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实证研究

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实证研究

一、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的实证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婷[1](2020)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听,说,读,写,翻译”是英语教学的五个主要方面,其中写作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事实证明,学生的作文中总会出现有各种各样的错误。如何将学生犯下的各种错误系统化,并使之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宝贵资源,是学者和英语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因此对于写作错误的整理、归类以及分析错误成因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非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年级英语A班的21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收集了学生英语作文218篇(共计42662个单词),自建了小型语料库;并以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以及中介语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并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方法,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本文主要回答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此次调查中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写作文本中出现的常见错误是什么,写作错误与成绩呈何种相关性?(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是什么?(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英语作文文本中的写作错误成因是什么?(4)问卷调查中的四个维度(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难点、教师批改方式)与学生英语写作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研究表明,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就错误量的总体分析而言,两个年级的词汇(wd)错误最多,词形(fm)错误量位居第二,句子(sn)的错误量位居第三。大一、大二英语作文中的错误量与学生的作文成绩之间存在着极高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大二年级在词形(fm)、词汇(wd)、动词短语(vp)、名词短语(np)、搭配(cc)、介词(pp)和副词(ad)这七个维度上的错误量多于大一年级,在其余如句子(sn)、代词(pr)和形容词(aj)这三个维度上,大二年级的错误量少于大一年级。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且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写作很感兴趣,并认为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写作训练,但是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写作有难度,体现在词汇量不大,语法运用能力不足,句子结构比较单一,中式英语反复出现等。此外,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学生写作错误出现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学生自身不良的写作态度与写作习惯造成了写作的错误,以及学生难以掌握的写作难点导致了写作错误的产生。在本文的最后一章,笔者通过从以上调查中得到的反馈,对英语写作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1)教师应增加并强化目标语言的输入,使学生深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2)教师要重视语言基础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目标语规则,降低语内迁移的影响;(3)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交际策略,避免过度使用回避策略;(4)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5)加强学生英语写作方面的教学指导与训练。此外,笔者建议教师根据不同的错误类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本文还为大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提供如下建议: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注意卷面整洁和书写规范;注重英语思维训练;鼓励广泛阅读;加强写作训练,利用批改网批改等。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少,目标学校单一等,本文以上结论尚有待未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陈一点[2](2020)在《自然拼读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拼读能力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语音教学在中小学教育阶段是经常被忽视的教学部分,自然拼读法是教授字母音形对应关系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发音规则和技能,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拼读在小学英语语音课堂中的使用具有研究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和音素意识具有指导意义。而将自然拼读法运用到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自然拼读教学时间不足、课本与自然拼读教材利用不合理、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为了探究自然拼读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拼读能力的影响,本文以新疆S市W小学四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自然拼读法和英语词汇拼读能力为研究点,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测验法、问卷调查法,对S市W小学四年级小学生进行词汇拼读能力前测、问卷调查,后进行为期四个月的结合学校课本(外研社版英语四年级上册)所需掌握的单词系统地教授自然拼读法的教学实验,学期末进行与前测内容相对应的测试与问卷调查,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结果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问题:1.自然拼读法会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看词能读能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自然拼读法会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听音能写能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3.自然拼读法会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结果表明自然拼读法能够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看词能读、听音能写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并且能够提升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本研究总结了自然拼读法在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教学时获得的启示,并给出了可供教师参考的几点自然拼读教学策略:1.多种方式教学,增强语音学习趣味;2.结合已学词汇,构建完整知识结构;3.利用汉语拼音,语言迁移辅助记忆。

薛凤娇[3](2020)在《对高中生英语词汇搭配习得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搭配已成为词汇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一个特定领域。以往的许多研究发现学生缺乏词汇搭配能力,他们在学习和使用词汇搭配中会遇到困难。但是很少有研究调查高中生词汇搭配习得的现状,本研究旨在探讨高中生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搭配的习得情况、不同语言水平学习者在词汇搭配方面的差异、学习者在产出性和接受性词汇搭配的差异以及词汇搭配策略与词汇搭配学习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高中生在接受性和产出性词汇搭配测试中表现如何?(2)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在词汇搭配上可能有何差异?(3)学习者的产出性和接受性词汇搭配之间可能有何差异?(4)词汇搭配策略与学生词汇搭配习得之间有什么关系?本研究被试是长春市一所高中的200名高二年级学生。根据期中考试英语成绩,学生分为高水平组和低水平组。该问卷根据Schmitt(2000)的词汇学习策略分类法进行改编,主要用于测试学生的各种搭配策略。被试的产出性搭配知识通过填空测试进行考察。测试的词汇搭配形式主要为动词+名词(代词,介词短语);形容词+名词:名词+动词、量词+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副词。被试的接受性搭配知识通过多项选择题测量。收集数据后,使用SPSS(版本24.0)进行分析。主要发现如下:1)大多数高中生词汇搭配表现较差,在动词+名词(代词,介词短语),形容词+名词两种词汇搭配方面掌握得更好;但在其他四种词汇搭配上则更差;2)语言水平不同的高中生在词汇搭配上有显着差异;3)高中生的产出性词汇知识和接受性词汇知识之间存在显着差异;4)词汇搭配与词汇搭配策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提升词汇搭配在词汇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的词汇搭配能力。

