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艾美利亚在一起

山羊艾美利亚在一起

一、一起山羊艾美尔球虫病(论文文献综述)

赵玉洁[1](2020)在《鸡球虫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球虫病是由艾美尔属(Eimeria)的一种或多种艾美尔球虫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广泛性寄生虫病。近年来,随着养鸡集约化、规模化提高,对于鸡球虫病的防治提出更高要求。长期以来,化学药物是防治鸡球虫病的主要手段,因药物的频繁使用,导致球虫耐药性增加,且化学药物残留也给公共卫生带来极大危害。此外,球虫疫苗的研制和应用在生产得到初步应用,但尚存在毒力返强、免疫保护力不足等问题,从而疫苗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安全高效防治鸡球虫病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卵黄抗体具有高特异性,且无副作用,在多种疾病的防治中实践中的作用业已证实。由此可见,通过抗球虫的卵黄抗体来防治球虫病可成为该病防控的新途径。本研究利用4种球虫活卵囊免疫蛋鸡,制备其卵黄抗体,将其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喂球虫感染的雏鸡,以探究卵黄抗体在实际治疗球虫病的效果,为日后在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参考依据。1抗球虫四价IgY的制备与鉴定将纯化后的柔嫩、巨型、堆型和早熟艾美耳球虫的活卵囊按照同等比例混合,超声破碎后与佐剂混匀作为免疫原,对180日龄蛋鸡进行肌注免疫,剂量为1×105个/只,10 d一免,共免疫5次。产蛋后每隔10 d取蛋分离卵黄,采用水稀释法结果饱和硫酸铵法提取卵黄抗体。通过SDS-PAGE对提纯的IgY进行纯度测定SDS-PAGE分析表明,提纯的卵黄抗体由约66 KDa的重链和约40 KDa的轻链组成,纯度可达95%。2建立间接ELISA方法分析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柔嫩、堆型、巨型和早熟球虫卵囊经超声破碎,将抗原浓度调整为0.74mg/m L,通过对反应条件的优化,筛选间接ELISA方法的最优条件;对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进行分析。同时运用已建立方法评估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结果显示抗原最佳稀释度为1:400,;特异性试验证明卵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球虫抗原。且该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重复性;3免后卵黄中抗体水平开始逐渐上升,并在第60 d达到峰值,最高效价达到1:25600,并较长时间之内保持高水平3 IgY在抗鸡球虫病中的效果评估将15日龄白羽肉鸡随机分成9组,分别为白对照组、红对照组、阴性卵黄粉对照组、药物添加组和卵黄粉添加组Ⅰ~Ⅴ,每组15只。从15日龄开始在饲料中添加卵黄抗体,连续6 d,药物添加组接受0.25g/只,连用4 d;在鸡群16日龄时,除白对照组外,其他组别均灌服感染性球虫卵囊1×104个/只。分别计算相对增重率、卵囊排出数、盲肠病变和抗球虫指数等为指标,综合评价卵黄抗体治疗鸡球虫感染效果。结果表明,饲喂卵黄抗体后各试验组的平均增重、病变记分、卵囊减少率和ACI等指标均优于感染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

周永春[2](2020)在《球虫感染对湖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球虫是绵羊和山羊均易感染的常见寄生虫之一。羔羊感染艾美尔球虫后,临床表现通常为食欲不振、消瘦、贫血、腹泻(粪便中有血液、黏膜脱落)、脱水,甚至死亡。育肥羊和成年羊多为亚临床感染,虽然其因感染球虫而死亡的病例非常罕见,但可散播病原并导致羊生长发育迟缓和繁殖性能下降,羊肉、羊奶、羊毛(绒)、羊肠衣及皮革的产量和品质均降低,给养羊业造成极大经济损失,严重阻碍绵羊和山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肠道菌群是生活在动物肠道内的复杂微生物群落。在肠道屏障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维持肠道生理功能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状态下动物肠道处于平衡状态,很多因素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的变化,比如年龄、饮食、病原体等。尽管近年来已有许多研究报道了肠道寄生虫感染与菌群之间的联系,但尚未见有关于球虫感染对绵羊肠道菌群影响的报道。本研究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探究球虫感染对湖羊羔羊肠道菌群的影响,以期为绵羊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1登封某羊场不同生长阶段舍饲湖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为了解不同生长阶段舍饲湖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应用离心沉淀法、卢戈氏碘液染色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和麦克马斯特计数法对不同生长阶段的301份湖羊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寄生虫总感染率为62.13%(187/301)。共检查到5种肠道寄生虫,其中球虫和阿米巴为优势虫种,感染率分别为47.17%(142/301)和24.25%(72/301),其他寄生虫的感染率分别为线虫7.31%(22/301),绦虫2.32%(7/301),螨虫1.99%(6/301)。对哺乳期羔羊、断奶期羔羊、育肥湖羊、围产期母羊、哺乳期母羊和种公羊六个不同生长阶段的调查发现,断奶期羔羊寄生虫感染率最高81.3%(61/75),哺乳期羔羊寄生虫感染率最低24%(12/50)。断奶期羔羊球虫感染率最高76%(57/75),哺乳期羔羊球虫感染率最低为24%(12/50),但感染强度最大,OPG值最高为10240000)。本次调查结果不同年龄舍饲绵羊合理进行寄生虫病防控提了供科学依据。2自然感染球虫对不同生长阶段湖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了探究球虫感染对不同生长阶段湖羊肠道菌群的影响,从养殖场筛选50只湖羊,包括哺乳期羔羊、断奶期羔羊、育肥期湖羊、围产期母羊和泌乳期母羊五个生长阶段,每个生长阶段包括球虫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检测不同生长阶段球虫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在所有样品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两个主要的门。与未感染组相比,球虫感染组厚壁菌门丰度显着增加,拟杆菌门丰度显着降低(P<0.05)。在属水平上,RuminococcacecaeUCG-005,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Bacteroides 和RikenellaeaeRC9gutgroup 是所有湖羊样本中的四个主要的属。与未感染组相比,球虫感染组的RuminococcacaeUCG-005和Christensenellaceae R-7group的相对丰度较高,而Bacteroides的相对丰度较低。球虫感染对幼龄湖羊(包括哺乳期羔羊和断奶期羔羊)的肠道菌群影响较大,引起肠道群落组成的显着改变,Christen.senellaceaeR-7group和Bifidobacterium丰度显着降低。年龄是影响湖羊肠道菌群的另一个主要因素,不论是球虫感染组还是未感染组,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相似性逐渐增加,并且肠道菌群逐渐发展成为成熟的群落。本试验首次对自然感染球虫对不同生长期湖羊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揭示了不同生长期湖羊肠道菌群组成以及球虫感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提示球虫感染可引起幼龄湖羊肠道菌群紊乱及某些有益菌的减少,为羊球虫感染与羊肠道菌群关系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3人工感染球虫对断奶湖羊羔羊肠道菌群的影响由于临床中绵羊艾美尔球虫感染多为混合感染,为了解混合种球虫感染对湖羊羔羊肠道菌群的影响,本试验采集大量绵羊新鲜粪便样品,应用饱和食盐溶液漂浮法收集1X 107球虫卵囊,孢子化培养并鉴定为10种艾美尔球虫,用此混合球虫卵囊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选取9只健康的50日龄断奶湖羊羔羊,饲喂至65日龄时进行球虫感染试验。将羔羊分为三组,P组为球虫感染组,3只羔羊每只灌喂1 × 105个混合孢子化艾美尔球虫卵囊;DP组为地克珠利处理组,3只羔羊每只灌喂1 × 105个混合孢子化艾美尔球虫卵囊后,第12天给予地克珠利驱虫;C组为对照组,3只羔羊灌喂等量PBS。每两天采集粪便样品记录球虫卵囊排出情况,感染后第0、7、14、21和28天称重,直肠采集粪便样品用于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羔羊在球虫感染后第7天观察到球虫卵囊排出,第14天达到球虫卵囊排出高峰期,随后卵囊排出量逐渐降低;感染后第14天羔羊体重减轻最为严重,随后逐渐恢复。地克珠利组于给药两天后球虫卵囊排出量趋于0,与感染未用药组相比,地克珠利组羔羊体重和食欲状态恢复更快。(2)球虫感染降低了羔羊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并引起了肠道菌群的紊乱与菌群组成分布不均。与对照组相比,球虫感染组改变了羔羊肠道群落的组成,在门水平,球虫感染组的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丰度增加,而拟杆菌门丰度降低;在属水平,5-7N15和Oscillospira丰度降低,而Clostridium丰度增加。与感染组相比,地克珠利处理显着降低了羔羊肠道丰富度和多样性,引起了羔羊肠道菌群的紊乱。地克珠利处理后5-7N15和Oscillospira丰度降低,而Bacteroides、Biberstein ia和Clostridium丰度增高。与球虫感染组相比,地克珠利处理加快了球虫感染后羔羊肠道群落稳态的恢复。本研究探明了羔羊人工感染混合种艾美尔球虫后的临床症状、增重变化和排卵囊规律,揭示了人工感染球虫后羔羊肠道菌群的变化,以及地克珠利处理对羔羊临床症状、排卵囊规律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为羊球虫病的防控及球虫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郑玲[3](2019)在《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文中认为隐孢子虫(CVyptosporidium)、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spp.)、毕氏肠微孢子虫(Enterocytozoon bieneusi),是三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肠道原虫,常经粪口途径传播,流行范围广。羊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艾美尔属(Eimeria)的多种球虫寄生于山羊或绵羊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引发的一种肠道原虫病。主要易引起羊的生长代谢缓慢及繁殖能力下降,在羊的任何生长阶段都有可能感染该病,其中羔羊最易感染,并且死亡率极高。肠道原虫病不仅给我国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人兽共患的原虫还严重威胁到公共卫生安全。为了明确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原虫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及球虫的流行情况及其病原的基因型分布,采集自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六省区共935份羊粪便样品,显微镜检测结合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探索我国上述地区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隐孢子虫、芽囊原虫、毕氏肠微孢子虫基因型分布,评估采样地区肠道原虫的人兽共患风险。采用卢戈氏碘液染色法、离心沉淀法、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对我国河南、贵州、陕西、辽宁,内蒙、新疆六个地区的935份羊粪便样品进行显微镜检查。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83.9%(784/935),其中,166份样品混合感染有2-4种肠道寄生虫。显微镜检测共发现7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艾美耳球虫81.1%(758/935)、阿米巴原虫1 1.2%(105/935)、鞭虫3.2%(30/935)、圆线虫9.2%(86/935)、细颈线虫0.4%(4/935)、莫尼茨绦虫2.1%(20/935)、双腔吸虫0.1%(1/935)。其中艾美尔球虫为优势虫种。不同地区的感染率分别为河南 92.1(269/292)%、贵州 79.6(86/108)%、陕西100%(68/68)、辽宁100%(35/35)、内蒙古 87%(20/23)、新疆 75.5%(306/409)。分别扩增隐孢子虫、芽囊原虫SSU r RNA、毕氏肠微孢子虫ITS基因并测序,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隐孢子虫阳性样品52份,总感染率为5.6%(52/935)。经测序比对分析,共发现三种隐孢子虫种,分别为肖氏隐孢子虫(C.xiaoi,n=20)、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n=28)和微小隐孢子虫(C parvum,n=4)。其中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为优势虫种。