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植入术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植入术

一、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植入术(论文文献综述)

曹凯,金杉杉,金子兵,万修华,王进达,张晓慧,曾惠阳[1](2021)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文中研究说明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眼科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常合并眼部多种并发症。针对RP原发病治疗的报道较多,包括药物、激光、手术治疗以及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既往的治疗方法大多疗效不明确,而近期发展的某些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方法经临床试验证实了其安全性,可改善部分患者视功能,值得进行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此外,RP合并白内障等眼部并发症的治疗也存在较多问题。本指南参考一些文献和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对RP原发病及眼部常见并发症的治疗进行总结,供眼科医师参考。(眼科,2021,30:249-258)

杨源[2](2020)在《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晶状体异位是指由于悬韧带发育不良导致的晶状体脱位或半脱位。FBN1基因编码的原纤维蛋白是微纤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晶状体悬韧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FBN1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微纤维结构异常,并且与广泛的临床表型相关。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鉴定了一个全新的FBN1基因错义突变,它在一个中国家系中导致了迟发性的晶状体异位。研究方法:8名来自中国上海的同一个家族成员被招募,其中包括4名晶状体异位患者。在获取知情同意后收集了该家系中先证者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临床数据及家族病史。对每一位患者和突变携带者都进行了彻底的眼科检查,骨骼系统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被用于检测该家族中潜在的致病突变。研究结果:在FBN1基因第33号外显子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杂合错义突变c.4031 G>A/p.Gly1344Glu。该家族中所有患病的家庭成员中均检测到了该突变。该突变会导致特定的眼部临床症状(晶状体异位,球型晶状体,继发性青光眼)和轻微的骨骼系统受累(拇外翻)。研究结论:该家系中的FBN1基因杂合错义突变c.4031G>A(p.Gly1344Glu)可能是晶状体异位的致病突变。我们的研究扩大了 FBN1基因突变谱,并且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晶状体异位表型和疾病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研究报道了一种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可以帮助缺乏足够囊膜支持的晶状体异位患者或无晶状体眼植入人工晶状体,该项技术的前房操作少并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视觉功能。研究方法:该研究招募了 14例患者共14只眼,接受了 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该项技术将8-0可吸收缝线插入27g注射针头内,分别于4点和10点巩膜瓣下方穿刺形成巩膜隧道。将缝线从角巩膜缘主切口引出后在人工晶状体袢末端打结固定,并且牵拉引导人工晶状体袢穿出眼外。随后,通过烧灼器在人工晶状体袢末端制作一个大头钉,并将其固定在巩膜瓣下方的巩膜隧道中。通过眼科学检查评估患者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人工晶状体倾斜和偏中心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研究结果:本研究中14例患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有提高。将最后一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比较,BCVA平均变化+26.32个字母(p=0.011)。该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包括3例术后低眼压和2例暂时性眼压增高。随访期间没有观察到黄斑囊样水肿,玻璃体积血,人工晶状体脱位和眼内炎。结论: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易于手术者实施且没有明显的前房操作步骤,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稳定且患者视觉功能恢复良好。

任新军[3](2019)在《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Healaflow覆盖封闭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基于巩膜外垫压原理和微创观念,本研究采用特制微导管系统将Healaflow作为一种新型内垫压材料注射于脉络膜上腔,引起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观察研究其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手术操作的可重复性,为推广临床采用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提供依据;以此为契机,基于Healaflow特性,将其应用于其他眼科疾病,开发新的、更符合临床述求的粘滞性材料,尤其是玻璃体腔填充物,提供理论依据和积累经验,拓展其眼科应用。方法:(1)体外实验:空气状态下,将0.05ml的Healaflow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爱尔康,美国)分别注射于培养瓶内的上壁、侧壁和下壁,遂将培养瓶内充满平衡液,置于37℃温箱中,定期观察和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粘弹剂溶解和移位情况。