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hlon XP升级故障的两个案例

Athlon XP升级故障的两个案例

一、升级Athlon XP故障两例(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李小鹏[2](2019)在《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模型与仿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互联网被认为是解决电力系统清洁能源兼容和深度高效控制的未来电力系统发展方向,针对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和实践目前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其发展路径愈发共识、建设标准逐步制定、科技攻关分步开展。电力信息融合是能源互联网发展必然趋势,但在电力信息融合过程中,多元设备、异构网络、实时共享以及开放协议等将在结构演化、电力信息交互及信息空间安全等方面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挑战。本文前瞻性的思考了耦合能源互联网发展方向的电力系统结构演化路径,并从拓扑结构、交互风险和系统运行等层面对其可能面临的动态风险进行识别和传递仿真,提出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规划设计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考虑到电力系统建设的连续性和经济性,依托现有网架结构,研究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仿真演化机制及网络特征。首先,对目前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研究现状和国外先进电网的典型拓扑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依托现有网架结构的能源互联网“双环骨架、分层环网、微网互联”宏观拓扑结构演化模型;最后,以北京电网为例,进行分层分区网格化,并分析演化的能源互联网骨干网络和完全网络宏观拓扑特征。(2)面向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趋势,构建电力CPS典型二元网络结构并分析网络的脆弱性特征。首先,分析典型电力CPS结构电力侧和信息侧网络拓扑分型以及节点对应依靠策略;在此基础上,以北京市220KV网络为蓝本构建典型电力CPS结构,并分析其复杂网络特征;最后,从节点交互系数、网络结构熵、节点中心性等3个不同侧面分析典型电力CPS网络静态脆弱性特征,构建网络动态脆弱性分析流程,分析不同电力CPS网络的动态脆弱性。(3)构建电力系统事故案例库和风险扰动关系分析专家库,分析电力信息融合系统风险扰动关系。首先,对传统电力系统国内外运行事故进行统计形成案例库,分析大停电事故的一般触发演化过程,分析大停电事故演化中电力和信息交互趋势;在此基础上,从环境扰动、部件失效、交互紊乱、适应性衰退和管理认知缺乏等方面建立电力CPS运行风险体系;最后,构建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CPS事故系统,采用DEMATEL-ISM模型分析电力CPS运行风险扰动关系和层次结构。(4)以网络攻击风险为例,对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CPS风险传递演化过程进行仿真。首先,分析面向能源互联网的电力CPS风险传递交互点及路径,在此基础上建立电力CPS运行风险传递仿真流程;其次,基于元胞自动机构建风险传递仿真架构,并对电力CPS运行和风险传递过程进行数学解析;最后,以传统但也是未来将普遍面临的网络攻击风险为例,采用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运行于构建的“分层自治、二元依存”局域网络结构,对不同攻防策略、不同节点自愈率和不同超限阈值下的风险传递情况进行仿真。(5)在模型研究基础上,提出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规划设计思路。从平台建设的原则和目标等宏观问题出发,结合研究需要对平台进行中长期规划展望,在此基础上分析平台实施需求,并对框架结构、数据模型库、接口等核心部分进行设计分析,将研究成果逐步结合电网真实数据进行仿真,为能源互联网科学发展提供仿真论证、决策支持。本文的开展,丰富了能源互联网信息物理融合和风险传递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指导能源互联网架构的科学、有序发展,前瞻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的动态风险,提升能源互联网风险提前、主动防控水平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韩解非[3](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T细胞受体(TCR)库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中疗效预测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众癌之首,已经成为危害国人健康的重要疾病。近年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给肺癌、恶性黑色素瘤、消化道肿瘤等多种癌症患者带来疗效与生存受益。但仅20%左右患者可从免疫治疗中获益,故探寻有效的预测远近期疗效的生物标志是实现个性化免疫治疗的关键。目前研究主要聚焦于PD-L1表达与TMB等肿瘤组织中的生物标志物,但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临床预测效能。整合肿瘤内因和肿瘤微环境的预测体系可能实现更精准的免疫治疗疗效预测。免疫组库被定义为个体循环系统所拥有的包含功能多样性T细胞和B细胞在指定的任意时间内的总数,其涵盖了个体免疫状态的多样性与特异性。T淋巴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识别肿瘤新抗原进而增殖是激活针对癌细胞的宿主免疫应答的关键过程。预先存在的PD-1+CD8T细胞代表了功能性细胞毒性T细胞,此部分T细胞在免疫检查点的影响下呈耗竭状态,并可在外周血中成功检测到。本研究拟从肿瘤微环境层面探寻并验证肿瘤组织与外周血TCR库共有克隆在免疫治疗疗效预测中的作用,并建立外周血无创性、涵盖肿瘤和微环境多因素的疗效预测体系。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1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接受PD-1/PD-L1免疫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中31例配对其备肿瘤组织样本及外周血PK-样本1+CD8T细胞,40例具备外周血PD-1+CD8T细胞。我们通过高通量免疫组库技术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及外周血PD-1+CD8T细胞进行了 TCR测序,同时,我们对肿瘤组织DNA及ctDNA进行了基于1021Panel的高通量测序。新抗原的计算基于肿瘤突变信息及患者HLA分型的基础,所构建的新抗原及其野生型用于体外刺激患者来源的外周血淋巴细胞。除此之外,我们使用了 395Panel的高通量RNA测序,电化学发光法对74类细胞因子的检测以及免疫组化多重染色检测细胞表面蛋白表达情况对肿瘤的免疫微环境进行了评估。