6省区中,河南羊隐孢子虫感染率最高,为16.8%(49/292),陕西和辽宁感染率分别为1.5%(1/68)和5.7%(2/35),而贵州、内蒙古、新疆均未发现隐孢子虫感染,其中人兽共患的隐孢 种类为C.ubiquitum,C parvum。基于SSU r RNA基因,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芽囊原虫阳性样品1 12份。总感染率为12.0%(112/935)。共检测出6种芽囊原虫基因亚型,分别为ST 10、ST 1、ST 4、ST 5、ST 6、ST 14。其中河南鉴定出5种芽囊原虫业型,分别为ST 10、ST 1、ST 4、ST 5和ST 14,总感染率为31.5%(92/292)。贵州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6,总感染率为4.6%(5/108)。陕西鉴定出两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14,总感染率为7.4%(5/68)。内蒙鉴定出2种芽囊原虫亚型,分别为ST 10、ST 5,总感染率为39.1%(9/23)。辽宁仅鉴定出ST 10一种芽囊原虫亚型,感染率为2.9%(1/35)。新疆则没有检测到芽囊原虫阳性样品。检测到的芽囊原虫具有人兽共患基因亚型的为:ST 1、ST 4、ST 5、ST 6。基于ITS基因,935份羊粪便样品中发现微孢子阳性样品324份,总感染率为34.7%(324/935)。各地微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河南71.9%(210/292)、辽宁5.7%(2/35)、贵州26.9%(29/108)、陕西 44.1%(30/68)、内蒙 13.0%(3/23)、新疆 12.2%(50/409)。共检测出 11 种基因型,分别为 BEB6、CDE13、CHC8、CHD3、CHG1、CHG3、CHG5、COS-I、EbpC、I、OEBI、其中BEB6和CHC8为优势基因型。其中具有人兽共患风险的基因型为:Ebpc、EBE6、CHD3、CHG1、CHG3、CHG5、COS-1、I、OEB1。综上所述,本研究对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进行调查,明确部分地区羊球虫、隐孢子虫、芽囊原虫和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情况,以及三种人兽共患原虫的基因型分布。发现的隐孢子虫中有2种具有人兽共患性(C.ubiqutitum、C.parvum),芽囊原虫中有4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基因亚型(ST1、ST4、ST 5、ST 6),微孢子虫中有9种具有人兽共患性的基因型(Ebpc、EBE6、CHD3、CHG1、CHG3、CHG5、COS-1、I、OEB1)。研究结果为羊肠道寄生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张月[4](2019)在《巨型艾美耳球虫五种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球虫病是由艾美耳球虫属的球虫寄生在鸡肠道引起的的原虫病。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是艾美耳球虫属的一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虫种之一。具有中等致病性,对鸡肠道产生损伤,降低产蛋率,还会使鸡生长缓慢,继发其他疾病,给养禽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鸡球虫病的主要防控措施是使用药物防控,但存在着许多弊端,药物滥用导致出现耐药虫株和药物残留问题等。所以寻求新的防控球虫的方法迫在眉睫,免疫预防可以有效克服药物预防的缺点,尤其是新型鸡球虫病的疫苗(DNA疫苗和亚单位疫苗)受到广泛的关注。鸡球虫是细胞内寄生虫,机体的细胞免疫在球虫入侵的过程起主要的防御作用。在细胞免疫过程中,Th1类细胞因子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鸡球虫感染可以抑制鸡体Th1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如Cornelissen等发现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la)和E.maxima感染鸡体后,可以抑制鸡体Th1类细胞因子的转录,促进Th2类细胞因子的转录。在本试验的前期研究中,也发现了E.maxima感染鸡体后,Th1类细胞因子表达受抑制的现象,并且从E.maxima子孢子的cDNA文库里提取质粒免疫机体,提取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h1类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和Th2类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的转录,筛选出了使T-bet转录下降的4个Th1类细胞因子抑制性抗原EmSAG,EmHPSP-1,EmHPSP-2和EmHPSP-3,同时也筛选到了 1个Th1类细胞因子刺激性抗原EmARM-β。为了进一步观测这5种抗原的免疫原性及其抵抗E.maxima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本论文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五种抗原重组蛋白的表达及EmHPSP-3在子孢子阶段的表达情况检测对Th1类细胞因子抑制性抗原EmHPSP-3的基因进行PCR扩增,用BLAST对EmHPSP-3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开放阅读框含有1536 bp,可以编码512个氨基酸。将EmHPSP-3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2a-EmHPSP-3。对pET-32a-EmHPSP-3和4个试验室保存的原核表达质粒(pET-32a-EmHPSP-1、pET-32a-EmHPSP-2、pET-32a-EmSAG 和 pET-28a-EmARM-β)进行表达和纯化,获得这5种抗原的重组蛋白。免疫印迹表明,这5种重组蛋白均可以被人工感染E.maxima的鸡血清识别。通过免疫荧光方法对EmHPSP-3在子孢子阶段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发现其主要表达于E.maxima子孢子表面。2五种抗原的真核表达质粒在鸡体内转录情况检测将EmHPSP-3基因连接到pVAX1载体中,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VAX1-EmHPSP-3。然后将真核表达质粒 pVAX1-EmHPSP-3、pVAX1-EmSAG、pVAX1-EmHPSP-1、pVAX1-EmHPSP-2、和 pVAX1-EmARM-β 经肌肉注射两周龄雏鸡,每只鸡注射100μg真核表达质粒,载体对照组注射pVAX1。一周后,提取注射部位、非注射部位和载体对照组肌肉的RNA,通过反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这5种基因在注射部位的转录情况,发现目的基因都可以在鸡体内成功转录。3五种抗原的真核表达质粒和重组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水平检测及免疫效果评估将重组蛋白 pET-32a-EmHPSP-1、pET-32a-EmHPSP-2、pET-32a-EmHPSP-3、pET-32a-EmSAG 和 pET-28a-EmARM-β 以 200 μg 的剂量,真核表达质粒pVAX1-EmHPSP-1、pVAX1-EmHPSP-2、pVAX1-EmHPSP-3、pVAX1-EmSAG 和 pVAX1-EmARM-β以100μg的剂量分别经腿部肌肉注射免疫2周龄的雏鸡,并设有pVAX1空载体、pET-32a标签蛋白和PBS对照组,一周后以同样剂量加强免疫。每次免疫后的第7天,对鸡群采血并采取鸡脾脏淋巴细胞。通过间接ELISA检测鸡体内的特异性IgG的含量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鸡体内CD4+/CD3+T淋巴细胞和CD8+/CD3+T淋巴细胞比列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免疫试验组的特异性IgG含量显着提高了,CD4+/CD3+T淋巴细胞和CD8+/CD3+T淋巴细胞的比例都显着提高了。表明这五种抗原以真核表达质粒和重组蛋白的形式,均能有效诱导鸡体的免疫反应。二次免疫后1周,给鸡群经口感染1×105个新鲜的E.maxima子孢子卵囊,并记录所有鸡的体重。攻虫后6天,剖杀所有的鸡,记录其体重。观察肠道的病变情况,进行病变记分,卵囊计数,计算存活率及抗球虫指数(ACI)。通过动物保护性试验发现,与对照组比较,真核表达质粒及重组蛋白免疫组的卵囊排出量和病变记分明显降低,减缓了感染E.maxima引起的体重下降,抗球虫指数(ACI)值都高于 160,说明 EmSAG、EmHPSP-1、EmHPSP-2、EmHPSP-3 和 EmARM-β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和重组蛋白对抵抗E.maxima有良好的保护效果。

谭理[5](2018)在《柔嫩艾美耳球虫表面抗原EtSAG4、EtSAG16和EtSAG22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文中提出鸡球虫病是由一种或多种艾美尔球虫感染鸡肠道细胞而引起的一类原虫疾病。艾美尔球虫的生活史极其复杂,其不仅会掠夺肠道中的营养而且会对肠道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当前,鸡球虫病防控仍以药物为主,但长时间的使用药物使得耐药虫株不断出现,因此,球虫耐药性问题越演越烈。多年来,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包括优化使用抗球虫药物、新型抗球虫药物的筛选以及制备新型抗球虫疫苗。虽然球虫药物筛选和新型抗球虫疫苗制作的方法早已报道,但球虫体外培养技术仍没有完全建立和虫株之间的交叉保护力较低导致抗球虫药物筛选和抗球虫疫苗研发进展缓慢。因此,本研究从找寻理想保护性抗原的角度出发,克隆了E.tenella在入侵和生长发育中扮演重要作用的表面抗原家族基因EtSAG4、EtSAG16和EtSAG22,将3个基因分别和共同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和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之中。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动物实验,旨在评价实验动物免疫重组蛋白或重组质粒后抗E.tenella感染的保护效果。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E.tenella野生株的分离和遗传多态性分析从湖北省分离获得的8个地区鸡球虫卵囊孢子化后接种鸡,从其盲肠中收集球虫卵囊,通过形态学和ITS1鉴定方法获取了21个E.tenella野生株。ITS1序列进化分析发现各地区E.tenella野生株高度保守,ITS1序列的同源比率从92.7%至100%不等。地理分布的4个地区虫株ITS1序列与其他国家的原虫进化分析表明野生株同样与其他国家的虫株具有保守性。市区分布的9个区域虫株RAPD分析表明所分离的虫株遗传特点呈局部地区关联性和跨地域交叉关联性。(2)E.tenalla表面抗原基因EtSAG4、EtSAG16和EtSAG22克隆及分析从分离的E.tenalla随州1株的cDNA中成功地扩增到了3个基因的全长序列,与E.tenalla毫顿株的序列比对结果表明三者与豪顿株均具有100%的序列同源性。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3个抗原氨基酸序列的N末端含有信号肽和C末端含有GPI锚定结构域,且这两个结构域的亲水性较低。(3)EtSAG4、EtSAG16、EtSAG22和EtSAG41622的原核表达分别从3个基因全长序列中扩增了去信号肽和GPI锚定结构域的截短序列,将单个基因或3个基因的截短序列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在28℃环境下诱导10 h表达了重组蛋白EtSAG4、EtSAG16、EtSAG41622,在37℃环境下诱导5 h表达了重组蛋白EtSAG2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4个重组蛋白能与His标签抗体和感染了E.tenella 15天鸡的血清产生反应,结果证明这4个重组蛋白成功表达。(4)EtSAG4、EtSAG16、EtSAG22和EtSAG41622的真核表达将3个基因去信号肽和GPI锚定结构域的截短序列分别或共同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中。通过脂质体转染方法将4个质粒转染到293T细胞中,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转染了重组质粒的细胞均能发出绿荧光,但转染空质粒pEGFP-N1的细胞也能发出绿荧光,无法完全证明重组质粒转染成功。RT-PCR的结果显示以转染了重组质粒的细胞cDNA为模板可扩增出4个插入片段的目的条带,以转染了pEGFP-N1质粒细胞cDNA为模板和阴性对照却未能扩增出片段;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转染了重组质粒的细胞蛋白可与GFP标签抗体产生反应,而阴性对照未能与GFP标签抗体产生反应,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明了重组质粒在293T细胞中成功表达。(5)EtSAG4、EtSAG16、EtSAG22和EtSAG41622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本研究对实验肉鸡进行了E.tenella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免疫重组蛋白动物实验设10组,免疫重组质粒动物实验设11组。除对照组外各实验组动物于14日龄免疫不同剂量(50μg或100μg)的重组原核表达蛋白或重组真核表达质粒,于21日龄进行二免,二免1周后每羽实验动物经口感染孢子化E.tenella卵囊5×104个(不感染不免疫组除外)。实验以检测二免后实验动物的细胞因子水平、IgY浓度和统计抗球虫指数相关数据,从而综合评价实验动物的免疫保护效果。免疫重组蛋白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免疫重组蛋白组与感染不免疫组的IFN-γ浓度均呈显着性差异;免疫重组蛋白EtSAG22(100μg)、EtSAG16(100μg)和EtSAG41622(100μg)剂量组与感染不免疫组的IL-17浓度均呈显着性差异;免疫重组蛋白EtSAG16(100μg)和EtSAG41622(100μg)剂量组与感染不免疫对照组之间的IgY浓度在统计学上具有差异性;以上结果说明免疫不同剂量重组蛋白后均能刺激机体产生IFN-γ水平的能力。ACI结果显示,3个免疫重组蛋白实验组的ACI达到了160以上,分别是免疫蛋白EtSAG4(100μg)组的163.77,EtSAG16(100μg)组的166.78和EtSAG41622(100μg)组的165.63,说明免疫这3个剂量蛋白的实验组具有中度抗E.tenalla感染的能力。免疫重组质粒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免疫重组质粒组与感染不免疫组的IFN-γ和IL-17浓度均呈显着性差异;免疫重组质粒7个剂量组与感染不免疫组的IgY浓度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以上结果说明免疫不同剂量重组质粒后均能刺激机体产生IFN-γ和IL-17水平的能力。ACI结果显示,6个免疫重组质粒组的ACI达到了160以上,其中以免疫重组质粒EtSAG41622(100μg)组的173.11最高,EtSAG41622(100μg)组的168.91次之,EtSAG22(100μg)组的168.28第三,结果表明免疫这6个剂量的重组质粒实验组具有抗E.tenalla感染的保护效果。

