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化除”理论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与思考

“脾虚化除”理论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与思考

一、“脾虚致消”学说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及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田瑛[1](2021)在《邓小敏教授应用五味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从五味消渴方立方思路、适用人群、剂型选择、用药特色及临证应用5个方面探讨邓小敏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五味消渴方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提供参考借鉴。方法:本文分为文献研究及经验分析总结两部分。文献研究主要包括古代文献研究和现代文献研究两部分,其中古代文献研究以《中华医典》第5版为主要检索平台,以“五脏”、“消瘅”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分析总结出五味消渴方的立方思路;现代文献的收集以《中药大辞典》及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将五味消渴方各组成药物分别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归纳总结方中各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药理作用及临床研究。经验分析总结部分选取跟师门诊期间单用五味消渴方治疗T2DM中定期复诊、疗效显着的患者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医案分析从五味消渴方的适用人群、剂型选择、用药特色及临证应用方面总结出对邓小敏教授治疗T2DM的临床经验。结果:通过《中华医典》第5版进行关键词搜索,共得到315条结果,剔除两个关键词无关联的搜索结果及重复条目后筛选出45条相关结果,从中总结出五味消渴方的立方思路:“五脏柔弱”为消渴的关键病因,邓师以“五脏”为主要切入点,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味补泻理论”为主要理论支撑,以药物偏性纠脏腑阴阳偏颇,结合五行生克制化,培其柔弱,调其阴阳,以复其常,达到扶正降糖的目的。通过对《中药大辞典》及中国知网两大检索平台收集到文献的归纳整理,从中医层面总结出五味消渴方中药物阴阳属性:阴者6,阳者4,全方以滋阴为主,佐以扶阳;药物升降属性:升者3,降者3,平者4,升降相因;五味占比:甘味4、苦味2、咸味2、辛味1,酸味1,全方以甘为主,而兼五味;药物归经:入肝经者5,入心经者3,入脾经者6,入肺经者7,入肾经者4,五脏皆入,多有相兼。从现代医学层面总结出,方中各药物皆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五味消渴方治疗T2DM临床疗效确切,其中以气阴两虚型疗效最佳。通过医案分析对邓小敏教授应用五味消渴方治疗T2DM经验总结如下:适用人群:以气阴两虚型患者疗效最佳,临床常兼见夹瘀。剂型选择:目前主要有汤剂、颗粒剂、丸剂,临床主要以患者自身意愿、病程新久、病情轻重作为选择基准。用药特色:(1)善用药对,配伍精当;(2)阴阳制衡,升降相因;(3)谨和五味,畅荣五脏;(4)虫类佐之,以治未病。临证加减:(1)辨识体质,以药调之;(2)审证合方,以增其效;(3)精准定位,随症补泻;(4)查其兼症,断源截流。结论:邓小敏教授认为“五脏柔弱”为消渴发病的主要病因,“阴虚燥热”为其基本病机,而“血瘀”贯穿始终,宜未病先防,并基于此自创五味消渴方,确立了以“调和脏腑、填培五脏、扶正降糖”为主的治则。其处方用药注重五脏、五味、五行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五行生克制化、五味补泻理论,以药性之偏纠脏腑之偏,力求阴阳的动态平衡。临证应用时根据患者体质酌加药物调理,根据其兼症进行精准的脏腑定位,必要时合用经方以增加临床疗效,往往收效甚佳。

宋亚一[2](2020)在《黄芪当归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调控NF-κB通路改善高糖环境心肌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导师赵泉霖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挖掘出其常用核心药对黄芪当归药对,通过体内实验验证该药对对于糖尿病心肌细胞保护的有效性,体外实验进一步探讨其主要活性成分干预高糖诱导的心肌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机制,同时通过基因测序数据挖掘预测有潜在调节作用的相关mi RNA,为后期进一步深入探索该病防治理念及挖掘新药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通过收集门诊跟诊及病房电子病历系统内导师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有关方药,统计出其相关用药规律,找出关键药对。2.从体内实验验证关键药对对于糖尿病大鼠的一般情况、血脂血糖、超声心动图等方面的有效作用,进一步选用药对最佳活性成分黄芪甲苷、阿魏酸进行体外实验,以深入探索关键药对对于NF-κB相关炎性因子及其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3.将体外实验中高糖干预下的心肌细胞各组进行基因测序,对其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结合现代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将基因测序信息进行KEGG富集分析及GO分析,预测与炎症反应关系最为密切的高差异表达mi RNA。结果:1.通过门诊及病房电子病历系统共收集有效处方277首,对药物使用频次、分类属性进行分析得出:黄芪(218次)、当归(173次)为最多,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使用频次为最高;同时对临床治疗糖尿病心肌病使用的中药的性味、归经等进行统计,得出温性药、苦味药使用居多,用药归经以肝、脾、心为主;对277首处方中用药频次≥20次的所有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导师临床治疗DCM用药规律,得出导师常用核心药对:黄芪当归药对。2.通过体内实验造模及中药组、二甲双胍组干预,发现黄芪当归药对可以改善模型组一般情况、血糖血脂相关指标、超声心动图心脏血流以及心肌形态学等,证实了黄芪当归药对对于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有效性;3.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出中药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的最佳干预时间(72h)、最佳浓度(黄芪甲苷:100umol/l,阿魏酸:20umol/l,二甲双胍:200umol/l)、中药组最佳配比(1:1),行ELISA及Western blot相关指标检测,可知:药物干预组可明显降低NF-κB通路相关指标(NF-κB、IL-6、TNF-α、MCP-1)的蛋白表达;4.进行基因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化分析,得出14个高差异表达mi RNA,同时进一步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预测与NF-κB信号通路关系最为密切的靶基因mi RNA-4508,提示其可能与干预糖尿病心肌病炎症反应的NF-κB通路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1.糖尿病心肌病的病理属性为本虚标实,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治疗应以益气活血法为原则。2.糖尿病心肌病临床治疗导师常用药物以黄芪最多,药味多为苦味药、辛味药、甘味药为主,药性以温味药居多,归于肝、脾、心经,治疗宜以补虚类、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临床常用代表药对为黄芪、当归。3.黄芪当归及其主要活性成分黄芪甲苷、阿魏酸对于可以通过调控NF-κB通路发挥抗炎作用保护心肌细胞,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i RNA-4508有一定相关性。

刘倩[3](2020)在《基于“脾虚致消”探讨黄芪葛根不同层次配伍调节糖尿病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脾虚致消”的理论入手,通过饮片、组分、单体多个层次研究黄芪、葛根及其配伍对糖尿病脂肪组织脂肪因子与AMPK通路转导的调控作用,明确黄芪、葛根及其配伍调节糖尿病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与有效物质。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通过整理古籍与现代文献,从消渴病因、病机、治疗方面论述脾与消渴的关系;通过膏脂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论述脾与膏脂的关系。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8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金芪降糖片组、黄芪组、葛根组、饮片配伍组,正常组11只,其余各组15只。除正常组外,一次性腹腔注射2%STZ(46 mg/kg)造模,造模同日给药,正常组、模型组分别予蒸馏水10 m L/kg,其他给药组分别予金芪降糖片混悬液1.47 g/kg、黄芪2.7 g/kg、葛根1.35 g/kg、黄芪葛根汤4.05g/kg,连续灌胃30d。生化法检测血糖、TG、CHO含量,ELISA法检测APN、LEP、TNF-α、GLUT-4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Chemerin、Chem R23、AMPK、GLUT-4、β-actin m RNA相对表达量。