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意大利Valsesia国际钢琴比赛

2001年意大利Valsesia国际钢琴比赛

一、2001年意大利瓦尔塞西亚(VALSESIA)国际钢琴比赛见闻(论文文献综述)

奚协[1](2016)在《从现代设计的摇篮到创意英国—对英国现代设计发展轨迹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不少发达国家都把发展现代设计看作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甚至是发展经济社会的一项重要国策。英国保留了罗马时代、乔治王时代、维多利亚时代……多层次的历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19世纪的“世界工厂”,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尽管在20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由于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困难,加上原来的许多殖民地纷纷独立,丧失了原先“世界工厂”和经济上的世界霸权地位,英国一度出现了被称作“英国病”的经济衰退,现代设计的发展受到了重要的影响。然而,政府仍然关心和支持现代设计的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对国内的经济政策做了重要的调整,根据被誉为“创意经济学之父”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如何点石成金》一书中提出的“创意经济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式”。1997年英国工党领袖布莱尔当选英国首相后,为振兴英国经济,将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布莱尔首相亲自负责新成立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1998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名为《英国创意产业路径》的重要文件,把广告、建筑、艺术与古董市场、手工艺、设计、时装设计、视频游戏、音乐、表演、出版、软件、电视与电台等13个行业列为“创意产业”。其中的大部分行业与现代设计有关。英国的这一举措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发展现代设计的高度重视。由于这一政策的实施,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英国的创意产业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3月2日,英国政府在上海举办的名为“创意英国”的展览,宣传英国的创意产业。正在中国访问的威廉王子出席了展览会的开幕盛典。“创意英国”成了当今英国的国家形象。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经验值得注意。为此,本文尝试着以史论结合的方式,比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英国现代设计发展的历史轨迹,从中得到了发展现代设计的四点启示,即首先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设计是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保证;其次,重视设计教育是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关键;再次,努力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后,展现代设计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手工艺的优秀传统。这些启示,对于深入思考中国现代设计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胡平[2](2014)在《庞德《比萨诗章》思想内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研究对象是《比萨诗章》的思想内涵。重点聚焦以下问题:第一、《比萨诗章》中的新柏拉图主义。论文阐述了庞德所理解的新柏拉图主义,认为庞德所理解的新柏拉图主义是“光的形而上学”,是强调“理智”的哲学。所谓“光的形而上学”本质上关于善和至善的哲学,而“理智”是庞德对新柏拉图主义哲学本质的另一种理解。在庞德看来,理智是光抵达万物的媒介,或者说是神智在可感世界得以显现的媒介。依照庞德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理解,论文在《比萨诗章》的碎片文本中勾勒出了一条新柏拉图主义的灵魂回归之路,亦即灵魂上升之路——从可感的美到永恒的美、从世俗之爱到神圣之爱的升华。此外,论文还揭示了庞德所理解的“人神合一”(灵魂回归的最高状态)和神秘主义与新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普罗提诺的人神合一和神秘主义的内在联系。第二、《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论文梳理分析了《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认为《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是诗化的、变形的儒家思想。所谓诗化的、变形的儒家思想即诗人用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诗的想象和灵感以及诗的形式对某些儒家思想内容进行独特加工和变形之后,在新的语境中所呈现出来的庞德所理解的儒家思想。这种诗化的儒家思想包括情境性儒家思想、表意性的儒家思想和审美性的儒家思想。论文认为诗人庞德之所以对儒家思想进行思想、情感和审美加工,是以此为尺度或标准,衡量、审视西方世界伦理道德上的是非曲直,并试图构建儒家思想和新柏拉图主义之间的联系,搭建彼此对话和融通的桥梁,为西方世界乃至人类社会的未来规划蓝图。第三、《比萨诗章》中的多元神话。论文挖掘了《比萨诗章》中丰富的神话内容,认为《比萨诗章》中的神话都是变形的神话、再创造的神话,即经过诗人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加工和改造后的神话。论文认为对于身陷囹圄的庞德来说,这种变形的神话意象的塑造不仅是诗意栖居的一种方式,也是身份重建和天堂幻想的一种途径。论文认为,在想象的神话世界里,诗人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理想的天堂。他似乎不再是比萨训练营里的囚徒,而是一个奥德修斯似的探索者、一个游走在西非沙漠中的行吟诗人(“加西尔”)、或者流浪在古爱尔兰丛林山川中的王者(“凯尔特王”),或者希腊神话中能预测未来的盲人先知忒瑞西阿斯等等。也就是说,他似乎不是一个受惩罚者和被观察者,而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和主动的观察者,一个哲学家和智者,思考、评判世间万象,探索、规划世界未来,幻想、构筑人间天堂。