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丑奴墓志》重述中国古代墓葬和墓志铭

从《张丑奴墓志》重述中国古代墓葬和墓志铭

一、从《常丑奴墓志》再述中国古代的志墓和墓志(论文文献综述)

钟河水[1](2020)在《谢启昆史学研究》文中指出在乾嘉学术史上,谢启昆称不上成就突出者,但也并非乏善可陈。长期以来,学界多关注其文采而忽视其史才,以致其史学成就多不为人所知。事实上,他在史学上尚属多产,所着纪传体《西魏书》,不仅在体例上有局部创新,增设《封爵》《大事》《异域》诸表及《地域考》,而且在史源上注意使用碑刻、方志及辑佚所得史料,于旧史有考补之功。嘉庆间所主修《广西通志》,体例赅备,训典、表、略、录、传诸体相配合,兼重地理与人事,为清代省志编纂之范本,近代方志学之滥觞。所写律诗体《树经堂咏史诗》,贯通古今,内容宏富,论从史出,无论是在历史观上,还是史学思想上,都有其价值。本着知人论世的方法,通过仔细梳理其生平与学术交游,系统考察其史学成就与特点,既可深化谢氏个案研究,又可丰富对乾嘉史学的整体认识。

王碧伦[2](2020)在《钱泰吉年谱》文中研究指明钱泰吉(1791—1863),字辅宜,号警石,又号深庐,浙江嘉兴甘泉乡人。青年时屡困场屋,援例为校官,选为海宁州学训导。官海宁近三十年,晚年辞官后乡人留讲安澜书院数年。尤好校勘,校《史记》、两《汉书》近三十年。精校者目为《曝书杂记》三卷百五十余条,自道所得,成一家之言。着有《甘泉乡人稿》二十四卷余稿二卷等。所纂《海昌备志》,人称佳志。学界对于钱泰吉生平经历和交游情况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钱泰吉之子钱应溥所编《钱泰吉年谱》为研究钱泰吉生平的重要史料,但空白之处尚多。本年谱在钱应溥所作《钱泰吉年谱》的基础之上,致力于钱泰吉一生经历的再现,对钱泰吉的仕宦经历、交游唱和、文学与学术活动加以梳理考证,为钱泰吉专人以及相关人物和资料的研究奠定基础。本谱为反映钱泰吉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将其人生分为四部分,再现钱泰吉早年辗转求学与屡困场屋(1791—1826)、为官海宁(1827—1844)、纂辑州志(1845—1852)以及晚年主讲书院与流亡江西(1853—1863),并将其交游经历贯穿其中。第一部分叙述钱泰吉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和科考经历;第二部分着重展现钱泰吉为官海宁的仕宦经历以及与海宁地区文人学者的交游;第三部分重点围绕钱泰吉主持编纂《海昌备志》的历程展开叙述;第四部分为钱泰吉晚年主讲安澜书院与太平天国背景下辗转流亡的过程。本谱以年份为纬,以人、事为经,试图在清代中晚期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和还原钱泰吉的真实人生。

赵珊珊[3](2020)在《山东出土北朝墓志书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时代。其中,北朝时期受墓葬风俗的影响下,墓志逐渐发展演变至成熟。随着清代碑学文化的兴起,墓志书法作为铭石类书迹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初,山东陆续不断出土诸多北朝墓志,因此成为研究山东北朝书法的一手资料。文章主旨在搜集山东出土北朝墓志数量资料的基础下,结合北朝的山东世家大族的地域因素与墓志、书法演变的发展过程,对出土墓志书法进行风格研究,进一步完善丰富山东出土北朝墓志书法审美价值与意义。分别以四个章节进行阐述,重点围绕山东出土墓志书法,讨论隶书、楷书、隶楷书风格演变与特征。其次,与摩崖、造像记、建康地区书法,通过对书法的结体、运笔、布局等分析、演绎和归纳其艺术面貌。关于北朝后期出现的书法复古风貌,本文试图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书法复古的因素,全面诠释山东出土墓志书法在南北朝书法史的价值与意义。

