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

中国美学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

一、中国美学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邹广胜[1](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葛亮[2](2021)在《颜真卿书法意象研究》文中认为意象作为现代美学的核心概念,是对艺术精神的提炼,是人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之间发生交涉生成的一种主客合一的精神世界。书法意象是书法精神本质、书法形态、书法风格、书法范畴的总体概括,在书法史上颜真卿被认为是超越王羲之的又一座高峰,他对书法的贡献在于古为今用,创新性的在书体已经定型的基础上加入篆籀笔意,为书法结体带来新的美感。他的书法意象内涵丰富,书法形态和个人政治经历都蕴含美学特征,本文通过解剖分析颜真卿的经历和书法作品找到其中代表的美学意义。本文在厘清书法意象概念的同时,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通过分析中西对待主客关系之间的逻辑差异,从本体论意义、超越性和主体价值三个方面阐明书法意象的哲学基础。从家学渊源、多元取法和唐代思想的影响三个角度论证颜真卿书法意象的渊源,相比于对颜真卿书法技法取法的单一论证,增加家族教育和中唐三教融合趋向的分析,从家学的潜移默化到整体时代思想环境对颜真卿的影响,立体展现颜真卿书法的成因。本文论证分析的重点是颜真卿政治经历和其书法蕴含的美学内涵,本文归纳出颜真卿其人其书悲剧、崇高和中和三种意象,以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阐明三种意象的内涵,从悲剧特征出发分析颜真卿政治经历的心路历程,并分析《祭侄文稿》的形式构成所蕴含的悲剧意象;以形式主义代表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分析颜真卿书法的点画、线条、结构中的崇高意象;以儒家中和思想的特征分析颜真卿书法中的中和意象,其书法把篆籀笔意和行草飘逸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碑帖融合的先驱。论文最后以颜真卿对清代书家和“现代书法”的启示为中心,从颜真卿本身以及颜真卿取法篆隶和碑帖融合的三个角度分析颜真卿对清代书家的启示;同时崇高意象在当代有新的解释,颜真卿书法的崇高意象也被当代借鉴并有新的创新。论文从审美意象的视角总结颜真卿其人其书深层的美学意义,立足书法学本体并参照美学范畴,以学科交叉的方式提炼现有对颜真卿的研究。

魏诚[3](2021)在《“拙”: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拙”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的重要范畴。“拙”以艺术作品的内容为核心,超越单纯形式上的工巧,追求自然畅意的表达。明末清初,帖学发展到了鼎盛,此时的书坛崇尚柔美精巧的帖学书风。傅山作为当时着名思想家、书法家却极力反对这种书风,认为其柔媚无骨、矫揉造作,无论在其书学思想还是书法实践中都崇尚自然畅达的“拙”之美。傅山书法之“拙”是通过不断学习实践达到书法之“正”后,追求自然而然表达,呈现出“支离”与“丑拙”的一种艺术范畴。“拙”作为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深入展现了书法艺术学习和创造的完整过程,也是其书法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傅山书法之“拙”不仅引领当时书坛书法风格的转变,对当今艺术界也有其重要意义。本文从艺术范畴“拙”的渊源及傅山自身经历与时代背景谈起,通过对其书学思想及书法作品的探究来分析其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拙”的含义及其对书法领域、现代艺术的意义。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部分用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绪论部分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对象的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一章论述傅山书法中“拙”的渊源。主要对作为艺术范畴的“拙”的含义及其流变以及对傅山的生平经历、自身思想和所处时代环境进行探析,为进一步探究傅山书法中的“拙”作铺垫。第二章探析傅山书法之“拙”的内涵。通过对傅山相关着作中书学思想的整理分析,从“支离”、“丑拙”、“正极奇生”、“天机自然”四个方面入手,明晰傅山书法之“拙”的思想内涵。第三章探析傅山书法实践中的“拙”。结合傅山书法具体作品,通过对不同书体的作品中笔法、结字、章法具体表现的分析,探究傅山如何在具体书法作品中实践书法之“拙”。第四章指出傅山书法之“拙”的价值与意义。透过傅山书法对“拙”的体现,总结傅山书法之“拙”对书法艺术的价值,并指出其对当今书法界甚至整个艺术界的意义所在。结语总结上述章节中对傅山书学思想及书法实践中“拙”的探析,并指出其价值与意义。

缪阳[4](2021)在《民国碑体书风传承与审美创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国(1912-1949)的书法,承晚清碑学大兴之余绪,受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之滋养,书家们继续从各个方面探寻着新的书法艺术规范。从书法创作的主体来看,许多是跨越清末民初的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学人。进而从取法上看,碑派书法仍然成为民国许多书家的选择。由此,形成民国书风洋洋大观之气象,碑体书风的曲折传承之功不可小觑。本文将民国对碑体书法创作的实践与碑体书风在民国的形成及其审美创造进行探究,第一部分,从民国碑学思想之渊源入手,溯至清代碑学思想的萌生、发展及创新;拓至因时代变迁导致文化转型对书学审美取向形成的影响。第二部分,结合受碑体书风影响的着名民国书家学人及其创作,运用书法美学范畴理论,探析民国碑体书法创作所蕴含的风格特征。第三部分,挖掘民国碑体书法传承与创造背后的审美趣味之新变,为书法学习和创作提供新思路。