最后,在不朽的古城——“迪奥切的古城”和“瓦嘎都”中,庞德看到了理想天堂的缩影。第四、《比萨诗章》中的亲法西斯和反犹思想。论文揭示了《比萨诗章》中庞德亲法西斯和反犹思想种种表现,重点分析了庞德从追求至善走向暴力的深层原因及其迷惑性、危害性和危险性。论文认为,庞德之所以从追求至善走向暴力与其对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政权的理解有关,也与其对犹太人、犹太教甚至希伯来文化的态度和偏见有关。论文认为,在庞德个性化解读中,法西斯主义和反犹思想与新柏拉图主义和儒家思想,或者说,与他的哲学之思和天堂的构想不是矛盾的,而是统一的。我们认为是暴力的东西在庞德看来并不是暴力。在庞德眼中,墨索里尼不是暴君,而是杰弗逊似的理想明君,马拉泰斯塔似的政治精英,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化的儒家智者”。同样,庞德认为反犹思想也不是暴力,其反犹思想的实质是反高利贷,反犹太教,甚至反对整个希伯来文化,目的是复兴和拯救西方文化。论文认为,庞德这种亲法西斯和反犹思想表面上具有某种合理性,实际上却具有极大迷惑性、危害性和危险性。其最大的迷惑性是他把墨索里尼同美国开国元勋杰弗逊、15世纪意大利里米尼城邦君主马拉泰斯塔和中国古代圣人孔子混为一谈,相提并论。另外,他还片面地把犹太人同高利贷联系在一起,把西方文化的堕落归于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化。最后,《比萨诗章》思想内涵的矛盾性。论文认为,庞德思想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极权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一神论与多神论思想的对立,以及两种对立的天堂观。庞德的个人主义思想与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有关,也与他的多神论、异教思想有关;庞德的极权主义思想也与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有关,同时还与他对新柏拉图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理解有关。至于庞德的一神论思想则体现在他对新柏拉图主义的理解上,而他的多神论思想与他对神的理解和信仰自由联系在一起。庞德两种对立天堂观在于:一方面他认为天堂存在于支离破碎的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天堂不是人造的”,仅存在于彼岸世界和神话世界。论文认为,在庞德思想中,由于极权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必然导致他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上的对立;而一神论与多神论思想的对立则导致他在人与神的关系问题的对立。这两种对立又最终导致他的哲学之思相互矛盾和天堂梦想的破灭。

唐丽琳[3](2013)在《交响岭南—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研究(1957年至2012年)》文中指出广州交响乐团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最早建立的交响乐团之一,也是我国岭南地区第一个正式建制的省级乐团。经过多年的努力,广州交响乐团目前已进入中国最优秀的交响乐团的行列。乐团建团至今,经历了撤并,复建,改革,更名,发展等多个重要阶段。乐团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息息相关,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鲜活案例,也是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缩影。本文以广州交响乐团1957年建团至今的五十五年历史沿革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音乐学、历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广州交响乐团现存的大量的一手文献资料,如节目单、演出记录、会议文件、报评摘要等,通过对关键历史事件的人物进行访谈,通过对关键的历史地点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和整编乐团1957年至2012年的历史沿革材料,编成乐团大事记,以丰富和补充国内地方乐团团史资料,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提供素材;通过对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的研究,从乐团的音乐活动、音乐家生活、乐团演出的作品、乐团的客席音乐家邀请等维度研究乐团的发展轨迹,归纳乐团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总结乐团改革与发展的缘由与影响,分析乐团与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与作用,从而探寻国内文艺院团改革与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国内文艺院团的未来发展提供经验与启发。

赵云[4](2010)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文中指出本文基于“文化”、“人”、“教育”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试图以文化的视角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当代钢琴文化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辨证思考。对于当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的缺失与不足,试图探讨其文化原因并给予相应的钢琴教育解决之道。全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旨在从横向、空间的角度探析“文化”、“教育”、“人”三者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提出“文化一人一教育”这一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则在第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具体地揭示文化与钢琴教育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笔者认为这种相互作用一方面表现为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与潜在性,另一方面钢琴教育也同样通过选择、传播与创新来作用于文化。第三章将此三者间的关系放入历史进程中加以梳理与思考,研究通常分为两个过程:其一为社会文化通过对人的影响从而对钢琴教育在形式方面的影响(文化→人→钢琴教育),其二为通过钢琴教育活动进而对中国钢琴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钢琴教育→人→钢琴文化)。