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增加寄主肠道中Acetobacter pomorum的丰度,从而调控insulin信号通路。寄生和未寄生寄主幼虫肠道的16S r RNA测序结果表明,寄生后寄主肠道中A.pomorum的相对丰度显着上升。我们进一步探究肠道微生物的功能,发现与正常果蝇相比,无菌果蝇的脂滴显着变小,且寄生无法调控其脂含量的增加,而在无菌果蝇中添加A.pomorum能回补该现象。同时,与无菌果蝇相比,添加A.pomorum后,寄生恢复了对寄主Dilps的转录水平的调控。综上所述,寄生通过提高寄主肠道中A.pomorum的丰度来调控寄主的Dilps的转录水平,进一步调控寄主的脂代谢。Toll-Imd通路介导产生的AMPs和Duox介导产生的ROS是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的重要免疫通路。肠道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寄生后,寄主幼虫肠道中的许多Toll-Imd通路的基因表达水平上调。此外,寄生亦抑制了Duox的转录,从而降低了肠道中ROS的含量。这些免疫通路的变化可能影响肠道微生物的稳态,从而促进A.pomorum的增殖。(5)明确布拉迪小环腹瘿蜂调控寄主脂代谢的生物学意义。运用转基因技术,特异性敲低脂肪体中脂合成基因DGAT的转录水平,以降低寄主脂肪体中的脂含量,发现寄生蜂后代发育延缓,雌蜂体重降低、寄生率降低、且毒囊毒腺变小。这些结果说明寄生蜂对寄主脂代谢的调控对其生长发育和生物学功能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寄生策略保证了寄生蜂在野外面对不同营养状态的寄主均能很好的生存和繁衍。本论文以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和果蝇这一寄生体系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对寄主代谢调控的寄生策略:为了满足自身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布拉迪小环腹瘿蜂通过改变寄主中肠道微生物的含量,激活寄主的insulin信号通路并抑制脂肪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寄主脂肪体中的脂含量。这一研究揭示了寄生蜂对寄主营养代谢调控的新机制,对其它寄生体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寄生蜂生物防治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李殿伟[4](2019)在《张广才岭森林啮齿动物分散贮食行为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5年4月~2018年11月,在东北张广才岭林区寒温带森林中,选择海林市横道河子和牡丹江市三道林场为研究地点,以小型啮齿动物和代表性林木种子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主要啮齿动物对种子取食、贮藏、扩散和种子命运,以及啮齿动物取食、贮食行为与林木种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啮齿动物与植物种子之间的互惠的协同进化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调查。采用铗捕和笼捕两种方法对主要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横道河子和三道林场铗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6.54%和11.34%,笼捕方法的捕获率分别为9.88%和9.04%,两种方法无差异;红外相机技术可以作为啮齿动物调查的方法。三种方法共记录啮齿动物7种。横道河子林区优势种是大林姬鼠;三道林场林区优势种是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三道林场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高于横道河子,不同植被类型的啮齿动物多样性存在差异。2.啮齿动物选择的种子特征。选用温带森林中同域分布的多种种子,比较不同种子之间的形态差异,并与啮齿动物取食或扩散的种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种子形态学指标和主要营养成分差异显着,且对取食者产生影响。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是基于对种子大小、种子和种仁质量及比值、种皮厚度与硬度和营养物质与其他成分等多种种子特征综合评估的结果,不能仅考虑单一因素的作用。啮齿动物红松、毛榛、蒙古栎的消耗量相对较大,而山杏和胡桃楸的选择很少。3.同域分布啮齿动物食物选择。利用大林姬鼠、黑线姬鼠、大仓鼠、棕背(?)4种啮齿动物和红松、毛榛、蒙古栎、胡桃楸、山杏、李子、毛樱桃7种树木种子进行了半自然围栏实验,探讨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生态位分化和资源利用模式。研究显示,啮齿动物都喜食红松、毛榛、蒙古栎,但对种子的选择性存在显着差异。大林姬鼠喜食蒙古栎、毛榛、红松(Ei:0.328,0.219,0.192),偏爱蒙古栎;黑线姬鼠喜食毛榛、蒙古栎、红松、毛樱桃(Ei:0.267,0.236,0.211,0.046),偏爱毛榛;棕背(?)喜食红松、蒙古栎、毛榛、毛樱桃(Ei:0.326,0.226,0.176,0.007),偏爱红松;大仓鼠喜食红松、毛榛、蒙古栎、李子、毛樱桃(Ei:0.118,0.118,0.118,0.060,0.034),对种子选择性没有其他鼠类明显。同域分布的啮齿动物在取食食物上具有较大重叠,但每种鼠类都具有明显的食物选择偏好,体现出共存过程中的食物生态位分化。4.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季节与生境变化。通过种子调查,分别选择春、秋两季和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林缘、次生针阔混交林、人工落叶松林4种不同生境,进行贮食策略季节和生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春季种子消耗比秋季更多更快。两个季节种子消耗速率规律一致,但消耗速率有差异。春季,啮齿动物对种子的取食量更大,占55.11%;秋季,扩散的种子数量更大,占58.47%,而且秋季扩散距离更远。(2)在不同生境环境中,种子命运差异较大,人工落叶松林中种子的消耗速率最快,在林缘处消耗速率最慢,阔叶林和混交林接近。种子总消耗率分别为,红松96.69%,毛榛99.10%,蒙古栎93.07%;取食量和扩散量,红松分别为48.62%和48.07%,毛榛分别为23.32%和75.78%,蒙古栎分别为61.07和32.00%。各种生境中蒙古栎剩余的较多。在林缘处,种子取食量均最低(红松28.33%,毛榛15.83%,蒙古栎44.00%),扩散量均最高(红松59.17%,毛榛84.17%,蒙古栎48.00%)。啮齿动物扩散种子的平均距离小于6 m,不同生境中扩散距离和埋藏深度差异均显着。(3)对于同域分布的不同种子,啮齿动物会识别判断种子的特性,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形成明显的取食偏好,导致种子具有不同的命运。通常营养物质丰富且容易处理的蒙古栎种子更多被取食;营养丰富但种皮厚、硬的毛榛贮藏量更多;红松取食量和贮藏量都较多。5.优势种大林姬鼠的取食行为与分散贮食策略。以优势物种大林姬鼠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相机研究其在自然环境下的取食行为、活动节律及对种子的分散贮食策略。结果表明:(1)大林姬鼠夜行性活动,最早活动时间100%都在日落后,最晚活动时间99.96%在日出前。不同月份其活动起止时间略有差异,最早活动时间呈现提前的趋势,最晚活动时间呈现延后的趋势。取食行为谱包括运动行为(爬行、行走、跳跃)占57.96%、取食行为(觅食、取食、搬运、贮食和清理)占40.36%、警戒行为(警觉、逃离、追逐和共处)占1.68%。(2)每夜平均取食活动频次差异显着,8月7.2±2.8次/夜,9月为29.7±7.8次/夜,10月15.7±7.5次。每夜取食活动高峰在18:00~23:00,不同月份存在差异。遇到食物第1天活动频次最高,平均32.7±7.1次,随后每天的取食频次数值在10~22次之间,不同月份的趋势明显不同。取食活动与气温相关性不显着,与光照强度具有相关性。(3)具有明显的分散贮食行为,对不同种子的取食和贮藏策略不同,种子大小、种仁质量比、种皮厚度等种子特征和种子处理时间影响对种子的取食、扩散。原地取食的种子占15.09%,搬运后取食的种子占20.37%,被搬运贮藏的种子占41.20%,原地完好的种子占23.33%。取食的种子中蒙古栎(47.78%)最多,其次是红松(37.60%),毛榛最少(14.62%)。多数贮存点只贮存1颗种子,被埋藏在杂草、枯枝、落叶、灌丛、腐殖层下1~2 cm深的位置。