周敏珏[4](2019)在《端方及其交游圈的金石鉴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金石学在清代的复兴,对古代金石碑版的收藏与鉴定,成为金石治学的重要路径。本论文以端方(1861-1911)及其金石收藏为考察基点,将端方收藏过程、仕宦经历、他与学人的金石交往结合考察,深入挖掘三者之间的直接关联,探索以端方为中心的金石鉴赏群体的金石趣味、时代特性及文化关怀。端方收藏体系庞大,品类丰富,并以其强烈个人印记的收藏风格与方式,引发了诸多极具话题性的收藏事件,如青铜柉禁的整体收藏,秦权的主题性收藏,多本《华山碑》及《刘熊碑》拓本的序列性收藏等等,这些端方收藏生涯中的标志性事件,奠定了端方在晚清金石收藏领域的绝对地位,也成为他收藏体系中赫赫有名的代表性藏品。同时,端方身边围聚着一个学人群体,他们以金石学为纽带,以端方的金石收藏为依托,通过购藏、品鉴、编撰、研究等一系列文化行为,共同成就了端方的收藏事业,创造出丰富的金石研究成果,也带来晚清金石鉴藏的最后繁盛。而西方新式技术的引入,公共展示观念的风靡,都为眼界开阔的端方吸取并运用于金石收藏事业之中,收藏异国文物,拍摄藏品相片,出版碑拓与书画,发行收藏着录,创办个人博物馆,都是将传统金石鉴藏与新兴观念及技术相结合进行的尝试,以作用于金石文物的保存,鉴赏,展示与传播。端方苦心经营的毕生所藏,最终落脚于他的陶斋博物馆,这个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以金石收藏为大宗的个人博物馆,与他的金石藏品、收藏着录三者共同作用,构成端方完整的金石鉴藏理想。他对传统金石学的突破与开拓意义,也值得今天的我们重新审视。

王欢[5](2017)在《汉魏六朝墓志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墓志铭是我国历史上运用广泛的祔葬文体之一。汉魏六朝是墓志产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史上对于墓志的研究多着眼于“史”的方面,本文则尝试从文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墓志铭“文”的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汉魏六朝墓志铭的基本情况进行概述,首先梳理墓志的发展源流,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推论出墓志的起源时间与定型时间。其次兼顾器物与文体两方面为墓志铭下定义。最后从志墓传统叙述开来,辨析墓志铭与其他相关墓中铭刻的关系,从而明晰墓志发展定型的脉络。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呈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志铭的整体发展状况,为接下来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是从文体的角度出发对墓志铭的内部规律进行分析整理。纵向上从志序与铭辞两部分分开叙说。横向上涉及墓志的内容、结构、思想、语言、文化等诸多方面。具体到志序的研究则分别从志题、姓名字号与乡邑、世系、行治、历官、卒葬年月与葬地六个方面分别进行剖析,且每一部分都以时代为序整体概括,又结合各朝代与地域文化背景进行具体叙述。而铭辞的研究则从形式、功能、内容三方面叙述。第三部分探讨墓志铭的文学特征。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叙说墓志铭与史传文学的关系,首先史传文学对墓志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是墓志铭将人物对话引入志序之中,其二是墓志铭对诏书等其他文体的直接引用。其次是两者同源关系的探讨,通过史书与墓志的类比从而推断出两者却有运用相同的底稿的时候,只是这种形式尚不普遍。另一方面叙说墓志铭的抒情性特征,作为述哀文学之一,抒情是墓志铭不可缺少的部分,集中探讨了墓志铭抒情文字的结构规律、撰作者对抒情状况的影响,以及墓志铭惯用的抒情方式。结语从整体的角度将汉魏六朝墓志铭文体的流变进行梳理,展现其产生、发展、定型的整个过程,并且叙说其对于后世墓志铭文体发展的影响。

