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适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

上海市适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

一、上海市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沙莉,魏星,王建平[1](2020)在《“全面二孩”政策效能渐弱背景下超大城市学前教育需求分析——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运用经典队列要素法,结合入园率、师幼比、生均经费等指标,主要从学位、师资与经费三方面对未来30年上海市学前教育需求作出高、中、低三套方案多个水平的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21-2050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学前教育需求呈现典型U形变化趋势,以2034-2035年为U形谷底,低、中方案需求量在2048-2049年达到后期峰值,高方案在2050年达到未来30年间的最大需求量;存在两个需求量大幅变化的时段,一是2026-2030年大幅递减,二是2039-2041年显着增加;动态方案幼儿园经费需求未来30年的变化趋势呈镜像L形态,2031年开始经费需求量显着增加。在"全面二孩"政策效能逐渐减弱的背景下,当前上海市学前教育需求已进入负增长阶段,应着眼中长期需求变化,科学测算适龄儿童规模与分布特点,创新路径,灵活按需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切不可盲目扩建园所,不宜过度培养师资。

董佳倩[2](2020)在《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背景下上海生育保障措施完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依靠着人口红利,在经济及社会发展取得了显着的突破,但也伴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实施逐渐消失,生育率低、人口老龄化严重、失独家庭等问题逐渐凸显。为解决中国人口出生率增长速度缓慢的问题,优化人口年龄结构,避免社会出现老龄化、漏斗化,中央于2015年10月29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通过了全面开放二孩政策。2016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然而,在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4年后,上海市人口出生率并未如同政策设立初衷那样出现明显增长,社会人口依旧向老龄化发展。故本研究主要以上海市育龄阶段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在梳理上海市生育保障措施和影响生育率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上海市生育保障措施的现状,并结合供给侧理论、贝克尔生育经济理论分析影响生育率提升的因素、原因及提出改进对策,从而形成一套完善的、可复制的生育保障措施。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查阅并解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提升生育率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对周围育龄人员或是一孩父母进行深度访谈,确定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并编制了关于上海市生育保障措施的调查问卷,随机选取了上海5个区育龄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育龄人员的基本情况、对上海市生育保障措施的知晓度和对提升生育行为的建议。调查发现育龄人员的二孩生育行为低于生育意愿,受作为配套政策的生育保障措施影响较深,并且受潜在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建议基于贝克尔生育经济理论基础,现代社会家庭更倾向于提升育儿的质量而非数量,所以在配合运用供给侧理论条件下,创造优质的保障体系,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从侧面提升育龄人员的满意度,以此为契机提升生育率。通过对上海市生育保障措施进行完善,来促进全面开放二孩政策在上海市城镇内的开展与实施,激励上海市人民对养育二孩的积极性,从而提升上海市人口的出生率,达到优化社会年龄结构的最终目的。

许浙川[3](2020)在《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在高质量成为教育发展重要取向的当下,推进学前教育普及依然是当前中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都确定了普及学前教育的重要目标。纵观以往学前教育普及研究多是从某一侧面进行切入或研究某一主体在其中的作用,缺乏对学前教育普及问题的整体性关照。本研究所提出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便是以一种生态性的视角来整体分析学前教育普及的道路选择问题。在微观研究盛行的时代,适当的中宏观研究实属必要。本研究围绕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解读与实践应答而展开,寻求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之道,以达到推进学前教育普及的目的。论文整体分为导言、正文(六章)和结语三大部分。导言部分详细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并围绕着承载力、教育资源承载力、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三个概念对以往研究做出梳理与述评。第一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本章在对承载力历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结合学前教育现实,提出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并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现实样态、总体特征等进行了深度解构与阐述,为后续论文的展开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同时,该章还对支撑承载力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治理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进行了阐释。第二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循迹。本章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即快速恢复期(1979-1992)、持续徘徊期(1993-2009)、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追问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经验启迪。第三章是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本章以历史背景和园长的访谈资料作为基础,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作为问题分析的框架,具体呈现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在情境弹性力方面存在区域供能低下和赋权不足的困境;在资源基础力方面存在资源区域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困境;在管理形塑力方面存在管理缺位、信息时滞和激励阙如的困境。第四章是以静态关照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静态关照的核心便是深入挖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静态形态,以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指标建设过程采用了三种方法,即用文本分析法从39份政策文件中提取承载力的相关要素;用德尔菲法对所提取的要素及其指标话语表达进行专家判断并生成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生成承载力指数以展示一种承载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省级数据测量,我们发现我国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逐步从阶梯状分布转变为“中部塌陷”的状态,东部保持领先优势、西部强势崛起、中部发展滞后。第五章是以动态把握的方式回应承载力的困境遭遇。动态把握的核心便是系统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形态,即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同时,文章详细解析了平衡机制内部的驱动系统、承压系统和响应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明确高效运行的平衡机制应该具有螺旋上升的线路地图、激励相容的主体关系、信息通畅的系统网络和制度明晰的系统结构。第六章是基于静态关照与动态把握,以及国际经验参考的背景下生成本土的具体行动策略。本章首先扩展了研究的国际视野,选择了两个具有不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路径的西方大国(即美国和英国)作为国际经验参考。其次基于前述分析,从理念之维、制度之维、工具之维提出具体的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在理念层面,需要确立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的理念;在制度层面,需要改革学前教育供给与管理制度;在工具层面,需要组建承载力数据系统和专业评价机构。结语是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此部分通过对前述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总结,阐述了承载力所应具有的三重向度,即内含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内置生态型思维的把握方式、内生承载力测量的评价工具,为未来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提供合理取向。

