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湿条件下开关控制空调系统季节能效比研究

潮湿条件下开关控制空调系统季节能效比研究

一、湿工况开停控制空调系统季节能效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谭益坤[1](2020)在《基于转轮除湿的低露点蒸发冷却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转轮除湿空调系统可实现温湿度的独立控制,从而使系统可利用低品位热能驱动除湿,高温冷源降温冷却,能很好解决传统冷却除湿法由于热湿联合处理所带来的能源浪费、舒适性差、除湿量小及冷凝水析出造成的霉菌滋生问题。基于转轮除湿的低露点蒸发冷却系统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备高温冷水,提供给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的显热末端。使用太阳能作为再生热源,提出高温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系统,建立各部件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并对系统数学模型求解,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系统具有低能耗的优点,该系统比传统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的TCOP和COPth高1.5;确定系统的供水模式和供水温度:高湿工况下,供水温度从12.0℃到13.5℃,该系统采用并联的供水模式,供水温度低于15.0℃,系统出口空气的状态参数点能满足室内热湿舒适性需求;中湿和低湿工况下,供水温度从13.5℃到18.0℃,该系统采用串联的供水模式,供水温度从12.0℃到18.0℃,系统出口空气的状态参数点能满足室内热湿舒适性需求:实验验证了高温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转轮除湿机出口空气温度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之间的最大误差为±7.0%,系统出口空气温度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之间的最大误差为13.0%。基于高温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系统具有低露点温度的湿空气的特点,提出高温冷水型转轮除湿冷水系统,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空气温度从28℃提高到40℃,制得冷冻水的温度从16℃提高到17.43℃,进口空气含湿量从13g/kg提高到21g/kg,制得冷冻水的温度从15℃提高到17.5℃,再生温度从60℃提高到100℃,制得冷冻水的温度从17.2℃降低到14.9℃。使用热泵系统作为再生热源提出热泵再生型转轮除湿空调系统,建立该系统的(?)模型,该系统与单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相比:系统脱附再生所需的热量(?)减少了 39.2%,冷量(?)降低了 52.1%,总的(?)损耗减少了 44.2%,(?)效率提高44.0%,说明热泵再生型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的热力学完善程度更高。基于热泵再生型转轮除湿空调系统具有低露点温度的湿空气的特点,提出热泵再生型转轮除湿冷水系统,建立该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求解,研究结果表明:进口空气温度从28℃提高到40℃,制得冷冻水的温度从16.5℃提高到到16.2℃。

刘磊[2](2020)在《基于Trnsys的养殖场空调系统节能优化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我国养猪业正快速向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模式转变,养猪现代化、规模化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在现有的饲养管理中,猪舍室内温度是否均衡稳定,将直接影响到仔猪成活率、猪的生长发育及饲料利用率。鉴于本文的养猪场需要消耗大量的地下水和产生大量的排泄物,为实现能源的可循环利用,本文分别采用地下水源热泵和生物质源热泵作为猪舍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此外,猪舍内存在大量氨气,不宜采用湿工况空调末端,故采用毛细管辐射网栅作为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本文以分娩猪舍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Trnsys软件搭建分娩猪舍建筑模型,模拟了冬夏季空调冷热负荷,验证了毛细管网模型的准确性,并分别探讨了供水温度、供水流量对室内温度及毛细管网辐射末端制冷能力的影响。模拟分析显示,毛细管网的供水温度每降低1℃,单位面积制冷量大致增加4.38W/m2,室内温度大致降低0.63℃,而供水流量对毛细管网供冷能力的改善并不明显。然后通过ANSYS软件建立了生物质池下的土壤模型,分析了生物质池下全年土壤垂直温度变化情况,为空调系统的仿真模拟提供了水平埋管处周围土壤温度的逐时变化数据。最后在Trnsys中搭建了地下水直供式辐射空调系统、地下水源热泵+毛细管栅辐射空调系统、土壤源热泵辐射空调系统及生物质源热泵辐射空调系统四种仿真模型,对各设计方案的室内温度、毛细管供回水温度、机组性能系数及系统能耗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及生物质源热泵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还探讨了地下埋管对猪舍内CH4排放的影响以及土壤温度恢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土壤源热泵系统比生物质源热泵系统节能2.8%;而冬季,生物质源热泵系统比土壤源热泵系统节能5.7%,从全年的节能率看,生物质源热泵系统具有一定的节能潜力。以生物质源热泵系统为基准,地下水源热泵+毛细管栅辐射空调系统全年可节约24.3%的能量,且全年耗水量为9162m3。而地下水直供式辐射空调系统夏季总能耗比生物质源热泵系统降低了36080kWh,节能88%,但全年消耗地下水量为21888m3,该系统不仅无法满足室内设计温度要求,而且国家严禁非法取水,故该方案并不适用。此外,当水平埋管深度为0.6m时,不会加剧猪舍内CH4的排放;若将冬季沼气保温系统加入到生物质源热泵系统中,并将室内温度波动控制在±1℃范围内,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土壤热堆积问题,还能实现生物质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潜力。对于农村养殖项目,无自来水供应时,优选地下水源热泵+毛细管栅辐射空调系统;而对于非农村养殖项目,有自来水供应时,优选生物质源热泵辐射空调系统。鉴于该项目位于农村,优选地下水源热泵+毛细管栅辐射空调系统,而生物质源热泵系统中加入冬季沼气保温系统,也具有一定的节能优势,且无需开采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故生物质源热泵辐射空调系统可作为备选方案。但地下水直供式辐射空调系统不仅无法满足室内设计温度要求,而且地下水开采须符合国家规定,故此方案不具有可行性。

