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做好农村调查工作的四个关系

论做好农村调查工作的四个关系

一、论搞好农村调查的四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1](2012)在《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出日趋加速的态势,养老成为关系整个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老龄化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的表现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加快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探索和建设,以确保农村地区未来社会发展的安定与和谐。从事实上来看,自建国初期我国就开始了对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尝试和实践。到目前为止,已经建立起了由五保供养、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高龄老年津贴以及养老保险等构成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框架,这一框架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工作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但回顾其发展过程,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期间出现过多次的曲折和反复,遇到了众多的困难和障碍。正是通过不断地失败与调整,才最终形成了我国现有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构架。由此来看,对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性的回溯就显得很有意义和价值。通过对其发展过程中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的总结,将对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进步起到重要的借鉴和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六个部分对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给予了清晰的梳理,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揭示,并提出了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建设的短期设计和长远规划。第一部分,深入考察了我国传统养老的历史发展、丰富内涵以及其存在延续的社会背景,对我国传统社会组织——宗族在传统养老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详细阐述。并指出了我国家庭养老方式与农村传统小农经济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第二部分,新中国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变革时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工作出现了新局面,五保供养、农村合作医疗等相继建立,构建起建国后我国农村老年社区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但是以集体社队为主体的农村老年保障制度超越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造成了这一时期农村老年保障的低水平,并呈现出以维持基本生命安全为目的的鲜明特征。第三部分,改革开放的实施使得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进入到了一个快速转变和复杂曲折的转型时期。受此影响,艰难起步的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出现了短期的反复和停滞。但是土地、家庭保障仍然满足了这一时期农村养老的较低需求。这一阶段农村老年保障呈现出需求和供给基本持平的温饱型特征。第四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定位和确立,我国农村老年人不断提高的养老需求与农村养老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单一的家庭保障、自我保障、社区保障等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开始进入积极的试点阶段。第五部分,通过对建国后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发展过程的分析,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特征以及整体趋势,并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对其内在原因进行了必要的探讨和阐释。在此基础上,顺应其发展规律,依据社会调查结果,理性现实地对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进行了短期规划,并对其长期目标进行了展望,希望在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妥善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保障问题,以保持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和进步。第六部分,作为解决我国农村老年保障问题的重要举措,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配合。与此同时,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也将带给我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李红卫[2](2011)在《当前农村“二元权力”架构失衡现象研究 ——以河北省某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逐步走上了富裕、安康之路,农民的参政意识、民主意识进一步增强。部分农民从袖手旁观转变到直接或间接参与。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在管理农村各项事务上,因角色不同、人员构成素质不同、面对的疑难问题不同等原因,“两委”之间、两委班子成员之间因权力的分配与掌控而引起的各类矛盾进一步加剧,农村二元权力架构的失衡倾向进一步严重。当前,农村党支部委员会与村民委员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直接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但是,由于村民自治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两委”关系不协调、职责不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不仅影响到我国村民自治的顺利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还延缓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通过对黄土庄镇王里村村两委发展历程的分析,得出该村二元权力架构失衡的主要成因:权力生成机制不同,使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具有天然的矛盾;现行法律制度对二者关系的规定不具体;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缺少必要的运行规范;成员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关系的紧张。解决黄土庄镇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关系失衡的指导原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坚持村民自治中村民主体原则。解决黄土庄镇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关系失衡的具体方式有:两票制的制度模式;两委一体化的制度模式;一制三化的制度模式。解决黄土庄镇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关系失衡的建议为:明确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职能;转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方法;改善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巩固村民会议权力的法律化;完善村民会议的制度化;探索村民会议的常设化。

