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检查和基础处理

地面检查和基础处理

一、地基检验与基础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商治[1](2021)在《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岩溶空洞软弱地基上修筑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广州白云区某工程项目为典型的岩溶空洞软弱地基,该场地岩溶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较差。在遵循施工方便、安全可靠和经济合理的原则下,选用高压旋喷桩对场地岩溶空洞软弱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本文以该项目为依托工程,通过地质勘查资料、现场检测、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并引入理论计算、室内配合比试验、微观结构分析、土工试验以及稳定行分析等手段,建立了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研究应用框架。主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在现场实地踏勘的基础上,考虑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评价的复杂性,综合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半定量分析方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依托工程39#地块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依托工程39#地块场地的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在自然状态下稳定性较好,发生坍塌的可能性小,但当挖填方施工结束后或者在整体施工结束后的运营阶段,土洞和溶洞易使地面产生塌陷,对工程安全具有不利影响。(2)在土工试验结果以及高压旋喷桩设计技术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三个不同配比,两种养护条件下高压旋喷固结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对原状土样和高压旋喷固结体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设计要求及场地地下水的影响,加固时水泥浆液可采用每延米35%胶凝材料用量配比设计。外部胶凝材料的加入使原状土结构的表面增加了很多细微的颗粒,这些细微的颗粒起着连结和胶结原状土体的作用,且这种连结和胶结作用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多而越发明显。(3)对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施工前准备工作、工艺流程以及施工工艺参数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采用多种手段对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塔楼范围内土洞和溶洞经高压旋喷桩处理后均得以填充,土洞和溶洞填充物的密实度较高,无钻孔泥浆漏失问题的存在。高压旋喷桩处理过的地基关键区域取芯率明显提高,土洞及溶洞发育区域的取芯率均高于90%,证明经过高压旋喷桩加固处理后,地基的完整性、稳定性以及连续性均得以显着提高。

叶磊[2](2021)在《基于CPT确定地基承载力及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静力触探试验(CPT)因其经济快速、测试连续,兼具勘探和测试的双重功用等优点,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其贯入机理尚不明确,且不同区域土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工程性质千差万别,静力触探的工程应用以建立特定区域土层的相关经验公式等为主。静力触探在安徽省江淮波状平原、沿江丘陵平原和淮北平原等平原区均有广泛的应用,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应用经验,但一直没能得到系统有效的整理分析和研究。鉴于此,论文根据各平原区不同的地质、地层条件,采用不同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静力触探的确定安徽省三大平原主要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和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公式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完成的研究工作如下:(1)论文广泛搜集了安徽省三大平原区大量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以及天然地基载荷试验资料,对三大平原区地质、地层条件进行分析,对各平原区主要土层的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室内土工试验成果数据以及应用规范表格法、地方经验法和载荷试验法等多种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等进行了统计分析与计算;分析了静力触探测试数据与不同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的相关性,并逐一拟合,建立了相应的统计回归方程;经综合对比分析,结合地区经验,最终建立了安徽省三大平原区主要土层的基于静力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2)论文还广泛收集了三大平原区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载荷试验资料,对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和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计算,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下文简称“桩基规范”)中的静力触探确定混凝土预制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公式进行了修正,使之更适于安徽省地层条件,验证结果表明论文建立的公式明显优于“桩基规范”公式。(3)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自组织和自适应的特性,可用于处理复杂的非线性和非确定性问题。论文考虑地层条件、桩身尺寸以及输入层信息处理方式等多种因素,建立了5种基于静力触探的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经验证对比,5种模型预测效果均明显优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的经验公式,其中明确划分桩侧土层类别并设置了土层极限侧阻力最高限值的模型三的效果最优,可应用于工程实践。研究成果经验证证明安全可靠,便于应用,可有效提高勘察效率和质量,促进静力触探在安徽省的进一步规范性应用。