罗勍[4](2020)在《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繁盛发展,教育3.0时代即将到来,这昭示着未来学校的建设不再是纸上空谈,而是全民参与共享的教育新纪元。然而,我国现今的中小学校园建设日趋标准化,尽管空间的规范性强调了教育行为的秩序与准则,但一成不变的教育空间模式势必会导致与未来学校教育理念的偏离。为实现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快速建设发展,通过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以提高国民整体素养是重要捷径,因此,建设学习型社区至关重要。换言之,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是未来中小学适应教育3.0理念及未来城市发展变化的重要条件和方式,而校园功能的泛化、学校与社区管理运营模式的变革也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校园向社区开放的趋势。这一开放趋势包括中小学校园规划布局与社区环境的相融、中小学校园功能空间与社区行为的耦合以及中小学校园交通流线与社区安全的协调等。然而在这一趋势下,当代中小学仍存在着校园空间封闭不安全、功能组织构成不灵活、占有城市资源不均衡等重要问题,这意味着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中之重。因而本文通过对上述时代背景及现存问题的梳理总结,基于对现有社区中小学使用情况的调研分析,通过质与量的研究归纳其基本问题特征,并着眼于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单向共享模式,以分析中小学校园空间向社区开放设计的内外驱动力,论证了中小学向社区开放的适宜性和必要性。进而通过分析影响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因素,从校园到社区再到城市层面,由内及外,从保障校园安全、激发社区参与、促进城市集约三个角度,提出了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并进而提出置换交替性、包含共享性以及并置集聚性三个设计方法。本文研究在完善中小学建筑设计理论平台、优化中小学建筑设计策略方法的同时,对中小学、社区、城市的和谐关系以及共同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并为当代乃至未来的满足全民教育、符合社会认知、适应时代需求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提供了创作依据和创新思路。

李凌冰[5](2019)在《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对教育机会公平影响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视角》文中指出“学区房热”和背后的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效应经过学界对其原因、形成机制和影响研究,其本质已经被确认为是义务教育机会不公。基于此,本研究基于上海义务教育资源现实配置状况和中国社会历史背景,并结合公共服务配给系统理论,从教育公平的视角思考义务教育机会不公平的深层原因,分析具体影响教育机会不公平的机制,并得到改善义务教育机会不公的启示。本研究主要基于公共服务配给系统理论,提出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配置情况条件会影响义务教育机会公平程度的假设。首先基于地方公共物品空间溢价理论和Lancaster偏好理论构建上海市小区关于义务教育资源质量的住房价格特征模型,计算不同质量等级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住房市场的溢价。其次,为验证研究假设,在关于义务教育资源质量的住房价格特征模型加入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与配置情况的调节变量作为义务教育资源质量交互项,探究交互效应的显着性和对义务教育资源住房溢价的影响。研究发现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配置情况交互项对于小学质量在住房市场溢价效应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一定区域内提高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并完善配置可缓解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以房择校”教育机会不公,学生进入学校的机会较少依赖家庭经济资本,这会促进儿童获得义务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

梁晶晶[6](2019)在《人口流动背景下超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农民工越来越聚集在少数超大城市及大都市圈中,而近几年人口流动中家庭化趋势日渐明显,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大规模流入,由此引发了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相关探讨。而近几年国家城市人口调控政策实施,使得不少城市出现了“教育控人”的现象,由此引发关于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及研究机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本文选取超大城市广州作为个案研究案例,详细分析广州市近五年来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科学地测算广州市各区域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以期为广州市教育局及各区教育部门提供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方案以及科学提升广州市整体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本文基于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的视角,分析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聚集在广州市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并得出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应当具有动态变化性这一基本特点。并从全纳教育理论以及俱乐部理论视角出发,得出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必要性这一结论。最后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认为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由教育系统中各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状态是一种相对的平衡,可以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科学判断其承载力的大小。当前,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非本地户籍在校生占比超五成,且呈现近郊化分布特点,小学阶段在校生明显多于初中阶段,说明小学阶段教育需求要高于初中阶段。虽然广州市近几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及财力资源均已达广东省规定的生均标准,但是无法判断其教育资源配置是否与区域内在校生数量相匹配。基于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以及指标构建原则,本文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三个一级指标上进行构建。选用广州市2017年各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广州市各区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不均衡、区域内教育资源承载力与承载量相差大以及小学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资源承载所处状态有所不同这三个结论。因此,应该建立与完善流动儿童义务经费多层级政府公共负担机制以及建立省、市财政支付转移模型;科学预测区域内学龄人口、合理规划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资源共享平台,疏解过剩义务教育资源以及对教育资源负载区域增加相应投入等从整体上提升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

