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战坦克远程射击可行性分析及措施

主战坦克远程射击可行性分析及措施

一、主战坦克远距离射击的可行性分析及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漠北[1](2021)在《装甲作战平台对无人机的激光压制》文中指出无人机时代对于传统装甲兵作战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无人机和巡飞弹大行其道的战场上,保障装甲作战平台的基本生存力,成为了一个时代命题。毕竟只有在保障基本战场生存性的前提下,装甲集群才有可能通过战术的正确运用,达成战术和战役目的,实现战场价值。也正是面对这样的一个时代命题,"装甲作战平台对无人机的激光压制"成为了极富现实性的讨论。

陈雅贤[2](2020)在《《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3月—10月,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对《现代军用直升机》一书进行翻译与审校。根据任务分配,笔者负责本书五小节(共计1,0973字)的翻译和三分之一内容(共计6,9939字)的审校工作。笔者以参与该翻译项目的实习为基础,选择翻译项目过程中的审校环节为研究对象,对整个审校过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在报告中,笔者尝试将审校该德语军事类文本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结合翻译的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将本次审校过程中发现的错误细化为语言层面的词语、句子和篇章三类。首先,面对德语原文文本出现的专业术语较多的问题,笔者需要查阅大量中文相关资料,寻找业内认可和遵循的译法。同时,因为军事类文本中涉及到大量军事装备的构造和操作方法等,长难句出现频率很高。为了译文的准确和通顺,笔者在审校长难句时分步骤进行,首先对照原文,判断译文是否出现漏译和错译,再对分句进行分析,判断是否需要按照中文语言表达规范和习惯调整译文语句结构。此外,笔者在审校时尽可能使译文与原文信息达到对等,在译文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也尽量与原文保持一致。笔者希望通过此实习报告总结自己在审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困难的经验和方法,为该领域资料的翻译审校提供有启发的现实案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军事类文本翻译审校工作。

陈宇[3](2019)在《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现代战争形式的逐渐改变使得新一代坦克的射击精度、炮口动能、机动能力和使用条件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弹丸穿甲威力的提高,发射载荷、炮口动能和炮口动量均显着增大,火炮的振动特性更加凸显;另外为了适应高机动性的要求,减轻坦克重量并提高坦克的行驶速度,尤其是行进间射击时的行驶速度使得路面对坦克的激励急剧增大。这些都使坦克及火炮的非线性动力学规律越趋复杂,加剧了坦克机动性与行进间射击精度的矛盾。现有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已难以破解这种矛盾,迫切需要开展高机动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的非线性动力学响应规律及总体性能优化研究。本文以此为背景,以提高坦克行进间射击精度为目标,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有限元方法、智能控制方法、接触碰撞理论及现代优化算法等对坦克行进间射击机电液耦合动力学建模方法、高速机动条件下非线性因素影响规律及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的坦克炮结构优化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了某坦克多体系统的拓扑结构,基于一定简化和假设,结合射击时的实际受力和运动情况,建立了某坦克行进间射击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柔性体技术描述身管的弹性变形;分别通过非线性弹簧阻尼模型和间隙旋转铰模型表征身管与前后衬瓦间及耳轴与轴承间的接触碰撞关系;参照我国路面不平度分级标准,采用谐波叠加法重构了不同等级的考虑左右履带不平度相干性的三维路面不平度模型。通过数值计算获得了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规律,并进行了初步的试验验证。基于多学科协同仿真方法建立了垂向稳定控制系统与坦克机械系统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机电一体化仿真软件Amesim建立了垂向稳定器的液压子系统模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了垂向稳定器的PID(Proportion Integration Differentiation)控制子系统模型,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Recur Dyn建立了坦克机械系统模型,有效提高了坦克行进间射击过程的数值计算精度。在此基础上,引入自适应鲁棒控制方法设计了新的坦克垂向稳定器控制器,通过与传统PID控制器的控制效果相比较,验证了所设计控制器的优越性。此外,研究发现坦克行进间耳轴中心角位移与炮口中心角位移并不相同,提出将炮口中心角位移作为误差补偿信号,大幅提高了传统以摇架为稳定目标的坦克垂向稳定器的综合稳定效果。分析了弹丸膛内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间隙圆柱副模型的弹炮刚柔耦合建模方法,引入对微小间隙更具有适应性的基于L-N模型改进的含非线性刚度系数的法向接触力模型,以描述弹炮间接触力的非线性特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坦克行进间射击弹丸膛内运动时期身管的动态弯曲及弹炮耦合作用对火炮振动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分析了高速机动条件下,坦克系统非线性现象尤为严重时,坦克行进间车体振动、身管动态弯曲、炮口响应及弹丸运动规律,为新一代高机动、高精度坦克总体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弹丸出炮口时扰动为优化目标,提出一种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高维多目标优化方法。结合坦克行进间发射弹炮耦合动力学模型、分片拉丁超立方设计方法及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方法构建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振动的代理模型。基于代理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和潜在最优加点准则,对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振动问题进行序列近似优化,在可接受的计算成本范围内,得到了满足实际需要的兼顾各优化目标的优化解,提高了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的射击精度。

