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推动存储介质增长

技术突破推动存储介质增长

一、技术突破带动存储媒体成长(论文文献综述)

林子荣[1](2021)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台湾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台湾地区经济总量实现相对高速增长,但疫情对于岛内不同行业的影响有显着差异。从生产和需求角度分别加以考察,2020年台湾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制造业和出口。研究结果表明,台湾宏观经济受疫情冲击较为有限,主要是因为疫情催生"远距经济"等新业态,众多5G技术应用场景加速落地,激发资讯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使岛内资讯电子工业产值大幅上升,有效弥补了传统制造业部门产值下滑所产生的缺口,推升了台湾制造业总体产值。祖国大陆作为台湾资讯电子产品最主要的目标市场和生产据点,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全面复工复产,并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支撑作用,有力助推了台湾资讯电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正因如此,疫情防控期间,两岸进出口额逆势增长,大大改善了台湾对外贸易状况,这是疫情背景下台湾宏观经济形势保持稳定的关键外部因素。

郭紫琦[2](2020)在《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与机制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公共政策给公共权力机关去解决某些特定区域内的公共问题、达到积极的公共目标以及实现公共利益提供了基准。在政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政策执行,其关乎政策的影响效力,而良好的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政策传播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关联,此外,公共政策的媒体传播也正在成为公共政策传播的关键一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今信息网络飞速发展,时代也赋予了公共政策的媒体传播新的内容与含义,正因为如此,归纳整理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演进,以发现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内在机理,从而从机制上提出的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创新,不仅是现实上迫切的需求,更是实现公共政策有效解读与传播及其执行的必然选择。本文将以公共政策的媒体传播机制为研究重点,以此来展开对一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分析。本文立足于公共管理的学科内容,同时将结合运用管理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种学科的基本相关知识,选择话语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以沉默的螺旋理论、政策扩散理论、多源流理论为理论基础,紧紧围绕公共政策传播机制进行研究。从教育政策话语与新闻媒介话语的逻辑特征与关系出发,分析公共政策传播演进分析及其风险分析,进而提出公共政策传播机制创新的建议。文章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机理的分析。首先,将公共政策传播媒体分类,分析其特点。其次,说明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的阶段及其模式。再次,列出了影响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的因素。最后,总结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演进机理;第二,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风险分析。主要通过对一些公共政策传播的实例进行实证分析,包括对廉政政策、疫苗政策、个税政策改革的传播分析,以期总结新形势下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风险;第三,探讨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机制创新策略。这一章是本文的重要研究点,主要是通过对传统体制下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的展望结合文章前期的研究为基础,以期分析得出新形势下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机制创新之路,主要从保障机制、协作机制、运作机制、创新机制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为今后的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机制改革提供参考。

谈丽娜[3](2019)在《媒体环境激变下的纸媒设计研究 ——以《申报》为例(1872-1949)》文中认为19世纪以来,在晚清时局动荡、东西方文化碰撞、媒介技术不断更嬗的影响下,纸媒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创办于上海的《申报》更是历经了晚清、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三个政权的更迭,见证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个特殊历史时期,其前后刊行达77年之久,完整地展现了中国近代纸媒设计在当时媒体环境激变下的演变轨迹,对于探索新世纪面临媒体环境的再次剧烈变化,当代纸媒设计的出路在何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以传统纸媒《申报》为例,基于文献研究、归纳演绎、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利用媒介环境学、图像学、符号学等相关理论,以媒体环境激变下,传播方式变化、媒介技术发展、传播语境改变、读者群体心理变化、编辑群体思想观念革新为依托,详细阐述《申报》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内容编排、报型形态、不同版面结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和演变特征。总结出在媒体环境激变的情形下,《申报》如何运用突出重围的设计方式和方法,分析其对当代纸媒设计面临媒体环境变化时的启示。论文认为,纸媒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现今,面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迅猛发展而导致媒体环境的再次激变,论文提出当代纸媒设计应坚持分化与融合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强调理性思维,明确理念定位;实施资源有机整合,形式有效分化;坚持内容为王,促进媒介融合转型。应在内容编排设计方面精准定位,探寻纸媒内容精选的针对性、注重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把握内容表达的鲜明个性。应在视觉传达设计方面突破创新,保持纸媒报型形态的时代性、遵循系统化原则的视觉构架、重视纸媒设计的可读性与用户体验的发展策略及方向。

王栗[4](2020)在《中软公司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下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的信息产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同时在政府的政策及行动支撑下,电子政务市场快速发展,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其整体市场涵盖了硬件、软件以及IT服务,以政务相关的信息化平台,如网站、共享平台、大数据信息库、业务应用、服务系统等,在提升政府公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促进信息化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中软公司是国内知名的大型综合性软件与服务公司,在国内市场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其以自主软件产品和应用系统为先导,长期服务于政府、安全和国民经济重大领域,在国家电子政务领域的建设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信息产业的长远发展。中软公司始终致力于将产品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开始逐步提升软件主导在各个领域的引领作用。近年来发布的《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对信息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指导性意见,特别是对基础环境支撑领域,如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以及在行业应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催生了更高标准和更为普遍的需求。同时,我国于2019年8月就电子政务市场的长远发展提出了总战略目标,即“自主可控、性能更加稳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顺应新时代电子政务的发展要求”,在此背景下,安全可控势在必行,并首要在党政市场布局,必将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软公司如何在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下更好的发展,需要根据新形势结合自身现状制定一个更符合企业市场发展的目标战略。本文先对市场发展相关战略进行概念介绍,并结合电子政务市场在新形势下安全可控的发展要求进行说明,通过PEST分析方法,对中软公司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再结合九力分析模型分析企业的竞争力,建立SWOT矩阵,接着建立外部因素矩阵(EFE)和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确定了两个中软公司在电子政务市场发展的备选战略,最后在战略决策阶段,通过建立定量战略规划矩阵(QSPM),明确中软公司以服务社会、振兴中国软件产业为己任的发展目标要求下,在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下为加强自主产品创新,构建安全、可控的国产软硬件环境的发展战略选择,并提出配套的战略实施和保障措施,为中软公司电子政务市场提供新形势下的发展战略,同时也可为公司的其它行业市场提供借鉴。

