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假粘液瘤诊治现状

腹膜假粘液瘤诊治现状

一、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治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姬忠贺,安松林,李雁[1](2021)在《腹膜癌研究历程及腹膜肿瘤学学科建设》文中研究表明腹膜癌是指在腹膜上发生和(或)发展的一类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是长期以来临床肿瘤学中的难题。近40年来,腹膜癌逐渐成为临床肿瘤学领域热点问题,在基本定义、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和腹膜肿瘤学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作为新兴学科,腹膜肿瘤学是临床肿瘤学实践的结晶,在知识体系建设、核心技术发展和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也存在大量学术争鸣。本文旨在系统性回顾腹膜癌的研究历程和腹膜肿瘤学学科发展现状,为其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林怡婷[2](2021)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卵巢良性及交界性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卵巢良性粘液性肿瘤和交界性粘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评估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性手术治疗卵巢良性及交界性粘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良性及交界性粘液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且病理确诊为卵巢良性或交界性粘液性肿瘤的18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分为腹腔镜组(n=119)及开腹组(n=68),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的差异。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方法分析单因素和复发的关系,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卵巢良性和交界性粘液性肿瘤患者的年龄、BMI、HE4、AFP、月经情况、肿瘤累及卵巢单/双侧和肿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巢交界性粘液性肿瘤患者肿瘤直径、CEA、CA125、CA199等指标均高于卵巢良性粘液性肿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保守性手术的患者中,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半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住院天数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中,腹腔镜手术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放置引流管、术后并发症发生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为6-8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5(12-47)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与采取半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的患者相比,采取保守性手术的患者具有更短的无复发生存时间(Log-rank P=0.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显示,保守性手术方式是卵巢良性/交界性粘液性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7.714,95%CI=1.331-44.694,P=0.023)。手术入路、肿瘤大小、破裂情况、肿瘤累及卵巢单/双侧、肿瘤数目、病理类型、有无腹水、术中是否行荷包操作均不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卵巢交界性粘液性肿瘤和良性粘液性肿瘤相比,直径更大,可出现CEA、CA199、CA125升高。2.与半根治性/根治性手术方式相比,保守性手术术后肿瘤复发的风险高。3.腹腔镜手术在卵巢粘液性良性及交界性肿瘤手术中是安全的手术入路。4.荷包操作在卵巢粘液性良性及交界性肿瘤手术中是安全的。

于洋,李鑫宝,林育林,马茹,姬忠贺,张彦斌,安松林,刘刚,杨肖军,李雁[3](2021)在《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癌1 384例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腹膜癌是一类原发或继发于腹膜表面的恶性肿瘤,肿瘤细胞减灭术(CRS)加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针对腹膜癌发展的一套综合治疗策略。本文旨在分析CRS+HIPEC治疗腹膜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影响其生存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330例)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1 054例)腹膜肿瘤外科连续治疗的1 384例腹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本组患者CRS+HIPEC治疗情况(手术时间、器官切除数量、腹膜切除数量、吻合口数量、HIPEC方案等)、安全性[术中出血量、术后严重不良事件(SAE)及发生时间、治疗情况]、生存情况及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SAE依照国际腹膜癌联盟不良事件定义进行分级,将Ⅲ~Ⅳ级不良事件定义为SAE。围手术期定义为CRS+HIPEC治疗日至术后30 d。OS定义为CRS+HIPEC手术当日至死亡或末次随访时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结果描述,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患者中男529例(38.2%),中位年龄55(10~87)岁,中位体质指数为22.6 kg/m2。1 384例腹膜癌患者中来源于胃癌164例(11.8%),结直肠癌287例(20.7%),腹膜假黏液瘤356例(25.7%),腹膜恶性间皮瘤90例(6.5%),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原发性腹膜癌等共计300例(21.7%),腹膜后肉瘤、肺癌、乳腺癌等少见来源肿瘤187例(13.5%)。本组患者中位手术时间595(90~1 170)min,中位脏器切除数2(0~10)个,中位腹膜切除区域数4(0~9)个,中位腹膜癌指数(PCI)评分21(1~39)分,细胞减灭程度(CC)评分0~1分达61.9%(857/1 384)。HIPEC方案:顺铂+多西他赛917例(66.3%)、顺铂+丝裂霉素183例(13.2%)、阿霉素+异环磷酰胺43例(3.1%)及其他方案240例(17.3%)。331例(23.9%)腹膜癌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严重不良事件500例次,其中21例(1.5%)患者因治疗无效于围手术期内死亡,其余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痊愈。全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8.6(0.3~182.7)个月,414例(29.9%)死亡,mOS为38.2个月(95% CI:30.6~45.8),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3.5%、50.4%、39.3%。其中,胃癌腹膜转移、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腹膜假黏液瘤、恶性腹膜间皮瘤和妇科肿瘤及原发性腹膜癌患者mOS分别为11.3个月(95% CI:8.9~13.8)、18.1个月(95% CI:13.5~22.6)、59.7个月(95% CI:48.0~71.4)、19.5个月(95% CI:6.0~33.0)和51.7个月(95% CI:14.6~88.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为胃癌(HR=4.639,95% CI:1.692~12.724)、结直肠癌(HR=4.292,95% CI:1.957~9.420)和恶性腹膜间皮瘤(HR=2.741,95% CI:1.162~6.466);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60分(HR=4.606,95% CI:2.144~9.895)、70分(HR=3.434,95% CI:1.977~5.965);CC评分为1分(HR=2.683,95% CI:1.440~4.999)、2~3分(HR=3.661,95% CI:1.956~6.852)以及围手术期发生SAE(HR=2.588,95% CI:1.846~3.629)均是影响本组腹膜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RS+HIPEC是针对腹膜癌有效的整合治疗技术,可延长生存,围手术期安全性可接受。术前需要严格筛选病例,KPS评分<80分者应慎重选择接受CRS+HIPEC治疗;术中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努力达到满意细胞减灭程度;另还要应积极预防围手术期SAE以降低腹膜癌患者死亡风险。