罗良[3](2019)在《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热泵型溶液除湿(HPLD)新风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对HPLD新风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系统的性能优化等研究还不充分。本文以常规HPLD新风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项目实测、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方法对以上问题展开了研究。以系统环境适应性分析为基础,提出了HPLD系统的组合应用形式,进行了组合式除湿系统性能优化以及HPLD系统部件匹配优化,制作了溶液除湿样机并测试了样机运行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建立HPLD系统核心部件、介质物性参数计算数学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以上模型,建立HPLD系统性能分析模型。其次,通过HPLD产品性能实测与系统性能分析,讨论了HPLD系统环境适应性。在研究工况下,新风温度升高1℃,系统COP下降率为0.7%;新风含湿量增加1g/kg时,系统COP下降率为4.1%,新风湿度升高造成系统COP大幅度下降,系统对新风湿度变化的适应性差。然后,为提高HPLD系统的环境适应性,提出冷却除湿与溶液除湿组合、双级溶液除湿组合两种组合式除湿系统,并进行组合式除湿系统级间参数优化分析。优化结果是:冷却除湿与溶液除湿组合系统、双级溶液除湿组合系统级间新风参数最优状态分别为:温度19.8℃,含湿量13.3 g/kg和温度27℃,含湿量14.0 g/kg。在最优设计工况下,相比于单一HPLD系统,冷却除湿与溶液除湿组合系统、双级溶液除湿组合系统COP分别提高48.1%和61.6%。最后,研究溶液除湿系统部件匹配设计方法。进行样机蒸发/冷凝器、除湿/再生器等部件匹配优化,设计样机测试、电气系统,制作HPLD实验样机,并进行样机性能测试。测试结果为:在设计工况下,样机送风温度16.8℃,含湿量7.81 g/kg,系统COP为3.11。送风参数与系统性能良好,验证了组合式除湿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部件匹配优化方法的准确性。在变工况下,样机送风温度、含湿量随新风流量、再生空气流量的增加而增加;系统溶液浓度几乎不受新风、再生空气流量的影响;新风、再生空气流量减小有利于提高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COP和系统EER。本研究提出了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组合应用形式以及组合式系统级间参数优化方案,建立了系统部件匹配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结果对溶液除湿产品设计与生产具有参考价值,对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推广应用具有促进作用。

周广[4](2019)在《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因在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和热舒适性的同时,又满足建筑节能要求,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dedicated outdoor air systems,简称DOAS)受到广泛关注。但无论是系统设计形式、新风处理技术还是热回收方式,其研究均有待深入和完善。建模仿真可以根据需要十分方便地改变双温冷源DOAS的结构、设备参数和控制,以较低的成本预测系统性能,为优化系统设计与控制提供决策支持。然而,现有DOAS的建模仿真研究较少系统地介绍其热流物理系统的建模方法,且热流物理系统模型不完善;大多数DOAS仿真研究的重点也不在控制,控制系统模型理想化。另外,传统的建模仿真平台采用命令式编程语言和因果建模方式,模型方程与数值求解方法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存在建模效率低、技术门槛高、缺乏标准化组件接口及模型拓扑结构与实际不一致等问题。为解决现有研究的局限,本课题针对本文设计的新风处理系统及双温冷源DOAS,探索采用基于方程、面向对象的多领域统一建模语言Modelica建立具有标准化接口的DOAS模型库的方法,并按照实际物理系统的拓扑结构建立双温冷源DOAS模型进行实例研究。具体如下:(1)提出了一种变工况适应性强的双表冷器双旁通新风机组FHU-A。设计了喷雾蒸发冷却排风,然后通过板翅式换热器对新风进行预处理的热回收系统。基于不同新风处理方式,设计了三种双温冷源DOAS。根据双温冷源DOAS实际物理系统的拓扑结构,制定了仿真模型的基本架构。(2)介绍了Modelica语言建模的技术路线。系统地研究了各组件的数学模型,并采用Moedelica语言建立了DOAS热流系统对象模型库。其中,一方面建立了比现有模型更快速高效、精度更高的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FTHE)湿工况新模型。另一方面,新建了空气-空气板翅式换热器(PFHE)干工况模型。新PFHE模型也可用来模拟其它空气-1空气换热器的传热,只要换热器两侧的结构和几何尺寸一致,传热因子j=c1c2Rem(或者努塞尔数Nu= CRen),且不考虑冷凝。新FTHE和PFHE模型均不需要提供换热器几何数据、传热系数和性能数据文件,只需名义工况数据,就能预测换热器性能。(3)阐述了双温冷源DOAS控制系统对象建模方法。系统地提出接近工程实际的基于气象分区的工况划分方法,各工况对应的新风控制量算法与系统运行模式,以及各子系统设备的本地控制策略及算法。采用Modelica语言建立了双温冷源DOAS的控制系统对象模型库。(4)基于上述DOAS模型库,建立了三个双温冷源DOAS仿真模型。其特点是计算管网压力分布,可测试局部和监督控制算法之间的相互作用;控制系统更接近工程实际;模型拓扑结构与实际物理系统一致。选取典型高湿地区广州市的某办公楼进行实例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本文设计的新风处理系统与双温冷源DOAS及其模型库,按仿真模型架构建立的三个DOAS仿真模型完全可以按预定控制策略和目标运行;系统设计和控制的改进措施改善了控制品质,有效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FHU-A设备造价及各系统能耗。可推广应用的普适性规律:选择高效冷水机组对降低系统能耗十分关键;采用高压泵加雾化喷头的蒸发冷却或加湿方式是十分节能的方案;热回收系统成本回收周期过长,在广州地区不宜采用;高温冷水机组不仅承担了系统的全年大部分冷负荷,还可以承担全年湿负荷,对节能有利;在广州地区,新风处理系统有必要设置双旁通风道,以降低新风处理能耗。研究表明,基于Modelica语言建立的DOAS模型库,可帮助用户在设计阶段快速进行DOAS模型搭建和仿真,创建一个可以灵活地改变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的DOAS虚拟实验平台,为预测系统性能,优化系统设计和控制提供决策支持,并为后续更多的研究创新打下基础,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李景麒[5](2019)在《空气处理机组优化控制室内温湿度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逐渐升高,这让空调系统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如何让空调系统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的节约能耗,能够自动化的调节是很有必要的。在研究空调的节能策略和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语言对空调系统进行建模是重要的部分。本文用BP神经算法优化后的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空调房间的温湿度为核心进行了以下工作。根据空气处理机组模拟控制各参数耦合性强和抗干扰差的研究现状,采用能量守恒的方程,建立了房间和空气处理机组的数学模型,模型中包括了表冷器、空气加湿段、空调加湿段、阀门及风机。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各个模型进行了模拟,在软件中建立了空调仿真调节运行平台。并利用建立好的各模型进行测试,通过数值模拟验证模型的运行规律。提出利用单独使用PID控制和BP神经算法对PID控制进行优化的方式,计算系统的传递函数方程加入到控制器中,建立了 6个输入层,10个隐含层,3个输出层的BP神经网络算法对PID控制器优化的模型,在无干扰各参数稳定的情况下和室外温度持续变化的情况下对空气处理机组及房间的温湿度变化进行了模拟,比较了空调系统在无控制器、PID控制器及BP神经优化后的控制器的温湿度参数的变化规律,解决了计算机仿真中发现空气处理机组处理空调房间温湿度变化波动较大和稳定时间较长的问题。结果表明,室外扰动稳定的情况下得出了在BP神经算法优化后的PID控制器在调节空调系统的温湿度的超调量是0.2%和稳定时间是1100s,比PID控制器控制系统和系统单独运行时的超调量和稳定时间要小,由此说明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室外扰动持续变化的情况下得出了在BP神经算法优化后的PID控制器在调节空调系统的温湿度波动区间是0.1℃和稳定时间是1000s,比PID控制器控制系统和系统单独运行时的波动区间较小和稳定时间较短,说明BP神经算法优化后PID控制器在调节空调系统的温湿度变化中稳定时间更短,波动幅度减小,有效的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也能够节约能耗。