王典[6](2018)在《融合表达树突细胞诱导肽与鸡柔嫩艾美尔球虫3-1E蛋白乳酸菌免疫保护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球虫病是由鸡艾美尔球虫所引起的主要侵害鸡肠道的一种寄生虫疾病,该病严重制约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给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控制鸡球虫病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药物的预防,但由于耐药性、药物残留、经济成本等一系列原因,促使我们必须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预防手段。乳酸菌作为一种食品级微生物,近年来逐渐被开发成口服疫苗的载体。前期研究中我们在乳酸菌表面表达了球虫子孢子入侵相关蛋白3-1E,动物实验表明,表达3-1E蛋白的重组乳酸菌对雏鸡免疫后产生了抗球虫感染的免疫应答。本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对表面表达系统进行了改造,即:将树突细胞诱导肽(DC targeting peptides,DCpep)与球虫3-1E编码基因融合,期望可以借此增强机体肠道树突状细胞对目标抗原的识别和摄取,进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通过动物免疫实验检测了构建的重组乳酸菌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水平,并对乳酸菌免疫后的抗球虫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估。1、构建融合表达DCpep与3-1E蛋白的重组乳酸菌。将合成的含有L.lactis NZ9000 U sp45信号肽与DCpep靶向肽的片段(SP-DCpep)克隆入乳酸菌表面表达质粒pTX8048-SP-3-1E-CWA中取代SP片段。将验证正确的阳性质粒电转化入L.lactis NZ9000与E.faecalis MDXEF-1(鸡源肠道共生粪肠球菌)中,筛选获得阳性重组菌L.lactis NZ9000/pTX8048-S P-DCpep-3-1E-CWA与E.faecalis MDXEF-1/pTX8048-SP-DCpep-3-1E-CWA,两种阳性菌分别使用终浓度为5 ng/mL的Nisin进行诱导,通过Western-blot验证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在宿主菌L.lactis NZ9000与E.faecalis MDXEF-1中均成功表达,大小约为为53kDa。2、重组菌经口服免疫SPF雏鸡。重组菌用5 ng/mL的Nisin诱导培养3 h后4℃8000 rpm离心12 min,菌体沉淀用灭菌水清洗三次,再用一定量的PBS悬起,E.faecalis MDXEF-1重组菌调整菌落浓度至5×10100 CFU/mL;L.lactis NZ9000重组菌调整菌落浓度至1011CFU/mL。SPF雏鸡共300只分为8组,每组35只,各组鸡5-7、21-23、37-40日龄时进行免疫,每只鸡口服100μL重组乳酸菌,空白对照组与感染对照组口服100μL PBS。每次免疫后第14 d,每组取五只鸡心脏采血分离血清,制备各组鸡盲肠冲洗液,通过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IgG与盲肠冲洗液IgA抗体水平;三免后第14 d各组鸡取外周血制备淋巴细胞悬液,CCK8试剂盒检测三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变化情况进行检测;三免后取各组鸡脾脏,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三免后脾脏IL-2与IFN-γmRNA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免疫的进行,表达3-1E蛋白的重组菌免疫组血清IgG抗体与盲肠冲洗液IgA抗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且DCpep融合表达菌免疫组的抗体水平上升相对于非融合表达组更为明显(P<0.05);三疫后,表达3-1E蛋白的四种重组菌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外周血CD4+与CD8+T细胞的数量,脾脏IL-2与IFN-γ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极显着高于空菌组与PBS组,其中,DCpep融合表达组的上述相关指标均显着高于非融合表达组(P<0.05)。3、重组乳酸菌免疫后的抗球虫感染的保护效果评估。三次免疫后除PBS组外,各组鸡每只口服2×104个E.tenella孢子化卵囊,攻虫7 d后全部剖杀。通过对体重增重、盲肠病变计分、卵囊排出减少率、抗球虫指数等指标的检测来评估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DCpep融合表达组各项指标均优于非融合表达组,E.faecalis MDXEF-1/pTX8048-SP-DCpep-3-1E-CWA、E.faecalis MDXEF-1/pTX8048-SP-3-1E-CWA、L.lactis NZ9000/pTX8048-SP-DCpep-3-1E-CWA、L.lactis NZ9000/pTX8048-SP-3-1E-CWA、E.faecalis MDXEF-1、L.lactis NZ9000六组的平均增重依次为:106.75 g、99.03 g、111.28 g、106.61 g、54.81 g、50.43 g,盲肠平均病变计分依次为:1.6、2.4、1.4、1.8、3、3.6,卵囊排出减少率依次为:38.52%,、32.09%、41.75%、35.23%、11.38%、3.64%,抗球虫指数为:166.21、155.57、171.75、163.96、112.73、107.68。四种重组菌免疫组盲肠眼观病理变化与病理组织学变化相对于攻虫对照组均明显减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DCpep与3-1E蛋白融合表达后能够提升机体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实验中的四种重组乳酸菌对球虫感染均具有一定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为基于乳酸菌的树突细胞靶向的口服疫苗奠定了基础。

黄欣梅[7](2018)在《鸡和缓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在侵入部位特异性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鸡球虫在宿主体内寄生具有明显的部位特异性,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E.tenella)寄生于盲肠;堆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acervuliina,E.acervuliina)和早熟艾美耳球虫(Eimeria praecox,E.praecox)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E.maxima)和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 necatrix,E.necatrix)寄生于小肠中部;布氏艾美耳球虫(Eimeria brunetti,E.bruneti)与和缓艾美耳球虫(Eimeria mitis,E.mitis)寄生于小肠后段、直肠和盲肠近端区。目前的研究认为,球虫子孢子表面分子与鸡肠道上皮细胞形成配体-受体关系,从而介导侵入过程中的接触、识别等,进而决定宿主侵入和寄生部位特异性。但决定部位特异性的虫体配子和细胞表面受体尚不完全明了。本研究以寄生在小肠后段的和缓艾美耳球虫为研究对象,观察了和缓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在侵入部位特异性中的作用。本研究对于阐明和缓艾美耳球虫寄生部位特异性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和缓艾美耳球虫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多种候选抗原。1 和缓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蛋白中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提取了E.mitis子孢子可溶性蛋白,证实该子孢子蛋白可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结合。进一步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收集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结合的E.mitis子孢子蛋白,应用LC-MS/MS(nanoLC-QE)进行蛋白质谱鉴定,并对鉴定出的蛋白序列进行Gene ontology(GO)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鉴定出的蛋白中有12个蛋白是与侵入相关的,包括微线蛋白、14-3-3蛋白、棒状体颈部蛋白、表面抗原、钙调蛋白等。共有91个蛋白被成功注释,其中有56个蛋白与结合活性有关(占总蛋白数61.54%),22个蛋白具有催化活性(占总蛋白数24.18%)。这些蛋白有可能在E.mitis侵入宿主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E.mitis在侵入宿主细胞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基础,也为更好地阐明E.mitis的致病机理提供了依据。2 和缓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3(EmiMIC3)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从E.mitis子孢子中克隆出微线蛋白3(E.mitis microneme protein 3,EmiMIC3)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扩增出的EmiMIC3基因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3438 bp,编码114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为124.9 kDa。序列分析表明EmiMIC3中含有9个微线黏附重复序列(MARs)。将扩增得到的EmiMIC3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表达重组蛋白rEmiMIC3。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EmiMIC3可被人工感染E.mitis的鸡血清识别,而E.mitis子孢子天然蛋白也可被抗rEmiMIC3大鼠血清所识别。免疫荧光染色试验结果显示E.mitis子孢子和裂殖子阶段均有表达EmiMIC3。以rEmiMIC3免疫鸡可引发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促进IFN-γ、IL-10、IL-17和TGF-β分泌,提高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免疫rEmiMIC3可显着提高动物体重增长,降低卵囊排出量和平均病变记分。结果表明EmiMIC3可作为临床抗球虫的候选疫苗抗原。3 和缓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2(EmiMIC2)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从E.mitis子孢子中克隆出微线蛋白2(E.mitis microneme protein 2,EmiMIC2)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扩增出的EmiMIC2基因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2175 bp,编码724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为75.8 kDa。序列分析表明EmiMIC2中含有1个vWFA superfamily结构域和4个TSP1结构域。将扩增得到的EmiMIC2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表达重组蛋白rEmiMIC2。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EmiMIC2可被人工感染E.mitis的鸡血清识别,而E.mtis子孢子天然蛋白也可被抗rEmiMIC2大鼠血清所识别。免疫荧光染色试验结果显示E.mitis子孢子和裂殖子阶段均有表达EmiMIC2。以rEmiMIC2免疫鸡可引发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促进IL-2、IL-4、IL-10和TGF-β分泌,提高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免疫rEmiMIC2可显着提高动物体重增长,降低卵囊排出量和平均病变记分。