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典型过敏性紫癜一例临床思考

中西医结合治疗典型过敏性紫癜一例临床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典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崔庆科[1](2020)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HSP)的机理及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1.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和中药分子机理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检索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的化学成分、作用靶点,利用Genecard收集过敏性紫癜作用靶点,随后整合数据获得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通过Cytoscape3.2.1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构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病靶点PPI网络,研究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2.运用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选用安捷伦SB C18超高效液相色谱柱(3.0 mm×50 mm,1.8μm),采用梯度洗脱,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电喷雾离子源,质量分析器为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3.采用基于LC-MS技术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对HSP患儿和健康儿童的尿液进行分析,通过UPLC-Q-TOF/MS分析观察小儿过敏性紫癜对儿童尿液代谢物变化的影响,寻求过敏性紫癜的生物标志物。4.(1)对171例HSP患儿的相关检验指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调查HSP患儿一般情况、发病月份、发病情况、伴随病症、一般炎症指标、肺炎支原体及衣原体感染情况、免疫球蛋白和补体C3水平、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等相关指标。(2)收集HSP患儿晨起空腹血清,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患儿治疗前后IL-6、IL-8、TNF-α、IgA1、IgA/FcαRI(CD89)数值。(3)用含有HSP患儿血清的F12k培养基培养HUVECs细胞并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进行干预,用ELISA法检测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数值,Western blot检测Syk、p-Syk、PI3K、p-PI3K蛋白表达。结果: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活性化合物-治病靶点网络图包含9个单味药,206个活性化合物,以及40个治病靶点。PPI网络包含39个靶点蛋白,关键蛋白涉及IL6、INS、VEGFA等。基因本体(GO)条目14个,涉及脂多糖的反应、缺氧的反应、药物的反应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4条,涉及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2.结合文献报道和质谱数据,通过串联质谱对小儿紫癜疹消颗粒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共鉴定了21个化合物,包括10个黄酮类成分,4个蒽醌类成分,2个萜类成分,2个紫草呋喃类成分,1个甾醇苷类成分,1个多酚类成分,1个木脂素类成分。3.筛选出92个尿液中的代谢物作为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共鉴定出其中15个代谢物,可能是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代谢标记物的区别。4.(1)急性期HSP患儿一般炎症指标均有所上升,提示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等感染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诱因;HSP患儿急性期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G、IgA、补体C3水平存在紊乱,其血清IgA、补体C3水平HSP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HSP患儿呼吸道病毒感染主要以腺病毒、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人副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为主。(2)急性期HSP患儿血清炎症细胞因子IL-6、IL-8、TNF-α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降低,IgA1、IgA/FcαRI(CD89)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HSP患儿血清刺激后HUVECs上清液IL-6、IL-8、TNF-α、IgA/FcαRI(CD89)水平表达升高(P<0.05),运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干预后其表达水平下降(P<0.05)。结论:1.通过网络药理学手段初步预测了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为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药理作用和分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UPLC-Q-Orbitrap-MS方法快速、简便、可靠地鉴别小儿紫癜疹消颗粒的化学成分,有助于揭示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3.过敏性紫癜患儿与健康儿童尿液存在代谢标记物的区别,可为疾病鉴别、证型诊断、疾病治疗中提供方法。4.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发挥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有关。