王磊[5](2019)在《政府治理视角下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没有网络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已经被上升到了国家安全体系当中。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关系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问题。网络信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社会,大力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我国政府治理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从而提出更好的解决对策。我国政府治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受到外部环境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的影响,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机器,它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例如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及震动都会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黑客的入侵、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和计算机病毒的隐患都会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当前,我国对网络信息的治理缺乏一些有效的措施,网络信息中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不能及时删除,造成了一定的信息污染。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也较差。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也受到了很多境外不法组织的威胁,针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情报领域攻击越来越猖獗、针对我国政治安全领域发动的网络舆论攻击越来越疯狂、针对我国社会生活领域的网络信息违法犯罪活动日趋增多、针对我国青少年群体领域的网络信息“毒害”日趋严重,针对我国政治安全的IT企业商业纠纷政治化倾向日趋明显。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网络强国战略思想,针对我国政府治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以及客观制约因素,本人认为我国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我们应构建牢固的网络信息安全屏障、深入推进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提高公民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坚持把依法保障信息安全纳入维护国家安全之中,从而促进我国网络信息安全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大力推进网络强国战略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6](2018)在《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发展的现代信息化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正加速推动互联网、通信网、有线电视网的竞争与融合。2017年,全国广电有线网络按照"融合广电、宽带广电、智慧广电、安全广电"的发展思路,抓住有限时间窗口,在平台、网络、终端、业务等方面展开多种技术实践,网络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宽带业务支撑多措并举,融合媒体服务和综合信息服务有所突破,智慧广电运营格局新貌初现,在媒体融合化、网络宽带化、业态智慧化和安全体系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胡媛媛[7](2015)在《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 ——以动画艺术为例》文中提出当今时代媒体的变革使得人类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类文化的传播从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走向了基于互联网技术、3G手机通讯、数字技术的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移动传媒等全新的传播方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碰撞融合使得传统的艺术创作与传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审美性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诸如虚拟性、交互性、非线性、碎片式等等审美特征。以动画艺术为例,传统的动画艺术与新媒体的耦合构成了一种新的动画艺术美学范式:它既有对传统动漫的更新和利用,更有对传统动漫的扩展与超越,其背后的发展动因是技术与艺术之间相互促进转化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碰撞,契合了当今消费社会、景观社会,审美经济等多学科文化理论。在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传播平台从传统的电影、电视平台拓展到了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与此同时动画的精度和准度有所突破,产生了不同于传统影视动画的全新的审美效果,动画艺术也具有了审美趣味世俗化、审美接受的娱乐化,审美表现的技术化、审美叙事的非线性化、审美感兴的互动性、审美表征的虚拟化等几个方面。同时在大审美经济与消费社会多元社会背景下,动画所承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碰撞与融汇,以及失衡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传输成为了当今中国动画产业亟待发展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审美经济环境下,动画产业的文化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泛动画产业格局的形成使得各国加大投入,以期在新一轮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创建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与文化影响。