4 和缓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etmic-2/7h(EmiEtmic-2/7h)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从E.mitis子孢子中克隆出微线蛋白etmic-2/7h(E.mitis Etmic-2/7h,EmiEtmic-2/7h)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扩增出的EmiEtmic-2/7h基因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888 bp,编码29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为30.0 kDa。序列分析表明EmiEtmic-2/7h中含有1个Etmic-2 superfamily结构域。将扩增得到的EmiEtmic-2/7h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表达重组蛋白rEmiEtmic-2/7h。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EmiEtmic-2/7h可被人工感染E.mitis的鸡血清识别,而E.mitis子孢子天然蛋白也可被抗rEmiEtmic-2/7h大鼠血清所识别。免疫荧光染色试验结果显示E.mitis子孢子和裂殖子阶段均有表达EmiEtmic-2/7h。以rEmiEtmic-2/7h免疫鸡可引发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促进IFN-γ、IL-2、IL-4和TGF-β表达,提高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免疫rEmiEtmic-2/7h可显着提高动物体重增长,降低卵囊排出量和平均病变记分。5和缓艾美耳球虫顶膜抗原1(EmiAMA1)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从E.mitis子孢子中克隆出顶膜抗原1(E.mitis apical membrane antigen 1,EmiAMA1)基因,并分析其序列特征。扩增出的EmiAMA1基因含有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长273 bp,编码90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约为9.9 kDa。序列分析表明EmiAMA1中含有1个AMA-1 superfamily结构域。将扩增得到的EmiAMA1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表达重组蛋白rEmiAMA1。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rEmiAMAl可被人工感染E.mitis的鸡血清识别。免疫荧光染色试验结果显示E.mitis子孢子和裂殖子阶段都有表达EmiAMA1。以rEmiAMA1免疫鸡可引发高水平的特异性 IgG 抗体,促进 IFN-y、IL-2、IL-4、IL-10、IL-17D 和 TGF-β 表达,提高 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免疫rEmiAMA1可显着提高动物体重增长,降低卵囊排出量和平均病变记分。6微线蛋白其结构域在E.mitis子孢子侵入过程中的作用微线蛋白在艾美耳球虫侵入宿主细胞的早期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EmiMIC3是由9个串联的微线蛋白黏附重复结构域(Microneme adhesive repeat,MAR)组成的。为探究EmiMIC3及其包含的EmiMARs在E.mitis子孢子侵入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分别克隆并表达了 EmiMIC3及EmiMARs蛋白。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EmiMIC3可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结合。细胞ELISA分析结果表明EmiMARs均可以和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结合,但其中EmiMAR4的结合能力是最强的。鸡不同部位肠道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EmiMIC3可以特异性结合小肠后段,而不结合其他肠段。而EmiMIC2,EmiEtmic-2/7和EmiAMA1与所有的肠段都不结合。EmiMIC3中只有EmiMAR4可与小肠后段结合,而不与其他肠段结合。此外,体外、体内试验均表明抗EmiMIC3血清可显着抑制E,mitis子孢子侵入宿主细胞。因此,EmiMIC3及其所包含的EmiMARs在E.mitis子孢子侵入过程以及寄生部位特异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陈会亚[8](2017)在《三嗪类化合物对鸡柔嫩艾美尔球虫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鸡球虫病是由艾美尔属球虫引起的一种胞内寄生虫病,其中,柔嫩艾美尔球虫(Eimeria tenella,E.tenella)的致病性较强,感染鸡通常出现体重减少、盲肠损伤、便血和死亡等症状,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许多抗球虫药已经被用于鸡球虫病的防治,但是由于耐药性的产生使得药效明显下降。此时,迫切需要寻找开发新型抗球虫药来弥补已经出现耐药性的旧药。沙咪珠利(Ethanamizuril,EZL)和纳川珠利(Nitromezuril,NZL)是本实验室自主合成的两种新型三嗪类抗球虫化合物,前期研究表明二者均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本论文在前期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纳川珠利对E.tenella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沙咪珠利和纳川珠利对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14种基因mRNA转录水平以及对两种表面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寻找药物的作用阶段和作用靶标。结果如下:1.在研究纳川珠利对E.tenella超微结构的影响时,分别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单次给予10mg/kg纳川珠利溶液,给药后16小时剖杀,并与感染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纳川珠利对裂殖阶段和配子阶段均有影响:在裂殖阶段,纳川珠利能够抑制裂殖体的分裂,减少裂殖子的数量,并导致裂殖子内部微线和线粒体数目减少,棒状体消失,淀粉颗粒聚集,外膜外翻,细胞浆空泡化等异常;在配子阶段,纳川珠利能够使小配子母细胞染色质浓染、边缘化,核膜消失,大配子母细胞成壁体肿胀溶解等。2.为研究沙咪珠利和纳川珠利对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差异蛋白表达过程中基因水平的影响,从Label free鉴定出的上调和下调蛋白中分别选择7种进行基因水平的验证。以β-actin作为内参基因,运用Real-time PCR检测上述蛋白mRNA转录水平的表达,结果表明,选择的蛋白基因水平的表达结果与Label free结果基本上一致。这14种基因主要参与虫体的糖酵解、氧化还原、蛋白质合成、细胞骨架等,推测沙咪珠利和纳川珠利可能通过干扰虫体代谢以及虫体结构来达到抗球虫作用。3.为研究药物对第二代裂殖子外膜的影响,选择基因水平明显下调的两种表面抗原基因SAG19(Q70CD0)和SAGfm(U6L233),利用RT-PCR的方法扩增全长,与p GEM-T easy载体连接,扩增目的片段后分别双酶切扩增产物与pET-28a(+),连接转化至BL21后,诱导表达,分别获得两种重组蛋白。SDS-PAGE结果表明,两种重组蛋白的分子量均约为32kd,为包涵体蛋白。分别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的鸡血清和用重组蛋白来免疫兔子获得的多克隆抗体作为一抗,利用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性和抗原性。4.运用Western-blot、免疫荧光检测沙咪珠利和纳川珠利对第二代裂殖子两种表面抗原基因蛋白水平的影响。Western-blot结果表明,两种药物均能显着降低两种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免疫荧光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表面抗原蛋白分布在整个裂殖子的表面,且与对照组相比,加药组两种药物作用后两种表面抗原蛋白荧光强度明显减弱。综上所述,同沙咪珠利一样,纳川珠利对E.tenella裂殖阶段和配子阶段的超微结构均有作用,对细胞膜作用尤为明显。同时,两种药物均能显着上调或者下调多种基因的转录,并能显着抑制两种表面抗原蛋白基因蛋白水平的表达,推测这两种表面抗原蛋白可能为药物的作用靶标。

胡晓龙[9](2017)在《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共生生物,不仅关系到林麝的营养生理过程与健康状态而且也是林麝生物学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迄今尚缺乏此方面的量化研究。我国自上世纪中叶开展林麝的饲养繁育,旨在培育人工种群并解决中医药原料麝香的可持续来源问题,同时,鉴于近几十年野生林麝分布区严重退缩,种群数量锐减,因而饲养林麝种群还承担着野生种群恢复即重引入种源的艰巨任务。历经近六十年的探索,我国饲养林麝取得了诸多进展,但饲养种群长期处于缓慢增长乃至徘徊的状态。显然,缺乏林麝生物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研究采用粪便寄生虫卵定量检测方法和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在圈养条件下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的动态变化并尝试揭示其健康状态的指示作用。主要研究结果为:1.鉴于目前尚无一种通用的粪便寄生虫检测的保存方法和漂浮方法,本研究采用冷冻、福尔马林、酒精三种保存方法和饱和氯化钠、饱和硝酸钠、饱和硫酸镁三种漂浮溶液方法,并遴选针对林麝粪便中线虫卵及球虫卵检测的最优组合方案。经麦克马斯特计数法镜检分析得出,线虫卵的检出效果表明,保存方法和漂浮溶液间的交互作用不显着,但漂浮溶液间的差异显着(P<0.01),硝酸钠溶液的漂浮效果最好;冷冻保存和硝酸钠溶液漂浮法的组合检出的粪便线虫卵平均值(EPG=209.38±67.8)高于其它处理组合;球虫卵的检测效果表明,保存方法和漂浮溶液间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P<0.01),福尔马林保存和氯化钠溶液漂浮的组合所检测的粪便线虫卵平均值(EPG=1010.714±162.271)最高。因此,线虫的最适检测组合为冷冻保存和硝酸钠漂浮液;而福尔马林保存和氯化钠漂浮法最适合球虫。2.按春季、夏季及冬季系统采集了秦岭地区和四川西部山地三个麝场的林麝粪便,采用本研究优化的粪便保存和漂浮方法,应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计数粪便虫卵量。结果表明,共发现林麝粪便存在五类肠道寄生虫,即艾美尔球虫、类圆线虫、蛔虫、鞭虫、绦虫,艾美尔球虫是优势种(OPG=1273.7±256.3)。寄生虫类群的比较分析得出,艾美尔球虫感染强度与类圆线虫呈显着正相关的关系(r=0.336,P<0.001),而与莫尼茨绦虫呈显着负相关的关系(r=-0.375,P=0.003),说明不同种类的寄生虫间存在着共生或竞争的关系。艾美尔球虫和类圆线虫表现出低水平的聚集度和很高的感染强度,说明这两类寄生虫在整个宿主种群的感染状况比较严重,预示着宿主-寄生虫关系或许已经不再稳定,有爆发寄生虫病的危险。而鞭虫、蛔虫和莫尼茨绦虫较高水平的聚集度则说明宿主种群中存在着一些免疫力较差,且有着较强寄生虫传播潜力的个体,需要对这些个体特别的管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季节和地域能显着影响寄生虫的多样性、感染强度、聚集度和群落结构,而对于感染率的影响则较为有限。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粪便甲状腺激素的浓度,采用麦克马斯特计数法测定粪便寄生虫的卵量,并分析林麝肠道寄生虫感染与宿主能量代谢水平之间的关系。粪便甲状腺激素测定结果表明,雌麝的粪便甲状腺激素水平显着的高于雄麝(P<0.01),说明林麝存在能量代谢的性别差异;高海拔麝场的林麝粪便甲状腺激素显着高于低海拔麝场的林麝(P<0.05),说明高低海拔的低温导致林麝的能量代谢负荷更高;同时,林麝粪便甲状腺激素表现出显着的年龄相关性,年龄越大,甲状腺激素水平越低。粪便寄生虫感染强度与年龄的比较表明,两者呈现显着的负相关(P<0.01),说明成年个体较之未成年个体具有更为完善的寄生虫免疫力。粪便寄生虫感染率与粪便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比较表明,两者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说明寄生虫感染造成的额外能量消耗导致了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增加,提高了林麝的能量代谢负荷。4.分别采集林麝和马麝的成体和亚成体的粪样,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扩增细菌的16S rRNA基因并测序,获得粪便菌群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结果表明,林麝与马麝的肠道菌群在门水平是相似的,但不同细菌门的相对丰富在两种宿主间有着显着差异(P<0.05);在属水平,林麝与马麝的肠道菌群无论在属的种类上,还是属的相对丰度上,均有着显着差异(P<0.05);所有个体的肠道菌群优势门均是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而且林麝的菌群多样性显着高于马麝(P<0.01);成麝的厚壁菌与拟杆菌比率显着的高于亚成麝,且菌群多样性、组内相似度和组间相似度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本研究结果揭示出林麝和马麝的肠道菌群差异以及与年龄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本论文建立了林麝粪便寄生虫卵的定量检测方法,并据此分析了林麝感染的肠道寄生虫流行病学信息以及混合感染模式,探讨了寄生虫感染与机体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揭示了林麝肠道菌群的结构及多样性并探讨了年龄对其的影响,并与其近源种马麝的肠道菌群做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林麝和马麝的基础研究数据,也可为分析林麝的健康状态提供参照系,用于判定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异常所导致的疾病,因此可成为林麝饲养种群的寄生虫和菌群监测及饲养管护的理论依据。