李成琴[2](2020)在《基于VEGFA/VEGFR2探讨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和意义:评价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证的临床疗效,检测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 VEGF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水平,由此在VEGFA/VEGFR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信号通路增加血管通透性的理论基础上探索止衄化斑汤的作用机理及过敏性紫癜发病的生物学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过敏性紫癜提供新的药物靶点,为研发新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予止衄化斑汤口服治疗,对照组予芦丁片和维生素C片口服治疗,分别治疗3周,随访1个月,记录两组皮肤紫癜消退时间、复发情况、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清VEGFA水平。最后统计分析两组差异,血清VEGFA结果可与文献中健康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果对比。结果:1、疾病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83.3%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2.8%(P<0.01)。两组均能显着减少证候总积分(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复发率13.9%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47.2%(P<0.01)。2、中医证候疗效:两组均能显着减少皮肤紫癜(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相当(P>0.05)。试验组可明显缩短皮肤紫癜病程(P<0.01),延缓皮肤紫癜复发(P<0.05)。两组均能显着减少次症积分(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实验室指标:两组均能显着降低血清VEGFA水平(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血清VEGFA与主症积分之间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1),且高度相关(R=0.879),与年龄、性别、病程均不存在直线回归关系(P>0.05)。急性期试验组、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健康组(P<0.01),恢复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试验组明显低于健康组(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和意义: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血热证疗效良好,在治疗皮肤紫癜方面与芦丁片和维生素C片疗效相当,在抑制血管炎症、促进血管修复、缩短病程、延缓复发、降低复发率、改善整体状况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血清VEGFA水平与皮肤紫癜高度相关,对血管内皮具有损伤和修复的双重作用,其恢复较皮肤紫癜滞后,可作为过敏性紫癜血管损伤、恢复及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VEGFA/VEGFR2通路可能是过敏性紫癜发病的生物学机制、止衄化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理,可进一步研究其下游机制。血清VEGFA 水平除受皮肤紫癜影响外,可能与年龄、性别、病程等因素有关,这可能与体内不同程度的雌激素水平有关,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成果,提出小剂量的雌激素可能通过调节血清VEGFA的适量表达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新假说,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文华[3](2020)在《黄腑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观察黄腑汤保留灌肠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指标。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01月于四川省中医院就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患儿7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黄腑汤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治疗。观察周期7天,分别于第0、4、7天采集数据,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并随访观察期结束后12周内患儿过敏性紫癜再发情况。结果:(1)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分布上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方法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总体有效率为100%,疗效相当(P>0.05),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4天后试验组在改善口臭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7天后,两组患儿在腹痛程度、便秘程度、口臭、夜卧不安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在观察结束12周内随访再发情况(55/63),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5)两组治疗方案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两组治疗方案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均有效;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结束12周内再发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方案均未出现不良反应,临床运用较安全。黄腑汤保留灌肠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文丹凤[4](2020)在《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初步观察桑银汤的中药配方颗粒剂与水煎汤剂两种不同剂型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的疗效差异及安全性,为临床使用中药配方颗粒剂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1-2020.1在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的儿科门诊部就诊的3-14岁患儿,并且符合纳入标准。最终纳入病例80例,运用随机数字法按1:1比例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桑银汤中药配方颗粒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联合桑银汤水煎汤剂治疗,疗程为2周。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并于治疗结束后4周随访紫癜再发情况。结果:(1)本试验纳入80例,脱失1例,实际完成79例并纳入统计。(1)患儿的平均年龄是7.66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和年龄的分布上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1)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各项症状积分及总积分的分布上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间具有可比性。(1)对照组与试验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在改善患儿各主、次症上均有明显疗效(P<0.01)。