结果:在31例具备配对肿瘤组织样本及外周血PD-1+CD8T细胞的患者中,我们发现配对标本TCR库中所共有的克隆亚型在TILs中平均频率高的患者,更有可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我们结合肿瘤标本NGS测序结果与患者HLA分型进行了新抗原预测并构建出了新抗原多肽,通过新抗原多肽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刺激试验证实共有克隆可以正确的识别肿瘤新抗原。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外周血细胞因子和组织RNA表达水平检测发现组织中携带高频共有克隆的患者,其肿瘤免疫微环境更有利于免疫治疗发挥抗肿瘤作用。而小部分(2例)患者虽具有高频共有克隆但未能从免疫治疗获益,其组织标本免疫组化多重染色结果提示PD-1/PD-L1之外的免疫检查点如TIM3和LAG3的存在可能是患者未能从单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中获益的原因。对此部分共有克隆在外周血中频率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发现其变化趋势与免疫治疗中肿瘤的变化相一致。为建立外周血无创性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标志物,我们对4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免疫治疗前外周血PD-1+CD8T细胞TCR多样性分析,发现基线时的高多样性,对免疫治疗疗效预测敏感性为87%,特异性94%,而不经分选的外周血T细胞无预测价值。这意味着PD-1+CD8T在基线时克隆类型的多样性越多,越有可能在免疫治疗的影响下识别出肿瘤所携带的抗原并做出应答。我们进一步对比了基线与首次疗效评价时PD-1+CD8T克隆性的变化,发现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TCR的克隆性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提示可识别新抗原的T细胞克隆亚型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了克隆增殖。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名出现假性进展的患者中,其外周血TCR克隆性也出现了增加,与获得PR疗效的患者一致,提示此项指标或可有助于临床假性进展的辅助诊断。结论:综上所述,该研究首次从机体免疫应答的角度揭示了晚期肺癌PD-1/PD-L1抑制剂治疗中获益人群的TCR及其免疫微环境的特征,发现肿瘤组织及外周血配对标本中TCR库所共有的克隆亚型可有效预测免疫治疗疗效,并体外验证新抗原多肽可被共有克隆识别;共有克隆平均频率高的患者拥有利于抗肿瘤的免疫微环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外周血TCR多样性和克隆性预测免疫治疗获益人群的无创检测平台。

王云[4](2017)在《基于混合系统的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建模与控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和智能化是现代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和复杂程度的增加,对电网运行中受控设备与信息控制系统的交互作用机制需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引入信息物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电网已经具备了信息物理系统的基本形态,但是无论是从模型还是控制的角度,其信息控制系统与物理系统是相对独立的,缺乏统一的描述和研究。提出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融合模型体系,以混合系统模型描述电网一次系统和信息控制系统的各自属性和融合关系;基于融合模型,提出实现电网“连续特性与离散特性融合”、“物理过程与信息过程融合”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并初步构建电网信息物理建模与仿真验证平台的功能模块、信息交互及同步运行机制,实现对控制模型和方法的动态仿真以及对信息模型的正确性、一致性校验。在此基础上,研究主动配电网馈线功率协调控制和柔性负荷的混合系统建模与模型预测控制。将馈线功率的分配模式切换以及柔性负荷的状态切换作为离散特性融入连续动态过程,以能耗、成本、功率偏差等因素作为控制目标,优化馈线和柔性负荷运行。研究主动配电网分层分布控制系统的混合系统模型及考虑信息时延影响的控制策略。分析信息控制系统影响一次系统的特有属性,提炼并建立控制系统结构和运行规则的逻辑模型,结合一次系统的混合系统模型,形成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模型。基于融合模型,以优化信息流处理过程和一次系统运行为目标,研究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本文以主动配电网为研究背景,形成了在电网中实现信息物理融合的理论方法和应用范例,对电网信息物理系统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Eric P.Xing,Qirong Ho,Pengtao Xie,Wei Dai[5](2016)在《大数据的分布式机器学习的策略与原则》文中研究表明大数据的发展已经引领了对能够学习包含数百万至数十亿参数的复杂模型的机器学习系统的新需求,以保证足够的能力来消化海量的数据集,提供强大的预测分析(如高维潜特征、中介表示和决策功能)。为了在这样的尺度上,在成百上千台的分布式机器集群中运行机器学习算法,关键往往是要投入显着的工程性的努力——有人可能会问,这样的工程是否还属于机器学习的研究领域?考虑到如此"大"的机器学习系统可以极大地从根植于机器学习的统计和算法的理解中受益——因此,机器学习的研究人员应该不会回避这样的系统设计——我们讨论了一系列从我们近来对工程尺度的机器学习解决方案的研究中提炼的原则和策略。这些原则和策略从机器学习的应用连续跨越到它的工程和理论研究,以及大型机器学习的系统和架构的发展,目标是了解如何使其有效、广泛地适用,并以收敛和缩放保证支持。它们关注的是机器学习研究传统上注意较少的四个关键问题:一个机器学习程序怎样能分布到一个集群中去?机器学习计算怎样能通过机器间的交流连接起来?这样的交流是如何被执行的?机器间应该交流的内容是什么?通过揭示机器学习程序所独有的,而非常见于传统计算机程序中的基础性的统计和算法上的特点,并通过剖析成功案例,以揭示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原则来同时设计和开发高性能的分布式机器学习软件以及通用的机器学习框架,我们为机器学习的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提供了进一步塑造并扩大机器学习与系统之间的领域的机会。