聂文庆[6](2018)在《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用双温表冷型新风机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28%,其中暖通空调能耗占50%左右,因此在暖通空调领域采用节能技术十分重要。目前的集中式空调系统大多采用热湿耦合空气处理模式,系统采用7℃的冷冻水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温和除湿处理,其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对低温冷冻水的需求使得冷水机组COP降低,其次,温湿度耦合处理,使室内空气的温湿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需要对处理到露点状态的空气进行再热,存在冷热抵销现象,最后,安装在室内的换热盘管表面存在凝水,在其表面和冷凝水盘管易产生病菌,恶化了室内空气品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国内外学者提出了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该系统将空气处理过程中的降温和除湿过程解耦,由新风机组承担系统全部湿负荷,末端设备仅承担室内显热负荷,其中新风机组的除湿性能是整个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常用的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新风机组有溶液除湿机组、直膨式机组和表冷器冷却除湿机组,本文针对热湿地区气象条件,结合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的使用要求,对双温表冷型新风机组性能进行研究,该新风机组由两级表冷器串联组成,室外新风首先进入第一级表冷器,采用15℃的高温冷冻水对新风进行预冷,再进入第二级表冷器,由7℃的低温冷冻水进行深度除湿处理,使新风机组满足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新风处理要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热湿地区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对新风机组的性能要求,分析高低温双冷源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在热湿地区的节能潜力。以广州地区某建筑为例,对建筑进行全年能耗模拟,得到该建筑的室内显热和潜热负荷,以及新风的显热和潜热负荷,分别采用常规热湿耦合空气处理模式的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和高低温双冷源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从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和系统末端设备五个部分进行分析,定量比较了系统各部分运行能耗,得出双冷源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在热湿地区的节能潜力可达19.89%。根据热湿地区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对新风机组的性能要求,设计了双温表冷型新风机组。针对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中的新风处理部分进行分析,总结了处理新风的不同形式和实现方法,对双温表冷型新风机组中的高低温表冷器、过滤网、风机和电机进行了设计,并制作了新风机组实验样机。测试了双温表冷型新风机组中高温表冷段在变风量和变冷冻水流量情况下的热工性能,对满足设计要求时低温表冷段的流量调节性能进行了分析,对新风机组在热湿地区的运行效果进行了评价。利用标准焓差室对高温表冷段变风量、变冷冻水流量和同时变风量、变冷冻水流量三种情况下的出口空气参数进行测试,获得高温表冷器的换热性能,并对其热工性能进行了分析。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测试并分析了变风量情况下不同高温表冷器的进水温度对低温表冷器中冷冻水流量调节的影响,得出随着风量的降低,满足送风状态所需要的低温表冷段冷冻水流量越低,当风量降低至额定风量的50%时,低温表冷器中冷冻水流量仅需达到额定流量的45.1%即可满足送风要求。对新风机组在夏季高温工况和春季高湿工况下的运行性能进行了测试,得到机组高、低温表冷器的进出口空气参数,分析了不同工况下高温表冷器进出口空气焓差与机组总焓差的比值,得出利用高温冷冻水预冷新风的焓降比例约占到整个新风处理过程焓降的50%左右,具有较高的节能潜力。

盛章涵[7](2018)在《青岛胶州湾隧道变电所利用天然冷源通风降温研究》文中指出由于隧道变电所内空间有限,不足以提供通风方案所需空间,大多数隧道变电所采用空调系统来维持室内温湿度。随着我国隧道修建技术的日臻完善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开发天然能源作为隧道变电所通风降温系统的冷源,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研究背景及实际意义,概述了天然冷源通风降温系统研究现状以及变电所通风降温研究现状。根据青岛胶州湾隧道工程实际情况,为其变电所设计了一套渗漏水通风降温方案。以青岛胶州湾隧道台西三站变电所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三种不同送风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三种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温度场、能量利用效率及温度分布均匀性分析可知,送风温度为30℃时更具优势,故将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的送风温度设置为30℃即可。对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中的表冷器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分析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中表冷器运行特点及性能的方法,利用此方法分析了不同水流速度下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表冷器换热情况。同时,从热力学角度,对表冷器的优化设计进行研究,得出了最大换热量时,基管管长与管径的函数关系。根据以上研究,设计了一台应用于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的翅片管式表冷器。最后以台西三站变电所采用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为例,对其进行了技术性、经济性、环保性等方面的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空调系统相比,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的运行费用降低了67%,初投资费用减少了7%,且该系统运行过程不产生任何污染,具有一定的环保性。

