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在中原掀起波澜

科技“浪”在中原掀起波澜

一、科技“波浪”弄潮中原(论文文献综述)

韦敏珠[1](2021)在《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诗研究》文中认为盛唐山水诗创作硕果累累,涉及到了关中、中原、巴蜀等广大地域,而江南山水出现的频率之高尤为引人瞩目。本文根据陈贻焮先生《增订注释全唐诗》一书,统计出盛唐江南山水诗共365首,足可见其数量之丰富。盛唐江南山水诗与地理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诗歌在描绘山容水态的同时,折射出了当地的地方文化,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风格,其地理性与空间性也丰富多彩,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加以考察,显然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些作品的特点,更好地把握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绪论部分对本文的几个重要概念“文学地理学”、“盛唐”、“江南”、“山水诗”作了界定,阐述了本选题的意义及相关研究概况,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考察盛唐江南山水诗的作者占籍和创作地点分布。通过对盛唐江南山水诗作者的籍贯进行统计,发现江南本籍诗人创作的江南山水诗数量远远少于外籍诗人所作同类作品。究其原因,盛唐江南籍诗人本身数量较少,有的作者长期活动于北方,以及诗人对家乡景致的审美疲劳等因素,应该与本地诗人留下的江南山水诗数量较少有关;盛唐文士的漫游之风,江南曾为失意文人的安身之所,异地景色给外地诗人带来了新鲜感则当与外籍诗人创作江南山水诗较多有关系。盛唐江南山水诗的创作地点分布也不平衡,经统计,岳州、宣州等地留下的诗歌最多,杭州、潭州等地次之,邵州、福州等地的诗歌数量为零。产生江南山水诗较多的各州有着知名的河湖山川,便利的交通,悠久的历史,迁谪之地,亲友所在或漂泊之所这些共同之处,这与它们多次被写入江南山水诗当有关系。而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等原因则与漳州、连州等17州的诗歌数量为零密切相关。第二章讨论盛唐江南山水诗中的名山胜水。在盛唐诗人的笔下,被描写得最多的要数庐山和洞庭湖,其次为金陵与京口、杭州与永嘉、秋浦与当涂等地的山水。庐山襟江带湖、峻秀两得的景色吸引了大批的盛唐诗人登临赋诗,香炉峰、瀑布、鄱阳湖均出现在了江南山水诗里,庐山因诗人的足迹与作品被赋予了诗情画意,而这些诗歌的影响也成为了历代庐山山水诗之最。洞庭之名自屈原始,盛唐张说、孟浩然、杜甫等江南山水诗人都在诗中描绘了洞庭景色,洞庭湖浩大的水势、阔大的湖面以及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湖畔有楼的景致都在诗歌中得到了多角度的展现,令人难忘。六朝历史给金陵山水涂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但在自然层面上,金陵山水还是那般清丽秀雅,因此在江南山水诗里,金陵既有落寞萧索的一面,又有明丽清新的一面。京口山海相连的壮丽景色、繁忙的西津渡以及北府兵光辉的历史都被写进了江南山水诗里,京口因此超越了自然地理而成为了一处富含人文意蕴的地方。杭州的钱塘潮宏伟壮观,名扬四海,盛唐时李白、孟浩然等诗人都在诗歌里描写了这一景致。同时,灵隐寺与天竺寺清寂绝俗的景色也受到了盛唐诗人的青睐,崔颢、陶翰、李白等都留下了作品。永嘉走入文学世界始于谢灵运,盛唐孟浩然、张子容接续谢公之笔,不仅刻画了永嘉带山临海的清逸之景,还在其中融入了二人的情谊。秋浦与当涂的景色主要体现在李白的诗歌里,秋浦的秀水青山以及水乡的采菱风俗、青年男女的情意都在《秋浦歌十七首》中得到了表现。浪险水疾的横江、柔美恬静的姑孰都是当涂之景,太白的诗歌对此都有描绘。第三章探究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思想意趣与地方文化的关系。盛唐江南山水诗涉及到的地方有各自的地理特色与地方文化,它们影响了诗人的审美取向与情感态度,从而使得诗歌的思想内涵带上了地方文化色彩。庐山兼有佛道文化,庐山的佛教文化经过慧远与朝廷、士大夫的努力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盛唐孟浩然、王昌龄的作品不仅描绘了庐山的景色,还涉及到了庐山的佛教文化。庐山的道教文化同样渊源颇深,既出现了陆修静、李腾空等着名道士,又有太平宫、木瓜洞等知名道观,李白的庐山诗在表现庐山的道教文化方面最为突出,其诗意境缥缈清虚,并透露出了诗人羽化登仙的愿望。巫风与湘妃神话以及由湘妃衍生而出的斑竹传说是楚文化的鬼神崇拜在洞庭地区的表现,洞庭山水诗的神秘、仙灵气息,以及诗中弥漫的哀愁当受到了这一影响。江左的山水文化传统由谢灵运、鲍照等人奠定发展,吴越山水因他们的歌咏而誉满天下,盛唐綦毋潜、贺知章等诗人继承了江左的山水文化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吴越山水之清丽明秀在其笔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宣州山水的清幽哀愁基调来自于谢朓,但他在宣州也有游山乐水的时候,盛唐李白、谈戭的诗歌受到了清幽一面的影响,张旭的作品表现了怡情山水的一面。第四章剖析盛唐江南山水诗的空间建构方式。盛唐江南山水诗具有丰富多样的地理空间,而且空间结构不拘一格。时空组合方面,庐山、洞庭湖、吴越山水、宣州山水与春夏秋冬及晨昏昼夜呈现出了不同的组合方式。空间转换上表现为四种方式,即随视线转移,随行踪迁移,随情思延伸,组合转换。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总结。盛唐江南山水诗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这在诗歌的山水描写、思想意趣表现以及文本地理空间建构上均有体现。本文通过对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文学地理学观照,力图呈现这些作品的地理性与空间性特征,希望能以此拓展盛唐山水诗的研究视野,为唐诗地理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宋思燃[2](2021)在《《古尊宿语录》谚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谚语是中华文明之瑰宝,传统文化之精华,是万千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产生于生产生活,并反作用于人类实践。《古尊宿语录》是一部重要禅宗语录汇编,口语化程度高,其中的谚语以强烈的口语性与说理性使其成为禅师开堂说法、点化学人过程中最喜用的言辞方式。本文将《古尊宿语录》谚语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谚语的语法结构类型及其语法功能;其次,通过对谚语形式的分析,总结其特点并指出其不同的使用场合;再次,论文从语义角度划分出谚语的不同类型,包括农业生产谚、气象节气谚等;另外,分析谚语的修辞特色,包括谚语的语音修辞以及修辞格在谚语中的运用;最后,通过对其疑难谚语的分析,为禅宗文献入门初读者提供方便,助力于他们的禅籍阅读。