(2)设计前瞻性研究,收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A、B级)患者入组,所有患者均采用27G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无菌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观察首次和最终视网膜复位率,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复发情况等。(3)收集就诊于我院并临床确诊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PVR C1级以下)纳入第二部分研究。所有患者术前行常规裂隙灯检查、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眼B超检查等。患眼行27G套管穿刺巩膜制作光纤切口,全视网膜镜下定位视网膜裂孔位置,冷冻裂孔和变性区,必要时引流视网膜下液。角膜缘后3.5-4.0mm制作平行角膜缘长度约2mm全层巩膜切口,用15度刀平行于角膜缘垂直切开全层巩膜,暴露睫状体平坦部。将特制钝性针头经巩膜切口插入脉络膜上腔,全视网膜镜下于靶点位置注射0.1-0.4ml Healaflow。拔出导管,缝合巩膜和结膜切口。术中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常规光谱抗生素点眼,详细记录术后1周、1月、3月、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情进展情况。(4)Healaflow用于其他眼部疾病:1)Healaflow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玻璃体切除术后,气液交换,彻底吸除视网膜下液后Healaflow覆盖黄斑裂孔,术毕空气填充,术后无体位限制;2)Healaflow用于治疗严重PDR,气液交换后将Healaflow覆盖于视网膜裂孔上,空气填充,术后自由体位;3)前房注入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结果:(1)体外实验:不同时间点(包括1天、3天、1周和2周),Healaflow组始终保持贴壁黏附无溶解,直径和大小无改变。然而,普通粘弹剂透明质酸钠3天后全部溶于平衡液中。(2)37例38眼入组患者中,女性16例(43.2%),男性21例(56.8%),平均年龄为59.5±9.5岁,平均随访时间8.9±3.8个月,单一视网膜裂孔患者21例(55.3%),介于2-5个视网膜裂孔患者17例(44.8%),黄斑受累及患者25眼(65.8%),13眼(34.2)黄斑未受累及。37眼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97.4%),最终复位率为100%。仅一例首次视网膜未复位,与术前接受大量视网膜光凝后,裂孔周围视网膜僵硬、瘢痕形成有关,二次手术时,将裂孔周围视网膜放射状切开后仍使用Healaflow覆盖裂孔,最终成功复位视网膜。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1.02±0.82和0.23±0.17(LogMAR视力),一过性眼压升高28眼(73.7%),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3)7例7眼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入组,男性3人(42.9%),女性4人(57.1%),右眼3眼(42.9%),左眼4眼(57.1%),平均年龄33.7±10.0岁(19-43岁),平均随访时间7.6±3.4个月,黄斑受累及患者5眼(71.4%),2眼(28.6%)黄斑未受累及。7例入组患者首次视网膜成功复位(100%),术前和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4±0.5和0.1±0.1(LogMAR视力,P=0.093),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14.3%),随访期间,无视网膜脱离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4)Healaflow在其他眼部疾病中的应用:成功用于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和严重PDR各一例,术后空气填充,无体位限制,裂孔闭合良好,术后视功能恢复快,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Healaflow用于治疗低眼压患者3例,眼压维持在6-11mmHg之间。维持时间6个月以上,减少了重复注射次数。结论:(1)通过体外实验证实了Healaflow在培养瓶中不同位置贴壁后,水浴下持续存留时间至少两周。(2)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和空气填充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功率高,视功能恢复快,术后不需限制体位,是一种安全、有效、便捷、持久的手术方式。(3)Healaflow半衰期长,粘滞性和内聚性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目前较为理想的脉络膜上腔内填充材料,在保障视网膜复位高成功率和微创前提下,大大缩短了外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间。特制脉络膜上腔导管系统为微创手术治疗其他视网膜和脉络膜疾病提供了入路和可行性,为开发新的脉络膜上腔治疗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积累。(4)基于Healaflow特性,拓展其应用于眼科其他疾病,如高度近视黄斑裂孔,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低眼压综合征等。

侯跃芳[4](2010)在《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王晓丽[5](2009)在《上直肌搭桥术联合中药治疗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主要表现是夜盲、周边视野进行性缩小及视力减退,色觉障碍,耳聋或者听力障碍,生殖器发育低下,肥胖、多指(趾),智能缺陷,鱼鳞癣等多个症状。其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约占60%,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占10t%~25%,5%~18%为x—连锁遗传,此外还有一些孤立发生的RP。由于本病是遗传性疾病,病因复杂,病变机理未明,西医尚未找到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本病属于中医“高风雀目”、“高风内障”范围,通过辨证论治取得一定疗效,但仍差强人意。