林小波[3](2004)在《“四清”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根据大量的原始档案资料,紧紧围绕20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以时间为线索,对“四清”运动的起源、发动、试点、铺开、高潮、转折、尾声等各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做了一番宏观的全方位的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四清”运动作出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从借鉴历史经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和历史文献资料,介绍了研究手段、方法以及该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起源。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对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从1957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几乎每年都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而人民公社时期的整风整社,实际上成为“四清”运动的预演。在国内,因对形势的看法以及如何解决矛盾,党内高层产生了意见分歧,导致了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在国际上,中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批评,使毛泽东认为苏联已经变修,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中国周边形势的紧张,使毛泽东加紧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宗旨的政治运动,即“四清”运动。 第二章:发动和试点。主要考察了二月中央工作会议、《前十条》以及《后十条》的基本情况,认为《前十条》是整个“四清”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对整个运动的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前十条》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容看,在总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左”的错误,但有些观点和具体规定是正确的。从《后十条》的最初准备、起草和修改过程看,这是带有一定反“左”和防“左”意义的文件。同时,以大量史料介绍了“五反”、“四清”试点的总体概况、主要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铺开。主要阐述了“双十条”宣讲的总体情况、基本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五反”、“四清”铺开的基本内容,以及毛泽东视察“四清”时提出的基本观点。认为毛泽东对这一时期社会上的阶级斗争情况仍然看得十分严重,这促使毛泽东更加坚定搞“四清”运动的决心,并决定由刘少奇挂帅“四清”,从而使运动走向了高潮。 第四章:高潮—政策制定。主要论述了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的基本情况,认为这次会议同1963年2月和5月工作会议有着明显的不同,即提出了一些过火的不恰当的意见和措施,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明显向“左”转。梳理了刘少奇视察“四清”时提出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大兵团作战”部署运动的思想,对“四清”运动的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详细论述了《后十条》修正案的制定过程、基本内容,并与第一个《后十条》做了比较,认为《后十条》修正案最重要的修改就是整个运动由工作队领导,这是导致“四清”运动发生严重扩大化错误的重要措施和步骤,可以说,《后十条》修正案是一个有严重“左”倾错误的文件。 第五章:高潮—夺权样板。主要介绍了“四清”运动时期有名的三大夺权样板,即“白银厂经验”、“桃园经验”、“小站经验”的基本内容,认为三大夺权样板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甚至是根本错误的。中央对三大夺权样板的肯定和推广,一方面影响了中央决策层对阶级斗争形势的认识,从而助长了运动“左”的错误。另一方面,三大夺权样板也成为各地开展运动的示范,从而使夺权斗争在更大范围内展开。同时,本章还介绍了高校“四清”的样板即“北大社教”的基本内容,认为“北大社教”实际上是“文化大革命”的预演。 第六章:高潮—大兵团作战。主要考察了大兵团作战的基本特征,即集中优势兵力,大军压境,打歼灭战;检查和反对右倾思想;领导干部蹲点,指导“四清”;练兵练将,整训工作队:夺权斗争。 第七章:转折。主要理清了毛泽东与刘少奇冲突的基本内容,重点分析了两人冲突的原因;详细介绍了《二十三条》制定的基本过程,并分析了其影响和各阶层的反映,认为《二十三条》的颁布,标志着“四清”运动发生重大转折,即进入以清政治、清经济、清思想、清组织为主要内容的“大四清”阶段;考察了“大四清”阶段的基本特征,即各地根据《二十三条》精神重新部署运动、清政治、学习毛泽东着作以及出现的严重问题。 第八章:尾声。主要论述了“四清”纳入“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过程,指出在“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同时,各地都对“四清”运动重新部署,并把“文化大革命”纳入“四清”计划之内。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不断深入,各地又以“文化大革命”为中心带动“四清”,把“四清”又纳入“文化大革命”中去,“四清”运动实际上也不了了之。 结语部分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对“四清”运动进行了初步的历史评价,认为“四清”运动在许多方面还有值得肯定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l)运动对改善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运动过程中始终强调抓生产,?

黄小晶[4](2002)在《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是在国家农业产业政策不断完善和产业经济学科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从农业产业政策的实践出发,从大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技术、资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配置以及区域布局、国内外关联等角度,以农业产业政策与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提出了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初步形成和发展了政策理论。全文共分9章,主要运用一般均衡和局部均衡比较等理论,实证、规范经济学研究等方法进行探讨,对农业产业政策实施绩效、农村需求结构、就业结构、农业生产要素和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国际化等命题以及对策建议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评析。本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观点:①初步搭建了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理论框架,设计了政策和结构体系图;②延伸了“农业”概念外延,提出了“大农业”的构想;③提出了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再造和创新的公司化发展方向,设置了农业产业化、公司化发展模式图和产业化公司模型图;设计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图和农业资金投入效益模型图;④提出了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内外贸一体制的观点;⑤建立了农业保障体系参照图,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乡镇、私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⑥剖析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布局、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体系;⑦提出了加大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整体思路;⑧提出了农业支撑体系新观念及扩大政府支农范围、重构农业保险体系、扶持弱势群体的政策建议。

