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脓毒症诊断中的意义

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脓毒症诊断中的意义

一、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0)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的构建,来应对近年来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的趋势和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存在不足的现状,以提高各级医师的早期识别能力,加强专科的临床诊断和处置能力。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天津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住院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的707例患儿的病例信息(患儿母亲自然、社会和人文信息,母婴流行病史,患儿临床表现、炎症相关检查指标、免疫功能检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等多维度信息),总结病例特点,并按照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早产儿与非早产儿、是否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条件进行分组比较,提出优化诊断信息。第二部分: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通过将对照组228例新生儿和病例组707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并通过LASSO回归对数据进行降维,结合文献复习及临床工作特点,确定建模所需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建立了模型A和模型B,其中模型A的预测变量包含有母亲居住地区、母亲先兆流产史、母乳喂养、母亲产前抗菌素治疗、患儿体温、精神反应弱、原始反射、患儿就诊前抗菌素治疗、患儿就诊时体重与出生体重差共9个变量,主要涉及患儿母亲病史及患儿临床表现两部分;模型B的预测变量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了各级医疗机构均可以完成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即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和C反应蛋白升高。建立列线图,最后,利用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预测模型的性能进行评估。第三部分: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选择儿科常见病原菌和常用抗菌药物配对分组后,将菌液、抗菌素(中点和峰血药浓度)、新鲜无菌血、β-内酰胺酶依次注入各培养瓶后,立即放入全自动细菌培养仪进行培养,记录120小时内的各培养瓶的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含树脂培养瓶:BACTEC Peds Plus血培养瓶(BD-F瓶)、含木炭颗粒培养:BACT/ALERT PF血培养瓶(BT-C瓶)、添加β-内酰胺酶后的普通培养瓶:BACTEC FX血培养瓶(BD-S瓶)和Bac T/ALERT SA血培养瓶(BT-S瓶)对模拟含抗菌药物血标本中细菌的检测能力(检出阳性率和阳性报菌时间),验证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全部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重要信息:(1)母亲信息:分娩时年龄以35岁以下女性为主(92.93%),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及本科、初中为主(32.53%、31.97%);(2)分娩地区:居住地农村(53.61%)多于城市(46.39%),分娩医院以二级医院(64.07%)为主;(3)患儿情况:足月儿为主(86.14%),存在羊水情况异常、脐带情况异常的比例高,各占19.52%,2500克≤出生体重<4000克的患儿占83.59%,母乳喂养占62.09%,26.17%存在明确的感染接触史,53.32%的患儿入院体重低于出生体重;(4)入院临床表现:体温(肛温)异常和呼吸频率异常多见,比例分别为28.57%、23.20%,黄疸表现、脐部残端渗出、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异常比例分别为47.95%、23.34%、21.08%、19.66%;(5)实验室特征:白细胞计数异常的患儿占31.68%,中性粒细胞占比>60%、白介素-6>7pg/m L、C-反应蛋白≥8mg/L、前降钙素≥0.5mg/L的患儿占比分别为31.54%、79.49%、49.93%、21.48%,血标本病原学检查结果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占91.40%。2.分成不同的组比较:(1)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EOS1,≤72小时)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1(LOS1,>72小时)。结果显示,LOS1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及先兆流产、居住在城市、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均大于EOS1组母亲(P<0.05);LOS1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抢救复苏比例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的剖宫产、就诊前在家中、母乳喂养、感染接触史、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入院体重≥出生体重、体温异常、心率异常、黄疸的比例大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精神弱、吃奶差、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血中性粒细胞占比>60%、血IL-6>7pg/ml的比例,及血乳酸、Ig G,CD3+、CD4+、CD8+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小于EOS1组患儿(P<0.05),LOS1组患儿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及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压积和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前白蛋白、CD19+淋巴细胞百分比、CD16+、56+淋巴细胞百分比、Ig M、Ig A、Ig E、均大于EOS1组患儿(P<0.05)。(2)早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EOS2,≤7天)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组2(LOS2,>7天)。与第一种分组方法比较,结果显示比较结果基本相同,两组在母亲年龄、居住在城市、多胎妊娠、黄疸、呼吸系统感染灶、血小板减少、C-反应蛋白≥8mg/L等方面有差异。(3)早产儿组(<37周)与非早产儿组(≥37周)。结果显示,非早产儿组患儿母亲的年龄、年龄≥35岁的比例、妊娠高血压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母亲(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多胎妊娠、抢救复苏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非早产儿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就诊前在家中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体温异常、呼吸频率异常、心率异常、精神弱、肌张力异常、原始反射不健全的比例均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非早产儿组患儿Ig G、血培养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大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比例小于早产儿组患儿(P<0.05)。(4)非化脓性脑膜炎组与化脓性脑膜炎组。