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标准

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标准

一、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王杰[1](2021)在《幼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衔接研究》文中指出

刘森[2](2021)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发展身心健康、形成健康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中,体育课程承担着重要角色。《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我国体育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宏观导向作用,然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实际体育课堂教学衔接不畅、体育课程改革不够深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落实。体育课程模式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学实施之间的中介,构建和开发具有国际视野、本土特色并适合我国学校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课程模式,对有效实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课程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560体育课程模式”的个案研究等内容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模式是贴近课堂教学的模式,而体育课程模式是统筹了多方面因素的整体方案,是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中介。(2)基于课程模式、体育课程模式等相关概念的界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非普适性原则。(3)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主要问题表现在:(1)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在设计和实践中混淆;(2)模式照搬,流于形式;(3)课程设计目的性不强,缺乏可操作性。(4)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主题鲜明,模式多样化;(2)课程结构丰富,具有可操作性;(3)非普适性,适用于特定的教育环境。(5)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首先要对体育课程模式要素进行分析,其次还需要从课程的角度进行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6)“560体育课程模式”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包括每周五节60分钟的体育课、“导师制+选课制”、“五级竞赛”三大特色,模式的开发具有从问题出发的,与学校教育理念相适应;课程结构的创新与融合;适用范围广泛的特点,十分具有借鉴与研究价值。最后,本文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魏飞越[3](2021)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学生满意度一直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以及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满意度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身需求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当前,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一直是诸多研究者探析的焦点,同时,基于学生满意度的评价体系正逐步成熟,并且广泛运用于学科教学中。但是,以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国内相关研究较少。鉴于此,研究疫情背景下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统计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把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以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上海市不同区域的初中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在疫情背景下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总体情况。根据调查问卷反馈结果,一方面了解到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分析不同背景变量是否对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存在显着性影响。同时,对上海市空中课堂播放的体育在线课程进行观察分析,着重分析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且每个年级筛选15节课共计45节课。最后,共同探析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并给出相应改进措施,从而为进一步提高上海市初中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体满意度奠定基础。研究结论:1.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体育在线课程实施总体情况良好。2.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水平较高。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在年级、健康状况、家庭居住面积、家庭所在区域上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性别上无显着性差异。研究建议:1.整合优质网络资源,拓展授课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收集、筛选、整合线上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学科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在线教学优势,加强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育技术能力。积极培养新老教师快速掌握互联网教育平台相关技术,将线上教学在校园内不断推广并得以应用。积极开展“翻转课堂”、“互联网+体育”等体育在线课程模式的研究和发展。3.增强学生主动运动意识,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心健康。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从事体育运动的观念。积极开展趣味性、游戏化的体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运动动机。4.明确个体差异,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场地和器材、要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和时代性。教师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谢润[4](2021)在《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带动了全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构建出了今日多样化网络课程模式。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定位也应随之发生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作用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或者社会群众在无法获取线下公共体育知识时起主导作用,或在线下公共体育课程无法满足知识需求时起到辅导作用。高校自身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开展“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模式,追求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化。高校传统公共体育课程搭上互联网的便车,使得普遍群众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自己想要的公共体育知识。本文以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网络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和录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对普通高校的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团队、选课人数、课程评价、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和师生互动等建设情况进行整理归纳,并对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总结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为之后我国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实践提供可参考和量化的依据,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根据对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较少,课程体系有待完善。