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处理

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处理

一、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旋[1](2021)在《双镜联合(腹腔镜+胆道镜)与ERCP治疗老年人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双镜联合(腹腔镜+胆道镜)与ERCP治疗老年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高龄(年龄≥75岁)单纯性胆总管结石患者59例,其中32例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腹腔镜组,A组),29例行ERCP术(ERCP组,B组)。比较两组的术前一般资料情况(如性别、年龄、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胆总管结石单发/多发、术前胆源性胰腺炎、胆囊切除/胆道手术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肺疾病、术前白细胞、术前白蛋白、术前总胆红素、术前谷丙转氨酶、术前谷草转氨酶、术前肌酐)、腹腔引流管/鼻胆管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石残留率、结石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如切口感染、胆汁漏、胆道感染、肺部感染)等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腹腔镜组既往有胆囊/胆道手术史的比例为90.6%,明显高于ERCP组的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4.34±2.11)天、住院总费用(27306.66±9466.93)元,明显短于/少于ERCP组的(5.93±1.59)天、(36013.77±12683.7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总住院时间(10.91±7.06)天、腹腔引流管引流时间(3.58±1.36)天,ERCP组为(12.93±5.72)天、(3.44±1.15)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2.5%(切口感染1例,胆汁漏1例,肺部感染2例),ERCP组为7.4%(胆道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结石残留病例1例(3.1%),ERCP组为2例(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跟踪随访3个月~5年,随访率为90%,腹腔镜组术后复发病例3例(9.4%),ERCP组2例(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镜联合(腹腔镜+胆道镜)治疗老年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曾茹娇[2](2021)在《EUS对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率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目前是治疗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CBD)结石的首选方法。然而,术中容易遗漏小结石,术后结石复发率仍然很高。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u-nd,EUS)对于微小结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以弥补ERCP这一缺点。ERCP术后立即行EUS检查,观察残余结石或淤泥的有无,同时评估残余结石大小,尽早二次行ERCP治疗,来降低结石复发率。本研究旨在探讨CBD结石ERCP取石术后残余结石或淤泥的发病率、相关危险因素、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以及EUS对降低CBD结石ERCP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因CBD结石于我院接受ERCP治疗的患者。操作者在确定完全清除CBD结石后行EUS检查确定是否有胆道结石或淤泥残留。若发现有残余结石或淤泥,测量结石大小,大于3mm者则同台行第二次ERCP术。术后每3-6月随访一次,随访1年,截止至2020年9月。监测是否出现结石复发。若1年内出现结石复发则终止随访。其中,结石清除组包括EUS检查提示无残余结石或淤泥患者以及EUS检查提示残余结石或淤泥大于3mm行二次ERCP术者。结石未清除组为EUS检查提示残余结石或淤泥小于3mm者。比较结石有无清除两组的结石复发率。根据有无残余结石或淤泥分为两组,进行残余胆道结石或淤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根据有无结石复发分为两组。进行CBD结石复发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分析。观察术后残余结石或淤泥及CBD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EUS对降低CBD结石ERCP术后复发率的影响。【结果】80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ERCP术后行EUS发现36.25%(29/80)的患者有残余胆道结石或淤泥。随访期间,总复发率为23.75%(19/80)。其中结石未清除组复发率为47.37%(9/19),结石清除组复发率为16.39%(10/61)。经过EUS检查提示有残余结石患者中,二次ERCP术后患者复发率为30%(3/10),残余结石中未行二次ERCP术者结石复发率为47.37%(9/19)。有无残余结石或淤泥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ERCP次数、CBD远端成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胆囊切除术、既往ERCP术、壶腹周围憩室、结石颜色、CBD直径、内镜下乳头大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large balloon dilatation,EPLBD)、碎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得出CBD远端成角对残余结石或淤泥有影响(OR=0.625,95%CI:0.491-0.796,P<0.001)。根据有无CBD结石复发分为两组,单因素分析:残余结石或淤泥与CBD结石复发存在显着关联(P<0.05),性别、年龄、BMI、CBD直径、CBD远端成角、既往胆囊切除术、壶腹周围憩室、既往ERCP术、ERCP次数、结石颜色、EPLBD、碎石与CBD结石复发无显着关联(P>0.05)。其中,残余结石或淤泥者复发风险是无残余结石或淤泥者的3.578倍(95%CI:1.407-9.09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残余结石或淤泥(HR=8.822,95%CI:1.787-43.551,P=0.008)是患者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BD远端成角与ERCP术后残余胆道结石或淤泥密切相关。角度越小,残余结石或淤泥发生率越高。残余的胆道结石或淤泥是CBD结石复发的有力预测因素。CBD结石ERCP术后行EUS检查可降低CBD结石复发率。因此我们在行ERCP手术过程中若发现胆总管远端成角较小,则考虑进一步行EUS检查,看是否有残余结石或淤泥,根据结石大小,考虑行二次ERCP术。

