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印科技交流

历史上中印科技交流

一、历史上中印之间的科技交流(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燊[1](2021)在《多重边缘的交流与整合:中缅印交角区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燕冰[2](2021)在《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及演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国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美国积极推行以美日印澳为主体的“印太”战略,不断升级美、日、印、澳四国对话机制,积极渲染“中国威胁论”,使得印度对中国持有怀疑态度,担心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的影响力被中国所削弱,各方力量的博弈加剧了大国在印度洋的战略竞争。国际地缘不稳定因素增加,国际地缘结构发生了巨大地改变,导致国际地缘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南亚、东南亚交汇的地带出现了新的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中印缅交角地区。在此背景下,解析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为中国客观评估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地缘环境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制定合理的地缘战略提供科学支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大国地缘战略交汇的空间视角,构建跨边境区域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解析思路和分析框架,刻画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变过程。从地缘政治学的历史与时空观,结合史料,系统刻画与剖析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地理观念质性研究为主轴辅以量化分析研究中印缅交角地区的地缘环境,并论证时空上的相互匹配与表里关系。中印缅交角地区的地缘环境时空演变进程按照大致划分为古代阶段、近代阶段、现代阶段三个时期。研究发现:(1)中国与东南亚,南亚陆上接壤、海上相通,能够通过陆地和海洋两种媒介与之发生地缘互动。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殖民者对中印缅交角地区的入侵,殖民者根据自身利益塑造地缘体的形态和地缘关系,忽视中印缅交角地区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割裂其固有的内在联系,为现代东南亚、南亚国家国内外种种政治争端留下隐患。(2)大国间在中印缅交角地区的博弈将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导致主观建构型的地缘关系主导作用较大,而国家间竭力消除相互间的隔阂,推动利益相互交汇产生的因果型地缘关系受建构型地缘关系的影响,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在地缘政治关系不稳定的情况下,地缘经济关系受波动。(3)建构作用下,美国对印度实行“拉拢”,印、日、澳有借“亚太”之势,实施对冲中国战略,提升各自国家在地区的影响力,大国间在中印缅交角地区激烈竞争。因果作用下,缅甸介于中国与印度两大战略力量的地缘缓冲区,对外依赖程度高,同时中、印两国对缅甸都有经济、军事等的利益诉求,缅甸战略地位上升,卷入到区域或全球大国的对抗中,增强了面对外部因素的暴露性。(4)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本身由于地理位置形成的空间表层结构和领土争端、通道竞争、文化冲突等表现形成的物质、理念过程的深层结构相融合,既在内部深刻分裂,又夹在地缘战略板块的大国竞争中。地缘博弈加剧,不断瓦解原有的地缘秩序,在相互博弈中建立新的动态平衡。通过对中印缅交角地区历史与现状的地缘环境解析,得出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演化的综合机制。一方面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是大国战略演变的基础,外部环境通常是指局部战争和各种自然灾害,使得大国关系、区域关系在战略认知、政策调试和国际规则等方面变得更加复杂多变,阻碍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平衡发展,给国际地缘环境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内部环境通常指国家观念、主体间关系等要素综合对参与主体战略决策产生影响。在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相互作用推动下,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力是大国地缘战略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的关系是影响地缘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行为主体一旦发生改变,那么地缘战略决策也要进行相应地调整。主体间性的“自我”与“他者”体现出来的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交互关系在同一国家面对不同的地缘区位价值的不同,会出现地缘战略发生相应地变化。另一方面直接动力是大国地缘安全与利益,国家行为主体会在不同时期国家利益的驱动下调整地缘战略,主动服务于国家利益。间接动力是交角地区地缘区位变化,在共同力量的推动下,产生新的大国地缘战略交汇区。冷战以来,中印缅交角地区内国家间的地缘环境状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交角区内各国不断进行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竞争与较量,印度洋逐渐成为海洋的“心脏地带”,缅甸成为大国战略交汇区,大国地缘战略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演化的根本动力,国家间地缘战略具有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对地缘战略的建构具有导向的意义。大国地缘安全与利益是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演化的直接动力,根据国家利益的需要及时调整地缘战略。由于国家地缘战略的调整带来地缘战略大国地缘战略在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理空间上交汇,导致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区位发生变化,地缘区位价值上升,成为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化的间接动力。最后,通过准确把握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厘清中印缅交角地区历史、地理、人文、民族、宗教等关系,以中国视角提出构筑全面性、协调性、连续性地整体地缘战略的思考,即:中印缅交角地区各国间彼此应增强战略互信,以彼此间地缘安全为导向,在政治上互信互助,在经济上谋求国家间、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共同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周玉萍[3](2021)在《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莫迪政府上台后对印度外交政策作出显着调整,在处理与世界主要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莫迪政府变革性的外交举措既显现为不同于往届政府的外交理念和模式,同时也体现在总理莫迪任期内所制定对外政策的非连续性上。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影响地区秩序与国际格局,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本文以建构主义范式下的“身份”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对莫迪政府对外政策调整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并尝试作出规律性提炼与总结。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重点:说明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印度对外政策的研究作出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述评;基于已有的建构主义身份理论,对“身份—行为”分析路径进行创造性整合与阐释;提出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性;最后简要说明了论文的基本结构。