夏梦雪[7](2018)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研究》文中认为“全面二孩”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实施,学龄前人口最先受该政策影响,由此对学前教育资源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经费是学前教育核心的资源,基于“全面二孩”政策,对学前教育经费需求进行科学预测,为未来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提出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研究利用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和相关方法对我国以及各省市的适龄幼儿数和在园幼儿数进行预测,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分别建立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与在园幼儿数之间的回归方程,最后利用方程计算出我国及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1)在人口预测方面,2018至2021年期间,我国及各省市的在园幼儿数呈不断增长趋势。于2021至2022年间达到需求量的峰值,之后开始有所降低。(2)在经费预测方面,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也在2021至2022年间达到最大值,其中大部分省市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在2018至2021年期间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大,而后便开始出现下降态势。但有些省市在2021年峰值年之后,学前教育经费需求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其中又以西部地区的省市居多。(3)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需求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最高,中部地区的需求明显凹陷,而西部地区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虽然不如东部地区,但一直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政府应该精准监测适龄幼儿数的动态,科学统筹学前教育经费供给;(2)保障国家财政性投入,凸显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性;(3)制定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并实施“生均经费递增法”;(4)实行多元化财政投入政策,坚持“扩容量与优结构”两条脚走路。政府尤其需要加大未来学前经费需求峰值年份的投入,优化分配结构,缩小区域差异,保证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稳步增长,以应对“全面二孩”政策为我国学前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毕波[8](2018)在《北京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在基础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背景下,以北京为例,我国特大城市常见学校冷热不均、跨区就学、教育分异等问题,对传统的设施规划思维形成挑战。本文融贯有关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理论(“为什么不公平”)、空间公平评价方法(“如何定义和识别不公平”)和教育空间规划实践(“如何应对不公平”)的研究,指出从空间规划角度看待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效率与公平矛盾的本质,以及规划干预就学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依托北京三个尺度的就学格局研究和美国、日本的就学政策经验反思,本文搭建了基础教育空间规划从原理到实践的逻辑路径。基础教育空间规划对象不仅限于设施本身,涉及单元空间的教育资源再分配和连续空间的教育系统再组织。基于教育供给相关理论,规划在较大行政单元层面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的资源配置角色,在较小功能单元协调多供给主体的利益关系。基于教育需求相关理论,规划在连续空间层面调解就学规模效益、就近入学、学校和社区多元性目标之间的必然矛盾。以不同层面的空间公平评价为技术支撑,规划应当搭建与政策配套的工作路径,构建均衡、就近、包容的就学组团。对于单元空间和连续空间的基础教育公平评价,本文跨多个学科整理了相关评价方法集,分类总结了其应用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定义并识别了北京市域、西城区、通州新城不同区位和群体获得的基础教育资源差异作为评价实证。市域尺度,通过社会空间因子分析和街道中小学服务指标相关性分析,提炼全市中小学服务分布的“中心—边缘”分异。内城尺度,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揭示生源分配机制和三种学区社会空间特征,即内城教育空间的“户籍—文化”分异。近郊尺度,通过问卷调查和GIS建模,揭示实际就学格局公平性,并应用不同可达性模型模拟机会分布,指出近郊教育空间的“收入—区位”分异。三个研究归纳出转型时期首都地区基础教育空间公平的描述维度,指出就学政策规划的重要性。对于基础教育空间规划路径,本文梳理了学校规划实践的公平范式演变,以及不同公平范式国家美国、日本学区制和就学政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嵌入不同层面教育空间公平评价方法,指向教育区划调整和就学政策设计的规划工作路径,以及组建数据平台、规划师角色转换的保障策略。最后结合北京市的特征总结,提出以学区为核心的教育区划体系及就学公平政策建议。

刘红艳[9](2017)在《健康人力资本视角下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随机干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演进的推动力量。在促进人力资本提升的各种方案中,对学生的健康投资是值得关注的重点。这是因为,从投资对象来看,越早开展的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越高;从投资内容来看,对学生的健康投资既有助于提升健康人力资本也有助于提升教育人力资本。当前已有大量研究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并探索了很多可推广的提升学生身体健康的投资方案,然而,对于危害甚广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则很少,而且绝大多数已有研究将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案聚焦在心理疗法上。但是,心理疗法类的干预在地方教育系统内并不容易推广。本文从发展经济学和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随机干预实验法评估健康卫生服务干预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为制定提升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健康投资政策提供依据。在人力资本积累的实证研究中,存在大量健康卫生服务干预可以有效克服心理疗法在地.方教育系统推广的障碍。这些健康卫生服务干预的实施不需要耗费稀缺资源(如,心理咨询师),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达成地方教育部门的教育目标。然而,已有的文献往往只关注了健康卫生服务干预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的影响,几乎没有研究进一步分析干预在改善学生身体健康和学业成就后,间接地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本文主要回答以下问题:首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焦虑发病率有多高?其次,学生心理焦虑受到哪些因素影响?第三,健康卫生服务干预能否缓解学生心理焦虑?第四,健康卫生服务干预缓解学生心理焦虑的作用机制是什么?最后,更为重要的是,在众多健康卫生服务干预中,哪一类项目最具有成本-效益,是政府对学生进行健康投资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佳选择?为实现上述研究目标,一方面本文对发展经济学和卫生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文献进行回顾,分析了健康卫生服务干预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本文整合了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八个随机干预实验数据。每个实验都是完整独立的随机干预实验,干预独立于潜在结果变量,即可以有效克服影响评估中的内生性问题。整合后的样本包含了青海、陕西、甘肃、宁夏、江苏和上海的53个县区578所学校的17756名中小学生。利用整合后的全国范围内的大样本数据,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心理焦虑的现状,为政策干预的实施提供着力点。研究结果表明,8%的样本学生有严重的心理焦虑问题,从各细分心理焦虑维度来看,56%的样本学生表现出至少一种类型的心理焦虑症状。一般地,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县区学生的心理焦虑水平更高。女生、寄宿生、父亲不在家的学生和学业表现较差的学生是更加脆弱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焦虑水平高于男生、非寄宿生、父亲在家的学生和学业表现较好的学生。利用实验经济学中的随机干预实验方法可有效克服内生性问题的优势,在了解心理焦虑现状后,本文重点评估了健康卫生服务干预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实验研究表明,健康卫生服务干预中的提供免费眼镜和提供营养物质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心理焦虑,而提供健康信息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效果并不显着。在分析提供免费眼镜和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机制时,可发现,尽管两种干预都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但它们并不是通过改善学生学业成就,降低学习压力而缓解学生心理焦虑的。对于提供免费眼镜,其缓解学生总的心理焦虑水平是通过降低学生身体焦虑、冲动倾向、孤独倾向和过敏倾向实现的;对于提供营养物质,其缓解学生总的心理焦虑水平是通过降低学生身体焦虑和冲动倾向实现的。在评估了健康卫生服务干预影响效果的基础上,本文对这些健康卫生服务干预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为制定提升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健康投资政策提供更有效的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健康卫生服务干预中,提供营养物质最具有成本-效益,提供免费眼镜次之,而提供健康信息则不具备成本-效益。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在提升人力资本的过程中,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当前亟待解决并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问题。逐步探索将健康卫生服务干预中的眼镜项目和营养项目纳入到提升学生人力资本积累的日程中,尤其是具备较高成本-效益的营养项目。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于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研究思路方面,本文融合多学科,提出解决学生心理焦虑的新思路,传统地,心理问题由心理方法解决,本文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阐明了关注学生心理焦虑的经济学意义,并结合卫生经济学分析健康卫生服务干预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研究方法方面,本文使用了实验经济学中的随机干预实验方法更准确地评估健康卫生服务干预的影响效果,随机干预实验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中,每年都有数篇随机干预实验研究实例的论文发表于经济学顶级期刊,然而国内鲜有研究采用此方法。在随机干预实验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判断各干预方案的投资价值。研究数据方面,本文使用了全国性大样本一手调查数据来研究人力资本积累中的学生心理焦虑问题,国内外几乎没有比这更新更全面的数据。

