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冷压淬模板冷却管路工艺计算与设计

内冷压淬模板冷却管路工艺计算与设计

一、内冷却式压淬模板的冷却管道工艺计算及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其南,林权,李俊杰,刘芳龙,张道平[1](2020)在《基于Moldex3D的常规水路与异型水路设计对注塑成型质量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却水路设计对注塑产品的生产周期和成型品质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便捷式电脑后盖注塑件为例,基于Moldex3D模流分析技术进行水路设计,通过比较获知,常规水路设计形式虽然能使产品得到较好冷却效果,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研究采用依据产品结构特征设计的毛细血管异型水路冷却形式,发现异型水路比常规水路节约冷却时间约64%,减小模具温差约38.8%,通过应用基于色阶图的变动指数法,获知异型水路能有效减小塑件的整体翘曲变形量,能使变形量分布更加均匀,但在冷却效率方面两者差异性不大,在得到稳定的模温周期上两者也比较相近。

庞立娟,张雪峰,黄治勇[2](2018)在《热冲压成形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超高强度钢热冲压成形件各部位强度不均现象,利用Deform软件对不同冷却条件下保压冷却阶段中的热量传递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冷却水后,热成形保压阶段的模具表面温度迅速下降50.0100.0℃;通过优化冷却水道结构布置、冷却水道数量及直径、冷却水流速度,凸模和凹模圆角处温度分别下降了14.5℃和26.0℃;将模具冷却系统优化设计方案应用到A柱加强件的热成形模具中,最终获得均匀马氏体组织,有利于获得力学性能一致的零件。

佟莹,张乐,王玄,李永乐,毛安,权国政[3](2017)在《高强度钢板热冲模冷却水道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文中研究说明以U形件热冲模冷却系统设计为例,对管径D、水管之间的中心距离L、管中心与模具工作面之间的距离H和管数量N进行了初步设计。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了模具表面的冷却效率Tave、冷却均匀性σT与模具零件使用寿命σmax的目标函数,并运用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参数D、L和H进行优化,最后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模具的冷却效率、冷却均匀性与模具的使用寿命均有较大改善。

杨伟龙[4](2017)在《热冲压淬火关键工艺参数研究及温度控制系统开发与试验》文中指出超高强钢板热冲压成形技术是目前车企行业在不牺牲安全性能前提下减轻车身重量、实现节能减排的新型技术和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的热冲压模内淬火工艺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并决定组织转变和制件质量的核心过程,而淬火工装则是保证工艺路线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本文以超高强钢B1500HS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理论和实验,重点对热冲压淬火阶段核心工装(热冲压模具)设计、淬火关键工艺参数(保压压强、保压时间和冷却水流速)以及用于淬火冷却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开发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1)基于传热学理论,推导出了热冲压模具冷却管道直径d和冷却管道中心距模面高度H的理论求解式并应用;同时结合连续淬火热-力耦合模型对设计的模具水道的冷却能力展开了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预设淬火背景,应用理论求解式得出d为10mm、H为20mm时即可满足使用要求。(2)自主搭建了一套压力可调、温度实时检测的手动淬火实验装置,对热冲压保压压强、保压时间和冷却水流速三个淬火关键工艺参数展开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以淬火后试样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作为评价依据,获得了各工艺参数对淬火工艺的影响规律以及最优工艺参数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针对厚度为1.2mm的B1500HS,为达到热冲压件标准,淬火中保压压强应不小于0.5MPa;为提高生产效率,最优保压压强范围应取15MPa以上;初始成形温度为850℃,最佳保压时间为10s;为满足组织转变速率要求,维持连续生产中温度场动态平衡,冷却水流速至少为5L/min。(3)为满足热冲压淬火阶段板料温降速率要求,并针对板料各区域冷却均匀性以及提高冷却系统的自动化和通用性等问题,自主开发了热冲压淬火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使淬火后制件各区域皆为完全板条状马氏体,且淬火均匀性较好,硬度值达500HV,能够满足热冲压制件使用要求。

