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肝切除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髂骨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英文)

部分肝切除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髂骨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英文)

一、肝部分切除与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髂化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刘文东[1](2021)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肝门部胆管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切除,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开始被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例因肝门部胆管癌而行腹腔镜或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患者资料,旨在评价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及其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的优势与不足。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21年4月的30例因肝门部胆管癌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组(腹腔镜组)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组(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R0切除率、携带胃管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术后住院天数、肝功能变化、住院费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结果:两组病人围手术期均无死亡。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术前肝功能水平、Bismuth-Corlette分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完成腹腔镜和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开腹组(10.71±4.92cm vs 24.625±2.16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R0切除率、携带胃管时间、进流质饮食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13.29±4.14天vs 17.50±4.69天),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围手术期肝功能变化及住院费用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与开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相当的,但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具有腹壁切口小、机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因此,在完善的术前评估、适当的病例选择下,肝门部胆管癌可以作为腹腔镜手术的适应症,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范雪融[2](2021)在《胆管癌R0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基于全基因序列检测的靶向治疗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对行胆管癌标准化R0根治+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并全基因序列检测来精准靶向治疗联合传统化疗这一治疗方式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收集在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入住我院的肝内、外胆管癌患者,完善相关MRI,B超,门脉CT,血生化,血细胞分析,肿瘤标记物等检查,充分与我院医师讨论评估,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共27例,与患者和家属交代病情,进行沟通,介绍手术方式和术后的相关后治疗,并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项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案以及新兴的精准靶向治疗和辅助化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胆管癌根据NCCN指南2017v2版选择)两者的机理,预期疗效和相应的费用。询问患者是否愿意加入本项研究,签定知情同意书后,自愿选择术后采用全基因序列检测精准导向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根据NCCN指南2017v2版选择)。术中将采集选择用全基因序列检测精准导向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的患者的癌组织后送到正规具有国家资质认定的基因测序机构进行相关基因测序后分析得出目前医学研究中有靶向药物导向意义的基因变异,根据分析结果精准选择辅助化疗药物。根据是否同意基因检测并进行靶向治疗,将患者分为靶向组(12例)与非靶向组(15例)。参与本项研究的每一位患者每次返院化疗复查时均详细使用影像学,超声学,血液生化,血细胞分析,凝血功能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同时也观察和随访参与研究的患者在院和日常中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低,皮肤症状,凝血功能下降,肝功能下降等),并根据WHO化疗毒副作用标准分级。以及记录无复发生存期RFS,中位RFS。将收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实验数据使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计数资料,使用频数(百分比%)的形式进行描述,使用卡方分析法(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分析;对RFS的研究,首先使用单因素Kaplan-Meier分析法,不同层级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法;后将单因素检验中P值小于0.05的变量纳入后续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中,对于多分类变量选择合适的参考层,建立多因素Cox回归模型,以HR值作为风险评估参数。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所有胆管癌患者均成功进行标准化R0根治术+分站区域淋巴结清扫术,27例胆管癌患者中,靶向组12例(44.4%),非靶向组15例(55.6%)。27例患者无复发生存期时间分布为11.8-31.8个月,中位RFS为22.7±0.322个月[95%CI 22.069-23.331月],其中非靶向组中位RFS为21.8±1.932个月[95%CI 18.013-25.587月],与非靶向组相比,靶向组中位RFS为31.0±0.789个月[95%CI 29.427-32.519月]明显更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非靶向组中1例(3.7%)病人出现3-4级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白细胞减低(22.2%),靶向组中白细胞减低和谷丙转氨酶升高(25%)最常见,而非靶向组最常见的为白细胞减低(20%),没有发生与药物相关的死亡事件。单因素KM检验分析显示,不同组别(p=0.001),不同的胆管癌类型(p=0.003),对RFS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在多因素分析中,靶向治疗组[(HR)0.064,95%(CI)0.008-0.495,P=0.008]的复发结局出现的风险是对照组的0.936倍,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是延长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以肝内胆管癌为参照,远端胆管癌[(HR)6.686,95%(CI)1.243-35.962,P=0.027]的复发结局出现的风险是肝内胆管癌的6.686倍,远端胆管癌可能是复发的危险性因素。[结 论]在接受过标准化R0根治术+分站区域淋巴结清扫术的胆管癌病人中,通过基因检测并进行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是延长无复发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远端胆管癌可能是复发的危险性因素。接受靶向治疗联合辅助化疗的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低和谷丙转氨酶升高,但均可控制,而且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致死性不良反应。