张晟铭[3](2021)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肝外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对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胆汁引流量及术后T管拔出时间的影响,并通过随访出院患者对比两组患者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复发情况,之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患者术后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评估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否有效降低这些风险指标以达到远期防治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0年9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确诊为肝外胆管结石的237例胆总管结石手术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将病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两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取石并放置T管。观察组在术后常规行止血,抗感染,保肝等处理的基础上,于术后第2天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口服,1包/次,每日3次;对照组只予术后常规处理。(3)分别观察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d、3d、7d、14d的血常规、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d、3d、5d、7d T管胆汁引流量的变化,并记录患者最终T管拔出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嘱患者入我院门诊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与MRCP检查(术后3个月每月1次,后每6月1次),对比两组患者结石复发情况。(4)汇总数据并应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且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使用秩和检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风险因素评估采用Logic回归分析,结果以OR及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次数及患者结石大小、数量及胆总管内径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着性(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WBC,NEU计数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术后7d,14d WBC,NEU计数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与治疗前比较,P<0.05);(3)两组治疗前,ALT、AST、ALB、PA、DBIL、IBIL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第7d,14d ALT、AST、DBIL、IBIL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A明显升高,ALB无明显差异;且观察组术后7、14天ALT、AST、DBIL、I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ALB无显着变化;(4)两组患者治疗后,术后1d、3d两组患者胆汁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5d、7d观察组胆汁引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终T管拔出时间上,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随访结果:两组总随访人数237人,实际随访人数106人;最长随访时间24个月,最短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对照组复发人数16例(结石复发率14.68%),最短复发时间2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0.5月;观察组复发人数10例(结石复发率7.81%),最短复发时间6月,最长复发时间18月,平均复发时间13.5月,两组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3,P=0.0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同一手术方式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多次手术患者对比1次手术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9.806,P=0.021;x2=13.855,P=0.003;)同组间中性粒细胞异常升高患者对比白细胞异常升高患者结石复发率无明显差异(x2=2.086,P=0.420;x2=1.335,P=0.821),观察组对比对照组,术前WBC、NEU异常患者结石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前ALT、AST、ALB、PA、DBIL、IBIL异常患者对比对照组对应指标患者复发率均有显着差异(P<0.05);Log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术前炎性指标异常人数,术前肝功能异常人数后,结果显示:多次胆道手术史[OR=2.31(95%CI:1.34-3.97),P<0.01]、术前WBC异常[OR=1.58(95%CI:0.81-3.10),P<0.01]、术前NEU异常[OR=3.60(95%CI:1.90-6.82),P<0.01]、术前ALT异常[OR=3.48(95%CI:1.86-6.40),P<0.01]、术前AST异常[OR=3.86(95%CI:2.23-4.32),P<0.01]、术前ALB异常[OR=3.92(95%CI:2.41-4.58),P<0.01]、术前PA异常[OR=4.01(95%CI:2.56-5.01),P<0.01]、术前DBIL异常[OR=3.98(95%CI:2.43-4.62),P<0.01]、术前IBIL异常[OR=3.96(95%CI:2.42-4.60),P<0.01]是胆道术后结石复发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能够有效控制胆道感染与胆管炎症,能阻断致石性胆汁的形成,促进患者肝功能迅速改善,调节肝脏的分泌与代谢功能,降低胆管内压力,减少胆汁淤积,促进残石排除,减少患者带管时间,进而逆转胆管结石复发,显着降低患者远期肝外胆管结石复发率,既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也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值得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