任仰龙[5](2017)在《基于类固态热压印工艺的超薄导光板成型模具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导光板作为背光模组的关键部件,是影响屏幕显示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下游产品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高性能屏幕的需求,对导光板的厚度要求越来越薄,导光板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导光板加工方法在降低厚度和提高质量上遇到瓶颈。本文针对微纳米成型方法进行了深度研究,将类固态成型方法应用于导光板的加工成型,提出了基于类固态的导光板成型方案,对于导光板成型工艺的核心技术,导光板成型模具做了深入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类固态热压印的成型机理,分析类固态状态下的材料流变特性。成型机理是聚合物在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下聚合物流动蠕变形成微结构,保压降温下应力松弛使微结构固化。(2)根据类固态成型方法研究设计了手机导光板的制造工艺和热压成型工艺,本文研发的导光板制造工艺包括放卷、涂胶、滚压、紫外固化、热压成型和冲裁成型等工艺工序。(3)利用三维绘图软件UG,设计导光板热压成型模具和冲裁模具。成型模具具有升降温速度快,温度分布均匀,密封性能好和压力均衡的优点。为增加散热面积和冷却介质流速,设计了肋片式风冷结构。(4)针对导光板类固态成型的自动化生产,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密封方式,将密封抽真空装置集成在热压模具上,这种结构具有密封性能好,抽真空速率快和密封稳定可靠的优点。(5)通过实验验证设计制造的模具满足温度、压力和真空度等设计要求。利用正交实验方法确定PC薄片类固态成型的最佳成型工艺条件,验证了类固态成型方法热压印成型导光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董丽媛[6](2016)在《微注塑样条模具优化设计及型腔压力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微机电系统的发展,微注塑成型技术以其成型的塑件体积微小,尺寸精密,以及适合于大批量生产等特点,已在精密机械、生化医疗、光电通信、信息存储、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目前各种微系统产品制件的有效成型方法之一,人们对微制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经过CAE优化分析之后的模具已经大大避免了制品可能出现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制品质量的控制与优化,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在于制品实际成型过程中,对于注塑过程中模具型腔内的熔体变化过程无从知晓。在注塑成型过程中,型腔压力是极其重要的工艺参数。利用传感器测量型腔压力,可以辅助设计人员对注塑成型过程进行科学分析。本文以微注塑样条为研究对象,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注塑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以及优化分析。采用最常用的模流分析CAE软件——Moldflow,通过对浇口位置分析,找出塑件的最佳浇口位置。对初始设计方案的注塑过程进行流动、冷却、翘曲三方面的模拟分析,并通过分析结果,预测出微样条的翘曲变形量。针对出现的缺陷,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通过优化冷却管道的布局、成型工艺条件以及调整保压压力曲线,降低制品翘曲量,满足了生产要求。基于Moldflow分析,本文在微注塑机上对微样条进行了成型实验,并利用型腔压力监测技术对注塑成型过程进行了在线监测,监测成型过程及产品质量。通过型腔压力数据的采集,对实际成型工艺中的型腔压力曲线和型腔温度曲线进行了分析。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选取熔体温度、模具温度、保压压力、保压时间、注射压力五个注塑工艺参数,分别研究工艺参数对拉伸样条和冲击样条型腔压力最大值、型腔温度最大值的影响规律,得出对其具有显着性的工艺参数因素,可以用于指导实际生产。实验结果表明:保压压力是影响多样条型腔压力最大值的显着因素,模具温度是影响多样条型腔温度最大值的影响因素。