商卓[4](2019)在《初中生英语词汇搭配能力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词汇知识是初中阶段语言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也是历年来语言学界探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对词汇知识研究的加深,词汇知识研究逐渐由词汇广度知识转向了词汇深度知识研究,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两者具有同等重要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初中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词汇知识。词汇知识包括两个维度:词汇广度知识和词汇深度知识。研究表明,词汇搭配是词汇深度知识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在初中词汇教学中应该强调词汇搭配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曲阜市某重点中学九年级学生词汇搭配能力的现状,发现初中生存在的词汇搭配问题,探究影响初中生词汇搭配能力的因素。本文基于错误分析理论和中介语理论,采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具体研究过程是基于Hausmann六种词汇搭配分类标准和搭配的相关理论,并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词汇要求,设计初中生九年级词汇搭配能力专题测试卷,对曲阜市某中学108名九年级学生进行测试,了解目前初中生英语词汇搭配能力的现状,试图发现存在的主要搭配问题。研究设计学生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提纲,探究影响初中生词汇搭配能力的因素。通过对测试结果、问卷结果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发现:目前初中生英语词汇搭配能力整体水平不高,词汇搭配问题较多的类型是动名词搭配和形容词名词搭配。影响初中生词汇搭配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语言因素,如母语迁移、目的语规则、相对同义词和万能动词效应;二是学生因素,如学生对词汇搭配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策略;三是教师因素,如教师对词汇搭配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策略等。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提升词汇搭配教学在词汇教学中的地位,使教师重视词汇搭配教学,注重对学生词汇搭配能力的培养。

王秀芝[5](2019)在《中级阶段留学生的词汇知识水平及其对阅读理解的影响》文中指出词汇是语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词汇知识习得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在词汇知识理论的框架下,从接受性词汇知识的角度出发,利用自编问卷对64名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广度知识(词汇量)和词汇深度知识(包括词义和搭配)进行测试,并就其与阅读理解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发现:(1)中级阶段汉语学习者在甲乙丙三级5153词汇等级上的接受性词汇量为4441个,低于《词汇大纲》对其基础词汇量的最低要求,并且随着词汇难度的增加,词汇量测试正确率不断下降,丙级词汇测试结果较差,尤其是丙级动词部分掌握率较低;(2)词汇深度知识层面上,甲乙两级高频词的常用引申词义与搭配的习得效果无法满足《词汇大纲》对中级阶段学习者关于3000词“听说读写”四会的要求:常用引申词义的习得偏误较大,留学生在动副、动名、形名组合上的出错率较高,尤其是汉语中特殊词类的组合搭配,急需加强改善。(3)词汇深度知识的发展与词汇广度知识的增长相对一致,但是词汇量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的词汇广度增长与词汇深度习得基本同步,而词汇量水平较弱的学习者的词汇广度与词汇深度的发展出现失衡。(4)汉语词汇广度知识水平和汉语词汇深度知识水平均与阅读理解呈现中度以上的正相关,但是词汇广度知识对阅读理解的影响力和预测力较词汇深度知识更有优势。综上分析,本文发现学习者的词汇广度知识水平和词汇深度知识水平均能对其能否准确进行汉语阅读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词汇广度知识的匮乏会使得汉语阅读困难重重。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从词汇知识习得和词汇知识测试两个方面给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完善汉语词汇知识习得的研究和实践有所帮助。

赵杨娟[6](2018)在《香港朗文小学英语教材LONGMAN Welcome to English的词汇选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英语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各地也越来越关注英语教育。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小学英语教材作为小学英语教育的重要媒介,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香港的英语教学一直走在亚洲前列,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使香港教材在立足于本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许多成功的经验。教材中的词汇是构成英语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前提,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词汇选编为切入点,对香港朗文版小学英语教材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发现该套教材的特色,为内地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供借鉴,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词汇教学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内地的英语教学。本研究基于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词汇的数量与分布、词汇的选编分析两个方面着手,对香港朗文小学英语教材的词汇选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在词汇的数量及分布方面,该套教材的总词汇量和重点词汇量均多于内地《课程标准》的规定,其分布总体上呈递增趋势。在词汇的选编方面,笔者主要就该套教材的重点词汇在类型、复现率、呈现方式、与语篇的相关性、拼读设计、词法等方面展开探讨。在类型方面,该套教材的词汇设置遵从学生的发展、类型广泛、注重分类,并通过一系列的编排和活动合理转化消极词汇。在复现率方面,该套教材高复现率的词汇绝大多数分布较为合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在呈现方式方面,该套教材的附录部分装帧精致、纸质较好、页面清爽、排版合理,主要通过图片字典的方式呈现词汇;课文主要通过图片、立体图片、海报、图表、真实照片和物品、语篇、游戏等六大方式呈现词汇,其呈现方式可视化、多样化、立体化,并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在与语篇的相关性方面,该套教材通过词汇的重复、词汇的关联、词汇的搭配等词汇衔接手段以及语境促进语篇的连贯。在拼读设计方面,该套教材加入Phonics元素,其拼读词汇与章节主题相互关联,并根据学生的语言学习顺序进行编排。在词法方面,该套教材涉及名词、代词、数词、介词、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丰富的词性及其用法,主要运用合成法和派生法构成新词汇。该套教材的优势与不足,对内地小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有诸多启示。对教材编写者来说,应提高词汇的复现率,科学分布词汇;注重词汇的分类,合理编排词汇;多样化呈现词汇,促进可视化学习;合理标注注解,提高自学能力;展现更多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性的词汇;创设真实的情境,增强教材的可学性;重视自然拼读,提升语音意识。同时,小学英语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定期复习巩固;渲染真实的语境,触发学生主动投入;从“单词”教学到“词群”教学转变;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学法;建立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词汇手册等,提高词汇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