(1)两组组间治疗后对比:两组在改善主、次症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疗效评价比较:对照组患儿痊愈率72.5.6%,数值上高于试验组的71.8%,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均为100%。(7)皮疹复发率比较:停药4周后,对照组皮疹复发率为7.5%,试验组皮疹复发率为5.4%,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不同剂型在预防紫癜皮疹复发方面无明显差异。(8)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两组均有较好疗效,两种剂型的疗效无显着差异,安全性好,中药配方颗粒与水煎汤剂的治疗效果相当,提示中药配方颗粒剂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韦科[5](2019)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医临床路径在儿童过敏性紫癜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实施情况,以期助于进一步完善该路径。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共计306例,按照是否使用临床路径将其自然分为2组,未使用临床路径的患儿作为对照组,使用临床路径的患儿作为路径组。采用回顾性研究,统计路径组与非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药费占比、抗感染药物及糖皮质激素使用天数、出入院证候积分、有效率等方面的差异,评价和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实施的优势与不足。结果:1.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8.5,低于非路径组12,路径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比非路径组减少(P<0.05);路径组的修正住院费用3402.55明显低于非路径组 3935.7(P<0.05)。2.路径组药费占总住院费用比重为0.33±0.11,低于非路径后药费占比0.46±0.10(P<0.05)。3.路径组平均糖皮质激素使用天数为6.77±6.33天,非路径组为9.73±8.90天,路径组明显少于非路径组,(P<0.05),在排除掉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后,路径组糖皮质激素用量中位数11.17,低于非路径组14.90(P<0.05)。4.路径组平均出院症状积分小于非路径组(P<0.05)。路径组总有效率为81.4%,非路径组总有效率76.7%,路径组总有效率高于非路径组(P<0.05)。结论:使用中医临床路径能够减少糖皮质激素使用天数和平均用量、降低患儿出院证候评分、提高有效率,减少平均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减少药费占比、改善出院证候积分、有效率等方面存在优势,在有效节约了医疗费用的前提下,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说明中医临床路径模式在儿童HSP的诊疗管理中有较明确的作用和价值,值得推广。

任玲[6](2019)在《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整理近二十年用犀角地黄汤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及质量评估,进一步探讨本方在皮肤科的应用范围及特点,为临床应用本方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以犀角地黄汤为摘要词进行高级检索,限定时间为1999年-2018年,得到应用犀角地黄汤的所有临床文献,整理筛选本方治疗皮肤科疾病的临床文献。分析总结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的使用范围,治疗皮肤科疾病的发表年份、应用范围、干预措施、治疗方法、常用药物、用法、疗程、疗效、安全性及随访情况等方面,并对文献质量进行方法学评估。结果:所选52篇文献,37个RCT研究,31个研究为中等程度偏倚,6个研究为高度偏倚,Jadad量表评分:3个5分,3个4分,3个3分,17个2分,11个1分;共涉及10余种常见皮肤科疾病,以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痤疮等疗效突出。单用犀角地黄汤临症加减有效率为70%-97.7%,联合其他药物或外用的方法更广泛,疗效更佳,有效率为75%-100%。用量上受地理位置、天气、患者体制及病情影响,频次较为统一。病程以3周-8周普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呕吐、上腹不适和轻度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和皮肤干燥、头晕嗜睡。发生率分别为2.5%-18.18%和5%-6.25%、7.69%结论: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过敏性紫癜、痤疮等10余种疾病,病因病机主要为血热、血瘀、血燥,其中血热证最多。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皮肤科疾病疗效显着,总有效率高。单用或者联合它药或外用药,皆可取得较好疗效。适应症多、随症加减,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好。

谭慧月[7](2019)在《泻黄类方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诊疗方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初步观察泻黄类方治疗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研究泻黄类方治疗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诊疗方案。以180例符合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诊断标准的2-18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观察,采用数字表法随机编号分组的方法,按照2:1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20例,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导师经验泻黄类方(根据具体辨证选用相应方剂),对照组服用西药(西咪替丁片、双嘧达莫片、维生素C片),治疗疗程均为1月;于治疗2周、4周分析其证候疗效,4周时分析其疾病疗效及安全性,并于治疗结束后1月、2月各随访一次,观察复发率,收集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2周、4周时组内主症、次症积分比较,两组在改善皮疹及中医总体证候方面均具有疗效(P<0.01);在2周时进行组间主症比较,两组在治疗2周时对皮疹的改善疗效相当(P>0.05),在4周时进行组间主症比较,治疗组在治疗4周时对于皮疹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在2周、4周时进行组间次症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次症总体上优于对照组(P<0.01);具体到每一项次症积分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口臭、便秘、便溏不爽、小便短黄、手足心热、夜卧不安、肢体困重、头重如裹、食少纳呆、口舌生疮、鼻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在疾病疗效方面,两组疾病疗效经Raddit分析检验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愈显率为98.3%,对照组为69.0%,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经Raddit分析检验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4)在复发率方面,随访1月,治疗组复发17例,复发率为17.2%,对照组复发13例,复发率为32.5%;随访2月,治疗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8%,对照组复发8例,复发率为20%;两组1月、2月复发情况经卡方检验,P<0.05,提示治疗组在防止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5)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安全性指标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异常。结论:泻黄类方在此中医诊疗方案中具有效性及安全性。

