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团糟”不说“一团糟”

为什么“一团糟”不说“一团糟”

一、为什么“乱七八糟”不说“乱七糟八”(论文文献综述)

莫霞[1](2021)在《索玛花盛开的地方》文中研究指明时间:1988—2020年。地点:江苏海安,云南宁蒗。人物:景大民——男,28至60岁,海安支教老师。郭玉英——28至33岁,景大民的妻子。拉龙——男,14至46岁,彝族,宁蒗学生。阿依朵——女,13至45岁,摩梭人,宁蒗学生。史布——男,10至42岁,彝族,宁蒗学生梅校长——男,40岁,海安支教领队。老镇长——男,65岁,彝族,宁蒗老镇长。大罗——男,35岁,海安支教老师。小林——女,25岁,海安支教老师。金眼镜——男,50岁,海安支教老师。阿咪——40岁,阿依朵的妈妈。

宁晓[2](2019)在《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化时代-下,各国各民族在诸多领域中都在推动和深入彼此间的合作与交流。为了扩大视野,发展自我,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决定出国深造,在德国的中国交换生也属于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由于中德两国双边关系良好,近年来,中国学生成为德国外国留学生中最多的群体,他们在异国体验了异于自己文化的外国文化,这将促使他们对自我身份进行反思。长期以来,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在进行身份研究,其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现代身份的关注不再强调前现代社会中身份的不变性和孤立性,而是强调可变性,灵活性,重组性,可修订性等,这使得个体身份的重建在现代社会更加可能。在此背景下,本篇硕士论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12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在2016年至2017年间作为交换生在德国交换学习约一年的时间,以此来研究和分析这些学生的身份重构。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即为:留德中国交换生如何通过跨文化经历重构自己的身份?从这个基本问题能引申出下列三个可具体操作的问题:(1)留德中国交换生如何形成自己的跨文化身份认同?(2)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留德中国交换生进行身份重构?(3)身份重构和异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与研究问题相呼应,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分析这些留德中国交换生通过跨文化经历进行身份重构的具体过程。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篇论文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结合叙事访谈和主导式访谈,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再用质性内容分析法针对资料完成分析。在叙事访谈中,并非对中国留学生的整个生活经历,而是针对其在德约一年的生活经历进行了询问。基于Y.Y.Kim的跨文化身份认同理论——其理论主要是在文化层面研究了身份重构的问题,对主导式访谈里的问题进行了设计。在笔者将12位中国交换生的数据转录后,借助于质性文本主题分析法将文本整理成为四大类进行分析,即社交网络,人际冲突,自我和他人感知,自我反思。凭借对采访结果的分析和阐释,本篇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得到如下回答: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主要表现为原有的文化认同经历了三个方向的改变:原文化认同加深,保持不变,或者解体转变为跨文化身份认同。根据收集的材料身份重构的主要趋势是,原有的文化认同遭到解体,渐渐形成跨文化身份认同。为了进一步详细地呈现此结论,如下回答了三个基本的研究问题:(1)留德中国交换生如何形成自己的跨文化身份认同?在Kim的理论体系中,压力——适应——增长动态模型作为其核心,跨文化身份认同在外在压力和内在适应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压力作为外在条件主要由于各方面的文化差异而产生,如行为模式、思想模式、感觉模式差异和文化冲击等。适应作为内在条件和动力指的是个体对异文化的接受意愿。此外,Thomas对中德文化核心标准的比较将作为此篇论文文化差异判定的导向。跨文化身份认同形成的原因是个体在压力和适应之间与异文化建立了联系。个体不仅仅将自己视为自文化的一员,而且也视为是异文化的部分,自此,个体并不局限自己在原有的文化圈内,这样才能发展跨文化身份认同。(2)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些留德中国交换生进行身份重构?因素主要分为两个层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中德文化差异和异文化成员德国人的态度;内部因素是个体对文化的敏感性,对异文化的开放态度和个体的反思能力。文化差异作为外部力量是促使个体对自我进行反思的前提。为了察觉到文化差异,需要个体具备对文化的敏感性。另外,对异文化的开放态度和个体的反思能力作为内部因素比外部因素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因为身份认同本身就极具主观性。(3)身份重构和异文化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和异文化的接触给个体提供在文化层面重构身份的机会。在此篇质性研究中,主要是德国文化承担异文化的角色。受访人在采访中所述的对个人主义的追求,强烈的环保意识,规则导向,对政治时事的强烈关注,辩论文化,师生之间的平等性,精确的时间观念,私人和生活领域的分离,重视假期和业余时间,对陌生人的信赖和不同的生活习惯(聚会/酒吧/饮酒文化),都促使受访人去反思自己的文化。德国的异文化是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过程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总而言之,这十二位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呈现一种趋势,即通过跨文化经历后原有的文化身份遭遇解体,同时在外在压力和内在适应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跨文化身份认同。在如今的学界中,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问题并未得到太多关注。在此背景下,笔者在本篇论文中主要对此空白领域进行了探索,尝试结合新的理论方法对未曾受到关注的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进行了研究。