李晓慧[3](2020)在《明挖施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城市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2015年国务院提出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住建部发布“关于开展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的通知”,由此,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亦成为涉及到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要科学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工程参建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保证工程实体质量,顺利推行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论文研究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的过程评价方法,以期为专项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提供科学性的技术评价手段。首先,在充分综述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及工程质量评价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综合管廊的内涵特性和施工特点,总结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核心内容,概括五大责任主体在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凝练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的理念与指标体系,以“质量行为”和“实体质量”为研究对象,提出具有“清单式”和“可追溯性”显着特点的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过程评价方法;该方法将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以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确保质量管理清单的完备性和权威性,以及质量管理过程的问题可追溯性和质量可控性。最后,以郑州市某在建综合管廊工程项目为例,从基础工程验槽开始,到主体结构验收结束,对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进行了过程评价;期间,对项目设计方、施工方以及监理方均进行了工程质量相关的追溯性问责,且对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分部工程进行了质量管理标准化模糊综合评价,评价结果Z值分别达到1.2845和1.2268,实现了预期的“符合”等级。研究提出的地下综合管廊质量管理标准化过程评价方法具有清单的完备性、问题的可追溯性,以及方法的可行性;可以推荐为相关工程质量标准化过程管理的参考评价方法。

孙哲[4](2019)在《旋喷搅拌桩在高速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旋喷搅拌桩是通过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创新改进,将水泥土搅拌桩的搅拌工艺和旋喷桩的高压频射技术有机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桩型。本文依托徐州至盐城铁路(以下简称徐盐铁路)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基试验段工程,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旋喷搅拌桩加筋路堤处理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加固效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适用于旋喷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现场实际施工情况,总结了旋喷搅拌桩的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参数、质量检测方法,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的旋喷搅拌桩的施工实践提供借鉴。对比分析了旋喷搅拌桩、普通水泥土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的经济效益,研究发现旋喷搅拌桩可在相近加固效果条件下降低约9%的工程造价。(2)依托徐盐铁路XYZQ-Ⅱ标段双沟车站正线地基加固工程,开展了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路堤荷载下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基的变形和桩土荷载分担规律。现场实测结果表明,随着路堤填土填筑高度的增加,桩顶处土压力总是大于桩间土处土应力,且两者差值呈现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路堤中心处土压力总是大于路肩处的土压力。当路基本体及基床底层填筑工作完成时,填筑高度为6.6m,桩土应力比为4.110.6,荷载分担比为40.2%59.4%。(3)采用ABAQUS数值分析软件,根据徐盐铁路旋喷搅拌桩软基加固工程现场工况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通过调整桩体模量参数(由20MPa增至81920MPa),对13组不同强度的旋喷搅拌桩桩承路堤的地基沉降、桩土差异沉降、水平位移、桩土应力比和不同深度处的超静孔压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本文工况,可取160MPa作为柔性桩和刚性桩的判定界限,为旋喷搅拌桩加筋路堤分类设计提供了依据。(4)基于承载力控制原则,给出了旋喷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流程和设计计算方法,并采用了徐盐铁路实际工程案例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张义凯[5](2019)在《鲁南高铁路基段岩溶地基加固效果评价及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岩溶地质在我国分布广泛,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2019年我国计划投资8000亿元大力发展铁路事业,确定新线建设6800km,其中高速铁路3200 km,占比约50%。岩溶地质灾害是岩溶区高速铁路建设中最为主要的问题之一,造成前期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行安全的影响。在岩溶区进行高速铁路建设中进行岩溶地基注浆加固效果检验及稳定性分析,可以辅助岩溶地区工程设计和指导现场合理施工,确保岩溶地基加固效果良好,满足后期铁路运营稳定要求。因此,关于岩溶区岩溶地基注浆加固效果评价及稳定性分析的研究,对满足我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大环境下的需求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本文以新建鲁南高速铁路临沂至曲阜段LQTJ-2标段覆盖型岩溶地基注浆加固区为工程背景,研究注浆加固质量检验评价体系,通过物探试验,取芯试验,注水压水试验以及平板载荷试验等综合应用检验方法,汇总得出针对鲁南地区岩溶整治质量的评价标准。同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不同注浆材料加固下地基稳定性差异,得出更合适该地岩溶区的注浆材料。本文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在总结了国内外岩溶注浆加固效果检验的基础上,对岩溶地基加固检验研究现状及对岩溶数值模拟分析理论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2)基于鲁南高铁临沂至曲阜段LQTJ-2标段研究区域岩溶地质的水文地质情况,通过对比多种岩溶地基处理方法,决定采用注浆加固方式对鲁南高铁LQTJ-2标段路基段进行加固处理。参考铁路设计要求对注浆加固区域进行后期注浆质量检验,确定了检验区域物探测线的布置,取芯孔位置,压水试验孔深以及平板载荷试验的选点等试验进行现场布置,确定了试验方案。(3)基于研究区域试验段Ⅰ序,Ⅱ序,Ⅲ序等不同注浆加固阶段试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结合物探试验,钻孔取芯试验,压水试验以及平板载荷试验等试验结论综合评价能够有效的判断注浆加固效果的良好性。从物探地质剖面图宏观了解大的溶洞是否被浆液很好的填充挤压;从取芯情况直观揭示浆液与岩体胶结的良好状况及裂隙充填情况;从压水试验汇总的PQ曲线类型反映岩体内部的渗流方式,透水率q反映水力作用下岩体发生劈裂或裂隙开度变化的情况;平板载荷试验结果从力学角度判断,不同注浆加固阶段后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4)通过分析研究区域试验段不同注浆加固阶段的试验数据,得出评价该区域岩溶注浆质量检验的评价标准,即首先通过综合物探法反演出的地层剖面图是否含视点阻率和波速异常区域,其次利用钻孔取芯验证物探评价是否有较大误差,然后通过压水试验中PQ曲线和岩体透水率q,量化注浆后地基岩体的密实性变化显着程度,最后通过平板载荷试验从设计承载力角度确定评价标准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注浆加固质量评价结论的提出,节省了检验工期,加快了前后施工工序的衔接,从而缩短了施工周期。(5)基于注浆加固检验结果,对岩溶地基研究区域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利用MIDAS/GTS模拟列车上下行荷载共同作用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注浆加固材料岩溶地基,未加固岩溶地基和非岩溶地基等工况之间的位移和应力的差异,得出改变注浆材料配比对应力传递影响不大,而位移变化相对较明显,同时注浆材料的弹性模量越接近岩体弹性模量,其力学性能更加出色。