韩毅[4](2018)在《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文中指出伴随智能化科技热潮袭来,智能化战争也悄然逼近。智能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其被应用于军事也是世界军事技术革命演变的必然结果。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军在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中已经处于落后地位,与其苦苦追赶,不如另辟蹊径。智能化战争也许就是这条捷径,虽然这不是一条毫无阻碍的坦荡大道,但却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由之路。虽然未来是难以预测的,但是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这场即将到来的军事革命却又是意义非凡的。本文通过对智能化战争进行哲学视角的分析,首先从人类认识深入的必然产物、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三个方面,讨论了智能化战争到来的时代必然性。其次,本文分析了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及其全新的表现形式,并且研究了贯穿智能化战争全程的矛盾运动规律。此外,本文还探究了智能化战争中的主体与客体,特别讨论了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素质、主客关系以及人与武器关系的变动。最后,本文从战争特性、战争思想、作战样式三个角度,对智能化战争的可能形态进行了设想,并且总结了智能化战争的四点应对之策。简而言之,全文旨在回答两大问题:一是如何认识智能化战争;二是如何应对智能化战争。

邵英琦[5](2018)在《坦克武器瞄准误差测试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坦克火炮的瞄准精度是衡量其火力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基于军工产品需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检校系统,用坦克瞄准线和坦克火炮轴线在坦克水平面内的平行度误差表示坦克火炮的瞄准精度,通过将出瞳距转接光学系统和激光准直系统加装在瞄准镜前端,实现准直激光束模拟瞄准线,采集图像数据的同时方便人眼观察。针对坦克火控系统的瞄准精度的检校需求,设计出了一套坦克瞄准线与坦克火炮轴线之间平行度误差的测量装置。采用准直激光光束模拟坦克瞄准线和火炮轴线,利用CCD摄像系统结合MATLAB图像处理技术对靶面图像进行采集进而对激光光斑质心进行提取。测量两个位置得到图像后所得到的质心位置坐标间距之差,计算出两轴线在水平方向和铅垂方向上的位置偏移量,实现对坦克火控系统瞄准误差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测量精度小于0.07 mil,满足实际检测的需要。

枭越[6](2016)在《M1A2主战坦克的未来发展》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美国陆军逐渐明确了建设未来部队的转型目标,并在网络中心战的思想框架下,产生了新的军事需求背景,形成了"未来战斗系统"的设计思路。"未来战斗系统"的出现,也的确一度对坦克的传统设计理念和前途产生了影响,然而应该看到,美军之所以敢在"未来战斗系统"的规划中选择20多吨的有人车辆作为基本平台,这与对俄罗斯军事力量威胁程度的判断不无关系。但也正因为如此,随着美俄关系的急转直下,"未来