范嗣强[7](2015)在《大功率激光二极管阵列节流微蒸发制冷热沉的原理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型节流蒸发腔制冷(Micro miniature J-T Refrigerator:MMR)热沉是一种利用蒸汽压缩、节流蒸发、相变吸热的原理制成的微型化制冷装置,包含微型压缩机、风冷冷凝器、节流元件、微蒸发腔等部件。专用于发热面积小、热流密度高的电子元器件,特别是大功率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LD)散热。与传统的LD微通道液冷热沉相比较,利用冷却剂相变潜热,能够在冷却剂很小的质量与流量下实现很大的换热量、具备很高的散热密度;冷却剂在相变吸热的时候温度保持不变,克服了传统液冷微通道热沉由于冷却液在入口、出口温度不同而引起的LD阵列在不同发光点制冷效果差异而导致出光功率变化、波长漂移等不利因素。同时兼具冷却温度更低、冷却系统结构更简单、冷却系统体积更小、总耗能更低等优点。而随着大功率激光技术的发展,更大功率、热流密度更高的LD被研制,传统的液冷微通道单相传热冷却已经不能满足要求。因此,近年来,利用相变换热冷却微型化制冷的研究引起了国外相关科研机构和公司的广泛关注并相继报道了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国际上对MMR的研究可分为理论模拟研究、微型节流元件形式研究、制冷剂工质研究、微型制冷蒸发腔结构研究、包含微型压缩机等部件的微型制冷系统研究以及对包含大功率LD等高热流的不同热负载实验技术研究。国内研究目前处于起步阶段,集中在理论模拟、相变冷却方式、微蒸发腔结构等领域。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从蒸汽压缩制冷的机理、微通道内冷却剂相变特性、微通道内单相流动特性、两相流动特性、数值模拟热沉温度分布等;节流元件形式包括节流阀、毛细管节流、多孔喷射节流等多种形式;在微蒸发腔的结构形式集中在对单一空腔简单结构、多微通道蒸发腔、蒸发腔的加工制作工艺、微蒸发腔材料等方面展开研究。另有少量对直流微型压缩机、冷凝器等制冷系统的研究。由于微蒸发腔制冷剂不同于冷却水一般液冷材料,冷却剂在微通道内的相变过程较为复杂,影响其换热的因素较多,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另外其在工作的时候需要考虑密封、制冷剂初期的加注工艺,因此,不同于大功率激光二极管广泛使用的微通道液冷热沉产品,目前国内外还没有成熟的基于微蒸发腔制冷的热沉产品销售和使用。大功率激光二极管的有效散热是LD能够在军事、工业、科研、医疗等广泛重要领域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前提和根本,自是1962年R.N..Hall等人采用扩散技术研制出第一台Ga As同质结LD以来,其散热研究就一直是学术科研领域一个经典的课题,随着LD制作工艺的成熟、出光功率的提高,其散热方式经历了常规传导冷却、TEC制冷冷却、常规通道水冷、硅微通道和铜微通道水冷等方式,得到了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在国内的研究机构中,重庆师范大学光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戴特力教授于1998年于国内首次研制成功硅微通道水冷热沉,使我国成为第5个国家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2010年同一实验室的作者意识到微通道液冷的不足之处及其散热的极限后,根据当时国外的少量文献报道,创新性提出针对大功率LD散热的微蒸发制冷方法和研究方案,2011年申请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项目《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阵列的微蒸发冷却封装组件的原理与实验研究》并获基金支持(No:61008059),2014年提出该项目的后续研究申请重庆市科委前沿技术项目《大功率激光二极管微蒸发腔制冷组件的设计制作及特性参数研究》并获资助(No:cstc2014jcyjA70005)。本文基于上述两个项目的基础,主要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功率LD微型蒸发腔制冷系统的相变制冷原理,对微蒸发腔热沉散热温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设计了结合微通道的微蒸发腔结构尺寸,研究了微蒸发腔制作加工工艺、封装工艺、激光二极管条与热沉的焊接工艺,完成了微蒸发腔制冷系统的设计与实验。具体内容如下:①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从基本的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理论原理入手,分析了单级循环制冷的系统组成、系统的压力-比焓图、温度-比熵图,建立了基于微型化的膨胀阀、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各部件的热力学及系统性能参数计算模型。②根据大功率LD的发热特性、热流密度,设计了含毛细管节流元件、微蒸发腔集成一体的5层结构微蒸发腔组件,并进行了有限元法冷却散热的数值模拟,得到了在LD热负载为60瓦时的温度分布与热流密度。模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案能够实现对60瓦热负载的大功率LD进行冷却。③实验研究了微蒸发腔的制作工艺,采用5层高导热无氧铜作为蒸发腔基本材料,研究了制作微蒸发腔的线切割工艺、多层无氧铜焊接工艺、表面光滑腐蚀工艺、LD焊接工艺以及制冷系统各部件的组装配合工艺。④开展了采用蒸镀金属电阻的方式充当LD热源的多次实验研究。分别实验了单根弯曲毛细管并采用机械雕刻机制作的三层结构的微蒸发腔、多通道的三层结构微蒸发腔、多通道的5层结构微蒸发腔。观察了微通道中沸腾-蒸发现象,详细记录了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与数据,仔细探讨了试验中出现的困难与不足,最后得到较为满意的满足LD散热的微蒸发腔结构尺寸和样品。⑤开展了使用R22、R134a、以及混合工质等不同制冷剂工质的微蒸发实验,得到各自的实验数据,开展了在压缩机不同转速下LD的出光特性实验,得到了不同转速与输出光功率、输出波长、制冷效率等参数的关系。