芮超茹[8](2014)在《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以及软件产业为主的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在激烈竞争与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中高速发展。纵观全球,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21世纪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5年的发展后,被誉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从市场供求、对外贸易以及技术发展水平等角度来看都已与80年代的起步阶段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包括产品附加值低、我国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研发等环节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能力等。本文研究的宏观对象是我国整个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然而,加工贸易本身并非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相反本文将从一般的加工贸易演绎到我国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本文将首先以产品内的分工为切入点,研究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分工,并将这种分工具体到探索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工贸易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价值链的形成等方面。同时,在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基础上,本文将在该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或地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进行了横向比较,并提出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随后,本文也将进一步基于电子信息制造业价值链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描写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因素。最后,本文提出了适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并转入整个加工贸易,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总体来说,本论文旨在探讨四个问题,即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其他国家或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以及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因素;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升级的路径分析。这四个问题从逻辑上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刘梅玲[9](2013)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互联网、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催生了网络时代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迎来了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第三次浪潮。会计信息化也步入了以标准化、知识化、智能化、社会化和产业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浪潮变革期。在此次浪潮中,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必要而迫切。一方面,标准化是会计信息化自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会计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从客观上推动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使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会计信息化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而我国现有的会计信息化标准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和顶层设计,制定和实施标准,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从现有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对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方向不明确、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重点过于集中,尚未形成全面而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本文尝试对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理论、方法和应用展开研究,以丰富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理论和方法学,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实际构建和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从而推动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向纵深发展。本文首先基于文献综述和理论与方法学基础,提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研究其组成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的层次划分和层次之间的关系,包括前导层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特征,规范层的构建目标和构建原则,设计层的构建视角、构建思路和构建方法,开发层的框架结构和标准体系,以及评价层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认证,为后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其次提出并选取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视角。通过对信息化发展体系和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深入剖析,发现前者的组成要素和后者的子体系之间存在一对一和一对多的映射关系,从而推断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之间也存在类似的映射关系;基于这种推断,提出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一种全新视角--发展体系视角;比较发展体系视角与其他典型构建视角的优势和不足,认为发展体系视角整体较优,但需辅以其他视角作为补充。为此,本文最终选取混合视角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在顶层和中间层采用发展体系视角,在底层采用属性分类视角。再次研究混合视角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方法的设计、应用和检验:基于发展体系视角,提出从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映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总体构建思路,和自顶向下分解抽取与自底向上汇聚实现相结合的分析综合方法;继而将该构建思路和构建方法应用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构建,形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含顶层结构、分层结构、框架结构全图和标准明细表;进而展开实例研究,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映射成为XBRL财务报告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并为XBRL财务报告标准体系进行路线规划,形成实现路线图。最后分析和检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应用效益。在深入剖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应用效益的基础之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借助计量经济学软件包Eviews6.0,分别选取会计信息化标准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探索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构建和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改善和提升,有着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且长期作用比短期作用更为显着,从而检验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应用效益。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六点结论:其一,应以理论框架指导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其二,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决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任务;其三,基于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切实可行;其四,会计信息标准体系各板块的标准有待补充完善;其五,会计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其六,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本文可能的创新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提出并研究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二是依据信息化发展体系和信息化标准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推断出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之间的映射关系,为发展体系构建视角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三是提出并探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全新构建视角——发展体系视角,选取发展体系视角和属性分类视角相结合的混合视角作为实际构建视角,并设计该视角下的总体构建思路和具体构建方法,为基于发展体系构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提供了方法学依据;四是运用混合视角下的构建思路和方法完成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具体构建,进而完成XBRL财务报告标准体系框架结构的映射,为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和XBRL财务报告标准体系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霍瑞娟[10](2013)在《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行业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工作方式、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以及用户服务形式日新月异,服务对象需求变化特征明显,逐渐催生了新兴图书馆业态。业态的变化是整个图书馆行业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促动图书馆发展变革的助力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图书馆所处的新业态环境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梳理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定位转变中面临的问题,准确把握其社会职能的变化方向,对于我国国家图书馆认清肩负的使命和承担的职责、引领行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对影响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实现科学定位的社会环境和业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国际上主要的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进行调研比较以便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对策组合方案,并就方案的可实施性做了探讨。全文约17万字,除引言部分外,共分为7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图书馆社会职能,是在其基本职能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以社会共同价值为核心的职能,是图书馆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图书馆社会职能的科学定位,需要注意同图书馆职能、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区别和联系;需要注意文化传承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时代要素提出的要求;并符合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着重选取文献收藏、公共服务、科学研究、参考决策、国际交流几个方面,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历史传承进行梳理和说明。国家图书馆百年发展史,反映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展有其逐步明确、调整、加强、深化和完善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与业态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也是今天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历史参照之一。可以预料,图书馆这个不断成长、变化着的有机体的发展还将经历不同的阶段,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还会经历更新和变化,尤其是程度上的差别。第三章分析了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社会环境现状。外部社会环境的发展会间接地对图书馆社会职能形成制约。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已经进入社会信息化的新环境。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高度信息化,从技术应用、传播媒体形态及用户信息行为等不同方而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来自其他信息资源提供商及社会信息机构的竞争愈加激烈,面对的用户也呈现出多层面、社会化的特点,信息组织的主体、对象、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图书馆行业内外的合作渐入繁荣发展时期。方方面面的发展导致了国家图书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及业务内容的改变,也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定位产生了影响。第四章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业态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新业态呈现出数字化、大众化、远程化、融合化和联盟化的特点,表现为数字资源愈加重要且类型、载体、来源更加多元;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且成分更加大众;突破时空限制提供和接受远程服务倍受青眯;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在资源与服务方面进一步融合;图书馆联盟的数量快速增长,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化。国家图书馆应该主动迎接新业态特征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研究职能、中心服务职能、文献品牌服务、业界引领职能等方面带来的挑战。第五章以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际上主要的国家图书馆为例,调查了各国国家图书馆的立法保障情况,认为完善的图书馆立法不仅是国家图书馆更好地履行职能的保障,也会对该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梳理了各国国家图书馆职能演变情况,并对各自履行的现实职能比较分析,以期为探索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提供参考。第六章提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对策组合方案,建议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应定位于国家记忆文献资源中心、公益性公共服务中心、研究型知识服务中心、图书文化交流推广中心、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中心。第七章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方案的可实施性予以检验。分析表明,国家图书馆依照建议方案履行社会职能,有着天然的优势和条件。国家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是其担负社会责任的资源基础;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合格的专业队伍为社会职能的有效履行提供了人力保障;大量的社会责任实践为社会职能创新提供了丰富经验。附图23,表10,参考文献225。

二、技术突破带动存储媒体成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技术突破带动存储媒体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台湾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二、疫情背景下台湾宏观经济形势
    (一)生产方面
    (二)需求方面
    (三)就业方面
三、疫情背景下台湾宏观经济保持稳定的原因
    (一)台湾的优势产业资讯电子工业在疫情防控期间获益较多,推高制造业产值
    (二)两岸贸易额逆势增长有效弥补台湾对其他主要经济体贸易衰退所产生缺口
    (三)大陆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助力台湾资讯电子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四、结 语