奉泽锦,陈廷安,李星兵,江小林,韩亮[4](2020)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MBOT)的临床病理特征,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78例MBO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各项临床指标结合既往相关文献对纳入的所有受试者进行重新分型,探讨不同亚型MBO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MBOT的发生、发展、转归、复发及生存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78例MBOT患者中<40岁者占61.54%,≥40岁者占38.46%。术前血清CA125水平检测者占67.95%,其中血清CA125水平升高占33.96%;术前血清CA19-9水平检测者占32.05%,其中血清CA19-9水平升高占44.00%。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局部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各占65.38%、34.62%;肿瘤平均最大径线(15.76±10.34)cm,最大径线≥10cm者和最大径线≥20 cm者为55.13%、44.87%;单侧肿瘤、双侧肿瘤各占80.77%、19.23%。78例MBOT患者治疗出院后随访复发者占11.54%,其中手术至初次复发时的平均间隔时间(25.34±3.75)个月,所有复发者的初次复发时间均在术后5年内出现。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分期、术后化疗等指标均是影响MBOT复发的多因素(P均<0.05)。术后化疗者占14.10%,平均化疗疗程2个。结论 MBOT的整体预后效果较好,无显着的生存差异,但依旧存在复发现象,复发因素以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分期、术后化疗为主,且复发所发生在保守性手术治疗过程中,但对MBOT患者的整体生存无显着影响。

陆一丹[5](2020)在《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比单纯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晚期胃癌死亡率高,预后差,腹膜转移是晚期胃癌的首要死因。目前采用以姑息性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本研究旨在回顾性观察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联合全身化疗(SC),对比单纯SC,治疗晚期胃癌的短期疗效、生存获益及安全性,并荟萃分析HIPEC+SC对比单纯SC在胃癌腹膜转移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HIPEC治疗晚期胃癌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方法①回顾性分析160例行一线SC的晚期胃癌患者,按照是否行HIPEC分为HIPEC+SC组80例,SC组80例,比较其一般资料,主要研究终点:中位生存期(mOS);次要研究终点: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有效率、疾病控制率,1年生存率(1y-OS)、2年生存率(2y-OS),不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骨髓抑制、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②在MEDLINE、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2009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有关HIPE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临床研究,筛选出HIPEC+SC对比SC一线治疗的研究,通过RevMan软件进行荟萃分析,主要研究终点:mOS;次要研究终点:1y-OS、mPFS和安全性。结果①我院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HIPEC+SC治疗晚期胃癌,相比单纯SC能够延长mOS(13月vs.9月),能够提高疾病控制率(P<0.05),延长mPFS(7月vs.5月),提高1年生存率(58%vs.32%,P<0.05)。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对照研究5项,共157例患者(HIPEC+SC组79例,SC组78例),HIPEC+SC相比单纯SC,mOS显着延长(P<0.01),1y-OS显着提高(P<0.01),mPFS延长不明显(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组间差异。结论①我院通过HIPEC+SC治疗晚期胃癌患者,对比SC,能够延长患者mOS、mPFS,提高疾病控制率和1年生存率,且安全可控。②荟萃分析肯定了 HIPEC+S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疗效,相比SC,能够延长患者mOS,提高1年生存率,安全性好。