李思慧[8](2018)在《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与建筑物耦合变工况分析及优化》文中认为鉴于现在设计人员和用户对于空气源热泵性能的了解还仅限于额定工况的制热量和COP,导致按照额定工况制热量和COP所选机组在夏热冬冷地区冬季低温工况运行时的制热效果出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情况时有发生。目前针对于空气源热泵制热效果出现恶化的情况学者们有提出新的评价指标,比如说SCOP、IPLV等。但是这类指标还是无法让设计人员和用户直观了解空气源热泵在不同工况下运行时的产能值和能效比值,以及其产能能否满足建筑室内负荷需求。首先,本文通过对已有的空气源热泵模型和建筑室内负荷预测模型的对比分析,针对空气源热泵在夏热冬冷地区的特殊性以及现有空气源热泵评价指标的缺陷,通过计算机模拟和数学方法建立空气源热泵机组变工况产能输出模型、空气源热泵变工况能效比模型和建筑冬夏季动态负荷需求模型,并对模型可靠度进行了相关验证,认为在夏热冬冷地区全方面考虑室内外环境温度和室外空气含湿量等因素的产能和负荷模型有更高的可靠度。然后,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将热泵变工况产能输出模型和建筑动态负荷需求基于室内外温度和室外湿度参数进行耦合,得到空气源热泵满足建筑负荷需求的稳定工作范围以及满足建筑负荷所需前提下热泵最不利工况点的产能值和能效比值,发现额定工况产热量和COP都满足要求的空气源热泵在最不利工况下的COP值仅为额定工况值的32.7%,完全不满足节能要求。最后,综合分析室内外温度和室外湿度等因素对于热泵性能的影响以及夏热冬冷地区冬夏一体使用的空气源热泵全年工作时会面临的问题,提出将热泵产能输出满足建筑负荷需求的稳定运行工况区间、热泵满足建筑负荷需求的最不利工况点的产能值和能效比值等三个指标作为新的空气源热泵设计选型依据。文中所建模型和方法能够在进行空气源热泵设计选型时达到有效预测热泵变工况运行时实际性能和满足建筑负荷需求的程度的目的,可以优化现有的空气源热泵设计选型方法和评价标准,其思路对于其他地区和机组进行设计选型同样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金亮,柳建华,路阳,张维加,石毅登[9](2017)在《基于普通焓差试验室进行SEER测试的设备升级设计及试验验证》文中研究说明依据AHRI 210/240-2008和ANSI/ASHRAE116-2010,普通焓差试验室在进行季节能效比SEER测试时可能存在无法达到低湿工况、开停机稳态工况无法稳定和非稳态温度测量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在现有焓差试验室基础上改造空气处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风道系统和设备控制系统,并进行整机测试,结果表明,改造后的试验室满足AHRI 210/240-2008要求。

田镇[10](2016)在《基于热泵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实验研究与仿真分析》文中指出纯电动汽车具有无排放污染、能源利用效率高、运行噪声低等优点,是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理想发展方向。但是,车舱热舒适与动力模块散热是制约纯电动汽车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相比于传统燃油车,纯电动车没有车舱取暖所需要的发动机余热;而采用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电加热进行车舱采暖会严重影响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在纯电动汽车运行过程中,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没有配置合理的冷却系统,会因温度过高导致动力模块工作效率下降,影响续航里程,甚至产生安全隐患。因此,需要研发制冷、制热双向运行的高效热泵系统,并且将热泵系统与动力模块冷却系统相结合。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既满足车舱热舒适,又能保证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的运行在安全温度范围内,是纯电动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设计了基于热泵系统,并集成驱动电机冷却系统和动力电池冷却系统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并对所提出的方案进行了实车组装测试;通过实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手段,对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性能以及热管理系统与整车性能之间的交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一种基于热泵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该系统兼顾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的冷却。根据设计方案,搭建了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性能测试实验台,可以实现不同压缩机转速、不同环境温度、不同风速、不同电子膨胀阀开度、不同驱动电机和动力电池热负荷条件下,热管理系统性能的测试。2.对所设计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进行了制冷剂充注量实验,确定系统最佳制冷剂充注量为400 g。研究了压缩机转速、膨胀阀开度、环境温度、车速、电机热负荷和电池热负荷等因素对热管理系统热力性能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电机废热回收技术对热泵制热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存在“最佳过热度”使得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COP(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获得最大值;制冷工况下,系统的“最佳过热度”范围是2128℃;制热工况下,系统的“最佳过热度”范围是510℃。制冷工况下,车速的增大有利于冷凝压力的降低,制冷性能得到提升。电池冷却回路开启时,系统制冷COP降低16.1%27.5%;所设计的电池冷却回路,能够保证电池在安全(24.1℃38.8℃)运行范围内。相对于单一空气源热泵,环境温度为-7℃,废热量为500 W时,系统制热量提高了22.1%27.5%,COP提高了19%21.3%;废热量为1000 W时,系统制热量提高了47%50.5%,COP提高了26.6%29.3%。3.对比了三种经典的微通道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即叠加模型(BCorrelation)、选择模型(KBCorrelation)和拟合模型(SMCorrelation)的精度;针对现有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的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对流换热强化因子(Enew)和核态沸腾抑制因子(Snew)的流动沸腾换热关联式。仿真结果表明,新提出的流动沸腾关联式预测值和实验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9%,为车用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仿真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4.基于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和理论模型混合仿真的方法,建立了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制冷/热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5%,耗电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0.3%,COP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6%;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热力性能。5.对整车仿真软件ADVISOR(AdvanceD VehIcle SimulatOR,ADVISOR)进行二次开发,将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块和模糊控制模块嵌入ADVISOR中,建立了热管理模块与ADVISOR软件的集成开发平台。针对UDDS(Urban Dynamometer Driving Schedule,UDDS)循环工况,分析了热管理系统对整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制冷工况下,采用空调系统,相比于空调系统关闭时,车辆的百公里能耗增加了19.1%25.3%,续航里程减少了15.5%28.7%。开启电池冷却回路时,相比于单冷空调系统,车辆的百公里能耗增加了5.5%12.3%,续航里程减少了6.5%11.3%,制冷COP降低了16%23.8%。制热工况下,采用热管理系统时,相比PTC电加热,纯电动汽车百公里能耗减少16.4%23.7%,车辆续航里程提高19.6%31.1%。含废热回收的热管理系统比单一热源热泵系统的制热COP提高了33.8%48.6%。