正文第一章对国家身份和利益这两个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建构主义范式下对国家政策的解释力。第二章回溯印度外交的文明基因、历史脉络与战略思维,综观当前国际体系结构和“他者”话语的建构作用,为深入探究印度对外政策进行了背景铺陈。第三章透过莫迪政府的认知特点,看行为主体如何理解和定位国家身份与利益。第四章从周边、区域、全球多个层面展示了莫迪政府的外交举措,并对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进行了规律性把握,即在本国对外政策决策机制下,莫迪政府如何基于身份认知确定国家利益,进而产生政策行为。第五章选取莫迪政府对外政策中的典型案例来验证国家对外交往时“身份—行为”路径下的决策驱动机制,即在“印太”框架内,印度如何基于身份认知和利益目标,理解中、美两个主要大国的政策与角色,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对“他者”政策,实现具有明显转向表征的外交关系再造。结论部分系统回顾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给出了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身份理论在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决策者对国家身份的认知从根本上左右着该国的对外行为。莫迪政府的政策调整正是基于认知的必然结果。对“身份—行为”逻辑的把握有助于“自我”对“他者”行为与角色作出充分研判,从而减少误读,合理决策,有效外交。

杨薇[4](2020)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文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与愿景,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中国贡献。“一带一路”倡议是2013年提出的,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并不断发展,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本研究选取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五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典型代表,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在国内外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外交关系、教育政策等宏观背景下,呈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个国家之间留学生教育发展过程的立体影像。留学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根据国内和国外两个立足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分为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和接收来华留学生两大分支领域,既有在教育政策指导下发展的共通性,也有遵循各自轨迹发展的独立性。依据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重大教育政策的颁布实施以及留学生教育发展的规模等具有标志意义的史实,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划分为“重新起步时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加速发展时期”三个主要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和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留学生个体在时代大潮中的经历等不同角度,客观呈现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通过对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回溯,本研究得出以下认识:40年来,服务国家建设需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始终贯穿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进程;国际政治局势和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是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前提条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自身的教育水平是与我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的基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和教育政策的导向决定了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方向、速度和规模。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整体统筹规划、到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再回归统筹兼顾趋势的演进过程,充分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与政策取向。40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了留学生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整体的法制化进程;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市场属性、是教育服务贸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直接服务国家公共外交的作用日益突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可在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把留学生教育置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之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之中,高度重视留学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加快提升风险防范意识;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需要统筹派出和接收两个不同的方向,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留学生教育,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发挥教育的多重功能,不断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构筑“民心相通”的教育之路。

何祖坤,林延明[5](2020)在《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是彼此友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丝绸之路开辟后,古代中国文明与南亚文明、东南亚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日益增多,形成了丝路相通、亲近友好的历史面貌。近现代时期,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前途和命运休戚相关,使得彼此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打上了患难与共的历史烙印。在当代,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虽然存在现实国情和发展道路的差异,但彼此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历久弥新,体现出命运相连、求同存异的历史大势。总体上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具有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官民并举、民间先行、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等鲜明的历史特点。从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启示来看,推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文缘相融是先天优势,文化认同是关键所在,文明对话是必由之路。因此,要大力弘扬丝路精神,深刻阐释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涵。要大力挖掘历史资源,充分调动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要大力开展人文交流,不断夯实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要大力推动南方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积极推进构建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的项目合作。