我国高校现阶段缺乏对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群体的建设。当前网上很大一部分体育课程属于体育专业课程,仅适应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属于公共体育课程。2.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院校中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较少。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在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上没有发挥出自身专项优势。3.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推广力度不足。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得到重视的同时,网络平台推广受限或者开设院校缺乏对新课程的推广和运营。4.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功能不强。课程学习资源存在无法满足学习者需求的情况;学习支持服务经常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习者积极性。5.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性不足。在选取的59门课程中,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传统,仅仅将传统课堂通过视频的方式传送至线上,不经过加工和对知识点的细分处理,导致教学内容枯燥单调,新颖性不足,无法调动学习者线上学习的积极性。6.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平台建立的师生互动平台没有完全发挥作用,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不密切。针对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策略:1.加快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首先,国家和教育部门应重视公共体育课程;其次,各院校应鼓励教师开发新项目线上课程;最后,院校成立研讨和开发团队。2.发挥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综合优势。充分发挥体育类院校的学科背景和地理优势及师范类院校的师资、教学经验和科研优势。3.开设院校和师生应多元推广和宣传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开设院校在校内进行新课程推广,结合“线上+线下”模式;加强各院校之间的洽谈,有条件的寻求政府、企业和社区的合作。4.完善课程平台功能设计,提高学习资源支持服务。课程平台方及时修补系统漏洞,更新和优化服务系统,其开设院校完善课程服务;学习资源应多维互动,帮助学习者巩固和复习学习内容。5.加强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统筹规划。明确自身定位,找准课程内容切入点。做好课程介绍;优化教学内容排版;加强政府、社区、学校和课程平台之间的合作。6.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体系,鼓励师生积极互动。整合有效信息,进行内容分类,帮助教师第一时间解答学习者的疑惑;建立多渠道沟通。

谭佳智[5](2021)在《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CNKI平台中1992-2019年期间收录的北大核心、SCI、CSSCI、CSCD类体育课程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1992-2019年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借助Citespace5.5R2(32-bit)软件对体育课程文献进行数据处理,提取文献主体、科研主体等信息,分析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研究动态、研究热点等,探寻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完善与发展提供借鉴及研究经验。通过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在1992-2019年的27年间科研文献的积累呈现出周期性的发展特点。体育课程课题性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性课题。在期刊来源方面主要以专业性高校为主的学报式期刊为主要刊载平台,科研方法上以传统普遍式的科研方法为主,但新兴的科研方法也开始渗透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方法体系。2.我国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最大的稳定团队是以季浏、王健、董翠香、黄汉升等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也是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产量的主力军,且高产作者的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多数体育课程研究者的合作较为分散。3.我国体育课程科研机构主力较集中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其机构合作性具有较小区域集中、大区域较为分散的特点。4.国内1992-2019年间体育课程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教学、高校、改革、教学模式等主题词展开。5.国内体育课程领域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新体育课程、课程体系、立德树人等关键词展开。6.为了促进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发展,建议提高对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文献规范性和科研力度,提升合作意识,形成优势互补,以创新思维、实践精神,增强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可探索性。

韩文娜[6](2021)在《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文中指出生成于历史传统之中、植根于民间生活沃土、彰显儿童天性趣味的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蕴含着宝贵的可供现代体育课程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本论文旨在集中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所潜藏的教育意蕴,通过现代课程手段,转化为以立德树人、培育素养为导向的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建设资源,以服务于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的推进和课程质量的提升。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立足当代中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实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体育课堂育人质量提升为具体目标,以儿童认知、课程组织和多元文化课程转化等教育学、心理学和体育学原理为理论前提,采用历史史料梳理、学术文献分析、课程田野调查、专家对话访谈、教学案例设计等质性研究和量化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遵循历史与当下相统一的问题导向,按照“有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解题思路,尝试论证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资源有效表达转译为现代体育课程语言的学理依据与实践进路。本文共分6章,其内在的逻辑理路如下:绪论从缓解当下课程危机的现实情境和推进体育课程现代化研究的学术意义出发,描述本文选题的缘起并介绍论文的解题设想和基本架构。第一章首先以历史学的方法,在史料梳理基础上再现1949年以前中华传统民间儿童体育游戏所承载的社会教化功能。第二章转向现实关切,力争回答以民间传统形态遗存至今的儿童体育游戏在发挥课程育人和课程改造方面,能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与正向价值。课程表达的价值目标与当下现状间存在实际落差。准确测量这一落差、找到课程表达困阻症结之所在,正是第三章的主题。在揭示民间体育游戏实现当下体育课程表达的困境及其成因之后,第四章集中对课程表达的原理与程序进行设计,即在规范层面提出民间儿童体育游戏中的什么元素,在现代体育课程中的哪些环节,以何种载体和形式实现表达。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化理论问题构成本文研究的难点。紧随理论设计,论文第五章聚焦实践案例,以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上位指南,为体育游戏育人作用的发挥设计了文化价值、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三大课程表达功能区,为了更好的确认本研究提出的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体系构建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在后期初步检验了课程表达的效果。通过对专家访谈,对授课教师和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实践检验结果分别为:有质量的体育课,有内涵的体育课和有意思的体育课。证明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实践意义。