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洪水概念模型

中国西南地区洪水概念模型

一、西南地区区域洪涝的概念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烁[1](2021)在《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马铃薯耐旱、耐贫瘠,已成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马铃薯能够长距离运输和较长时间储藏,在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出现了盲目扩种、跟风种植、恶性竞争等问题。因此,本研究以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导向,运用核密度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实证分析,研究了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定量分析与空间叠置的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和种植区域划分,得出以下结论:1.1990-201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集中分布在4大热点区域,整体呈现由“单核心+外围小中心”向“双核心+外围小中心”的演变趋势。种植热点区域分别是以甘肃南部为核心的西北地区,以云贵川渝为核心的西南地区,以内蒙古中部为核心的华北地区和以黑龙江为核心的东北地区。其中,西北和西南地区核密度增加,逐渐发展为“核心区”。华北和东北地区核密度逐渐下降。2.中国马铃薯种植的空间分布表现为显着集聚,集聚程度先减后增,主要表现出高-高、低-高和低-低集聚类型。东北和华北地区马铃薯种植的集聚程度逐渐下降,西北和西南地区集聚程度逐渐提高。高-高集聚区由相对分散分布逐渐向西北和西南地区集中,低-低集聚区基本分布在华东地区,呈现继续向东南沿海和华北地区延伸的趋势,低-高集聚区逐渐由分散分布向西北地区集中并且呈现继续向四川中部延伸的趋势;3.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主要受气候、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水平等要素的影响。其中劳动力投入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程度最大。短期内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差异较小。4.综合考虑自然和经济因素,构建了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共选取11个区划指标,分别代表水温条件、土壤肥力状况、地形地貌和马铃薯空间集聚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指标为平均气温4-29℃、最低气温≥4℃、最高气温≤29℃、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有机质含量,降水量、地形地貌、种植核密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为辅助指标,进一步分析了各项指标的时空分布情况。基于上述区划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制定马铃薯种植区划方案。将中国划分为8个马铃薯种植区,并分析了各区域基本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

张程鹏[2](2021)在《基于SWAT模型的西南岩溶区旱涝特征分析》文中提出西南岩溶地区旱涝频发,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本文选择贵州省毕节市的倒天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从流域尺度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下的旱涝特征,通过构建研究区分布式水文模型和旱涝评价模式,从流域水文要素(出口流量、蒸散发量、土壤含水量等)的变化分析了研究区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响应,基于Palmer指数建立研究区旱涝评价模式,明确了旱涝事件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并揭示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旱涝的影响程度。通过本研究,以期为西南地区开展旱涝灾害防治、治理石漠化、打造岩溶区青山绿水提供科研基础,对于岩溶流域旱涝灾害防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一)针对岩溶地区地下河影响SWAT模型流域划分的问题,本次研究在进行充分的地质调查和野外示踪试验的基础上,确定了研究区地下河的位置和流向,通过直接修改DEM的方式概化SWAT模型中的地下河,概化地下河的方法提高了SWAT模型在岩溶区的适用性。同时,在改进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研究区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二)本次研究分析了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和历史气候特征,设置了8种土地利用情景和10种气候情景。研究表明,该区草地类型在减少,但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水文响应变化不明显;该区降水量减少和温度升高趋势明显,降水改变产生的水文响应月际变化不明显,温度改变产生的水文响应月际变化明显。(三)研究区的旱涝特征通过旱涝指数分析,基于Palmer指数构建了适用于倒天河流域旱涝评价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易发生春旱和伏旱,洪涝易发生在6月;研究区中部地区易干旱,西部地区易湿润;1995年-2005年期间,人类活动引起旱涝指数变化不超过0.04,气候变化引起旱涝指数减小0.21到0.29,气候变化是导致研究区旱涝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徐欢[3](2021)在《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空间格局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由西向东横跨了三个地形阶梯,鄂西南就是处在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带上,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是当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且鄂西南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土家族文化深深地镌刻在鄂西南的每一寸土地。传统村落就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传统建筑群落的承载体。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和密集程度高,在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下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能长久地保存下来,表明土家族传统村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样它的内核也有较强适应当地环境的综合防灾思想存在。本文选取以山地干栏式吊脚楼建筑群为代表的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提出传统村落有机防灾思路,并验证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的各个空间尺度下的空间格局的有机防灾能力,总结归纳出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有机防灾特性。综合利用统计学、生态学、灾害学、古代风水思想、地理学和规划学等多门科学,采用文献资料收集法、乡村田野调查法、GIS空间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多方手法探索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有机防灾特点,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去解析。第一方面,确定鄂西南地区自然灾害与土家族传统村落的关联性。运用GIS空间分析和实地调研法,并运用统计学、灾害学、地理学等分析了鄂西南的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当地近几年发生的大型和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种类,确定鄂西南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别。接着分析当地土家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前文研究的地形结构进行关联性分析,将土家族传统村落按照选址特点分为三类。最后将当地主要自然灾害成灾因子与土家族传统村落三个类型进行关联性分析,选取其中的主要成灾种类,剔除山顶型村落,剩余山腰型和山谷型村落,并在这两类村落中筛选案例。第二方面,对前文筛选出的案例分析,主要分析村落的空间要素与自然灾害的成灾因子关联性,得出每类村落的主要成灾种类,对前文的案例村落再筛选得出的典型案例的空间格局有机防灾分析,主要将村落空间格局分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每个层面对应特定的自然灾害。主要运用灾害学、规划学、生态学和风水思想等论述案例村落的不同空间尺度与对应灾害的有机防灾特性。第三方面,是对例村落的有机防灾空间格局汇总,也是对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防灾的总结。第六章按照前两章撰写的三个空间层面进行汇总,对全部空间防灾的总结,归纳出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有机防灾规律,并总结其中的不足。