郭在强[8](2019)在《紫坤化癍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紫坤化斑颗粒对于过敏性紫癜混合型(血热妄行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治疗过敏性紫癜混合型(血热妄行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7月在河北省中医院儿科就诊的患者,将符合标准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紫坤化斑颗粒。观察临床效果,并随访半年。治疗后比较两组有效率、症状积分、皮损剩余面积、疼痛恢复时间、C-反应蛋白、D-二聚体,随访尿蛋白转阴天数、痊愈时间、复发率。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随时进行安全性评价。收集数据建立表格,采用统计方法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观察组共入组35例,脱失1例,实际34例;对照组共纳入33例,无脱失。两组患儿性别、年龄比较,无差异性。HSP症状积分比较,无差异。2.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症候积分降低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主要症状:皮损剩余面积观察组为(2.94±6.74)%,对照组为(7.30±8.76)%;疼痛恢复天数观察组是(8.32±3.47)天,对照组为(10.06±3.40)天。两项指标均是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5.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各自治疗前后比较,有意义。各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性。6.随访指标:尿蛋白转阴时间,观察组和治疗组未体现差异性(P>0.05);痊愈时间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复发率无差异性(P>0.05)。结论:紫坤化斑颗粒结合西医治疗过敏性紫癜混合型(血热妄行证)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高凯敏[9](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侯林毅[10](2011)在《陈昭定脾胃学术思想在儿科临床运用总结及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继承陈昭定教授运用脾胃学术思想,治疗儿童常见病和疑难病的临床经验。继承名老中医的经验应该将其个人的学术渊源与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分析。在儿科临床实践中,老师研读经典,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逐渐形成了“以脾胃为中心”的辨证思路与用药特色,重视脾胃是其诊治儿科疾病的特点并在治疗时顾护胃气,倡导脾以运为健。王鹏飞的脾胃学术思想是老师的主要学术渊源。老师在临床中不断继承发扬王鹏飞的脾胃学术思想,既重视脾胃,也重视气血,不断开创儿科领域的治疗。创建了胃镜检查室和胃肠电图室,建立了中医儿科脾胃病病区,打开了小儿脾胃病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诊断与治疗,在临床中注重科研,提倡剂型改革,不断地丰富儿科方剂学,使简、便、廉的方药可以更多地方便专用于儿童,在临床实践的探索中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从而促进了中医儿科的学科发展。老师的脾胃学术思想渊源于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但他更注意传承与创新,在小儿脾胃病和疑难重症的治疗运用中体现得更为突出。本研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1.陈昭定主任认为小儿泄泻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弱为本,外邪、饮食、药物、情志等诱发因素为标。病位在脾胃、大肠,久及伤肾,寒热虚实,小儿病情易发生演变。他在辨证论治方面注重分型论治,但强调治病求本;指出小儿泄泻临床宜辨寒热虚实,谨守病机,中西医并重。治疗的经验是强调掌握中药性味归经,深刻理解组方意图,临证中通过配伍用药体现分型辨证思想;并重视中药现代药理研究,从而指导临床用药;促进剂型改革,便于服用,尽量服务患儿。2.重视小儿胃镜的检查手段,开展Hp感染的研究,利用中药治疗小儿慢性胃炎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3.认为小儿溃疡病属于“胃脘痛”范畴,胃脘痛病变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因有寒、热、饮食不节、劳倦、血瘀等。治疗应从和胃健脾,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着手。4.老师认为神经性厌食很难治疗,辨其虚实或虚中夹实尤为重要,治疗中应重视调节脾胃功能。方药组成:黄精、草寇、砂仁、建曲、焦白术、紫草。5.治疗乳儿肝炎综合征:认为多因母体胎孕之时,湿热熏蒸于胎胞,或产后感受湿热邪毒而致。郁阻于脾胃,熏蒸于肝胆,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肝胆疏泄失常而发生黄疸。治疗清热祛湿,利胆退黄,疏肝健脾,活血通络是老师治疗黄疸的基本法则。6.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以注意缺陷、过度活动和冲动为核心症状,老师特别强调中医根据患儿不同症状、证候进行辨证论治,通过调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活动及整体功能状态,提高患儿对社会和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中医治疗不仅能改善核心症状还能改善影响患儿生活质量的一些伴随症状,用药安全、可控,可长期服用,且停药后复发率低,同时中西医相互配合,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西药不良反应。7.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老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儿童紫癜性肾炎的病因病机可分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以及久病肾虚三个方面,另外小儿藩篱不固,兼有风、毒外邪为患。临床表现繁多,病位主要责之肺脾肾,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老师常用青代、紫草、丹皮、败酱草、赤小豆等。8.治疗小儿班替氏综合征:老师认为气滞、血瘀、食积为病因,结合小儿的病理特点,以活血化瘀,理气消导为主,但小儿毕竟形气未充,脏腑娇嫩,一味攻伐,必定损伤正气,所以在临床治疗时,要固护脾胃,使正气健运,利于去邪,去邪而不伤正,攻补兼施,是其脾胃学术思想的体现,以上是陈昭定主任脾胃学术思想在儿科临床运用的突出经验。