埃诺斯·米尔斯,董继平[5](2015)在《探访河狸的世界》文中提出河狸,大自然的工程师河狸是当之无愧的自然工程师:它们切割树木,吃掉树皮之后,还用剩下的树枝来构筑堤坝,贮存一年中雨天的降水,因此对于调节水系的流水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夏季的丰水期,从山上冲下来的洪水被部分保持在堤坝后面的池塘中;在冬季的枯水季节,由于堤坝具有渗漏性,其所蓄的水又慢慢流往下游地区,给溪流增加水量。更为重要的是,许多被流水裹挟而来的沉积物,都慢慢堆积在堤坝后面

埃诺斯·米尔斯,董继平[6](2015)在《野生动物越冬记》文中提出冬天,在很多候鸟南飞之后,剩下的鸟儿却留在原地过冬;河狸、松鼠等小动物在秋天就开始贮存食物,此时放心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一些动物进入冬眠或半冬眠状态,但不时从洞穴中短暂地出来晒太阳或呼吸新鲜空气;食草动物从夏天的高山栖息地往山下迁移,建立了自己的冬令聚居地;而在厚厚的积雪中,狼、丛林狼和山狮等凶猛的猎食者在行动;冬天也是动物们换衣的季节,其冬装与夏装通常大为不同……