宋晓抗,展培培,肖善超[8](2015)在《热冲压模具冷却管道设计计算》文中认为以典型热冲压件—汽车B柱为例,在对实际生产工况分析的基础上,基于传热学基本原理计算并确定热冲压模具冷却管道的工艺参数。在尽量保证冷却管道与模具型面距离一致以及各截面上冷却管道均布的前提下,采用多镶块拼接的方式分别设计出凸模、凹模的冷却管道。

耿孝臣[9](2013)在《中国锡制产品艺术研究》文中指出居于五金之一的锡金属,在我国人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在人类的早期文明中,锡金属因可以极大地提高铜的硬度,改善其铸造性能而成为当时的贵重金属。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铜器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逐步削弱,锡金属的地位也随之削弱,从早期的贵重金属成为庶民皆可使用的金属,就这一点来说,它有别于一直居于贵重金属地位的金银,至明代,它已经成为可以满足不同身份、不同层次人们需要的器物。也正因为锡金属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社会地位的变化,使得在古人的生活中曾起过重要作用的锡器一直不似端庄大方、凝重典雅的青铜器和璀璨的金银器,能够得到浓墨重彩的关注,可以说,含蓄质朴的锡器在器物艺术中一直未得到正史的关注,从设计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全面的研究也少有人问津。本文结合广阔的社会背景,考察中国锡制产品艺术的历史发展状貌,从其孕育的社会经济基础、历史传统以及成熟的表现来探询锡制产品艺术形成的具体过程,了解其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揭示其造型纹饰特征,梳理锡制产品与其它相同和不同时代工艺美术品类之间的关系,进而剖析中国锡制产品造型与纹饰所蕴含的人类的思想意识与文化内涵,从多层面、多维度、多视角展开研究,以期探寻其发生演变的规律及其美学特征。这一研究过程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人们广阔深沉的生活世界,更可以让我们探寻、体悟当时的人们用锡金属表现出的设计形态所体现出来的种种设计意识,对于古代人设计意识的探寻,对今天的设计艺术也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本文也关注了锡制产品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通对不同地域锡制产品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对其与国外锡制产品的传播与交流进行了梳理。这对于当下中国的锡制产品如何传承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丛丛[10](2012)在《汽车前挡板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及热成形仿真》文中提出汽车前挡板位于汽车前端,对正碰起到缓冲作用,保护驾驶员及乘客人身安全。汽车前挡板为非轴对称结构,两侧起伏变化明显,体积较大,是汽车内部典型复杂零件。如果采用普通钢板冲压成形前挡板,则其不仅厚度大、回弹明显,而且强度低,无法适应汽车轻量化及安全性要求;如果采用高强度钢板冷成形,则前挡板板存在容易开裂、起皱、回弹严重等缺陷。如果采用高强度钢板热成形,则可提高前挡板抗拉强度,避免回弹,减少零件数目,实现轻量化。与冷冲压模具相比,汽车前挡板热冲压模具兼具了成形和淬火双重功能。为了实现板料成形,根据冷冲压模具设计方法和前挡板的结构特点,设计了凸凹模、导向装置、定位装置、拉深方向等;为了实现成形件淬火,在模具内部设计了集中型和分散型预埋式冷却管道,确定了两种冷却管路的水管直径、水管间距、水管距模具型面距离等参数。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 CFX,对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预埋式冷却管道进行了冷却效果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散型冷却管道可提高冷却速度,加强冷却均匀性,使成形件能够实现马氏体转化。由于模具内部布置冷却管路致使模具强度降低,故采用ANSYS静力分析模块对模具进行强度校核,结果表明,模具强度满足要求。在分散型冷却管道基础上,研究了冲程次数、水流速、保压力等工艺参数对模具、成形件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为确定合理的保压力和水流速提供了依据。