宋国壮[6](2019)在《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复合注浆强化理论与路基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南等地区岩溶发育广泛,地下水长期作用使下卧基岩强度较低、稳定性较差,极易引起地基不均匀沉降甚至坍陷,严重威胁高速铁路上部结构的施工与运营安全。因此,对岩溶地基进行强化加固与变形控制显得至关重要。注浆技术既可以封堵地下水又能对破碎岩体进行充填加固,在地下工程灾害治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受限于注浆工程的隐蔽性与被注岩土介质的各向异性,针对复杂岩溶发育地基的注浆材料、加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仍不够完善,相关注浆设计和施工方案亟需系统科学的理论指导。同时,为满足列车运行的高标准,对于岩溶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结构的动力稳定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新建黔张常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强化注浆关键技术为研究背景,针对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工程稳定性及其对注浆加固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对新型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材料(Modified Polymers-Cement,MPC)展开了研发与性能控制试验研究。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探究了地下水作用下水泥复合浆液岩溶裂隙注浆扩散规律与堵水机理。结合注浆治理现场试验,提出了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复合注浆强化加固关键技术。最后,分别对路堤填筑荷载和列车动力荷载作用下岩溶地基变形特征与路基稳定性进行了数值分析,构建了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变形控制与路基稳定性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开展了新型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Modified Polymers-Cement,MPC)研发与性能控制试验研究,确定了适用于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强化加固的不同可泵期材料最佳组分及掺量。MPC浆液具有泵送性能可控、体积稳定性与后期强度高于传统注浆材料等方面的性能优越性。从硬化浆体流变-水化进程、孔隙结构等角度深入探究并揭示了聚合外加剂对水泥基注浆材料的物理-化学效应和性能调控机理。28d龄期下硬化MPC浆体孔径分布特征与抗压强度试验结果相一致,揭示了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组构间存在着本质关联。(2)建立了基于广义宾汉流体的黏度时变性MPC浆液岩溶裂隙注浆扩散理论模型,对地下水作用、浆液性能、裂隙发育特征以及注浆参数等因素影响下浆液扩散特征进行了数值分析,并揭示了水泥基复合浆液对岩溶导水裂隙的分区(留核沉积区、分层沉积区、动水绕流区)扩散封堵机理。(3)通过开展黔张常铁路岩溶地基强化注浆现场试验,提出了群孔多序帷幕注浆钻孔设计、多种注浆材料复合应用、托底-渗透复合注浆模式、复合注浆监测与效果检验的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复合注浆强化加固关键技术体系。注浆强化后浅层富水裂隙与深部溶洞得到有效充填,岩溶地基整体性和稳定性显着增强。(4)结合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了路堤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覆盖型岩溶地基数值分析模型。基于强度折减原理,对路堤填筑高度、覆盖层工程特性、溶洞发育特征等显着性因素影响下覆盖型岩溶地基变形特征与稳定性展开了系统研究。以地基变形系数K(地基最大侧向变形与竖向沉降比值)和稳定安全系数Fs作为控制性参数,构建了路堤荷载作用下兼顾工程稳定性与变形限制的覆盖型岩溶地基强化加固双参数控制体系,并提出了应用与验证该体系的“加筋支挡结构+注浆充填”联合加固措施。(5)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运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手段(ABAQUS)建立了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岩溶路基空间一体化耦合动力学模型。开展了列车运行速度、地基岩溶化程度、溶洞发育特征和注浆强化加固措施等显着性因素对高速铁路岩溶路基动力特性与长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张文波[7](2018)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古代社会遗存至今的建筑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作为不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类型多数暴露于室外环境中,这使得这类遗产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环境突变带来的灾害破坏风险,尤其是近些年发生的“汶川5·12大地震”、“玉树地震”、“海地大地震”、“印度洋海啸”、“尼泊尔大地震”、“日本熊本大地震”等骤发性自然灾害对各国建筑遗产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害,引起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高度重视。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遗产保护领域面对这种惨痛的灾害教训只能“被动应对”,这种“先破坏,后保护”的应对方式远无法恢复灾害造成的遗产损失。为了应对这种全球范围内遗产普遍面对的灾害风险,2007年,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世界遗产防灾减灾策略”。由此可见,建筑遗产的防灾减灾已成为国际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保护策略,也是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课题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关注,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国际遗产防灾减灾组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如何根据古代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易损性特征、环境特征、灾害危险特征以及遗产地的防灾减灾能力发掘并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防灾减灾策略、措施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围绕这一目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确立了灾害学体系下的建筑遗产保护视角,建筑遗产既是研究保护的主体,同时更是灾害发生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确立该研究视角,才能打破“传统”的“被动应对”的保护策略,进而将防灾减灾与遗产保护建立起密切联系。