陈谦[7](2014)在《饮食铁含量与长期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铁代谢的影响、意义及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作为学习记忆的重要脑区,海马对铁缺乏和铁过载极敏感。本课题组在研究运动如何影响各脑区铁状态的过程中发现,长期运动能引起雌性大鼠海马内贮存铁水平增高。但关于运动如何引起海马贮存铁升高,贮存铁升高是否可能会影响海马氧化应激水平、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特别是运动引起的海马改变是否依赖饮食铁水平尚不清楚。研究目的在研究饮食铁含量与运动两因素对机体铁状态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它们对海马铁代谢、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独立效应及交互作用。同时对运动引起海马铁代谢改变的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能对运动人群合理调节饮食铁摄入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实验90只21日龄雌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喂饲低铁含量饲料(12mg/kg)、普铁含量饲料(45mg/kg)和高铁含量饲料(1000mg/kg)。一个月后,每组分为运动组与静息组。故90只大鼠最终分为6组:低铁运动组(EL,19只)、低铁静息组(SL,12只)、普铁运动组(ES,16只)、普铁静息组(SS,12只)、高铁运动组(EH,19只)、高铁静息组(SH,12只)。运动组大鼠在玻璃水缸(80cm×50cm×80cm)中游泳,水深50-52cm,水温34-36℃。适应阶段的游泳持续时间为:第1周30min/d,第2周60min/d。从第3周起改为120min/d × 5d/周。运动持续3个月。静息组大鼠不进行游泳运动,其余处理同运动组。3月期满,对各组大鼠进行水迷宫实验以测定其空间记忆能力。测定完后禁食过夜。次日麻醉后心脏采血,测定血液学指标。分离肝脏测定肝非血红素铁水平(NHI)。分离海马测定NHI及其它金属元素水平,同时测定海马内铁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氧化应激水平及细胞凋亡程度。固定脑组织后做石蜡切片,以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Bax的表达,以TUNEL检测细胞凋亡。第二部分实验40只体重为180±10g的雌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静息组(S1),运动组(E1),静息+L-NAME组(S2),运动+L-NAME组(E2)。动物饲料铁含量为80mg/kg。每日给予S2和E2组大鼠饮用1mg/mL的L-NAME溶液。E1及E2组的运动程序同第一部分。运动期满后禁食,麻醉处死后取海马组织测定NHI、游离铁及NOx水平,同时测定海马内铁调节蛋白、转运蛋白以及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低铁饮食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同时降低了肝贮存铁水平,高铁饮食对血液学指标无影响但导致肝铁过载。长期有氧运动显着降低普铁饮食组血液学指标,对低铁饮食和高铁饮食组无显着影响。运动显着增加高铁饮食大鼠肝贮存铁水平而对普铁及低铁饮食组无显着影响。2.低铁饮食引起海马内铁调节蛋白1显着升高、铁贮存出现升高趋势;高铁饮食对海马内铁贮存、铁相关蛋白表达无显着影响。长期有氧运动引起普铁饮食大鼠海马内铁代谢蛋白发生改变,结果导致海马内铁贮存显着升高;长期有氧运动仅引起缺铁饮食与高铁饮食大鼠海马内铁蛋白表达升高,对NHI及其它蛋白无明显影响。3.饮食铁含量与运动对海马中钠、钾、镁、铜、锰水平均不存在影响。饮食铁含量正常情况下,长期有氧运动引起海马中钙水平显着增高,引起锌水平存在增高的趋势。4.长期运动增强普铁饮食大鼠海马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降低低铁饮食大鼠海马的SOD、TAOC水平,对高铁饮食大鼠海马的抗氧化能力影响不显着。无论静息还是运动情况下,饮食铁水平过低或过高均会引起海马内的氧化应激增高,其中以过低为甚。5.低铁饮食大鼠海马Bax/Bcl-2比值、逃避潜伏期较普铁组显着升高或延长,而高铁饮食大鼠海马Bax/Bcl-2、逃避潜伏期较普铁组略有升高或延长。长期有氧运动对喂饲三种铁含量大鼠海马细胞Bax/Bcl-2比值及逃避潜伏期均无明显影响,但普铁运动组较普铁静息组逃避潜伏期略有缩短。6.一氧化氮能够通过影响普铁饮食大鼠海马内铁调节蛋白,进而降低铁排出蛋白水平引起贮存铁和游离铁升高。研究结论1.运动性低铁状态与营养性铁缺乏存在明显差别。提高饮食铁含量虽能改善运动性低铁状态,但伴有机体铁过载。2.海马铁状态与机体贮存铁水平不平行。运动对海马内铁代谢的影响与饮食铁含量密切相关。长期有氧运动引起普铁饮食大鼠海马内铁代谢蛋白发生改变,增高铁贮存水平,而对低铁、高铁饮食大鼠海马内铁贮存无显着影响。运动状态下,低铁饮食降低海马内NHI水平,高铁饮食对NHI无明显影响。3.饮食铁含量与运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海马内氧化应激状态。运动增强普铁饮食大鼠海马的抗氧化能力,降低低铁饮食大鼠海马的抗氧化能力,对高铁饮食大鼠影响不明显。饮食铁水平过低或过高均引起海马氧化应激水平增高。4.低铁、高铁饮食均增加海马细胞凋亡、降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长期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无显着效应,但对饮食铁含量正常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有一定提升作用。5.一氧化氮在运动调节海马铁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6.总之,饮食铁和长期运动在影响大鼠系统铁状态、海马铁代谢、氧化应激水平、细胞凋亡及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交互作用。饮食铁含量过低或过高对机体均存在不良效应,其中过低更显着;运动情况下大剂量补铁不仅导致铁过载还会加重海马氧化应激水平,降低学习记忆能力,故在运动情况下须慎重补铁。