王程[3](2020)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三维可视化技术(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3D)是基于人体结构图像数据的数字医学技术。该技术有效的将目标从视觉上分离出来,为术前精确诊断、手术个体化规划提供决策[1]。与传统二维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相比,三维可视化技术更直观、客观、准确的显现目标的特征及空间毗邻关系。但是,三维可视化技术基于CT或MRI的图像数据,因此,成像结果与实际符合情况取决于原始数据的质量及软件的可靠性。除此之外,三维可视化技术费用较高、缺乏临床高质量大数据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的临床应用,分析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临床肝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指导临床应用,最大化利用其价值实现精准外科[2]。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临床肝脏外科中的应用价值,为数字化医学[3]及精准外科的施行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0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安徽省立医院胆胰外科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是否结合三维可视化检查进行术前评估和手术规划分为观察组(三维组)和对照组(二维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目标形态、脉管走行、体积、空间毗邻等观察指标术前影像学评估与术中实际探查的相符情况。结果:本课题共纳入183例患者,其中三维组112例,二维组71例。两组对比结果显示:三维组中胆管走行、肝动脉走行、门静脉走行、肝静脉走行、肝门部胆管癌分型的诊断、占位与血管关系、结石分布、占位体积、切除肝体积等观察指标术前评估与术中实际探查的准确率优于二维组。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为术前准确诊断、手术方案个体化规划和术中精准手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具有较大的技术优势和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曾汪[4](2017)在《R0+原则下解剖性肝切除联合分站淋巴结清扫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RO+原则下解剖性肝切除联合分站淋巴结清扫治疗HC安全性及疗效,并阐明HC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手术治疗HC的决策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共77例H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组)R0+原则下解剖性肝切除+分站淋巴结清扫组、(B组)分站淋巴结清扫组未行肝切除组、(C组)联合肝切除+非分站淋巴结清扫组,对比A组与B组、C组安全性及疗效,最后分析影响病人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本组病例整体中位生存期17. 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 3%、26. 3%、3.0%。(1) A组与B组对比时,我们发现这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术前TBIL、ALB、CA19-9、Bismuth分型、住院时间、术后拔管时间、TNM分期、术后病理肿瘤分化程度、血管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比B组在手术时间更长(P=0.000)、术中出血量更多(P=0.001)、但是其R0切除率更高(P=0.021)、生存期更长(P=0. 000)。(2) A组与C组对比时,A组较C组生存期(P=0. 001)更长。而在年龄、性别、术前TBIL、ALB、CA19-9、Bismuth分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拔管时间、R0切除率、TNM分期、术后病理肿瘤分化程度、血管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3)在整体分析影响HC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时,单因素分析时,我们发现术前CA19-9水平(P=0. 00)、联合肝切除(P=0.008)、联合肝切除术联合淋巴结清扫(P=0.004)、联合尾状叶切除(P=0. 003)、切缘状态(P=0. 00)、TNM 分期(P=0. 00)、肿瘤分化程度(P=0. 015)是影响H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而年龄、性别、Bismuth分型、术前TBIL、ALB、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管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后分析表明只有联合尾状叶切除(P=0.006),术前CA19-9水平(P=0.000)、切缘状态(P=0.000)、分化程度(P=0. 008),TNM分期(P=0. 008) 5个是影响HC患者术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R0+原则下解剖性肝切除联合分站淋巴结清扫治疗HC,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同时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2)联合尾状叶切除,术前CA19-9水平、切缘状态、分化程度,TNM分期5个是影响HC患者术后的独立因素。