二、湿工况开停控制空调系统季节能效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湿工况开停控制空调系统季节能效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转轮除湿的低露点蒸发冷却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蒸发冷却器
        1.2.2 转轮除湿机
        1.2.3 转轮除湿机的优化
    1.3 研究内容
2 高温冷水型转轮除湿空调系统
    2.1 系统描述
    2.2 系统的数学模型
        2.2.1 转轮除湿机的数学模型
        2.2.2 表冷器的数学模型
        2.2.3 系统模型
    2.3 模型验证
        2.3.1 实验装置
        2.3.2 实验验证
    2.4 结果和讨论
        2.4.1 性能指数
        2.4.2 三种供水模式下系统性能的比较
        2.4.3 系统和传统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的比较
    2.5 系统性能分析
        2.5.1 高湿条件
        2.5.2 中湿条件
        2.5.3 低湿条件
    2.6 本章小结
3 高温冷水型转轮除湿冷水系统
    3.1 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3.2 评价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处理进口空气温度的影响
        3.3.2 处理进口空气含湿量的影响
        3.3.3 处理进口空气流量的影响
        3.3.4 再生温度的影响
        3.3.5 表冷器流量占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热泵再生型转轮除湿空调系统
    4.1 系统的理论分析
    4.2 ?数学模型
        4.2.1 系统的状态点计算
        4.2.2 湿空气(火用)
    4.3 系统热力性能计算
        4.3.1 典型实例计算
        4.3.2 室外气象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3 系统适用的室外气象条件
        4.3.4 该系统和传统转轮除湿空调系统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热泵再生型转轮除湿冷水系统
    5.1 系统流程
    5.2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5.3 系统热力性能计算
        5.3.1 处理进口空气温度的影响
        5.3.2 处理进口空气含湿量的影响
        5.3.3 处理进口空气流量的影响
        5.3.4 供给空冷器比例提升的影响
    5.4 两种冷水系统性能参数的比较
        5.4.1 进口空气温度
        5.4.2 进口空气含湿量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B.已授权的专利
    C.参与的科研项目

(2)基于Trnsys的养殖场空调系统节能优化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研究
        1.2.2 水平埋管换热器研究
        1.2.3 猪舍人工环境营造技术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毛细管辐射空调系统及相关数学模型
    2.1 辐射末端系统简述
    2.2 地源热泵系统简述
    2.3 主要部件的数学模型
        2.3.1 房间热平衡模型
        2.3.2 毛细管换热模型
        2.3.3 热泵模型
        2.3.4 室内作用温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猪舍空调负荷仿真模拟
    3.1 Trnsys软件简介
    3.2 Trnsys模块简介
    3.3 工程概况
    3.4 空调设计参数
        3.4.1 温度
        3.4.2 母猪显热负荷及通风量
    3.5 空调负荷模型搭建及模拟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毛细管网参数设计
    4.1 毛细管网流量设计及换热模型验证
    4.2 毛细管网供水参数分析
        4.2.1 毛细管供水温度分析
        4.2.2 毛细管供水流量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池下土壤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5.1 ANSYS软件简介
    5.2 土壤初始温度分布
    5.3 生物质池下土壤模型建立
        5.3.1 输入参数
        5.3.2 土壤模型建立
    5.4 不同埋深处土壤垂直温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猪舍空调系统节能优化设计
    6.1 地下水直供式辐射空调系统
    6.2 地下水源热泵+毛细管栅辐射空调系统
        6.2.1 水文地质条件
        6.2.2 设备选型
        6.2.3 夏季工况模拟分析
        6.2.4 冬季工况模拟分析
    6.3 地下环路式辐射空调系统
        6.3.1 设备选型
        6.3.2 水平埋管长度确定
        6.3.3 最佳埋管深度确定
    6.4 地埋管对猪舍温室气体CH4排放影响
        6.4.1 输入参数
        6.4.2 水平单管换热模型建立
        6.4.3 生物质池底部温度模拟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空调系统节能分析
    7.1 生物质源热泵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系统对比分析
        7.1.1 夏季工况模拟分析
        7.1.2 冬季工况模拟分析
    7.2 土壤温度恢复情况探讨
    7.3 各空调系统对比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建筑空调系统能耗
        1.1.2 热湿分控空调系统
        1.1.3 溶液除湿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液体除湿剂
        1.2.2 溶液除湿/再生装置
        1.2.3 溶液与空气热湿传递过程
        1.2.4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