李妮[4](2020)在《优思弗在ERCP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优思弗对ERCP取石术后患者降低结石复发率方面的价值及探讨优思弗联合胆道支架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方面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胆道结石行内镜下胰胆管取石术患者140例,按照患者术后优思弗服用情况分为未服用组,短期服用组(1月内),和长期服用组(超过9月),随访2年。另收集本院因梗阻性黄疸行ERCP术,术中放置胆道支架的患者56例,按一般情况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给予观察组患者术后常规剂量优思弗口服,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观察两组患者症状及第3天及1周的肝功情况。结果:第一部分:短期服用组和未服用组结石复发率相比无显着差异,但二者与长期服用组相比,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长期服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两组患者黄症状及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第3天的肝功化验示两组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1周化验示观察组ALT、AST、TBiL、DBiL、ALP、GG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取石术后长期服用优思弗可显着降低结石复发率。2.胆道支架置入术对梗阻性黄疸患者黄疸及肝功能的改善疗效确切,术后联合优思弗治疗超过1周肝功能改善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高媛[5](2020)在《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胆石症(Cholelithiasis)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胆道系统良性疾病,成人胆石症患者约占全球成人人口的10%-20%,发病率逐年升高。胆石症在临床表现上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前者常以腹痛、发热、黄疸为主要症状,依结石发生部位分为胆囊结石(Gall Stone,GS)、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CBDS)、肝内胆管结石(Intrahepatic Stone,IHS)。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饮食习惯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血脂出现异常逐渐扩大化、年轻化,胆石症逐渐向低龄化发展,且多伴有血脂指标异常,对于血脂异常与胆石症具有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越来越多,虽然一些临床研究表明胆石症与血脂指标异常,但是否所有类型结石都与血脂指标异常相关,血脂异常对哪种结石影响最大,相关文献未明确阐述。目的:探究经分类后胆管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血脂指标异常这一因素对不同种类的结石的影响,血脂对不同结石间的影响是否有差异。为临床医生指导预防结石、降低胆石症患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肝胆外科住院治疗(包括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s AI,Apo AI)、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s B,Apo B),有无糖尿病史、吸烟史和饮酒史)。按结石发生部位分类的三类结石(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及按结石化学成分分类的两类四种结石:胆固醇类结石(胆固醇结石、混合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类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胆色素结石),整理分组后分别与年龄、性别、BMI、血脂各项指标、2型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因素进行卡方检验,在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纳入该类结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胆石症患者845例,去掉重复样本后共有778例,男性379例,女性399例,手术患者585例,保守治疗患者193例,按结石部位分类,胆囊结石572例,胆总管结石189例,肝内胆管结石17例;按结石成分分类,胆固醇结石55例,胆色素结石71例,混合胆固醇结石288例,混合胆色素结石171例。胆石症的发生与性别、BMI、HDL-C、Apo AI、Apo B、2型糖尿病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与不同年龄段、血脂中TG、TC、LDL-C升高、吸烟史、饮酒史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当结石按部位分类时,结果显示血脂指标中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胆总管结石中年龄增长与HDL-C降低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石按化学成分分类时,在胆固醇结石中血脂中TC升高是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脂中TG、TC升高是混合胆固醇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型糖尿病是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吸烟是混合胆色素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在总体胆石症患者中,年龄、血脂中TG、TC、LDL-C升高以及吸烟、饮酒与胆石症相关。