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一、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曾媛[1](2021)在《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2种抗抑郁药(度洛西汀、帕罗西汀)分别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对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湖北省中山医院收治的108例就诊于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伴抑郁的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单盲划成3组(各36例),即:羟考酮缓释片(C组),帕罗西汀+羟考酮缓释片(D组),度洛西汀+羟考酮缓释片(F组)。对比所有组患者于治疗后各时点的焦虑、抑郁、疼痛状况,和生活质量、睡眠质量、羟考酮用量、副作用和患者满意度。结果:F组的NRS评分于治疗后7天明显低于D组与C组(P<0.05);治疗后14天的SAS评分、NRS评分及治疗后7天的SDS评分,F组明显低于D组、D组明显低于C组(均P<0.05);治疗后14天的SDS评分和治疗后1、2个月的SAS、SDS及NRS评分,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F组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治疗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在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与PSQI评分上,F组与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低于C组(P<0.05);3组的PSQI评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组在治疗后2个月的每条生活质量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F组和D组在除角色功能评分外的其余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都明显高于C组(P<0.05)。治疗后2个月,C组和D组、D组和F组的患者满意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组明显高于C组(P<0.05),3组副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有效处理(调整剂量或相应治疗)后均逐渐缓解或消失。结论:度洛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治疗伴抑郁的晚期癌痛症状较帕罗西汀与羟考酮缓释片联合起效更快,可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疼痛、生活和睡眠质量,降低羟考酮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不良反应不会增多。

胡旭璇[2](2020)在《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镇痛作用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评价温针灸在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也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疼痛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到2019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肿瘤科、肝外科病区接受治疗原发性肝癌中度疼痛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止痛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用奥施康定止痛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行为状态之卡氏评分标准(KPS)评分、中医症状分级评分,记录每次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数字分级量表(NRS),治疗后记录平均镇痛起效时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爆发痛发作次数、奥施康定总剂量,从而评价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镇痛作用的临床疗效。所得到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优于对照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NRS评分比较,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经球形检验,P<0.01,拒绝球形假设,则数据间存在相关性。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体内效应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治疗后,观察组平均镇痛起效时间(29.85±2.816)分钟优于对照组(40.26±6.158)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治疗后,两组行为状态之卡氏评分标准评分(KPS)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P<0.01);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两组简明疼痛量表(BPI)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分级评分总分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单项症状分级评分比较,除了痞块和消瘦外,其他症状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治疗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3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两组治疗后,观察组爆发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奥施康定总剂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疼痛患者的疼痛水平,减少奥施康定口服剂量及其不良反应,能够提高整体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达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增效减副”的优势作用。

王曼[3](2020)在《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癌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的癌痛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NCCN癌痛指南的推广极大地促进了癌痛的规范化治疗,但治疗带来的副作用难以避免。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中医疗法在治疗癌痛方面也颇有疗效,还可以减轻癌痛治疗带来的副作用,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但由于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级别较低,不利于推广应用,所以设计一个具有较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试验来验证中医药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将有助于改善中医药癌性疼痛的治疗现状,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对于癌性疼痛,我院着名肿瘤专家王沛教授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提出了中医论治癌性疼痛八法,即散寒止痛、活血止痛、行气止痛、化痰止痛、固涩止痛、清热止痛、安神止痛,补虚止痛,同时提出了癌性疼痛的外用治疗三大法则,即温通、行气、活血化瘀,在选药上注重以温通为主。