李环[6](2020)在《南诏大理国僧人与中印文化交融》文中认为南诏大理国时期作为云南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文化发展极为迅速,这与南诏、大理国僧人善于吸收中原文化和印度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有密切关系。这一时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派的僧人在南诏、大理国传播佛教的过程中,也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传入了云南,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了中、印文化在滇的融合,促进了南诏大理国文化向多元复合型文化发展,并对云南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对云南民族性格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南诏大理国时期僧人的文化背景和审美特点,梳理南诏、大理国僧人的宗教活动、文化活动、政治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等方面的情况,从中探究僧人是如何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传入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与云南本土文化水乳交融,最终促进南诏、大理国文化多姿多彩又独具特色,并对云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艳壮[7](2020)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对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促进地区经济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重要构想,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倡议有力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联系,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中国和印度地理相邻,印度是中国重要邻邦,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地区重要国家。深刻认识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对华政策,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和中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心态较为复杂,一方面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印度是重要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印度是巨大挑战,将影响其在南亚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矛盾心态在其对华政策中得到了明确体现。印度对华政策体现了鲜明的“对冲”战略特点,印度一方面注重加强与中国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合作;另一方面,也正视与中国之间竞争,加强对中印争议地区控制以维护地缘利益、强化区域整合以提高地区影响力、密切与相关利益方合作以牵制中国。印度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消极认知,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以及自身的文化认同因素。印度对华政策选择性合作限制了中印合作领域,不利于中印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印度对华政策竞争性思维及多样化制衡手段,影响了“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顺利实施,也不利于实现中印的战略信任。中印作为地区大国和新兴大国,健康的中印关系对于双方非常重要。中印双方应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地区稳定与繁荣出发,深化双边合作,积极推动双边关系发展和地区稳定。

王鑫[8](2020)在《印度地区霸权思想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文中认为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但是,印度却始终没有做出正面回应,非常消极甚至提出反对意见。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成来看,印度占据了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也需要印度的积极配合才能取得全面的成功。在南亚地区,印度一贯抱有地区霸权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从尼赫鲁时期印度就开始制定了地区霸权政策。通过这些政策的不断演变,地区霸权主义思想日渐加重,客观上印度也确实成为了南亚地区的霸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使得印度在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评估时处于特殊的认知基础之上。印度认为南亚地区的国家都必须服从印度的战略安排,其主权与安全政策都是凌驾于各邻国自身主权与战略之上的。因此,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是非常消极的,认为这侵犯了印度的主权、安全及大国崛起的战略。基于这些消极认知,印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邻国优先”政策、南亚次区域合作和“季风计划”,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试图加强对南亚地区的控制,确保南亚霸主地位不会受到中国的挑战。由此可以总结出,印度的地区霸权思想是影响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的最关键因素,并且这一因素将在未来不短的时间内继续发挥作用,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消极认知将会继续持续下去。

张琪[9](2020)在《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外文化交流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快速化的态势。在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中,文化交流在发展大国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建设、促进多边合作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交流能够推动各文明的交流互鉴,多种文明的交融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2010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式建成,经过十年的发展,金砖国家已经逐步形成了由经贸财经、政治安全、人文交流“三轮驱动”的合作架构。金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创新等领域已经建立了定期多边部长级会议机制,在双边领域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在蓬勃发展当中。本文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交流理论的指导下来进行研究的。在文中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四国双边文化交流现状的分析后发现,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既是中外文化发展的新高度,更是现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在欧亚大陆,中国与俄罗斯以文化交流增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中国与印度则是文化交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典范,至于中国与巴西和南非的文化交流则分别是我国与拉美地区和非洲地区文化交流的范例。