本研究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视网膜色素变性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临床观察,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视网膜色素变性住院患者,此患者均接受上直肌搭桥术和中医辨证论治,客观的评价上直肌搭桥术联合中药治疗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本文综述了中医学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认识,并总结国内外西医学者对本病病因病理、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变化、诊断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论述国内外学者在眼直肌巩膜深层移植术方面,通过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临床研究1、目的:通过上直肌搭桥术并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观察其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视力、视野等方面的改变,评价其有效性。2、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择自1994年1月—2006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明确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住院患者,并接受上直肌搭桥术和中医辨证论治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视力、视野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统计处理。3、结果:①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肾阳不足证患者最多,占33.3%;气滞血瘀证患者最少,占14.4%。②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年龄比较,肾阳不足证组的平均年龄最小,气滞血瘀证组的平均年龄的最大,但是各组之间差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0.05)。不同证型组之间病程的比较显示,肾阳不足证组的平均病程最短,气滞血瘀证组的平均病程最长,但各组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0.05)。③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不同证型组之间比较显示,肾阳不足证组患者视力多分布于Vision≥0.1者17眼,占85.0%;肝肾阴亏证型组视力多分布于Vision≥0.1者11眼,占78.6%;脾虚气弱证型组视力多分布于Vision≥0.1者12眼,占66.7%;气滞血瘀证组视力分布于Vision≥0.1者4眼,占50%;从视力分布于Vision≥0.1的百分率的分布情况来看,肾阳不足证组>肝肾阴亏证组>脾气虚弱证组>气滞血瘀证组,但各组证型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5>0.05)④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不同证型组之间治疗效果比较显示,共收集56眼资料,其中显效12眼,占21.4%;有效17眼,占30.4%;无效27眼,占48.2%;好转率(好转率=显效率+有效率)为51.8%。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不同证型组内显效、有效、无效眼数、百分比率比较显示,各组好转率比较为气滞血瘀证组>肾阳不足证组>肝肾阴虚证组>脾气虚弱证组,气滞血瘀证组疗效最好,好转率57.2%;肾阳不足证组次之,好转率55.0%;再次之为肝肾阴虚证组、脾虚气弱证组,分别为50.0%、40.1%。各不同证型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0.05)第三部分实验研究1、目的:从病理角度证明行巩膜深层眼直肌移植术后,有新生血管生长,眼外肌血管可长入巩膜组织,以期进一步与脉络膜建立侧枝循环,改善眼局部血液供应。2、方法:对五只新西兰兔随机取一眼进行巩膜深层眼直肌移植术,术后三月后摘取眼球,并做病理切片,观察术区血管生长情况,并另一未手术眼对比。3、结果:病理切片结果显示:5只手术眼中有3只可见巩膜纤维内有明显的小血管增生,手术部位残留异物周围可见肉芽组织增生,其中毛细血管清晰可见。另2只手术眼血管增生不明显。5只对照眼巩膜结构清晰,层次清楚,未见明显的小血管增生现象。手术眼巩膜层血管明显多于非手术眼,局部可见肉芽组织、新生血管生长,由此可见眼直肌移植手术可使巩膜内新生血管生长。结论:临床研究显示上直肌搭桥术联合中药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是有一定效果的,动物实验病理切片证明手术可以促进巩膜内新生血管生长。

丁哲[6](2009)在《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感光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本文从理论、实验二个方面对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自拟益气补肾活血方“夜明颗粒”进行了研究。RP发病具有遗传倾向,因先天不足,肝肾亏虚,致脾肾阳虚,命门火衰,使气血不利,目络瘀阻而致。这一过程是一个以虚为本,因虚致瘀,最终发展为虚中夹瘀的缓慢病理过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导师丁淑华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针对其发病机理,以补益肝肾、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法,自拟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配方夜明颗粒治疗RP。临床上观察夜明颗粒治疗RP患者,对治疗后患者视力、视敏度、闪光视网膜电图进行分析,所得临床资料表明夜明颗粒在治疗RP和减缓病情发展方面有一定的疗效,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效率达84.5%。前期的动物实验是通过观察、分析夜明颗粒不同剂量对小鼠微循环、清除体内自由基、调节免疫,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等7个实验的结果来探讨夜明颗粒制剂治疗RP的机理。实验数据表明夜明颗粒可以改善微循环,降低血黏度,具有活血化瘀作用;改善小鼠血液SOD活性,降低MDA值,增强小鼠清除体内自由基和积存的脂质过氧化物的能力;对免疫功能有调节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夜明颗粒制剂对RP的疗效机制,我们通过观察rds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病理变化来探讨夜明颗粒对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可能的治疗作用。取4周龄、12周龄、24周龄rds鼠各9只,都随机分为三组,夜明颗粒组4只、杞菊地黄丸组3只和对照组2只。给药28d后取眼球,立即经10%中性甲醛固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水平视网膜近赤道部位光感受器细胞的厚度。经夜明颗粒治疗后,光镜结果显示,rds小鼠光感受器细胞层数、细胞数明显增加及光感受器细胞凋亡率的下降(P<0.05)。实验的结果表明夜明颗粒可延缓rds小鼠视网膜感受器细胞的破坏。