临床上应用老师脾胃学术思想研究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体现他在临床上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注意对患儿疾病远期预后的随访情况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老师的临床学术经验,提出规范化的研究方案,继承和发扬其脾胃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青紫止痛汤方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研究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120例确诊腹过型敏性紫癜患儿,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6岁。3-7岁:19例;8-12岁:68例;>12岁33例。做胃镜结果显示:食管炎:4例;胃炎:9例,十二指肠炎:12例,胃、十二指肠炎:63例,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合并肾脏损害:43例,占35.8%。感染相关因素:支原体感染:9例,链球菌感染:8例;结核感染:6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例;单疱病毒、CMV感染各1例。120例患儿中医证候分型,各型之间的构成比:根据临床症状,四诊辨证分型,分为表邪入里,侵犯胃肠型有23例占19.1%;脾胃湿热74例占61.7%;血络受损20例占16.7%;脾肾阳虚3例占2.5%。对60例脾胃湿热型治疗的近期疗效及随访半年的远期疗效脾胃湿热型入选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和对照组各30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愈20例,(66.7%),好转9例(30%)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20例,(66.7%)好转8例(26.7%)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经统计学分析P>0.05。随访病人对照组出现2名肾脏损害病人,治疗组无肾损害病人。但由于入选病人例数较少,待增加样本量,以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目的:临床上应用陈昭定主任脾胃学术思想研究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体现他在临床上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注意对患儿疾病远期预后的随访情况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陈昭定的临床学术经验,提出规范化的研究方案,继承和发扬老师的学术经验。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性患儿120例,均做胃镜检查,宏观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辨证分型。然后对符合脾胃湿热型的患儿,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青紫止痛汤”中草药及西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药治疗,总疗程2-4周,填写临床病例观察表,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的差异。并进行随访半年,观察分析肾脏受累情况。结果:1.120例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120例确诊腹过型敏性紫癜患儿,其中男:64例,女:56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6岁。3-7岁:19例;8-12岁:68例;>12岁33例。做胃镜结果显示:食管炎:4例;胃炎:9例,十二指肠炎:12例,胃、十二指肠炎:63例,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合并肾脏损害:43例,占35.8%。感染相关因素:支原体感染:9例,链球菌感染:8例;结核感染:6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2例;单疱病毒、CMV感染各1例。2.120例患儿中医证候分型,各型之间的构成比:根据临床症状,四诊辨证分型,分为表邪入里,侵犯胃肠型有23例占19.1%;脾胃湿热74例占61.7%;血络受损20例占16.7%;脾肾阳虚3例占2.5%。3.对60例脾胃湿热型治疗的近期疗效及随访半年的远期疗效脾胃湿热型入选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和对照组各30例,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治愈20例,(66.7%),好转9例(30%)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20例,(66.7%)好转8例(26.7%)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经统计学分析P>0.05。随访病人对照组出现2名肾脏损害病人,治疗组无肾损害病人。但由于入选病人例数较少,待增加样本量,以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结论:1.本课题通过入选120例病例的临床研究,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中医证候特点和分型的构成比例,深化了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辨证论治研究。2.尤其通过宏观与胃镜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提示脾胃湿热型是主要的证型。3.并对比了西医治疗和西医结合“青紫止痛汤”治疗脾胃湿热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近期疗效,两者疗效相当,能缓解腹痛等临床症状,没有统计学差异,但青紫止痛汤治疗组对证候有良好的改善作用。4.初步了解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肾损害情况,通过远期随访提示有一定疗效,但需要更多样本量的支持和深入研究。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典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典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过敏性紫癜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UPLC-Q-Orbitrap-MS法分析小儿紫癜疹消颗粒化学成分
        1 材料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第一节 171 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SP患儿IgA/FcαRI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第三节 小儿紫癜疹消颗粒靶向调控HUVECs细胞IgA/FcαRI抗过敏性紫癜血管内皮细胞炎症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本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2)基于VEGFA/VEGFR2探讨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中医研究进展
        1 病名探讨
        2 病因病机
