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

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

一、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刘佐[1](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税收政策的演进》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以来,在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任务,先后提出了一系列的税收政策,并付诸实施,逐步完善,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以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有关重要会议文献以及其他有关重要文献为依据,概要梳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税收政策演进的情况,以便总结宝贵的经验,为今后制定和完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税收政策提供借鉴。

黎星艺[2](2021)在《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从我国现行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入手,分析我国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优惠政策制定、运行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积极借鉴美国、英国、日本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的经验并基于此结合中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经营发展的特点提出完善建议。文章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首先,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迅速,但税收征管问题较多,表现在税收管理制度、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等方面。其次,英国、美国和日本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管理方面具有诸多可借鉴之处,比如税收主体确定、税收激励政策制定等方面。最后,基于中国非营利医疗机构实际发展情况,相关发展性建议需从明确税收主体、统一税收立法、完善企业及个人公益性捐赠的税收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本文的研究在创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管理方法、创新税收征管思路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我国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征管,对于新医改下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高税收管理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叶睿蕾[3](2021)在《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研究 ——以漾濞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论来说,若存在税源,就应当有相应的税收收入。税源与税收应保持大体一致,这种一致是政府行使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开放的大环境下,依旧存在因税制的设计和复杂的生产经营等各项客观原因,造成地区间税收与税源相背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我们国家各个地区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区域税收分配过程之中。目前执行的制度规范对解决区域税收分配的问题阙如。这种税收与税源的背离造成税收的转移,严重影响区域间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拉大贫富地区经济收入的差距。解决好税收与税源背离的问题至关重要,既能保证税收分配的公平性,有助于加强税收管理,又能进一步统筹稳定地区发展。区域税收分配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核桃产业是漾濞县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核桃产业的发展关乎漾濞县经济社会发展,关乎漾濞县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核桃产业税收分配关乎税收公平,关乎区域间协调发展,关乎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本文以漾濞县为例,研究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问题。首先,梳理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介绍相关基础概念、理论依据。结合漾濞县核桃产业税收收入状况,利用数学模型,对漾濞县核桃产业数据与税收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对漾濞县核桃产业的代表性企业进行个案分析。全面测算和分析了漾濞县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情况,从而揭示漾濞县核桃产业出现税收转移的转移方向和转移程度,以及税收转移的具体表现。在阐述核桃产业税收分配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影响,从税收制度设计、横向税收分配制度缺失、产业发展情况、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管理等主要方面分析了造成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原因。最后,本文在研究分析现象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核桃产业税收转移问题的对策建议,首先从源头上下功夫完善税收制度设计;其次从消除税收转移不利影响的角度,建立跨区域税收协调机制和优化转移支付制度;最后还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严格税收征管等措施来解决核桃产业区域税收横向转移问题。

丛玖一[4](2021)在《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研究 ——基于社会共同治税的视阈》文中研究表明税收在国家治理中日益发挥着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作为税收制度基本要素的纳税人,其经济活动中产生大量的涉税信息,这些信息的计量和披露包括向税务机关报送都必须依法依规进行。涉税信息治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关键内容,也是科学税收决策的重要依据。在现实社会经济活动中,不仅存在涉税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存在涉税信息弄虚造假问题。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给我国经济注入新活力,也给税收信息治理带来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威胁着国家税收利益的安全,也会破坏公平、公正、统一的税收秩序与环境,这就需要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开展全流程、全方位治理。国家税务部门一直致力于纳税人涉税信息的优化治理,涉税信息的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治理能力也不断提高,但是在涉税信息顶层战略设计、法律法规建设、信息技术应用、共同治税模式、税务组织架构、税务人员素质等还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税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和调查研究等方法,基于信息不对称、信息管理、整体政府等理论,客观评价了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现状并揭示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根据来自山东省内外的涉税信息治理调查问卷数据展开统计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在梳理国外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本文坚持以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中主要问题为主线,揭示问题的形式、关联性以及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尤其是创新性地把战略管理思想引入涉税信息治理中,构建了多元主体参加和多要素支持的共建共治共享税收信息框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论文写作的创新点与不足等内容。第二章阐述了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界定了信息与个人信息、纳税人涉税信息、税收治理、社会共同治税等概念,介绍了信息不对称论、整体政府理论、信息管理理论以及基础理论的作用机理。第三章分析了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在描述分析了了涉税信息治理的基本状况及成绩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治理运行中存在主要问题,从战略层面、法律制度,到信息技术应用、治税模式、人才队伍、组织模式等深入分析了相关问题的成因。第四章通过对山东省涉税信息治理的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进一步印证了论文研究所发现的涉税信息治理问题及成因。第五章借鉴了国外涉税信息管理的典型经验和负面教训,以寻求问题解决思路和启示。第六章提出了构建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多元主体和多元要素为框架的社会共同治税措施。最后给出论文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严致驿[5](2021)在《国家治理视角下我国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水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财税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应制定科学的财税制度,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上重要文件的阐述标志着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对税收治理指出了法治现代化的新路径。税收法治现代化是税收治理现代化的先决条件,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水平的研究对于完善税收治理体系,进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充分阅读国内外研究文献、认真分析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研究国家治理与税收法治现代化的逻辑关系,明确了国家治理视角下税收法治现代化的具体内涵。税收法治现代化是法治理念在税收领域现代化的集大成,税收法治现代化核心在于规范政府与纳税人的行为,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分析税收法治的建设概况。近些年,税收法治建设步入快车道,税收法治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第三,将税收法治现代化细化为若干评价要素,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问卷评估,确定指标权重及总体满意度评分。实证结果表明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总体水平较高,各个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并应将重点放在税收法治文化现代化建设上。基于上述研究分析,为提升国家治理视角下我国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水平,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议:一是应加快重点税收领域立法工作,提高税收立法级次,民主立法,公众参与,为完善税法体系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应在税收执法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优化税收法治环境,坚持科学管理,提升税收征管效率,从而使税收执法达到现代化的水平。三是完善我国税收司法组织体系,健全税务诉权保障机制,通过设计税务法院提升税务司法的独立性,提升税务审判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四是全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税收工作,创新载体,加强对税收的普法宣传,使得税法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整个社会中营造依法纳税的良性氛围,增强全体公民遵守税法、服从税法的理念,促进税收法治现代化良性发展。