邢相文[6](2016)在《现代汉语“V+介+XP”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汉语中,有几个较为特殊的词,如:“到”“在”“向”“往”“自”“于”“给”等,它们同其他介词相比,表现出极大不同——均可位于动词后。这些词与前项谓词性成分和后项搭配成分组合形成“V+介+XP”结构,具有特殊地位,结构组成更加紧密,动介组合呈词汇化趋势。本文就是专门对这种结构及相关性问题作全面分析和整体把握的。全文除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四章,主题为“语言演变分布位置与词性变化”,主要内容是:运用语法化理论,就留存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后介词性成分作整体把握和综合分析,探寻动后介词性成分的演化趋势,理清位于动词前与后的相同介词性成分的发展脉络以及探寻造成这种不同演化趋势的主要原因。从历时角度对“动介”线性序列进行全面考察,发现动介组合数量随时代发展而呈上升趋势,但是相应词汇化成词的动介式构词数量并不在多数。重点强调一个语言成分的变化,其分布位置的重要性。谓词后介词性成分演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是其分布位置所致。第四章对“从…到…”格式进行考察,发现该格式所处的位置不同,“到”的词性就会有所差异。第五章旨在强调句法位置对“到X”类副词生成的重要性。下编为四章,主题为“‘V+介+XP’结构个案考察与分析”,主要内容是:全面考察《汉语动词用法词典》中1321个动词与相关介词的组配情况,并分别对“自”“向”“往”“到”和“在”作个案专题研究。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以往的相关研究结论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单从能够进入到结构中的动词来说,数量是在递增的。通过对个案专题的充分描写,分析结构内部构件的整合层级和制约因素,对不同结构中“向”“往”“到”“在”等词的词性进行重新界定,并且对各自所在结构表达的事件给以定位。

张庶[7](2015)在《南阳供电公司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及其应用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迅速,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计算机系统已成为供电企业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支撑。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十三五”期间建设“智能电网”的战略,并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特征。然而,电网企业尤其地市级供电公司的信息系统运行状况较为薄弱。南阳供电公司作为河南电网地域面积最大的地市级供电公司,计算机信息系统运行状况还较为落后,面对当前挑战与机遇, “智能化”改造被提上南阳公司的议事日程,以期达到为建设电网提供强力信息化支撑的目的。南阳公司立足于本公司实际情况,着眼于市县信息系统一体化运行维护的趋势,进行了较为实用和适度领先的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从而提升了公司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能,同时也为国网公司地市级电网企业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提供了实践思路。本文作者首先针对南阳供电公司信息系统主要薄弱点进行研究分析、继而出台解决方案,最终阐述升级改造的具体内容。论文内容具体如下:论文研究内容概要介绍;信息系统核心设备的升级改造。阐述了动力电源、精密空调、漏水系统、门禁等重要信息设备的运行现状、改造方案和实施过程;信息网络整体升级改造。阐述了“汇聚结构层网络建设”改造方法和实施过程;信息网络终端安全管理控制升级。阐述了采用标准化桌面管理系统的升级方案和主要操作管控说明;南阳公司信息系统运维一体化建设。阐述了建立信息运行调度、运行检修分离、开启县公司指令督办模式等内容;总结智能化升级效果并指出下一步发展方向。

王富丽[8](2015)在《“再怎么X也Y”构式及其固化研究》文中认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集中在对“再”“怎么”和“也”的分析,部分地方会涉及到“再怎么……也……”,并没有把三者结合起来作为构式进行专门研究的,所以,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着手,对构式“再怎么X也Y”进行详尽的描写和解释。随着语言的使用,构式“再怎么说也……”的使用频率不断增高,“再怎么说也……”专化,“说”发生语法化,最终“再怎么说”固化为话语标记。本文主要沿着“再怎么说也Y”的专化到“再怎么说”的固化这条路线展开,从句法、语义、语用、形成过程、形成动因和机制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构式“再怎么X也Y”的句法和类别:语法学界对“再”和“也”的词性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将“再”的词性认定为副词,而“也”既是连接性副词,又是类比副词。在句法分析的基础上,根据NP和构式“再怎么X也Y”之间的关系,本文将构式“再怎么X也Y”划分为四类。二、构式“再怎么X也Y”的意义和关系:当“再怎么+形容词的光杆形式”时,“再”具有[+程度加深][+叠加上升]的语义特征,当“再怎么+动词的光杆形式”时,“再”具有[+动量添加][+叠加上升]的语义特征。“怎么”表示任指的意义,常和“无论”、“尽管”“即使”等连用,表示周遍性意义。整个构式“再怎么X也Y”的意义为:(不管)X的量怎么增加,Y也不会发生改变。三、构式“再怎么X也Y”的语用和语篇:构式“再怎么X也Y”的预设为“越X越应该(可能)Y”,表示一种倚变关系,焦点为“也Y”部分,具有传达意外信息和主观性的语用功能。该构式可以出现在句首、句中和句尾,位于句首时,主要起到启示下文的作用;位于句中时,主要起到连接作用;位于句尾时,主要起到终结话语和强调的作用。这种灵活的语法位置也影响着构式在语篇中的管界。四、构式“再怎么X也Y”的专化和固化:固化的“再怎么说”具有程序意义和表示无条件假设关系的逻辑意义,具有主观性和篇章连接功能。“再怎么说”从言说义到认知义,再演变为话语标记,其语义发生了高度的虚化,就虚化机制而言,包括“隐喻”和“语用推理”两个部分。而语言的主观化则在某种程度上诱使并推动了实词虚化。

刘立鹏[9](2014)在《多轴电动螺纹拧紧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技术不地提高,加工制造技术不断地向着自动化、数字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用以提高和保证产品的质量。本文以加工制造业中基础加工——多个螺纹连接实现自动拧紧加工控制和管理应用软件的实现作为课题,利用软件工程技术和方法,对工程进行管理和指导。论文从分析国内外在多轴自动拧紧控制管理系统这一领域的开发与应用入手,阐述对螺纹拧紧实施计算机自动控制的重要意义,螺栓、螺母组成的螺纹副本身价值是有限的,但螺纹副所连接的产品却可以是昂贵的。利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实现螺纹拧紧加工,已成为质量管理中的一个标准,越来越得到质量管理过程的重视。本文以四轴拧紧系统为模型,从螺纹拧紧工艺分析到多轴自动拧紧可实施性、自动拧紧控制流程的确立以及相关控制参数提取,又比较了多种构建多轴自动拧紧系统架构模型,最后来建立适合本系统快速开发的体系结构。系统以简捷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作为本控制管理系统的结构,组建成一个小型网络测控系统,由本系统对多个轴控制系统实施管理控制。以Windows为平台,利用VB6.0开发应用系统——多轴螺纹自动拧紧控制管理系统,文章首先介绍了自动拧紧控制系统的创建与实现控制管理过程,接着阐述了作为一个用以提高产品质量的数字化加工测量系统,其标准依托、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系统集测量、统计、分析于一体来完善系统应用,通过对数据分析去实现数据挖掘与数据应用。