        3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进展
        1 免疫损伤
        2 凝血异常
        3 氧化应激
        4 炎症反应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选择标准
    二 研究方法
        1 试验方案
        2 服药方法
        3 处置原则
        4 样本处理
        5 试剂仪器
        6 观察指标
        7 疗效标准
        8 统计分析
        9 技术路线
    三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临床疗效
        3 血清VEGFA
        4 结果分析
    四 结论
    五 讨论
        1 理法方药
        2 试验结果
        3 VEGFA的临床意义
        4 VEGFA的影响因素
        5 试验设计
        6 创新点
        7 质控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黄腑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探讨
    1 西医学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1.1 历史沿革及流行病学特点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治疗
        1.3.1 一般治疗
        1.3.2 药物治疗
        1.3.3 其他非药物治疗
    2 中医学对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2.1 病名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及治疗方法
        2.3.1 辨证分型及名家经验
        2.3.1.1 辨证分型
        2.3.1.2 名家经验
        2.3.2 治疗方法
临床研究
    1 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腹痛分级诊断标准
        1.2.4 纳入标准
        1.2.5 排除标准
        1.2.6 剔除标准
        1.2.7 脱落标准及处理
        1.2.8 实验终止标准
        1.3 研究方法
        1.3.1 治疗方法
        1.4 评价指标
        1.4.1 安全性评价指标及观察节点
        1.4.2 不良反应的处理
        1.4.3 疗效性评价指标及观察节点
        1.5 技术路线图
        1.6 记录及统计方法
    2 研究内容及结果
        2.1 一般情况统计
        2.1.1 病例完成情况统计
        2.1.2 性别分布统计
        2.1.3 年龄分布统计
        2.2 疗效评价统计
        2.2.1 治疗前对比
        2.2.2 两组治疗4天时中医各项积分组间对比及与治疗前组内对比
        2.2.3 两组治疗7天时中医各项积分组间对比及与治疗前组内对比
        2.2.4 辅助检查数据对比
        2.2.5 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2.6 综合疗效评定
        2.2.7 随访情况
        2.3 试验结果
        2.3.1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3.2 辅助检查数据评价
        2.3.3 疗效分布评价
        2.3.4 随访数据评价
        2.3.5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3.1 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认识
        3.2 黄腑汤组成及方药探讨
        3.3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
        3.3.1 必要性
        3.3.2 可行性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部分 中药保留灌肠的研究进展
    1 作用机制及优点
    2 临床应用
        2.1 内科应用
        2.1.1 消化科
        2.1.2 肾病科
        2.2 外科应用
        2.2.1 肠梗阻
        2.2.2 阑尾炎
        2.2.3 肛窦炎
        2.2.4 术后护理
        2.3 妇科应用
        2.3.1 盆腔炎
        2.3.2 子宫内膜异位症
        2.4 儿科应用
        2.4.1 外感发热
        2.4.2 肺炎
        2.4.3 细菌性痢疾
    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 临床疗效观察表
附录三 回访情况登记表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理论依据
        1.1 中医理论依据-肺经郁热证的辨证及选方依据
        1.1.1 肺经郁热证辨证依据
        1.1.2 桑银汤立方依据
        1.1.3 桑银汤方义分析
        1.2 西医理论依据
        1.2.1 定义及临床表现
        1.2.2 流行病学特点
        1.2.3 发病机制及治疗
        1.3 传统汤剂的优劣势分析
        1.4 中药配方颗粒剂治疗可行性分析
        1.4.1 中药配方颗粒(免煎剂)的开发运用
        1.4.2 制作工艺、质控标准及服药方式
        1.4.3 中药配方颗粒(免煎剂)较传统煎剂的优势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筛选
        2.2.1 诊断标准
        2.2.2 纳入标准
        2.2.3 排除标准
        2.2.4 脱落标准
        2.2.5 剔除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随机分组
        3.2 治疗方案
        3.2.1 基础治疗
        3.2.2 中医治疗
        3.3 观察指标
        3.4 CRF表设计
        3.5 技术路线
    4 临床观察及评估
        4.1 不良反应观察
        4.2 疗效评分标准
        4.3 疗效评定标准
        4.4 复发率观察
    5 统计方法
    6 结果
        6.1 基线比较
        6.2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2.1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2.2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6.2.3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6.2.4 两组各访次总积分比较
        6.3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6.4 症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6.5 随访情况及复发率
        6.6 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观察
第二章 讨论
    1 理论认识
        1.1 西医理论认识
        1.1.1 分型及并发症
        1.1.2 发病机制