刘璇[4](2021)在《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清朝时期的水环境记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洪涝灾害是当今世界严重的灾害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都会出现很多不同程度的洪水的灾害,尤其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是最为严重。清朝时期的水环境记录大多都是通过史料记载的方式,进行清朝气候记录。如何模拟清朝时期的水旱灾害空间结构并分析赣江下游流域的水患灾害的洪水高度是当前环境规划与设计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主要难题。赣江下游流域是我国典型的汇水盆地区,是鄱阳湖入长江流域的重要水陆交通命脉。其研究赣江下游流域清朝时期的水环境,复原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的水系、湖泊、洪水高程对当今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有显着意义。然而,在当今清朝时期的水环境研究中,大多都处于明清时期历史文献记载,分析明清时期的气候环境。本文以万寿宫为研究点,通过分析万寿宫的文化功能和环境功能,以文化功能分析了以治水英雄“许真君”的典型案例,以及万寿宫分布的发展历程。按照3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解析了万寿宫遗址的高程、坡度、河网密度等环境功能。依据现存万寿宫遗址识别了万寿宫空间分布规律,得出万寿宫临水特征。基于历史气候资料,运用综合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系统地解析了依据万寿宫遗址清朝时期水环境记录的时空演化特征。识别了以万寿宫作为洪水高程到达点的空间洪涝灾害模拟,探讨了基于水神庙为古代水文站在清朝时期水环境记录中的应用。并提出了清朝时期水环境记录研究方法建议,为研究清朝气候和清朝水环境记录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支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其万寿宫文化功能的梳理,得出万寿宫作为水神庙的结论。从万寿宫文化角度,分析了许真君作为“为民除水患,镇蛟斩蛇”治理水患的人物事迹。分析了许真君其人生平治水的事迹,以及万寿宫建成的起源、历史、功能、文化。以许真君为“为民除水患水神”慢慢转变成“江西福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以许真君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万物有道,道法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通过田野的调查获得万寿宫遗址的基础数据,万寿宫作为水神庙大多都建立在治理水患的区域和水患频发的地区,其空间分布规律具有“临水”之特征,万寿宫遗址主要分布在临水的赣江下游流域。通过万寿宫遗址的环境功能分析得出三个结论:其一,万寿宫水神庙是古代水陆交通的航标。其二,出于文化景观的作用,万寿宫作为水神庙的代表性寺庙建筑。其三,万寿宫作为水文站具有古代水患灾害标记之作用。(2)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万寿宫水神庙建成的地形、地貌、高程、坡度、河网密度等基础数据。经过27座万寿宫遗址的环境功能解析,得出万寿宫遗址大多处于低海拔冲积平原地区。万寿宫遗址高程大多都分布在20-30m。万寿宫遗址坡度范围大多都是适合人类生产生活的15°以内。基于河网密度值计算,万寿宫遗址分布大多在4-30 km/km2区间。(3)运用柯本气候分类法,从空间上分析得出赣江下游流域处于Cfa温暖带常湿温暖气候。基于历史气候资料,综合运用统计分析,运用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赣江下游流域各地区气候特征相关性R2为0.7182,表示赣江下游流域的各地区被解释变量的水旱灾害具有较高的可信程度。同时说明赣江下游流域各地区的气候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赣江下游流域都处于Cfa温暖带常湿温暖气候,清朝时期各地区的水旱灾害对临近地区影响较高。(4)通过历史资料统计法收集赣江下游流域水旱灾害数据,运用滑动平均法、水患灾害等级法。结果表明:从1644年-1704年,大致是清朝初年至康熙前期,这一时期水旱灾害较为频繁,以旱灾为主,是清朝旱灾最为密集的时期。第二时间段是从1704年-1824年,康熙四十三年至道光四年,约120年时间,这一时间段赣江下游流域的城市又是水旱灾害多发期,水灾的频率高于旱灾。第三时间段为1824年-1911年,道光四年至宣统三年,约有84多年时间。这一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旱灾害频发期,水灾频率明显大于旱灾频率。(5)基于史料量化数据运用小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赣江下游流域水旱灾害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0-5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2.82a、4.75a。50-10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2.82a、4.75a。100-15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4a、4.475a。150-20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4.75a、8a。200-250年水旱灾害周期为:4.75a、8a。由此得出,在250年的时间段内赣江下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周期为2a-8a。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周期是2-7a。说明清朝洪涝灾害周期性和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周期性大体一致。(6)基于清朝时期史料量化数据通过功率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清朝时期新干县水旱灾害的周期性为8.40a、2.50a、4.13a、3.58a、3.03a。清朝时期南昌市水旱灾害的周期性为8.33a、5.09a、4.14a。清朝时期南昌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13a、2.49a、5.06a、4.02a、3.95a、3.68a。清朝时期湾里区水旱灾害周期性为2.50a、5.03a、4.17a。清朝时期新建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13a、3.09a、4.14a。清朝时期安义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2.50a、4.17a、2.82a。清朝时期进贤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33a、5.03a、2.50a、3.64a。清朝时期樟树市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33a、5.03a、4.26a、4.15a、3.68a、2.70a、2.54a、2.27a。清朝时期丰城市水旱灾害周期性为5.08a、4.55a、4.41a、4.26a、2.68a。清朝时期永修县水旱灾害周期性为8.55a、7.14a、5.10a、4.41a、4.20a、3.97a、3.45a、2.25a。也就是说赣江下游流域洪涝周期性灾害和厄尔尼诺现象2a-7a出现的周期性大体相近。(7)清朝时期气候变化对万寿宫遗址研究实证分析,得出清朝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对万寿宫遗址影响显着。因古代并没有水文站进行水文历史记录,故以万寿宫水神庙的高度作为水文站标高,运算Arc GIS空间智能计算,在不同的降雨条件下,进行了无源分析,计算了18次洪水灾害模拟,得出18种情景模拟下研究区洪水影响情况。在不同情景条件下,得出万寿宫遗址淹没区范围及受到影响的遗址的数量、受灾面积及空间分布。以最低水位吴城万寿宫黄海高程1米情景下进行空间模拟,得出淹没区面积184197hm2,占研究区总面积6.45%。以钱塘万寿宫黄海高程78米情景下进行空间模拟,得出淹没区面积2231949hm2占研究区总面积78.17%。并通过运用Arc Scene软件,进行水淹没演进模拟分析。(8)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方法的清朝赣江下游水系复原。通过对古地图进行整理,通过其空间定位运用投影转换、赋予同名点以现代坐标的方法,对空间地图进行地图校正。基于WGS84地理坐标系,叠加1820年清朝江西省地图,矢量化提出赣江流域湖泊水系系统。通过的Arc GIS空间分析法,得出当今鄱阳湖面积缩小的结论,以及赣江下游流域弯曲处河流演变的研究结果。综上分析,本文基于原有洪涝灾害与现代降雨量拟合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基于空间上,以万寿宫水神庙为古代水文站标志站点进行水环境记录的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是新型研究理论机制创新。

严志涛,李谢辉,刘子堂,徐佳奥,潘昱杉[5](2021)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南四省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对西南地区气候变暖前后四省市相对灾情指数变化、暴雨洪涝相对灾情概率分布和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风险进行评价,采用西南地区四省市8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以及灾情数据等,首先利用突变检验确定气候变化突变年,然后借助灰色关联法、信息分配法以及熵权法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四省市年平均气温于1998年发生突变,总体以0.26℃/10年的速率呈显着性上升趋势;四个省市1978-2018年间的相对灾情指数主要集中在0.65~0.85之间,其中以小灾、中灾居多,变暖后较变暖前大灾发生频次增加显着;暴雨洪涝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中指数变化主要呈西南-东北走向,两边为危险性增加区域、中间地区增幅较少或有所减小,川渝地区在变暖前后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均高于云贵地区。