王璐[3](2020)在《“海丝”题材民族舞剧《丝海梦寻》研究》文中认为

侯本塔[4](2019)在《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文中认为历史发展到宋代,禅宗已成为最重要的佛教宗派,在禅门“一花五叶”仅存的临济、云门、曹洞三家中,又以临济宗的声势最为浩大。本文便是站在临济宗的本位立场,采用文献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宋代诗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进行考察,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五章。第一章是对临济宗传承、着述与交游之特色的分析。通过考察可知,宋代临济宗前后绵延一十五世,并发展出黄龙、杨岐、大慧、虎丘四个派系,它的影响在时间上贯穿两宋始末,空间上遍布全国各地。临济宗僧人的禅学思想丰富,文学素养精深,并创作了语录、灯录、僧传、笔记等多种类型的禅学着述。他们在与诗人的交游中,也展现出以公案、颂古和机锋为特色的时代新风。第二章为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该章对宋代八大颂古集和《正法眼藏》、《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公案入诗”与“诗文入案”两个视角开展诗禅关系的考察。公案入诗方面,首先对“义玄悟道”等六则临济公案在宋诗中的运用加以探讨,揭示出各则公案在诗歌创作中的主要作用和内涵演变;其次从苏轼与“三十六对”公案以及张商英的颂古创作入手,对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进行分析,分别指出苏轼诗歌的取象方式、表达方法和张商英颂古的渔父唱道、艳诗明禅之特色所受禅门公案的影响。诗文入案方面,分别从帝王公案、文人公案和诗歌公案三个方向进行展开,指出禅门公案对帝王与文人形象的建构,和对文人诗歌的拈提参究及禅学理解。第三章为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采用统计学方法,对临济颂古进行竭泽而渔式的考察,共辑得颂古5000余则,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宗派特色和代表作家加以论述。第二节将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文献对读,排查出100余则颂古借用前人诗歌的案例,继而从借用对象、借用手法和借用效果三个层面对临济颂古“借诗明禅”之特色展开讨论。第三节首先对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进行考察,接着对这些总集误收、重收、失收的临济颂古加以辨析,最后以《禅宗无门关》为中心,指出临济宗颂古所具有的譬喻新颖、以贬为褒和豪猛粗放之特色。第四章为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该章第一节对临济宗“峻烈活泼”的宗风特色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加以阐述,并指出二者之间的内在融通关系。第二节从呵佛骂祖、直下承当和杀活自在三个层面入手,对临济峻烈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之关系进行考察,认为临济宗风参与到北宋文人变革精神、文化自信和人生态度的建构之中。第三节是对“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关系的探讨,指出宋代咏物诗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所受临济宗的影响。第五章为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该章主要对松源崇岳、无准师范、虚堂智愚和西岩了慧等十余位虎丘派禅师的代表诗作、擅长诗体和典型诗风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虎丘派禅师重家风、轻文采、好拈颂的创作倾向。

