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及肾周炎性肿块14例报告

肾及肾周炎性肿块14例报告

一、肾及肾周炎性肿块14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郭瑞[1](2020)在《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三大主要症状之一,其发生率约为5%-8%[1],临床上常见的乳头溢液种类多样,包括乳汁样、多色粘稠性、脓性、水性、浆液性、浆液血性、血性等,其中80%-90%的乳头溢液为良性病因所导致,主要包括乳导管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增生症等[2]。中医和西医对于乳头溢液的治疗方法区别较大,对于导管内占位性病变,西医目前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方式。临床实践中发现大多数的良性非肿瘤占位性乳头溢液可通过保守治疗而缓解或治愈,这些方法包括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等。局部治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纤维乳管镜下溢液乳管的药物冲洗或灌注治疗,亦可见中药的局部外用治疗。随着纤维乳管镜的日渐普及,人们对非肿瘤占位性乳头溢液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溢液乳管的局部药物灌注治疗经济、方便、有一定疗效,但其疗效有限,且部分患者运用该疗法后存在一定机率反复。而全身治疗方面,现代医学现在没有较好的办法,中医药对乳头溢液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根据临床经验,对非占位性良性乳腺病变导致的乳头溢液采取非手术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笔者科室运用口服中药辨证治疗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临床上非肿瘤性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治疗效果及治愈率。但其具体疗效如何,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患者治疗后乳头溢液量变化、乳管镜下乳管内壁表现变化以及中医症候变化的情况,评价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提供更优化的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01月01日至2020年08月01日于东方医院乳腺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乳头溢液患者,根据样本量计算公式,考虑20%的脱落率,共收入4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纳入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组(试验组)、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24例。治疗时间为3周,建立前瞻性对照研究数据库,评价对比2种治疗方法在治疗第1、8、15、22天的乳头溢液量变化、乳管镜下乳管内壁表现变化、中医症候变化。并于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治疗3周后,试验组治愈8例,显效7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治愈10例,显效2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者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乳泣宁汤联合乳管镜下药物灌注组疗效优于单纯乳管镜下药物灌注组。(2)试验组在治疗第15天起促进乳头溢液量减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镜下观察,两组在促进管壁充血及炎性絮状物减轻方面较各组治疗前对比均有一定疗效,但两组之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试验组在改善纳谷不馨、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焦虑抑郁中医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皆未出现并发症及不良反应。(5)治疗后1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1)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疗效确切,优于单纯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2)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安全可靠,目前尚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3)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短期随访无复发,可作为临床可供选择的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有效方案之一。

曹博[2](2020)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通过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流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确诊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诊断方法、病理和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年龄从15岁-57岁不等,患者多以血尿(75%)、下尿路症状(58.3%)和腹痛(33.3%)为首发症状就诊,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较低。辅助检查(彩超、CT、磁共振、膀胱镜检等)往往提示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影像学常表现为恶性肿瘤,提示膀胱内实性占位,病灶可见于膀胱各壁,肿瘤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容积从0.6cmx1.5cmx2.1cm~2.5cmx5.1cmx6.9m不等,10例为单一病灶,2例为多中心病灶。彩超和CT见瘤体内可有血流信号,低密度均匀或不均一,部分病灶侵犯膀胱深及层,边界模糊不清。CT增强扫描部分肿瘤表现出“快进慢出”现象,是与其他膀胱恶性肿瘤鉴别的一个征象。膀胱镜下肿物呈菜花状、团块状或息肉样,表面可见血管或溃疡,基底较宽,周围粘膜水肿。8例患者病理活检示:4例为膀胱梭形细胞肿瘤,2例确诊为IMTUB,1例为黏膜慢性炎症伴出血,1例提示膀胱上皮样肿瘤,倾向恶性。术前活检明确诊断率为仅为25%,这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多样且交叉,部分瘤体隐藏于膀胱肌层有关。所有患者均行全麻下手术治疗:6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6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症状在术后1周内消失,术后未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9天(6~13天),在不考虑远期复发情况下,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上要优于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本病通过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确诊,术后病理标本示切缘阴性,肉眼观大体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组织呈灰白、灰黄或灰红,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未见明显坏死及钙化;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紧密或散在排列,背景中可见炎症细胞如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提示:免疫组化所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8例66.67%)、波形蛋白 Vimentin(+)(12 例 100%)、平滑肌抗体 SMA(+)(11 例 91.67%)、细胞角蛋白 CK(+)(8 例 80%),S-100(-)(12 例 100%)、CD117(-)(100%)。其中FISH检测ALK基因断裂具有较高特异性,有利于与膀胱恶性肿瘤快速鉴别。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彩超,彩超提示膀胱未见异常,8例患者术后行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内可见手术瘢痕,未见肿瘤复发。电话随访,3例患者诉术后偶有尿痛,尿频,下腹痛外;余患者未诉不适。手术治疗症状消失,效果满意。随访时间最短6月,最长88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无瘤生存。结论IMTUB是一种中间型并具恶性潜能的肿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往往倾向提示恶性病变,易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是本病确诊的标准,首选手术治疗,TURBT及膀胱部分切治疗均有效,患者预后较好,但不排除远期复发及转移可能,术后仍建议定期复查。