毕星[6](2020)在《“一带一路”对外与对内投资中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引进来”企业的税收活动在更加广泛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合作。这其中所涉及的税收优惠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各个国家的税收利益问题,同时还会影响区域税收协调与合作。因此,我国“走出去”企业会面临各种税收争议。而如何有效规避税收冲突,完善“一带一路”对内与对外投资中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本文“一带一路”对外与对内投资中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又分别进行四个部分的论证。第一部分是对“一带一路”与税收优惠理论探析,阐述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情况及我国税收优惠的类别、方式,概述对外与对内投资和税收优惠的关系。深入探明“一带一路”主投资国家的基本税种、税率及非居民企业税收优惠方式,主动剖析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弊端和不足,从而提高“走出去”和“引进来”企业投资资金利用效率与质量、规避涉税风险。第二部分是我国与“一带一路”税收优惠法律概况,分别阐述我国和“一带一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关税三税种优惠规定和直接优惠、间接优惠两种方式的内容。第三部分指出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存在的短板,从立法、执法、优惠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文章深入分析对外与对内投资中的税收优惠体系状况,以及存在的立法及授权体系混乱、直接优惠适用比重偏大、税收优惠服务跟不上等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在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主要包含健全税收优惠法律制度、规范税收执法、加强优惠手段作用等,并借助完善税收优惠立法审查、转变优惠方式、提升关联配套服务等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结构,为“一带一路”对外与对内投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方面的指引。

王一棠[7](2020)在《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税收收入也不断增加。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经济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也给税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当前我国税收工作处于瓶颈时期,一方面民众的收入增多,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同时,随着税收总量逐步增大,税收工作所面对的经济多样性也在逐步趋于复杂化;另一方面,由于税收政策不够完善,产生了税收扭曲效应,并且影响不断扩大,不公平问题日益突出,所以我国的税收征管制度亟需切合税收政策调整,同时进行适时调整与革新。本文围绕着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这一主题,梳理了税收征管模式、税收管理措施、税收征管效率、税收征管成本与税源控制等国内外文献,构建以制度经济学为基础的研究框架,从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形成、特点以及制度变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借鉴国外经验和基于实际,提出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对策建议。本文在对税收征管的内涵、变迁及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现有的相关研究,运用DEA-Malmquist方法,从三个方面展开对中国税收征管制度效率的检验:(1)从时间角度检验全国及各省区在“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的税收征管效率;(2)从空间角度验证我国31个省级行政地区税收征管效率的地区异质性;(3)研究分析我国国、地税合并改革前后全国及各省级行政地区的税收征管效率。研究结论:第一,从时间维度看,“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期间内,全国税收征管效率呈上升趋势,税收征管资源投入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提高。然而,全国各省区税收征管效率均值在“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阶段均处于DEA无效状态。因此,需加强现有的税收征管技术以及税收征管投入资源的配置,以提高征管效率。第二,从空间维度来看,“十一五阶段”全国近38%的地区税收征管纯技术效率较低,但依靠较高的征管资源投入维持总体的技术效率。“十二五”阶段中,很多地区提升了税收征管的纯技术效率,跃升至更高类别中。第三,从动态的视角分析,全国各省区税收征管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幅度不大。通过DEA-Malmquist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出波动的状态,其中技术效率的变化上下波动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受到税收征管规模效率波动变化的影响。第四,以国、地税合并为时间分割点,对比国、地税合并前后的税收征管效率。研究得出:自国、地税合并之后,税收征管效率均有略微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可能是因为研究时间段仅半年,间隔较短,国、地税合并对我国税收征管有着积极的意义。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结合国外税收制度的经验,即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的税收征管制度,提出了国外税收征管制度对我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的启示,即限制现金交易和建立税务、社保、银行一体化信息管理制度。并对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路径进行系统分析,通过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依据、障碍和渠道三方面的因素,分析其路径选择的举措:一是提升数据采集与应用能力,获取更加全面系统的涉税信息和数据,深化对大数据的处理与应用能力;二是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税收管理力度,促进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提升,努力实现税务工作的目标;三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和数据共享平台,增加风险识别、信息对比和纳税评估的衔接环节,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型税收征管模式;四是重构税收风险控制流程,对征管流程整体框架和具体环节进行规范,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最终,本文提出对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建议。从税收法制化、机构设置、加快推进税务系统“放管服”、改善代征社保费模式、调试和优化纳税人心理、优化税务机构人员管理等几个角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张晓[8](2020)在《减税降费背景下增值税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在发挥政府职能、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在2016年进行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制度改革,这是我国税收发展史上的历史性变革,不仅扩大了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减少了对企业的重复征税,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增值税在我国税制体系中的主体税种地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我国的增值税制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目标,我国的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大力推行减税降费政策,旨在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激发微观经济活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根据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对社会经济平稳运行的功能再次成为重要议题。增值税作为我国主要税种之一,具有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和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功能,也是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我国目前的税制基本上是以间接税和直接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而增值税作为我国的第一大税种,在我国税收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国家大力倡导对企业进行减税降费的政策背景下,增值税无疑是为企业减税的主要税种,对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有着重大的影响。营业税全面改征增值税后,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政府对我国的增值税制度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但这些政策措施有不少包含着某些过渡性质,具有临时性、妥协性的特征。然而现行增值税制度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会严重影响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有效实施。因此,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如何对现行的增值税进行进一步完善,同时更有利于减税降费政策的保障实施,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和税收遵从成本,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因而,本文就对我国目前减税降费大背景下的增值税进一步改革问题进行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归纳演绎法等研究方法。首先,结合西方经济学中的相关税负理论,从中演化出我国减税降费的理论意义,为减税降费背景下推进我国增值税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其次,根据增值税这一税种本身的固有特点,以及我国现行增值税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增值税改革实践经验,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同时着眼于增值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税收立法、税率及税收优惠设置、增值税发票管理等方面入手,试图在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背景下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增值税制度设计。