子迟[7](2016)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勒克莱尔”基本型的现代化改进》文中提出乌克兰、格鲁吉亚被俄罗斯视为抵御北约的最后一道防护墙。北约则不破墙而入决不罢休,以至于双方的争斗开始短兵相接起来。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的欧洲大国重新强调起陆上武装力量的现实性价值,陆军规模缩小的趋势得到了抑制,主战坦克的现代化升级更成为了热门之选。结果,不但生产年代较早的"豹"II被从仓库中拖出,本已较为时髦的"勒克莱尔"也未能免俗……前言一如戴高乐创建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战后的法国主战坦克始终

周欢[8](2015)在《单点起爆双模成型装药作用机理及对坦克毁伤效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多模式战斗部成型及侵彻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了在带隔板成型装药结构下实现双模EFP (Explosively Formed Penetration)与JPC (Jetting Penetration Charge)毁伤元转换及其对典型坦克目标的毁伤,建立了双模毁伤元成型、侵彻及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计算模型。首先,以双模毁伤战斗部为背景,研究了在扁平偏心亚半球型药型罩条件下通过改变单点起爆位置实现双模毁伤元转换的方法,计算了不同起爆位置下药型罩表面爆轰压力,获得了扁平偏心亚半球型药型罩结构参数对各毁伤元成型的影响规律,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确定了一组形成型较佳的双模毁伤元成型装药结构参数,并通过X光成像试验实现了药型罩顶端起爆形成EFP、装药端面中心起爆形成JPC。基于毁伤元形成能量转换及扩展的PER理论,结合仿真及试验结果修正,建立了适合特定装药结构下的双模毁伤元成型与侵彻理论计算模型。然后,结合所要对付的坦克目标,通过对典型方位下坦克车体、炮塔内外等部位结构及关键部件防护水平的分析,建立了坦克三维实体易损性等效模型,并运用弹目转换关系及毁伤元决策算法,结合现有的、较为成熟的易损性列表法及关键部件与人员毁伤判据,建立了双模毁伤元对坦克不同部位的毁伤效能评估计算模型。最终,通过程序化框图方法与可视化编程软件将整个模型进行程序化,建立了双模毁伤元对坦克典型部位的毁伤效能评估系统。

张燕[9](2013)在《车长周视瞄准镜装调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车载光电系统是车载武器系统实现探测、搜索、识别、目标告警与跟踪和打击目标的主要信息化武器装备,随着光电系统探测距离和高精度的跟踪能力的提高,在坦克装甲车辆类武器系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车载武器火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车长镜是集可见光、电视、微光、激光、红外等多频谱多传感器于一体,具有在全天候作战条件下,实现瞄准线双向独立稳瞄、周视观瞄、激光测距、目标指示和超越射击能力等多功能综合的先进的新型周视瞄准镜。精密装调技术作为光电武器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提高车长周视瞄准镜精度与性能的关键。本文围绕某型车长周视瞄准镜,在总结车长周视瞄准镜产品研制过程关键技术难题基础上,对系统的技术指标进行了工艺性分析,根据工艺性分析及产品结构组成制定了车长周视瞄准镜的工艺总方案和检测方法。确定了车长周视瞄准镜关键装调技术,从光学系统装调、检测方面,开展了消像旋光学系统装调工艺技术研究及装校定中心工艺技术研究;从瞄准精度装调、检测方面,开展了瞄准线正交性装调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开展关键装调技术研究,对影响因素及装调误差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相应的技术方案,明确了调校方法及检测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保证了产品各项技术指标及性能要求。尤其从光学性能、瞄准线精度等方面使产品精度得到了提升。推动了车长镜工艺设计水平及系统检测水平的提高,经过实际验证表明,有效保证了产品的战技指标及质量。

潘文林[10](2012)在《机炮也疯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航空机炮是一种其貌不扬的机载武器,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为了获得尽可能强的作战能力,设计人员煞费苦心,极尽大胆创新之能事,使其或射速最高,或能够全向射击,或能够拦截来袭导弹……无所不用其极,显得异常疯狂。在许多高技术武器大发展的今天,航空机炮这种古老的武器雄风依旧。随着新概念武器的出现,全程伴随空中战争的航空机炮,还将进一步疯狂起来。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航空机炮的几个疯狂之处。