刘新新[6](2017)在《南朝墓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墓志作为中国古代文体的一种,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其内容体例,如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所言:“冢墓之文,有墓志,有墓前。墓志记年月、姓名及生平事迹,系之以铭,故又谓之墓志铭。”墓志一般是用散体文字叙述死者的生平事迹,志后有“铭”,一般多用韵文,是对死者的称扬赞颂。墓志文体的发展,到南朝时期已经基本定型成熟,其创作对于后世墓志文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即以南朝墓志作为研究对象,从文体学角度入手,对其发展源流、内容体制以及行文方式、对后世的影响等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总体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南朝墓志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主要对墓志文体进行寻源溯流的考察介绍,包括“墓志”释名和发展源流两部分。其中具体介绍了前人关于墓志起源的五种说法,即:秦代说、西汉说、东汉说、魏晋说、南朝说。同时,结合自己的分析,对墓志的起源进行了总结性的归纳;第三部分主要研究南朝墓志的内容和体例。在内容方面,按照墓志对象的不同,南朝墓志大致可以分为皇族墓志、官员墓志、释家墓志和其他墓志四大类。而且对象不同,作家在写作墓志时所采用的笔法和体式也各有不同。在体例方面,经过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发展,南朝墓志基本形成了以首题、序、志传、志铭、尾记五大要素为主,而以志传和志铭为核心的体例。具体来看,又可以细分为有志无铭式、有铭无志式、先志后铭式、先铭后志式等多种体例,每种体例都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第四部分主要研究南朝墓志的体制。根据行文方式的不同,南朝墓志可以分为骈体墓志、散体墓志以及骈散结合墓志;同时,还从南朝墓志的对偶、用典、藻饰三方面展开论述,深度挖掘南朝墓志的骈化之美;第五部分主要写南朝墓志对后世的影响。南朝墓志在经历了时间的打磨之后最终定型,确立了独特的行文格式和撰写风格,对后世墓志文的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隋唐两朝,直至唐朝初年墓志的写作一直都延续着南朝墓志的风气,由此可见南朝墓志的影响之深。

穆旋[7](2015)在《宋夏丧葬文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筹办丧事、下葬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用以表达对死者的感情,以及反映丧葬过程中某些礼仪的文字记录,称之为丧葬文书。在宋朝统治阶级颁发的《开宝通礼》、《政和五礼新仪》和司马光《司马氏书仪》、朱熹《朱子家礼》等官私礼节着述的基础上,我们可大概总结出在整个丧葬活动过程当中产生的丧葬文书。根据其产生的时间顺序,依次为:冥契、招魂幡、讣闻(哀启)、铭旌、悼祭文、行状、挽联和挽歌、碑志文、发愿文等。对诸种丧葬文书的研究深度与其历史记录和考古发现密切相关,故而研究现状参差不齐亦不可避免。其中冥契、悼祭文、碑志文等材料较多,研究也较为充分,其他文书则存在明显不足。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科学方法之上,对宋夏两个统治政权下民众所使用的丧葬文书,从其种类、格式及其内在的文化意蕴等角度予以介绍和分析,力求对此类文书做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全文分为绪论、正文、余论、附录等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作出介绍,对研究范围加以界定,为行文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及运用确定较为明确的标准;对诸种丧葬文书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明确其研究的成熟点和薄弱点;阐明丧葬文书的研究意义,确证课题研究的价值;最后谈及本文的研究方法,以阐明文章结论的科学性。此外,详实恰当的材料和科学严谨的方法是本文得以顺利完成的保障。正文部分分为两章:第一章是整理篇:根据诸种丧葬文书的产生顺序,对宋代和西夏的丧葬文书分别进行梳理,以不同丧葬文书产生过程的纵向把握来明晰其发展过程。另外,在本章中还归纳出宋夏各类丧葬文书的留存情况,是为摸清家底,以清晰呈现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章是研究篇:对宋代和西夏的丧葬文书以相互对应的比较方法展开研究。首先是对宋夏使用的丧葬文书种类多寡进行分析;其次从文本格式上对它们之间的借鉴和传承关系进行比较;最后则对文书背后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阐发,以明确宋夏在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异同。此外,在文书格式的梳理过程中,如未发现当时的某种文书材料,则借鉴其他时期的典型材料说明问题,以求完备,这也是建立在对某种文书源流发展有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大胆尝试。余论部分是对宋夏丧葬文书比较研究过程中余待解决问题的梳理和归纳,从而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思路,以使该课题的研究得以深入圆满的解决。附录部分是本文所引用考古发现的出土材料图录和对正文相关内容说明的表格注解。一则不破坏行文的逻辑顺序和阅读效果,为相关内容的注解提供便利;二则也能够为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提供直观的素材,便于利用。