(2)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与机制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4.3 创新点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核心概念
        2.1.1 政策、公共政策
        2.1.2 传播、公共政策传播、公共政策媒体传播
        2.1.3 话语、公共政策话语、媒体传播话语
        2.1.4 机制、公共政策传播机制
    2.2 相关理论
        2.2.1 政策扩散理论
        2.2.2 支持联盟框架
        2.2.3 沉默的螺旋理论
        2.2.4 多源流理论
        2.2.5 话语分析理论
第3章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演进分析
    3.1 公共政策传播媒体的分类
        3.1.1 平面媒体
        3.1.2 电波媒体
        3.1.3 网络媒体
        3.1.4 新兴媒体
    3.2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的特点
        3.2.1 传播演进趋势的人性化
        3.2.2 传播演进终点的不可预见性
        3.2.3 传播演进界限的模糊化
        3.2.4 传播演进过程的反复性
        3.2.5 传播演进重心的分散化
    3.3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阶段及模式
        3.3.1 初始传播阶段
        3.3.2 缓慢扩散阶段
        3.3.3 快速扩散阶段
        3.3.4 逐渐消退阶段
        3.3.5 政策传播的博弈循环模式
    3.4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影响因素
        3.4.1 政策传播内因
        3.4.2 政策传播外因
        3.4.3 支持联盟力量
        3.4.4 政策扩散机制
    3.5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演进机理
        3.5.1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时空共生演进
        3.5.2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机理图
第4章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风险分析
    4.1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实证分析
        4.1.1 廉政政策的媒体传播分析
        4.1.2 疫苗政策的媒体传播分析
        4.1.3 个税政策改革传播分析
    4.2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风险
        4.2.1 舆论失控影响传播效果
        4.2.2 政策信息市场鱼龙混杂
        4.2.3 传播沟通渠道有待整合
        4.2.4 忽略政策传播的适应性
第5章 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的机制创新策略探讨
    5.1 创新保障机制:公共政策媒体传播秩序
        5.1.1 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5.1.2 确保网络言论的真实性
        5.1.3 约束各政策传播媒体不当行为
    5.2 创新协作机制:媒体的纵深融合
        5.2.1 建设以受众为导向的媒体融合
        5.2.2 推动建设全媒体为目标
        5.2.3 加强媒体管理、领导与话语权的融合
    5.3 创新运作机制:公共政策传播过程
        5.3.1 完善公共政策传播渠道
        5.3.2 均衡媒介话语权与公共利益
        5.3.3 重视政策传播效果及其反馈修正
    5.4 创新建设机制:政府自身及社会建设
        5.4.1 政策传播应平衡价值取向
        5.4.2 营造风清气正的传播环境
        5.4.3 政策传播部门提高选人用人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

(3)媒体环境激变下的纸媒设计研究 ——以《申报》为例(187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媒体环境与纸媒设计的相关概述
    2.1 媒体及媒体环境的概念界定
        2.1.1 媒体的基本定义
        2.1.2 媒体环境的范畴
    2.2 纸媒及纸媒设计的发展演变
        2.2.1 纸媒的源起及发展
        2.2.2 纸媒设计的流变
    2.3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纸媒设计
        2.3.1 媒介环境学的思想内涵
        2.3.2 媒介环境学的研究重点
        2.3.3 媒介环境学理论命题对纸媒设计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媒体环境激变下《申报》发刊与内容编排设计的发展轨迹
    3.1 中国近代报纸的起源及《申报》的创刊
        3.1.1 中国近代报纸的起源
        3.1.2 《申报》的创刊缘起
    3.2 《申报》发刊的历史沿革
        3.2.1 创建与发展时期(1872-1912)
        3.2.2 鼎盛时期(1912-1937)
        3.2.3 滞缓衰退时期(1937-1949)
    3.3 《申报》内容编排设计的变革轨迹
        3.3.1 大而化之的初期内容规划(1872-1905)
        3.3.2 强化消息分类的首度改革(1905-1911)
        3.3.3 兼顾“详尽”与“简便”的二次改革(1911-1930)
        3.3.4 注重专业化的内容模块(1930-1937)
        3.3.5 精简保守的时政内容编排(1937-1949)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媒体环境激变下《申报》设计的演变特征
    4.1 媒介技术突破影响下的报型设计
        4.1.1 契合刊印条件的报型构成设计
        4.1.2 追求表现内容丰赡的报型设计
    4.2 功能需求改变影响下的报头结构设计
        4.2.1 凸显详尽信息的横栏报头
        4.2.2 突出简明特征的通栏报头
    4.3 读者群体心理变化影响下的新闻版式设计
        4.3.1 逐渐分级的字号字体选择
        4.3.2 着眼阅读效率的分栏设计
        4.3.3 渐富现代感的句读安排
        4.3.4 烘托写实色彩的新闻摄影及插图配置
    4.4 编辑群体思想革新影响下的商业广告设计
        4.4.1 保守统一的初期排版装饰
        4.4.2 网格化分类的块状分栏
        4.4.3 引领潮流的广告版式设计
        4.4.4 多种艺术手法融合的插图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申报》的历史启示:当代纸媒设计策略探析
    5.1 分化与融合统一的设计原则
        5.1.1 强调理性思维与明确理念定位
        5.1.2 资源有机整合与形式有效分化
        5.1.3 坚持内容为王与媒介融合转型
    5.2 精准定位的内容编排设计
        5.2.1 探寻纸媒内容精选的针对性
        5.2.2 注重纸媒内容编排的逻辑性
        5.2.3 把握纸媒内容表达的鲜明性
    5.3 突破创新的视觉传达设计
        5.3.1 彰显纸媒报型形态的时代性
        5.3.2 遵循系统化原则的视觉架构
        5.3.3 多样组合集版方便可读性
        5.3.4 继承传统文化的符号形式
        5.3.5 强调舒适的用户互动体验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近代主要中、外文报刊择要一览表(1815-19世纪末)
    附录2 《申报》发刊历史阶段简表
    附录3 《申报》内容编排设计演变一览表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和专业实习
致谢

