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应用研究新进展

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应用研究新进展

一、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应用与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郭月峰,姚云峰,刘晓宇,祁伟[1](2021)在《十大孔兑上游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防治生态脆弱区土壤侵蚀,以十大孔兑上游为研究区域,通过GIS软件运用RUSLE模型和基于土地类型方法,分别选取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8年5个典型年份,研究了十大孔兑上游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特征并对比了两种方法有效性。结果表明:十大孔兑上游流域土壤侵蚀以无明显侵蚀和中度侵蚀为主,基于两种方法计算轻度及以上等级侵蚀面积都分别呈现1980—1990年增加、1990—2018年减少趋势,说明该区域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治理。通过两种方法对比发现RUSLE方程考虑因子更为全面,模拟更接近实际,同时适用于水土流失定量研究。

刘焕永[2](2020)在《五莲山南麓典型县土壤侵蚀分布格局及动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是水土保持规划与决策的重要手段,是反映水土保持治理成果、评价治理效益的基础,也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掌握研究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选取五莲山南麓典型县日照市岚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CSLE模型与GIS相结合的方法,获取降雨侵蚀力R、土壤可蚀性因子K、坡长因子L、坡度因子S、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B、工程措施因子E、耕作措施因子T,并计算该区域的土壤侵蚀量,通过土壤侵蚀分级获得2018年与2019年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同时获得同一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壤侵蚀现状及变化特征与土壤侵蚀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的水土流失监督管理提供数据支撑。结果如下:(1)2018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以耕地为主,其次是建设用地、林地与园地用地。降雨侵蚀力R因子的空间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小,最小值为3973.43,最大值为4338.77;土壤可蚀性K值在00.01745之间,K值呈现出中部低,西部与东南部高;坡度值在西部和中部山区较大,最大值为53.027°,地势险峻复杂,东部与南部平原地势平坦,坡度较小,最小值为0;坡度因子分布情况与坡度的空间分布相似,2018年坡度因子S值都介于0到9.995之间;坡长因子西北部地区较大,其中最大值为3.1582,东南地区的平原区域坡长因子较小,最小值为0。(2)2018年的土壤侵蚀强度主要以轻度侵蚀为主。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上,其次为建设用地、林地与园地,其中侵蚀面积最大为旱地,2018年的面积为92.93km2,占2018年总侵蚀面积的60.29%。2018年轻度侵蚀的范围主要集中在耕地上,中度侵蚀主要集中在耕地与建设用地上,强烈及以上侵蚀主要集中分布在建设用地上,以采矿用地为主。2018年,微度和轻度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15°的坡度内,中度和强烈、极强烈侵蚀土壤分布在5°8°,而剧烈侵蚀主要分布在8°25°。(3)2018年与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有耕地、林地、园地与草地减少,而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增加。其中旱地面积减少最大为2.44km2,农村建设用地增幅最大为2.24km2。对比两年侵蚀,轻度侵蚀的面积减少了2.75km2,中度侵蚀增加,强烈侵蚀及以上面积没有明显减少。通过两年的土壤转移矩阵可知,侵蚀减小方面2018年到2019年壤侵蚀强度主要体现在轻度及以上向微度转移,同时侵蚀等级变大总面积为5.17km2,其中面积最大的为微度向轻度转移,其次是微度向中度转移。从土壤侵蚀强度随土地利用的变化而变化来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强度在减小。这与总体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相同,则土壤侵蚀强度的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因植被覆盖度增加引起的侵蚀强度减小的面积,要大于植被覆盖度减小而引起的侵蚀强度的增加面积,即2.18km2大于1.55km2。因此在土壤侵蚀的治理过程中,特别是在已发生土壤侵蚀的地方,相对于其他的治理的方式,植树造林、封禁治理与种草的方式是最优先的选择。