第四章与第五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在这里对当代中国钢琴教育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探讨与研究。第四章主要分析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为钢琴教育带来的较好影响,以及在此基础上中国钢琴文化呈现出的繁荣发展面貌。第五章则反观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一些令人担忧之现象,探解影响这些现象的文化之源。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实用主义”文化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而钢琴教育的可行性解决之道是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品质来实现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最后,笔者在总结全文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中国钢琴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形态是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因此,无论面对当今钢琴文化中呈现的可喜成绩还是不足缺憾,都应始终保持客观自信的态度来面对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未来。其次,在“文化”“人”“教育”三者间,“人”是作为链接“文化”与“教育”二者的中介与基础而存在的。因此,只要心中存在着纯净的灯塔之光,即有希望使文化和教育沿着健康的态势发展。最后,对于钢琴教育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应通过对钢琴教育根本目的的再审视,明确钢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人心灵的指引而非单纯的知识传输,只有这样才能使钢琴教育脱离当今一些社会文化带来的困扰,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胡斌[5](2010)在《何以代表“中国”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文中提出在国际性展会中,涉及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社会效应最突出的展览便是世界博览会了。而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又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和引人入胜的话题。本文试图将视野放到从晚清直至当下中国参加世博会的整个历程,通过对其展品选择、展馆建设、陈列方式、组织及影响力量等因素的整体性梳理,以阐述中国透过这一窗口向世界呈现自身形象的时代变奏和文化要义。我们发现,中国在参展历程中,一直以传统型展品和带有传统符号的展馆建设及装饰为主要面目,且传统展品和符号的选择具有相当的恒定性。与传统相对的是,对于现代化的强烈诉求促使现代型展品所占比重逐步提升,展示技术也越来越现代化。发展到新中国阶段,对立两端的直接拼加,成为中国参展最为突出的模式。搜索其背后的决定力量,从晚清初期参展的炫奇心态到晚清后期及民国时期的维护国体、实行商战、推销国货主张,再到新中国力图在多元文化语境中弘扬本民族文化的意愿,其中始终没有舍弃对身份特色的强调。而定位自身特色只能依赖传统,矛盾的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常被视为落后的表现。这种矛盾性与在西方冲击下催生的学习西方、批判传统以及维系传统、以求民族自立的对抗性关系有关。在对抗间,传统中没有提取可作民族认同的核心,而民族主体性的缺失使得中国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外表达上均不能充分展现。因为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显示出其较之日本远为迟缓的现代化步骤,西方留下了“中国落后”而“日本进步”的印象。中国被放在文明秩序的另一端,西方世界既会因为看到新奇的异域景象而赞叹,也会因为异域的景象离他们所定义的文明景观相距甚远而贬斥.当作为旧帝国的奇观色彩退却,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政治和经济实力日趋强大,但在文化上能否输出让外界折服的新形象还是一个未解的难题。本文就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问题,从表征到背后动因的探讨,提示出中国对外表达的几条建议:一是将现代化历程中遭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与当下的现实境遇连接起来作紧扣当代命运的表达,而不是执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之两端,将形象展示化为虚幻的符号;二是不囿于符号在具体传播情境中获得的一时回应,而是着意于当代中国的精神超越层面来选择贴切的符号;三是尊重文化艺术多样化的趋势,给予国家形象全面多元的呈现;四是推进制度和舆论空间的日益开放,在多种声音的交锋中逐步培育起新的民族主体性,并且以具有世界意识的眼光来构建全新的、自信的对外表达模式。如此,希望为世界格局中如何有效呈现国家形象和进行开放性的交流互动这一当下迫切问题提供某种启示。

王廷山[6](2007)在《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查尔斯·威廉姆·埃利奥特(Charles W. Eliot,1834-1926)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美国着名的教育思想家、改革家,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他不仅对哈佛发展功勋卓着,且影响了当时整个美国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及社会教育,尤其是其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经过艰苦漫长的改革,埃利奥特实现了哈佛从一个地方性小型教派学院到全国一流现代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他以阐释大学功能为出发点,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引进自由选修为原动力,以改造传统专业学院为契机,以完善机构与强化管理为组织保障,以广泛获得社会捐助为资金依托,在哈佛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从课程改革到学院建设、从扩大学生学习自由到维护教师自主权利、从强化社会服务到坚持大学自治传统、从鼓励竞争到关注机会均等,埃利奥特通过杰出的组织才能与超凡的勇气不断增强哈佛对美国社会的适应能力。