徐家乐[8](2016)在《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研究》文中提出墓志,作为一种祭祀祖先的石刻铭文,原本深埋在墓穴当中,出土以后方显露于世。北魏,在中国历史上是—个政权割据、战火纷飞的时代,也是—个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时期。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是在两种互不相同的文化交融中产生的。可以说,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是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文化积淀的直接反映,也是民族融合发展的衍生物。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是整个时代大发展的作用下才得以促成的,因此,它具备了这个时代所赋予它的独特的艺术面貌。而正是由于其埋于地下的特殊性质,所以,其并未受到后世历史变迁所造成的破坏,直至清代乾嘉年间,由于文字狱的迫害,思想的钳制,学术风向产生转移,金石学与考据研究得以全面发展,北魏元氏墓志书法艺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重见天日,得到学界重视,以至产生崇碑与尚碑的浪潮,并出现以阮元为首的“北碑-南帖”的论争。本篇论文在论文结构上,首先,对于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的载体“墓志”进行探讨,对于“墓志”的起源进行讨论,进而对于“墓志”释名,对这样一种石刻形式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然后,论文着重探讨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的形成原因,尝试辨析时代社会思潮对于元氏墓志书法艺术的影响,去探析它们之间所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关系,着重分析儒、释两家思想与元氏墓志书法之间的联系。再然后,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对于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的风格进行分析研究,从墓志书法这样一种石质铭刻书法的制作过程,去分析其艺术特征,进而论述其艺术风格前后演变中,所显露出的四种较为典型地艺术风格,又引以阮元“北碑南帖、南北书派”的地域书法理论,对于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进行思考,去探讨在其发展演变中所反映出的书法艺术风格的地域性特点。最后,因其广泛受到书法后习者临摹、收藏、研究,对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及影响进行进—步的研究与定位。