系统在数据管理上应用文件系统管理输入数据——驱动控制参数,采用两个相同的Access数据库记录和管理系统加工输出数据,利用VB6.0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应用程序、数据库引擎、数据库三个部分可以放置不同位置的特点,系统采用了两种数据库存放方式。一个是三个部分都存放在本系统内用于记录管理和统计分析,另一个是数据库保存的上级管理系统中用于生产管理以及为管理信息系统(MI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提供数据支持。利用工业以太网,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S)下,应用Jet引擎作为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存储之间的接口,应用程序采用ADO数据存取模式连接两个数据库,利用SQL操作两个数据库。创建一个完善的数字化加工控制系统,既要有可靠的主控制程序实现过程,又要有各项服务功能去实现对主控制程序的维护和检验。本系统主控制程序是多事件结构化控制过程的实现,程序采用定时轮询的方式,获取外界的操控信息和系统执行中的反馈信息,实现对事件过程管理和控制;系统同时创建了多项服务窗体。作为加工测量系统不得不参考——美国汽车工业行动集团的QS9000质量体系要求中的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Reference Menual,它客观地界定了测量系统中的各个要素及相互间关系,精确指出系统变差来源,即标准、零件、仪器、人/程序、环境。把握这六个区域的影响因素,就能够控制或消除变差。本系统应用了均值、方差、直方图、过程能力指数Cp值或Cpk值来作为统计分析设计工具,创建的统计分析窗口,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分析数据,查找数据产生变差的根源。来保证系统的加工质量。面对国内的较低的使用环境、经验和数据积累较少的开发环境,本系统以敏捷软件开发和极限编程为理论指导,由用户参与,快速建立原型,经过迭代过程完善系统,快速投入应用,再参与用户应用,改善系统,提高应用,为系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数据,为下一步升级迭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全卫[10](2014)在《排除旧电脑系统升级启动提示问题两例》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电脑已经成为我们学习、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电脑系统的维护也就成为了我们经常要做的工作之一。伴随着电脑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操作系统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电脑软件及硬件技术的更新换代,操作电脑也早已从DOS下的命令行操作方式变成了如Windows图形化的窗口操作方式。因XP系统的退役,很多人都在为电脑升级操作系统,其中当然包括一些时间长些的旧电脑,旧电脑安装Win7系统出现按F1提示停止启动,根据不同BIOS进行设置,关闭软驱或硬盘检测,消除提示,顺利启动系统。

二、升级Athlon XP故障两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级Athlon XP故障两例(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模型与仿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能源互联网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电力信息融合国内外研究综述
        1.2.3 电力系统连锁故障国内外研究综述
        1.2.4 电力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国内外研究综述
        1.2.5 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国内外研究综述
        1.2.6 风险传递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基础
    2.1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及其挑战
        2.1.1 能源互联网架构及特征
        2.1.2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发展趋势
        2.1.3 能源互联网信息物理融合面临的挑战
    2.2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研究架构
        2.2.1 对象解析维
        2.2.2 传递路径维
        2.2.3 分析方法维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演化模型构建
    3.1 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演化模型及先进网架对比分析
        3.1.1 宏观拓扑结构演化模型对比分析
        3.1.2 国际先进网架结构特征分析
    3.2 能源互联网DRF-LRN-MNI宏观拓扑结构构建
        3.2.1 能源互联网分层分区结构
        3.2.2 能源互联网DRF-LRN-MNI宏观拓扑结构
        3.2.3 能源互联网DRF-LRN-MNI宏观拓扑构建流程
    3.3 能源互联网DRF-LRN-MNI拓扑演化机制
        3.3.1 电网分层网格化
        3.3.2 节点及参数设置
        3.3.3 骨干网络生成
        3.3.4 底层微网互联
        3.3.5 复杂网络特征计算
    3.4 以北京电网为例的能源互联网宏观拓扑结构演化分析
        3.4.1 以北京电网为例的仿真参数设置
        3.4.2 北京能源互联网骨干网络宏观结构分析
        3.4.3 北京能源互联网完全网络宏观结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CPS网络结构脆弱性分析
    4.1 电力信息网络拓扑分型及节点对应机制分析
        4.1.1 电力信息节点对应机制
        4.1.2 典型电力CPS拓扑分型
    4.2 电力CPS典型网络构建及特征分析
        4.2.1 电力CPS典型结构构建
        4.2.2 电力CPS典型结构复杂网络特征分析
    4.3 电力CPS结构脆弱性评估模型
        4.3.1 节点交互系数
        4.3.2 网络结构熵
        4.3.3 节点中心性
        4.3.4 结构动态脆弱性
    4.4 典型电力CPS网络脆弱性分析
        4.4.1 节点交互系数结果分析
        4.4.2 网络结构熵结果分析
        4.4.3 节点中心性结果分析
        4.4.4 动态脆弱性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CPS运行风险扰动关系分析