实验二:146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10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金芪降糖片组、黄芪黄酮组、黄芪皂苷组、葛根黄酮组、黄芪黄酮+黄芪皂苷组、黄芪黄酮+葛根黄酮组、黄芪皂苷+葛根黄酮组、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组,正常组11只,其余各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一次性腹腔注射2%STZ(46 mg/kg)造模,造模同日给药,正常组、模型组分别予蒸馏水10 m L/kg,其他给药组分别予金芪降糖片混悬液1.47 g/kg、黄芪黄酮0.039 g/kg、黄芪皂苷0.104 g/kg、葛根黄酮0.036 g/kg、黄芪黄酮+黄芪皂苷0.143 g/kg、黄芪黄酮+葛根黄酮0.075 g/kg、黄芪皂苷+葛根黄酮0.140 g/kg、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0.179 g/kg,连续灌胃30d。生化法检测血糖、TG、CHO含量,ELISA法检测APN、LEP、TNF-α、GLUT-4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Chemerin、Chem R23、AMPK、GLUT-4、β-actin m RNA相对表达量。实验三:3T3-L1前脂肪细胞分别予50μM、100μM、200μM、400μM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简称:毛蕊异黄酮苷)完全培养基,0.5μM、1μM、2μM、4μM、8μM葛根素完全培养基培养24 h、48 h、72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出最适的给药时间与给药浓度。将筛选出的毛蕊异黄酮苷100μM、200μM、400μM与葛根素2μM、4μM一一配伍,培养3T3-L1前脂肪细胞48 h。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出最适的给药浓度。3T3-L1前脂肪细胞分为5组,正常组全程予完全培养基,模型组予完全培养基,毛蕊异黄酮苷组予200μM毛蕊异黄酮苷,葛根素组予4μM葛根素,单体配伍组予200μM毛蕊异黄酮苷+4μM葛根素,培养48 h。模型组予诱导液A(1μg/m L IBMX、1μM DEX、1μg/m L INS+完全培养基)、其余各组分别予治疗药物+诱导液A,培养48 h。模型组予诱导液B(1μg/m L INS+完全培养基)、其余各组分别予治疗药物+诱导液B,培养48h,换液2次。油红O检测脂肪细胞分化成脂,ELISA法检测TG、CHO、APN、LEP、TNF-α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2-NBDG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GLUT-4,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P-AMPK、β-actin含量。结果:第一部分:文献研究1.脾与消渴的关系:消渴的病因与脾虚有关,其病机多与脾气虚不能布散津液、脾阴不足有关。消渴的治疗可从脾入手,选用益气健脾的方药。2.脾与膏脂的关系:现代解剖的脂肪、肌肉皆属于中医“肌肉”范畴,统归于脾。膏脂的形成与饮食五谷壅滞损伤脾胃,脾气虚或脾阳不足,不能输布精微有关,治疗时选用健脾药物。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体内实验(论文一、二):1.对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1)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造模第30d,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糖显着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葛根、饮片配伍、黄芪黄酮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糖尿病大鼠血脂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HO、TG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葛根、饮片配伍、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皂苷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三者配伍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CHO、TG(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三者配伍除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饮片层次,黄芪与葛根能够协同降低TG,效果最佳;在组分层次,单用黄芪皂苷降低CHO水平最佳,单用黄芪黄酮降低TG的作用最优。2.对糖尿病大鼠脂肪因子的影响:(1)对糖尿病大鼠APN、LEP、TNF-α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PN、LEP表达明显降低,模型组TNF-α水平明显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饮片配伍、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皂苷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三者配伍能够显着升高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APN水平;黄芪、饮片配伍能够提高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LEP表达量;黄芪、饮片配伍、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皂苷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三者配伍能够显着降低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TNF-α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饮片层次,单用黄芪降低TNF-α的效果优于两药合用。在组分层次,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协同降低TNF-α水平,效果最佳。(2)对糖尿病大鼠Chemerin、Chem R23 m RN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hemerin、Chem R23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葛根、黄芪黄酮、黄芪皂苷、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能够减少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Chem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黄芪、葛根、饮片配伍、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皂苷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三者配伍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Chem R23 m RNA相对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饮片层次,单用黄芪降低Chem R23 m RNA相对表达量的效果最佳。在组分层次,单用黄芪黄酮降低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Chemerin、Chem R23 m RNA相对表达量的效果最佳。3.对糖尿病大鼠AMPK、GLUT-4的影响(1)对糖尿病大鼠AMPK、GLUT-4 m RNA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MPK、GLUT-4 m RNA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葛根、单体配伍、黄芪黄酮、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三者配伍能够升高糖尿病大鼠AMPK m RNA水平;黄芪、葛根、饮片配伍、黄芪黄酮、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三者配伍能够升高糖尿病大鼠GLUT-4 m RNA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饮片层次,黄芪与葛根能够协同增加GLUT-4 m RNA,效果最佳。在组分层次,单用黄芪黄酮增加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AMPK、GLUT-4 m RNA相对表达量的效果最好。(2)对糖尿病大鼠GLUT-4含量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GLUT-4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单体配伍、黄芪黄酮、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皂苷与葛根黄酮配伍、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三者配伍能升高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GLUT-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饮片层次,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增加糖尿病大鼠脂肪组织GLUT-4水平的效果最佳。体外实验:1.