张锦凰,刘丹强,姜小三,卞新民[3](2016)在《长江上游定量遥感监测模型地形因子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长江上游商南县为研究区,利用GIS软件平台建立研究区数字高程模型(DEM),选用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模型(QRSM),用水土流失地形像元SL因子算法专用软件计算像元坡度与坡长因子值,对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了差错与精度评价,并对地形因子计算过程中水体边界坡度、坡度因子、坡长、坡长因子和凹点、回流问题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15°25°坡度面积为530.51km2,占总面积的22.93%,25°45°坡度面积为1 083.32km2,占总面积的46.82%。15°45°坡度面积合计接近70%,是造成商南县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监测结果符合研究区实际现状。该研究将监测模型推广应用到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对逐步实现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具有前瞻性,并对其他小流域也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李秀明[4](2016)在《基于RS和GIS的磴口县生态环境研究》文中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生态环境建设首次被写入国家的“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TM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利用ENVI与GIS技术及相关模型,对研究区近60年气象变化特征,1986年、1994年、2002年和2011年四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情况、荒漠化动态变化、以及所反映的生态环境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相应的驱动力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认识包括:1.对研究区近60年气象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选取了巴彦淖尔市气象局磴口气象站有气象记录以来(19542014年)的气象数据资料,运用滑动平均值、累积距平值、线性倾向预测等现代气象学统计方法,对区内近60年气象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全自治区气象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2.揭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特征及相互转化规律。本文通过ENVI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了监督分类统计,利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动态分析模型,首次对研究区近2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定量化分析,得出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布及变化特征;通过GIS软件对解译遥感影像的叠加处理、分类统计,得出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规律。3.分析了研究区荒漠化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通过遥感解译的像元二分法、影像叠加分析以及相关模型,对研究区1986至2011年荒漠化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表明区内荒漠化问题非常严重,在四个年份的数据中,极度荒漠化类型占比都达到了70%以上。4.预测了未来十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及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利用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转化规律以及通过对荒漠化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对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荒漠化未来十年的发展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5.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与荒漠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运用皮尔逊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等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不同荒漠化程度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研究。

张锦凰,刘丹强,姜小三,卞新民[5](2015)在《丹江口库区西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选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卜兆宏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模型QRSM,应用"3S"技术,选用高分辨率1∶1万地形图和ALOS遥感数据,将影响水土流失的各因子值可精确计算到每个像元,以丹江口库区西河小流域为重点试验研究区在长江上游地区进行了研究。对模型各因子计算进行了误差处理和参数调整,并对QRSM模型中雨量预报PI算法与USLE模型经典算法EI两种不同算法得出的R值进行了精度对比,结果表明PI算法雨量预报准确率达到86.2%。监测结果得出,西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 901.00hm2,占总面积的48.4%,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85.64hm2,中度流失面积253.86hm2,强度流失面积428.16hm2,极强度流失面积450.04hm2,剧烈流失面积83.30hm2,分别占流失总面积的36.1%,13.4%,22.5%,23.7%,4.3%。流域内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0 350t,侵蚀模数为2 633t/(km2·a),属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流域的北部是治理区,南部是对照区,北部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降低到了15%以下。选择侵蚀程度严重的马槽沟子流域,通过模型监测水土流失量与实测泥沙量数据比较,模型水土流失预报精度高达89.6%。该研究将监测模型推广应用到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对逐步实现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具有前瞻性,并对其它小流域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推广示范及技术支撑等价值。

张锦凰,刘丹强,姜小三,卞新民[6](2015)在《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应用研究——以商南县为例》文中指出基于水土流失监测模型QRSM,研究了丹江口库区商南县共698条集水区构成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现状。结果表明,微度和轻度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63.43%,流失量占总侵蚀量的5.27%,集中在商南县北部和南部治理区,水土流失轻度等级以上面积达57.92%。极强度和剧烈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20.40%,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87.14%,是造成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区域,集中分布在以县城为中心的主河道两岸,从698条小流域整体分布来看,中、轻度侵蚀以上面积占总面积百分比超过40%的小流域达560条,占全部698条小流域总数的80.2%。