课题组前期对科室既往治疗癌痛相关课题文章进行研究,发现以温阳为主的治疗是癌痛的主要治疗大法,其中以研究丁香止痛膏外用联合三阶梯止痛方案居多,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疗效较好,但既往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仅有2篇RCT研究且仅针对癌性腹痛和骨转移癌痛进行研究,而临床实践发现丁香止痛膏外敷对多种癌痛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相关研究循证级别较低。二交叉试验是临床研究的一级设计方案,循证级别较高,具体实施过程是对两组受试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再经过洗脱期,然后互换两组干预措施,使得每个受试对象都可以接受两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只是干预措施的顺序不同,从而对比两种不同干预措施的疗效,既避免了组间差异,又消除了个体间的差异,且患者自身比较,效果评价更准确。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在温阳理论指导下,以“温通解毒通络,行气活血止痛”为治法,采用科室改良后的经验方“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患者,以探究扩大癌痛范围后丁香止痛膏的疗效。[研究目的]1.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2.评价“丁香止痛膏”外敷治疗癌痛的安全性。[研究方法]1.本课题采用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的临床研究设计,同时接受科室外治室负责人全程监察。在多次方案论证后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患者招募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研究中心的伦理审查,培训研究者,外治室依据循证医学中心预先设定的盲底准备药品(丁香止痛膏和丁香止痛膏安慰剂)。2.对纳入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A组或B组),试验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贴敷,对照组方案:三阶梯止痛药+安慰剂贴敷。A组第一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B组第一阶段实施对照组方案,第二阶段实施试验组方案。两个阶段均连续干预3天。两个阶段之间药物洗脱期为3天。3.收集临床数据资料,《病例报告表》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填写,《患者日志》由患者在课题组研究人员指导下填写。主要结局指标包括NRS评分和QOL评分;次要结局指标包括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满意度评价;安全性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皮肤不良反应。4.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评价丁香止痛膏贴敷治疗癌痛疗效。[研究结果]1.本课题严格按照前瞻性、随机交叉对照、双盲设计完成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的研究,基本符合课题预期的质量控制标准。按照课题要求招募58例癌性疼痛患者入组,历时10个月,其中2例患者因死亡脱落,2例患者因中途要求出院脱落,共计54例患者完成本次研究。基线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NRS评分、QOL评分、止痛药剂量、胃肠道功能评分、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和安全性指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癌痛患者在入组基线上具有可比性,符合随机设计。2.主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NR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分层统计,两组中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试验组方案干预后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方案(P<0.05);两组轻度疼痛受试者QOL评分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次要结局指标研究显示:两组止痛药剂量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止痛药剂量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总体及分层统计显示两组受试者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受试者对试验组方案治疗更满意。4.对于安全性指标,无论组间比较还是组内比较,两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1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发红,1例患者出现瘙痒,均为B组患者且处于第二阶段干预期,停止药物外敷后自行缓解,未经药物处理;1例患者(B组患者)对敷料过敏,外用时仅使膏药与患者皮肤接触,敷料四周卷起,尽量不与皮肤接触;余未发现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6%。[研究结论]1.本课题采用随机交叉对照、双盲、单中心临床课题设计,严格执行并完成本课题,属于循证医学较高级别证据,结论真实可靠。2.根据主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温阳理论指导下的丁香止痛膏外敷能改善中度癌痛受试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但对改善轻度癌痛者NRS评分和生活质量,三阶梯止痛药+丁香止痛膏外敷没有明显优势。3.根据次要结局指标分析得出,丁香止痛膏外敷对改善受试者胃肠道功能、降低止痛药剂量和改善四大机制指标(PEG2、β-内啡肽、ET-1、5-HT)没有明显优势。满意度评价显示,受试者对丁香止痛膏的治疗更满意。4.外敷“丁香止痛膏”治疗癌痛安全可靠,仅个别患者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反应,不影响“丁香止痛膏”的临床使用。

刘振鹏[4](2019)在《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表柔比星治疗PHN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表柔比星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到2018年6月期间确诊的胸腰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64例。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人,所有患者均口服普瑞巴林胶囊,1次1粒,1天2次。A组给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B组给予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表柔比星治疗。采用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采用EQ-VAS对生存质量进行评定,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入院时(t0)的VAS、生存质量评分,采用电话随访或门诊随访的方式收集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t1)、治疗结束后3个月(t2)、治疗结束后6个月(t3)的VAS和生存质量评分,根据临床试验方法、测量与疼痛评估倡议制定的标准,记录6个月时的有效和明显改善的患者例数并计算各组总有效率和明显改善率。总有效率=[(明显改善例数+有效例数)/每组例数]×100%,明显改善率=明显改善例数/每组例数×100%。由于随访过程中每组各有2例患者失访,故选取数据记录完整的6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1)疼痛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VAS与t0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同一时间点的VAS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效果:A组治疗有效8例,明显改善18例,治疗总有效率87%,明显改善率60%;B组治疗有效3例,明显改善25例,治疗总有效率93%,明显改善率83%。