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成年银杏母树如何选择公接穗

嫁接成年银杏母树如何选择公接穗

一、嫁接成年银杏雌树如何选择雄性接穗(论文文献综述)

国颖[1](2021)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银杏分布预测及表型性状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银杏(Ginkgo biloba 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近年来银杏叶用林、果用林、用材林被广泛栽培。银杏叶片内富含多种天然活性物质和营养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萜内酯、聚戊烯醇、氨基酸等。各国相继开发了数百种以银杏叶为原料的药品和保健品,银杏叶制品位居中草药销售额之首。气候变化是本世纪以来最受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全球气候变化会改变树种丰度和栖息地的分布,也会对药用树种中的天然活性物质产生复杂的影响。因此,银杏种植将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已成为林业工作者和相关企业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研究首先在宏观生物地理学水平上建立了银杏的生态位模型,用以划分银杏的适生区;接着在植物生理学水平上量化了银杏叶片的表型可塑性,开发了银杏目标性状的气候响应模型,用以确定叶用银杏栽培的丰产区分布;最后在微观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银杏叶片进行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以鉴定响应环境变化的代谢途径和关键基因及调控因子。多维度的研究结果能够为当前和未来银杏叶用林的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277个地区银杏的分布数据开发了生态位模型,并通过12个田间试验点(22.4-39.32°N,81.11-123.53°E)验证了模型输出的可靠性。研究发现,DD<0(零度以下积温)是决定银杏分布的最重要的气候变量。根据模型预测,高适生区、适生区、次适生区和低适生区分别占中国土地面积的9.29%、6.09%、8.46%和76.16%。四种生境类型叶片性状存在显着差异(P<0.05),叶片性状的表型排序与银杏栖息地适宜性的分类相一致,表明银杏的生境适宜性划分结果具有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意义。预计未来三个时期(2020s,2050s和2080s),在RCP4.5和RCP8.5气候变化情景下,银杏的高适生区和适生区将缩小并向北移动,次适生区面积会增加,而低适生区面积略有减少。(2)以沿环境梯度分布的雌、雄银杏无性系为材料,研究了生长和代谢表型性状(4个生长性状和12个代谢性状)的可塑性。结果表明,银杏的表型性状在17个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存在差异显着(P<0.05),银杏具有很强的表型可塑性。使用单变量和双变量建模技术来量化气候因素对表型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零下温度有关的气候变量(如DD<0、PAS(降雪量)、NFFD(无霜期))是制约银杏生长潜力和诱导了某些防御性化合物(如类黄酮)积累的关键因素。利用双变量气候响应模型模拟和预测了叶面积、槲皮素和聚戊烯醇_C90含量在空间地理上的表现潜力。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叶用银杏的高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预计到本世纪中期叶用银杏的高产区分布面积将增加7.2%,并且分布位置向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移动。(3)整合分析了生长在三个不同生境中的银杏无性系(包含雌性和雄性样本)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以揭示其初级(氨基酸)和次级(黄酮)代谢的环境响应机制。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银杏无性系的转录谱和代谢谱发生显着的变化。在18份研究样本中氨基酸成分相对一致,均含有6种必需氨基酸和8种非必需氨基酸;“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通路中的结构基因受多种转录因子调控,例如MYB、NAC、b ZIP等;苯丙烷生物合成途径中结构基因和受体激酶编码基因的过表达与氨基酸的积累密切相关;环境条件直接改变了银杏叶细胞内C和N元素的流向分配,从而对银杏叶的产量和氨基酸含量产生影响。利用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了3个与黄酮类化合物积累高度相关的模块,从模块核心基因中挖掘到13个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这些转录因子(例如AP2/ERF、b HLH、b ZIP、Trihelix等)能够通过激活或抑制多种结构基因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从而在重要的防御化合物—类黄酮合成通路中发挥调控作用。

李际红[2](2011)在《叶籽银杏EFRO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机理及系统学意义》文中指出银杏(Ginkgo biloba L)有许多原始和进化特征。银杏属实际上可能是现存的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一个属。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银杏是比较形态学、解剖学、胚胎发育及系统发育研究的最理想的试材之一。叶籽银杏(Ginkgo biloba var. epiphylla Mak.)作为银杏家族中的一个特异种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观赏价值。其最大特点在于叶生雌性生殖器官(epiphyllous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EFRO)的个体发生和结构。它们对银杏的系统发育、起源、演化及亲缘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叶籽银杏叶生雌性生殖器官(EFRO)发育与再生过程中DNA甲基化分子机制的研究,以期揭示叶籽银杏雌性生殖器官的形态学本质及其系统学意义。