李慧[6](2020)在《胃肠道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是一种病理类型少见的腺癌,可发生于全身多数器官,以胃肠道和胰腺最为常见。黏液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M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发病比例也较低,以原发于结肠和直肠的黏液腺癌较为多见。胃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gastric carcinoma,SRGC)和胃黏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MGC)都是少见的胃癌组织学亚型,与普通的非黏液分泌型胃腺癌相比,两者均有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根治性切除率较普通腺癌低和对放化疗不敏感等特征,早期表现隐匿,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和预测胃黏液分泌型腺癌预后的标志物,患者常常无法得到规范化治疗。本研究首先对2000年至2014年SEER数据库中的24613例胃肠胰源性印戒细胞癌和51632例胃肠道黏液腺癌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胃肠道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15年间的发病趋势和预后变化,以及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在消化道不同原发部位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然后回顾性分析了2011年7月至2016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22例胃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综合分析了患者术后3年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期及其与癌胚抗原(CEA)、纤维蛋白原(Fi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lb)和纤维蛋白原-前白蛋白比值(FPR)等血清学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提取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SEER收录的24,613例胃肠道印戒细胞癌和51,632例胃肠道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研究软件SEER*Stat 8.3.4版计算年发病率的百分比变化,采用多因素Cox危险度模型分析与胃肠道胰腺印戒细胞癌和胃肠道粘液腺癌的预后相关因素,纳入分析的变量包括诊断时间、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种族。回顾性收集2011年7月至2016年10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22例胃印戒细胞癌和粘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X-tile software 3.6.1计算FPR、pAlb、Alb、Fib等炎症和营养相关指标预测总生存期的最佳临界值。基本临床病理特征、炎症和营养相关指标与生存预后的相关性分析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 U或Kruskal-Wallis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来确定疾病的独立预后因素。采用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统计学有差异。结果:1、基于SEER数据库的胃肠道和胰腺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阑尾SRC发病的中位年龄最低(58.8岁),胰腺SRC最高(67.4岁)。肿瘤分化程度多表现为低分化和未分化状态(占77.0%)。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阑尾SRC的发病率较前升高了2.9倍,食管SRC的发病率基本持平,而胃肠其他部位SRC的发病率均呈下降趋势。根据肿瘤分化程度进行亚组分析,中等分化程度的胃肠胰源性SRC发病率下降最为显着。阑尾SRC的中位生存时间最长,为26.1个月,胰腺SRC的中位生存时间最短,为3.4个月。局部浸润期胃肠胰源性SRC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55.6个月,显着优于区域侵犯期胃肠胰源性SRC(19.4个月)和远处转移期胃肠胰源性SRC(5.6个月)。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这13年期间,胃肠道和胰腺SRC的中位生存时间略有提高,其中局部浸润期和区域侵犯期SRC的改善较为明显。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肿瘤分期和原发部位均与预后显着相关。胰腺SRC的总生存时间最短,死亡风险最高。2、基于SEER数据库的胃肠道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阑尾MA发病的中位年龄最低(59.2岁),结肠MA最高(69.81岁),总体上女性发生MA多于男性。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MA出现远处转移的风险较其他部位低。2000年至2014年,阑尾MA的发病率较前上升了1.7倍,其他部位MA的发病率不论分期和分化程度均呈下降趋势。局限性胃肠道MA的发病率下降最为明显,从2000年的1.688/10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0.736/10万人。中等分化程度的胃肠道MA的发病率下降最为明显,从2000年的1.343/10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0.556/10万人。胃肠道MA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4.8个月。其中,阑尾MA的中位生存期最长为86.6个月,胃MA的中位生存期最短,仅为10.6个月。局部浸润期胃肠道MA的中位生存期为120个月,显着优于区域侵犯期胃肠道MA(71.9个月)和远处转移期胃肠道MA(13.9个月)。年龄、分期、部位均与预后显着相关,食管MA的总生存时间最短,死亡风险最高。与2000-2004年相比,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间胃肠道MA总体的死亡风险分别降低了8%和7%。3、基于国人资料的胃黏液分泌型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根据X-tile软件计算出Fib、Alb、CEA、pAlb、FPR预测总生存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mg/mL、38.6g/L、3.6ng/mL、211.6mg/L、14.3。Fib、FPR升高以及Alb降低和年龄大(60岁以上)、肿瘤位于胃上1/3相关;Fib、FPR升高以及pAlb降低和肿瘤大小(大于5cm)、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相关(P<0.05)。年龄、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浸润深度均与总生存时间相关。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病理类型、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化疗、血清学检测指标中Fib、Alb、CEA、pAlb和FPR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疾病类型、病理分期、CEA、FPR依然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4、基于国人资料的胃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的差异比较胃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在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病理分期、是否接受化疗和Fib、Alb、CEA、pAlb、FPR等血清学检测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复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印戒细胞癌为32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腺癌中位无瘤生存期为32个月,印戒细胞癌为2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淋巴结转移(N1-N3)的患者术后生存和复发方面的比较: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期为36个月,印戒细胞癌为16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腺癌中位无瘤生存期为36个月,印戒细胞癌为20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发生淋巴结转移(N1-N3)的患者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化疗、Fib、Alb、CEA、pAlb和FPR为预后影响因素;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病理类型、CEA和FPR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发生淋巴结转移(N1-N3)的患者复发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Cox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化疗、Fib、Alb、CEA、pAlb和FPR为影响复发的因素;Cox多因素生存分析进一步发现,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和FPR为影响复发的独立因素。结论:1、通过分析SEER数据库中大样本胃肠道和胰腺印戒细胞癌的临床资料,发现除阑尾和食管以外,在2000年至2014年间消化道SRC的总体发病率呈缓慢下降趋势。不同部位SRC的生存期存在差异,年龄、性别、种族、肿瘤分期和原发部位均是预后影响因素。2、通过分析SEER数据库中大样本胃肠道黏液腺癌的临床资料,发现除阑尾外,胃肠道其他部位的MA在2000年至2014年间发病率均有所下降,中位生存时间提高,尤其是发生远处转移的MA患者预后改善更为明显。年龄、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和原发部位等是影响胃肠道黏液腺癌死亡风险的独立因素。3、通过对国人胃黏液分泌型腺癌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印戒细胞癌多于黏液腺癌、多为低分化、多有转移和浸润等临床病理特征,疾病类型、病理分期、CEA、FPR与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关。FPR升高预示着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显着增加和生存时间降低,与肿瘤TNM分期及不良预后转归较为吻合。4、根据国人资料的胃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的比较,发现临床病理特征、肿瘤生物学行为、总体生存预后和复发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显着差异。病理类型、CEA和FPR为影响淋巴结转移(N1-N3)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和FPR是影响N1-N3患者复发的独立因素。