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1)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活率的影响:培养48h,100μM、200μM、400μM毛蕊异黄酮苷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的效果佳;2μM、4μM葛根素能够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200μM毛蕊异黄酮苷与4μM葛根素合用能够促进3T3-L1前脂肪细胞增殖。(2)对3T3-L1前脂肪细胞成脂分化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毛蕊异黄酮苷组、葛根素组、单体配伍组内可见有大量的成熟脂肪细胞,数量较正常组和模型组明显增多。油红O吸光度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苷、葛根素、单体配伍能显着升高油红的吸光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蕊异黄酮苷与葛根素能够协同促进脂肪细胞形成,效果最佳。2.对IR脂肪细胞糖、脂的影响:(1)对IR脂肪细胞摄取2-NBDG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2-NBDG的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苷、单体配伍能够显着提升IR脂肪细胞内2-NBDG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IR脂肪细胞CHO、TG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CHO、TG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苷、葛根素、单体配伍能够显着降低IR模型脂肪细胞的CHO、TG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IR脂肪细胞脂肪因子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APN、LEP水平显着降低,模型组TNF-α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苷、葛根素、单体配伍能够显着升高IR模型脂肪细胞APN、LEP水平,降低TNF-α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毛蕊异黄酮苷、葛根素能够协同增加APN、LEP水平,协同降低TNF-α水平,效果最佳。4.对IR脂肪细胞AMPK、GLUT-4的影响:(1)对IR脂肪细胞AMPK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p-AMPK/AMPK水平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毛蕊异黄酮苷、葛根素、单体配伍能够显着升高IR模型脂肪细胞p-AMPK/AMPK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IR脂肪细胞GLUT-4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GLUT-4水平明显减少。毛蕊异黄酮苷、葛根素、单体配伍能增加IR模型脂肪细胞的GLUT-4含量。结论:1“脾虚”是消渴发病、膏脂形成的主要病机,可从脾论治消渴。2黄芪黄酮、毛蕊异黄酮苷是黄芪降低血糖、降低血脂(CHO、TG)的有效成分。3葛根黄酮、葛根素是葛根降血脂(CHO、TG)的有效成分。4黄芪与葛根配伍、毛蕊异黄酮苷与葛根素配伍能够降低血糖,合用的效果最佳;其降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肪因子、介导AMPK/GLUT-4转导有关。5黄芪与葛根配伍、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毛蕊异黄酮苷与葛根素配伍能够降低CHO、TG,合用降血脂的效果最佳(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除外);其降脂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肪因子、介导AMPK转导有关。

李蕾蕾[4](2020)在《栝楼瞿麦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及对AGEs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是由糖尿病产生的继发性肾脏微血管病变,是以肾小球硬化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晚近,DKD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机制已成为DKD发病机制的研究热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与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的关联性愈发受到关注。通过前期实验,我们发现栝楼瞿麦汤(GLQM)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的病理改变。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依据,以《金匮要略》为渊源,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入手,通过观察栝楼瞿麦汤的临床疗效及对模型大鼠肾脏组织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影响,探讨其参与的炎症、氧化应激机制,以期更好地了解栝楼瞿麦汤治疗DKD的作用靶点,延缓DKD病理进程。临床研究:栝楼瞿麦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目的:1.观察栝楼瞿麦汤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一般状况,空腹血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尿微量白蛋白及血脂四项的影响,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2.观察栝楼瞿麦汤对DKD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初步探索其相关规律。方法:收集宝应县中医院DKD患者60例,随机数字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健康宣教、饮食控制、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栝楼瞿麦汤每日一付,一日两次,每次150ml,4周为一疗程,共服用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和中医证候变化,记录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时间及范围等无显着性差异(P>0.05)。2.中医证候积分显示,栝楼瞿麦汤可有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尤其对DKD患者口渴喜饮、夜尿增多、手足畏寒等症状改善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脂四项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变化。治疗组血脂四项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较治疗前均不同程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下降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疾病疗效评价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本试验安全性良好。结论:按疗程服用栝楼瞿麦汤可有效降低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肌酐及尿微量白蛋白,改善DKD患者口渴喜饮、夜尿增多、手足畏寒等中医证候,延缓糖尿病肾病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栝楼瞿麦汤安全性良好。实验研究:栝楼瞿麦汤对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AGEs的影响目的:1.观察单侧肾脏切除联合链脲佐菌素复制DKD大鼠模型情况。2.观察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等一般情况。观察栝楼瞿麦汤对模型大鼠血清AGEs及肾组织中RAGEs的影响。3.探讨栝楼瞿麦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炎症机制,为临床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部分的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SPF级SD雄性大鼠85只,随机取80只进行复制DKD模型。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栝楼瞿麦汤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阳性药物(缬沙坦)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DKD大鼠的体重、空腹血糖等一般情况。检测血清中AGEs含量及肾皮质中RAGEs含量,分析比较不同组别结果。结果:1.正常组大鼠较实验前空腹血糖无变化,体重增加与周龄相符。模型组大鼠体重下降明显、空腹血糖持续升高、尿量增多、部分伴有严重的眼球白化。2.对比模型组,各治疗组均呈不同程度症状减轻,其中GLQM-H组体重、血糖状况改善明显,组间比较GLQM-H组优于缬沙坦组,P<0.05。3.正常组AGEs含量最低,模型组含量最高。各治疗组血清AGEs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组间比较GLQM-H组优于其他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组肾组织中RAGEs含量最低,模型组含量最高。GLQM-H、GLQM-M剂量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治疗组,且栝楼瞿麦汤组内呈一定相关性。结论:1.单侧肾脏切除联合链脲佐菌素可有效复制DKD大鼠模型。2.栝楼瞿麦汤能改善糖尿病肾病大鼠症状,栝楼瞿麦汤高剂量组较中、低剂量组效果更为显着。3.栝楼瞿麦汤能有效降低DKD模型大鼠血清AGEs含量,有效降低肾脏组织中RAGEs含量。栝楼瞿麦汤可能通过抑制AGEs-RAGE而延缓疾病发生发展,降低大鼠死亡率。