    1.3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研究现状与不足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
        2.1.1 溶液除湿原理
        2.1.2 溶液除湿/再生循环
        2.1.3 热泵型溶液除湿系统工作流程
    2.2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数学模型
        2.2.1 除湿器数学模型
        2.2.2 再生器数学模型
        2.2.3 热泵子系统热力循环计算数学模型
        2.2.4 溶液、空气、制冷剂物性参数计算
        2.2.5 热泵型溶液除湿系统模型
    2.3 模型验证
        2.3.1 除湿/再生器模型
        2.3.2 热泵子系统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环境适应性研究
    3.1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性能测试
        3.1.1 项目介绍
        3.1.2 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3.1.3 机组性能评价指标
        3.1.4 机组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2 新风参数对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性能影响
        3.2.1 新风温度的影响
        3.2.2 新风湿度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合式新风除湿过程及级间参数分析
    4.1 冷却除湿与溶液除湿组合新风处理过程
        4.1.1 冷却除湿系统介绍
        4.1.2 表冷器除湿数学模型
        4.1.3 冷却除湿与溶液除湿组合除湿过程
        4.1.4 冷却除湿与溶液除湿组合系统级间参数分析
    4.2 双级溶液除湿组合新风处理过程
        4.2.1 双级溶液除湿组合除湿过程
        4.2.2 双级溶液除湿组合系统级间参数分析
    4.3 三种空气除湿过程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的匹配设计
    5.1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匹配关系
    5.2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主要部件匹配计算
        5.2.1 除湿器
        5.2.2 再生器
        5.2.3 冷凝器
        5.2.4 蒸发器
        5.2.5 其它部件匹配结果
    5.3 实验样机设计
        5.3.1 样机结构
        5.3.2 样机测试系统
        5.3.3 样机电气控制系统
        5.3.4 实验样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机组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方案
        6.1.1 焓差实验室介绍
        6.1.2 测试系统及设备
        6.1.3 实验内容及测试方法
        6.1.4 评价参数
        6.1.5 误差分析
    6.2 系统定工况下运行性能实验
    6.3 系统变工况下运行性能实验
        6.3.1 新风流量
        6.3.2 再生空气流量
        6.3.3 再生空气温度
        6.3.4 再生空气含湿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双温冷源DOAS的设计形式
        1.2.2 DOAS的建模与仿真研究
        1.2.3 建模仿真平台综述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双温冷源DOAS设计及仿真模型基本架构
    2.1 概述
    2.2 新风处理系统的设计
        2.2.1 双表冷器新风处理机组
        2.2.2 喷雾蒸发冷却排风式热回收系统
    2.3 独立双温冷源DOAS原理图
        2.3.1 FHU-A-DOAS
        2.3.2 FHU-B-DOAS
        2.3.3 HR-DOAS
    2.4 DOAS仿真模型的基本架构
    2.5 模型分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流物理系统对象建模
    3.1 概述
    3.2 机房系统模型
        3.2.1 冷水机组模型
        3.2.2 水泵模型
        3.2.3 冷却塔模型
    3.3 新风机组模型
        3.3.1 水-空气翅片管换热器湿工况模型
        3.3.2 新风机组模型
    3.4 热回收系统模型
        3.4.1 空气-空气板翅式换热器干工况模型
        3.4.2 热回收器模型
        3.4.3 喷雾蒸发冷却器(喷雾加湿器)建模
    3.5 房间与末端供冷系统模型
        3.5.1 干风柜(干风机盘管)模型
        3.5.2 末端空气处理与送风系统模型
        3.5.3 房间模型
        3.5.4 房间与末端供冷系统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1 概述
    4.2 工况与运行模式划分模块的建立
        4.2.1 工况划分与新风控制量
        4.2.2 系统运行模式
        4.2.3 工况与运行模式划分模块
    4.3 本地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1 机房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2 新风机控制器建模
        4.3.3 热回收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4 末端供冷控制系统对象建模
        4.3.5 其它控制器模型介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验证与分析
    5.1 概述
    5.2 建筑概况
        5.2.1 外形尺寸
        5.2.2 围护结构
    5.3 负荷计算与设备选型
        5.3.1 负荷计算
        5.3.2 系统设计及设备选型
    5.4 DOAS仿真模型
    5.5 仿真
        5.5.1 参数设置
        5.5.2 仿真结果
    5.6 设计改进
        5.6.1 改进措施
        5.6.2 新仿真模型
        5.6.3 仿真结果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特色与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表
附录B 新 FTHE模型的详细数学推导及其验证
    B.1 接触因子ζ的推导
    B.2 (UA)_0的计算
    B.3 和的计算
    B.4 模型验证
        B.4.1 实验
        B.4.2 模型验证
附录C 新 PFHE模型的详细数学推导及其验证
    C.1 h_i与h_(i,o)关系式的推导
    C.2 x_i的计算
    C.3 Υ的求解
    C.4 (UA)_0的计算
    C.5 模型验证
        C.5.1 验证实验简介
        C.5.2 验证结果
附录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空气处理机组优化控制室内温湿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空气处理机组简介
    1.3 空气处理机组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室内负荷控制