其实验结果和主要结论如下:本研究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以叶籽银杏、银杏及攀枝花苏铁、铁线蕨两个外类群为材料,从54对MSAP选扩增引物中,选出扩增清晰、可辨且可重复的16-24对MSAP引物组合,扩增获得这四个物种的DNA胞嘧啶甲基化修饰水平及MSAP扩增图谱,结果表明叶籽银杏基因组中至少有48.7%(全甲基化34%、半甲基化14.7%)、银杏44.0%(全甲基化32.8%、半甲基化11.2%)、苏铁39.6%(全甲基化29.2%、半甲基化9.8%)、铁线蕨44.6%(全甲基化29.4%、半甲基化15.2%)的CCGG/GGCC位点发生胞嘧啶甲基化。与相关物种比较,这四个物种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整体较高。植物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修饰检出率不同,反映了在基因组水平上的物种的差异性。本研究通过对叶籽银杏、银杏在萌动期和展叶期的CCGG/GGCC位点胞嘧啶甲基化进行的总体分析,结果发现萌动期叶籽银杏甲基化水平47.6%、银杏42.4%,展叶期叶籽银杏着生叶生胚珠的叶籽银杏(YZ)甲基化水平48.3%、没有着生叶生胚珠的叶籽银杏(YC)40.5%、银杏(CK)41.5%,体现为叶籽银杏的甲基化高于YC及CK;同时叶籽银杏、银杏在甲基化模式上存在着丰富的差异,萌动期叶籽银杏相对于银杏去甲基化比例为13.2%,超甲基化比例为14.6%,超甲基化的比例略高于去甲基化;展叶期YZ相对于YC去甲基化比例为8.2%,超甲基化比例为16.0%,YZ相对于CK去甲基化比例为4.8%,超甲基化比例为28%,总体表现为展叶期的YZ相对于YC及CK的超甲基化水平高于萌动期的超甲基化水平。显示萌动期与展叶期叶籽银杏甲基化修饰的水平不同。说明叶籽银杏EFRO发育过程中胞嘧啶甲基化具有时空特异性。本研究对叶籽银杏不同组织DNA胞嘧啶甲基化的水平、模式及模式上的差异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叶籽银杏不同组织DNA胞嘧啶甲基化的水平不同,其发端期47.7%、雌配子发育前期(前期)46.0%、雌配子发育中期(中期)45.2%、雌配子发育后期(后期)41.8%、叶籽银杏正常胚珠胚乳初期(CK)35.3%。不同组织在甲基化模式上也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表现为发端期相应于前期去甲基化比例为19.7%、超甲基化比例为14.6%,中期去甲基化比例20.0%、超甲基化比例为13.30%,后期去甲基化比例为20.3%、超甲基化比例为14.6%,CK去甲基化比例为20.3%,超甲基化比例为18.8%。不同组织甲基化模式上的差异体现为发端期组织相对于雌配子发育的三个时期的组织(前期、中期、后期)及叶籽银杏正常胚珠胚乳初期组织(CK)的去甲基化水平高于超甲基化水平,发生了去甲基化,这个时期有更多的基因表达,是叶籽银杏EFRO形成的关键时期。叶籽银杏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这种去甲基化/超甲基化的变化式样,对揭示叶籽银杏EFRO形成的可能机制及系统学意义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从54对MSAP选扩引物中,选出16对MSAP选扩引物组合,扩增产生叶籽银杏不同单株清晰可辨的MSAP扩增图谱,检测其甲基化水平,发现不同单株甲基化水平不同,其中,沂源油坊(I油坊)为47.2%、沂源织女洞南(I织南) 44.09%、沂源织女洞北(I织北) 43.8%、沂源白裕(I白裕) 43.3%、沂源中河(I中河) 43.5%、泰安老君堂正常银杏(CK)39.7%。不同单株在甲基化模式上也存在着广泛的差异, I油坊相对于I织南、I织北、CK的去甲基化比例分别为8.7%、13.3%和8.42%,超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7.1%、11.22%、13.68%。在同一时期,I油坊较之其他几株表现为较高的超甲基化水平,或许与I油坊树龄大(树龄为1300年,其余在700年左右)有关。即植物形态的构成与年龄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部分叶籽银杏、银杏修饰位点及叶籽银杏多态性位点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通过匹配的同源序列功能注释,发现叶籽银杏、银杏基因组中包括大量的重复序列、转座子序列、转录调控因子、反转录转座子序列、F-box蛋白、叶绿体通道蛋白、钠离子通道蛋白、泛素蛋白、假设蛋白及乙酸脱氢酶在内的多种类型DNA序列中均存在DNA甲基化修饰现象。这些基因在叶籽银杏和银杏中的甲基化状态被修饰的程度不同,表明它们可能有助于叶籽银杏和银杏间的表型差异的形成,对于解读叶籽银杏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于建友[3](2009)在《银杏雄株花粉的观测与分类研究》文中提出银杏(Ginkgo biloba L.),雌雄异株,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其不仅是研究植物的演变与进化的“活化石”,而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银杏雄株花粉不仅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以我国银杏主要产区扬州市、徐州市及扬州大学银杏种质资源圃的89株银杏雄株为试材,连续两年对供试雄株进行种质资源收集和调查观测,分别在盛花期采集雄花测定分析,并对花粉分别进行OM、SEM、TEM观测和能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银杏雄花序长1.562cm~3.457cm、宽0.385cm~0.916cm、花序长/宽比2.71~6.42、花柄长0.399 cm~1.124cm,药囊/花序31~83对,其CV%分别为15.536%、18.422%、23.349%、19%和21.63%。雄株间花序长、花序宽、花形指数、药囊数/花序存在极显着差异。2、银杏雄株的新鲜花粉呈球形或椭圆形,极轴长19.93μm~25.63μm,赤道轴长27.65μm~33.97μm,花粉形状指数(P/E)0.64~0.86,其CV%分别为4.87%、6.37%和6.72%;花粉失水后呈银杏种核状,其极轴长12.05μm~20.29μm,赤道轴长26.03μm~40.78μm,花粉形状指数0.43~0.56,其CV%分别为13.75%、13.26%和4.99%。供试雄株间干燥花粉极轴长、赤道轴长和P/E比的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3、银杏新鲜花粉的极轴长、赤道轴长及P/E平均分别为22.67μm、30.73μm和0.74;花粉失水后,其极轴长明显收缩,其近极面萌发区呈沟状,极轴长、赤道轴长及P/E平均分别变为15.84μm、33.31μm和0.48。4、根据银杏花粉极轴长、赤道轴长以及P/E比指标对89株雄株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L2= (3.28209+ 2.74821)/2=3.01515的截取线水平,可将供试雄株分为四种类型,其中Ⅰ、Ⅱ、Ⅲ、Ⅳ类型分别包括4、34、47、4株雄株。