谭飞[9](2019)在《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事关社会公平,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基石。自由市场并不必然带来公平的收入分配,即使是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可能会产生难以接受的巨大收入差距。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元提升至2018年的9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提升至28228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我国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成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隐患。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创纪录的0.491。尽管近十年来收入分配差距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但基本维持在0.46以上的高警戒水平,居民收入差距持续分化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的不满,成为当前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要建立科学、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税收制度大有可为,而税制结构的完善又是重中之重。通过税制结构的优化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有利于减少贫困,有利于改善不同收入等级的差距,同时还能把资源配置得更加合理,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然而,目前我国以货劳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原因在于我国经济转型速度太快,而税制结构调整的步伐较慢,这使得间接税和直接税占我国税收的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税种设置不合理、税系结构不合理、地方税体系建设不成型。进入新时代以来,共同富裕的理念不断强化,有学者认为如果要让社会更加和谐、公平、公正,必须缩小不同家庭间的收入差距,也就是说政府要想办法优化收入分配,调整税制结构,进一步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视角出发,使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税制结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机理,对比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趋势并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了推动我国现阶段税制结构优化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希望能达到改善我国收入分配现状,促进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如何构建有利于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本论文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具有哪些理论与实践意义,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并作简要评述。第2章主要阐述了收入分配、税制结构及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和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搭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3章详细介绍了我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尤其是2005年以来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及规律,并从收入分配视角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第4章主要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当前的所得税、财产税、货劳税对要素收入份额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分区域探讨要素收入分配的差异。第5章实证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整体效应,同时运用非参数可加模型探讨了我国税制结构对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差异性,为税制结构的优化提供更为精准的实证支撑。第6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总结了世界主要国家的税制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及收入分配效应。根据税制结构国际比较经验和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政策建议打下坚实基础。第7章根据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和改革建议。第8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税制结构的优化进行了展望。通过对实证和理论分析,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整体不利于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现行各税类和税种在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效果上确实与理论预期存在较大的落差,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货劳税内部不同税种的收入调节作用有正有负,但对收入格局的整体影响为负。其中,增值税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均表现出明显的累退性,消费税和营业税在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中表现不一,但整体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第二,企业所得税不管是对居民收入分配还是对要素收入分配都表现出一定的累进性,即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影响积极,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个人所得税则表现出一定的累退性,尽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差异性,但总体上不利于收入分配的改善。2019年1月开始执行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其收入分配效果还有待观察。第三,财产税和其他类税尽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有利于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调节效果,但受课税范围、规模所限,调节功能基本缺失。基于以上三点主要结论,本文提出优化税制结构的主要对策有:第一,降低货劳税比重,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货劳税体系。降低货劳税比重是当前实现减税降费,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主要方向。要继续简并降低增值税税率,完善抵扣链条,避免重复征税影响减税降费的效果。要加大消费税改革,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优化税率,适当提高奢侈品消费和资源耗费型消费行为的税率,加强对非生活必需品消费税的征管力度。第二,逐步提升所得税比重,强化其收入分配功能。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应尽快完善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制度,加大对资本性收入的课税力度,适当降低劳动所得课税税率,减少税率等级,维持工资薪金课税的最高边际税率,逐步扩大专项支出抵扣范围和力度,加强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分配调节功能。企业所得税方面,应主要着眼于扩大承担大量就业的中小企业的成本费用扣除项目、范围与比例,加大投资抵免的范围与力度,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第三,完善财产税,适时推出房地产税。要按照“立法先行、充分授权、逐步推进”的基本方略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同时探索如何加大对社会存量财富的征税力度,提高财产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的占比。本论文试图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其可能的创新点有:第一,本文同时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和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并分析了税制结构对区域收入分配影响的异质性。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6年国内30个省份的数据,不但研究不同税种在不同地区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还尝试探讨了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税制结构收入分配效应的研究成果。