他成功地完成了哈佛的本土化使命,塑造了美国现代大学的典范,同时也因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与成功的校长经验成为世人效法的楷模。埃利奥特不仅是哈佛的自豪,也是美国的骄傲,他不仅关注高等教育,也关心中等教育、初级教育及社会教育;不仅醉心教育事业,且热衷公益领域,力求解决美国社会发展与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美国精神支持他不断在各领域开拓,一神论信仰激励他服务大众的决心。由于对美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卓越贡献,他被誉为共和国的第一位公民,堪称共和国的英雄与先知。埃利奥特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源于其强烈的公共责任心与对美国民主与自由社会的无限忠诚,他的言行是19世纪后期美国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冲突融合的生动写照,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需求的真实反映,是其独特个性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系统研究埃利奥特的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且对指导我国当前大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改革哈佛的经验为我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与继承本国传统提供借鉴;他对大学功能、课程及管理的论述为我国大学健康发展提供了可资参考的思想资源;他成功的校长角色为我们思考校长与大学发展的关系提供了素材,并激励我们不断探索现代大学校长的素质构成与生成机制。本研究运用历史文献、心理分析、图表、比较等研究方法,坚持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论原则,通过分析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与实践动因,系统论述其思想内容,准确展现改革进程,客观评价其思想与实践的影响与历史地位,揭示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本质特征与个体特色,明确其现实意义。论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评述生平与分析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的发展轨迹入手,勾勒其思想和实践概貌,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奠定基础;第二、三、四部分为论文的核心,分别以高等教育功能、课程、管理思想与实践为题进行深入细致的阐述,论述力求全面深入;最后一部分着重论述埃利奥特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贡献及其思想与实践的现实意义,也是本研究的最终目的。

雅文[7](2002)在《2001年意大利瓦尔塞西亚(VALSESIA)国际钢琴比赛见闻》文中研究说明

二、2001年意大利瓦尔塞西亚(VALSESIA)国际钢琴比赛见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意大利瓦尔塞西亚(VALSESIA)国际钢琴比赛见闻(论文提纲范文)

(1)从现代设计的摇篮到创意英国—对英国现代设计发展轨迹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第二节 本课题中关键词的内涵
        一、“设计”与“现代设计”
        二、创意经济
        三、创意产业
        四、创意英国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英国工业革命到现代设计的摇篮(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第一节 工业革命前英国及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状况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
        二、独特的政治制度
        三、特有的经济特征
        四、新型的社会结构
    第二节 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社会变化
        一、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主要原因
        二、工业革命产生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第三节 英国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艺术
        一、中世纪时期英国的设计艺术
        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设计艺术
        三、17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的设计艺术
    第四节 英国是世界现代设计的摇篮
        一、英国现代设计教育的雏形
        二、伦敦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魅力和意义
        三、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的第一次设计运动——“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四、对“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反思
    第五节“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与欧洲大陆的“新艺术运动”
        一、“新艺术运动”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相似之处
        二、“新艺术运动”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的主要区别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步履蹒跚的英国设计艺术(1918年——20世纪50年代)
    第一节 自盛极一时到英国的衰落
        一、1918年至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
        二、英国衰落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环视同时期国际设计的形势
        一、德国设计的崛起
        二、美国设计的风尚与典范
        三、意大利设计的恢复和重建
        四、斯堪的纳维亚设计的民族风格