在将两大研究领域融合后,接下来,本文着手构建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框架结构,该部分内容主要从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灾中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这四个方面对应灾害发生的各个阶段,共同构成这一框架之下的有机整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既包括从宏观层面制定单灾种的建筑遗产灾害区划分析图,为我国遗产保护宏观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又针对具体建筑遗产面临的多种灾害风险构建出相应的评估体系,便于具体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实施。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则是通过制定不同灾害发生阶段的防灾减灾规划,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措施以降低遗产的灾害损失。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以系统论和跨学科为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明确了文中“系统、要素、结构、功能”,从论文基础逻辑层面进行系统性架构,明确系统的整体目标和研究的结构层级,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一起将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研究的相关要素和各分支研究的功能进行整合、系统化。通过全文研究,以期完善和推进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减灾学科的发展,拓展遗产保护领域应对自然灾害破坏的研究思路和应对途径。

化建新,闫德刚,赵杰伟,郭密文[8](2015)在《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国内地基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地基处理新进展,探讨了地基处理存在的问题和应加强研究的方向。

王军[9](2015)在《不同场地条件下基础施工中地基检验的重点》文中研究表明文章根据有关规范中对基础施工中地基基础检验的有关规定,针对在不同场地类型下可能出现的地质异常情况,对地基基础检验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滕延京,盛志强[10](2014)在《处理后地基的检验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处理后的地基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处理后地基的检验及评价,应能针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采用能够反映处理后地基性状的检验方法进行检测,并能正确进行评价。处理后地基的检测方法选择,应在检测技术的认知基础上,合理选用,优势互补,按照建筑物正常使用要求和设计要求的深度和范围进行检测。两种或两种以上处理技术同时采用时,处理地基的检测应在每一种技术处理后经检验达到设计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处理效果的检验。处理后地基的评价,应结合均匀性和施工质量检验结果,评价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特性,并注意设计要求可能高于建筑物地基正常使用功能要求的特点,提出进一步处理措施。

二、地基检验与基础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基检验与基础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研究概况
        1.2.1 岩溶地区空洞的发育机理
        1.2.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的特点
        1.2.3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研究现状
    1.3 地基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基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3.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治理方法
    1.4 高压旋喷桩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4.1 高压旋喷桩的加固机理
        1.4.2 高压旋喷桩加固技术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的分析与评价
    2.1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
        2.1.1 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1.2 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2.2 广州某典型岩溶发育场地的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2.2.2 场地分析与评价
        2.2.3 场地地基基础选型
    2.3 依托工程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2.3.1 场地稳定性的定性评价
        2.3.2 场地稳定性的半定量评价
    2.4 依托工程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
        2.4.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2.4.2 稳定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高压旋喷固结体的室内配合比试验及微观结构分析
    3.1 原状土样土工试验
        3.1.1 密度和含水率测试
        3.1.2 液限和塑限测试
        3.1.3 土的固结试验
        3.1.4 土的直剪试验
    3.2 原状土样微观结构分析
        3.2.1 XRD射线物相分析
        3.2.2 光学显微分析
        3.2.3 电镜扫描分析
    3.3 高压旋喷固结体的室内配合比试验
        3.3.1 高压旋喷固结体配合比设计及制作养护
        3.3.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现象
        3.3.3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4 高压旋喷固结体的电镜扫描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高压旋喷桩在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加固中的应用
    4.1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方案设计
        4.1.1 39#地块软弱地基状况
        4.1.2 39#地块软弱地基处理设计
        4.1.3 施工技术参数设计
    4.2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关键技术
        4.2.1 准备工作
        4.2.2 高压旋喷桩施工
        4.2.3 引孔和旋喷工程的质量保证措施
        4.2.4 高压旋喷桩施工应急预案
    4.3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4.3.1 水泥浆液固结体检验
        4.3.2 钻孔取芯检验
        4.3.3 土常规试验检验
        4.3.4 物探勘查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工艺设计