李梦媛[5](2021)在《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文中指出“雅”“俗”作为审美范畴,在中国历史上被普遍用于人物臧否和艺文鉴评。“雅”有正统、官方、优美、文雅、典雅等含义,“俗”则有风俗、流俗、粗俗、浅俗、庸俗等含义。立足具体的历史语境,结合社会文化及时代思潮,古代书法雅俗观在其生成与递嬗中的意涵是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而书法美的意义和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被证实。综合来看,古代书法“雅俗”品评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聚焦于“书”,“雅俗”是对笔墨语言及风格形式的评价;聚焦于“书家”,“雅俗”是对主体精神及人格学养的评价;二者并不割裂。通过对历代书论的爬梳,雅俗观既是书家对雅正传统和书脉统绪的认定,又包涵着书家高雅的精神旨趣和超越尘俗的审美理想。关于书法“雅俗”的探讨,可追溯到东汉,魏晋南朝在对书法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形成了诸多围绕“雅俗”的相关范畴、概念及命题。到了唐朝,随着唐太宗对王羲之的推崇,加之孙过庭等在理论上的进一步阐述,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得到了确立,帖学的雅正传统得以明确;其后,张怀瓘较为客观且辩证的看待王羲之书法,对书法“雅俗”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辨析,并提出“与众同者俗物”。宋明书法雅俗观大抵呈现三种旨趣:其一,北宋文人极重“雅俗”区分,探讨围绕主体德性学问之“雅俗”展开,以书写自然、表达自我精神为“不俗”;其二,“道统”影响下,朱熹、郝经、赵孟頫等人求雅求正、崇尚古法,郑枃、项穆致力于对书法正脉及书学统绪的梳理与总结;其三,心学背景下,“真”“生”“拙”“丑”“奇”等范畴成为理论讨论重心,主体之真性情、真本色成为破“俗”的方法论。清代碑学范式下,传统书学观和品评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碑学的合法化也导致了书法雅俗观的丕变。由于“雅俗”意涵也不是恒定不变的,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能相互转化,书法中还有着“过雅则俗”和“化俗为雅”的问题。

刘瑞鹏[6](2021)在《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傅山在明清鼎革之时代裂变中,形成了“杂乱而无章”之书学思想,这一思想在其着作与书作中无不显露。其中,傅山在《庄子》《荀子》之批注中对时事巨变深刻反思,在《山海经》《淮南子》之批注中将世间愁怨置之度外,在入清以后之创作中对社会不满大肆宣泄。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一章,主要对其“书风丕变”之人生经历进行论述,对其“经国济世”之思想建构进行分析,对其“矛盾多元”之遗民身份进行解读。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一章,主要涉及子学、考据学和医学,三者之外或有其他还需进一步研究。以上种种,反映在傅山书学思想中,主要表现为“尚奇”“丑拙”“天倪”之书学观,即为文章第三至五章。傅山在明清易代之后,对人生有了截然不同之思考、感悟,并致其书风发生转向,或静心观变、或率性而为,或有意发泄、或随心得之。第六章主要阐述傅山书法创作以“篆隶笔意”贯穿始终,既有感性发挥,亦有理性思考,遂产生不可复制之笔墨效果。从明清之变的视角反观傅山之沉浮人生,通过其一生书作、诗文、题跋、批注等着述来剖析傅氏矛盾而又多元之书学思想,结合其生平交游、书法取法以及所接受的观念来分析傅氏复杂而有创见之书学思想。

吴守峰[7](2020)在《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李瑞清的书法艺术思想,在中国古代书品论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开创了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理论中具有重大影响的“金石学派”。其书法远涉周秦,博综汉魏,正草隶篆,诸体皆备,晚年“纳碑入帖”,笔势雄健,气息苍古,是倡导碑帖相容的践行者。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李瑞清在书法实践中的探索给予很多关注,而其作为碑派发展的阶段性代表人物,其书法实践也受到一定的争议。本文在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历史、人文等语境基础上,从书法理论、书法史研究和实践修养的综合视角,系统地阐释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理论核心及架构。本文不以书法技术讨论为旨归,而是着重追溯李瑞清艺术思想的渊源,重点探析其书法理论思想的基本艺术观点以及发展递衍的脉络体系。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一百年来国内外关于李瑞清研究的重要文献与相关问题,本文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重点。