尽管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因为金砖五国间交流历史、政府政策、发展情况的不同,在交流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因此在本文的第三章,针对我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四条具体的发展路径:首先要抓好政府和人才这两大抓手,为文化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为了将交流活动长远发展下去必须做好机制和教育建设;再次可以从科技和体育入手开辟文化交流更广阔的路径;最后通过旅游合作和开展文艺活动让文化交流逐渐变得大众化。在本文的最后一章,是对前文所有交流情况的对比分析和前景展望。首先,通过交流现状的分析得出五国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延续性、广泛性、双向性、不平衡性、汉语推广扩大化和文化成果本土化的特点。其次,通过对交流路径的分析总结出交流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在本文的末尾,还对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当前金砖五国进行文化交流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如果我们抓住机遇,就能推动五国文化合作进一步发展。

钟阳莉[10](2020)在《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文化的作用不仅局限于对国民价值观的塑造,更是作为衡量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参数,而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一定程度上代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在提升硬实力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软实力。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的压力,莫迪政府极力打造印度“印记”,注重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实行多元文化战略,利用文化外交改善中印长期存在的症结,极大地提升印度文化在华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本文以印度对华文化外交为研究对象,从五个部分探讨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文化和文化外交的概念进行界定:文化是由社会实践构成人类对道德、习俗、知识、价值观、作风、信仰、取向的普遍认知。文化外交则是外交行为主体的活动和表现形式;第三部分重点阐述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现状和动因。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现状表现可概括为;对华外交主体层次化,内容多样化和产品形象化。其动因可概括为;实现“有声有色大国”的目标、通过开展对华文化外交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印度文化在华的影响力,巩固印度在华利益。第四部分通过透视印度对华文化的现状和动因,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全面分析制约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因素。第五部分针对制约因素提出促进两国文化发展的策略,从政府层面、经济层面、民众和社交媒体层面全面展开策略分析。依据问题因素,提出促进中印两国文化外交发展的对策:一方面,中印两国开展文化外交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推动中印两国文化外交发展应遵循谨慎性、协作性与灵活性、适度风险原则与积极性原则。另一方面,印度对华开展文化外交的目标在于夯实中印两国关系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印度开展对华文化外交对中印两国的关系导向。面对当前局势,中国应该沉着冷静,认清现实,寻找本国文化的发力点,积极宣扬本国优秀文化。中印两国的历史争端和外交分歧所暗含的“偶然性”必然为现在合作共赢的趋势所取代,中印两国文化外交仍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两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双方文化外交的开展犹如虎添翼。只有拥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时代之音。

二、历史上中印之间的科技交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历史上中印之间的科技交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及演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区域
        1.1.2 选题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地缘政治学进展
        1.2.2 关于地缘经济学进展
        1.2.3 关于地缘环境的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地缘环境
        2.1.2 交角地区地缘环境
        2.1.3 溢出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别区域理论与地缘政治学的二分与融合
        2.2.2 地理学的时空论
        2.2.3 地理学的尺度理论
        2.2.4 新功能主义理论
        2.2.5 系统论
    2.3 交角地区地缘环境分析框架
        2.3.1 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系统
        2.3.2 交角地区地理环境
        2.3.3 交角地区地缘关系
        2.3.4 交角地区地缘结构
        2.3.5 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溢出效应
        2.3.6 交角地区地缘环境分析框架
第3章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时空过程分析
    3.1 中印缅三国历史发展阶段及划分依据
    3.2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变过程分析
        3.2.1 古代阶段
        3.2.2 近代阶段
        3.2.3 现代阶段
    3.3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互联互通的交通变化是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变的外在因素
        3.3.2 人文交流是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变的内在因素
        3.3.3 域外地缘体的介入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变的推动因素
        3.3.4 中印缅交角地区中印边境领土争议是地缘环境演变的重要因素
    小结
第4章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现状格局分析
    4.1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理环境
        4.1.1 中印缅交角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4.1.2 中印缅交角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4.2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关系
        4.2.1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政治关系
        4.2.2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经济关系
        4.2.3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文化关系
    4.3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结构
        4.3.1 中印缅交角地区的空间结构
        4.3.2 中印缅交角地区的物质结构
        4.3.3 中印缅交角地区的理念结构
    小结
第5章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化机制