王妍[5](2018)在《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词语教学应该是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也应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在当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淡化词语教学,学生词汇量贫乏、词语乱用错用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提倡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之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问题,改进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了本论题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选题的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为后文展开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二部分,首先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进行深入分析,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第三部分,对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分析了词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方面:教师对词语教学的内容、目标认识不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淡化词语教学;词语教学方式僵化,未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相结合;词语教学缺乏必要的训练。学生方面:学生对词语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词汇贫乏症”普遍存在;词语错读、错写、错用现象严重;词语学习过分依赖网络资源。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第一,初中词语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第二,词语教学应该坚持四大原则:注重‘双基’目标;关照学情;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第三,提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具体教学方法:联通汉语、文言与方言进行词语教学;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第五部分,笔者尝试提出构建初中语文词语库,希望本词库能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陈豫韬[6](2017)在《《竹洲文集》校注》文中提出吴儆(1125—1183),字益恭,徽州休宁县商山人。原名偁,因避秀王赵子偁讳而改名为儆。绍兴二十七年中进士第,被授以明州鄞县县尉,而後又在饶州安仁县担任知县,在邕州担任通判。致仕後在休宁商山竹洲中开园讲学。其为人刚毅勇决,忠义耿介,学识过人,与当时学者朱熹、张栻、陈亮、范成大等互相交游友善,是南宋的知名的教育家与文学家。其《竹洲文集》今天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其中载有吴儆各类奏折、政论文、表启、书记、诗赋、乐府等作品,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与文学价值。然而,目前中外学者对於吴儆及其《竹洲文集》的研究深度与广度都非常有限,所以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言部分,主要是对吴儆其人的生平交游、其宗族乡风、其理学与政治思想以考察其人,而对於其《竹洲文集》,则主要从文集的内容、版本等进行解析,以了解吴儆作品的整体风貌。注释部分,校注以弘治本为底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万历本为参校本,并参校文津阁四库本、以及相关的地志、别集等文献。力图纠正错漏讹误,还原文献原貌,疏证典故出处,同时对其集中的冷僻字、人名、官职、制度、地理等进行依次考究。并通过上述研究,以求能对吴儆能有更加科学、客观、深入、全面的考察。对了解南宋当时政治社会风貌,以及徽州、广西的地域文化情况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张家欣[7](2017)在《宋词中体育活动传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朝延续了唐朝时期的繁荣,并以人仁政天下的治国主张使当时的经济、政治都有了迅猛发展。这些条件为当时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了强有力的保障。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宋代时期的经典着作宋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唐圭璋先生的《全宋词》中涉及的体育活动为主线,兼并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相关的历史、野史、自传、诗词、歌赋等各类文学作品,站在传播学的角度对宋词中体育的活动进行深层探讨和重点剖析。将文学、传播学与体育活动相结合,从这一独特角度窥探中国宋代体育的发展概况。通过对全宋词当中有关宫廷贵族的体育活动(射、蹴鞠、投壶、踏舞)、大众市民的体育活动(垂钓、弄潮、围棋、击壤)和有关节气的体育活动(登高、踏青、秋千、风筝、斗草、抛球)共十四项体育活动的深入探究,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条宋代体育活动传播的印记:在经济发达、文化辉煌、政治开明、城市化商业化极度发展的传播背景下,作为宋词传播主体的最高统治者、突出词作者、舞姬名妓使宋词的传播方式呈现出书面传播(抄写传播、题壁传播、书信传播、印刷传播)、口头传播(诵读、品评)、歌唱传播多样化的形式。其中,歌唱传播的主角——歌妓又是一个值得深挖的传播线索,它分成了官妓、家妓、私妓等类别,在宫廷宴席、私人宴会、酒楼茶肆、街口道边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传播活动。而扇子、石刻、屏风、书册等传播媒介也在宋词的传播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宋词中的体育活动元素相当丰富,尤其是登高词(112首)、秋千词(217首)踏青词(107首)占据的篇数最多也最值得挖掘。宋代体育活动的传播效果是惊人的,大致体现在体育活动的职业化、体育活动的全民化、体育活动的感染力上。这也为后世的体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新立[8](2017)在《近代文学社团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对近代文学社团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状况作一通览式的描述,以期能够达到一个全面完整的了解和认识。尝试从文献学、历史学的角度考证近代主要文学社团的产生与发展状况,从文学史、社团史的角度来研究近代文学社团与近代社会文化、近代文学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既关注与其紧密相关的外在因素,如时代局势的动荡,西方文化的冲击,文学革命和新文学思潮的影响等,也关注其内在的存在状态,如社团内部的构成、社团的条例规定、社团活动与发展的方式、社员的文学创作与作品的收集、整理与传播等,使文学社团研究更加立体化,更加丰富。文章思路方面,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近代文学社团发展的时代背景,主要从近代社会的巨变,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转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学革命,如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方面,探究这些时代因素对传统文人与传统文学社团的影响。第二章主要论述从19世纪初开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120余年间文学社团的发展历程,依据该时期文学社团发展的具体状况,分为恢复期,复兴期,低落期,持续发展期四个阶段,对各个时期的文学社团进行详细梳理。对一些重要社团进行具体考证。第三章为近代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文学社团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其中台湾以诗钟为主要创作方式的文学社团活动,在近代,特别是在清末发展非常繁盛。东南亚作为中国海外华人数量最多、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较之其它地区,也更加浓厚。本章马来亚地区为中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社团在该地区的发展状况,及其在当地华文文学发展中的影响。第四章为近代文学社团的特征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社团与社员的考察,一是从地域文化与文学的角度考察近代文学社团与社团成员的地理分布,二是对社团主要成员身份的考察,并进一步探究社团的性质与特征。此外,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科举制度在近代被废止之后,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文社,并没有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而消亡,而是发生了一些改变,并继续存在着。第五章为几类特殊的文学性社团研究,在近代文学社团的发展中,既有一些和前代文学社团相似的社团,如怡老类社团,又出现了一些前代没有的社团类型,如诗钟社。现阶段这些社团在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也难以归类,同时又创作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文学性特征。为完整体现近代文学社团发展的全貌。本章针对几类主要的文学性社团进行研究,主要包括怡老类文学社团、季节性文学社团、诗钟类文学社团、哀悼性质的文学社团,以及报刊类和校园文学社团等。

林荣亮[9](2016)在《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梳理了青岛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沿革,分析了青岛山水风貌及地域文化特色。从“生态、风貌、文化”三方面,总结了青岛市及国内外重要滨海城市生态环境与山水风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出早在1897年城市建设之初,青岛在生态环境与风景园林建设方面,就以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目标,突出以“陆海统筹”为规划原则;城市风貌保护和开发方面,注重“见山见海”;风景园林地域文化融合方面注重“民族特色”及“中西合璧”的总体发展特点。本研究结合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学、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PSR(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框架、AHP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跨学科调查研究,探索提出了《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并定量的分析了 1863-2015年之间,5个重要历史时期,陆域生态环境对海湾生态的支持度;结果为(1863年74分、1935年 69.7 分、1966 年 56.8 分、1992 年 36.8 分、2015 年 35.1 分),梳理并定量分析出,陆海之间生态方面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总结出:当前城市陆域生态环境建设对海湾生态产生破坏影响的总趋势仍未改变,生态环境陆海统筹建设亟待加强。基于GIS视觉敏感度定量分析,评价了青岛山水风貌可视敏感度。以市民调查问卷结合AHP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定量的评价分析了当前青岛风景园林环境的文化融合程度为67.88分,融合水平较低。调查得到当地市民对各中西方文化及地域文化要素的重要程度评价,结果发现,市民普遍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风景园林在当前的传承和发扬”。基于海洋地质学原理,海洋生态学原理,结合GIS技术,提出了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为潮控半封闭海湾型城市陆海交界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思路、理论支撑和具体规划设计应用的方法和步骤。本研究着重以胶州湾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分析。基于景观视廊保护原理,结合GIS可视分析和Grasshoper技术,提出了城市山水可视化提升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定量分析方法”,相关技术方法,有助于在“城市设计”层面,实现对城市建筑高度的空间管制优化;利于实现“见山、见水”的风貌保护目标。本文以青岛八个景点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和分析。最后,以陆海统筹为原则,以胶州湾生态弹性力为依据,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个层面,提出了以陆域风景园林生态环境改善,进而带动海湾生态环境优化的一系列规划优化策略。并从风景园林规划角度及传统文化融合维度,对山水可视优化“城市设计”,提出了相关的优化规划策略及分析方法相关研究思路方法,为青岛市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城市风貌保护、中心城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方法、研究依据和思路。相关方法策略,可为国内外同类型“半封闭潮控海湾城市”的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建设,提供研究借鉴。