二、内冷却式压淬模板的冷却管道工艺计算及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冷却式压淬模板的冷却管道工艺计算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oldex3D的常规水路与异型水路设计对注塑成型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零件工艺结构
2 模具冷却水路形式探析
3 模具冷却水路设计
4 模流分析结果及讨论
    4.1 冷却时间影响
    4.2 冷却效率影响
    4.3 模具温差影响
    4.4 翘曲影响
5 讨论

(2)热冲压成形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热冲压零件的抗拉强度分析
2 保压冷却阶段的温度场分析
    2.1 传热模拟仿真模型
    2.2 传热模拟仿真结果分析
        2.2.1 模具温度场分析
        2.2.2 成形件的温度场分析
3 热冲压模具的优化设计
    3.1 冷却水道布置结构的优化设计
    3.2 冷却水道直径的优化设计
    3.3 冷却水流速度的优化设计
4 结论

(3)高强度钢板热冲模冷却水道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热冲压有限元模型与数值模拟
    1.1 热冲模冷却系统初步设计
    1.2 热冲压有限元模型
        1.2.1 材料属性的设置
        1.2.2 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2 热冲模冷却系统多目标优化
    2.1 试验方案
    2.2 构建目标函数响应曲面模型
    2.3 多目标优化求解
3 热冲模冷却系统试验分析
    3.1 热冲压试验
4 结束语

(4)热冲压淬火关键工艺参数研究及温度控制系统开发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热冲压成形技术概述
        1.2.1 热冲压成形技术简介
        1.2.2 热冲压成形技术关键设备
    1.3 热冲压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超高强钢板的研究现状
        1.3.2 热冲压成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热冲压成形技术研究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传热学理论的热冲压模具水道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传热学基本理论
        2.2.1 热传导
        2.2.2 热对流
        2.2.3 热辐射
    2.3 模具水道参数(d、H)的理论计算
        2.3.1 热冲压传热过程热量计算
        2.3.2 模具水道关键参数的理论求解
        2.3.3 水道参数d和H理论求解式的应用
    2.4 模具冷却效果及温度场预测分析
        2.4.1 热-力耦合模型的建立
        2.4.2 模具冷却效果和温度场预测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热冲压淬火关键工艺参数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热冲压淬火实验
        3.2.1 实验材料和试样
        3.2.2 实验装置与设备
        3.2.3 实验方案及过程
    3.3 淬火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保压压强对淬火工艺的影响
        3.3.2 保压时间对淬火工艺的影响
        3.3.3 冷却水流速对淬火工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冲压淬火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开发与试验
    4.1 引言
    4.2 热冲压淬火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
        4.2.1 盒形件热冲压模具设计
        4.2.2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概述
        4.2.3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4.2.4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4.2.5 温度自动控制系统程序开发
    4.3 热冲压淬火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实冲试验
        4.3.1 试验方案及过程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科研情况及主要成果