陈世泉[5](2000)在《论搞好农村调查的四个关系》文中研究指明

二、论搞好农村调查的四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搞好农村调查的四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传统家庭老年保障制度概述
    2.1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老年保障形式
        2.1.1 传统家庭养老的历史发展
        2.1.2 传统家庭养老的丰富内涵
        2.1.3 传统家庭养老产生发展的社会基础
    2.2 宗族内部救助是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
        2.2.1 宗族组织的老年物质资助
        2.2.2 宗族组织的尊老养老观念
        2.2.3 宗族发挥养老功能的内部特点
    2.3 传统家庭养老的历史评价
        2.3.1 历史上家庭养老的例外状况
        2.3.2 传统家庭养老的局限性
        2.3.3 传统家庭养老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 新中国集体社队为主体的农村社区老年保障制度
    3.1 建国初传统家庭老年保障制度的延续
        3.1.1 建国初农村土地改革的进行
        3.1.2 传统家庭养老的延续与其他老年保障制度的涉入
        3.1.3 家庭经济能力的好转与老年保障实力的增强
    3.2 集体社队时期农村老年保障的供给
        3.2.1 集体社队成为老年保障的主要承担者
        3.2.2 国家对集体社队老年保障的倡导与支持
        3.2.3 集体社队条件下家庭养老功能的缩减
    3.3 集体社队时期农村社区老年保障的项目及主要内容
        3.3.1 农村老年医疗保障
        3.3.2 五保老人供养
        3.3.3 农村老年社会救济与退休制度
    3.4 集体社队为主体的农村老年保障制度的审视
        3.4.1 保障范围的社区性
        3.4.2 保障能力的低水平性
        3.4.3 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性
第四章 改革初期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村家庭老年保障制度
    4.1 改革初期农村老年保障面临的变革与机遇
        4.1.1 改革初期家庭经济增长与家庭老年保障回归
        4.1.2 农村家庭收入特点与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
        4.1.3 人民公社解体与集体社队老年保障的无力与撤离
    4.2 改革初期家庭老年保障的内容及其他老年保障状况分析
        4.2.1 家庭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支持
        4.2.2 五保供养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萎缩与解体
        4.2.3 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
    4.3 改革初期农村老年保障的特点、水平及存在的问题
        4.3.1 改革初期农村老年保障供给与需求的低水平均衡
        4.3.2 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的农村老年保障危机
第五章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主体农村老年保障制度
    5.1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5.1.1 工业化趋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5.1.2 计划生育政策调控下农村家庭结构及规模的改变
        5.1.3 资源禀赋差异下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5.1.4 社会舆论的导向与国家执政理念的转变
        5.1.5 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与以工补农时代的到来
    5.2 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农村老年保障形式
        5.2.1 家庭保障
        5.2.2 自我保障与社区保障
        5.2.3 商业养老保险
    5.3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构建
        5.3.1 五保供养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5.3.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
        5.3.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点与推进
        5.3.4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5.3.5 农村高龄老年津贴的初步设想和实践
    5.4 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老年保障制度评价
        5.4.1 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初步构建
        5.4.2 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水平仍待提高
第六章 新时期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创新
    6.1 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总体分析
        6.1.1 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各时期典型特征
        6.1.2 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变迁规律及趋势
        6.1.3 农村老年保障工作未来发展面临的困境
    6.2 农村老年保障制度短期规划
        6.2.1 我国农村社区的特点与优势
        6.2.2 农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建构的意愿分析
        6.2.3 农村社区老年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
    6.3 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展望
        6.3.1 实施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6.3.2 加强农村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建设
        6.3.3 构建农村老年护理保险制度
第七章 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完善的相关制度建设及其影响
    7.1 农村老年保障社会化的因素分析
        7.1.1 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7.1.2 政府执政水平的提高
        7.1.3 国外经验的借鉴和范例
        7.1.4 社会保障理论的完善
    7.2 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建设的相关制度完善
    7.3 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
        7.3.1 有效促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7.3.2 有效促进国内需求增长
        7.3.3 有助于农村社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当前农村“二元权力”架构失衡现象研究 ——以河北省某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农村"二元权力"架构的内涵、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村"二元权力"架构的内涵
    第二节 村党支部的建立与发展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初步建立(1949年-1958年)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一元化领导(1958年-1982年)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弱化及挑战(1982年至今)
    第三节 村民委员会的建立与发展
        一、村委会萌芽阶段(1980年-1988年)
        二、村委会确立形成阶段(1988年-1998年)
        三、渐趋成熟阶段(1998年至今)
第二章 当前农村"二元权力"架构的失衡倾向及其表现
    第一节 河北省H镇概况
    第二节 H镇农村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H镇农村"二元权力"架构发展现状及特征
    第四节 H镇农村"二元权力"架构失衡倾向及表现
        一、村级党组织影响力"弱化"