        五、日本设计的厚积薄发
    第三节 战时经济下的英国设计
        一、战争阴霾的英国设计
        二、英国的国字改革设计运动
        三、伦敦交通视觉传达设计的世界典范作用
        四、优良设计
        五、为反法西斯侵略而进行的设计
    第四节 步履蹒跚的英国设计
        一、凸显国家干预重要性的英国设计
        二、二战后用设计展览促进英国的振兴
        三、20世纪50年代英国设计的新面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塑形象的“创意英国”的设计(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
    第一节 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世界经济社会概况
        一、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样性
        二、发展与矛盾并存的世界社会格局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21世纪初的国际设计形势
        一、国际设计的大走向
        二、美国的设计明星、偶像、权威的树立
        三、领先世界的意大利设计
        四、建立“德国制造”品质的德国设计
        五、展现“美好生活”的斯堪的纳维亚设计
        六、追求卓越精致的日本设计
    第三节 走出低谷迈向“创意英国”的设计
        一、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英国经济社会状况
        二、波普艺术与波普设计
        三、手工艺复兴运动
        四、“设计师——造物人”运动
    第四节“创意英国”,创意无限
        一、革命性的建筑设计
        二、“种子圣殿”——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三、可拆卸的体育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奥林匹林克体育场
        四、旧工业建筑的戏剧性重生
        五、奇思妙想的创意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意英国助推设计教育变革
    第一节 搭建企业与设计教育间的桥梁
        一、D&AD——创意成就的象征
        二、“现代工厂”——设计工作室
    第二节 设计教育的普及和传播工作
        一、零售业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
        二、强调为大众服务的理念
        三、普及各类场馆,创造和提升学习环境
        四、伦敦设计节:打造世界品牌
    第三节 现代设计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一、强强联合,打造世界创意艺术的大学
        二、构建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政府的重视和扶持设计是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重视设计教育是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关键
    三、努力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发展现代设计要努力继承和发扬手工艺的优秀传统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介

(2)庞德《比萨诗章》思想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比萨诗章》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论文研究思路
第一章 《比萨诗章》中的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节 庞德所理解的新柏拉图主义
    第二节 灵魂上升之路
    第三节 人神合一,灵魂上升的最终目标
    第四节 《比萨诗章》中的神秘主义
第二章 《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
    第一节 《比萨诗章》中诗化的儒家思想
    第二节 儒家思想,“事物遵循之某种准则”
    第三节 《比萨诗章》中的儒家思想与新柏拉图主义
第三章 《比萨诗章》中的神话
    第一节 多元神话的杂合
    第二节 神话意象的变形
    第三节 神话,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
    第四节 神话与自我身份重建
    第五节 神话与天堂幻想
第四章 《比萨诗章》中的亲法西斯和反犹思想
    第一节 庞德亲法西斯立场
    第二节 庞德眼中的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政权
    第三节 庞德亲法西斯思想的迷惑性和危害性
    第四节 庞德极端的反犹思想
    第五节 庞德反犹思想的本质及迷惑性
第五章 《比萨诗章》思想内涵的矛盾性
    第一节 个人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对立
    第二节 多神论与一神论思想的对立
    第三节 两种矛盾的天堂观
    第四节 天堂的破灭
参考文献
后记

(3)交响岭南—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研究(1957年至2012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广州交响乐团建团初期的二十年(1957年至1977年)
    第一节 孕育与诞生(1957年前至1957年)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广州乐团的孕育与诞生
        1. 从华南文工团到华南歌舞团
        2. 从广州市文工团到华南歌舞团、广州管乐队
        3. 北京饭店乐队(政务院管弦乐队)
        4. 从华南歌舞团到广州乐团
    第二节 学步与求存(1958年-1965年)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乐团蹒跚学步与艰苦求存
        1. 艰苦创业——乐团的音乐家
        (1) “四大金刚”守护乐团排练厅——光孝寺,乐团首个排练场
        (2)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乐器、乐谱、演出后勤工作
        (3) 中央支援,自己办班——音乐家的学习生活
        2. 全民运动——乐团的音乐活动
        (1) 1958年至1960年,三年困难时期
        (2) 1961年至1965年,短暂的发展春天
        3. 洋为中用——乐团演出作品
    第三节 停步(1965年-1977年)