卓兴卫[5](2020)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气阴两虚”证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意在探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Diabetes 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sis,LEAD)气阴两虚证及其兼夹证证候分布、梳理证候转化脉络、以及证候与某些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结合既往文献资料,整理所提及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制定《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量表》。通过四个中心门诊或住院部收集符合要求的患者共400例四诊资料、辨证分型等,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LEAD单纯气阴两虚证较少,仅占28.8%,夹痰、夹瘀、夹痰瘀总占比71.2%。(2)四组证型的年龄、性别、病程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夹瘀血、夹痰瘀的年龄、病程均高于单纯气阴两虚、夹痰湿(p<0.01);男性较女性在夹瘀、夹痰、夹痰瘀组的比例均大于女性(p<0.01);(3)夹痰湿证的BMI较其它三组均明显增高(p<0.01);夹瘀血、夹痰瘀组的FBG高于其它两组(p<0.05);夹瘀血组的LDL-C高于其它三组(p<0.01)。(4)单纯气阴两虚组、夹痰组的ABI指数高于夹瘀血、夹痰瘀组(p<0.01)。(5)ABI(≤0.9)组,ABI(>0.9)两组的TC、TG、LDL-C、HDL-C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FBG、Hb A1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带入Logistic回归分析,FBG是ABI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0.42)。结论:(1)糖尿病LEAD具有“正虚络空,痰瘀伏络”的基本病理特点。(2)单纯气阴两虚证及其兼夹证在不同年龄、性别分布不相同。(3)单纯气阴两虚及其兼夹证血糖指标、血脂指标有一定差异性,夹痰者的BMI较高。(4)气阴两虚夹瘀、夹痰瘀的ABI指数更低,下肢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更高。(5)FBG是ABI指数降低的危险因素。

寿崟[6](2019)在《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如何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已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以前,随着不断有医家对糖尿病的理论与实践的补充,中医学对糖尿病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体系,梳理其学术源流,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非常宝贵的借鉴意义。同时,针灸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也具有其自身优势,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索,对开拓2型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分为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在文献研究部分,梳理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源流、外泌体的研究进展并说明其对中医和针灸学的意义;在实验研究部分,以外泌体为切入点,探索电针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 RNA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影响,为阐明电针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第一部分文献研究:梳理中医古籍“消渴”认识源流及外泌体研究对中医针灸的意义目的:系统回顾中医古籍中有关消渴的内容及外泌体最新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梳理,系统论述中医各个历史时期对消渴的认识理论体系,全面总结各时期的代表医家或着作对中医消渴的防治所做的贡献并进行评价;同时总结外泌体最新研究进展并说明其对中医及针灸学研究的意义,为现代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采用文献整理归类方法与现代文献检索手段等检索秦汉以前至近现代时期中医古籍中有关消渴病的病名、病机、症状、鉴别诊断、治则、方剂、针灸、运动、食疗、预防调护以及外泌体的研究进展等内容。按照厘清历史脉络、文献检索、文献筛查、学术思想凝练、学术体系总结与思考等步骤,对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源流及外泌体研究对中医及针灸学研究意义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分为中医对消渴的认识、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外泌体的认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及外泌体对中医及针灸学的研究意义等部分进行论述。结论:综观中医对消渴的认识源流,各代医家对消渴的认识上各具特点,古代医家注重针药结合或艾灸法治疗消渴病,对病机的认识的变迁也使得针灸取穴也随之变革,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前景十分广阔,以外泌体作为切入点来研究对探索电针作用机制是非常有益的尝试。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研究电针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 RNA表达和信号通路的影响,为阐明电针作用机制提供新的切入点。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模型组(M)和模型+电针组(M+EA)。M组及M+EA组先予以高脂饮食6周,之后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电针组双侧“足三里”、“脾俞”穴,自高脂饮食4周后开始,每次15min,隔日1次,一周三次,共四周。监测空腹血糖(FBG)的变化,并对各组切片行HE染色及TUNEL凋亡率等对成模情况进行评价。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小鼠血浆外泌体对其进行Westernblot、透射电镜及NTA检测等。应用RNA-seq技术对各组小鼠血浆外泌体进行转录组测序。结果:(1)造模后,小鼠空腹血糖显着升高(P<0.001);而电针治疗对降低空腹血糖具有一定疗效(P<0.001)。M+EA组的胰岛结构得到了较大的保留。M组、M+EA组同N组比较凋亡率,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01;P=0.014)。说明造模后细胞凋亡较显着。M+EA组与M组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P=0.001),这说明电针能显着改善凋亡率。(2)通过透射电镜与NTA实验测定的小鼠血浆外泌体大小和粒径分布,证明其大小介于70到200nm之间,且呈茶托状的囊泡状结构。经WB检测发现其CD9、CD63和TSG101都显着表达。表明通过采用超速离心法,本实验已经提取了相对较高质量的小鼠血浆外泌体。(3)RNA-seq结果显示,电针后共有165个CircRNA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44个基因下调,21个基因上调;电针作用主要集中在调节多环节的代谢、细胞生长、器官发育有关的功能和通路上;电针后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上的某些CircRNA表达上调(MED13、MED13L、NCOA2、PIK3CB、SLC16A10),而某些CircRNA(MED12L、PLCG2、PRKCA、TSC2)表达下调;电针后呈表达显着下调的CircRNA中的CIRCpedia_31003预测与mi RNA中的mi R-7092-3p靶向结合,该分子位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Phosphatidylinositol signaling system)上。结论:(1)造模对小鼠胰岛破坏影响比较大,细胞凋亡较显着,电针干预能显着改善凋亡,维持胰岛结构的完整性,保护胰岛功能。(2)造模后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表达谱发生变化,电针能通过引起多环节的代谢、细胞生长与发育等功能与通路发生变化而产生干预作用。(3)电针后共有165个CircRNA的表达发生明显变化,其中144个基因下调,21个基因上调。(4)电针对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的调节非常活跃。(5)CircRNA中的CIRCpedia_31003预测与mi RNA中的mi R-7092-3p靶向结合,表明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也与电针作用机制相关。