杨莹[8](2012)在《宋代烹饪技艺研究 ——兼论宋代食品的贮存加工》文中指出宋代经济繁荣,南北交流密切,物产富饶,市场供应充沛,这些有利条件促使宋代的饮食业异常发达,宋人对食品烹饪的整个流程也日益讲究。在食物原料的选择与初加工方面,能够做到:熟悉、掌握食物原料的产地与不同品类,择优选取;了解食物原料生长、收获的黄金时节,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最佳的食物原料;注意区分食物原料的不同部位及其烹饪用途并加以合理利用;注重食物原料的卫生状况及其养生保健作用;将中药植物药苗广泛应用于饮食烹饪当中。食物原料被选定之后,还必须对其进行初加工。宋代的食物原料初加工,工艺流程较为全面、复杂,包括宰杀、择剔、去蒂、褪毛、拆卸、泡发、洗涤等内容。宋代的烹饪辅佐料有天然烹饪辅佐料和加工烹饪辅佐料之分。宋代天然烹饪辅佐料的生产具有很高的水平,其丰富的调味功能能够使食品菜肴达到五味调和的美食境界,其消费与利用非常广泛,不少天然烹饪辅佐料已经不仅具有调味的功能,还是重要的食肴主料。葱、姜、胡椒、橘皮等具有中药特色的天然烹饪辅佐料,作为药引,具有增强疗效、解毒、护胃或矫味的作用。宋代的加工烹饪辅佐料是指盐、油、酱、醋、糖、酒等烹饪配料。宋代的烹饪技艺,在隋唐以来的发展基础之上,显得更为全面、成熟。宋人能够根据成品食肴的需要,再结合烹饪时火候和调味特点的不同,将不同质地和性能特点的食物原料,因事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刀法切配。宋代的配菜大体可分为生配和熟配两大类,究竟采用何种配制方法,这主要取决于食物原料的质地以及预制菜式的要求,同时讲究量、质、色、形和味的搭配。宋人在烹饪食物时讲究火候的把握,对食物原料烹饪前的预处理,主要有焯水、过油和走红等方法。宋人在烹饪过程中,除了添加一些香料和调料外,还采用了一些类似今人的挂糊、上浆或勾芡的方法。宋代的调味方式,大致可分为加热前调味、加热中调味和加热后调味三种。宋代出现了凭其文化修养和烹饪技艺流动于社会上的厨娘。宋代蔬菜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之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主要表现在蔬菜生产基地的形成上。宋代蔬菜的促成栽培技术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食素已成为宋代社会各阶层都普遍推崇的饮食风气的一部分。仿荤素菜的制作与流行代表了宋代烹饪技艺的最高成就。正常年月,宋代百姓的饮食以蔬菜、果品、豆制品和面筋等素食为主;灾荒年间,他们的温饱就会成问题。部分权贵、富商奢靡的饮食追求造成了国家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是,他们也正是直接促进宋代饮食文化发展的群体。随着宋代烹饪技艺的发展,饮食市场上具备了档次较高的美味佳肴,甚至受到了皇室成员的欢迎,这些皇室成员时常派人到宫外市场及食肆中取食。宋代南食、北食、川菜和素食出现了分野,中国风味流派初具雏形。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烹饪分工的日益专业化,这也是烹饪技艺提高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宋代中原地区烹饪技艺的繁荣与发展,吸引着周边民族居民不断向其学习和借鉴。在食品的贮存与加工方面,宋代在继承前代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主要采取保鲜贮存加工和干制贮存加工两大技术类型。保鲜贮存的方法大致有:窖藏法、冷藏法、密封法、混放法、灰藏法等,保鲜贮存多应用于粮食与果蔬食品。食品的干制贮存,主要可分为:干燥法、腌制法、糟制法、泡制法和糖制法。宋人在腌制食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加热和日晒等方法,使腌制贮存效果达到最佳。宋人在饮食方面也有诸多讲究,如讲究食品的卫生状况、新鲜程度、饮食习惯及饮食禁忌等。

杨莹[9](2011)在《论宋代食品贮存加工的方法与特色》文中研究说明食品贮存加工是中国饮食文化和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宋代的食品贮存加工大体可分为保鲜贮存加工与干制贮存加工两大技术类型。宋代保鲜贮存的方法有:窖藏法、冷藏法、密封法、混放法、灰藏法等,保鲜贮存多应用于粮食与果蔬食品;而宋代食品的干制贮存,根据不同的方法与特色,可分为:干燥法、腌制法、糟制法和糖制法。宋人在腌制食品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加热和日晒等方法,使腌制贮存效果达到最佳。

马莹[10](2010)在《城市绿地与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贮食行为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对哈尔滨城市绿地及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松鼠的贮食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哈尔滨城市绿地与凉水自然保护区中松鼠日活动节律、对食物的选择、贮食-重取行为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生活在城市绿地内这种人为干扰较为严重的特殊环境中,松鼠的日活动节律、贮食及重取等行为都发生适应性改变。由于城市绿地内每天定点定量对松鼠进行投食,松鼠四季的日活动节律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一般都于6:00左右出巢,上午的活动高峰集中于7:00-8:00之间,下午的活动高峰集中在2:00-3:00之间。而自然保护区中松鼠在冬季的日活动节律更多受温度的影响,与城市绿地内松鼠相比,其活动节律在冬季波动较大。与自然保护区中松鼠不同,城市绿地内松鼠取食食物种类受人工投喂食物限制,主要包括坚果、水果、蔬菜,甚至部分熟食和面点。在城市绿地中每天定量投食的条件下,松鼠会将取食后剩余的食物全部贮食,即使是在冬季地表被积雪覆盖的条件下,松鼠也会对食物进行贮食,表现出明显的过度贮食倾向,平均每只松鼠的年度贮食量为12150±3078个贮点,在食物供应不足时,松鼠会对贮点内食物进行重取,其重取行为与季节无关,只与食物供应充足与否有关。在保护区中松鼠主要以红松种子、核桃等坚果和植物嫩芽、真菌等为食物,贮食行为一般只在秋季发生,且主要贮藏红松种子、榛子等坚果,在贮食期内平均每只松鼠大约贮存7077±927个贮点,在食物缺乏的冬季对贮点内食物进行重取,重取比例-般占到贮藏食物总量的8%-17%。城市绿地内松鼠数量少,但分布集中,种群密度大,进而对食物竞争比较激烈,在贮食的过程中,采取快速隔离的方法,在食源附近快速建立分散贮藏点,通过这种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占有最多的食物的。保护区中松鼠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会优先选择质量较大,籽食比较饱满的松塔进行处理和贮食。投喂实验表明,最初城市绿地内松鼠对红松松塔质量及大小均无选择性,但仅需要五天时间,就可以像保护区中的松鼠一样对松塔采取最优的搬运及处理方式,表现出了良好的学习能力。