吴晶,宋雪程[10](2017)在《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认为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6年《上海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泰尔指数、重心模型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上海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上海义务教育师资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分布特征,核心区师资最充足,边缘区次之,近郊区教师负担最重,远郊区略好于近郊区;全市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区域差异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从差异内容看,小学师资的区域差异大于初中师资的区域差异。从差异构成看,各区域内部的差异大于区域之间的差异,其中远郊区内部的差异是全市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他区域内部的差异都控制在较小范围内。中心城区内部的差异逐年减小,郊区内部的差异逐年增大;义务教育的师资重心逐渐从中心城区向郊区移动,但仍滞后于学龄人口的变动;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在空间格局上表现为空间负相关关系,异质性较强,师资充足的地区与师资不足的地区相邻,其中师资优势显着的区域位于核心区,而远郊区的师资短缺集聚现象明显。小学阶段的负相关趋势逐渐增强,初中阶段的负相关趋势逐渐减弱。基于师资布局现状,今后应根据学龄人口规模合理配置师资,提升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以促进师资的补充,从区域内部着手实现师资的均衡发展。

二、上海市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二孩”政策效能渐弱背景下超大城市学前教育需求分析——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思路与预测方案
    (一)研究设计思路
    (二)学龄前人口预测的基本方案与计算方法
    (三)上海市学龄前人口预测的参数假定
        1.生育模式假定
        2.平均预期寿命假定
        3.迁移模式假定
    (四)学前教育需求预测的基本方法与数据来源
        1.幼儿园学位需求量预测方法与数据来源
        2.幼儿园师资需求量预测方法与数据来源
        3.幼儿园经费需求量预测方法与数据来源
二、未来30年上海市学龄前人口规模与幼儿园学位需求预测
    (一)上海市学龄前人口规模的中长期预测分析
    (二)未来30年上海市幼儿园学位需求预测
三、未来30年上海市幼教师资需求分析
    (一)高学位方案下的上海市幼教师资需求分析
        1.师资需求量整体变化趋势(高学位方案)
        2.不同师幼比水平下的教职工与专任教师需求量分析(高学位方案)
    (二)中学位方案下的上海市幼教师资需求分析
        1.师资需求量整体变化趋势(中学位方案)
        2.不同师幼比水平下的教职工与专任教师需求量分析(中学位方案)
    (三)低学位方案下的上海市幼教师资需求分析
        1.师资需求量整体变化趋势(低学位方案)
        2.不同师幼比水平下的教职工与专任教师需求量分析(低学位方案)
四、未来30年上海市幼儿园经费需求分析
    (一)未来各年份上海市生均经费标准测算
    (二)上海市幼儿园经费需求的预测分析
五、未来上海市学前教育需求的主要特点及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未来30年上海市学前教育需求的主要特点
    (二)相关对策与建议
        1.科学测算适龄儿童规模与分布特点,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2.学前教育需求已进入负增长阶段,切不可盲目扩建园所与过度培养师资
        3.着眼中长期需求变化,创新路径,灵活按需配置园舍与教师资源