    5.1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化外部机制
        5.1.1 国际地缘环境
        5.1.2 区位条件
        5.1.3 大国关系
    5.2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化内部机制
        5.2.1 国家实力
        5.2.2 制度建设
        5.2.3 国家观念
        5.2.4 主体间性
    5.3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化的综合机制
        5.3.1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化的外部环境
        5.3.2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化的内部环境
        5.3.3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化的综合机制
        5.3.4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演化的驱动因素
第6章 中国在中印缅交角地区的地缘战略思考
    6.1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区位价值
        6.1.1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区位价值将持续上升
        6.1.2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区位价值持续上升的原因
    6.2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溢出效应
        6.2.1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制度性溢出效应
        6.2.2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功能性溢出效应
        6.2.3 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地理性溢出效应
    6.3 中国在中印缅交角地区的地缘战略目标
        6.3.1 自身发展与共同发展相融合,构建中印缅交角地区合作共赢新局面
        6.3.2 以中印缅交角地区为主轴,深化中、印、缅三国经济利益共同体建设
        6.3.3 以总体安全观为框架,加强中印缅交角地区安全共同体建设
    6.4 中国在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战略目标的实施构想
        6.4.1 大国间在中印缅交角地区的博弈现状
        6.4.2 中国在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战略目标的主要实施构想
第7章 结论和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讨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观点和视角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分析理论和路径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性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性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及应用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内核
    第二节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
        一、国家身份概念
        二、利益驱动因素
    第三节 建构主义身份理论
        一、身份和利益的关系
        二、身份理论的解释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身份认知的背景:文化与体系
    第一节 印度的内在文明基底
        一、两种战略文化并存
        二、印度外交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印度的外部体系环境
        一、体系结构的塑造力
        二、他者话语的作用力
    第三节 印度的主要战略思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莫迪政府的身份认知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认知特征
        一、批判性继承: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
        二、选择性内化:共有知识与他者观念
    第二节 多维度印度国家身份
        一、印度国家身份
        二、印度关系角色
    第三节 基于身份的国家利益
        一、硬实力利益维度
        二、软实力利益维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身份视域下印度对外政策演进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决策
        一、对外政策决策的制度特点
        二、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三、公众舆论的作用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重点
        一、邻国优先与互联互通
        二、印太战略与多方联盟
        三、全球治理与规范性议程
    第三节 延续与再造:印度对外政策
        一、对不结盟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二、对实用主义逻辑延续并强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印太”框架内印度的大国关系再造
    第一节 印度的“印太”身份和利益
        一、身份角色定位
        二、国家利益需求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关系认知
        一、中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二、美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三、中美印三角关系中的互动
    第三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外交政策
        一、印度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二、印度对美政策及其演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开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具有紧迫性
        (二)目前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仍不足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留学、留学生、国际学生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
    四、文献综述
        (一)中国留学生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与进展
        (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述评
    五、分析的理论基础
        (一)世界体系理论
        (二)推拉因素理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三)公共外交和“软实力”理论
    六、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1978-1992)
    第一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以俄为师”的留学生教育
        二、重视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留学生教育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的初步建立
        四、留学生教育的暂时停滞与缓慢恢复
    第二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重新开启
        一、大规模派出留学生的教育对外开放政策
        二、重新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遣留学生