蔡天天[7](2018)在《高中生英语词汇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以来的英语课程改革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作为英语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影响因素、提高策略等的探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词汇知识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而阅读理解能力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之一。本研究以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三个普通班1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即被试),通过测试法获取数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研究以下三个问题:1)被试词汇广度、词汇深度知识及阅读理解的测试成绩如何?2)被试词汇广度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有何影响?3)被试词汇深度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有何影响?研究者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发现:1)整体来看,被试词汇广度知识水平较高,即被试的词汇量较为丰富,但个体差异较大;被试的词汇深度知识处于中上水平,较于词汇广度知识,被试词汇深度知识测试结果的总体差异较小。其中被试的产出性词汇广度知识水平稍高于接受性词汇广度知识水平。被试词汇深度知识(词义方面)水平高于词汇深度知识(搭配方面)水平。在阅读理解测试中,被试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好,但个体差异较大。比较四类阅读题的及格比例、标准差、均值和中位数可发现,被试的四类阅读理解能力从高到低依次为:提取事实细节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猜测词义能力、概括主旨大意能力;2)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词汇广度知识与阅读理解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568**,呈切实相关。接受性词汇广度知识与猜测词义能力(0.542**)、主旨大意能力(0.540**)、推理判断能力(0.541**)、事实细节能力(0.352**)的相关系数更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受性词汇广度知识对猜测词义能力(28.9%)、主旨大意能力(29.0%)、推理判断能力(29.5%)的预测力更大,而产出性词汇广度知识对提取事实细节能力(21.5%)的预测力更大;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词汇深度知识与阅读理解能力的相关系数为0.498**,呈切实相关。词汇深度知识(搭配方面)与猜测词义能力(0.549**)、主旨大意能力(0.481**)、事实细节能力更相关(0.521**);词汇深度知识(词义方面)与推理判断能力(0.527**)的相关性更高;词汇深度知识(词义方面)与阅读理解能力的相关性更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词汇深度知识(搭配方面)对猜测词义能力(28.6%)、主旨大意能力(25.0%)、推理判断能力(26.9%)、提取事实细节能力(27.6%)的预测力更大。根据研究结论,研究者提出三点教学启示:1)实时了解学生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现状;2)关照词汇广度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3)关照词汇深度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宋雨薇[8](2018)在《高级汉语阶段中亚留学生词汇学习深度的情况调查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日益频繁。经贸合作,语言先行,眼下高级语言人才缺口依然存在,而许多处于高级水平阶段留学生对词汇的掌握仍停留在认识了解阶段,对灵活运用仍感困难。而近年来研究者们对词汇的研究由广度转向深度,这一趋势表明相关研究已经注意到词汇学习深度对于汉语实际运用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二语词汇习得、词汇教学、语义场、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以20世纪90年代Wesche和Paribakht的VKS测试和JohnRead(1997)WAT测试——即Vocabulary Knowledge Scale(词汇知识发展等级)和Word Associates Test(词语连接检测)为主要工具,对新疆师范大学高级汉语水平(即:HSK5级及5级以上水平)中亚留学生词汇学习深度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与同水平中国学生测试结果进行对照观察,从而测试高级阶段中亚留学生的词汇掌握程度,找出其词汇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及影响因素,为其提高词汇提取、产出能力,增强真实场景使用汉语的准确度、有效度、表达效率,补充适合中亚留学生的词汇教学对策。调查结果表明:第一,多数中亚留学生对汉语词汇深度的掌握还停留在较浅层的阶段,即便是常用词汇也只知道其第一义项,对词汇引申义、比喻义等深层含义知之甚少。而同水平中国学生造句语料显示至少知道常用词汇两个以上义项。第二,中亚留学生不仅在词汇释义、词汇运用(造句)方面不足,在成语、俗语、古语词等涉及方面也显示出不足。第三,优秀语言学习者(70分以上的中亚留学生和80分以上的中国学生)其词汇学习各部分比重上呈现明显规律,这一点非常值得注意。由此,笔者建议高级水平汉语学习者应注意词汇深度的掌握,向词汇后几个义项拓展;加强词性、结构等方面的学习;同时注重方法原理的学习,提升触类旁通的能力。而教师在词汇教学中注意方法原理的教授;注意使用词汇联想,及时总结归类;对俗语、成语、诗词等广泛涉猎,提升学生语感及用词准确度,帮助学生逐步构建二语知识体系。