(2)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背景下上海生育保障措施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深度访谈法
        1.3.2 调查问卷法
        1.3.3 文献研究法
    1.4 研究路线
    1.5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主要概念及理论基础介绍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育政策
        2.1.2 生育保障措施
    2.2 理论基础梳理
        2.2.1 贝克尔生育经济理论
        2.2.2 供给侧理论
第三章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及上海生育保障措施发展历程
    3.1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效果
        3.1.1 全国政策实施效果
        3.1.2 上海市政策实施效果
    3.2 上海市生育保障措施发展历程
        3.2.1 全国统筹阶段
        3.2.2 独立发展阶段
        3.2.3 生育保险政策变革阶段
第四章 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4.1 问卷调查内容介绍
    4.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4.2.1 调查对象基本信息
        4.2.2 调查对象对二孩政策态度
        4.2.3 调查对象对生育保障措施的评价与建议
    4.3 基于贝克尔生育经济理论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1 “固定成本”——医疗保障水平不足
        4.3.2 “可变成本”——福利津贴不完善
        4.3.3 “儿童弹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4.3.4 “儿童效用”——社会配套设施未普及
第五章 上海市生育保障措施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5.1 配套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5.2 生育医疗保障服务供给不足
        5.2.1 上海市医疗机构及卫生技术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5.2.2 上海市妇幼保健院供给不足
        5.2.3 上海市生育医疗费补贴保障供给不足
    5.3 生育保障服务供给不足
        5.3.1 上海市生育生活津贴保障供给不足
        5.3.2 上海市生育假期保障供给不足
    5.4 教育保障服务供给不足
        5.4.1 上海市幼儿园教育供给不足
        5.4.2 上海市幼儿师资教育供给不足
        5.4.3 上海市幼托资源供给不足
    5.5 生育配套措施等服务供给不足
        5.5.1 生育经济补偿供给不足
        5.5.2 女性就业保障供给不足
        5.5.3 社会配套设施供给不足
第六章 上海市生育保障措施改进对策
    6.1 优化生育医疗服务
        6.1.1 加强医疗机构设置,完善区域性规划
        6.1.2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缺失软肋
        6.1.3 提升医疗补贴水平,降低生育医疗成本
        6.1.4 优化生育服务水平,提升生育服务满意度
    6.2 提升生育保障水平
        6.2.1 提升生育生活津贴水平,保障生育生活水平
        6.2.2 均衡生育假期水平,强化父亲的养育责任
    6.3 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6.3.1 增加幼儿园教育资源供给,合理分配优质资源
        6.3.2 扩大托班教育资源规模,强化社会养育责任
        6.3.3 建立市场资源准入机制,鼓励教育机构社会化
    6.4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供给
        6.4.1 完善生育保险福利性质,推动二孩养育社会化
        6.4.2 提升妇幼配套设施供给水平,落实友善型服务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调查问卷