第二,本文在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非参数可加模型创新性地开展了税制结构对我国的收入分配效果非线性的实证分析,一改诸多学者使用线性模型分析收入分配过程中税制结构作用的做法,研究工具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由于收入分配问题的复杂性和收入数据的隐蔽性,官方公布的可查的统计数据十分有限,对税收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本文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因缺少足够的微观收入数据和税收数据,文中实证分析没有直接落实到个人或家庭层面,最后的结论是建立在宏观数据基础之上,使得研究价值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离预定目标还有一定距离。第二,本文的研究范围还需进一步拓展,使用的研究工具和方法还不够丰富、成熟。本文主要从税制结构对居民整体收入分配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尽管也分区域进行了分析,但没有从城乡差距、行业差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范围不够全面。本文主要使用了非线性模型,但未能充分探讨该模型测算结果的可靠性,分析结果有待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由于数据收集难度较大,本文对各税种的研究还不够细致、全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五种主要税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对其他税种较少涉及。另外,由于写作时限的原因,缺乏近年来“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对收入分配效果的研究。这些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符裔[10](2019)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潮流。而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于各国税收制度的差异,不仅在区域内对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了税收障碍,还常常因为国际税收利益分配的问题产生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争端,直接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因此,消除区域税收障碍与合理分配区域内各国间的税收利益也就成为各国进行国际税收协调的核心内容。特别是区域联盟组织都普遍采用国际税收协调的方式去解决区域内的重复征税、有害的国际税收竞争以及恶意的国际逃避税问题,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也同样面临着区域内的各种税收问题。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和“—带一路”的战略规划的推进,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税收问题也日益凸显。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过了逾10年的发展,区域内各国间的关税得到大幅度的降低,货物与服务的进出口贸易基本消除了关税的障碍,但是,现阶段自贸区内重复征税和国际避税的问题依然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区域性的税收竞争始终存在,而税收协调进程却相对缓慢,已难以契合自贸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速度。因此,深化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研究,不仅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国际税收理论的拓展和实证检验,而且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对于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和实现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客观上赋予了广西、云南等地以新的历史机遇。如何从税收制度建设和协调的角度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潮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和加快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本文最为直接的现实意义。文献综述表明,国外对国际税收竞争与协调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在这方面的理论也已日趋全面、深入和透彻,但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发达国家的区域(主要是欧盟),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区域的税收协调研究比较少。而国内对于国际税收协调的研究,在吸取国外研究的基础上,虽然在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分析方法上实现了一定的创新,但理论还是局限于宏观战略的分析而缺乏微观的实证基础,特别是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文献不仅大多还停留在自贸区建立之初,而且进行定量分析的文献较少,不能很好地给予自贸区建设发展以理论的指导。尤其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之后税收协调的研究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新的任务,现有的文献在税收协调上的研究成果已经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函需新形势下对税收协调进行更全面有效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主要从国际税收研究和国际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以国际税收的国家主义和世界主义的结合为视角,视国际税收协调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生因素,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规范分析、比较分析、制度分析和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税收协调效应的分析,在借鉴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思路、原则和对策。本论文由导论与六章内容组成,按照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基本逻辑思路展开,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主要包括第一章;第二部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第二至五章;第三部分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税收协调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第六章。文章的具体内容如下:导论部分在进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问题、选题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概要指出了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首先对国际税收协调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与区分,接着从关税同盟理论、国际相互依存理论、博弈论这三个方面分为税收协调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并且对税收协调可能产生的效应及影响进行分析,说明了进行税收协调的必要性。第二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与现实概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背景。了解东盟的社会经济与发展,回顾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历史关系,认识和理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历程,是探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背景和前提。第三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实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程度,直接影响着自由贸易区经济一体化建设的进程。本章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实践进行了梳理和概述:首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税制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其次,介绍自由贸易区近年来税收协调的现状;再次,探讨了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面临的挑战;最后,分析了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问题。通过对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实践的考察,为怎样推进深层次的税收协调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现实基础。第四章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的分析。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区域税收协调是否能减少税收竞争的负面影响,是否能促进区域内各国福利水平的提升,是否要深化税收协调的层次,这就必然牵涉到对税收协调的效应进行实证的分析。本章通过收集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各项经济数据,利用计量模型对税收协调产生的效应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分别分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税收协调所产生的贸易、投资效应,结论得出税收协调产生了有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创造、投资增长的效应。通过对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的实证分析,验证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税收协调的必要性。第五章是区域间税收协调的国际经验借鉴。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窗口,其区域间税收协调最为全面、深入,因而对区域税收协调具有导向意义;北美自由贸易区同样是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其税收协调的经验对区域税收协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结欧盟及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政策的一般经验和教训,能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税收协调提供国际视域上的经验借鉴。第六章具体探讨了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对策和建议。促进税收协调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是本文的最终落脚点和归宿。立足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理论框架、实践考察、实证分析和国际经验的借鉴,本章系统地阐述了促进税收协调的总体思路、原则和途径,以及我国参与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二、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百年税收政策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7月至1949年9月)