许希阳[9](2017)在《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 ——基于议论文写作的考察》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考察二语写作中哪些词汇变量对写作成绩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基于这些关键性的词汇变量,描绘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写作中所使用的词汇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并从学习者角度探寻词汇进步快慢的原因。本论文的研究问题有以下三个:(1)产出性词汇与写作成绩的关系是怎样的?(2)汉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产出性词汇有着怎样的发展趋势?(3)学生的词汇发展有快慢之分,成功学习者与不成功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哪些差异?本文借鉴已有的词汇能力理论,提出产出性词汇研究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词汇广度、词汇深度和词汇提取。词汇广度指学习者作文中使用的词汇量,比如文本词语总数、不同词性的词语数量、不同词长的词语数量、词汇密度、词汇多样性、词汇复杂度等。词汇深度指词汇的组织模式,具体是作文中所有词语围绕主题的语义组织模式。潜在语义分析技术通过计算机建模的方法对词语的意义加以计算和表征,测量词语之间的语义关联,实现作文内容的自动评估。词汇提取是从心理层面考察词汇提取的自动化程度,比如词汇具体化。本文基于留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证性研究。第一个研究是词汇与写作成绩的关系问题。我们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抽取《如何看待“安乐死”》作文,尽量保证不同分数段、不同国籍的学生作文数量保持平衡,得到202篇作文。词汇广度的测量主要借助台中教育大学开发的“中文文本自动化分析系统”和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研发的“国际汉语教材编写指南”。词汇提取依靠“中文文本自动化分析系统”。词汇深度的测量借助潜在语义分析技术,相关技术人员编写程序,研发了测量词汇深度的分析系统。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来考察词汇变量与写作成绩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来讨论有哪些变量成为预测写作成绩的关键性变量。第二个研究考察91名汉语言专业本科二年级留学生一学年内两次同题作文《谈谈看电视》的关键性词汇变量的发展趋势。91名学生根据写作水平分成低分、中分和高分组,另外收集同题的69名母语者作文,与二语者作文进行比较分析。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全体学生以及低分、中分、高分组组内词汇的发展趋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比较各组组间的词汇发展。第三个研究是通过深度访谈,了解成功学习者与不成功学习者在词汇学习方面存在哪些不同,从而揭示学生词汇发展快慢的原因。我们对91名学生按照词汇进步快慢进行排序,最后抽取10名学生,其中5名代表成功学习者,5名代表不成功学习者。访谈问题的理论基础是Dornyei的自我调节策略系统,访谈问题的设计参考Tseng的“词汇学习自我调节能力量表”。本文的三个实证性研究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6个变量成为关键性预测变量,可以解释写作成绩67.6%的变异。六个变量的贡献依次是文本词语总数、六级词百分比、超纲词百分比、五级词百分比、副词和四字词百分比。(2)词汇深度没有成为关键性预测变量,原因可能是写作考试时间较短,留学生作文篇幅不长,加之存在不少语言错误,人工评分的权重更多是语言的表层特征,而不是作文内容。鉴于教师对作文内容的评定往往凭借主观感受,并且学校组织的写作考试时间较长,为了提高内容评分的信度,建议今后利用潜在语义分析技术实现作文内容的自动评估。(3)除了副词以外,全体学生和低分组学生第二次作文的五个关键性词汇变量明显高于第一次作文。除了副词和四字词以外,中分组学生第二次作文的四个关键性词汇变量明显高于第一次作文。除了副词和六级词以外,高分组学生第二次作文的四个关键性词汇变量明显高于第一次作文。(4)本文利用新hsk5000词大纲来分析作文词汇,得出的超纲词的比例远远高于五级词和六级词,原因是存在不少伪超纲词,伪超纲词是那些虽不在大纲之内,但难度低于大纲的词。本文从形态、语义、教学常用语和专有名词四个步骤过滤伪超纲词,处理前后的结果差异悬殊。以全体学生为例,第一次作文处理前的超纲词百分比为7.44%,处理后是1.76%。(5)二语组组内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进步最快的是文本词语总数,进步最慢的是四字词和六级词。二语组组间比较发现:与高分组相比,低分组和中分组的词语总数和超纲词进步缓慢;与中分组相比,低分组的四字词、五级词进步显着;与高分组相比,中分组的四字词是学习的难点。与母语组比较发现,二语者与母语组差距明显,亟待提高的是文本词语总数、超纲词、四字词以及五级副词和超纲副词。(6)在目的语学习环境下,成功学习者各种策略的使用围绕着环境控制策略,最有效的词汇学习方法是找到固定的母语者语伴,每天的交流时间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微信)交流,具体以文字形式进行沟通,交流内容是共同关注的具有一定深度的话题。(7)四字词和副词是学生的学习难点,成功学习者显示出较为较强的元语言意识。敏锐地发现历史故事、经济文章中一般都有成语出现,从汉外副词对比的角度确定学习汉语副词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与母语者的互动中,使用学过的四字成语、副词,及时接收母语者的纠错反馈。本文试图运用联结主义、互动协同两个理论,解释、分析中、高分组学习者词汇学习成功的原因。探讨在大数据背景下,课堂学习环境应模拟课外学习环境,建设数字化写作课平台,在写作课中实施有效的词汇教学。