(3)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普及学前教育是当下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议程
        (二)普及学前教育需要学前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三)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研究缺少生态性的思维方式
    二、研究问题
        (一)理论本体问题—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为何?
        (二)客观现实问题—历史与现实中的状况如何?
        (三)实践应答问题—提升路径与具体策略是何?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文献综述
        (一)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二)教育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述评
        (三)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德尔菲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理论摸索: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初探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解读
        (一)承载力的内涵流变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释义
        (三)资源承载力与资源配置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承压结构
        (一)施压方—承载对象
        (二)承载方—支撑结构
        (三)承压结果—承载水平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现实样态
        (一)现实总样态—指向有质量的学位供给
        (二)情境弹性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支撑条件
        (三)资源基础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基础条件
        (四)管理形塑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特征
        (一)目标的双向寻优性
        (二)结构的系统性
        (三)边界的有限性与开放性
        (四)关系的递阶性与相互性
    五、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机制设计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历史循迹: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历史演进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快速恢复期(1978—1992)
        (一)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入开启了承载主体多元化进程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附着导致了承载力边界的闭合性
        (三)承载标准的初步规定刻画了承载力的总体轮廓
        (四)学前教育的福利定位造成承载水平的普遍低质量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持续徘徊期(1993—2009)
        (一)政府将责任推向市场造成了承载主体的结构失衡
        (二)承载媒介的空间流动推动了承载力边界走向开放
        (三)承载标准的逐步颁布刻画了承载力的内部结构
        (四)学前教育的市场定位造成承载水平非公平低质量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优化提升期(2010—至今)
        (一)政府强化责任的承担促进了承载主体趋向于稳态
        (二)承载媒介质与量的提升标志着承载力的巨大进步
        (三)承载标准精确化规定提升了承载力的质量要求
        (四)学前教育的普惠定位促进承载水平的有质量均衡
    四、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演进的思考
        (一)多主体协同是主体结构趋向稳态的重要保证
        (二)资源流动的互补功能有利于区域分异的消解
        (三)标准精确化保证质量的同时不利于资源汇聚
        (四)合理的学前教育定位有利于承载水平的提升
第三章 现实审视: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困境遭遇
    一、情境弹性力层面的困境
        (一)供能低下:区域可用资源的限制
        (二)赋权不足:区域自主能力的低下
    二、资源基础力层面的困境
        (一)区域失衡: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
        (二)结构失衡:教师队伍补充的滞后
    三、管理形塑力层面的困境
        (一)管理缺位:专业力量建设的不足
        (二)信息时滞:政策响应对象的偏差
        (三)激励阙如:市场资源汇聚的乏力
第四章 静态关照: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指标建设
    一、指标建设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一)探寻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短板,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二)明确区域生境有效支撑能力,合理规划政府参与层级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建设的思路
        (一)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的相关研究经验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原则与依据
        (三)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核心要素提取
    三、主成分分析法在测量中的应用—以省级面板数据为例
        (一)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测评过程
        (二)2011—2017年省级承载力的简要分析
第五章 动态把握: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平衡机制
    一、平衡机制对于困境突破何以必要
        (一)展现承载力的运作路径,促进平衡路径的谋划
        (二)解析承载力的动态困境,提升管理形塑的能力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平衡机制的分析
        (一)承载力非平衡状态的动因—驱动系统
        (二)非平衡压力在结构中传导—承压系统
        (三)非平衡向平衡状态的复归—响应系统
    三、平衡机制高效运行的总体特征
        (一)运行的线路地图:螺旋上升
        (二)运行的主体关系:激励相容
        (三)运行的系统联结:信息通畅
        (四)运行的结构支持:制度保障
第六章 行动生成: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提升举措
    一、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美英经验参考
        (一)以强化公共部门介入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美国经验
        (二)以推动私人市场发展为特征提升承载力的英国经验
    二、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提升的本土策略构建
        (一)理念之维:可持续发展与循证实践理念的确立
        (二)制度之维:学前教育供给侧与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工具之维:承载力数据系统与专业机构的组建
结语—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的三重向度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相关政策下当代中小学教育理念的转变
        1.1.2 中小学校园管理与社区运营模式的变革
        1.1.3 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下节约型社会的创建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解析及研究范围
        1.3.1 概念解析
        1.3.2 研究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框架
第2章 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基本解析
    2.1 中小学校向社区开放的可行性及开放度低的问题解析
        2.1.1 实态调研及专家访谈
        2.1.2 问卷设计及数据采集
        2.1.3 开放程度低的既有问题解析
    2.2 中小学校园空间向社区开放设计的内外驱动解析
        2.2.1 中小学校园使用时间与社区居民活动时间互补
        2.2.2 中小学校园空间闲置与社区居民活动需求结合
        2.2.3 中小学开放教育理念与学习型社区建设契合
    2.3 影响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因素解析
        2.3.1 中小学学生与社区居民的使用特征
        2.3.2 中小学校园与周边社区的环境关系
        2.3.3 中小学校园向社区开放的空间构成
    2.4 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原则
        2.4.1 保障校园安全性原则
        2.4.2 激发社区参与性原则
        2.4.3 促进城市集约性原则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保障校园安全的校园空间置换交替性设计
    3.1 构建动态功能的多义空间
        3.1.1 空间单元中立模块制
        3.1.2 空间组合均质系统化
    3.2 营造即时弹性的空间环境
        3.2.1 空间界面灵活多样
        3.2.2 校园设施通用可变
        3.2.3 导引系统智能优化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激发社区参与的校园空间包含共享性设计
    4.1 建立多层级的空间整合
        4.1.1 开放空间的组团整合
        4.1.2 半开放空间的渗透整合
        4.1.3 私密空间的边缘整合
    4.2 设置多维度的流线组织
        4.2.1 时间维度的信息化管理
        4.2.2 空间维度的复合化分离
        4.2.3 多元维度的异化处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促进城市集约的校园空间并置集聚性设计
    5.1 打造集聚高效的布局规划
        5.1.1 向心聚合的社区化模式
        5.1.2 强化可达的校园化领域
        5.1.3 减少过境的立体化组织
    5.2 塑造灵活开放的空间形态
        5.2.1 有序延伸的建筑形体
        5.2.2 多层次分隔的校园边界
        5.2.3 交错拓展的空间节点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5)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对教育机会公平影响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义务教育供给研究
        1.2.2 上海市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与学龄人口研究