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明显改善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质量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生存质量评分与t0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同一时间点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事件: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能够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在此基础上联合表柔比星能够使疗效提高更加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边双林[5](2019)在《癌性疼痛针灸疗法的用穴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系统梳理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总结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选穴规律,评价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为癌痛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案。方法收集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建库至2018年8月的使用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常用穴位、穴位分布、穴位归经等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高频穴位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软件对高频穴位进行聚类分析,使用R 3.5.1软件对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和网状meta分析。结果1穴位分析:现代期刊中针灸治疗癌痛共使用了106个穴位,前五位分别是阿是穴、足三里、合谷、内关、中脘,多为下肢和背部腧穴,以膀胱经背俞穴和病变部位所属经脉的五输穴为主,相关性较好的穴位有足三里与合谷、中脘与足三里、足三里与阿是穴,注重扶助正气,通络止痛,调畅病变相应经脉的气血,穴位聚类以阿是穴、足三里、合谷、内关为主穴,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癌症类型添加配穴。2疗效分析:(1)有效率: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有效率高于三阶梯止痛药【RR=1.16,95%CI(1.13,1.20)】,其中“穴位注射+三阶梯”组合疗法疗效最佳;(2)疼痛评分: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后疼痛评分低于三阶梯止痛药【MD=-0.95,95%CI(-1.14,-0.77)】,其中“火针+三阶梯”组合疗法疼痛改善效果最佳;(3)生活质量评分: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后生活质量评分高于三阶梯止痛药【MD=6.98,95%CI(5.07,8.89)】,其中“电针+三阶梯”组合疗法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最佳;(4)镇痛起效时间: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镇痛起效时间早于三阶梯止痛药【SMD=-1.99,95%CI(-2.38,-1.61)】;(5)镇痛持续时间: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镇痛持续时间长于三阶梯止痛药【SMD=2.17,95%CI(1.58,2.77)】;(6)爆发痛次数: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爆发痛次数少于三阶梯止痛药【MD=-1.17,95%CI(-1.64,-0.69)】;(7)吗啡用量: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吗啡用量少于三阶梯止痛药【SMD=-1.50,95%CI(-1.97,-1.03)】;(8)不良反应:针灸疗法治疗癌性疼痛不良反应少于三阶梯止痛药【RR=0.41,95%CI(0.32,0.53)】,其中“穴位注射+三阶梯”组合疗法不良反应最少。结论1在总结现代期刊文献中针灸治疗癌痛用穴规律的基础上,归纳针灸治疗癌痛新处方,为现代临床提供相应参考。癌痛:阿是穴、足三里、中脘、合谷、内关、三阴交,肺癌配穴:肺俞、膻中、孔最、太渊;乳腺癌配穴:膈俞、乳根、支沟、大陵、列缺;胃癌配穴:胃俞、梁丘、冲阳、公孙;肝癌配穴:肝俞、阳陵泉、胆俞;胰腺癌配穴:胰俞、支沟;骨癌配穴:悬钟、肾俞、水泉、太溪。2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疗效确切,尤其是联合三阶梯止痛药使用时,镇痛起效时间更早、持续时间更长,有效率更高,疼痛和生活质量改善程度更好,吗啡用量、爆发痛次数、不良反应均更少。其中“穴位注射+三阶梯”组合疗法、“火针+三阶梯”组合疗法值得在癌痛的临床治疗中普及推广,造福广大癌症患者。图55幅;表28个;参219篇。

王宇飞[6](2018)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与曲马多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对比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和口服曲马多缓释片在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度疼痛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一步讨论丁丙诺啡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6.01-2017.01在齐鲁医院疼痛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度疼痛的患者182例,随机分为丁丙诺啡及曲马多组,每组各77人,丁丙诺啡组给予普瑞巴林联合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治疗,曲马多组给予普瑞巴林联合曲马多缓释片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种用药方案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NRS疼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简明疼痛量表BPI)的变化。记录两组患者便秘、恶心呕吐及头晕嗜睡等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进行比较。[结果](1)两组在各时间点上,治疗前NRS疼痛评分均高于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上的NRS疼痛评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各时间点上,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上的生活质量评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嗜睡、口干、恶心、呕吐及便秘的发生率,丁丙诺啡组均低于曲马多组,但嗜睡和口干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心呕吐及便秘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与曲马多缓释片在联合应用普瑞巴林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均能显着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相比于曲马多,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在联合普瑞巴林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时,恶心呕吐及便秘的发生率更低,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曲马多。(3)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可以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且不良反应轻微。