段亚东[7](2001)在《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植入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庞旭[8](2020)在《125I粒子植入放疗辅助治疗儿童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横纹肌肉瘤的组织分化来源于原始间充质干细胞,在所有儿童恶性肿瘤肿约占5%,是儿童患者中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而眼眶横纹肌肉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眶内原发性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目前手术切除、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已经成为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案。放疗应用于治疗眼眶横纹肌肉瘤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从最初的传统照射模式经历了不断的改进,三维适形放疗、调强适形放疗、图像引导放疗及质子放疗等外照射技术相继应用于临床。虽然眼眶横纹肌肉瘤患儿的5年生存率在逐步提高,目前的外照射放疗技术也很大程度地减轻了给眼眶横纹肌肉瘤患儿带来的放疗并发症,但引起的眼眶和面部发育畸形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存质量。125I粒子植入放疗基于其独特的内照射放疗模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儿童头颈部横纹肌肉瘤,但是针对眼眶横纹肌肉瘤的治疗报道较少,而有关眼部的并发症的记录甚少。本研究旨在观察以125I粒子植入放疗综合治疗眼眶横纹肌肉瘤的疗效及产生的放疗并发症,为临床上125I粒子植入内照射放疗在眼眶横纹肌肉瘤患儿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眼科确诊为眼眶横纹肌肉瘤的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这些患儿均未在其他医院确诊。纳入标准为:①不超过14岁的儿童患者;②眼眶为原发灶,且肿物未侵犯眼眶周围组织及颅脑;③未接受规范的治疗(手术、化疗及放疗)。排除标准为:①超过14岁的非儿童患者;②眼眶为非原发灶部位,或肿物已侵犯眼眶周围组织及颅脑;③已接受规范的治疗(手术、化疗及放疗)。本研究遵循《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中的要求,并经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粒子植入手术的实施均取得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2治疗方法2.1 综合治疗所有患儿术前均行相关检查评估眼部病情:如眼前节、视力、眼底检查等眼科检查和B超、眼眶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手术:肿瘤如能完全切除则先行手术切除;如不能,则先行活检术,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横纹肌肉瘤后先转至儿科进行化疗,待病变缩小便于手术时再行手术切除。根据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制定的危险度分组标准进行相应的化疗。化疗总周期数≥8个周期(治疗+巩固)。化疗结束的判定标准:在化疗期间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对肿瘤控制情况进行评估,若无肿瘤残余迹象,则继续进行4个周期的巩固化疗。125I粒子植入手术时机选择在肿瘤切除术后的1个月左右进行。根据术前眼眶CT检查规划粒子的排布。术后行CT验证粒子植入是否达到预期,如粒子植入不到位,或随访期间发现肿瘤局部(可疑)复发,可行粒子补种。2.2 随访及并发症观察门诊复诊时间安排:肿瘤切除术后6个月内和(或)125I粒子植入术后6个月内每隔1隔月复查1次;6个月至3年期间每隔3个月复查1次;第4年中需复查2次;5年以上者则每年复查1次。影像学检查复检时间安排:1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眼眶CT或MRI;1~4年期间每6个月复查1次眼眶CT或MRI;5年以上者则每年复查1次眼眶CT或MRI。125I粒子植入放疗相关的并发症包括:粒子植入术中的穿刺并发症、术后的早期放疗并发症(≤6个月)及晚期放疗并发症(>6个月)。结果1 研究对象本组共8例患儿,其中男、女各4例,发病年龄平均为7.5岁(3个月~12岁)。所有患儿均于我科行手术切除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横纹肌肉瘤。IRSG分期:IRS-Ⅰ期1例、IRS-Ⅱ期3例、IRS-Ⅲ期4例。病理组织学分型:胚胎型6例、腺泡型2例。危险度分组:低危组6例,中危组2例。2治疗情况手术情况:4例肿瘤肉眼切除干净,另4例肿瘤因边界不清晰肉眼未切除干净。化疗情况:7例患儿均完成各自预期制定的化疗方案,1例患儿未完成:其中低危组6例,采用VC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顺铂)及IEV(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长春新碱)交替化疗的方案;中危组2例,采用AVCP(阿霉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顺铂)及IEV交替化疗的方案。放疗情况:4例按照原计划于术后1个月左右行粒子植入治疗;另4例最初未接受粒子植入治疗,而在随访期间局部复发时要求行粒子植入放疗。有5例患儿仅行1次粒子植入使肿瘤得到稳定控制,其中1例局部控制,但因脑转移死亡;有2例患儿接受2次粒子植入;1例患儿接受3次粒子植入。7例患儿完成了综合性治疗,其4年无瘤生存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37~66个月)。1例未完成综合性治疗,虽眼眶局部稳定控制,但最终因脑转移死亡。3并发症情况穿刺并发症:穿刺道出血1例。早期放疗并发症(≤6个月):角膜刺激征5例、睫毛脱失5例、局部皮肤色素沉着2例;晚期放疗并发症(>6个月):视力下降5例、眼表新生血管性病变5例、皮下组织萎缩及硬化4例、局部皮肤色素沉着3例、角膜刺激征3例,睫毛脱失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角膜溃疡及穿孔1例。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放射性白内障、视网膜缺血性病变、眼球萎缩、眼眶及周围面骨发育不全。在这存活的7例患儿中,6例眼球得到保留,3例视力不受影响。结论125I粒子植入放疗治疗儿童原发性眼眶横纹肌肉瘤有较好的疗效,不影响眼眶及周围面骨的发育,非常适合高发于儿童的眼眶横纹肌肉瘤,但易引起新生血管性病变,尤其对年龄较小、植入粒子数目较多的患儿易造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仍需进一步的观察。