吴玲玲[10](2016)在《唐宋西南竹枝词及其地域文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枝词从民间走上学者案头,从民歌变成文人创作,从歌唱爱情到歌生民病,最后成为风土民情的载体。总结起来,近四十年来竹枝词的研究与唐宋西南竹枝词相关的,主要集中在二个方面:一是刘禹锡《竹枝词》的相关研究;二是考辨竹枝词的源流及其风格演变。为与后代竹枝词地志特点相衔接,本文着重在唐宋西南竹枝词的地域文化方面来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第一章是西南竹枝词的发展演变,从名称和身份地位两个方面来梳理。竹枝词起源于巴蜀,创作重镇也在巴蜀,竹枝词名称和身份地位的演变,也即是西南竹枝词的名称和身份地位的演变,二者是一回事。虽然后世竹枝词在全国其他各个地区开花结果,但都是指的文人竹枝词,根源仍在西南巴蜀。第二章将唐宋西南文人竹枝词的创作者们分类,这些文人竹枝词有的是贬谪到巴蜀时所作,有的是被派遣到巴蜀之地任职,有的是路过巴蜀之地,受当时情景感触而作;有的是为排遣内心的苦闷,到巴蜀之地游览……根据他们创作竹枝词时的身份特点,分析他们当时的创作原因。期间若有诗人创作时间、地点或创作意图不明,则根据相关史料作简要考证。第三章是唐宋西南竹枝词中的经典风物。从唐宋西南文人竹枝词中挑出代表该地区风土特色的字词,有巴蜀山水、水陆植被,也有蜀中独特地理环境造成的风俗习惯等等,从中寻找相关文学作品或史料佐证之,使之内容更丰富。第四章是唐宋西南竹枝词中的经典人物。这些人物可能在唐宋西南竹枝词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象征性,如从屈原到贾谊、杜甫,这些人物之间有内在联系,对中国士人有特殊影响,他们不仅出现在竹枝词中,也对后世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这些历史人物本身也是当地耳熟能详的传说,源远流长。第五章是唐宋竹枝词与巴蜀文化的研究,唐宋竹枝词中有部分反映巴蜀社会生活习惯的记载,对形成巴蜀独特文化有重要作用。如云安酒为代表的巴蜀酒文化,巴蜀农耕文化在竹枝词中的体现,巴蜀游乐文化在竹枝词中的体现,屈原精神对竹枝词创作的影响。

二、科技“波浪”弄潮中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技“波浪”弄潮中原(论文提纲范文)

(1)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文学地理学的视野与本选题的意义
    二、有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作者占籍与创作地点分布
    第一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作者的占籍
    第二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创作地点的分布
第二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中的名山胜水
    第一节 庐山
    第二节 洞庭湖
    第三节 金陵与京口山水
        一、金陵山水
        二、京口山水
    第四节 杭州与永嘉山水
        一、杭州山水
        二、永嘉山水
    第五节 秋浦与当涂山水
        一、秋浦山水
        二、当涂山水
第三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思想意趣与地方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盛唐庐山诗的佛道色彩与庐山文化
        一、盛唐庐山诗的佛教色彩与庐山佛教文化
        二、盛唐庐山诗的道教色彩与庐山道教文化
    第二节 盛唐洞庭诗的仙灵色彩与楚文化鬼神崇拜
    第三节 盛唐吴越山水诗的清丽秀美风格与江左山水文化传统
    第四节 盛唐宣州山水诗的清幽愁绪与“谢宣城”的诗歌遗产
第四章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空间建构方式
    第一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时空组合方式
        一、庐山与春夏及清晨白昼的组合
        二、洞庭湖与秋天及白昼的组合
        三、吴越山水与春秋及昼夜晨昏的组合
        四、宣州山水与秋天及昼夜的组合
    第二节 盛唐江南山水诗的空间转换
        一、随视线转移
        二、随行踪迁移
        三、随情思延伸
        四、组合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盛唐江南山水诗一览表
硕士期间成果
后记