李复煌[10](2016)在《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综合防控》文中提出犊牛腹泻是导致犊牛死亡的主要原因。论文对北京地区犊牛腹泻的流行情况和死亡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引起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进行了病原学研究,通过制定综合防控措施,为北京市奶牛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对北京地区奶牛场的犊牛发病记录进行了统计分析,犊牛腹泻的平均发病率为18.80%,平均死亡率为2.45%。在北京8个主要区县对30个牛场犊牛的986份血样和3360份腹泻粪样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4.44%;粪样中轮状病毒检出率为11.10%,冠状病毒为2.20%,隐孢子虫为7.23%,致病性大肠杆菌为5.71%,轮状病毒和隐孢子虫是最主要的混合感染形式,占混合感染的35.00%。对球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采自30个奶牛场的2307份粪样中,球虫平均感染率为23.88%,平均OPG值为549,所有牛场均存在感染。形态学鉴定出7种艾美尔属球虫,分别为邱氏艾美尔球虫(检出率33.01%)、牛艾美尔球虫(31.09%)、椭圆艾美尔球虫(25.32%)、加拿大艾美尔球虫(2.53%)、亚球形艾美尔球虫(4.41%)、柱状艾美尔球虫(1.34%)、拨克朗艾美尔球虫(1.45%)。发病的犊牛多为多种球虫混合感染,主要致病虫种为邱氏艾美尔球虫。对贾第虫和隐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822份奶牛粪样中,14份呈现贾第虫感染阳性,感染率为1.09%,以0-6月龄的犊牛贾第虫感染率最高,北京贾第虫分离株经PCR方法鉴定为基因型E,与河南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隐孢子虫感染率为2.55%,包括安氏隐孢子虫和微小隐孢子虫,后者为犊牛优势虫种,属于人畜共患的ⅡdA1SG1基因亚型。根据病原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按照预防为主的防控原则,制定了以生物隔离区和健康养殖规范为核心,快速诊断与治疗应急措施为支撑的综合管理方案,并进行了推广,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三年来,北京地区犊牛腹泻的发病率由原来的20.58%下降为16.82%,死亡率由2.90%下降为1.85%。

二、一起山羊艾美尔球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山羊艾美尔球虫病(论文提纲范文)

(1)鸡球虫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与符号清单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虫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溶液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球虫卵囊的增殖与纯化
        2.2.2 球虫抗原的制备和蛋鸡免疫
        2.2.3 采用水稀释法对卵黄抗体初步分离
        2.2.4 饱和硫酸胺方法纯化
        2.2.5 IgY浓度测定
        2.2.6 SDS-PAGE电泳法测定IgY纯度
        2.2.7 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2.2.7.1 包被抗原的制备
        2.2.7.2 最佳抗原包被浓度的确定
        2.2.7.3 抗原包被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2.2.7.4 最佳封闭液的筛选及作用时间的确定
        2.2.7.5 一抗最佳作用时间的确定
        2.2.7.6 酶标二抗最佳作用时间和稀释度的确定
        2.2.7.7 TMB最佳作用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2.2.7.8 临界值的确定
        2.2.8 间接ELISA方法的评估
        2.2.8.1 敏感性试验
        2.2.8.2 特异性试验
        2.2.8.3 重复性试验
        2.2.9 对3免后的卵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
        2.2.10 抗鸡球虫四价卵黄抗体的效果评价
        2.2.10.1 抗鸡球虫四价卵黄抗体冻干粉的制备
        2.2.10.2 试验分组
        2.2.10.3 抗球虫病评价指标
3 结果
    3.1 纯化卵黄抗体的鉴定
    3.2 卵黄抗体间接ELISA优化结果
        3.2.1 最适抗原稀释度的确定
        3.2.2 抗原包被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3.2.3 最佳封闭液及时间的确定
        3.2.4 一抗最佳反应时间的确定
        3.2.5 酶标二抗最佳作用时间和稀释度的确定
        3.2.6 TMB最佳作用时间和温度的确定
        3.2.7 临界值的确定
    3.3 敏感性试验结果
    3.4 特异性试验结果
    3.5 重复性试验结果
    3.6 卵黄抗体消长规律检测结果
    3.7 IgY抗球虫感染效果评估
        3.7.1 卵黄粉的制备和鉴定
        3.7.2 卵黄抗体抗鸡球虫效果评估
        3.7.2.1 对增重的影响
        3.7.2.2 对卵囊产出影响
        3.7.2.3 对病变减少率的影响
        3.7.2.4 抗球虫指数
4 讨论
    4.1 卵黄抗体(IgY)的制备
    4.2 卵黄抗体ELISA方法的建立及抗体水平检测
    4.3 卵黄抗体抗球虫效果研究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球虫感染对湖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受到下述项目资助
致谢
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羊球虫病
        1.1 球虫概述
        1.2 羊球虫的种类
        1.3 生活史
        1.4 临床症状
        1.5 国内外流行情况
        1.5.1 国内流行情况
        1.5.2 国外流行情况
    2 肠道寄生虫与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2.1 肠道寄生虫感染对菌群的影响
        2.1.1 肠道蠕虫感染对菌群的影响
        2.1.2 肠道原虫感染对菌群的影响
        2.2 益生菌的抗寄生虫效果研究
        2.2.1 益生菌抗肠道蠕虫效果研究
        2.2.2 益生菌抗肠道原虫效果研究
        2.3 球虫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3 展望
第二部分 登封某羊场不同生长阶段舍饲湖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及耗材
        2.1.2 主要试剂及制备
        2.1.3 试验动物与粪便样品
        2.2 方法
        2.2.1 粪便样品检查方法
        2.2.2 虫种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羊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3.2 不同生长阶段湖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3 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3.4 不同生长阶段湖羊肠道球虫感染率及感染强度
        3.5 湖羊肠道球虫形态学观察及分类鉴定
    4 结论与讨论
第三部分 自然感染球虫对不同生长阶段湖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2 试验动物
        2.2 方法
        2.2.1 DNA抽提和测序
        2.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OTU分析
        3.2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3.3 群落组成分析
        3.4 物种差异分析
        3.5 与球虫和年龄相关的菌群
    4 结论与讨论
第四部分 人工感染球虫对断奶湖羊羔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球虫收集
        2.3 球虫培养与种类鉴定
        2.4 试验动物
        2.5 试验分组
        2.6 粪便样本采集
        2.7 DNA抽提和测序
        2.8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临床症状
        3.2 球虫感染对羊增重的影响
        3.3 球虫卵囊排出情况
        3.4 球虫感染对羔羊肠道菌群的影响
        3.4.1 ASV分析
        3.4.2 Alpha多样性分析
        3.4.3 群落差异分析
        3.4.4 群落组成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第五部分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3)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 隐孢子虫
        1.1 隐孢子虫概述
        1.2 隐孢子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1.3 隐孢子虫流行病学特征
        1.4 隐孢子虫的诊断与防治
    2 芽囊原虫
        2.1 芽囊原虫概述
        2.2 芽囊原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2.3 芽囊原虫流行病学特征
        2.4 芽囊原虫的诊断与防治
    3 微孢子虫
        3.1 微孢子虫概述
        3.2 微孢子虫基因型研究进展
        3.3 微孢子虫流行病学特征
        3.4 微孢子虫的诊断与防治
    4 球虫
        4.1 羊球虫概述
        4.2 羊艾美耳球虫形态学分类
        4.3 羊球虫流行病学特征
        4.4 羊球虫的诊断与防治
    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的采集
        2.2 样本的处理
        2.3 材料
        2.4 光学显微镜检测
        2.5 种类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羊肠道寄生虫总体感染情况
        3.2 羊肠道寄生虫混合感染情况
        3.3 不同地域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4 不同气候条件下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5 羊球虫感染情况
    4 结果与讨论
第三章 我国部分地区羊三种肠道原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 主要试剂与设备
        2.3 DNA的提取
        2.4 PCR扩增的相关条件
        2.5 扩增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2.6 巢氏PCR产物测序
        2.7 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隐孢子虫
        3.2 芽囊原虫
        3.3 微孢子虫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4)巨型艾美耳球虫五种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略语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E.maxima研究进展
        1 E.maxima的研究
        1.1 E.maxima的形态学
        1.2 E.maxima的生活史
        1.3 E.maxima的流行病学
        1.4 E.maxima的鉴别
        1.5 E.maxima的致病力研究
        2 免疫学研究
        2.1 E.maxima免疫原性
        2.2 机体的免疫
        3 防控球虫的措施
        3.1 药物防治
        3.2 疫苗防治
        3.3 综合防控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二章 五种抗原重组蛋白的表达及EmHPSP-3在子孢子阶段表达情况的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EmHPSP-3基因的PCR扩增
        2.2 原核真核表达质粒pET-32a-EmHPSP-3的构建
        2.3 EmHPSP-1、EmHPSP-2、EmHPSP-3、EmSAG和EmARM-β重组蛋白的诱导与表达
        2.4 五种抗原的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