        三、建立派出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四、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丰硕成果
    第三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新起步
        一、扩大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政策
        二、重新开始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
        三、逐步创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第四节 重新起步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关系是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基础
        二、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开展留学生教育具有显着国别差异
        三、探索建立系统的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第二章 深化改革时期的繁荣发展与局部失衡(1993-2009)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逐步发展
        一、确立“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政府间协议推动派出留学生教育
        三、通过校际交流项目派遣留学生
        四、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派出留学生教育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取得新成果
        六、派出留学生安全问题开始集中显现
    第二节 接收“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从“积极稳妥发展”到“扩大规模”政策的转变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因
        三、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的结构分布特点
        五、进一步规范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成果逐步显现
    第三节 深化改革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国际政治环境为留学生教育提供发展机遇
        二、市场因素在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局部结构失衡
        四、派出和接收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第三章 留学生教育契合国家战略的功能日益突出(2010-2018)
    第一节 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的新进展
        一、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二、中俄人文交流机制推动赴俄留学生教育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机制促进向泰国和马来西亚派遣留学生
        四、非通用语种建设加快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派遣留学生
        五、派出留学生教育的管理日趋完善
        六、留学生教育深化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综合情况的了解
    第二节 “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提质增效的新格局
        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并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加速发展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教育援助的持续增长
        四、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例
        五、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
        六、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
    第三节 加速发展阶段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呈现双向增长趋势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从强调规模向规模与质量并重的观念转变
        四、“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安全面临新挑战
第四章 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历史经验及深层次问题
    第一节 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对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的教育水平是与中国教育合作的基础
        三、中国经济实力和教育政策决定留学生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派出与接收留学生教育的演进过程、内在联系与特征
        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演进过程
        二、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及特征
    第三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
        二、法制化建设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保障
        三、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四、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促进中外人文交流
    第四节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向“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留学生教育仍缺乏系统规划
        二、“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加速转变观念
        三、“一带一路”沿线五国留学生教育的安全问题亟待多方联动
第五章 新时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认识留学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留学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地位
        二、留学生教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融入全球教育体系
        三、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优秀的开拓者与践行者
    第二节 大力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派出留学生教育
        一、建立科学严谨的出国留学信息统计机制
        二、加大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派留学生的资助力度
        三、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研究,提供就业政策支持
    第三节 全面提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
        一、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服务国家整体发展
        二、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三、适当控制规模,发展“一带一路”精英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6)南诏大理国僧人与中印文化交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南诏、大理国僧人的研究
        二、关于中印文化交流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南诏大理国简述