(2)《古尊宿语录》谚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谚语及禅籍谚语的研究
        1.2.2 关于《古尊宿语要》及《古尊宿语录》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谚语概述
        1.4.1 谚语的界定
        1.4.2 谚语的特点
2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语法结构类型及其语法功能
    2.1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语法结构类型
        2.1.1 单句谚语
        2.1.2 复句谚语
    2.2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语法功能
        2.2.1 充当句子成分
        2.2.2 单独成句
    小结
3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形式特点及使用场合
    3.1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形式特点
        3.1.1 词汇方面
        3.1.2 语法方面
    3.2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使用场合
        3.2.1 禅师话语
        3.2.2 学人话语
        3.2.3 偈颂
    小结
4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分类
    4.1 农业生产谚
    4.2 气象节气谚
    4.3 事理规劝谚
    4.4 衙门官场谚
    4.5 动物习性谚
    4.6 战斗战事谚
    4.7 农事作物谚
    小结
5 《古尊宿语录》谚语的修辞特色
    5.1 语音修辞
        5.1.1 音节的配合
        5.1.2 声调的协调
        5.1.3 押韵的和谐
    5.2 修辞格在《古尊宿语录》谚语中的运用
        5.2.1 比喻
        5.2.2 反问
        5.2.3 对偶
        5.2.4 夸张
        5.2.5 对比
        5.2.6 仿拟
        5.2.7 顶真
    小结
6 《古尊宿语录》疑难谚语宗门义例释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宋代临济宗的传承、着述与交游
    第一节 临济宗的法脉传承
        一、北宋中期以前的临济宗
        二、北宋中后期的临济宗黄龙派和杨岐派
        三、南宋时期的临济宗大慧派和虎丘派
    第二节 临济宗的禅学着述
        一、语录灯录类着述
        二、僧传笔记类着述
        三、拈古颂古类着述
        四、禅门宗义类着述
    第三节 临济宗的士林交游
        一、禅门公案与谈禅论道
        二、禅门颂古与诗文酬唱
        三、临济禅法与机锋对答
        四、别集序跋与祖师真赞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临济公案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唐宋临济宗公案述论
        一、“八大颂古”所收临济公案
        二、《正法眼藏》所收临济公案
        三、《禅宗颂古联珠通集》所收临济公案
    第二节 公案入诗:临济公案及其诗歌表达
        一、悟道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一
        二、示法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二
        三、勘验公案:宋人“以临济公案入诗”之三
        四、宋代临济宗嗣法文人的公案接受研究
    第三节 诗文入案:临济宗的特殊参学法门
        一、帝王公案:皇帝形象的历史演变
        二、文人公案:文人形象的禅门建构——以“韩愈见大颠”为中心
        三、诗歌公案:上堂举诗与诗下开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临济颂古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宋代临济宗颂古发展析论
        一、临济颂古的发展趋势
        二、临济颂古的宗派特色
        三、临济颂古的代表作家
    第二节 借诗明禅:临济颂古与前人诗歌关系
        一、借诗明禅之借用对象
        二、借诗明禅之借用手法
        三、借诗明禅之借用意义
        四、借诗明禅与颂古入诗
    第三节 颂古即诗:作为宋代诗歌的禅门颂古
        一、当代宋诗总集的颂古收录标准
        二、宋代临济颂古的辑佚考辨
        三、临济颂古的诗歌美学特征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济禅法与宋代诗歌
    第一节 临济宗禅法特色论析
        一、“峻烈活泼”的宗风面貌
        二、“触目是道”的悟道方法
        三、宗风特色与悟道方法之关系
    第二节 呵佛骂祖,杀活自在——临济宗风与北宋中期士林风貌
        一、呵佛骂祖:北宋文人的变革精神
        二、直下承当:北宋文人的文化自信
        三、杀活自在:北宋文人的人生态度
    第三节 触目是道,物物真灵——悟道方法与宋代咏物诗之关系
        一、咏物与说禅:宋代咏物诗的创作观念
        二、蹇驴与桃花:咏物诗歌意象的禅学化
        三、言体与言用:宋代咏物诗的创作手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宋代临济宗虎丘派禅诗研究
    第一节 虎丘派前三世的禅诗
        一、朱瑾与像赞:虎丘绍隆的禅诗
        二、蜻蜓与唱酬:应庵昙华的禅诗
        三、送别与示徒:密庵咸杰的禅诗
    第二节 虎丘派第四世的禅诗
        一、自诒与贺寿:破庵祖先的禅诗
        二、啸月与弄潮:峻烈激猛的松源诗风
        三、赠别与山居:冲淡自然的松源诗风
    第三节 虎丘派第五世的禅诗
        一、衣食住行,花鸟草木:松源弟子咏物诗
        二、肆口而说,迅机痛快:无准师范的禅诗
        三、词章骈俪,敷腴调畅:石田法薰的禅诗
    第四节 虎丘派第六世的禅诗
        一、禅理生活,五律尤佳:虚堂智愚的禅诗
        二、古体赠别,骚体祖赞:石溪心月的禅诗
        三、禅会图赞,题号诗偈:西岩了慧的禅诗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唐宋临济宗禅师名录
附录二:禅林僧史灯录所收唐宋临济僧资料一览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后记