奥勇[7](2011)在《基于RS/GIS的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建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区域人类活动对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系统的影响具有主动性、交互性、持续性和双向性等特点。当前对人类活动与水文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更多的偏重于地表水资源一水生态系统和对水环境的监测研究,利用3S技术对区域人类活动进行定量研究,特别是将人类活动与区域水文生态及环境系统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来进行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如何利用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在多维空间上对区域人类活动的强度进行定量分析和建立相关模型,探索它们与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变化的联动机理,目前国内外尚无先例。本文以泾惠渠灌区为例,根据水文、生态、地理、水文地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原理,运用RS/GIS的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对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对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变化紧密相关的人类活动的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分析,确定了社会、经济和文化三方面可量化的人类活动强度主因子指标体系,探索人类活动强度计算的模型与方法,并分析其与灌区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变化的相互影响。本文主要成果和创新有以下方面:(1)针对研究区研究范围长期不确定,无精确的位置,特别是北部边界含糊不清,无法进行相关信息的定量提取及研究。本文采用GIS与GPS方法,对北部边界进行实地踏堪定位,对其它边界采用以泾河、渭河、石川河河流中心线向内做200米缓冲区确定其边界,最终精确确定灌区总面积为1287.029km2。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2)研究区内属平原地貌,人类活动痕迹强烈,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主因子:地表水体指数、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信息及城镇信息等,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常规的方法不能理想的提取专题信息,本论文采用改进的新遥感方法提取这些专题信息,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这些主因子的遥感专题信息的提取是本文一个重点内容。(3)本文建立以耕地面积、道路密度、城镇面积比、引水渠总长度、植被指数、地表水面水体指数、人口密度、开采井总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普通中学在校人数等主因子的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体系,并探索人类活动强度计算的遥感模型与方法。(4)本论文建立了一个基于遥感数据的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计算模型,运用该模型对区内三期数据计算表明,遥感模型测算的值与同期区内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变化的实际数据基本吻合,说明模型是成功的。人类活动强度遥感定量研究不但能丰富人与水文生态及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也将推动水文生态及环境理论和方法研究,拓宽遥感应用与研究领域,具重要科学意义和使用价值。

李璐,何玉琴,姜小三[8](2011)在《江苏省水土流失定量监测动态研究》文中认为水土流失是复杂的人文和地理过程,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一定时空尺度上,多个影响因子及其交互影响综合作用会对其产生影响。采用国内较为成功的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法,对江苏省2001-2007年的水土流失量进行定量监测研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旨在为江苏省的水土保持工作提出综合防治意见。结果表明:全省的总流失量为17005315.7t,平均侵蚀模数为2704.9t/km2,属于中度侵蚀,全省中强度以上的流失量占了近总流失量的一半,侵蚀等级较高;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的连云港、南京、无锡3市在空间分布上为水土流失较严重区;2001-2007年各年间流失量分布不均匀,流失量的分布与降雨侵蚀力的年间分布有着高度的一致性。

张磊[9](2009)在《基于GIS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太湖流域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且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在此期间由于持续的高强度降雨对地面的造成的冲刷,使水土流失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人为活动也同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仅给江苏省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还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ArcGIS和VB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组件式开发技术,进行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研究结果为江苏省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区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采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与组件式GIS工具MapObjects进行二次开发。该方法是一种开发周期短、成本低廉的组件式GIS软件开发方式。(2)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由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组成,其中空间数据库主要是由水土流失因子图类,水土保持防治分区图,水系河流图,行政图等构成。属性数据库主要用来存储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通过对应的属性字段进行连接。(3)利用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结合通用水土流失方程,得到江苏省太湖流域2005年水土流失现状,其中轻度(>500t/km2·a)及其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1636.78km2,土壤侵蚀总量约800万t,土壤侵蚀模数6360t/km2·a。(4)根据系统运行的结果和规划区内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状况,结合规划区内土地利用的方向、水土流失的特点、防护和治理对象的类型,将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分为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分别提出各防治区的防治范围、目标、任务和具体防治措施。