    5.1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工艺流程
        5.1.1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5.1.2 旋喷浆液配比设计
        5.1.3 施工关键技术
        5.1.4 岩溶空洞软弱地基处理效果检验
    5.2 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施工工艺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本人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本人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2)基于CPT确定地基承载力及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静力触探技术发展进程
    1.3 静力触探的贯入机理研究
        1.3.1 承载力理论
        1.3.2 应变路径法
        1.3.3 孔穴扩张理论
        1.3.4 有限元分析法
    1.4 静力触探确定地基承载力研究现状
    1.5 静力触探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研究现状
    1.6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气候条件
    2.3 土层分布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第三章 地基承载力确定
    3.1 江淮波状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1.1 区域地质概况
        3.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3.1.3 数据拟合与分析
        3.1.4 拟合方程的检验与可靠性分析
        3.1.5 江淮波状平原承载力公式确定
        3.1.6 江淮波状平原承载力公式检验
    3.2 淮北平原区黏性土和粉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2.1 数据统计分析与拟合
        3.2.2 淮北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2.3 淮北平原区粉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3 沿江丘陵平原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3.1 数据统计分析与拟合
        3.3.2 沿江丘陵平原地区黏性土地基承载力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
    4.1 研究思路与内容
        4.1.1 研究思路
        4.1.2 研究内容
    4.2 单桩极限承载力确定的一般方法
        4.2.1 直接法
        4.2.2 间接法
    4.3 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4.3.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实现
        4.3.2 数据来源与分布
        4.3.3 数据统计学特征
        4.3.4 相关性分析
        4.3.5 多元回归分析
        4.3.6 多元回归误差分析
        4.3.7 拟和方程的检验与可靠性
        4.3.8 工程实例验证
    4.4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4.4.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4.4.2 BP神经网络激活函数
        4.4.3 BP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
    4.5 预测模型建立
        4.5.1 单桥静力触探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4.5.2 双桥静力触探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4.6 单桥静力触探的BP神经网络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4.6.1 BP神经网络模型一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6.2 BP神经网络模型二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6.3 BP神经网络模型三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6.4 BP神经网络模型四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6.5 BP神经网络模型五预测单桩极限承载力
    4.7 预测结果对比
    4.8 基于双桥静力触探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4.8.1 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和参数设置
        4.8.2 数据及其统计学特征
        4.8.3 预测结果分析
        4.8.4 工程实例验证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明挖施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1.2.2 质量管理标准化
        1.2.3 工程质量评价方法
        1.2.4 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相关内涵分析
    2.1 城市综合管廊基本属性
    2.2 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
    2.3 工程建设责任主体
    2.4 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及特点
        2.4.1 检查清单
        2.4.2 可追溯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构建
    3.1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对象及原则
        3.1.1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对象
        3.1.2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原则
    3.2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内容及指标
        3.2.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行为标准化管理内容
        3.2.2 质量行为标准化评价指标
        3.2.3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实体质量标准化管理内容
        3.2.4 实体质量标准化评价指标
    3.3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方法
        3.3.1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建立
        3.3.2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指标权重
        3.3.3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实施
        3.3.4 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体系结果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郑州市某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实例