马连隆[6](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洪涝灾害情景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以及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洪涝灾害日益频发,不仅造成了大量的直接经济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还经常导致企业业务中断继而造成了更大的间接经济损失,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均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研究洪涝灾害对企业生产活动的扰动,科学合理地衡量出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准确识别出企业业务中断关键因素,完善企业洪涝灾害应对策略,已成为洪涝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国内媒体新闻报道、企业内部公告及政府部门相关公告等信息源搜集了2003-2019年共217家企业因洪涝灾害而停产减产的案例,建立了洪涝灾害受灾企业案例库。其次通过对受灾企业业务受损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企业因洪涝灾害而业务受损事件在时间、空间、行业三个方面的分布特征与发展趋势。接着利用扎根理论对案例库新闻文本进行了深度分析,通过开放式编码产生的29个概念、主轴式编码产生的5个主范畴、选择式编码产生的1个核心范畴,建立了洪涝灾害下企业业务中断理论框架模型以及由29种中断风险因素构成的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全因素库。然后着眼于受灾企业案例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案例,从发生频率及损失程度两方面对中断风险全因素库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出设备毁损、厂房毁损、原材料毁损、产成品毁损、供电中断、道路毁损这6种显着性中断风险因素,对初始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后,构建了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故障树模型;利用故障树模型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对应关系,构建了洪涝灾害下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贝叶斯网络模型,并结合模糊集理论对参数处理进行优化;运用贝叶斯网络正向推理、反向推理及灵敏度分析,对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及关键中断风险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利用误差分析及山东昊华轮胎有限公司受灾案例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洪涝灾害情景下,国内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风险为45.6%,供电中断及设备毁损两个因素是洪涝灾害情景下导致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最关键的风险因素,道路毁损是最容易受到变化的风险因素。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企业与政府两个角度,综合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对洪涝灾害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本文待改进之处。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可为洪涝灾害企业业务中断风险管理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也可为应急管理部、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管理者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申言霞[7](2020)在《基于本体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暴雨洪涝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加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对防范城市洪涝灾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城市洪涝灾害过程产生的数据呈爆炸式增长,这些数据量大、来源广泛、结构多变,传统的方法无法应对海量数据的处理。因此,如何实现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已成为水文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洪涝灾害预报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号:51739009),基于本体理论与方法,以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并结合贝叶斯网络在预测和推理方面的优势,开展了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相关的数据及其特征。从致灾过程、孕灾过程及承灾过程出发,基于影响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的因素,分析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相关的数据。以大数据视角,从数据结构上对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分类,明确数据的特征和来源。(2)建立实现数据统一存储和管理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基于本体理论与方法,以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为基础,提取数据隐藏的概念信息,从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概念层次分类、概念的属性以及概念间的关系出发,基于Protégé构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提供统一的存储和管理平台。(3)构建实现脆弱性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基于构建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结合贝叶斯网络的诊断推理功能,构建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提出了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向贝叶斯网络转换的规则,实现了概念到节点、关系到弧以及属性值的映射;采用极大似然估计,进行参数学习以构建贝叶斯网络条件概率分布表。(4)以郑州市为例,采用上述研究方法评估洪涝灾害脆弱性。以2010年至2017年的城市洪涝灾害案例数据作为训练样本集,构建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评估研究区在不同降雨重现期(0.5a、1a、2a、5a和10a)下的洪涝灾害脆弱性,由此得到不同降雨重现期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等级,据此划分城市洪涝灾害危险区,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对洪涝灾害脆弱性影响较大的因素,最后对该评估结果进行评价,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徐永明[8](2020)在《利用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的水储量变化反演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卫星重力测量对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全球水文学等众多学科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利用CSR发布的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RL06时变重力场,研究地表质量变化反演理论以及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流程与滤波步骤,实现基于时变重力场反演地表质量变化在水储量变化、水文负荷形变以及旱涝监测评估三方面的卫星重力监测应用。论文利用上述数据及理论为水储量变化以及水文负荷形变的卫星重力监测提供新思路,为旱涝监测评估提供新的干旱指数特征值计算方法,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地表垂向位移监测等提供科学的决策基础和依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有:(1)详细介绍时变重力场反演地表质量变化理论。总结重力场表达、时变重力场反演地表质量变化和时变重力场模型误差评估的理论方法,研究利用时变重力场反演陆地水储量变化以及地表水文负荷形变的基本原理。研究表明,在水储量变化反演结果及定量评估模型误差两方面,GRACE RL06数据质量均优于RL05。(2)系统总结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流程及多源数据联合分析方法。研究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流程并对后处理滤波算法进行分析,探讨时变重力场数据与GPS数据及水文模型的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参考框架统一(地心改正)及大气和海洋高频非潮汐影响(GAC改正)对时变重力场反演水文负荷形变的影响。