二、它们怎样贮存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它们怎样贮存食物(论文提纲范文)

(1)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选择假说述介(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寄主植物
2 寄主植物选择假说
    2.1 霍普金斯寄主选择原理
    2.2 新霍普金斯寄主选择原理
    2.3 化学遗存假说
    2.4 偏好-表现假说
3 对选择假说的讨论
    3.1 关于霍普金斯寄主选择原理
    3.2 关于新霍普金斯寄主选择原理
    3.3 关于化学遗存假说
    3.4 关于偏好-表现假说
4 结束语

(2)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与减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食物不同烹饪方式研究现状
    1.1 水基烹饪
    1.2 油基烹饪
    1.3 熏烤与腌制
    1.4 其他烹饪技术
2 食物在不同烹饪过程中有害化合物的形成
    2.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油烟)
    2.2 丙烯酰胺
    2.3 多环芳烃
    2.4 反式脂肪酸
    2.5 亚硝酸盐
3 有害化合物减控措施
    3.1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油烟)
    3.2 丙烯酰胺
    3.3 多环芳烃
    3.4 反式脂肪酸
    3.5 亚硝酸盐
4 结论与展望

(3)布拉迪小环腹瘿蜂调控寄主脂代谢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寄生蜂与寄主
        1.1.1 寄生蜂概述
        1.1.2 寄生蜂的营养来源
        1.1.3 寄生蜂对寄主的代谢调控
        1.1.4 果蝇寄生蜂研究概况
    1.2 昆虫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1.2.1 昆虫体内脂代谢概述
        1.2.2 昆虫脂质的消化与吸收
        1.2.3 昆虫脂质的转运
        1.2.4 昆虫脂质的贮存
        1.2.5 昆虫甘油三酯的合成和降解
        1.2.6 昆虫脂代谢的激素调控
    1.3 昆虫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3.1 昆虫肠道微生物概述
        1.3.2 肠道微生物的功能
        1.3.3 肠道微生物的调控
        1.3.4 寄生虫与肠道微生物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本材料与方法
    2.1 基本实验材料
        2.1.1 果蝇寄主的繁殖
        2.1.2 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繁殖
    2.2 实验仪器及软件系统
        2.2.1 实验仪器
    2.3 常用实验试剂及配制
        2.3.1 常用缓冲液
        2.3.2 培养基及抗生素配制
        2.3.3 试剂
    2.4 常规实验方法
        2.4.1 总DNA的提取
        2.4.2 总RNA的提取
        2.4.3 cDNA合成
        2.4.4 PCR反应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2.4.6 琼脂糖凝胶电泳
        2.4.7 蛋白浓度测定
第三章 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生物学特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发育历期观察
        3.2.2 统计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出蜂率和雌雄性比
        3.2.3 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对寄主果蝇发育及体型的影响
        3.2.4 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和黑腹果蝇共同发育关系的研究
        3.2.5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布拉迪小环腹瘿蜂的生长发育阶段、发育历期及形态特征
        3.3.2 布拉迪小环腹瘿蜂寄生对黑腹果蝇发育历期、体重、体长的影响
        3.3.3 寄生蜂与寄主的共同发育关系
    3.4 总结与讨论
第四章 寄生对寄主脂肪体中脂含量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脂滴染色及大小测量
        4.2.2 果蝇脂肪体取样
        4.2.3 果蝇整虫取样
        4.2.4 果蝇血淋巴取样
        4.2.5 脂含量测定
        4.2.6 取食能力的检测
        4.2.7 饥饿存活实验
        4.2.8 统计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寄生对寄主幼虫脂肪体中脂含量的影响
        4.3.2 寄生对寄主幼虫整虫和血淋巴中甘油三脂含量的影响
        4.3.3 寄生对寄主果蝇取食行为的影响
        4.3.4 寄生对寄主脂代谢能力的影响
    4.4 总结与讨论
第五章 寄生对寄主脂代谢信号通路的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转基因果蝇品系
        5.2.2 sNPF抗体制备
        5.2.3 免疫组织化学
        5.2.4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ting)
        5.2.5 脂酶活性检测
        5.2.6 统计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寄生对寄主脂代谢通路的影响
        5.3.2 寄生对寄主果蝇Dilps水平的影响
        5.3.3 寄生对寄主脂肪体中insulin信号通路的影响
        5.3.4 寄生对寄主脂肪体脂合成和脂降解的影响
    5.4 总结与讨论
第六章 寄生通过增加寄主肠道微生物中A.pomorum的丰度以调控寄主脂代谢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果蝇肠道16s rRNA测序
        6.2.2 果蝇肠道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及菌种保存
        6.2.3 无菌果蝇品系和限菌果蝇品系的培育
        6.2.4 寄生无菌果蝇、限菌果蝇
        6.2.5 苹果醋杆菌A.pomorum的绝对定量
        6.2.6 肠道转录组
        6.2.7 活性氧含量测定
        6.2.8 统计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果蝇幼虫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组成
        6.3.2 寄生对寄主幼虫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6.3.3 寄生通过调控肠道中的A.pomoprum的丰度调控寄主脂的含量
        6.3.4 寄生通过寄主肠道的A.pomorum促进Dilps的表达
        6.3.5 寄生和未寄生果蝇肠道的转录组测序
        6.3.6 寄生对寄主肠道抗菌肽基因转录水平及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6.4 总结与讨论
第七章 寄主脂含量对寄生蜂生长发育的影响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寄生蜂生长发育的统计
        7.2.2 寄生蜂的卵巢、毒囊、毒腺大小及体重的统计
        7.2.3 寄生蜂寄生率的统计
        7.2.4 统计方法
    7.3 实验结果
        7.3.1 寄主脂含量对寄生蜂后代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7.3.2 寄主脂含量对雌蜂毒囊、毒腺和卵巢大小的影响
    7.4 总结与讨论
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8.1 总结
    8.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不足之处
    8.4 未来的研究方向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作者简介