陈朗[10](2017)在《基于英语演讲可比语料库的中国中高水平EFL学习者隐喻话语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隐喻能力研究历经30余年的发展历史,是隐喻理论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以及认知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接口作用的焦点性课题。近年来隐喻理论的“认知”研究所发生的“社会转向”背景下(Low,Todd,Deignan&Cameron,2010),相关研究开始更加侧重于在真实话语中将隐喻作为一种隐性的工具或媒介以研究人们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的表达(Cameron&Malsen,2010)。受本体理论变革的影响,应用研究方面有关隐喻能力的研究也随之从以往主要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探索隐喻的识别、理解、解释方面的能力为重点转向与真实话语中隐喻使用的交叉研究,聚焦话语产出层面实际的隐喻操作能力(e.g.Low,Littlemore&Koester,2008;Littlemore,Krennmayr,Turner&Turner,2014;Karlsen,Geva&Lyster 2016,etc)。该趋势成为隐喻能力发展的重要动向。文献梳理发现,以往隐喻能力的研究仍遗留两大方面的问题待以厘清:1)隐喻能力的假设或论断中仍存在诸多模糊不清并引发争议的方面,需要更多实证研究予以厘定,例如:针对“隐喻能力在交际语言能力中占据核心地位”(Littlemore&Low,2006b)这一关键假说,外语学习者与(近似)本族语者相比较,隐喻表达存在于各自话语产出中的普遍性程度以及对话语语义的贡献究竟怎样;与隐喻能力密切关联、视为二语/外语学习者缺乏或区别于本族语者语言的典型特征——“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以及“非自然的直白性(unnatural degree of literalness)”(Danesi,1992,1995)究竟如何表现;能否提供更多的能够证明“概念能力和概念知识具有与语法能力、交际能力同等重要的功能”(Kecskes,2000;Danesi,2010)的语言事实;隐喻能力的实质究竟是语言性还是认知性,抑或是社会文化知识和体验或使用意识的问题;互动、产出为主要话语形式的交际中,何为隐喻能力能够反映说话者“概念流利”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的程度(e.g.K?vecses,2010);隐喻能力是否可教,或多大程度上可教等等;2)聚焦话语产出层面上的隐喻能力研究刚刚起步,理论和方法上尚未形成体系,需积极探索并不断论证和补充,例如:可否提供一个专门概括和描述话语产出层面隐喻能力研究的理论概念,并且合话语分析理论和方法,进而拟定相应的研究框架以及可操作的方案。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综合分析和借鉴了“隐喻理论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框架”(Cameron,2008)、“隐喻话语动态分析框架”(Cameron et al.,2009)、“隐喻的词汇语用学说”(Wilson&Carston,2006)、“‘语言-思维-交际’新当代隐喻使用理论”(Steen,2008)等隐喻与话语研究的理论,在原有“隐喻能力”基础上提出了“隐喻话语能力(Metaphorical Discourse Competence)”概念,论证并给出了理论和操作层面上的界定,并构建了相关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下,本研究确立了3个具体的问题围绕其展开实证研究,以此作为切入点探析隐喻话语能力的核心构要,并为上述相关假设或论断中尚未厘清的方面提供证据。研究择取“公众演讲”这一兼具口、笔语特征、代表语言交际最高表现形式(Bizzell&Herzberg,2001)的话语类型为依托,设计了与政治、经济、社会、文教、环保、科技等主题方向相关的大众化的社会热点话题,自建由中、高水平EFL学习者作为“研究组语料”和来自(近似-)本族语者语言水平的英语高级操用者的TED演讲作为“参照组语料”的可比英语演讲语料库,借鉴中介语对比分析和隐喻的语料库研究方法(Stefanowitsch,2006)。研究采用基于语义域的Wmatrix语料库工具(Rayson,2008;Koller,Hardie,Rayson&Semino,2008)与MIP(VU)隐喻识别程序(Steen,et al.,2010)相结合的半自动化方式完成对最具挑战性的话语样本中不同类型隐喻表达的识别和提取(e.g.Semino,2016:203)。在定量研究基础上结合话语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提供大量数据事实和语言案例,系统、深入地比较和分析了研究组与参照组隐喻使用的规律和特征。研究得出:1)以演讲话语类型为例的交际语境中,中国中、高水平EFL学习者和(近似-)英语本族者其各自话语产出中的隐喻密度(含不同主题方向、不同隐喻类型)以及隐喻对话语语义传递的贡献频率;2)倾向使用的隐喻表达所涉概念域种类,包括种类的丰富性程度、隐喻力度等级的分布、基于不同话语主题间的变化性等;3)如隐喻框架、隐喻图景/故事、隐喻簇、隐喻链以及新异隐喻等隐喻话语模式在话语中体现的程度和方式。相关研究结果为弄清隐喻能力研究中模糊不清或具有争议性的方面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为聚焦话语产出层面展开隐喻能力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具有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实证研究方案。研究可见,即使历时多年外语学习、已通过中、高级语言水平测试的中国外语学习者其话语产出中表现出的概念隐喻能力以及相关意识总体较为薄弱,是制约学习者口、笔语产出能力跨越语言能力“石化”或“高原平台”(Selinker&Lakshmanan,1993;刘润清、戴曼纯,2003)不容忽视的方面。反思我国现阶段中、高水平EFL学习者口、笔语产出能力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瓶颈性问题,如产出内容的丰富多样性、组织逻辑的连贯性以及思辨创造力等方面,本研究认为以上内容的探究将能起到良好的反拨作用。隐喻话语能力不仅是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同时展现语言使用者如跨域映射、意象关联、联想创造、类比推理等认知思维能力以及对社会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些要素与培养具有较高语言水平、更具思辨和创新能力以及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外语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完全相符。