研究表明,组合滤波能显着提高时变重力信号的提取精度,在中国区域GAC改正从幅值及相位两方面对不同基准站之间的影响差异较大。(3)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和GLDAS(Global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水文模型,实现对云贵高原水储量变化的卫星重力监测及分析。研究20032010年底云贵高原陆地水储量及地下水储量的长期趋势、季节性特征并对研究时域内的干旱事件进行探测与分析。对比研究GRACE信号泄露误差和C20项误差,并利用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和L-S时频分析研究云贵高原水储量变化的时序特征。提出全局概率定权以及四分位数值法用于提取地下水储量变化,并对比纬度余弦加权与上述两种水储量提取算法的不同。研究表明,GRACE时变重力场可实现区域水储量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尺度因子法可有效抑制时变重力信号衰减与泄漏,三种方法提取地下水储量变化基本一致,其中四分位数值法计算量最小。(4)利用GRACE时变重力场和GPS时序,实现对华北平原垂向水文负荷形变的卫星重力监测及分析。定量评估地心改正和GAC改正对华北平原地区20022016年GRACE反演垂向水文负荷形变时序的影响。研究GRACE垂向水文负荷形变与GPS垂向位移的时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华北平原地区垂向水文负荷形变的时空特征。研究表明,GRACE时变重力场可实现垂向水文负荷形变的监测分析,GAC改正对华北平原GRACE位移时序的影响可达±8mm左右,地心改正的影响比较微弱,GRACE与GPS位移时序之间高度相关。(5)利用时变重力场数据解算GRACEDSI06干旱指数,实现对中国区域的旱涝时空特征分析。提出线性拟合残差加权的干旱指数年度特征值算法及平面拟合残差加权的格网特征值算法,运用所提干旱指数特征值计算方法结合GRACEDSI06、PDSI、SPI以及SPEI干旱指数对中国区域总体旱涝格局进行综合分析,深入分析四川和新疆两省区的旱涝特征及形成域内旱涝特征的可能原因。研究表明,GRACEDSI06可实现旱涝时空特征的监测分析,所提干旱指数特征值计算方法在四川及新疆地可有效监测旱涝事件及空间分布特征。该论文有图67幅,表16个,参考文献110篇。

冯凌彤[9](2020)在《基于RS和GIS的郑州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认为洪涝灾害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在国家战略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洪涝灾害风险制约着当地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郑州市在迎来重大历史机遇的同时,对其开展洪涝灾害风险评估工作,掌握郑州市洪涝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布以及风险等级区划,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以郑州市作为研究区域,将遥感数据作为重要数据源,同时结合格网化的地理背景数据以及空间化的社会经济数据等,利用GIS技术,将各项数据进行空间处理与分析,对郑州市开展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利用长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对郑州市洪涝灾害危险性进行初步评估。在美国NASA的地球观测系统陆地过程分布式数据中心网站下载2009年~2018年10年间6~8月份的MODIS数据,针对于影像数据的波段特征,在Arc GIS软件中进行波段运算,确定水体的阈值,提取汛期水体信息,在汛期水体中擦除正常水体,获得相应时间点的汛期水体淹没范围,将10年间的汛期水体在Arc GIS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等处理,得到郑州市的洪涝水体淹没频次数据,从结果图中可以看出,郑州市洪涝水体淹没频次比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方向的黄河干流附近,以及郑州市市区,其他区域的淹没频次比较低。(2)根据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从洪灾危险性、洪灾易损性、防灾减灾薄弱性3个方面,依据全面性、可操作性、因地制宜、敏感性四个原则,选取12个指标数据,构建了郑州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将各项数据在Arc GIS软件中进行统一空间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然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郑州市各个区域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等级,并且从栅格单元和行政单元两种尺度对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了表达。从结果中可以看出,风险性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郑州市市区中心,其次是郑州市的西南部分,其他地方的风险性等级较低。(3)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模糊三维坐标法,在郑州市市区进行实例验证。该方法将空间三维坐标系介入到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中,以危险性、易损性、防灾减灾薄弱性作为模糊三维空间坐标系的3个坐标轴,指标权重为单位刻度值,将各个地区绘制成坐标点在模糊三维空间坐标系中进行显示,以坐标点到原点的距离表示风险性大小,并且针对于该方法,提出了风险等级曲面、风险等级曲线、风险等级点等概念,在结果的三维可视化表达中,可以展示郑州市各个地区的洪涝灾害风险性等级以及风险性特点,各个地区对相邻风险性级别的隶属程度也有较为直观的显示,利用三维坐标系自身属性实现降维处理,在风险评价结果中缩减一级指标个数。同时,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模糊三维坐标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从两种方法的结果对比中可以看出,评估结果差异不大,中原区、金水区、二七区的风险性评价结果相同,均为高风险性,惠济区和管城回族区的评价结果略有差异,在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中,惠济区的风险性级别为低风险,管城回族区的风险性级别为中风险,而在模糊三维坐标法评价结果中,惠济区的风险性级别为中风险,管城回族区的风险性级别为低风险。

丁宇[10](2021)在《中国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山地国家,山地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4.8%,山区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5%,山区GDP仅为全国的30%左右。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是影响全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总体走向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全国区域发展基本格局的根本改善。自工业化以来,中国的区域发展始终面临着山地资源环境开发方式与合理空间组织的挑战。但是,在地理开发条件的限制下,山地资源环境开发效益的改善和提升极为迟缓,以致我国西部内陆山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发展理念和城镇化路径的转变成为山地可持续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由于地理环境差异而造成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从美国“锈带(Rust Belt)”的治理到中国西部内陆地区的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均反映出同样的现实需求:怎样依据“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的原则,突破地理开发条件的制约,从而实现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环境的根本改善。这一问题不仅是现代经济学发展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而且更是现代国家治理必须直面的一项重大挑战。本文以我国西南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资源环境基础、地理开发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三者对山地城镇化发育的影响,评价山地资源环境开发条件对人口、经济要素集聚及城镇空间发育的作用机制,揭示影响山地城镇经济运行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制约要素,为探索山地城镇化合理的发展路径、化解我国现代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矛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论文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山地城镇化是西部地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国以来,我国山地现代城镇化起步较晚,与东部地区相比,一方面由于以传统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城镇化发育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发育;另一方面由于城镇自身产业结构演进失衡,社会生产创新能力不足,结果导致山地城镇化发育水平长期滞后。