第一章梳理临川李氏谱系群体中既有的人文家学,检视家族文脉带给李瑞清知识架构的渊源;根据历史节点构建其书学分期;通过分析碑学思想的文化背景和尊孔复礼思想的历史环境,阐述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形成的外界影响。第二章主要阐述李瑞清以“气”为核心的审美格调,通过阐释书法审美的“气味”说,诠释李瑞清书法理论和实践中的“书卷气”的内涵与根源,并结合儒家思想道德观点阐述其“书学先贵立品”的书法艺术理论的思想衍递与传承,以及对其“人正笔正”论的历史解读,品察其正心立身的儒家气度与人格修养,丰满地还原李瑞清在社会体制鼎革后“逸”的风骨与境界及“遗”的气节与格调。第三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研讨李瑞清《玉梅花庵书断》中的三个重要思想依据,论述“以器分派”的形式美问题和它的书学史意义;探讨“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发展演变及对后世书风的影响;从全局观的角度研究“胸有全纸、目无全字”的艺术箴规。第四章从语言规律的视角,结合形态结构和风格要素解析李瑞清的书法艺术,通过“似欹反正”、“雄浑”与“古厚”的语言要素,具体论证其书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与创作特点。第五章分析民国早期,上海学界针对“纳碑入帖”的群体认同现象,并以曾煕、沈曾植二人的观点和建议为例,阐释这一书学主张的历史意义,包括其学术思想对弟子李健、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千等四位学者和艺术家的影响;客观揭示其教育改良的“启智”实践带来的进步性以及对南京大学今天书法风气的学术渍染。结语部分概括李瑞清在书学理论上的主要成就,综合评价其在书法史发展中的学术价值,试图从中国整个书学史的高度对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和实践的贡献与局限进行总结。

朱国平[8](2020)在《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文中认为书法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存在着显着影响,虽然学界对书法与绘画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且广泛,但书法对绘画单向影响尚未有人做过系统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考据法、图像分析法,图表归纳法、实践感知与文献分析相结合、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以文化史为背景,系统梳理传统书画与美学史论来构建书法对传统绘画单向影响的史纲性体系框架,揭示其间的对应关系与隐藏规律,在理论上对于丰富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创作理论有着独特价值;在实践上对于启发当代作者汲取历史经验、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绘画造型语言,进行精品创作、寻求文化强国道路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文从书法“何以”、“以何”影响绘画及其具体历史表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书法在自身率先发展、作为经艺之本的优势、线质同构的技术条件等诸方面形成了影响绘画发展的客观前提,张彦远提出“书画同体、画从书出”、“书画用笔同法”、“本乎立意而归乎用笔”等诸多观点,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自觉追求“以书入画”的理论基础。书法影响绘画,从纵向来讲可总分为自发期与自觉期,从横向来讲可分理论审美和实践用笔两方面。从审美思想上看,考察老子朴素的自发美、素以为绚的绘画审美皆晚于书法,“古质今妍”的书法审美流变历程也同样适用于稍晚发展的绘画。总论书画审美无非“雅俗”;雅正之美分出逸、神、妙、能的品鉴次第,对自然、神、逸范畴及品评对象的界定,可知皆为美的极致。自然、神、韵、意、理、性皆是向内挖掘探求的内蕴美,属同一境层。由内而外的开拓则形成对逸、法、情、味等外态追求。而所有这些都隐藏着由书而画的有序导引规律。从书画实践上看,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一、两汉以降,绘画精于学士,绘画由画工画变成了士夫画。文墨双修的学士将书法审美、娴熟的书写用笔技能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绘画之中,属于“心有所能,必形诸于外”的必然结果。二、北宋文人士大夫主动追求突出绘画的书写性、文学性(诗意),文人画得以宏兴,后逐渐占据画坛主导地位。三、明末清初,文人治印勃兴,经由金石碑版考据与学习之陶泳,画家以擅长的篆隶而入绘画,金石气涵养其中,形成金石绘画。最后,通过综合梳理魏晋以来书画发展的时代风貌特征变迁,展示了书法影响绘画的具体历史表现——“书前画后”相差50至300年不等的“尚韵、尚法、尚意、尚态”四大审美与风貌对应关系,由此可见,书法对绘画的影响一直处于道夫先路的状态。