钟雪梅[9](2020)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两种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相较于传统玻璃体切除手术,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在眼后段疾病治疗中具有优势:在术中可控制平稳的眼内压,降低术中视网膜脉络膜出血、脉络膜脱离的风险,可有效清除基底部玻璃体,高速波切速率可以减少对视网膜的牵拉,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的概率大大减少。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眼内异物和重度眼外伤后濒危眼两种复杂情况的眼外伤,既要解决异物取出或者恢复解剖结构的问题,处理好术中玻璃体和视网膜等并发症,又要尽可能考虑到术后远期效果。一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得到更好的手术效果。第一章“L”形切口在微创玻切治疗后段眼内较大异物中的应用目的:研究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中通过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取出后段眼内较大异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01月至2019年6月间29例(29只眼)眼后段异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眼眶CT和/或眼部B超检查确定后段眼内异物的长、宽、高,根据异物最大宽度(W),以 W≤3mm、5mm≥W>3mm、W>5mm 分成 a、b、c 组,a、c 组分别通过常规“一”形睫状体平坦部扩大切口和角膜缘切口取出。b组通过“L”形切口,即在“一”形切口一端向角膜缘方向作长约2mm垂直切口取出,异物取出后封闭巩膜异物取出切口,玻切通道插入23G/25G+微创穿刺套管行微创玻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三组的异物取出率、视力结果和并发症,评估“L”形切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共纳入a组13例,b组8例,c组8例。b组所有异物均一次性取出,末次随访网膜均复位,异物长为5.4±2.9mm,最大宽度为2.2±0.8mm,高为1.6±0.9mm,术前、术后视力无显着性差异,眼压较基线眼压高。术后发生复发性视网膜脱离1例(12.5%);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2 例(25.0%)。随访 6 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段较大异物中,经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可以安全取出符合条件的较大异物(5mm≥最大宽度>3mm),术后并发症少。第二章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在重度眼外伤濒危眼中的应用目的:研究重度眼外伤后濒危眼中植入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foldable capsular vitreours body,FCVB)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组队列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的重度眼外伤、具有人工玻璃体球囊植入术指征并同意手术治疗的患者。行Ⅰ期清创缝合后,根据受伤情况,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同时植入FCVB或先行玻璃体切割术,选择合适时机Ⅱ期再植入FCVB。术后定期随访,观察视力、眼压、FCVB在位情况、术后不良反应、眼球萎缩情况等指标。对患者的眼压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纳入患者7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左眼3例,右眼4例,年龄(32±8.9)岁,术后平均随访6.9个月。眼球保留率100%,无1例出现眼内大出血、眼内炎或行眼球摘除术。6例(85.7%)眼球萎缩得以控制,1例(14.3%)未出现眼球萎缩。存留视网膜全部复位。术后视力:2例(28.6%)患者高于术前,5例(71.4%)患者无提高。术后1周平均眼压(10±1.7)mmHg(1 mmHg=0.133 kPa),高于基线眼压(9.6±3.8)mmHg,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5,P=0.71)。末次平均眼压(6.5±1.6)mmHg,低于基线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1,P=0.17)。随访出现低眼压6例(85.7%),浅前房2例(28.6%)。结论:严重眼外伤濒危眼中植入FCVB安全、有效,起到挽救眼球、控制早期眼球萎缩、避免摘除眼球的作用,可以保留部分视功能,常见的并发症为低眼压和浅前房。