其药囊对数/花序平均为54.0,Ⅰ、Ⅳ类型的药囊对数/花序低于平均值,分别为47.0和43.0;花粉干样的P/E比分别为0.51、0.47、0.47、0.47。5.供试银杏雄株中,Ⅰ类均源自扬州,Ⅱ类中源自扬州21株、源自扬州大学银杏种质资源圃7株、源自徐州6株,Ⅲ类中源自扬州31株、源自扬州大学银杏种质资源圃14株、源自徐州2株,Ⅳ类中源自扬州大学银杏种质资源圃2株、源自徐州2株。雄株种质资源分布既有明显的历史传承和区域性,又有一定的相互交流和流动性。6、银杏雄株花粉粒表面纹饰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A.球珠镶嵌状;B.贝甲镶嵌状;C.线纹镶嵌状;D.弧纹镶嵌状,雄株间花粉粒的表面纹饰存在明显差异。7、银杏雄株花粉壁厚度为0.800μm~1.565μm,外壁呈现黄色,内外壁厚度分别为0.098μm~0.549μm和0.575μm~1.125μm,三者变异系数分别为14.3%、38.2%和15.5%,其内壁的厚度变异远大于外壁。不同类型雄株间存在显着差异,表现为Ⅱ类雄株的花粉壁厚度相对较大。8、花粉的能谱分析表明:(1)银杏花粉含有的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主要主要有N、P、K、Ca、Mg等,其原子百分比分别为29.73%、0.27%、0.30%、0.04%、0.14%,花粉中各元素的差异明显;(2)不同年龄的银杏雄株花粉的P、K、Ca、Mg等营养元素含量差异不明显。9、银杏雄株的冠形指数、花形指数及花粉形状指数相互间无显着相关,说明银杏花粉的形态特征主要决定于自身的基因表达,利用其研究银杏雄株的分类具合理性和可行性。本研究结果为银杏雄株种质资源的分类与优化配置及其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祖庆学[4](2009)在《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遗传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焰卫矛(Euonymus alatus ’compacta’)属于卫矛科落叶灌木,因其叶片里火焰红色而具有重要的园艺观赏和经济价值,每株成熟的火焰卫矛每年能生产成百上千粒种子。由于通过鸟类和流水的传播,火焰卫矛在美国非常流行,甚至不可控制,破坏其他植物区系,严重威胁生态平衡。本研究以火焰卫矛为研究对象,优化了植株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杆菌介导火焰卫矛遗传转化技术,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火焰卫矛进行遗传改良打下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火焰卫矛植株组培再生体系优化本研究以火焰卫矛成熟胚培养长出的子叶、下胚轴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优化了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成熟胚培养基为WPM+TDZ0.5mg·L-1;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WPM+6-BA6 mg·L-1+IBA0.2 mg·L-1;不定芽分化培养基为WPM+6-BA6 mg·L-1+IBA0.2 mg·L-1;不定芽增殖和壮苗培养基为WPM+6-BA4 mg·L-1;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 mg·L-1+AC0.5 g·L-1。移栽基质为营养土,成活率为83.3%。(2)农杆菌介导火焰卫矛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以火焰卫矛子叶和下胚轴为转化受体进行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确定了子叶和下胚轴不定芽分化的有效卡那霉素(kan)筛选压分别为60 mg·L-1和50 mg·L-1;而在抑菌剂头孢霉素(cef)和特美汀(Timentin)浓度对比研究中发现,Timentin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要小于头孢霉素(Cef)的影响,Timentin浓度为400 mg·L-1时,子叶分化率达到23.89%,而Cef在相同浓度下子叶分化率仅为15.56%;并确定Timentin最佳抑菌浓度为200 mg·L-1。探讨了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植体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浸染菌液浓度和浸染时间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预培养2 d,共培养3d,菌液浓度OD600为0.4~0.5,浸染6 min为最佳技术参数;在YEP液体培养基中添加100μmol·L-1AS可提高转化率8.8%。(3)转基因植株筛选鉴定通过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火焰卫矛,并对转化植株进行GUS组织活性及PCR检测,证明由Barnase和iaaM组成的超级不育表达元件已经整合到火焰卫矛植株,从78株抗性植株中筛选出转基因植株3株。

梁丹[5](2007)在《利用AFLP标记进行榧树雌雄株鉴定》文中研究表明利用AFLP标记,就榧树(TorreyagrandisFort)的雌雄株鉴定开展了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首次采用CTAB裂解.硅珠吸咐法,成功提取了榧树叶片和胚乳高质量的DNA,其OD260/OD280值大多在1.8-2.O之间,且琼脂糖凝胶电泳条带明亮、清晰。2.首次建立了适合榧树叶片和胚乳的AFLP实验体系,为今后榧树分子生物学研究、构建遗传图谱奠定了基础。AFLP实验体系具体如下:榧树DNA酶切连接体系为一步法:DNA为500ng,反应体积为25μl,包括Mse I、EcoR I、T4连接酶、M接头、E接头、l00×BSA、10×NEBtlffer2和T4缓冲液。37℃酶切连接过夜,12h可酶切完全。预扩增优化体系:20μl的反应体系含模板DNA,dNTP,Mg2+,Taq聚合酶,MseI预扩引物和EcoRI预扩引物,缓冲液。PCR程序:94℃变性30s,56℃退火60s,72℃延伸60s,25个循环;72℃延伸5min。选择性扩增优化体系:20μl的反应体系中有模板DNA,dNTP,Mg2+,Taq聚合酶,MseI选扩引物和EcoRI选扩引物,缓冲液。PCR扩增程序:95℃变性30s,65℃退火40s,72℃延伸60s,13个循环,每个循环退火温度降低0.7℃;95℃变性30s,56℃退火40s,72℃延伸60s,25个循环,最后72℃延伸5min。选择性扩增产物用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进行银染。3.从6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筛选出了适合胚乳AFLP分析的引物组合20对,适合叶片分析的15对,既适合胚乳又适合叶片的引物7对。4.利用AFLP分析技术,用引物对E-AGC/M-CAT得到一条雌性榧树特异的条带。5.这条榧树雌性性别特异性条带,仅可以对榧树的雌、雄株进行鉴别,不能区分雌株与雌雄同株的个体,也不能区分同是雌性的品种香榧与其它自然变异类型的榧树。研究结果可应用于生产,解决榧树章期雌雄株鉴别的问题。