韩华宁[9](2020)在《刘纲纪书画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刘纲纪作为当代哲学家、美学家,其带有哲学意味的美学思想是美学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刘纲纪的美学研究也是绕不开的话题。作为美学研究者,刘纲纪的书画美学思想是其美学研究中的重要一笔,中国的书画美学贯穿中国美学史的发展,所以研究书画美学能够将史论与思想贯彻融通。本文以刘纲纪对书法和绘画的研究分析作为切入点,结合刘纲纪的思想渊源,对刘纲纪的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全文分为三章进行讨论:绪论部分是对刘纲纪研究的现状分析,梳理学界对刘纲纪的研究成果。第一章主要从辩证自由的道家思想、温厚中和的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思想三方面对刘纲纪的思想渊源分析阐述。刘纲纪的思想渊源较为驳杂,但受中国的儒道思想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最深,刘纲纪将中西思想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模式,分析刘纲纪的思想渊源是分析其美学思想的基础。第二章通过细致分析刘纲纪对书法艺术的定义,围绕书法美的抽象与具象、阴阳和谐变化、生命与感情三个方面,对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的观点、特点和地位价值进行研究,在中西方文化对比中理解书法美,挖掘刘纲纪在书法中的美学思想,从书法美中观照现实,发现生命之美。第三章对刘纲纪的绘画美学研究进行研究,分析刘纲纪对谢赫“六法”和文人画的独到阐释,总结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的内容、特质和现代意义,对比其他学者大家的研究,发现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的独特之处是从现实主义角度阐释谢赫“六法”和文人画,关注绘画中的现实精神,从绘画研究中体悟古今画论思想之变。

姜文[10](2020)在《美学视域下书法的身体维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书法在当代的境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折——脱离了日常书写的实用功能,走向了纯粹的审美,这使得强调审美独立性的形式主义被当代书法界所独钟。形式主义往往将书法看作是承载了点、线、面等要素组成的审美对象,而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项包含了主体的审美体验、审美实践过程、审美对象完整的“审美实践活动”。因此,书法中的形式主义理论在忽视了主体的审美体验和书写这一审美实践过程的同时,也就忽视了与二者息息相关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神,从而走上了一条去历史化、去主体化的发展路径。总之,在书法形式主义的主张下,当代书坛逐渐出现了书家文化底蕴阙如、作品风格趋同、历史文化价值断裂等负面现象。论文从“形神”到“形式”的范畴变革入手,揭示了书法形式主义的理论不足就在于忽视了书法的身体维度。因此,运用以中国哲学为主并兼顾西方哲学中有关身体的哲学理论和方法,对书法美学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体验、审美实践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这里的身体是指美学视域下以中国哲学身心合一、以身体道、气一元论为理论根据的审美化了的身体。书法的身体维度即是指在书法审美活动中,身体在审美客体(书法作品)中审美化成的一种身体意象、在审美主体(创作主体、欣赏主体)中审美化成的一种身体体验、在审美实践(书写实践)中审美化成的一种具有表现性的身体动作。在审美客体(书法作品)中,身体审美化成为了一种身体意象。古人经常使用身体意象(筋、骨、肉、血等)来品评书法和表达审美趣尚。其实,这是因为在中国哲学的背景下,书法与身体之间具有着一种最为根本的同一性——“生生”。古人使用身体意象的主旨是明确的:首先最为核心地便是指向“生生”意味的判断和塑造;其次指向书法形质和神采的完整性;最后指向了书法形质因素之间的和谐性。总之,书法的身体维度意象论还原和彰显了书法所具有的一种生命意味,另一方面身体意象也体现了古代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理论意蕴,以及书法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审美实践(书写实践)中,身体审美化成为了一种具有表现性的身体动作。这种动作之所以是艺术的、具有表现力的,就在于书法中具有一种“时间统摄空间”的特质。关注书法中具有表现性的身体动作就是关注书法的时间性、生成性、过程及笔势等问题,而这些方面正是书法形式主义所忽视的。在审美主体(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中身体审美化成为了一种身体体验,又因在书法审美实践中,身体切实地参与到了对书法美的感受当中,因此这种体验具有一种“弱具身”的特征。这种身体的体验可以划分为直接具身体验、认同具身体验和反向具身体验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之上,根据“重身体体验”和“去身体体验”的差别,可以区分两种书法创作范式和欣赏范式:创作范式可以分为分别以“笔”和“墨”为目标的两种创作方式;欣赏范式可以分为重时间性和重空间性的两种欣赏方式。这两组范式之间的差别,某种程度上就是书法形式主义和书法身体维度的体验论之间的差别,可以说体验论所注重的向度正是书法形式主义所忽视的。论文以书法这一具体且完整的审美实践活动为基础,依托中西哲学中的身体理论资源以及当代身体美学理论,构建了书法的身体维度研究的理论框架:意象论、表现论和体验论。由此,摆脱了形式主义将完整的书法审美实践活动看作书法作品的狭隘理解,揭示了身体维度在原生文化和思想传统中对于书法艺术精神的塑造作用。从而弥补了书法形式主义的理论不足,促进了书法在原生文化和历史语境中获得不断有序向前的发展动力,避免书法艺术在当代形式主义的统领下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中国美学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美学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颜真卿书法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审美意象与书法意象