姬忠贺,李鑫宝,于洋,闫风彩,李雁[7](2020)在《开拓临床肿瘤实践前沿 创建腹膜肿瘤学科》文中认为腹膜种植转移是恶性肿瘤三大转移途径之一,也是临床肿瘤学长期认识不足、诊治技术水平落后的"老、大、难"问题。近30年,腹膜种植转移外科整合诊治技术体系的建立、完善和推广,引领了肿瘤腹膜转移基础、转化和临床研究热潮,推动形成了腹膜肿瘤学学科雏形,填补了临床肿瘤学的空白。基于对腹膜转移肿瘤生物学规律、特点和机制的深入认识,腹膜肿瘤临床诊断学、治疗学核心技术体系初步建成并逐渐完善,诞生了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导向的"十大里程碑"事件。2012年,《中国肿瘤临床》首推"腹膜转移癌专栏",引领国内肿瘤学界着力研究腹膜癌诊治策略。8年来,在中国抗癌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腹膜肿瘤学专家协同努力,逐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腹膜癌综合诊疗技术体系,出版了国内首部腹膜癌专着,制定2项腹膜癌诊治专家共识,在学科理论形成、研究平台建设、临床实践指南等方面,全面引领了国内腹膜肿瘤学学科发展。今年再度推出"腹膜转移癌研究"专栏,系统介绍我国腹膜癌领域的最新成果,促进临床肿瘤学的发展,推动腹膜肿瘤学学科建设。