曾伟龙[5](2014)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临床效果,对该病有进一步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1月2013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术后随访,随访至2014年3月,观察其术后生存年限。结果:本组收集了3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纳入标准为有病理报告明确诊断以及B超、CT、MRI或MRCP等辅助检查的支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本组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上腹部疼痛、皮肤瘙痒、黄疸、恶心、寒热。AFP均无升高;CA199升高30例;CA125升高8例。B超、CT、MRI均提示不同肝内胆道扩张或肝门区占位。术中根据改良的Bismuth-Corlette分型法,其中I型1例,II型9例,IIIa型6例,IIIb型6例,IV型13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R0切除)13例(37.14%),姑息性切除13例(37.14%),单纯胆道引流术9例(25.72%)。术后5例(14.29%)发生严重并发症。其中随访根治性切除患者12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66.67%,33.33%,平均生存时间为(34.7±4.8)个月;随访姑息性切除患者12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00%,25.00%,0%,平均生存时间为(21.2±3.8)个月;随访单纯胆道引流术患者9例,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1.11%,0%,0%,平均生存时间为(7.0±1.1)个月。根治性手术组和姑息性切除组的2年和3年生存率差异具有显着性,3组的生存时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仍是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关键,根治性切除能使患者得到较长的生存年限。HCC的早期不具特异性临床表现,虽然当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时不难诊断,但多数已到晚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HCC的早期诊断,对于临床有怀疑HCC的患者,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以提高根治性切除率。

苏超[6](2013)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综合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加强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其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搜集本院1993年4月~2012年12月已确诊的6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以及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性别、年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合并症、术前相关实验室指标(最高值)、Bismuth分型和改良T分期、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术后化疗和并发症等21个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6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18例,男女比例为2.5:1。发病年龄为40~83岁,平均年龄63.05±9.99岁,主要集中在60~65岁年龄段。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皮肤巩膜黄染,占88.9%(54/63),其中,无痛性进行性黄疸约占47.6%(30/63)。术前平均总胆红素为309.02±191.77umol/L,平均直接胆红素为187.76±126.27umol/L。按照Bismuth-Corlette分类标准进行分型:Ⅰ型8例(12.7%),Ⅱ型18例(28.6%),Ⅲa型6例(9.5%),Ⅲb型10例(15.9%),Ⅳ型21例(33.3%)。本组63例病例中,39例行切除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17例,姑息性切除22例,总体手术切除率61.9%(39/63),根治性切除率43.6%(17/39)。24例行非切除治疗,其中,内引流术12例,外引流术9例,单纯剖腹探查术3例。本组病例总体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6.9%、20.4%、12.2%、6.1%,切除组和非切除组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0.0%、33.3%、20.0%、10.0%和21.1%、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最高胆红素、Bismuth分型和改良T分期、手术方式、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手术治疗能够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其中,根治性切除治疗效果最佳,应作为首选。在无法切除的情况下,引流术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2.术前进行合理的评估,有选择地术前减黄,手术过程中适当地扩大切除范围,能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预后。3.术前血清最高胆红素、Bismuth分型和改良T分期、手术方式、切缘、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能够影响预后,其中,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刘晶[7](2013)在《肝门部胆管癌外科诊治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治方法及对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及宁夏人民医院2005年至2011年收治并获得随访的48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资料,对其病例特点、各个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治方法。通过对患者术后生存状况做统计学分析,得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因素。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行手术切除28例,其中21例行根治性切除术、7例行姑息性切除,行手术内引流或外引流者4例,13例患者行PTCD(Percutaneoustranshepaticcholangiodrainage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未行手术保守治疗3例。总体术后1、3、5年生存率62.5%、16.7%、4.2%,根治手术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7%、33.3%、9.5%;姑息手术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为71.4%、14.3%、0;引流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41.2%,无三年及以上生存者。根治手术组患者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优于姑息手术组(P<0.05)和引流组(P<0.05);姑息手术组亦较引流组平均生存时间长,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中、低分化腺癌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37.9、20.0、13.5个月,高分化腺癌组与低分化腺癌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转移阴性组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平均生存期分别为29.0、15.6个月,两组术后生存时间经统计学检验有显着差异(t=2.358P<0.05)。年龄<62岁患者组的术后生存状况优于年龄≥62岁患者组,两组术后生存时间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3.086P<0.05)。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各项辅助检查阳性率高但特异性差;早期诊断以及根治性切除是延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键,扩大切除可提高手术切除率,但需谨慎实施;患者年龄、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期的重要因素。