(5)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 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词语教学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拓展延伸
        二、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石
        三、词语教学是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 词语教学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词语教学是培育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二、词语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语言材料
        三、词语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现状的调查
        一、从教师“教”的方面来看
        二、从学生“学”的方面来看
    第二节 造成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对词语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
        二、教师自身字词教学能力不足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第一节 以“培育语文核心素养”为词语教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节 坚持词语教学的四项原则
        一、注重“双基”目标
        二、关照学情差异
        三、遵循现代汉语词语的特点
        三、联系音、形、义,沟通句、段、篇
    第三节 初中词语教学方法
        一、联通汉语与文言、方言进行词语教学
        二、以核心词语为抓手进行词语教学
        三、从语用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四、从文化视角进行词语教学
第四章 关于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构想
    第一节 建立初中语文词语库的意义
        一、为初中语文词语教学提供参考
        二、为初中语文教材、教辅及字词典的编撰提供材料
        三、为语文教学研究提供依据
    第二节 初中语文词语库
        一、关于词语库的编排说明
        二、初中语文词语库(见附录)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初中语文词语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竹洲文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吴儆的家世与生平
    第一节 乡风与家世
        一、宋代徽州的文教与科举
        二、休宁商山吴氏家族
    第二节 吴儆的生平与交游
        一、吴儆的生平
        二、吴儆的交游
第二章 《竹洲文集》的版本研究
    第一节《竹洲文集》的版本系统
        一、端平甲午本
        二、端平乙未本
        三、吴资深进呈本
        四、淳佑吕午序重刊本
        五、张宁序本
        六、弘治本
        七、嘉靖本
        八、万历本
        九、万历十卷本
        十、四库全书本
        十一、吴文肃公摘稿本
        十二、《竹洲秀衍集续集》
    第二节 《竹洲文集》的版本比较
        一、篇章与编次
        二、文字差异
第三章 《竹洲文集》的内容研究
    第一节 《竹洲文集》的文章研究
        一、议(奏议、政议)
        二、表启
        三、书
        四、记
        五、序
        六、祭文
        七、杂着
        八、铭赞
        九、赋
    第二节 《竹洲文集》的诗词研究
        一、诗歌研究
        二、词作研究
第四章 吴儆的思想研究
    第一节 吴儆的社会政治思想
        一、对外政策与措施
        二、用人制度与人才选拔
        三、利民思想
        四、军政思想
        五、地方吏治与捕盗
    第二节 吴儆的哲学思想
        一、吴儆的道家思想
        二、吴儆对程朱理学的态度
        三、事功思想
    第三节 通达的人生观
结语
凡例
卷一 奏议
    论恢复大计
    论邕州化外诸国
    论二广官吏
    论治民理财
    论文臣当习武事
    论选人改官
    论大臣近臣
卷二 奏议
    论乞委漕臣同帅臣措置(?)边
    论广西治盗贼
    论广西帅臣兼知漕计
    论配隶当屯驻大军
    论募兵
卷三 政议
    富国强兵策并序
    刍言三篇并序
    宰相论
卷四 表启
    代贺隆兴改元表
    谢赐历日表
    贺王丞相啓
    上明州沈丞相啓
    贺洪枢密啓
    知泰州谢执政啓
    倅邕谢宰执啓
    谢南轩举状啓
    与桂帅张南轩啓
卷五 啓
    贺汪直阁知九江啓
    代贺张魏公除枢密使督军啓
    上明州佥全判许状元啓
    谢李盐使举治状啓
    贺范至能自广帅镇蜀启
    上宪使啓
卷六 啓
    贺金少卿啓
    代洪守贺陈殿院啓
    通信守徐侍郎啓
    谢洪徽州差权局啓
    贺金丈除给事啓
    上钱通判啓
    谢洪徽州撰休宁县学记并书啓
    贺施佥枢啓
    上史枢密啓
    贺洪枢密除参政啓
    谢郑宪举状
    上明州制置啓
    代王侍郎通扬漕
    与漕使啓
    贺洪景伯除中书舍人
    安仁交代啓
    答雷州冯守
卷七 书
    上蒋枢密书
    见辛给事书
    上王丞相书
    上姚枢密书
    上汤丞相论余姚海贼书
卷八 书
    上张南轩书
    谢南轩荐举书
    与南轩论盗贼书
    上五府乞宫观书
    见洪徽州书
卷九 记
    答吴益深书
    答汪楚才书
    答汪仁仲求撰墓志书
卷十 记
    竹洲记
    平斋记
    爱民堂记
    憇思轩记
    就轩记
    邕州化外谙国土俗记
    尊已堂记
卷十一 记
    相公桥记
    隐微斋记
    休宁县修学记
    观潮记
    仰高亭记
    休宁县尉厅壁记
    瑞芝记
    骑鲸轩记
卷十二 序
    尚书宋公山居三十韵序
    送范石湖序
    送程少章游两淮序
    棣华小录序
    送詹景阳序
    送宗人游术序
    送陈守入觐序
    送曹守序
卷十三 祭文
    祭张南轩先生文
    祭孙县丞先生彦及文
    祭金静之文
    祭吴仲贤文
    祭吴庭操文
卷十四 杂着
    读罗郢州小飞来记
    墨说
    题五峯先生知言卷末
    题陈氏雪溪
    读曹氏世济録书其後
    读友于堂诗书其後
    名一枝庵
    宴邕守乐语
    劝农文
    记鼠
    劝学文
卷十五 铭賛
    赐笏铭
    写眞自賛
    戏题东湖画像
    砚铭
    砚铭
    石炉铭
    竹篦铭
    祈阳石屏铭
卷十六 古赋辞附
    浮丘仙赋并序
    良干堨赋并序
    冰玉辞
卷十七 古风
    子吴子某既结茆竹洲以娱亲复于居之前沼为亭以朝爽名之盖亭西(?)於晨兴看山为宜(题朝爽亭)
    题新安全厨拄笏亭
    题骑牛图
    代陈无已述怀
    和孙先生彦及棣华堂诗韵
    寄题郑集之醉梦斋
    次韵南轩先生榕溪合
    汪叔耕见访不数日别去恶语为赠兼简子用子美二友
    题陈仲礼四知轩且当折柳之意
    寄题淳安陈令君读书林
    以竹牀赠杨信伯古诗代简
    和唐秘校见贻长篇
    题李休宁藏斋
    宿神潭洪氏醉经堂
    题祝圣寺浮梁道中
    阳村道中邂逅赵仁甫
    题阳山寺
    独酌
    早起
    送吴令君
    赠吴令君
    送王国器归宣城
卷十八 律诗
    题古岩(旧尝侍孙先生题名岩中)二首
    过丛桂堂故叔祖教授读书之所
    送洪史君赴阙移节会府
    酧月亭
    和金尚书棣华堂诗韵
    晚步
    拾梧子
    送钱虞仲兄弟
    次韵李提点雪中登楼之什三首
    吕守环秀堂三首
    休日饮直之运属家
    次徐令韵
    还程彦举诗卷
    清明阴雨呈同舍
    弋阳道中
    和刘守韵[自注:刘喜佛]
    送张丞归平江
卷十九 绝句
    番阳道中
    寓郡城客舍热不可寐与程彦举坐语达旦
    壬午二月桃方盛开雪积其上光辉红润不可形状以二诗纪之
    偶成
    赵同叔开轩植竹以自娱乐诸公虽为赋诗而未尝有见之者某不日北归同叔亦为楚令尹矣诗以媿之
    寓壶源僧舍三绝
    簟送人诗代简二首
    题月岩
    答范石湖牡丹诗[自注:范诗有风日等闲犹不到外边蜂蝶莫纷纷之句]
    以乌纱巾饷客
    题刘氏幽香亭[自注:壬寅十一月下潮立]
    和张干三公亭[自注:此亭废已久但有旧址存]
    说谜三绝
卷二十 乐府