刘晓琦[7](2019)在《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试验主要通过对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观察该方是否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改善临床中医症状以及缓解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从来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肝郁脾虚型患者66例,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在基础健康教育、控制饮食运动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组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联合柴苓降糖方。以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的变化,并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整理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一般性资料上,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等方面不具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与治疗组均能降低空腹(FPG)及餐后2小时(2hPG)血糖,但治疗组降低血糖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上,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在改善中医症状、体征方面,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P<0.05)。(4)安全性检测:治疗期间患者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通过初步研究,采用柴苓降糖方中西医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效果要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既可改善临床症状,也能降低血糖等理化指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的问题,安全性高,可更深入探究并推广使用。

赵子煜[8](2019)在《乌梅甘草喷雾对糖尿病患者口干症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中医认为糖尿病的主要病机是热盛阴虚,从而导致口干多饮多尿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根据近些年来研究者对临床各类口干症及中药乌梅甘草喷雾剂的研究,基于酸甘化阴的理论,将乌梅甘草喷雾剂应用于糖尿病口干症患者,观察患者干预前后唾液分泌量、唾液pH值、饮水量及口干程度评分的变化,评价喷雾剂缓解糖尿病口干症的临床效果,为乌梅甘草喷雾剂的临床推广提供借鉴性依据。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已通过某三甲中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核。两次预试验分别抽取30位患者及20位患者,喷雾干预2周,嘱患者有口干感即可喷雾,喷雾位置为舌下(舌下腺)及两侧脸颊粘膜(腮腺)3个部位。正式试验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简单随机化抽样,筛选合格的受试者50例,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糖尿病护理,包括饮食、运动、用药及监测血糖等的指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乌梅甘草喷雾剂口腔喷雾,对照组给予温开水口腔喷雾,持续喷雾4周。具体喷雾方法:每天喷雾6次,餐前餐后即刻喷雾1次,每次喷雾为舌下(舌下腺)及两侧脸颊粘膜(腮腺)3个部位各3下,共9下,约0.9ml,每天喷雾剂量为5.4ml。分别在干预前1天和干预4周结束后的第1天采集患者的静态全唾液流率(unstimulated whole saliva,UWS)、唾液pH值、日饮水量并且填写资料收集表,包括一般资料、口干问卷(Xerostomia Quest ionnaire,XQ)和 OHIP-14 量表中文版(Oral Health Impact Profile-14,OHIP-14)。结果:预试验1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5例,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完成试验的试验组13例,对照组1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唾液流率和口干线性评分上有显着差异(P<0.05)。在改善口干症方面,试验组有效率84.6%,对照组有效率33.3%。预试验2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10例,无人脱落,全部完成试验。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在唾液流率和口腔舒适度方面均无差异(P>0.05),在口干线性评分上,两组呈现差异(P<0.05)。正式试验共纳入50例患者,研究期间试验组和对照组各脱落1例患者,最终完成试验的患者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4例。试验组24例患者与对照组24例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他各项指标结果如下:1、唾液流率: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唾液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唾液流率平均增加(0.30±0.142)mg/min,对照组仅增加(0.04±0.116)mg/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唾液pH值: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唾液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两组患者唾液pH值几乎无变化,组间差异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饮水量: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饮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试验组患者饮水量显着下降了(408.33±201.983)ml,对照组患者饮水量也减少了(131.25±141.277)ml,但远不如试验组饮水量减少的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口干程度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口干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试验组患者口干发生程度评分显着下降了(18.13±7.985)分,对照组患者口干程度评分仅减少了(7.13±17.964)分,试验组患者口干程度缓解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OHIP-14评分:干预前两组间患者的OHIP-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可比性;干预后,试验组OHIP-14评分为(17.50±5.275)分,对照组评分为(21.92±5.5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乌梅甘草喷雾剂能明显促进患者唾液分泌,缓解口干症状,并且使患者饮水量得到合理控制。2、在试验干预4周疗程内,乌梅甘草喷雾剂对唾液pH值没有影响,不会导致口腔内环境紊乱,使用乌梅甘草喷雾剂不用担心增加诱发口腔疾患的风险。3、在餐前和餐后使用乌梅甘草喷雾剂,能极大地促进唾液分泌,保护口腔粘膜,提高患者进食舒适度,促进口腔健康。

达德丽[9](2019)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糖尿病微血管症中医用药规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辨证论治类文献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进而探讨三种并发症中医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提取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2008年1月-2018年1月有关中医药治疗DR、DKD、DPN符合标准的文献,将中药名称及性味归经依据《中药大辞典》标准进行规范化处理,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V2.5)的“方剂管理”模块,建立三种并发症各自处方数据库,统计三种并发症所有药物及其频数分布;其次按照齐普夫定律对高频词、低频词的界分公式计算三种并发症各自高频药物,并在excel表格中建立高频中药数据库,统计高频药物的归类、四气、五味、归经,将其出现赋值为1,不出现赋值为0,然后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关联规则分析三种并发症常见药物组合,并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法挖掘三种并发症的新方。结果:1.高频药物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DR文献180篇,涉及155味药物,高频药物有黄芪、枸杞等40味。DKD文献350篇,涉及217味药物,高频药物有黄芪、茯苓等66味。DPN文献315篇,共涉及205味药物,高频药物有黄芪、当归等57味。2.性味归经结果:DR、DKD、DPN三种并发症四气均以寒、温、平性使用最多,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归经均以肝、脾经为主。3.高频中药组合挖掘结果:高频中药组合挖掘结果:DR挖掘出(黄芪、生地)等9个高频组合,DKD挖掘出(黄芪、山药)等17个高频组合,DPN挖掘出(红花、川芎)等25个高频组合,三病共同高频组合有(丹参、黄芪)等4个。4.新方挖掘结果:DR挖掘出新方3个,DKD挖掘出新方4个,DPN挖掘出新方6个。结论:1.DR、DKD、DPN三种并发症核心病机均以正虚为本,痰瘀互结聚集脉络为标,形成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证候,且本病发展呈现因虚及实、虚证益甚的演变规律。2.DR、DKD、DPN三种并发症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3.DR、DKD、DPN三种并发症临床用药以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解毒凉血药为主。