只有通过山地工业化和城镇化两者演进的有序和良性互动,建立适宜当地资源环境开发的城镇集聚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体系,才是解决区域之间及区域内部多层次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西部山区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有效手段和基本途径。第二,山地的特殊地理开发条件是实现当地资源环境大规模工业化开发效益最大化的一个关键制约因素。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广度和深度持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生产要素流动和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越来越突出。但因人口过快增长和开发方式粗放,山区的人地关系已进入相对紧张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在地理开发条件的限制作用下,居高不下的资本投入和运行维护成本使得交通基础设施无法承受传统资源性产品社会生产及其空间集聚活动的增长压力,以致赶超式大一统开发模式难以为继。第三,低运价比和绿色环保的社会商品生产体系建设是改善和提升山地城镇经济运行效率的有效路径。在改善山区劣势的地理环境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要实现山地资源开发价值最大化还需通过经济内外在发展要素的有效联动。换言之,西部山区转型发展亟需从山地工业化、运输化和城镇化三大系统的合理时空协调中寻求出路。坚持产业生态化,建立以特色终端产品制造为中心的社会生产体系,培育多功能支撑、多元化推进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以此满足日益多样化的资源开发与市场发育需求,实现山地经济发展有效性和持续性的全面提升。第四,政府主导的长期“输血型”发展模式不能解决山区发展潜能激活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证研究及案例分析表明,现代山地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在于从山地资源环境开发的实际条件出发寻求地域环境有别、发展方式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只有选对山地城镇化的合理路径,才有可能超越社会生产投入成本(运输和环境成本)的约束,改变生活方式进而改变生产方式,从而形成市场主导的内生式发展机制,真正实现效益与公平有机结合原则下国家区域协调发展从“被动输血”方式向“主动造血”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本文的创新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自然地形、交通运输与山地城镇化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基于资源环境基础与地理开发条件综合评价,分析复杂地理环境下交通运输对山地城镇经济运行的影响,进而揭示山地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三者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规律,以此把握决定西部山区人地关系的内在协调机理,为山地城镇化路径选择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二是依据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压力的测算,确定山地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及总体特征,以此判断未来区域资源环境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走向与生态文明发展的目标选择;三是改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验证了地理环境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揭示出西部内陆山区社会生产投入成本居高不下的成因,从而确定城镇化发展模式个性化选择的必然;四是基于我国山地工业化时期的人地关系特征,探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修改的合理性,提出了适合山地城镇化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二、西南地区区域洪涝的概念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南地区区域洪涝的概念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文献综述
        1.5.1 马铃薯布局因素研究进展
        1.5.2 马铃薯区划指标研究进展
        1.5.3 马铃薯区划方法研究进展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自然地域分异理论
    2.2 农业资源配置理论
    2.3 农业区划的分区方法
        2.3.1 定性分析分区法
        2.3.2 定量分析分区法
第三章 中国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来源
        3.1.3 变量选取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马铃薯种植面积
        3.2.2 马铃薯格局演变
        3.2.3 马铃薯空间自相关分析
    3.3 马铃薯区域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空间分样本回归
        3.3.2 时间分样本回归
        3.3.3 空间与时间分样本回归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指标及空间差异分析
    4.1 指标构建原则与分析方法
    4.2 区划指标体系
    4.3 区划指标的空间差异分析
        4.3.1 水温条件
        4.3.2 土壤肥力
        4.3.3 地形地貌
        4.3.4 空间集聚度
        4.3.5 政策因素
    4.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与区域特征分析
    5.1 区划原则与方法
    5.2 区划方案
    5.3 区域特征
        5.3.1 东北及坝上区
        5.3.2 西北区
        5.3.3 华北及黄土高原区
        5.3.4 长江中下游区
        5.3.5 华南区
        5.3.6 西南区
        5.3.7 横断山区
        5.3.8 青藏区
    5.4 本章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作者简历

(2)基于SWAT模型的西南岩溶区旱涝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气象水文特征
    第三节 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溶流域SWAT模型构建与验证
    第一节 SWAT的原理及结构
    第二节 SWAT数据来源及数据库的构建
    第三节 SWAT模型调参与率定
    第四节 基于地下河概化方法的研究区SWAT模型
    第五节 研究区SWAT模型的搭建、调参及验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的水文响应
    第一节 研究区土地利用历史变化特征
    第二节 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水文响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气候情景的水文响应
    第一节 研究区气候历史变化特征
    第二节 不同气候情景下水文响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旱涝特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区历史旱涝灾情
    第二节 旱涝评价方法与指标
    第三节 历史旱涝事件时空分布特征
    第四节 不同情景下旱涝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3)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正在消失的“乡愁”
        1.1.2 “中华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传统村落的防灾体系
        1.1.3 传统村落的“有机防灾”内核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1.4 研究对象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灾害
        1.6.2 有机防灾
        1.6.3 生态防灾
        1.6.4 空间格局
        1.6.5 传统村落
2 鄂西南自然灾害与土家族传统村落研究
    2.1 鄂西南灾害频发的地理背景
        2.1.1 地理环境特点
        2.1.2 气候特点
        2.1.3 植被分布特点
    2.2 鄂西南主要自然灾害
        2.2.1 主要自然灾害分布范围
        2.2.2 主要自然灾害种类
    2.3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分析
        2.3.1 村落分布状况
        2.3.2 村落选址特点
        2.3.3 村落建筑特点
        2.3.4 村落分类
    2.4 鄂西南自然灾害与土家族传统村落关联性
        2.4.1 鄂西南自然灾害特点和防控尺度
        2.4.2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特点和防灾效应
        2.4.3 案例村落的筛选
    2.5 本章小结
3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承灾种类分析
    3.1 山腰型村落分析