    4.1 某城市综合管廊工程项目介绍
        4.1.1 工程概况
        4.1.2 现场条件
        4.1.3 施工重点及难点
    4.2 某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
        4.2.1 评价体系
        4.2.2 评价指标权重
        4.2.3 模糊综合评判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2.5 质量管理改进措施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检查清单
附录B 问卷调查表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旋喷搅拌桩在高速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旋喷搅拌桩应用
        1.2.2 刚性桩和柔性桩对比
        1.2.3 旋喷搅拌桩设计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旋喷搅拌桩施工技术
    2.1 旋喷搅拌桩施工工艺
        2.1.1 施工工艺流程
        2.1.2 施工步骤与方法
    2.2 旋喷搅拌桩施工技术参数
    2.3 旋喷搅拌桩质量检验方法
    2.4 旋喷搅拌桩经济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旋喷搅拌桩加固高铁软基现场试验
    3.1 工程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工程地质条件
    3.2 现场试验监测方案
        3.2.1 监测方案
        3.2.2 监测仪器
        3.2.3 仪器埋设
    3.3 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基效果分析
        3.3.1 取芯及载荷试验结果
        3.3.2 桩土荷载分担
        3.3.3 孔隙水压力
        3.3.4 地表沉降
        3.3.5 深层水平位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基性状的数值模拟
    4.1 数值分析模型建立与验证
        4.1.1 数值分析模型与计算参数
        4.1.2 模型验证
    4.2 桩身强度对加固软基性状的影响分析
        4.2.1 地基沉降
        4.2.2 桩土差异沉降
        4.2.3 桩土应力比
        4.2.4 深层水平位移
        4.2.5 孔隙水压力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旋喷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实用计算方法
    5.1 设计思路
    5.2 设计流程
    5.3 设计案例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鲁南高铁路基段岩溶地基加固效果评价及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岩溶注浆加固效果检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岩溶研究区域地质条件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概述
        2.1.1 岩溶地基取芯揭示情况概述
    2.2 岩溶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2.3 岩溶地基注浆加固整治范围
        2.3.1 注浆整治宽度
        2.3.2 注浆整治深度
        2.3.3 注浆孔布置方案
        2.3.4 注浆参数的设计
    2.4 试验设计
        2.4.1 综合评价技术路线
        2.4.2 试验布置
    2.5 小结
3 研究区域岩溶地基注浆加固综合评价
    3.1 直流电测深法
        3.1.1 直流电测深法的工作原理
        3.1.2 不同介质对象的电性参数
        3.1.3 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考虑
        3.1.4 研究区域直流电测深野外检验结果
    3.2 瞬态面波法
        3.2.1 瞬态面波法的工作原理
        3.2.2 不同介质对象的波速参数
        3.2.3 检验结果影响因素的考虑
        3.2.4 研究区域瞬态面波野外检验结果
    3.3 钻孔取芯结果验证
        3.3.1 钻孔取芯孔的布置方式
        3.3.2 研究区域注浆取芯揭示
        3.3.3 验证物探检验结果
        3.3.4 试验对比分析
    3.4 压水试验法
        3.4.1 压水试验法的工作原理及方法
        3.4.2 研究区域试验段数据分析
        3.4.3 研究区域施工段数据分析
        3.4.4 试验对比分析
    3.5 平板载荷试验法
        3.5.1 基本原理
        3.5.2 试验装备
        3.5.3 试验设计
        3.5.4 试验段静载试验数据分析
    3.6 小结
4 岩溶地基列车荷载作用下稳定分析
    4.1 MIDAS/GTS有限元软件介绍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基本假设
        4.2.2 模型地质的概化
        4.2.3 模型材料参数的选取
        4.2.4 模型尺寸的选取
        4.2.5 高铁路基动荷载计算假定
        4.2.6 模型计算条件的建立
        4.2.7 模型分析步骤
    4.3 地基稳定性分析
    4.4 不同工况下高铁地基稳定性分析
        4.4.1 岩溶加固地基模型应力分析
        4.4.2 岩溶加固地基模型位移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复合注浆强化理论与路基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材料研究
        1.2.2 注浆理论研究
        1.2.3 岩溶地基注浆加固技术研究
        1.2.4 工程荷载作用下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1.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4 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新型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研发与性能控制试验研究
    2.1 新型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研发试验设计思路
        2.1.1 性能控制目标
        2.1.2 聚合物外加剂体系组分选取
    2.2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2.2.1 试验原材料
        2.2.2 试样制备
        2.2.3 新拌浆液性能测试方法
        2.2.4 硬化结石体性能测试方法
    2.3 聚合外加剂对新拌水泥浆液泵送性能的影响研究
        2.3.1 初凝时间
        2.3.2 流动性
        2.3.3 泌水性
    2.4 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性能控制结果研究
        2.4.1 泵送性能可控
        2.4.2 体积稳定性
        2.4.3 后期力学性能
    2.5 高聚物-水泥基复合注浆材料性能调控机理分析
        2.5.1 新拌MPC浆液流变演化机理研究
        2.5.2 新拌MPC浆液水化进程研究
        2.5.3 硬化MPC浆体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2.5.4 硬化MPC浆体力学性能与孔隙特征的关联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地下水作用下水泥基复合浆液裂隙注浆扩散机理研究