    (一)概念界定
        1.审美意象
        2.书法意象
        3.二者的关系
    (二)书法意象的哲学基础
        1.本体论
        2.超越性
        3.主体价值
二、颜真卿书法意象的渊源
    (一)家学渊源
    (二)多元取法
    (三)儒道双重意识的影响
三、颜真卿及其书法的悲剧意象
    (一)悲剧意象的内涵
    (二)道德信仰与政治命运
    (三)对抗叛乱与劝降
    (四)形式与情感统一的《祭侄文稿》
四、颜真卿楷书的崇高意象
    (一)崇高意象的内涵
    (二)点画的重量
    (三)线条的张力
    (四)结构的震撼
五、颜真卿行书的中和意象
    (一)中和意象的内涵
    (二)沉郁敦厚的篆籀笔意
    (三)刚柔并济的融合表达
六、颜真卿书法意象的启示
    (一)清代碑帖融合的实践
    (二)现代书法的崇高表现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3)“拙”: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傅山书法中“拙”范畴的渊源及形成
    第一节 作为艺术范畴的“拙”
    第二节 傅山其人
    第三节 傅山书法之“拙”的时代语境
第二章 傅山书学思想中的“拙”
    第一节 “正极奇生”
    第二节 “支离”
    第三节 “丑拙”
    第四节 “天机自然”
第三章 傅山书法实践中的“拙”
    第一节 古朴浑穆之隶篆
    第二节 支离朴拙之楷书
    第三节 浑厚流畅之行书
    第四节 豪迈不羁之草书
第四章 傅山书法中“拙”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傅山书法对碑学的先导
    第二节 傅山书法中“拙”的当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民国碑体书风传承与审美创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民国碑学师承渊源与时代书学之审美取向
    第一节 碑派思潮之萌芽与运演
        一、傅山、郑板桥与清初碑学思想的萌生
        二、阮元、包世臣与清中后期碑学思想理论体系的形成
        三、康有为与民国碑学思想新高度
    第二节 清代碑派书法创作实践及其代表人物
        一、宗风秦汉的邓石如
        二、化古出新的伊秉绶
        三、碑帖相济的何绍基、赵之谦
    第三节 文化形态变迁视野下的书学审美追求
        一、朴学传统下书学的审美追求
        二、民国新材料新视野下书学的审美取向
        三、现代美学的转型与书学观念的变化
第二章 民国碑体书法创作的实践与碑体书风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与碑体书法创作的兴盛
    第二节 民国碑体书法创作的书家群体与风格派别
        一、以吴昌硕、李瑞清、沈尹默为代表的书家型创作风格
        二、以梁启超、罗振玉、王蘧常为代表的学者型书风
        三、以康有为、孙中山、于右任为代表的领袖型书风
        四、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作家型书风
        五、以李叔同、陈师曾为代表的艺术家型书风
第三章 民国碑体书风与审美趣味的新变
    第一节 民国碑体书风的特质
        一、质朴雄浑
        二、奇拙壮伟
        三、苍古遒劲
    第二节 民国碑体书法审美趣味的新变
        一、新旧碰撞——仿秦汉、宗魏晋
        二、古今杂糅——以碑入贴
        三、碑帖融合——追寻个人风格
    第三节 民国碑体书风的审美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课题之选题缘起
    二、本课题之相关研究概述
    三、本课题之研究问题与内容
    四、本课题之研究路径及方法
第一章 “雅俗”之文化原论
    第一节 何为“雅”“俗”
        一、“雅”之义
        二、“俗”之义
    第二节 先秦时期关于“雅”“俗”命题的郄视
        一、“由礼则雅”“中和”:儒家雅俗观及其对雅正审美的基奠
        二、“独异于人”“贵真”:道家雅俗观及其对脱俗审美的妊育
第二章 汉唐:书法雅俗观的萌蘖与生成
    第一节 “离经而趋俗”:赵壹“雅俗”的提出及其反艺术立场
    第二节 魏晋“雅”的意涵构成
        一、“规矩”“工巧”:“雅”与“法”
        二、“书乃吾自书”:魏晋风度与雅士的贵族精神
    第三节 南朝“优劣”论辩中的书法雅俗观
        一、“锺、张、羲、献”:“妍雅”与“古雅”的公案
        二、“寒乞”与“一纸不可得”:士庶身份与雅俗评判
    第四节 唐代雅俗观的多维度阐发
        一、“尽善尽美”:唐太宗与书法雅正传统的确立
        二、“文质彬彬”:孙过庭“雅”的旨趣
        三、“妙各有最”“众同者俗”:张怀瓘雅俗批评的发微
第三章 宋明:书法雅俗观的发展与衍化
    第一节 “唯不可俗”:北宋文人的雅趣范式与反俗精神
        一、对书法传统的承续及对新楷模的推扬
        (一)《淳化阁帖》以“二王”为雅正经典
        (二)欧阳修统绪意识下的书学救弊
        (三)苏、黄对传统的认识及对颜真卿继正脉的阐扬
        二、“与秋霜争严”“万卷书气象”:德性学问向度的雅俗标准
        三、文人的雅趣之旨与“不俗”的核心表达
        (一)“举措自若”:贵“自然”
        (二)“不践古人”:以“精神为上”
    第二节 道统的深化与以“正”为雅的统绪观的发展