(4)中软公司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下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要点及理论概述
    2.1. 企业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2.1.1. 战略管理作用
        2.1.2. 战略管理步骤
        2.1.3. 战略管理模型
    2.2. 本文研究的分析工具介绍
        2.2.1. PEST分析模型
        2.2.2. 企业九力分析模型
        2.2.3. SWOT分析法
        2.2.4.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
        2.2.5.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
        2.2.6. 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
第三章 中软公司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下发展现状
    3.1. 企业概况
        3.1.1. 中软公司简介
        3.1.2. 中软公司组织架构
    3.2. 主要业务产品
        3.2.1. 操作系统产品
        3.2.2. 数据库产品
        3.2.3. 中间件产品
        3.2.4. 信息安全产品
    3.3. 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概述
    3.4. 当前我国软件企业发展现状
    3.5. 企业现状问题分析
        3.5.1. 组织架构体系复杂
        3.5.2. 国有企业体制因素影响市场效率
        3.5.3. 企业品牌知名度塑造力度不足
        3.5.4. 主营业务市场业绩优势不明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软公司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下发展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环境
        4.1.2. 经济环境
        4.1.3. 社会文化环境
        4.1.4. 技术环境
    4.2. 行业环境分析
        4.2.1. IT基础设施
        4.2.2. 基础软件
        4.2.3. 应用行业软件
    4.3. 竞争力九力分析
        4.3.1. 品牌力
        4.3.2. 研发力
        4.3.3. 营销力
        4.3.4. 制造力
        4.3.5. 产品力
        4.3.6. 资源力
        4.3.7. 决策力
        4.3.8. 执行力
        4.3.9. 整合力
    4.4. SWOT分析
        4.4.1. 机会
        4.4.2. 威胁
        4.4.3. 优势
        4.4.4. 劣势
        4.4.5. SWOT矩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软公司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下发展战略制定
    5.1.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
        5.1.1. EFE矩阵建立步骤
        5.1.2. 建立EFE矩阵表
        5.1.3. 评分标准说明
        5.1.4. EFE矩阵评价结果
    5.2.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
        5.2.1. IFE矩阵建立步骤
        5.2.2. 建立IFE矩阵表
        5.2.3. 评分标准说明
        5.2.4. IFE矩阵评价结果
    5.3. 中软公司QSPM战略决策
        5.3.1. 备选战略
        5.3.2. QSPM矩阵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软公司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下发展战略实施和保障
    6.1. 战略实施
        6.1.1. 维持项目投入资源,保障公司主营收入
        6.1.2. 借助企业优势,塑造品牌力度
        6.1.3. 提高自主软件产品技术创新
        6.1.4. 运用新媒体手段,提高新产品宣传力度
        6.1.5. 整合优质资源,寻求优质合作
    6.2. 战略保障
        6.2.1. 优化和完善内部审计
        6.2.2. 优化组织体系结构
        6.2.3. 优化体制因素,提高管理效率
        6.2.4. 建立售后服务体系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政府治理视角下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课题来源
    二、研究意义
    三、既往研究评述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一、网络信息安全的内涵
    二、网络信息安全的外延
第三章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分析
    一、我国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隐患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黑客的入侵
        (三)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四)计算机病毒的隐患
        (五)信息污染的威胁
        (六)公民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较差
        (七)法律保障体系不健全
    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挑战与威胁
        (一)针对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情报领域攻击越来越猖獗
        (二)针对我国政治安全领域发动的网络舆论攻击越来越疯狂
        (三)针对我国社会生活领域的网络信息违法犯罪活动日趋增多
        (四)针对我国青少年群体领域的网络信息“毒害”日趋严重
        (五)针对我国政治安全的IT企业商业纠纷政治化倾向日趋明显
第四章 政府的网络信息安全治理职能
    一、我国政府治理网络信息安全发展现状
    二、我国政府治理网络信息安全所取得的成就
        (一)我国政府对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力度加强
        (二)我国网络信息安全能力得到提升
        (三)网络信息安全屏障不断增强
    三、转变政府的网络信息安全治理职能
        (一)转变管理观念
        (二)转变常规治理
        (三)整合相关机构职能
        (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第五章 政府治理视角下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一、多措并举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一)构建牢固的网络信息安全屏障
        (二)制定网络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创新开辟网络信息安全新路径
        (一)深入推进自主创新体制机制的改革
        (二)构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
        (三)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四)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网络信息安全治理体系
    三、全民共筑网络信息安全防线
        (一)提高公民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
        (二)坚持把依法保障信息安全纳入维护国家安全之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6)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17)(论文提纲范文)

1发展环境与竞争态势
    1.1政策环境
        1.1.1强化文化宣传阵地
        1.1.2促进社会信息化发展
    1.2广电有线网络发展概况
    1.3相关行业发展概况
        1.3.1互联网相关服务业
        1.3.2通讯行业
        1.3.3电子信息制造业
        1.3.4电视媒体行业
    1.4竞争态势分析
        1.4.1不利态势
        1.4.2广电有线网络的机遇
2行业进展与技术应用
    2.1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
        2.1.1全国广电有线网络互联互通开始规模化建设
        2.1.2接入网改技术出现新突破
        2.1.3省级骨干传输网络全面升级扩容
        2.1.4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网试点范围扩大
        2.1.5 IPv6试点应用起步
    2.2宽带支撑多措并举
        2.2.1整合多方资源, 提升内网化率
        2.2.2以互联互通促进流量综合运营
        2.2.3精细化管控支撑多策略市场运营
        2.2.4围绕宽带主业全面打造宽带运营服务体系
    2.3技术创新能力提升
        2.3.1构建开放能力融合业务云平台
        2.3.2基础设施IT化和业务承载IP化成为发展趋势
        2.3.3智能化终端快速规模应用
        2.3.4技术融合推动多业态创新
        2.3.5 4K、VR/AR、3D技术深化应用
    2.4信息化服务能力拓展
        2.4.1打造支撑社会信息化服务的专业体系
        2.4.2发挥文化企业优势, 助力公共文化服务
        2.4.3发挥网络传输覆盖优势, 广泛参与社会信息化建设
        2.4.4发挥党网平台优势, 努力拓展智慧社会创新项目
    2.5安全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2.5.1圆满完成“十九大”重要保障期的安全保障工作
        2.5.2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2.5.3新形势新环境下的安全防范体系正在建立
3技术演进与发展趋势
    3.1云计算持续快速发展
    3.2大数据技术叠加人工智能迅速发展
    3.3物联网技术持续演进
    3.4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技术出现轻量化趋势
    3.5 IPv6规模化部署行动加速
    3.6 4K技术应用、内容生产提速
4后续举措与发展建议
    4.1制定新时代下智慧广电有线网络的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
    4.2协同推进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
        4.2.1通过技术创新带动广电有线网络“云、管、端”技术升级
        4.2.2加强智慧广电有线网络在不同领域的技术集成
        4.2.3重点突破智慧广电关键技术
    4.3加快智慧广电标准化建设, 建立全国资源共享体系
        4.3.1加快智慧广电标准化体系建设
        4.3.2用规划性标准破解标准化困局
        4.3.3加强行业资源聚合, 建立资源共享体系
    4.4促进产业协同, 打造智慧广电产业链
        4.4.1通过顶层设计形成台、网紧密联系的新格局
        4.4.2打造具有强大外部资源整合能力的广电有线网络产业链
    4.5对接各项政策, 重塑广电有线网络发展新局面