徐永红,刘秋菊,孙焕乐,王要军[8](2019)在《腹膜假黏液瘤1例》文中研究说明腹膜假黏液瘤(pseudomyxoma peritone,PMP)是一种少见病,其特征为大量黏液胶状物质分散种植于腹膜和大网膜表面,其发病率为2/100万[1]。以往研究人员认为其是良性肿瘤,随着研究深入表明它是一种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国外病理学家将PMP分两类,即播散性腹膜黏液腺瘤(disseminated peritoneal adenomucinosis,DPAM)和腹膜黏液癌病(peritoneal mucinous carcinomatosis,PMCA),其中PMCA预后较差。本病常见于老年患者,病史较长,可迁延数月或数年。临床表现主要为腹部进行性增大、腹胀、腹痛、恶心、

李鑫宝,姬忠贺,林育林,李雁[9](2019)在《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假黏液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阑尾黏液性肿瘤破裂或穿孔致腹腔内广泛种植转移,形成腹膜假黏液瘤(PMP)。目前,国内对PMP认识不足,研究匮乏,仅采取反复减瘤术、姑息性化疗、腹腔化疗等,临床疗效较差。随着对肿瘤生物学的进一步认识,国际上逐渐形成了以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为主的整合治疗技术,通过肿瘤细胞减灭术清除肉眼可见肿瘤组织,通过腹腔热灌注化疗清除微转移灶和游离癌细胞,可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期,临床疗效显着,且围术期不良事件未明显增加,安全性可接受。

付建[10](2020)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阑尾粘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案。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自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阑尾黏液性肿瘤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符合标准的24例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手术术式、术后病理结果、化疗方案、预后及复发等各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16例,年龄为46~83岁,中位年龄62岁;术前CT检查,提示急性阑尾炎6例,回盲部肿物6例,阑尾黏液性囊腺瘤2例,阑尾黏液性囊肿8例,肠梗阻2例。24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阑尾炎和腹部包块,均经手术治疗,经病理确诊为阑尾黏液性囊腺瘤2例,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12例,阑尾黏液腺癌10例。行单纯阑尾切除术5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5例,行回盲部切除术4例。24例均进行随访,随访至2018年12月1日,有2例患者发生腹腔广泛转移分别死于术后第2年、第3年,3例患者死于其他疾病,1例患者患者在术后一年复发,行二次手术后至今未见复发,随访其他患者未见复发与转移。结论:阑尾黏液性肿瘤临床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且误诊率极高,本研究通过分析24例确诊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发现CT对诊断阑尾黏液性肿瘤临床价值较高,可以作为该病首选辅助检查。对于阑尾黏液性肿瘤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所以术式的选择尤为重要,主要术式为阑尾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及回盲部切除术。

二、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治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治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2)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卵巢良性及交界性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手术方式
    2.5 术后随访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卵巢良性和交界性粘液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2 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3.3 年龄与手术方式、手术入路的选择
    3.4 腹腔镜与开腹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3.4.1 保守性手术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3.4.2 半根治性手术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3.4.3 根治性手术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3.5 复发影响因素的分析
        3.5.1 患者术后随访情况及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
        3.5.2 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卵巢良性和粘液性肿瘤的诊治
    参考文献
致谢

(4)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方式:
        1.2.2 病理学检测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78例MBOT患者的年龄与治疗方式情况
    2.2 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
    2.3 病理学特征
    2.4 复发情况
    2.5 术后化疗
    2.6 MBOT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MBOT的临床特征和诊断
    3.2 MBOT的手术治疗
    3.3 MBOT的预后