        1.3.2 冷水机组
        1.3.3 表冷器
    1.4 空调系统温湿度解耦控制应用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空气处理机组数学模型
    2.1 空气处理机组建模的理论基础
        2.1.1 空气处理机组的组成
        2.1.2 空气处理温度基础理论
    2.2 空调设备送风温湿度模型
        2.2.1 房间温湿度模型
        2.2.2 表冷器温湿度模型
        2.2.3 空气加湿段温湿度模型
        2.2.4 空气加热器温湿度模型
        2.2.5 调节阀模型
        2.2.6 风机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PID及BP神经网络控制数学模型
    3.1 比例微积分控制简介和原理
        3.1.1 PID的控制简介
        3.1.2 神经网络及BP神经算法控制模型
    3.2 PID及BP神经算法控制数学模型
        3.2.1 温度控制数学模型
        3.2.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控制模型
        3.2.3 湿度控制数学模型
        3.2.4 计算模型解耦步骤
    3.3 本章小结
4 空气处理机组Simulink模型的建立
    4.1 仿真工具Simulink的简介
        4.1.1 Matlab的概述
        4.1.2 Simulink的简介
    4.2 空调房间的SIMULINK模型
        4.2.1 空调房间的Simulink模型
        4.2.2 表冷器的Simulink模型
        4.2.3 加热器的Simulink模型
        4.2.4 加湿器的Simulink模型
        4.2.5 阀门的Simulink模型
        4.2.6 空气处理机组的Simulink模型
        4.2.7 PID的Simulink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空调系统优化运行控制研究
    5.1 模型建立
        5.1.1 房间模型及平台搭建
        5.1.2 参数设置
        5.1.3 边界条件
    5.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2.1 工况一:室外参数稳定
        5.2.2 工况二:室外温度正弦变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用双温表冷型新风机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双温表冷型新风机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及未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双冷源空调系统在热湿地区的节能潜力分析
    2.1 能耗模拟软件介绍
    2.2 气候特征
    2.3 热湿地区对新风处理的要求
    2.4 建筑模型
        2.4.1 计算参数
        2.4.2 全年逐时负荷分布
    2.5 常规风盘+新风系统运行能耗分析
        2.5.1 设备配置及运行能耗分析
        2.5.2 辅助设备运行能耗分析
    2.6 双冷源空调系统能耗分析
        2.6.1 基本原理
        2.6.2 冷水机组容量配置及运行能耗分析
        2.6.3 辅助设备运行能耗分析
        2.6.4 末端设备运行能耗分析
    2.7 空调系统运行能耗对比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风处理过程及新风机组设计
    3.1 新风处理形式及实现方法
        3.1.1 新风表冷器冷却除湿性能特点
        3.1.2 新风直膨式除湿性能特点
        3.1.3 新风溶液除湿性能特点
        3.1.4 新风转轮除湿性能特点
    3.2 新风机组送风参数要求
    3.3 双级表冷器设计
        3.3.1 表冷器热工计算方法
        3.3.2 高温预冷段表冷器的设计计算
        3.3.3 低温除湿段表冷器的设计计算
    3.4 辅助部件选型
        3.4.1 过滤网选型
        3.4.2 风机选型
        3.4.3 电动机选型
    3.5 样机制作
        3.5.1 双级表冷器装配
        3.5.2 辅助部件装配
        3.5.3 整机装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风机组运行性能测试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案
        4.2.1 新风机组运行特性分析实验方案
        4.2.2 新风机组运行节能潜力分析的实验方案
    4.3 实验设备
        4.3.1 焓差室介绍
        4.3.2 实验原理及方法
        4.3.3 实验台布置
        4.3.4 实验调试及软件运行步骤
    4.4 实验结果分析
        4.4.1 新风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4.4.2 新风机组运行节能潜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青岛胶州湾隧道变电所利用天然冷源通风降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天然冷源通风降温系统
        1.2.1 常见天然冷源通风降温系统
        1.2.2 天然冷能通风降温系统研究现状
    1.3 变电所通风降温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下变电所通风降温方法研究
    2.1 地下变电所通风降温系统
        2.1.1 地下变电所通风降温系统特点
        2.1.2 地下变电站设备主要散热形式
        2.1.3 地下变电所常用的通风降温方式
    2.2 地下变电所通风降温系统节能优化措施
    2.3 地下变电所热负荷及送风量计算
    2.4 青岛胶州隧道变电所利用渗漏水通风降温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青岛胶州湾隧道变电所通风降温数值模拟
    3.1 变电所简介
    3.2 变电所通风数值模拟
        3.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2.2 边界条件设置
        3.2.3 数值计算模型与初始化
    3.3 模拟结果分析
    3.4 变电所气流分布性能评价
        3.4.1 能量利用有效性
        3.4.2 变电所温度分布均匀性
        3.4.3 三种工况下气流组织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表冷器优化设计
    4.1 表冷器干湿工况
        4.1.1 表冷器干湿工况定义
        4.1.2 表冷器干湿工况判断
    4.2 非标准工况表冷器
    4.3 表冷器热工计算
    4.4 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表冷器热力计算流程
    4.5 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中表冷器热力计算分析
    4.6 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中表冷器优化设计
        4.6.1 环形翅片管表冷器结构及流动特征
        4.6.2 基管管长的优化设计
        4.6.3 台西三站地下变电所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表冷器设计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渗漏水通风降温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5.1 台西三站变电所通风降温系统方案