(5)基于类固态热压印工艺的超薄导光板成型模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导光板概述
        1.2.1 导光板的工作原理
        1.2.2 导光板的分类及生产方式
    1.3 微纳结构热压成型设备的发展现状
        1.3.1 微结构热压成型的主要压印方式
        1.3.2 热压印成型工艺的研究现状
        1.3.3 热压成型设备的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类固态成型的导光板加工工艺
    2.1 聚合物力学状态及加工性能
    2.2 聚合物的类固态成型
        2.2.1 类固态的定义
        2.2.2 聚合物的流变原理
        2.2.3 类固态状态下的材料性能
        2.2.4 类固态状态下微结构热压印工艺过程
    2.3 类固态状态下导光板热压成型
        2.3.1 导光板尺寸
        2.3.2 导光板成型的工艺过程
        2.3.3 导光板热压印工艺
    2.4 导光板制造工艺设计
        2.4.1 微纳米热压印机工作参数
        2.4.2 产品分析及排样
        2.4.3 模具设计规划及材料利用率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光板热压印模具设计
    3.1 热压印模具整体设计
    3.2 导向系统设计
        3.2.1 导向的作用
        3.2.2 导向机构设计
    3.3 温控系统设计
        3.3.1 加热模块设计
        3.3.2 冷却模块设计
    3.4 密封抽真空系统设计
        3.4.1 抽真空对类固态成型的影响
        3.4.2 常见密封抽真空方式
        3.4.3 新型密封抽真空方式设计
        3.4.4 密封性能分析
    3.5 限位保护装置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光板冲裁模具设计
    4.1 冲裁模具关键参数计算
    4.2 冲裁模具整体设计
    4.3 冲裁结构设计
    4.4 导向定位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具性能测试和导光板试制实验
    5.1 模具微结构平面度测量及调试
        5.1.1 实验方案及方法
        5.1.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1.3 实验结论及改进措施
    5.2 模具动态压力均匀性测试
        5.2.1 实验方案及方法
        5.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 模板加热均匀性测量
        5.3.1 实验方案及方法
        5.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3 实验结论及改进措施
    5.4 模板加热和冷却速率测量
        5.4.1 加热速率实验
        5.4.2 加热速率结果及分析
        5.4.3 冷却速率实验
        5.4.4 加热速率结果及分析
        5.4.5 温控精度分析
    5.5 模具真空性能实验
        5.5.1 实验方案
        5.5.2 实验结果
        5.5.3 真空热压对比实验
    5.6 导光板热压成型实验
        5.6.1 实验方案和方法
        5.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6)微注塑样条模具优化设计及型腔压力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注塑成型技术
        1.2.2 型腔压力监测技术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意义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Moldflow分析基础及分析前处理
    2.1 注塑成型的工艺条件
    2.2 微注塑成型数值分析
        2.2.1 充填过程的数学模型
        2.2.2 翘曲变形的数学模型
    2.3 多样条模具的网格划分及成型材料的选择
    2.4 浇注系统的设计
        2.4.1 常见的浇口类型
        2.4.2 浇口方案的设计
        2.4.3 浇注系统的设计原则
    2.5 冷却系统的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塑过程模拟分析及优化设计
    3.1 分析类型的选择和工艺参数的设置
    3.2 分析计算及分析结果
        3.2.1 流动分析
        3.2.2 冷却分析
        3.2.3 翘曲分析
    3.3 原始方案的优化设计
        3.3.1 冷却系统的优化
        3.3.2 成型工艺的优化设计
        3.3.3 保压曲线的优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型腔压力测量技术
    4.1 型腔压力监测系统
        4.1.1 压力传感器
        4.1.2 数据采集与存储设备
    4.2 实验设备
        4.2.1 微型注塑成型机
        4.2.2 微样条模具
        4.2.3 模温机
        4.2.4 冷水机
    4.3 型腔压力曲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艺参数对型腔压力和温度的影响研究
    5.1 正交试验方法
    5.2 工艺参数对多样条模具型腔压力的影响研究
        5.2.1 实验方案
        5.2.2 拉伸样条的正交试验
        5.2.3 冲击样条的正交试验
        5.2.4 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5.3 工艺参数对多样条型腔温度的影响研究
        5.3.1 实验方案
        5.3.2 拉伸样条的正交试验
        5.3.3 冲击样条的正交试验
        5.3.4 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大功率激光二极管阵列节流微蒸发制冷热沉的原理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半导体激光二极管的发展与研究
    1.3 新型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及研究
    1.4 半导体激光器冷却方式及制冷热沉的研究
        1.4.1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传导冷却方式及相应封装热沉
        1.4.2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液体冷却方式及相应封装热沉
        1.4.3 多片半导体激光器的冷却封装
    1.5 大功率激光二极管热沉优化
    1.6 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相变制冷研究
    1.7 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
    1.8 论文组织结构
    1.9 本章小结
2 半导体激光器发热特性及危害性研究
    2.1 引言
    2.2 半导体激光器的输出参数特性
        2.2.1 电光转换效率
        2.2.2 半导体激光器输出光束特性
    2.3 半导体激光器的热效应对输出参数的影响
        2.3.1 结点温度对阈值电流的影响
        2.3.2 结点温度对斜效率的影响
        2.3.3 结点温度对输出功率的影响
        2.3.4 结点温度对激光器输出波长的影响
        2.3.5 结点温度对寿命的影响
    2.4 半导体激光器的热来源
    2.5 本章小结
3 大功率激光微蒸发腔蒸气压缩制冷原理及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蒸气压缩式制冷的热力循环
        3.2.1 循环及热效率
        3.2.2 逆卡诺循环
        3.2.3 变温热源的逆卡诺循环
    3.3 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的热力循环
        3.3.1 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的理论热力循环
        3.3.2 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的实际热力循环
    3.4 单级蒸气压缩式制冷理论循环的热力计算
        3.4.1 膨胀阀
        3.4.2 压缩机
        3.4.3 蒸发腔
        3.4.4 冷凝器
    3.5 传热学基础及制冷交换器
    3.6 本章小结
4 微蒸发腔制冷组件的设计及散热数值模拟
    4.1 引言
    4.2 微蒸发腔组件的设计
        4.2.1 微蒸发腔组件材料的选择
        4.2.2 微蒸发腔的设计结构与尺寸
    4.3 微蒸发腔热沉的散热数值模拟
    4.4 微蒸发腔数值模拟结果及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微蒸发腔冷却组件制作工艺研究及系统装置实验
    5.1 引言
    5.2 第一代微蒸发腔的制作
        5.2.1 微蒸发腔组件内部结构及尺寸
        5.2.2 微蒸发腔通道主体及毛细管的机械初加工
        5.2.3 微蒸发腔通道主体及毛细管的化学后处理
        5.2.4 上下盖板的制作
        5.2.5 微通道组件的进出管道焊接
        5.2.6 微蒸发三层部件的打磨及组装钎焊
        5.2.7 微蒸发腔制冷系统及实验
        5.2.8 第一代微蒸发腔组件研制及实验总结
    5.3 第二代5层结构微蒸发腔组件的制作与大功率激光二极管条制冷系统的设计及实验
        5.3.1 多层微蒸发腔组件的设计与制作
        5.3.2 基于多层结构微蒸发腔的大功率LD封装工艺研究
        5.3.3 微蒸发腔制冷热沉单极压缩微型系统实验设计
        5.3.4 微蒸发腔制冷热沉热阻测试实验及结果讨论
    5.4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后续工作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科技成果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科研项目