王咏梅[10](2018)在《杨叔禹主任从“疏泄”诊治糖尿病的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介绍导师杨叔禹主任对“疏泄”理论的新认识,总结导师从“疏泄”论治糖尿病的临床经验。研究方法:检索文献、阅读古籍、跟师门诊、拜访请教导师、整理门诊病案、整理挖掘导师既往相关研究成果等。研究内容:1、“疏泄”理论源流及杨叔禹主任对“疏泄”的认识“疏泄”理论是历代医家在临床中经过不断认识不断拓展形成的,但是理论目前并未完善。杨叔禹主任在继承中医传统理论和多年的临床经验基础上对“疏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对“疏泄”的独特认识。不同于以往学术界把“疏泄”归为肝脏的生理功能的狭义“疏泄”,杨师拓展深化了“疏泄”的内涵,总结了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核心的“疏泄”要义,在“肝脏主导‘疏泄’”的理论前提下重申了其他脏腑在疏泄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疏泄失常所致病症涉及多脏腑、多系统,并在“疏泄”理论指导下,以调控气机为治疗大法,创制了平堂系列浓缩胶囊及疏泄系列浓缩煎剂,运用于多脏腑疾病的治疗中。导师对“疏泄”的认识是对传统“肝主疏泄”理论的继承、拓展和发扬。2、疏泄失常与糖尿病的关系杨叔禹主任认为,疏泄失常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机,气机失畅贯穿了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全程。“精神压抑、营养充溢、少动多逸”的生活方式导致肝气遏抑、脾气壅滞、胃失和降,使气机升降逆乱,影响了正常的疏泄功能,从而促使了糖尿病的发病;气机不运,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中焦失运导致气血生化乏源、疏泄失养,虚瘀交相为患,导致了糖尿病的进展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3、杨叔禹主任从“疏泄”治疗糖尿病的经验在“疏泄”理论指导下,杨叔禹主任根据病机制定了“调畅肝气、健运脾气、和降胃气”的糖尿病期基本治则及“益气养血、涤痰祛瘀”的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期基本治则。临床中,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以基本治则为纲,并结合闽南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发病特点,把平堂系列方及疏泄系列方用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二、“脾虚致消”学说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及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脾虚致消”学说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及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敏教授应用五味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学对2型糖尿病认识
    1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3 邓小敏教授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1 饮食失节
        3.2 情志失调
        3.3 五脏柔弱
第二部分 五味消渴方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五味消渴方的认识
        1.1 立方思路
        1.2 药物组成
        1.3 药物分析
        1.4 方义
        1.5 小结
    2 五味消渴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2.1 人参
        2.2 熟地黄
        2.3 石斛
        2.4 绞股蓝
        2.5 乌梅
        2.6 干姜
        2.7 黄连
        2.8 地龙
        2.9 僵蚕
        2.10 炙甘草
    3 五味消渴方的前期研究基础
第三部分 邓小敏教授应用五味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分析
    1 适用人群
        1.1 症状
        1.2 舌、脉象
        1.3 生活习性
        1.4 证型
    2 剂型选择
        2.1 汤剂
        2.2 颗粒剂
        2.3 丸剂
    3 用药特色
        3.1 善用药对,配伍精当
        3.2 阴阳制衡,升降相因
        3.3 谨和五味,畅荣五脏
        3.4 虫类佐之,以治未病
    4 临证加减
        4.1 辨识体质,以药调之
        4.2 审证合方,以增其效
        4.3 精准定位,随症补泻
        4.4 查其兼症,断源截流
第四部分 验案举隅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五味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黄芪当归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调控NF-κB通路改善高糖环境心肌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心肌病的认识
        1.1 病名文献追溯
        1.2 病因病机
        1.3 其他各家学说
        1.4 .中医辨证施治
    2.黄芪当归(芪归)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基础
        2.1 芪归药对配伍理论基础
        2.2 芪归临床应用研究基础
        2.3 黄芪甲苷、阿魏酸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处方用药收集
        2.2 数据处理
        2.3 数据库建立
        2.4 结果分析
    3.讨论
        3.1 药物频次
        3.2 分类属性
        3.3 性味归经
        3.4 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
    4.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体内实验证实芪归药对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保护的有效性
        1 实验耗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
    第二节 黄芪甲苷阿魏酸对抗高糖状态下心肌炎症反应的保护机制
        1.实验细胞
        2.实验药物
        3.实验材料
        4.实验方法
        5.统计学分析方法
        6.实验结果与分析
        7 讨论
        8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心肌病的现代研究进展及治疗新思路
    1.流行病学观察
    2.发病机制
    3.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3)基于“脾虚致消”探讨黄芪葛根不同层次配伍调节糖尿病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消渴从脾论治的文献研究
    1 脾与消渴的关系
    2 脾与膏脂的关系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一)体内实验
        实验一 黄芪葛根配伍调节糖尿病大鼠脂肪因子与AMPK/GLUT-4 的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二 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糖尿病大鼠脂肪因子与AMPK/GLUT-4 的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二)体外实验
        实验三 毛蕊异黄酮苷与葛根素配伍调节IR模型脂肪因子与AMPK/GLUT-4 的作用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方剂配伍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4)栝楼瞿麦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及对AGEs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一、病因研究
        二、病机研究
        三、辨证分型与证候
        四、治疗研究
    第二节 栝楼瞿麦汤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一、栝楼瞿麦丸方证
        二、原方病机及组方意义
        三、栝楼瞿麦汤的组成与功效
        四、治疗研究进展