邢会武[3](2020)在《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肾集合管癌(CDC)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肾细胞癌亚型,预后极差,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探讨CDC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案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管理CDC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的CDC患者35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检验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病理学结果等临床资料,随访患者转归情况,总结CDC临床诊疗特征,对相关数据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5例,男女比例1.33:1。患者年龄范围(29-80)岁,中位年龄57岁,平均年龄58.3岁。多数以腰腹部疼痛、血尿为症状就诊,部分患者因健康体检发现肾占位而就诊。术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4患者10例,NLR≤4患者25例。术前CT检查均为单侧、单发病灶,左肾23例,右肾12例,瘤体最大直径(2.0-27.0)cm,平均(6.62±4.15)cm,增强扫描呈现“慢进慢出”乏血供表现;单纯髓质型病灶1例,皮质-髓质型17例,皮质-髓质-肾盂型17例;20例患者可见区域淋巴结转移,11例可见远处转移。T分期≥T3患者9例,≤T2患者26例;AJCC肾癌分期≥Ⅲ期患者23例,≤Ⅱ期患者12例。33例患者接受患肾手术治疗,术后部分患者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辅助治疗。病理学诊断均为CDC,免疫组织化学CK7、CK8/18、CK19、Pax-2、Pax-8、Vimentin、EMA、INI-1 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8.9%、100.0%、91.7%、75.0%、96.3%、91.7%、100.0%、63.6%。35例患者均获随访,16例患者初诊后(1-12)个月出现新发转移或复发;其中13例患者生存,22例患者因CDC转移死亡,总生存期(3.5-52.0)个月,平均(17.67± 11.95)个月,中位生存17.5个月,1年、2年、3年疾病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2.0%、45.1%、16.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瘤栓、远处转移、AJCC肾癌分期、手术治疗及病情进展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情进展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手术治疗是影响预后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CDC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肾细胞癌亚型,多发生于中青年男性;通常表现为腰腹部疼痛、肉眼血尿等非特征性临床症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但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病理学。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为减瘤或根治性手术,术后建议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案。术后易复发或转移,生存率低,预后极差;早发现、早诊断并给予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王俊斌[4](2017)在《急性肾周炎与肾周脓肿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急性肾周炎与肾周脓肿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肾周炎与肾周脓肿患者21例,均行CT检查,分析急性肾周炎与肾周脓肿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结果:5例急性肾周炎患者经尿常规检测均显示为阴性,且出现明显疼痛;而16例肾周脓肿患者均以寒战高热、患侧腰腹部疼痛并可触及肿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经CT检查发现,5例急性肾周炎患者1例无明显异常表现,3例肾实质内可见低密度区,主要表现为边缘毛糙,肾周筋膜增厚,1例表现为双侧肾实质弥漫性增大,且脂肪囊局部密度增高,可发现少量高密度区及多低密度区;16例肾周脓肿患者中均可见肾周低密度肿块,肾周脂肪间隙消失,肾实质及肾周脏器受压移位,并以肾周脓腔为主要表现,脓腔内出现气体或分层。结论:针对急性肾周炎与肾周脓肿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可于早期对患者病情进行确诊,为后期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

邵兵,张永高,高剑波[5](2016)在《肾集合管癌的CT和MRI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肾集合管癌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肾集合管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7例中男4例,女3例。年龄4476岁,中位年龄58岁。肿瘤位于左肾5例,右肾2例。肿瘤直径3.66.7cm,平均5.2cm。7例均是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5例肾脏轮廓改变。CT平扫为等密度,T1WI为等或稍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密度或信号多不均匀,内可见片状坏死区,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延迟强化。5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有同侧肾上腺转移,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3例有肾静脉癌栓形成。结论:肾集合管癌的CT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在肾内出现以髓质为中心、边界不清、增强后轻度延迟强化肿块,早期即有淋巴结转移时应考虑此病的可能。