血脂指标异常是胆石症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将结石分类时,血脂异常并非是所有类型结石的危险因素。(1)在按部位分类的胆石症中,年龄增加是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降低是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即HDL-C低于正常值时,患此两种结石风险增加;(2)结石按成分分类时,TG、TC升高主要是胆固醇类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燕娇[6](2019)在《腕踝针缓解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疼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laparoscope choledocholithotomy with exploration,LCBDE)术后患者出现疼痛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生理上不适同时,也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痛苦,若控制不佳可能延缓患者康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在术后24~48h内,属急性疼痛范畴。为促进患者伤口愈合,加速患者机体恢复,减少术后伤口感染率,我们应保证良好围手术期镇痛管理。有文献报道,胆石症患者所致患者肝脏病变率高达97~100%。病理状态的肝脏影响药物在体内代谢状况,使药物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药物代谢产生的产物会加大对肝脏的损害。因此,如何有效对腹腔镜胆总管切除术后患者进行镇痛管理,促进患者康复成为临床上颇为重视的一个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腕踝针疗法对腹腔镜胆总管切除术后患者疼痛进行干预,疗效评价。以止痛有效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以疼痛对生活质量影响评分次要评价指标,通过对治疗组疗效评价及分析,探讨腕踝针疗法减轻止痛效果、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为腕踝针疗法治疗腹腔镜胆道结石患者术后疼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中医院肝胆胰外科病房2019年1月一2019年9月确诊为胆道结石,符合纳入标准,并同意加入本研究的患者共100例。通过1:1随机将试验对象分为试验观察组和对照组,采用分配隐藏的方法进行研究,临床研究和统计人员不知情。1.实验设计:使用NRS疼痛量表进行疼痛评分,当NRS评分为3<分值<7时,对照组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1片口服进行干预;观察组较对照组,增加腕踝针疗法进行干预。2.记录受试者基本资料(年龄、手术基本情况、留置管道数等),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部位、患者功能活动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头晕、腹胀等不良反应的例数。在术后0h、24h、48h、72h时通过基本生活能力评定量表观察患者基本生活能力、患者睡眠时间。3.通过对受试者的一般基本资料、疼痛相关资料、患者基本生活能力、患者睡眠时间、术后是否发生腹胀、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对收集的数据分析采用Office Excel2013软件及SPSS23.0医学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通过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手术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止痛情况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NRS评分在治疗前(P=0.175>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h、治疗后2h两组NRS评分P<0.05,观察组NRS评分均较对照组小;观察组治疗后1h止痛总有效率达92%,对照组治疗后1h止痛总有效率为68%;观察组治疗后2h止痛总有效率达100%,其中完全缓解达6%;对照组治疗后2h止痛有效率为92%。3.其他相关指标比较:术后24h及72h二组恶心、呕吐无统计学差异,术后48h恶心、呕吐评分P<0.05,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小,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BADL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睡眠时间评分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研究过程中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采用腕踝针联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疼痛,与药物发生协同作用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