(8)热冲压模具冷却管道设计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 B 柱的几何特征
2 热冲压模具冷却管道计算
    2.1 热冲压模具冷却管道结构
    2.2 冷却过程中板料的热量
    2.3 冷却管道直径与数量
    2.4 流动状态校核
    2.5 冷却管道中心与模具表面的距离
    2.6 冷却管道间距
3 汽车 B 柱模具冷却管道设计
    3.1 B 柱凸模冷却管道设计
    3.2 B 柱凹模冷却管道设计
4 结 语

(9)中国锡制产品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意义及创新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
        一、 “锡”
        二、 “锡镴”
        三、 “锡器”与“锡制产品”
        四、 “中国”与“锡”
第一章 中国锡制产品溯源
    第一节 “锡”金属的发现
        一、 锡的属性及其特征
        二、 世界及中国锡矿资源及分布
    第二节 中国传统锡器的萌动、肇始及其发展
        一、 中国传统锡器的萌动
        二、 中国传统锡器的肇始
        三、 中国传统锡器在历史上的发展及锡金属的社会地位
        四、 中国锡制产品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
第二章 中国传统锡器的制作设备、工具及工艺
    第一节 传统锡器制作设备与工具
        一、 传统锡器制作的相关设备
        二、 传统锡器制作的相关工具
        三、 制作传统锡器相关的各类材料
    第二节 传统锡器制作工序流程与装饰工艺
        一、 制作传统锡器的工序流程
        二、 传统锡器的装饰工艺之技法
    第三节 传统锡器制作与其他工艺之间的关系
        一、 冶炼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各类精良工具制作的物质基础
        二、 其他工艺为锡工艺的发展奠定的技术基础
        三、 锡工艺在其他工艺基础上的发展
第三章 中国传统锡制产品的造型与纹饰
    第一节 传统锡制产品的造型
        一、 以功能来分的传统锡制品的基本类型
        二、 典型传统锡器——锡壶的造型样式分析
    第二节 传统锡制产品的纹饰
        一、 传统锡器的主要纹饰
        二、 传统锡器纹饰的意涵
    第三节 锡制产品与其他工艺美术品类间的相互关系
        一、 锡器与陶瓷器之间的借鉴关系
        二、 锡器与青铜器之间的借鉴关系
        三、 锡器与金银器之间的借鉴关系
第四章 锡制产品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内涵
    第一节 锡制产品在民俗活动中的运用
        一、 婚俗中的锡制品
        二、 民间信仰及宗教活动中的锡制品
    第二节 锡制日常生活产品的文化内涵
        一、 由茶文化的带动产生的锡制产品
        二、 由酒文化衍生的锡制产品
第五章 锡制产品的现代发展
    第一节 中国锡制产品的发展及其艺术特征
        一、 国内大陆地区锡制产品的发展
        二、 台湾地区锡制产品的发展
        三、 国内锡制产品之交流及工艺特征比较
    第二节 中外锡制产品之传播与交流
        一、 中外锡制产品间的相互传播
        二、 中外锡制产品间的相互交流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活动
附录
后记