二、主战坦克远距离射击的可行性分析及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战坦克远距离射击的可行性分析及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装甲作战平台对无人机的激光压制(论文提纲范文)

从99系列的独门绝技说起
车载激光压制设备对无人机的失效能力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技术路径
结语

(2)《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第一节 任务详情
        一、原文内容
        二、原文文本特点
    第二节 目标受众
    第三节 委托方要求
第二章 翻译审校前期准备
    第一节 统筹审校任务
    第二节 确立审校目标与准则,明确审校质量标准
    第三节 剖析原译文,监控与评估译文质量
    第四节 选择审校理论、资源和技术支持
    第五节 制定审校计划
第三章 翻译审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 词语
        一、专业术语
        二、专有名词
        三、近义词
    第二节 句子
        一、长难句
        二、插入语
    第三节 篇章
        一、前后一致性
        二、语言风格
第四章 翻译审校实习总结
    第一节 已解决的问题及总结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反思
    第三节 对未来翻译及审校工作的启发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一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审校原文
附录二 《现代军用直升机》审校前后译文
附录三 Moderne Milit?rhubschrauber翻译原文
附录四 《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译文
附录五 (部分)专有名词列表
致谢

(3)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坦克稳定器
        1.2.2 弹炮耦合模型
        1.2.3 火炮发射动力学
        1.2.4 火炮结构动力学优化
    1.3 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与优化研究的技术挑战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建模与数值计算
    2.1 某坦克结构拓扑分析
        2.1.1 坦克结构组成
        2.1.2 坦克多体系统建模基本假设
        2.1.3 坦克多体系统结构拓扑分析
    2.2 坦克多体系统的动力学建模
        2.2.1 构件建模
        2.2.2 约束建模
        2.2.3 载荷建模
    2.3 路面不平度建模
    2.4 数值计算与初步验证
        2.4.1 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2.4.2 数值计算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坦克垂向稳定器机电液耦合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1 坦克垂向稳定器的工作原理
    3.2 坦克行进间机电液耦合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3.2.1 液压子系统建模
        3.2.2 控制子系统建模
        3.2.3 机电液耦合动力学建模
        3.2.4 数值计算与分析
    3.3 坦克垂向稳定器自适应鲁棒控制建模与分析
        3.3.1 自适应鲁棒控制原理
        3.3.2 坦克垂向稳定器控制结构改进
        3.3.3 坦克垂向稳定器自适应鲁棒控制算法
        3.3.4 数值计算与分析
    3.4 控制器炮口误差信号补偿建模与分析
        3.4.1 坦克行进间炮口振动分析
        3.4.2 炮口误差信号补偿建模
        3.4.3 数值计算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坦克行进间射击弹炮刚柔耦合影响分析
    4.1 弹丸膛内运动的受力分析
        4.1.1 重力和重力矩
        4.1.2 燃气作用力
        4.1.3 弹丸前定心部和炮膛间的作用力
        4.1.4 弹带和炮膛间的作用力
        4.1.5 弹丸受到的和外力及力矩
    4.2 弹炮刚柔耦合非线性建模
        4.2.1 接触碰撞的判断
        4.2.2 法向接触力计算模型
        4.2.3 接触摩擦模型
        4.2.4 含间隙弹炮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4.3 数值计算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高速机动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
    5.1 高速机动条件下的激励源分析
        5.1.1 路面不平度激励
        5.1.2 液压缸控制力
        5.1.3 射击载荷
        5.1.4 其它激励源
    5.2 坦克车体振动分析
        5.2.1 车体线振动
        5.2.2 车体角振动
    5.3 坦克垂向稳定器稳定效果分析
        5.3.1 PID控制器
        5.3.2 自适应鲁棒控制器
    5.4 弹丸膛内运动身管动态弯曲分析
    5.5 弹丸膛内运动时期弹丸及炮口扰动特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结构优化
    6.1 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结构优化方法
        6.1.1 代理模型方法
        6.1.2 试验设计方法
        6.1.3 序列近似优化
    6.2 综合行驶工况条件下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结构优化问题描述
        6.2.1 优化目标数学模型
        6.2.2 设计变量及约束
        6.2.3 优化数学模型
    6.3 坦克行进间射击火炮结构序列近似优化流程
        6.3.1 基于多体动力学模型的训练样本库构建