卢经元[6](2002)在《嫁接成年银杏雌树如何选择雄性接穗》文中指出雌性银杏树采用人工授粉的方法促进结实,常会造成不是结果多就是结果少的现象,而结果过多时常常会把银杏树“累死”。在银杏雌树上嫁接雄性接穗可进行自然授粉,不用担心因年年人工授粉,结果过多而影响银杏的正常生长。那么,如何选择雄性接穗呢?1 选择开花期较迟的雄性接穗银杏雄花成熟后,花粉囊释放出大量淡黄色花粉,此时称开(扬)花期,一般开花盛期只有两天左右;雌花胚珠发育成熟时珠孔渗出受粉液,形成珠滴,即“性水”,此时为开花,

彭怀远[7](1997)在《银杏低产树改造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亚林[8](1995)在《银杏栽培新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银杏,又名白果,鸭脚子,公孙树。它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一种高等植物,其祖先可追溯到古生代泥盆纪中末期,到新生代第四纪冰川后,全球几乎绝迹,仅存于我国,成为特有的珍贵树种,被誉为“金色化石树”。银杏栽培历史也相当悠久,据文献记载,2000多年前就有驯化栽培,秦、汉、三国时期已很兴盛,全国各地多有栽植.银杏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能适应许多地区不同生态的遗传特性,因而在我国多数地方都有栽

二、嫁接成年银杏雌树如何选择雄性接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嫁接成年银杏雌树如何选择雄性接穗(论文提纲范文)

(1)气候变化背景下银杏分布预测及表型性状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2.2 气候变化对树木分布的影响及预测模型的开发
        1.2.3 树木表型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2.4 树木基因表达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2.5 银杏的生理生态研究
    1.3 立题思路与内容
        1.3.1 立题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银杏适生区的划分与验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地理数据
        2.2.2 气候数据
        2.2.3 模型开发
        2.2.4 模型验证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模型性能和气候变量的贡献
        2.3.2 银杏适生区划分
        2.3.3 适生区划分结果验证
        2.3.4 适生区分布预测
    2.4 讨论
        2.4.1 影响银杏分布的关键气候因素
        2.4.2 银杏适生区的划分
        2.4.3 气候变化对未来银杏种群适宜性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叶用银杏产区的空间预测和划分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和材料
        3.2.2 生长性状的测定
        3.2.3 代谢性状的测定
        3.2.4 相关分析和方差成分分析
        3.2.5 气候响应模型
        3.2.6 银杏产区的空间预测与划分
    3.3 结果
        3.3.1 生长特性的变化
        3.3.2 代谢性状的变异
        3.3.3 生长和代谢表型性状的相关和方差成分分析
        3.3.4 气候响应模型
        3.3.5 银杏产区的空间预测和划分
    3.4 讨论
        3.4.1 应对环境变化的战略
        3.4.2 关键气候因素驱动表型变化
        3.4.3 气候变化下银杏产区的空间预测与划分
    3.5 小结
第四章 银杏叶片初级(氨基酸)代谢响应环境变化的分子机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植物材料和样品收集
        4.2.2 氨基酸的提取和测定
        4.2.3 代谢组学分析
        4.2.4 转录组学分析
        4.2.5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
        4.2.6 实时定量PCR(qRT-PCR)分析
        4.2.7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银杏叶中氨基酸的积累
        4.3.2 银杏叶的转录变化
        4.3.3 与氨基酸积累相关的基因共表达模块的鉴定
        4.3.4 基因共表达网络的构建
        4.3.5 N和C代谢
    4.4 讨论
        4.4.1 环境对氨基酸积累的影响
        4.4.2 环境对氨基酸生物合成的影响
        4.4.3 环境对银杏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银杏叶次级(黄酮)代谢响应环境变化的分子机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植物材料
        5.2.2 气候数据的收集和土壤性质的检测
        5.2.3 叶片样品收集与性状测定
        5.2.4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5.2.5 代谢组分析
        5.2.6 转录组分析
        5.2.7 基因共表达网络构建
        5.2.8 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样地环境变量与叶性状的差异
        5.3.2 转录组响应
        5.3.3 代谢组分析
        5.3.4 基因相关网络图
        5.3.5 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基因表达和代谢丰度
    5.4 讨论
        5.4.1 环境诱导的表型变异
        5.4.2 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基因调控
        5.4.3 性别对环境反应的差异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参考文献