杨华[7](2016)在《低温镇痛药液局部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低温镇痛药液局部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联合疼痛及皮损区的局部注射治疗,神经阻滞每2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镇痛药液配方均为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1+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mg+甲钴胺注射液0.5mg+0.9%氯化钠注射液33m1。实验组(A组)镇痛药液温度为低温(4±1)℃;对照组(B组)镇痛药液温度为常温(24±1)℃。患者在NRS评分≥4分时予氨酚羟考酮片1片口服,每6小时可重复给药1次。分别记录A、B两组患者治疗前(D。)、治疗第7天(D1)及第14天(D2)时的NRS评分、MOS睡眠量表(MOS-S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记录每次行局部注射前(T0)及局部注射后5分钟(T1)、10分钟(T2)、15分钟(T。)注射区域的皮温;记录整个疗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每位患者氨酚羟考酮片的总用量。结果1、A、B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基本资料及各项观察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NRS评分随时间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即与D。相比,两组D1、D2的NRS评分均减低,D2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D2时,A组的NRS、SAS、SDS评分均低于B组,MOS-SS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皮温在T1时较其它观察时点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皮温在各观察时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T1时,A组皮温较B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它观察时点,两组皮温均无显着差异(P>0.05)。4、A组患者氨酚羟考酮片用量较B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镇痛药液局部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能明显的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改善睡眠质量,减少阿片类镇痛药氨酚羟考酮片的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石英,聂发传,王素匣[8](2013)在《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30例难治性PH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对难治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30例(常规药物联合神经阻滞治疗1个疗程后VAS>5分)分为曲马多组(T组)、芬太尼组(F组),每组15例。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F组更为显着(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F组较高(P<0.05)。F组恶心、呕吐发生率较T组低(P>0.05);F组未出现排尿困难,T组发生率为26.67%(P<0.05);T组在治疗后便秘发生率为40%,F组无便秘情况(P<0.05);F组嗜睡的发生率比T组高(P<0.05);两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结论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难治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较少。

李静,林泓怡,林建,陶高见[9](2013)在《24小时错峰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在带状疱疹性疼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24小时错峰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和常规使用多瑞吉对中、重度带状疱疹性疼痛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中、重度带状疱疹性疼痛患者经静脉吗啡滴定后,随机分为两组(n=18),A组使用等效剂量多瑞吉,B组先使用等效剂量一半的多瑞吉,24小时后使用另一半,每贴多瑞吉更换周期均为72 h,以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分别于治疗前、使用多瑞吉后3d、7d、14d记录两组患者VAS评分,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多瑞吉治疗后3d、7d、14dVAS评分均逐渐降低。但在使用多瑞吉后3d,B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1),用多瑞吉后7d、14d,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B组患者在使用多瑞吉7d内恶心、呕吐及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低。结论:多瑞吉24小时错峰使用简单有效,可平稳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性疼痛,与常规使用多瑞吉相比其不良反应较少。

贾苑凝[10](2010)在《带状疱疹的中医临床研究及导师经验总结》文中提出带状疱疹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病,具有簇集水疱,急性期疼痛较重,后遗神经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严重影响正常生活。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病毒、止痛、免疫调节剂为主,目的在于缓解症状,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神经痛,但目前的治疗方案并不十分满意,很多患者的疗效依然不明显。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近年来名家辈出,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方法丰富、辨证细致、用药灵活,具有比较显着的疗效,且副作用小,复发率较低,中医药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前景广阔。中医对本病发病机理的认识已日趋统一,临床多从肝、脾论治,本病多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较公认的辨证分型有肝胆湿热型、脾虚湿蕴型、气滞血瘀型,治疗从整体出发,清热解毒、利湿导滞、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可以加速皮疹愈合和神经恢复的进程,尤其是对于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治疗效果确切,远期疗效好,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医药的优势。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临床研究及导师经验三部分。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为中医药对带状疱疹的认识、治疗和研究概况。包括古代文献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探讨,从古到今名老中医对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用药的特点,以及近十年来中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研究概况。