由于事关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故此本章构成研究的重点。论文第六章研究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实现合理课程表达的外部环境,力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四位一体的促进游戏资源向课程资源转化的保障体系,由此形成实现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内外合力。论文研究结论如下:1、将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表达为现代课程语言,能够强化当下中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探索体教融合的实践新路。2、中华传统儿童体育游戏是基于儿童娱乐天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以儿童“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游戏为手段,可以构建儿童社会交往的实践路径,从而避免生硬灌输。3、当前民间儿童体育游戏存在使用频率较低且类型单一等问题,不能释放其应有的功能来激活校园活力。但大部分教师对其文化价值等教育价值存在一定认可。4、课程表达不是用传统民间体育游戏取代现代体育课程,而是旨在汲取其优长,强化现代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5、将传统游戏转译为现代课程语言遵循着现代课程表达的规则与程序,包括课程目标的厘定、游戏资源的遴选及其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嵌置等步骤。6、学生发展一般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实现现代体育课程返本开新的重要遵循。7、加强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强化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巩固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培育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李健达[7](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文中认为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和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的提出都充分说明我国给与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2019年10月教育部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特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观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现,我国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严重不足。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重要场域,在提升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忽视的是现实是,青少年群体中有相当部分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目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鉴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毕业后涌入社会就业岗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接受职业教育的三年很有可能是他们在进入社会前最后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机会。因此,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教学更值得学界和社会的关注。由于其运动项目简单易学,不易受伤的特点,教师资源容易转化,对教学场地和器材的要求适应性也比较好等特点,气排球运动非常适合作为校本课程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宣传。本研究课题旨在根据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特点,开发出一套适合于中等职业学校实际条件,教学特点的气排球运动教学课程。从理论意义来说,本课题通过构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理论体系,可以充实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体系。从实践意义来说,本课题结合学校的优势及学生的特点,满足中等职业学校生多元化、职业化发展的课程需求,提高气排球项目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为职教部门和体育教学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课题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气排球运动发展的研究现状、项目特点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梳理,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以及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身体练习为主,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来构建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运动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和评价体系。研究发现(1)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部分内容;(2)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项目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是可行的,气排球项目融入中等职业学校有利于推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效果,同时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3)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阶段一:“玩”气排球——游戏激发兴趣;“学”气排球——运动技能习得是主要目的;“赛”气排球——实际比赛巩固运动技能;(4)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应注意练赛结合,充分利用气排球简单易学,容易组织比赛的特点,以赛促学,学赛结合;(5)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有所不同,他们每周体育的课时较少,应积极组织课外活动,弥补教学时间的不足,促进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研究建议(1)学校和政府部门应该大力给予支持,为气排球引进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积极推广气排球,使气排球纳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校本课程;(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编写教案,灵活调整教学组织;(4)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应该逐渐从硬式排球教学逐渐向气排球教学转型;(5)建议中等职业学校支持和鼓励学校体育教师编写校本课程;(6)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经常锻炼体育的习惯。

蔡万顿[8](2020)在《苍南县灵溪镇第二小学高段武术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武术进校园”的政策指导下,全国各地中小学积极开展创新性尝试,通过各种方式,将武术教学纳入日常教学中去。笔者所在学校,为了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开创性地引入“金钥匙”课程体系,为笔者开发研究武术拓展性课程提供了有力的教学研究平台。在本论文中,笔者对武术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展开了讨论与研究。文中,笔者对近年来“武术进校园”的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发现该类政策对武术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同时,本论文介绍了笔者所在学校武术拓展性课程开发机构的设置情况,并分析了所在小学进行武术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客观条件,笔者发现该小学在经费、师资、场地、生源、课时等方面,均具备课程开发的条件;以此为基础,笔者介绍了武术拓展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课时、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为了验证课程体系的合理性,针对课程目标、课程课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笔者采用专家问卷调研的形式进行了论证。论证结果显示,笔者课程体系的设置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度,笔者对选修武术拓展性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在保证与课程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适当参考问卷调研的结论,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喜爱程度。本研究最终形成了武术拓展性课程,并明确了课程目标,增加了课程内容、细化了课程评价指标,说明了课程开发的过程与效果,论证了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同时,完善了学校“金钥匙”课程体系,是学校“金钥匙”课程之健体课程的拓展延伸。