        6.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代理模型建模
        6.3.3 模型验证和评估
        6.3.4 优化解及实际响应计算
        6.3.5 样本点更新
    6.4 优化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概念辨析
        1.3.1 智能
        1.3.2 人工智能
        1.3.3 智能化战争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1 论文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预期创新点
第二章 智能化战争的时代背景
    2.1 人类认识深化的必然产物
        2.1.1 认识重心转向主体
        2.1.2 认识方法转向系统
        2.1.3 认识内容转向信息
    2.2 战争形态演变的必然趋势
        2.2.1 战争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
        2.2.2 战争形态演变的相关特性
        2.2.3 战争形态演变的影响要素
    2.3 科技进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2.3.1 信息化步入发展瓶颈
        2.3.2 智能化科技迅速兴起
        2.3.3 智能技术的军事应用
第三章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与表现
    3.1 智能化战争的本质属性
        3.1.1 战争的暴力对抗性
        3.1.2 战争的政治从属性
        3.1.3 战争的经济利益性
    3.2 智能化战争的全新表现形式
        3.2.1 新原理—毁伤机理新质化
        3.2.2 新成员—作战对象无人化
        3.2.3 新空间—战争空间虚拟化
    3.3 智能化战争中的矛盾运动
        3.3.1 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的矛盾
        3.3.2 发起进攻与开展防御的矛盾
        3.3.3 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的矛盾
第四章 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论问题
    4.1 智能化战争的主体
        4.1.1 主体地位的人机之争
        4.1.2 主体能力的复合提升
        4.1.3 主体素质的需求转变
    4.2 智能化战争的客体
        4.2.1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内涵
        4.2.2 智能化战争客体的特性
        4.2.3 智能化战争的主客关系
    4.3 智能化战争的中介
        4.3.1 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
        4.3.2 人与武器的发展图景
        4.3.3 人与武器的最优结合
第五章 智能化战争的形态设想
    5.1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特性
        5.1.1 态势认知自主化
        5.1.2 指挥控制协同化
        5.1.3 作战平台无人化
    5.2 智能化时代的战争思想
        5.2.1 不战思想
        5.2.2 慑战思想
        5.2.3 控战思想
    5.3 智能化时代的作战样式
        5.3.1 “蜂群式”攻击
        5.3.2 “分布式”杀伤
        5.3.3 “云联式”作战
第六章 智能化战争的应对之策
    6.1 提高智能化战争的认识能力
        6.1.1 认识战争系统的复杂特性
        6.1.2 认识复杂系统的应对之策
        6.1.3 认识智能战场的致胜机理
    6.2 更新智能化战争的思维方式
        6.2.1 大数据思维
        6.2.2 体系化思维
        6.2.3 虚拟化思维
    6.3 推进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发展
        6.3.1 军事技术发展要军民互融
        6.3.2 军事技术发展要道器并重
        6.3.3 军事技术发展要攻防俱全
    6.4 构建智能化军队的编制体制
        6.4.1 编制转型的驱动因素
        6.4.2 人机协同的优势所在
        6.4.3 人机协同的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坦克武器瞄准误差测试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2 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
    1.3 坦克瞄准精度测试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坦克瞄准精度测试系统组成及基本原理
    2.1 坦克火控系统概述
    2.2 坦克瞄准精度测试系统
        2.2.1 坦克瞄准精度测试系统组成
        2.2.2 测量原理及技术指标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瞄准精度测试系统设计
    3.1 光源设计
    3.2 坦克瞄准镜模拟光轴的实现与设计
        3.2.1 目前坦克瞄准镜的结构型式介绍
        3.2.2 准直激光模拟坦克瞄准镜轴线的设计
    3.3 坦克火炮机械轴与光轴的耦合设计
    3.4 靶面材料及尺寸确定
    3.5 光学成像系统参数计算和光学设计
        3.5.1 光学成像系统参数确定
        3.5.2 光学成像系统优化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像处理与系统精度分析
    4.1 数字图像处理
    4.2 数值计算
    4.3 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后期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M1A2主战坦克的未来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对M1A2 SEP的定位
火控系统的改进
火力系统的革新
对“BUG”的系统性剔除
结语