        1.2.3 城市义务教育资源在住房市场溢价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设计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问题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
        2.1.2 教育机会公平
        2.1.3 公平原则内涵
    2.2 理论分析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教育公平和充足
        2.2.3 公共服务配给系统理论
    2.3 假设提出
第三章 研究方案设计
    3.1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评价指标构建以及各区得分
        3.1.1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情况评价指标构建
        3.1.2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情况打分方式
        3.1.3 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情况评价指标得分
    3.2 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研究方案设计
        3.2.1 学校质量等级评定法
        3.2.2 优质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研究方案设计
第四章 数据分析
    4.1 数据的统计与描述
        4.1.1 自变量和因变量
        4.1.2 主要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检验
    4.2 第一次无交互项的多元线性回归
    4.3 第二次有交互项的多元线性回归
        4.3.1 初中学校质量与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和配置充足程度的交互作用探析
        4.3.2 小学学校质量与义务教育资源投入和配置充足程度的交互作用探析
    4.4 数据分析结果对比与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证研究结果
        5.1.1 研究假设与小学阶段义务教育机会公平
        5.1.2 研究假设与初中阶段义务教育机会公平
    5.2 充足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与义务教育公平
        5.2.1 充足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促进义务教育机会公平
        5.2.2 充足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与配置到实现义务教育公平的差距
        5.2.3 政策启示
    5.3 研究不足和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人口流动背景下超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超大城市
        (二)承载力
        (三)教育资源
        (四)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
    三、文献综述
        (一)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动关系的相关文献综述
        (二)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相关文献综述
        (三)教育资源承载力如何测算分析的相关文献综述
        (四)综合评价
    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
        (二)主成分分析法
    六、研究思路
    七、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问题起源的理论基础
    一、流动人口聚集于大城市的理论基础
        (一)人口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流动人口子女聚集于广州的实质
    二、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俱乐部理论
        (三)基于全纳教育理论与俱乐部理论的启示
    三、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问题发生的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教育生态学理论
        (二)教育生态学理论对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问题的启示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基本情况
        (一)小学在校生规模有所增长,初中则持续下降,非广州市户籍在校生过半
        (二)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近郊化分布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
        (一)人力资源配置
        (二)物力资源配置
        (三)财力资源配置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与分析
    一、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三)评价指标体系含义的解读
        (四)数据来源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方法
        (一)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方法的确定
        (二)主成分分析法的具体步骤
    三、广州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测算与分析
        (一)广州市小学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与分析
        (二)广州市初中教育资源承载力测算与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析发现与政策建议
    一、分析发现
        (一)广州市各区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不均衡,各区间差距大
        (二)广州市各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与承载量相差较大
        (三)广州市各区域内小学与初中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所处的具体状态有差别
    二、政策建议
        (一)建立与完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多层级政府负担机制、加大省、市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二)科学预测各区域学龄人口的变化,合理规划各区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三)对于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盈余的区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疏解
        (四)对于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负载的区域,增加相应的义务教育资源投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回复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设计
二、“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在园幼儿数的预测
    (一)预测思路
    (二)预测结果
        1.适龄幼儿数的预测结果
        2.在园幼儿数的预测结果
三、“全面二孩”背景下全国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一)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二)公共财政预算学前教育事业费支出的预测
四、“全面二孩”背景下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一)各省市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预测
    (二)各省市公共财政预算学前教育事业费支出的预测
    (三)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分析
        1.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差异分析
        2.各省市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走势分析
        3.东中西部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比较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未来适龄幼儿数呈先增后降的走势
        2.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普遍不足
        3.东中西部地区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差异明显
        4.未来峰值年份的学前教育经费需求巨大
    (二)对策建议
        1.精准监测适龄人数,科学统筹学前经费
        2.保障国家财政性投入,凸显学前公益普惠性
        3.制定学前生均经费标准,实施“生均经费递增法”
        4.实行多元化投入政策,坚持“扩总量与优结构”并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北京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新时代背景下城市基础教育空间规划探索
        1.1.1 基础教育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
        1.1.2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的转型趋势
        1.1.3 北京市基础教育空间规划探索
    1.2 北京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空间现象
        1.2.1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衡
        1.2.2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均等
    1.3 我国城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背景
        1.3.1 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1.3.2 基础教育体制改革
        1.3.3 城市教育通道变迁
        1.3.4 城镇化快速发展
    1.4 规划与教育部门已有措施面临的困境
        1.4.1 基础教育设施规划传统路径
        1.4.2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均衡措施
    1.5 小结
第2章 研究界定
    2.1 研究问题
        2.1.1 认识论问题
        2.1.2 公平评价问题
        2.1.3 规划路径问题
    2.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意义
    2.3 案例对象
        2.3.1 北京市域、内城和近郊案例研究
        2.3.2 不同公平范式的就学空间体系评介
    2.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4.1 研究方法
        2.4.2 数据来源
    2.5 研究框架与论文安排
        2.5.1 研究框架
        2.5.2 论文安排
第3章 基础教育资源空间配置理论研究
    3.1 基础教育服务供给相关理论
        3.1.1 空间俱乐部(Club Goods)