黄柯铭[9](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庆市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现阶段,虽然我国体育迅速发展,但学校、家长、学生依然不能完全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普遍重文化轻体育。据调查显示,每年我国青少年的肥胖、视力下降等慢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以及健康观念的重要抓手,是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重庆市南岸区8所高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进行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分析原因,提出策略,为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谏言献策。研究发现:(1)体育教师:南岸区高中体育教师男女教师比例失调,女性教师偏少;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相对较少;每学期参与培训学习的次数较少,多数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趋于比较了解。(2)体育课程目标:南岸区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认知程度较高;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程度较好;体育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上对制定下位目标、改进教学方法、参与培训的认知程度较低。(3)体育教学内容: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开展较为丰富,但排球、网球、游泳等课程开设较少,甚至有的学校对于网球、游泳等课程处于不开设状态;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支持度相对较高,他们想通过此课程学习科学的锻炼方法和知识;体育教师对开展健康教育课程支持度相对较高,每周能够保持1课时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出现较为严重的占课现象,且每周2节体育与健康课程占多数,不符合重庆市高中体育课时设置规定;体育教师每周课时量较大,授课班级数多在5个及以上占多数。(4)体育教学方法及组织形式:南岸区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方法单一,缺乏创新;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主要采用行政班分组,分组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多样,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这也给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选择分组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集中在体育器材和教学内容上,家长和学生很少参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且资源开发过程中面临着物力资源的缺乏;南岸区高中学校都制定了校本教材,教师体育教材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好;南岸区部分学校缺乏室内体育场馆,器材设施出现老化较为严重;教育部门需加大对学校体育资金支持。(6)体育课程评价:南岸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趋向于知识、技能、体能方面,而对于学习态度、情谊合作较少;评价方法以传统评价方法为主,评价形式以综合性评价为主;体育教师在科研能力上有待提升,对教师评价方法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方法。研究建议:(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体育教师招聘中增加女性教教师招聘比例;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师整体专业素养及科研能力;学校及相关部门合理组织教学培训,突出培训的个性化、多样化、多元化,尽量避免一些报告形式的培训方式,聘请有着丰富经验的学者和教师以公开课的形式进行演示,从而提升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水平;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杜绝单一的下达文件,提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水平。(2)加强体育教学目标的学习,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3)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建设,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合理安排体育课时,依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对高中体育课时规定保证每周3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杜绝学科之间占课现象的出现;合理安排体育教师每周课时情况,向社会和学校招聘临时教师分担体育与健康课程。(4)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如:对于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可以延长锻炼和练习时间,而对于枯燥乏味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赛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体育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勇于尝试和创新各种教学方法,便于提升学生们自主学生的能力。学校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便于体育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从而体现教学的技术与艺术。(5)加大体育资源开发力度,突出民族性、多样性、新颖性、多元化等特点,鼓励学生和学生家长参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提出宝贵意见;相关部门及学校加大体育资金的支持力度,完善室内体育场馆的建设、器材设备的维修等。(6)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体系,尤其史对学习态度、情谊合作的评价,在评价形式上力求主观与客观评价相结合;体育教师需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科研能力水平。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认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是国家、社会关注的焦点
        1.1.2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研究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之需
        1.1.3 体育课程模式开发是细化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实现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1.1 课程模式的基本理论研究
        1.2.1.2 课程模式开发研究
        1.2.2 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1 国内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2.2.2 国外体育课程模式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个案分析法
        2.2.4 比较分析法
        2.2.5 实地调查法
    2.3 研究思路
3 核心概念界定
    3.1 课程的概念界定
    3.2 课程模式的概念界定
    3.3 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的概念辨析
    3.4 体育课程模式与体育教学模式概念辨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与问题分析
        4.1.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状况
        4.1.2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现存问题
    4.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特点分析
        4.2.1 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发展概况
        4.2.2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特点总结
        4.2.3 美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4.3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原则、要素构成与开发路径