杨兴海[7](2019)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时机对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在不同时机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最佳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为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并行LC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在首次住院期间进行LC,分为早期组(89例)和延迟组(26例);早期组患者根据其行LC时间的差异分为A组(术前住院时间小于等于3天,32例)、B组(术前住院时间为4到7天,33例)、C组(术前住院时间大于7天,24例)。比较各组患者的术中可能对手术操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首次住院后的1年内因复发性胰腺炎、胆管炎、胆囊炎、胆总管结石及胆石绞痛等原因再次入院的发生率、住院总时间、住院总费用的差异。结果 与延迟组相比,早期组的住院总时间显着低于延迟组(P<0.01),住院总费用显着低于延迟组(P<0.01)且在首次住院后一年内的再入院率要低于延迟组(P<0.01);其余各项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早期组中,住院总时间与术前住院时间呈正相关(R=0.799),C组的住院总费用高于A、B两组(P<0.01),A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B、C两组,但三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8),其余各项指标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首次住院期间,在患者入院4到7天内进行LC不但没有增加手术操作难度、术后并发症、各种原因导致再入院的风险,反而减少了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因此对轻症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来说,此时进行LC是最有益的。

陈光宇[8](2019)在《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肝胆管结石多发于亚太地区,该病病变部位波及广泛,病情极为复杂,严重时还合并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发生。手术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的主要方式,但外科手术并发症多,创伤较大,术后结石复发率高,因而该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类重大疾病。近些年来,随着对肝胆管结石病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演变过程的进一步认识以及检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该病的定位诊断、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对肝胆管结石复杂而广泛的胆道及肝脏病变的治疗方式多样,目前提倡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手段,但是很多病人在进行了被认为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后结石仍然复发。因此,如何减少治疗后结石的复发是肝胆管结石病治疗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肝脏的萎缩-增生综合征是病情较为严重的肝胆管结石病人的一种特殊临床征象。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部分存在围肝门肝段组织(Ⅰ、Ⅳb、V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在接受常规手术后结石复发率较高,该类病人术前CT、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均提示增生的肝门周围肝组织对肝门部胆管或肝门部原胆管空肠吻合口直接产生挤压致使胆管管腔狭窄或胆管空肠吻合口相对狭窄、引流不畅,术中探查也证实了上述影像学改变。那么,进行围肝门肝段切除能否解除此类病人的肝门胆管受压狭窄并降低胆道结石复发率呢?同时,我们在查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资料中发现右后下段胆管发生结石的病人右后下段胆管与人体纵轴角度较小,右后下段胆管的角度与结石形成有无关联?对于此类病人有无其它手段能有效预防肝胆管结石的复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拟通过回顾性研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回顾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伴有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部胆管狭窄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手术时是否行围肝门肝段切除分为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和对照组,观察胆道结石、胆管炎等预后参数的发作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2、收集和第一部分同样时间段的病人,按肝门部胆管有无受围肝门肝组织挤压狭窄分为二组,计算两组病人围肝门肝组织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并进行对比。3、收集自2011年1月到2016年7月在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收治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按右后下段胆管有无结石将纳入的病人分为二组,统计分析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4、以第三部分研究为基础,以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为标准纳入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病人,按术后是否行体位引流分为体位引流组和对照组,观察病人胆道结石复发情况。随访终点时间设在2018年2月。结果:1、围肝门肝段切除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6例病人(35.6%)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围肝门肝段切除组有3名病人(5.5%)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35.6%,n=73 vs.5.5%,n=55;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8例病人(23.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则有3名病人(5.2%)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24.7%,n=73 vs.5.5%,n=55;p=0.004)。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11%和69%,而围肝门肝段切除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17%,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病人累计结石复发率高于围肝门肝段切除组(P<0.05)。2、肝门胆管受压狭窄组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率明显大于肝门胆管无受压狭窄组(42.75%(39.55%-46.31%),n=135 vs.31.79%(26.42%-37.21%),n=924;p=0.000),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肝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而狭窄的病理改变。3、二分类逻辑回归结果提示,右肝管狭窄(OR,7.313;CI,4.131-12.945)和右后下段胆管角度(OR,0.896;CI,0.877-0.916)是与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发作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结果提示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组病人Ⅳ、Ⅴ、Ⅷ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的比值大于右后下段胆管无结石组(67.49%(60.67%-74.17%),n=184 vs.49.74%(48.01%-51.91%),n=266;p=0.000)。4、体位引流组与对照组病人术前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等对比无明显差异,在随访期内对照组有29例病人(55.8%)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体位引流组有4名病人(7.7%)的右后下段胆管结石复发,对照组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55.8%,n=50 vs.7.7%,n=52;p=0.000)。此外,随访期内对照组有19例病人(24.4%)发作了急性胆管炎,体位引流组则有3名病人(3.6%)急性胆管复发,对照组急性胆管炎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24.4%,n=78 vs.3.6%,n=84;p=0.000)。累积结石复发率结果提示,对照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4%和46%,体位引流组病人40个月和80个月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分别为0%和7.7%,对照组的右后下段胆管累积结石复发率明显高于体位引流组(P=0.021)。结论:1、伴有围肝门肝段增生的肝胆管结石病人可能出现增生的围肝门肝组织压迫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致其狭窄的病理改变,围肝门增生肝组织切除术能缓解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的受压狭窄而减少肝胆管结石的复发,该手术安全、可靠,但精确规划围肝门增生肝组织的切除范围仍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2、当肝胆管结石病人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之比大于36.17%时容易发生肝门部胆管或胆肠吻合口受到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致良性狭窄的病理改变,该值可以作为预测围肝门胆管受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挤压狭窄的参考值,因为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还受到第一肝门的空间及增生肝脏外突方向等因素的影响。3、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可能会引起右后下段胆管成角改变。第Ⅳ或/和Ⅴ、Ⅷ肝段的增生与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变小的生理变化都有可能对右后下段胆管结石的形成共同产生促进作用。当右后下段胆管角度小于44.58度时右后下段胆管更容易形成结石。4、包含病变肝段切除术的常规手术结合术后体位引流可以有效降低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人手术后胆管炎及肝胆管结石的复发率。