吴诗影[9](2012)在《建康地区已出土东晋墓志书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清代碑学文化的兴起,碑版书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墓志书法作为铭石类书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许多书学爱好者的临摹范本,然而对其系统深入的研究却显得十分不足,20世纪五十年代起,建康(今南京)地区陆续出土了一批墓志,为研究该地区书风的学者提供了一手实物佐证,贡献巨大。南渡迁都为东晋带了一批中原学者、书家的同时也将保留汉晋文化最为完整的中原书风吹向长江流域,使得东晋文化既有个性又赋予时代特征,南北文化、“碑”“帖”文化的大交融都在东晋建康地区出土的墓志书法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东晋建康地区墓志书法所展现的地域书风对于书法、文化、审美鉴赏领域都起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马洪菊[10](2011)在《叶昌炽与清末民初金石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昌炽(1849-1917),清末民初着名学者、藏书家,学问领域涵盖校勘、目录、版本、金石等诸多方面,并且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该文所要探讨的是叶昌炽所取得金石学成就。该文以时间顺序为纵轴,以叶昌炽在各个阶段的金石学实践活动和成就为横轴,深入探讨叶昌炽对传统金石学发展的贡献以及取得的成就。此论文一共分为五章及附录部分。第一章介绍叶昌炽的家世和青年时期的学术经历。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叶氏籍贯的几种错误说法进行了纠正,重点对他参与编纂《苏州府志》和校勘铁琴铜剑楼藏书的活动进行价绍。同时指出,叶昌炽早年学术的致力点并不在金石学。第二章介绍当时的大收藏家、金石学问大家潘祖荫和吴大澂对叶氏最终走上金石学道路的影响。同时对清末民初的金石学发展状况作了详细的分析,从中总结出叶昌炽可能受到的各种影响。第三章对叶氏在京为官期间的金石学成就进行介绍,详细分析他家贫但富藏的原因、经幢拓本的收藏及研究情况,并对他在金文及碑版的鉴别与考释方面的功底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这在叶昌炽研究中尚属首次。第四章在对清末民初学者访碑活动和风气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叶氏在甘肃任学政期间对当地金石学资料的搜集和着录工作进行了介绍,总结他对甘肃金石学发展的贡献和影响,并首次将他在甘肃期间收集到的金石资料按照年代进行整理。第五章介绍他告老归乡后的学术活动。附录部分是对《缘督庐日记》中金石学资料的分类整理并加以校释,使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叶昌炽金石学成就的积累过程。在广泛查阅和细致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此论文以清末民初金石学发展为大背景,考察在这一背景下叶昌炽的金石学活动和取得成就,从而总结叶氏的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以及学术地位。

二、从《常丑奴墓志》再述中国古代的志墓和墓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常丑奴墓志》再述中国古代的志墓和墓志(论文提纲范文)

(1)谢启昆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谢启昆生平与交游
    (一) 生平经历
    (二) 学术交游
二 《西魏书》与古史研究的进展
    (一) 成书经过与作者问题
    (二) 编纂特点
    (三) 考补旧史之功
    (四) 正统观问题
三 《树经堂咏史诗》的史学价值
    (一) 成书经过
    (二) 体例特点
    (三) 史料采撰
    (四) 思想价值
四 方志编纂的实际贡献
    (一) 乾隆《南昌府志》
    (二) 嘉庆《广西通志》
结语
谢启昆年谱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及情况表

(2)钱泰吉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二
    三
    四
凡例
谱前
    一、传略
    二、家传
    三、世系表
正谱
    卷一 乾隆五十六年至道光六年
    卷二 道光七年至道光二十四年
    卷三 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二年
    卷四 咸丰三年至同治二年
谱余
附录
    一、述赞
    二、海宁州训导钱君墓表
    三、清史稿·文苑传三·钱泰吉传
    四、清史列传·文苑传四·钱泰吉传
    五、甘泉乡人稿序
    六、藏书纪事诗·钱泰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山东出土北朝墓志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山东出土北朝墓志概况
    第一节 北方士族与北朝社会文化环境
    第二节 墓志的演变与北朝墓志
    第三节 山东出土北朝墓志的发展与分布
第二章 山东出土北朝墓志书法风格与特征
    第一节 北朝隶书墓志书法
    第二节 北朝楷书墓志书法
    第三节 北朝隶楷书墓志书法
第三章 山东出土北朝墓志书法与其他魏碑书法比较
    第一节 山东北朝墓志与摩崖刻经
    第二节 山东北朝墓志与造像记
    第三节 山东北朝墓志与建康地区墓志比较
第四章 山东出土北朝墓志书法的价值及意义
    第一节 山东出土北朝墓志的文献价值
    第二节 山东出土北朝墓志的艺术价值
    第三节 墓志书法与复古现象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致谢
附录