        4.3.1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原则
        4.3.2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要素构成
        4.3.2.1 体育课程模式要素构成分析
        4.3.2.2 基于课程角度的整体设计
        4.3.3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的开发路径
    4.4 “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实证分析
        4.4.1 “560 体育课程模式”概况
        4.4.2 “560 体育课程模式”提出的背景
        4.4.3 基于课程模式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内容与分析
        4.4.4 基于课程角度的“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内容设计
        4.4.5 对“560 体育课程模式”的评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实地调查记录
附录2 陈经纶中学帝景劲松分校体育课选课方法
附录3 访谈问卷
致谢

(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冠肺炎疫情下教育部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要求
        1.1.2 新冠肺炎疫情下在线教学价值的体现
        1.1.3 新冠肺炎疫情下提高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疫情
        2.1.2 体育与健康课程
        2.1.3 体育在线课程
        2.1.4 学生满意度
    2.2 研究现状
        2.2.1 体育在线课程的相关研究
        2.2.2 学生满意度相关研究
        2.2.3 在线课程中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总结
3 研究思路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分析法
        3.1.2 问卷调查法
        3.1.3 观察法
        3.1.4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框架图
    3.3 研究流程图
4 研究工具的分析
    4.1 测试量表分析
    4.2 项目分析
    4.3 信度检验
    4.4 效度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分析
        5.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5.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5.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5.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5.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5.2.1 师生互动平台
        5.2.2 体育在线课程教学实施分析
        5.2.3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结构部分对比分析
    5.3 不同背景变量下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满意度分析
        5.3.1 性别
        5.3.2 年级
        5.3.3 健康状况
        5.3.4 家庭居住面积
        5.3.5 家庭所在区域
6 讨论与分析
    6.1 体育在线课程总体情况
        6.1.1 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6.1.2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基本感受
        6.1.3 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6.1.4 学生对体育在线课程的评价
    6.2 体育在线课程实施基本情况
        6.2.1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项目对比分析
        6.2.2 线上与线下体育课教学内容对比分析
        6.2.3 线上体育课的优势
        6.2.4 线上体育课的劣势
    6.3 不同变量下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分析
        6.3.1 年级
        6.3.2 健康状况
        6.3.3 家庭居住面积
        6.3.4 家庭所在区域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附件2 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的调查问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调查开放式问卷
    附件3
    附件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4)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公共体育课程
        2.1.2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
        2.1.3 线上公共体育课程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有关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
        2.2.2 有关线上体育课程的研究
        2.2.3 有关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网络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录像观察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4.1.1 教学团队情况分析
        4.1.2 选课人数情况分析
        4.1.3 课程评价情况分析
        4.1.4 学习资源情况分析
        4.1.5 教学内容情况分析
        4.1.6 师生互动情况分析
    4.2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存在问题
        4.2.1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数量较少,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4.2.2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院校中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较少
        4.2.3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推广力度不足
        4.2.4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功能不强
        4.2.5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新颖性不足
        4.2.6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功能发挥不充分
    4.3 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策略探析
        4.3.1 加快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
        4.3.2 发挥体育类和师范类院校的综合优势
        4.3.3 开设院校和师生应多元推广和宣传线上公共体育课程
        4.3.4 完善课程平台功能设计,提高学习资源支持服务
        4.3.5 加强线上公共体育课程研究,做好课程的统筹规划
        4.3.6 优化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师生互动体系,鼓励师生互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论文
致谢

(5)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国内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综述
        1.4.3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现状
        小结
        1.4.4 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相关研究综述
        1.4.5 国外关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1.4.6 文献综述总结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知识图谱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文献积累情况分析
        3.1.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年分布情况
        3.1.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基金分布
        3.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发文期刊统计
        3.1.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情况分析