(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勒克莱尔”基本型的现代化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从“勒克莱尔”的技术效能说起
“风声大雨点小”的改进方案
新的契机
结语

(8)单点起爆双模成型装药作用机理及对坦克毁伤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战坦克结构及防护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主流主战坦克简介
        1.2.2 当前主流主战坦克结构及防护现状
        1.2.3 主战坦克未来发展趋势
    1.3 多模战斗部对装甲目标毁伤效能评估研究现状
        1.3.1 多模战斗部技术的国内外发展
        1.3.2 毁伤元形成及对装甲目标作用的理论发展
        1.3.3 效能评估技术的国内外发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工作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2 单点起爆实现双模毁伤元转换研究
    2.1 单点起爆药型罩爆轰压力计算
        2.1.1 罩顶点起爆药型罩爆轰压力计算
        2.1.2 装药端面中心起爆药型罩爆轰压力计算
    2.2 偏心亚半球罩结构参数对双模毁伤元成型的影响
        2.2.1 仿真模型及方案
        2.2.2 药型罩外圆弧曲率半径的影响
        2.2.3 药型罩壁厚的影响
        2.2.4 药型罩罩顶高的影响
    2.3 偏心亚半球罩结构参数优化及爆轰压力计算
        2.3.1 药型罩结构参数正交设计
        2.3.2 毁伤元成型过程爆轰压力的理论与仿真计算
    2.4 双模毁伤元转换的x光成像试验
        2.4.1 试验设计
        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双模毁伤元成型与侵彻理论研究
    3.1 EFP毁伤元成型与侵彻理论研究
        3.1.1 EFP毁伤元成型过程分析
        3.1.2 偏心亚半球罩形成EFP速度的工程算法
        3.1.3 EFP毁伤元速度的修正
        3.1.4 EFP毁伤元侵彻理论研究
    3.2 JPC毁伤元成型与侵彻理论研究
        3.2.1 JPC毁伤元成型理论研究
        3.2.2 JPC毁伤元侵彻理论研究
    3.3 双模毁伤元侵彻试验验证
        3.3.1 EFP毁伤元侵彻试验
        3.3.2 JPC毁伤元侵彻试验
    3.4 双模毁伤元成型与侵彻理论的程序化
        3.4.1 程序化设计
        3.4.2 毁伤元成型与侵彻程序的编写
    3.5 本章小结
4 坦克目标易损性模型的建立
    4.1 坦克结构及关键部件分析
        4.1.1 坦克车体结构及关键部件分析
        4.1.2 坦克炮塔结构及关键部件分析
        4.1.3 其它
    4.2 坦克外部装甲防护能力的确定
        4.2.1 正面攻击
        4.2.2 侧面攻击
        4.2.3 后部攻击
        4.2.4 顶部攻击
    4.3 坦克内部单元区划分及毁伤情况分析
        4.3.1 坦克内部单元区划分
        4.3.2 坦克内部单元区毁伤情况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双模毁伤元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研究
    5.1 弹目交汇及毁伤元形成类型决策
        5.1.1 弹目坐标系的建立及转换
        5.1.2 毁伤元形成类型决策
    5.2 坦克目标毁伤状态度量及毁伤判据的建立
        5.2.1 坦克目标毁伤状态分级
        5.2.2 坦克目标毁伤评价表的建立
        5.2.3 关键部件及人员毁伤判据的建立
    5.3 毁伤元对坦克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
        5.3.1 确定各单元区毁伤情况及状态转化
        5.3.2 确定各单元区的易损面积
        5.3.3 命中方位对易损性的影响
    5.4 评估模型的程序化及算例计算
        5.4.1 评估程序的设计与编写
        5.4.2 算例计算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车长周视瞄准镜装调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车长镜技术的发展情况