        一、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历史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乐团停步,建制撤销,人员流散
第二章 广州交响乐团复建与探索时期(1978年至1996年)
    第一节 百废待兴,上下求索(1978年至1982年)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艺环境
        二、而今迈步从头越——广州乐团的复建
        1. 百废待兴——乐团的复建与体制
        2. 枯木又逢春——乐团的音乐活动
        3. 百花齐放,中西争鸣——乐团演奏的音乐作品
    第二节 冲击与抉择(1983年至1988年)
        一、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音乐生活
        二、面包?还是音乐?——乐团的生死抉择
        1. 住在录音棚,吃在大酒店——商品经济大潮下音乐家
        2. 从“春天”到“严冬”——乐团的音乐活动与交响乐作品的积累
    第三节 摸着石头过河——探寻体制改革的新出路(1989年至1996年)
        一、改革开放时期的文艺体制改革
        二、摸着石头过河——探寻体制改革的新出路
        1. 第一位民主票选团长的诞生——“团长负责制”的确立
        2. 干多干少不一样——按劳分配制度及场次补贴制度的建立
        3. 以艺术生产为中心——乐团的音乐活动
        (1) 请进来——乐团的交响乐音乐会与音乐家邀请
        (2) 闯出去——乐团1991年晋京演出与港澳交流合作
        (3) 建品牌,赢市场,要效益——乐团的商业演出与品牌音乐会
        (4) 办比赛,争声誉,立口碑——承办1993年首届全国指挥大赛
        (5) 粤剧交响化、流行交响化的新尝试——音乐作品
        4. 小结
第三章 广州交响乐团发展与飞跃时期(1997年至今)
    第一节 一匹“黑马”的诞生——在职业化道路上跑步前进(1997年至2002年)
        一、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与文艺事业
        二、在职业化道路上跑步前进
        1. 乐团的音乐家
        (1) 乐团艺术发展的掌舵人——音乐总监制度的建立
        (2) 拉上一道幕布,开启一个时代——拉幕考试与全员考核聘任制
        (3) 请进来,送出去——全球乐手招聘与本地乐手外派培训
        2. 乐团的体制改革
        (1) 家中有本“蓝皮书”——《聘任制实施细则与管理规定》的诞生与修订
        (2) 从名字开始的变革——乐团组织架构与编制的变革
        (3) 干好干坏不一样——薪酬制度改革
        3. 乐团的音乐活动
        (1) 音乐季的建立与发展
        (2) 名家风采与华人精英——客席音乐家的来访与合作
        (3) 一匹“黑马”的诞生——乐团的国内巡演活动
        (4) 金色的回响——乐团的国外巡演活动
        (5) 曲高和众——普及音乐会及音乐普及策略
        (6) 商业演出与品牌建设
    第二节 “地方军”的“五大洲”征程(2003年至今)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文艺政策
        二、“地方军”踏上“五大洲”征程(2003年至今)
        1. 新的历程——音乐总监换届与乐团发展的新蓝图
        2. 职业化、国际化的道路——乐团的音乐活动
        (1) 让广东的古典乐坛与世界同步——音乐季的发展与乐团演出的作品
        (2) 让世界大师常到广州来做客——客席音乐家来访
        (3) 让世界听见“广交”的声音——乐团的外访活动
        (4) 让广东成为南中国的音乐之都——音乐人才的福地和音乐盛事的策划人
        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相关概念的界说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一种新的研究框架:"文化—人—教育"
    第一节 文化与人
        一、文化社会学中的"文化"与"人"
        二、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与"人"
        三、文化哲学中的"文化"与"人"
    第二节 教育与人
        一、我国教育智慧中的"教育与人"
        二、西方教育精髓中的"教育与人"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从文化的流变与教育的发展历程看二者关系
    第四节 对"文化—人—教育"的关系解读
        一、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教育起着中介转化作用
        二、从教育与人的关系看,教育是使人获得文化、持续发展的过程
        三、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看,教育是文化的社会遗传和再生机制
第二章 文化与钢琴教育的相互作用机制
    第一节 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特点
        一、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全面性
        二、文化对钢琴教育作用的潜在性
    第二节 钢琴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机制
        一、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选择
        二、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传播
        三、钢琴教育对钢琴文化的创新
第三章 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文化—人—钢琴教育"
    第一节 中西音乐文化背景与中国钢琴教育
        一、中西音乐及其文化背景的比较
        二、中西音乐文化差异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早期的钢琴教育
        一、宗教文化传播与中国钢琴教育的初现
        二、早期的钢琴教育活动
        三、中国早期钢琴教育下萌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新文化运动"前后教育观念比较分析
        二、中国首批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三、"新文化运动"时期展现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四节 战争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战争时期的专业钢琴教育机构