(2)叶籽银杏EFRO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机理及系统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表观遗传学
    1.2 植物DNA 甲基化(DNA METHYLATION)研究进展
        1.2.1 DNA 甲基化的分布
        1.2.2 植物DNA 甲基化作用方式
        1.2.3 植物DNA 的去甲基化
        1.2.4 DNA 甲基化的生物学意义
        1.2.4.1 DNA 甲基化与植物生长发育
        1.2.4.2 DNA 甲基化调节基因表达
        1.2.4.3 DNA 甲基化维持基因组稳定性
        1.2.5 DNA 甲基化的水平
        1.2.6 木本植物甲基化的研究
        1.2.7 DNA 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1.2.7.1 DNA 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
        1.2.7.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2.7.3 亚硫酸盐测序
    1.3 银杏(GINKGO BILOBA L)研究进展
    1.4 叶籽银杏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材料的采集
        2.1.1.1 萌动期叶籽银杏试验材料的采集
        2.1.1.2 展叶期叶籽银杏试验材料的采集
        2.1.1.3 不同组织叶籽银杏试验材料的采集
        2.1.1.4 不同发育时期正常银杏试验材料的采集
        2.1.1.5 苏铁、铁线蕨试验材料的采集
        2.1.2 其他材料的准备
        2.1.2.1 菌株和载体
        2.1.2.2 主要仪器
        2.1.2.3 酶和试剂
        2.1.2.4 主要数据库及生物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基因组DNA 的提取
        2.2.1.1 改良的CTAB 法提取基因组DNA
        2.2.1.2 采用试剂盒提取基因组DNA
        2.2.2 银杏基因组DNA 过柱纯化
        2.2.3 模板DNA 纯度与浓度检测
        2.2.4 常用试剂的配制
        2.2.5 克隆和测序
        2.2.5.1 PCR 产物的纯化
        2.2.5.2 回收片段加A 尾巴
        2.2.5.3 连接
        2.2.5.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2.2.5.5 小量质粒DNA 制备
        2.2.5.6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和测序
        2.2.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2.7 SOUTHERN 杂交分析
        2.2.8 银杏基因组DNA 的甲基化MSAP 分析
        2.2.8.1 DNA 双链的酶切
        2.2.8.2 基因组DNA 接头的准备
        2.2.8.3 基因组DNA 接头的连接
        2.2.8.4 基因组DNA 的预扩增
        2.2.8.5 基因组DNA 的选择性扩增
        2.2.8.6 PAGE 制作与条件筛选
        2.2.8.7 读带及分析
        2.2.9 甲基化修饰片段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2.2.9.1 甲基化修饰片段的回收和二次扩增
        2.2.9.2 二次扩增修饰片段的纯化
        2.2.9.3 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
        2.2.10 小提质粒后,进行酶切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银杏全基因组DNA 甲基化水平、模式的研究
        3.1.1 MSAP 技术体系的优化
        3.1.1.1 酶切体系的优化
        3.1.1.2 预扩增体系的优化
        3.1.1.3 选扩增体系的优化
        3.1.2 银杏基因组DNA 甲基化水平
        3.1.2.1 DNA 的提取
        3.1.2.2 纯度和含量的测定
        3.1.3 银杏基因组DNA 甲基化模式分析
        3.1.3.1 酶切结果
        3.1.3.2 预扩增和选扩增结果
        3.1.3.3 银杏MSAP 扩增图谱构建
        3.1.3.4 基因组DNA 甲基化修饰水平分析
        3.1.3.5 修饰位点回收和二次扩增结果
        3.1.3.6 修饰位点片段克隆测序结果
        3.1.3.7 DNA 甲基化修饰位点序列分析
    3.2 苏铁、铁线蕨全基因组DNA 甲基化分析
        3.2.1 苏铁、铁线蕨DNA 的提取
        3.2.1.1 苏铁、铁线蕨DNA 的提取
        3.2.1.2 苏铁、铁线蕨DNA 纯度和含量的测定
        3.2.2 酶切结果
        3.2.3 苏铁、铁线蕨基因组DNA 预扩增及选扩增图
        3.2.4 苏铁、铁线蕨MSAP 扩增图谱构建
        3.2.5 基因组DNA 甲基化修饰水平分析
    3.3 叶籽银杏EFRO 发育过程中DNA 甲基化的研究
        3.3.1 叶籽银杏基因组DNA 提取
        3.3.1.1 萌动期叶籽银杏基因组DNA 提取
        3.3.1.2 展叶期叶籽银杏基因组DNA 的提取
        3.3.1.3 雌配子发育期不同组织叶籽银杏基因组DNA 的提取
        3.3.2 叶籽银杏基因组DNA 的甲基化MSAP 分析
        3.3.2.1 叶籽银杏基因组DNA 甲基化修饰位点的分析
        3.3.2.2 叶籽银杏MSAP 扩增图谱构建
        3.3.2.3 叶籽银杏甲基化修饰水平的分析
        3.3.4 萌动期叶籽银杏甲基化水平、模式及位点的差异分析
        3.3.4.1 萌动期叶籽银杏基因组DNA 的甲基化MSAP 分析
        3.3.4.1.1 酶切结果
        3.3.4.1.2 预扩增结果
        3.3.4.2 萌动期叶籽银杏、银杏DNA 胞嘧啶甲基化的水平
        3.3.4.3 萌动期叶籽银杏、银杏MSAP 扩增图谱构建
        3.3.4.4 萌动期叶籽银杏、银杏在甲基化模式上的差异
        3.3.5 展叶期叶籽银杏甲基化水平、模式及位点的差异分析