    第三节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与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述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一般资料
    第二节 病例选择
        一、诊断学标准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试验设计
        二、病例分组
        三、治疗方法
    第四节 观察指标
        一、安全性指标
        二、观察指标
        三、疗效指标
        四、疗效评定标准
        五、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六、统计方法
    第五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安全性指标
        三、观察指标分析
        四、疗效指标分析
        五、临床疾病疗效评价
    第六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标
    第二节 实验材料
        一、动物材料
        二、主要药品与试剂
        三、主要仪器
    第三节 实验方法
        一、造模与分组
        二、给药剂量及方式
        三、观察指标及样品保存
        四、样品检测
        五、统计学分析
    第四节 结果与分析
        一、单肾切除联合链脲佐菌素造模情况
        二、模型组与各治疗组比较
        三、缬沙坦治疗组与栝楼瞿麦汤治疗组比较
        四、栝楼瞿麦汤各治疗组比较
        五、各组血清AGEs水平比较
        六、肾皮质组织RAGEs水平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语
    第一节 讨论
        一、对糖尿病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栝楼瞿麦汤的组方意义探讨
        三、栝楼瞿麦汤治疗DKD的作用机制与辨证药效学研究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调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气阴两虚”证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横断面研究
    1.研究目的
    2.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下肢血管病变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3.研究方法
        3.1 制定调查表
        3.2 观察指标的选择
    4 数据处理
        4.1 资料整理
        4.2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
    6 结果
        6.1 证型的频率分布
        6.2 证型的频率分布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6.2.1 证型的频率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6.2.2 证型的频率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6.2.3 证型的频率分布与病程的关系
        6.2.4 证型的频率分布与BMI(体重指数)的关系
        6.3 证型的频率分布与糖代谢、脂代谢的关系
        6.3.1 证型的频率分布与糖代谢的关系
        6.3.2 证型的频率分布与脂代谢的关系
        6.4 证型的频率分布与ABI的关系
        6.5 ABI与糖脂代谢的关系
        6.6 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6.6.1 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6.6.2 患者中医证候要素组合情况
讨论部分
    1 立题依据
    2 气阴两虚在消渴病的地位
    3 从“正虚络空、痰瘀伏络”认知LEAD的治疗难点
        3.1 伏邪与代谢记忆的相关性
        3.1.1 伏邪概说
        3.1.2 LEAD代谢记忆具有伏邪为患的基本特征
        3.2 LEAD“伏邪”致病的病因
        3.2.1 先天不足,脏腑虚衰
        3.2.2 饮食不节,起居失常
        3.2.3 情志失调,化火伤津
        3.2.4 劳逸失度,阴精暗耗
        3.3 从络脉学说认知伏邪
        3.3.1 络脉是伏邪藏匿之处
        3.3.2 正虚络空是伏邪形成的先决条件
        3.3.3 痰瘀伏络是病情深化的表现
        3.3.4 津血关系紊乱是痰瘀伏络的机制
        3.4 脾是证候演变的核心脏器
    4 基于“正虚络空、痰瘀伏络”病机的LEAD中医治法探讨
        4.1 象机于先,紧扣病机
        4.2 善用虫药,活血通络
        4.3 辛香通络,能散能行
        4.4 风药通络,补虚透邪
    5 西医对糖尿病血管病变代谢记忆的认识
        5.1 炎症反应与代谢记忆
        5.2 氧化应激与代谢记忆
        5.3 糖基化终产物与代谢记忆
        5.4 表观遗传学与代谢记忆
        5.5 内质网应激与代谢记忆
    6 结果讨论
        6.1 证型分布
        6.2 年龄、病程、性别分布与证型的关系
        6.2.1 年龄分布
        6.2.2 性别分布
        6.2.3 病程与证型
        6.3 BMI指数与证型
        6.4 糖脂代谢与证型的关系
        6.4.1 糖代谢与证型的关系
        6.4.2 脂代谢异常与证型的关系
        6.5 ABI与证型的关系
        6.6 ABI与糖脂代谢的关系
        6.7 证素研究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从脾论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概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证候调查表
附件二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纳入文献类型
        1.2 检索策略
        1.2.1 检索对象
        1.2.2 检索词
        1.2.3 检索式
        1.3 文献筛选
        1.3.1 文献纳入标准
        1.3.2 文献排除标准
        1.3.3 文献筛选
    2 研究结果
        2.1 中医对消渴的认识
        2.1.1 认识源流
        2.1.2 小结
        2.1.3 思考
        2.2 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2.1 临床研究进展
        2.2.2 实验研究进展
        2.2.3 总结与展望
        2.3 对外泌体的认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2.3.1 外泌体的发现
        2.3.2 外泌体的特点
        2.3.3 外泌体研究的应用价值
        2.3.4 外泌体与糖尿病研究
        2.4 外泌体对中医及针灸学研究的意义
        2.4.1 外泌体与中医研究
        2.4.2 外泌体与针灸
    3 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电针干预T2DM效应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主要实验仪器
        1.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1.1.3 实验动物分组与造模
        1.1.4 实验流程图
        1.1.5 实验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各组空腹血糖比较
        1.2.3 胰腺组织切片观察
        1.2.4 各组细胞凋亡率比较
        1.3 小结
    2 电针后小鼠血浆外泌体的提取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实验仪器
        2.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2.1.3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小鼠血浆外泌体的标记蛋白Westernblot检测
        2.2.2 透射电镜观察小鼠血浆外泌体形态特征
        2.2.3 小鼠血浆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及浓度检测
        2.3 小结
    3 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的电针调节血浆外泌体Circ RNA机理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实验仪器
        3.1.2 主要实验试剂和材料
        3.1.3 技术路线
        3.1.4 实验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Reads分析
        3.2.2 CircRNA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3 基因功能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3.2.4 CircRNA-miRNA相互作用预测
        3.2.5 CircRNA-miRNA网络图