结果显示,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母亲产前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母亲(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胎龄、足月儿比例,小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住院前应用抗菌素治疗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体温异常、心率异常、前囟张力异常、惊厥、呼吸系统感染灶的比例大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P<0.05)。第二部分:模型的性能评价结果为,模型A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25和0.768,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7和0.735,模型B在训练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3和0.862,测试集上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05和0.736;模型A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764,模型B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84和0.824。模型的校准度,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显示模型A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1143和0.9024,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模型B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P值分别为0.9602和0.4169。校准曲线的结果显示模型A和模型B的校准曲线均良好。第三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和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中,当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D-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D-S瓶(P<0.05),仅当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及BT-SE瓶(含β-内酰胺酶的BT-S瓶)检出阳性率均优于BT-S瓶(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与BD-SE瓶的检出阳性率一致(P>0.05),BT-C瓶的检出阳性率多高于BT-SE瓶,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抗菌素时,BD-F瓶及BD-SE瓶的TTP均优于BD-S瓶(P<0.001),BT-C瓶及BT-SE瓶均优于BT-S瓶(P<0.001),当中点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SE瓶优于BD-F瓶(P<0.05),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BD-F瓶优于BD-SE瓶(P<0.05),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D-F瓶及BD-SE瓶TTP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青霉素钠时BT-C瓶TTP均优于BT-SE瓶(P<0.001),当中点和峰血药浓度的头孢呋辛钠时,BT-C瓶与BT-SE瓶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通过广泛、多维度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的整理、分组比较,有助于优化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以提高广大临床医生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诊疗能力,同时,也有助于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参考。分别以72小时和7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特点比较结果基本相同。早产、低体重、围产期的异常等因素应该在临床工作中予以重点关注,对于可疑新生儿败血症,尤其是可疑合并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宜尽快住院或转往新生儿专科病房,酌情完善腰穿脑脊液等相关检查,及时确诊,尽早给予规范、合理的抗菌治疗,以有效降低本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首次建立的能够覆盖0-28天全日龄段新生儿败血症的,由患儿家属和基层临床医生可以简便易得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构成的诊断预测模型,具有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优点,便于在基层新生儿医疗和保健机构推广和应用。3.首次验证的通过添加β-内酰胺酶来清除儿童血培养标本中的抗菌药物残留的方法,达到了缩短阳性报菌时间和提高阳性检出率的效果,含β-内酰胺酶培养瓶的检验效能与含树脂或木炭颗粒的培养瓶相接近。优化了细菌性脓毒症(包含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诊断方法,也为中低收入国家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仍然采取手动血培养检测的医务人员,解决儿童血培养标本中抗菌素残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李洪媛[2](2020)在《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CD64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降钙素原(PCT)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价值;(2)采用Meta分析统计学方法评价中性粒细胞CD64、降钙素原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价值。方法:(1)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及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的患儿共100例,日龄3-28天。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败血症组(n=45)和非败血症组(n=55),入院后未使用抗生素前检测血清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2)检索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有关于中性粒细胞CD64与降钙素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从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2月,语种限定在中文和英文。按照制定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若结果不一致时,则加入第三方研究者参与讨论解决。采用诊断试验质量评价工具QUADAS表评估文献质量。使用Meta-Disc 1.4统计软件及Stata 14.0统计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CD64和PCT的灵敏度(SEN)、特异度(SPE)、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绘制森林图及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计算SROC曲线下面积(AUC)。通过图示法和计算统计量法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I2评估异质性程度,若I2>50%,提示研究间存在明显异质性,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统计量,否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为了探寻异质性来源行Meta回归、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采用Deeks’漏斗评估发表偏倚。