        3.2.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数量关系分析
        3.2.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高产作者情况分析
        3.2.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合着情况分析
        3.2.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文献作者共现图谱分析
        小结
    3.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机构情况分析
        3.3.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统计分析
        3.3.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科研高产机构共现图谱分析
    3.4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热点及主题分析
        3.4.1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主题分析
        3.4.2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主题知识群构建及分析
    3.5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领域的前沿预测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二)体育课程目标达成的规律探寻
        (三)体育课程西化危机的文化化解
        (四)民间游戏丰富内涵的价值回归
        (五)文化记忆课程开发的自觉选择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间体育游戏
        (二)儿童
        (三)课程表达
    四、理论基础
        (一)认知发展理论
        (二)课程组织理论
        (三)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转化理论
    五、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六、研究方法和框架
        (一)文献资料法
        (二)访谈法
        (三)实地考察法
        (四)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历史演进轨迹
    一、体育游戏的起源假说
        (一)宗教仪式起源说
        (二)军事战争起源说
        (三)生存劳动起源说
        (四)角色模仿起源说
    二、古代儿童体育游戏的社会教化功能
        (一)伦理秩序的规范
        (二)社会行为的体验
        (三)劳动经验的传授
        (四)集体意识的培养
    三、近代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与维新
        (一)晚清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变革
        (二)民国时期儿童体育游戏的发展
        (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儿童游戏观
第二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价值
    一、当代学校体育课程改造的示范
        (一)平衡日益西化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厚植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底色
        (三)释放学校体育课程的潜在活力
    二、体育课程立德树人功能的凸显
        (一)在身心体验中享受运动乐趣
        (二)在自主锻炼中增强身体素质
        (三)在群体交往中完善健全人格
        (四)在积极求胜中培养道德意志
第三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现状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调研的设计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工具
        (三)分析工具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问题诊断
        (一)课程表达的总体概况
        (二)课程表达的成效与经验
        (三)课程表达的瓶颈与局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困境表现
        (一)课程表达的目标失联
        (二)课程表达的内容失语
        (三)课程表达的方法失策
        (四)课程表达的评价失措
第四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设计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程序规则
        (一)层级与过程:课程表达的靶向调整
        (二)嵌入与整合:课程表达的进路选择
        (三)展示与竞技:课程表达的要素呈现
        (四)目标与结果:课程表达的评价再构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功能定位
        (一)儿童价值观念的正向引领
        (二)儿童运动能力的自主提升
        (三)儿童身心习惯的正确养成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载体
        (一)教材教具:内容载体
        (二)课堂教学:形式载体
        (三)校运动会:拓展载体
第五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案例
    一、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类型划分
        (一)身体素质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运动能力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三)文化素养类游戏的课程表达
    二、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案例呈现
        (一)翻山头与送军粮:灵敏素质的发展
        (二)蹦房子与跳大绳:运动能力的强化
        (三)赛龙舟与蝶穿花:文化素养的涵育
    三、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效果反馈
        (一)有质量的体育课:专家评价与建议
        (二)有内涵的体育课:教师自评与反思
        (三)有意思的体育课:学生评价与期待
第六章 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环境
    一、顶层制度支持:着力民间体育游戏落地课堂的政策引导
        (一)顺应时代的课程建设导向
        (二)因地制宜的特色政策保障
    二、学校组织支持:创设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学校文化
        (一)学科统整视域下的教学软环境营造
        (二)体育教师“游戏认知与素养”的提升
    三、家庭活动支持:构建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家校联动
        (一)游戏育人职责在家庭中的落实
        (二)体育游戏、师徒模式与亲子关系的加固
    四、社区空间支持:促进民间体育游戏课程表达的场域延伸
        (一)“全民健身”对社区儿童体育游戏的接纳
        (二)社区空间与儿童体育游戏的课外拓展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校本课程开发符合学校体育政策导向和现实发展需求
        1.1.2 气排球项目校本课程开发适合中等职业学校
        1.1.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资源体系有待完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校本课程
        1.3.2 关于课程开发
        1.3.3 关于气排球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地观察法
        2.2.4 问卷调查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建设要件及状况分析
        3.1.1 气排球课程建设的要件分析
        3.1.2 气排球课程建设的状况分析
    3.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项目融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3.2.1 气排球校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3.2.2 气排球校本课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
        3.2.3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课程创新能力的发展
        3.2.4 气排球项目对器材和场地的适应性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现实条件
    3.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3.3.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3.3.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3.3.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目标的构建