        2.5 EmHPSP-3在子孢子的分布情况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五种抗原的真核表达质粒在鸡体内转录情况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EmHPSP-3的克隆扩增
        2.2 真核表达质粒pVAX1-EmHPSP-3的构建
        2.3 RT-PCR检测真核表达质粒在体内转录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五种抗原的真核表达质粒和重组蛋白诱导的免疫水平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免疫后鸡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IgG水平
        2.2 免疫后鸡脾脏T淋巴细胞亚类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五种抗原的真核表达质粒和重组蛋白的免疫效果评估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
        2.1 增重情况
        2.2 肠道病变记分
        2.3 卵囊计数
        2.4 抗球虫指数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5)柔嫩艾美耳球虫表面抗原EtSAG4、EtSAG16和EtSAG22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1 文献综述
    1.1 鸡球虫病和鸡球虫
    1.2 鸡球虫的分离、鉴定和纯化技术
        1.2.1 鸡球虫的分离技术
        1.2.2 鸡球虫的鉴定方法
        1.2.3 鸡球虫单卵囊纯化技术
    1.3 RAPD在鸡球虫遗传多态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鸡球虫生活周期表达不同抗原研究进展
        1.4.1 鸡球虫各生活周期分泌的抗原物质
        1.4.2 鸡球虫表面抗原的研究进展
    1.5 鸡球虫感染免疫应答研究进展
        1.5.1 细胞免疫
        1.5.2 体液免疫
        1.5.3 细胞因子的作用
    1.6 鸡球虫疫苗研究进展
        1.6.1 活疫苗
        1.6.2 基因工程疫苗
        1.6.3 活载体疫苗
2 湖北省E.tenella的鉴定和遗传多态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和球虫样品
        2.2.2 球虫鉴定ITS1引物
        2.2.3 RAPD分析的随机引物
        2.2.4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5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粪便中球虫卵囊的收集
        2.3.2 球虫卵囊孢子化
        2.3.3 球虫卵囊计数
        2.3.4 E.tenalla虫株单卵囊纯化和增殖
        2.3.5 球虫基因组的提取
        2.3.6 E.tenalla虫株鉴定
        2.3.7 E.tenalla野生株RAPD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E.tenella野生株形态学鉴定
        2.4.2 E.tenella野生株ITS1特异性鉴定
        2.4.3 E.tenella虫株ITS1序列同源性比对
        2.4.4 球虫ITS1系统进化分析
        2.4.5 E.tenalla野生株RAPD多态性扩增结果和遗传多态性分析
    2.5 讨论
3 E.tenalla表面抗原基因EtSAG4、EtSAG16和EtSAG22克隆和原核表达
    3.1 前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动物和虫株
        3.2.2 实验所需要的引物
        3.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4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3.2.5 菌株和质粒
    3.3 实验方法
        3.3.1 E.tenella野生株总RNA提取和cDNA的制备
        3.3.2 表面抗原基因EtSAG4、EtSAG16和EtSAG22的克隆
        3.3.2.1 氨基酸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3.2.2 编码序列的PCR扩增
        3.3.3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3.3.3.1 截短目的基因的PCR扩增
        3.3.3.2 PCR产物的回收纯化
        3.3.3.3 回收片段与pET28a载体的连接
        3.3.4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3.3.4.1 大肠杆菌化学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3.4.2 连接产物的转化
        3.3.5 质粒的鉴定及测序
        3.3.6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
        3.3.7 EtSAG4、EtSAG16、EtSAG22和EtSAG41622蛋白表达
        3.3.7.1 诱导表达
        3.3.7.2 SDS-PAGE电泳
        3.3.7.3 蛋白表达形式的检测
        3.3.7.4 表达产物的大量提取
        3.3.7.5 蛋白的透析与浓缩
        3.3.7.6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3.3.8 E.tenella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3.9 Western blot
    3.4 结果与分析
        3.4.1 EtSAG4、EtSAG16和EtSAG22编码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3.4.1.1 EtSAG4、EtSAG16和EtSAG22编码基因的克隆
        3.4.1.2 EtSAG4、EtSAG16和EtSAG22编码序列分析
        3.4.1.3 EtSAG4、EtSAG16和EtSAG22截短编码序列的扩增
        3.4.2 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3.4.3 EtSAG4、EtSAG16、EtSAG22和EtSAG41622的原核表达
        3.4.4 检测EtSAG4、EtSAG16、EtSAG22和EtSAG41622蛋白表达
    3.5 讨论
4 EtSAG4、EtSAG16和EtSAG22的真核表达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球虫虫株和细胞
        4.2.2 实验所需要的引物
        4.2.3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4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4.2.5 菌株和质粒
    4.3 实验方法
        4.3.1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4.3.1.1 EtSAG4、EtSAG16和EtSAG22部分编码序列的PCR扩增
        4.3.1.2 PCR产物的回收及纯化
        4.3.1.3 回收片段与真核载体pEGFP-N1的连接
        4.3.2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4.3.2.1 大肠杆菌化学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4.3.2.2 连接产物的转化
        4.3.3 质粒的鉴定及测序
        4.3.4 碱裂解法小量提取质粒
        4.3.5 去内毒素重组真核质粒的大量提取
        4.3.6 哺乳动物细胞的培养和转染
        4.3.6.1 哺乳动物细胞的复苏
        4.3.6.2 哺乳动物细胞的传代培养
        4.3.6.3 哺乳动物细胞的冻存
        4.3.6.4 哺乳动物细胞的转染
        4.3.6.5 细胞收集及RT-PCR方法验证重组真核质粒在细胞中表达
        4.3.6.6 细胞蛋白的收集
        4.3.6.7 Westernblot
    4.4 结果与分析
        4.4.1 EtSAG4、EtSAG16和EtSAG22部分编码序列的PCR扩增
        4.4.2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4.4.3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在293T细胞中表达
        4.4.4 RT-PCR方法验证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4.4.5 Westernblot验证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4.5 讨论
5 EtSAG4、EtSAG16、EtSAG22和EtSAG41622的免疫保护性实验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动物和球虫虫株
        5.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2.3 主要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5.2.4 菌株和质粒
    5.3 实验方法
        5.3.1 EtSAG4、EtSAG16、EtSAG22和EtSAG41622蛋白提取
        5.3.2 EtSAG4、EtSAG16、EtSAG22和EtSAG41622真核质粒提取
        5.3.3 动物实验
        5.3.3.1 动物实验分组
        5.3.3.2 动物实验方案
        5.3.3.3 检测实验动物血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和IgY浓度
        5.3.3.4 免疫保护效果评估
    5.4 结果与分析
        5.4.1 实验动物血液细胞因子浓度和IgY浓度测定
        5.4.1.1 IFN-γ浓度
        5.4.1.2 IL-4浓度
        5.4.1.3 IL-10浓度
        5.4.1.4 IL-17浓度
        5.4.1.5 IgY浓度
        5.4.2 试验动物增重和相对增重率
        5.4.3 实验动物病变计分、克粪便卵囊产量和卵囊产量下降率
        5.4.4 动物实验抗球虫指数
    5.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融合表达树突细胞诱导肽与鸡柔嫩艾美尔球虫3-1E蛋白乳酸菌免疫保护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球虫病研究现状
        1.1.1 鸡球虫病对养禽业的危害
        1.1.2 鸡艾美尔球虫生活史
    1.2 宿主针对球虫感染的免疫应答
        1.2.1 细胞免疫
        1.2.2 体液免疫
    1.3 球虫疫苗研究进展
        1.3.1 鸡球虫活疫苗
        1.3.2 鸡球虫亚单位疫苗
        1.3.3 核酸疫苗
        1.3.4 其他疫苗
    1.4 乳酸菌作为口服疫苗递送载体的研究进展
        1.4.1 乳酸菌作为表达载体的优势
        1.4.2 乳酸菌表达系统
        1.4.3 乳酸菌表达异源蛋白的方式
    1.5 黏膜免疫与树突细胞诱导肽研究进展
        1.5.1 黏膜免疫
        1.5.2 树突细胞与树突细胞诱导肽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与质粒
        2.1.2 实验动物与虫种
        2.1.3 实验设备与仪器
        2.1.4 主要试剂
        2.1.5 其他相关试剂及配方
    2.2 方法
        2.2.1 重组质粒pTX8048-SP-DCpep-3-1E-CWA的构建
        2.2.2 重组质粒电转化入乳酸菌
        2.2.3 两种重组乳酸菌的诱导表达与鉴定
        2.2.4 实验动物分组及取材
        2.2.5 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2.2.6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的测定
        2.2.7 ELISA检测血清IgG与盲肠冲洗液IgA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IL-2与IFN-γ表达水平
        2.2.9 重组乳酸菌免疫效果评估
3 结果
    3.1 重组质粒pTX8048-SP-DCpep-3-1E-CWA的构建
        3.1.1 SP-DCpep基因的酶切鉴定
        3.1.2 重组质粒pTX8048-SP-DCpep-3-1E-CWA单双酶切鉴定
    3.2 DC-3-1E在两种乳酸菌中表达
    3.3 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3.4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型测定
    3.5 ELISA检测血清IgG与盲肠冲洗液IgA
        3.5.1 血清IgG变化情况
        3.5.2 盲肠冲洗液IgA变化情况
    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脏IL-2与IFN-γ表达水平
    3.7 重组乳酸菌免疫效果评估
        3.7.1 体重平均增重变化
        3.7.2 盲肠平均病变计分