使用Fagan’s图评估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1)当PCT≥0.5ng/ml为界限值时,败血症组的PCT水平与非败血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11%、92.72%、88.89%、79.69%;(2)当CRP≥10mg/L为界限值时,败血症组的CRP水平与非败血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8.89%、89.09%、78.57%、68.06%;(3)败血症组的白细胞计数与非败血症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PC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CRP和WBC。(2)(1)关于CD64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文献共纳入31篇,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SEN=0.82,95%CI(0.800.83)],[SPE=0.84,95%CI(0.820.85)],[PLR=5.59,(4.407.12)],[NLR=0.18,95%CI(0.130.24)],[DOR=36.05,95%CI(23.2755.87)],AUC=0.9236,Q*=0.8576。异质性检验提示研究间存在明显的非阈值效应。Meta分析发现胎龄、败血症类型、检测方法表达方式、研究所在国家、诊断标准、样本数可能是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进一步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结果无明显改变。Deeks’漏斗图提示存在发表偏倚。CD64检测验后阳性概率为81%,验后阴性概率为10%。(2)关于PCT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文献共纳入53篇,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SEN=0.78,95%CI(0.770.80)],[SPE=0.76,95%CI(0.740.77)],[PLR=3.44,95%CI(2.904.07)],[NLR=0.24,95%CI(0.190.31)],[DOR=15.97,95%CI(11.4322.33)],AUC=0.8698,Q*=0.8003。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非阈值效应,且I2>50%,进行Meta回归、亚组分析及敏感性分析未找到导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Deeks’漏斗图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PCT检测验后阳性概率为74%,验后阴性概率为14%。结论:(1)PCT、CRP可作为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参考指标,且PCT诊断效能优于CRP,能更好协助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2)PCT检测新生儿败血症具有中等的诊断价值;CD64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且诊断价值优于PCT,可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可靠指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刘锋[3](2020)在《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早发(EOS)和晚发(LOS)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中心收治的败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标准分EOS和LOS两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临床转归及病原学特点。结果:1.4年共收治败血症新生儿232例,男性151例,女性81例,EOS85例,LOS147例;早产儿54例,足月儿176例,过期产儿2例,低出生体重儿42例,正常出生体重儿181例,巨大儿9例;最大胎龄者42.14周,最小胎龄者26.42周,最大出生体重者4300g,最小出生体重者950g。EOS平均胎龄38.10±2.55周,平均出生体重2972.18±655.39g;LOS平均胎龄37.60±2.92周,平均出生体重2965.92±678.11g,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在两组无差异(P>0.05)。232例患儿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治愈好转率87.93%,死亡率6.47%;EOS平均住院天数11.65天,治愈好转率87.06%,死亡率5.88%;LOS平均住院天数16.21天,治愈好转率88.44%,死亡率6.80%,LOS住院时间长于EOS(P<0.05)。2.孕母妊娠合并症和(或)并发症90例,羊水污染47例,窒息21例,脐带、胎盘异常19例,胎膜早破17例,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OS宫内窘迫者6例多于LOS3例(P<0.05)。住院期间有创操作(气管插管、PICC置管、两项操作),LOS患儿分别有23例、9例、12例,EOS患儿分别有13例、0例、1例,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黄疸154例,花斑纹、脓点101例)、反应低下117例、消化系统症状(吃奶差66例,腹泻24例)、发热77例、呼吸系统症状(血氧下降49例,肺部啰音伴咳嗽26例,呼吸暂停15例)多见,其中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及肺部啰音伴咳嗽易发生在LOS,两组间存在差异(P<0.05)。LOS在并发贫血(47/64)、肺炎(33/47)、皮肤感染(27/39)、化脓性脑膜炎(7/8)、NRDS(20/30)、PLT减少(12/16)、肺出血(6/7)、MODS(3/5)等发生率较EOS高,并发贫血在两组间比较P<0.05,其余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WBC计数异常者40例(17.2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者76例(32.76%),CRP升高者62例(26.72%),PLT减少16例(6.90%),心肌酶CKMB升高63例(27.16%)。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升高在LOS多见(P<0.05);心肌酶谱CKMB升高多见于EOS(P<0.05)。PLT减少患儿有14例并发多种严重疾病(呼吸衰竭11例、NEC2例、休克6例、肺出血4例、MODS4例等),8例最终死亡,占全部死亡53.33%。5.232例患儿有177例血培养共培出183份致病菌,阳性率(76.29%),革兰阳性菌154份,其中CNS122份(包括表皮葡萄球菌96份、人葡萄球菌亚种6份、溶血葡萄球菌8份等)。革兰阴性菌21份,其中大肠埃希菌11份,肺炎克雷伯杆菌3份;另培养出8份真菌。阳性菌耐药主要以青霉素(64.94%)、苯唑西林(55.84%)、红霉素(51.95%),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6.36%)、头孢曲松(33.77%)耐药率也较高;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达托霉素敏感性好。阴性菌对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率高于30%,对青霉素、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碳青霉烯类药物均只有1例耐药。结论:1.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以LOS为主,以正常胎龄、出生体重为主。LOS患儿住院时间长于EOS,新生儿败血症的治愈好转率为87.93%,病死率为6.47%,平均住院天数14.53天。2.败血症新生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反应低下、发热、吃奶差、腹泻、肺部啰音伴咳嗽表现对LOS的早期判断有参考价值。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CRP可作为LOS的诊断参考指标,PLT水平可用于评估败血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4.近4年我院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代表的阳性菌为主,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高,目前首选药物为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碳青霉烯类可作为二、三线药物。