张博,张柏,洪梅,段洪涛,宋开山,王宗明[10](2007)在《湖泊水质遥感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详述了湖泊遥感水质最新发展动态,如遥感水质模型的数学方法、与水质指标最敏感的波段以及TM、SPOT、MODIS、MERIS、AVHRR、CASI等传感器的适用情况,并分析了可能导致湖泊水质遥感模型误差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湖泊各项水质组分与光谱之间相互影响可认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最适合用神经网络这样的黑箱模型来模拟。应当研究和选取敏感波段,用高光谱逐段分析与各种水质指标相关最密切的波段。湖泊水质遥感最终走向实用化必将其与水生态问题结合起来,作为一种监测手段,在水中藻类的时空分布、流域营养物质输送模型和湖泊水域水质模型等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学者使用超光谱数据源获得更为精确的监测成果还比较少,由于我国卫星可以用来进行水质遥感的波段比较宽,应当在新一代的资源环境卫星上加入更适合水质遥感的波段。

二、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应用与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应用与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十大孔兑上游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与方法
    2.1 基础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基于土地类型土壤侵蚀研究
        2.2.2 基于RUSLE土壤侵蚀研究
        (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3) 坡长坡度因子(LS)。
        (4)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
        (5) 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土地类型的土壤侵蚀分析
    3.2 基于RUSLE的土壤侵蚀研究
        3.2.1 十大孔兑上游水土流失情况分析
        3.2.2 十大孔兑上游各孔兑水土流失情况分析
    3.3 基于两种方法对比分析
4 讨 论
5 结 论

(2)五莲山南麓典型县土壤侵蚀分布格局及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土壤侵蚀定量研究进展
        1.2.2 国内土壤侵蚀定量研究进展
        1.2.3 土壤侵蚀分布格局的研究进展
        1.2.4 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进展
2.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植被资源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土壤侵蚀因子特征
        3.1.2 土壤侵蚀的格局分析
        3.1.3 土壤侵蚀的动态分析
    3.2 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资料收集
        3.3.2 遥感调查与监测
        3.3.3 实地调查
        3.3.4 土壤侵蚀评价方法
4.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特征
        4.1.1 土地利用
        4.1.2 降雨侵蚀力因子
        4.1.3 土壤可蚀性因子
        4.1.4 坡度因子和坡长因子
        4.1.5 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
        4.1.6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
        4.1.7 耕作措施因子
    4.2 土壤侵蚀特征
        4.2.1 土壤侵蚀现状
        4.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分布
        4.2.3 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分布
    4.3 土壤侵蚀动态分析
        4.3.1 土壤侵蚀动态变化
        4.3.2 土壤侵蚀动态变化的原因
5 结论与讨论
    5.1 讨论
        5.1.1 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评价
        5.1.2 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侵蚀评价
    5.2 结论
        5.2.1 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特征
        5.2.2 土壤侵蚀特征
        5.2.3 土壤侵蚀的动态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3)长江上游定量遥感监测模型地形因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数据处理与方法
    2.1 基础数据处理
        2.1.1 边界文件的制作
        2.1.2 高程注记点文件数字化
        2.1.3等高线矢量文件数字化
    2.2 地形因子SL算法原理
    2.3 QRSM模型坡度坡长因子SLi算法原理
    2.4 高精度DEM建立方法
    2.5 DEM查错与精度检验
    2.6 地形因子计算过程中关键技术处理
        2.6.1 水体边界坡度及坡长因子计算
        2.6.2 凹点问题技术处理
        2.6.3 回流问题技术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地形因子与土壤流失空间分布图
    3.2 水土流失监测结果分析及精度检验
    3.3 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与流失量分布
    3.4 不同坡度等级面积分布
    3.5 不同侵蚀强度面积与侵蚀量之间关系
4 结论与讨论