    (一)建党和大革命时期(1921年7月至1927年7月)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
    (三)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
    (四)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
    (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至1978年12月)
        1.简化税制
        2.限制非公有制经济
        3.农业税增产不增收
        4.加强税收管理
        5.三次全国党代会报告中有关经济问题的主要内容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年12月以后)
    (一)经济体制转轨时期(1978年12月至1992年)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1992年至2012年)
    (三)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12年以后)
四、近年来党的税收政策落实取得重大进展
    (一)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1)修改项目:
        (2)废止项目:
        (3)新增项目:
    (二)减税降费
    (三)税收增长和结构优化
    (四)主要税种改革
        (1)增值税。
        (2)消费税。
        (3)企业所得税。
        (4)个人所得税。
    (五)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2)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医疗机构
        2.1.2 医疗服务
        2.1.3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2.2 相关理论分析
        2.2.1 营利性医疗机构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区别
        2.2.2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税人性质归属
        2.2.3 关于非营利性医院是否可向举办人分配收益问题
第三章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及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目前我国医疗机构的税负概况
        3.1.1 房产税、土地使用税
        3.1.2 车船税
        3.1.3 企业所得税
        3.1.4 个人所得税
    3.2 我国目前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3.2.1 税收优惠政策导向
        3.2.2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具体税收优惠政策
    3.3 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实施的税收征管制度
    3.4 现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
        3.4.1 市场准入实体机制畸形导致的税收意识淡薄问题
        3.4.2 税收制度配套措施存在漏洞导致税收流失问题
        3.4.3 税收优惠政策零散导致税收征管操作难度大
第四章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筹划与税务处理
    4.1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筹划
        4.1.1 医疗机构涉税政策分析
        4.1.2 医疗机构的税收模式
        4.1.3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筹划方式
        4.1.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筹划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2 民办营利性医疗机构转变为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务处理
        4.2.1 会计制度的调整
        4.2.2 税收的转变
第五章 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非营利医疗机构的注册
    5.2 非营利医疗机构免税资格的认定
    5.3 相关税收政策
    5.4 国外非营利组织税收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5.4.1 确定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
        5.4.2 非营利组织免税程序的合法化、科学化、制度化
        5.4.3 .捐赠制度细则明确
        5.4.4 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收的监督管理
        5.4.5 建立并完善非营利医院的惩罚性税收制度
第六章 相关政策建议
    6.1 完善立法,保障税收政策的实现
        6.1.1 建立完善的税法体系
        6.1.2 建立科学的认证标准体系
        6.1.3 完善现行捐赠的免税制度
    6.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的配套措施
    6.3 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征管措施
        6.3.1 严格非营利医疗机构资格认定,设立免税审核制度
        6.3.2 推行普遍而简易的税务登记制度
        6.3.3 强化票据管理
        6.3.4 制定专门所得税稽查办法
    6.4 建立独立的监管制度
        6.4.1 改变双重管理体制
        6.4.2 实行信息公开化制度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研究 ——以漾濞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第一章 区域税收分配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税收、税源
        二、税收与税源的背离
        三、区域税收分配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税收公平理论
        二、公共物品理论
    第三节 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的特殊性
        一、核桃产业特征
        二、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的特殊性
第二章 漾濞县核桃产业税收分配现状分析
    第一节 漾濞县核桃产业税收收入状况
        一、漾濞县核桃产业种植现状
        二、漾濞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三、漾濞县核桃产业税收征管现状
    第二节 漾濞县核桃产业税收分配现状分析
        一、测算口径说明
        二、核桃产业税收所占比重与产值所占比重比较测算——背离程度法
        三、核桃产业平均含税量分析测算——背离额法和税负测算
        四、大理核桃有限责任公司的个案分析
        五、漾濞县核桃产业税收分配失衡的表现形式
第三章 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影响
        一、不利于核桃产业转型升级
        二、不利于区域间公平协调发展
        三、间接影响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违背税收公平原则
        四、引起恶性税收竞争
    第二节 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失衡的成因分析
        一、税制设计引发税收横向转移
        二、横向税收分配制度缺失
        三、目前的税收分配方式不利于区域内产业的发展
        四、税法遵从度引发的税收转移
        五、税收征收管理引发税收转移
第四章 解决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税收制度设计
        一、简并税率档次
        二、制定产业化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引入税收归属地原则,建立收支相配的制度
        四、纵向税收分配比例向核桃种植业倾斜
        五、完善省以下地方政府主体税种
    第二节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沟通协商机制
        一、建立沟通协商机制
        二、建立横向税收分配制度
    第三节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二、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第四节 加大核桃产业技术投入,优化产业结构
        一、加强资金技术投入,建设核桃示范园区
        二、优化产业结构
    第五节 严格税收征管与优化纳税服务
        一、完善税收征管体制
        二、严格税收执法
        三、优化纳税服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研究 ——基于社会共同治税的视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关于涉税信息治理理论与应用的研究
        1.2.2 关于涉税信息战略规划与治理问题研究
        1.2.3 关于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环节与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
        1.2.4 关于信息技术在涉税信息治理中应用研究
        1.2.5 关于社会共同治税模式建构研究
        1.2.6 总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基本概念
        2.1.1 信息及信息治理
        2.1.2 纳税人个人信息与涉税信息
        2.1.3 涉税信息管理与涉税信息治理
        2.1.4 社会共同治税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整体政府的社会共治理论
        2.2.3 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3 基本理论对涉税信息治理的作用机制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与涉税信息治理
        2.3.2 在整体政府理论下构建涉税信息的共商共建共治格局
        2.3.3 依据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开展涉税信息全过程治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涉税治理的基本情况
        3.1.1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政策制度
        3.1.2 税收治理模式的嬗变与信息化历程