    5.1 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触发演化分析
        5.1.1 电力系统运行事故触发风险分析
        5.1.2 电力系统运行事故风险演化过程分析
        5.1.3 电力事故风险演化中电力信息交互分析
    5.2 基于DEMATEL-ISM模型的电力CPS运行风险扰动分析
        5.2.1 电力CPS事故系统构建
        5.2.2 电力CPS事故系统致因因素提取
        5.2.3 DEMATEL-ISM方法步骤
    5.3 模型结果分析
        5.3.1 计算过程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CPS风险传递建模及仿真
    6.1 电力CPS风险传递仿真基础分析
        6.1.1 电力信息交互融合作用点
        6.1.2 电力CPS风险传递路径
        6.1.3 电力CPS风险传递仿真流程
    6.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电力CPS网络攻击风险传递仿真模型
        6.2.1 元胞自动机概述
        6.2.2 元胞及其状态转换
        6.2.3 元胞空间及邻接矩阵
        6.2.4 状态转换规则
    6.3 电力CPS运行及风险传递的数学解析
        6.3.1 电力节点切除机制
        6.3.2 感染与防御模式分析
        6.3.3 仿真分析指标
    6.4 仿真步骤及案例构建
        6.4.1 仿真步骤
        6.4.2 仿真案例
        6.4.3 仿真参数设置
    6.5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6.5.1 风险的传递和演化仿真过程
        6.5.2 不同攻防御策略下仿真结果分析
        6.5.3 不同节点自愈率下仿真结果分析
        6.5.4 不同功率超限阈值下仿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7.1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概述
        7.1.1 平台设计原则
        7.1.2 平台设计目标
        7.1.3 平台中远期设计规划
    7.2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需求分析
        7.2.1 平台业务流程需求
        7.2.2 业务功能模块需求
        7.2.3 非功能模块需求
    7.3 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仿真平台架构设计
        7.3.1 J2EE/SOA架构设计
        7.3.2 资源数据库设计
        7.3.3 平台接口设计
        7.3.4 可视化展示设计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非小细胞肺癌T细胞受体(TCR)库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中疗效预测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一、主要实验室试剂
    二.主要实验室耗材
    三.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方法
    一、入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
    二、患者肿瘤组织、血浆标本及外周PD-1+CD8+T细胞的获取
        2.1 肿瘤组织标本
        2.2 外周血样本
        2.3 外周血PD-1+CD8+T细胞
    三、肿瘤组织样本、PD-1+CD8+T细胞及血浆中的DNA分离与提取
        3.1 准备工作
        3.2 DNeasy(?) Blood & Tissue试剂盒预备
        3.3 试剂存储方法
        3.4 肿瘤组织DNA提取步骤
        3.5 PD-1+CD8+T细胞的DNA分离提取步骤
        3.6 cfDNA的分离提取
        3.7 DNA浓度及质量检验
        3.8 测序样品标准
    四、免疫组库分析与检验
        4.1 实验操作图及示意图
        4.2 实验操作步骤
        4.3 原始测序数据处理分析
    五、肿瘤组织及循环肿瘤DNA测序与分析
        5.1 测序平台
        5.2 组织样本进行二代测序
        5.3 血浆样本行cfDNA测序
    六、新抗原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共培养刺激实验
        6.1 新抗原预测
        6.2 新抗原多肽的合成
        6.3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体外共培养刺激实验
    七、免疫组化多重染色
        7.1 免疫组化多重染色原理
        7.2 免疫组化多重染色步骤
    八、肿瘤组织标本RNA测序及分析
        8.1 建库测序
        8.2 RNA检验与提取
        8.3 信息分析流程
    九、外周血细胞因子监测
        9.1 电化学ECL发光原理
        9.2 实验步骤
    十、统计学分析
第一部分 研究结果
    一.TILs与外周血PD-1+CD8T细胞共有TCR与免疫治疗预后相关
        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
        1.2 PD-L1表达水平与免疫治疗疗效的相关性
        1.3 肿瘤突变负荷与免疫疗效疗效的相关性
        1.4 TILs与外周血PD-1+CD8+T细胞共有TCR平均频率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性
        1.5 生物标志物的联合预测价值
        1.6 IR-Index在EGFR阳性患者中的免疫治疗预测价值
    二.体外验证新抗原多肽可被共有克隆识别
    三.共有克隆平均频率高的患者具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的微环境状态
        3.1 血浆中细胞因子对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反映
        3.2 肿瘤微环境中IFN-y通路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
        3.3 基于RNA数据进行浸润肿瘤细胞的亚群分析
        3.4 免疫组化多重染色评估患者免疫微环境的状态
    四.共有克隆动态监测有助于判别免疫治疗中疾病进程
    小结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一. 外周血TCR多样性可用于判断免疫治疗获益人群
        1.1 入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
        1.2 训练集中基线外周血PD-1+CD8+TCR多样性与免疫治疗预后相关