(4)端方及其交游圈的金石鉴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说明及研究内容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以金石为核心的收藏:端方收藏及其收藏圈考察
    第一节 晚清金石学发展及金石鉴藏概况
    第二节 端方的仕宦生涯与金石收藏契机
        一、京官时期:购藏碑刻原石及拓本
        二、陕、鄂、苏、湘抚时期:购藏钟鼎彝器、权量诏版、书画作品
        三、访洋与两江、直隶总督时期:购藏异国文物、善拓孤本
    第三节 端方的金石收藏圈考察
        一、京官时期的端方金石交游圈考察
        二、陕、鄂、苏、湘抚时期端方的金石交游圈
        三、两江、直隶总督时期端方的金石交游圈
第三章 趋向专题化的金石收藏:端方的收藏“大事件”
    第一节 端方的秦权主题鉴藏研究
        一、秦权收藏史
        二、端方对秦权的主题收藏
        三、端方交游圈对秦权的品鉴与解读
        四、小结
    第二节 端方的多本《刘熊碑》鉴藏研究
        一、对《刘熊碑》“刘鹗—端方”本的品鉴
        二、对《刘熊碑》“沈树镛—端方”本的品鉴
        三、对《刘熊碑》“平安馆刻翁方纲双钩本”的品鉴
        四、对《刘熊碑》“赵之谦双钩天—阁本”的品鉴
        五、小结
    第三节 端方的《华山碑》与“同碑异拓”金石碑版鉴藏研究
        一、“宝华庵”——三本《西岳华山庙碑》拓本的汇聚
        二、端方“同碑异拓”收藏与鉴赏
        三、小结
    第四节 端方对《天发神谶碑》的收藏与重刻
第四章 从个人把玩到群体性鉴藏:端方与重要学人的金石交游考述
    第一节 端方与杨守敬的金石交往
        一、“壬癸”金石之交(1901-1903)
        二、“丁未”金石之交(1907)
        三、“宣元”金石之交(1909)
        四、“金石”以外的交往
        五、小结
    第二节 端方与李葆恂的金石交游
        一、李葆恂对端方收藏、品鉴与着录的助力
        二、端方收藏对李葆恂金石研究的助益
        三、小结
    第三节 王瓘与端方的金石鉴藏
        一、王瓘其人
        二、王瓘对端方收藏事业的协助
        三、王瓘对端方金石碑版的鉴赏
        四、小结
    第四节 端方与张祖翼的金石之交
        一、品鉴端方金石碑版
        二、张祖翼金石治学的关注要点
        三、张祖翼对端方藏品的研究
        四、小结
第五章 藏以致用:端方收藏着录与所藏碑拓及书画的出版
    第一节 端方收藏着录出版概况
        一、金类
        二、石类
        三、书画类
        四、未出版或佚失
        五、端方收藏着录的特征及意义
    第二节 端方所藏碑拓及书画出版概况
        一、有正书局对端方藏品的出版
        二、其他出版社对端方藏品的出版
        三、小结
第六章 由私藏走向公共展示:端方的陶斋博物馆
    第一节 端方的陶斋博物馆
        一、端方对博物馆的建设
        二、对端方博物馆的设想
    第二节 端方陶斋博物馆的意义
        一、端方博物馆创办的必然性
        二、端方陶斋博物馆的意义
结语: 端方金石鉴赏群体的文化视野与历史观照
    一、端方金石鉴藏群体的文化视野
        (一) 对传统金石学的继承守护
        (二) 对传统金石学的开拓发展
    二、端方金石鉴藏群体的历史观照
        (一) 具有“谱系”概念的收藏方式
        (二) 强调与实物对读的着述观念
        (三) 致力文物公共展示的收藏构想
参考文献
图版目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汉魏六朝墓志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海外研究现状
    三、汉魏六朝墓志铭研究范围
第一章 汉魏六朝墓志铭概述
    第一节 墓志铭溯源
    第二节 墓志的含义
    第三节 志墓传统
    第四节 与墓志铭发展定型相关的器物
        一、铭旌
        二、柩铭
        三、画像石
        四、墓记
        五、砖志
        六、墓碑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墓志铭文体
    第一节 墓志文体总论
    第二节 墓志志序研究
        一、志题
        二、姓讳字号与乡邑
        三、世系
        四、行治
        五、历官
        六、卒葬年月与葬地
    第三节 墓志铭辞研究
        一、铭辞形式
        二、铭辞功能
        三、铭辞内容
第三章 墓志铭的文学特征
    第一节 史传文学与墓志铭的关系
        一、史传文学对墓志铭的影响
        二、墓志与史传同源问题
    第二节 墓志铭的抒情性特征
        一、墓志文体中抒情内容出现的位置
        二、撰作者对抒情的影响
        三、抒情方式
结语:汉魏六朝墓志铭文体流变
参考文献
致谢