(4)基于RS和GIS的磴口县生态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综述
        1.2.1 遥感技术与定量遥感反演
        1.2.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概述
        1.2.3 荒漠化研究概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与软件系统
        1.3.4 研究工作量与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气候
        2.1.2 水文
        2.1.3 土壤
        2.1.4 植被
    2.2 地质与地貌
        2.2.1 区域地质
        2.2.2 地貌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历史文化
        2.3.2 社会经济
    2.4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4.1 荒漠化
        2.4.2 盐碱化
        2.4.3 草地退化
        2.4.4 水土流失
        2.4.5 可利用水资源减少
第三章 磴口地区气象特征分析
    3.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3.1.1 资料来源
        3.1.2 研究方法
    3.2 气温的变化特征
        3.2.1 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
        3.2.2 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
        3.2.3 气温的周期性变化特征
    3.3 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3.3.1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3.3.2 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3.3.3 降水量≥10mm的天数变化特征及趋势
        3.3.4 降水的周期变化
    3.4 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3.4.1 蒸发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3.4.2 蒸发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3.4.3 蒸发量的周期变化特征
    3.5 小结
第四章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4.1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动态监测
        4.1.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选择
        4.1.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系统
        4.1.3 解译标识的建立与精度检验
        4.1.4 分类后处理及土地利用类型制图
    4.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变化分析模型
        4.2.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速度模型
        4.2.2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程度变化模型
        4.2.3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分析模型
    4.3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演变分析
        4.3.1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总体变化特征分析
        4.3.2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变化速率分析
        4.3.3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类型空间转化分析
        4.3.4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趋势预测
    4.4 磴口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分析
        4.4.1 研究方法
        4.4.2 驱动机制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磴口土地荒漠化研究
    5.1 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荒漠化程度等级的划分
        5.1.2 荒漠化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5.2 荒漠化的评价方法
        5.2.1 荒漠化评价指标的获取
        5.2.2 荒漠化评价模型
    5.3 磴口荒漠化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磴口荒漠化评价结果
        5.3.2 磴口荒漠化动态变化分析
        5.3.3 磴口荒漠化趋势分析
    5.4 磴口荒漠化驱动力分析
        5.4.1 研究方法
        5.4.2 驱动机制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丹江口库区西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野外观测站点布设及模型因子计算
    1.1 研究区概况
    1.2 野外观测站点的布设及数据预处理
        1.2.1 雨量站点的布设
        1.2.2 水文观测站点的布设
        1.2.3 资料收集和数据处理
2 方法原理与土壤侵蚀各因子计算
    2.1 研究方法与原理
    2.2 土壤侵蚀各因子计算方法
        2.2.1 降雨侵蚀力R值计算及精度评价
        2.2.2 粒径制转换与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计算
        2.2.3 地形像元因子SL′计算及SL值空间分布
        2.2.4 CP的算法原理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点观测区水土流失定量监测结果
    3.2 西河小流域地面坡度组成
    3.3 西河小流域土地利用情况
    3.4 水土流失监测精度评价
    3.5 西河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6)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应用研究——以商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及处理
        1.3.1资料收集
        1.3.2数据处理
        1.3.2.1降雨侵蚀力R值的计算与制图
        1.3.2.2土壤可蚀性K值估算
        1.3.2.3小流域边界提取及坡度等级划分
        1.3.2.4地形LS因子估算
        1.3.2.5遥感图像的处理及CP因子估算
        1.3.2.6模型因子叠加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土流失监测数据分析
    2.2 轻度流失等级以上小流域分布
    2.3 不同侵蚀度的面积与侵蚀量关系
    2.4 小流域平均侵蚀模数等级分布
3 结论

(7)基于RS/GIS的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建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灌区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与问题
    1.1.1. 国外研究动态
    1.1.2. 国内研究动态
1.2. 选题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1. 人类活动的基本理论
    