        1.3 验证集中基线外周血PD-1+CD8+TCR多样性的疗效预测价值
        1.4 合并两组患者用于免疫疗效的相关分析
        1.5 基线PD-I+CD8+TCR多样性可用于判别预后
        1.6 多因素回归探索PD-1+CD8+TCR的独立预测价值
        1.7 基线PD-1+CD8+TCR多样性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1.8 未经分选的T细胞多样性不具备疗效预测价值
    二.动态TCR克隆性变化与免疫治疗疗效相关
        2.1 外周血TCR克隆性动态变化趋势与疗效的相关性
        2.2 TCR克隆性动态变化与免疫治疗中不同反应模式的相关性
        2.3 PD-1+CD8T克隆亚型在治疗中的动态变化
    小结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基金资助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混合系统的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建模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符号与标记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信息物理系统
        1.2.2 主动配电网
        1.2.3 融合建模与控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
    2.1 引言
    2.2 电网信息物理系统
    2.3 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建模与控制方法
        2.3.1 电网信息物理系统融合模型体系
        2.3.2 基于混合系统的电网信息物理建模方法
        2.3.3 基于混合系统的电网信息物理控制方法
    2.4 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建模与仿真验证平台
        2.4.1 平台功能需求与实现结构
        2.4.2 平台结构与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混合系统的主动配电网馈线功率协调控制
    3.1 引言
    3.2 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控制需求
        3.2.1 信息物理融合问题与对策
        3.2.2 馈线功率协调控制的信息物理融合
    3.3 基于混合系统的主动配电网馈线功率协调控制
        3.3.1 馈线功率协调控制的混合系统模型
        3.3.2 馈线功率模型预测控制
    3.4 仿真示例
        3.4.1 基于馈线控制误差的PI控制
        3.4.2 基于混合系统的固定分配系数馈线功率控制
        3.4.3 基于混合系统的滚动分配系数馈线功率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混合系统的主动配电网柔性负荷控制
    4.1 引言
    4.2 主动配电网柔性负荷控制策略
    4.3 基于混合系统的主动配电网柔性负荷模型
        4.3.1 主动配电网柔性负荷混合系统模型
        4.3.2 主动配电网柔性负荷集中式预测控制
        4.3.3 仿真示例
    4.4 主动配电网柔性负荷分布式预测控制
        4.4.1 主动配电网分布式预测控制
        4.4.2 柔性负荷分布式预测控制模型与方法
        4.4.3 仿真示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信息时延的主动配电网混合系统控制
    5.1 引言
    5.2 主动配电网运行控制及信息流
        5.2.1 主动配电网运行信息流
        5.2.2 主动配电网的物理过程与信息过程融合
    5.3 考虑信息时延的主动配电网混合系统控制
        5.3.1 考虑信息时延的主动配电网控制模型
        5.3.2 考虑信息时延的主动配电网融合控制
    5.4 仿真示例
        5.4.1 受控设备位于不同控制区域
        5.4.2 受控设备位于相同控制区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英文缩写)
附录 B (术语说明)
附录 C (逻辑关系)
    C.1 逻辑命题真值表
    C.2 逻辑命题转换关系
附录 D (仿真算例逻辑变量解值)
    D.1 基于混合系统的固定分配系数馈线功率协调控制(Q_P=0.3,Q_δ=20)
    D.2 基于混合系统的固定分配系数馈线功率协调控制(Q_P=0.1,Q_δ=30)
    D.3 基于混合系统的滚动分配系数馈线功率协调控制(Q_P=0.3,Q_δ=20)
    D.4 基于混合系统的滚动分配系数馈线功率协调控制(Q_P=0.1,Q_δ=30)
    D.5 考虑信息流影响的柔性负荷模型预测控制(位于不同控制区域1)
    D.6 考虑信息流影响的柔性负荷模型预测控制(位于不同控制区域2)
    D.7 考虑信息流影响的柔性负荷模型预测控制(位于相同控制区域)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申请的发明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活动

(5)大数据的分布式机器学习的策略与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 Introduction
2. Background:Iterative-convergent machine learning (ML) algorithms
    2.1. Unique properties of ML programs
    2.2. On data and model parallelism
3. Principles of ML system design
    3.1. How to distribute:Scheduling and balancing workloads
    3.2. How to bridge computation and communication:Bridging models and bounded asynchrony
    3.3. How to communicate:Managed communication and topologies
    3.4. What to communicate
4. Petuum:A realization of the ML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Compliance with ethics guidelines
1.引言
2.背景:机器学习迭代收敛算法
    2.1.机器学习程序的独特性
    2.2.论数据与模型并行性
3.机器学习系统设计原则
    3.1.如何分配:调度和平衡工作负载
    3.2.如何连接计算和通信:桥连模型和有限异步性
    3.3.如何通信:管理通信和拓扑
    3.4.通信的对象
4.Petuum:一种机器学习系统设计原则的实现方式
Compliance with ethics guidelines

(6)现代汉语“V+介+XP”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简介