    5.2 通风降温系统对比分析指标
        5.2.1 系统技术性评价指标
        5.2.2 系统经济性评价指标
    5.3 系统对比分析
        5.3.1 系统技术性分析比较
        5.3.2 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8)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与建筑物耦合变工况分析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性
第2章 建筑物负荷需求模型
    2.1 建筑物负荷计算
    2.2 研究对象
    2.3 建筑物负荷需求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空气源热泵产能输出模型
    3.1 空气源热泵选取
    3.2 研究对象
    3.3 相关模型
        3.3.1 不考虑室外空气含湿量模型
        3.3.2 考虑室外空气含湿量模型
    3.4 小结
第4章 空气源热泵与建筑物耦合分析
    4.1 建筑动态负荷模型模拟结果
    4.2 空气源热泵变工况模型模拟结果
    4.3 不考虑室外空气含湿量的耦合模型
    4.4 考虑室外空气含湿量的冬季耦合模型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9)基于普通焓差试验室进行SEER测试的设备升级设计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SEER测试及计算
    1.1 测试方法及要求
    1.2 SEER的计算
2 测试设备的升级设计
    2.1 空气处理系统的改造
        2.1.1 低湿工况的实现
        2.1.2 开停机稳态工况的控制
    2.2 风道系统的改造
        2.2.1 风阀的使用
        2.2.2 喷嘴压差的快速建立
    2.3 数据采集系统的升级与改造
        2.3.1 瞬态温度的测量
        2.3.2 数据采集仪的升级与功率测量系统改造
    2.4 D工况设备自动化控制设计
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 结论

(10)基于热泵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实验研究与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纯电动汽车热泵系统
        1.2.2 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1.2.3 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热泵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设计及实验台建立
    2.1 热管理系统方案
        2.1.1 热管理系统研究要素及功能
        2.1.2 热管理系统工作原理
        2.1.3 热管理系统控制逻辑
    2.2 热管理系统关键部件
        2.2.1 电动涡旋压缩机
        2.2.2 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
        2.2.3 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
        2.2.4 电子膨胀阀
        2.2.5 其他零部件
    2.3 热管理系统性能测试实验台
    2.4 测量设备及不确定度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案
    3.2 制冷剂充注量实验结果分析
    3.3 变工况实验结果分析
        3.3.1 电子膨胀阀开度对热管理系统性能的影响
        3.3.2 车速对热管理系统性能的影响
        3.3.3 电池回路对热管理系统性能的影响
        3.3.4 电机废热回收对热管理系统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及实验验证
    4.1 基于混合仿真思想的ANN模型
        4.1.1 ANN建模方法
        4.1.2 混合仿真思想
        4.1.3 ANN模型精度评判
    4.2热管理系统部件性能测试实验
        4.2.1 汽车空调综合性能实验台
        4.2.2 实验台测试项目
    4.3 基于部件模型的热管理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4.3.1 电动涡旋压缩机模型
        4.3.2 微通道平行流冷凝器模型
        4.3.3 微通道平行流蒸发器模型
        4.3.4 电子膨胀阀模型
        4.3.5 板式换热器模型
    4.4 系统仿真模型
    4.5 系统仿真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与整车性能联合仿真
    5.1 ADVISOR仿真原理
    5.2 ADVISOR二次开发
        5.2.1 热泵系统
        5.2.2 驱动电机热管理系统
        5.2.3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5.3 热泵系统模糊控制
        5.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5.3.2 模糊控制器设计依据
        5.3.3 热泵系统模糊控制器的建立
    5.4 热管理系统与ADVISOR联合仿真分析
        5.4.1 联合仿真模型的建立
        5.4.2 仿真结果分析
        5.4.3 热管理系统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湿工况开停控制空调系统季节能效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转轮除湿的低露点蒸发冷却系统的研究[D]. 谭益坤.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基于Trnsys的养殖场空调系统节能优化仿真研究[D]. 刘磊.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3]热泵型溶液除湿新风系统优化研究[D]. 罗良.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4]双温冷源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建模及仿真研究[D]. 周广. 广州大学, 2019(01)
  • [5]空气处理机组优化控制室内温湿度模拟研究[D]. 李景麒.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6]温湿度独立调节空调用双温表冷型新风机组性能研究[D]. 聂文庆. 广州大学, 2018(01)
  • [7]青岛胶州湾隧道变电所利用天然冷源通风降温研究[D]. 盛章涵. 湖南科技大学, 2018(07)
  • [8]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与建筑物耦合变工况分析及优化[D]. 李思慧. 湖南大学, 2018(01)
  • [9]基于普通焓差试验室进行SEER测试的设备升级设计及试验验证[J]. 金亮,柳建华,路阳,张维加,石毅登. 制冷与空调, 2017(03)
  • [10]基于热泵的纯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实验研究与仿真分析[D]. 田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潮湿条件下开关控制空调系统季节能效比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