    第一节 南诏、大理国范围
        一、时空范围
        二、文化范围
    第二节 南诏、大理国与中原、印度之联系
        一、与中原王朝的联系
        二、与古印度的联系
    第三节 佛教进入南诏
        一、印度密教进入云南的时间
        二、汉地佛教进入云南的时间
第二章 南诏大理国的僧人
    第一节 来自印度的僧人
    第二节 来自汉地的僧人
    第三节 云南本地僧人
第三章 僧人活动与中印文化交融
    第一节 僧人活动与思想融合
        一、僧人接纳了道教与巫教所崇拜的部分偶像
        二、僧人吸收了道教与巫教的咒语咒法
        三、僧人促进了密教与巫教生殖崇拜思想的融合
        四、僧人影响了儒家思想在滇传播
    第二节 僧人活动与艺术融合
        一、美术风格融合
        二、乐舞艺术交融
        三、文学艺术交汇
    第三节 僧人活动与语言文字交汇
        一、僧人写经促进汉字、梵语传入南诏
        二、僧人译经促进梵、汉、白三种语言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印度的认知
    2.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背景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2.2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知
        2.2.1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认知
        2.2.2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认知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印度对华政策基本内容
    3.1 重视对华合作
        3.1.1 增强经济联系
        3.1.2 加强政治合作
        3.1.3 推动安全合作
    3.2 正视与华竞争
        3.2.1 强化区域整合以提高地区影响力
        3.2.2 密切与相关利益方合作以牵制中国
        3.2.3 加强对中印争议地区控制以维护地缘利益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印度对华政策特点及评价
    4.1 “一带一路”倡议下印度对华政策特点
        4.1.1 偏向于选择性的合作
        4.1.2 竞争性的政策思维
        4.1.3 多样化的制衡手段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印度对华政策评价
        4.2.1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具有负面性
        4.2.2 竞争性政策不利于中印关系的稳定发展
        4.2.3 多样化的制衡手段破坏了中印战略信任
    4.3 印度对华政策未来走向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印度地区霸权思想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印度南亚地区政策:地区霸权主义
    第一节 印度地区霸权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地缘与资源优势
        二、大国意识与传统文化
    第二节 印度南亚政策的历史梳理
        一、尼赫鲁时期:南亚地区霸权主义政策的确立
        二、英迪拉·甘地时期:印度版“门罗主义”
        三、古杰拉尔时期:软化的地区霸权主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印度地区霸权思想对认知基础的影响及产生的认知
    第一节 印度地区霸权思想下认知基础的特点
        一、印度主权高于南亚各邻国主权
        二、印度地缘安全由南亚邻国构成
        三、南亚各邻国是印度大国崛起的工具
    第二节 特殊基础下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
        一、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意图的总体认知
        二、“一带一路”倡议侵犯印度主权
        三、“一带一路”倡议威胁印度地缘安全
        四、“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压制印度的手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区霸权思想下印度的应对实践
    第一节 “新邻国外交”政策:强化地区领导地位
        一、“新邻国外交”的三大支柱
        二、“新邻国外交”的战略目的
    第二节 南亚次区域合作:增强地区经济影响力
        一、“孟不印尼次区域合作”组织
        二、“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组织
    第三节 “季风计划”:提升区域内文化影响
        一、“季风计划”的提出与发展
        二、“季风计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可能性
    第四节 强化大国外交政策:抗衡中国
        一、对华展开强硬外交
        二、加入美国“印太战略构想”平衡中国实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认知的变化趋势
    第一节 地区霸权思想继续主导消极认知
        一、莫迪强人政治与印度人民党
        二、中印两国的“战略互信”缺失
        三、南亚与印度洋的地缘战略地位上升
    第二节 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不确定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9)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
        1.5.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
        1.5.2 列宁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
        1.5.3 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论
第二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典范
    2.1 文化交流增进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范例:中国与俄罗斯
        2.1.1 中国与俄罗斯文化交流现状
        2.1.1.1 主题年交流活动蓬勃发展
        2.1.1.2 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2.1.1.3 双方旅游往来规模庞大
        2.1.1.4 文艺交流形式多样
        2.1.1.5 科技合作进展颇丰
        2.1.2 中俄文化交流对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促进作用
    2.2 文化交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范例:中国与印度
        2.2.1 中国与印度文化交流现状
        2.2.1.1 文化领域顶层机制建设
        2.2.1.2 青年学生交流频繁
        2.2.1.3 旅游合作潜力巨大
        2.2.1.4 瑜伽文化独具特色
        2.2.1.5 文艺活动多姿多彩
        2.2.2 中印文化交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示范作用
    2.3 新时代中国与拉美文化交流的范例:中国与巴西
        2.3.1 中国与巴西文化交流现状
        2.3.1.1 青年培养活动众多
        2.3.1.2 旅游合作日趋活跃
        2.3.1.3 足球成为交流重要纽带
        2.3.1.4 航空航天领域合作成果显着
        2.3.2 中巴文化交流对新时代中拉文化交流的示范作用
    2.4 新时代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范例:中国与南非
        2.4.1 中国与南非文化交流现状
        2.4.1.1 文化交流机制建设
        2.4.1.2 教育合作稳步发展
        2.4.1.3 旅游合作日益增多
        2.4.1.4 多领域开展科技合作
        2.4.2 中南文化交流对新时代中非文化交流的示范作用
第三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路径探析
    3.1 文化交流中两大抓手:政府与人才
        3.1.1 政府在文化交流中起保障作用
        3.1.2 人才在文化交流中起关键作用