第二篇为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主要通过对122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调查,掌握本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表明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中老年患者发病率较高,受累神经以肋间神经为着,疼痛先于皮损出现占临床资料的较大比例,以及情志因素为主要诱发因素。并从中选取急性期带状疱疹68例,分为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为97.3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在止痛时间、止疱时间、结痂时间及痊愈时间治疗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止痛=3.725,P<0.01,t止疱=2.139,t止痂=2.040,t痊愈=2.404,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7、14天红斑、水疱、渗出、疼痛四项统计指标中,两组神经痛评分始终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对疼痛未消退的患者进行28天的跟踪随访,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2.63%;对照组发生率为10%。两组比较P=0.03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三部分总结段行武老师的辨证论治经验,进一步通过临床疗效的总结,研究段老师的学术观点和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辨证论治和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主要来源及目的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目的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计算
        2.2.2 分组方法
        2.2.3 给药方法
        2.2.4 观察指标及相关事项
        2.2.5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
        2.3.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RS评分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DS评分
        2.3.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AS评分
        2.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人均羟考酮日口服剂量
        2.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比较
        2.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
        2.3.8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副作用比较
        2.3.9 三组患者治疗2 个月后的满意度比较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阿片类药物联用抗抑郁药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2)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镇痛作用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病因病理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疼痛的认识
        2.1 概述
        2.2 癌痛的发病机制
        2.3 原发性肝癌疼痛的机制
        2.4 癌痛的治疗
        2.5 奥施康定的使用现状
    3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疼痛的认识
        3.1 祖国医学对肝癌的相关记录
        3.2 肝癌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对肝癌疼痛的认识
        3.4 中医外治法治疗肝癌疼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中止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技术路线图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指标
        3.2 主要评价指标
    4 疗效评价标准
        4.1 疼痛程度疗效评价标准
        4.2 体力状况的改善
        4.3 安全性分析
    5 统计方法
    6 伦理学原则
    7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课题设计思路
        1.1 立题依据小结
        1.2 中医对HCC癌痛病因病机的再认识
        1.3 应用温针灸的依据
        1.4 选穴依据分析
        1.5 疼痛评分工具选择的依据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治疗前分析
        2.2 治疗后结果及分析
    3 温针灸的可能作用机制探讨
        3.1 中医的作用机理
        3.2 现代医学可能作用机制探讨
    4 课题存在问题与展望
        4.1 问题
        4.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 癌性疼痛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诊断标准
        4. 治疗
    (二) 癌性疼痛的中医文献研究
        1. 癌性疼痛的中医认识
        2. 癌性疼痛的治疗
        3. 文献阅读体会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试验
    前言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 试验药物的制备及使用方法
        3. 研究方法
        4. 药物疗效判断标准
        5. 研究程序
        6. 统计分析
        7. 研究的伦理问题
        8. 研究路线图
    (二) 研究结果
        1. 入组病人基线分析
        2. 主要结局指标分析
        3. 次要结局指标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三) 讨论
        1. 立法依据
        2. 丁香止痛膏组方的中医理论探讨
        3. 本研究相比前期研究的改进
        4.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研究中心伦理批件
    附录2. 患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附录4. 受试者日记
    附录5. 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个人简历

(4)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表柔比星治疗PHN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入选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5 实验药物
    2.2 研究方法
        2.2.1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组
        2.2.2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表柔比星治疗组
    2.3 评定方法
    2.4 数据采集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的比较
    3.2 疼痛评分的比较
    3.3 治疗总有效率和明显改善率的比较
    3.4 生存质量评分的比较