        一、“游艺不苟”“自然而中”:朱熹的道学立场与书学正统观
        二、“心正”“则古”:郝经、赵孟頫论书的雅正之度
        三、《衍极》与《书法雅言》:书法正统谱系的梳理与总结
    第三节 “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正统观的动摇与雅俗观的变奏
        一、“真”“生”“拙”“丑”:“违礼从情”的“貌俗心雅”
        (一)徐渭“越俗越雅”论与书学“求真面”的脱俗主张
        (二)董其昌以“生”破“熟俗”
        (三)傅山“宁拙毋巧”的雅俗观
        二、“以奇为正”与“正极奇生”:对“奇正”的不同诠释
        (一)董其昌以“正局”为俗、以“奇宕”为雅
        (二)傅山“正入变出”理论的拈出
        三、“奴”:作为“俗”的内涵流变与士人反“奴俗”的话语表征
第四章 清代:范式的变革与书法雅俗观的捩变
    第一节 经典另立:前碑派雅俗观的质疑与反叛
        一、金石考证的遗惠与对汉碑的推崇和美感赋予
        二、对正统权威之“雅”的非议与推重非名家的审美转向
    第二节 秩序重塑:碑学视野下雅俗观的建构
        一、从阮元对“书统”的新排列看其对雅俗的诠释
        二、包世臣碑帖观中的雅俗倾向
        (一)“篆分遗意为上”与“以右军为至奇”:评判的两面性
        (二)以俗为雅:火镰店招牌字“优入妙品”
        三、康有为“碑学入缵大统”下的雅俗观建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傅山书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末清初之鼎革与变迁
    二、傅山思想之矛盾与多元
    三、对傅山书学研究之重新审视
第一章 明清递嬗时代之傅山
    第一节 傅山生平与交游略论
        一、傅山生平概说
        二、傅山交游撷论
    第二节 傅山“经国济世”思想建构
        一、经世思潮与西学东渐对傅山之启蒙
        二、直隶孙奇逢北学思想对傅山之激励
        三、苏南顾炎武经学思想对傅山之促进
    第三节 傅山之遗民身份
        一、对明王朝之眷恋及清王朝之拒斥
        二、傅山与王铎书法之契合与背离
第二章 傅山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子学摭论
        一、傅山书学观之“激进”与子学批判意识
        二、傅山书学观之“支离”与老庄“自然”思想
        三、傅山书学观之“求变”与《荀子》“如蜕”思想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考据学蠡测
        一、傅山“严谨规范”之用字观与考据学
        二、傅山“补经证史”之金石观与考据学
        三、傅山“重篆崇隶”之碑学观与考据学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与医学略述
        一、傅山书学观之“无所不临”与“餐采”说
        二、傅山书学观之“先萌一意”与“气”论
第三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尚奇”观
    第一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明末“尚奇”之风的影响作用
        二、明清甲申之变的强化作用
    第二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异”
        一、楷法篆隶,出新生奇
        二、杂体兼施,彰显奇异
    第三节 傅山“尚奇”书学观之“奇正”
        一、“字正体直”,回归古法
        二、“正极奇生”,“大巧若拙”
第四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丑拙”观
    第一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以“丑拙”为美之时代风气
        二、傅山遗民心态下追求“丑拙”
    第二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丑怪”
        一、心向庄子,否定“妍媚”
        二、推崇颜书,反倡“丑怪”
    第三节 傅山“丑拙”书学观之“朴拙”
        一、追溯篆隶,探求“朴拙”
        二、研习隶书,践行“朴拙”
第五章 傅山书学思想之“天倪”观
    第一节 傅山“天倪”书学观成因考论
        一、庄子“天倪”思想之影响
        二、晚明浪漫主义思潮之驱动
    第二节 神至而笔至之“天”
        一、专精下苦,自近古人
        二、勤而引之,即具是倪
    第三节 笔不至而神至之“天”
        一、野书以行,放荡无绳检
        二、字中之天,不可有意遇之
第六章 傅山书法创作理念审视
    第一节 篆隶笔意——贯穿主线
        一、用圆锋香象力,竭诚运腕
        二、不知篆隶之变,终是俗格
    第二节 感性发挥——法本无法
        一、情性之发:无心而作,冀有可观
        二、丑拙之美
        (一)溯古求变,标新立异
        (二)俗物逼面,大违心手
    第三节 理性思考——技进乎道
        一、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二、志正体直,技道相通
余论
    第一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总结
        一、明清之际的傅山及其书学思想渊源考论
        二、傅山书学思想之“三观”