        3.7.3 卵囊排出减少率
        3.7.4 抗球虫指数(ACI)
        3.7.5 攻虫七天后各组鸡盲肠眼观病理变化
        3.7.6 盲肠病理组织切片观察
4 讨论
    4.1 表达3-1E基因重组乳酸菌的构建
    4.2 引入DCpep增强目的蛋白的抗原性
    4.3 重组菌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4.4 重组菌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
    4.5 L.lactisNZ9000和E.faecalisMDXEF-1免疫保护效果比较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鸡和缓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在侵入部位特异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球虫病及其免疫防控的研究进展
        1 鸡球虫的种类及其生活史
        2 鸡球虫的侵入机理及其寄生部位特异性
        3 鸡球虫的免疫机制
        3.1 巨噬细胞在鸡球虫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3.2 T细胞在鸡球虫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3.3 细胞因子在鸡球虫免疫中的作用
        4 鸡球虫病的免疫防控
        4.1 强毒活疫苗
        4.2 弱毒活疫苗
        4.3 亚单位疫苗
        4.4 DNA疫苗
        5 和缓艾美耳球虫的研究进展
        5.1 病原体
        5.2 最短孢子化时间和最小潜在期
        5.3 寄生部位
        5.4 发育史
        5.5 流行情况
        5.6 致病性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线蛋白在宿主特异性和组织嗜性中的作用
        1 顶复门寄生虫
        2 顶复门寄生虫侵入宿主细胞的机制
        3 微线蛋白(MICs)
        3.1 1型凝血酶致敏蛋白-1结构域(Thrombospondin-1 type 1 domains,TSR)
        3.2 Von Willbrand A结构域/integrin inserted(Ⅰ)结构域
        3.3 Apple/PAN结构域
        3.4 EGF-样结构域
        3.5 凝集素(Lectin)结构域
        4 MICs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糖类分子
        4.1 含MAR结构域的蛋白(MCPs)结合唾液酸
        4.2 含Apple结构域的MICs结合半乳糖
        4.3 其他宿主黏附性MICs
        5 宿主和组织嗜性差异的分子基础
        6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和缓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蛋白中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结合蛋白的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E.mitis子孢子的纯化
        2.2 E.mitis子孢子可溶性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3 鸡小肠后段肠上皮细胞的分离
        2.4 免疫荧光检测子孢子可溶性蛋白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的结合
        2.5 Western blot分析E.mitis子孢子可溶性蛋白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的结合
        2.6 QE鉴定分析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结合的E.mitis子孢子可溶性蛋白
        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EmiMIC3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EmiMIC3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2.2 EmiMIC3序列同源性分析
        2.3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miMIC3的构建和鉴定
        2.4 EmiMIC3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5 大鼠抗rEmiMIC3抗体效价的检测
        2.6 免疫印迹分析重组和天然蛋白EmiMIC3
        2.7 E.mitis子孢子和裂殖子的纯化
        2.8 免疫荧光检测EmiMIC3在子孢子和裂殖子时期的表达
        2.9 重组蛋白rEmiMIC3抗E.mitis的免疫保护性
        2.10 免疫rEmiMIC3后鸡血清中IgG水平检测
        2.11 免疫rEmiMIC3后鸡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2.12 脾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检测
        2.13 免疫rEmiMIC3后鸡脾淋巴细胞中CD4~+和CD8~+T细胞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EmiMIC2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EmiMIC2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2.2 EmiMIC2序列同源性分析
        2.3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miMIC2的构建和鉴定
        2.4 EmiMIC2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5 大鼠抗rEmiMIC2抗体效价的检测
        2.6 免疫印迹分析重组和天然蛋白EmiMIC2
        2.7 免疫荧光检测EmiMIC2在子孢子和裂殖子时期的表达
        2.8 重组蛋白rEmiMIC2抗E.mitis的免疫保护性
        2.9 免疫rEmiMIC2后鸡血清中IgG水平检测
        2.10 免疫rEmiMIC2后鸡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2.11 脾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检测
        2.12 免疫rEmiMIC2后鸡脾淋巴细胞中CD4~+和CD8~+T细胞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EmiEtmic-2/7h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EmiEtmic-2/7h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2.2 EmiEtmic-2/7h序列同源性分析
        2.3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miEtmic-2/7h的构建和鉴定
        2.4 EmiEtmic-2/7h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5 大鼠抗rEmiEtmic-2/7h抗体效价的检测
        2.6 免疫印迹分析重组和天然蛋白EmiEmic-2/7h
        2.7 免疫荧光检测EmiEtmic-2/7h在子孢子和裂殖子时期的表达
        2.8 重组蛋白rEmiEtmic-2/7h抗E.mitis的免疫保护性
        2.9 免疫rEmiEtmic-2/7h后鸡血清中IgG水平检测
        2.10 免疫rEmiEtmic-2/7h后鸡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2.11 脾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检测
        2.12 免疫rEmiEtmic-2/7h后鸡脾淋巴细胞中CD4~+和CD8~+T细胞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EmiAMA1的分子鉴定及免疫保护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EmiAMA1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2.2 EmiAMA1序列同源性分析
        2.3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miAMA1的构建和鉴定
        2.4 EmiAMA1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2.5 大鼠抗rEmiAMA1抗体效价的检测
        2.6 免疫印迹分析重组蛋白EmiAMA1
        2.7 免疫荧光检测EmiAMA1在子孢子和裂殖子时期的表达
        2.8 重组蛋白rEmiAMA1抗E.mitis的免疫保护性
        2.9 免疫rEmiAMA1后鸡血清中IgG水平检测
        2.10 免疫rEmiAMA1后鸡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2.11 脾淋巴细胞中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检测
        2.12 免疫rEmiAMA1后鸡脾淋巴细胞中CD4~+和CD8~+T细胞的变化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微线蛋白及其结构域在E.mitis子孢子侵入过程中的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0 EmiMARs的PCR扩增
        2.1 重组表达质粒pET-32a-EmiMARs的鉴定
        2.2 重组蛋白EmiMARs的表达与纯化
        2.3 重组蛋白rEmiMIC3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的结合
        2.4 重组EmiMIC3-MARs结构域蛋白与鸡小肠后段上皮细胞结合的能力
        2.5 EmiMICs与鸡不同肠段的结合能力
        2.6 EmiMARs与鸡不同肠段的结合能力
        2.7 子孢子侵入的抑制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三嗪类化合物对鸡柔嫩艾美尔球虫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鸡球虫病概述
        1.1.1 鸡球虫病简介
        1.1.2 鸡球虫病流行现状
        1.1.3 鸡球虫病防治措施
    1.2 三嗪类抗球虫药概述
        1.2.1 三嗪类抗球虫药简介
        1.2.2 三嗪类抗球虫药耐药性现状
        1.2.3 三嗪类抗球虫药作用机理的研究
    1.3 三嗪类抗球虫药对柔嫩艾美尔球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1.4 柔嫩艾美尔球虫表面抗原的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纳川珠利对E.tenella内生阶段超微结构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
        2.2.1 主要仪器和主要试剂
        2.2.2 试验虫株和试验用药
    2.3 方法
    2.4 结果
        2.4.1 裂殖生殖阶段
        2.4.2 配子生殖阶段及卵囊形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沙咪珠利和纳川珠利对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mRNA水平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
        3.2.1 主要仪器和主要试剂
        3.2.2 试验虫株和试验用药
        3.2.3 试验动物与分组
    3.3 方法
        3.3.1 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的提取、纯化
        3.3.2 总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
        3.3.3 几种基因引物的设计、合成及Real-time PCR
    3.4 结果
        3.4.1 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总RNA的提取
        3.4.2 沙咪珠利和纳川珠利对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mRNA水平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两种表面抗原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4.1 引言
    4.2 材料
        4.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2 所用引物
    4.3 方法
        4.3.1 两种基因的RT-PCR扩增
        4.3.2 两种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4.3.3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鉴定以及表达产物的纯化