二、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的实证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的实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错误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对比分析理论
        2.2.2 错误分析理论
        2.2.3 中介语理论
    2.3 关于国内外大学生英语写作的研究综述
        2.3.1 我国大学英语写作的实证性研究回溯
        2.3.2 关于国外英语写作相关研究综述
    2.4 国内外英语写作错误分析的研究综述
        2.4.1 国外研究现状
        2.4.2 国内研究现状
        2.4.3 错误的分类
        2.4.4 错误的层次
        2.4.5 错误产生的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问题
    3.2 研究方法
        3.2.1 文本分析法
        3.2.2 语料库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3 研究工具
        3.3.1 语料库检索软件
        3.3.2 统计学分析软件
    3.4 研究过程
        3.4.1 预分析
        3.4.2 数据收集
        3.4.3 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写作样本调查结果与讨论
        4.1.1 不同种类错误的总体情况和不同维度的错误分布情况
        4.1.2 两个年级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3 同年级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写作错误差异性比较
        4.1.4 错误量与作文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4.1.5 小结
    4.2 英语写作错误的实例分析
        4.2.1 词形层面
        4.2.2 词汇层面
        4.2.3 句子层面
        4.2.4 动词层面
        4.2.5 名词层面
        4.2.6 错误的原因
        4.2.7 小结
    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问卷调查总体分析
        4.3.2 大一、大二问卷调查的显着性差异分析
        4.3.3 问卷的线性回归分析
        4.3.4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英语写作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5.1 错误成因分析
        5.1.1 文本分析下的错误成因
        5.1.2 问卷调查下的错误成因
        5.1.3 可能导致错误的其他因素
    5.2 教学启示
        5.2.1 重视语言基础学习
        5.2.2 加强英语写作训练
        5.2.3 降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5.2.4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与态度
        5.2.5 正确使用交际策略
        5.2.6 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其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问卷调查表
附录2 写作语言失误分类标注表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2)自然拼读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拼读能力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英语语音教学与自然拼读法
        (二)自然拼读法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
    六、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文献述评
        (一)关于自然拼读法内涵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自然拼读法应用现状述评
        (三)国内自然拼读法应用现状述评
        (四)关于自然拼读法与词汇拼读能力影响研究述评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理论基础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语言迁移
    二、核心概念
        (一)自然拼读法
        (二)自然拼读法教学
        (三)英语词汇拼读能力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二)测试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研究工具
        (一)小学生英语词汇拼读能力测试卷
        (二)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问卷
        (三)英语单词朗读评分表
        (四)SPSS20.0
    五、实验设计
        (一)实验过程
        (二)实验模式
        (三)实验实施方案
    七、变量的设计和统计
        (一)自变量与因变量
        (二)无关变量及其控制说明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自然拼读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听音能写能力产生的影响
        (一)组内前后测结果对比
        (二)组间听音能写成绩对比
    二、自然拼读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看词能读能力产生的影响
        (一)组内前后测结果对比
        (二)组间前后测结果对比
    三、自然拼读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
        (一)组内前后测问卷结果对比
        (二)组间前后测问卷结果对比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一)自然拼读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听音能写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二)自然拼读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看词能读能力产生积极影响
        (三)自然拼读法的掌握能提升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兴趣
    二、教学启示
        (一)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3)对高中生英语词汇搭配习得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Study
    1.2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Current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Knowing a Word
    2.2 Definitions of Collocation
    2.3 Terms Related to Collocation:Idioms,Free Combination
    2.4 Classifications of Collocation
    2.5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5.1 The Transfer Theory
        2.5.2 The Schema Theory
        2.5.3 Word Meaning Extension and Polysemy
        2.5.4 Cultural Semantics
    2.6 Studies on Lexical Collocation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 Research Questions
    3.2 Subjects
    3.3 Instruments
        3.3.1 Questionnaire
        3.3.2 Tests
    3.4 Data Collection
    3.5 Data Analysis
Chapter Fou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The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Test Results of Lexical Collocation of HighSchool Students
    4.2 The Possible Differences Between High and Low Proficiency Groups in theLexical Collocation Results
    4.3 The Possible 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ers' Productive and ReceptiveLexical Collocation
    4.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xical Collocation Strategy and Acquisition ofLexical Colloc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
    5.1 Major Findings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5.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eaching
Bibliography
Appendix 1 高中英语词汇搭配策略调查问卷
Appendix 2 Receptive Test of Lexical Collocation
Appendix 3 Productive Test of Lexical Collocation
Acknowledgements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初中生英语词汇搭配能力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搭配
        2.1.1 搭配的定义
        2.1.2 词汇搭配的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错误分析理论
        2.2.2 中介语理论
    2.3 词汇搭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专题测试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4 研究过程
    3.5 数据收集与整理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初中生词汇搭配能力现状
        4.1.1 成绩统计与分析
        4.1.2 各种错误搭配所占的百分比
        4.1.3 各种错误搭配的具体情况
    4.2 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4.2.1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4.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4.3 影响因素
        4.3.1 语言因素
        4.3.1.1 母语迁移
        4.3.1.2 目的语规则
        4.3.1.3 相对同义词
        4.3.1.4 万能动词效应
        4.3.2 学生因素
        4.3.2.1 词汇搭配学习意识
        4.3.2.2 词汇搭配学习策略
        4.3.3 教师因素
        4.3.3.1 词汇搭配教学意识
        4.3.3.2 词汇搭配教学策略
第五章 结束语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5.2 对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5.3 本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初中生词汇搭配能力测试卷
附录 Ⅱ 初中生词汇搭配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 Ⅲ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Ⅳ 108名学生搭配测试成绩统计
附录 Ⅴ 108名学生测试卷的答案统计
致谢

(5)中级阶段留学生的词汇知识水平及其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和步骤
    1.3 理论基础
        1.3.1 工具主义假说
        1.3.2 知识假说
        1.3.3 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中级阶段
    2.2 词汇知识
        2.2.1 词汇广度知识
        2.2.2 词汇深度知识
    2.3 词汇知识的相关研究
        2.3.1 词汇广度知识的相关研究
        2.3.2 词汇深度知识的相关研究
        2.3.3 词汇广度知识与词汇深度知识的关系研究
        2.3.4 词汇知识水平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问题
    3.3 研究工具
        3.3.1 词汇广度知识水平测试问卷
        3.3.2 词汇深度知识水平测试问卷
        3.3.3 阅读理解测试问卷
    3.4 研究实施与数据收集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留学生的词汇广度知识调查
        4.1.1 词汇广度知识测试总体情况
        4.1.2 不同等级词汇的广度知识调查
        4.1.3 不同词类词汇的广度知识调查
    4.2 留学生的词汇深度知识调查
        4.2.1 词汇深度知识测试总体情况
        4.2.2 词义的深度知识调查
        4.2.3 搭配的深度知识调查
        4.2.4 不同词汇量水平组的词汇深度知识调查
    4.3 词汇广度知识与词汇深度知识的关系分析
        4.3.1 词汇广度知识与词汇深度知识的相关性分析
        4.3.2 不同词汇量水平组的词汇广度知识与词汇深度知识的相关性
    4.4 留学生的词汇知识水平与阅读理解的关系
        4.4.1 阅读理解测试的总体情况
        4.4.2 词汇知识水平与阅读理解的相关性
        4.4.3 词汇知识水平对阅读理解的预测力
    4.5 小结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5.1 留学生的词汇知识水平
        5.1.1 词汇广度知识水平分析
        5.1.2 词汇深度知识水平分析
        5.1.3 词汇广度知识与词汇深度知识发展的一致性分析
    5.2 留学生的词汇知识水平对其阅读理解的影响
        5.2.1 词汇广度知识水平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5.2.2 词汇深度知识水平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总结
    6.2 汉语词汇知识习得与测试评估建议
        6.2.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知识习得
        6.2.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知识测试与评估
    6.3 启示与展望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文献
致谢