        1.2.1 已取得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1.2.2 需要突破的方向
    1.3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技术、语料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设想
        1.4.2 内容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点
    1.6 存在的困难和解决这些困难的打算
上编 语言演变——分布位置与词性变化
    第二章 语法化理论与动后介词性成分
        2.1 语法化理论
        2.1.1 单向性假说
        2.1.2 语法化机制
        2.2 动后介词性成分的语法化
        2.2.1 第一阶段:“实词>介词”
        2.2.2 第二阶段:“介词>附缀(>零形式)”
        2.3 动后介词性成分演化趋势的主要因素
        2.3.1 句法位置
        2.3.2 语义基础
        2.4 小结
    第三章“动介”线性序列的词汇化
        3.1“动介”线性序列的历时考察
        3.1.1 V+在
        3.1.2 V+自
        3.1.3 V+往
        3.1.4 V+向
        3.1.5 V+于(於)
        3.1.6 V+给
        3.1.7 V+到
        3.2“动介”组合词汇化倾向及成词表现
        3.2.1“动介”组合的词汇化倾向
        3.2.2“动介”成词表现
        3.3“动介”组合词汇化的主要因素
        3.3.1 语音因素
        3.3.2 语用因素
        3.3.3 句法因素
        3.4 小结
    第四章 现代汉语“从…到…”格式考察
        4.1“从…到…”的句法表现与意象图式分析
        4.1.1“从…到…”的句法表现
        4.1.2“从…到…”的意象图式
        4.2 标题“从A到Z”式
        4.2.1 标题“从A到Z”式内部构件的性质
        4.2.2 标题“从A到Z”式的具体表现
        4.2.3 标题“从A到Z”式的全量表达
        4.2.4 标题“从A到Z”式的意义浮现
        4.3 标题与话语中“从…到…”之比较
        4.4 小结
    第五章“到X”类副词的生成与扩展
        5.1 生成前:间隔共现与紧邻共现
        5.1.1“到”与“X”共现的形式
        5.1.2“X”限定成分省略与隐现的因素
        5.2 生成中:角色转变与角色定位
        5.2.1 转变为副词前的结构
        5.2.2 角色转变的因素
        5.2.3“到X”类副词内部成员的角色形成
        5.3 生成后:停滞阻断与有效扩展
        5.3.1 阻断的因素与扩展的方式需要深究
        5.3.2 停滞阻断
        5.3.3 有效扩展
        5.4 小结
下编“V+介+XP”结构个案考察与分析
    第六章“V+自+XP”结构研究
        6.1“V+自”搭配考察
        6.1.1 组配中V的用量统计
        6.1.2 V和“自”组配的限制因素
        6.2 结构中XP的语义属性
        6.2.1 表“方所”的XP
        6.2.2 表“时间”的XP
        6.2.3 其他
        6.3“V+自+XP”结构的功能阐释
        6.3.1“V+自+XP”分布表现及语篇分析
        6.3.2“V+自+XP”结构的认知阐释
        6.4 小结
    第七章“V+往+XP”与“V+向+XP”结构研究
        7.1“V+往+XP”结构
        7.1.1“V+往”搭配考察
        7.1.2 结构中XP的语义属性
        7.1.3“V+往+XP”结构的句法分布
        7.1.4“V+往+XP”结构的认知阐释
        7.2“V+向+XP”结构
        7.2.1“V+向”搭配考察
        7.2.2 结构中XP的语义属性
        7.2.3“V+向+XP”结构的句法分布
        7.2.4“V+向+X”结构的认知阐释
        7.3 小结
    第八章“V+到+XP”结构研究
        8.1“V+到+XP”结构中“到”的词性界定
        8.1.1 关于“到”的词性争议
        8.1.2 关于“到”的重新认识
        8.2“V+到+XP”结构中V与“到”的搭配层级
        8.2.1 不可搭配层级
        8.2.2 可搭配层级
        8.3“V+到+XP”结构中XP的多样表现
        8.3.1 表示处所的XP
        8.3.2 表示时间的XP
        8.3.3 表示对象的XP
        8.3.4 表示程度的XP
        8.4“V+到+XP”与“到+XP+V”结构的差异
        8.4.1“到XP”位于谓词前后的句法功能差异
        8.4.2“到XP”位于谓词前后的语用功能差异
        8.4.3 两种结构的事件表达
        8.5 小结
    第九章“V+在+XP”结构研究
        9.1“V+在+XP”结构中“在”的性质
        9.1.1 关于“在”的词性争议问题
        9.1.2 关于“在”的认识
        9.2“V+在+XP”结构中V与“在”的组配情况
        9.2.1 V单与“在”的组配情况
        9.2.2 V双与“在”的组配情况
        9.3“V+在+XP”结构中XP的语义属性
        9.3.1 表示处所的XP
        9.3.2 表示时间的XP
        9.4“V+在+XP”结构的事件表达
        9.4.1 相关讨论
        9.4.2 事件界定
        9.5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10.1 结论
        10.2 不足之处和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V+介”组配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南阳供电公司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及其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南阳供电公司信息系统发展现状以及运行薄弱点分析
    1.3 南阳供电公司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方案及关键点
        1.3.1 信息系统核心设备统一监控
        1.3.2 信息系统网络升级改造
        1.3.3 信息网络终端安全管控
        1.3.4 信息系统运维一体化建设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信息系统核心设备升级改造
    2.1 升级改造内容
    2.2 监控系统组成
        2.2.1 主监控站
        2.2.2 远程站
        2.2.3 基于WEB的浏览站
        2.2.4 智能设备
        2.2.5 报警方案