黄龙,黄强,刘臣海[8](2012)在《肝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是胆管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约占50%~75%。其早期诊断率低,根治性切除率约为23%~37.6%,远期疗效不佳。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术中联合肝叶切除伴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可以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我们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并综合分析,旨在评估肝叶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的影响。

蔡文科[9](2011)在《肝门部胆管癌危险、预后因素分析及不同术式对其之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肝门部胆管癌危险因素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是一种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其病因学仍然不明。最近文献报道,HC的发生率在中国呈上升趋势,且不同地区的危险因素分布也存在差异,基于此种原因,我们在国内开展了此项病例对照研究,集中分析了东方肝胆外科医院313例HC患者,来分析其可能的发病因素。方法对313例HC患者(病例组)和608例无癌症的体检者(对照组)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首先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方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可疑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囊切除史、胆道蛔虫史、肝吸虫及血吸虫肝病7个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证实去除了年龄、性别、居住地的影响后,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囊结石、胆道蛔虫史、肝吸虫及血吸虫肝病仍与HC显着相关,其0R值与95%CI分别为2.074(1.054-6.941)、3.278(1.226-8.766)、4.499(2.990-6.769)、7.188(2.245-23.015)、10.088(1.085-93.775)和9.913(2.702-36.368),乙型肝炎(HBV)及丙型肝炎(HCV)感染、酒精性肝病、糖尿病及吸烟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病例对照研究提示胆道系统结石病及肝脏寄生虫病是HC的发病危险因素,虽然胆囊切除史也在病例组中高发,且多因素分析也显示其有统计学意义,但其仍被排除在危险因素之外,因为研究发现大部分病例行胆囊切除的时间均在HC确诊前一年之内,因此导致行胆囊切除的病变被认为是HC的自身进程引起。慢性传染性肝病、酒精性肝病、2型糖尿病及吸烟在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e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可能由于在中国人群中发病率较低,故而无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术前血清CA1 9-9水平是肝门部胆管癌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背景和目的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肝门部胆管癌(HC)的治疗方式,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及生物学特性使得根治性手术难度很大且预后较差。有文献报道,对于已施行R0切除的HC病人来说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切缘阴性等是可能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但是关于肿瘤标志物CA19-9对HC的预后的影响则文献报道较少,且CA19-9水平以何截点来划分对预后的影响最大尚未见文献报道。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168例来自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HC病人被纳入研究,在单因素模型中用分段法来分析确认CA19-9水平对判断预后最有价值的截点,随后将CA19-9与其他在单因素模型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因素一起放入多因素模型中进行分析,得出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分段法分析术前CA19-9水平对预后判断最有价值的截点为150U/ml(P=0.000),对其他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Bismuth-Corlette分型、门静脉侵犯、肝动脉侵犯、术前减黄、淋巴结转移及切缘对预后有影响,将CA19-9与这些因素一起放入多因素模型中分析得出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动脉侵犯、切缘及CA19-9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其0R值与95%CI分别为:3.359(1.440-7.837)、2.973(1.927-4.587)、2.096(1.271-3.455)、2.238(1.356-3.694)和2.954(1.890-4.618)。结论我们的结果证实CA19-9是影响HC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对预后判断最有价值的截点是150U/ml。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动脉侵犯、及切缘也是影响HC预后的独立因素。第三部分附加左侧或右侧肝脏切除治疗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分析研究背景和目的附加左侧或右侧肝脏切除的根治性手术是治疗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HC)的标准术式,然而由于右肝管二级分支开口距离左右肝管汇合部距离较近,且右侧肝管解剖变异较多,使得行左侧肝脏切除时容易肿瘤残留致使切缘阳性,并使胆肠吻合的难度加大,术后容易发生胆漏,有文献报道称左侧肝脏切除术后切缘阳性率较右侧肝脏切除时高,且预后较差。本研究旨在将行左侧肝脏切除和右侧肝脏切除的病人进行对比,评估其各自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来自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127例HC病人,其中行左侧肝脏切除的的有87例,行右侧肝脏切除的有40例,左侧肝脏切除主要适用于Ⅲb型和Ⅳ型的HC病人,右侧肝脏切除主要适用于Ⅲa型和Ⅳ型HC病人,集中分析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存活时问、并发症率、院内死亡率、切缘阳性率以及各自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左侧肝脏切除组(L-H)其切缘阴性率为80%,右侧肝脏切除组(R-H)其切缘阴性率为85%,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L-H组近端切缘阳性率为82.3%,R-H组为66.7%,L-H组总体5年生存率为18.4%,R-H组总体5年生存率为17.1%,而在切缘阴性的病例中,L-H组和R-H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1.9%和23.3%。L-H组术后并发症率为17.2%,R-H组并发症率42.5%,但L-H组术后胆漏8例,R-H组无胆漏发生。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肝动脉侵犯、切缘及CA19-9是L-H组的独立预后因素,R-H进行单因素分析后提示: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门静脉侵犯、总胆红素、切缘、CA19-9对预后有影响。结论L-H组及R-H组在切缘阴性率、预后及术后并发症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L-H更需要手术经验及手术技巧,我们认为对于肿瘤偏向于左侧生长的Ⅲ型HC病人,施行L-H术式是安全有效的。