        3.1.1 舍米湖村村落分析
        3.1.2 兴安村村落分析
        3.1.3 长干村张爷庙组村落分析
        3.1.4 山腰型村落主要承灾类型
    3.2 山谷型村落分析
        3.2.1 老屋基老街村落分析
        3.2.2 冷水溪村村落分析
        3.2.3 繁荣村张高寨村落分析
        3.2.4 山谷型村落主要承灾类型
    3.3 本章小结
4 山腰型村落空间格局与有机防灾
    4.1 宏观尺度:滑坡防治与村落空间布局
        4.1.1 村落选址
        4.1.2 地势结构形态
        4.1.3 布局形式
    4.2 中观尺度:防洪与街道的布局结构
        4.2.1 空间秩序
        4.2.2 街巷组织
    4.3 微观尺度:防火与建筑形态结构
        4.3.1 建筑形态
        4.3.2 建筑内部空间布局
    4.4 本章小结
5 山谷型村落空间格局与有机防灾
    5.1 宏观尺度:泥石流防治与村落空间结构
        5.1.1 村落选址
        5.1.2 村落形态
        5.1.3 村域现状灾害分析
    5.2 中观尺度:防洪与村落结构
        5.2.1 环境营造
        5.2.2 建筑群与河流的关系
        5.2.3 街巷组织
    5.3 微观尺度:防火与建筑空间
        5.3.1 建筑环境构造
        5.3.2 建筑结构与防火
    5.4 本章小结
6 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有机防灾特性
    6.1 土家族传统村落宏观布局和选址的有机防灾特性
    6.2 土家族传统村落宏观空间尺度与滑坡泥石流防治
        6.2.1 村落空间形态
        6.2.2 村落环境结构
    6.3 土家族传统村落中观空间尺度与防洪
        6.3.1 村落与水环境的关系
        6.3.2 村落空间结构
    6.4 土家族传统村落微观空间尺度与防火
        6.4.1 建筑形态
        6.4.2 建筑内部空间结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清朝时期的水环境记录(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万寿宫遗址研究现状
        1.2.2 清朝时期气候研究现状
        1.2.3 气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1.3 基于万寿宫遗址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的研究方法
        1.3.1 清朝时期水环境记录的研究现状
        1.3.2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的模式和方法概念
        1.3.3 基于万寿宫遗址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的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结构框架
        1.4.4 研究创新点
        1.4.5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区概况及相关概念
        1.5.1 研究区概况
        1.5.2 万寿宫的概念
第二章 万寿宫的起源、历史及建设形成的环境要素
    2.1 万寿宫起源及发展史
        2.1.1 万寿宫的起源
        2.1.2 万寿宫的发展史
    2.2 万寿宫祭拜主要的人物——许真君
        2.2.1 许真君生平
        2.2.2 许真君传说
        2.2.3 许真君信仰由来
        2.2.4 许真君的民间崇拜
    2.3 万寿宫内的宗教仪式及主要活动
        2.3.1 许真君崇拜活动——庙会
        2.3.2 纪念许真君的朝圣活动
    2.4 许真君为代表道家思想观点
        2.4.1 “万物有道”观点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4.2 道家思想对当今的社会意义
    2.5 万寿宫建设形成的环境要素
        2.5.1 地形地貌特征
        2.5.2 水文特征
        2.5.3 气候特征
    2.6 万寿宫建设形成的人文要素
        2.6.1 交通活动
        2.6.2 人类活动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遗址分布特征及环境功能分析
    3.1 万寿宫的主要分布及特征
        3.1.1 信仰万寿宫的族群发展过程
        3.1.2 江西省内万寿宫分布
        3.1.3 江西省外万寿宫分布
        3.1.4 国外万寿宫分布、联系和特征
    3.2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遗址分布
        3.2.1 新干县万寿宫遗址
        3.2.2 永修县万寿宫遗址
        3.2.3 丰城市万寿宫遗址
        3.2.4 樟树市万寿宫遗址
        3.2.5 进贤县万寿宫遗址
        3.2.6 南昌市万寿宫遗址
    3.3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时间序列分布
    3.4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空间序列分布
    3.5 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遗址与安义古道的关系
    3.6 赣江下游万寿宫遗址高程分析
    3.7 赣江下游万寿宫遗址坡度分析
    3.8 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河网密度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朝小冰期水旱灾害时空演化规律
    4.1 清朝时期的气候特征
        4.1.1 中国历史上气候变化
        4.1.2 清朝的历史
        4.1.3 清朝温度和降水基本特征
        4.1.4 清朝时期极端气候事件
        4.1.5 清朝后期社会动荡
    4.2 柯本气候空间类型区划
        4.2.1 全球柯本气候空间类型区划
        4.2.2 赣江下游流域柯本气候空间类型区划
    4.3 清朝时期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分布规律
        4.3.1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旱涝指数数据来源
        4.3.2 水旱灾害等级序列
        4.3.3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各地区旱涝指数分析
        4.3.4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总体旱涝指数分析
        4.3.5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地区旱涝指数相关性分析
    4.4 清朝时期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小波分析
        4.4.1 小波分析应用于气候的原理
        4.4.2 1644-1911 赣江下游流域小波分析结果
    4.5 清朝时期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周期分析
        4.5.1 功率谱分析的原理
        4.5.2 基于史料数据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分析的结果
    4.6 清朝时期1644-1911 赣江下游旱涝灾害空间分布规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朝小冰期水旱灾害对万寿宫遗址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来源
    5.2 基于万寿宫遗址高程赣江下游流域淹没区分析
    5.3 基于万寿宫遗址高程赣江下游流域淹没区空间分析
    5.4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万寿宫毁灭的原因
        5.4.1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位
        5.4.2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冷与热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的水环境复原
    6.1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清朝赣江下游水系复原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6.1.3 研究结果:基于GIS地理配准的清朝水系复原
        6.1.4 万寿宫遗址在赣江下游流域的3D空间分布
    6.2 鄱阳湖古代近代对比
        6.2.1 数据来源
        6.2.2 清朝1820 年鄱阳湖水系面积
        6.2.3 2002 年鄱阳湖水系面积
        6.2.4 古今鄱阳湖水系对比
    6.3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水系复原
        6.3.1 赣江下游流域的河道提取
        6.3.2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的水系复原
        6.3.3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古今水系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的研究结论
        7.1.1 基于田野考察提出万寿宫遗址数据
        7.1.2 提出基于万寿宫遗址分布的空间形式
        7.1.3 基于万寿宫遗址进行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模式的可行性