        1.1.3 易感因素
        1.1.4 复发相关因素
        1.1.5 相关实验室指标
        1.1.6 治疗
        1.1.7 HSP治疗常用药物
        1.2 中医理论认识
        1.2.1 病名
        1.2.2 病因病机
        1.2.3 证型分类
        1.2.4 治法
        1.2.5 单味药/中药提取物
    2 桑银汤探讨
    3 中药配方颗粒研究现状
        3.1.1 中药配方颗粒的发展沿革
        3.1.2 剂型革新-调剂方式改变与制剂的主要技术工艺
        3.1.3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中药房管理中的优势
        3.1.4 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现状
        3.1.4.1 中药配方颗粒剂在儿科临床的应用
        3.1.4.2 中药配方颗粒剂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3.1.5 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中药饮片在成分及临床效果的对比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
        4.3 安全性分析
        4.4 针对本试验的相关因素探讨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清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症候评分表
附录二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三 CRF表
附录四 不良反应类型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5)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诊断标准:
    三、纳入及排除标准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四、研究方法
        (一) 数据的收集
        (二) 分组方法
        (三) 观察指标
    五、统计方法
        (一) 数据的整理
        (二) 数据分析
结果
    一、一般情况分析
        (一) 性别分布比较
        (二) 年龄区组分布比较
        (三) 入院月份比较
        (四) 发病节气比较
        (五) 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六) 住院总费用比较
        (七) 中医证型对比
        (八) 西医分型比较
        (九) 常见西医合并诊断
    二、治疗相关指标分析
        (一) 药费、中医治疗费用比较
        (二) 药费分类比较
        (三) 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使用天数比较
        (四) 抗感染药物、糖皮质激素使用率比较
        (五) 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六) 糖皮质激素选用情况
        (七) 糖皮质激素用量与首次减药天数比较
        (八) 抗过敏药物使用情况
        (九) 中药首次选方情况
        (十) 路径组中药选方分析
    三、疗效相关性指标分析
        (一) 症状积分对比
        (二) 疗效情况对比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过敏性紫癜及中医临床路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6)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Jadad 评分量表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泻黄类方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诊疗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实验方案设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方案
        2.2.2 对照组方案
        2.3 合并用药
    3 临床观察
        3.1 观察方法
        3.2 观察指标
        3.2.1 基线指标
        3.2.2 有效性观察指标及时间节点
        3.2.3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3.2.4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3.2.5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学处理
    5 结果
        5.1 基线分析
        5.1.1 病例入组情况
        5.1.2 性别比较
        5.1.3 年龄分布比较
        5.1.4 病程比较
        5.2 疗效分析
        5.2.1 主症比较
        5.2.2 次症比较
        5.2.3 疗效分布情况比较
        5.2.4 两组复发情况比较
        5.3 安全性评价
        5.4 早期肾功指标
        5.5 实验结果小结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1.1 病因的认识
        1.1.1 感染因素
        1.1.2 饮食、药物、疫苗等因素
        1.1.3 遗传因素
        1.2 发病机制的认识
        1.2.1 体液细胞免疫反应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1.2.2 凝血及纤溶系统紊乱
        1.2.3 遗传相关
        1.2.4 其他
        1.3 治疗现状
        1.3.1 一般治疗
        1.3.2 对症治疗
        1.3.3 糖皮质激素
        1.3.4 免疫抑制剂
        1.3.5 抗凝、扩血管、改善微循环
        1.3.6 其他
    2 中医学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古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论述
        2.3 现代医家对过敏性紫癜的认识
        2.3.1 分期分型论治
        2.3.2 从脏腑论述
        2.3.3 从伏邪宿根立论
        2.3.4 从“风热湿毒瘀虚”立论
        2.3.5 从“卫气营血”立论
        2.3.6 体质因素对过敏性紫癜的重要影响
        2.4 导师从阳明经论治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思路
        2.4.1 从阳明经论述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病因病机
        2.4.2 泻黄散类方立方思路及方义分析
讨论
    1 辨证分型
    2 证型分布
    3 由“火郁发之”到“玄府理论”的思考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过敏性紫癜的中医研究进展
    1.病名的认识
    2.病因病机的认识
    3.治疗
        3.1 内治法
        3.1.1 辨证分期治疗
        3.1.2 专方专法