(6)香港朗文小学英语教材LONGMAN Welcome to English的词汇选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英语教育的地位日益突显
        (二)香港英语教育的相对先进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四、概念界定
        (一)教材与教科书
        (二)词汇
        (三)词汇选编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
        (一)情境教学理论
        (二)任务型教学理论
    二、语言学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
    三、心理学
        (一)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
        (二)学习迁移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章 香港朗文小学英语教材词汇的数量及分布
    一、词汇总量及分布
        (一)年级词汇总量
        (二)词汇分布
    二、重点词汇的数量及分布
        (一)重点词汇数量
        (二)重点词汇分布
第三章 香港朗文小学英语教材词汇选编分析
    一、词汇的类型
        (一)一至六年级的词汇类型
        (二)词汇类型的特点
    二、词汇的复现率
        (一)低复现率的词汇
        (二)高复现率的词汇
    三、词汇的呈现方式
        (一)附录部分词汇的呈现方式
        (二)附录部分词汇呈现方式的特点
        (三)课文中的词汇的呈现方式
        (四)课文中词汇呈现方式的特点
    四、词汇与语篇的相关性
        (一)语篇的衔接
        (二)语篇的连贯
    五、词汇的拼读设计
        (一)语音内容编排
        (二)语音编排的特点
    六、词法
        (一)词的形式
        (二)词的构成方法
第四章 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一)关于词汇的数量与分布的结论
        (二)关于词汇选编的结论
    二、启示
        (一)对教材编写者的启示
        (二)对词汇教学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高中生英语词汇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重难点
第一章 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国外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有关研究
    二、国内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有关研究
    三、国内外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有关研究的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工具
    五、研究过程
    六、变量的设计和统计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被试词汇广度知识、词汇深度知识及阅读理解的测试成绩
    二、被试词汇广度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三、被试词汇深度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教学启示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词汇知识测试卷
    附录2 阅读理解测试卷
    附录3 阅读理解测试答题卡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8)高级汉语阶段中亚留学生词汇学习深度的情况调查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调查设计
2.词汇学习深度情况测试
    2.1 测试介绍及有效性说明
    2.2 样本分析
    2.3 测试题目设置说明
    2.4 部分中亚学生访谈
3.测试结果及因素聚类分析
    3.1 VKS测试结果及因素聚类分析
    3.2 WAT测试结果及因素聚类分析
4.关于提升学习者词汇学习深度的对策建议
    4.1 学习者层面
    4.2 教师层面
5.结语
6.附录
7.参考文献
8.致谢