    3.1 水泥基复合浆液流变特性研究
        3.1.1 流变参数测试
        3.1.2 试验结果分析
        3.1.3 水泥基注浆材料流变特性对比分析
    3.2 基于广义宾汉流体的MPC浆液流变方程
        3.2.1 黏度时变函数拟合
        3.2.2 黏度时变性MPC浆液流变方程的建立
    3.3 地下水作用下MPC浆液裂隙注浆扩散模型
        3.3.1 基本假设与理论模型
        3.3.2 浆液黏度空间分布
        3.3.3 浆液扩散运动方程
        3.3.4 扩散半径的推导
        3.3.5 适用范围
    3.4 静水条件下浆液裂隙注浆扩散规律研究
        3.4.1 数值分析原理
        3.4.2 计算模型与参数
        3.4.3 浆液性能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4.4 裂隙发育特征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4.5 注浆设计参数对浆液扩散规律的影响
    3.5 动水作用下水泥基复合浆液注浆堵水机理分析
        3.5.1 计算模型及参数
        3.5.2 计算结果分析
        3.5.3 分区扩散堵水机理
        3.5.4 注浆设计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复杂岩溶发育地基复合注浆强化加固现场试验研究
    4.1 工程概况
        4.1.1 工程简介
        4.1.2 地质特性
        4.1.3 水文特征
        4.1.4 岩溶发育特征
    4.2 复合注浆强化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4.2.1 设计原则与技术要求
        4.2.2 分区注浆加固方案
        4.2.3 帷幕注浆钻孔设计
        4.2.4 注浆材料复合应用
        4.2.5 复合注浆模式分析
        4.2.6 注浆关键参数设计
    4.3 注浆过程动态监测研究
        4.3.1 孔内摄像监测
        4.3.2 注浆全过程P-Q-t曲线分析
    4.4 复合注浆强化加固效果分析
        4.4.1 检查孔压水试验
        4.4.2 钻孔取芯
        4.4.3 地质雷达探测
    4.5 本章小结
5 路堤荷载作用下覆盖型岩溶地基稳定性与变形控制研究
    5.1 覆盖型岩溶地基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5.1.1 覆盖型岩溶发育基本特征
        5.1.2 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
    5.2 数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5.2.1 计算模型
        5.2.2 计算参数与材料属性
    5.3 路堤荷载作用下覆盖型岩溶地基变形特性研究
        5.3.1 路堤填筑高度的影响
        5.3.2 软弱覆盖层工程特征的影响
        5.3.3 溶洞发育特征的影响
        5.3.4 基岩岩溶化程度的影响
    5.4 路堤荷载作用下覆盖型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
        5.4.1 数值分析原理
        5.4.2 路堤填筑高度的影响
        5.4.3 覆盖层厚度的影响
        5.4.4 溶洞发育特征的影响
        5.4.5 路堤荷载作用下覆盖型岩溶地基失稳破坏模式
    5.5 覆盖型岩溶地基强化加固双参数控制体系研究
        5.5.1 失稳状态下覆盖型岩溶地基变形特征
        5.5.2 地基变形系数的提出
        5.5.3 地基变形系数与稳定安全系数的关联研究
        5.5.4 双参数控制体系的建立
    5.6 基于双参数体系的覆盖型岩溶地基强化加固措施研究
        5.6.1 强化加固处理原则
        5.6.2 联合强化加固措施的提出
        5.6.3 强化加固效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6 列车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岩溶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
    6.1 引言
    6.2 高速铁路列车-无砟轨道-岩溶路基系统动力学模型
        6.2.1 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6.2.2 动力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6.2.3 计算参数与材料属性
        6.2.4 动力边界条件
        6.2.5 模型可靠性验证
    6.3 高速铁路岩溶路基振动响应特征研究
        6.3.1 路基动应力分布特征
        6.3.2 路基振动加速度分布特征
        6.3.3 路基动位移分布特征
    6.4 高速铁路岩溶路基动力特性影响因素分析
        6.4.1 列车运行速度
        6.4.2 路堤高度
        6.4.3 地基岩溶化程度
        6.4.4 溶洞发育特征
        6.4.5 注浆强化措施
    6.5 高速铁路岩溶路基动力稳定性研究
        6.5.1 基于动强度控制的基床换填厚度
        6.5.2 列车长期荷载作用下岩溶路基累积变形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范畴
        1.2.1 研究视角与内容
        1.2.2 建筑遗产范畴
        1.2.3 灾害范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研究框架
2.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建筑遗产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1 概念
        2.1.2 构成要素
    2.2 建筑遗产的物质构成要素
        2.2.1 建筑遗产
        2.2.2 相关环境
        2.2.3 附属文化遗产
    2.3 建筑遗产的价值构成要素及特征
        2.3.1 价值构成
        2.3.2 特征
        2.3.3 遗产价值与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关系
    2.4 自然灾害相关内容
        2.4.1 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2.4.2 灾害的发生机制
        2.4.3 灾害风险概念及构成要素
        2.4.4 灾害对建筑遗产的破坏
    2.5 防灾减灾的相关概念
        2.5.1 防灾减灾(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5.2 预防性保护(Preventive Conservation)
        2.5.3 风险防范(Risk Preparedness)
        2.5.4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2.5.5 比较分析
    2.6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理论背景
        2.6.1 风险文化理论
        2.6.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7 小结
3.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
    3.1 构建建筑遗产灾害风险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2 建筑遗产的风险评估的概念
    3.3 制定建筑遗产灾害风险区划分析图
        3.3.1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和主要灾害概述
        3.3.2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震区划分析
        3.3.3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地质灾害区划分析