(4)张广才岭森林啮齿动物分散贮食行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啮齿动物贮食行为研究进展
        1.2.1 贮食行为
        1.2.2 贮食方式
        1.2.3 贮食行为模式
        1.2.4 影响贮食的因素
        1.2.5 贮食生境特征与种子贮藏空间分布
        1.2.6 动物贮食的生态学意义
    1.3 课题来源
2 研究地区概况、研究内容与目标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系
    2.4 气候
    2.5 主要植被类型
        2.5.1 原始森林植被
        2.5.2 次生林森林植被
        2.5.3 疏林植被
        2.5.4 人工针叶林植被
        2.5.5 其他植被
        2.5.6 经济植物
        2.5.7 主要种子植物
    2.6 动物资源
        2.6.1 啮齿动物类群
        2.6.2 野生动物资源
    2.7 研究内容与目标
        2.7.1 研究内容
        2.7.2 研究目标
3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地点与方法
        3.2.1 研究地概况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
        3.3.1 铗捕、笼捕结果
        3.3.2 红外相机监测结果
        3.3.3 啮齿动物群落结构
        3.3.4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
    3.4 讨论
        3.4.1 啮齿动物调查方法
        3.4.2 红外相机的应用
        3.4.3 啮齿动物分布特点
        3.4.4 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
    3.5 本章小结
4 啮齿动物选择的种子特征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种子测定
        4.2.2 种子营养成分测定
        4.2.3 实验种子标记与追踪
        4.2.4 种子命运定义
        4.2.5 数据统计
    4.3 结果
        4.3.1 实验种子的基础特征
        4.3.2 啮齿动物消耗的种子特征
    4.4 讨论
        4.4.1 贮食动物与植物的关系
        4.4.2 影响贮食行为的种子特征
        4.4.3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同域分布啮齿动物的食物选择策略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地选择
        5.2.2 笼捕法捕捉活体动物
        5.2.3 种子选择顺序实验
        5.2.4 种子选择实验
        5.2.5 选择指数
        5.2.6 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种子的取食与利用
        5.3.2 种子的选择次序
        5.3.3 对不同种子的选择
        5.3.4 对相同种子的选择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季节与生境变化
    6.1 引言
    6.2 研究地点与方法
        6.2.1 样地选择
        6.2.2 种子特征测定
        6.2.3 种子标记与追踪
        6.2.4 种子释放与调查
        6.2.5 种子命运定义
        6.2.6 数据统计
    6.3 结果
        6.3.1 生境基本特征
        6.3.2 种子的生存曲线
        6.3.3 发现种子时间
        6.3.4 种子50%消耗时间
        6.3.5 种子命运
        6.3.6 种子扩散特征
    6.4 讨论
        6.4.1 啮齿动物取食策略的影响因素
        6.4.2 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季节差异
        6.4.3 啮齿动物贮食策略的生境差异
        6.4.4 啮齿动物对种子的选择差异
    6.5 本章小结
7 大林姬鼠取食行为与分散贮食策略研究
    7.1 引言
    7.2 研究地点与方法
        7.2.1 样地选择
        7.2.2 红外相机设置
        7.2.3 动物活动行为观察
        7.2.4 环境温度、光照强度、日出日落时间测定
        7.2.5 种子特征测定
        7.2.6 种子标记与追踪
        7.2.7 种子释放与调查
        7.2.8 种子命运定义
        7.2.9 数据统计
    7.3 结果
        7.3.1 啮齿动物调查与识别
        7.3.2 取食行为分类与定义
        7.3.3 取食行为策略
        7.3.4 分散贮食策略
    7.4 讨论
        7.4.1 大林姬鼠的活动节律
        7.4.2 活动节律的影响因素
        7.4.3 取食行为谱
        7.4.4 种子选择偏好
        7.4.5 种子分散贮藏
        7.4.6 种子扩散距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探访河狸的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河狸,大自然的工程师
    树木倒下之前,河狸通常会发出信号
    河狸幼仔在池塘中嬉戏
    河狸堤坝成为野生动物往来的大道
    河狸的杰作对控制水流功不可没
    河狸的杰作将持久地为人类服务
重建河狸聚居地
    一群河狸出现在被废弃的聚居地
    河狸用淤泥和柳树枝修建房子
    那只老河狸频频出现在光天化日之下
    池塘中,一只河狸驮着小兄弟麝鼠游走
    隆冬,看得见河狸在冰层下的水中嬉戏
河狸之地的饥荒
    祸不单行,河狸们推迟采集过冬食物
    狼群闻讯而来,猎杀了两只河狸
    冻结的池面冰层下,河狸们在挖掘出路
河狸夏日历险记
    经历冬天之后,断齿河狸外出去度暑假
    断齿河狸越过山岭,和同伴一起旅行
    野猫企图捕猎河狸,不料遭到丛林狼追击
    一只山狮潜入,企图扑击河狸
    游历九十六公里之后,断齿河狸在9月初归来