    3.5 不良事件发生的比较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5)癌性疼痛针灸疗法的用穴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文献来源
        1.1.2 检索策略
        1.1.3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4 数据的规范化
        1.1.5 研究方法
    1.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1.2.1 文献检索结果
        1.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1.3 针灸治疗癌痛的用穴规律分析
        1.3.1 常用穴位分析
        1.3.2 穴位归经分析
        1.3.3 穴位分布分析
        1.3.4 高频用穴关联规则分析
        1.3.5 高频用穴聚类分析
    1.4 针灸治疗癌痛的疗效评价
        1.4.1 针灸治疗癌痛有效率meta分析
        1.4.2 不同针灸疗法镇痛有效率的网状meta分析
        1.4.3 针灸治疗癌痛疼痛评分meta分析
        1.4.4 不同针灸疗法疼痛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
        1.4.5 针灸治疗癌痛生活质量评分meta分析
        1.4.6 不同针灸疗法疼痛评分的网状meta分析
        1.4.7 针灸治疗癌痛镇痛起效时间meta分析
        1.4.8 针灸治疗癌痛镇痛持续时间meta分析
        1.4.9 针灸治疗癌痛爆发痛次数meta分析
        1.4.10 针灸治疗癌痛吗啡用量meta分析
        1.4.11 针灸治疗癌痛不良反应meta分析
        1.4.12 不同针灸疗法不良反应的网状meta分析
    1.5 分析讨论
        1.5.1 纳入文献的质量分析
        1.5.2 针灸治疗癌痛的用穴分析
        1.5.3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癌痛的疗效分析
        1.5.4 针灸治疗不同类型癌痛的疗效分析
    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综述一 《中华医典》中针灸治疗癌痛的取穴规律研究
        2.1 文献来源
        2.1.1 文献检索与纳入
        2.1.2 文献摘录
        2.2 选穴规律总结
        2.2.1 常用穴位分析
        2.2.2 穴位分布分析
        2.2.3 穴位归经分析
        2.2.4 高频用穴关联规则分析
        2.2.5 高频用穴聚类分析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癌痛现状
        2.3 癌痛的西医治疗
        2.3.1 癌痛产生的原因
        2.3.2 癌痛的西医内治法
        2.3.3 癌痛的西医外治法
        2.4 癌痛的中医治疗
        2.4.1 中医对癌症和癌痛的认识
        2.4.2 癌痛的中医内治法
        2.4.3 癌痛的中医外治法
        2.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A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与曲马多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与展望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低温镇痛药液局部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8)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30例难治性PH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用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9)24小时错峰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在带状疱疹性疼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与用药剂量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镇痛效果的比较
    2.3 不良反应
3 讨论

(10)带状疱疹的中医临床研究及导师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带状疱疹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1 传统医学文献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3 关于带状疱疹的实验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带状疱疹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历史回顾
        2 流行病学研究
        3 现代医学发病机理研究
        4 带状疱疹的神经表现研究进展
        5 临床用药研究进展
        6 小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中篇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研究一 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与诊疗标准
        调查结果
        讨论
    临床研究二 带状疱疹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临床资料与诊断标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下篇导师经验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芬太尼透皮贴剂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度洛西汀和帕罗西汀联合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晚期癌痛伴抑郁的疗效比较[D]. 曾媛. 江汉大学, 2021(01)
  • [2]温针灸联合奥施康定对原发性肝癌疼痛镇痛作用的疗效观察[D]. 胡旭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丁香止痛膏联合三阶梯止痛药治疗癌性疼痛的随机交叉对照研究[D]. 王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表柔比星治疗PHN的疗效分析[D]. 刘振鹏. 延边大学, 2019(01)
  • [5]癌性疼痛针灸疗法的用穴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D]. 边双林.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丁丙诺啡透皮贴剂与曲马多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对比[D]. 王宇飞. 山东大学, 2018(11)
  • [7]低温镇痛药液局部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杨华.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
  • [8]芬太尼透皮贴剂用于30例难治性PHN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 石英,聂发传,王素匣. 重庆医学, 2013(33)
  • [9]24小时错峰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在带状疱疹性疼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J]. 李静,林泓怡,林建,陶高见.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14)
  • [10]带状疱疹的中医临床研究及导师经验总结[D]. 贾苑凝.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标签:;  ;  ;  ;  ;  

芬太尼透皮贴剂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