        3.1.2.1 培养高级复合型语言人才
        3.1.2.2 促进文学翻译工作的开展与推广
        3.1.2.3 培养国际化的专业导游人才
    3.2 文化交流的长远之计:机制和教育
        3.2.1 发挥文化交流机制的引领作用
        3.2.1.1 进一步完善多边文化交流机制
        3.2.1.2 巩固并发展双边文化交流机制
        3.2.2 加强教育对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3.2.2.1 促进青年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3.2.2.2 扩大孔子学院的推广与传播
    3.3 开辟文化交流的广阔领域:科技和体育
        3.3.1 提升科技对文化交流的带动作用
        3.3.1.1 推动中俄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
        3.3.1.2 保持中巴科技持续稳定发展
        3.3.1.3 促进中南科技领域的务实合作
        3.3.2 增强特色体育对文化交流的助力作用
        3.3.2.1 逐步形成中国本土化的瑜伽文化
        3.3.2.2 实现中巴足球的双向交流与合作
    3.4 文化交流中的大众化路径:旅游和文艺
        3.4.1 巩固旅游对文化交流的传播作用
        3.4.1.1 利用邻国优势推动中俄旅游合作
        3.4.1.2 加强中印旅游交流基础设施建设
        3.4.1.3 多渠道挖掘中巴旅游市场潜力
        3.4.1.4 扩大中南旅游领域的开发与互动
        3.4.2 强化文艺活动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3.4.2.1 政府为文艺交流保驾护航
        3.4.2.2 多领域开展民间文艺交流
    3.5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路径的整体分析
第四章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对比研究与前景展望
    4.1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的特点
        4.1.1 交流历史的延续性
        4.1.2 交流内容的广泛性
        4.1.3 交流过程的双向性
        4.1.4 交流程度的不平衡性
        4.1.5 汉语推广逐步扩大化
        4.1.6 文化成果日益本土化
    4.2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的经验与教训
        4.2.1 实施官民并举的文化交流方式
        4.2.2 重点发展合作优势领域
        4.2.3 交流成效应落到实处
        4.2.4 增加交流中的文化内涵
    4.3 金砖五国间文化交流的现实意义
        4.3.1 有利于增进五国人民的深厚情谊
        4.3.2 有利于加深政治互信与经贸合作
        4.3.3 有利于五国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
        4.3.4 有利于促进世界文明的多元共生
        4.3.5 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4 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发展前景展望
        4.4.1 难得的发展机遇
        4.4.1.1 良好的国内外发展环境
        4.4.1.2 五国有共同的发展意愿
        4.4.1.3 深厚的文化交流基础
        4.4.2 未来的发展走向
        4.4.2.1 多边领域
        4.4.2.2 双边领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

(10)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选题依据和选题意义
        1.1.1选题依据
        1.1.2 选题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学者关于文化外交理论概述
        1.2.2 国外关于文化外交理论概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化外交理论分析
    2.1 文化与文化外交的内涵
        2.1.1 文化的内涵
        2.1.2 文化外交的内涵
    2.2 文化外交的特点、途径与作用
        2.2.1 文化外交的特点
        2.2.2 文化外交的途径
        2.2.3 文化外交的作用
第3章 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现状与动因
    3.1 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现状
        3.1.1 文化交流主体层次化
        3.1.2 文化交流内容多样化
        3.1.3 文化交流产品形象化
    3.2 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动因
        3.2.1 实现“有声有色大国”的战略目标
        3.2.2 通过对华文化外交拉动国内经济增长
        3.2.3 加强文化传播,增加印度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
第4章 制约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的因素
    4.1 国内因素
        4.1.1 印度国内政治因素
        4.1.2 印度媒体的片面报道
        4.1.3 宗教文化因素
    4.2 国外因素
        4.2.1 地缘边界问题
        4.2.2 中印两国文化差异
        4.2.3 “中巴关系”和美国因素
第5章 促进中印两国文化外交发展的策略
    5.1 加强政府合作,提升战略互信
        5.1.1 加强两国治国理政经验的交流与借鉴
        5.1.2 增进边界互信,妥善解决边界争端
        5.1.3 深化合作共识,提升沟通效力
    5.2 加强经贸合作,夯实文化交流基础
        5.2.1 开展“中印+”经济合作新模式
        5.2.2 创新文化外交市场运作方式
    5.3 增强民间交流,促进两国民心相通
        5.3.1 发挥民众力量在中印两国文化交往的纽带作用
        5.3.2 增强社交媒体对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舆论导向作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历史上中印之间的科技交流(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重边缘的交流与整合:中缅印交角区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研究[D]. 李佩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中印缅交角地区地缘环境的时空演变及演化机制研究[D]. 李燕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3]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D]. 周玉萍. 外交学院, 2021(11)
  • [4]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五国派出和接收留学生教育研究(1978-2018)[D]. 杨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6)
  • [5]文明交流互鉴与中国—南亚东南亚命运共同体构建[J]. 何祖坤,林延明.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20(03)
  • [6]南诏大理国僧人与中印文化交融[D]. 李环.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及对华政策研究[D]. 李艳壮. 燕山大学, 2020(01)
  • [8]印度地区霸权思想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D]. 王鑫.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9]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文化交流研究[D]. 张琪.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10]印度对华文化外交研究[D]. 钟阳莉.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历史上中印科技交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