(6)野生动物越冬记(论文提纲范文)

山猫直奔池塘中的河狸房子
接近春天,熊会出来呼吸空气和晒太阳
山鹿和麋鹿垂直迁徙到山下过冬
狼群入侵麋鹿栖息地,每次都被击退
狼与山狮争夺食物,却被大灰熊赶走

(7)饮食铁含量与长期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铁代谢的影响、意义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概述
    1.2 铁的生理功能
    1.3 系统水平铁代谢
        1.3.1 饮食中铁的存在形式
        1.3.2 铁吸收
        1.3.3 体内铁转运
        1.3.4 铁贮存
        1.3.5 铁利用
        1.3.6 铁再循环
        1.3.7 铁排出
        1.3.8 机体铁稳态调节
    1.4 细胞水平铁代谢
        1.4.1 铁转运入细胞
        1.4.2 铁转运出细胞
        1.4.3 细胞内贮存铁
        1.4.4 细胞内游离铁
        1.4.5 细胞内铁稳态的调节机制
    1.5 游离铁与氧化损伤
    1.6 脑内铁代谢
        1.6.1 脑铁的分布
        1.6.2 脑铁转运
        1.6.3 脑铁贮存
        1.6.4 脑铁平衡的调节
    1.7 脑铁异常相关的疾病
        1.7.1 铁缺乏
        1.7.2 铁过载
    1.8 铁与其它金属元素
    1.9 运动对铁代谢的影响
        1.9.1 运动对机体铁吸收的影响
        1.9.2 运动对机体铁贮存的影响
        1.9.3 运动对机体铁排出的影响
        1.9.4 运动性低铁状态的形成机制
    1.10 运动对脑铁的影响
    1.11 运动对海马功能的影响
    1.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实验设计
第二章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大鼠系统铁状态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2.3 试剂、药品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2.2.4 实验方法
        2.2.5 统计学处理
    2.3 结果
        2.3.1 饮食铁含量和长期运动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2.3.2 饮食铁含量和长期运动对大鼠肝脏NHI的影响
    2.4 讨论
        2.4.1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2.4.2 营养性铁缺乏与运动性低铁状态之间的异同
        2.4.3 静息状态下不同饮食铁含量对血液铁状态及肝贮存铁的影响
        2.4.4 不同铁含量的饮食条件下,运动对血液铁状态及肝贮存铁的影响
        2.4.5 运动状态下不同饮食铁含量对血液铁状态及肝贮存铁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铁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2.3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NHI的影响
        3.3.2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内铁相关蛋白的影响
    3.4 讨论
        3.4.1 饮食铁水平对大鼠海马NHI及铁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
        3.4.2 不同饮食铁水平情况下长期运动对海马NHI及铁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
        3.4.3 运动状态下不同饮食铁水平对海马NHI及铁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其它金属元素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4.2.2 测定海马内其它元素含量
        4.2.3 海马组织蛋白浓度测定
        4.2.4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
        4.3.1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Na水平的影响
        4.3.2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K水平的影响
        4.3.3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Ca水平的影响
        4.3.4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Mg水平的影响
        4.3.5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Zn水平的影响
        4.3.6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Cu水平的影响
        4.3.7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Mn水平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2.3 统计分析方法
    5.3 结果
        5.3.1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MDA水平的影响
        5.3.2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SOD活性的影响
        5.3.3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SOD/MDA比值的影响
        5.3.4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GSH水平的影响
        5.3.5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OH·清除能力的影响
        5.3.6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内TAOC的影响
    5.4 讨论
        5.4.1 饮食铁含量对静息大鼠海马中氧化应激的影响
        5.4.2 不同饮食铁水平下长期运动对大鼠海马中氧化应激的影响
        5.4.3 饮食铁含量对长期运动大鼠海马中氧化应激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的影响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2.3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中Bcl-2表达的影响
        6.3.2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中Bax表达的影响
        6.3.3 饮食铁含量与有氧运动对海马中细胞凋亡的影响
        6.3.4 饮食铁与有氧运动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6.4 讨论
        6.4.1 饮食铁含量对静息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6.4.2 不同饮食铁水平情况下长期运动对海马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6.4.3 饮食铁含量对长期运动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一氧化氮在有氧运动影响海马铁代谢中的作用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及方法
        7.2.1 实验仪器
        7.2.2 实验试剂
        7.2.3 实验方法
        7.2.4 统计分析
    7.3 结果
        7.3.1 有氧运动与L-NAME对海马内非血红素铁水平的影响
        7.3.2 有氧运动与L-NAME对海马内游离铁水平的影响
        7.3.3 有氧运动与L-NAME对海马内BDI/NHI比值的影响
        7.3.4 有氧运动与L-NAME对海马内NO_x的影响
        7.3.5 有氧运动与L-NAME对海马内TfR1表达的影响
        7.3.6 有氧运动与L-NAME对海马内DMT1表达的影响
        7.3.7 有氧运动与L-NAME对海马内Fpn表达的影响
        7.3.8 有氧运动与L-NAME对海马内IRP1和IRP2表达的影响
        7.3.9 有氧运动与L-NAME对海马内三种NOS表达的影响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承担课题情况