管皓楠[9](2019)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在再次胆道手术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在再次胆道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某某医院胆胰外科围术期严格按照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管理行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的复发性胆道结石患者资料(ERAS+腹腔镜组),与同期严格按ERAS理念管理并行开腹再次胆道手术的复发性胆道结石患者资料(ERAS+开腹组)对照分析,比较两组术前术中资料、手术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再次胆道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总共收集88例病例,其中ERAS+腹腔镜组28例,ERAS+开腹组60例。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术中大出血等严重情况。ERAS+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为168.93±79.60min,术中失血量为81.50±25.02ml;ERAS+开腹组手术时间为158.53±76.67min,术中失血量为118.50±83.60ml;两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t=0.585,P=0.560),但ERAS+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明显少于ERAS+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0,P=0.002)。ERAS+腹腔镜组术后通气时间为34.64±5.76h,首次进食时间为1.77±0.66d,首次下床时间1.43±0.50d,引流管拔除时间为3.93±0.94d,尿管拔除时间为1.75±0.80d,术后住院时间为6.36±2.02d,住院总时间为12±4.21d,住院费用为1.89±0.43万元;ERAS+开腹组术后通气时间为39.10±8.46h,首次进食时间为2.28±0.72d,首次下床时间2.12±0.78d,引流管拔除时间为6.00±1.88d,尿管拔除时间为3.40±0.92d,术后住院时间为10.35±5.02d,住院总时间为16.60±6.41d,住院费用为2.38±1.02万元。ERAS+腹腔镜组术后通气时间(t=-2.526,P=0.013)、首次进食时间(t=-3.207,P=0.002)、首次下床时间(t=-4.250,P=0.000)、引流管拔除时间(t=-6.893,P=0.000)、尿管拔除时间(t=-8.129,P=0.000)均较ERAS+开腹组提前,术后住院时间(t=-5.309,P=0.000)及住院总时间(t=-4.007,P=0.000)短于ERAS+开腹组,住院费用(t=-3.155,P=0.002)低于ERAS+开腹组。ERAS+腹腔镜组有10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其中胆漏1例,肺部感染3例,腹腔积液1例、恶心呕吐5例、结石残留2例。ERAS+开腹组有29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其中胆漏1例,腹腔出血1例,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7例,腹腔积液6例、恶心呕吐9例、残留0例。两组均无结石复发及围术期死亡病例。两组患者的各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再次胆道手术是安全有效的,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不增加术后胆漏、腹腔出血、切口感染、肺部感染、腹腔积液、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结石残留复发率、病死率,且可以显着减轻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加速患者康复。

陈圣雄,郝子佳,王文斌[10](2019)在《消化道重建术后的胆道结石形成机制及诊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胆道结石是肝胆外科的常见多发病。胆道结石包括胆囊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发生胆道结石的概率高于正常人[1-2]。近些年来,随着腹腔镜和内镜微创技术以及器械的发展,为消化道重建术后胆道结石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不同的选择。为了改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现就消化道重建的胆道结石的形成机制及诊疗进展综述如下。