        三、傅山书法创作观念审视
    第二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展望
        一、傅山书学思想生成之多元因素
        二、傅山书学思想“三观”之再探究
        三、傅山书法创作理念之深入剖析
    第三节 傅山书学思想研究之局限
        一、文献资料的欠缺与期待
        二、研究方法的单一与改进
        三、知识结构的充实与更新
附录《傅山书学思想研究》文章附图一览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思想研究相关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三 本文研究框架
    四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家世荣光:临川李氏在学界的影响
        一、李秉绶与岭南画派
        二、李宗瀚与临川四宝
        三、李联琇与钟山书院
    第二节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发展分期
        一、书法酣饫期(1867——1895 问学登科)
        二、书法风格形成期(1895——1911 游宦滇宁)
        三、艺术思想的成熟期(1912——1920 鬻书沪上)
    第三节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来源
        一、清代碑学兴起的思想背景
        二、晚清尊孔复礼的人文思潮
第二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以气为核心的审美观
    第一节 书法审美的“气味”说
        一、气与味的书法渗透
        二、书卷气的品格诠释
    第二节 正心立身的儒家气度
        一、“品”的格局与操守
        二、“心正笔正”的人格气脉
    第三节 “遗”与“逸”的士人气格
        一、“遗”的气节与格调
        二、“逸”的风骨与气韵
第三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三个重要理论阐释
    第一节 “以器分派”的书学方法论
        一、“以器分派”的内容解析
        二、“方”“圆”笔法与形式的体认
        三、结体韵律与形质研究
    第二节 “求分于石、求篆于金”的思想内涵
        一、书法与金石学的关联
        二、清代金石气的篆分古意
        三、金石的物性之美
    第三节 “胸有全纸、目无全字”的整体观照
        一、章法的全局观
        二、布白的完形心理
第四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第一节 “欹正得体”的形式之美
        一、形学有势
        二、“似欹反正”的结体之妙
        三、“似欹反正”的语言价值
    第二节 韵味隽永的风格追求
        一、李瑞清书法风格的形成要素
        二、“雄浑”风格的精神诉求
        三、“古厚”书风的文化自觉
第五章 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的时代影响与成就
    第一节 “纳碑入帖”的书学现象
        一、交游群体的社会图谱
        二、曾熙的碑帖融合论
        三、沈曾植“南北会通”的书学观
    第二节 书法思想的后世传播与影响
        一、书学亲承:李健
        二、思想承续:胡小石
        三、“以书入画”的开新:吕凤子、张大千
    第三节 启智思想的进步性体现
        一、中体西用思想下的教育改良实践
        二、南大文人书风的先导
结语
    一 学术评价
    二 思想贡献
参考文献
致谢
参加重要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案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书法影响绘画发展的前提基础
    第一节 文明之端,书道崇尚
    第二节 王政之需,书法勃兴
    第三节 书法绘画同构同游于艺
    第四节 书法影响绘画的理论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书法审美思想对绘画的导引
    第一节 素以为绚的自发审美
    第二节 古质今妍的审美流变
    第三节 从“雅俗”到“逸神妙能”的审美延续
    第四节 自然神逸为雅之极致
    第五节 溢而为书、变而为画之“尚意”
    第六节 书画内意外露追求尚态之先后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书法实践入画导致绘画三次改弦易道
    第一节 学士介入、古今嬗变
    第二节 士夫画凸显书写性、文学性分流出文人画
    第三节 金石之气涵养,金石书画崛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法影响下的历代绘画风貌
    第一节 书法绘画风貌的四大对应
    第二节 以书入画自发下的晋唐尚韵画风
    第三节 尚法书风下的唐宋绘画格法
    第四节 以书入画自觉下的宋元尚意画风
    第五节 个性解放书风下的明清尚态画风
    本章小结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报纸)论文
    外文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刘纲纪书画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一章 刘纲纪书画美学思想渊源