李文强[3](2018)在《从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谈工具性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合语文学科性质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聚焦在能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人格因素与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上。简而言之,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学科,从核心素养角度上看,更多的偏重于促进终身发展的人文性一面。而语文工具性的学习,正是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性学习,当前语文教学的大环境中,工具性学习鲜有发声。语言知识的自我内化,建构以及应用,这一系列问题是值得关注的。在小学阶段第三阶段(56年级)与初中阶段(以7年级为主)的教学衔接中,主要教学任务是从语言到文学的转变,这一阶段的教学更需要关注工具性的教学的衔接。

陈水章[4](2018)在《包围乡长》文中研究表明一每天清晨,赵叔总是第一个到。赵叔任何时候来,都自带茶杯茶叶。他那只套了布套的不锈钢茶杯往桌上一放,很显眼。我租的这地,民间有个统一的叫法,叫麻将大排档,全城有名。低消费,规模大,所有店子不临街,顺河,僻静,树木很好。从鱼嘴到上游的收容所,绵绵两百多米,全是一家连着一家,以麻将为主要娱乐的场所。这排低矮的平房,是老城区唯一没有改造的地方。这儿的房主见有商

刘瑞[5](2014)在《现代汉语“七A八B”格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使用频率高、能产性好的“七A八B”格式,实际语例如:七上八下、七手八脚、七波八折等。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该格式的构成、韵律、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同时借鉴认知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相关理论阐释一些语言现象。全文的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从语法性质、音节数量等方面对“七A八B”格式的内部构成、节律及句法功能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其相关格式“A七B八”和“A七八B”的内部构成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七A八B”格式的语义功能进行了分析,并同其相关格式的语义功能进行了比较。第三部分,从格式的修辞方式、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言经济性等方面分析了“七A八B“格式的语用特征。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局限与不足。

于晶晶[6](2006)在《数量模糊表达方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模糊语言理论为基础,对与数词直接相关的数量模糊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从语义的角度出发,将与数词直接相关的数量模糊表达方式分为两类。旨在对这一数量模糊表达方式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本文分为两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文章研究的范围、模糊语言理论的研究现状、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第二章将与数词直接相关的数量模糊表达方式进行分类。一类是模糊实量,虽然这些数量没有精确的上下限,但是仍有具体的取值范围,和精确的数目有些关系。有几种表达方法可以表示实量:一是不定量数词表模糊实量,如“几”“两”表示不超过十的大概数目。二是相临或相近的数词连用表模糊实量。如“三四个”、“七八天”、“一两件”,三是数词或数量短语前后加上界指词语表模糊实量。如“三百多本书”、“个把人”、“二十来天”。第二类是数词表示虚化的数量,虽然这些词虚化,和精确的数目不再有联系,但是它们表示“多”或“少”的数量概念。我们称之为模糊虚量。其表达方法为:一是使用数词表模糊虚量,包括“一”到“十”、“几”、“两”、“多”、“数”这几个数词和“百”、“千”、“万”这几个位数词。二是使用固定格式表示模糊虚量。本文还和英语的数量模糊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并指出数量模糊表达在对外汉语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模糊实量和虚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夸张的程度可以转化。

郑勇[7](2002)在《穿越雪山》文中研究说明 一灰蒙蒙的天空再次飘起鹅毛大雪的时候,黄忠那封家书还没有完成三分之一。黄忠是武警某县中队指导员,一位同我们大家一样需要沐浴阳光呼吸氧气过日子的青年警官。黄忠此刻正为怎么给妻子张琴写一封理想的家书而大伤脑筋。信纸上,方块字的生长速度远不如他揪落的头

卢卓群[8](2000)在《漫谈选题范围》文中提出本文从中文专业函授学员的实际出发 ,提出六个方面的选题范围 :一、从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中选题。二、从中文函授的语言类课程中选题。三、从当前的热门话题中选题。四、从大家不注意的冷门问题中选题。五、从日常的社会语言生活中选题。六、从个人经常思考的或偶尔碰上的问题选题

张少雄[9](2000)在《外语教学TAIYIC原则初探》文中提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的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费时低效;一是全盘西化(张先鉴,1998)。自李岚清副总理1996年6月指出外语教学“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现象以来,费时低效成为外语教学界一个关注点,学者们已经开始寻找与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井升华,1999)。全...