王刚,郑平,陶梦婕[4](2019)在《PCT、CRP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A%)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30例及非感染3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作为败血症组及对照组,入院后在使用抗生素前检测CRP、PCT、GRA%,对比二组受检者的CRP、PCT、GRA%,对比单一指标诊断及联合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效能。结果败血症组CRP、PCT、GRA%均较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明显较CRP、PCT和GRA%单一检测的诊断效能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CRP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而且检测简单,较血培养检测的时间明显缩短,值得推广。

邓冬梅[5](2018)在《护理干预在联合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前降钙素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联合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前降钙素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败血症患儿120例,按照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实施联合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前降钙素诊断,观察组患儿在诊断中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将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满意度和操作评分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操作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败血症患儿实施联合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前降钙素早期诊断中,实施护理干预,取得十分显着的效果。

贺敏[6](2018)在《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疗效观察》文中提出为了探讨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临床病历资料,其中头孢噻肟组患儿使用头孢噻肟治疗,联合组患儿使用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结果发现:联合组患儿临床指标均低于头孢噻肟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头孢噻肟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头孢噻肟组。另外,治疗前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无差异性;治疗后联合组患儿上述指标值低于头孢噻肟组。表明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可能与机体抗感染力提高及其免疫力增强有关。

金晶[7](2018)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本次观察组为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对照组为同期的40例正常新生儿,回顾性分析两组受检新生儿的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检测结果,同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治疗前的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非常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同时显着高于观察组新生儿恢复期,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降钙素原的阳性率为75%,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为82.5%,明显高于对照组降钙素原的阳性率7.5%,C反应蛋白的阳性率为42.5%,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早期诊断中,对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检测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意义。

邱丽玲,李斌,朱慧花[8](2017)在《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对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新生儿败血症患儿200例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选择同期200例非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降钙素原水平,评价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结果研究组治疗前降钙素原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研究组患儿降钙素原水平显着降低,跟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降钙素原水平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的效果确切,可及早为新生儿败血症作出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改善新生儿预后,值得推广。

高世泉,杨宇艳,杨静,孙富强[9](2016)在《降钙素原等检测对绒毛膜羊膜炎致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治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血小板计数(PLT)检测在绒毛膜羊膜炎所致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绒毛膜羊膜炎所致新生儿败血症10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分娩的足月健康新生儿10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集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培养,检测血常规、PCT和IL-6水平。参照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估(SOFA)评分系统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系统(PCIS),评估两组全身状况。根据血培养结果,计算PCT、IL-6、血小板计数(PLT)等3项指标单一检测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观察组PCT、IL-6水平和SOFA评分分值,非常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PLT水平和PCIS评分分值非常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PCT和IL-6水平与SOFA评分分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与PCIS评分分值呈显着负相关(P<0.05);PLT水平与SOFA评分分值呈显着负相关(P<0.05),与PCIS评分分值呈显着正相关(P<0.05)。3项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结论:PCT、IL-6和PLT检测在绒毛膜羊膜炎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诊断的有效率。