        3.1.3 中药汤剂联合雷公藤多苷片
        3.2 外治法
        3.3 内外合治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8)紫坤化癍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从免疫学角度讨论过敏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前言
    1.1 概念界定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2.5 小结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5.1.1 硬皮病
        5.1.2 银屑病
        5.1.3 红斑狼疮
        5.1.4 带状疱疹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5.2.2 慢性湿疹
        5.2.3 银屑病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5.3.1 银屑病
        5.3.2 过敏性紫癜
        5.3.3 皮炎湿疹类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5.4.1 脱发
        5.4.2 黄褐斑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6.1 红斑狼疮
    6.2 银屑病
    6.3 湿疹
    6.4 硬皮病
    6.5 天疱疮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7.1 调节免疫中药
        7.1.1 雷公藤
        7.1.2 黄芪
        7.1.3 青蒿
        7.1.4 白芍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7.2.1 甘草
        7.2.2 白鲜皮
        7.2.3 黄芩
        7.2.4 徐长卿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7.3.1 益母草
        7.3.2 川芎
        7.3.3 丹参
        7.3.4 夏枯草
    7.4 抑菌消炎中药
        7.4.1 苦参
        7.4.2 地肤子
        7.4.3 紫草
        7.4.4 青黛
    7.5 抗病毒中药
        7.5.1 大青叶
        7.5.2 马齿苋
        7.5.3 薏苡仁
        7.5.4 板蓝根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9.2 专业教育概况
        9.2.1 “西学中”教育
        9.2.2 院校学历教育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10.1 代表着作
        10.1.1 《皮肤新编》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10.1.7 《皮肤病研究》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10.2 代表人物
        10.2.1 赵炳南
        10.2.2 朱仁康
        10.2.3 边天羽
        10.2.4 张志礼
        10.2.5 秦万章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个人简历

(10)陈昭定脾胃学术思想在儿科临床运用总结及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导师简介
    学术渊源
        1. 成长经历
        2. 师从名医
        3. 剂型改革
        4. 学科建设
    各家学说(脾胃学术思想)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1. 小儿腹泻病
    2. 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3. 溃疡病
    4. 神经性厌食
    5. 胎黄
    6.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7. 过敏性紫癜肾炎
    8. 小儿班替综合征
    参考文献
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青紫止痛汤方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1. 设计方法
        2. 样本量估算
        3. 技术路线
        4. 治疗方案
        5. 观察及评价指标
        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120例临床分析
        2. 四诊分型
        3. 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
        4. 安全性评价
        5. 治疗后随访
    结论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典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紫癜疹消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崔庆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基于VEGFA/VEGFR2探讨止衄化斑汤治疗单纯型过敏性紫癜的机制研究[D]. 李成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黄腑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胃肠积热证)的临床研究[D]. 文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桑银汤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肺经郁热证汤粒剂型对照临床研究[D]. 文丹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儿童过敏性紫癜中医临床路径的回顾性研究[D]. 韦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6]犀角地黄汤在皮肤科应用的文献研究[D]. 任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泻黄类方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诊疗方案研究[D]. 谭慧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紫坤化癍颗粒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观察[D]. 郭在强. 河北中医学院, 2019(01)
  • [9]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 高凯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10]陈昭定脾胃学术思想在儿科临床运用总结及治疗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研究[D]. 侯林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标签:;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典型过敏性紫癜一例临床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