        二、权力分配"经济化"
        三、权力纷争"宗族化"
        四、权力争夺"强势化"
        五、权力斗争进一步"激化"
第三章 H镇农村"二元权力"架构失衡倾向的主要成因
    第一节 W村概述
    第二节 W村"两委"发展历程
    第三节 失衡倾向产生的原因
        一、权力生成机制不同,使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具有天然的矛盾
        二、现行法律制度对二者关系的规定不具体
        三、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缺少必要的运行规范
        四、成员素质不高导致农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关系的紧张
        五、利益分配成为二者失衡的重要诱因
第四章 对H镇农村建立良性互动的农村"二元权力"架构的建议
    第一节 解决失衡倾向的指导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原则
        二、坚持村民自治中村民主体原则
    第二节 解决失衡倾向的具体方式
        一、"两票制"的制度模式
        二、"两委一体"化的制度模式
        三、"一制三化"的制度模式
    第三节 解决失衡倾向的建议
        一、明确农村党支部的领导职能
        二、转变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方法
        三、改善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
        四、巩固村民会议权力的法律化
        五、完善村民会议的制度化
        六、探索村民会议的常设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四清”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文献资料
    三 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
    四 基本框架和学术创新
第一章 起源
    一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二 “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
    三 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
第二章 发动和试点
    一 “二月中央工作会议”与《前十条》
    二 “五反”试点
    三 农村“四清”试点
    四 《后十条》
第三章 铺开
    一 “双十条”宣讲
    二 继续“五反”
    三 “四清”铺开
    四 毛泽东视察“四清”
第四章 高潮--政策制定
    一 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
    二 刘少奇视察“四清”运动
    三 《后十条》修正案
第五章 高潮--夺权样板
    一 “白银厂经验”
    二 “桃园经验”
    三 “小站经验”
    四 “北大社教”
第六章 高潮--大兵团作战
    一 集中优势兵力,大军压境,打歼灭战
    二 检查和反对右倾思想
    三 领导干部蹲点,指导“四清”
    四 练兵练将,整训工作队
    五 夺权斗争
第七章 转折
    一 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公开冲突
    二 《二十三条》
    三 “大四清”
第八章 尾声
结语: 对“四清”运动的历史评价与思考
    一 历史评价
    二 几点思考
附录: “四清”运动大事记(1957年-1967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详细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产业发展趋势
    1.1 “农业”与“大农业”范畴的比较
    1.2 建立现代“大农业”体系
    1.3 农业产业地位、产业经济理论
    1.4 产业政策创造了发达国家经济奇迹
    1.5 自古以来广泛存在的中国农业政策
    1.6 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政策绩效评析
    1.7 农业产业政策问题在我国的提出
    1.8 农业发展趋势
        1.8.1 世界各国农业份额下降的规律
        1.8.2 周期性结构失衡和产业的波动运行
        1.8.3 中国农业份额下降非常态变动成因
        1.8.4 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1.9 小结
第二章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1 产业结构理论溯源
    2.2 农业产业结构、结构政策定义及构成
    2.3 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2.4 改革开放以来农业部门结构政策
        2.4.1 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2.4.2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沿革
    2.5 农业产业结构宽化、优化、合理化及高度化问题
        2.5.1 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5.2 私营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5.3 “三资企业”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6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2.7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效应评析
    2.8 小结
第三章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3.1 产业组织政策理论溯源
        3.1.1 SCP框架主要内容及三者间关系
        3.1.2 对SCP框架的评析及框架理论的发展
        3.1.3 寡头垄断竞争市场上企业行为与经济绩效
        3.1.4 SCP框架理论研究的借鉴意义
    3.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3.3.1 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2 中国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3.3.3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关政策回顾
        3.3.4 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政策性障碍
    3.4 小结:农业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主体问题
第四章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
    4.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及实践
        4.1.1 区域产业经济理论
        4.1.2 区域产业经济政策理论在中国的运用
        4.1.3 中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现状及变化趋势
        4.1.4 东、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成因分析
        4.1.5 基地建设和主导产业带形成的几个阶段
    4.2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布局研究
        4.2.1 古代农业产业生产及政策变迁的启示
        4.2.2 广东省的产业布局划分
        4.2.3 现代广东农业产业地区政策
    4.3 国内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3.1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3.2 境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4.4 国际上若干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4.4.1 主要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4.4.2 发展中国家农业产业政策和结构
    4.5 小结
        4.5.1 中国农业产业区域政策评析
        4.5.2 比较与启示
第五章 农业投入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5.1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
        5.1.1 资金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5.1.2 农业产业资金类型、特征及形式
        5.1.3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体系
        5.1.4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回溯