        3.3.4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洪涝灾害区划分析
        3.3.5 陕西省古代建筑遗产的雷电灾害区划分析
    3.4 灾害风险识别
        3.4.1 概念
        3.4.2 风险识别的方法与内容
    3.5 风险分析
        3.5.1 建筑遗产地震灾害风险
        3.5.2 建筑遗产洪涝灾害风险
        3.5.3 建筑遗产滑坡灾害风险
        3.5.4 建筑遗产泥石流灾害风险
        3.5.5 建筑遗产雷击灾害风险
        3.5.6 建筑遗产风灾风险
    3.6 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
        3.6.1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现状
        3.6.2 选择评估方法
        3.6.3 建立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6.4 风险评估
    3.7 具体建筑遗产的灾害风险评估应用示例
        3.7.1 彬县大佛寺明镜台相关概况
        3.7.2 明镜台的致灾因子分析
        3.7.3 灾害风险因子评估
        3.7.4 评估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3.8 小结
4.建筑遗产的灾前预防策略与措施
    4.1 建筑遗产灾前预防综述
    4.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规划的制定
        4.2.1 必要性
        4.2.2 防灾减灾规划概念及要求
        4.2.3 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
        4.2.4 防灾减灾规划的内容框架
        4.2.5 灾害预防规划的主要内容
    4.3 建筑遗产的非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3.1 监测
        4.3.2 保养维护
        4.3.3 全面勘测
    4.4 建筑遗产的工程性预防策略与措施
        4.4.1 抗震工程
        4.4.2 防洪工程
        4.4.3 滑坡防治工程
        4.4.4 泥石流防治工程
        4.4.5 防雷工程
        4.4.6 防风工程
    4.5 其他问题的探讨
        4.5.1 灾前预防与最小干预
        4.5.2 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的宣传与演练
        4.5.3 物资保障
        4.5.4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4.6 小结
5.建筑遗产的灾中应急响应
    5.1 建筑遗产灾中应急响应概述
        5.1.1 概念
        5.1.2 特征
        5.1.3 原则
        5.1.4 抢救内容
    5.2 应急响应的基本程序
        5.2.1 灾情预警
        5.2.2 灾情判断
        5.2.3 启动应急程序
        5.2.4 应急响应的范畴
        5.2.5 结束应急响应
    5.3 建筑遗产灾前应急响应
        5.3.1 灾前应急响应规划的制定
        5.3.2 灾前应急响应的抢救策略与措施
    5.4 建筑遗产灾灾后应急响应
        5.4.1 灾后应急评估
        5.4.2 制定抢救规划
    5.5 应急响应中的其他问题
        5.5.1 应急响应的宣传工作
        5.5.2 国际合作
        5.5.3 应急抢救技术、设备的研发
    5.6 结论
6.建筑遗产的灾后恢复
    6.1 建筑遗产灾后恢复的内容构成
        6.1.1 概念
        6.1.2 主要内容
    6.2 灾后建筑遗产整体恢复规划
        6.2.1 短期恢复
        6.2.2 长期恢复
    6.3 建筑遗产灾后评估与分析
        6.3.1 评估类型
        6.3.2 评估内容
        6.3.3 砖石结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3.4 木构古建筑的震后评估与分析
    6.4 恢复目标
    6.5 小结
7.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致谢

(8)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基处理分类
2 土工程实录集中地基处理特点
3 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3.1 换填垫层法
    3.2 预压地基
    3.3 夯实地基
    3.4 复合地基
        3.4.1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
        3.4.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
        3.4.3 旋喷桩复合地基
        3.4.4 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
        3.4.5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
        3.4.6 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
        3.4.7 多桩型复合地基
        3.4.8 桩网复合地基[14]
        3.4.9 桩-筏复合地基
4 地基处理后检验
    4.1 载荷试验
    4.2 两种或两种以上地基处理组合地基的检验
    4.3 出现个别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检验[140]
5 展望

四、地基检验与基础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压旋喷桩加固岩溶空洞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关键技术研究[D]. 商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CPT确定地基承载力及PHC桩单桩极限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D]. 叶磊.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明挖施工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评价方法研究[D]. 李晓慧. 郑州大学, 2020(02)
  • [4]旋喷搅拌桩在高速铁路软基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孙哲. 东南大学, 2019(01)
  • [5]鲁南高铁路基段岩溶地基加固效果评价及稳定性分析[D]. 张义凯.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6]高速铁路岩溶地基复合注浆强化理论与路基稳定性研究[D]. 宋国壮.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中国古代建筑遗产防灾减灾策略与措施研究[D]. 张文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2)
  • [8]第七届全国岩土工程实录交流会特邀报告——地基处理综述及新进展[J]. 化建新,闫德刚,赵杰伟,郭密文. 岩土工程技术, 2015(06)
  • [9]不同场地条件下基础施工中地基检验的重点[A]. 王军. 2015年1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 [10]处理后地基的检验及评价[A]. 滕延京,盛志强. 2014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4

标签:;  ;  ;  ;  ;  

地面检查和基础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