(6)南朝墓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墓志文体源流考释
    1.1 墓志释名
    1.2 墓志源流
        1.2.1 秦代说
        1.2.2 西汉说
        1.2.3 东汉说
        1.2.4 魏晋说
        1.2.5 南朝说
2 南朝墓志的内容和体例
    2.1 南朝墓志的内容分类
        2.1.1 皇族墓志
        2.1.2 官员墓志
        2.1.3 释家墓志
        2.1.4 其他墓志
    2.2 南朝墓志的体例分类
        2.2.1 有志无铭式
        2.2.2 有铭无志式
        2.2.3 先志后铭式
        2.2.4 先铭后志式
3 南朝墓志的体制
    3.1 南朝墓志的行文方式
        3.1.1 骈体墓志
        3.1.2 散体墓志
        3.1.3 骈散结合墓志
        3.1.4 南朝墓志骈化的原因
    3.2 南朝墓志的对偶
        3.2.1 对偶之法
        3.2.2 对偶句式
    3.3 南朝墓志的用典
    3.4 南朝墓志的藻饰
        3.4.1 虚实结合兹以美颂
        3.4.2 含蓄委婉寄托哀思
4 南朝墓志对后世的影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宋夏丧葬文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宋夏丧葬文书整理
    第一节 宋代丧葬文书整理
    第二节 西夏丧葬文书整理
第二章 宋夏丧葬文书比较研究
    第一节 宋夏丧葬文书种类比较
    第二节 宋夏丧葬文书格式比较
    第三节 宋夏丧葬文书的文化意蕴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谢辞
个人简历与科研成果