        5.1.5 外国政府农业资金投入情况
        5.1.6 农业产业资金投入存在的问题
    5.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
        5.2.1 土地投入政策理论溯源
        5.2.2 农业产业土地投入政策回溯
        5.2.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析
        5.2.4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评析
        5.2.5 土地流转政策评析
    5.3 农业产业人力投入政策
        5.3.1 人力资源政策理论溯源
        5.3.2 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本
        5.3.3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政策基本要求及特点
        5.3.4 农业产业人力资源投入现状
        5.3.5 中国城镇就业结构政策
        5.3.6 中国农村就业结构与农业产业政策
    5.4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政策
        5.4.1 农业产业技术政策理论溯源及政策回溯
        5.4.2 技术、农业产业技术与高新技术
        5.4.3 农业产业技术投入的重要性
        5.4.4 中华民族的创新力及国家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
    5.5 农业产业投入与产出分析
    5.6 小结
第六章 农业国际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6.1 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政策
        6.1.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6.1.2 市场的历史成因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
        6.1.3 以价格改革为主线的改革历程
        6.1.4 影响农产品价格的政策因素
    6.2 农业国际化、区域产业国际化的内涵
    6.3 中国及国外主要农业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及政策支持
        6.3.1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框架及农业保护政策
        6.3.2 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产业政策
    6.4 各国农业产业政策的借鉴意义
    6.5 农业国际化对中国农业影响的利弊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
    7.1 产业关联理论与政策
        7.1.1 区域产业关联的内涵
        7.1.2 产业关联政策理论
    7.2 在“经济相对过剩”背景下的需求结构
    7.3 增收减负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3.1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
        7.3.2 农民负担其实又是农民收入问题
        7.3.3 农民增收主要碍障是结构问题
    7.4 扶贫问题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4.1 扶贫政策理论溯源
        7.4.2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沿革
        7.4.3 我国农村扶贫政策的制约因素
    7.5 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5.1 城镇化推进政策沿革
        7.5.2 国家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动因分析
        7.5.3 城镇化推进的政策性障碍
    7.6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7.6.1 可持续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回溯
        7.6.2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障碍
    7.7 小结
第八章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取向
    8.1 农业产业政策执行绩效及对农业产业结构框架的构想
    8.2 新形势下中国农业产业政策调整依据
    8.3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目标和取向
    8.4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法和途径
        8.4.1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方法
        8.4.2 农业产业政策调整思路
    8.5 农村产业结构政策调整选择
        8.5.1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部门结构
        8.5.2 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
        8.5.3 合理调整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8.6 加快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政策选择
        8.6.1 做好“现代物流”“枢纽”文章
        8.6.2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
        8.6.3 建立生产、加工、流通中介服务组织
        8.6.4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8.6.5 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
    8.7 建立农业支撑体系政策选择
        8.7.1 转变政府职能
        8.7.2 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
        8.7.3 以引进人才为重大工程
        8.7.4 建设农业保险体系
        8.7.5 加快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8.7.6 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力度
        8.7.7 增收减负和扶贫
        8.7.8 增强动员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能力
    8.8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选择
        8.8.1 改革农村户籍制度
        8.8.2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选择
        8.8.3 小城镇发展的政策选择
        8.8.4 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8.8.5 私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8.9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选择
    8.10 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向
第九章 总结与思考(附理论创新及论文要点分布表)
附表1 国家产业结构政策
附表2 国家产业组织政策
附表3 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附表4 国家产业区域政策
附表5 国家产业关联政策
附表6 广东各类型产业政策

(5)论搞好农村调查的四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与县级关系。
2. 与乡级关系。
3. 与村级关系。
4. 与农户关系。

四、论搞好农村调查的四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老年保障制度变迁研究[D]. 张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2)
  • [2]当前农村“二元权力”架构失衡现象研究 ——以河北省某镇为例[D]. 李红卫.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3]“四清”运动研究[D]. 林小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4]农业产业政策理论与实证探析[D]. 黄小晶. 暨南大学, 2002(02)
  • [5]论搞好农村调查的四个关系[J]. 陈世泉. 调研世界, 2000(01)

标签:;  ;  ;  ;  ;  

论做好农村调查工作的四个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