(7)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 ——以动画艺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 既有相关成果与不足
    三 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技术的产物:新媒体新艺术新动画
    第一节 媒体的演变与新媒体的发展
        一、媒介与媒体辨析
        1、媒介与媒体
        2、信息和媒体
        二、媒介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1、前技术时代的媒介发展
        2、印刷技术传播阶段
        3、电子媒介传播阶段
        4、数字媒介传播阶段
        三、新媒体的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1、新媒体与新媒体时代
        2、技术视域下的新媒体的发展历程
        3、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现状
    第二节 新媒体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一、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与起源
        1、新媒体艺术概念
        2、技术与现代艺术思潮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
        二、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
        1、数字艺术
        2、网络艺术与移动艺术
        3、数字影像装置艺术
        4、虚拟现实
    第三节 动画概念及新媒体时代动画发展变革
        一、动画的起源与发展——技术与艺术的共同作用
        1、动画艺术的溯源——从原始意象到视觉游戏
        2、动画诞生的理论条件与技术条件
        3、动画的诞生与技术的完善
        二、新媒体时代动画创作方式与传播方式的变革
        1、创作方式的变革
        2、传播方式的变革
        三、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分类
第二章 变化与超越:新媒体时代动画的审美流变
    第一节 传统动画艺术的审美特性
        一、中国动画艺术的民族审美风格
        1、传统文化在中国美术片中的体现
        2、民族精神的表达
        二、日本动画的美学特点
        1、日本动画之美
        2、日本动画之魅
        三、美国动画中的审美特点
        1、美国精神的含义
        2、动画艺术中的美国精神与美国梦
        3、美国动画艺术的兼容并蓄,为我所用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审美范式的超越
        一、动画的非线性化审美
        1、叙事非线性化
        2、编辑非线性化
        二、审美的动态与交互
        1、传统动画艺术的审美过程
        2、新媒体时代动画审美的动态与互动
        三、审美表象的虚拟与真实
        1、虚拟
        2、真实
    第三节 审美趣味的转变
        一、大众化
        二、娱乐化
        1、动画的娱乐性
        2、碎片式娱乐
        3、娱乐至死
        三、审美趣味商业化
        1、动画艺术的商业美学
        2、审美趣味商业化对动画创作的影响
        四、审美趣味奇观化
第三章 技术与艺术:新媒体时代动画的审美动因
    第一节 技术与艺术的思辨
        一、技术与艺术的历史渊源
        1、“技”与“艺”
        2、艺术的自觉与独立
        3、技术的概念与发展
        二、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1、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
        2、艺术观念的创新——机械复制和电子复制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动画的技术属性
        一、动画的技术属性
        1、动画技术属性的内涵
        2、动画技术属性的外延
        二、新媒体时代技术对动画的发展的影响
        1、技术丰富了动画的艺术表现力
        2、技术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动画的艺术属性
        一、动画的艺术属性
        二、动画艺术属性的外延
        三、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属性的发展与走向
        1、动画的艺术的二维与三维之争
        2、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属性的重新定位
        四、动画艺术属性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1、艺术属性与技术属性的相互作用
        2、国产动画在技术与艺术定位的利弊得失
第四章 创造与接受:新媒体动画的审美评价
    第一节 创作主体的广泛与创作主题的狭窄——以flash动画为例
        一、创作主体的广泛
        1、动画创作人群的广泛
        2、参与方式的广泛
        3、技术背景下创作主体的广泛的原因
        二、创作主题的狭窄
        1、早期Flash动画的创作主题
        2、当下Flash动画创作主题的狭窄与重复
        三、Flash动画的双重美学特性——艺术性与游戏性
        四、消费社会中Flash动画的发展与局限
    第二节 形式主体审美范式的跨文化的与民族文化承载
        一、审美范式的跨文化
        1、文化
        2、跨文化
        3、审美范式的跨文化
        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三、民族文化的承载与创新
        四、失衡的文化价值观念的传输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动画的审美需求与商业需求
        一、艺术动画和商业动画的分流
        二、主流动画艺术性与商业性的调和
        三、新媒体时代商业需求与艺术审美的表现
        四、新媒体时代商业化发展的失控
第五章 现在与未来—经济审美视域中的新媒体动画发展路径
    第一节 经济审美化视域下的动画产业
        一、经济审美化
        1、什么是经济审美化
        2、经济审美化的理论发展与实践
        二、经济审美视域下的世界动画产业的发展
        1、美国动画产业发展
        2、欧洲动画产业的发展
        3、日韩动画产业的发展
        4、中国动画产业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数字动画产业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动画产业发展路径
        一、数字动画发展现状分析
        二、新媒体时代动画产业发展路径
        1、全局定位
        2、内容生产模式
        3、传播模式
        三、新媒体时代中国动画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总结
参考文献
图片
致谢