(8)宋代烹饪技艺研究 ——兼论宋代食品的贮存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 历史意义
        (二) 学术价值
        (三) 现实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重点、难点、不足和创新点
        (一) 重点
        (二) 难点
        (三) 不足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宋代烹饪原料的选择与初加工
    一、 烹饪原料的选择
        (一) 按产地与品类选择原料
        (二) 按时间选择原料
        (三) 按用途选择原料
        (四) 注重原料的卫生状况与养生作用
        (五) 扩大原料的选择范围——药苗的普食
        (六) 熟悉食物原料的地域特征
    二、 烹饪原料的初加工
        (一) 宰杀
        (二) 择剔
        (三) 去蒂
        (四) 褪毛
        (五) 拆卸
        (六) 泡发
        (七) 洗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宋代烹饪辅佐料的生产与消费
    一、 天然烹饪辅佐料
        (一) 生产特点
        (二) 调味功能
        (三) 主料功能
    二、 加工烹饪辅佐料
        (一) 盐
        (二) 油
        (三) 酱
        (四) 醋
        (五) 糖
        (六) 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宋代烹饪的技艺(一)
    一、 刀工技艺
        (一) 根据原料的差别采取不同的刀工
        (二) 根据火候和调味特点的差别采取不同的刀工
    二、 配菜技艺
        (一) 量的搭配
        (二) 质的搭配
        (三) 色的搭配
        (四) 形的搭配
        (五) 味的搭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宋代烹饪的技艺(二)
    一、 烹饪的加热技艺
    二、 烹饪的质感定向技艺
    三、 烹饪的着味技艺
        (一) 上浆、挂糊或勾芡处理
        (二) 调味处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烹饪的特色
    (一) 宋代的素食烹饪
    (二) 宋代厨娘的烹饪技艺
    (三) 宋代不同阶层的饮食生活
    (四) 宋代不同风味流派的出现
    (五) 宋代周边民族对中原居民烹饪技艺的吸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宋代食品的贮存加工
    一、 保鲜贮存加工
        (一) 窖藏法
        (二) 冷藏法
        (三) 密封法
        (四) 混放法
        (五) 灰藏法
        (六) 沙藏法
        (七) 涂蜡法
    二、 干制贮存加工
        (一) 干制法
        (二) 腌制法
        (三) 糟制法
        (四) 腊制法
        (五) 泡制法
        (六) 糖制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宋人的饮食讲究
    一、 讲究卫生
    二、 食物求鲜
    三、 饮食习惯
    四、 饮食禁忌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论宋代食品贮存加工的方法与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鲜贮存加工的方法与特色
    (一)窖藏法
    (二)冷藏法
    (三)密封法
    (四)混放法
    (五)灰藏法
    (六)沙藏法
    (七)其他
二、干制贮存加工的方法与特色
    (一)干燥法
    (二)腌制法
        1.宋代蔬菜、瓜果腌制的一般状况
        2.宋代蔬菜、瓜果腌制的新突破
        (1)腌烹结合
        (2)腌晒结合
        (3)腌、烹、晒结合
        3.宋代肉类食品的腌制
    (三)糟制法
    (四)糖制法
三、余论

(10)城市绿地与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贮食行为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松鼠生物学特性
    1.3 松鼠贮食行为研究现状
        1.3.1 贮食前期
        1.3.2 贮食期
        1.3.3 贮食后期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城市绿地概况
        2.1.2 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松鼠的捕捉与标记
        2.2.2 松鼠日活动节律
        2.2.3 松鼠贮食行为
        2.2.4 松鼠重取行为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松鼠日活动节律
        3.1.1 绿地内松鼠日活动节律
        3.1.2 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冬季日活动节律
    3.2 松鼠贮食行为
        3.2.1 绿地内松鼠贮食行为特征
        3.2.2 自然保护区松鼠贮食行为特征
    3.3 松鼠重取行为
        3.3.1 绿地内松鼠重取行为特征
        3.3.2 自然保护区中松鼠重取行为特征
4. 讨论
    4.1 松鼠日活动节律
    4.2 松鼠贮食行为
    4.3 松鼠重取行为
5. 结论
6.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它们怎样贮存食物(论文参考文献)

  • [1]植食性昆虫寄主植物选择假说述介[J]. 郭线茹,李为争,董钧锋,丁识伯,周洲,宋南,马继盛. 应用昆虫学报, 2021(06)
  • [2]食物在烹饪过程中有害物质形成与减控技术研究进展[J]. 林瑞榕,陈佳琪,刘思迪,郭泽镔.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22)
  • [3]布拉迪小环腹瘿蜂调控寄主脂代谢的机制研究[D]. 周思聪. 浙江大学, 2021
  • [4]张广才岭森林啮齿动物分散贮食行为策略研究[D]. 李殿伟.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5]探访河狸的世界[J]. 埃诺斯·米尔斯,董继平. 西部, 2015(06)
  • [6]野生动物越冬记[J]. 埃诺斯·米尔斯,董继平. 作家, 2015(03)
  • [7]饮食铁含量与长期有氧运动对大鼠海马铁代谢的影响、意义及机制[D]. 陈谦. 江苏大学, 2014(09)
  • [8]宋代烹饪技艺研究 ——兼论宋代食品的贮存加工[D]. 杨莹. 河南大学, 2012(11)
  • [9]论宋代食品贮存加工的方法与特色[J]. 杨莹.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 [10]城市绿地与凉水自然保护区松鼠贮食行为比较研究[D]. 马莹. 东北林业大学, 2010(04)

标签:;  ;  ;  ;  

他们如何储存食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