        3.3.5.1 展叶期叶籽银杏基因组DNA 的甲基化MSAP 分析
        3.3.5.2 酶切结果
        3.3.5.3 预扩增结果
        3.3.5.4 展叶期叶籽银杏、银杏DNA 胞嘧啶甲基化的水平
        3.3.5.5 展叶期叶籽银杏、银杏MSAP 扩增图谱构建
        3.3.5.6 展叶期叶籽银杏、银杏在甲基化模式上的差异
        3.3.6 叶籽银杏不同组织甲基化水平、模式及差异的分析
        3.3.6.1 叶籽银杏不同组织甲基化MSAP 分析的酶切结果
        3.3.6.2 预扩增结果
        3.3.6.3 叶籽银杏不同组织DNA 胞嘧啶甲基化的水平
        3.3.6.4 叶籽银杏不同组织MSAP 扩增图谱构建
        3.3.6.5 叶籽银杏不同组织甲基化模式上的差异
        3.3.7 叶籽银杏不同单株甲基化水平的分析
        3.3.7.1 叶籽银杏不同单株胞嘧啶甲基化的水平
        3.3.7.2 叶籽银杏不同单株MSAP 扩增图谱构建
        3.3.7.3 叶籽银杏不同单株在甲基化模式上的差异
    3.4 差异位点回收和二次扩增结果
    3.5 差异位点片段克隆测序结果
    3.6 DNA 甲基化差异位点序列分析
4 讨论
    4.1 MSAP 技术体系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4.2 MSAP 分离银杏、叶籽银杏基因组DNA 甲基化修饰位点的有效性及相对性
    4.3 叶籽银杏基因组甲基化模式的变异
    4.4 叶籽银杏基因组甲基化组织特异性
    4.5 叶籽银杏DNA 甲基化与基因表达
    4.6 叶籽银杏甲基化修饰的系统学意义
5 结论
    5.1 叶籽银杏DNA 胞嘧啶甲基化修饰水平及MSAP 扩增图谱的构建
    5.2 叶籽银杏EFRO 发育过程中胞嘧啶甲基化具有时空特异性
    5.3 叶籽银杏不同组织DNA 胞嘧啶甲基化模式上的差异变化
    5.4 叶籽银杏不同单株DNA 胞嘧啶甲基化差异特点
    5.5 叶籽银杏修饰位点及多态性位点的同源序列功能注释情况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3)银杏雄株花粉的观测与分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1.2.1 银杏资源的类型与分布研究
        1.2.2 银杏雄株的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1.2.3 银杏雄株的植物学与经济学性状研究
        1.2.4 银杏雄株资源的多样性与花粉的形态特征研究
        1.2.5 银杏雄株花粉的有效成分研究和开发利用
    1.3 本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不同地区间银杏雄株生长发育变化的差异
        1.3.2 银杏雄株间花序的形态特征与生长发育变化的差异
        1.3.3 银杏雄株间花粉的形态特征比较分析
        1.3.4 银杏雄株间花粉的结构特征比较分析
        1.3.5 银杏雄株花粉的形态与结构特征分类
        1.3.6 银杏雄株花粉形态与结构发育的相关性状指标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银杏雄株的选定与管理
        2.1.2 银杏雄花的取样与处理
        2.1.3 银杏雄株花粉的取样与处理
    2.2 试验方法
        2.2.1 银杏雄株开花物候期的调查观测
        2.2.2 银杏雄株的生长发育测定
        2.2.3 银杏雄株花序的测定
        2.2.4 银杏雄株花粉的极赤比观测
        2.2.5 银杏雄株花粉粒形态特征的SEM 观测
        2.2.6 银杏雄株花粉壁结构特征的TEM 观测
        2.2.7 银杏雄株花粉形态与结构特征分类
        2.2.8 银杏雄株花粉成分的能谱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地区银杏雄株物候期的差异
    3.2 银杏雄花的形态特征及其雄株间的差异
    3.3 银杏花粉粒的形态大小观测及其雄株间的差异
    3.4 银杏冠形、雄花与花粉形态发育的相关性
    3.5 银杏雄株花粉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
    3.6 银杏雄株花粉壁表面纹饰的SEM 观测及其雄株类型间的差异
    3.7 银杏雄株花粉壁结构的TEM 观测及其雄株类型间的差异
    3.8 银杏雄株花粉成分的能谱分析及其雄株类型间的差异
4 小结与讨论
    4.1 银杏花粉形态标记对雄株分类的重要意义
    4.2 银杏雄株花粉形态结构特征分类的指标及其类型的划分
    4.3 影响银杏雄花与花粉形态发育的因素
    4.4 银杏雄株花粉形态特征的分类方法选择及其类型的确定
    4.5 银杏花用雄株的选择与培育
    4.6 银杏雄株花粉成分的分析与开发利用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4)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遗传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木本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 木本观赏植物离体培养研究现状
        1.2 木本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2.1 离体快速繁殖
        1.2.2 单倍体育种
        1.2.3 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1.2.4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突变体筛选
        1.2.5 植物的遗传转化
        1.3 影响木本观赏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3.1 培养基成分
        1.3.2 外植体的选择
        1.3.3 其它影响因素
    2 木本观赏植物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2.1 木本观赏植物遗传转化特点
        2.2 木本观赏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2.2.1 叶盘法
        2.2.2 整体植株共感染法
        2.2.3 原生质体法
        2.2.4 体细胞或胚细胞的转化法
        2.2.5 真空渗入法