(9)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 ——基于议论文写作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词汇与写作成绩关系的研究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英语学界的研究
        2.1.3 国内对外汉语学界的研究
        2.1.4 研究空间
    2.2 产出性词汇的发展研究
        2.2.1 国外研究
        2.2.2 国内英语学界的研究
        2.2.3 国内对外汉语学界的研究
        2.2.4 研究空间
    2.3 学习者角度下的词汇学习成功因素研究
        2.3.1 成功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2.3.2 词汇学习策略
        2.3.3 成功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
        2.3.4 词汇学习的自我调节能力
        2.3.5 研究空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以单词为中心的词汇能力
        3.1.1 Richards的假说
        3.1.2 Nation的理论
    3.2 以词库为中心的词汇能力
        3.2.1 Chapelle的理论
        3.2.2 Meara的理论
        3.2.3 Henrikson的理论
        3.2.4 Qian的理论
        3.2.5 张文忠和吴旭东的理论
        3.2.6 Jiang的理论
    3.3 对已有词汇能力理论的再思考
    3.4 产出性词汇研究的相关理论
        3.4.1 Baba的理论
        3.4.2 Crossley的理论
    3.5 本论文的词汇研究维度
        3.5.1 词汇广度
        3.5.2 词汇深度
        3.5.3 词汇提取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词汇与写作成绩的关系研究
    4.1 研究问题
    4.2 语料来源与处理
    4.3 各维度的操作性定义及其测量
        4.3.1 词汇广度
        4.3.2 词汇深度
        4.3.3 词汇提取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相关性分析结果
        4.4.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语者词汇发展的组内研究
    5.1 研究问题
    5.2 语料来源与收集
    5.3 语料加工与处理
    5.4 各个变量的定义及其测量
    5.5 结果与分析
        5.5.1 全体学习者的词汇发展趋势
        5.5.2 低分组词汇发展趋势
        5.5.3 中分组词汇发展研究
        5.5.4 高分组词汇发展研究
第六章 二语者词汇发展的组间研究
    6.1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文本长度
        6.2.2 副词
        6.2.3 四字词
        6.2.4 五级词
        6.2.5 六级词
        6.2.6 超纲词
        6.2.7 二语者词汇变量进步快慢的组间研究
        6.2.8 二语者代表性作文比较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二语者与母语者词汇的组间研究
    7.1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7.2 母语语料来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文本长度
        7.3.2 副词
        7.3.3 四字词
        7.3.4 五级词
        7.3.5 六级词
        7.3.6 超纲词
        7.3.7 二语者与母语组的词汇效应量比较
        7.3.8 二语者与母语者代表性作文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词汇发展的学习者因素分析—成功与不成功学习者的个案研究
    8.1 研究问题
    8.2 访谈对象
        8.2.1 访谈对象的确定
        8.2.2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8.3 访谈问题的设计
        8.3.1 Dornyei的“自我调节策略系统”
        8.3.2 Tseng的“词汇学习自我调节能力量表”
        8.3.3 本文的访谈问题
    8.4 数据收集
    8.5 结果分析
        8.5.1 责任控制策略
        8.5.2 情感控制策略
        8.5.3 环境控制策略
        8.5.4 词汇学习观念
        8.5.5 词汇学习策略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体讨论
    9.1 理论思考
        9.1.1 对Laufer的“产出性词汇门槛假说”的再思考
        9.1.2 联结主义词汇学习观
        9.1.3 互动中的语言协同
    9.2 教学启示
        9.2.1 基于词汇质量的作文自动评估
        9.2.2 提供多样化的输入
        9.2.3 聚焦形式的词汇学习
        9.2.4 作文的修改与反馈
        9.2.5 课后作业:与母语者互动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10.2 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10)基于英语演讲可比语料库的中国中高水平EFL学习者隐喻话语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附录
缩略词一览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动因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创新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国内外文献回溯
        2.2.1 隐喻能力概念的提出和引介
        2.2.2 隐喻能力研究发展演化
        2.2.3 隐喻能力研究维度和内容
    2.3 隐喻能力定义及讨论
    2.4 隐喻能力研究的关键性关系论说
        2.4.1 隐喻能力与语言能力、交际能力
        2.4.2 隐喻能力与概念流利、概念能力
        2.4.3 隐喻能力与语言水平、认知能力
        2.4.4 隐喻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
    2.5. 隐喻能力研究的重要发展动向
        2.5.1 话语产出层面上隐喻能力的趋势
        2.5.2 与真实话语中隐喻使用研究的交叉
    2.6 国内外文献批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隐喻话语能力概念
    3.1 引言
    3.2 隐喻理论的发展对隐喻能力研究的启示
        3.2.1 隐喻认知研究的“社会转向”
        3.2.2 话语交际的隐喻行为本质
        3.2.3 隐喻的话语模式研究
        3.2.4 隐喻的词汇语用学理
        3.2.5 隐喻的话语功能研究
        3.2.6. 隐喻的批评话语分析
    3.3 隐喻话语能力新概念构念
        3.3.1 话语交际能力
        3.3.1.1 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
        3.3.1.2 交际语言能力
        3.3.1.3 话语能力
        3.3.1.4“欧洲共参框架”对话语能力的关照
        3.3.2 隐喻话语能力
        3.3.2.1 理论定义
        3.3.2.2 操作定义
        3.3.2.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4.1 引言
    4.2 研究问题
    4.3 话语类型选取缘由
        4.3.1 隐喻与修辞、演讲、交际之间的历史渊源
        4.3.2 演讲的现代社会交际属性和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4.3.3 国内外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发展的启示
    4.4 语料构成
        4.4.1 参照组语料
        4.4.2 研究组语料
        4.4.3 教学介入
        4.4.4 语料整体结构
    4.5 研究方法
        4.5.1 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CIA)
        4.5.2 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
        4.5.2.1 必要性和优势
        4.5.2.2 操作方法及难题
    4.6 研究工具
        4.6.1 基于语义域的Wmatrix语料库工具
        4.6.2 MIP(VU) 的隐喻甄别程序
    4.7 实证研究方案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现与讨论(1):隐喻密度相关值
    5.1 引言
    5.2 隐喻识别和提取
        5.2.1 Wmatrix语义域频率列表生成
        5.2.2 MIP(VU)隐喻甄别具体示范
    5.3 隐喻分类和计量
        5.3.1 词汇单元的确定
        5.3.2 基本意义的确定
        5.3.3 一些语言现象的特殊处理
        5.3.4 分类和计量方案
    5.4 隐喻识别小组商榷过程
    5.5 统计与比较:隐喻密度相关值
        5.5.1 研究组与参照组总体比较
        5.5.1.1 总体隐喻密度值
        5.5.1.2 隐喻语义贡献相对频率
        5.5.1.3 直接隐喻等密度值
        5.5.2 基于不同主题方向的比较
        5.5.2.1 总体隐喻密度值
        5.5.2.2 隐喻语义贡献相对频率
        5.5.2.3 直接隐喻等密度值
        5.5.3 基于不同话题的比较
        5.5.3.1 总体隐喻密度值
        5.5.3.2 隐喻语义贡献相对频率
        5.5.3.3 直接隐喻等密度值
    5.6 本章小结
第6章发现与讨论(2):概念域种类分布
    6.1 引言
    6.2 概念域种类统计基本情况
    6.3 概念域丰富性程度
        6.3.1 观察理据
        6.3.2 研究组与参照组样本总体比较
    6.4 概念域内容力度等级
        6.4.1 观察理据
        6.4.2 研究组与参照组总体比较
    6.5 基于不同主题方向的变化性
        6.5.1 观察理据
        6.5.2 政治主题方向
        6.5.2.1 基本概念
        6.5.2.2 分析比较
        6.5.3 经济主题方向
        6.5.3.1 基本概念
        6.5.3.2 分析比较
        6.5.4 社会主题方向
        6.5.4.1 基本概念
        6.5.4.2 分析比较
        6.5.5 文教主题方向
        6.5.5.1 基本概念
        6.5.5.2 分析比较
        6.5.6 环保主题方向
        6.5.6.1 基本概念
        6.5.6.2 分析比较
        6.5.7 科技主题方向
        6.5.7.1 基本概念
        6.5.7.2 分析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7章发现与讨论(3):隐喻话语模式
    7.1 隐喻框架
        7.1.1 分析理据
        7.1.2 案例剖析
    7.2 隐喻图景/情节
        7.2.1 分析理据
        7.2.2 案例剖析
    7.3 隐喻簇
        7.3.1 分析理据
        7.3.2 案例剖析
    7.4 隐喻链
        7.4.1 分析理据
        7.4.2 案例剖析
    7.5 创造性隐喻
        7.5.1 分析理据
        7.5.2 案例剖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发现
    8.2 研究展望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四、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的实证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的调查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D]. 李雪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自然拼读法对高年级小学生英语词汇拼读能力影响研究[D]. 陈一点.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3]对高中生英语词汇搭配习得的调查研究[D]. 薛凤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4]初中生英语词汇搭配能力的调查研究[D]. 商卓.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5]中级阶段留学生的词汇知识水平及其对阅读理解的影响[D]. 王秀芝.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6]香港朗文小学英语教材LONGMAN Welcome to English的词汇选编研究[D]. 赵杨娟. 南通大学, 2018(07)
  • [7]高中生英语词汇知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研究[D]. 蔡天天.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8]高级汉语阶段中亚留学生词汇学习深度的情况调查 ——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D]. 宋雨薇.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9]汉语言专业留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研究 ——基于议论文写作的考察[D]. 许希阳.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10]基于英语演讲可比语料库的中国中高水平EFL学习者隐喻话语能力研究[D]. 陈朗.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7(01)

标签:;  ;  ;  ;  

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实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