        3.3.4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内容的构建
        3.3.5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评价的构建
    3.4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标准的反思与建议
        3.4.1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目标的反思与建议
        3.4.2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内容的反思与建议
        3.4.3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评价的反思与建议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问卷效度检验一专家问卷
    附录 B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开发学生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一)
    附录 C 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课程教学实验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二)
    附录 D 气排球体育教学效果评价表
    附录 E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F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苍南县灵溪镇第二小学高段武术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苍南县灵溪镇第二小学高段武术拓展性课程的开发
    第一节 武术拓展性课程开发概述
    第二节 武术拓展性课程定位与分析
        一、武术拓展性课程定位
        二、武术拓展性课程分析
    第三节 武术拓展性课程开发机构设置
        一、课程管理小组
        二、课程研发小组
        三、课程实施小组
        四、课程评价小组
    第四节 武术拓展性课程开发条件分析
        一、政策导向
        二、经费保障
        三、师资情况
        四、场地器材
        五、分班模式
        六、课时安排
        七、学生情况
    第五节 武术拓展性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课时
        三、课程内容
        四、课程评价
    第六节 武术拓展性课程开发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建议
        一、应该更加突出武术拓展性课程的地位
        二、应该更加完善武术拓展性课程的教材
        三、应该充分发挥武术拓展性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苍南县灵溪镇第二小学高段武术拓展性课程开发学生调查问卷论证
    附录二 苍南县灵溪镇第二小学高段武术拓展性课程体系论证
    附录三 苍南县灵溪镇第二小学高段武术拓展性课程评价及标准论证
    附录四 苍南县灵溪镇第二小学武术拓展性课程开发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五 武术拓展性课程专家论证人员名单及简介
    附录六 苍南县灵溪镇第二小学高段武术拓展性课程单元二教材内容

(9)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庆市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健康中国”的提出
        1.1.2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1.1.3 “健康中国”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辨证关系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地考察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健康
        3.1.2 健康中国
        3.1.3 体育与健康课程
    3.2 国内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相关研究现状
        3.2.1 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的相关研究
        3.2.2 国内外体育课程内容的相关研究
        3.2.3 国内外体育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3.2.4 国内外体育课程评价的的相关研究
        3.2.5 国内外体育师资力量及的相关研究
4 结果与分析
    4.1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师现状分析
        4.1.1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基本现状分析
        4.1.2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专业素质现状分析
    4.2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现状
        4.2.1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目标的现状分析
        4.2.2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的现状分析
    4.3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的现状
        4.3.1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
        4.3.2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课的现状分析
        4.3.3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践课的现状分析
        4.3.4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课时现状分析
    4.4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现状
        4.4.1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4.4.2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现状分析
        4.4.3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4.4.4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开发与使用现状分析
        4.4.5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场地与器材使用现状分析
    4.5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现状
        4.5.1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学生评价现状分析
        4.5.2 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教师的评价现状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四、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幼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衔接研究[D]. 王杰.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模式开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新冠疫情背景下上海市部分初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满意度研究[D]. 魏飞越.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4]普通高校线上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 谢润.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知识图谱视域下国内体育课程研究动态的可视化分析[D]. 谭佳智.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6]中华民间儿童体育游戏的课程表达研究[D]. 韩文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等职业学校气排球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D]. 李健达. 河南大学, 2020(02)
  • [8]苍南县灵溪镇第二小学高段武术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研究[D]. 蔡万顿.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9]健康中国背景下重庆市南岸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D]. 黄柯铭.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  ;  ;  

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评价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