        4.3.4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Western blot分析
    4.4 结果
        4.4.1 两种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4.4.2 蛋白的诱导表达和纯化
        4.4.3 重组蛋白的反应性和抗原性的检测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沙咪珠利和纳川珠利对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两种表面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免疫定位
    5.1 引言
    5.2 材料
        5.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5.2.2 试验虫株和药物
    5.3 方法
        5.3.1 沙咪珠利和纳川珠利对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两种表面抗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5.3.2 沙咪珠利和纳川珠利作用后E.tenella第二代裂殖子两种表面抗原蛋白的免疫定位
    5.4 结果
        5.4.1 沙咪珠利对E.tenella两种表面抗原蛋白的影响
        5.4.2 纳川珠利对E.tenella两种表面抗原蛋白的影响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林麝生物学特征
    1.2 林麝资源的保护现状
        1.2.1 致危因素
        1.2.2 保护现状
    1.3 麝科动物寄生虫的研究进展
        1.3.1 麝科动物感染的寄生虫种类
        1.3.1.1 原虫
        1.3.1.2 线虫
        1.3.1.3 绦虫
        1.3.1.4 吸虫
        1.3.1.5 节肢动物
        1.3.2 麝科动物寄生虫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2.1 麝科动物寄生虫病诊断技术的不足与展望
        1.3.2.2 麝科动物寄生虫致病机制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2.3 麝科动物寄生虫流行病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2.4 麝科动物寄生虫防治的不足与展望
        1.3.3 麝科动物寄生虫研究的特殊性
    1.4 肠道菌群研究概述
        1.4.1 肠道菌群
        1.4.2 肠道菌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
        1.4.2.1 克隆文库技术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4.2.2 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在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1.4.3 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
        1.4.3.1 宿主基因型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2 饮食结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3 宿主年龄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4.3.4 影响肠道菌群的其他因素
        1.4.4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1.4.4.1 肠道菌群的营养功能
        1.4.4.2 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
        1.4.4.3 肠道菌群的免疫屏障功能
        1.4.5 反刍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1.4.6 麝科动物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林麝粪便中寄生虫卵检测技术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地点
        2.2.2 样本采集
        2.2.3 粪便寄生虫卵检测
        2.2.4 统计分析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季节和地域对圈养林麝肠道寄生虫寄生状态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3.2.2 粪样采集
        3.2.3 样品处理和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寄生虫的种间关系
        3.3.2 寄生状态的季节差异
        3.3.3 寄生状态的地域差异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林麝肠道寄生虫负荷与粪便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地点与研究对象
        4.2.2 样本采集
        4.2.3 激素提取和测定
        4.2.4 寄生虫分析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性别、海拔和年龄对T3水平的影响
        4.3.2 年龄对寄生虫负荷的影响
        4.3.3 寄生虫负荷与粪便T3浓度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林麝与马麝肠道微生物比较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地点和研究对象
        5.2.2 样本采集
        5.2.3 DNA提取
        5.2.4 PCR和高通量测序
        5.2.5 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数据统计
    5.3 结果
        5.3.1 数据的验证
        5.3.2 林麝和马麝的肠道核心菌群
        5.3.3 年龄和宿主种类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
致谢

(10)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综合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奶牛腹泻综述
    1.1 病毒性腹泻
        1.1.1 牛病毒性腹泻病
        1.1.2 牛轮状病毒感染(牛传染性胃肠炎)
        1.1.3 牛冠状病毒病
    1.2 细菌性腹泻
        1.2.1 牛大肠杆菌感染
        1.2.2 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1.2.3 牛空肠弯曲菌病
    1.3 寄生虫引起的腹泻
        1.3.1 牛球虫病
        1.3.2 牛隐孢子虫病
        1.3.3 牛贾第鞭毛虫感染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北京地区犊牛腹泻流行病学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调研、调查范围
        2.1.2 调研、调查方法
    2.2 结果
        2.2.1 北京地区奶牛养殖情况调研结果
        2.2.2 犊牛腹泻发病情况调研结果
        2.2.3 犊牛腹泻主要病原学调查结果
    2.3 讨论
        2.3.1 北京地区奶牛的发病情况
        2.3.2 北京地区犊牛的发病情况
        2.3.3 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学情况
第三章 北京部分牛场球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试剂配制
        3.2.3 样品来源
        3.2.4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3.2.5 改良麦克马斯特计数法
        3.2.6 卵囊的收集与孢子化培养
        3.2.7 艾美尔球虫卵囊的形态学观察
    3.3 结果
        3.3.1 北京部分牛场球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
        3.3.2 不同年龄阶段牛的球虫感染率与感染强度
        3.3.3 艾美尔球虫种类及孢子化卵囊形态特征
        3.3.4 不同种类艾美尔球虫在北京地区的感染情况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北京市规模化奶牛场奶牛贾第虫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型鉴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样品采集
        4.2.2 实验仪器
        4.2.3 主要试剂及制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显微镜检查方法
        4.3.2 DNA的提取
        4.3.3 基因型/基因亚型鉴定
    4.4 实验结果
        4.4.1 北京奶牛贾第虫感染率
        4.4.2 不同奶牛场贾第虫感染情况
        4.4.3 不同地区奶牛贾第虫感染情况
        4.4.4 不同年龄段的贾第虫感染情况分布
        4.4.5 贾第虫基因型鉴定
        4.4.6 种系发育分析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北京市规模牛场奶牛隐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采集
        5.2.2 实验仪器
        5.2.3 主要试剂及制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
        5.3.2 改良麦克马斯特计数法
        5.3.3 DNA的提取
        5.3.4 隐孢子虫SSU rRNA基因PCR-RFLP分型方法
        5.3.5 SSU rRNA基因PCR产物测序
        5.3.6 种系发育分析
    5.4 结果
        5.4.1 北京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
        5.4.2 不同地区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情况
        5.4.3 犊牛隐孢子虫分子生物学鉴定
        5.4.4 种系发育分析
        5.4.5 隐孢子虫基因亚型鉴定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犊牛腹泻的综合防控
    6.1 综合管理措施
        6.1.1 建立预防为主的防治原则
        6.1.2 建立犊牛生物安全隔离区
        6.1.3 建立犊牛健康养殖模式
        6.1.4 加强饲养管理
    6.2 鉴别诊断
        6.2.1 制定一套简易鉴别诊断表
        6.2.2 诊断方法建立
    6.3 建立治疗方案
        6.3.1 补充水分及电解质
        6.3.2 纠正酸中毒
        6.3.3 营养调控
        6.3.4 药物使用
        6.3.5 中药治疗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一起山羊艾美尔球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 [1]鸡球虫卵黄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赵玉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球虫感染对湖羊肠道菌群的影响[D]. 周永春. 河南农业大学, 2020
  • [3]我国部分地区羊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原虫病原人兽共患风险分析[D]. 郑玲.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4]巨型艾美耳球虫五种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评估[D]. 张月.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5]柔嫩艾美耳球虫表面抗原EtSAG4、EtSAG16和EtSAG22的免疫保护效果研究[D]. 谭理. 华中农业大学, 2018(01)
  • [6]融合表达树突细胞诱导肽与鸡柔嫩艾美尔球虫3-1E蛋白乳酸菌免疫保护效果[D]. 王典.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7]鸡和缓艾美耳球虫微线蛋白在侵入部位特异性中的作用[D]. 黄欣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三嗪类化合物对鸡柔嫩艾美尔球虫作用机制的研究[D]. 陈会亚.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9]林麝肠道寄生虫和菌群动态的量化研究及其健康指示作用[D]. 胡晓龙.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北京地区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调查及综合防控[D]. 李复煌.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山羊艾美利亚在一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