        2.3 木本观赏植物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2.3.1 Vir基因的活化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2.3.2 外植体预培养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2.3.3 外植体共培养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2.3.4 选择压、抑菌剂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2.3.5 其他因素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3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3.1 利用基因工程创造雄性不育植株的主要策略
        3.1.1 特异表达细胞毒素基因创造雄性不育系
        3.1.2 利用反义RNA技术获得植物雄性不育
        3.1.3 通过提早降解胼胝质获得植物雄性不育系
        3.1.4 细菌基因在植物中组成型表达导致植物雄性不育
        3.1.5 其他策略
        3.2 Barnase基因与雄性不育
        3.3 基因工程创建雄性不育系的恢复系
        3.3.1 利用雄性不育基因的反义基因
        3.3.2 利用引起雄性不育基因的抑制基因来恢复育性
        3.3.3 通过化学调控恢复育性
        3.3.4 利用定位重组系统来恢复不育植株的育性
        3.4 基因工程雄性不育系的保持
    4 植物单性结实研究进展
        4.1 人工诱导植物单性结实的策略
        4.1.1 采用无活力或不亲合的花粉授粉诱导单性结实
        4.1.2 外源激素处理诱导单性结实
        4.1.3 射线处理诱导单性结实
        4.1.4 通过三倍体获得单性结实果实
        4.2 植物单性结实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4.2.1 iaaM基因在单性结实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4.2.2 iaaM基因在其他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5 火焰卫矛研究进展
        5.1 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5.2 火焰卫矛资源利用现状
    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材料的预处理
        1.2.1.1 器械准备
        1.2.1.2 火焰卫矛无菌材料获得
        1.2.1.3 不同外植体接种方法
        1.2.2 培养基
        1.2.3 培养条件
        1.2.4 培养过程
        1.2.4.1 火焰卫矛愈伤组织诱导与不定芽分化
        1.2.4.2 壮苗与生根培养
        1.2.4.3 炼苗移栽
    2 结果分析
        2.1 火焰卫矛无菌材料诱导培养
        2.1.1 火焰卫矛无菌材料培养最佳消毒时间确定
        2.1.2 不同培养基对火焰卫矛胚诱导培养的影响
        2.2 火焰卫矛子叶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
        2.2.1 培养基对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的影响
        2.2.2 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卫矛子叶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2.3 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卫矛子叶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3 火焰卫矛下胚轴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
        2.3.1 培养基对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分化的影响
        2.3.2 不同激素配比对火焰卫矛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2.3.3 激素配比对下胚轴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浓度对火焰卫矛增殖的影响
        2.5 不同苗龄对火焰卫矛子叶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
        2.6 不同培养基与激素组合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2.7 不同炼苗时间和基质对火焰卫矛移栽的影响
    3 讨论
        3.1 材料的消毒与获得
        3.2 培养过程对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3.3 激素种类和浓度对愈伤组织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4 不同培养基和激素对生根的影响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的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植物材料
        1.2 农杆菌菌株及质粒
        1.3 主要生物化学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常用培养基
        1.5.1 细菌培养基
        1.5.2 植物培养基
        1.6 常用溶液
    2 实验方法
        2.1 火焰卫矛无菌材料获得
        2.2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
        2.3 遗传转化步骤
        2.4 卡那霉素(Kan)有效选择压的确定
        2.5 遗传转化技术参数比较
        2.5.1 预培养时间
        2.5.2 农杆菌菌液浓度
        2.5.3 农杆菌浸染时间
        2.5.4 共培养时间
        2.5.5 乙酰丁香酮
        2.5.6 延迟筛选
        2.6 不同抑菌剂敏感性研究
        2.7 GUS组织化学染色
        2.8 转基因植物的PCR检测
        2.8.1 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CTAB法)