(8)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本文的选题背景
        1.1.2 本文的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加工贸易
        1.2.2 产品内分工理论
        1.2.3 产品模块化
        1.2.4 产业价值链
        1.2.5 产业升级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
        1.4.2 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1 加工贸易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2.1.1 概念的界定
        2.1.2 我国加工贸易的阶段发展
        2.1.3 我国加工贸易的经济效应
        2.1.4 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2.2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2.2.1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定义与分类
        2.2.2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2.2.3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2.3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加工贸易情况
第三章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地位及案例比较
    3.1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价值链与企业控制方式
        3.1.1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价值链
        3.1.2 我国积极融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
        3.1.3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的国际地位
    3.2 台湾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升级
        3.2.1 台湾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
        3.2.2 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企业案例
        3.2.3 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升级的经验
    3.3 韩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升级
        3.3.1 韩国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
        3.3.2 韩国电子信息产业创新的企业案例
        3.3.3 韩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升级的经验
第四章 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4.1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模型
    4.2 影响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
        4.2.1 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4.2.2 企业的供给
        4.2.3 政策环境
        4.2.4 贸易投资
    4.3 内外生因素的相互作用——国际外包
        4.3.1 国际外包的提出
        4.3.2 国际外包的动因
第五章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升级路径
    5.1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升级
        5.1.1 产业升级模式
        5.1.2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的升级模式
    5.2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基本假设
        5.2.2 样本的选取
        5.2.3 变量的选取和数据的说明
        5.2.4 模型的构建
        5.2.5 计量结果分析
    5.3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升级路径
        5.3.1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工贸易的生产控制方式
        5.3.2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路径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得到的启示
        6.1.2 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6.2 下一步工作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本文的章节安排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5.2 本文的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信息化发展体系相关研究及评述
        2.1.1 信息化发展体系概要
        2.1.2 信息化发展体系解析
        2.1.3 信息化发展体系评价
    2.2 信息化标准体系相关研究及评述
        2.2.1 信息化标准体系概要
        2.2.2 信息化标准体系解析
        2.2.3 信息化标准体系评价
    2.3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相关研究及评述
        2.3.1 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的研究
        2.3.2 会计信息资源标准化的研究
        2.3.3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研究
        2.3.4 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策略的研究
        2.3.5 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的其他研究
        2.3.6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理论与方法学基础
    3.1 一般系统论
        3.1.1 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3.1.2 一般系统论的基本原理
        3.1.3 一般系统论对本文的贡献
    3.2 标准化理论
        3.2.1 标准化的基本概念
        3.2.2 标准化原理
        3.2.3 标准化形式
        3.2.4 标准分类
        3.2.5 标准化理论对本文的贡献
    3.3 信息论和信息方法
    3.4 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
        3.4.1 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框架
        3.4.2 会计信息化基础理论对本文的贡献
    3.5 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学
    3.6 本章小结
4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理论框架
    4.1 理论框架的提出
    4.2 前导层研究
        4.2.1 基本概念界定
        4.2.2 关键特征分析
    4.3 规范层研究
        4.3.1 构建目标设立
        4.3.2 构建原则确立
    4.4 设计层研究
        4.4.1 构建视角辨析
        4.4.2 构建思路拟定
        4.4.3 构建方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结构研究
    5.1 顶层结构
    5.2 分层结构
        5.2.1 会计信息化总体标准
        5.2.2 信息技术应用标准
        5.2.3 会计信息资源标准
        5.2.4 会计信息安全标准
        5.2.5 会计信息化产业标准
        5.2.6 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
    5.3 框架结构全图
        5.3.1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板块结构图
        5.3.2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图
    5.4 本章小结
6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实例研究
    6.1 实例研究背景
        6.1.1 XBRL概要
        6.1.2 XBRL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6.1.3 XBRL的研究与应用评述
        6.1.4 XFSS的提出
    6.2 XFSS的构建概述
        6.2.1 XFSS的构建目标
        6.2.2 XFSS的构建原则
        6.2.3 XFSS的构建步骤
    6.3 XFSS的结构分解
        6.3.1 XFSS的顶层结构
        6.3.2 XFSS的分层结构
        6.3.3 XFSS的框架结构全图
    6.4 XFSS的路线规划
        6.4.1 标准之间的扩展模式分析
        6.4.2 XFSS的树状图
    6.5 实例研究启示
    6.6 本章小结
7 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应用研究
    7.1 应用目标
    7.2 应用成本与应用效益
        7.2.1 应用成本
        7.2.2 应用效益
    7.3 应用瓶颈与应用策略
        7.3.1 应用瓶颈
        7.3.2 应用策略
    7.4 应用效益的实证检验
        7.4.1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7.4.2 变量设置与数据选取
        7.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缩略语