        二、战争时期的中国钢琴文化
    第五节 建国初期的钢琴教育
        一、建国初期的各种钢琴教育形式
        二、建国十七年间欣欣向荣的钢琴文化
    第六节 "文革"时期的钢琴教育
        一、"文革"时期的"伪文化"
        二、"文革"期间的钢琴教育机构
        三、"文革"时期的钢琴"改编曲"文化
第四章 当代中国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上)
    第一节 观念的变迁及其对中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一、全民价值观念的变迁与中国钢琴教育
        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中国钢琴教育
    第二节 空前繁荣的中国钢琴教育局面
        一、规模空前的学校钢琴教育
        二、如火如荼的社会钢琴教育
    第三节 当代中国绚丽多彩的钢琴文化
        一、优异的演奏成绩彰显出专业钢琴教育的先进水平
        二、多元风格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
        三、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百花齐放"
第五章 当代钢琴教育的"文化"分析(下)
    第一节 当代中国钢琴文化盛态下的隐忧
        一、教育扩招后的高校钢琴教育问题
        二、钢琴艺术理论研究领域的缺失
        三、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不足为钢琴文化创新带来的困惑
    第二节 探寻根源:聚焦"实用主义"文化
        一、利益追求中彰显的"实用主义"文化
        二、对当代"实用主义"文化的探源
    第三节 可行性解决之道:钢琴教育对"实用主义"文化的反作用
        一、通过影响"人"的价值取向来实现
        二、通过影响"人"的行为品质来实现
结语
    一、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态
    二、以不变应万变:追寻心灵的灯塔
    三、寻找出路:再审视钢琴教育的根本目的
附录1 1951—1964年中国钢琴家国际钢琴比赛的获奖情况
附录2 1979-2008国际钢琴比赛中国选手获奖名单
附录3 1979年——2008年中国钢琴艺术理论研究目录索引
参考文献
后记

(5)何以代表“中国”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选题的缘起
    二、关于研究现状讨论的再讨论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主旨及构想
第一章 什么代表"中国"——世博会上的中国展品
    第一节 传统型展品所代表的古典国家形象观
        一、传统型展品的选择
        二、就展品问题而引起的维护国家形象的斗争
    第二节 现代型展品所体现的现代国家形象
        一、围绕展品的现代化吁求
        二、展现中国现代形象的展品类型
    第三节 展品中的政治诉求
        一、清朝御容在世博会上的展示
        二、民国的领袖、党义、国家文化宣传
        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输出
第二章 如何呈现"中国"——世博会上中国的展馆及展示方式
    第一节 强调民族特色的展馆建筑
        一、作为国家象征的传统官式建筑样式
        二、传统构筑物:牌楼、亭子与长城
        三、传统符号+现代技术的建馆模式
        四、围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建筑的纷争
    第二节 试图既追寻时潮又立足本土的展示方式
        一、世博会展示体系的演变
        二、转向现代的中国展品分类体系
        三、新型展示模式:使用模型和力求立体全方位的陈列
        四、展示体系的转变与高科技手段的运用
第三章 谁的"中国"——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中的各方力量
    第一节 晚清政府:由漠视到重视
        一、赫德主导下的中国早期参展
        二、舆论浪潮中的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参展
        三、博览会承办权的转移
        四、学习仿效世博会的产物——南洋劝业会
    第二节 民国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境况下的官商合作
        一、参展巴拿马世博会:树立新造国形象,促进工商业发展
        二、孙传芳倡导参加费城世博会,以改良精品、发扬国华
        三、参展比利时世博会:发展国际贸易,提高国际地位
        四、参展芝加哥世博会:提倡国货,强调贸易竞争
        五、纽约、金门世博会,本欲参展以推销特产,反映新成就
    第三节 新中国政府:综合国力提升中的强力表现
        一、承担赴外展览任务的中国贸促会
        二、申办与举办上海世博会的组织架构
        三、参加和举办世博会中的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
第四章 世界视野中的"中国"——以中日在世博会上的展示比较为中心
    第一节 20世纪中叶以前世博会上的中国与日本
        一、早期世博会上,西方人眼中的中日之别
        二、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不对等的中日展示
        三、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上的中国奇观与日本文明展示
        四、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方观照下的中日展示以及广受关注的中国展区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所注目的世博会上的中国
        一、诺克斯威尔世博会上的"中国热"
        二、爱知世博会:中国作为飞速发展的"世界工厂"
    第三节 上海世博会对于中国形象展示的意义
第五章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形象展示的民族动因
    第一节 中国符号与创新焦虑
    第二节 视觉表征背后的民族动因
    第三节 形象展示与民族主体性
结论
    附录:表格1 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展品和获奖概况表
    表格2 世博会的中国展区概况表
    表格3 中国参加世博会历程中的政府反应简况表
    表格4 新中国(1949—1981)参加国际博览会简况表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6)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目标、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四、研究的局限与论文的不足