(10)汽车前挡板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及热成形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热冲压成形技术
        1.2.1 热冲压成形技术产生背景
        1.2.2 热冲压工艺流程
        1.2.3 热冲压工艺的分类
        1.2.4 热冲压工艺的优缺点
    1.3 国内外热冲压技术的发展状况
    1.4 冷却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2章 汽车前挡板保压冷却中共轭传热分析
    2.1 引言
    2.2 热传导理论分析
        2.2.1 热传导概念
        2.2.2 温度场的计算
    2.3 强制对流换热
        2.3.1 对流换热机理
        2.3.2 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
    2.4 热辐射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前挡板热成形模具及冷却管路设计
    3.1 引言
    3.2 汽车前挡板
    3.3 模具结构设计
        3.3.1 设计要点
        3.3.2 定位机构
        3.3.3 导向机构
        3.3.4 压力机吨位选择
        3.3.5 凸模的结构设计
        3.3.6 凹模的结构设计
        3.3.7 拉深方向确定
    3.4 模具材料的选择
    3.5 热冲压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
        3.5.1 冷却系统设计要求
        3.5.2 冷却系统选择
        3.5.3 预埋式冷却系统参数计算
        3.5.4 预埋式冷却系统结构设计
    3.6 模具强度校核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前挡板热成形仿真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 模拟过程中参数设定
        4.3.1 模具及前挡板零件材料性能参数
        4.3.2 模拟初始条件、边界条件
    4.4 流体运动状态的确定
    4.5 模拟流程图
    4.6 冷却系统结构对前挡板成形件及模具冷却效果影响
        4.6.1 集中型的冷却效果
        4.6.2 分散型的冷却效果
    4.7 工艺参数对汽车前挡板热成形的影响
        4.7.1 冷却水流速对模具及成形件的冷却效果的影响
        4.7.2 不同保压力对模具及成形件的温度场分布
    4.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内冷却式压淬模板的冷却管道工艺计算及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oldex3D的常规水路与异型水路设计对注塑成型质量影响研究[J]. 刘其南,林权,李俊杰,刘芳龙,张道平.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热冲压成形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研究[J]. 庞立娟,张雪峰,黄治勇. 粉末冶金工业, 2018(04)
  • [3]高强度钢板热冲模冷却水道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J]. 佟莹,张乐,王玄,李永乐,毛安,权国政. 模具工业, 2017(10)
  • [4]热冲压淬火关键工艺参数研究及温度控制系统开发与试验[D]. 杨伟龙. 江苏大学, 2017(01)
  • [5]基于类固态热压印工艺的超薄导光板成型模具的研究[D]. 任仰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6]微注塑样条模具优化设计及型腔压力监测技术研究[D]. 董丽媛.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6(07)
  • [7]大功率激光二极管阵列节流微蒸发制冷热沉的原理与实验研究[D]. 范嗣强. 重庆大学, 2015(07)
  • [8]热冲压模具冷却管道设计计算[J]. 宋晓抗,展培培,肖善超. 一重技术, 2015(02)
  • [9]中国锡制产品艺术研究[D]. 耿孝臣. 苏州大学, 2013(09)
  • [10]汽车前挡板模具冷却系统的设计及热成形仿真[D]. 纪丛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内冷压淬模板冷却管路工艺计算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