        1.1.1 国外车长镜技术的发展情况
        1.1.2 国内车长镜技术的发展情况
        1.1.3 国内外坦克车辆光电装备对比
    1.2 车长周视瞄准镜的装调技术现状及装调工艺研究现状
        1.2.1 车长周视瞄准镜的装调工艺现状
        1.2.2 车长周视瞄准镜的工艺总方案设计现状
        1.2.3 车长周视瞄准镜关键装调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背景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2 车长周视瞄准镜的构成及技术指标
    2.1 车长周视瞄准镜的主要功能及工作原理
        2.1.1 车长周视瞄准镜的主要功能
        2.1.2 车长周视瞄准镜的工作原理
    2.2 热像车长周视瞄准镜的组成
        2.2.1 热像车长周视瞄准镜镜体的结构组成
        2.2.2 热像车长周视瞄准镜镜体光路原理
    2.3 热像车长周视瞄准镜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3 车长周视瞄准镜性能实现技术分析及工艺、检测技术方案制定
    3.1 产品性能实现的工艺分析
        3.1.1 影响产品光学性能的工艺分析
        3.1.2 影响产品瞄准范围的工艺分析
        3.1.3 影响产品正交性的工艺分析
        3.1.4 影响产品测角精度的工艺分析
        3.1.5 影响产品瞄准线稳定精度的工艺分析
        3.1.6 影响产品电磁兼容的工艺分析
    3.2 产品工艺总方案制定
    3.3 产品检测方案制定
        3.3.1 瞄准范围及正交性检测
        3.3.2 测角精度检测
        3.3.3 瞄准线零位走动检测
        3.3.4 瞄准线稳定精度检测
        3.3.5 目标角速度范围与精度检测
        3.3.6 瞄准线漂移速度测试
        3.3.7 瞄准线跟踪速度测试
        3.3.8 可见光通道性能测试
        3.3.9 热像通道性能测试
        3.3.10 激光测距系统性能测试
        3.3.11 光轴平行性测试
        3.3.12 消像旋精度测试
4 车长周视瞄准镜关键装调技术研究
    4.1 光学系统装调、检测工艺技术研究
        4.1.1 消像旋光学系统调校工艺技术研究
        4.1.2 装校定中心工艺技术研究
    4.2 瞄准线正交性工艺技术研究
        4.2.1 瞄准线正交性精度的影响因素
        4.2.2 瞄准线正交性误差的影响分析
        4.2.3 瞄准线正交性调校方法
5 测试结果及产品性能评价
    5.1 关键光学性能测试
        5.1.1 消像旋精度测试
        5.1.2 定中心精度测试
    5.2 瞄准线正交性精度测试
    5.3 产品整体性能评价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主战坦克远距离射击的可行性分析及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装甲作战平台对无人机的激光压制[J]. 漠北. 坦克装甲车辆, 2021(11)
  • [2]《现代军用直升机》翻译项目实习报告[D]. 陈雅贤. 青岛大学, 2020(02)
  • [3]坦克行进间发射动力学分析及优化研究[D]. 陈宇.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4]智能化战争的哲学反思[D]. 韩毅.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5]坦克武器瞄准误差测试系统的研究[D]. 邵英琦. 长春理工大学, 2018(01)
  • [6]M1A2主战坦克的未来发展[J]. 枭越. 坦克装甲车辆, 2016(21)
  • [7]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勒克莱尔”基本型的现代化改进[J]. 子迟. 坦克装甲车辆, 2016(15)
  • [8]单点起爆双模成型装药作用机理及对坦克毁伤效能研究[D]. 周欢. 南京理工大学, 2015(01)
  • [9]车长周视瞄准镜装调工艺技术研究[D]. 张燕. 西安工业大学, 2013(07)
  • [10]机炮也疯狂[J]. 潘文林. 航空世界, 2012(07)

标签:;  ;  ;  ;  ;  

主战坦克远程射击可行性分析及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