第1章 埃利奥特生平及其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1.1 埃利奥特其人及主要经历
        1.1.1 童年与学生时代
        1.1.2 大学执教与欧洲游历
        1.1.3 执政哈佛
        1.1.4 活跃的晚年
    1.2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的背景与发展历程
        1.2.1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与基础
        1.2.2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发展及实践的历程
第2章 价值融合:埃利奥特高等教育功能思想与实践
    2.1 埃利奥特论教育的功能
        2.1.1 社会背景与教育需求
        2.1.2 埃利奥特对教育的新定义
        2.1.3 埃利奥特论教育在民主社会中的作用
    2.2 埃利奥特论高等教育的功能
        2.2.1 19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2.2.2 埃利奥特对高等教育功能的阐释
        2.2.3 埃利奥特对哈佛大学发展方向的确定
    2.3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功能观的特征、实质及影响
        2.3.1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功能观的特征
        2.3.2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功能观形成的因素、实质及影响
第3章 民主学习:埃利奥特高等教育课程思想与实践
    3.1 埃利奥特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
        3.1.1 社会变革与高等教育内容的变化
        3.1.2 埃利奥特对自由教育的扩充
        3.1.3 埃利奥特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
    3.2 埃利奥特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
        3.2.1 自由选修制的由来
        3.2.2 埃利奥特论自由选修制的实质与目的
        3.2.3 埃利奥特论自由选修制的优势与不足
    3.3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在哈佛的实践
        3.3.1 自由选修制在哈佛大学的前期实践
        3.3.2 自由选修制在哈佛大学的真正确立
        3.3.3 自由选修制在哈佛大学的进一步完善
    3.4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课程思想及实践的评价与影响
        3.4.1 关于埃利奥特课程思想的论争
        3.4.2 对埃利奥特课程改革实践的异议
        3.4.3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课程思想的特点与影响
第4章 效率与民主:埃利奥特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
    4.1 埃利奥特论大学校长与董事会
        4.1.1 埃利奥特论大学校长
        4.1.2 埃利奥特论大学董事会
    4.2埃利奥特论教师团体与校内外社团
        4.2.1 埃利奥特论教师团体
        4.2.2 埃利奥特论教学方法改革
        4.2.3 埃利奥特论校友及社团组织
    4.3 埃利奥特在哈佛大学的管理实践
        4.3.1 机构改革
        4.3.2 人事管理
        4.3.3 教学环境建设
    4.4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的特点及影响
        4.4.1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4.4.2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
第5章 埃利奥特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贡献与现实启示
    5.1 埃利奥特对美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贡献
        5.1.1 美国现代大学的开拓者
        5.1.2 美国本土大学的缔造者
        5.1.3 美国精神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实践者
    5.2 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2.1 对高等教育本土化的思考
        5.2.2 对大学功能、课程及管理的重新审视
        5.2.3 对大学校长素质及其与大学发展关系的考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1年意大利瓦尔塞西亚(VALSESIA)国际钢琴比赛见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现代设计的摇篮到创意英国—对英国现代设计发展轨迹的思考[D]. 奚协.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2]庞德《比萨诗章》思想内涵研究[D]. 胡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 [3]交响岭南—广州交响乐团历史沿革研究(1957年至2012年)[D]. 唐丽琳. 上海音乐学院, 2013(02)
  • [4]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当代钢琴教育[D]. 赵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5]何以代表“中国” ——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D]. 胡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6]埃利奥特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 王廷山. 河北大学, 2007(04)
  • [7]2001年意大利瓦尔塞西亚(VALSESIA)国际钢琴比赛见闻[J]. 雅文. 钢琴艺术, 2002(01)

标签:;  ;  ;  ;  ;  

2001年意大利Valsesia国际钢琴比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