赵建华,罗勇,王晨宇,李九智,文彬[6](2016)在《10例局限型黄色肉芽肿肾盂肾炎诊疗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局限性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至2014年收治的10例局限性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本组中CT诊断符合率为:20%,8例患者术前误诊,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行肾切除术,4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随访8例至今无1例复发。结论局限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CT对局限型XGP诊断符合率为20%,手术及抗感染是治疗的主要手段,需根据术前诊断及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梁红杰,郭广卿,管霞[7](2014)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附9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临床及CT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其CT表现。患者发病年龄3268岁,平均45岁。所有病例均行双肾区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全部患者均为单侧肾脏发病,右侧7例,左侧2例。根据病变范围,分为局限型及弥漫型。9例中,局限型2例,1例平扫表现为肾一极增大变形,其中有囊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病灶周边明显强化;1例平扫表现为局限性肾肿块,突出于肾轮廓之外,略高密度,增强后强化不明显。局限性病变形态多呈类圆形。其中1例侵犯肾周间隙及结肠,并合并肾及输尿管结石。弥漫型7例,肾脏增大,轮廓不规整,5例合并肾或(和)输尿管结石,平扫肾实质内有多个囊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但低密度坏死区无强化。5例累及肾周筋膜,3例累及腰大肌,1例累及结肠。结论:XGP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万克松,胡卫列,李清荣,汪帮琦,夏照明,朱陈辉,童亮,淡明江[8](2012)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2年~2010年收治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9例患者术前误诊,1例患者经B超引导下肾穿刺活检确诊,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确诊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例予以单纯抗感染治疗,症状消失,9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行肾切除术,2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术后效果良好,随访5例,至今无1例复发。结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B超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是确诊的良好手段。抗感染及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曾宇,孔垂泽,付成,陈昂,胡滨,付水,佟岩,马岩[9](2004)在《肾及肾周炎性肿块14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白芝兰,仲继志,齐乃新,王康敏[10](1995)在《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的CT表现分析(附17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报告CT检查的17例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CT主要表现为肾实质局灶性肿块伴肾周筋膜增厚。密切结合临床可做出本病诊断,抗炎治疗后随访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二、肾及肾周炎性肿块14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及肾周炎性肿块14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乳头溢液的认识
        1.概述
        2.古代医家对乳头溢液中医病名的认识
        3.古代医家对乳头溢液的辨治
        4.现代中医家对乳头溢液的辨治
        5.小结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乳头溢液的研究进展
        1.概述
        2.病因
        3.诊断
        4.治疗
    第三节 药物灌注治疗乳头溢液的研究进展
        1.单纯药物灌注治疗
        2.药物灌注联合中药内服
        3.药物灌注联合理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研究内容
    结果
        1.试验完成情况
        2.基本信息情况分析
        3.基线比较
        4.疗效评价
    小结
讨论
    1.基本信息情况讨论
    2.临床疗效讨论
    3.乳头溢液的中医辨证讨论
    4.乳泣宁汤的中医辨证讨论
结语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病例报告表
附录二: 乳管镜下表现典型图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1.1 前言
    1.2 研究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随访
    1.3 结果
        1.3.1 基本资料
        1.3.2 常规检查
        1.3.3 影像学资料
        1.3.4 膀胱镜检
        1.3.5 诊治方案
        1.3.6 术后病理
        1.3.7 预后
    1.4 讨论
    1.5 结论
    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概述
    2.1 前言
    2.2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流行病学及病因
    2.3 临床特征
        2.3.1 腹膜后IMT
        2.3.2 肾上腺IMT
        2.3.3 肾脏IMT
        2.3.4 膀胱及前列腺IMT
        2.3.5 精索IMT
    2.4 影像学检查
        2.4.1 彩超
        2.4.2 CT
        2.4.3 MRI
    2.5 病理学检查
    2.6 免疫组化
    2.7 泌尿系IMT的诊断
        2.7.1 常规诊断
        2.7.2 ALK基因诊断
        2.7.3 鉴别诊断
    2.8 治疗
        2.8.1 手术治疗
        2.8.2 放射治疗
        2.8.3 化学药物治疗
        2.8.4 抗炎治疗
        2.8.5 新进展-靶向治疗
    2.9 预后
    2.10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肾集合管癌的诊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急性肾周炎与肾周脓肿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2 结果
    2.1 影像学表现
    2.2 临床特点
3 讨论

(5)肾集合管癌的CT和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肿瘤的形态和大小
    2.CT表现
    3.MRI表现
    4.病理结果
讨论
    1.临床特征
    2.病理学特征与影像学表现
    3.鉴别诊断

(7)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附9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临床与病因、病理
    3.2 XGP的CT表现
    3.3 鉴别诊断

(8)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实验室检查
    1.3 影像学表现
    1.4 诊治结果
2 讨 论

四、肾及肾周炎性肿块14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乳泣宁汤联合纤维乳管镜下药物灌注治疗肝郁脾虚型乳头溢液的疗效观察[D]. 郭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D]. 曹博. 郑州大学, 2020(02)
  • [3]肾集合管癌的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邢会武. 郑州大学, 2020(02)
  • [4]急性肾周炎与肾周脓肿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J]. 王俊斌.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7(06)
  • [5]肾集合管癌的CT和MRI诊断[J]. 邵兵,张永高,高剑波. 放射学实践, 2016(10)
  • [6]10例局限型黄色肉芽肿肾盂肾炎诊疗分析并文献复习[J]. 赵建华,罗勇,王晨宇,李九智,文彬.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2016(03)
  • [7]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附9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梁红杰,郭广卿,管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09)
  • [8]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诊断与治疗[J]. 万克松,胡卫列,李清荣,汪帮琦,夏照明,朱陈辉,童亮,淡明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2(04)
  • [9]肾及肾周炎性肿块14例报告[J]. 曾宇,孔垂泽,付成,陈昂,胡滨,付水,佟岩,马岩.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01)
  • [10]急性局灶性细菌性肾炎的CT表现分析(附17例报告)[J]. 白芝兰,仲继志,齐乃新,王康敏.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1995(04)

标签:;  ;  ;  ;  ;  

肾及肾周炎性肿块14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