崔雄俭[10](2011)在《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探讨临床诊断,治疗方式选择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查阅我院2002年2月-2010年8月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的11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病历,对其性别、年龄、临床症状、毕氏分型、改良T分期、治疗方法、生存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院110例肝门部胆管癌中:男性55例,女性55例,男女比例1:1。发病年龄23-83岁,平均年龄55.38岁,主要集中在55-65岁年龄段。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者比例最高(93.6%,103/110),其中无痛性进行性黄疸占总数47.3%(52/110)。平均总胆红素为231.5lumol/L,平均直接胆红素为167.19umol/L。手术治疗85例,其中根治性切除26例,姑息性切除8例,外引流及内引流术50例。其中Bismuth分型:Ⅰ型12例,Ⅱ型4例,Ⅲa型3例,Ⅲb型16例,Ⅳ型50例。病理类型:高分化腺癌20例,中分化腺癌32例,低分化腺癌15例,腺鳞癌1例。81例受访,随访率为73.6%,总的半年生存率为49.4%,1年生存率为22.2%,2年生存率为8.6%。结论1.肝门部胆管癌多见于55-65岁,多以无症状性黄疸起病,症状隐匿,以中分化腺癌为主,发病时一般以为中晚期。2.手术方式、病理类型、改良T分期及术后是否配合化疗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3.手术治疗能延长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而根治性切除术是首选的手术方式。4. Bismuth分型及改良T分期均可评价肝门部胆管癌的生存期,而改良T分期能更好的评价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

二、肝部分切除与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髂化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部分切除与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髂化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围手术期处理
    3.研究资料的采集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胆管癌R0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基于全基因序列检测的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胆管癌靶向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4)R0+原则下解剖性肝切除联合分站淋巴结清扫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信
综述
    参考文献

(6)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肝门部胆管癌外科诊治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肝门部胆管癌危险、预后因素分析及不同术式对其之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肝门部胆管癌危险因素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是肝门部胆管管癌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附加左侧或右侧肝脏切除治疗Ⅲ、Ⅳ型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分析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正文主要部分英文对照(一)
    正文主要部分英文对照(二)
附录二 成绩与发表论文
致谢

(10)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入选标准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及临床特点
    3.2 随访及预后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肝门部胆管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4.2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肝部分切除与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髂化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应用研究[D]. 刘文东. 山东大学, 2021(09)
  • [2]胆管癌R0根治术后辅助化疗联合或不联合基于全基因序列检测的靶向治疗临床研究[D]. 范雪融.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D]. 王程.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4]R0+原则下解剖性肝切除联合分站淋巴结清扫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评价[D]. 曾汪.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5]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诊治[D]. 曾伟龙. 福建医科大学, 2014(02)
  • [6]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苏超.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7]肝门部胆管癌外科诊治及预后分析[D]. 刘晶. 宁夏医科大学, 2013(03)
  • [8]肝切除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的Meta分析[J]. 黄龙,黄强,刘臣海.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2(10)
  • [9]肝门部胆管癌危险、预后因素分析及不同术式对其之疗效研究[D]. 蔡文科. 第二军医大学, 2011(10)
  • [10]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性分析[D]. 崔雄俭. 中南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部分肝切除和肝十二指肠韧带髂骨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