    2.3 系统功能特点
        2.3.1 专家诊断功能
        2.3.2 Web化的远程管理功能
        2.3.3 视频传输及信息数据采集功能强大
        2.3.4 数据管理功能
        2.3.5 完整的权限管理审计功能
        2.3.6 完整的报警功能
        2.3.7 综合集成
        2.3.8 完全网络化
        2.3.9 支持多种设备
        2.3.10 操作界面丰富多彩使用方便
    2.4 系统应用操作
        2.4.1 机房配电监控系统
        2.4.2 UPS电源监控系统
        2.4.3 精密空调监控系统
        2.4.4 温湿度监控系统
        2.4.5 漏水智能检测系统
        2.4.6 消防监视系统
        2.4.7 门禁日常管理系统
        2.4.8 视频采集播放系统
        2.4.9 视频在监控中心的汇集切换
    2.5 系统安全性及实时性
        2.5.1 安全性
        2.5.2 系统实时性
    2.6 核心设备升级改造硬件配置
3 信息网络升级改造
    3.1 网络升级改造内容
        3.1.1 中心机房汇聚结构层建设
        3.1.2 一般网络汇聚结构层建设
        3.1.3 汇聚结构层整体升级改造建设
    3.2 升级改造作用
4 网络终端管控
    4.1 网络终端管控概述及待解决问题分析
    4.2 网络终端管控解决方案
        4.2.1 管控措施方案
        4.2.2 系统简介
        4.2.3 系统主要模块组成
        4.2.4 网络终端安全主要问题解决对策
    4.3 网络终端管控总结
5 信息系统一体化运维建设
    5.1 供电企业信息系统一体化运维体系研究
        5.1.1 一体化运维能力评价模型的分级定义
        5.1.2 南阳公司一体化运维能力评价定义
    5.2 南阳公司信息系统运维一体化建设
        5.2.1 信息系统一体化运行监控必然性
        5.2.2 信息系统运行监控职能精益化、专业化趋势加强
        5.2.3 市县信息系统一体化运维体系建设初探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8)“再怎么X也Y”构式及其固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
    1.2 前人的研究
    1.3 本文的研究
第二章 构式“再怎么X也Y”的句法和类别
    2.1“再怎么X也Y”的句法分析
    2.2“再怎么X也Y”的类别
    2.3 小结
第三章 构式“再怎么X也Y”的意义和关系
    3.1 意义分析
    3.2 逻辑关系
    3.3 小结
第四章 构式“再怎么X也Y”的语用和语篇
    4.1 语用分析
    4.2 语篇表现
    4.3 小结
第五章 构式“再怎么X也Y”的专化和固化
    5.1“再怎么说也Y”
    5.2“再怎么说”作为话语标记
    5.3 从专化到固化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6.2 可能的创新点
    6.3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多轴电动螺纹拧紧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1.3 市场需求状况
    1.4 论文结构及研究的内容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螺纹拧紧工艺简要分析
        2.1.2 自动控制拧紧系统可实施性
        2.1.3 创建拧紧控制数据模型
        2.1.4 自动控制拧紧系统架构
        2.1.5 用户需求
    2.2 系统的功能需求
        2.2.1 系统管理控制功能需求划分
        2.2.2 系统测量分析的理论基础 MSA
        2.2.3 系统的数据管理技术支持——数据库技术
        2.2.4 系统远程接口需求
        2.2.5 对轴控制系统管理需求
第3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运行环境构建
        3.1.1 硬件系统实现
        3.1.2 系统软件配置
    3.2 系统概要设计
        3.2.1 中心控制管理系统设计
        3.2.2 操作控制面板及下位机控制执行系统
        3.2.3 数据库设计
        3.2.4 远程数据接口设计
    3.3 系统详细设计
        3.3.1 系统主监控窗体设计
        3.3.2 系统菜单、密码修改、密码登录窗体模块的实现
        3.3.3 参数设置窗体模块的实现
        3.3.4 扭矩校准窗体模块的实现
        3.3.5 手动检测窗体模块的实现
        3.3.6 I/O 检测表窗体模块的实现
        3.3.7 生产报表窗体模块的实现
        3.3.8 统计分析窗体模块的实现
        3.3.9 局域网数据接口窗体设计
        3.3.10 系统功能增强设计
第4章 系统调试与应用
    4.1 系统的调试与测试
    4.2 系统运行与应用
    4.3 系统维护及故障处理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升级Athlon XP故障两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融合风险传递模型与仿真系统研究[D]. 李小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3]非小细胞肺癌T细胞受体(TCR)库在PD-1/PDL1抑制剂治疗中疗效预测作用及机制研究[D]. 韩解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4]基于混合系统的主动配电网信息物理融合建模与控制[D]. 王云.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 [5]大数据的分布式机器学习的策略与原则[J]. Eric P.Xing,Qirong Ho,Pengtao Xie,Wei Dai. Engineering, 2016(02)
  • [6]现代汉语“V+介+XP”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D]. 邢相文.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8)
  • [7]南阳供电公司信息系统智能化升级改造及其应用实践[D]. 张庶. 郑州大学, 2015(03)
  • [8]“再怎么X也Y”构式及其固化研究[D]. 王富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2)
  • [9]多轴电动螺纹拧紧控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立鹏. 吉林大学, 2014(03)
  • [10]排除旧电脑系统升级启动提示问题两例[J]. 刘全卫.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22)

标签:;  ;  ;  ;  ;  

Athlon XP升级故障的两个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