1.3.1.1. 人类活动的定义
    
1.3.1.2. 人类活动的特点
    
1.3.1.3. 人类活动强度的评价
    1.3.3. 水文生态方面的基本理论
    1.3.4. 地理环境变化的基本理论
1.4. 遥感专题信息提取的基本理论
    1.4.1. 资源卫星及其图像特征
    1.4.2. 遥感图像的地理特征提取的特点
    1.4.3. 遥感信息的变化检测
1.5. 研究的内容、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难点与问题
    1.6.1. 空间尺度的选择
    1.6.2. 数据源的相关特征
    1.6.3 遥感专题数据的定量提取问题 第二章 人类活动的类型及其与遥感图像数据耦合机理分析
2.1. 人类活动的类型
2.2. 人类活动与遥感图像数据耦合机理分析
2.3. 泾惠渠灌区对水文生态及地理环境变化有作用的人类活动因子的确定 第三章 灌区内相关因子的典型地物光谱分析
3.1. 水体的光谱特征
3.2. 植被的光谱特征
3.3. 土壤的光谱特征
3.4. 城镇用地的光谱特征 第四章 灌区相关因子遥感信息定量提取的基本思路
4.1. 地表水体信息的遥感定量提取
    4.1.1. 地表水体信息的遥感分析
    4.1.2. ETM 遥感影像水体信息提取方法
    4.1.3. 人类活动和河流演变的相互影响
4.2. 灌区内植被信息的遥感定量提取
4.3. 灌区内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遥感定量提取
4.4. 灌区内城镇信息的遥感定量提取 第五章 泾惠渠灌区概况及遥感数据预处理
5.1. 泾惠渠灌区水文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5.1.1. 地理位置
    5.1.2. 地质地貌
    5.1.3. 泾惠渠灌区气候特征
    5.1.4. 河流渠系概况
    5.1.5. 社会经济概况
5.2. 灌区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5.2.1 研究区数据源
    5.2.2. 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第六章 泾惠渠灌区专题遥感信息提取分析
6.1. 灌区水体信息识别及提取
    6.1.1. ETM 影像的水体及背景地物的光谱分析
    6.1.2. 水体的提取及方法试验
    6.1.3. 灌区多期遥感数据水体信息的定量提取
    6.1.4. 研究区多期水体变化信息的定量分析
6.2. 灌区植被信息的定量提取
    6.2.1. 植被遥感因子的确定
    6.2.2. 计算步骤和方法
    
6.2.2.1. 计算多期遥感图像的植被覆盖度
    
6.2.2.2. 灌区多期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6.2.3. 灌区植被的覆盖度综合分析
    
6.2.3.1. 灌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
    
6.2.3.2. 灌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6.3. 灌区土地利用信息的定量提取
6.4. 灌区城镇信息的定量提取
    6.4.1. 灌区城镇信息的定量提取方法及试验
    6.4.2. 研究区多期城镇信息变化的定量分析 第七章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的建立
7.1.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7.1.1 选取灌区人类活动主因子指标的基本原则
    7.1.2. 灌区人类活动主因子指标体系的构建
7.2.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预处理及指标无量纲化
    7.2.1.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数据预处理
    7.2.2. 指标无量纲化
7.3. 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建立方法
    7.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7.3.2. 加权法确定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第八章 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的应用与结果分析
8.1. 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数据计算
    8.1.1 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标数据的获取
    8.1.2. 指标进行无量纲化
    8.1.3. 计算各指标权重
    8.1.4. 计算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
8.2. 综合结果分析
    8.2.1. 制作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空间分布图
    8.2.2. 综合总结分析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总结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GIS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水土流失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1.1 国外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1.2 国内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2 GIS研究进展
        2.1 GIS简介
        2.2 组件技术和组件式GIS
    3 GIS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
        3.1 GIS技术在土壤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3.2 基于GIS和RS土壤侵蚀研究
        3.3 基于GIS与模型土壤侵蚀量计算
        3.4 土壤侵蚀的定量评价研究
        3.5 水土保持信息系统
    4 太湖流域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条件概况
        1.2 江苏社会经济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系统工程的思想
        2.2 遥感技术
        2.3 空间数据库技术
        2.4 基于组件技术的开发方式
        2.5 水土保持模型的确定
        2.6 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GIS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流失因子的计算
    1 引言
    2 研究区域概况
    3 数据来源
        3.1 遥感数据
        3.2 地图数据
        3.3 统计数据
    4 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的计算
        4.1 水土流失模型的选择与计算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目标
        1.2 设计原则
    2 开发环境与开发组件
        2.1 开发环境
        2.2 开发组件
    3 系统的结构设计
    4 系统的功能设计
        4.1 数据管理子系统
        4.2 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子系统
        4.3 水土保持模型子系统
        4.4 数据处理分析子系统
        4.5 数据输出子系统
        4.6 水土保持效益分析子系统
        4.7 水土保持监测子系统
    5 数据库设计
        5.1 属性数据库设计
        5.2 空间数据库设计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组件式GIS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1 引言
    2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的实现
        2.1 系统主界面
        2.2 数据查询模块
        2.4 水土保持评价模块
        2.5 专题图输出模块
        2.6 表格数据输出模块
    3 水土保持分区及治理措施
        3.1 水土保持分区的原则
        3.2 重点预防保护区
        3.3 重点监督区
        3.4 重点治理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1.1 土壤侵蚀模型
        1.2 水土保持信息系统
        1.3 本研究创新之处
        1.4 研究展望
    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已录用和已投稿论文
致谢