    3.2 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3.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问题的成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涉税信息治理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步骤
        4.1.1 问卷设计思路
        4.1.2 调查操作步骤
    4.2 问卷回收情况统计
        4.2.1 问卷来源地
        4.2.2 问卷的质量与代表性
        4.2.3 客观选择题类与主观问答题类的统计
    4.3 基于共同治税视阈的涉税信息数据分析
        4.3.1 缺乏包括涉税信息在内的战略规划设计
        4.3.2 税法制度不健全导致上下位法在法理上的抵触
        4.3.3 治理主体素质与组织架构难以适应现代治理要求
        4.3.4 治理环节不周全导致整体治理效果不佳
        4.3.5 金税工程在技术架构和数据处理上存在缺陷
        4.3.6 征纳的涉税信息治理权与保护权存有边界不清
        4.3.7 社会共同治税格局构建进展缓慢
        4.3.8 跨国跨域信息情报交换与共享困难重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外涉税信息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5.1 典型经验
        5.1.1 注重税收战略规划和数字税收规划
        5.1.2 完善信息管理的税收法律制度
        5.1.3 健全的“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纳税人权利保护制度
        5.1.4 “互联网+税务”成为“互联网+整体政府”的重要内容
        5.1.5 借助组织改革和业务流程再造提升信息的效能
        5.1.6 对银行账户监管和对信息质量的把控
        5.1.7 开展国际税收情报交换
    5.2 负面案例
        5.2.1 美国南方保健的财务造假案
        5.2.2 瑞士银行采用“阴阳账本”帮人逃税被起诉
        5.2.3 保加利亚510万名纳税人信息被泄露
    5.3 对我国的启示
        5.3.1 战略管理是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基石
        5.3.2 法律制度是开展涉税信息治理的标准与保障
        5.3.3 整体政府理论指导涉税信息不对称性和组织效能治理
        5.3.4 保护好纳税人权益是处理涉税信息公私权冲突的关键
        5.3.5 技术成为有效解决纳税人涉税治理的重要抓手
        5.3.6 从企业会计信息和银行结算等信源关键点管好信息流
        5.3.7 建立和完善国际税收情报交换制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优化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措施
    6.1 构建涉税信息治理的多元要素保障支持体系
        6.1.1 以顶层设计形成的战略规划引领治税治信
        6.1.2 以税收法定主义实现来发挥法律法规的规范规制作用
        6.1.3 以科技驱动并发挥技术在涉税信息治理中的支撑作用
        6.1.4 以纳税人业务为中心和大数据技术为工具再造组织
        6.1.5 提升人才现代化能力为涉税信息治理提供保证
        6.1.6 建立纳税人涉税信息的权益安全保障和保全机制
    6.2 推动涉税信息治理参与主体多元化与责任化建设
        6.2.1 涉税信息治理必须在党委领导下开展
        6.2.2 涉税信息治理必然在政府主责下推进
        6.2.3 涉税信息治理必定在税务主管下专业化开展
        6.2.4 涉税信息治理离不开政府部门配合
        6.2.5 涉税信息治理需要社会组织协助支持
        6.2.6 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要依赖公众
    6.3 构建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6.3.1 多元主体在党政的领导下开展多元治理要素共建
        6.3.2 多元治理要素在税收共治中协整关系发挥合力作用
        6.3.3 多元治理主体共同享有和享受共建共治的成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纳税人税收违法失信公布案例统计表(单位:项)
附录B《纳税人涉税信息调查问卷》
致谢

(5)国家治理视角下我国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水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家治理与税收法治现代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家治理与税收治理
        2.1.1 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基本内涵
        2.1.2 新时代税收治理现代化
        2.1.3 国家治理现代化对税收治理的新要求:税收法治现代化
    2.2 税收法治现代化概述
        2.2.1 税收法治现代化的内涵
        2.2.2 税收法治现代化的构成体系
        2.2.3 税收法治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
第3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我国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概况
    3.1 税收法治的演变历程
        3.1.1 税收法治化进程
        3.1.2 税收法治现代化的发展
    3.2 我国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概况
        3.2.1 税收立法建设
        3.2.2 税收执法建设
        3.2.3 税收司法建设
        3.2.4 税收法治文化建设
第4章 税收法治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4.1 税收法治现代化指标体系概述
        4.1.1 税收法治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内涵
        4.1.2 税收法治现代化指标体系的价值功能
    4.2 税收法治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1 系统性原则
        4.2.2 科学性原则
        4.2.3 层次性原则
        4.2.4 可操作性原则
    4.3 税收法治现代化指标体系架构分析
        4.3.1 税收法治现代化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4.3.2 税收法治现代化各项指标解析
第5章 国家治理视角下我国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分析
    5.1 评估方法
        5.1.1 层次分析法
        5.1.2 香港法治指标测算法
    5.2 数据来源
    5.3 指标权重确定
        5.3.1 构建判断矩阵
        5.3.2 权重计算
        5.3.3 一次性检验
    5.4 指标满意度测算评估
        5.4.1 指数测算
        5.4.2 指数评估
    5.5 结论分析
第6章 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问题分析
    6.1 税收立法现代化建设水平问题分析
    6.2 税收执法现代化建设水平问题分析
    6.3 税收司法现代化建设水平问题分析
    6.4 税收法治文化现代化建设水平问题分析
第7章 提升国家治理视角下我国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政策建议
    7.1 税收立法现代化政策建议
        7.1.1 加快重点税收领域立法工作
        7.1.2 以税收立法为基石,制定税收基本法
        7.1.3 提高税收立法民主性建设
    7.2 税收执法现代化政策建议
        7.2.1 促进税收法治改革创新
        7.2.2 坚持科学管理,提升征管效率
        7.2.3 规范税收权力,提升税收执法水平
        7.2.4 提高纳税服务质量
    7.3 税收司法现代化政策建议
        7.3.1 完善税收司法组织体系
        7.3.2 健全税务诉讼保障机制
        7.3.3 加强税务审判权保障
    7.4 税收法治文化现代化政策建议
        7.4.1 强化保障,夯实普法宣传基础
        7.4.2 创新载体,普法教育不断深化
        7.4.3 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意识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一带一路”对外与对内投资中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创新点及其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2 “一带一路”倡议与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概述
    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核心内容
        2.1.1 “一带一路”的涵义
        2.1.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背景
        2.1.3 “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
    2.2 对外与对内投资概况
        2.2.1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投资情况
        2.2.2 “一带一路”国家对我国投资情况
    2.3 我国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概述
        2.3.1 税收优惠的涵义
        2.3.2 税收优惠的分类
        2.3.3 税收优惠方式
    2.4 “一带一路”对内与对外投资和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关系
        2.4.1 “一带一路”对内与对外投资和税收的关系
        2.4.2 “一带一路”对内与对外投资和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关系
3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概况
    3.1 我国三种税优惠概况
        3.1.1 我国增值税优惠的规定
        3.1.2 我国企业所得税优惠的规定
        3.1.3 我国关税优惠的规定
    3.2 我国两种优惠方式概况
        3.2.1 我国直接优惠概况
        3.2.2 我国间接优惠概况
    3.3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相关税收优惠法律制度概况
        3.3.1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税制度概况
        3.3.2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增值税优惠分析
        3.3.3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企业所得税优惠分析
        3.3.4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关税优惠分析
    3.4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两种优惠方式分析
        3.4.1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直接优惠分析
        3.4.2 “一带一路”国家(地区)间接优惠分析