二、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双镜联合(腹腔镜+胆道镜)与ERCP治疗老年人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3.围术期管理
    4.观察指标
    5.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1.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2.术中及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EUS对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率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总管结石复发因素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3)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和排除标准
    1.5 仪器与试剂
2.方法
    2.1 治疗方法和两种治疗方案的选择
        2.1.1 治疗方法
        2.1.2 两组治疗方案的选择
        2.1.3 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方剂的确定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基线资料
        2.2.2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
        2.2.3 肝功能指标
        2.2.4 胆汁引流量及T管拔出时间
        2.2.5 术后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3.2 两组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对比
    3.4 两组胆汁引流量及拔出T管时间
    3.5 两组随访结果及其影响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3.5.1 随访结果
        3.5.2 两组手术方式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3 多次胆道手术史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4 术前异常血象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5 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结石复发的影响
        3.5.6 两组患者与结石复发相关独立风险因素的Logic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胆管结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4)优思弗在ERCP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优思弗预防ERCP术后胆道结石复发的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纳入排除标准
        1.2 方法及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结果
        2.2 具体组间比较
    3 讨论
        3.1 结石形成的主要机制
        3.2 优思弗预防结石复发的机制
    4 结论
        4.1 优思弗临床疗效确切,应用价值高
        4.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第二部分:优思弗联合胆道支架治疗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3.收集资料
    4.统计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2.胆石症按结石部位分类
    3.结石按成分分类
讨论
    1.胆石症的结石分类
    2.胆石症与年龄、性别、BMI
    3.胆石症与血脂指标
    4.血脂水平与胆石症的预防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石症的病因及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腕踝针缓解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疼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西医对胆总管结石的认识
        一、流行病学
        二、胆石症手术治疗进展
    第二节 中西医对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疼痛的管理现状
        一、西医对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疼痛的管理现状
        二、中医治疗胆道结石患者疼痛的现状
    第三节 腕踝针概述
        一、腕踝针作用机制
        二、腕踝针疗效常见表现方式
        三、腕踝针疗法在治疗不同类型疼痛中的应用
        四、腕踝针治疗术后疼痛的现状
    第四节 文献总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研究主要内容
    第三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样本量选择
        三、诊断标准
        四、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五、随机方法
        六、盲法实施
        七、分组方法
        八、治疗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研究流程图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第二节 镇痛效果比较
        一、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h及治疗后2h的NRS评分指标
        二、两组术后FAS指标比较
        三、两组术后NRS评分指标比较
    第三节 其他相关指标比较
        一、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症状比较
        二、两组术后睡眠时间比较
        三、两组术后BADL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性
    第三节 本研究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腹腔镜胆囊切除时机对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分组及基本临床资料
    2.2 早期组与延迟组的相关结果
    2.3 早期组的相关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疗相关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围肝门肝段切除治疗合并围肝门肝组织增生所致肝门胆管挤压的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病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结论
第三章 易致肝门部胆管受压狭窄的围肝门肝段体积与全肝体积比率的判定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右后下段胆管角度与肝胆管结石发作的关系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结论
第五章 肝段切除联合术后体位引流治疗伴有右后下段胆管成角的肝胆管结石病
    5.1 引言
    5.2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以及试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本章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胆管良性狭窄的病因及诊断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撰写的文章
致谢

(9)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在再次胆道手术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及腹腔镜技术在复发性胆道结石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10)消化道重建术后的胆道结石形成机制及诊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形成机制
2 诊断
    2.1 B型超声检查
    2.2 CT检查
    2.3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检查
    2.4 超声内镜检查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EUS) 检查
    2.5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yy, ERCP) 检查
3 治疗方法
    3.1 药物治疗
    3.2 开腹胆道探查取石
    3.3腹腔镜胆道探查取石
    3.4 经皮经肝胆道镜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scopy, PTCS) 治疗肝胆疾病
    3.5 ERCP取石
4 结论与展望

四、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镜联合(腹腔镜+胆道镜)与ERCP治疗老年人单纯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比较[D]. 刘天旋. 汕头大学, 2021(02)
  • [2]EUS对胆总管结石ERCP术后患者结石复发率的价值[D]. 曾茹娇.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十二味疏肝利胆颗粒肝外胆管结石术后应用研究[D]. 张晟铭.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优思弗在ERCP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D]. 李妮.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5]不同类型肝胆管结石与血脂指标异常的相关性分析[D]. 高媛.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6]腕踝针缓解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患者疼痛的临床研究[D]. 胡燕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腹腔镜胆囊切除时机对轻症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疗效的影响[D]. 杨兴海. 苏州大学, 2019(05)
  • [8]肝段增生与肝胆管结石形成和复发的关系及其治疗的研究[D]. 陈光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腹腔镜技术在再次胆道手术治疗复发性胆道结石中的应用[D]. 管皓楠.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 [10]消化道重建术后的胆道结石形成机制及诊疗进展[J]. 陈圣雄,郝子佳,王文斌.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9(02)

标签:;  ;  ;  ;  ;  

胆道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