    念奴娇[寿程致政]
    蓦山溪[效樵歌体]
    蓦山溪[老人和]
    满庭芳[寄叶蔚宗]
    满庭芳[用前韵并寄]
    虞美人[送益章赴会试]
    虞美人[七夕]
    虞美人
    西江月
    浣溪纱[题星洲寺]
    浣溪纱[次范石湖韵]
    浣溪纱[题余干传舍]
    浣溪纱[登镇远楼]
    浣溪纱[竹洲七夕]
    浣溪纱
    浣溪纱[和前镇远楼韵]
    浣溪纱[梅]
    减字木兰花[中秋独与静之饮]
    减字木兰花[朱子渊见和,次韵为谢]
    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
    念奴娇[寿陈尚书母夫人]
    念奴娇[寿吴宰]
    念奴娇
    西江月
    浣溪纱[春题别墅]
    浣溪纱[和前次范石湖韵]
    浣溪纱[代作]
    浣溪纱[戏陈子长]
    朝中措[代宋仲温上德操]
附録一 棣华杂着
    识斋记
    摩苍轩记
    赠桂县丞挂冠序
    见季守书
    见蒋枢丐祠书
    与蒋参政啓
附録二 序跋
    罗任臣跋
    程珌序
    吕午序
    陈埙序
    洪扬祖序
    程敏政序
    张宁序
    吴尧臣後序
    吴继京後跋
附录三 名公赠言
    陈状元亮赠吴益恭序
    陆伯寿书墨说後
    南轩先生赠别
    陈状元亮与吴邕州益恭书
    陈状元亮与东莱先生书
    南轩先生与朱文公书
    朱文公与南轩先生书
    朱文公与汪伯虞
    朱文公与尤尚书延之书
    朱文公与尤尚书延之书
附录四 行状、进表等
    宋故朝散郎知邕州军州兼管内劝农营田事兼广南西路安抚都监提举钦廉等州盗贼公事沿邉溪涧都巡检使无提点买马事竹洲先生吴公行状
    宋竹洲先生吴公传
    竹洲先生像赞
    进竹洲文集上表
    文肃吴公谥告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宋词中体育活动传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宋词
        1.4.2 宋词中的体育活动
        1.4.3 宋词的传播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个案研究法
        2.2.3 逻辑分析法
        2.2.4 内容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宋代体育活动简述
        3.1.1 概况
        3.1.2 演进与发展
    3.2 关于词
        3.2.1 词的概述
        3.2.2 两宋时期“词”的发展
        3.2.3 宋词的分类
    3.3 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全宋词中的体育活动
        3.3.1 全宋词中体育活动的传播背景
        3.3.1.1 经济发达
        3.3.1.2 文化辉煌
        3.3.1.3 政治开明
        3.3.1.4 受众群体的城市化
        3.3.1.5 宋词创作的商业化
        3.3.2 全宋词中体育活动的传播方式
        3.3.2.1 书面传播
        3.3.2.2 口口相传
        3.3.2.3 歌妓传播
        3.3.3 全宋词中体育活动的传播媒介
        3.3.3.1 扇子
        3.3.3.2 石刻
        3.3.3.3 屏风
        3.3.3.4 书册
        3.3.4 全宋词中体育活动的传播主体
        3.3.4.1 最高统治者
        3.3.4.2 突出词作者
        3.3.4.3 歌妓舞姬
        3.3.5 全宋词中体育活动的传播内容
        3.3.5.1 宫廷贵族的体育活动
        3.3.5.2 大众市民的体育活动
        3.3.5.3 有关节气的体育活动
        3.3.6 全宋词中体育活动的传播影响
        3.3.6.1 宋代体育活动的职业化
        3.3.6.2 宋代体育活动的全民化
        3.3.6.3 宋代体育活动的感染力
        3.3.6.4 体育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4 结论
    4.1 传播背景
    4.2 传播方式
    4.3 传播媒介
    4.4 传播主体
    4.5 传播内容
    4.6 传播影响
5 建议
    5.1 研究范围方面
    5.2 传播媒介方面
    5.3 传播内容方面
    5.4 传播模式方面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近代文学社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论述
        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研究
        二、九十年代至2005年期间的研究状况
        三、2006年以来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说明
        一、“近代”时间范围的确定
        二、“文学社团”概念的界定和收录标准
        三、具体文学社团命名的方式方法
第一章 近代文学社团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节 “文学社团”源流考
    第二节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述
    第三节 近代西方文化思潮的涌入
    第四节 近代文学思想流变与特征
        一、传统文学思想的延续与改变
        二、早期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文学思想
        三、文学界革命
        四、革命派的文学思想
        五、文学特征
第二章 近代文学社团发展历程
    第一节 近代文学社团恢复阶段
        一、兰心诗社考
        二、泊鸥吟社考论
        三、沽上梅花诗社考
        四、其它文学社团概述
    第二节 近文学社团复兴阶段
        一、江东词社考论
        二、言社、益社考论
        三、其它文学社团概述
    第三节 近代文学社团低落阶段
        一、支社考论
        二、翠屏诗社考论
        三、其它文学社团概述
    第四节 近代文学社团再次复兴阶段
        一、希社考论
        二、虞山诗社考论
        三、寒山社考
        四、其它社团概述
第三章 港台地区及东南亚文学社团发展状况
    第一节 香港、澳门地区
    第二节 台湾地区
        一、发展轨迹
        二、社团目的与主要内容
        三、社团活动简述
    第三节 东南亚地区
第四章 近代文学社团的新变
    第一节 近代文学社团的地域分布
    第二节 近代文学社团的构成与变化:基于社团成员身份的考察
        一、成员身份的考察
        二、社团成员的籍贯分布
    第三节 科举兴废与近代文社转型
    第四节 近代女性文人结社活动及其影响
第五章 近代特殊的文学性社团述论
    第一节 诗钟类文学性社团
        一、诗钟渊源考
        二、诗钟的创作方法
        三、近代诗钟类文学社团发展的特点
    第二节 怡老类文学性社团
    第三节 季节类文学性社团
结语
附录: 近代文学社团知见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9)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1.2. 滨海城市“生态破坏”、“千城一面”的发展困局
        1.1.3. “绿水青山”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1.2. 研究意义
        1.2.1. 符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
        1.2.2. 风景园林设计的定量研究尝试
        1.2.3. 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参考经验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空间范围
        1.4.3. 研究时间范围
    1.5. 研究现状(国内外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经验启示)
        1.5.1. 国内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2. 国外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3. 中西对比