    第一节 辩证自由的道家思想
    第二节 温厚中和的儒家思想
    第三节 实践美学思想
第二章 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刘纲纪书法美学思想的地位和价值
第三章 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内容
    第二节 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特质
    第三节 刘纲纪绘画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10)美学视域下书法的身体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书法美学研究的背景
        1.1.2 当代书法实践的背景
        1.1.3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书法的身体维度的相关概念、范畴与理论结构
    2.1 “身体”的概念与相关范畴
        2.1.1 “身体”的概念解释及其二重性
        2.1.2 中国古典哲学中与身体相关的范畴
    2.2 书法的身体维度相关范畴与理论结构
        2.2.1 书法中与身体相关的范畴
        2.2.2 书法中相关范畴的变革:从“形神”到“形式”
        2.2.3 书法的身体维度的理论基础与结构
    2.3 本章小结
3 书法的身体维度理论来源与历史流变
    3.1 身体与道
        3.1.1 大道与《周易》混沌自在的身体
        3.1.2 人道:儒家文化性的身体
        3.1.3 天道:道家自然性的身体
    3.2 书法的身体维度之历史流变
        3.2.1 历史流变的分期方式
        3.2.2 先秦至东汉末年时期:自然性身体占主导
        3.2.3 东汉末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性身体占主导
        3.2.4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身体话语的式微
    3.3 本章小结
4 书法的身体维度意象论
    4.1 意象论的话语生成
        4.1.1 何为书法中的“身体意象”
        4.1.2 书法中身体意象的生成机制
    4.2 身体意象的基础——身体与书法的同一性
        4.2.1 “形式”与“气”的同一
        4.2.2 更深层次的同一——“生生”
    4.3 作为书法结构和用于书法品评的身体意象
        4.3.1 身体意象的结构变化与联系
        4.3.2 身体意象结构中的逻辑次序
        4.3.3 用于书法品评的身体意象
    4.4 本章小结
5 书法的身体维度表现论
    5.1 书法中“时间统摄空间”的表现原则
        5.1.1 书法的时、空二重性
        5.1.2 统一于“势”的书法时、空二重性
        5.1.3 时间统摄空间——从对空间美的追求到对时间美的追求
    5.2 书法的时间性特征与身体
        5.2.1 几种不同的时间观念
        5.2.2 具有生命意味的书法时间性
        5.2.3 书法的时间性与身体动作
    5.3 书法中表现性动作的成因、特征与反思
        5.3.1 表现性动作的成因
        5.3.2 表现性动作的特征
        5.3.3 对当代书法界一种身体现象的反思
    5.4 本章小结
6 书法的身体维度体验论
    6.1 书法具身性的理论意蕴
        6.1.1 书法的审美体验与身体
        6.1.2 ”弱具身”的书法审美体验
        6.1.3 具身视角下书法审美的全息性
    6.2 书法中具身体验的层次
        6.2.1 书法审美中的直接具身体验
        6.2.2 书法审美中的认同具身体验
        6.2.3 书法审美中的反向具身体验
    6.3 具身视域下书法审美体验的两种范式
        6.3.1 两种书法欣赏范式
        6.3.2 两种书法创作范式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国美学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颜真卿书法意象研究[D]. 葛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拙”:傅山书法艺术的核心范畴研究[D]. 魏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民国碑体书风传承与审美创造研究[D]. 缪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中国古代书法雅俗观嬗变研究[D]. 李梦媛.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6]傅山书学思想研究[D]. 刘瑞鹏.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李瑞清书法艺术思想研究[D]. 吴守峰. 南京大学, 2020(10)
  • [8]道夫先路—论书法对绘画的影响[D]. 朱国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刘纲纪书画美学思想研究[D]. 韩华宁. 安庆师范大学, 2020(12)
  • [10]美学视域下书法的身体维度研究[D]. 姜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标签:;  ;  ;  ;  ;  

中国美学思想在书法中的表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