    7.2 清朝时期赣江下游流域水环境记录对当今生态环境治理的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5)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南四省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资料
    2.2 主要研究方法
        2.2.1 暴雨洪涝灾害相对灾情指数
        2.2.2 信息分配方法估计相对灾情指数概率分布
        2.2.3 暴雨洪涝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
3 气候变暖前后西南地区四省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
    3.1 气候变暖前后时段的划分
    3.2 西南地区各省市以及整体相对灾情指数变化
    3.3 暴雨洪涝灾害相对灾情概率分布
    3.4 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讨论

(6)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洪涝灾害情景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1.2.2 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1.2.3 企业业务中断研究
        1.2.4 贝叶斯网络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与概念
    2.1 贝叶斯网络
    2.2 模糊集理论
    2.3 扎根理论
    2.4 故障树理论
第三章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中断特征与风险因素分析
    3.1 受灾企业案例库的构建
    3.2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受损特征分析
        3.2.1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受损时间特征分析
        3.2.2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受损空间特征分析
        3.2.3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受损行业特征分析
    3.3 洪涝灾害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因素识别分析
        3.3.1 开放式编码
        3.3.2 主轴式编码
        3.3.3 选择式编码
        3.3.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第四章 洪涝灾害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风险评估模型
    4.1 贝叶斯网络模型构建
        4.1.1 确定网络节点变量
        4.1.2 确定网络拓扑结构
        4.1.3 确定节点变量的参数
    4.2 制造业企业业务中断风险概率推理
        4.2.1 因果(正向)推理
        4.2.2 诊断(反向)推理
    4.3 模型敏感度分析
    4.4 误差分析
    4.5 案例实证分析
        4.5.1 企业实际案例描述
        4.5.2 风险评估模型应用
第五章 洪涝灾害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应对策略
    5.1 工程性措施
        5.1.1 企业工程性措施
        5.1.2 政府工程性措施
    5.2 非工程性措施
        5.2.1 企业非工程性措施
        5.2.2 政府非工程性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A 表A1 洪涝灾害受灾企业案例库
附录B 表B1标签
附录C 表C1专家问卷调查表

(7)基于本体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进展
        1.2.2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管理
        1.2.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分析
    2.1 城市洪涝灾害过程解析及脆弱性评估数据分析
        2.1.1 致灾过程
        2.1.2 孕灾过程
        2.1.3 承灾过程
    2.2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分类及特征
        2.2.1 数据分类
        2.2.2 数据特征
    2.3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来源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
    3.1 概述
    3.2 本体理论
        3.2.1 本体定义
        3.2.2 本体建模方法
    3.3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建模
        3.3.1 划分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概念的层次结构
        3.3.2 确定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概念属性
        3.3.3 定义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概念关系
    3.4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数据关系框架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本体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
    4.1 概述
        4.1.1 贝叶斯网络
        4.1.2 贝叶斯网络的理论基础
    4.2 基于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图的构建
        4.2.1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本体向贝叶斯网络转换的规则
        4.2.2 概念到节点的转换
        4.2.3 关系到弧的转换
        4.2.4 属性值的转换
    4.3 概率分布表的构建
    4.4 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流程
    4.5 本章小节
5 实例应用
    5.1 郑州市综合概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暴雨洪涝灾害概况
    5.2 实验数据采集
    5.3 实验数据处理
    5.4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
        5.4.1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量化评估模型构建
        5.4.2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结果及分析
        5.4.3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
        5.4.4 郑州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结果验证
    5.5 与传统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方法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及新见解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致谢

(8)利用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的水储量变化反演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时变重力场反演地表质量变化理论
    2.1 卫星重力测量
    2.2 时变重力场基本理论
    2.3 地表质量变化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及多源数据联合分析
    3.1 时变重力场数据处理
    3.2 时变重力场与GPS数据联合分析
    3.3 时变重力场与水文模型联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云贵高原水储量变化的GRACE反演及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2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4.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华北平原水文负荷形变的GRACE反演及分析
    5.1 研究区概况
    5.2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5.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旱涝时空特征的GRACE干旱指数分析
    6.1 研究区概况
    6.2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6.3 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RS和GIS的郑州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洪灾风险理论研究现状
        1.2.2 洪灾风险评价模型与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收集及处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指标数据的选取