(5)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比单纯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联合全身化疗(SC)对比单纯全身化疗(SC)治疗晚期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回顾性研究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选择
        (二) 研究方法
        1. 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
        2. 全身化疗SC和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
        3. 疗效评估
        4. 安全性分析
        5. 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一) 一般资料
        (二) 短期疗效指标比较
        (三) 生存指标比较
        (四) 安全性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一) 晚期胃癌
        (二) 腹腔热灌注化疗
        1. 腹腔热灌注化疗概念
        2. 腹腔热灌注化疗作用原理
        3. 热疗的免疫效应
        (三) 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胃癌
        (四)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
        (五) 局限与展望
    四、小结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联合全身化疗(SC)对比单纯全身化疗(SC)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荟萃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一) 纳入资料标准
        1. 研究对象(Patients,P)
        2. 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comparison,I-C)
        3. 结局指标(Type of Outcomes,O)
        4. 研究类型
        (二) 研究方法
        1. 资料检索
        2. 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
        3.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一) 文件检索结果和评估结果
        (二)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三) 疗效分析
        (四) 安全性分析
        (五) 发表偏倚分析
    三、分析与讨论
        (一) 胃癌腹膜转移
        1. 腹膜转移及恶性腹水的形成
        2. 胃癌腹膜转移的诊治演变
        (二) 腹腔热灌注化疗与胃癌
        1. 腹腔热灌注化疗在胃癌的多模式应用
        2. 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腹膜转移
        3. PCI在胃癌腹膜转移诊治中的应用
        4. 腹腔热灌注化疗的安全性
        (三) 局限与展望
    四、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文献综述 腹腔热灌注化疗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胃肠道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基于SEER数据库的胃肠道和胰腺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病例资料的来源和收集
        2.2.2 消化道不同部位印戒细胞癌的分型
        2.2.3 统计方法和分析
    2.3 结果
        2.3.1 人口统计和流行病学特征
        2.3.2 年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2.3.3 总体生存预后分析
        2.3.4 预后因素Cox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基于SEER数据库的胃肠道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病例资料的来源和收集
        3.2.2 胃肠黏液腺癌的分类
        3.2.3 统计方法和分析
    3.3 结果
        3.3.1 人口统计和流行病学特征
        3.3.2 年发病率的变化趋势
        3.3.3 总体生存预后分析
        3.3.4 预后因素Cox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基于国人资料的胃黏液分泌型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入选标准
        4.2.3 排除标准
        4.2.4 统计方法和分析
    4.3 结果
        4.3.1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
        4.3.2 Fib、Alb、CEA、pAlb、FPR评价预后分组的最佳临界值
        4.3.3 术前血清FPR、pAlb、Alb、Fib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4.3.4 一般临床病理和血清学指标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4.3.5 临床病理和血清学指标对预后的影响
        4.3.6 临床病理和血清学指标与复发的关系
        4.3.7 临床病理和血清学指标对患者无瘤生存期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基于国人资料的胃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分析的差异比较
    5.1 前言
    5.2 材料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病理学上的定义和划分
        5.2.3 随访方式和时间
        5.2.4 统计方法和分析
    5.3 结果
        5.3.1 胃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方面的比较
        5.3.2 胃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的比较
        5.3.3 胃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在血清学检测指标方面的比较
        5.3.4 胃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在术后生存方面的比较
        5.3.5 胃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在术后复发方面的比较
        5.3.6 发生淋巴结转移(N1-N3)患者术后生存方面的比较
        5.3.7 发生淋巴结转移(N1-N3)患者术后复发方面的比较
        5.3.8 发生淋巴结转移(N1-N3)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
        5.3.9 发生淋巴结转移(N1-N3)患者组复发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5.4 讨论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腹膜假黏液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 论

(9)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假黏液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MP进展过程
2 PMP治疗现状
    2.1 国内治疗现状
    2.2 国际治疗现状
    2.3 国内外治疗对比
3 标准治疗
    3.1 理论基础
    3.2 临床疗效
    3.3 安全性
    3.4 学习曲线
4 小结

(10)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主要临床表现和生化检查
    3.3 术前CT检查结果、术前诊断及病理结果
    3.4 手术治疗方案和化疗方案
    3.5 术后随访
4 讨论
    4.1 发病率与病因
    4.2 临床表现
    4.3 诊断
    4.4 治疗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腹膜假黏液瘤的诊治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膜癌研究历程及腹膜肿瘤学学科建设[J]. 姬忠贺,安松林,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2021(17)
  • [2]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卵巢良性及交界性粘液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D]. 林怡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癌1 384例疗效分析[J]. 于洋,李鑫宝,林育林,马茹,姬忠贺,张彦斌,安松林,刘刚,杨肖军,李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1(03)
  • [4]卵巢交界性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 奉泽锦,陈廷安,李星兵,江小林,韩亮. 河北医药, 2020(21)
  • [5]腹腔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对比单纯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陆一丹.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胃肠道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比较研究[D]. 李慧. 南昌大学, 2020(08)
  • [7]开拓临床肿瘤实践前沿 创建腹膜肿瘤学科[J]. 姬忠贺,李鑫宝,于洋,闫风彩,李雁. 中国肿瘤临床, 2020(03)
  • [8]腹膜假黏液瘤1例[J]. 徐永红,刘秋菊,孙焕乐,王要军.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9(03)
  • [9]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腹膜假黏液瘤的研究进展[J]. 李鑫宝,姬忠贺,林育林,李雁. 医学综述, 2019(05)
  • [10]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D]. 付建.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腹膜假粘液瘤诊治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