董绍克[10](2000)在《为什么“乱七八糟”不说“乱七糟八”》文中提出

二、为什么“乱七八糟”不说“乱七糟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什么“乱七八糟”不说“乱七糟八”(论文提纲范文)

(2)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件

(3)从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谈工具性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必要的工具性学习
二、工具性教学的衔接

(4)包围乡长(论文提纲范文)

(5)现代汉语“七A八B”格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对象
    1.2 前人研究综述
        1.2.1 “七 A 八 B”格式的产生时间
        1.2.2 “七 A 八 B”格式的内部构成
        1.2.3 “七 A 八 B”格式的句法功能
        1.2.4 数词七、八的文化含义
        1.2.5 “七 A 八 B”格式的语义分析
        1.2.6 “七 A 八 B”格式的感情色彩
        1.2.7 “七 A 八 B”格式的语用效果
        1.2.8 前人研究的不足
    1.3 本文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3.1 语料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七 A 八 B”格式的构成、节律分析及句法功能
    2.1 “七 A 八 B”格式的构成
        2.1.1 “七 A 八 B”中 A、B 的构成
        2.1.2 “七 A 八 B”格式的节律分析
        2.1.3 “七 A 八 B”的相关格式
    2.2 “七 A 八 B”格式的句法功能
        2.2.1 “七 A 八 B”格式作主语
        2.2.2 “七 A 八 B”格式作谓语
        2.2.3 “七 A 八 B”格式作宾语
        2.2.4 “七 A 八 B”格式作定语
        2.2.5 “七 A 八 B”格式做状语
        2.2.6 “七 A 八 B”格式作补语
        2.2.7 “七 A 八 B”格式作小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七 A 八 B”格式的语义分析
    3.1 “七 A 八 B”格式内部的语义关系
        3.1.1 “七 A 八 B”格式中的“七”和“八”
        3.1.2 “七 A 八 B”格式中 A、B 之间的语义关系
    3.2 “七 A 八 B”格式的语义功能
        3.2.1 “七 A 八 B”格式的分类
        3.2.2 “七 A 八 B”的语义功能
    3.3 “七 A 八 B”与“A 七 B 八”、“A 七八 B”
        3.3.1 “A 七 B 八”格式的语义分析
        3.3.2 “A 七八 B”格式的语义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七 A 八 B”格式的语用特征
    4.1 “七 A 八 B”格式的修辞方式
    4.2 “七 A 八 B”格式的语体色彩
    4.3 “七 A 八 B”格式的感情色彩
    4.4 “语言经济性原则”在“七 A 八 B”格式中的运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结论
    5.2 局限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6)数量模糊表达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解题
    1.2 模糊语言理论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 模糊数量表达方式
    2.1 模糊实量
    2.2 模糊虚量
    2.3 模糊虚量的语用效果
结束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漫谈选题范围(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自己的教学工作中选题。
二、从中文函授的语言类课程中选题。
三、从当前的热门话题中选题。
四、从大家不注意的冷门问题中选题。
五、从日常的社会语言生活中选题。
六、从经常思考的或偶尔碰上的问题中选题。

(9)外语教学TAIYIC原则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Principle of Motivation,即刺激原则
    (一)刺激
    (二)学生中心
    (三)俯视
二、Principle of Economy,即经济原则
    (一)课堂经济
    (二)修习方法
    (三)频率经济
        (一)频率
        (二)高频项目
        (三)重复与循环
四、 Principle of Diversityand Unity,即变化与统一原则
    (一)变化
    (二)统一
五、Principle of Identity,即身份原则
    (一)英语语体
    (二)英语的阶层性
    (三)语法与语体
    (四)语法规则退场
    (五)语体进场与身份原则

(10)为什么“乱七八糟”不说“乱七糟八”(论文提纲范文)

1.从四字格成语初期使用情况看
2.从四字格成语演变情况看

四、为什么“乱七八糟”不说“乱七糟八”(论文参考文献)

  • [1]索玛花盛开的地方[J]. 莫霞. 剧本, 2021(05)
  • [2]留德中国交换生的身份重构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学生为例[D]. 宁晓.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5)
  • [3]从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衔接谈工具性教学[J]. 李文强. 长江丛刊, 2018(17)
  • [4]包围乡长[J]. 陈水章. 四川文学, 2018(01)
  • [5]现代汉语“七A八B”格式探讨[D]. 刘瑞.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4(04)
  • [6]数量模糊表达方式的研究[D]. 于晶晶.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7]穿越雪山[J]. 郑勇. 西藏文学, 2002(04)
  • [8]漫谈选题范围[J]. 卢卓群.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 [9]外语教学TAIYIC原则初探[J]. 张少雄. 有色金属高教研究, 2000(01)
  • [10]为什么“乱七八糟”不说“乱七糟八”[J]. 董绍克. 语文建设, 2000(01)

标签:;  ;  ;  

为什么“一团糟”不说“一团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