        2.2.1 洪灾风险评价原理
        2.2.2 指标选取的原则
        2.2.3 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
    2.3 指标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2.3.1 洪灾危险性指标数据
        2.3.2 洪灾易损性指标数据
        2.3.3 防灾减灾薄弱性指标数据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方法与计算
    3.1 层次分析法
    3.2 模糊综合评价
    3.3 模糊三维坐标法原理
        3.3.1 模糊三维坐标法
        3.3.2 模糊三维坐标法中的降维评价
    3.4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4.1 洪灾危险性评估指标权重
        3.4.2 洪灾易损性评估指标权重
        3.4.3 防灾减灾薄弱性评估指标权重
        3.4.4 风险评估准则层权重
    3.5 隶属函数的构建
        3.5.1 构建隶属函数
        3.5.2 指标栅格数据分级
        3.5.3 评估方法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模糊综合评价法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4.1 洪涝灾害风险性特点评估
        4.1.1 洪灾危险性评估
        4.1.2 洪灾易损性评估
        4.1.3 洪灾防灾减灾能力评估
    4.2 风险性评估
    4.3 评估结果验证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模糊三维坐标法洪涝灾害风险评估
    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结果
    5.2 模糊三维坐标法评价结果
    5.3 模糊三维坐标法的降维评价结果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参与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软件着作权
致谢

(10)中国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
        1.3.1 基本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区位理论与集聚经济
        2.1.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2.1.3 新经济地理空间集聚理论
        2.1.4 比较优势理论
    2.2 相关研究
        2.2.1 地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
        2.2.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
        2.2.3 促进山区发展的对策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自然地形、交通运输与山地城镇化作用机制
    3.1 经济基础与山地城镇化的关系
        3.1.1 区域经济发展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
        3.1.2 区域发展战略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
    3.2 自然地形与山地城镇化的关系
        3.2.1 山地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
        3.2.2 自然地形对山地城镇化的影响
    3.3 交通运输与城镇化相互作用机制
        3.3.1 交通运输对城镇化的影响
        3.3.2 城镇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4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作用机制
        3.4.1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关系
        3.4.2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关系演变
    3.5 本章小结
4 西南地区经济基础与山地城镇化发育特征分析
    4.1 经济基础综合测度
        4.1.1 经济发展历程
        4.1.2 工业化发展阶段
        4.1.3 竞争能力测度
        4.1.4 影响因素分析
    4.2 城镇化水平综合测度
        4.2.1 人口城镇化
        4.2.2 经济城镇化
        4.2.3 整体城镇化
        4.2.4 城镇空间拓展
    4.3 城镇等级结构变化分析
        4.3.1 人口规模等级结构
        4.3.2 城市经济等级结构
        4.3.3 城市空间等级结构
        4.3.4 城市消费等级结构
        4.3.5 城市职能和类型多样化
    4.4 本章小结
5 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压力评价
    5.1 资源环境要素构成及特征
        5.1.1 资源环境要素构成
        5.1.2 资源环境本底特征
    5.2 资源环境要素供需状态评价
        5.2.1 土地资源
        5.2.2 淡水资源
        5.2.3 矿产与能源
        5.2.4 森林与草地资源
        5.2.5 资源开发压力评价
    5.3 资源环境开发对城镇化影响评价
        5.3.1 “地—地”关系评价
        5.3.2 “人—地”关系评价
        5.3.3 资源开发的负面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交通运输对西南地区山地城镇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6.1 交通运输主要特征
        6.1.1 运输网络发展
        6.1.2 专业化程度
        6.1.3 运输距离
        6.1.4 运输成本
        6.1.5 运输能耗
    6.2 工业化、运输化与城镇化关系的测度
        6.2.1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6.2.2 平稳性及协整检验
        6.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6.2.4 VAR模型的估计及脉冲分析
    6.3 交通运输对山地城镇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实证模型选择
        6.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6.3.3 实证过程及实证结果
        6.3.4 基于实证结果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我国山地城镇化的路径选择与对策建议
    7.1 山地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7.1.1 对区域发展差异与不平衡问题的再认识
        7.1.2 对效率与公平抉择问题的再认识
    7.2 国内外典型案例研究
        7.2.1 瑞士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
        7.2.2 贵州山地城镇化发展模式
    7.3 山地城镇化发展思路与措施
        7.3.1 总体发展思路
        7.3.2 发展路径选择
        7.3.3 主要措施及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西南地区区域洪涝的概念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马铃薯种植区划研究[D]. 张烁.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基于SWAT模型的西南岩溶区旱涝特征分析[D]. 张程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3]鄂西南土家族传统村落有机防灾空间格局研究[D]. 徐欢.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4]基于万寿宫遗址赣江下游流域清朝时期的水环境记录[D]. 刘璇.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5]气候变暖背景下西南四省市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变化[J]. 严志涛,李谢辉,刘子堂,徐佳奥,潘昱杉. 灾害学, 2021(02)
  • [6]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洪涝灾害情景下企业业务中断风险研究[D]. 马连隆.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7]基于本体的城市洪涝灾害脆弱性评估研究[D]. 申言霞. 郑州大学, 2020(02)
  • [8]利用GRACE RL06时变重力场的水储量变化反演研究与应用[D]. 徐永明.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9]基于RS和GIS的郑州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 冯凌彤. 郑州大学, 2020(02)
  • [10]中国山地城镇化的发展路径研究 ——以西南地区为例[D]. 丁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标签:;  ;  ;  ;  

中国西南地区洪水概念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