黄嫦娥,刘运华,王葭[10](2016)在《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00例败血症新生儿作为研究组,以同期收治的200例非感染性疾病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以血培养为金标准,对所有患儿进行血培养、血清PCT及hs-CRP检测,分析统计其结果的差异。结果研究组200例患儿中PCT阳性人数比例最高,其次是血培养,hs-CRP最低;研究组血清PCT水平及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hs-CRP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血清PCT≥0.5 ng/ml、hs-CRP≥8 mg/L为阳性标准,血清PCT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hs-CRP检测(P<0.05)。结论 PCT及hs-CRP均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治具有指导意义,特别是PCT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诊断及监测指标,能够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发挥重要的临床价值。

二、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对象分组方法
        1.1.3 研究方法
        1.1.4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707例新生儿败血症一般情况分析结果
        1.2.2 以 72 小时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3 以 7 天为截点的早发与晚发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4 早产儿组与非早产儿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2.5 化脓性脑膜炎组与非化脓性脑膜炎组新生儿败血症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新生儿败血症流行现状
        1.3.2 新生儿败血症分类及临床特点分析
        1.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软件及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对照组和病例组临床资料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2.2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构建
        2.2.3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预测模型的的性能评价
    2.3 讨论
        2.3.1 预测模型方法的概况
        2.3.2 预测模型方法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
        2.3.3 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2.4 小结
三、β-内酰胺酶培养瓶对含抗菌素模拟菌血症标本检测能力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标本来源
        3.1.2 仪器与试剂
        3.1.3 方法
        3.1.4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2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结果及分析
        3.2.3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2.4 大肠埃希菌-头孢呋辛钠组阳性检出时间统计分析结果
    3.3 讨论
        3.3.1 脓毒症及血培养
        3.3.2 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现状与临床预测模型方法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CD64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降钙素原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中性粒细胞CD64、降钙素原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室检查与设备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3.3 临床表现
    3.4 实验室检查结果
    3.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3.6 病原菌及药物耐药性分析
        3.6.1 血培养病原菌
        3.6.2 痰培养、脑脊液、导管尖端及其他无菌腔隙液病原菌
        3.6.3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2 围生期及住院期间易感因素
    4.3 临床表现
    4.4 实验室检查
    4.5 并发症及临床转归情况
    4.6 病原学构成及药物耐药
        4.6.1 病原菌构成
        4.6.2 病原菌耐药情况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4)PCT、CRP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临床观察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败血症组及对照组CRP、PCT、GRA%比较
    2.2 单一指标和联合指标的诊断效能
3 讨论

(5)护理干预在联合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前降钙素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检测指标和血标本采集
        1.2.2 护理方式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操作评分的比较
    2.2 两组护理后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2.3 两组家属护理后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3 讨论

(6)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1.2.2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的比较
    2.3 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2.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的比较
3 讨论

(7)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结果比较:
    2.2 两组新生儿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检测阳性率比较:
3 讨论

(8)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降钙素原等检测对绒毛膜羊膜炎致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治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各指标和全身状况比较
    2.2 各指标与全身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2.3 各指标诊断情况
3 讨论

(10)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败血症患儿中血培养、PCT、hs-CRP检测阳性比例的统计
    2.2 两组患儿PCT、hs-CRP检测结果的比较
3 讨论

四、前降钙素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断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优化和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刘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降钙素原、中性粒细胞CD64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诊断价值[D]. 李洪媛.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不同类型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D]. 刘锋. 南昌大学, 2020(08)
  • [4]PCT、CRP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观察[J]. 王刚,郑平,陶梦婕.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11)
  • [5]护理干预在联合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前降钙素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价值[J]. 邓冬梅. 中国当代医药, 2018(15)
  • [6]头孢噻肟联合丙种球蛋白对新生儿败血症疗效观察[J]. 贺敏.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8(03)
  • [7]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浓度检测在新生儿败血症诊治中的应用[J]. 金晶. 中国医药指南, 2018(03)
  • [8]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治疗及病情评估的临床意义[J]. 邱丽玲,李斌,朱慧花.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07)
  • [9]降钙素原等检测对绒毛膜羊膜炎致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治价值研究[J]. 高世泉,杨宇艳,杨静,孙富强. 人民军医, 2016(07)
  • [10]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黄嫦娥,刘运华,王葭. 中国当代医药, 2016(15)

标签:;  ;  ;  ;  

降钙素原检测在新生儿脓毒症诊断中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