4 我国关于“一带一路”对外与对内投资中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我国税收优惠立法设计有待完善
        4.1.1 税收优惠立法混乱
        4.1.2 税收优惠体系错乱
    4.2 税收优惠执法控制机制不健全
        4.2.1 税收优惠自由裁量弹性空间大
        4.2.2 税收服务体验差
    4.3 优惠适用有待优化
        4.3.1 间接优惠方式过少
        4.3.2 双边税收协定适用不充分
    4.4 国际税收协作存在的问题
        4.4.1 税收协定网络覆盖不全
        4.4.2 优惠情报交换不足
5 “一带一路”对外与对内投资中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
    5.1 健全我国税收优惠法制
        5.1.1 完善税收优惠立法审查
        5.1.2 规范授权立法
    5.2 规范税收优惠执法
        5.2.1 提供优质办税服务
        5.2.2 加快“互联网+税收”建设
    5.3 充分发挥优惠手段作用
        5.3.1 提高间接优惠使用率
        5.3.2 优化税收抵免制度
        5.3.3 增加间接优惠的比重
    5.4 加强国际税收协作力度
        5.4.1 扩大税收协定覆盖面
        5.4.2 优化税收情报交换平台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文献综述与评析
        1.3.1 税收征管模式研究
        1.3.2 税收管理措施研究
        1.3.3 税收征管效率研究
        1.3.4 税收征管成本与税源控管研究
        1.3.5 研究文献评析
    1.4 研究框架结构
    1.5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税收征管制度的概念、内涵与效率
    2.1 税收征管的概念
        2.1.1 税收征管的概念
        2.1.2 税收征管、税收管理和税务管理的概念辨析
    2.2 税收征管制度的内涵
        2.2.1 税收征管制度的构成
        2.2.2 税收征管制度的特征与功能
        2.2.3 税收征管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2.3 税收征管制度的成本与收益
    2.4 税收征管制度的效率
第3章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分析
    3.1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变迁
        3.1.1 税收征管制度变迁动因
        3.1.2 相关法律条文变迁
        3.1.3 征管制度模式变迁
        3.1.4 税源管理制度变迁
        3.1.5 大企业税收管理制度变迁
        3.1.6 纳税服务制度和税务稽查制度变迁
        3.1.7 发票管理制度变迁
        3.1.8 非正式税收征管制度及实施机制变迁
    3.2 中国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
        3.2.1 第一阶段:征、管、查“三分离”
        3.2.2 第二阶段:纳税申报制度
        3.2.3 第三阶段:税收征管制度完善
        3.2.4 第四阶段:国、地税合并
        3.2.5 第五阶段:信息技术助力
    3.3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现状
        3.3.1 税收征管法律体系现状
        3.3.2 税收征管机构设置状况
        3.3.3 税收征管人员构成状况
        3.3.4 税收征管收入现状
    3.4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缺陷
        3.4.1 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
        3.4.2 税务机关与纳税人权责不明确
        3.4.3 纳税服务体系不完善
        3.4.4 税收监控缺失
        3.4.5 纳税评估体系缺失
第4章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效率实证分析
    4.1 研究方法梳理
    4.2 研究方法选择
        4.2.1 DEA模型
        4.2.2 Malmquist指数模型
    4.3 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的测度分析
        4.3.1 指标设置原则
        4.3.2 指标选取
        4.3.3 数据来源及说明
    4.4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税收征管效率分析
        4.4.1 年际时间差异分析
        4.4.2 各地区异质性分析
        4.4.3 国、地税合并前后差异分析
    4.5 实证总结
第5章 国外税收征管制度及其借鉴
    5.1 国外税收征管制度
        5.1.1 美国税收征管制度
        5.1.2 英国税收征管制度
        5.1.3 日本税收征管制度
    5.2 国外税收征管制度的借鉴
        5.2.1 限制现金交易
        5.2.2 建立一体化信息管理制度
第6章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优化的路径选择
    6.1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依据
    6.2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障碍
        6.2.1 “互联网+税务”存在的问题
        6.2.2 “金税三期工程”存在的问题
    6.3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渠道
    6.4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路径选择的举措
第7章 中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创新建议
    7.1 完善税收征管法律制度
        7.1.1 制定税收基本法
        7.1.2 延伸《税收征管法》的边界
        7.1.3 优化税法体系和税收计划
        7.1.4 细化地方性法律法规
    7.2 完善税收机构设置
        7.2.1 建立专门数据风险监控部门
        7.2.2 建立专门登记管理和档案中心
    7.3 加快推进税务系统“放管服”
        7.3.1 建立与其他部门协调制度
        7.3.2 开通全国税收信息共享渠道
        7.3.3 优化整合国地税合并后的税务征管系统
        7.3.4 构建中国特色的税务代理体系
    7.4 改革社保费代征制度
    7.5 调适和优化纳税人心理
        7.5.1 鼓励纳税人自主纳税
        7.5.2 提升纳税人纳税意识
    7.6 优化税务人员管理
        7.6.1 妥善安排干部,建立激励机制
        7.6.2 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7.6.3 转变税务人员服务理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减税降费背景下增值税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2 减税降费及增值税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减税降费的概念
    2.2 西方经济学关于减税降费的理论及对我国增值税改革的启示
        2.2.1 西方经济学相关税负理论
        2.2.2 西方税负理论对我国减税降费背景下增值税改革的启示
    2.3 增值税的概念及特点
        2.3.1 增值税的概念
        2.3.2 增值税的特点
3 我国增值税的发展历程
4 减税降费背景下我国现行增值税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增值税尚未立法,税收法律缺位
    4.2 税率较高,税率级次过多
    4.3 过多的税收优惠与“税收中性”原则不相适应
    4.4 虚开增值税发票屡禁不止,发票抵扣成本较高
5 减税背景下国外增值税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5.1 减税背景下欧洲国家增值税改革措施
    5.2 减税背景下欧盟国家增值税改革的经验
        5.2.1 增值税立法程序公开透明
        5.2.2 实行较少的税率级次
        5.2.3 严格的税收优惠措施
        5.2.4 先进的税收征管制度
    5.3 对我国的启示
6 减税降费背景下进一步完善我国增值税的对策
    6.1 加快增值税立法步伐,促进税收法制化建设
    6.2 简化税率结构,提高征管效率
    6.3 完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提高适用效率
    6.4 加强增值税发票管理
    6.5 加强税收征管,提高税收管理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与作用
        1.2.2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1.2.3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1.2.4 税制结构的选择与优化
    1.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收入分配与税制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收入分配理论
        2.1.1 马克思主义分配公平理论
        2.1.2 福利经济学的收入分配理论
        2.1.3 新剑桥学派的收入分配理论
        2.1.4 皮凯蒂的收入分配理论
    2.2 税制结构理论
        2.2.1 税收分类理论
        2.2.2 税制结构模式选择理论
    2.3 税制结构调节要素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3.1 货劳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2 所得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3.3 财产税的要素收入分配效应
    2.4 税制结构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
        2.4.1 货劳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2 财产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2.4.3 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第3章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3.1 我国税制改革历程
        3.1.1 计划经济时期
        3.1.2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
        3.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3.2 我国税制结构的演进
        3.2.1 货劳税的结构变化
        3.2.2 所得税的结构变化
        3.2.3 财产税的结构变化
    3.3 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
        3.3.1 货劳税内部结构
        3.3.2 所得税内部结构
        3.3.3 财产税内部结构
        3.3.4 直接税、间接税结构
第4章 税制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1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4.2 模型构建、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4.2.1 模型构建