(8)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1.4 研究重点及难点
2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的形成及其书法艺术风格分期
    2.1 墓志的起源与考释
    2.2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的形成
    2.3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风格的分期
3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形成的原因
    3.1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产生的社会文化思潮
        3.1.1 北魏时期的儒学与元氏墓志书法艺术
        3.1.2 北魏时期的佛教与元氏墓志书法艺术
    3.2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演变的政治因素
        3.2.1 北魏帝王与元氏墓志书法艺术
    3.3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与社会习俗
        3.3.1 北魏社会习俗与元氏墓志书法艺术
        3.3.2 北魏社会文化与元氏墓志书法艺术
4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的艺术风格
    4.1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的艺术特征
        4.1.1 型制与界格中的规范性
        4.1.2 书丹与摹勒中的程序性
        4.1.3 技法与刀法中的差异性
        4.1.4 字体与字法中的丰富性
        4.1.5 文风与书风中的贯通性
    4.2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艺术风格的多元性
        4.2.1 平划宽结
        4.2.2 切锋凌厉
        4.2.3 古朴醇厚
        4.2.4 典雅秀丽
    4.3 从元氏墓志看北魏书法艺术的审美风尚
        4.3.1 北魏元氏墓志书法艺术中的儒学观念
        4.3.2 北魏元氏墓志书法艺术中的文质观念
5 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的地域美学特征
    5.1 南方与北方书法艺术风格的差异与交流
    5.2 北魏时期异彩纷呈的地方书体与地域书风
    5.3 摩崖石刻与墓志铭刻
6 北魏洛阳地区元氏墓志书法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6.1 北魏元氏墓志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
        6.1.1 北碑南帖,元氏墓志书法艺术作为刻铭书法艺术的历史继承
        6.1.2 今古之争,书体流变中的元氏墓志书法艺术
    6.2 北魏元氏墓志书法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建康地区已出土东晋墓志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建康地区已出土东晋墓志情况考察
    第一节 墓志的起源及发展演变
    第二节 建康地区已出土的东晋墓志的形制和内容
第二章 从已出土的墓志书法看东晋建康地区书法风格
    第一节 建康地区已出土的东晋墓志书法风格
    第二节 十六国时期书风浅谈
    第三节 书体的地方风格
    第四节 南北书风的相互影响
第三章 建康已出土东晋墓志书法中的“三个现象”
    第一节 家族墓志的“相似性”和“相别性”现象
    第二节 墓志书体类属的“模糊现象”
    第三节 建康地区出土的墓志书法与北碑、南帖的“同、异”现象
第四章 建康地区出土的东晋墓志书法价值
    第一节 建康地区出土的东晋墓志书法价值
    第二节 建康地区书法格局的形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叶昌炽与清末民初金石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资料与研究史
    二、研究意义与方法
第一章 青年才俊(1849-1883)
    第一节 家世
    第二节 早期的学术经历
    第三节 早期的学术致力点
    第四节 早期的师友
第二章 初步接触金石学(1884~1888)
    第一节 金石学的发轫及早期的发展
    第二节 清代及民国初年金石学的发展——以清末民初为主
    第三节 潘祖荫对叶昌炽的影响
    第四节 汪鸣銮、吴大澂对叶昌炽的影响
第三章 京宦期间的金石学积累和成就(1889-1901)
    第一节 富藏的原因
    第二节 特色收藏——经幢类拓本
    第三节 其他藏品
    第四节 "精鉴到眼毫芒不能睐"的鉴别与考释
第四章 对甘肃金石学的贡献(1902~1905)
    第一节 清末民初学者的访碑活动
    第二节 叶昌炽的访碑区域
    第三节 对甘肃金石学的贡献
第五章 刊刻着述集学术大成(1906-1917)
    第一节 《语石》
    第二节 《寒山寺志》
    第三节 《邠州石室录》
    第四节 《奇觚庼百衲帖》
    第五节 《幢目》
附录《缘督庐日记》中相关金石学资料辑录
    一、对经眼金石着述的辑录
    二、对金石界逸闻轶事的辑录
    三、对友人见示珍希拓本的辑录
    四、对珍希拓本题跋的辑录
    五、叶昌炽个人购买的拓本
    六、友朋赠送的拓本
参考文献

四、从《常丑奴墓志》再述中国古代的志墓和墓志(论文参考文献)

  • [1]谢启昆史学研究[D]. 钟河水. 山东大学, 2020(10)
  • [2]钱泰吉年谱[D]. 王碧伦. 南开大学, 2020(04)
  • [3]山东出土北朝墓志书法研究[D]. 赵珊珊. 上海大学, 2020(04)
  • [4]端方及其交游圈的金石鉴藏研究[D]. 周敏珏. 浙江大学, 2019(07)
  • [5]汉魏六朝墓志铭研究[D]. 王欢. 广西师范大学, 2017(02)
  • [6]南朝墓志研究[D]. 刘新新. 辽宁大学, 2017(03)
  • [7]宋夏丧葬文书比较研究[D]. 穆旋. 宁夏大学, 2015(02)
  • [8]北魏洛阳元氏墓志书法研究[D]. 徐家乐. 四川师范大学, 2016(02)
  • [9]建康地区已出土东晋墓志书法研究[D]. 吴诗影.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10]叶昌炽与清末民初金石学[D]. 马洪菊. 兰州大学, 2011(02)

标签:;  ;  ;  ;  ;  

从《张丑奴墓志》重述中国古代墓葬和墓志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