陈峥,胡静,应可明,王康军,贺峰,张森岭,李剑[10](2019)在《21例线粒体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线粒体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线粒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骨骼肌病理特点。结果⑴临床表现:本组线粒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骨骼肌易疲劳、视觉症状、癫痫表现、共济失调、智能障碍;部分血清肌酸激酶明显增高;部分患者血乳酸水平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神经源性受损;部分伴脑电图异常;与血管支配区不相符的白质病变及心脏传导阻滞。⑵骨骼肌病理表现:21例透射电镜下均表现为线粒体数目增多和(或)结构异常。光镜下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HE、MGT、琥珀酸脱氢酶染色(SDH)可见不同程度的破碎红纤维(RRF)散在相对正常肌纤维之间;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减低、缺失或增高; SDH染色示肌间小血管可见SDH血管壁强染现象。其中CCO活性缺失对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综合征(CPEO)具有重要病理诊断价值;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中毒以及卒中样发作(MELAS)的RRF出现的频率最高且数目较多,肌间小血管的血管壁强染(SSV)现象更多见。结论线粒体病临床特点为多系统受累,不同分型线粒体病临床表现具有较大差异,骨骼肌活检发现大量散在RRF或者SSV现象是线粒体病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植入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植入术(论文提纲范文)

(2)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部分: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1.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1.3 研究方法
        1.3.1 患者家系组成及临床资料收集
        1.3.2 受试样本血液收集及血液DNA提取
        1.3.3 全外显子测序
        1.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1.3.5 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
        1.3.6 突变致病性预测
    1.4 研究结果
        1.4.1 家系组成及临床资料分析
        1.4.2 候选解读变异位点筛选及验证
        1.4.3 FBN1基因突变
        1.4.4 突变致病性分析
    1.5 讨论
    1.6 结论
    1.7 问题与展望
第二部分: 晶状体异位手术治疗新技术:27g针头内置8-0可吸收缝线引导下的人工晶状体巩膜内固定术
    摘要
    ABSTRACT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3 实验方法
        2.3.1 患者招募
        2.3.2 临床资料收集
        2.3.3 统计学分析
        2.3.4 手术步骤
    2.4 研究结果
    2.5 讨论
    2.6 结论
    2.7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已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3)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Healaflow覆盖视网膜裂孔联合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及退出标准
    1.1.3 手术材料
    1.1.4体外实验
    1.1.5 手术步骤
    1.1.6 研究指标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Healaflow体外实验结果
    1.2.2 患者一般情况
    1.2.3 术中情况
    1.2.4 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
    1.2.5 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
    1.2.6 术中及术后并发症
1.3 讨论
1.4 小结 二、脉络膜上腔填充Healaflow内垫压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术后观察和随访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眼部情况
    2.2.2 术后主要观察指标
    2.2.3 并发症
2.3 讨论
    2.3.1 评估Healaflow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效应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2.3.2 在巩膜外垫压基础上改进为脉络膜上腔垫压的优势体现
    2.3.3 评估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对术后视功能的影响
    2.3.4 对比分析本研究与传统外路手术成功率
    2.3.5 脉络膜上腔注射Healaflow手术时间和术后眼压变化
    2.3.6 临床应用前景,展望
    2.3.7 脉络膜上腔内垫压术潜在并发症
2.4 小结 三、Healaflow在眼科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3.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
    3.1.1 病例基本情况
    3.1.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PDR治疗
    3.2.1 病例基本情况
    3.2.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3 Healaflow应用治疗低眼压
    3.3.1 病例基本情况
    3.3.2 治疗过程及预后
3.4 病例总结与讨论
    3.4.1 Healaflow应用于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2 Healaflow应用于严重增值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4.3 Healaflow应用于低眼压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临床应用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上直肌搭桥术联合中药治疗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中医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认识
        (一) 概念及历史沿革