        3.2.6 qRT-PCR验证
    4 讨论
        4.1 Circ RNA与糖尿病
        4.2 甲状腺与糖尿病
        4.3 海马与糖尿病
        4.4 电针参数及取穴依据
    5 小结
    6 不足与展望
创新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校期间已公开发表论文
    附录三 其余发表论文
    附录四 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

(7)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诊断标准
    试验病例标准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机理分析
    方药分析
    疗效结果
    临床研究过程中的思考
    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表1.中医症状积分表
    附表2.临床观察表
    附表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致谢
个人简介

(8)乌梅甘草喷雾对糖尿病患者口干症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口干症的认识与研究
        一、中医对糖尿病口干症的认识及其病因病机探讨
        二、中医对糖尿病口干症的治法研究
    第二节 中医药对糖尿病口干症的认识与研究
        一、西医对糖尿病口干症的认识及其病因病机探讨
        二、糖尿病患者唾液分泌水平与口干、口腔健康情况的关系现状
    第三节 糖尿病口干症的防治研究
        一、口服药物治疗
        二、口腔局部给药治疗
        三、其他治疗
    第四节 酸甘化阴理论及中药乌梅甘草的认识与研究
        一、酸甘化阴理论的起源、发展及中药乌梅甘草的认识
        二、酸甘化阴理论在口干症的应用
        三、乌梅甘草喷雾剂在口干症的应用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疗效研究预试验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第二节 浓度筛选预实验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分析
    第三节 乌梅甘草喷雾对糖尿病口干症的临床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结果
        一、试验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二、试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第五节 讨论与分析
        一、糖尿病口干症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二、乌梅甘草喷雾剂改善糖尿病患者口干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局限性与应对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糖尿病微血管症中医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缩略表
前言
立题依据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文献收集方法
        3.1 来源与检索方法
        3.2 文献纳入标准
        3.3 文献排除标准
    4 中药规范化处理
    5 数据录入及核对
    6 数据分析方法
        6.1 高频药物的确定
        6.2 药物归类、性味归经的确定
        6.3 高频药物组合的确定
        6.4 新处方的确定
        6.5 频数分析
结果
    1 三种并发症高频药物频次、归类、性味归经分布
        1.1 药物频次分布
        1.2 归类分布
        1.3 四气五味分布
        1.4 归经分布
    2 三种并发症高频中药组合
    3 三种并发症新方挖掘
讨论
    1 三种并发症高频用药分析
        1.1 补其不足以治本
        1.2 损其有余以治标
    2 三种并发症性味归经分析
        2.1 四气分析
        2.2 五味分析
        2.3 归经分析
    3 三种并发症高频中药组合的分析
        3.1 共同高频中药组合分析
        3.2 高频中药组合不同之处分析
    4 新方分析
        4.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方分析
        4.2 糖尿病肾病新方分析
        4.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新方分析
        4.4 三种并发症新方异同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杨叔禹主任从“疏泄”诊治糖尿病的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疏泄”理论源流及杨叔禹主任对“疏泄”的认识
    1 “疏泄”理论源流
    2 杨叔禹主任对“疏泄”的认识
        2.1 疏泄之枢,在于气机,贵在于通
        2.2 疏泄之司,肝为主导,五脏协同
        2.3 疏泄失常,太过与不及
        2.4 疏泄失常之病,涉及多脏
        2.5 疏泄之法,以通为要,不独调肝
        2.6 疏泄之养,在于阴血充旺
二、疏泄失常与糖尿病的关系
    1 “抑、溢、逸”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1.1 情志抑郁,肝气遏抑,疏泄失常
        1.2 营养充溢,脾壅胃逆,疏泄失常
        1.3 少动多逸,气机不畅,疏泄失常
    2 肝气遏抑、脾壅胃逆、气机升降逆乱是糖尿病发病的病机
    3 气血阴阳亏虚、痰湿瘀血积聚是糖尿病进展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病机
三、杨叔禹主任从“疏泄”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1 治疗原则
        1.1 关注临床症状,畅情志而调气机
        1.2 糖尿病期—重视肝气条达及脾胃升降之气机
        1.2.1 调肝不独理气
        1.2.2 补脾贵在运脾
        1.2.3 胃气以降为补
        1.3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期—益气养血助疏泄,涤痰祛瘀通气机
    2 糖尿病期治疗经验
        2.1 肝胆郁热,痰湿阻滞
        2.2 气阴两虚,疏泄失养
        2.3 湿热内蕴,气机不通
        2.4 肝郁肾虚,藏泄失合
        2.5 脾虚湿蕴,胃气不降
    3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期治疗经验
        3.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3.1.1 病机—血虚寒凝络阻,疏泄不通,筋脉失养
        3.1.2 治以养血温经散寒,畅达脉络
        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2.1 病机—气血亏虚,疏泄不及,络脉瘀阻
        3.2.2 治以益气养血助疏泄,兼以活血通气机
四、验案举隅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脾虚致消”学说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及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敏教授应用五味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经验分析[D]. 田瑛.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黄芪当归及其主要活性成分调控NF-κB通路改善高糖环境心肌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宋亚一.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基于“脾虚致消”探讨黄芪葛根不同层次配伍调节糖尿病糖脂代谢的作用机制[D]. 刘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栝楼瞿麦汤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及对AGEs的影响[D]. 李蕾蕾. 扬州大学, 2020(04)
  • [5]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气阴两虚”证分布规律研究[D]. 卓兴卫.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对电针调节2型糖尿病小鼠血浆外泌体CircRNA的作用机制研究[D]. 寿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7]柴苓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研究[D]. 刘晓琦.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乌梅甘草喷雾对糖尿病患者口干症影响的临床研究[D]. 赵子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糖尿病微血管症中医用药规律[D]. 达德丽.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杨叔禹主任从“疏泄”诊治糖尿病的经验总结[D]. 王咏梅.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脾虚化除”理论在糖尿病治疗中的意义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