(10)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研究背景
        0.1.1 国家图书馆应担负重要的社会职能
        0.1.2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是时代的要求
        0.1.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引起广泛关注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主要概念
        0.3.1 图书馆
        0.3.2 图书馆基本职能
        0.3.3 图书馆社会职能
        0.3.4 国家图书馆
    0.4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0.4.1 新信息环境正在影响图书馆业态转型和职能定位
        0.4.2 收藏和传递文献是图书馆基本职能的核心
        0.4.3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采集等职能受到特别重视
        0.4.4 对一库三中心为核心的国家图书馆职能多元探索
    0.5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0.5.1 研究目标
        0.5.2 研究内容
        0.5.3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0.6 创新点
1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理论探讨
    1.1 图书馆基本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
        1.1.1 图书馆基本职能具有固有性与具体性
        1.1.2 图书馆社会职能具有整体性与公共性
        1.1.3 图书馆社会职能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
    1.2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时代要求
        1.2.1 文化传承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
        1.2.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
        1.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
    1.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关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理论
        1.3.2 法学相关理论
        1.3.3 公共产品理论
        1.3.4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理论
        1.3.5 公共空间理论
2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历史传承
    2.1 收藏职能的发展
        2.1.1 S缴送地位的变化
        2.1.2 搜集内容的扩大
        2.1.3 文献资料的保存保护
    2.2 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
        2.2.1 开创向公众开放服务的先河
        2.2.2 进一步降低服务门槛并扩大服务范围
        2.2.3 免费服务与特殊保障
        2.2.4 社会教育与阅读推广
    2.3 研究职能的发展
        2.3.1 文史古籍研究
        2.3.2 业界服务研究
    2.4 参考决策服务职能的发展
        2.4.1 公共参考咨询服务
        2.4.2 立法决策服务
    2.5 国际交流职能的发展
        2.5.1 以书刊交换为基础的交流
        2.5.2 主动开展深度国际及地区间的专业交流合作
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社会环境分析
    3.1 社会信息化的新环境
        3.1.1 信息化导致实体图书馆的社会信息优势地位动摇
        3.1.2 新媒体应用导致传统图书馆社会服务方式变化
        3.1.3 用户信息行为的改变导致图书馆社会角色变化
    3.2 商业化信息服务与图书馆的竞争
        3.2.1 信息资源提供商与图书馆竞争社会用户
        3.2.2 社会信息机构与图书馆竞争用户
    3.3 图书馆社会职能视角的用户发展特点
        3.3.1 用户成分更趋社会化
        3.3.2 用户期待图书馆发挥更大社会作用
        3.3.3 公众对国家图书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知
    3.4 信息组织新变化
        3.4.1 信息资源的丰富导致图书馆社会信息整序更加重要
        3.4.2 信息资源形态的变化导致非实体信息资源组织更加重要
        3.4.3 非结构化信息的广泛存在导致信息组织模式的变革
        3.4.4 社会信息生产的变化导致图书馆社会信息资源融合更加重要
        3.4.5 信息组织的社会化导致图书馆信息组织合作的重要性提高
    3.5 业务合作模式新特点
        3.5.1 国内图书馆间的合作
        3.5.2 与国际图书馆的合作
        3.5.3 图书馆跨行业的合作
4 业态发展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挑战
    4.1 数字化业态对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4.1.1 资源类型多样化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4.1.2 资源载体多元化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4.1.3 资源来源多元化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4.2 大众化业态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4.2.1 宏观层面:基础型服务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4.2.2 微观层面:研究需求多样化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4.3 远程化业态对中心服务职能的挑战
        4.3.1 信息交流阵地服务的冲击
        4.3.2 图书馆使用的无缝性
        4.3.3 服务方式的转变
    4.4 融合业态对文献品牌服务的挑战
        4.4.1 资源建设的融合化对国家图书馆收藏职能的挑战
        4.4.2 服务方式的融合化对国家图书馆服务职能的挑战
        4.4.3 服务手段的融合化对国家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的挑战
    4.5 联盟化业态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4.5.1 联盟普遍化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4.5.2 联盟高程度专业化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4.5.3 跨联盟合作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5 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国际参照
    5.1 国家图书馆职能的立法保障情况对比研究
        5.1.1 图书馆立法明确规定国家图书馆职能
        5.1.2 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图书馆履行职能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5.1.3 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图书馆带动本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5.2 国外图家图书馆职能演变考察
        5.2.1 美国国会图书馆
        5.2.2 英国国家图书馆
        5.2.3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
        5.2.4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5.2.5 日本国会图书馆
    5.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比较
        5.3.1 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承
        5.3.2 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
        5.3.3 专业研究与信息技术应用
        5.3.4 文化交流与国内外合作
6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对策方案建议
    6.1 国家记忆文献资源中心定位
        6.1.1 定位价值分析
        6.1.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6.2 公益性公共服务中心定位
        6.2.1 定位价值分析
        6.2.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6.3 研究型知识服务中心定位
        6.3.1 定立价值分析
        6.3.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6.4 图书文化交流推广中心定位
        6.4.1 定位价值分析
        6.4.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6.5 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中心
        6.5.1 定位价值分析
        6.5.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7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方案可实施性检验
    7.1 丰富的馆藏是国家图书馆担负社会职能的资源基石
        7.1.1 文献资源种类齐全
        7.1.2 文献资源可持续发展
        7.1.3 文献资源具有公共应用性
        7.1.4 古籍资源文化内涵深厚
        7.1.5 数字资源比重不断提高
    7.2 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为国家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提供了制度保证
        7.2.1 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7.2.2 内部执行和协调机制
        7.2.3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7.3 不断优化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7.3.1 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7.3.2 人才队伍结构合理
        7.3.3 人才队伍在科研和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7.4 国家图书馆践行社会责任的经验为履行社会职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7.4.1 公益性公共服务实践
        7.4.2 知识服务实践
        7.4.3 文化海外传播实践
        7.4.4 推动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实践
参考文献
附录:新业态环境下用户需求信息调查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技术突破带动存储媒体成长(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台湾宏观经济形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林子荣. 台湾研究集刊, 2021(02)
  • [2]公共政策媒体传播演进与机制创新[D]. 郭紫琦. 湘潭大学, 2020(02)
  • [3]媒体环境激变下的纸媒设计研究 ——以《申报》为例(1872-1949)[D]. 谈丽娜. 东南大学, 2019(01)
  • [4]中软公司电子政务市场新形势下发展战略研究[D]. 王栗. 兰州大学, 2020(01)
  • [5]政府治理视角下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研究[D]. 王磊. 安庆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年度发展报告(2017)[A]. 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 第17届全国互联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暨第26届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论文集, 2018
  • [7]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 ——以动画艺术为例[D]. 胡媛媛. 东南大学, 2015(08)
  • [8]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D]. 芮超茹.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4(02)
  • [9]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D]. 刘梅玲.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10]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D]. 霍瑞娟. 武汉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技术突破推动存储介质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