        (二) 病因病机
        (三) 辩证论治
        (四) 其他治疗方法
    二、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现代研究
        (一) 诊断标准
        (二) 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三) 组织病理学变化
        (四) 治疗方法
    三、眼直肌移植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的研究状况及进展
        (一) 临床研究
        (二) 实验研究
        (三)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一) 一般资料
        (二) 诊断标准
        (三) 中医辩证分型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 疗效评价标准
        (二) 治疗方法
        (三) 统计方法
    四、结果
        (一) 证型分析
        (二) 证型与年龄、病程分析
        (三) 视力分析
        (四)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感光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经典文献综述
    1 病名源流
    2 主症特点
    3 病因病机
    4 证候分型
    5 治法方药索引
第二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基础研究进展
    1 发病机理
    2 临床观察指标
    3 基因诊断
    4 动物模型
第三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 实验研究
    2 临床研究
第四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现代医学临床研究现状
    1 基因治疗
    2 视网膜移植
    3 药物疗法
    4 手术治疗
第五章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现状
    1 理论研究
    2 临床研究
第六章 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立论依据
    1 夜明颗粒方的立方基础
    2 夜明颗粒方的组成与配伍意义
第七章 夜明颗粒的实验研究——夜明颗粒对rds小鼠感光细胞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125I粒子植入放疗辅助治疗儿童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眼眶横纹肌肉瘤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两种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L”形切口在微创玻切治疗后段眼内较大异物中的应用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1.6 不足
第二章 折叠式人工玻璃体球囊在重度眼外伤濒危眼中的应用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2.6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21例线粒体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2 家族史
2.3 实验室检查
2.4 病理学检查
2.4.1 组织化学和酶学病理结果
2.4.2 电镜结果
2.5 治疗与预后
3 讨论
3.1 常见类型
3.1.1 CPEO
3.1.2 MERRF
3.1.3 MELAS
3.1.4 LS
3.2治疗
3.3 鉴别诊断

四、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植入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视网膜色素变性治疗循证指南(2021年)[J]. 曹凯,金杉杉,金子兵,万修华,王进达,张晓慧,曾惠阳. 眼科, 2021(04)
  • [2]FBN1新发突变p.G1344E所致晶状体异位的研究[D]. 杨源.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3]Healaflow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中的应用研究及其他眼底疾病中的应用探索[D]. 任新军.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第28卷主题词索引[J]. 侯跃芳.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12)
  • [5]上直肌搭桥术联合中药治疗对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D]. 王晓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1)
  • [6]夜明颗粒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小鼠感光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D]. 丁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7]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植入术[J]. 段亚东. 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军医学院学报, 2001(04)
  • [8]125I粒子植入放疗辅助治疗儿童眼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观察[D]. 庞旭. 郑州大学, 2020(02)
  • [9]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在两种复杂眼外伤中的临床应用[D]. 钟雪梅.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21例线粒体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分析[J]. 陈峥,胡静,应可明,王康军,贺峰,张森岭,李剑. 中国医师杂志, 2019(04)

标签:;  ;  ;  ;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外肌植入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