        3.1.2 蒂伯特模型(Tiebout Model)
        3.1.3 集体消费(Collective Consumption)
        3.1.4 教育市场模型(Market-oriented Model)
        3.1.5 小结
    3.2 基础教育服务需求相关理论
        3.2.1 社会再生产(Social Reproduction)
        3.2.2 同群效应(Peer Effects)
        3.2.3 邻里效应(Neighborhood Effects)
        3.2.4 机会地理(Geography of Opportunity)
        3.2.5 小结
    3.3 基础教育空间公平相关理论
        3.3.1 空间公平(Spatial Equity)
        3.3.2 教育公平(Educational Equity)
        3.3.3 小结
第4章 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方法研究
    4.1 单元空间的基础教育公平评价
        4.1.1 单元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4.1.2 相关性与模型评价方法
        4.1.3 小结
    4.2 连续空间的学校可达性公平评价
        4.2.1 学校可达性评价基本方法
        4.2.2 学校可达性公平研究进展
        4.2.3 小结
    4.3 离散设施的学校选址与布局优化
        4.3.1 学校选址布局优化基本模型
        4.3.2 学校选址布局模型研究进展
        4.3.3 小结
第5章 基础教育空间规划实践研究
    5.1 学校规划实践及其公平范式演进
        5.1.1 学校规划1.0:乌托邦时代
        5.1.2 学校规划2.0:工业时代
        5.1.3 学校规划3.0:后工业时代
        5.1.4 3.0 后时代:组织社会生态
        5.1.5 小结
    5.2 美国、日本的就学空间体系评介
        5.2.1 美国的学区制格局
        5.2.2 美国的就学反隔离政策
        5.2.3 日本的教育行政体系
        5.2.4 日本的就学平等化政策
        5.2.5 小结
第6章 北京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研究
    6.1 北京市域中小学服务分布与社会空间关系
        6.1.1 北京城市社会空间格局演变历程
        6.1.2 北京城市基础教育服务分布特征
        6.1.3 社会空间与资源分布的匹配关系
        6.1.4 小结
    6.2 内城学校、学区分异及其社会空间关系
        6.2.1 西城区学区划分与学校分异
        6.2.2 典型学区的居住分异与置换
        6.2.3 学校分异与居住分异的关系
        6.2.4 小结
    6.3 近郊就学格局分析与可达性公平评价
        6.3.1 梨园地区实际就学格局分析
        6.3.2 新城小学空间可达性公平评价
        6.3.3 基于择校模型的空间公平评价
        6.3.4 小结
第7章 研究总结与结论
    7.1 空间规划对教育公平的认识
    7.2 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方法集
    7.3 北京基础教育空间公平研究启示
        7.3.1 市域:“中心—边缘”分异
        7.3.2 内城:“户籍—文化”分异
        7.3.3 近郊:“收入—区位”分异
    7.4 北京基础教育空间规划路径搭建
        7.4.1 基础教育空间规划路径思路
        7.4.2 基础教育空间区划体系探索
        7.4.3 基础教育空间公平政策建议
    7.5 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7.5.1 研究的创新点
        7.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西城区教委、中介、家长和学校访谈提纲
附录 B 通州区梨园街道中小学生家庭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健康人力资本视角下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随机干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特色和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学生心理焦虑与人力资本积累
    2.1.1 学生心理焦虑的界定
    2.1.2 学生心理焦虑的广泛性
    2.1.3 学生心理焦虑对健康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2.1.4 学生心理焦虑对其他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2.2 心理疗法类干预方案及其推广可行性
    2.2.1 心理疗法类干预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
    2.2.2 心理疗法类干预推广的可行性
2.3 缓解学生心理焦虑的其他潜在方案
    2.3.1 提高学校质量的干预
    2.3.2 经济干预
    2.3.3 健康卫生服务干预
2.4 开展健康卫生服务干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4.1 开展健康卫生服务干预的必要性
    2.4.2 开展健康卫生服务干预的可行性
2.5 成本-效益核算说明
    2.5.1 成本-效益表示方法
    2.5.2 成本的核算说明
    2.5.3 影响效果的核算说明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人力资本理论
    3.1.1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3.1.2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3.1.3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3.2 健康理论
    3.2.1 健康生产函数
    3.2.2 健康卫生服务需求理论
    3.2.3 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效益
3.3 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
    3.3.1 影响评估研究
    3.3.2 实验经济学研究方法
    3.3.3 随机干预实验方法 第4章 研究设计、样本描述与实证分析方法
4.1 实验项目概况及实验数据的整合
    4.1.1 八个随机干预实验项目的概况
    4.1.2 八个随机干预实验数据的整合
4.2 八个随机干预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4.2.1 样本选择
    4.2.2 基线调查
    4.2.3 干预方案
    4.2.4 评估调查
4.3 样本分布及样本特征
    4.3.1 样本分布
    4.3.2 样本学生特征
    4.3.3 样本学生特征的平衡性检测
4.4 主要测量变量解释
    4.4.1 心理焦虑水平的测量
    4.4.2 数学成绩的测量
4.5 实证分析方法 第5章 学生心理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
5.1 中小学生心理焦虑现状
    5.1.1 中小学生心理焦虑整体现状
    5.1.2 中小学生心理焦虑的地区差异
    5.1.3 学生学业表现与心理焦虑的关系
    5.1.4 学生个人特征与心理焦虑的关系
    5.1.5 父母是否在家与学生心理焦虑的关系
5.2 中小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
    5.2.2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健康干预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6.1 健康干预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影响分析
    6.1.1 计量模型设定
    6.1.2 模型估计结果及讨论
6.2 健康干预对学生心理焦虑的异质性影响分析
    6.2.1 计量模型设定
    6.2.2 模型估计结果及讨论
6.3 健康干预缓解学生心理焦虑的作用机制分析
    6.3.1 作用机制的理论分析
    6.3.2 作用机制的实证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健康干预的成本-效益分析
7.1 健康干预的成本与效益统计
    7.1.1 眼镜干预的成本与效益统计
    7.1.2 营养干预的成本与效益统计
    7.1.3 信息干预的成本与效益统计
7.2 健康干预的成本-效益对比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结论启示
8.3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整合八个试验数据所使用的Stata变量手册
附表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量表
附表3: 53个县(区)名称及其对应开展的试验
附表4: 试验1的调研问卷
附表5: 试验2的调研问卷
附表6: 试验3的调研问卷
附表7: 试验4的调研问卷
附表8: 试验5的调研问卷
附表9: 试验6的调研问卷
附表10: 试验7的调研问卷
附表11: 试验8的调研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及研究区域
    (二) 研究方法
        1. 泰尔指数 (Theil Index)
        2. 重心模型 (Gravity Center Model)
        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三、上海市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分析
    (一) 师资空间分布总体特征
    (二) 师资配置的区域差异分析
    (三) 学龄人口及师资重心演变轨迹分析
    (四) 师资配置的区域空间统计分析
        1. 全局空间关联特征
        2. 局域空间关联特征
四、结论与建议
    (一) 主要结论
    (二) 对策建议

四、上海市学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二孩”政策效能渐弱背景下超大城市学前教育需求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 沙莉,魏星,王建平. 基础教育, 2020(06)
  • [2]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背景下上海生育保障措施完善研究[D]. 董佳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3]学前教育资源承载力研究[D]. 许浙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向社区开放的中小学校园空间设计研究[D]. 罗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5]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投入配置对教育机会公平影响研究 ——基于义务教育资源住房市场溢价视角[D]. 李凌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1)
  • [6]人口流动背景下超大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分析 ——以广州市为例[D]. 梁晶晶. 广州大学, 2019(01)
  • [7]“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经费需求的预测研究[D]. 夏梦雪.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8]北京城市基础教育空间公平评价与规划路径研究[D]. 毕波. 清华大学, 2018(04)
  • [9]健康人力资本视角下学生心理焦虑问题的随机干预实验研究[D]. 刘红艳.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10]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演变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吴晶,宋雪程. 宏观质量研究, 2017(02)

标签:;  ;  ;  ;  ;  

上海市适龄人口变化与教育资源合理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