    1.6. 研究创新点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创新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和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青岛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沿革
    2.1. 山水风貌、地域文化概述
        2.1.1. 山
        2.1.2. 海
        2.1.3. 水
        2.1.4. 城
    2.2. 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演变
        2.2.1. 概述
        2.2.2. 生态环境及风貌演变历程
        2.2.3. 小结
    2.3. 城市风貌及风景园林历史演变
        2.3.1. 清朝时期(1891-1897)
        2.3.2. 德国占领期(1897-1914)
        2.3.3. 日本占领期(1914-1922、1937-1945)
        2.3.4. 民国时期(1922-1929,1929-1937)
    2.4. 生态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2.4.1. 绿地总量不足
        2.4.2. 绿地布局不均
        2.4.3. 绿地建设质量偏低
        2.4.4. 生态空间结构不合理
        2.4.5. 城市风貌混乱、山海难见
        2.4.6. 千城一面
        2.4.7. 城市绿地建设重硬轻软
        2.4.8. 城市开发夺山占水
        2.4.9. 建设理念有待提高
        2.4.10. 园林行业投入与重视不足
3. 青岛山海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评价
    3.1. 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
        3.1.1. 摘要与背景
        3.1.2. 评价方法综述
        3.1.3. 价指标体系构建
        3.1.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与总结
    3.2. 青岛市中心城区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评价
        3.2.1. 观景点及观景线路选择
        3.2.2. 观景点现状问题分析
        3.2.3. 山水视觉敏感度分析
        3.2.4. 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综合评价
    3.3. 青岛风景园林文化要素感知融合度评价
        3.3.1. 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3.3.2. 状态打分与权重确定
        3.3.3. 评价结果与结论
4.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理论与技术
    4.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
        4.1.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1.2. 软件技术应用
        4.1.3. 方法步骤
    4.2. 基于山水可视化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方法
        4.2.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2.2. 软件技术应用
        4.2.3. 方法步骤
5.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优化的理论与技术应用
    5.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性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分析
        5.1.1. 海岸线现状分析
        5.1.2. 改造岸线划定
        5.1.3. 改造后纳潮量计算
        5.1.4. 改造后冲於环境、水交换能力演变分析
        5.1.5. 改造后海湾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5.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八景视廊建筑限高分析
        5.2.1. 信号山
        5.2.2. 小鱼山
        5.2.3. 薛家岛(窟窿山)
        5.2.4. 奥帆中心
        5.2.5. 北岭
        5.2.6. 李村河围子岭
        5.2.7. 浮山
        5.2.8. 小青岛
    5.3. 小结
6.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优化策略
    6.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优化策略
        6.1.1. 区域规划层面
        6.1.2. 总体规划层面
        6.1.3. 专项规划层面
    6.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设计优化策略
        6.2.1. 山水可视优化的高层建筑空间布局
        6.2.2. 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风貌区划
    6.3. 山水意境融合的城市风貌优化策略
        6.3.1. “立意问名”的意境区划
        6.3.2. “取境山海”的意境理法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唐宋西南竹枝词及其地域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竹枝词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二、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南竹枝词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名称的发展
    第二节 身份地位的演变
第二章 唐宋西南竹枝词作者及其创作动因
    第一节 贬谪诗人刘禹锡等竹枝词的创作动因
    第二节 行旅诗人"二苏"等的竹枝词创作动因
    第三节 仕宦诗人贺铸等竹枝词的创作动因
    第四节 遗民诗人孙光宪等竹枝词的创作动因
第三章 唐宋西南竹枝词中的经典风物
    第一节 巴蜀山川景物
    第二节 蜀中水陆植被
    第三节 负水采薪与瘿俗
    第四节 蜀中集市贸易
第四章 唐宋西南竹枝词中的经典人物
    第一节 苍梧帝子
    第二节 巴楚屈贾
    第三节 巴蜀情郎
    第四节 荆楚霸王
第五章 唐宋西南竹枝词与巴蜀文化
    第一节 云安酒与巴蜀酒文化
    第二节 烧畲与巴蜀农耕文化
    第三节 节日与巴蜀游乐文化
    第四节 竞渡与屈原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

四、科技“波浪”弄潮中原(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盛唐江南山水诗研究[D]. 韦敏珠.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古尊宿语录》谚语研究[D]. 宋思燃.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3]“海丝”题材民族舞剧《丝海梦寻》研究[D]. 王璐.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临济宗与宋代诗歌研究[D]. 侯本塔. 暨南大学, 2019(12)
  • [5]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词语教学研究[D]. 王妍. 重庆三峡学院, 2018(03)
  • [6]《竹洲文集》校注[D]. 陈豫韬. 广西大学, 2017(02)
  • [7]宋词中体育活动传播的研究[D]. 张家欣. 首都体育学院, 2017(02)
  • [8]近代文学社团研究[D]. 王新立. 武汉大学, 2017(06)
  • [9]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D]. 林荣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10]唐宋西南竹枝词及其地域文化研究[D]. 吴玲玲.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6)

标签:;  ;  ;  ;  ;  

科技“浪”在中原掀起波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