(10)湖泊水质遥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适合遥感监测的湖泊水质问题
    1.1 富营养化问题
    1.2 其它种类湖泊水质问题
2 遥感监测湖泊水质的主要指标
    2.1 叶绿素
    2.2 黄色物质
    2.3 悬浮物
3 湖泊水质反演方法
    3.1 反射比经验公式法
        3.1.1 数学方法
        3.1.2 反射波段选择
        (1) 单波段比值法
        (2) 波段比值法
        (3) 波段微分法
    3.2 各组分的吸收和散射经验公式
    3.3 荧光
4 不同数据源的适用性
5 误差分析及改进
6 存在问题与展望
    6.1 存在问题
        6.1.1 对于小型湖泊卫星数据光谱分辨率偏低
        6.1.2 遥感方法对于贫营养和腐殖化的湖泊 (Humic Lake) 不适合
        6.1.3 模型的季节和空间的适用性
        6.1.4 各种水质指标之间的光谱影响
    6.2 展 望
        6.2.1 反演方法直接使用反射率更为简便可靠
        6.2.2 湖泊水质遥感在水生态中的应用

四、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应用与研究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十大孔兑上游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J]. 刘璐,郭月峰,姚云峰,刘晓宇,祁伟. 水土保持研究, 2021(04)
  • [2]五莲山南麓典型县土壤侵蚀分布格局及动态分析[D]. 刘焕永.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长江上游定量遥感监测模型地形因子应用研究[J]. 张锦凰,刘丹强,姜小三,卞新民. 水土保持学报, 2016(06)
  • [4]基于RS和GIS的磴口县生态环境研究[D]. 李秀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5]丹江口库区西河小流域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研究[J]. 张锦凰,刘丹强,姜小三,卞新民. 水土保持研究, 2015(03)
  • [6]丹江口库区水土流失遥感监测应用研究——以商南县为例[J]. 张锦凰,刘丹强,姜小三,卞新民.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02)
  • [7]基于RS/GIS的泾惠渠灌区人类活动强度定量模型建立的研究[D]. 奥勇. 长安大学, 2011(05)
  • [8]江苏省水土流失定量监测动态研究[A]. 李璐,何玉琴,姜小三. 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 2011
  • [9]基于GIS的江苏省太湖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D]. 张磊.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10]湖泊水质遥感研究进展[J]. 张博,张柏,洪梅,段洪涛,宋开山,王宗明. 水科学进展, 2007(02)

标签:;  ;  ;  ;  

水土流失定量遥感方法应用研究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