        2.8.2 质粒DNA提取(小量快速抽提)
        2.8.3 引物及PCR扩增程序
    3 结果分析
        3.1 卡那霉素(Kan)有效选择压的确定
        3.1.1 卡那霉素(Kan)对火焰卫矛子叶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1.2 卡那霉素(Kan)对火焰卫矛下胚轴愈伤组织及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2 不同因素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3.2.1 预培养时间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3.2.2 共培养时间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3.2.3 菌液浓度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3.2.4 浸染时间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3.2.5 乙酰丁香酮(AS)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3.2.6 延迟筛选对火焰卫矛遗传转化的影响
        3.3 抑菌剂对子叶和下胚轴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3.4 转基因植株的GUS组织染色鉴定
        3.5 转基因植株PCR分子检测
    4 讨论
        4.1 预培养、共培养时间、菌液浓度和OD600值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4.2 卡那霉素(Kan)对转化的影响
        4.3 延迟筛选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4.4 抑菌剂浓度对遗传转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缩写
附录

(5)利用AFLP标记进行榧树雌雄株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榧树概述
        1.1 榧树的分布及生产意义
        1.2 榧树的生长发育特性
        1.3 榧树研究进展
        1.3.1 宏观方面的研究进展
        1.3.2 微观方面的研究进展
        1.3.2.1 组织培养的研究
        1.3.2.2 细胞水平的研究
        1.3.2.3 分子水平的研究
    2 植物性别鉴定研究进展
        2.1 植物性别
        2.1.1 植物性别表现的特点
        2.1.1.1 植物性别分化类型多样化
        2.1.1.2 植物性别明显第二性征
        2.1.1.3 植物性别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2.1.2 影响植物性别的因素
        2.1.2.1 基因决定性别
        2.1.2.2 环境条件与性别确定
        2.2 植物性别鉴定研究进展
        2.2.1 植物性别鉴定的意义
        2.2.2 植物性别鉴定方法及研究现状
        2.2.2.1 形态标记鉴别法
        2.2.2.2 生理生化鉴别法
        2.2.2.3 化学药剂处理鉴别法
        2.2.2.4 同工酶图谱鉴别法
        2.2.2.5 染色体组型鉴别法
        2.2.2.6 特异蛋白质鉴别法
        2.2.2.7 核酸技术鉴别法
        2.2.2.8 总结
第二章 利用 AFLP 进行榧树性别的鉴定
    1 材料
    2 试剂
    3 仪器设备
    4 方法
        4.1 DNA 的提取
        4.2 DNA 酶切与接头的连接
        4.3 预扩
        4.4 选择性扩增
        4.5 扩增产物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4.6 胶的染色(银染)
    5 结果与分析
        5.1 DNA 的提取
        5.2 DNA 酶切与接头的连接
        5.3 预扩
        5.4 选扩
        5.5 选扩产物的变性 PAGE 胶电泳与染色
        5.6 引物筛选
        5.7 榧树雄雌株的鉴定
        5.8 香榧雌株及榧树其它自然变异类型雌株性别鉴定
        5.9 榧树雌株及雌雄同株个体的性别鉴定
    6 讨论
        6.1 DNA 的质量
        6.2 酶切与连接
        6.2.1 双酶切组合的选择
        6.2.1.1 Mg~(2+)浓度
        6.2.1.2 循环数
        6.2.1.3 退火温度
        6.2.1.4 用优化的条件进行选择性扩增
        6.2.2 酶切与连接反应的步骤选择
        6.3 PCR 反应体系
        6.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6.5 深化研究的设想
    7 结论
附录中英文缩写对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嫁接成年银杏雌树如何选择雄性接穗(论文参考文献)

  • [1]气候变化背景下银杏分布预测及表型性状的环境响应机制研究[D]. 国颖.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2]叶籽银杏EFRO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机理及系统学意义[D]. 李际红.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3]银杏雄株花粉的观测与分类研究[D]. 于建友. 扬州大学, 2009(12)
  • [4]火焰卫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优化及遗传转化研究[D]. 祖庆学. 贵州大学, 2009(S1)
  • [5]利用AFLP标记进行榧树雌雄株鉴定[D]. 梁丹. 浙江林学院, 2007(03)
  • [6]嫁接成年银杏雌树如何选择雄性接穗[J]. 卢经元.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2(12)
  • [7]银杏低产树改造技术[J]. 彭怀远. 林业科技开发, 1997(01)
  • [8]银杏栽培新技术[J]. 周亚林. 农村经济与科技, 1995(11)

标签:;  ;  ;  ;  ;  

嫁接成年银杏母树如何选择公接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