        4.2.2 变量选择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 相关检验及估计方法
    4.4 税制结构对劳动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4.1 解释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4.2 控制变量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4.5 税制结构对资本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
        4.5.1 解释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5.2 控制变量对资本收入份额的影响
    4.6 税制结构对区域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
        4.6.1 货劳税的影响
        4.6.2 所得税的影响
        4.6.3 财产税的影响
    4.7 实证小结
第5章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5.1 税制结构对居民收入分配的总体效应分析
        5.1.1 模型设计
        5.1.2 变量设定
        5.1.3 数据处理
        5.1.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2 税制结构对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非参数可加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5.2.2 模型构建、变量设定与检验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实证小结
第6章 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与我国税制结构的问题
    6.1 发达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1.1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演进与现状
        6.1.2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2 发展中国家的税制结构比较
        6.2.1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
        6.2.2 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比较
    6.3 我国税制结构现存的问题
        6.3.1 税制结构未能更好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6.3.2 税制结构未能充分发挥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第7章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税制结构优化路径
    7.1 税制结构优化的总体思路
        7.1.1 以“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理念
        7.1.2 以打造均衡的“双主体”为税制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
        7.1.3 以构建合理的要素收入分配和区域收入分配机制为着力点
    7.2 税制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7.2.1 货劳税的调整与完善
        7.2.2 所得税的调整与完善
        7.2.3 财产税的调整与完善
    7.3 推进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
        7.3.1 建立第三方信息披露制度
        7.3.2 加强税收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个人收入信息体系
        7.3.3 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税收征管能力和法治化水平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国际税收协调的内涵
        二、国际税收协调的原则
        三、国际税收协调的内容与形式
    第二节 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依据
        一、国际间经济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区域间存在关税同盟的形式
        三、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存在博弈关系
    第三节 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效应
        一、国际税收协调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
        二、国际税收协调的FDI流动效应
        三、国际税收协调的福利效应
    第四节 国际税收协调的现实价值
        一、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二、约束有害税收竞争的负面效应
        三、防止国际逃避税
第二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历史沿革与现实考察
    第一节 东盟的社会经济与发展
        一、东盟的社会经济
        二、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历史演进
        三、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历史关系
        一、山水相连和隔海相望的邻邦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
        三、华人文化和华人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实状况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实践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制度比较分析
        一、中国与东盟国家税制结构比较
        二、中国与东盟国家所得税比较
        三、中国与东盟国家流转税比较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协调现状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成果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的现实制约因素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税收协调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制度协调的内容及形式单一
        二、成员国之间税收协定尚未完全覆盖
        三、成员国之间税收合作程度低
        四、成员国之间税收协调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关税协调对自贸区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二、东盟各国对中国的贸易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启示
    第二节 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对自贸区投资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文献回顾
        二、税收因素影响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分析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来源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结论及启示
第五章 国际区域间税收协调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欧盟税收协调的经验
        一、关税协调的全面实现
        二、间接税协调的较快发展
        三、直接税协调的探索与推进
    第二节 北美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经验
        一、《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税收协调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税收协调
        三、自由贸易区各国双边税收协调
    第三节 国际区域间税收协调的经验启示
        一、区域内各成员国有明确的合作目标
        二、由超国家的专门机构负责区域税收协调
        三、在区域经济体内部进行税收协调有法律依据
        四、区域税收协调建立有利益补偿机制
第六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深化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税收协调的总体思路
        一、税收协调的原则
        二、路径的选择
    第二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深化税收协调的途径
        一、加快税收协定的谈签与内容完善
        二、建立区域性税收协调组织机构
        三、完善区域内税收争议解决机制
        四、建立区域内税收利益补偿机制
    第三节 推动我国深化税收协调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税收协定条款内容,构建国际税收协定网络
        二、完善涉外税收制度,接轨国际税收惯例
        三、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强化涉外税收管理能力
        四、重视和加强国际税收协调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百年税收政策的演进[J]. 刘佐. 经济研究参考, 2021(11)
  • [2]非营利医疗机构税收管理问题研究[D]. 黎星艺.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核桃产业区域税收分配研究 ——以漾濞县为例[D]. 叶睿蕾.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纳税人涉税信息治理的研究 ——基于社会共同治税的视阈[D]. 丛玖一.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5]国家治理视角下我国税收法治现代化建设水平研究[D]. 严致驿.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一带一路”对外与对内投资中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研究[D]. 毕星.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7]中国税收征管制度创新研究[D]. 王一棠. 吉林大学, 2020(08)
  • [8]减税降费背景下增值税改革问题研究[D]. 张晓.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9]基于收入分配公平视角的税制结构优化研究[D]. 谭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7)
  • [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协调研究[D]. 符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